这个女的问我为什么不给她发消息先是给我发了她被他养父打的照片,后来又说没钱过来找我,叫我给她打车费,我们认识3天不到。

  《漫游》是一部由祝新执导姜郦 / 黄菁 / 陈燕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游》影评(一):鈈可说

  电影一开头就充满了诗意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即视感,围绕着氤氲的灯光和烟圈

  祝新导演说可以像解一个谜一样看这个電影,这真的是需要的吗这个电影是一首诗,把它当成一个谜语简直是一种文体的降格。

  杭州人民对很多场景都很熟悉看的时候想起了淡蓝琥珀,想起了过春天想再去花鸟市场买条鱼,想再去湖心亭划一次船

  花圈店的老板娘被捅了,在店里干了二十多年这种事情也干得出来,一开始只听取了后半句理解成了别的意思这就是语境。

  国人很多长辈对晚辈的教育与沟通都是在饭桌上進行的,让我想起了李安的家系列我小时候吃饭不端着饭碗也要被妈妈说的,有时碰上妈妈心情不好还会用筷子打手掌教训我说是给峩做规矩。

  太阳很大把眼睛晒迷了有些东西一会儿消失一会儿又出现,我顶着太阳看着万一有什么错过了也不觉得奇怪。

  一邊不知所云一边不可名状吧

  这个片子是在导演20岁时候拍的。映后谈有人说导演像是在盲人摸象,用影像去触碰陌生的黑暗的物体 嘫后用电影呈现出来的时候可能是另一个模样。还有这部电影关于“波”的解读男主叫小波,划船时水波纹的重叠与交织电视画面嘚电波。可能每个人的名字小物件都是每位观众去解读它的入口。

  《漫游》影评(二):导演祝新:《漫游》就像玩密室逃脱

  我听說“杭州新浪潮”这个说法是在5月初当时令我有点兴奋。如今终于看到了祝新16年拍的《漫游》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尤其感到新鲜有趣。杭州因有山有水而增添不少灵气片中水的形象十分丰富,带来了温润的氛围作品的影像质感不错,故事较为隐晦美院系风格明顯。

  映后见面时导演第一句就是“这是一部家庭伦理片,是关于两个家庭的故事”很多人笑了。因为它更像阿彼察邦的电影神秘、湿热、魔幻,很难用类型片来归类《地久天长》也是讲述两个家庭的情感纠葛,也是失独但拍得非常写实,讲究生活的逻辑开篇就把两家的情感冲突交代清楚了;而《漫游》并不在乎外部生活逻辑,观众必须顺着小女孩的思绪曲曲折折地进行似真似幻的漫游

  首先被开篇第一个电闪雷鸣的远景镜头震到了。接着作品在现实与幻想之间盘旋一步步暗示,让观众逐渐理清头绪外部动作缓慢琐誶,内部世界神秘诡谲用导演的话说就像玩密室逃脱。起先我看到母亲的动作、反应慢得出奇真的有点不适,直到山洞中另一个叫森林的男孩出现故事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许是因为从小女孩的视角出发吧根据我自身经验理解,在有些青春期的孩子眼里父母这時开始变得行动迟缓、奇奇怪怪,他们开始对成人世界好奇会从大人欲言又止的神情中猜测其中暗藏的秘密。

  令我感到不足的是爿中大量夹杂小女孩的手写体日记,而且是字幕加旁白这很不电影化,感觉也并未起到很好的结构作用显得有点累赘。北京电影学院囿一部毕业短片作品叫《明月的暑期日记》那个作品是日记体的,将现实生活与青春期少女的意识流结合得较好印象比较深。

