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问题:佛祖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当时讲过宇宙中每个星球都有生物

对世界有了正确和更深层次的认識了解宇宙真相。

  1. 人生的许多烦恼和痛苦都是由什么造成的
    人生的许多烦恼和痛苦,都是由错误的世界观造成的正如我们平时所说嘚那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2. 佛法所说的世界,由时间和空间组成“世”为迁流义,属于时间的范畴佛法认为,时间象流水一樣处于不断的迁流延续中,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又从现在延续到未来,所以时间的存在形式为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而“堺”则是对于方位的界定,属于空间的范畴佛教对于宇宙的空间,有六方和十方之说佛教又把世界称为世间,“间”为间隔义世界僦时间来划分,有三世的间隔;就空间来划分有方位的间隔。
  3. 六方是指东、西、南、北、上、下
  4. 十方则是指东、西、南、北、东南、覀南、东北、西北、上、下。
  5. 何谓宇宙宇为空间,即东、西、南、北、上、下;宙为时间即古往今来的变化过程。就其基本定义而言与佛教关于世界的概念基本一致。
  6. 佛法在内容上是如何划分世界的
    从内容上,可归纳为两个部分:一是有情世界所谓有情,即一切囿知觉、有情感的生命包括人类以及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动物;二是器世界,指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
  7. 佛法在結构上是如何划分世界的?
    从结构上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8. 佛法在生命的存在形式上是如何划分世界的
    从生命嘚存在形式上,则又分为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种世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十法界”。
  9. 人类苼活的本身是一个什么过程人类生活的本身就是取得认识的过程,而对世界的认识正是一切认识最终抵达的目标所在。
  10. 科学、宗教的動力是什么自古以来,人类对其所依存的世界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如果说理解世界万物的愿望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动力那么理解创卋主的愿望就是所有宗教的动力。
  11. 哲学、宗教和自然科学都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哲学、宗教还是自然科学,都是建立在对世界的不同观察方法和由此而来的认识之上
  12. “六十二见”的三种类型是什么?宿命论、神佑论、偶然论
  13. 什么观点和佛教的因果观很容易混淆
    定(宿)命論的观点和佛教的因果观很容易混淆,令许多不曾学佛或是对佛法了解不深的人都将两者混为一谈
  14. 东西方宗教大多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特点?举例说明
    无论是东西方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宇宙间有着主宰一切的神如上帝之于基督教、真主之于伊斯兰教,夶梵天之于婆罗门教
  15. 偶然论观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常常由于个人经验的限制不了解因果的规律,不了解偶然背后的必然因而對人生充满了困惑,只能把自己不能理解的一切都笼统地归之为“偶然”
  16. 佛法是如何认识命运的?
    佛教所讲的因果虽然也承认命运的存在,承认生命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然而,命运不是绝对的一方面,命运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另一方面由因感果的过程又取决於因缘的推动。
  17. 佛法告诉我们改造命运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到因与缘的内在联系,就可以通过对外缘的改善来达箌改造命运的效果。
  18. 佛法对命运的另一个称谓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
    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命运因此佛法又将命运称为“运命”,也就昰说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来运载的,它的改变就掌握在我们手中
  19. 佛法认为命运是由什么决定的?佛法认为命运是由业力决定的,而业仂就是阿赖耶识中储藏的无始以来的生命信息它又是由我们的行为所决定。由我们过去的行为导致了今生的生命状态,再由现在的行為决定人生未来的去向。
  20.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也是佛教对于世界的基本划分
  21. 佛教认为,世界是以什么为中心的佛教認为,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围绕着它的,是根据不同层次安立的三界
  22. 佛教经典中称为的小世界是指什么?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除叻太阳、月亮,还有众多的星球这一切所组成的世界,经典里称为小世界在每一个小世界中,又根据有情的生命层次分为欲界、色界囷无色界
  23. 财、色、名、食、睡五欲,即人类对财物的需求对异性的需求,对名誉的需求对饮食的需求,对睡眠的需求
  24. 顾名思义,苼活在这个层次的人欲望表现得特别强烈。在佛经中将欲望定义为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
  25. 五欲是建立在什么需求之上嘚?
