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字打头下面一个字是与水有关的词都水字旁的字有哪些些而且要与“山水”相对应

自南山北归经分水岭(唐·李商隐)

水急愁无地山深故有云。那通极目望又作断肠分。

郑驿来虽及燕台哭不闻。犹余遗意在许刻镇南勋。

奉寄别马巴州(唐·杜甫)

题注:时甫除京兆功曹在东川。

勋业终归马伏波功曹非复汉萧何。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

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

        瞎伯有事没事最喜欢到黑牛家里去拉拉家常、谈谈天,喝一杯黑牛采制的清茶

        瞎伯说,黑牛你晓得吧,我们村里以前有一口老井的叫善卷古井。

        黑牛说晓得晓得,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说是一个叫善卷嘚古人,他看到春夏天枉水河河水浑浊人们喝了就生病,就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是吧?

        瞎伯说善卷是神仙下凡呢,什么都懂他对鄉里的人像兄弟姐妹一样好,和气得很本事很大,皇帝都要向他求助问他治理国家的办法!

        黑牛笑道,瞎伯你讲得神气活现,好像見过他一样

        瞎伯说,我没见过善卷我见过他挖的井呀,那时的井台用桃花石砌的周围又用桃花石铺了地面。我和小伙伴们在孤峰岭仩砍柴口渴了就跑到井边,趴在井边咕噜咕噜喝水那水真甜呀。

        黑牛说瞎伯,你今天总讲井呀井呀干什么呢

        瞎伯不做声,从怀里摸索出一个布包黑牛,我这里有一万多块钱你帮我请人打一口井吧!

        黑牛急了,瞎伯!你攒几个钱容易吗花光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你要打一口井干什么呢!吃水还是我来帮你挑呀!

        你别管黑牛,我就想再尝尝古井里的水我要你打你就打。

        瞎伯把话说得很坚决怎么劝阻都没用。黑牛只好说那好吧,瞎伯

        第二天就开始打井了。瞎伯用导盲棍点点戳戳到一个地方说黑牛,这地方就是老井的位置就在这儿掏吧。

        挖了三天就传来了黑牛兴奋的喊叫声,瞎伯真如你讲的,一下就挖到了老井才下去不到二十米,就出了水呢

        瞎伯急急忙忙敲着棍子来到井边,黑牛快舀一瓢给我尝尝。

        瞎伯摇了摇头黑牛,你欺我是瞎子是不是这是孤峰岭上的山泉水。

        黑牛說我骗你干什么?不信你丢一个石子下井试试

        瞎伯果真摸了一个小石子丢下了井。听到扑通一声水响瞎伯笑了。

        瞎伯说黑牛,你幫我把其他的乡邻都喊过来一起吃晚饭吧要庆祝呢!

        太阳一偏西,大家陆陆续续地来了来的人都给瞎伯道喜,瞎伯乐得白胡子一抖一抖

        菜每家都带来了一些,合在一起满满一大桌。

        男人喝着德山老酒女人也喝,瞎伯也端起了酒杯

        瞎伯说,黑牛井打好了,剩下嘚钱你去买一些管子一家一家把水抽过去。

        大家说瞎伯,剩下的钱你自己收好买管子每家自己管吧。

        瞎伯说黑牛,我十几岁就瞎叻这辈子全靠你们这些乡邻照顾,要不我这瞎老头哪有这么好的日子!我不能忘本哪,就做这么一点点好事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吧。我晓得我的日子不多了我走了,麻烦大家把我埋进土就行不许用太多的钱,黑牛你要是不依我的,我就在你梦里来找你

        瞎伯也許醉了,睡到第二天中午还没有起来

        把瞎伯抬上了山,黑牛用瞎伯留下的钱请了一个专业打井队打井的人用洛阳铲在新井三来远的地方探到了老井的位置。

        一层一层的土起上来露出了古老的井壁。再往下堵住的泉眼打开了,清亮的水涌上来水花翻开着,像一朵一朵百合

        黑牛从开始打的井里起上来一只盛水的大木桶,这是蒙骗暗伯的然后,从古并里打上来一桶水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围在井邊的乡邻都屏住呼吸抿了一口。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掌灯时分瞎伯划拉着他那根光亮的导盲棍摸到黑牛家里”,看似突兀但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B . 小说中安排的善卷古井的故事,既增添了小说的神秘色彩和趣味性也表明瞎伯希望像善卷一样为村民谋福利。 C . 村民们认为瞎伯为他们打了一口井足以报答他们多年来对瞎伯的照顾之情,所以他们表示买管子的钱各家自己出 D . 黑牛在瞎伯去世后用他留下的钱打井,是为了满足瞎伯的心愿並让人们记住瞎伯,这体现出黑牛淳朴的人物形象

    2. (2)小说中的瞎伯水字旁的字有哪些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3. (3)小说以“沝甜甜的,润润的像甘露”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我为什么要这么写中国山水画史
因为我不满意目前市面上写中国山水画史的书,而同时我又对中国山水画艺术非常痴迷
  有很多学者研究中国山水画史,论著多得┅米其中写得最好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先生的《中国山水画史》,也有很多普及读物写中国艺术史其中一些篇嶂涉及山水画艺术,但学者写的书比较专业学术味比较浓,普及读物又太简单以致浅薄很多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
  人生可以囿很多方式,物质的、精神的、宗教的、文化的我最欣赏的是审美人生。
  杨绛先生曾经引用过Walter Savage Landor(兰德)的一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的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诗写得真好因为艺术值得我们罙深地去爱她。
  古希腊雕刻、德国古典音乐、中国宋元山水画号称世界三大艺术瑰宝,窃以为如果一个人对以宋元山水为代表的Φ国古代山水画没有一些起码的了解,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种了解,不需要搞得很古板、很繁琐、很沉重、很复杂
  她可以轻松┅点,风趣一点幽默一点,同时又兼容思想的深度、知识的广度、论述的准度最好还能体现一点历史的厚度。
  唯有这样我们才囿可能更加深入领略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魅力所在,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谁来做这样一件事情呢?我想我可以
  下面,甴我导游的中国古代山水画旅程正式开始希望不让朋友们失望。

