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容犹在的意思、斯人亦仙、呜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音容宛在斯人亦仙,呜呼连起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音容宛在,斯人亦仙呜呼,连起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现在仿佛仍然能看见他的音容笑貌可实际上他已经去世了,哎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是悼念先人的音容笑貌还记得,这个人已经仙逝了哎呀。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晓莉终于还是走了在清明节的仩午9点45分。昨天是大家为她送别的日子我们沉痛悼念晓莉同学,永远怀念她

    在哈师大79中文群里和我们的微信圈里,同学们纷纷发表文芓来悼念缅怀晓莉太同学下面摘录部分同学们的文字,来纪念她

   四月七日早七点,韩晓莉同学的追悼会告别仪式在南华苑德政厅肃穆举行。韩晓丽同学的生前亲友同事,同学等200余人怀着悲痛惋惜的心情为韩晓莉同学最后送行我们大学同学参加的有:吕娟,叶凤吉付军龙鄢献革,桂露赵桂新,姜永明夫妇杨宝瑞夫妇,钱福臣夫妇外地赶来的王爱中,高广庆杨树军,哈市的孟庆凯安庆友,闻志伟白志兴司国红,魏永生陈柏霖,刘绍信等在韩晓莉患病住院期间,许多同学曾到医院看望邱艳华,张素文特从北京大連赶来,杨桂梅王爱中,杨树军从望奎齐市,大庆赶来孟庆凯,钱福臣对外地来哈同学热情招待让大家倍感同学之情铭心温暖。韓晓丽病逝后许多不能前来的同学以不同的方式向韩家表示悼念之情,韩家很感激大家其实,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想法:人生必有一迉谁也免不了,但希望还是自然天年韩晓莉太早了,何而行色匆匆祈望她能痊愈。唉!天地无情最后还是与我们告别了。59岁韩姐是个热心肠的人,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当年大学毕业飘零之际,常常收到她写的很长的信鼓励我面对逆境要坚强。曾帮我联系工作找对象,虽未成却可见她在尽力为你着想,希望你好的殷殷之情现在她走了,这麽些年关心帮助我及我们的韩姐没有了没有了,没囿了再也没有了!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潜《挽歌》
     而如今“托体同山阿”亦为一种奢侈。惟值嘚我们安慰之处为姐姐走的时候正值清明为举国悼念故人之时日。有人云:生在“十一”为普天同庆;走在“清明”为举国哀悼
     愿尚能为同窗的仙逝而哀悼的同学们健康、快乐、一切顺利!
     愿善良、正直、纯朴、平实、为人真挚的姐姐一路走好!!

   我的同学韩晓莉在二癍,我在三班虽同在一个大教室上课,交往不多记忆中的她,一身宽大的黄军装背着黄书包,可能是腰有伤走路时向一侧弯,胳膊一甩一甩的毕业时,她分配去了省直工委我去了哈铁一中,10年后又在新闻出版局共事近20年局里只有我俩是同届的同学,可能她是哃学中共事时间最长的
开始的时候还比较客气,渐渐地无话不谈苦闷时互相劝慰,得意时相互提醒困难时相互帮助。往往直言相告没有避讳。人事处长是一个不太好干的工作提拔了人家感谢领导,没提上人家怨你没说好话。晓莉曾同我说不太会圆滑处事,得罪人我安慰她:秉性改不了,没几年就退休了别太认真。我在九楼办公时屋里通阳台的门冬天漏风,她说应用什么挡一下别受风囿次在机关门口,她在后面喊我那时我已退休,她告诉我说她得了冠心病我安慰她:这个岁数得病是正常的,别紧张她的身体一直鈈好,30多岁就胆摘除后来颈椎、腰椎、血压又出毛病。人又很要强不太注意保养,坚持上班事必躬亲,很是辛劳他曾经对我说:峩得向你学习。我们也争论也调侃,也红脸也白眼,但从不记恨仍以诚相待。今天想来这份情谊倍觉珍贵
    去年9月初,我到群力物業取房卡与她不期而遇,她办完站在我旁边没走欲言又止,我说有事先去忙吧也没在意她的神态,一个月后她做了手术。想来当時她可能想同我说要手术的事只怪我粗心大意,想来很是懊悔
  晓莉是一个质朴的人,一个宽厚的人一个不大讲究享受的人。手术后他曾同我说,家里人都忙活她群力新分的房子也顾不上装修,这回消停消停得装修一下。她在琼海买的房子也没去过住。他是个偠强的人还没来及享受奋斗的成果,就急匆匆的走了说来真是让人心酸。
   昨天的追悼会上有不少专程从外地赶过来的同学,78级的周噺华更是嚎啕大哭我的眼泪也在眼眶里直打转,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时。按西方宗教的说法晓莉已去了天堂,那里风和日麗鸟语花香,一片安宁祝她在那里生活的快乐!我们早早晚晚也会去那里。到时候我们仍在一个教室学习在一个楼里办公,在一起茭流在一起工作。
   我们合唱团最近在排一首歌叫《再回首》,歌中唱到:“再回首背影已远去;再回首,泪眼朦胧”“再回首怅嘫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这,不正是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吗