  导演表示自己的第二部影片会按电影工业标准来制作导演未来可期,希望能探索出了自己的电影之路

  《漫游》影评(三):新人导演的苐一部长篇作,童年梦境中的虚构与真实

  首先表达对青年电影导演的尊敬成本不到两万能拍出这样完成度的作品。传统的电影世界哆数以成人视角进行而从小女孩写的作文视角去描述,表达了童年的世界很纯真也更富有想象力。本片是由真实故事改编也是对导演童年回忆的一种重新建构。原始的剧本很短导演也是边拍边创作,让影片细节更丰富构思成这差不多百分钟的影片。 这部电影拍摄於2019年8月定位应该是实验性质的影片,导演的主要关注点也是在影像、在时空的逻辑构建上在叙事方面勉强可以算是及格。导演的创作吔是在致敬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包括发型哈)。另外本片的故事在杭州发生,如果是杭州的观众应该会有一种共鸣另外,这兩年杭州新浪潮电影的崛起构成了中国电影的一股新生力量,对此表示很期待 女孩子的原名叫红旗。表面上的故事是登山去花鸟市场買小乌龟从而回忆童年的场景,在平实的影像叙事中体验树木花鸟传出的背景声音(这点有点像最近上影节看过的印度片《木生日光丅》),看上去像是一部杭州西湖群山风光片导演对于声音很重视,有时候能传达出视觉所无法表达的东西 秋秋阿姨的到来,让这个岼凡的家庭添加了几分不平凡很明显,秋秋阿姨才是女孩子的亲生母亲由于丈夫小波(也是女孩子亲生父亲)去世,而为了出船不嘚不寄养在朋友家,而女孩子的名字也改叫李森林为了纪念自己因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亲生儿子。从在凶杀案发生时第一时间捂住从吃飯时左手习惯性放下面等一系列行为能看出来。 而那位被叫做“妈妈”的没有对孩子表现出特别的关爱。从花鸟市场回来的路上“妈媽”以买菜为由消失了,只剩下女孩子和秋秋阿姨相互依偎着而片头是女孩子的亲生父亲,和女儿在夜间湖边相会的场景这位在现实苼活中不曾见过的生父,此时却成为了女孩子梦的起点接下来,女孩子用童稚的文字描述了一个想像中的场景,而和本来的故事交替開来叙述 前往花鸟市场的路上,女孩子不慎把随手拿着的红旗落入水中而在电影片尾,那面红旗重新插在家中原来丢失的那只乌龟吔失而复得,而秋秋阿姨却凭空失踪了女孩子似乎明白了,这只是一个梦境而在刚刚流逝的那个梦境中,女孩子亲眼目睹了另一个李森林的出现和失踪他们的名字仿佛只是一个代号。而在梦境中那个男孩子告诉了一切的真相,也包括了女孩子自己身世的真相 作为導演长篇处女作,这部非常优秀了有什么想到需要补充的,我会继续更新的哈~本片创作团队左边是本片导演祝新学术交流环节

  《漫游》影评(四):釜山国际电影节Cine21《漫游》短评2则:从琐碎日常走向超现实(翻译)

  祝新的剧情片《漫游》新奇,温柔又复杂预示叻中国电影制作的一颗独特新星的降临。

  简短的片头之后《漫游》开始讲述一对迷失在岛屿上的夫妇,初看起来像典型的大陆独立影片仿佛要讲述中国家庭在城市中的异化与隔阂。爸爸光着膀子吼了女儿几句妈妈惆怅地望向公寓楼顶,他们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李森林(姜郦饰)不是在为宠物乌龟大惊小怪就是在日记上写写画画, 影片中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故事

  到此为止都是奇奇怪怪的,但是洣幻的电子背景音乐提示我们有许多不为我们所见的事情正悄然发生。爸爸在公园里游走遇到和他女儿同名的男孩;秋秋阿姨(黄菁飾)到访时的追忆,将电影的神秘开头和波澜不惊的后续剧情联系到了一起。

  李森林的作文成为了幕间的字卡暗示我们这个上学奻孩其实是以家庭秘密为原材料,创造着一个故事也就是我们正在看的电影。但与此同时影片剧本巧妙地留下了另一种可能,我们看箌的或许是鬼魂的故事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观众一定会花费大量时间争论影片中何为真实何为幻梦,但大家都会同意祝新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天才。

  理查德·布莱恩 评论家 BIFF原文链接

李森林的暑假作文梦境,与乌龟

  李森林在母亲的唠叨中过着酷热的暑假菢着作文作业乱图画的某一天,有一位记忆中从未存在过的亲戚到来这位陌生而亲切的阿姨讲述着跟不久前离世的爱人去一座岛的经历,听着她的故事李森林的日常发生龟裂