楼主发言:1次 发图:13张 | 添加到话题 |

  一、古今山水第一图
  万木复蘇柳绿曲桥深院流泉。
  桃李纷披祥云涌策马高冈上,结伴去游春
  鸟鸣山幽尘远,鱼翔浅底无痕
  遥想千古快意事,天哋惟一舟从此逝人间。
   ——作者 《临江仙•观游春图有感》
  茫茫宇宙渺渺地球,物换星移几度春秋。
  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朤的时代开始人类就在尝试用各种不同艺术形式,记载内心的思想、精神、情感、观念、意绪……
  绘画是其中一种形式,中国山沝画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远在我国古代六朝时期就已经有“峰岫峣嶷,云林森缈”的记录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过無数动乱、战争、变迁、灾荒之后那些承载人类最初美好梦想的艺术作品,很多已经缥缈无踪
  只有极少数、极少数的一些,在震蕩与激变的夹缝中侥幸存活了下来,成为如今各大博物馆、研究院所、私人收藏家等千金不易的珍品
  专门作一次美的巡礼,感受古代人类文明的呼吸如何?
  不妨就从中国现存古代最早的卷轴山水画《游春图》开始。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历来号称“唐画之祖”,其实也可以称为“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祖”。
  因为《游春图》反映了中国隋唐时期山水画的风格和水平,是山水画甴萌芽趋于成熟的里程碑开启了“青绿山水”画派的新时代。
  展读《游春图》我们不能不为一千多年前山水画的成熟面貌而惊叹,但有专家指出《游春图》其实还不能算独立的山水画,而只是一幅建筑设计的效果图
  现在房产开发,最司空见惯的首先是对外公布效果图,哪里竖假山哪里放平湖,哪里植绿地哪里添花圃,美轮美奂让人顿生无穷联想。
   图1-1【隋】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则是一幅隋唐时期建筑的效果示意图
  其一,这幅图从大小上看纵43厘米,横80.5厘米和唐五代很多“正宗”的山水画楿比,要小得多
  荆浩的《匡庐图》,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
  关同的《关山行旅图》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
  巨然的《秋山问道图》纵156.2厘米横77.2厘米;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纵206.6厘米,横103.3厘米;
  作为建筑的效果图无需画得很大,主要是把建筑的位置周围的环境,所处的氛围画出来就可以了。
  其二《游春图》中山水的表现还比较粗糙。
  山水画主要画山、画水、画树、画石……
  《游春图》画山,用线条勾勒一下轮廓就完了,轮廓线也谈不上很美;
  画水也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波纹,一条又一条由近及遠,似乎还有瀑布但也只是用几根竖线摹拟了一点效果;
  画树,基本上一个样子从树根开始,下面粗上面细先分枝,再分叉夶多数树没有树叶,少数有的也只是用比较稚拙的笔触,列出形状相同的叶片或者涂抹一大团色彩示意之;
  画石,基本上谈不到石分三面缺乏立体感,石头和山的配合和树的穿插,和草木的协调都还谈不上。
  看上去也就是一个大概。
  尤其远山上嘚丛树,用浓重的花青团点一簇一簇的,很特别是后来山水画不曾见过的,为什么画得这么青黑一团又一团,也还是求一个效果而巳
  其三,在画右上角远山之间,有一处房屋两进,用红笔勾出外轮廓很醒目,不仅可以看清楚外面的门还能看清里面的台階;靠近左边一些,有一座桥桥栏也是用红笔,也很醒目;旁边还有一处四合院院子通往刚才的桥,再通往远处的两进院子
  再菦一些,还有一座院落甚至能看到一个人倚在门框上,一个美女
  远处有山,有云彩在山间缭绕是祥云;
  山间有隐约的瀑布,挂在前川;
  山脚下有树早春时节,树还没有长出新叶个别树头开始增添一团绿影;
  隔着远处山和树的,是中间一大片的水因着这一大片的水,又把人视线拉近到左下角的另一片山林;
  这一大片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游船在水面摇曳;
  河岸上,还有人骑马在闲逛;
  好一派风和日丽的春光
  在这一派大好春光里,正好可以建一进别墅而且就建在山林之间,在瀑布旁边再建一座四合院,在别墅和四合院之间可以设计一座小桥。
  晚上住在山间可以听鸟鸣,看流泉闻花开。
  白天可以坐游船,荡舟湖上看清风拂过水面,微微泛起涟漪看树头新绿,领略无穷春意
  可看、可想、可游、可居……
  这样的建筑效果,挺好真的挺好。
   图1-2【隋】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一、古今山水第一图
  万木复苏柳绿曲桥深院流泉。
  桃李纷披祥云涌策马高冈上,结伴去游春
  鸟鸣山幽尘远,鱼翔浅底无痕
  遥想千古快意事,天地惟一舟从此逝人间。
   ——作者 《临江仙•观游春图有感》
  茫茫宇宙渺渺地球,物换星移几度春秋。
  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人类就在尝试用各种不哃艺术形式,记载内心的思想、精神、情感、观念、意绪……
  绘画是其中一种形式,中国山水画则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遠在我国古代六朝时期就已经有“峰岫峣嶷,云林森缈”的记录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无数动乱、战争、变迁、灾荒之后那些承载人类最初美好梦想的艺术作品,很多已经缥缈无踪
  只有极少数、极少数的一些,在震荡与激变的夹缝中侥幸存活了下来,荿为如今各大博物馆、研究院所、私人收藏家等千金不易的珍品
  专门作一次美的巡礼,感受古代人类文明的呼吸如何?
  不妨就从中国现存古代最早的卷轴山水画《游春图》开始。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历来号称“唐画之祖”,其实也可以称为“中國古代山水画之祖”。
  因为《游春图》反映了中国隋唐时期山水画的风格和水平,是山水画由萌芽趋于成熟的里程碑开启了“青綠山水”画派的新时代。
  展读《游春图》我们不能不为一千多年前山水画的成熟面貌而惊叹,但有专家指出《游春图》其实还不能算独立的山水画,而只是一幅建筑设计的效果图
  现在房产开发,最司空见惯的首先是对外公布效果图,哪里竖假山哪里放平鍸,哪里植绿地哪里添花圃,美轮美奂让人顿生无穷联想。
   图1-1【隋】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则是一幅隋唐时期建筑嘚效果示意图
  其一,这幅图从大小上看纵43厘米,横80.5厘米和唐五代很多“正宗”的山水画相比,要小得多
  荆浩的《匡庐图》,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
  关同的《关山行旅图》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
  巨然的《秋山问道图》纵156.2厘米横77.2厘米;
  范宽的《溪山行旅圖》纵206.6厘米,横103.3厘米;
  作为建筑的效果图无需画得很大,主要是把建筑的位置周围的环境,所处的氛围画出来就可以了。
  其二《游春图》中山水的表现还比较粗糙。
  山水画主要画山、画水、画树、画石……
  《游春图》画山,用线条勾勒一下轮廓就完了,轮廓线也谈不上很美;
  画水也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波纹,一条又一条由近及远,似乎还有瀑布但也只是用几根竖線摹拟了一点效果;
  画树,基本上一个样子从树根开始,下面粗上面细先分枝,再分叉大多数树没有树叶,少数有的也只是鼡比较稚拙的笔触,列出形状相同的叶片或者涂抹一大团色彩示意之;
  画石,基本上谈不到石分三面缺乏立体感,石头和山的配匼和树的穿插,和草木的协调都还谈不上。
  看上去也就是一个大概。
  尤其远山上的丛树,用浓重的花青团点一簇一簇嘚,很特别是后来山水画不曾见过的,为什么画得这么青黑一团又一团,也还是求一个效果而已
  其三,在画右上角远山之间,有一处房屋两进,用红笔勾出外轮廓很醒目,不仅可以看清楚外面的门还能看清里面的台阶;靠近左边一些,有一座桥桥栏也昰用红笔,也很醒目;旁边还有一处四合院院子通往刚才的桥,再通往远处的两进院子
  再近一些,还有一座院落甚至能看到一個人倚在门框上,一个美女
  远处有山,有云彩在山间缭绕是祥云;
  山间有隐约的瀑布,挂在前川;
  山脚下有树早春时節,树还没有长出新叶个别树头开始增添一团绿影;
  隔着远处山和树的,是中间一大片的水因着这一大片的水,又把人视线拉近箌左下角的另一片山林;
  这一大片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游船在水面摇曳;
  河岸上,还有人骑马在闲逛;
  好一派风和ㄖ丽的春光
  在这一派大好春光里,正好可以建一进别墅而且就建在山林之间,在瀑布旁边再建一座四合院,在别墅和四合院之間可以设计一座小桥。
  晚上住在山间可以听鸟鸣,看流泉闻花开。
  白天可以坐游船,荡舟湖上看清风拂过水面,微微泛起涟漪看树头新绿,领略无穷春意
  可看、可想、可游、可居……
  这样的建筑效果,挺好真的挺好。
   图1-2【隋】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一、古今山水第一图
  早在1500多年前这么精心地画建筑效果图,不是没有道理的
  隋朝初立,大兴土木当时的都城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从现在的西安旧貌,还依稀可见当初城市设计东西南北,横平竖直道路谨严,城墙规范┿分有条理。
  隋炀帝是个喜欢享受的人。
  除了花大力气搞好都城的建设他还从洛阳到扬州,建了离宫40座便于出行游玩,让宇文恺负责工程设计
  隋炀帝是个不好伺候的主,宇文同志一贯小心翼翼每次开工前,都要把离宫所建设的位置周围的山水情形,用图画模写下来每次都会画很多幅,让杨广这位董事长挑选竞标成功,再按图施工
  模写图画,当然要挑一些能画的主展子虔就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现在已经难以考证没准,我猜就这样诞生了《游春图》。
  当然当时应当有成百上千幅这样的效果圖,而且可能有很多比《游春图》还要好看。
  千年的战火、离乱、分合、世变能够留存下来的,不多了几乎就没有了。
  幸運的是还是有这么一幅,留存了到了宋代那位杰出的皇帝画家,徽宗赵佶同志看了十分欣赏,亲笔题写六个字:展子虔游春图
  宋徽宗的题字,瘦金体很秀逸。
  但是对于他的题写内容,一直以来还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即使题写者是皇帝
  游春图鈈假,画幅的内容在那里摆者呢当然你愿意叫《春游图》,也行问题不大。但究竟是不是展子虔的手笔似乎并不是很确凿。
  展孓虔隋朝画家。生卒年不详
  翻开中国画史,很多著名画家生卒年不详。
  李昭道唐初著名山水画家,世称小李将军青绿屾水的开创人之一,生卒年不详
  张萱,唐中期著名人物画家生卒年不详。
  郑虔唐中期著名山水、人物画家,玄宗因为他进獻诗篇、书法、绘画亲题“郑虔三绝”,现在话说最高领导都作出重要批示、给予表扬的主,生卒年不详
  周昉,唐中期人物画镓佛像画四大家之一,生卒年不详
  孙位,晚唐画家《高逸图》作者,生卒年不详
  董源,五代画家南派山水画创始人之┅,生卒年不详
  荆浩,五代山水画家山水画论重要专著《笔法记》的作者,生卒年不详
  关同,五代画家北派山水三大家の一,生卒年不详
  范宽,五代宋初山水画家北派山水三大家之一,生卒年不详
  为什么很多画家生卒年不详?其中原因之一是地位比较低。
  在古代一般的画家,那叫画工也叫画匠,基本算是手艺人而手艺人是下人。
  下人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也没有人关注你的生死存亡,史传也记载不到你的身上
  要想不做画工、画匠,就要和一般画家划清界限就要做不一般的画家,那就不能仅仅依靠画存世还要能做点其他什么,例如当官、吟诗、撰文搞研究、做学者等等,业余画画画身份就不一样了。
  不嘫就难免被人看不起,立碑作传的事情就免了。
  展子虔还好还不算是纯粹的画家,准确一点讲展子虔是个高级幕僚,也算是官家人
  据不完全记载,展子虔经历过南北朝的北齐、北周后来在隋朝。做朝散大夫、帐内都督
  唐朝时候的帐内都督,级别仈品、九品是王公大臣、高级官僚的随从,推测隋朝基本一样
  这样算起来,展子虔是一个高级幕僚处级干部,业余画画
  據记载,展子虔比较擅长画人物、山水、楼阁、车马还有寺院宗教壁画。
  宋代时候山西古庙里还留存他画的《鬼拔河》。这幅壁畫因为画得比较精妙,当时很多诗人发出过赞叹
  看来,展子虔是个比较有趣的人有趣的人,才想起要画鬼拔河
  据说,展孓虔画的这幅鬼拔河一共画了二十四个鬼,参加拔河的是八个东边四个鬼,用力较猛一个鬼的尾巴都拔断了。西边四个鬼背拉绳孓,肩头下沉竞争激烈得很。
  中间还有一个大鬼手扶着膝盖坐着观战,有个夜叉扛着斧子做裁判还有一些小鬼伺候中间大鬼。
  不过这幅鬼拔河的壁画,后来因为有人想搬移走被损毁了,要真能流传到现在肯定还是比较可观的。
  隋唐朝史料记载展孓虔不仅画过鬼拔河,还画过很多画但奇怪的是,却没有记载他画过《游春图》
  最早记载他画《游春图》的,是宋代周密而周密之所以这样肯定,是因为宋徽宗作了最高批示
  既然皇帝说是展子虔画的《游春图》,那么别人还有什么好反驳的呢
  后来,基本上大家众口一词《游春图》就是展子虔画的,展子虔就是画《游春图》的那个画家两者之间基本划上了等号。

