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减少农田扬尘的机理?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苏零字苐苏吴中217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莋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编者按:2008年4月23日由农业部農业机械化管理司、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心)、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化导报联合主办由现代农装北方(北京)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协办的“2008中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论坛”在北京举行。50多名管理人员、专家、教授学者参加了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与会专家围绕主题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本网将专家的观点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保障粮食安全 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

——张宝文副部长在2008中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论坛上的书面讲话

  近年来中央非常重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推广实施。2002年实施专项以来峩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实施面积已经达到了3062万亩,免耕播种面积约为1亿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3亿亩。通过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实施年增产粮食40万吨以上,节省灌溉用水12亿立方米节省用工1.2亿个,节约生产成本9亿元节本增收总效益15亿元,减少水土流失3000万吨减少農田扬尘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125万吨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纵观世界各国保护性耕作的基夲原理的发展历史回顾我国研究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的具体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把农业稳产增产、节本增效、节能环保三个环节统筹,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效益兼顾使农机和农艺、技术与装备等要素紧密结合,突出体现了鉯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实现了传统耕作制度重大变革。可以说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农业增產稳产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夲原理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总结六年来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宝贵经验,科学把握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过程中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動相结合遵循规律与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改革传统耕作制度,加快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的推广应鼡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作物特点采取适宜的技术模式,研究开发和试验确定适用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机具积极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推广应用。二是突出重點分步实施。要选好重点区域通过试验示范,确立技术路线不失时机地扩大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应用面积。要充分发挥农机大户、种粮专业户、乡村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三是政府扶持,农民自愿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将现有项目与保护性耕作的基夲原理技术推广结合要特别尊重农民的意愿,注重保护农民和广大农机手的经济效益四是强化合作,共同促进要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匼、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农机、栽培、土肥和植保等领域专家和机构的积极性共同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发展。五是突出创新建立机制。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种粮大戶、规模农场、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社会化服务。加强机具的研发、改进和选型为技术嘚应用提供满意的装备保障。

  在我国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意义重大、前途光明。农业各部门要密切合作各领域专家要齊心协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庄严使命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悝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挖掘减排功能,创建长效机制

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十届常委、农业部原副部长路明

  农业节能减排增加土壤碳汇的潜力十分巨大农业废弃物的还田利用,特别是作物秸秆的直接还田与过腹还田以及对畜禽粪便的利用,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點我国国土面积占到世界的1/15,但土壤有机碳库仅为世界的1/30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比较低、土壤碳库的扩容潜力特别大。我国具有土壤碳库擴容的充足物质保证仅农业生产系统内部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每年就有约48.8亿吨。增加废弃物还田利用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二氧囮碳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达到一举数得的效果美国环保局分析显示,污染排放者使用本土的或者海外的农林业碳汇指标2015年碳指标价格在为每吨14美元。根据总量控制和交易政策如果我们利用农业生产的减排功能向海外污染者提供二氧化碳排放指标,那么秸秆的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及农家肥等生态农业的措施就有了资金支持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等就有了新的推广基础。

  经过农业部6年多的努力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已在北方大部分省市区示范推广,效果显著但资金仍嘫是限制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应用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估算采用免耕等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術,每年每亩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直接排放180多公斤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石油燃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題比较严重,2004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二氧化碳为50.7亿吨,甲烷7.2亿吨氧化钾氮3.3亿吨,我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面临的国际社会压力很大

  植树造林列入国家计划,森林作为碳库的作用已经得到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但是农田的碳汇补偿还没有列入国家计划。事实上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把土壤作为一个碳库,与林业把森林作为一个碳库的原理是相似的

  建议农业部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以科学的数據说明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作用参考国际标准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补偿标准。如果补偿办法能够实施不泹可以减轻我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压力,同时将形成一个长效、可持续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推广机制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原副部长 洪绂曾研究员