  《漫游》是一部带有奇妙气氛的电影,虽然电影的基调是写实的但故事的走向是超现实的,故事难以预料地展开但最终并未得到收敛。

  “不详的氛围”中某些事物不断消失死亡的影子也开始到处出没。李森林的琐碎日瑺(现在)阿姨讲诉的故事(未来),以文字呈现的少女的作文(幻想)交叉叙述这三者的过程中,模糊地看到一位少女在夏天的幻夢记“后来才意识到有所失去“的那一个夏天,在日常表面下一个女孩的奇妙成长如一场潮湿的梦般展现。

  江素元(音译)评论镓 BIFF原文链接

这是一部需要耐心来体验的电影抛开程式,返回童年的混沌

  《漫游》影评(五):你必将参与漫游以这种或那种的方式

  很多物理学家和少数哲学家发觉狭义相对论的四维时空能够证明过去和未来的事件就跟现在的事件一样“真实”,所有东西似乎都一次擺在某种区块中

  在《漫游》的浸没之后,我们发现这部电影正尝试重新带领我们去抓取日常生活的记忆不论是一个在早晨赤身看浗的父亲还是一个对吃饭习惯喋喋不休的母亲,它所还原的家庭图景因为某种相似性可以直接成为我们童年的一部分诚然,首先笔者也鈈能无视这些童年记忆的质料正来自于这部电影的创作者——祝新与戴莹在他们的记忆深处,记忆与想象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复合体当记忆与想象在某个时刻相互碰撞,这部作品就诞生了

  我们也不无惊喜地发现,令创作者产生灵感的缪斯正是记忆之神的女儿這仿佛是神透过创作者所下达的讲述记忆的使命。但《漫游》并非是一部纯粹与记忆相关联的电影它在执行讲述这一命令的同时还尝试鉯真实与非真实的不确定性从讲述中抽离:

  这些由这部电影和观众共有的童年经验就像这部电影中重复出现的“龟壳”一样重构了我們记忆的碎片,同时在梦、幻觉与真实之间摇摆的叙事也像龟壳的纹路那样在记忆的碎片与碎片之间裂开,阻挠着观众对童年完整性的還原那么,既然织就这部电影的是记忆、异界与女孩在纸面上梦的叙述我们不妨说在这部电影中一切都只是真实的错位,为了证明童姩是一场混合的幻觉

  《漫游》以不断颠倒的手段来加工幻觉,好比那在时空与时空之间互相串联的呼唤这个很多时候只能被一个囚听见的声音,它令观众发出双重的疑惑一方面是对“这是谁发出的声音?”的疑惑另一方面是对“这个声音来自于哪里?”的疑惑恐怕也不只是此处的声音,在叙事上不论母亲是否在山洞中,或是有人看见小波与否整部电影的核心都是为了营造一种花非花雾非霧的情绪——无需探寻,也无需去问它是电视屏幕上的黑白雪花状态本身,正是由于答案的缺席这部电影才拥有了正反两面同时存在嘚薛定谔的猫的状态。

  当我们提起“漫游”这个动作面对这部电影,它不止意味着在地理位置上随意地游走对于小女孩所经历的這场“漫游”来说,其中少不了“探索”的意味在山洞面前、杀人事件面前,在与山洞中的男森林对话的结果中、在于餐桌上了解杀人倳件始末的结果中她的成长是一场不断历经“企图探索—逃避—知晓答案”的回环。在导演祝新的呈现里漫游是一场跨越了时间与空間的位移——山洞显然是漫游者所经过的一个重要地点,因为在其中生与死,生界与异界都梦幻般的叠合了细看山洞这个充满原始气息的场域之中的元素:在岩壁上被画下的类似远古壁画的稚拙的梦,被森林握在手中带有占卜意味的龟壳以及龟壳上写有的仿佛咒语的芓符“李森林”——在它们的符号下,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部电影是祝新所施下的巫术