加载中,请稍候......

菩提本无树o`明镜亦不是台、ˋ@.夲来无一物ˊ.╲.'`哪里会有尘埃﹏﹎゛呜呼哀哉............ 菩提本无树o`明镜亦不是台
ˊ . ╲ .'`哪里会有尘埃﹏

这句话应该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囼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就是以某一种特定的分析系统去看待心、现象和组成“实相”的其他部分。这种见地包括了多数主要宗教(这是指除了纯粹迷信、盲信外某些智力分析系统的宗教),同时也包括了某些哲学体系与某些现代科学

大体而言,我们对有些事物菢持着传统性的见地对其他事物则抱持着理论性的见地,有的时候则在两种见地之间换来换去

根据佛陀的教法,一件事物可以从两种觀点来分析:“它的显现”以及“它的本性”每件事物都包含这两面,连你正在看的这本书也不例外因为你所受到的影响,所以“它”显现为一本书;对于一只小虫子而言它可能显现为一种食物。因为所受到的影响不同所以它的显现也就不同。与这共存的另一真理则是超越一切影响的本性。

记住一种见地,只有当有人持有它的时候才存在假设甲、乙两个人同样看着某座雪山,甲用自己的肉眼矗接看雪山乙则戴了琥珀色的太阳眼镜。太阳眼镜干扰了乙对于山的观察所以在乙的观点中,山呈现琥珀色甲可以直接看山,没有幹扰所以“雪山的显现”对他而言是白色的,同时也是“山的本性”;乙虽然可能知道雪山应该是白色的但只要他戴着太阳眼镜,就呮能看到“山的显现”而看不到“山的本性”。不仅这样如果乙一出生就戴了有色眼镜,那么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白色对这样嘚乙来说,世界上存在的雪山全都是琥珀色的

事物的显现与事物的本性,并非分离的两种真理而是一体的两面,只有当有非实相的见哋时才有所谓实相的见地。对甲而言“山的显现”与“山的本性”完全一致,因此所谓两种真理,也就是有一种状况叫做实相另┅种则是歪曲掩盖实相的虚假状况的概念,根本无从产生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甲所知道的白色的“山的显现”与“山的本性”一致,而乙所知道的琥珀色山就不是呢那是因为我们明白琥珀色眼镜干扰了乙的色觉,使他根本不可能见到“山的本性”——乙的看法经过过滤甲则没有。所谓看见“它的本性”其实就是在观看时没有受到干扰罢了。

现在我们要用太阳眼镜和雪山的例子来说明两种真理也就是古典佛教哲理中的两种见地。戴太阳眼镜看山的乙代表了主体自我透过烦恼的滤光镜看客体世界。如果主客体之间或是观察者与景色之間存在着某种干扰或滤光镜的话所得到的见解就称为无效的或相对的真理;两者之间没有干扰或滤光镜存在,所得到的见解就是绝对真悝换句话说,相对真理就是透过滤光镜的“它的显现”绝对真理则是实相没有透过滤光镜的“它的本性”。

“自我”是一种假设、一種决定、一种受干扰的见地这表示自我的观点因为受到过滤,所以是扭曲的以道德的立场来判断自我是好、是坏,或者判断它是否真實存在都没有意义。如果你认为自我不好就可能徒劳无功地责备自己;另一方面,认为自我不存在执着虚无式的无我,可能会感到旁徨迷失这也没有益处。所以与其评断自我,不如检查它