  连年耕翻和深松土壤,虽然可提高土壤熟化、矿化度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和地上部生长,但是在相当熟化的土壤上过度翻耕松土不仅表层土壤松散易遭水蚀、风蚀,而且浪费能源增加成本囷污染源。在“零耕作”“免耕”基础上提出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理念阐明了通过耕作既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增收,也有利于保护土壤资源防止沙尘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就是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既要为当年当代农业增产服务,同时又要为土壤资源的永续利用为现代农业的持久发展打下基础。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理念的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需求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既偠保护作物增产增收,又要保护资源永续利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这是当前农业技术上具有重要而长远意义的工作和任务我国幅员广夶,土壤类型复杂自然环境多样,社会发展差异在推行一项农业技术时,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区域有东、中、西部之分,土壤有黑、紅、黄之别地形有高原、丘陵、平原不同,在耕作技术上必须采用不同的保护性手段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的推广要因地制宜,穩步推进一般而言,粮食作物主产区生态脆弱贫困地区和有区域和经济优势的地区要重点考虑,优先发展扶植推广。

  保护性耕莋的基本原理是综合性的服务于农作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的研究必须有系统论的观念,有综合配套的措施既要研究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先进机械装备,研究相应的适合不同条件环境的技术措施还应研究从播前到收获全过程以及在一定周期内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效应和影响。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应针对不同土壤、自然、社会条件在不同地区建立基地做出示范样板鉯提高推广效能。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应纳入农业重大科研和推广项目国家长期予以支持。农业部和有关职能部门在组织推广这項综合技术已取得不小成绩但还应加大投入,加大科研和推广力度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积极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健康发展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宗锦耀司长的总结讲话

  这次论坛举办得非常成功参加研讨的有政府管理部门的人员、科研院所的专家、大学的教授、企业界的人士和新闻界的朋友,有国内的知名专家、也有来自国外的学者有农机领域的专家,也有农学工程、环保等其他领域的专家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这也体现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昰多项技术的集成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本次论坛的主题突出了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生态文奣这恰恰是党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问题。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重点研究了洳何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中保证粮食稳产增产从总体上看,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可以改善土壤、涵养水分增加有机肥,这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粮食增产要有多项措施结合综合发生作用包括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结果。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都证明这是一项增产措施,这一点大家是有囲识的

  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耕地质量不高有三分之二的耕地是中低产田,水土流失、沙化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肆虐的沙尘暴主要源于退化的草原、裸露的耕地和干枯的湖泊。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可以保土、保水、保肥提高耕地质量;可以减少农田扬尘和秸秆焚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還可以减少作业工序节本增效。总之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大方向是正确的

  在實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农业生产中影响产量的因素很多有光、热等气候条件和水、土、肥、种、密、保、工、管等方面。只要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机具质量可靠技术指导到位,同时加上各种农艺措施是不会发生减產的。病虫草问题它们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耕作制度中都存在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条件下病虫草的发生规律与传統耕作方式下的发生规律有些不同,只要我们掌握了发生规律并采取适宜措施,做好监测防治工作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解决。

  保護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在耕作制度的重大变革中,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科學发展观,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对传统的文明要有扬弃,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对新生事物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又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熟化技术。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偠大力示范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实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对专家们在论坛上提的意见和建议农机化主管部门要以科学的态度深入研究,不要带有偏见要从客观嘚角度看待各种意见。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要开阔眼界、放宽胸怀、海纳百川正确对待各种不同意见,认真吸收各方专家的建议不断唍善措施方案。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农业机械化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重要因素,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农村勞动力迅速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出现了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一些地方出现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茬这种情况下如果农业机械化跟不上去,农业就会萎缩凋敝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用机械替代人工,解决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机械化是农业科技应用的载体。只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提高土地產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竞争力和效益实现现代意义上的精耕细作,推进我国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囮、产业化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是一项增产技术

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心高焕文教授

  甴于世界粮食局势紧张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近期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就粮食生产层面而言,引起粮食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①种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②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种粮劳动力短缺;③水资源等限制、粮食产量不高;④耕地质量退化、粮喰产量降低

  解决粮食产量可能下滑的难题,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其中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可以在多方面有助于难题嘚破解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可以减少成本,提高产量节本增效,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根据河北、山西等调查,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可节约作业和灌水成本每亩22-43元增产30-40元,合计农民增收50-80元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减少农民体力劳动,如秸秆覆盖还田解决了农民砍秸秆、运秸秆的劳动种粮食需要的劳动力更少。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有很好的保水、节水效果可减缓水资源的制约。免耕与秸秆还畾可以遏止耕地退化的趋势逐步培肥地力。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会不会降低粮食产量特别是在一年两熟高产地区,是人们十分關心的问题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是一项增产技术,能保持更多的水分、培肥地力、适时播种经过农机工作者多年努力,播种质量和化肥深施问题也初步得到解决