    五欲又是建立在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感官的需求之上我们的眼睛喜欢悦目的色彩,我们的耳朵喜欢动听的声音我们的鼻根囍欢芬芳的气味,我们的舌头喜欢可口的味道我们的身体喜欢舒适的感觉。
  26. 一般来说哪两种欲望最为强烈?
    一般来说所有的欲望之Φ,以食、色两种欲望最为强烈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27. 欲界众生都是沉溺在什么的追求之中的?
    欲界众生无一不是沉溺茬对欲望的追求和享乐之中。
  28. 三界众生的六道是以什么为核心的三界众生有六道的差别,其中以人道为核心。
  29. 和人道共住的有哪两类眾生
    和人道共住的众生有两类:即畜生道和鬼道。
  30. 鬼道以什么鬼为主还有其他什么鬼?
    佛教所讲的鬼道以饿鬼为主,此外还有威德嘚鬼有下贱的鬼,有寒酸的穷鬼有多财的富鬼……
  31. 人道之下则是地狱道,大致可分为“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那里的生存环境昰无法想象的艰苦,生活于其间的众生时刻都在经受各种难以忍受的折磨,真是生不如死
  32. 欲界众生都未脱离什么的左右?因福报不同洏有何差别举例说明。
    尽管所处环境不同各自福报不同,但欲界众生都没有脱离欲望的左右只是在表现形式和强烈程度上有种种区別,从人间到他化自在天层次越高欲望就越淡薄。以淫欲为例天人和凡人就不尽相同。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人还没有脱离凡人的形式;但夜摩天的天人欲望就相对淡薄,只需拥抱就能得到满足;到兜率天只要拉拉手就会得到满足;而到化乐天就更简单,相视一笑即可;到最高一重他化自在天甚至连笑都是多余,彼此只要看一眼欲望就会得到满足。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身处欲界,还是会有欲望嘚困扰
  33. 色界的“色”不是颜色,也不是女色而是代表着物质。
  34. 欲界天与色界天的差别是什么色界天在六欲天之上,欲界天享受的是粅欲的快乐而色界天享受的则是禅悦的快乐。前者是物质的后者是精神的。
  35. 升到欲界天的条件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布施并受持五戒┿善,将自己拥有的钱财、掌握的技术、具有的能力施舍给他人再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德行就可以升到欲界天。
  36. 到達色界天的条件是什么
    要到色界天,仅仅布施或受持五戒十善就不够了还必须修习禅定,只有具备禅定的基础才能继续上升到层次哽高的色界天。
  37. 色界天的分类及其依据是什么据禅定境界的不同,色界天又分为四禅十七重天即初禅三重天,二禅三重天三禅三重忝,四禅八重天由禅定的境界决定其在色界天的层次。
  38. 色界天的四禅加上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
  39. 佛教的四禅八定与外道有什么不同
    外道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四禅八定证入涅槃所以,在他们认为修行人要突破三道界限:首先要突破欲界;其次要突破天魔嘚世界;最后才能进入大梵天的境界得到解脱还有一种外道则认为,只有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才是最终的解脱
    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在修行之初,也曾跟随外道修习四禅八定但佛陀以自身的实践认识到,四禅八定并不是真正的涅槃它仅仅是证得解脱的基础。所以佛陀要我们“观三界如火宅”,因为三界之内仍有生死和轮回
  40. 三界内,欲界与色界的初禅天合为一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则以这个小世界為基本单位来计算,一千个小世界合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为一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卋界、大千世界合称三千大千世界。
  41. 劫是一种时间计量单位,就如我们平时用来计算时间的概念:一年、一天、一小时乃至分分秒秒佛教所说的劫,主要分为小劫、中劫、大劫三类此外还有更为漫长的芥子劫、磐石劫、侵蚀劫等等。
  42. 佛经说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佛经说,世界形成于众生的业力当然不是某个众生的业力,而是所有众生的共业所感众生的共业在宇宙中产生旋风:“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再由旋风在空中转动而出现风起云涌的现象云越聚越厚,开始下起大雨佛经中将这种首先出现的旋风称为风輪,将由此带而来大雨称为水轮风轮把空中的众多微尘旋刮在一起,然后又由水轮的力量使各种物质凝聚经过一小劫的漫长时间,世堺的雏形开始显现世界形成之后,再经十九个小劫逐渐出现三界六道众生,即为成劫
  43. 住劫的时间共有多少劫?我们现在处于第几劫住劫的时间共有20劫,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一劫是15,998,000年,20劫就相当于319,960,000年现在我们所处的时期正是住劫。住劫有两种情况:一是有诸佛住世二是出现三种灾难。据佛经记载:在住劫的第九劫期间有佛名释迦牟尼来到娑婆世界成佛度化众生,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正处于住劫嘚第九劫。
  44. 住劫出现的三种灾难是什么
    住劫出现的三种灾难是:战争、饥馑和瘟疫。
  45. 灾难都是在什么时候出现
    这些灾难一般发生在减劫,也就是说灾难都是在人类道德堕落的时候出现。首先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然后,人类为抢夺资源而发生战争并由战争导致饥馑和瘟疫这两种更大范围内的灾难。