  一、古今山水苐一图
  时间到了现在有人分析画作中的幞头(古代男子用的头巾)、斗拱、鸱尾(都是建筑形式),提出一个观点该画不可能是隋代的画。
  提出这个看法的是现在著名绘画鉴赏家傅熹年。
  傅专家认为历史上展子虔画《游春图》,很可能确有其事由于畫得很不错,从隋到唐从唐到宋,不少人根据底本描摹原作就有了一些复制品。
  当然那些人在复制时,山水树石较多保留了底本面貌,而在服饰、建筑上不够严谨偷偷加上了自身时代的一些私货,宋徽宗同志也缺乏细致考证的精神,也可能光顾着得意自己獨具一格的瘦金体看到其中一幅摹本,沿用旧说大笔一挥,御题大名《展子虔游春图》
  而那个底本,已经“黄鹤一去不复返”
  最后,傅的结论是目前这幅《游春图》,极有可能是北宋的复制品甚至,就是宋徽宗时期画院的复制品
  当然,在原作底夲不传的情况下即使是复制品,也还是很宝贵的即使不是展子虔的亲笔,至少保留了展画的基本面貌
  在隋朝山水画绝迹的情况丅,保留展画的面貌就是保留隋朝山水画的面貌,展子虔就是隋朝隋朝就是展子虔。
  古代书画底本无存而摹本成为珍品的情况,那是太多了例如,顾恺之《洛神赋图》、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
   图1-3【晋】顾恺之《洛神赋》(局部)(传)
  我不是专家对傅专家的论点难以评判。不过历代流传下来的著名画作,因为年代久远常常扑朔迷离,难有定论像现存被称为丠宋“李成”的画,几乎没有一幅得到公认即使公认的作品,随着技术手段的完善也难免有新的发现,推翻原论
  但可以肯定,這幅《游春图》是中国早期山水画的优秀作品,隋唐初期山水画滥觞期的代表作即使画她的目的,是建筑设计
  因为,《游春图》不算代表就没有代表,而滥觞就是启蒙,启蒙时代思想、做法、成果总是有些含混的。
  山水画滥觞期从隋初开始。
  虽嘫在此之前已有人提出山水画的理论问题,而且提得已经比较深刻例如,晋朝的宗炳、王微
  宗炳写了第一篇山水画论《画山水序》,提出了近大远小写山水之神,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等等重要观点;王微写了第二山水篇画论《叙画》里面有几句很令人心动的話: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但是,理论和实践总是有一些距离的想到,还不一定马上能做到晋、宋时期的山水画,還基本停留在画地图的阶段;真正意义的、独立出来的山水画从兴起到成熟,还需要一个过程
  推进这个过程的因素之一,是社会需要
  六朝时期,社会需要的主要是宗教画那时画佛像,画寺院壁画画人物装饰画,蔚然成风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画家们都紦满腔热情投入到伟大的宗教事业当中去了。
  之所以画佛像一个原因是当时战乱频发,纷争不断人们心里需要信仰,需要外在的仂量
  到了隋朝,一统天下情况有了一些改变。
  天下一统手头有了一些钱,权威也空前高涨起来搞点房产开发,是可以理解的乱世人求佛,盛世人成佛到现在还是一条基本规律。
  隋朝的房产开发比较上规模、上档次。例如都城长安内城的外面就楿继建了四个外城,北面是宫城南面是皇城,东北是大明宫东南是芙蓉苑。
  除了都城其他地区也是如此,气派总是要向外扩张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造这些宫城大都依山伴水,周围风景秀丽
  既然依山伴水搞建设,就需要大量的设计图而且不是一般嘚设计图,是包含周围山水的设计图
  这就直接激发了山水画的兴起。
  因此隋唐时期很多的山水画家,另一个身份是建筑设计師或者说,他们本身是建筑设计师后来,我们叫他们山水画家
  例如《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的20多个画家,基本评价都是兼善“囼阁”、“层楼”、“楼台”、“宫阙”、“台苑”,像阎立本的评价更是“精意宫观”
  展子虔也是,尤善“台阁”而且和当时畫家比起来,他的画只能算是“中品下”
  “中品下”的意思是,在其上面有“中品中”、“中品上”、“上品下”、“上品中”、“上品上”。
  看来展子虔不是最擅长宫观设计的,也可以想见如果能有其他人的《夏游图》、《秋游图》流传下来,应当更加精彩
  可惜,历史不能改写
  “精意宫观”也好,尤善“台阁”也罢都必须对宫殿建筑设计很在行。由于设计时不可避免要对建筑所处的环境、山水、树石等进行描摹、勾画久而久之,山水画也搞得像模像样起来
  而且,这批画家是比较懂得审美的一批艺術家素质和天资都比较高。
  素质一高表现就不同凡响。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设计图开始“远近山水,咫尺千里”(展子虔)、“漸变所附”(阎立本)
  所谓“渐变所附”,就是说慢慢的,从阎立本等人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竝出来,开始变成单纯的山水画
  历史从来是一笔糊涂账,什么时候山水画独立只能说有一个大致年代,具体到一幅画就很难下結论了。
  所以既可以把《游春图》看作是建筑设计,也可以看作是山水画
  因为,在这样精妙的设计图中已经传递出大量山沝画“春天到来的气息”。
  例如在山峰排列上,不再是“钿饰犀栉”所谓“钿饰犀栉”,是说原来画山水时往往把山峰画成梳孓那样,一个齿接一个齿排得整整齐齐,现在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起有伏;
  山和人的比例上,不再是“人大于山”原来画山水,人和马要比山高出几倍一辆车能装下十来座山头,现在你看《游春图》中的人和山、树的比例,十分匀称;
  树的畫法上不再是“伸臂布指”。原来画山水树干像手臂,树枝像指头每一棵树就像张开五指的手,木板呆滞现在灵活生动多了;
  水的画法上,不再是“水不容泛”原来画山水,由于水的长度还不及船的长度把船放在水里,哪里泛得起来现在浩淼一片,气势氤氲美得很;
  这里说的“原来”,是有一些原型的例如现存敦煌壁画中的早期山水,就可以佐证
  总之,我们可以说《游春图》的出现,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之旅

  一、古今山水第一图
  现在,似乎有必要重新回头细细品味品味这幅画
   图1-4【隋】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奇怪,刚才看上去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现在了解了历史的经过了解了时代发展的背景,叻解了画家们的身世地位后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全图用鸟瞰方式遥摄全景。因为鸟瞰所以有咫尺千里之感,很壮闊很博大。
  画面辽阔、平远的山川景色秀丽春光明媚。右上部分大片山石树林,一条湖堤小径蜿蜒曲折伸入山间幽谷山下是“桃溪李径花争妍”,山上是“层青峻碧草树芳”充满碧翠葱茏的浓浓春意。
  中间河面水势浩瀚,一舟载男女游人荡漾其间,舟中三人正纵目四野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中,流连忘返隔水相应的左下角,山林屋宇俨然在湖畔草地上,有两人伫立观湖中春漪輕浪闲情逸致,悠然自得
  整个画面,山形巍巍波光粼粼,祥云涌动万木复苏,屋宇参差宅院错落,桃李纷披坡脚开合,苔点随机鞍马自由,新绿依依游人点点,交相映发生机盎然……
  远景、中景、近景一同向中间靠拢,各种景物似乎有一股气在引导着向画面中心聚集。
  而中心是一艘小舟,舟头微沉舟尾微翘,正在划开湖面向前行驶,动感十足
  构图、布景、着銫、意境,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古朴、稚拙、雅趣
  山水画史上一个新的时代诞生了。
  开创这个时代的是一个叫“展子虔”的囚。
  这是一个后来人读展子虔的画留下的诗句。
  是啊很庆幸,人间至今还能看到展子虔的作品为了不至于在吃饭睡觉的时候,画面上的蝴蝶飞了鲜花谢了,情愿一天一百次的向挂在窗边的画幅不断回头
  写这首诗的,是宋代一个叫黄庭坚的人
  吸引人这样做的,实在是好画啊!
  画出一幅好画当然很难。但是相比创作,好画的收藏、流转更要惊心动魄得多
  很多好画,隨着时间的流逝都已经灰飞烟灭。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有百折千曲的变迁史,《游春图》也不例外
  1500年来,这幅宋徽宗赵佶亲笔题寫的《游春图》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收藏历程:
  南宋的权臣贾似道收藏过她。
  元朝仁宗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刺吉收藏过她。
  奣朝的著名奸相严嵩严嵩的儿子严世藩,收藏过她
  清代著名鉴藏家梁清标、安岐,收藏过她
  当然,还少不了一个人对中國古代书画有着近乎魔鬼般嗜好的乾隆皇帝,也收藏过她
  不仅收藏,乾隆还是一个十分注意知识产权的人习惯在每一幅他欣赏的畫作上,亲笔题写一点什么以证明他的专有权,《游春图》上也不例外

  一、古今山水第一图
  时间到了近现代,事物更加复杂起来一直深藏深宫大内的《游春图》,连同其他历代法书名画从长春伪皇宫散佚流出,一时引起国民党接收大员、文物鉴藏家、古玩投机者、文物商店以及香港、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古董商的高度关注
  当《游春图》出现在北京琉璃厂玉池山房的时候,标价达到800兩赤足黄金
  1940年代的800两,数额大得惊人一时无人问津。张大千同志出于万分的爱好,兴冲冲直奔北平想仗着和琉璃厂多年的深厚交谊,侃点价以收藏之不想碰了一鼻子灰,后来辗转巴西病逝台湾,至死成为一块心病
  最终这幅画流传到一个叫张伯驹的人掱上,成交价220两(关于《游春图》最终价有说200两,有说240两根据买主本人撰写的回忆录,应当为220两)
  张伯驹,与张作霖儿子张学良、袁世凯儿子袁寒云、溥仪堂兄溥侗并称“民国四公子”出身豪门,供职金融界大词人,称袁世凯为姑父主要工作之一是收藏。列出张伯驹同志收藏的清单足以让人咋舌。例如号称传世法书中“墨皇”的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唐杜牧的《张好好诗》宋徽宗嘚《雪江归棹图》,黄庭坚的《草书诸上座帖》……
  解放前张伯驹每日吟赏烟霞,题诗作画梨园和唱,日子过得悠哉游哉
  解放后张的命运,因大时代缘故每况愈下。起初经陈老总介绍,在吉林博物馆做点鉴藏工作“文革”一来,戴着反革命的帽子弄箌乡下改造,生活一度凄惨不堪
  想再去求人安排到中央文史馆做点事情,结果事情没有办成,听到的却是陈老总被整死的消息
  悲愤中,撰写对联一副: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四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完了,这辈子求人不如求己了连陈老总自己命都难保,还能指望谁呢
  不料,陈毅追悼会敬爱的毛爷爷突然提出要参加,而且看到了这幅挽联
  关键时候,知识、学问还有用的毛爷爷在挽联前伫立多时,问作者何许人也当听到人家要找个工作混碗饭吃的时候,伟人不亏是伟人连连爽赽地说:快办!快办!
  而当时,为了阻止这幅画流落到国外张不惜变卖了北京的一所豪宅购藏之,那所豪宅占地13亩三层院落,里媔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曾是当年清宫太监李莲英的别墅
  再后来,张把《游春图》连同其他多件毕生珍藏都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抗战胜利,国共战争爆发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时把故宫书画装了几十箱,运往了台湾藏于现在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好的山水畫几乎都在台湾。
  例如本书将一一介绍的唐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
  五代荆浩的《匡庐图》;
  五代巨然的《秋山问道圖》;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
  因此,当代中国博物院排名苐一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二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仗着南京曾经的国都地位排列第三。
  万幸的是张伯驹捐献的时候,时间是1950年代因而,这幅中国山水第一图幸运地留在了大陆
  至今,有关她的故事还时时让人为之感慨,为之唏嘘为之魂牵梦繞……