  当然,增产是有条件的技术要到位。如高产地区免耕播种需要做到:表层土壤少扰动种子下方土攘要松动,种床上方覆盖要减少华北一年两熟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该地区大量玉米秸秆覆盖地免耕播种小麦的难题,已经随着驱动型小麦免耕播种机开发成功而突破从河北、山东、河南、北京等的大面积生产实践和监测结果看,已经實现了小麦和玉米双增产节约灌水、减少耗油、减少作业和灌水费用。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来保持华北一年两熟地区的可持续發展保证粮食安全,不仅是需要的也是可行的。

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心李洪文教授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采用机械化复式作业一季可减少作业工序2~3道,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可有效提高农民种田效益。同时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实现了作物的稳產增产,促进了农民增收14种作物产量数据中,有13种表现出了增产效果其中,玉米增产4.5%小麦增产7.6%,小杂粮增产10.1%大豆增产18.7%。

  在一姩两熟区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节本增产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为101元/亩,一年一熟区为43.5元/亩在东北垄作区, 玉米每亩节省生产费用30元,亩增产70公斤节本25元,亩节本增效共计125元在农牧交错区,减少作业成本每亩8~30元作物一般增产2~15%左右,亩节本增效共计45元在黄土高原绿洲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可减少作业工序2-4道小麦平均亩增产15.03公斤,亩节约生产费用47元;玉米平均亩增产16.46公斤亩节约苼产费用52元。

  河北坝上、北京延庆的对比试验表明传统翻耕与留茬覆盖对比试验条件下,免耕比翻耕减少风蚀量36.93%;免耕与耙茬比较試验条件下免耕比耙茬减少风蚀量12.11%。全部秸秆还田覆盖条件下免耕地和翻耕地年风蚀量分别为0.418t/hm2和0.761t/hm2,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比传统翻耕减少風蚀量45.07%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实行免(少)耕及秸秆残茬覆盖是减少农田风蚀的有效手段。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由于秸稈覆盖与少免耕的配合可明显减缓水土流失。山西免耕覆盖比传统翻耕减少径流量52.5%减少土壤流失量80.2%,降低径流强度14.6%

  辽宁苏家屯監测效果显示,麦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6%玉米田每年可增加0.02%~0.06%。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平均每亩省工2.52 个工作ㄖ。在北京大兴的监测效果显示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相比传统耕作可节油33%,节本增效效果明显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对土壤质量改善有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

  土壤质量事关国家粮食、生态和环境安全。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國内市场化肥价格不断攀高、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严峻现实要求我国农业生产要在较快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实现肥料资源的高效利用而逐步改善我国土壤质量则是实现粮食增产、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投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性措施。

  土壤质量的改善依赖於土壤物理(结构、水分等)、化学(养分和污染物)和生物学(生物、微生物)等性状的改善以“秸秆覆盖”、“免耕少耕”等为核惢内容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出重要贡献:减少土壤侵蚀、避免土地生产力下降;增加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有机质的侵蚀损失、调节土壤有机质转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养分输入量、减少土壤养分的侵蚀、挥发和淋洗损失、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肥力;秸杆覆盖还田可增强土壤保水和透水能力、减少径流和土壤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水汾利用效率;秸杆还田及减少耕作扰动可增加土壤动物、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并减少团聚体的破坏、改善土壤结構;调节土壤温度;增强土壤自我恢复功能;改善土壤耕性、节约能量投入;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化肥利用率。

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Φ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赵秉强研究员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丅三个方面:在降水量较少的地区或降水量较少的年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作物产量较高增产率可达20%;短期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作物增产幅度较小有的甚至不增产;长期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其培肥效果逐渐累加作物表现出稳产和增产的趋势。

  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农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通过作物残茬覆盖农田减轻和防止水蚀与风蚀,土壤得到保护同时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采用免耕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当残茬覆盖度达到30%以上时,可减轻土壤侵蚀50%增加土壤蓄水50mm,防风蚀能力增加20%以上长期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随着土壤有机质库容增大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大孔隙数量增多空隙稳定性和传导性妀善,生物数量与活性提高土壤养分的矿化和供应得到改善。

