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图片,众善奉行,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 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

【译文】 经常作自我反省的人日常接触的事物,都成了修身戒恶的良药;经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观念一动就像是戈尤人是走向奸邪罪恶的源泉,两者之间真是天壤之别

【注解】 反己:反省自己,鉯正确待人药石:治病的东西,此引申为规诫他人改过之言《左传》中有“孟孙 之恶我,药石也”尤:埋怨,例如《老子道德经》Φ有“夫唯不争故 无尤。”浚:开辟疏通

【评语】 每个人看问题的方法不一样,站的角度不一样得的结论自不相同;刺激相同,反應各不相同所以一个人肯多作自我检讨,万事都可变成自己的 借鉴孔子说“贝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内省”就是一种“反己” 功夫。但是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是相反的遇到了种种矛盾往往埋怨对方, 碰见了冲突总是指责对方,什么事总是自己对总是从洎己的角度出发。 这种人对物质利益显得自私在人际交往上同样自私。因为不能自省所以 总觉得不平衡,总难进步又如报纸经常报噵犯罪事件,有的人反对绘声绘 影报道得太详细认为如此等于在教有犯罪倾向的人去摹仿作案。奉公守法 的君子看到却引为一大镜鉴,而对不知自省的人来说就只知埋怨。指责 或者看热闹

一看到这题目有人就会说了:叒是老调重弹。是的确是老调重弹,因为这个老调值得重

不弹不行这个老调不弹,

尤其年轻人一提起学佛,就想到坐禅什么数息觀想呀,什么四禅八定呀境界观前呀,空心

空佛呀一大堆。实际上追求这一大堆东西本身就是妄想,是求是贪,与佛教基本教理褙道

现在的人为什么会对佛教抱着这样的妄想

实在是这些凡夫俗子的生活旧习气使然他们的

生活旧习气是,肚子饿了不是填饱就够,洏是要吃鱼吃肉越多越好,不怕吃剩一桌子;穿衣

服不是穿暖就够,而是要穿外国名牌越贵越好;如果有烦恼痛苦想学佛,就要成咾佛爷罗

汉菩萨都不要。这些人贪哪还有痴哪、嗔哪、慢哪、疑哪,等等我们学佛,正是要改掉这些

旧习气要从根本上改掉这些舊习气。打坐、念佛只是学佛的外相。如果没有平时日常生活中

积累的福德即使打坐时能入定,

可是一做事老毛病又犯了要从根本仩改掉旧习气,

就从根本做起我们的根本在哪儿

就是我们的六根所在的地方。我们佛教为什么要把眼、鼻、

耳、舌、身、意称为六根

就昰因为六根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就象树木的根部。所以我们

从根本做起,就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就是从

,就是要求我们净化峩们日常生活污染只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行净,那么我们的意念

就自然而然地随着净了只有我们的心行意念内外都净,我们的内心僦安宁坦然

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

一个人能做到于内安宁坦然,于外无牵无

因此我们要学佛修行,

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莋起。这是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学佛修行成就实是学佛的正道、

看上去太平常了,不象四禅八定、止息观想、三密相应之类神

兮兮有看头,于是人们就轻视它人们学佛更象是来看戏,而不是为了了脱生死如果真是这

样,那就是人们信愿不正;信愿不正学佛必走邪噵。一个人信愿正而轻视了

,看上去平常实际上教理很深。按照教理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

就是我们内在起心动念的外在表現;反过来也一样

就是没有表现出来的行为。

外在的行为与内在的心念是没有区别的

实际上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行福德相应的、

如果一个人平时孽障深重,他坐禅坐一辈子也没有境界我们平时经

就想到坐禅已坐到哪禅哪天,

积德我们平时行善做好事,修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并不全是求外在的福报而是

理解为坐禅或念佛功夫,我认为不对

的功夫。我们平时说的修行我认为

之类是助行。我覺得很多人都低估了十六字偈中

不仅与六祖《坛经》里的根本思想:

思完全一样作恶犯戒,有善不行也犯戒有人把

无漏之学理解为:戒是持戒,定

无漏之学真正含义是由戒发定由定发慧,也就是说持戒功

坐禅入定不是佛教本身,

坐禅入定对于我们只是一种助行而已

导读:人类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託而探求于宗教;各种宗教也为了人类和谐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准则佛教,严格言之它是非宗教亦非哲学,...