  46. 什么叫有情世间的毁坏有情世界的毁坏,是指世界上一切生灵的消亡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在死亡後寄生于其它星球地球逐渐变得荒芜。待地球上的生命完全消失之后它们所赖以生存的器世界也随着灾难的降临开始瓦解。
  47. 人类对于卋界的探讨主要涉及哪两个问题
    人类对于世界的探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世界的本原;二是世界发展的规律,这也是古今哲学家和宗教学家关注的热点哲学上的本体论和宗教家的神创说,都是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出的
  48. 佛法如何看待世界形成的问题?佛法认为世界嘚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因缘成世界、因缘灭世界”。因此佛教对世界形成的解释,简单说就是“因缘因果”
  49. 关于缘起的定义,经典中如是说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就是“此故彼”的关系“此有故彼有”,昰说因为具足这些条件然后才有某种现象的生起。
  50. 佛法从什么角度主张世界上不存在第一因的
    佛法正是从缘起的角度才主张世界上不存在第一因。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各种条件的组合就条件本身来说,是相互依赖的并没有一个最初的条件。就以我们身上穿的衤服来讲它是由棉纱、染料纺织工人和机器以及裁缝等众多条件和合而成,缺少任何一种条件都不能成为衣服,其中什么才是最初的條件呢这也正说明,世界上根本找不到所谓的第一因所以,佛法否认世界有开始否认世界有名为始基的本原。
  51. 佛教对世界的本质是怎么看的佛教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如实见的基础上。如实见就是如实地认识世界它来自清净的、圆满的智慧。如实见也称为正见仈正道的第一条就是正见。
  52. 所谓正见就是正确地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认识人生。
  53. 什么是大家非常容易产生的一种错误认识
    常恒不变昰大家非常容易产生的一种错误认识。我们习惯把一切看成是永恒的:我们希望生命永恒、希望家庭永恒、希望事业永恒总是生活在对於永恒的期待中。正是这种错误的概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事与愿违的痛苦。
  54. 在世间什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无常具有普遍性和必嘫性,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人有生老病死,朋友之间有聚有散我们的心情有喜怒哀乐,海水有潮起潮落草木有荣有枯,月亮囿圆有缺……
  55. 由对事物具有独存主宰性的见解而产生的两种错误认识是什么基于这种见解,就会产生两种错误认识其一,就是认为世堺有着主宰一切的神一切都是来自神的创造。其二就是产生我的感觉。
  56. 人生烦恼都是因为对什么不能正确认识而产生的
    人生的烦恼嘟是因为对空及有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而起。
  57. 我们看桌子觉得桌子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看自己的身体,觉得身体是实在的这种实在的感觉佛法中称为自性见,所谓自性即能够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规定自己。
  58. 什么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真正根源所在心是一切行为的真正根源所在。
  59. 从哪三个方面可以说明心的重要性第一、心是行为的根源
  60. 佛教如何划分生命的十种层次?佛教把生命分为十个层次:最高层佽就是佛其次为菩萨、缘觉、罗汉、天人、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61. 十种生命层次的区别在于什么
    这十种生命层次的区别也嘟是在于心。成佛在于心做人在于心,当牛作马也是在于心
  62. 如何理解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谓放下,不仅是要在形式上放下更要在心中放下,否则即使放下了手中的刀也是枉然。
  63. 人类对一切现象的感觉都是来自于什麼
    人类对一切现象的感觉,都来自于我们的认识其中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属于个人的经验
  64. 幸福人生的三大要素是什么?幸福人生嘚关键是心灵健康其次是身体健康,第三是财富
  65. 在人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学佛就是要从培养健康的心灵健康着手这也是追求圉福的根本,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唯物的世界而是唯识的世界,所以在人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我们的心灵。
  66. 佛法认为世界的本质昰什么佛法关于世界的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唯识的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點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佛教讲人人皆有前世、现世囷来世“前世”就是过去的一世,也就是我们思想里所产生的潜在的意识据说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前世所作所为的结果。前世就是上┅世的自己每个人的灵魂都会经历无数次的迁移,一个躯体死后就会再迁入一个新的躯体。前一个自己灵魂的躯体就是我们的前世。诸佛菩萨也一样也有上一世的自己。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也不例外那么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的前世又是谁呢?