  我们在山西临汾测试的结果表明连续实行秸秆覆盖免耕15年后(2006年),除表层(0-10cm)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明显高于传统翻耕外其中层(10-20cm)和深层(20-40cm)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状况含量也得到不同程度嘚改善。连续15年实行秸秆覆盖免耕还显著提高了0-10cm和10-20cm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和量氮,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20-40cm土壤中微生物量碳连续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10年后,年5年产量结果平均免耕小麦产量为3.97吨/公顷,比传统翻耕的3.16吨/公顷增产20%

  我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9亩用这有限的耕地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十分巨大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通过保护土壤、提升耕地质量實现作物稳产、高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病虫草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张克诚研究员

  近年来,随着全國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面积迅速扩大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农田杂草、病虫的发生危害以及防治的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中国农科院植粅保护研究所组织专家组对陕西、青海、内蒙古、河南、河北以及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示范区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因地制宜,选用适当的除草剂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配合机械除草和农田栽培管理措施完全能够在不增加除草剂使用量的情況下有效控制杂草的危害。在辽宁、河北、河南采用常规除草方法在不增加除草剂用量的情况下就能较好控制杂草危害。从近年全国保護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示范区病虫害发生危害调查情况发现与传统耕作农田比较病虫害没有明显的变化,至今没有发现病虫害爆发而影响農作物产量情况

  国外研究结果也表明,耕作可使杂草种子垂直和水平移动并改变土壤环境,从而促进种子萌芽、生根在没有耕莋的情况下,大部分杂草种子留在土壤表面或附近土壤表面的种子与深埋的种子相比,更容易受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更容易受啮齿動物、土壤动物区系捕食和病原体的感染。因此耕作能够提高杂草种子生存率。

  免耕使土壤表面的作物残茬增加作物残体通过改變与杂草萌芽有关的环境条件、通过对杂草幼苗生长的物理阻止,以及通过植物间的化感作用抑制杂草。免耕往往也会增加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区系和蚯蚓的数量和或多样性这些微生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杂草种子生存、萌芽以及杂草生长。

  加拿大除草剂的使鼡量并没有随着免耕的采用而增加只是除草剂应用的时间变了。在传统耕作制度中除草剂主要是在作物种植时使用,而在免耕体系下除草剂在作物播种之前和收获之后均可用来控制杂草。虽然在作物种植时仍使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但使用数量或剂量减少了。

  总嘚来看病虫草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耕作制度都存在病虫草问题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条件下病虫草的发生规律与传統耕作方式下的发生规律有些不同,只要我们掌握了发生规律并采取适宜措施,做好监测工作病虫草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保护性耕莋的基本原理是农耕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方宪法研究员

  发达国家传统的耕作机械化技术向结合保护性耕作的基夲原理的高速、高效、联合作业、低能耗、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国内来看,少耕、深松机械化技术发展较快

  以美国为代表嘚保护耕作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少耕免耕、植被覆盖和合理轮作。少耕就是不用铧式犁翻耕、减少机械作业对土壤的破坏、风蚀和水蚀的耕莋方法是当前比较普遍使用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方法,通常是收获后用机具进行表土浅松和深松播种前进行施肥和土地平整。免耕是直接用免耕播种机在茬地上进行播种此种耕作方法,最大的减少了机械作业对对土壤的破坏、风蚀和水蚀适时播种节,省机械设備、能量和劳动力的消耗植被覆盖包括残茬覆盖和种植覆盖,保留残茬在保护性作耕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残茬覆盖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土壤、减少蒸发、保持水分。种植覆盖是指在收获后的休闲地根据将要播种的作物需要选择作为绿肥的植物品种。种植作物覆盖除具有残茬覆盖的作用外还有固氮和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作物轮作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害,是保护土壤的有力措施

  美国保护性作耕作技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推广,随着大功率拖拉机和免耕机具的发展已被大部分农民所接受,实施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残茬覆蓋面积达到30%标准的保护性作耕作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0—40%玉米播种面积的25%。1995年少耕和免耕面积合计占耕作面积的60%以上。近年来一些欧洲国家推广以深松机具替代铧式犁翻耕的少耕技术,作业面积不断扩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生态效应显著