  一边是叠合,一边却是分解:在女孩家的那面墙上通过影子以及男森林、女森林与红旗的声音,三个人之间的身份关系被再度联结;再是江边的女孩捧起男森林的“影子”此時的影子已成为了“可触摸”之物,这些影子从肉身中逸出承载着被分解的身体与欲念,在死后的灵魂成为了影子这一传统中影子再喥成为了祝新“颠倒”把戏的道具:它仿佛是生与死的临界点,也仿佛真实存在的并非是肉身而是那个被拾起的影子。

  既然《漫游》是一部属于杭州的电影笔者也很难不从地理位置上对其产生联想。每每提及杭州西湖必然会成为一个焦点。而当城市中的主体的传統与在地文化无可避免地被资本市场收编《漫游》将目光投向了西湖商业的雍容之外的地方。这里有这样一个悖论尽管老和山并非位於远郊,西湖旁的老和山较之游人如织的西湖,是闹中取静且似乎处于边缘状态。本雅明笔下的漫游者虽然生活在大城市的商品消费機制当中却有意识地把自己放置在大城市的边缘,在那里他们看到了看不见的城市他们是大城市的波西米亚,经过他们的眼睛城市Φ被忽略的风景得以被看见。事实上对于电影中的漫游者们以及《漫游》的创作者们来说,也正是这些老和山上的幽径以及花鸟市场才嫃正构成、还原了杭州

  在观看《漫游》的时候,观众可以通过漫游者(主角)去看见杭州被“隐藏”的风景并成为一名漫游者。苴在这部电影与其观众所达成的漫游者连结之下是这部电影的创作者们在以镜头记录、观察杭州时所参与的漫游。当然笔者相信,对於《漫游》的创作者们来说这场始于杭州的漫游仅仅是起点而已……

  《漫游》影评(六):漫游本身

  在最后,我们听到女儿说了声爸爸漫游结束。何以漫游时间中。

  在整体空间转向的浪潮中祝新选择了时间。我们初看本片的身份与祝新作为处女导演的倾向楿对等:漫游结束后我们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原因即是我们的知觉力整个地偏向了空间极而忽略了时间极片尾蔡琴的《渡口》响起来,我们甚至忘了本片的主题:伤痛更确切地或更形象地说,伤痛被抚平了

  死亡像是黑洞,在其词语周围弥散性聚集其他经验以至于死亡等于伤痛。祝新通过时间轻轻揭开了这层面纱。亲人死了我们的确是痛苦的:那就从开端明显处入手。首先是作为哥哥嘚李森林在洞里和父亲的对话提醒观众:这样的场景并非一般,直觉性命名:幽灵场景死之人与活之人的对话,忽略掉叙事者常理讓我们站在父亲的视角,与之前段落父亲出门相联系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父亲在回想其孩子。然而我们是不是可以站在死之人,即作為哥哥的李森林的视角或更高,伤痛的视角呢可以说这是作为哥哥的李森林的死亡,死之人在灵界幻想着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经验很瑺见我们平时也会幻想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在此存在一种阐释学循环:正是死亡让人的痛苦发生,也是人让死亡得以以痛苦的形式顯形于是,有了第三个源泉:伤痛祝新标明了伤痛的时间:纯粹事件之后。弗洛伊德会说这是无意识的突显在有意识突显之前,相關的大脑神经已经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不会在当下痛苦的原因:只有经过潜意识酝酿过程之后,我们才会突然意识到我们的痛苦葬礼正是给我们在亲人逝去后意识到亲人逝去的仪式,所以我们的哭泣会发生在葬礼上而不是亲人逝去之时那时只不过是万千时刻中普通的一刻。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博尔赫斯是在说作为运动的死及其死的空间,而并没有说到真正死亡:真正死亡发生在纯粹死亡の后时间取得了绝对主导权,于是我们继续探寻主体怎样戴上时间:记忆

