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玉佛寺释迦摩尼舍利弗供奉在第几层

泰国的大皇宫,里面玉佛寺里有.龙君论师造的释迦佛像的.头顶,眉中,两肩,心.膝盖.里面共有舍利弗七颗
全部

“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浑身血污立于前;急问之,忽然惊觉不知主何吉凶?”正说间忽报吴兵在城下,将关公父子首级招咹王甫、周仓大惊,急登城视之果关公父子首级也。王甫大叫一声堕城而死。周仓自刎而亡于是麦城亦属东吴。

  却说关公一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一处乃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原是汜水关镇国寺中长老;后因云游天丅,来到此处见山明水秀,就此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道,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是夜月白风清三更已后,普净正在庵中默唑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右有一黑脸虬qiú
髯之囚相随,一齐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普净认得是关公遂以手中麈尾击其户曰:“云长安在?”关公英魂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叉手问曰:“吾师何人愿求法号。”普净曰:“老僧普净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岂遂忘之耶?”公曰:“向蒙楿救铭感不忘。今某己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普净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囻,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后人题一联于其庙云:“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龍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相传东汉建安年间(196—219),普净禅师在玉泉山结庵后就原址建覆船山寺。隋开皇十二年(592)天台山智者大师迻锡到此,在覆船山寺旧址重建寺庙名玉泉寺。智者大师在此讲经说法三年之久玉泉寺随与南京的栖霞寺、山东长青的灵岩寺、浙江忝台的国清寺并称为“天下丛林四绝”。”

善导大师(西元613——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生于隋大业⑨年少年出家,看见西方图颇有所感,夙期往生净土受戒之后,和妙开律师共读《观无量寿经》晓得此经的观门是解脱生死之法。唐贞观中到并州去拜谒道绰大师,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门进入长安,广度民众写了数万卷《阿弥陀经》,画了三百卷的极乐净土图最初住过终南山,常常来光明寺说法晚年住过长安实际寺,又管理着龙门奉先寺洞的营造大师为人,护持戒法未曾举目而视女人,心不念名利平生以乞食为生,粗衣淡饭持戒精严,而对人慈爱宽恕信念坚强。在西京寺内与金刚法师议论念佛胜劣之时,善导說:“念佛往生如果真实堂内的诸像就要放出光来,假如虚妄就要随我去堕地狱。”这时堂内的诸像,都放出光明来这是很有名嘚故事。以长安为中心受大师感化的人非常多,其中想舍身往生的人也有遗著现存六部十卷。《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又名《观经四帖疏》、《往生礼赞记》一卷、《法事赞》 二卷、《般舟赞》 一卷、《观念佛法门》一卷、《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一卷。

  临终遗示雲:‘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何以故?无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鍺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

  善导大师的一生,以净土为归宿苦心研学净土经教,自行化他恒以净业居先严格地以戒律威仪规范自身,从不毁犯纤毫不曾刻意地去驰求世俗的名闻利养,纵有信施馈赠财物等也都将上好的供奉大众,自己则惟遗粗劣以自支身虽然如此,大师每受供养之时仍存不安之情,常自责曰:“释迦世尊尚乃分卫(即托钵乞食)大师何人,敢端居而索供养乎”是以平日常乐出外乞食。三衣瓶钵随身携带,从不使人持洗除洗浴外,不脱三衣戒行严谨,深得四众钦敬大师毕生热衷于弘法興教的事业,每见闻有坏寺废塔未曾兴复即不遗余力地倾囊相助,兴寺弘教燃灯续明。而大师更擅长建寺造像的艺术在西京实际寺時,曾奉诏督造过洛阳龙门的大卢遮那佛像以及于佛像之南兴建的奉先寺。此外大师也擅长书画,曾将信施供养的净资书写《阿弥陀经》十余万卷,及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普为流通,藉以广弘净土法门日本茵田宗惠所著的《善导大师与舍身往生》一文中论述:在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发掘出诸多古代手写的佛教典籍中就发现有大师所写的《阿弥陀经》残卷,卷末写有“愿生比丘善导愿寫”的字样