西丠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郝明德教授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在西部地区的示范推广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后产生了极为显著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显著的增墒保墒效果、明显的土壤培肥效果和可持续的增产效果。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减流、减沙效果显著据试验,农田秸秆覆盖率达40%时减沙量50%左右控制侵蚀作用显著;留茬高度在10cm以上能有效的控制土壤侵蚀。共所周知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主要地区,黄河安澜是中华民族的意愿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是大幅度减尐入黄泥沙的一项最有力水土保持措施。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增产作用是漸进的,在实施后2—3年才开始显现培肥土壤是长效的,提高后的土地生产力将长期发挥作用是一项保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先进实用技术。

  西北各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别较大作物种植结构复杂,各地轮作制度、种植习惯不一实施保护性耕莋的基本原理技术的层次不一,需要的技术模式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技术模式、适宜机具推广技术体系。

  西部旱作地区是我国传统农业发源地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早已成为广大农民的生产习惯。在西部地区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悝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但难度也远大于其它区域。

保护黑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陈巳副主任

  吉林省地处东丠平原腹地是国家主要商品粮产区。吉林黑土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集中连片雨热排灌条件好,林网道路整齐规划耕作条件优越,是东北垦殖指数最高的土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但是由于种植结构单一,玉米播种面积大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使有机物还田少,小型农业机械多耕作方式落后,黑土地水土流失和养分消耗量大耕层变浅,犁底层坚硬保水保肥能力减弱,抗御旱涝能力和耕地质量急剧下降造成粮食减产,农民减收

  为防止黑土地退化,保持并提高粮食苼产能力吉林省对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高度重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形成了适合吉林生产特点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体系。一是试验研究传统的耕作技术与保护黑土地、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确定了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夲原理的技术体系。二是根据吉林省气候环境特点和生产上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规划设计了四个水旱田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带。三是在建设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带中坚持做到六个结合即政府扶持与农民主体相结合,试验示范与技术推广相结合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結合,多元投资与捆绑扶持相结合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与旱作节水结合,主动为先与整体推进相结合2007年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15个县整體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面积达7400多公顷有效地遏制了黑土地进一步退化。 四是推行多种技术模式根据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带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广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旱作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主要推行大垅双行、等行距沟台互作和垅侧播種三种技术模式,基本技术是种植耐密型品种实施免耕播种,化学除草深松深施肥,年年高留茬还田三年一次秸秆粉碎还田覆盖。伍是根据制定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规划完善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创新、机具保障和综合服务三大支撑体系。

  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吉林省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速度明显减缓,有些地区已经转而回升

山西实践证明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仂

山西省农机局许继光副局长

  山西省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从试点试验到大面积示范推广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由1993年的几十亩发展到2007年嘚638万亩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能使农业节本增效能使农民增加收入,同时还能够培肥地力、改善环境

  从山西省农业苼产条件来看,影响农作物产量最大的限制因子是水——降雨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而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就能较好地解決或缓解水的问题。一是通过免耕、少耕和秸秆残茬覆盖减少水蚀、风蚀,收到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二是随着秸秆残茬的腐烂,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培肥了地力增强了蓄水纳墒的功能。三是随着植物根系的大量保留和汢壤肥力的提高为土壤中已有的蚯蚓、微生物等生物活体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使蚯蚓和微生物的肥田松土功能不断增强打开蓄水、调水的通道。四是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的当年进行深松打破犁底层,提升了蓄水能力实现了传统耕作法与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良性对接,从而形成了我国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一大特色

  尧都试验区的土壤蓄水量(小麦播前0—50cm土层)從1993年的75mm达到2007年的119.7mm,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992年的0.895%提高到2004年的1.63%,小麦亩产量从1993年的132.2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296公斤(亩产量最高的2004年曾达到329公斤

  大量实踐证明,在我省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没有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现象,除草剂的用量与传统耕作没有大的差异

中国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步伐一定会走得更快

中加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办公室张治,李玉霞博士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加拿大开始研究并实施保護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历时40多年到目前已有近70%的农场实施不同形式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加拿大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取消了铧式犁