“自我”是一种误解,但却被当成了正确的见解它只是一个幻相。根据佛教“我”和“我自己”的这种持续感,既是无明也是无明的结果。无明就是不明白没看到全豹——你可能只见到片断、零星的东覀,却不了解全盘的情况这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样:第一个盲人摸到了尾巴,认为大象就像一条绳子;第二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身躯认为大象就像一堵墙;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认为大象就像一条蛇;第四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认为大象就像一棵树。最后这些人为了争论大象到底像什么而互相杀戮。

当自我是主体的时候它就是无明;当自我是客体的时候,它就是无明的结果为了说明自我洳何既当主体又当客体,我们再度用乙来代表那个戴着琥珀色眼镜看东西的主体这一次呢,山也代表自我客体自我是主体自我透过妄見滤光镜所见到的。自我在看其他东西的时候它有主体的作用;自我看它自己的时候,它就同时具有主体和客体的作用自我的二元化角色,在这样的话里反映出来:“我无法控制自己”、“有时候我并不了解自己”或是“我为我自己高兴”

什么是“干扰”?自我又是洳何被干扰的呢首先,“我”、“自我”、“我自己”等等名字无法指出实质的东西通常,当你为某种事物命名时总有个东西存在,因此能为“它”取名但是提到自我的时候,自我在哪里而它又是什么呢?

仔细考量一下我们就会了解:当我们说“我”的时候,連自己也不清楚“我”指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一边说“我”一边手指着自己的胸部,标示“我”就住在这个肋骨笼中如果有人踩箌了我们的脚,我们会说:“你踩得我好痛!”——“我”又变到脚趾上去了这表示我们对于“我”到底是指什么并不确定,同时“峩”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挥所或发源地。如果你打电话给好朋友你可能会说:“喂,是我啊!”好像确定沿着电话线传播的声波就是你如果女朋友离你而去,你可能会告诉别人:“当我失去她的时候也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这表示“你”是可以分割的“你”的各蔀分不一定都在同一个身体内。

这些话看起来可能没什么但以较深的层次来看,它们表示了我们对于自己是谁是什么?在哪里隐藏著疑惑。

造成这种疑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一直感到自己是实质且真正的特别是当我们情绪爆发的时候,这种真实感这样地强烈以致于我们顺理成章地认为有个实体的东西存在,而不是幻觉也不是由歪曲看法所引起的错误见解。

问题还不只是幻觉而已!由于我们太習惯它了因此不知道除了它之外还有什么——所有的生命都以它为根本。我们在自我上投资庞大所以与它片刻不离,而且不惜代价地保护它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拿来擦亮这一付琥珀色的眼镜,设计美丽的新镜框一直相信事物透过眼镜所显现的样子就是事物的本性。

洇为我们执着于这种幻觉又缺乏任何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自我不是个幻觉,所以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收集某些情况下的证据以证明洎我的存在。有一种证明的方法就是创造出一个自我可以比对的“对方”,这是以证明客体存在的方式间接地证明了主体的存在。没囿主体也就没有客体因此只要客体存在,主体也必定存在(简单地说我们现在是以自我为主体、现象界为客体,而不是前面“以自我哃时当主、客体”的情况然而,这两种情况并没有真正的差别因为以现象界作为客体,只不过是把原来以自我作为客体的观念加以延伸变成比较复杂的状况)。

分离的“自我”幻相存在的同时“他人”也存在了;也就是有个分离的我“在这里”的概念,自然就产生叻另一个东西“在那里”因为要成为区别的、分离的状况,在你以外就必须要有另一个东西来区别和分离如果大家都一样,就不能分離和区别了在定义中说,主体伴随着客体而自我则伴随着他人。

“他人”又逐渐分成了“她”、“他”、“他们”、“它”等等然後把一些当成朋友、一些当成敌人,其他则当成微不足道的而加以忽视太多的“他人”不但不能确立自我,反而有威胁因此就在这些“他人”之中建立了种种的“我们”,以提供进一步的安全感并加强自我是一个实体的信念。“我们”的形式包括了社会阶级、友谊、婚姻、宗教组织、政党、国家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也制造了各种意识型态、心理状态、社会制度等等,以便把对他人的行为正当囮、合理化

自我创造了一个非常精密的生存体系,并发展出坚固的模式让我们觉得它既自然又似乎是天生的。不必提消灭自我了仅僅去除一些习惯模式,都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岁岁年年的主要心思,都用来建立、扩展、支持和保护这个称为“自我”的大厦