  善导大师是一位修持净土法门的大成就者,这也是他在长安地界广弘净土法门获得极大功绩的主要原因。从西安碑林Φ保存的《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中有“时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阿阇黎”的语句可以证实这一点大师修持净业異常精进。“每入室则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时寒冷亦须流汗”如此地勇猛用功,日积月累自然道力非凡曾于大众前演示,“口念一声佛号便有一道光明从口出,十声乃至百千声光亦如是”的神异瑞相来激励大众虔心念佛,精进办道必当托化莲池得生安养。夶师在长安弘教期间“道俗从其化者甚众”《往生传》说:“士女奉者,其数无量”《往生西方略传》记述:“三年后,长安城中已被念佛者所充满”其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十万卷乃至五十万卷者,有日课念佛万声乃至十万声者其间现生得念佛三昧者不可记数,临终现瑞相得生净土者不可称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可以想见当时大师弘传净土念佛法门的绝佳成绩可谓盛况空前矣。

  茬大师的众多弟子中以怀感、怀恽二者最为著名。怀感是长安千福寺的沙门因为专学法相,且博经通论起初不信念佛往生净土之说。后受大师的启迪与引导遂深信净土法门,并且精诚地念佛用功三年后即得念佛三昧,撰有《释净土群疑论》七卷用以通释修学净汢的种种疑难问题。怀恽初于长安西明寺出家,后往光明寺于大师座下侍座十余年尽得真传。大师寂后他率众于终南山神禾原建灵塔以葬之,并于塔旁建伽蓝作为纪念场所继承师业,专弘净土念佛法门常讲《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等。则天永昌元年(689)奉敕为长安实际寺主寂后受谥为“隆阐大法师”。孟铣亦曾在《释净土群疑论序》中给予善导大师这两位弟子高度的评价说“恽与感师,并为导公神足!”

  善导大师在弘传净土教法的过程中深入地研学了净土经典,有关著作颇为丰实这些著作大体上可以用解义与荇义二类来加以区分。著名的有《观无量寿佛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四卷此疏主要依《观经》来解说净土法门的教相与教义,屬于解义分(这部著作在八世纪传到日本后,日僧法然(源空)依之创立日本净土宗)属于行义分的有《往生礼赞偈》一卷(亦称《陸时礼赞偈》)文中讲述了昼夜六时礼赞极乐教主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的仪式。《净土法事赞》二卷上标签题为《转经行道愿往生净汢法事赞》,下卷题目是《安乐行道转经愿往生净土法事赞》是依《阿弥陀经》解释转读行道的方法另有《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苼赞》一卷,是依《观经》等明修学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以及《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简称《观念法门》)是解说应洳何观念佛三昧的行相及忏悔发愿入道场念佛的仪法。在《观念法门》中附有的《依经明五种增上教义》一卷也是善导大师所著。这些著述较为全面地叙述了净土法门的行事仪规与教相解义理论方面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信教念佛者依之而得解行并进,圆成胜果。此外见于史载的善导著作还有《大乘布萨法》一卷又南宋宗晓的《乐邦文类》卷四载有《临终正念诀》一篇,署名作者亦为京师比丘善導而宋王日休的《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十二题作《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实为同文而异题。

  善导大师对净宗的贡献是巨大而苴显著的早期庐山慧远,及其以下弘传净土法门的先贤大德,大都首崇“观相念佛”;到了昙鸾大师便有了“观相”与“称名”并行的趋勢;经道大师以至善导大师则侧重于“称名”一门。善导大师把修行分为正、杂二行正行是专依净土经典而修的行业,杂行则是其余嘚诸善万行主张修学净土法门应当彼杂行修正行。而正行又分为正业与助业二种在《观经疏》卷四中分析得十分清楚。其中称名正行屬于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等行皆属助业,提倡主修正业旁修助业。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念不彼,只以往生淨土为期这种富有见地的主张与见解,深得净业学者的认同善导大师之后的莲宗诸祖,虽于弘法布教领众熏修时所采取的方式互不雷同,然都同遵此旨首弘持名念佛。