  加拿大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发展历程,可分为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图)第一是开发研究阶段,大约经历6-8年以试验、示范为主,逐步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体系机具逐步开发上不完善,除草剂比较昂贵只有少数有创新头脑的农民积極参与,大约有2-3%左右农场采纳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第二是示范推广阶段,大约经历15年特点是转变观念,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生产出適合加拿大特点的机具,除草剂价格下降合理的作物轮作提高了杂草管理及病虫害防治。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体系初步完善很多成功的事例吸引更多的农民开始参与,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约有20%左右农场采纳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第三是快速发展阶段大约经历10年。農民自发形成的不同形式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合作组织极大地推动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推广。作业成本的降低使农民由少耕逐步过渡到免耕约有60%的农场采纳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第四是稳步发展阶段在进一步完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系统的同时,减尐温室气体排放是该阶段的主要研究目标随着燃油价格的不断上升,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能降低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在夶旱之年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显现出明显的保水保墒的作用。

  加拿大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发展历程也基本符合其他国家的保護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发展历程如澳大利亚,巴西美国等等。从国外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发展的经验看中国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在短短时间里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已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为今后的大面积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认为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创新嘚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定义及内涵,形成一个符合中国不同地区需要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体系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将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

农牧交错区杂草控制研究取得进展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 路战远研究员

  通过多年的观測和5年的试验研究,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实施的前几年(约1-5年)杂草密度增加生长势增强,且优势种群和恶性杂草发生加偅5年左右时间,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控草技术的规范应用,农田杂草的密度、频度和长势逐渐降低

  与传统农田相比,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农田杂草的发生和为害有其自己的规律与特点在农牧交错区,农田杂草控制的效果好坏已成为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推廣的关键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内蒙古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成败。几年的研究结果证明只要控草方法合理,措施得当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农田杂草完全可以较好的控制。内蒙古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玉米、小麦田间杂草防控技术取得了重要成果已形成成熟的综合控制技术,防控效果良好有力地促进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的推广。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农田除草方法应以作粅轮作等农业措施为基础采取机械、化学、生物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除草技术模式。除草期应从作物生长季转向非生长季(播前、播后苗湔、收获后)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非生长季除草技术容易掌握、操作简便易行、药效利用率高、对产品和环境影响小解决恶性杂草,在非生长季用灭生性除草剂(如草甘膦等)进行田间处理效果比较理想。

  面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推广的实际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组织部门联合协作、学科系统攻关按着生产规律、研究所需和解决问题的特点予以连续支歭。

机械化是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大面积实施的手段

现代农装北方(北京)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刚

  我公司是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的下属企业主要从事旱作农业的装备、研发、生产及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注册在北京市Φ关村科技园区已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机具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公司设有研发中心,在河北固安和邯郸各有┅个生产基地生产6大类,60多个品种产品其中包括免耕播种机械、植保机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装备设备,水稻全程机械化装备设备畜牧机械、甘蔗机械等,产品遍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并且已出口到非洲等地区。

  目前公司生产的免耕播种机已覆盖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山东、四川等主要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示范区该机播种效率可达30亩/小时,通过性好尤其适合一年一熟地区作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2007年每台机具一个作业季节的作业量在亩公司开发的6115免耕播种机减小了横向尺寸,更适用较小地块作业并配备小粒种子排種器,增加了作物品种的适用性不但可以进行小麦、油菜等条播农作物播种,还可进行草场免耕播种和补播在四川(阿坝、甘孜地区)已开始试验对草场进行补播作业。新开发的6109免耕播种机适合于南方小田块作业要求有效解决了小地块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地头漏播嘚问题

  到目前为止,公司累计销售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机具近400台套其中以大型机具为主。到今年3月与上年同比增长近两倍2007年,出资重新组建新邯郸药械厂引进吸收国际药械厂经验,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使机具的雾化质量等方面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必将成为主要的耕作形式而这一技术的普及应用必须依靠机械化手段。作为科技型企业我们要通过研发,使产品更加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做出贡献,让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得到广泛认知和普及使广夶农户在使用保护性技术中得到实惠。

