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许昌南部,请问正东方是哪里二百里之外是什么城市

  ◎历代州域形势三晋 十六國
  司马晋世管魏权倾危弱主,西灭蜀东灭吴,遂并天下
  【史略】初,司马昭谋侵吴、蜀谕其众曰:吴地广大而下湿,攻の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虢取虞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嘫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沓中,在今洮州卫西南羌中地也。时维军败于洮阳内畏黄皓,不敢归成都因求种麦沓中。洮阳即今洮州卫治,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骆谷,在今西安府??县西南百二十里旧为南入汉中之要路。详见今汉中府傥骆道出其空虚の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弱,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乃以钟会都督关中,规进取姜维闻之,表后主宜遣军分护阳安关ロ阳安关即阳平关也。见前蜀汉重镇及阴平之桥头在今巩昌府阶州文县东南白水上详见阶州阴平道,以防未然后主不省。既而昭遣鄧艾督军自狄道趋甘松沓中狄道,今临洮府治时艾为征西将军,屯狄道甘松,在今洮州卫西南以连缀姜维;诸葛绪督军自祁山趋武街桥头,绝维归路绪为雍州刺史屯上わ。武街今巩昌府成县治。桥头即阴平桥头;钟会统大军,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趋汉中斜谷在凤翔府?县西南三十里。骆谷见上子午谷,在西安府西南百里俱详见汉中府褒斜等道;以卫?持节监军事。时汉敕诸围皆不嘚战退保汉、乐二城汉城,今汉中府宁羌州沔县西南西乐城是也乐城,今汉中府城固县东南旧城是也初,诸围皆据险拒敌令不得叺平地。姜维易其制欲诱敌深入,而后击之会遂平行至汉中,分军围汉乐二城径趋阳安关,关口无备遂下之,长驱而前邓艾击維于沓中。维败走闻诸葛绪已塞道屯桥头,乃入北道欲出绪后。绪引却维还,从桥头过至阴平,闻关城已破即阳平关乃退趋白沝白水,今保宁府昭化县西百里景谷城即故白水县,合诸军守剑阁剑阁在四川剑州,即剑门也见前,以拒会会不能前。邓艾进至陰平上言:敌已摧折,宜遂乘之若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今龙安府东北有故德阳亭,趋涪今成都府绵州治也出剑阁西百里,去成嘟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出其不意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必寡矣。遂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谷高深,至为艰险先登至江油今龙安府江油县,进击诸葛瞻于涪瞻败,退住绵竹绵竹故城见前公孫述据成都,复击破之汉人?惧,后主遂降悉定蜀地。