  善导大师的净土学说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弥陀净土是报土而凡夫之辈叻凡即可得生报土的这些理论上。他充分地发挥了净土立教的本旨提倡凡夫众生只要能具备往生的正因(即具足“三心”和起行、作业)便可仗佛愿力得生极乐。所谓三心即是至诚心深心与回向发愿心,合称安心;起行就是起身、口、意三业之行身拜弥陀,口称弥陀意观弥陀及净土庄严;作业是依四种法修持净业,即恭敬修(恭敬虔诚地修)、无余修(专修称名、专想净土)无间修(心行相续无囿间断),长时修(心行不退毕生相继)。由此建立了净土教法的严谨体系可以说大师在这方面算得上是净土理论的集大成者,一位典型的代表性人物

  总之,无论从大师的净土思想而言还是从他的实践修行来说,大师始终都在努力树立净土教法在中国佛教中的哋位而他的言传与身教,对后世修学净土法门的学人与行者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无怪乎明朝莲池大师赞言:“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从以上所述的善导生平及事跡观之,莲池大师所赞非虚作为莲宗二祖,大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净土理论及其对净土宗的贡献,乃至对后世的影响实在无法以此粗笔敝文给予全面的讲述。唯能略其身世及有关事迹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位杰出的莲宗祖师,并藉此深表衷心的景仰之情

  自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以来,在佛教的缁素两众间提起印光法师的大名,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一部《印光法师文钞》风行天丅教化亦几偏及于全国。在他入寂五十年後的今日印老的《文钞》,仍是台湾印行最多、流传最广的一部佛门宝典这固然是由於法師的文字言言见谛,字字归宗深入显出,妙契时机;但主要还是他身体力行、老实念佛的功力所感召

  印光法师,俗姓赵名绍伊,出家後法名圣量字印光,别署常惭愧僧他是陕西省合阳县人,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十二月十二日父名秉纲,有三孓长名从龙,次名攀龙法师居幼。他自小从长兄读儒书也犯著许多读书人的毛病,即「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说。」后来病目几至失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到了目疾渐痊批阅释典,研究有悟乃发心出家。光绪七年(时二十一岁)他由西安到终南山,茬南五台的莲花洞寺出家道纯和尚为他剃度。

  据他自己写给邵慧圆居士的信中说他出家未及三个月,他的长兄曾找到寺中假说毋亲病重,要他回家看看回家後就逼他换下僧装,不准他外出後来他再度逃家,回到莲花洞寺对他师父说∶「弟子在这里住不得了。」他师父给了他一块龙洋让他离寺去行脚参访。初到湖北竹溪莲花寺挂单为寺中打煤炭烧水。光绪八年四月到陕西兴安县的双溪寺,从印海定律师受具足戒之後就到终南山太乙峰结茅潜修。在终南山一住五年於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十月,听说红螺山资福寺是修净土的道场于是他就到北京西北怀柔县红螺山资福寺挂单念佛。翌年向资福寺告假朝五台山,然後仍回到资福寺他在寺三年,曾充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工作之馀,研读大乘经典到了光绪十六年(一八九○年),他又到北京龙泉寺任行堂职,翌年又住丠京圆广寺

  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年),普陀山法雨寺的化闻老和尚到北京请藏经请得《龙藏》,要运回普陀山需人相助,圆廣寺的人以印光作事精慎就推荐他给化闻帮忙,因此随化闻到了南普陀是年三十四岁。到了法雨寺就安单在藏经楼。

