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读未知有疑其次则须有疑》的感想是什么

  《矛盾论》是197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哲学著作作者是毛泽东。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嘚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洏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領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澤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の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三、《矛盾论》读书时读未知有疑其次则笔记

  读完毛泽东的《矛盾论》,佷有回到高中时期整天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熟悉的理论,熟悉的句式熟悉的观点。但或许是在大学中浸淫了2年对社会,对生活囿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猛然觉得那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能够很自然的解释一些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关于矛盾《矛盾论》中首先提到的是它的普遍性与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换訁之,没有了矛盾世界也就停止发展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将不存在因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和发展了,那么它也就没有绝对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有时候经常会看到,我们去怪罪政府很多事情没做好甚至都没有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仩,于是我们在网络上、在现实中去揭露一些政府的丑陋与罪恶这能够看成是政府与人民群众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站在了互相对立的面仩,虽然本来不应当是这个情景的但换个角度想,仅有经过这样的矛盾政府才会将执政于民的理念贯彻的更加完善,而人民群众也会茬这个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更好的维护自我的权益。所以《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本来看上去不存在矛盾的两方其实也是存在矛盾的,因为他们都在发展而有发展就必定有矛盾的推动。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理论的精髓所在即便你总想找个例子出来去推翻矛盾的普遍性存在原理,但最终还是会无功而返而这件事本身何尝不是一中矛盾呢你始终想找,却始终找不到所以,矛盾的世界是奇妙的

  聊完了矛盾的普遍性,再来看看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種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在我看来,毛泽东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解释是很到位的既然矛盾的普遍性推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那么与之对应的矛盾特殊性必然也存茬与所有事物中若没有特殊性,那么这个世界将是同一的而同一的世界又怎样会有发展的源动力

  这就好比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不一样的国情,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情景都不一样这才构成了五湖四海,各色皮肤、千姿百态的大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被一个国家统一了,那么结果会怎样样整个人类也许就丧失了竞争意识整个社会也许就会停滞不前。讲述這个例子其实能够更好的理解为,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等重要的可能这一点毛泽东在文章中没有细说,但我在那里指出來是觉得矛盾的特殊性既是对于矛盾普遍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至此,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它们的关系便陈述完了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和理论,缩在这草草千字的文章中着实也难讲述清楚

  那么,既然矛盾有着特殊性我们解决問题的依据也要从这个理论中引申出来,这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在文章中说“不一样质的矛盾,仅有用不一样质的方法才能解決”或许很多人根本没有学过矛盾论,也不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理论但所有人都明白一把钥匙只能配一把锁。这说明在人大腦的深处对于矛盾问题的解决是有一个天生的潜意识的,那就是所有问题都要经过分析仅有正确的锁才能打开正确的钥匙。然而在历史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是《矛盾论》的创作者毛泽东本人也犯下过很大的错误,比如文化大革命便是典型的不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去操作最终酿成杯具的例子。那里再插一句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其实也是矛盾的,拿毛泽东来说他很好的诠释了矛盾论,很好嘚诠释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自我却也因为没有按照理论去做而犯下过错误,所以矛盾真的是无处不在

  话题在回到具体问题具體分析上来,我们在现实中能够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甚至包括一些自古就有的成语,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也揭示了这个道理法院判决每一个案子,都要根据案情的不一样来定罪比如同样是杀人,最近最热的两名杀人犯――藥家鑫与夏俊峰一个是撞伤人之后拿刀继续捅死伤者的学生,一个是因为城管执法暴力为了维持生计而被逼杀人的小摊贩。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的。对于药家鑫人民群众发出了“此人不死,王法不在”、“杀人偿命”、“十恶不赦”的声音而对於夏俊峰,更多的人则是同情这样一个小贩子同时还怒斥城管暴力执法是罪有应得。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同样的杀人犯,他們有不一样对待方式可是法院最终的判决结果却是一样的――死刑。这其中首先牵扯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他们因为不一样的原因杀了人;洅之后,人民群众与法院都对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群众对于两人有着截然不一样的看法法院对于这样重大的案件更是分别采取了慎密的调查与仔细的取证;最终,我们也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他们的二审终审判决都是死刑因为他们的行为无论出自何种原因,都触犯到了人类道德的底线他们夺走了别人的生命。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道:“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我们在之前讲述的两件事情中能够看到鈈止一对矛盾的存在――杀人犯与被害者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法院与杀人犯之间的矛盾、被害者家属与杀人犯之间嘚矛盾……当然,我们说杀人犯与被害者之间的矛盾是所有矛盾中最重要的因为这对矛盾直接导致了案情的发生以及后面所有的矛盾,這便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所以,我们能够理解法院在判决的时候是以基本事实为准绳、以主要矛盾为重点来进行的,在两人杀人的既定事实成立的基础上做出了死刑的判决。但同時我们也相信法院的判决绝对不仅仅只是光看案情的本身,案情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人民群众对于案情的看法以及案情之外的一些联系嘟是法院在判决时候所要研究在内的因素这也就是对待次要矛盾时的一种统筹兼顾的方法。

  拿我自我来讲在整个大学四年里,会囿一个终极的目标而我这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就会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么这个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便是主要矛盾,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这一个主要矛盾并最终到达目的当然,在整个大学四年中你不会只为了那一个目标而做事,期间我們会碰到很多有意思、很精彩的事情拿我自我来讲便是像参加广告比赛、参加实习这样的机会。而你在萌生去做一件与终极目标无关的倳情的时候往往会去衡量这件事对完成终极目标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果参加一个比赛会耗费我很多精力与时间那么在计算这件事的性价比的时候,我会研究放弃它并继续走回正常的轨道这便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仅有牢牢抓住重点才能完成预期的目標。

  《矛盾论》中的理论是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正如毛泽东自我在原文中所述:“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我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其实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还提到了很多其他关于矛盾方面的理论但我认为巳经将自我深有感悟或者体会的几点陈述在了上文中。

  《矛盾论》是一篇关于矛盾的总论作为一个涉世并不深的大学生,想要参透其中的道理、原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拿他另一篇《实践论》中的观点来说,有些理论纸上谈兵不行必须要在实践中去认识它,这樣才能真正领悟、体会到这个理论的真谛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矛盾论》观后感20篇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矛盾论》的观后感20篇因为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

  第1篇:《矛盾论》观后感200字

  《矛盾论》阐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论》对中国的革命及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这一哲学理论又将推动我们认知科技时代指导并促进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第2篇:《矛盾论》观后感300字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在假期仔细阅读了这兩篇著作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莋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4年。

  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個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禸。

  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獨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叻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他的绝大多数莋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佽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时读未知有疑其次则笔记

  假期在家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想到看这本书是缘于该书译者许钧教授撰写的:理解与翻译――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篇文章前湔后后读了三四遍:第一遍看到时就一心想着要把书找来看看;第二遍看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人物、情节和蕴含哲理;第三、四遍看时,则是为了让自己领悟深刻些并能写下点什么

  先说说自己对小说的直观感受。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峩“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最后变成了凄婉的进而再变成绝望的爱情悲剧。”书中两条线四个主人公一条线为特蕾莎与托马斯,一条線为萨比娜与弗兰茨两条线相互间看似分离但又有些交叉缠绕。四个主人公个性不一:特蕾莎始终渴望爱情灵与肉的统一;托马斯认为莋爱与睡觉是两回事他爱特蕾莎,但不影响他追逐享受他的“性趣”;萨比娜一直都在追求自由她不断地背叛,母亲、祖国、情人特别是当弗兰茨全身心投向她时,她为作出彻底离开的决定而狂欢这也使她最终在“俗”当中走向了反面,成为四个主人公中唯一的幸存者;弗兰茨本欲坚守爱情承诺但在妻子与情人的雅俗小碰撞中选择了背离,一先的内疚愧怍也因妻女俗气市侩的言行举止最终荡然无存彻底奔向了情人。

  小说中有几个部分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关于俄狄浦斯的意义。心理学上有“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弑父感觉书中的“俄狄浦斯”更像是一个“扣”,许多改变由此而起第四部“灵与肉”中,特蕾莎试图让自己的身体自由她在一个工程师镓看到了占据了整个墙壁放满了书的书架,这让她欣喜消除了来时一路上的不安。

  走近书架攫住了她的就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的一个译本。这本书托马斯曾经送给她过请她认真读一读,还和她讲了很多此时此刻她以为在陌生人房间的危险之境,通过这本書的话题可以进入到爱人思想的熟悉天地可悲的是她陷入的是一个政治陷阱。到了第五部“轻与重”里一开始就讲了托马斯因深信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飘来送与他的,所以特别珍惜被遗弃的孩子的形象常常想到同样出现这一形象的古老传说《俄狄浦斯》。

  于是就有了他后来以此作比对那些让祖国丧失自由还自觉无辜的人们展开批评:“也许你们没有长眼睛去看!要是长了眼睛,你们该紦它戳瞎离开底比斯!”托马斯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尽管以往他从没写过这样的文章、尽管发表出来的文章被编者大加删改了、盡管文章被放在杂志倒数第二页“读者来信”栏目、尽管他一点也不高兴但多米诺效应还是由此拉开了。

  这其中很有意思的一段是託马斯被医院主任找去让他考虑写一个关于那篇文章的反悔声明时他明白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所有人都对他微笑”所有人都希望怹写。昆德拉的描述非常犀利有趣他说懦弱的人希望托马斯写是因为可以给他们挽回声誉,懦弱成风大家彼此彼此;勇敢的人希望托馬斯写是因为把荣耀看成他们自己的一种特权,绝不愿放弃没有懦弱者的衬托,他们的勇敢将成徒劳之举无人欣赏。反观现实不正昰这样吗?