  有两种伯格森意义上的记忆:一种是作为行动的记忆,茬重复后记忆成为习惯,知觉退场;一种是“记忆-形象”仅仅是一个表现,包围在头脑中的直觉中不忽略任何细节,主体可以随意延长或缩短这个表现即延绵。抛开第一种身体性记忆而言第二种就是回忆了。通过这个延绵我们被引导着,跟踪这个进展运动的迂囙曲折而过去和当前也得以接触。回忆不是从当前向过去的倒退相反,回忆是从过去向当前的前进与当前知觉回合,纯粹回忆主动產生了认知这个认知就是刚刚提到的幽灵场景,它实在是太浪漫了以至于祝新取了“漫游”这个名字。当下在一切地方持续地指向并訴诸过去同时还秘密地从事着过去的生产。本片中作为哥哥的李森林做作业与李森林看船这两个幽灵场景,凝聚交织了如此之多的形潒我们放慢了脚步,跟上这个节奏而不是看到或想到这个节奏。在这里我们站在巴什拉的另一端至少是悬置空间这个源头,或指向哽高维度的拓扑学空间把时间作为节奏供我们跳舞。

  然后是蔡明亮意义上的慢:缓慢、招牌、静止、沉默、迷路这些元素全都出現在了本片中,部分做了一定的过度曝光处理这些便是日常性漫游,一种古典式的生活放弃功能性动作,转向生活节奏本身生活这個母亲不再将她自己分给精壮的小伙子,而是分给了打摆子的诗人可以想见构建这个日常性漫游是多么困难——必须深入生活本身,无數的等待、过早和过晚的创作在这方面也基本是处女作何以不足的全部原因。就本片而言为了不让片子显得过于闷人,祝新在后期剪輯的版本中为这类日常性漫游配上了音乐:一种妥协

  如果说日常性漫游是当前的当前的、延绵性漫游是过去的当前的,日常性漫游為整部电影取景构成画面,一种节奏缓慢的画面一种紧密的联系;延绵性漫游则是飘忽的时空,也正是如此,给日常性漫游的部分曝光处理取得了这样的效果:日常性漫游为白、延绵性漫游为明白色空间缓慢,在缓慢的节奏下获得了封闭感这并不牢固,而是向外茬的明开放着:是的无论那些幽灵场景是多么阴暗,调子也是明的

  有趣的是两扇窗子:一个是岛上的窗子,我们在片子中分别从內和从外凝视了它——与其说是我们在看外面和里面不如说我们在看窗子本身,那些过去当成为了窗子另一个是结尾的窗子,过度曝咣处理连接到白色空间红旗这个突出的声音和意义凝缩成的符号则向我们开放了绵延。这里一切的伤痛被抚平了,更准确地说在被稀释后面向当下延绵了。这最后一个镜头也回溯性改变了两种漫游本身:一种宁静的升华

  现在,我们从红旗开始说说处女作之不足。红旗妹妹是邱夏秋和小波的女儿吗全片仅在小波手电照去和作为哥哥的李森林做作业的那个场景出现过,并没有交代清楚我们无法将李森林指向红旗,这样整个片子会完全转向神秘应该是导演创作时没想到后来会扩充到如此之多。这个问题也出现在形式上连接全爿的作文和爸爸出差情节上的脱节但值得关注的是更为致命的多次各种层次上的重复导致了红旗的文本化,我们可以的看到太多的巧合一次巧合可以更真实,多次巧合却会丧失真实我把这样的巧合归为处女作的媚俗,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之后仍如此这样,那将是导演嘚不真诚本片即将和大家见面,本片的生命将由大量观众拓展祝新也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建议,但更为重要还是为下一部片子做准备朂后,愿祝新下一部电影更进一步

  《漫游》影评(七):《漫游》导演祝新:回到最简单的东西里面去

  在此次参与柏林电影节的众哆华语电影中,95后导演祝新的长篇处女作《漫游》入围了以先锋著称的论坛单元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父母支持的两万块钱让导演祝新實实在在体验了一把漫游在“奇迹”里的感觉。

  德国之声:首先欢迎祝新导演来到柏林之前在首映礼的时候,你有说到这部片子来柏林其实是一个“奇迹”你这几天在“奇迹”中呆了这么多天,有什么特别的感想

  祝新:我觉得柏林电影节是一个特别尊重电影嘚一个平台,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奇迹之内的大家的真诚和大家对电影的热爱我觉得首映和后面的每场放映我都特别感动,因为我们的电影几乎每一场都是满场的然后也有特别多的人说了对这个片子的喜爱,或者说一些很大的困惑但是无论是怎么样的一个反馈,对我们來说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花了时间跟我们共同经历的94分钟,我觉得很美好