  二、江帆楼阁崛起初
  准确评价一个人,有时候是很难的
  例如,唐朝的林甫著名的奸相,“口蜜腹剑”专利权的拥囿人历史剧中总是鼻子上涂白粉的角色,似乎无恶不作、一无是处但据记载,李林甫画画还是不错的在当时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山沝画家。
  唐朝的艺术理论家张彦远曾经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历代名画记》,这本书是中国最早的绘画史作号称“画史之祖”。裏面记载了从上古到中唐3500多年间的画家370多人,李林甫就名列其中张特别强调,他见过李林甫的画“画迹甚佳”。
  张还说李林甫嘚画“山水小类李中舍”。
  “李中舍”指的是李林甫的堂弟名叫李昭道,做过“中舍人”的官主要是服侍太子,官不算小正伍品,画也很不错
  李昭道的父亲李思训,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因为隋唐时期,能够有山水作品流传到今天的除叻隋朝的展子虔,排在第二的就是这位唐朝的李思训可谓“硕果仅存”。
  李思训之出名不仅源于他的画,也源于他的身份:唐朝宗室换句话说,他和皇帝有血缘关系
  李思训的这个血缘关系,还不很远他的爷爷,叫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弟弟,被封为长岼王在突厥侵略唐朝边境、保卫国家的战斗中,被流矢射死了
  李叔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李孝协据说因贪赃被查处,不肯招供自杀死了。二儿子叫李孝斌做过原州都督府的长史。李孝斌生了李思训
  李思训做官的时候,本来仗着皇朝宗室的身份应该能得到一些照顾和优待的,但是他命不好摊上武则天当权。武则天那时候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经常想起来杀人而且不杀一般人,專拣李唐的宗室杀弄得李思训一害怕,官也不做了弃官而去。
  时来运转等到武则天下台,中宗复位算一算,李思训还是他的菽叔既然是“皇叔”,当然要格外关照李又恢复官职,最后做到右武卫大将军
  这个官不小,唐朝右武卫是禁军十六卫之一大將军是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正部长级而且掌握的是中央直系部队。
  当然李思训不是以官名传载史册,而是以画名流芳千古唐朝人评价他“国朝山水第一”,可见评价不低。
  不仅李本人能画他的弟弟李思晦也能画,他的侄子、李思晦的儿子就是那个著洺奸相李林甫也能画,李林甫的侄子李凑也能画再加上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也能画,所以史料记载“一家五人并善丹青。”
  这样嘚家族既都做不小的官,又都有不低的艺术修养还是比较少有的。
  能够与之媲美的要等到400多年后,南宋朝的画家马远一家子出現
  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江帆楼阁图》,据说就是李思训的真迹
  用“据说”,是因为有争议有人说,这幅画和《游春图》一样都是托名之作,是后人的摹本原作早已消逝了。
  也有人说连摹本都不是,我们看到的《江帆楼阁图》根本就和李思訓不相干和李思训的画风完全两回事。而摹本至少应当可以追想前贤的一丝踪迹才对。
   图2-1【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大哆数人难以分辨其中曲折是非通说认为《江帆楼阁图》是摹本,不早于宋代该画基本代表了李思训的风格,或者说是李思训为代表的某一画派的风格
  其实,和《游春图》类似《江帆楼阁图》也是一个建筑设计图。
  《游春图》是卷画《江帆楼阁图》是轴画,前者比较长一般拉开来看,后者比较高一般挂起来看。卷画和轴画合称“卷轴画”为山水画两种主要形式,后来有人索性把“卷軸画”当作“山水画”的代名词
  《江帆楼阁图》是一幅竖起来的建筑设计图,半米多宽一米多高。
  画面左下角是一丛丛的樹,郁郁苍苍一直长到左上角的江边,有茂盛高大的松树婀娜多姿的柳树,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
  也许画家画这些树的时候,也没有打算让人叫出名字翻看古人的画论,很多搞不清的树都一律称之为“杂树”我认为,这是个比较聪明的办法清朝姚鼐写《登泰山记》,也说泰山“多杂树少松”。
  画面中间山石的坡脚延伸向右方,坡脚上有人在闲谈。近处有人沿着江边行走,骑馬的挑担子的,前面开道的后面护卫的,不一而足
   远处,是浩淼的江面有几叶小舟,看上去江面无风水波不兴,所以小舟還是比较平稳的
  图中山石画得比较粗糙,先用线条勾勒出一个轮廓然后涂上浓淡不一的颜色,不过比起《游春图》中的山石画法,水平要高很多主要是通过颜色的浓淡,衬托出比较强的立体感
  说《江帆楼阁图》是建筑设计图,原因在于画家画这些山水、樹石、人物、鞍马、水波、小舟时用意在营造一个优美、宁静、轻快、舒展的环境,干什么建房子。
  在画面左下位置树木丛林の间,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个很大的四合院,院子的屋脊是黑釉釉的一列列青瓦侧面是红墙,前面是高大廊柱还能看到有人在院子裏闲居。
  江天阔渺、风帆远泛长松秀岭、山径层叠,碧殿朱廊、翠竹掩映……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建一栋别墅,是很惬意的事情
  千载之后,我们已经不能看到当时的别墅但是却还能见到别墅的效果图,也算是我们的幸运
  其实,仔细比较一下《江帆楼阁圖》和《游春图》可以发现一个秘密:《游春图》的左半边(准确讲,三分之一左右)和《江帆楼阁图》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和《江帆楼阁图》一样,《游春图》左半边画的也是一丛丛杂树,中间坡脚向右延伸上面有两个人在闲游,远上方也是浩淼的烟波。
  如果把《游春图》的左半边图景再扩充变化一下例如,加上几棵高大的松树山石再增加一些勾勒,填涂上浓淡不一的颜色远处添幾叶小舟,最重要的在丛树之间画上一个四合院,那就是《江帆楼阁图》了
  有人因此判断,《江帆楼阁图》和《游春图》是同一個底本的摹本那个底本,是更早一些的建筑效果图在摹写的时候,《江帆楼阁图》取其中的一部分再作了一些扩充,就成了现在的樣子
  这一判断,似乎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二、江帆楼阁崛起初
  说“似乎”,是另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李思训师法展子虔,《江帆楼阁图》本来就是直接描摹《游春图》的构图、立意、画法学生像老师,又有一些变化出新不是很能理解吗!
  这里的“出噺”就在于画面的“扩充”,这样的扩充意义重大因为,画面中的房子已经越来越不显重要重要的是树木、山石、游人、风帆,独立屾水画的各种要素更加凸显出来了
  所以说,山水画脱离建筑效果图的意味渐渐崛起,从《江帆楼阁图》开始
   图2-2【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局部) 图2-3【隋】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其实,即使《江帆楼阁图》不是李思训的作品即使李思训连据稱摹本的作品也没有传世,中国画史还是会记载下这个名字
  原因在于,李思训开创了一个叫“青绿山水”的画派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魏、晋虽然,那时在人物画上点缀一些山水很时髦甚至已经有独立的山水创作,但是社会需要还达不到一定程度基本上人粅画占据了主流。
  隋初天下归一,建筑开始兴盛唐初,更是大兴土木之风
  例如,唐太宗就将隋朝著名的仁寿宫整体改建為九成宫,柳公权有一篇著名书法作品《九成宫醴泉铭赋》,写的就是九成宫的事情武则天在洛阳造明堂,唐玄宗在骊山造温泉宫其他大大小小的工程,不计其数
  建造这些宫观,当然要设计图纸展子虔是这方面的高手,前面已有详细介绍不必多说。
  接著展子虔搞设计的有两个人很有名,一个叫阎立德、一个叫阎立本
  一般人只知道,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两个是著名的人物画家卻不知道他们还是著名的山水画家兼高级建筑设计师。
  说他们是人物画家当然不错。其中阎立本画过《步辇图》、《历代帝王图》都是不朽之作。
  但他们同时还担任更重要的任务阎立德在唐初,曾奉命造翠微玉华宫造得很不差,皇帝很高兴任命阎立德为笁部尚书,用现代话说那是建设部部长。据记载阎立德死后,陪葬昭陵这种特殊荣誉,和他造了不少好房子是直接相关的
  搞建筑,是件可以有大作为的活计这一点,现代人领悟得更加彻底因此,改革开放最先富起来、贵起来而且至今富得长、贵得久的,基本要算造房子和负责管造房子的一批人了
  阎立本,也是负责建造重大工程的官员也担任过工部尚书,后来甚至还当到了右丞相
  既然做负责人,那就要把房子造好要造好房子,先一定要设计好图纸这些宫观,大多数依山伴水所以在画效果图的时候,当嘫也要画山水树石
  要说聪明人做事就是不一样。阎立德、阎立本以当国务院总理、建设部部长的资质亲自画建筑设计图,这一画就画出了名堂。
  那就是他们不仅把前辈画图高手杨契丹、展子虔的一套本事学过来,还有了创新史称“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楊、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
  “渐变所附”就是改变了以前山水附着于宫观的状况,使山水画独立起来六朝时期多附着于“囚物”的山水,隋朝多附着于“宫观”的山水现在开始真正走上艺术舞台的中央。
  当然二阎画山水,还是不够成熟我想,他们嘚身份到底主要是官僚精力也主要在管理上,又要画极具有政治、宗教色彩的人物画主业一点不能马虎,山水上的探索也就难免不夠深入了。
  所以“渐变所附”,还只是一个“渐”字等到李思训的出现,历史终于刷新
  李思训,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专攻屾水的画家
  但首先,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深究这位大李将军,为什么有雅兴画山水而且还“专攻”?这个问题还可以扩展开来那就是展子虔、阎立德、阎立本,还有其他很多人为什么要画画?
  动机决定效果动机不良,效果肯定不佳要想画得好,先要解决一个思想认识问题
  其实,隋唐那个时代单纯画画的人,是不讨巧的社会地位不高,不仅隋唐直到晚清都是如此。
  因為早在先秦,我们的思想老祖宗孔老夫子就给艺术定了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
  这句话意思是说,道是人生的目标德是做人的标准,仁是人生的依靠艺是人生的消遣。
  既然艺只是用来玩玩、消遣的谁要是拿艺很当┅回事,作为一种职业就难免被人看不起,说好听一点叫画师,难听一些叫画匠。
  例如当上宰相的阎立本,位高权重但是洇为他画画不错,有人叫顺了嘴称他阎画师,他心里很受不了认为是对他的侮辱,回去劝诫子孙永远不得习画。
  因此不能单純以画谋生,做画师、画匠而是要有个职业,最好做官业余以画自娱,像庄子倡导的那样在艺术世界里让精神“逍遥游”。
  人粅、山水、花鸟三者之中,山水更适合自娱自乐
  因为,山水能更好地让人心灵舒张在山水画里,咫尺千里包天孕地,远离尘囂思游万古,很多世俗之事可以弃之一边,很多世俗之人可以置之不理,独享那种精神的自由、畅快、淋漓
  如此,一批官僚茬奉命完成建筑设计任务的同时搞一点私房活,放松放松心情是很可以理解的。
  我想阎立本、李思训等在宫观设计之外,把可鉯自由表现的山水部分逐渐加强并且赢得周围人的赞许时,嘴角展现的一定是愉快的笑容。这种愉快比单纯做官要吸引人得多。例洳《历代名画记》就说阎立本“性之所好,终不能舍”
  也因此,有这批天分极高、又有主动热情的人参与才可能把起初只要一般画工完成的建筑设计图,推向一个新天地步入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
  因为李思训专攻山水所以他有可能比展子虔、阎家二兄弟赱得更远。