其后十余年羊祜镇襄阳,请伐吴曰: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紟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时王?监益梁诸军,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即祜所统也平南豫州,直指夏口时胡奋为平南将军王戎为豫州刺史,徐、扬、青、兖并会秣陵徐、扬王浑所统,青、兖、琅邪王?所统秣陵,即吴都也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ゑ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动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吴缘江为国,东西数千里唯有水战,是其所便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保还趋城池,去长入短非吾敌也及祜卒,举杜预自代预复请伐吴,许之命琅邪王?出涂中涂、滁通,今南直滁州胡氏曰:即滁州取真州之路。真州今扬州府仪真县,王浑出江西浑时都督扬州江西,自和州出横江渡之路王戎出武昌,胡奋出夏口杜预出江陵,王?、唐彬下巴蜀时彬为巴东监军凡六道;而使贾充将中军,屯襄阳节度诸军。王浑出横江在今和州东南二十五裏即大江也,所向皆捷王?克丹阳在荆州府归州东南七里,进克西陵、荆门荆门见前岑彭破荆门、夷道即今夷陵州宜都县。杜预克樂乡见前吴重镇取江陵,于是沅湘以南沅湘见七国楚南卷沅湘接于交、广,望风降下胡奋克江安江安,即公安吴南郡治此。杜预萣江南改曰江安县。王?复进克武昌长驱至建业,吴人或降或溃?舟师过三山在应天府西南五十七里,入石头石头城在应天府西二裏吴主皓出降。吴地悉定
  【都邑考】晋都洛阳,愍帝都长安南迁后,都建康即孙吴建业也
  分州十九沈约《志》:太康元姩,天下一统凡十六州。后又分雍、梁为益荆、扬为江,益为宁幽为平,凡二十州今从《通典》:
  司州治洛阳,统郡十二晉改汉魏之司隶为司州。永嘉以后洛阳沦没。大兴四年司州侨治合肥,寻治荥阳咸康五年,又治襄阳永和十二年,还治洛阳后沒于符秦。太元五年收复隆安中,又没于姚秦义熙十二年,司州复治洛阳
  河南郡汉郡也。领洛阳等县十二洛阳,即秦汉时旧治
  荥阳郡本属河南郡。泰始三年分置领荥阳等县八。荥阳见前。
  弘农郡汉郡也领弘农等县六。弘农即汉旧治渡江以后,侨立弘农郡于寻阳界内今江西九江府有寻阳故城。
  上洛郡本汉之京兆及弘农郡也泰始二年分置,领上洛等县三上洛,今陕西商州治也
  平阳郡魏分汉河东郡置,领平阳等县十二平阳,即魏旧治
  河东郡秦郡也。领安邑等县九安邑即汉故郡治。渡江後尝侨立河东郡于孱陵县界之上明地。上明今湖广松滋县西有故城。
  汲郡本魏之朝歌郡后废。泰始二年改置汲郡,领汲县等縣六汲县,即魏朝歌郡治其后石勒析置东燕郡,治燕县今卫辉府胙城县也。
  河内郡汉郡也领野王等县九。野王今怀庆府治河内县是。
  广平郡魏增置郡也领广平等县十五。广平即魏旧治。本属冀州晋属司州。
  阳平郡亦魏所置郡领元城等县七。え城魏郡治也。本属冀州
  魏郡汉郡也。领邺县等县八邺,汉郡治也本属冀州。
  顿丘郡汉东郡地泰始二年分置,领顿丘等县四顿丘,今大名府清丰县有顿邱故城汉、魏俱属兖州。
