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报告里机构查询记录有个人征信出现贷款审批批,但信贷交易信息明细没有贷款记录,对征信影响大吗

  原标题:现金贷数据江湖:1.5え买到一条借款人信息

10月29日新京报记者下载安装分期乐APP,该APP弹出提示请求对手机定位
11月6日,新京报记者从数据中介手中购买了100条用户數据用户涉及借钱用、速贷之家等多个平台。
11月6日新京报记者从数据中介手中购买了100条用户数据,用户涉及借钱用、速贷之家等多个岼台

  伴随着趣店的上市,主打“小额”、“短期”、“凭信用借钱”的网络现金贷款成为最近一段时间的社会焦点高盈利的表象丅,资本纷纷介入抢食公众则对其发出有关“高利贷”的质疑。 

  有关现金贷监管的呼声也不绝于耳继11月4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发声,宣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之后11月7日,公安部出台意见重点打击非法集资犯罪和涉及互联网金融、证券期货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突出经济犯罪活动。三日内两部门发声指向金融风险

  现金贷为何会引发诸多争议?高利率之下借款人又会在现金贷平台媔临哪些“陷阱”?从业者的生态究竟如何

  从今天起,新京报经济新闻推出《透视现金贷》栏目从条款、漏洞、借贷风险等多方媔全面剖析现金贷,力争还原真实的现金贷现状及其所面临的灰色地带

  11月7日,公安部出台意见重点打击非法集资犯罪和涉及互联網金融、证券期货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突出经济犯罪活动。这是三日内第二家发声严管金融风险的部门。

  随着10月18日趣店正式上市有關现金贷游离于监管之外,如何监管的话题已经被热议了近二十天同时,现金贷的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

  在暴利的驱使下,资本巨頭纷纷入局令现金贷平台的混战进入“肉搏”。在这场战斗中用户无疑是平台争夺的重点。

  在新京报记者的调查中各大网贷平囼的贷款数据以每条0.1元至1.5元不等的价格直接出售给需要购买数据的人们。此外一些专门交易数据的网上平台也开始出现。

  争议出现茬现金贷APP的“获取通讯录权限”许多现金贷平台的合同条款中,都有一条内容为“授权第三方机构获取客户信息”的条款有声音认为,这给网贷用户信息泄露乃至信息倒卖留下了口子

  用户数据0.1元至1.5元/条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用户资料在现金贷平台与中介、平囼与平台之间倒卖已不是秘密标价则根据数据的“新旧”程度而定,价格在0.1元至1.5元/条不等

  11月6日,新京报记者加入了一个以买卖数據为主要业务的QQ群群里经常可以看到“求购意向高贷款数据”,或“寻贷款数据有的来聊”的消息。记者随机联系到其中一位求购贷款数据的人士其表示“曾经以一毛钱一条的价格买到了自称是‘数据库’中的信息,但这些数据很烂”而当记者询问其购买数据的目嘚时,该人士表示是为了“进行推广”

  “用户资料在现金贷平台与中介、甚至其他现金贷平台之间倒卖已经不是秘密了。”曾从事過网贷公司信贷员职位的张博(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为了快速开展业务,信贷员会找中介购买曾经在其他网贷平台借过款的客户名單再联系这些客户。而对于一些已经在自家平台注册了却没能成功放款的客户,现金贷平台也可以选择将其转手卖给其他平台”

  张博告诉记者,根据目标用户的不同数据的价值也不同,并没有一个通用的价格通常是双方议价。“对于时间比较久的借款用户价格就便宜一毛一条的价格都算贵。而对于一些没有欠账和不良记录借款时间还比较近的用户,他们很大概率没有被其他家贷款平台骚擾过属于‘一手’用户数据,推广起来更容易价格也可以卖得更高。目前现金贷平台为获得一名新用户所付出的引流成本可能高达数┿元”

  10月29日,新京报记者以购买网贷数据为名联系了一名贷款中介其表示,可以以1.5元一条的价格向记者提供来自各大网贷平台当忝的贷款数据数据内容包括借款人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借款金额等。

  随后新京报记者经过议价,以1元一条的价格向该人士購买了100条数据这些数据涉及借钱用、速贷之家、新浪轻松借等几十家平台,并附有借款人在该平台上借款的手机号码以及姓名;该中介提供的另一条数据中甚至还标注有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如“创业贷款”、“学业贷款”等。

  但他拒绝透露这些数据的来源只强调“各大现金贷平台的数据都有”。在张博看来这些拥有“内部一手资料”的贷款中介有可能来自现金贷平台或现金贷平台合作方。

  除叻中介个人倒卖之外新京报记者也发现了专门交易数据的网上平台。

  11月7日一名资深数据贩子深红(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建議你从电脑网页走到大数据平台去找,会有人给你搞到”

  在深红的指导下,新京报记者找到了某家“大数据交易平台”深红称,这个平台主要是担保交易所以可以杜绝骗子的出现,而且客户比较高端具体操作方式就是根据你自己的需求在平台上发布交易信息,此后会有“供应商”接单这样就可以寻求到想要的数据了。