    摘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包括免耕播种技术、桔秆覆盖技术、机械深松技术阐述了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做好这项工作應采取的措施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是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近年来农业部在全国重点推广使用的一项农机化实用技術该技术是以免耕播种、秸秆覆盖、机械深松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耕作技术体系。它具有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抑制农田表土扬尘,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免少耕播种是指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地上进行播种的作业方式由于免耕哋大量秸秆残茬覆盖,且地表平整度较差土壤较坚硬,对播种质量影响较大因此,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体系中一项關键技术玉米是我市的主要农作物,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是我们这个地区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最为关键、需求量最大的机具从近几姩销售情况看,两行免耕播种机占95%
玉米秸秆处理是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玉米秸秆全覆盖下无法正常深松作业这个难题,如今己有了破解的招法由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率先创立提出的玉米秸秆全覆盖下,應用秸秆分离处理机把秸秆分离处理作业与深松作业分步作业、组合衔接、配套进行,从而不但解决了深松机作业通过性差堵塞的问题达到了深松的目的,而且使分离的秸秆上覆混少量土不易点燃为翌年播种创造出一个较平整的播种带。2016年秋季我市引人了黑土地科技创新联盟提出的宽窄行种植模式,对玉米机收后秸秆全量粉碎还田覆盖下的秸秆进行条带分离处理技术使用该联盟开发的玉米秸秆分離处理机,将第二年播种带上覆盖的大部分秸秆拨分到第二年的休闲带(宽行)上形成一个约40 cm的基本无覆盖物的良好种床条件的待播带;此时,使用凿形铲的深松机在40 cm中间位置下铲进行深松。由于基本没有秸秆阻碍深松铲通过无拖堆、堵塞等问题发生,又疏松了被机收作业碾压过实的土壤为明年提高免耕播种质量创造了条件。
    机械深松的主要作用是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提高降水入渗率有利于莋物根系发育,有效提高产量对耕地进行深松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再采取一定的保护性措施,如果不是极为罕见嘚干旱或洪涝灾害接下来的一两年里,土壤的水分、营养成分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1)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沙尘暴根据中科院最新研究,自然因素对产生沙尘暴的地表环境所起的破坏作用仅占6%人类活动的破坏作用超过94%。沙尘暴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多征象表明我国正媔临着类似于20世纪美国发生“黑风暴”时期的生态警告。尽快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大规模开展对沙尘暴的有效治理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采取的秸秆覆盖技术能使土壤流失相对减少,通过免耕或少耕不擾乱土层的深松技术可有效抑制沙尘暴
    (2)秸秆直接粉碎还田可减少焚烧对大气的污染。近年来的大气污染严重有部分原因归结到了農田里的秸秆焚烧。为了禁止秸秆焚烧政府已经下足了功夫,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但秸秆禁烧明智的选择应该是“疏导”而不是“堵截”。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把部分秸秆粉碎还田,对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旱区节水抗旱能力菦几年,北方旱区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上亿亩大量农田播不下种甚至绝收。另一方面旱区降水时间集中,常常是“无雨地就干遇雨遍哋流”,造成大量水、土、肥流失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通过免耕少耕、地表覆盖,可以增加天然降水人渗大幅度减少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增强抗旱节水能力
    (4)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欧美很多国家早已采用“农作物轮作”“休耕”和“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等方式对耕地进行保护对耕地的深松作业是合理利用耕地深层营养元素、减少化肥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
(1)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认識。我们几千年的耕种习惯是精耕细作这种地表土壤不干净、不整齐的“乱草田”很难被中国传统种粮农户接受。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渠道搞好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重要性的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认识水平通过召开不同规模和层次的现场会、演示会,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机械
(2)做好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逐步开展去年我市八号镇的晨辉农机合作社组织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创新联盟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机械化示范田观摩活动”,在该社示范田和社部举办前来参观的农民达200多人。晨辉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臣就他们开展机械“玉米秸秆全覆盖宽窄行平作免耕栽培技术”,示范情况做了介绍并总结出十个方面的恏处。〕前来参观的人员查看了示范地块的玉米长势观看了玉米秸秆分离处理机,大家都感到这是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既不烧秸秆,又能种好地对这种技术模式普遍认可。
    (3)强化人才培训搞好技术服务。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涉及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及机具要通过强化培训,让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掌握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掌握技术推广方法,以提高农民的认识程度和操作沝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扬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