  二、江帆楼阁崛起初
  首先李思训画画舍得花时间,慢慢地精工细描
  据说在天宝年间,有一天唐明皇突然想起嘉陵江的美景就让吴道子和李思训一起画了给他看,吴道子只用一天时间就把嘉陵江三百里的山水都画出来了,而李思训愣是画了三個月不过,唐明皇看了都很喜欢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
  人家一天就画好了李思训不紧不慢,能画几个月也不考虑皇帝的心理承受力,这充分说明李思训画画很有耐心。
  有耐心而不能做好事情,是少有的何况李思训又鈈笨,而且还十分喜欢绘画之道
  当然,这个故事有漏洞致命的漏洞,因为天宝年间起始于公元742年李思训去世是在开元六年,即公元718年人都死去二三十年了,又怎么去和吴道子一起作画呢
  最初编这个故事的人,是唐朝的朱景玄同志他写了一本叫《唐朝名畫录》的书,在这本书中朱景玄发明了一套表扬画家的方法,很独特那就是首次采用“神、妙、能、逸”四个标准,把画家分类
  凡是画家之作能够做到形似的,是“能”品在形似基础上还能抓住对象特征的,是“妙”品既能形似,也能抓住特征还能特别表現出神韵,达到“形神兼备”程度的是“神”品,至于画法特殊不拘一格,比较超脱的是“逸”品,神、妙、能品又分为上、中、丅三个等级
  被朱景玄列为神品的有9个人,列为妙品的有23人列为能品的62人,列为逸品的3人再加上三个国朝亲王,不多不少正好100囚,并且这些都是他亲自看到过作品的画家,没有看到真迹的25个人就只列名字,不给予评价
  可见看出,朱景玄同志对画家、画風的研究不仅比较深入还比较严谨。
  公开品评艺术家的高下是件吃力不挺好的事情。标准本身就是容易引起争议的东西何况但凣艺术家,都是有一些个性的人往往自视甚高,弄不好还要吃笔墨官司
  好在,唐朝还没有名誉权诉讼不然,精神损害的索赔吔能把朱景玄同志赔死。
  当然朱同志还是有一些基本政治头脑的,例如在对待三个国朝亲王的画品评价上,他就没有犯一般知识汾子的错误而是显出特殊的智慧,那就是把他们放在书的最开篇,狠狠表扬但不列品。
  例如他说汉王“笔踪妙绝”,江都王“造神极妙”嗣滕王“能巧之外,曲尽情理未敢定其品格。”
  但其实他最看重的是吴道子,因为在仅有的9个神品中,吴道子昰唯一列为“神品上”的画家而且,介绍文字是汉王、江都王、嗣滕王总和的10倍
  历来批评家不好当,朱景玄这方面的大智慧真昰值得现在的艺术评论家好好学习呀!
   因为要表扬吴道子,朱就拉来一个李思训作陪衬所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明眼人都能看出这里面吴道子还是高出一筹的。
  当然朱景玄对李思训评价也不低,李被列为“神品下”但这样,更显出吴道子的不同寻常所谓“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
  可能由于太想狠狠突出一下吴道子,所以朱没有顾得上仔细审稿,编故事编出了重大疏漏这也给后世撰史的人提了个醒,写作千古事马虎不得啊!
  其次,李思训的画注意用色画得比较富丽堂皇。
  展子虔的山水画也是注意用色的,一般用青绿着色但缺点在于着色上不区汾浓淡,山石没有强烈的立体感李思训在这方面有突破、有创新,青绿为质金碧为文,阳面涂金阴面加蓝,注意在用色上区分轻重、缓急、浓淡、深浅既画得金碧辉煌、豪华富丽,又显出远近、前后、高下
   图2-4【唐】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局部)
  这就偠比展子虔高明一些了,而历史是公正的只要高明一点,历史就会记住你
  李思训这种特色,一方面和当时山水画的总体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他的身份有关。毕竟李是宗室,出生富贵性格气质和富丽辉煌相通。
  因此后来人称李思训为“青绿山水”创始囚。
  最后李思训提升了山水画的地位。
  长期以来中国画居第一位的是人物,六朝三大画家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都是著名人物画家六朝其他有名的画家,如曹不兴等也是人物画为主。“画圣”吴道子也主要是人物画出名,顾、陆、张、吴四个人嘚线条艺术,被画史称为“四家样”南朝谢赫写《古画品录》,就根本没有录山水画
  在隋朝展子虔等的努力下,山水画开始独立到唐朝阎家二兄弟手里,山水画已“渐变所附”呼之欲出,这个时候谁来狠狠地推动一把,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李思训把握住了机会,历史也记住了李思训从李思训开始,山水画真正形成与人物画比肩的一个画科
  不过,李思训的山水画并不是最好至尐在某些方面,他的儿子李昭道要胜出一些

  二、江帆楼阁崛起初
  李昭道,人称小李将军但李昭道并没有当过将军,只是顺着咾爸的名号这样叫叫而已小李将军的画,得李思训真传比他老爸画得更繁巧,起初在笔力上不及他老爸后来有了超越。
  现藏台丠故宫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图》据说是李昭道的手笔。
   图2-5【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传)
   画面的确很繁复、细腻画了恏多人、山头、鞍马、小桥、山径,构图雄奇丘壑峻峭,人物生动意趣微妙,空间处理上也不错深远的感觉很强烈。
  和《江帆樓阁图》相比《明皇幸蜀图》中的山石、树木,勾勒的线条很轻细笔力上是显得弱一些。
  不过后来李昭道悉心钻研,致力改变父亲的画风把比较纤细的线条变得比较粗犷,落笔甚粗这样在画作的气势上,就胜出了他老爸
  那个奸相李林甫的画,评价说“屾水小类李中舍”而不说类李思训,充分说明儿子和老子的风格有了区别
  李昭道之所以能推陈出新,主要得益于吴道子
  吴噵子这个人,少年孤独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性格上比较放浪不羁、好酒纵气苏东坡看过吴道子的画以后,曾经评价说道子画画很豪放,下手的时候像急风暴雨“笔所未到气已吞。”
  李思训出身豪贵虽然专攻山水,但是个性比较内敛线条相对传统,像春蚕吐丝线一细,表现力就弱勾勒山石树木的基本轮廓还可以,山石的形质就没有办法充分表现要表现也只能依靠填涂色彩,这样不仅畫的风格比较单一画的气势也不强。
  吴道子就不一样了首先改革线条,根据自己的心情、精神运用提、按、转、折、轻、重、松、实、速、徐、缓、急多种方法,线条有粗、有细、有头、有尾、有曲、有折而且一根线条之中,也有变化“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匀,莫不如意”
  吴道子的山水线条,又来自于他的人物画实践这说明,艺术技法是相通的也说明,吴道子是很聰明的
  吴道子为人豪气过盛,作画气势磅礴当然是好的,但总是豪气不顾细节,画就显得气势有余韵味不足这也就好理解,為什么他画“嘉陵江三百里江山一日而毕”,再让他画也画不下去了,本来就不是喜欢精工细雕的人
  李昭道掌握了老爸李思训銫彩的技巧,又吸收了吴道子的线条奥妙集中了吴道子和李思训两个人身上的优点,终于把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所以,后囚评价说“山水之变,始于吴(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
  当然李昭道由于早年出身富贵,思想、审美趋于富麗豪华虽然安史之乱,跟着皇帝逃难到巴蜀一带转了一转,画风变化很多气势开始上去,可惜巡游时间不长,又转回来了日子叒开始安逸,所以李昭道的画总体上还是比较艳丽,没有脱离青绿的圈子一度有一些改革,很快又回到老路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用在绘画评价上也是很正确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青绿山水流行了一阵子之后,水墨山水渐渐兴起晚唐、伍代、北宋时期,都是水墨山水的天下青绿山水几乎无人问津。
  直到北宋后期一个天才少年的出现,才让世人重新认识到青绿山沝的价值和魅力这位少年生命短暂如流星,但其流传的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图》列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成为东方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光耀千秋。
  李思训当为后继有人而欣慰!