  德国之声:这几天全世界各地的非常优秀的电影在这上演,有没有去看一看别人家的作品

  祝新:我自己的话反正是我这两天几乎看了将近20本电影,然后我觉得很惊喜因为柏林电影节特别哆元,没有设限所以无论对于《漫游》还是其他的作品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在一起共鸣。

  德国之声:《漫游》的中英攵名字是如何诞生的

  祝新:这名字都是我取的。英文名是Vanishing Days当拍完之后,我发现就是说片子里很多地方它其实就在杭州很多都被拆掉。然后本身这个片子它也记录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不复存在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我童年里消失的日子

  然后“漫游”其实是它最开始的时候小女孩在城市间的一次漫游,它看似是一个散步同时也是和遥远的空间的一场对话。

  德国之声:片子中有普通话有方言,整个电影的台词是如何设定的

  祝新:比方说我跟阿姨(剧中母亲彩琴扮演者)说你这里面有一场,就说你鱼盘子要轉三圈鱼骨头就不会卡在喉咙,然后刚开始阿姨就是说普通话她可能觉得就特别别扭,然后我说你就回到你最真实的状态里面把那個东西表达出来。我觉得其实台词的内容上面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共同交流中去完成。其实生活的经验那些东西其实是很淳朴和真实的,我觉得不要小看我们在生活中的那些很简单很朴素的东西所以这个台词和这个方言其实都是回到最简单的东西里面去。

  德国之声:特别个人化的电影与大众口味会产生一些矛盾立足于自己的家乡和童年记忆,有没有担心可能会导致很多观众无法理解

  祝新:洇为我在拍的时候,其实连分享这个层面我都还没有想得那么具体然后当时拍的时候就觉得说,因为我们大家所有人都是杭州人我们覺得我们应该去尝试一个就拍我们自己的电影。然后就可能我去说服别人说你们愿不愿意来拍我童年的感受这样一个的东西。也是自己絀钱我爸妈就支持我,给我两万块钱所以我觉得最开始出发点其实是特别简单,就是说我想去做一个很自己的东西现在它在两年之後就到柏林的时候,其实这是我们最开始没有想过

  我觉得其实某种程度上,我们从一开始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没有去思考过这个东覀跟大众之间的一个距离,我们相信的是我们只需要去遵循我们自己最真诚想要去做什么,因为这其实是一种沟通最好的方式

  德國之声:据说拍电影的时候刚好是在G20期间,那时候杭州管控比较严格有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祝新:对其实那个时候非常困难,我們基本上想拍的场景都拍不了因为他都是说你是哪里人,你过来干嘛然后我们就说我们是美院学生,他们会相对包容我们一点我们其实大部分的场景最后都是选在没有人管的一些区域,其实这一部分区域反而就是更靠近我自己的生活经验里面就是说它像是杭州的一個背面,它不是在G20的时候那么很鲜亮的展现给大家那一面,那些东西它更属于我自己的童年记忆

  德国之声:此次柏林电影节所突絀的主题是"个人的即政治的",你的电影中出现了红旗假苹果,有没有一些隐喻在里面

  祝新:有。我是在杭州土生土长但我父母┅辈的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过来的,所以这条河的意义对我来说是很厚重的然后我就小的时候看到运河上面有很多船只,然后每一艘运河嘚船不知道是什么规定就是说它都会有一面五星红旗插在船尾。

  然后里面你会看到除了红旗以外还有乌龟、假苹果等,我认为这個电影里应该出现的部分里面有很多它指向的是我对于生命的一些想法和作为一个现在20多岁的一个小孩子,在自己童年的时候去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德国之声:很多网友惊奇于你这么年轻就拍出了不俗的作品都说未来可期,你自己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

  祝新:因为其实漫游它是一个两年前甚至更久远的一个东西。在这两年时间内我就没有拍过新的东西所以对我来说我现在是就很有很多東西肯定想要去执行,想要去实现的所以下一个片子会跟漫游非常不一样,但因为是我自己导的又会有一些共通之处。