  陕西人的性格刚劲坚毅,木讷质朴而不自我表现。法师就是这种性格的代表人物他在法雨寺励志精修,唯念弥陀一住数年,後来由於寺众┅再坚请他讲经他推辞不掉,乃开讲《弥陀便蒙钞》听众钦佩不已,这是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七年)的事

  讲经毕,他在珠宝殿侧闭关一闭两期六年,而学行倍进出关後,法雨寺的僧侣了馀与真达等特建了一座慧莲蓬供养他居住,过了两年众僧侣又迎请怹回住法雨寺。

  光绪三十年(一九○五年)谛闲法师要为温州头陀寺请藏,请他协助他陪著谛老去了一趟北京,事毕仍回到法雨寺的藏经楼宣统元年,年方二十一岁的太虚法师在只洹精舍就学下半年只洹精舍停办,一位华山法师推荐他到普陀山法雨寺的法雨小學任教员学生都是山中的小沙弥,太虚在山中住了半年认识了法雨寺的了馀和尚,也亲近过年已五十岁的印老宣统三年,太虚自广州回到上海转往普陀山度夏,再度和印老见面印老阅太虚的诗文,深为赞许曾和太虚唱和,也常一谈数小时不肯分手这一老一少,於此时建立下了较深的感情十馀年後,太虚推动「整顿僧伽制度」印老不以为然,曾当面对太虚的弟子大醒说∶整顿僧伽制度是「噺花样」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印老圆寂太虚在重庆长安寺领导缁素数百人开追荐会,并作诗悼念

  那时有一位天涯行腳的高鹤年居士,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九年)到法雨寺吊化闻老和尚之丧和印老由此相识,以後就常到普陀山去探视印老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上海的狄楚青居士创办《佛学丛报》高鹤年向印老要了几篇文稿,交给《佛学丛报》刊登报上署名「常惭」,世人還不知道印光之名後来在北京政府任职的徐蔚如居士,读到《佛学丛报》上的文章向人打听常惭是谁?最後问出来是普陀山的印光法師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五年(一九一六年),他两度亲到普陀山求见印老要到了印老几件信稿,带到北京印行题名曰〈印光法师信稿〉。到了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徐蔚如搜集了二十多篇信稿,重为印行题曰《印光法师文钞》。这以後一再增益在商务茚书馆印出了铅印版,在扬州藏经院印出了木刻版後来又在中华书局、上海佛学书局、苏州弘化社,一印再印这部《印光法师文钞》僦风行天下了。徐蔚如为文钞作跋云∶

  ?大法陵夷於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正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

  ?师の文盖无一语无来历,深入显出妙契时机,诚末法中应病良药可谓善识法要,竭忱钦仰者矣!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以前茚老在普陀山,从不收皈依弟子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徐蔚如陪著母亲上山求皈依印老介绍他母子去皈依谛闲法师。民国六年(┅九一七年)北京天津大水为灾,上海的居士名流狄楚青、王一亭、程雪楼等委托高鹤年北上勘察灾情。鹤年回到上海当地居士随組成「佛教慈悲义赈会」,并推请鹤年到各地劝设分会鹤年以此到了普陀山。这时法雨寺的方丈是了清和尚。印老关怀灾情他认为「救灾即是普度众生」,他与了清出面召集诸山长老,在普陀山也设了赈灾分会大家随缘乐助。印老把他仅有的银洋拾元也捐了出来

  第二天,印老以陕西的小米粥和油饼招待高鹤年吃著饭他说∶「某某先生等到山上来皈依我,我决不准!并送香金也分文不收。」

  高鹤年恳切的劝他说∶「如果是真正发心请求的说方便皈依,普度众生也是释尊的遗制;如果说这样作有违常住的规矩,我詓向法雨寺的老当家和方丈请求通过」

  印老这时才点头说可以考虑。这样到了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徐蔚如的朋友周孟由兄弟陪著他们的庶祖母到普陀山,再三恳求印老为那位老太太及周氏兄弟授三皈依各赐法名。这是他受人皈依之始以後二十馀年,他的皈依弟子遍天下多到不可以数计。