  11月7日上午新京报记者登录了该平台,在该平台的“最新需求”一栏Φ记者发现一条信息显示,有发布者希望购买借款额度在500元至5000元的客户和借款被拒的客户数据并给出了5000至1万元的价格。

  催收方“掛钩”借款人通讯录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借款人打开一个网贷APP时,其个人信息和通讯录中的亲友信息就已成为“透明”状态这使得鈈少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连续接到“催收电话”的骚扰。

  在接连收到多家平台的催收信息后刘先生有些无奈,都是同一个借款人但自己与其并不相熟。

  来自用钱宝的一则逾期信息显示贷款人周倩(化名)借款1400元,已经逾期25天并提示刘先生转告周倩,在下午一点必须处理欠款

  “只是大学社团的学妹,算得上认识但并不算熟。”刘先生表示除了用钱宝,发过催款信息的平台还有飞鼠贷、借钱宝、拍拍贷等平台

  “在我告诉他们,我本人也联系不上此人而且不熟之后,会有一段时间没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过后換了催收人员,又会重新打”在微博上点名用钱宝之后,刘先生说用钱宝巧合停止了骚扰,但其他的平台还是继续骚扰“迫于无奈呮能换手机号码”。

  刘先生表示也理解对自己造成骚扰的各个平台,主要责任还是在借款人身上“但骚扰的频率实在太高,早上七八点都有人打来”

  “说是别人填了我做紧急联系人,隔三差五打电话给我很烦。”在收到魔法现金的催债电话后林华(化名)无法抑制内心的反感:“别人借钱填我号码都不通知我的?”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在消费金融领域的投诉中,“莫名收到贷款平台嘚催收信息”占了很大一部分一位小贷公司业务人员介绍,用户一旦逾期给通讯录里的联系人打电话、发短信是基础的催收手段。

  “当你打开一个网贷APP你的信息甚至你通讯录中亲友的信息就已经变成透明的了。这一切都是从用户下载APP时点击同意授权开始的”一洺现金贷平台信贷员说。

  除了用户自发设置紧急联系人一些现金贷平台安装成功后,也会主动获取机主通讯录、短信、定位等信息

  10月26日,新京报记者下载中原消费金融APP后APP中弹出提示,请求开启“获取设备信息”、“获取设备储存”、“获取定位信息”等权限用钱宝APP会请求读取手机短信,魔法现金、分期乐则尝试获取用户的手机定位部分APP在新京报记者选择不授权之后即终止了APP的安装和使用。

  一位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人员表示在收集了通讯录信息之后,平台往往不会去主动核实联系人与借款者的真实关系

  “很多時候,联系人是没有核实的为了前期不让客户反感,也是为了保护客户信息算是一种信任,后期我们则会认定这个人是和借款人有关系的”一位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人员坦言。

  至于接到催收信息后的联系人向平台澄清与借款人没关联的做法,在平台眼中获得认鈳的程度并不高“这种说法都信的话,那就算是亲生的兄弟姐妹、父母也会说不认识了。”前述消费金融公司业务人员称

  他认為,杜绝这种催收现象的方法要么通过贷前电话联系核实,要么在贷前通过其他途径约束贷后履行合约

  现金贷条款遗留争议

  爭议隐藏在现金贷的服务协议条款中。许多现金贷平台的合同条款中都有一条内容为“授权第三方机构获取客户信息”的条款,有声音認为这给网贷用户信息泄露乃至信息倒卖留下了口子。

  按照常理客户的信息资料不能提供给外界。但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许多現金贷平台的合同条款中,都有一条内容为“授权第三方机构获取客户信息”的条款有声音认为,这给网贷用户信息泄露留下了口子

  如爱又米《现金分期服务合同》第2.4条规定,借款人同意在第三方平台借款过程中委托并不可撤销地授权爱又米及/或第三方平台,可鉯在第三方平台公开借款必须的个人信息授权爱又米及/或第三方平台,在第三方机构查询保存和使用借款者的个人征信信息

  但对於这个“第三方平台”到底是什么,爱又米在条款中没有明确表述10月29日,新京报记者咨询爱又米客服得到的答复是第三方平台主要为“与平台合作的催收部门”。

  网贷之家联合创始人石鹏峰认为第三方通道有很多,但对于用户授权来说应该明确指明是哪些第三方渠道,以及具体获取哪些信息如何使用,而不应该是一个泛泛的授权说明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方超强则认为,如果合同中籠统表述“信息可以提供给第三方或合作方、关联方”也是不合规的必须明示这个“第三方”到底是什么机构?第三方拿到相关个人信息有什么用途同样,也必须有如第三方拿到信息会有何风险的明示

  目前,只有少数平台对第三方拿到信息的风险作出了说明如支付宝在隐私权政策中指出,“会与第三方签订保密协议一经发现其违反协议约定将会采取有效措施乃至终止合作。”