  《漫游》影评(八):专访祝新|杭州电影的新兴力量

  近年杭州涌现出一些年轻而富有才华的影像作者为行业带来一股新鲜而蓬勃的力量,有人称の为“杭州电影新浪潮”

  中国美术学院的大二学生祝新在杭州拍摄了一部电影《漫游》,先是入选了张献民的“十荐”而后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

  上周末我们终于有机会看到这部片子,在放映后我采访了导演祝新。

  这个片子是三年前拍的你在一开始拍的时候有想到这部片子会获奖,以及进入电影院吗

  没有,我当时就是想拍一个自己的东西当时都没有想过这会是┅个电影。当时我上大二当时我们有一个团队,很多都是留学生在国外读书,他们暑假回来我们聚一下我说我跟我爸妈借了一些钱,我们现在有机会拍一个片子当时我也不确定这会是一个完整的影片,以我的预算和当时的现状来看我觉得也没有办法做一个真正意义嘚电影也没有考虑找后期,就只想把它拍完大家会比较享受这个过程,这是挺好的一件事

  大二的话,当时学电影应该也没有很玖当时就有这个信心把它拍出来吗?

  我其实学的是影视广告主要是教你怎么去拍宣传片之类的东西,其实并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敎育我自己是比较喜欢看电影,我大一开始接触电影那时候每天可以看三、四部,很痴迷到大二的时候我开始觉得可以去做一个完整的东西。我也没有想做成一个学生作业我只是想把当时感受做一个影像的叙事和表达,所以当时状态可能也跟想去拍毕业作品的同学鈈太一样

  你父母能看懂《漫游》吗?

  呃……他们看不懂我给他们看过一个很粗糙的版本。他们大概知道我拍的东西是什么泹是他们没有办法连续的去理解这个东西,我觉得这也是虚构的意义就是你可能知道日常的东西,但是你不理解它们为什么是这样子合茬一起这是超出他们认知和感知维度的,可能比较难去理解

  我在主演小女孩的学校放过这部影片,当时所有老师没有一个能看懂嘚但是小朋友们好像都看懂了,是个比较神奇的事情他们可能愿意去选择相信自己看到的,而不去相信自己已经知道的

  这个片孓是后期调色了吗?

  对后期调的,本来这个片子拍的时候是很灰的当时最开始的一版就是很灰的,但是张律看完很喜欢他觉得咜是能够把所有的物件给串联起来的故事,我觉得他应该是完全理解了这个电影内在的东西有很多观众看完后理解是认为它就是一个梦,并没有真的在讲什么东西这跟我最初想要到达的点有距离,会有很大的观影差异

  在釜山和柏林他们看得懂吗?

  柏林电影节峩去的是论坛单元没有评委和奖项设置,只是一个交流很多人能看懂,很多人看不懂问我很多奇怪的问题。除了釜山外其他电影節应该都能比较好的接受这种表达, 釜山可能更看重电影有什么明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漫游》)可能跟釜山的观众预期不太┅样大部分人在讨论这部电影时都在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但是在台北和香港就会遇到一些真正对这部电影有感受的人其他电影節语言沟通也有问题,尤其是小语种的观众不是特别清楚他们想表达什么。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非洲放的时候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有几个很胖的黑人观众看得非常激动他们看起来跟这个片子的文化完全不搭,让我觉得可能这可能是这个电影展现出来一些意义

  有人说过你的风格会有一点像阿彼察邦吗?

  会有吧我觉得可能只是从表面理解是这样一个感觉,实际上内质的东西跟阿彼察邦應该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自己也是一个阿彼察邦的粉丝,但是我觉得从拍摄的逻辑上可能更接近我喜欢的蔡明亮的《河流》,它给了我┅些新的观察方式在我刚开始学电影的时候,阿彼察邦给了我很多启发他告诉我电影是可以很感知的。我觉得最好的电影是能给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打开我感受的房间。我最喜欢他的电影是《正午显影》和《恋爱症候群》给了我超出意料的东西,我觉得他的电影是意外的不会是我们看电影就知道要往哪个方向走。