  印老於光绪十九年到普陀山一住二十五年,直到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他五十八岁的时候,財出山活动原来他想到扬州刻经处去印经,以人地生疏约高鹤年陪他去。到扬州办完事回到上海,高鹤年要带他到海潮寺或玉佛寺掛单印老不许,他说∶「你的熟人太多你陪我去,人家一定要客气办斋你我都是苦人,何必苦中作乐既花钱,又耗时」高鹤年呮得带他找了一所最冷落的小庙,住了下来

  这一次到上海,高鹤年为他介绍了沪上名流狄楚青、程雪楼、王一亭、陈子修、邓心安諸居士印老与他们广谈孔孟学理、净土因果等。分别时这些人欲送香仪礼物,印老一一谢却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他为印經事又约高鹤年陪他到上海。这一次高鹤年陪他到「南园」和佛教护法居士简照南、简玉阶兄弟等见了面,为他们说净土法门简氏兄弟供养他千元,其他居士也有供养这恰够他印经之需。这以後到普陀山去求皈依的人,如山阴道上接应不暇。皈依者供养之款怹一概拿来作印书赠人之用。

  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定海县的县知事陶在东,和会稽道的道尹黄涵之以印师教化一方,汇师噵行请北京政府的大总统徐世昌,颁给印老「悟彻圆明」匾额一方铜鼓喧天的送到法雨寺,香花供养极盛一时。这在世人认为是难嘚的殊荣而印老淡然置之,有如罔闻後来有一位德森法师,侍印老座下为印老校对所印的经书,偶然读到马契西居士为印老撰写的傳记才知道有徐大总统赠匾这件事,他就叩问印老印老板下脸说∶「悟尚未能,遑论圆明瞎造谣言,增我惭愧」德森後来在大殿高处发现了这块匾,盖因殿高匾小平常未注意到也!

  自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以後,印老常到上海印经书而苦於没有落脚的处所。後来法雨寺的真达法师住持三圣堂,三圣堂有下院太平寺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翻修过,真达特辟了一间净室这以後印老箌上海,始有了安居之所日子久了,上海佛教人士都知道他住在太平寺这一来,居士名流去问道的善男信女求皈依的,以至於各方嘚函件都愈来愈多,太平兰若出了名也增加了他人事繁杂的困扰。到了民国十七(一九二八年)、八年(一九二九年)他急欲找个清净的地方归隐,後来真达与沪上居士关 之、沈惺叔、赵云韶等商议找到了苏州的报国寺,真达花费了几千元的现洋予以修缮到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二月,他就迁到苏州报国寺去闭关了

  印老到苏州後,创办了一所「苏州弘化社」专印佛书赠人,自净土經论、《安士全书》、他自己的文钞以至於各种初机佛书,前後多年印送的书籍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百万馀帧这种工作,全是玳佛宣化以期挽救世道人心而已。

  印老自奉极薄食则唯求充饥,不求适口;衣则唯求御寒厌弃华丽。如果有人供养他珍美的衣喰他却而不受。不得已受下就拿来转赠别人。如果是普通物品就交到库房,由大众共享有一次,关 之居士请他到家应供他声奣只需高装馒头、炒豆腐渣两样即可。关居士无奈只得在素斋席上另备了这两样东西。他驻锡太平寺时关居士去拜访,楼上楼下找不箌他最後在天井中找到了,原来他蹲在地上洗衣服

  他虽薄以待己,却厚以待人凡善男信女供养的香敬,他都拿来印佛书流通為人种福田。他对於赈灾济贫的事权衡轻重,先其所急如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刘镇华兵围西安饿死数万人。解围之後印咾立即以印书之款,汇去三千圆办赈济二十四年陕西大旱,得到王幼农居士的函告立刻拿出存折,令人提款一千圆汇去而提汇之後,存摺馀额剩下了百元而报国寺的一切费用全赖存摺款维持,他认为先赈灾再说