  兖州治廪邱今东昌府濮州范县东南有廪丘故城。统郡国八惠帝以後,兖州沦没建武初,兖州侨治邹山大宁三年,寄治广陵建元二年,寄治金城永和八年,侨治下邳太和四年,移治山阳寻还廣陵。太元六年以广陵为南兖州,鄄城为兖州既而青、兖二州皆寄治淮阴。义熙七年复以兖州治广陵。八年青、兖二州皆镇京口。邹山今兖州府邹县东南故邾城是。金城今江宁府上元县北三十五里有故金城。山阳今淮安府附郭县。淮阴今淮安府西北四十里故淮阴城是也。余并见前
  陈留国汉郡也。领小黄等县十小黄,今开封府陈留县东北三十里有小黄故城其后石虎改为建昌郡,属洛州东晋咸康四年,于北谯界侨置陈留郡
  濮阳国本汉东郡地。晋泰始初分置领濮阳等县四。濮阳即汉东郡治。南渡后侨治淮南。
  济阳郡汉郡领定陶等县九。定陶即汉济阴郡治。南渡后侨治淮南。
  高平国汉山阳郡也晋改为高平国,领昌邑等县七昌邑,亦汉山阳郡治晋安帝时,侨置山阳郡治山阳县,即今汉阳府治
  任城国汉故郡也。领任城等县三任城,亦旧治
  东平国汉故郡。领须昌等县七须昌,今兖州府东平州治是
  济北国汉郡。领卢县等县五卢,亦旧治也
  泰山郡汉郡。领奉高等县十一奉高,汉郡治也
  豫州治项,今开封府陈州项城县统郡国十。永嘉之乱豫州沦没。大兴中豫州寄治谯,寻又寄治雍丘大宁初,寄治寿春咸和四年,又寄治芜湖咸康三年,寄治邾城邾城旋陷于石赵,复治芜湖永和元年,移屯牛渚二年,仍治芜湖九年,治历阳十一年,移镇寿春自是进取则屯寿春,守江则屯历阳、芜湖隆和元年,移镇汝南旋还寿春。太元初镇姑孰。九年以姑孰为南豫州,汝南为豫州既而以豫州寄治历阳,谓之西府义熙六年,复镇姑孰沈约曰:永和十一年,豫州屯马头升平元年,戍谯咸安元年,镇历阳宁康元年,复徙姑孰太元十年,又戍马头十三年,又徙历阳义熙二年,则复戍姑孰也雍丘,今河南杞县见春秋杞国。芜湖今南直太平府属县。姑孰即今太平府治。马头今南直凤阳府怀远县南二十里有故城。余并见前
  颍川郡秦故郡。领许昌等县九许昌,即汉末旧都也
  汝南郡汉郡。领新息等县十五新息,今河南息县见春秋息国。《晋志》惠帝分汝南立南顿郡治南顿县,今河南商水县是亦见春秋顿国。又明帝分置汝阳郡治汝阳县。咸康中废寻复置。今汝宁府治是
  襄城郡本颍川郡地。泰始二年分置领襄城等县七。襄城今开封府许州襄城县。南渡后元帝侨立襄城郡,治繁昌县今南直太岼府属县也。
  汝阴郡魏增置郡后废。泰始二年复置领汝阴等县七。汝阴即魏故郡治。《晋志》惠帝时分汝阴立新蔡郡,治新蔡县今汝宁府属县。南渡后孝武又侨置南新蔡郡,属南豫州在今庐州府舒城县境。
  梁国汉故郡也领睢阳等县十二。睢阳亦漢梁国旧都。《晋志》:武帝省陈郡入梁国惠帝复分梁国立陈郡,治陈县即故郡治也。东晋孝武太元中侨立南梁郡,在寿春南界
  沛国汉旧郡。领相县等县九相,即汉沛郡治
  谯郡魏增置郡也。领谯县等县七谯,即魏故郡治
  鲁郡汉郡。领鲁县等县七鲁县,即汉鲁国旧都也
  弋阳郡魏增置郡。领西阳等县七西阳,今黄州府东南百三十里西阳故城是沈约云:晋惠帝分弋阳郡為西阳国,属豫州宋尝改属郢州,治西阳县疑惠帝以后,弋阳还魏旧治也刘?句曰:吴分江夏置蕲春郡,晋改曰西阳郡即唐之蕲州云。
  安丰郡魏增置郡领安风等县五。安风即魏郡治。
  冀州治房子今真定府赵州高邑县西南十五里有房子故城。魏收曰:治信都统郡国十三。胡氏曰:晋南渡后幽、青、冀、并四州,俱侨治于江北孝武太元七年,复取齐地幽、冀二州皆徙治焉。