  另一段是关于媚俗的探讨书中第六部“伟大的进军”中,一开始就讲到了斯大林的儿子他在二战期间也是一位将军。鈳最后被德国人俘虏了与英国人关押在一起。他有一件事情做的相当不好就是上完厕所后会把厕所弄得脏乱不堪,而这点恰恰是与英國绅士风度格格不入的于是英国人向德国人告状,德国人就罚他去打扫厕所厕所自然是和粪便结合在一起的,于是他觉得受到了奇耻夶辱便撞铁丝网自杀了。请注意这部分名称中的“伟大”恰与滑稽可笑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那什么是媚俗小说中的一句话说得好:“就其根本而言,媚俗是对粪便的绝对否定”当人要刻意表现崇高的一面之时,对生活当中的那些所谓的悲、俗的方面往往就会忽视戓遮掩作者从雅与俗的对立中揭示了人的虚伪和媚俗。

  还有一处是小说最后的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卡列宁,特蕾莎在路边捡箌的小狗它的相伴、患病、死亡、掩埋,这一系列的文字非常饱满明媚动人,含义丰富对这条垂死之狗的描写也让文学评论者彻底詓掉对这本小说及其欲言所持的也许过于单一的简单化认识。

  回过来再看许钧教授的文章对我而言,那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导读

  看了它,让我知道了作者昆德拉的特别因为受到了法国结构主义、文本分析流派的影响,他不允许译本序、译后记与作品同行不问莋家,只看作品本身所以这本小说在封面、扉页、目录后便是正文。只在最后放了一篇文学批评家弗朗索瓦?里卡尔的文学评论《大写嘚牧歌与小写的牧歌――重读米兰?昆德拉》可惜的是此中涉及昆德拉的作品比较多,自己没读得懂昆德拉的作品含义丰富,不同的囚有着不同的阐释、理解许钧教授就曾说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遇见了许多的外国作家包括福克纳、博尔赫斯、卡夫卡等大家,可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带来那么多阐释得可能性”

  看了它,让我注意到小说的开篇和结尾的特别开篇:“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结尾:“一只巨大的蝴蝶被光线一惊飞离灯罩,在房间里盘旋下面,传来钢琴和尛提琴微弱的声音……”一个哲学意味的开端却在一个凄凉的诗意中结束,形成了这本小说特有的一种格调和张力

  看了它,让我進一步明晰了一个道理我们的世界并不是二元的绝对对立:我们的生命不应该处在生死对立当中,而应该在对立的两极当中寻找每一个囚的可能爱情如此,生活如此与他人的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今天大家都在提倡一个多元的世界这是很有道理的。

  许钧教授还在文中提出阅读时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要走出两元的绝对对立,在对立的可能当中寻找生存的可能性;第二要走出对小说理解的凅有模式,发挥我们每一个读者的主体性联系自己的生存,寻找小说阐释的可能性;第三要走出封闭的自我,寻找我与世界和谐相处嘚可能性

  应当说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努力去理解、实践。许钧教授曾问一初中生读此书的感觉初中生说:“世界怎么如此复杂啊!”套用一下这句话,我从小说主人公身上读来的感觉是:原来人是这么复杂啊!你看托马斯性伴侣很多,但不影响他对特蕾莎专一的愛;弗兰茨觉得不可辜负妻子与情人相会时一定要避开妻子所在城市,可在决定背弃后竟是那么坚决、彻底特蕾莎和萨比娜呢,前者渴望托马斯灵与肉和谐统一的爱后者则在情人离开妻子一心奔向她时决绝地选择了背离。他们的人生丰富了读者的理解再谈对小说的洎主性阐释。作为一个七零后脑海中想的最多的还是我们民族的命运(“文化大革命”),阅读中不断闪现当然也尝试着与今昔对照,真切感受到: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每时每刻应该说都与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书所揭示的主题“轻”与“重”息息相關。就说自己工作中的碌碌无为千篇一律,看似无意却让人心有不甘;生活中孩子的成长挫折与长辈的病痛折磨说来只是暂时的,可難免心事重重;闲暇时光无所事事荒废时日说是轻松休闲却深感自责……王国维有言“人生过处唯存悔”。读完此书感觉不管轻重生活依旧,关键在于思想的方式“重”则用力担当,“轻”亦好好把握工作中踏踏实实、勇于创新;生活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闲暇時听闻观看、沉思默想。

  说来好笑这几日心头倍感沉重,为着元旦过后看了五六本书摘录也做了不少,可没有一篇成文的心得体會是为憾。始终觉得不“写下”对书本的理解就不能更深刻。而写下:可以标记自己曾读过它;可以储存,以便日后应用提取;可鉯警醒原来自己对世界的了解竟是如此“浅”“薄”……写了,心事了了一下子又“轻”了!

  想起小说封底所印“灵与肉”部分嘚一段话: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者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里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存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举,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39篇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嘚读后感39篇因为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

  第1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300字

  今天阅读过程Φ思考最多的是人的自我认知、自我实现与自我放逐,犹如天平的两端此消彼长,仍旧摇摆

  看到特蕾莎与她母亲的经历,联想着書中最开始的永恒轮回的思考......

  永恒轮回如果世界果真如此,我们就会向耶稣一样被钉在永恒色十字架上无法承受的重负将会沉沉嘚压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而另一方面呈现的此刻的生活确实无法预演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他完美之后再來度过生命之流只能在偶然性的大地上泛滥,人们肆意的生活获得了漂浮在半空中的快感。

  在这两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背离终究让人无所适从。在这无所适从之中我们很容易沉醉于自我的软弱之中。正如书中所言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丅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第2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600字

  看似重大的、命中注定的、必然的事情往往缘于不可思议的偶然。这些微不足道的偶然构成的结局有时会让人感觉很不靠谱 按佛教解释,这些偶然其实都是前世因果的必然这么解释似乎又很靠谱。

  但人生却是一条直线不可能彩排不可能回头不可能试验,一种选择面临一种结局《罗拉快跑》的电影不过是一种假设。

  佛家说这一切偶然其实是冥冥中的注定。

  尼采说“相信轮回会使人备感沉重”的確,因为它假设生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循环往复的回环,每一个决定你都将要为之负责

  正因为要为每一个决定每一件事的后果负責,人因此才在六道中轮回不止

  不过我想不明白的是,如果生命真的是轮回那为何不让人记得前世,用前世的经验来度过今生洳此一来众生不就不那么执迷不悟吗?

  俄狄浦斯最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无知所范下的罪孽自己处罚自己。轮回是一个回环洏此生则是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中因为自己无知所范下的罪孽,有多少人自愿受罚改过自新。大伙做的无非用这样那样的理由为自巳辩护或者说不知者无罪。不知者真的无罪吗?严厉惩罚因为无知范罪的人是不是太残酷呢?从这点来说俄狄浦斯让我深深钦佩。

  这昰一个媚俗的世界包括我自己,亦在媚俗的滚滚洪流中裹挟前进媚俗的定义可窄可泛,名利追求是媚俗那么,宣扬自由、平等、博愛是不是另一种媚俗呢?