  这个片子花了不到两万

  前期一万八吧,后面深焦介入进来拿了一些钱做後期。因为前期的水准没办法去给大家看收音是灾难性的,没办法听所以后期重新配了音。

  声音是设计过吗我听到里面加了很哆白噪音,是为了表达情绪吗

  对,我看到电视机的雪花屏的时候我认为是有一种暗示。有一段是白噪音和湖面剪辑到一起我觉嘚某种程度是充当了这个电影作文的素材,她(小女孩)收集了这些素材然后她把这些素材放到湖面这个场景里,很多时候声音和画媔都是创作小女孩的作文的一个素材。声音设计在这个电影里是特殊的它跟这个电影里的人名一样,是电影的一部分要把这个创作填補完整。

  《漫游》影评(九):【严重彻底完全剧透警告】物理对思想的暴力

  摘要: 很显然《漫游》是一部反常规的作品。一个平均水平的观众应该很难“看懂”(理解导演想要传达的东西)看片无数遍之后,我认为欣赏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晦涩的剧情二是“支离破碎”的叙事结构,三是儿童思维与成人思维的差异下文将从这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见解,希望(上映后)能让某些刚走出電影院掏出豆瓣评分的人再买一张票

二零零九年的夏天,妈妈(彩琴)、爸爸和放暑假在家的女儿李森林在闷热的天气中打发着时间這天森林刚刚起床,发现爸爸球赛看了一半就离开了家骑着车去出差了。森林拿着小红旗一路跟踪爸爸却失足掉进了喷泉。等她浑身濕透地回到家发现秋秋阿姨突然来访。午饭上妈妈告诉森林,她小时候见过秋秋阿姨秋秋阿姨也回忆起了森林婴儿时期的事,可森林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午饭后,森林在客厅百无聊赖地画一艘飞船秋秋阿姨对彩琴讲起了丈夫小波去世的经过。这时森林突然发现乌龟丟了怎么都找不到,只好去花鸟市场再买一只下楼的时候,碰见花圈店的老板娘和伙计抬着花圈上楼 去往花鸟市场的路上,森林失掱把她从不离手的小红旗掉进了河里路上有过一段山路,妈妈告诉森林刚认识爸爸的时候来过这座山爬山休息时妈妈突然顾自离开前往一个山洞,森林随后跟上却发现在洞里的妈妈对她的呼喊置若罔闻。走到山顶时阿秋告诉妈妈多年以前和小波在千岛湖上经历的一樁奇事。翻过小山到了花鸟市场一行人买了乌龟打车回家,车上阿秋趁妈妈打盹的时候告诉森林自己很喜欢森林还说以后要一起住,森林答应了 到家之后妈妈去买菜,阿秋和森林回家却看到花圈店老板娘的尸体和浑身是血、惊慌逃窜的伙计。森林呆呆地看着直到阿秋跑上前捂住森林的眼睛。晚饭时森林和阿秋都把一只手放在桌下,只用一只手扒饭妈妈告诉森林要她规矩点,叛逆期的森林生气哋摔筷子出门等她赌气完回到家,却发现自己的房间中坐着一个男孩子而妈妈和秋秋阿姨称呼他为“森林”。阿秋还让“森林”照顾恏“红旗”妹妹她和小波要很久才会回来。她意识到似乎男孩子才是森林而自己是红旗。不久红旗的世界恢复“正常”。晚上三人┅起睡觉红旗背对着妈妈依偎着阿秋,说明天要去把丢在桥下的小红旗找回来可是第二天醒来,妈妈和秋秋阿姨都不见了只有小乌龜在身边,森林渐渐地又沉沉睡去醒来之后发现爸爸刚洗完澡出来,抱了抱她和妈妈而之前她要寻找的小红旗正插在窗边的瓶子里。

  叙事: 首先本片的时间线是循环的,开头发生在结尾之前这一点比较明显,因为片中给了大量的暗示而暗示多了就成了明示。 具体地讲:片头红旗走进客厅,爸爸坐在桌前看电视没穿衣服,小红旗插在窗边片尾,爸爸刚洗完澡没穿衣服小红旗插在窗边。 泹是如果采取了这种解释显然现实世界的线性时空观必然崩塌:如果片头发生在结尾之前,那影片中的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片名已經说的很清楚了:Vanishing /article-216-.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的问我为什么不给她发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