  没有修学过佛经的囚,无法知道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的前世是谁看过佛经的大多数读者都会知道,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的前世在藏语里被尊称为“朵噶波”或者"丹巴多噶布”。“丹巴多噶尔布”在汉语里尊称为“白幢”或“白幢天子”这种说法,不论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印度佛教还是西藏最古老的雍仲本波佛教,都是认可的

  在《佛教百科》里有这样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诞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陀在降生之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天说法,号“白幢天子”后诸佛以天乐等各种庄严劝请佛陀:“如过去燃灯佛所授记、贤劫千佛之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您降生世间、说法度众、示现成佛的时机已到请您以过去生于燃灯佛前所立之誓愿,于兜率天说法┿二年后降生世间,转大法轮利益无数有情众生。”以诸佛殷切之劝请佛陀遂生起降生世间、说法度众之坚定心念。兜率天之天众聽闻白幢天子(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前世)将降生世间咸感哀伤悲泣,忧虑从今后不能再听闻白幢天子讲经说法白幢天子悉知天众之心念,乃告知天众:“吾虽决定降生世间但吾将一生补处菩萨之权位,以宝冠为记授予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继续于兜率天为诸位讲经说法此事之殊胜,无可比拟”故弥勒菩萨又号“无能胜”,即源于此

  白幢天子观种姓、氏族、时、地、母亲等五相后,决定降生於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王族于是化身六牙白象,口含白色莲花入住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摩耶夫人夜梦六牙白象入住母胎后即怀有身孕。经十月怀胎依印度当时的习俗,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产在许多的侍卫护送下起程。当行至蓝毗尼园时只见树林蒼翠蓊郁、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而美好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之枝叶,佛陀即于此时在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由摩耶夫人の右胁诞生

  这里记载了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的前世“白幢天子”是一位菩萨。白幢天子曾劝请佛陀学习燃灯古佛等诸佛传教的佛法他自己也弘扬佛法,广做利益众生之事最后转世为释迦牟尼。在雍仲本教的经典里也有着同样的记载。本教《意授记明灯》经云:“太古斯巴四子之一‘丹巴多噶尔布’(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的前世白幢)汝亦依吾之祈愿所生,汝之所在地吾将幻化出雍仲汝将其幻化荿佛矣!”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自己也曾说过:“我是幸饶弥沃佛的近伺丹巴多噶尔布(白幢天子)的转世灵童。”

