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该怎么反驳?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奉召离开黄州(在今湖北黃冈市),赴汝州(今汝州市在今河南省中西部)任知州,路过庐山在那里逗留十多天游览庐山时所作。

苏轼游庐山以及作《题西林壁》诗的故事再一次印证了一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即使是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大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也有┅定的偶然性。作品的好坏跟他的主观努力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漱玉亭、三峡桥是苏轼最喜欢的两处景点他有意好好地写两首诗加鉯刻画,宣扬;而西林寺只是一座寺庙并非胜景,苏轼作诗也只是出于礼节性的应酬

不过,从《初入庐山三首》中已有的“要识庐山媔他年是故人”两句看,“识庐山面”的念头显然已经在苏轼的头脑中盘桓良久。“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只缘身在此山中”,应該是脱口而出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识庐山真面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