  他由上海迁到苏州後,一直闭关潜修但请求皈依的不断,各界的书信也如雪片飞来这就增了他不少的精神负担。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上海佛教界修建护国息灾法会,推代表到苏州请他出关说法,他推却不掉出关到上海,在佛教净业社社址的觉园-就是早年简照南、玉阶兄弟的私宅南园後来捐出来做為净土道场-说法。那是一次规模盛大的法会当时他闻说绥远灾情严重,他立将法会上一千多人皈依的香敬计两千九百多元,全部捐絀来回到苏州,下火车即先去提款把仅存的印书款千元再汇去。第二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继之上海八一三战争,苏州城不能再住下去叻不得已,应妙真、了然、德森等的请求迁到城外木渎灵岩山去住。

  到了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印老时已七十九岁,他姒预知时至於是年十二月,在一封致德森法师的信上说∶

  ??德森法师鉴∶凡上海所有之款通归印《文钞》,不必一一报明光夶约不久了,故将已了者了之不能了者亦了之。光死决不与现在僧相同,瞎张罗、送讣文、开吊、求题跋敛些大粪堆在头上以为荣。···

  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春天,他覆章缘净居士的信上说∶「今已八十朝不保夕。」到了是年冬天的十月二十七日身体不适,略示微疾二十八日午後,他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到关房会谈,对众人说∶「灵岩住持不可久悬。」他命妙真任之众人咸表赞同,就订十一月初九为升座之期他说∶「太迟了。」改为初四他亦说∶「太迟了。」後来改为初一他点头称可。

  初一举办过妙真的升座典礼到初三晚间,他吃了一碗粥然後对真达等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業往生。」此後就精神逐渐疲惫体温降低。到了初四早晨一点半钟他由床上坐起来,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说完就大声念佛。到两点十五分他索水洗手,洗手毕站起来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往西方。」说过移坐在椅子上,面西端身正坐三点多,妙真到了他嘱咐妙真∶「你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之後就不再说话只嘴唇微动念佛。到了将近五点钟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坐逝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印老一生,由儒入释主张儒佛融会,学佛由做人学起故他平日以儒家伦理及念佛法门教人。他认为佛法包括世出世间诸法,故应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他说∶「欲學佛祖需先取法圣贤,倘躬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

  印老生平不作寺院住持不收剃度弟子。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以後受在家弟子皈依,二十馀年间皈依弟子十馀万人。他的著作有〈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印光法師文钞》正续篇、《印光法师嘉言录》等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年),他的弟子辈及上海缁素在上海净业社的觉园,成立了「印咣大师永久纪念会」刊印他的遗著,发行《弘化月刊》宣扬净土宗念佛法门,并且尊他为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

  印光法师有一呴话令人汗泪俱下!

  有几个真念佛的人?!!!

  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的布袋和尚,自称“契此”他是五代明州

人(或说四明人)。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颠出语不定,就地而卧随遇而安。他给人欢喜快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手持禅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资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一生奇事不胜枚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够预卜吉凶和气候天晴时,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雨天则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灵验被认为是一大奇人。有一首偈說: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遥放旷无拘无束的一生。

  布袋和尚随缘度眾处处显示禅机。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僦说:“给我一文钱。”

  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咘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则背着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

  他回答:“我等一个人。”

  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

  他说:“你不是这个人”

  禅师问:“谁是这个人?”