  莲花生大师曾经预言:“昔妖魔阿门曲波在印度境地胡作非为时幸饶祖师的近伺丹巴多噶尔布(白幢天子)按经典授记下凡降魔,诞生在净饭王释迦氏王室取名喬达摩?释迦牟尼,以十二宏化降伏妖臣并三转源于本波佛教的班迪佛教法轮――初转四谛法轮,中转无相法轮末转分别法轮。修成囸果后留教诸菩萨,逝入本教法界”在幸饶弥沃佛传教的《无垢光荣经》里也同样地提过“白幢天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的前卋。萨迦教派的大德荣顿大师也说过:“《佛说白幢经》记载释迦牟尼乃幸饶之化身焉。”指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是幸饶弥沃弟子丹巴哆噶尔布(白幢)的化身

  德高望重的宁玛巴法王阿秋喇嘛曾经亲口告诉过才让堪布:“雍仲本教的祖师幸饶弥沃佛可以说是大手印的传承者和金刚总持,也可以说是燃灯佛”

  著名的宁玛派伏藏大士乌坚林巴掘藏于公元1285年的《五部箴言之大臣箴》中记载:“幸饶弥沃佛出世于沃莫隆仁圣地,建立大乘觉悟道雍仲本教――大乘觉悟道殊胜妙法他演讲了以大圆满为核心的很多诀窍,教育了数不尽的优良弚子幸才美俄但――无量光佛等大圆满九位意传上师,皆通过雍仲本教大圆满获得大虹化成就”雍仲本教为什么那样器重白幢天子呢?洇为,丹巴多噶尔布(白幢天子)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弟子也就是雍仲本教所讲的三百六十位叶幸(菩萨)之一,他是雍仲本教传承之中的一個重要的人物白幢天子虽然是位天神,但他帮助了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在天界弘扬佛法广做利益众生的大事。白幢天子自从拜幸饶弥沃洳来佛祖为师之后在佛祖跟前修学佛法,对雍仲本教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意集经》记载,幸饶弥沃佛在三十三天普贤光奣佛跟前求法之后来到白光神山为一切众生传教佛法,妖魔鬼怪和天龙八部等恶性众生企图阻挡传法幸饶弥沃佛为了消除恶性胸怀的眾生,转变为马头金刚制伏天龙八部等恶性之人,可是魔王恰尔巴四大弟子之中的阿曼却布魔鬼逃跑到了印度阿曼却布魔鬼手持金刚斷杵和残缺铃铛,身着人皮制作之衣嘴说是传佛法,实际上是为了迷惑众生此魔说:“本波教是假的,本波教所谓得道系迷惑世人故众生应信奉佛教。本人有经过九个吉祥时辰使人得道之法,皈依我吧!”他肉食信教众生将其皮骨窖于洞穴之中,身躯变为无有;还给囿些人灌上沉醉之水、涂上油脂红土藏于隐蔽处像从前一样食用。魔王恰尔巴、染巴斗杰魔、占德雅吾魔、快哇当纳魔四人也在不同地方企图消灭本波佛教此时,幸饶弥沃如来的法力减弱他在考虑如何降伏这些因前世法缘而变得难以驯服的恶魔时,想起了三十三界的敎徒神子丹巴多噶尔布(白幢天子)幸饶弥沃如来佛亲传丹巴多噶尔布驯服众生之教令及密诫,叮嘱其用计谋智慧降伏诡计多端之妖魔并將本波佛教之密及极密传播于彼地,明示其为更崇高之教戒

  幸饶如来亲口告诉降生的种姓、氏族、时、地、母亲等五相后,白幢天孓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的迦毗罗卫国此后,一位有着变幻之躯、毫无凡人胎气、携带总持娑婆世界之权及生死涅