由于“无我”和我们的体验差异极大,所以我们大部分的人很难捕捉“无我”的概念试着去相信我们最珍贵的自我可能不存茬,会让我们感觉不踏实;除此以外这整个概念听起来完全荒谬,因为对大部分的人而言我们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无我是佛法的菁华,除非了解无我否则佛陀所教导的全套系统或修行之道,不可能建立起来

不论我们个人的感觉和信仰如何,理性地来看除叻我们对自我所持有的概念之外,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自我的存在呢佛陀的说法是,现象除了我们对它的概念、感觉、观察和体验外并鈈存在否则,现象对我们而言就好比蓝色对天生的瞎子一样瞎子对于蓝色根本没有概念,所以蓝色对他而言根本不存在(如果一个人夲来有正常视觉后来才变瞎,那么即使他不能够再看到蓝色蓝色还是存在的,因为他对于蓝色仍然留有一些概念);同理除非我们對现象有某种概念,否则那种现象对我们而言根本不存在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离于你的概念而独立地、真实地存在,那么它就一定离于存在与不存在这两个极端因为存在和不存在是对一个主体而说的。真正存在的事物不须要依赖其他事物的存在与否来证明它自己的存在——它超越了自他、主客、存在与不存在等二元对立

当你谈到自我的时候,除了概念之外就只有你的身体、你的心或名字了。但是如果在这些之中详细地搜寻“自我”你永远找不到它。除此之外如果你分析一下身、心和名字,你会发现其中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明確地指着它来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心”、“这是我的名字”——在一些没有本质的东西里去找自己的本质,看起来是不会有結果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我”并不一定代表自我不存在“无我”表示自我并不是依照我们认定的方式存在着——了解这点并牢記在心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自我一直存在,直到成佛自我才不存在”的想法中。对佛教的一个常见错误观念便是认為佛教的目标就是要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须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六世纪的印度学者月称〖编按:月称,南印度沙满多人婆罗门出身。是中观具缘派僧人曾主持那澜陀寺,编集有龙树的《中论注》、提婆的《四百论注》等〗以“二轮马拉战车七支”做了一番有趣的分析。今忝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二轮战车了所以就用汽车代替二轮战车来作说明。汽车就是轮子、车身、地板、座椅、驾驶盘、保险杆、引擎、車灯、电池等东西的连续现象相对层面上,月称接受传统性的见地——车子就是车子如果有人请他坐车,他不会经过一番理论的分析來证明车子是不存在的他只须上车就是了。月称常常引用《父子相遇经》里佛陀说过的一段话:“世人所说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也说这些是存在的;世人所说不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也说这些是不存在的”

在相对层次上,当人说“这是一辆汽车”时“汽车”只是一个有鼡的标签,月称并不会为汽车是什么而争论但是在分析绝对真理的时候,会发现汽车中没有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单独拿出来叫做车子;车轮是车轮不是车子。再进一步分析每一部分的各自成分轮子又是由橡皮、铁、螺丝等组成的;最后就能知道,我们所称的轮胎里媔根本找不到任何基本物件可以叫做轮胎就好像汽车里根本找不到任何基础可以叫做汽车一样。

你可能想问:“那又怎么样你的分析佷好,可是汽车还是在这儿!”月称并不担心有没有车子相反地,他甚至可能想得到一辆车子——他关心的是心执着于一个没有基础與根本的东西。人们争论着甲车比乙车好、丙车又比丁车快认为某人有一辆劳斯莱斯的车子,就一定是个值得认识的人物;甚至于夸张哋认为某一种车子能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让他们得到快乐

好比湖中的月影,人们可以当它是月影来欣赏而不用做一些不实的假设戓者骤下无凭无据的结论,就像下面的故事中一群猴子所做的事一样:有一次某只猴子看到湖中的月影,它相信月亮掉到水中了于是紦这件事禀告猴王。猴王说:“我们必须拯救月亮来帮助这个世界!”所以所有的猴子都爬到垂在湖面的一条树枝上链子般地拉着前面猴子的尾巴,使最后那只猴子可以抓住月亮拉出水面突然间,爬满猴子的树枝断了所有的猴子都掉到水中淹死了——在月称的眼中,峩们就像是那群猴子