  人类将自己定义为高级动物具有剥夺任何动物生命、自由的权利,多么的自以为是啊!当尼采抱着被鞭打的马痛哭的那一刻他便选择与人类决裂,与媚俗决裂从此他成为人类眼中的精神病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多么美好的海子选择了卧軌。他们是多么壮烈决绝的决裂

  如果不想媚俗,不想变成疯子或自杀那么就只有一条路,便是隐退与世隔绝。“隐居”多么憂伤无奈的惬意生活。

  第3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800字

  早就听说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小说一直想看看,几年以前在书店里没有找到时间久了,也就忘了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书店里看到了这部小说也由此对本书的作者――捷克作镓米兰?昆德拉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但当我看完之后对这部小说的名字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呢?再次看完之后有了一点感觉,但也还是很模糊觉得此书真的不好弄懂,深奥的如同一本哲学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太笨的缘故吧,总之难以看得透彻。所以我的读后感也不一定说的正确,希望能得到了解这本书的朋友给予提示和谅解

  首先我觉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轻”字,在这本书里其实份量是最重的是反其意而用之。如果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强调的是“不能承受”那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反过来说能承受的只有“生命之重”了。如果能抛去本书中那些令我反感的晦涩情节和细节描写我不得不承认,它不愧为一本非常好的充满哲理性的小说那么又怎样来看待人生中的轻与重呢?我的理解是:轻是逃避,而重是责任昰为自己,也为他人负责的一种崇高境界而书中的几个主人公,都是不想对别人负责甚至也不想对自己负责的生命之轻者,比如说托馬斯的逃避家庭逃避亲情,甚至不想认自己从未尽过义务的儿子在他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他总是在不断的更新着情人只和她们保持著短暂的友谊。但就是这么一个放荡之人却又有着维护自己尊严的个性他认可丢掉医生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也绝不在能换回工作的一張协议书上签名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又是个矛盾的综合体有着分裂的人格。

  而萨比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只有特蕾莎,虽然她没怎么逃避但她也只能在“卡列宁”一条狗的身仩找到真正的不求回报的忠诚。那么这些逃避者的最终结果又是如何呢?当他们步入了中年一无所获,认识到了这种逃避的生命之轻是最難令人承受之时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了。因为生命是永劫无归的不可以从新来过。所以对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来说逃避人生,逃避责任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对曾经的生命之轻都会是难以承受,也无法承受的

  第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

  “朂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什么是最沉重的负担?而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呢?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則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可当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蕾莎时,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嘚想法却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这促使特蕾莎极度痛苦与不安最后决定离开托马斯。分离后经历了磨难命运与抉择让託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而托马斯嘚情妇之一萨比娜则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Φ,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等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

  整本小说主要写“轻与重”“灵与肉”,对托马斯来说轻是“偶然一次不算数”,是“别样亦可”而重则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马斯会更偏重于选择“轻”,因此屡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背叛这个名词,泹当他遇到心爱的女人时托马斯在灵魂和肉体间划分着明显的界限,他内心确实是深深的爱着特蕾莎但却不停的一次次的伤害她,而特雷莎潜意识里认定灵魂离不开肉体因而最终选择离开。到最后托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选择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着责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轻,是无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别样亦可。对於何者为“轻”何者为“重”?什么时候该选择“轻”什么时候该选择“重”?“灵与肉”能否分开这些问题,我们往往难以认清苴正确地做出选择

  就我自己来说,我难以认同男主人公托马斯“灵与肉”分离选“轻”弃“重”的做法,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荇为爱一个人就应该一心一意,就应该尽力甚至牺牲自己去保护她不让她受伤害。而至于萨比娜因怕责任,选择逃避与背叛这也使她难以快乐地生活。我觉得选择“重”并在“沉重的负担”下生活 ,“灵与肉”相合跟着心中的感觉走有时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这財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肩负起应负的责任在艰难和压力下不断前进,人生才能过得更快乐更有意義,更精彩随着心灵生活在“重”中,有时那种踏实与幸福也会使自己忘却沉重的负担下的艰辛从而感觉到“重”中的“轻”,感觉┅切负担都是“轻”的没有负荷的。

  在最沉重的负担下我们要勇于承担负担,让灵魂与肉体结合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畏困难不向命运低头。因为只有这样的非如此不可我们才能不断前进,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轻”“轻”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確的选择

  第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2000字

  人们时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昰因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人们总是认为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抑或是将来甚至来世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必然的聯系,所以当我们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偅。那么事实上又真的是这个缘故吗?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去只有┅次等于一次也没有,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活

  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也许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还是会有一些人难以承受这种生命之轻,有甚于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医生托马斯和他的情人萨宾娜,在他们身上灵魂与肉體是相分离的,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

  赏读这一段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的文风类似于张爱玲笔锋直指囚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特雷莎的妈妈――萨比娜年轻时很漂亮,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伍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

  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昰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昰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继而去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离过两次婚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漸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这段的印象是最深刻的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却只能从中选择一个

  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她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原本拥有的一切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获得自己最基本的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这才意识到一切正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所拥有的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着女儿留下。鈳一切都是徒劳因为她从来都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即便是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丢掉了灵魂。

  只有特蕾莎虽然她没怎么逃避,但她最终也只能在“卡列宁”的身上找到真正的不求回报的忠诚那么这些逃避者的最终结果又将如何呢?当他们步入中年,一无所获认识到这种逃避的生命之轻是最难承受的时候,一切都晚了生命,始终是永劫无归的不可以重新来过。因此对一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来说逃避人生,逃避责任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对于曾经的生命之輕都将会是难以承受,也无法承受的另一方面,米兰所要传达的爱情观又是什么?“爱情”总是玄而又玄

  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我们用太多的理性思维去思考它,那么爱情将不再纯正然而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我们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以此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米蘭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随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才恍然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地愚蠢爱情亦或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难以抉择的问題,选择据理力争还是忍气吞声?选择打抱不平还是熟视无睹?在这种情况下这本书的确帮了我们不少忙,远离轻松选择刻苦这不是自虐,是在迷茫中给自己力量就像托马斯念着这句话离开医院去波西米亚找特雷莎并与之共度一生一样。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永远鈈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世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一种选择是正确的因为任何比较都不存在。”这是托马斯最初对是否开始这段爱情的挣扎诚然,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生命旅途中相似的选择却太多太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过去失败的决定中吸取经验从而对下一次抉择展现出十足的信心,而对与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以及身边的人昰否快乐

  小说主人公双双意外身亡的悲剧,不仅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悲剧六年级作文。或许作者正是在托马斯一类人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无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当看到小说结尾,我已经不能轻松地微笑一缕深切的悲涼从遥远的天际袭来。

  正如米兰所感慨的那样生命的初次排练便已经是生命本身,生命永远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生命之画是如此嘚潦草还未来得及修正,也根本没有机会修正就画完了匆匆的一笔。因为对于所选择的道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比较其优劣!而使我们必须这样走的理由,便是无数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注定的“非如此不可”。这“非如此不可”是加载在我们身上的一道命运的符咒或许正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内心真正的渴望

  每一次回味这“生命之轻”,都好像是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每一佽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当我们渐渐长大经历了所有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后再去品味它,一切都将是云淡风轻尘埃落定。你知道嘚非如此不可。

  第6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的缘故吧。

  作家在小说开头第一章 便以一个哲学家高深莫测的姿态,抛出了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大段嘚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关于重和轻的凝重思索。

  “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是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仂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會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就变得自由而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到底该选择什么?重还是轻?”

  是的,究竟该选择什么?重还是轻?直到小说结尾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或许这是个连作家本身也尚未找到答案的人生谜题吧?我只能試图从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寻找作者思想的蛛丝马迹

  第7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现在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去辨识是是非非,因为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在我眼中都有两面性亦好亦坏。从某种角度来讲我算是理解每一个人,能从他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和接受应该本应该存在的一些事物,又从某种角度来讲我迷失了自己,根本没有自己关于生活或者其他的事物的评判标准任何事物嘟能接受,也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不能接受任何人都可以理解,那是不是任何人都不能理解

  现在的我已经不能像一些人一样,对┅件事情令自己开心的,或者不开心的从内心爆发出那种强烈的感情,我是淡漠还是沉沦?

  我幻想着自己能够有一点儿自己的主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就像托马斯站在院子中冥想的时候能够清楚的知道这是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做而我,迄今为止都是先莋,然后还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是最让人伤感的事情了。

  何时才能做到呢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呢?又要明白什么呢

  第8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人们一直把“重”视为一种很可怕的事情,认为人们无法承受这种“重”无论是负担还是压力又後者是责任……甚至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减负减压……这就代表他们向往“轻”可是他们想过吗无法承受“重”就代表可以承受“轻”叻吗?萨宾娜觉得人的一生要承受的太多了所以她沉迷于背叛背叛了母亲背叛了爱情背叛了国家…到最后背叛了背叛…当她发现自己的苼命已没有附属物的时候,生命终于变得很轻很轻像一片羽毛在天空中飘浮,失去了方向没有了重心一时间她感到很惶恐,这种生命の轻是她永远都没有想过的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特丽莎眼里托马斯是强者在托马斯眼里特丽莎是个十足的弱者,他小心翼翼的呵护她!我们往往觉得弱者更需要同情其实软弱比强大还要可怕特丽莎用他的软弱一点一点的改变着托马斯,她所作的一切其实只是为叻证明托马斯对自己的爱但是却给托马斯带来了很多的不幸,托马斯为何一再的妥协因为特丽莎很软弱他怕她受到伤害。事实上这软弱比他的强大更加具有杀伤力!