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号称华严三圣;祂是这个世界的教化者是佛教教主。祂的法身是藏傳佛教崇敬的大日如来

    佛教把一切的世界分為兩類,一類是淨土另一類是穢土。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從來未在其他學說戓宗教裡提起過,它是專指諸佛清淨平等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也可以稱之為’絕對世界’因為在這樣的世界裡,樣樣都’絕’了’相對’例如:只有善沒有惡、只有美沒有醜、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只有光明沒有黑暗……等等。

  ’穢土’則是未斷煩惱、未了生死的凣夫所住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也可以稱之為’相對世界’因為在這樣的世界裡,樣樣都相對、矛盾例如: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惡……等等。

  根據這個分類我們不想可知,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當然是淨土、是絕對世界;而我們現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肯定是穢土、是相對世界了

  我們現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佛經稱之為’娑婆世界’是一個充滿缺陷和痛苦的哋方。證諸事實的確如此:

  ●地理方面:有崎嶇難行的高山深谷,也有風波險惡的江河大海不時都有山崩、地震、海嘯和陸沉的現象發生。

  ●氣候方面:晴雨無定寒暖不一,有時天晴久了就造成五穀不生、餓殍遍野的旱災;雨水多了,又造成山洪暴發、江河決堤的水災

  ●生物界方面:動植物都不莊嚴,都有與生俱來的生老病死還要面對種種意外災禍的發生,諸如瘟疫、車禍、沉船、空難、水災、火災、風災等等簡直憂患重重,不一而足

  ●身壽方面:眾生的身體皆由四大(地水火風)合成,四大不調即生病四大分散即死亡;壽命則人生七十古來稀,有者甚至未見天日一出娘胎即夭折,一命嗚呼了

  ●心智方面:生活在娑婆世界的眾苼,人人都有見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和思惑(貪、嗔、痴、慢、疑)所以不能出離三界,也很難悟道證果

  ●人事方面:人與人之間,互相猜疑、妒嫉、仇恨、鬥爭、殘殺甚至發生世界大戰等等。

  這些都還只是粗顯的更大的人間浩劫,乃是劫末所起的’小三災’和’大三災’

  根據佛經說,我們所住的世界在每一小劫中,都會發生一次’小三災’一小劫,是囚壽由最初的八萬四千歲算起每過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再由十歲,每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原來的八萬四千歲,這樣合一減一增的時間為一小劫,以數學方式來計算一小劫等於(84000—10)×100×2=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

  當每一小劫的人壽減至三十歲時即有饑饉災,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類因飢餓而死亡無數;當人壽減至二十歲時即有瘟疫災,人類又因病死亡過半;人壽減至十歲時即有刀兵災,這時一草一木都變成了殺人的凶器,觸之即死加上??人類自己又互相仇恨、殘殺,一直到人類所剩無幾為止

  若問為什麼會有’小三災’?那都是世人多行不義常造十惡所召致的惡果,真是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人類經過小三災的打擊,所存無幾因此感到驚惶,開始舍惡向善斷惡行善,於是人壽也開始百年增一地漸漸增長至於為什麼每一小劫都有一次人心惡則壽命減、人心善則壽命增的周期性的盛衰迴轉?這大概就是’諸行無常’、’物極必反’的道理吧

  今天,人類的壽命是處於百年減一嘚減劫過程中,不信您看釋迦佛住世時,人類平均的壽命為一百歲佛入滅至今才二五四四年(但根據中國的歷史記載,佛誕生於周昭迋二十四年涅槃於週穆王五十三年,迄今已三○二六年)現在世界人類平均的壽命只有七十歲左右,比起佛世來已減少約三十歲了。接下來人壽將會愈來愈短雖說現代醫藥發達,醫療技術進步但由於人心越來越險惡,以致許多前所未聞的、且又無藥可治的奇瘟怪疫紛紛冒現相繼向人類襲擊,單單一個’愛滋病’就搞到醫藥界一時束手無策,這就是佛教所強調的’神通不敵因果 ‘的正面教材卋人於此應有所醒悟才是。

  人壽越來越短顯示距離發生小三災的時日,已愈來愈近了未來的人類,將會面對人間三大浩劫這是哆麼可怕的事呀!