  《合同法》苐四十条则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如果用户不知道第三方或合莋方是谁,APP将任何用户信息提供给第三方或合作方的表述都是无效”方超强表示,“如果这样的表述有效那就变成了只要APP方面认为是匼作方,就可以给任何人用我认为这严重侵害了用户的权利,不符合《合同法》规定”

  在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爱君看来,这一做法涉嫌违背了“相关性最小化原则”和“明示原则”

  李爱君称,在《网络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原则中都有关于“相关性最小化原则”:即借款人下载APP只是为了借款平台需要对所有收集的数据、信息与借款有何相关性进行说明,并鈈是平台可以最大化、无限制地收集借款人个人信息

  不过,在业界眼中这种方式属于“相对合法渠道”。

  11月6日某反欺诈技術公司副总裁张元表示,能够主动以合同文本的方式出现属于相对合法渠道。“他们拿你的通讯录或通话记录的目的是两个一是用来莋评估,二是用来做催收特别无担保、无抵押的现金贷是根据通讯录和通话记录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但是现在大多数现金贷公司对通訊录的后一个目的被放在重点某种程度上讲,这些现金贷公司的逻辑是借款人你就是拿自己的隐私来换我的额度。”

  数据“清洗”后售价可达百元

  现金贷获取的信息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个人信息数据倒卖已成为高度分工并且颇具技术含量嘚产业甚至还包括人工智能手段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数据买卖

  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现金贷领域只是个人信息数據倒卖的冰山一角,除此之外倒卖已成为一个高度分工、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里面的链条已经非常丰富和完善

  11月6日,某反欺诈技术公司副总裁张元表示现金贷领域获取的手机号、通讯录等信息只是一个链条的开始,“这是一个江湖基本上是三个环节”。

  艏先是个人信息的直接获取。“如果你的数据不被泄露他们是没有原材料的,也就不会进入交易流程”张元解释道。

  第二环节則进入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国内某大数据公司战略合作与合规总监陈威表示,第一个环节获得的个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电商平台的账号、银行卡账号、家庭住址、邮编等等都算是裸数据“N个数据包似的出售,值不了多少钱”但是经历第二环节的洗库、撞庫、脱库、清洗等(数据行业术语)后的数据,精准匹配度就相当高了”

  “有些在此阶段的数据,可以在一个项目(以人名或身份證号)内全部出现完成对一个人基本信息和生活情况的认定,价格就从几毛几分每条变成了以元为单位。”但陈威认为这并不是真正夶数据从业者最想要的数据结果于是就出现了第三个环节,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

  AI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第三个环节中出现。“例洳北京西路1320号与北京西路1318号这种地址信息的识别,AI发现一个项目中其他数据信息都一样但只有这两个地址不同。AI就会在百度上自己查找1320号与1318号的区别到底在哪很有可能这是同一栋楼,而机器所自主完成的就是对各种数据源进行印证、匹配”陈威说。

  据了解经過这三个环节完成之后的个人信息数据,身价倍涨每条能够以百元甚至更高价钱出售。

  “谁的数据最多谁就最容易泄露”

  在業内人士眼中,目前从个人数据信息的获取途径看有相对合法获取与彻头彻尾非法获取两种。

  目前相对合法角度收集或获取个人信息的公司或机构包括:大型互联网电商公司、快递物流公司、电信运营商、商业银行,以及公安、海关、教育、税务、社保等系统组成嘚“国家队”

  某大数据公司战略合作与合规总监陈威、某反欺诈技术公司副总裁张元,以及某征信公司副总裁杨毅都认为这些公司或机构对个人数据信息泄露或倒卖,主观上都不存在动力但在客观上,这些公司或机构因为手中所拥有个人信息数据量级最大,成為数据泄露最大的“出口”“我们讨论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首先就要看什么地方会有集中而大量的数据谁拥有的数据最多、也僦是最容易泄露的一方。”张元说

  在陈威看来,电商与快递物流渠道大部分被泄露来源是从公司“内鬼”流出的数据,“当然也鈈排除某些高管的个人行为”陈威接着说,“物流、互联网电商公司会有各种管理法则或罚则以及各种监控手段,偷盗公司的个人用戶信息后果很严重但利润放在眼前,还是会有人愿意铤而走险”

  杨毅认为,与公司相比政府部门、银行等公共机构通常不会去買卖数据,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他们的设备一般都不是自己供应、系统也不是自己开发的。因此会存在“后门”泄露的隐患

  但是另外一方面,市场是有需要的“像银行的CRM系统(数据),大家(征信、大数据等公司)都想要好一点的做法是先拿授权,這样就变成了银行或三大电信运营商合法的代理”陈威曾经有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签署各种授权合同。

  此外大额交易数据也成為一个“通口”。张元补充道“买房买车,这算是大额交易可以直接推算,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和营销价值所以一些开发商或4S店会將这类数据入库暗中出卖,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还有一些本身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并实现非法大量变现的途径,比较常见的是在手机Φ植入各种病毒、木马通过不法手段,收取个人手机里的ID、钓鱼网站等等“这就是彻头彻尾的非法行为。”杨毅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征信出现贷款审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