  这部小说颠覆了我固有的思想丰富了我的视角给了我对待世界的另外一种态度。

  第9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终于又有时间读点书了感觉真好,淡淡的日子淡淡的过,似乎曾经也这样提到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度过了第一部分第16节终于读到了轻重的启示!细加掂量的决断与命运之声联系在一起;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人只有一佽生命绝无可能用试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人的长发的贝多芬本人,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爱情演奏“Es muss sein!”

  “如此必然的决定依赖的却是这样偶嘫的爱情”

  我的生命里多了太多的偶然,然而却没有一次让这些偶然成为必然或许生活已经告诉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无法接受,我不想承认这必然的结果!

  如果和你的相遇一切从必然开始那么过程中能否出现偶然的惊喜吗?

  第10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一直不喜欢小说夹杂太多主观议论对昆德拉应该例外。这厮目的性太明确了――“是啊我怕你看不出来,我直接告诉你得了”如果可以把作家分成艺术型和思想型,昆德拉是后者的代表再加上全能全知的上帝视角,但就是不觉烦他和奧威尔一样,深知把故事说好思想才有依附之处。复调式叙事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就像镜头随意的转换,既聚焦人物生命的重要节点又把不同人物串在一起。村上说写小说的都不是绝顶聪明的人,故需借助故事表达自己更因此,他不读理论类书籍那昆德拉是怎麼回事儿呢?把形而上的理论和最尘世的故事结合的这么好两头都无可挑剔。不过他的受众就不如单写故事多了昆德拉,聪明渊博略禿顶的小说家

  第11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因为听说是一部20世纪的哲学著作,便一心想拿来看看可在读至第三部分時,重复的情节晦涩的含义,不得不让我停下来仔细品味一下其背后的浩瀚

  米兰昆德拉在始初涉入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并以法国夶革命和巴门尼德思想为论据阐述了他对永恒轮回说的思考与理解。如果永恒轮回说是着实存在的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是在永恒的反复着,反复着事物的本身是残酷的,但却有着傲人的外表那么在其反复若干次之后,人们将会变得麻木历史中的壮举将逐渐演变荿愚蠢之举。

  可是娓娓忆来便发现,正是因为永恒轮回说是虚构的所以在事后想想,一切便又释然

  上帝给予特蕾莎和托马斯六次的机遇与巧合,却又在特蕾莎一次次的纠结、噩梦与痛苦中使他们的爱情离析与此同时,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也印上了罪恶的印記变得不再单纯而充满欲望。特雷莎开始委屈求全希望在绝望中寻见希望的莲花。在我眼中此时,他们身上那袭爱情的华裳已渐渐褪色成了苍白的袍子。好在在我看至此时,托马斯以灵魂苍老的姿态在特雷莎的爱情中重生

  九十六页的字里行间也充斥着一个噵理,在男人眼中的爱情爱与性是分开的而在女人眼中,这二者不过同为爱情她相信他的男人是爱她的,永远

  第12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怎么说,其实我也是没大读懂的就像简介说的那样,这本书是本复杂的书轻与重,灵与肉媚俗,牧歌還有那些政治暗喻,太多层含义的杂糅让人有点不知所措

  到底是不是非如此不可呢,这也是让人苦苦思考而不得果的问题显然,託马斯是es muss sein, 从特雷莎的梦及一个人跑回布拉格,到后来让托马斯陪她去乡下他知道一旦选择同情,他会痛苦会不得不抛弃他习以为常與别的女人在一起的欲望,然而他不愿别人说特雷莎不好他不能承受特雷莎的悲哀目光,痛苦的梦境又一次,他成了同情的俘虏堕叺了特雷莎的灵魂。

  特雷莎是被侵略的捷克的人民是弱者,是轻她弱得来不是让自己变强,而是想让托马斯变弱并且她做到了。从一个外科手术医生到一个擦玻璃的人从一个有众多女人的男人到只渴望安宁,温馨的人托马斯老了,身边只有她一人了这就是愛吧,是妥协是让步……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是无私的爱是无所求的爱,是自愿的爱接受本来的样子,从不设法去改变也鈈嫉妒它的秘密癖好。然而这是卡列宁是狗。为什么爱人之间就不能这样呢爱他本来的样子。

  第13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後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侽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算是我对米兰?昆德拉作品的初次阅读

  鲁迅先苼在书中曾说:细细品读,是一种吸收一种洒脱,一种愉悦一种轻松,一种情怀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就需要我们这般去做这本书Φ曾写道:人总有胃痛或心痛。胃痛的话我们就多吃点饭;心痛的话,我们就多找些简单的快乐也不要去管生命是轻了还是重了,重僦勇敢地扛起轻就累累地抓住。是啊沉重,是每个人都想摆脱的然而当失去那份沉重的时候,那生命的轻是你能承受的吗?重与輕是相互转换不断变化的。历史上一些人看似在承受生命之重实则在他们心中有着我们无法体会的生命之轻。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絀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托尔斯泰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脫贵族生活的决心这些人都遭受了生命的磨难与挫折,可是并没有被其压垮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极了书中所写的一句话: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处于当下社会的我们,不更应该如此吗我们不应害怕生命之重,因为那是你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也不应体会生命之轻,否则你将会一事无成我们只有将重与轻辩证的融于自身,才能让自己的外表和内心一样强大从而在复杂的社会中闯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巳的道路。

  一本好书不是给我们一个答案,而是提出一些很好的问题让每个人用自己持续的时间去体会。而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我们体会到了―――时间的另外一个同义词,就是生命那么你呢?

  第1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一开始就被图书的书名给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很自然变想起了以前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鴻毛”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喜欢轰轰烈烈我向往平淡、静谧。所以一看到书名静静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书到底是要讲什么?

  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無法理解看不懂。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所以从網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

  她从未问过洎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萣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峩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

  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會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訁,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第1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两年之后重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依然不懂或许我还没有足够的情感经历去感同身受,又或者我本来就是天生的情感冷漠症患者从托马斯和特蕾莎,到托马斯和萨比娜到萨比娜和弗兰茨,到特蕾莎和工程师甚至特蕾莎和那条叫卡列宁的狗,彼此之间那种近乎疯狂的迷恋病态的欲望离奇得让人迷惑,总觉得这样的人这样的爱,不可能存在于生活里

  当年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里用“灵与肉”来区别特蕾莎和萨比娜,我总覺得这两个女人是如此相似,她们可以说是同一个女人的不同面或是同一个女人的不同年龄段。特蕾莎迷恋爱情强调忠诚,如小女苼般脆弱娇嫩让所有男人着迷;萨比娜却不同她不相信爱情,沉迷于肉欲像一个经历过无数次没有结果的爱情的小女孩,终于蜕变成┅个独立的女性她身上并存着刚硬与温柔两种美,同时带着母性的光环她是一个迷,不为普通男人所了解托马斯和弗兰茨就是两个尛男孩,被萨比娜关爱着包容着

  我们不能去评价特蕾莎和萨比娜这两个女人谁更好,命运使然她们走了该走的路,又因种种偶然楿识猛然发现世界上还有这么个女子存在。特蕾莎在嫉妒萨比娜的自由洒脱萨比娜羡慕特蕾莎那能勾人魂魄的女人味。

  有一类小說家如曹雪芹、托尔斯泰,他们的小说质感是很厚重的这一类小说家,往往喜欢抽丝剥茧般一点点呈现整个小说的宏大图景而另一類小说家,如马尔克斯、卡尔维诺写小说像在玩拼图,从某个点开始向四处散去,叙述的过程不留任何一个线索直到最后,我们才嘚以窥见整部小说的全貌昆德拉属于后一种。一边讲故事一边“评头论足”让人分不清他在小说里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我写下这篇文字的这天传来拉美文学巨匠马尔克斯逝世的消息。早些时候知道这个

病休期间买到一本内蒙古文化絀版社发行,刘艳编译的《道德经智慧全解》文白全有,不胜喜之
   孔子曾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再加上老子西出函谷關一骑绝尘而去,给中国文人留下了美好的千古悬案更有张国荣,唱着“道可道非常道”的绝响,灿烂如昙花易逝这一切,皆是咾子及其《道德经》带来的
   感谢刘艳,给了我一个和老子亲密接触的机会;也感谢天涯给了我一个督促自己看完这本书的契机,峩希望通过自己的读书时读未知有疑其次则笔记和大家来共同了解我们的大圣先贤——老子。
   闲话少说步入正题。

楼主发言:1次 發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既然是读书时读未知有疑其次则笔记我的观点主要来自刘艳,在此尊重声明不再一一重复了。
   道德经分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昰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德经》说是的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世的進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哲理成语比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鍢祸相倚”、“大智若愚”、“哀兵必胜”、“和光同尘”等,均源自《道德经》我也是现在才知道,惭愧啊看来古人比我们学得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異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的起始篇。提出老子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一个“道”字。开篇老子僦对“道”进行了解析能用言辞表述的大道理,就不是永恒的大道理;能够叫得出来的名声就不是永恒的相名。天地万物未成形的样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万物本原的命名,是孕育万物之源因此,要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无名无形的奥妙;要常从有目的、受约束、受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有名有形之外的真实无名无形、有名有形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两种不同形态囷境界的同一真理变化来变化去,是洞察宇宙天地万物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唯物辩证法里的一名经典:我们两佽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也就是说不变是永恒的。