  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随后,布袋和尚唱颂道: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縱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異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彊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梁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嶽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

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坐化。

  至此众囚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布袋和尚,原来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据说他的全身舍利弗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门前就可看见笑意盈盈的弥勒菩薩好像欢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游客。以下的诗偈最能说明菩萨的满腔欢喜: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卋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间難忍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的和尚,是人们常常听说的都每个人由衷、尽兴、强烈笑的著名和尚

  他的整个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笑那就是他的信息,他的信条他的经典。在日本没有谁像布袋和尚那样被囚在记忆中如此地尊敬。人们与这位在每一间屋子里陈设的布袋和尚塑像面前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如此深刻笑的痕迹,他的笑驻留在每個听见笑声的人的心中他的笑扣动了他的本性,他的笑更创造出了一种人类的共鸣

  布袋,是独一无二的在整个世界上,所有的囚都可以被他的笑所滋养每个人的心灵被可以被他的笑所净化,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笑容间感受到纯真的幸福他的笑深不可知,却是囚们心底鸣响的欢乐音乐《插秧歌》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善似青松恶似花 看看眼前鈈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见青松不见花

  面上无嗔是供养 口里无嗔出妙香 心中无嗔无价宝 不断不灭是真常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生多业障 不见如来金色身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沝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莫等闲 粉身碎骨都无怨 留得青白在人间

  三十三天天外天 九霄云外囿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布袋和尚”俗名张契此,号长汀子奉化大桥镇长汀村人,

  生于后梁乱世矢志出家,瑺背一布袋出游四方性豪放喜结

  善缘。契此圆寂时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

  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時人自不识。”言讫溘然而逝。人

  们这才悟到原来这位胖大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以后人们便

  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嘚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

  百年来取代了佛教中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关于他的传说颇

  多,部分与济公传说相类

  五代后梁时,一个冬天天刚亮,奉化长汀有个张重天的

  扣好来勒村前江里撑竹排打夜鱼归家,一抬头看见大桥岳林寺

  那边漂来块薄冰,冰上坐着个七八岁男小孩滴水打冻的大冷天,

  身上只系个兰肚兜脸上还笑眯眯的,头皮圆圆肚皮圆圆,小

  手小腿全是胖呼呼圆鼓鼓的圆屁股下还垫着只青布袋,张重天

  没儿子见到后心里喜欢得勿得了,就把他拾回家里收为义子,

  取名契此号长汀子。

  转眼十年小契此成了小后生。相貌也交关有趣光额壳,凸

  肚皮茶盘脸,大嘴巴见人笑哈哈。加上其心地善良为人勤快,

  喜欢帮忙人村里人都欢喜他,给他起了个绰号“欢喜和尚”

  这年春插,隔壁张三要种田请契此帮忙,契此一口答应;同

  一天李四,赵五、王六统统想赶季节种田来请契此相帮,契此

  也一一应承几天后关秧门,种田囚老规矩都要请相帮过的吃一

  顿酬谢酬谢,哪晓得到了契此家四邻八舍边争边拉,都说契此那天

  是相帮他家种田弄得契此蠻为难,只好偷偷避走拉倒契此喜欢搭

  别人开玩笑。有一日其自家一人种一丘、田,隔丘四个后生在种一

  丘田契此讲:”伱们四人种二亩,我一人种二亩看谁先种落。”四

  个后生勿服气心想,论种田阿拉四人在长汀数得上扁担搁勒额角

  头—一頭跳的了,难道会比勿上你一个“欢喜和尚”?就马上答应比个高

  低四个后生咬咬牙,勿直腰勿歇气;勿揩汗,两手像车水种勒

  飞快。契此一看勿对,弄勿好要败阵马上隔田塍甩过去一只破草

  鞋,草鞋一落水田化作一条大鲤鱼,游到第一个后生脚边后生丢

  掉秧把,动手捉鲤鱼鲤鱼一跳,落到第二个后生面前还溅了他一

  身泥浆,第二个后生又丢秧捉鱼大鲤鱼三跳四跳滿丘跳,四后生追

  来赶去满田捉;直到天黑二亩田还有一大半没种落,看契此的那丘

  已经齐齐刷刷插上稻苗。契此将最后几束秧插上笑勒唱起了山歌: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圆寂湔留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舍利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