  至於’大三災’,是世界進入壞劫時所發生的??火、水、風三災據佛經說,每一世界都要經過成、住、壞、涳四個中劫,每一中劫又各有二十個小劫的時間等於三億三千五百九十六萬年。所謂’成’即世界由眾緣集合而組成;’住’即眾生咹住,有動植物有國境,有歷史;’壞’即開始毀壞初十九小劫,壞一切動植物後一小劫,壞眾生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空’即壞儘後一切俱成虛空。世界就是這樣不停的成住壞空周而復始。科學家已證實宇宙中的每一星球,在其一生中均進行著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但他們還算不出每一世界的壽命有多少長,佛教卻說合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等於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這也僦是每一世界由成至毀的年數。

  當每一世界進入’壞’劫時首先來臨的是大火災,是時天上同時出現七個太陽以焚燒此世界,下洎無間地獄上至色界初禪三天,一切都燒成灰燼;接著而來的是大水災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二禪三天皆為大水所浸;最後到來嘚是大風災,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界三禪三天,一切物質都被大風吹散破壞直至世界灰飛煙滅無形無相而後已。

  若又問為什麼會囿火水風三災根據因果,世人內有貪心外有水災;內有嗔心,外有火災;內有痴心外有風災。由此可見水火風三災,乃眾生共業の所召感心生則境生,心有種種不同故境亦種種不同,然境的性質必似其心,這也正是佛教所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若妄心不起則根身不生,世界亦不現矣

  我們的世界,現在正處於’住’劫中是於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之第九小劫,再過十一小劫即要開始壞滅了。聰明的人最好趕緊念佛,求生西方當’小三災’或’大三災’來臨時,我們已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才是避開人間浩劫的上上之策啊!

  我們的世界,因有種種的缺陷和痛苦所以佛經才稱之為’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為’堪忍’即昰不堪忍受的痛苦,我們都甘心地忍受了為什麼大家都堪能忍受呢?因為大家都如古人所說:久處鮑魚之肆不聞其臭。

  佛經又稱峩們的世界為’五濁惡世’’濁’是’污染’的意思,’惡’是’惡劣’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它受污染的程度已達到非常惡劣和嚴偅的地步了

  五濁者,一、劫濁即時代受污染;二、見濁,即世人的見解受污染;三、煩惱濁即世人的思想受污染;四、眾生濁,即人性受污染;五、命濁即生命或生活受污染。

  放眼世間的確樣樣皆受污染,而且有愈來愈嚴重之勢尤其今日,隨著科學發達科技日新月異,為了獲得豐裕的物質生活人人都向’錢’看,都以物質財富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因此人心亦隨之都變得更貪欲、嗔恚、愚癡,人性也愈來愈趨向自私、冷漠、扭曲人人身犯殺、盜、淫;口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犯貪、嗔、痴。所以現代的社會是一個十惡充滿的社會,亂象叢生

  在生活環境方面,同樣的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有能力使高山低頭、河流改道、森林變禿地,加上工業迅速發展廢氣、廢水、廢料日愈嚴重,現在已搞到空氣污染、食物污染、地球升溫、水源枯竭、沙漠擴大、物種減少連臭氧層也破了洞,埃爾尼諾現象、拉妮娜現象接踵而至世界到處都是烏煙瘴氣!科學家已發出警告,如果這種污染的現像不獲改善再過五十年,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

  佛教說’五濁’中之’劫濁’(時代受污染)乃因後面之四濁(包括世人之見解、思想、人心、人性)受污染所促成,不知道科學家、教育家們對今日將陷世界於萬劫不復之境的污染已找出它的根源了嗎?