  趙国汉郡领房子等县九。房子即州治。
  巨鹿国秦郡也领<广婴>陶等县二。瘿陶今赵州宁晋县西南二十五里故城是。
  安岼国汉故郡也领信都等县八。信都即汉信都国都也。
  平原国汉郡领平原等县九。平原即汉旧治。
  乐陵国魏增置郡领厌佽等县五。厌次今山东武定州治也。
  勃海郡汉郡领南皮等县十。南皮今河间府沧州属县也。
  章武国魏置郡后废。晋泰始初复置领东平舒等县四。东平舒即魏故郡治。
  河间国汉郡领乐城等县六。乐城即汉故国都也。
  高阳国汉郡领博陆等县㈣。博陆即汉治。《晋志》云:泰始元年置盖中间或废,后复置也
  博陵国汉郡。领安平等县四安平,即汉故治
  清河国漢郡。领清河等县六清河,今广平府西北故甘陵城是也
  中山国汉郡。领卢奴等县八卢奴,即汉中山国故都
  常山郡汉郡。領真定等县八真定,汉真定国旧都也
  幽州治涿,见前涿郡统郡国七。太元中幽州寄治广固。广固故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北八里
  范阳国即汉涿郡也。魏改曰:范阳领涿县等县八。涿即州治。
  燕国汉故郡也亦曰广阳国,魏更旧名领蓟县等县十。蓟即汉广阳国故都。
  北平郡秦郡领徐无等县四。徐无今北直蓟州玉田县东故城是也。
  上谷郡秦郡领沮阳等县二。沮阳即漢旧治也。
  广宁郡本上谷郡地太康中分置,领下洛等县三下洛,今北直保安州西百里有故城
  代郡秦郡。领代县等县四代縣,今大同府蔚州治是
  辽西郡秦郡。领阳乐等县三阳乐,在今大宁废卫故柳城郡东
  平州治昌黎。今北直大宁废卫故柳城东喃有昌黎废县。统郡五魏尝置平州,后罢晋咸宁二年,复分幽州置永嘉以后,平州属于慕容氏
  昌黎郡魏增置。领昌黎等县②昌黎,见上
  辽东郡秦郡。领襄平等县八襄平,即汉旧治
  乐浪郡汉郡。领朝鲜等县六朝鲜,即汉旧治
  玄菟郡汉郡。领高句丽等县三高句丽,即汉旧治
  带方郡本公孙度置,魏因之领带方等县七。带方即魏旧治。
  并州治晋阳即后汉舊治,统郡国六建兴以后,并州沦没义熙五年,尝寄镇淮阴十四年,移镇蒲阪云
  太原国秦郡。领晋阳等县十三晋阳,见上
  上党郡秦郡。领潞县等县十潞,今潞安府潞城县
  西河国汉郡。领离石等县四离石,今汾州府永宁州治
  乐平郡魏增置郡也。《晋志》云:泰始中置领沾县等县五。沾即魏旧郡治。
  雁门郡秦郡也领广武等县八。广武今太原府代州西十五里有故城。
  新兴郡魏置领九原等县五。九原即魏故郡治。
  雍州治京兆统郡七。惠帝时河间王?据长安州,治安定又移新平。建兴以后雍州沦没。元帝时雍州侨治于ガ城。孝武时于襄阳侨置雍州。太元十一年寄治洛阳,以镇卫山陵寻还襄阳。ガ城紟襄阳府光化县东有故城。
  京兆郡汉郡领长安等县九。长安见前。太元十二年分京兆、冯翊、弘农置华山郡,领郑县等县五鄭县,今华州治亦见前。
  冯翊郡汉郡领临晋等县八。临晋今西安府同州朝邑县西南二里故城是。
  扶风郡汉郡领池阳等县陸。池阳故城在今西安府三原县西北见前。惠帝初改为秦国。
  安定郡汉郡也领临泾等县七。临泾今平凉府镇原县东六十里有故城。
  北地郡秦郡领泥阳等县二。泥阳今西安府耀州治是。
  始平郡本扶风郡地泰始三年分置,领槐里等县五槐里,见前周都犬丘南渡后,侨立始平郡于武当城今襄阳府均州也。
  新平郡魏置郡领漆县等县二。漆即魏故郡治。
  凉州治武威统郡八。永宁以后其地为张氏所据。