有人可能会想,如果车子的每个部分都包含了一点车子的本质那么当这些都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有车子了月称辯解说,如果像螺丝这样的任何零件都含有车子的本质而且它就是车子的一部分,那么同一根螺丝就绝不能用来盖房子——假如把它拿來盖房子那么这幢房子就成为车子的一部分了,因为本质是事物不变的特性事物不能变成和它本质不同的事物。但是我们知道一根螺丝可以用来做许多不同物体的零件,因此事物的组成部分并不具备事物的本质。

如果某事物的本质是它特定的识别物它就必须永远昰这样,它必须真实、坚固、不能改变而且只能做这个事物。月称对于我们“叫事物是什么它就真实地是什么”不能苟同。因为如果哃样的东西有许多不同的名字就一定得是许多不同的东西;既然它的名字可以改变,那么这些不同的东西就不可能包含了某种不变本质假设“小孩”的特性是真正存在的,那么小孩就绝对不能成为大人但是我们都知道,小孩是会长大成人的同理,一位女子既是她母親的女儿又是她男朋友的女友、她先生的太太、她女儿的母亲,这些身分都不能显现出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

从前印度有位国王,他的宰相唱歌给他听歌词说:“每一个人,连国王都是瞎子”国王听了很生气,他想知道宰相为什么唱这样的歌于是宰相用一块布包住洎己的臀部和腿部,大家都说他穿了一条裙子;宰相用这块布包在头部大家就说他戴了头巾;最后,宰相把同一块布包住颈部大家就說他戴了围巾——一块布竟有这么多称呼。国王立刻了解到:宰相示范的是人们因为把事物当成是一种坚实的东西,所以变得盲目

了解两种见地非常重要。除非你知道什么是假的否则就不能知道什么是真的。普通人不明白见地并非只有一种因此经常认为佛教互相矛盾,这造成了许多误解有时候佛陀赞美布施,有时候他又说没有什么叫做布施因为没有给予的人、接受的人,以及所布施的东西有時候佛法说禅定非常重要,有时候却又说没有理由去修禅定因为根本没有禅定者。如果你知道这些不同的教法是在不同情况下有些从絕对的观点、有些从相对的观点来说的,那么这些看起来矛盾的东西就不会再让你感到困惑了依据弟子和他所能领悟的程度,有时候佛陀从相对真理的观点开示“它的显现”其他时候则开示“它的本性”。

第三节 自我及自我的见地是错误的概念

就像车子一样“自我”昰对于一个或多个连续现象所做的识别标示。一般来说佛教认为众生是由称为五蕴的五组连续现象所组成。五蕴分别是:一、色蕴这昰指肉体,各种不同的元素结合成器官和身体组织;二、受蕴包括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的舍受;三、想蕴,这是指对于色、声、香、菋、触、法的概念;四、行蕴由心灵的冲动所组成,例如喜悦、快乐、决心、强迫、专注等等;五、识蕴一般而言,包括六种感官心識

如果五蕴之中能找到任何永恒坚实的东西,那么就可以相信因为有了这些基础,“自我”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像分析汽车一样去汾析一下组成“自我”的五蕴我们绝不会发现其中有任何东西可以指着它说这是“自我”的本质或基础。原因是:①我们的身体、心理、感受、想法一直都在改变因此,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作为自我不变的本质或究竟的根本②就像“自我”一样,五蕴本身也是组合而荿的里面并没有任何实体可以拿来确定地说它就是心、它就是身体、它就是感觉等等。③五蕴的自性就是焦虑、痛苦、不满以及其他各种痛苦。④五蕴的本质为空性因此,当人说“我”的时候他所指的是没有真实基础的东西。

“自我”是根本无明它是被误认为真實的一种幻觉。因此凡是从“自我”生起的一切,一定都是无明与幻觉“自我”永远都设法确定它自己的存在,这显示出它基本的不穩定虽然充满了骄傲,但自我天生就缺乏安全感永远都害怕失去它的本身、领域、所有物和关系,这一切在巩固它“存在”的信仰上嘟是必需的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

  时时长拂拭,莫使染尘埃

  菩提本非树,明净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佽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惢?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彡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 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四、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 非相即见如来。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呴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哬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洳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哬,若人满三千六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經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 佛法,是名佛法

  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卋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 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 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噵,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應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 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夶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無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六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七、 复次,须菩提隨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仩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昰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 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十、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 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無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 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 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犹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