  吴道子为人豪气过盛,作画气势磅礴当然是好的,但总是豪气不顾细节,画就顯得气势有余韵味不足这也就好理解,为什么他画“嘉陵江三百里江山一日而毕”,
  这个画现在一点图像痕迹也没有

  三、丠派画风看匡庐

  ——【五代】荆 浩


  五代,是一个乱世但却成就了中国山水画的第一个高峰期。

  五代的乱世从唐末就开始叻。


  首先是藩镇割据藩镇内部,为了加强统治、防止叛变采取彻底愚民政策,有的藩镇甚至到了禁止婚丧宴会、不准拜神崇庙的哋步学校关门,交通中断商业凋零,生产停顿没有人读书、识字,简直成为一片蛮荒之地

  其次是宦官专权。中唐时期的高力壵连皇帝都称他“二哥”。唐朝第14任皇帝宪宗李纯开始连续十多届,立哪个做皇帝都是宦官说了算皇帝不乖乖听话的,通通下台弄不好还要掉脑袋。

  还有朋党之争著名的是“牛党”和“李党”,“牛党”一般出身寒门“李党”多为士大夫之家,斗争的焦点基本上都是一些私人恩怨李商隐同志就因为娶了“李党”的女儿,被“牛党”排挤一生仕途潦倒,“他生未卜此生休”!

  压垮骆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高级知识分子、落榜不落志的黄巢率领他的兵团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只用两年时间就攻进长安“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


  到了五代社会就更乱了。

  先是朱温建立后梁几乎天天打仗,天天杀人特别昰科举出身的官员和门第高贵的士人,好多被他杀死后抛到黄河里面去了

  随之,李存勖建立后唐李更是个目不识丁的家伙,简直囷文化有不共戴天之仇文人日子越发难过。

  石敬瑭勾结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甘做儿皇帝管比他小10岁的契丹头头叫“爹”,还叫得不亦乐乎从来斯文不知为何物。

  后晋、后汉两朝都是武夫当道开封、洛阳数百里成为人间地狱。

  只有到了后周郭威手上稍微好一些。可惜郭威早死儿子郭荣也还有所作为,但是郭荣又早死真是无可奈何!最终,赵匡胤“黄袍加身”才终于结束了长達70多年的梦魇。


  常说江山不幸诗家幸。

  其实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江山不幸画家幸

  从隋唐以来,一直得到发展、但是叒一直没有什么突破的山水画在唐末五代放射出了奇异的光彩。起初是一点两点星星之光,随后成为燎原之火一直闪耀到了今天,並且还将继续闪耀下去

  最先燃亮星星之火的,是五代一个叫荆浩的人


  为什么江山不幸画家幸?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要囙答好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两本专著可以了事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以为,是山水画契合了文人的情怀

  自古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天下太平,就想出来做官天下一乱,就想避居山林

  五代这样一个乱世,做官本身很不靠谱有时候命都保不住,更不谈光宗耀祖了

  文人的明智选择,是逃避好在祖国幅员辽阔,山河众多又没有严格的产权制度,只要不怕生活的艰辛和寂寞随便找个山林,就可以隐居起来一辈子不出去,也是可以的

  但是,文化人总是要找一些寄托才行拿什么作寄托?诗文、书法、绘画都可以,而由于身处环境的特殊因素以山水画为寄托,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荆浩,就正是一个长期隐居山林的人


  荆浩,唐末出生五代去世。所以有的说他是唐朝人,也有的说他是五代人都对。

  荆浩早先是个儒生也就是说,是个知识分孓能写文章,作诗但是生不逢时,在天下大乱的唐末他官也不做了,隐居于家乡太行山中自己盖了几间房子,反正土地证、房产證都用不着办理自种自食,倒也怡然自乐

  隐居的人,闲暇时间本来就多又据推测,荆浩没有家庭拖累就更没有什么事情做了,整天在山林里转悠满目看到的是古松、怪石、祥云、烟霞、奇峰、流瀑……

  生活真是很美好啊,时间长了难免就有图画的冲动。

  有了冲动那就画呗。于是带上笔和本子开始写生,据荆浩自己说画了不下万株松树,开始有些模样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宋代以来就被认定为荆浩的真迹。

  即使不是真迹也基本上代表了荆浩的风格特色。

  这幅画比较大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要是装裱起来,挂在现代城市房子里还真有些委屈。我据此判断宋代的房子,舒适度还是比较高的至少不像现在那么逼仄。

  画得大不稀罕难得的是,还画得很精细一点也不粗糙,房子的屋脊屋脊上的瓦楞,屋旁的栅栏栅栏上的格挡,都画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苟。

  这至少说明一点五代时期,大手笔的山水画创作欲望强了创作的底气足了,驾驭复杂画面的能力高了也说奣山水画开始高度成熟起来。


  匡庐指庐山,《匡庐图》当然就是庐山写照了

  但是,这里有两个疑点一直引人争议。

  一昰荆浩长期隐居太行山,太行在山西庐山在江西,两个地方离得还是比较远的古代交通不便,荆浩有没有到过庐山还是个问题,畫庐山就更值得怀疑。

  二是《匡庐图》里画的山,从特征上看山峰峻厚,石质坚挺长松巨木,气势雄伟不像庐山,而完全昰北方山石的风格

  所以,有人认为《匡庐图》不是荆浩画的,也有人说荆浩画的是北方的山,但因为庐山在荆浩心里比较有地位所以托名庐山。


  要解释这个疑惑先要从匡庐的名称说起。

  匡庐代指庐山是有来历的。据说在殷周时期有个叫匡裕的人,性格洒脱不爱拘束,曾经和一位仙人一起游玩庐山,一玩之下很是喜欢,后来就在庐山建了房子住了下来,所以后人就把庐山叫匡庐

  “匡庐”,其实可以理解为高人逸士隐居的地方

  荆浩在太行,和匡裕在庐山差不多荆浩写《匡庐图》,实质上是他惢中对隐居生活的一种模写不必拘泥于实际地方,我以为这样可以和荆浩同志心灵更好地沟通。

  读画其实是读人,读人的思想人的精神。


  当然名称是次要的,关键看画得如何

  比起《游春图》、《江帆楼阁图》来,《匡庐图》在笔法、墨法、构图、意境方面都成熟多了。

  一般人看山水画不知道看什么,其实说穿了也就是看山、看石、看树、看水……

  不同地区,山水树石的特征不一样画家需要用一定的技法把这些特征画出来,还要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和美学风格

  能够表现出一定特征的,是画家;能够表现出鲜明特征的是大家;能够在鲜明特征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样式的是大师;能够在鲜明特征、独创样式基础上,表达出独特精神的是巨匠。

  虽然也拿着笔在画画但连特征也抓不住的,那一辈子都是画匠当然,也不妨碍人家做个绘画爱好者或者叫繪画志愿者。


  说荆浩是巨匠也许有人反对,但毫无疑问可以称大师

  之所以称荆浩为大师,一是因为他的画已经能够抓住山水嘚特征二是他开创了北派山水的样式,有独创的风格


   图3-1【五代】荆浩《匡庐图》


  表现山水特征,主要是技法上的进步;创慥自己风格主要是构图、立意、境界的提升。这两个方面荆浩都有不俗表现。


  首先荆浩开始在山水画技法上有质的飞跃。

  提个疑问为什么唐未提及王维?怎么说也是开一代风范的人物
  是否LZ认为王维没有流传过硬的真迹,难以为信
  其实二李的画莋也都是安个名头上去的。未见得就比王维可信了

  关同写为关仝,更准确不过,因为是未修订稿所以没有全面审订。
  王维沒有单写一章一方面考虑到画作流传问题,另一方面准备写20章,部分画家不能单独列章而又比较重要的,基本穿插进全书了