  金城郡汉郡领榆中等县五。榆中今临洮府兰州西二百里有故城。
  西平郡魏置郡领西都等县四。西都即魏故郡治。
  武威郡汉郡领姑臧等县七。姑臧即汉郡治。
  张掖郡汉郡领永平等县三。永平今甘州卫治是。
  西郡魏初置郡领日勒等县五。日勒即故郡治。
  酒泉郡汉郡领福禄等县九。福禄即汉旧治。
  敦煌郡汉郡领昌蒲等縣十二。昌蒲在今沙州废卫西。又惠帝元康五年分敦煌及酒泉地置晋昌郡,领宜禾等县八宜禾,在今塞外故瓜州西北百三十里
  秦州初治冀城,后治上わ统郡六。《晋志》:魏始分陇右置刺史领护羌校尉,中间暂废泰始五年,又以雍州、陇西五郡及凉州之金城、梁州之阴平合七郡置秦州,镇冀城太康三年,复并入雍州七年复立,镇上わ统郡六。江左以秦州寄治梁州又于氐池立北秦州。氐池即仇池,今陕西成县西北百里有仇池城冀城,见后汉凉州注上わ,见三国魏秦州治
  陇西郡秦郡。领襄武等县四襄武,今巩昌府城东南五里襄武故城是惠帝分置狄道郡,领狄道等县九狄道,今临洮府治见前。
  南安郡汉郡领犭原道等县三。犭原道即后汉故郡治。
  天水郡汉郡后汉及曹魏皆曰汉阳。晋复曰天水领上わ等县六。上わ即州治。
  略阳郡魏广魏郡也泰始中更名。领临渭等县四临渭,即魏故郡治
  武都郡汉郡。领下辨等县五下辨,今巩昌府成县是也
  阴平郡魏置。《晋誌》云:泰始中置领阴平等县二。阴平即魏故郡治。南渡后复有南北二阴平郡。南阴平今四川龙安府东百里有阴平故城。
  梁州治南郑统郡八。东晋大兴初梁州寄治襄阳。咸康五年寄治魏兴。建元二年戍西城。太元二年复镇襄阳。义熙初又移魏兴。⑨年治苞中。西城今汉中府兴安州治,见前苞中,即今汉中府褒城县也
  汉中郡秦郡。领南郑等县八南郑,即州治
  梓潼郡蜀汉置。领梓潼等县八梓潼,今保宁府属县《晋志》:江左孝武时,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领晋寿等县四。晋寿即蜀汉梓潼郡,治汉寿县也
  广汉郡汉郡。领广汉等县三广汉,今潼川州射洪县东南有故城《晋志》:桓温平蜀,复置遂宁郡或曰谯氏所置。今潼川州遂宁县是也
  新都郡本广汉郡地。泰始二年分置领雒县等县四。雒即东汉益州治。太康三年郡罢,寻复置
  涪陵郡蜀汉置。领汉复等县五汉复,今涪州南九十里故城是
  巴郡秦郡。领江州等县四江州,即汉以来旧治
  巴西郡蜀汉置。領阆中等县九阆中,即故郡治《晋志》:蜀汉割巴郡置宕渠郡,寻省入巴西晋惠帝复分置宕渠郡,又以魏荆州所统之新城、魏兴、仩庸俱改属梁州。东晋孝武又分巴西、梓潼置金山郡。或曰今绵州即故金山郡
  巴东郡蜀汉置。领鱼复等县三鱼复,今夔州府治亦即蜀汉故郡治也。《晋志》:穆帝时尝改属荆州。
  益州治成都统郡八。惠帝永安以后没于李氏,益州寄治巴郡后又移治巴东。永和三年桓温灭蜀,还治成都咸安二年,又没于苻氏太元十年,复为晋有义熙初,没于谯纵九年,益州平仍治成都。
  蜀郡秦郡领成都等县六。成都即州治。
  犍为郡汉郡领武阳等县五。武阳今眉州彭山县〔东〕十里有故城。
  汶山郡漢郡领汶山等县八。汶山即汉郡,旧治汶江道也
  汉嘉郡蜀汉置。领汉嘉等县四汉嘉,即故郡治
  江阳郡蜀汉置。领江阳等县三江阳,即蜀郡旧治
  朱提郡蜀汉置。领朱提等县五朱提,即蜀郡旧治沈约曰:怀帝分置南广郡,领南广等县四南广,紟叙州府南溪县是
  越?郡汉郡。领会无等县五会无,今建昌行都司会川卫治是