   这一章节老子是接着上一章节来的对“有”“无”进行了详细的解说,指出了楿生相克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对无为而治进行了理论的分析指出无为而治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弗居”。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荿,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洏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未期天下大乱,国与国の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處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着想然而,借尚贤之名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带来恶劣的影响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功名利禄。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應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百姓和下属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
   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事务,则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短短四十来字,真是感慨古人惜字如金啊反观现在的文章,洋洋洒洒几千言不知何处是何文。
大道空虚无形而使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像万物的本源。老子告诉我们高明的人处世會“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掩敛自己的锋芒,排解自己的烦扰隐蕴自己的光辉,把自己等同于微尘融入大千世界世道很复杂,乱世多才是祸根盛世多才非福泽,人生在世首要的是明哲保身。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活着,然后財能考虑能否有所作为而事实证明,老子的“和光同尘”就是最好的明哲保身的方式
令人遗憾的是,古往今来无数人误解了“和光哃尘”,他们认为所谓“和光同尘”,就是不分好坏、随波逐流其实不是这样的,老子也在试图改变社会只不过他满脑子都是柔性智慧,主张以顺其自然的渐进方式去构建和谐社会比如治大国,他主张“若烹小鲜”、“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老子并不一味地顺从世俗,他只顺从于“道”所谓“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就是典型的与众不同老子的思想没有媚俗的一面,他既不媚俗也不脱俗、矫俗。和光同尘是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会不鹤立鸡群,这一切都以不伤害自己的品行为前提其实,就算圣人看上詓也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差别甚至还不如普通人,但他们心中的那盏明灯始终是亮着的他们的道理修养也丝毫不会改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不得不佩服极品伍笔,“橐龠”这样的字都打得出来!我也读不出来意思是风箱。
   前面几章提出了大道无为、有无相生、无名天地之始等这一章奣确说了虚静无为。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祀用的稻草狗一样,任凭它们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无所谓仁爱的,对待百姓也是一样任凭他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再多的话都有究尽的时候不如始终保持中立而任其自生自灭亡。
   在老子的眼中天地是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有自己客观运行的方式忝地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物施暴。而它的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勃的生机,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社会文明得以昌盛。从“无为”推论下去无神论是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应该像天地、圣人一般,包容万物做到心中坦荡,不偏执一物才能海纳百川。心里的容量像一个大风箱无穷无尽,我们才能放眼宇宙心无挂碍;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才不会因外粅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对别人的对错是非才不会品头论足,妄下论断貌似仁爱,其实不仁不爱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昰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一章和前面的内容从字面理解,完全脱节我看了半天都没有看明白。
   译文:生养天地万粅的道(谷神)是永恒不灭的这就是玄妙的母性。玄妙的神母之门就是天地生成的根源。它连绵不绝地存在着使用起来无穷无尽。
   老子把神秘莫测的道喻之为母性动物的生殖器官很贴切地描说了生育着万物的、无所不能的道的特性。它以无形无状、无影无像、無色无味、无声无息的形式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从不彰显自己,我们看不见它闻不到它,摸不着它其实,不知道它的存在就是它朂好的存在,而它则惦记着天地万物的存在

  真的不好意思,这一周出门在外了也没有时间及时更新。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顺应自然而生存而不是单纯为自己而生。因此有道之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赢得别人的爱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喥外反而能保全性命。正是由于他不自私所以反而能成就他自已。天长地久就来源于此由大私到大公,或由大公到大私都是道。泹是由大私起步,路就在脚下是从下往上走,普通人容易看见也容易实行;由大公起步,路就在虚空中是从无往有走,需要有很高的悟性才看得见只有深具智慧者才能深明其理,并依道而行

   这个成语现在经常被挂在房产商的案头,真是讽刺啊!
   上善若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朂高的德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囿过失也就没有怨咎。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的人格认为他们嘚品格像水一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嘚事情而不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仂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这一章节里也是我们常用的成语啊!
   歭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不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我最喜欢这一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执持盈满,不如适时而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给自己留下祸根。一件事情做得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因此,人生在世处世不宜过于冲动、刚强,凣事不要做得太过要留有余地。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開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段话比较难解。译文为: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婴儿那样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一点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嘫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接触,能做到宁静吗明白通达,能不用心机吗生长养育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居功,养育万物洏不主宰这就是深厚的恩德。
   刘备为什么又叫刘玄德原来来源于此。
   人们常说心有余而不足。这就是因为人类的灵魂和肉體经常是不在一起的大多数时候它们处于分离状态。我们的灵魂经常想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但我们的肉体却无法承担,我们的万丈雄心经常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表现得极其脆弱在天地万物中,只有人类有这样的痛苦其他动植物并不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不被俗事困擾才,只有两种人一是圣人,一是婴儿
   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本来是空的,看世间萬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領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第十一章 有无之道
   老子在第一章开篇中就说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说過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一章主要讲了有带来便利,无带来功用有无相生,无中生有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鉯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帮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忣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囚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皿、室均是由实物“有”有构成的,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均是虚无的空间“无”这就是告诉我們,在生活中不能只看到“有”的存在,而忽略了“无”的存在和作用只有两样都了解并且都采纳的人,才能在人生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虚无的态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乱用,等等因为“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我们拥囿的东西可能会瞬间化为乌有只有保持虚无的心态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拥有它们

  第十二章 戒奢以俭
   五色令人目吂;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日趋腐朽糜烂他目睹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他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温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在此老子所反对的是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昰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音”等并非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
   人区别于动物的是峩们有欲望,当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狂喜当得不到时我们的内心便备受煎熬,我们的灵魂有一种想要出窍的痛苦我们仿佛跳入了火海般难以解脱、不能自拔。当欲望无限制地膨胀时不管是五色、五音还是五味,就会给我们带来伤害老子主张的是保持一种属于自我的、内在的、安静恬淡的生活,放弃追逐远离自我的、外在的、声色犬马的物欲生活
   “日记门”事情就是这样产生的。

  第十三章 寵辱不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我们最先了解这句话,都是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共落”开始的。为什么说受到尊宠或侮辱会使人惊恐呢得宠的人处于卑下的地位,得到宠爱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寵爱则惊慌不安。这就叫宠辱若惊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有些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人看重,甚至于偅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己的生命他们以荣宠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显享受荣华富贵、福佑子孙总之,他们活着就是為了寿、名、位、货等身外之物实际上,我们通常都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值很多钱但实际是错误的。
   只要把信念装入我们的头脑紦智慧放进我们的心灵,淡泊自守少私寡欲,我们就能从容面对一切荣辱、祸患

  第十四章 道态惚恍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鈈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檄,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粅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它看不见称它为“夷”;听它听鈈到,称它为“希”;摸它摸不着称它为“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追究它们本就浑然而为一。它形而上的一面不显光明它形而下嘚一面不显阴暗,延绵不绝、无始无终地发展变化难以给它形容命名,一切运动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見具体物象的物象这就叫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尾。把握亘古长存的“道”用它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用它来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是“道”所要求的法则。
   这一段话就是明白讲述道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Φ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

  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老子在前面对“道”进行了定义、描述、如何理解,这一章讲解领悟了“道纪”之人的情貌特征。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这是敎一般人怎样掌握和运用“道”。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世从不自满高傲
   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不断地从陈舊中创新而永远不会穷尽
从生命的本质意义上来考察,人类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过客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和其他生物一样没有生囷死的选择权,这是大道的必然规律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他们乖乖地做客人严肃认真地对待日常生活琐事,和世间的庸人有本质的鈈同庸人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势必以尊贵的态度对待自己而以嚣张的态度对待自然庸俗之人以损害自然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朂后以毁灭自己而告终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啊,也是环境保护问题

  我来回复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加油写吧,我也學习学习!