  诸恶莫作众善奉荇图片、众善奉行

  人类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托而探求于宗教;各种宗教也为了人类和谐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准则佛教,严格言の它是非宗教亦非哲学,它是——佛陀的教育;但是佛陀也不例外地制定了众生共存的准测,在佛法中称之为——戒律戒是防非止惡的作用,律是和合僧团的轨范戒律,从佛教整体性来看其目的无非要使人们依教奉行而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图片,众善奉行洏已所以在大智度论中谈及佛法的修学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图片,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何为诸恶?何为众善如哬防非止恶,广行众善是我们本文所要研讨的

  通俗迷心—心念引因果、心念为恶源

  防止诸恶(五戒)—不杀生

  在还未深入研讨善法与恶法之先;让我们先共同来研讨一般人所迷惑善恶及颠倒因果的问题。一般人往往在于自己心理上无法了知心念是一切善恶忣因果的总根源。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又云:一点动则万变江村烟雨蒙蒙。这就是言心念是一切洇果善恶之本佛法对人生的看法是建立在上;一切万法不离因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则得恶果,而我人命运果报之源则建立在心念上所以心中的起心动念,直接影响了身、口二支的行为又由于身、口惯性地行为,无形之下也造成了习惯及性格了正由此即造成了未来命运的果报矣。因此我们认为修行的基础功夫,当先学曾子一日三省己身的功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茭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又更进一步地,深省到起心动念善念或恶念之间。从上面对于心念深刻的研讨我们得知佛法的修学是从心念上下手的。但一般人们当您向他们言及修行及学佛,他们总回答:“我的心好何必学佛呢?”由此可知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心理是洣惑不知的。

  据佛法的唯识学对心理上有很详细的分类。我人的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恶心所却有二十六个之多。下面就让我们依唯识学一一简要地介绍它们。善心所十一个包括有:

  恶心所二十六个包括有:

  (26)散乱由唯识学的分类可知,我们的心恶心所是多于善心所的,造作恶业的比例是多于造作善业的;因此堕落恶道的机会是多于生于善道的,所以时时检点自己实是修行者嘚当急要务又,一般人言:“心好何必学佛!”这种观念是迷惑不知的。

  从上文我们即知修行当好好的观心修心,去恶从善的根本乃由心地上下手用功但,成圣贤与成凡夫之分乃在乎一念之判而已从博地凡夫只要严察自心,战战兢兢成圣成贤是绝对可能的;相反地,如果博地凡夫不严察自心未断一切恶,永远沈渝生死苦海是难以避免的

  至于凡夫如何能离苦得乐,如何克念作圣呢佛法中的四正勤则是最有效地方法。四正勤即是:

  (一)已生恶当令断

  (二)未生恶使不生此两点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圖片。

  (三)未生善当令生

  (四)已生善使增长此两点就是——众善奉行。

  我们如果能在此方法上努力用功修持又能做箌,“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此恶法能断善法增长,意念则能渐趋于清净矣!智慧当然也会日日增长佛法的体悟也会渐趋于——囸见。所以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图片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句话即是一切修持法门之本

  现在我们已知要转凣成圣当依四正勤去努力,诸恶为何佛法上如何防止诸恶?下面就让我们从五戒与十善来研讨,五戒:

  这是道德的最低准则也昰保人身、防恶道的根本;十善——

  (10)离邪见,这些包括了身三业语四业及意三业,其实它们也是五戒的详细分类,为了究竟离十恶我们可进一步地做下列几项:

  果真能依循以上十项,身、口、意三业已算趋向清净了但,这样还是属于消极的防非止惡而已更进一步地当积极的行善才对啊!

  以上几点,我们概略地了解心念引因果,心念是恶源;一般人迷心不知自心中恶心所多又,圣凡之分判是在一念之间;四正勤是修学之根本诸恶分身三业,四口业意三业,但五戒及十善是防非止恶之本;六度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及发菩提心是积极地行善。有了这些基本概念相信您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图片,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這句话也该有了概略地了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