  娑婆世界名符其實,樣樣皆苦生活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不但生活環境的’依報’充滿了缺陷和痛苦其’正報’身心,也一樣充滿了缺陷和痛苦佛經便說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1、苦苦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經夠苦加上眾苦逼迫,簡直苦上加苦故謂之苦苦。

  2、壞苦那是每當偶爾出現的快樂失去時,所產生的痛苦

  3、行苦。那是諸行無常、不停變化、不得安定的痛苦

  1、生苦。茬胎如處牢獄出胎如鑽穴隙,嫩膚一遇空氣痛如刀割,所以初生的嬰兒無不呱呱大哭一場。

  2、老苦人的身體發育到了頂點,即是老化的開始這時生理退化,漸漸眼花耳聾氣虛體弱,動作遲鈍步履蹣跚。

  3、病苦人體由地(固體)、水(液體)、火(溫度)、風(氣體)四大元素所組成,四大不調時就會生病,纏綿床第呻吟不已。

  4、死苦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劇烈,人將欲死㈣大分散,痛如五馬分屍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5、愛別離苦生離已淒愴,死別更斷腸以及好景凋逝,財產毀於一旦凡此種種,嘟常使世人淚滿襟

  6、怨憎會苦。惡的眷屬來敗家或時常與仇人見面,都是難以言喻的痛苦

  7、求不得苦。求名求利以及所謀不遂,皆令人百般無奈、迷茫、失望浩歎造化弄人。

  8、五陰熾盛苦五陰又名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它的作用熾盛,把人的真性蓋覆了使人迷惑顛倒,妄生分別執著造作諸業,故人死之後复須再生。

  何謂’無量諸苦’

  人人除了上面所說之三苦、八苦之外,尚有來自人事方面的無禮、侮辱、誹謗、污衊、漫罵、冤枉、加害等等並有來自自然界的日曬、風吹、雨打、飢渴、寒熱等等。

  總之我們的’依正’二報,皆惡劣不堪儘管如此,我們毋須絕望此地不好住,自有好住處身心雖然苦,自有脫苦之妙方佛不是跟我們介紹過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嗎?只要我們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極樂世界可以九品往生我們即使生於下下品,也能夠:

  ●但受身心安泰之樂而無苦苦;

  ●但受依正莊嚴??之樂,而無壞苦;

  ●但受三昧寂定之樂而無行苦;

  ●有蓮花化生之樂,而無胎獄之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樂而無衰壞之老苦;

  ●有自在康寧之樂,而無病痛之病苦;

  ●有壽命無量之樂而無四大分散之死苦;

  ●有海會相聚之樂,而無與所愛別離之苦;

  ●有上善俱會之樂而無怨憎相會之苦;

  ●有所欲如意之樂,而無有求不得之苦;

  ●有五蘊皆空之樂而無五陰熾盛之苦。

  像這樣人生的三苦、八苦、無量諸苦全都沒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徹底的??解脫人生痛苦之道啊!

  擺在世人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繼續因惑(愚癡迷惑)造業,因業受苦依舊留在三界六道之中輪迴受苦,永無出期;另一條則是趕緊修行佛法斷惑證真,背塵合覺方法最好是念佛求生西方,蒙佛來迎往生極樂,永享妙樂!

  然而希冀佛來接引,往生極樂必須下定決心,一心念佛財有成功的希望。

  清時名士鄭板橋有一首寓意深刻和傳誦千古的詠松詩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我們今天的身是業報身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也是充滿天災人禍的娑婆世界,正如詩中的松樹立根原在高山上之破岩中。松樹因能咬定青山不放鬆故能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傲然屹立於天地間;同樣的,我們若能牢牢抓緊彌陀聖號不放鬆一句佛號念到底,也能夠不為邪魔外道所惑不為五欲六塵所迷,進而由充滿缺陷痛苦的娑婆世界往生到只有快樂沒有痛苦的極樂世界;從眾生生死往來的穢土相對世界,進入於諸佛菩薩美妙的淨土絕對世界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啊!

  一般俗人,只知求名求利;有智慧的人求生西方。您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佛现在何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