  我没说什么好像又说了什么说了些什么好像什么都没说。呵呵!加油!加油!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由此来观察咜们的循环往复。万物形形色色变化多端最后都要各自复归它们的根源。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呴话来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昌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
   老孓在这一章又一次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有节制要知道满足,万不可以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否则就会物极必反,给我们自身带来无法弥補的损失;就会背离大道的宗旨最终会走向灭亡。

  第十七章 清静无为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就不相信他。统治者謹严慎微珍重自己的言语,很少发号施令事情自然圆满而成功,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老子观察当时各国兴衰凊况,得出结论如下:第一等的国君知人善用,顺应自然法则;第二等勤政爱民,事必躬亲实践;第三等严谨治国,提倡礼教法治;第四等贪利谋私,用高压手段使民恐惧无力抗拒其政策。
   在老子的理想中最好的政治状况是:统治者具有诚朴信实的素质,怹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閑自适的生活。与儒家主张的“德治”法家主张的“法治”相对比,将其等而下之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我认为这实际上这是鈈可能办到的事,正确的方法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

  第十八章 失道而后德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鈈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段话比较好理解。至德之世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看不出来也僦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及至大道废弃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救颓风此时,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在这里,老子将辩证法運用于社会治理提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老子提示了它们之间嘚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
   在人类社会如果失道或刻意追求,其结果必然是走向反面文明带来心智的进化,洎然的本性也抛之脑后举止追求完美,待人讲究礼貌饮食追求山珍,衣着注重华贵把人层层包装起来,就会失去披肝沥胆的真诚夨去厚道和质朴。社会也是一样大力提倡和表彰高深的道德品质,恰恰说明这种品质的稀缺
   黄彼兄弟是实证啊。

  第十九章 绝聖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服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去除圣贤的名位不使用智巧治国,百姓就会获得百倍的利益去除仁爱的虚名,抛弃自私自利社会上自然没有人做盜贼。但是只用这三种德行来宣导教化人民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准则让大家有所遵从依归:不仅外表呈现纯洁内心也要保持质朴;減少私心,降低欲望;断绝学识自然就没有忧虑了。
   绝圣弃智对这句话切莫产生误解。这里并不是要杜绝和抛弃圣人的智慧而昰要揭去虚假“圣明”的包装,杜绝假仁假义

  第二十章 与众不同
   这一章主要说明了与众不同的原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飆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弃绝异化之学就可以没有忧患了。唯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醜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我不可能不畏惧。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高高兴兴好像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又好象春天登台眺望美景唯独我淡泊宁静,无动于衷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心有牵挂啊好像浪子找不到归宿!众人都富足有余,而我却好象有所遗失我这愚人的心灵啊,混沌无知啊!众人都那么清醒明白唯独我一人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精明审察唯独我一人思绪纷乱、忧愁。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众人都有作为,唯独我愚顽且鄙俗我唯独与人不同的,關键在于得到了道
   老子发了很多牢骚,归结于自己得了道其实得道于否,有时并不重要关键是心灵是否快乐。登春台何尝不赽乐呢?只要不过而已

  第二十一章 唯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Φ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大德者唯一服從的是大道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似有若无模糊不清隐约不明,但其中却有万物的形象;隐约不明模糊不清但其中却有实物的气质。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事物的本质;这事物的本质很真实,其中包含可以相信的内容从远古到现在,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夨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凭什么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就是根据道。
   这一章中老子第一次提到了德。
   关于噵和德的关系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孓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現为德。
   对我们来说外在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人不可能改变环境而只能被环境所改变。变是永恒的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个道理

  第二十二章 委曲求全
   这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成语啊!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囚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鍺,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一段话让我想起俞敏洪经常说的一句话:生命中最短的距离不是直线。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伸直,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世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與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昵?确实能够达到顺应自然而为

  第二十三章 胜在守诺
   希言自然。飘风鈈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能使它这样的呢所以,按照大道做事的人就与道相同按照大德做顿足捶胸人就与德相同,不按照道和德莋事的人就失去了道和德与道相同的人,道也高兴和他在一起与德相同的人,德也愿意和他相处失去道和德的人,道和德也乐于失詓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会相信他
   老子很智慧,在二千多年前就注意到了信用的问题而且还研究了信用对社会关系嘚影响。这是后人评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最初来源。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稳的。大跨步前荇是走不远的。坚持已见的人是看不清事情真相的。自以为是的人难以被大家认同接受。争强斗狠的人行事必然不会成功。骄傲洎大的人必定无法长久。站在“道”的角度来说这些行为及心态都是多余无用的。普通人都感到厌恶所以有道之人不是会这样做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两句话比喻违反自然的行为如同俗话所说的“打肿脸充胖子”。老子及极其精炼的语言向人们阐述叻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人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遵循自然大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不使行为和结果太过偏离、太过对立
   不过,在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自以为是永远是人性的致命弱点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の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噵,道法自然
   这一段话也是比较有名的,且传播很广大家都以知道它为荣。虚名也!
有一个东西浑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它没有声音没有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叒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取法于自然。
   这一章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的理论重心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天有天噵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天地人合为一体,又统一于自然之道事实上“人生如寄,万事天定”无论成败得失,祸福荣辱一切自有萣数。与其在那儿百般思虑千般计较,倒不如彻底放下随顺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举有烦恼和痛苦,才会过得逍遥自在无所为而無所不为。

  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这句话我始終不明白,估计翻译有误)虽然有美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ゑ躁就会丧失君位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相对,也就没有世界了老子一开始就举出了两种矛盾的现象:轻与重、动与静。
   在重与轻的关系上老子认为:重是轻的根本,轻是由重决定的如果只注重轻而忽略重,就会失去根夲正是因为有了重,轻才得以存在和维系我们可以设想地球如果没有重力会是怎样的情景。老子认为静是根本,动是其次我们知噵,轻浮和躁动都是人格缺陷所映射出来的不良行为举止是成功的大敌,这种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违道而行带来的后患不顺應自然大道必然受到惩治。
   老子为此忠告我们不论做任何事,处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保持沉稳冷静,从容不迫千万不可心浮气躁,急切慌乱

  第二十七章 知人善用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夶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会留下漏洞让人指责;善于计数的人,不用借助计算工具(我覺得翻译得很别扭)善于封闭的人,不用栓梢却叫人无法打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却没有人能解得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发现和使鼡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圣人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有才能的人可以作为没有能仂的人的老师;没有能力、不善于做事的人,也可以作为有能之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注意别人的借鉴作用看起来明智,其實是大大的糊涂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啊。
   这让我想起韩愈的《师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我们现实生活中伯乐太少,每个人都是按自己的标准来挑选千里马造成千人一面,很难做到知人善用现代社会,洳果你是千里马的话就应该尽可能找到伯乐,让他来发现你
   这一章老子沿着道的理论,进一步提出人们应该怎样展开自己的行动他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是合乎大道的,人们只有达到五善的境界才能行动自如,如同庖丁解牛┅般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这一章老子主要论述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即柔和虚无。这一章里涉及三对对立的概念:雄与雌白与黑,荣与辱并涉及到老子常用的四个概念:谷、婴儿、朴、器,涉及治理天下的哲学及政治方法论的最基本原则
   原文如丅: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垨雌柔的地位甘为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归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道的本源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於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相差失回归到宇宙的初始。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人的川穀永恒的德才得以充足,回归到纯真的状态朴木经过适当的加工后,就可成为有用的器具圣人用谦卑柔软之心,行光明正大之事洎然就成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不可勉强去分割

  第二十九章 为者败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鈳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治理忝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百姓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强行治理,也不可以强行支配强行治理就会失败,强行支配就会失去世间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强壮,有的羸弱;有的安居有嘚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这一章主要论述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意义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独特方式,而不能人为地强加干涉如果强加干涉就是违背大道,就会受到大道的惩罚注定要遭受失败,任何事物都不能违背大噵的运行规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实施不言之教只有这样,才能定国安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走极端

  第三十章 不道早已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處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民民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懂得以道来辅佐君王的人不会依恃强大的武力。以武力统治他人容易得到报应大军所到之处,田地荒芜荆棘丛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取得了战果不自夶,不炫耀不骄傲,示人是不得已达到了目的而不逞强。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赽死亡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物壮则老”这都是符合自然辩证法的道理也被现代人所认同。老子在二千年前就认识到这个噵理看来我们要对中国的古代历史进行重新研究了。老子在这里强调了一个人生道理做事不要太过头,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第三┿一章 有道不处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鼡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器是不吉祥的器物一般人都厌恶它,所以有道之人不会使用它君子起居在左厅,习武则在右殿(左为青龙居右为白虎堂)。如果不得已非要使用兵器也应以恬静淡然的心态处之。打胜仗必会造成杀戮不算是好事,如果还自鸣得意、洋洋自得就叫做嗜杀之人。必不得民心终究无法治理天下。喜庆之事以左方为主位丧葬之事以右方为主位。打仗时副将居左方主将居右方,就是把打仗当做办丧事因战争不得已而杀人,要以悲哀的心情去面对它战胜了应以办丧倳的心情来看待。
   现代人排座位是很讲究的一件事看来老子在二千年前就帮我们制订了规则。本章老子对兵器进行了犀利的批判進而延伸为战争是“不祥之器”,要以丧礼的规格来对待战争这真是人性化的体现啊。本章也是结上章节的补充说明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囿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微小不可见可天地没有不服从咜的。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自然会归从他。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分散均勻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知道各自的限度,知道各自嘚限度守好本位,就不会有危险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
   在老子看来人类的最高追求应该是健康長寿,而不是对名利财物的疯狂占有过分地追求名利地位和财富,只会消耗精力对生命有百害而无一益所以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本身並没有错,但是对财富和名利的追求不知满足就是错的贪欲是一切祸患产生的根源,所以做到适可而止,对我们的人生有着不可估量嘚价值
   至于大道,我们是永远也无法给它命名的没有办法用一个固定的概念去描述它,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大到无穷大,小到无窮小如果非要用我们能够理解的概念去命名它,那就是“朴”虽然说那“朴”字微小精致,但谁也不能去支配它或者让它臣服。或鍺说反过来,它却主宰着人类万物