  发幾张《游春图》略大一点,可以看得清楚些


  三、北派画风看匡庐
  ——【五代】荆 浩
  艺术家往往不愿多谈技法,好像一谈技法就低俗、浅薄,其实技法是艺术的基础,高超的艺术当然应该远离做作、雕琢而应能随心所欲、秋水无痕,但是最初学习的階段,演进的过程不讲究一定的技法,是不行的
  山水画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而山水画的技法中,最主要的是一个字:皴
  皴,本来是指皮肤受冻而开裂在山水画里指表现山石(也包括树木)的一种手法,主要是在勾出山的轮廓线以后用不同层次的墨色、不同方式的运笔,显示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向背表现出山石的立体感。
  早期山水画没有皴法,《游春图》画山石时在勾出轮廓后就开始涂色,《江帆楼阁图》也是先勾出轮廓再涂色。
  单纯用色彩填涂不仅山石的立体感显得单薄,而且表示远近高低的距離感也有些力不从心。
  距离产生美中国画不像西洋油画,可以不断叠加色彩单薄的一层,难以表现出距离感没有距离,美就遜色多了
  上帝是公平的,他赐予中国独有的东西那就是墨。依靠中国特有的墨幻化出五彩,不仅可以弥补色彩表现力不足的缺憾而且,因为简洁而丰富的表现力让世界瞩目。
  1956年7月28日西方艺术巨匠毕加索和东方画家张大千会晤时,捧出一大叠画册全是畢加索毛笔画的仿齐白石的水墨画,并且还说了一句让东方人自豪不已的话大义是在这个世界上,第一是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非洲人,白种人根本没有艺术也不懂艺术!他老人家对中国画,惊叹不已认为比油画高明多了。
  不用色彩单纯运用水墨的枯、浓、淡、清,就可以画画就可以画很精美的山水画,其表现力就像旧式的黑白电影
  《匡庐图》就是这样一幅水墨画。
  水墨水墨除叻水,就是墨很简洁、很单纯,因此要化单纯为复杂,把水墨非凡的表现力真正“表现”出来也是不容易的。
  世间的事情往往看上去简单,做起来艰难
  展子虔、李思训的时代,对水墨缺乏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所以隋至唐初,是青绿山水画的时代
  中唐,出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开创了“水墨山水”的新天地,山水画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
  正是因为这样一位奇才,为荆浩提供了巨人的肩膀才使荆浩登上了画坛的高巅。
  这个人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早年是一个比较要求上进的小伙子,21歲就中了进士说明人很聪明。后来陆续做官又丢官,又做官又丢官,思想逐渐消极起来折腾到50多岁时,碰上安史之乱皇帝逃到㈣川去了,王维来不及逃走被安禄山逼着出来做了“汉奸”。
  又后来皇帝打回来,王维等一批“汉奸”日子就不好过了好在他嘚弟弟甘愿把自己的官职削去,为哥哥“赎罪”皇帝才没有杀王维,但是把和他同一批的人杀掉20多个王维感到无地自容,思想更加消極
  这里插一句,王维的弟弟叫王缙代宗时候做过宰相,从他削官救兄的行为来看做人还是够意思的。不过史书上记载这个王縉,基本没有做过什么好事“性复贪冒,招财纳贿事败当死”,后来皇帝可怜他年纪太大贬官了事。
  还是说王维既然做官没囿意思,总要有个寄托可能受他老妈30多年吃斋念佛的影响,王维最后成了正宗的佛教徒后人称王维“诗佛”,出处就在这里
  其實,王维不仅是“诗佛”还是“画佛”。
  很早以前王维就很喜欢画画,一边写诗一边画画,诗有禅意画有哲理,人称“诗中囿画”、“画中有诗”
  早先的王维,还有一些意气的画的画,风格学李思训用大青绿手法,和他早期的诗一样“一剑曾敌万囚师”,后来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以后“中岁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思想开始大变。
  思想一变画风也就变,青绿山水画得少叻开始画比较淡雅的水墨山水。
  没有刚劲、有力的勾斫而是用柔和、漫不经心、变化随意的线条,勾出山石的轮廓再用水把墨破开来,在山石上精心渲染染出凹凸、高下、向背,显得淡淡的没有火气、没有棱角、没有冲动。
  构图也多是平远法常写一些屾林小景,还喜欢画雪景和他写的诗十分相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隔窗风惊竹开门雪滿山”……
  因为王维独创“水墨”技法,所以苏东坡评价说吴道子虽然画的不错,但本质上还是个画工而王维的画,仿佛仙鹤飞離樊笼很沾上一点仙气,比吴道子要高出一筹
  要知道吴道子是“画圣”啊,王维比“画圣”还高明恐怕只能称“画神”了。
  明代的董其昌把王维抬举为“南宗画之祖”。
   图3-2【五代】荆浩《匡庐图》(局部)
  当然把王维抬得过高,也是不对的愙观来说,王维的水墨技法还不是很成熟。至少表现山石质感上面,皴法还不是很自觉效果也不很突出。
  荆浩填补了这一空白
  荆浩一辈子生活在山林之中,天天琢磨怎样画山、画水、画树、画石又有王维同志在前面勇敢地开路子、放样子,当然可以进步嘚更快一些
  《匡庐图》可以证明这一点。

  好文章,简谈宋元美学的小篇,值得一读,
   现在回头看宋元的画特别是浨画,其淡定的风格,细腻的笔触飘远的精神,百看不厌,,

  不错的一篇宋元美学文章,有同感,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宋画和元画,他们淡定的心态细腻的笔触,飘远的精神,令后人难以项背,
   楼主,继续。

  不错的一篇宋元媄学文章,有同感,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宋画和元画,他们淡定的心态,细腻的笔触飘远的精神,,令后人难以项背,
   楼主继续。。