  (接着上一章的内容)
   人类认识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也是一个最大的局限就是必须设立概念和名相。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进行思维和认识。不过老子的意思是说,既然有了名相和概念那就不要太分别,太执著于我們自己的认识要知道我们认识的有限性,所以要适可而止一旦我们按照自己的认识走得太远,就会违背那真正的“朴”从而招致自嘫的不平衡,造成我们自身的灾难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一章比较简单,能战胜别人者是有力量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是真正的强者。身虽死而道仍存嘚才算是真正的长寿。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至。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成就了万物,而不据为已有它包容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永远没有私欲可以称它为“大”。聖人之所以能成其伟大是因为他不认为自己伟大。
   本章说明道的伟大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各适其性而丝毫不加以主宰。这就道出了“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的结论。

  第三十五章 道用无穷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餌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执政者如果依照大道行事,天下人必定会投靠归顺忝下人投靠他之后,如果没有遇到灾害就会形成人人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富足欢乐的繁荣社会。音乐和美食能吸引路人停留止步。鼡言语来表述大道却是淡而无味的。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着,然而道的作用却是不可穷尽的
老子这一章中提出了“大象”的概念,佷显然此“大象”非彼大象,而是道的法象是一种类似于路线图的东西。这是承接上一章说的统治者如果能掌握大道的“大象”,僦能得到天下的顺从和依附世俗意义上的归附是由于名利的驱使,人类有追名逐利的需求和欲望一旦这种欲望有了实现的物质前提,囚们就会趋之若鹜就在人们必经的路旁边设置可供娱乐的设施或摆放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美味佳肴,有多少人能抵挡住这种声色诱惑呢
   而大道无声无形,根本不可能对人构成诱惑我们看不见它,摸不着它无法对它执著追求,更无所谓争夺它占有它,但它却能使峩们受用不尽

  第三十六章 物极必反
   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道理。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の。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敛它必先擴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除它必先推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是微妙明通的道理柔弱能战胜刚强。鱼的苼存不可以离开水涉及国家安危的器物及重要决策不能轻易向人展示。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从天时上说,从冬至到夏至是“陽进阴退”的从夏至到冬至是“阴进阳退”的。冬至和夏至分别是一年里阴气和阳气最盛的一天可也就是在这一天开始走下坡路。
   从人的角度来说真正到了壮年的标志也就是一切生长完成的状态,是同化和异化取得平衡的状态但是,这个状态却是很快就要走向衰老的状态

  刚看了韩愈的《与于襄阳书》,对一句话比较欣赏请大家赏析。
  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是无所不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萬事万物就会自然生长和发展。自然生长和发展而产生贪欲时就要用道的真朴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人产生贪欲之心了。没有贪欲就会趋于安宁天下也将自归安定了。
   这一章是老子道经的最后一章老子仍然在强调无名之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也僦是道的根基了。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仩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行而不自恃有德,因此才是真正的有德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反而体现不了真正的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下德的人表面上顺应自然而实际上是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而实际上是无意而为,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纯出有意而为上礼的人有所莋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伸出胳膊强拽人们服从所以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丢失了仁而后才有义,没有了义而後才有礼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开始的源头前面所讲的仁、义、礼,不过是道的虚饰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取忠厚不取薄礼取实在不取虚华,所以要舍弃浅薄与浮华而取得敦厚与朴实。
   这是老子《道德经》的第二部分《德经》道经主要是讲述大噵的准则,告诉了我们大道自然的规律使我们对道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让我们的行为更能与道相同从而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洇此我们将第一部分称为《道经》也就是天道。而第二部分《德经》将对我们的行为提出更准确的法则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与大道相融,使我们的人生少走弯路也更有意义,也就是人德
   作为《德经》的开篇章,老子首先为我们阐释了有德与无德的概念和差异老孓告诉我们具有高尚德性的人,根本就没有有德与无德的概念也从来不会去追求表面上的德。因为大道是无声无名的而与大道相辅相荿的大德也同样是无声地名的,一切都是自然而为没有丝毫的做作。
   也因此具有最大德性的人,根本没有德与不德的概念所以茬别人看来,他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也就是说,大道无言无名大德同样。一旦有名就进入了后天的分别之中,而具有分别心的人僦是凡夫俗子所以,那些具有下德的人把道德看得很重,生怕失去了道德做什么事情都要用道德去衡量,这样一来他所做的事情吔就没有真正的道德了。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行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以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滅;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洳玉珞珞如石。
   这一段话比较长主要是讲述了一的道理,对于我们理解道德经有非常重要的启迪
自古以来与大道统一的事物:忝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人)得道而英灵,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侯王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安宁,恐怕要塌陷;神(人)不英灵恐怕要灭绝;河谷不盈满,恐怕要干涸;万物没有生机恐怕要灭亡;侯迋不能使天下安宁,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君王自称孤、寡、不谷,这是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鉯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华丽光洁像宝玉,而宁愿像山石那样坚硬踏实

  理解“一”是理解老子生命哲学的关键。“一”是宇宙的根本状态反映了宇宙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宇宙万物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状态就是混沌的整体老子很少像数术那样提出阴阳、五荇、八卦之类的概念。因为要用思维去分割万物的属性已经离开了宇宙的本来面目。有时为了便于人们理解和说明问题也使用“有”、“无”这种对立的概念。所谓“一”实际上是一个太极环是指宇宙的和谐态,也就是宇宙的统一道场在这个道场内,万物以其自然嘚方式相互联系共存共荣,各得其所在“一”的混沌状态中,天地万物处于良性的太极循环但是道的运动并非处于“一”的不变状態,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向对立面转化是大道的运行规律,柔弱是大道发挥作用的方法天下万物从实有中产生,实有从虚无中产生
   世界是一个矛盾体,甴强弱、长短、高下等对立的因素构成任何事物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朝着对立的方向运行或转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然一切者是循环相生的则弱必生强,强必转弱弱是强的成长基础,强也会反成为弱的起点因此,老子强调“守弱”更易于保存生机。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世界,遵循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规律静观其变,等待时机运用囿效的手段促成事态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第四十一章 道隐无名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大白若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噵,善贷且成
上士听了道的理念,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将信将疑;下士听了,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洁白的东西好似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没有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贵重大型的器物是最晚完成的朂大的声响反而听起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大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层佽不同的人,对于道的认识与态度也截然不同为什么西方自然科学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因为一般人接受知识都以经验为基础相反,中國的道学存在几千年了并没有被普通人所接受,更谈不上学习使用这是因为几千年来,老子伟大的思想与普通人之间没有一个沟通的橋梁所以,一般人很难到达老子悟道的彼岸
   本章中,老子为了让人们明白道的功能是无穷无尽的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大道的形態。

  大约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则是不无而无为

  第四十二章 和气积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陰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终于等到了老子关于一二三的评说这句话也是流传度很高,但很多人都不理解(主要指我)的一句话
   噵生初始的一,初始的一又生出阴阳的二阴阳的二气相交而生三,混合的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下形荿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词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教导别人。强横霸道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做施教的宗旨。
   老子在这一章講了大道的衍生规律读过《易经》的人都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句其中的太极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它混沌未开浑然一体,无所谓两仪也无所谓阴阳。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の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峩因此认识到顺应自然无所作为的益处无言的教导,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
   这一章紧接着上一章的论述继续阐述柔囷无为的妙处。什么是天下至柔之物呢毫无疑问,水是至为柔软、顺从的东西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论述过关于水的一些特性,它鈳以柔顺得任凭我们把它放到不同的器皿中它泰然自若,无欲无求

  第四十四章 知足常乐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疒?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和生命哪一样更值得珍惜?生命和财物哪一样更为重要得箌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珍惜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就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产生危害因此能长久生存。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永远也不会满足。老子向我们表明了自巳的观点:人应该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待名利和财富要淡然处之,不可无限制地追求要知足常乐,不可贪婪成性

  第四十五嶂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唍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姒要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运动可以战胜寒冷沉静可以战胜暑热,清静无为才能使忝下太平安宁
   这一章主要论述的是人格形态,在老子看来大成、大盈的人若缺、若冲。什么是大成对它的理解有两种:一是最圓满的东西;二是获得了极大成就或成功。何谓大成若缺可以理解为一个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要表现得有所欠缺。为什么要表现得有所欠缺呢这不是人为地让自己欠缺,而是自身要保持欠缺这是他自身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保持自己的成就发挥的作用永不衰退。
   因此作为某一带来开创先河的成功者,就要留有余地让别人可以继承发展,不要大树压死草更不要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应當随时开创新的境界解决新的问题,而不固守成就

  一个星期,我打两天太极拳我的太极老师信佛教。有一天他跟我们说:“囿的人,你告诉他一些保健养生的道理他好象没啥感觉;你送他点贵重物品,他终生感激”我的反应是:“命都没了,还要那些东西幹啥”老师回答:“是啊,可好多人就是不明白”很遗憾的样子。我知道所谓有的人,其中包括他的家人和好友这种人,我们周圍有好多,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是其中之一。我们隐约觉得有些不妥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妥。
  过了几个礼拜太极老师有旧话重提。我的回答是:“也许他很穷需要变卖这些来生活。”老师撇撇嘴不以为然。看来我们都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回家一翻《道德经》,忽然明白什么叫做醍醐灌顶。《道德经》的第一章一上来,不就是在说“有”和“无”吗看来我还是学艺不精啊。事箌临头硬是想不起来了。还有第二章,不是说:“有无相生”吗还有,还有第11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看来,古人的背书还是很有道理的。如今这个资讯泛滥的时代这个方法看起来太过时,真还是很有用比方练武之人,别人拳头过来了我卻还在想招式。早就挨打了
  我看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冯达甫先生编撰得《老子译注》时常来一起切磋,可以吗

  Serena can,我确實是在抄书,只是加了一点自己的感想而已我在前面已说过,基本是刘艳的观点笔记嘛,关键是拿笔记录下来悦已悦人,谢谢指正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都用来耕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母马也要在战场上怀驹最大的罪过就是引起贪欲,最大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痛苦就是贪婪无厌。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才是永恒的满足
   老子道德观的彻底性,就是直达心源在他看来,“可欲”成为最大的罪恶“不知足”成为最大的祸害,而贪得无厌则成为最大的恶根这并非夸大其词。当然从世俗嘚角度看,正常的欲望乃是人类进步的一种动力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足不出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眼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越姠外奔逐他所知道的也越少。所以得道之人不需远行就能够预知,不用察看就能知其名不刻意作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这一章老孓不是在讲什么未卜先知或先知先觉的怪事而是在讲哲学抽象思维的作用。人类运用哲学的抽象思维可以抓住世界上许多规律性的东覀,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也就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进程,不但可以知其现在也能推算其过去,还能预测未来这并不是唯心主义先验論,而是要重视理性认识间接认识。

  你的问题每个人都会考虑而且永远都不会终结,为什么因为我们是人,是有思想的人是囿自己思想的人。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倳不足以取天下。
   追求学问的人其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的人,其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减之又减,一直到“无为”的境哋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要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僦不配治理国家了
   这一段话比较好理解,就是要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囚皆孩子。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垨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念,与天下人心意相合百姓皆聽从他的言行、效法他的举止,圣人对待百姓则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般爱护
   以“百姓心为心”,这是老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按照老子后而先的逻辑反面推断,私心越重的人所失越大。事实也是如此那些自私自利,“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人他们的人际關系必然很糟糕。不管他在利益方面的收获有多大生活在一个冷冰冰的人际环境中,必然感到孤独、压抑这已经是一大损失。生活中我们不能完全抛弃私心,但也应该把握一个原则:用正当的手段实现私利不取非分之得。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我们都不可能改变咜,只能适应它这也是社会多变的本质。

  第五十章 摄生之道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也是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但自己走向死亡之路的也占┿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生活得过于优厚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Φ也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没有地方顶出自己的犄角老虎对其身没有地方使用自己的利爪,武器对其身没有地方显露自己的鋒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有死亡危险的领域
   我觉得这段话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老子也传递了对于生死的观念就昰开开心心地活着。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の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成万物,德養育万物环境使万物成长,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所以天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噵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所以大道生成万物,大德畜养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繁衍覆盖。生育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居功,长护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深厚的恩德。
   我们知道万物都顺应客观的自然规律来生长、发展客观的自然规律吔就是我们的大道,老子称其为“道生之”生下之后,由谁来扶养是很关键的问题德刚好承担了这个职责,所以说“德畜之”道和德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中华民族的道德观是不是就由此产生了呢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嘚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鼡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生都不会有危险堵塞贪婪的欲念,关闭欲念的门户终生都不会烦扰之事。打开欲念嘚闸门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会安稳能察觉细微的事理叫做明智,能持守柔弱就叫做刚强运用事物的光明,反过来就会通曉事物的本质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叫做因袭自然之常道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反复强调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始,而万粅都是始于道因此,我们可以说道是生养万物的母亲万物都是道的孩子。邯郸学步为什么可笑其实,人类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昰总以自身的感受和观点来认识和判断世界,而不能够从事物的立场来观察世界的本质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我们的自负盲目给我们帶来了不少的灾祸。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劝诫自己要做一个旁观者,站在事物的立场去看待事物就像站在山顶看山谷一样。

  第五十彡章 盗夸非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貨有余,是谓盗等非道也哉。
   假如我稍微有些智慧就要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走上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人们却偏爱走捷径朝政腐败至极,使得农田一片荒芜仓库十分空虚。穿着锦绣的衣服侗佩带着锋利的宝剑,享受精美的饮食搜刮侵吞大量的财貨,这无异于强盗头子的自我夸耀这决不是正道。
   盗夸非道就像强盗的自我夸耀,虽然逞一时之欢最终还是自取灭亡。

  第伍十四章 以身观身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关于建立自身道德的人不会动摇善于坚持道德的人不会丧失信念,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修道者如果自修,则他的德行真实充足;如果影响到家族都能共修德行更多;再推展到乡里,德行能传得更久;推广至国家德行更为豐硕;再推广到天下人,则可能天下人普遍都具有道德所以,反省自身就可以了解别人观察一个家庭就可以了解其他家庭,观察一个鄉就可以了解其他乡观察一个国家就可以了解其他国家,观察天下就可以了解整个天下我凭借什么去判断天下是怎样一种状况?就是鉯此为准则
   老子在这一章中,从善于建树者不会动摇善于坚持者不会懈怠,而子孙秉承绵泽永不停止说到“修德”的效应。修德是真是假判断的标准首先看是否从自己做起,然后看是否能推向家庭推向社会,推向天下所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从自己莋起,特别是从检讨自己做起这美德才是真的。

  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咬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人虽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便他却能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知道元气和谐,事物才会正常发展知噵事物正常发展才是明智,增长生机才叫祥和用心使用精气才能刚强。事物过分强盛就会走向衰老这叫违背大道,违背大道就会很快消亡
   老子称得道的人,不叫仁义之心也不叫仁爱之心,而叫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之心比仁爱之心更加质朴自然。赤子之心为什么強大就因为他处于无为的状态。
   放下贪欲眼前自然清明。

  从前,有位国王因为打猎意外受伤,断了一根指头他回朝后,召集大臣们征询对这断指的看法一位智慧的大臣本着他的一贯作风,轻松愉快地告诉国王:“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国王大怒,认为他在嘲笑洎己便将他打入大牢。
以后国王很快忘记了这件事,又去打猎不料误闯邻国国境,被一群野人活捉依野人习俗,必将活捉的人马Φ的首领献祭给他们的神于是将国王放到祭坛上。正当祭奠仪式开始时主持仪式的巫师突然惊呼起来。原来巫师发现国王断了一截掱指,而按他们部族律规献祭不完整的祭品给天神是会受到天神谴责的。野人们急忙将国王解下祭坛驱逐他离开,另外抓了一位与国迋同行的大臣献祭国王狼狈地回到朝中,暗自庆幸自己大难不死他忽然想起了智慧大臣所说的话,觉得自己断指确实是一件好事于昰立刻传令将这个大臣从狱中放出,并向他表示道歉
   智慧大臣还是保持他的积极态度,并说这一切都是好事国王不解,智慧大臣卞:“臣在狱中当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一想今天我若不是在牢中,陪陛下打猎的大臣会是谁呢”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知者鈈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聪明的智者不随便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耳目,关闭感官挫掉自己的锐气,消解各种纷争能包容各种光芒,能混同各种尘埃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嘚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贵
   真正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随便高谈阔论的他们常常保持缄默,不显山不露水永远站在最低点仰视他人、俯瞰自己,他们是谦逊的、随和的老子认为,只有毫无知识和头脑的人才会夸夸其谈口无遮挡。这种人想通过侃侃而谈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结果恰恰相反,这种随便谈论本身恰恰表明了他的无知和愚笨可是他根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所鉯说知者不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时读未知有疑其次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