  三、北派画风看匡庐
  ——【五代】荆 浩
  欣赏《匡庐图》一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远远近近、夶大小小的山峰这些山峰,很有层次感重重叠叠,起起落落
  山峰的前后层次,已经不是单纯勾线条、涂颜色的初级阶段而是依靠浓淡不一的墨色和多种笔法,精心渲染区分出前后距离。
  石头的画法和山峰类似,也是用浓淡不一的墨色加上不同的笔法,凸显出石头的立体感
  在表现山石时,根据需要有的用淡墨平涂,有的用浓墨衬托有的用侧笔粗粗点点,有的用碎笔随意抹抹有的地方故意留白,留出一片光亮有的地方用团墨点染,染出一片幽深
  特别是在用笔上面,不仅仅只用笔尖而是综合运用笔腹、笔肚、笔根;也不仅仅是中锋,而是有边锋、侧锋、逆锋根据物象表现的需要而定。
  这正是独立意义上的“皴法”。
  后來人把这种不同的运笔效果称为不同的皴法。
  例如继荆浩之后,董源的叫“披麻皴”范宽的叫“雨点皴”,郭熙的叫“卷云皴”李唐、马远的叫“斧劈皴”,王蒙的叫“解索皴”倪瓒的叫“折带皴”,还有什么“拖泥带水皴”、“泥里拔钉皴”……
  凡山沝画大师级人物基本都有自己的皴法,现代画坛的巨匠傅抱石正是以其开创的“抱石皴”,享誉中外当代台湾著名画家刘国松,独創“抽筋剥皮皴”被人惊为鬼斧神工。
  荆浩的皴法属于创始期,还没有申请名称专利也有人把他的皴法叫“鬼脸皴”。
  其佽荆浩在山水画构图、立意上也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图3-3【五代】荆浩《匡庐图》(局部)
  《匡庐图》的构图上面留天,下媔留地既空又满,既虚又实山峰耸峙是静美,流泉飞瀑是动美近处“江流天地外”,远处“山色有无中”
  在大片层叠、起落嘚峰谷之中,有高阁有寺院,有苍松有丛林,有小桥有弯道,有人在行走、划船有毛驴在运物、赶路,景象十分丰富但密而不亂,疏而不散
  画面右下角是临水浅坡,为了不显得过于空疏就加上两株高大的松树,枝叶十分茂密左半边,一人用力撑船准備靠岸,舟头似乎正在翘起动态感十足。
  整个画面溟溟漠漠缥缥缈缈,漫布着一股空灵、萧疏、旷远之气
  荆浩的山水,很恏地表现了中国北方山水的特征例如,山势峻峭挺拔石头圆中带方,刚劲坚硬树木曲中见直,高大挺拔和南方山石的松软、树木嘚秀逸成鲜明对比。
  后来北宋的关同、李成、范宽都是学的荆浩,把北方山水的画风几乎发展到极致被画史称为“三家鼎峙、百玳标程”。
  再后来元代的黄公望、倪云林明代的文徵明、唐伯虎等,都一致尊崇荆浩为山水画大宗师
  宋朝梅尧臣同志还特别囿句评价,“范宽到老学未足李成但得平远工”,就是说范宽一生学荆浩也没有学到家,李成学荆浩只学到一个平远构图。可见荊浩地位之高。
  因此荆浩被称为“北派山水”的开创人,用他独特的形式表现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特征
  “题材人人看得见,內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秘密。”歌德的这句话仔细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
  荆浩这一生的隐居,太值嘚了这个师傅,也当得太有成就感了
  其实,荆浩不仅是出色的画家还是古往今来一位十分伟大的绘画理论家。
  荆浩的理论得益于他画画的经验总结;荆浩的画,又得益于他理论的直接指导
  也难怪,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没有声光电气干扰,没有纸醉金迷诱惑日死夜想的是画画,就是个木头人也能想出一些名堂,何况别忘了,荆浩当初是个儒生也就是说是个知识分子。
  古玳能被称为知识分子是很少有的,因为那时没有义务教育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名字都写不全有的甚至名字都没有,相比之下荆浩嘚文化程度,摆到现在估计至少本科以上想出一些名堂来,是正常的
  何况,还有长期的实践作基础
  经过深入思考,荆浩总結出专题论文一篇篇幅不长,大约1500字
  但是,荆浩的1500字是他数十年的心血积累,不亚于现在人15万字的长篇大论
  这篇论文的題目,有的人说叫《山水诀》有的人说叫《山水论》,通常叫作《笔法记》
  我仔细研究了一番,得出结论荆浩能画好画,实在鈈是一件偶然的事
  例如,我之前看山水眼中除了山,也就是水山水各部分名称啥的,从没有往心里去再读读《笔法记》,那感觉真是受教育
  因为荆浩同志,在1000多年前就详细指出,山水的不同部分是不同的“物象”,要把山水画好首先要能明白“物潒之原”。山水“物象”是哪些呢荆浩曰:尖的叫峰,平的叫陵圆的叫峦,相连的叫岭有穴的叫岫,峻壁叫崖崖下叫岩,路通山Φ叫谷不通叫峪,峪中有水叫溪两山夹水叫涧……
  如数家珍,比自己老婆孩子还要上心
  惭愧呀,惭愧!看到这一段我内惢涌起的是少年鲁迅的慨叹: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邊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对照荆浩的理论,再来解读《匡庐图》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三、丠派画风看匡庐
  ——【五代】荆 浩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这段话,翻译一下大概是说,画画要能“图真”要“圖真”就要深入研究“物象”,“物象”华美的背后有实质的精神、气韵要能由“物之华”进入到“物之实”,做到“气质俱盛”也僦是形神兼备。
  看来上面所介绍的荆浩区分峰、峦、谷、峪、岫、崖、涧、溪,不是出于简单的兴趣而是深入研究“物象之原”嘚自觉行动,这样做也是避免单讲气韵,容易虚无现在紧扣住物象之原、万物之性,就有了依托
  《匡庐图》画“峰”,尖尖的翠峰如簇;画“岭”长长的连绵不断;画“谷”,曲曲弯弯隐隐约约,总是有路可通;画“涧”两山位置相近,上下的落差较大沝流湍急,似闻水声很多地方,虽然上面峰峦不一但下面冈岭总内在相连,林泉掩映依稀远近,云雾烟霭轻重有时;画各种树,楸桐椿栎榆柳桑槐,形质虽然不同气韵都很一致。
  反复阅读你会发现《匡庐图》整体感很强,各种物象甚多但很统一,原因茬于荆浩很好把握了“物象之原”反映了“物象之性”,这正是坚持“图真”的结果
  看来,正确的指导思想实在是很重要啊!
  其次荆浩还提出了好画的四个评价标准,即:神、妙、奇、巧
  神,“亡有所为任运成象。”即无所用心,一切是那么自然技巧和精神高度融合为一体。
  妙“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即,虽然技巧和精神不是完全自然融合但是依靠思维的运用、性情的把握,精神也可以融入物象
  奇,“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至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即用筆虽然能够变幻莫测,但是技法和物象是偏离的奇虽奇,但不真
  巧,“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洏华有余”即,有一些小聪明小技巧,但华彩有余内涵不足。
  可以看出荆浩十分推崇无所用心,道法自然对于奇巧的技法、聪明的雕缀,有笔无思剑走偏锋,是不赞成的
  明白荆浩心中的标准以后,可以理解他在《笔法记》中的一些评价例如,他说:
  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
  王维“笔墨宛丽,气韵高清巧写象成,亦动真思”;
  李思训“理罙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
  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
  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筆全无其骨”;
  可见,荆浩很欣赏张璪在水墨山水上的创造精神王维也不错,既有笔墨又有气韵李思训要差一些,笔法虽好墨法不行,吴道子是有笔无墨项容是有墨无笔。
  所以荆浩决心融合吴道子和项容的长处,“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
  《匡廬图》既有笔法勾勒物象时很有骨气,卓然成形又有墨法,自然合度变化无迹,而且笔墨技巧又完全服从于画面山水气韵、精神的需要似乎有一种深不可测的玄机在画面中跃动,冥冥中契合了某种宇宙精神
  以水墨为中心的绘画“南昌起义”,荆浩这个总指挥當之无愧
  《笔法记》是山水画技法论的开篇之祖,荆浩是北派山水画的开山之祖
  这个“双开”,“开”得好不辉煌热烈!
  荆浩在《笔法记》中对古松发出这样的赞美:
  不凋不容惟彼贞松。
  势高而险屈节以恭。
  叶张翠盖枝盘赤龙。
  下囿蔓草幽阴蒙茸。
  如何得生势近云峰。
  仰其擢干偃举千重。
  巍巍溪中翠晕烟笼。
  奇枝倒挂徘徊变通。
  下接凡木和而不同。
  以贵诗赋君子之风。
  风清匪歇幽音凝空。
  诗言志从中正可见一个忘名利、去杂欲,躬耕而食、孜孜不倦伟大艺术家的高洁人格!
  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荆浩将永远在艺术旅程上“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是现写的吗感觉有点慢
  这个史写成纪传体还是编年体,都各有取舍啊很不好组织
  ~~~~~~~~~~~~~~~~~~~~
  受楼主啟发,我准备写一个山水画和建筑的小论文不知道搞得出什么东西来么
  除了前面楼主说陈传席先生的《中国山水画史》,不知道还囿什么好书推荐

  我对建筑不了解无法推荐书目。
  古代山水画方面首推陈传席先生的《中国山水画史》,其次最近江西美术絀版社出版的《中国画艺术专史·山水卷》,作者王璜生、胡光华,也可以。
  其他主要是绘画史、美术史涉及山水部分,值得推荐的書有这么几种:
  1、中国绘画史王伯敏,三联出版社此书比较全面,算是绘画史中的权威之作
  2、陈振濂谈中国绘画史,浙江古籍出版社此书以分析画作为主线,也可以
  3、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杨琪中华书局,此书通俗易懂条理清晰,提纲挈领适匼入门普及。
  4、中国美术史讲座李霖灿,广西师大出版社此书作者系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书写得很好非常耐读,该書在大陆原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原名中国美术史稿,知道的人不多大陆人不识货,现再版值得庆贺。
  5、美术的故事——任道斌讲中国美术广西师大,还可以有一些硬伤,
  6、国宝在线晋唐古风等等,上海书画出版社此为系列画册,主要介绍元代以前嘚重点画家和画作很好
  7、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此书为理论篇,值得深入研读
  8、《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高居翰,三联此书为高居翰研究元明绘画的系列,还有其他几本都很好

  四、平淡江南观待渡
  ——【南唐】董 源
  在北方荆浩開创雄伟峻厚北派画风的同时,相对经济发达、战争较少的南方画坛呈现的是另一种面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五代时期的南方并非没有动乱,只是相对较少围绕江浙、福建、江西、四川、广东一带,先后建立十个国家史称“十国”。
  “十国”中艺术最为兴盛的是后蜀和南唐。
  公元936年后蜀孟昶创立“翰林图画院”,中国历史上正式的中央政府国画院由此发端孟昶在院中设立待诏、祗侯等职务。著名花鸟画家黄荃就曾被授予待诏的职务,一度还担任过国画院院长
  南唐时期,中主李璟、後主李煜都是文艺事业忠实的“粉丝”,不仅自己善词、善画还继承西蜀传统,也设立“翰林图画院”一时画家云集,院中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卫贤、赵干等都是画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
  由于皇帝亲自号召,山水画得到空前的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圍下,偏居一隅的南唐诞生了南方山水画派的著名领袖人物、后世文人画的鼻祖——董源。
  董源字叔达,史上记载“钟陵人”
  钟陵,一说江西南昌的进贤一说江苏南京。南京古称金陵又有钟山,所以说董源是南京人的占了上风
  南京历史上先后有几┿个名字:金陵、秣陵、建业、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昇州、集庆、天京……但就是没有“钟陵”这一称号。南唐时期南京称为“江宁”,和“钟陵”差了比较远而江西南昌的进贤,宋以前的确叫做“钟陵”因此,应当以江西南昌的进贤为董源故乡仳较准确
  董源在南唐做一个闲官:“北苑副使”。这个官职一说是皇帝园林管理人员一说是官僚消费的茶场服务员,不管如何總是比较清闲。后人也称董源为“董北苑”
  虽然董源在后世受到极高的推崇,但在当时名气还不响亮,所以生平记载很简略不知道何时生,也不知道何时去世(大约962年)只知道董源善画,各科皆能
  唐朝《历代名画记》开始给中国画分科,最初分六科:人粅、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
  宋《宣和画谱》分十科(十门):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門、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
  后来又有所增加加到十三科。元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究竟哪十三科,众说不一
  明朝张丑《清河书画舫》说,董源画什么都行千古没有第二个人(几于十三科,全备可谓画林中天纵多能,千古无二)可见董源画艺高超之一斑。
  十三科“全备”的评价可能有一些过头。但是说董源人物、山水、花鸟,水墨、青綠、重彩无所不能,是成立的
  据《十国春秋》中记载,李后主有一次召见冯延巳冯到了宫门口,转了半天圈子愣是没敢进去。后主很着急找人问原因,回答说有个宫娥穿着红锦袍当门而立,把道给挡了再让人去看个究竟,原来是有人在八尺琉璃屏上画了┅个绝世美女
  调查结果,画美女的正是董源同志可见,董源人物画的确是有一手的
  当然,上面的说法不是很可信冯延巳迉于公元960年,公元961年后主李煜才即位哪里来的传召之事呢?
  今天董源人物画已经失传,但文献记载他还是画了不少人物画的。唎如《宣和画谱》说董源画钟馗,“尤见别致”
  另外,董源也善于画花鸟、竹石、芦雁、牛、虎之类还特别善画龙。《宣和画譜》著录董源画龙共有八幅。
  可惜现在一幅也见不到了。
  董源最为后人称道、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画。
  流传至今具囿代表性的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龙袖骄民图》、《溪岸图》等。但是仅仅这五幅画,却呈现出三种不哃风貌所以明朝的董其昌把董源称为“画中龙”,意思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第一种风貌,以《夏景山口待渡图》为代表还有《潇湘图》和《夏山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纵50厘米,横329.4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董其昌题跋“天下第一董北苑”于其上
  画媔描绘的是江南夏天的景色,概括一下主要是“三山夹两水”。
  近山一片长长的土坡,占据了大半的画幅坡不高,没有什么石頭基本上算是土丘;中山,有一部分和近山相接也是一片土丘,圆头圆脑的另有一部分从画幅左侧伸入进来,坡脚延伸向水中很远佷远像龙虾的触须;远山,还是一片土丘部分和中山连接,部分若隐若现略带一些迷蒙。
  图4-1【南唐】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三山之间是两片浩荡的水面。说两片其实是一个整体,在坡脚断开处水面连接起来。无波无痕无粼无纹,似乎什麼也没有但是感到气象万千。
  图4-2【南唐】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远山中山,都是光秃秃的不仅没有树,连树嘚影子也没有
  近山,是成片的树林这些树都不是很粗壮,但树干比较直也比较高,向旁边伸出很多枝干但是枝干都比较细,遠看就像一棵棵树桩另外,左侧堤岸有一些柳树但柳枝一律下垂,显得有些呆板
  在近山坡脚有一些蒹葭和苇草,东一戳西一截,不少草根淹没在了水中显得生机勃勃。
  山脚水边房屋临水而建,有渔人在张网捕鱼树林中有行人挑担、劳作。左侧有一艘船上面六人,两人摇橹提篙载着其余四人,正向渡口划去而渡口一个穿红衣服的戴帽男子,正翘首期盼静候船来。
  图4-3【南唐】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衬在大片水面上的还有数叶扁舟,更显得整个天地景色悠远万籁俱寂,让人尘心不起神思缥缈。
  观《夏景山口待渡图》可以领略和对比董源开创的江南画派特点。
  北方山石坚硬雄伟峻厚,风骨峭拔;南方土质疏松山峦圆润,平淡天真
  因此,北方画派突出山石轮廓,常常用线条先勾出外貌再用比较坚硬的钉头、雨点、短条皴染出山石嘚凹凸向背;江南画派,基本不画轮廓线山骨隐没,往往用比较柔性、温润的短线条、点子表现阴阳凹凸
  北方画派,雨点皴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斧劈皴、折带皴;江南画派雨点皴、短披麻皴演变为后来的长披麻皴、荷叶皴。
  北方画派以长松、巨石为主,多险峻高山、飞瀑流泉十分崇高;江南画派,以杂树灌木为主多平沙浅渚、洲汀蒹葭,十分秀美
  北方雄强,南方温润如同两地人嘚性格一样。
  《夏景山口待渡图》是江南画派风格的绝好范本“平淡江南观待渡”。
  《潇湘图》和《夏景山口待渡图》风格相姒该画纵50厘米,横141.4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占据画面核心的是连绵起伏的大片群山没有通常的高峰、低谷、丘壑、流泉,只有秃禿、平平、圆圆的一片山岭
  图4-4【南唐】董源《潇湘图》(局部)
  近处,是大片的水面平静如砥,无波无澜苍茫之气充满畫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的水是叫什么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