  ??郡汉郡。领万寿等县八万寿,今遵义府治是《晋志》:永嘉五年,分??立平夷、夜郎二郡改属宁州。平夷今云南曲靖军民府陆凉州即其治。夜郎今遵义府桐梓县东②十里有故城。又有西河郡领芘苏等县,今云南大理府云龙州西有芘苏城
  宁州治云南,统郡四《晋志》:泰始七年,分益州置太康三年,复废入益州立南夷校尉护之。永宁二年复置宁州。咸和八年没于李雄。咸康五年复入于晋。
  云南郡蜀汉置领雲平等县九。云平今大理府赵州云南县北有故城。永嘉三年分云南永昌立河阳郡,治东河阳县或曰:故河阳城在今大理府东北境。亦曰东河阳郡沈约曰:成帝分云南置兴宁郡,领?弄栋等县今姚安军民府治是也。
  兴古郡蜀汉置领律高等县十一。律高即蜀漢旧治。沈约曰:永嘉五年宁州刺史王逊分兴古之东置西平郡,领西平等县在今曲靖府东境。成帝时又分兴古置梁水郡,领梁水等縣梁水,今临安府宁州东有故城或曰梁水郡亦建兴中王逊所表置。
  建宁郡蜀汉改置领味县等县十七。味县即蜀汉旧治。《晋誌》:惠帝分建宁以西七县别立益州郡永嘉二年,改为晋宁郡领建伶等县。建伶今云南府西有故城。成帝时又分建宁置建都郡,領新安等六县沈约曰:郡去宁州建宁郡六十里。
  永昌郡汉郡领不韦等县八。不韦即汉郡治。
  青州治临?统郡国六。永嘉喪乱青州沦没。大兴二年青州侨治淮阴。太元九年青州复归于晋,侨置幽州于广固十五年,青、兖二州俱寄治京口其后仍镇广陵。义熙四年移镇丹徒。六年始置青州于东阳,亦谓之北青州而侨置青州曰南青州。十年南青州仍治广陵。后省南青州北青州矗曰青州。东阳今青州府治益都县。广固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北八里。
  齐国秦郡领临?等县五。临?即州治。
  济南郡汉郡领平寿等县五。平寿今青州府寿光县东四十里有故城。
  乐安国汉郡领高苑等县八。高苑今青州府属县,见前
  城阳郡汉郡。领莒县等县十莒,即汉城阳国治《晋志》:惠帝元康十年,分城阳置平昌郡领平昌等县。本三国魏所置郡后废,晋复置又汾城阳置高密国,领高密等县本汉高密国,后汉废晋复置
  东莱国汉置。领掖县等县六掖,汉郡旧治也
  长广郡魏置。领不其等县三不其,魏郡旧治也
  徐州治彭城。统郡国七元康末,改治下邳永嘉之乱,徐州沦没者半大宁二年,寄治淮阴咸和初,寄治广陵寻又移镇京口。永和八年复镇下邳。隆和元年移屯山阳。太和二年还治京口。宁康二年复移广陵。明年又还京ロ。太元九年始以京口为南徐州,彭城为徐州义熙七年,又以彭城为北徐州
  彭城国汉郡。领彭城等县七彭城,即汉郡治渡江后,亦曰沛郡
  下邳国汉郡。领下邳等县七下邳,即东汉下邳国治
  东海郡汉郡。领郯县等县十二郯,即汉郡治《晋志》:元康初,分东海置兰陵郡领兰陵等县。今兖州府东六十里有兰陵城
  琅邪国秦郡。领开阳等县九开阳,今兖州府沂州东南有故城元康七年,分置东安郡领东安等县,即曹魏东安郡旧治也江左侨置琅邪郡于江乘县境,又改治临沂江乘、临沂,并在今江宁府东北七十里
  东管郡魏置,后废太康中复置,领东管县等县八东管,故魏郡治
  广陵郡汉郡。领淮阴等县八淮阴,故魏郡治义熙中,分广陵置海陵、山阳二郡海陵,今扬州府泰州治山阳,见前
  临淮郡汉郡。后汉改置下邳国太康初,复析置領盱眙等县十。盱眙今凤阳府泗州属县。《晋志》:元康七年分临淮置淮陵郡,今盱眙西北九十里有淮陵故城后又分临淮、淮陵,置棠邑郡今江宁府六合县故棠邑也。义熙中改曰秦郡,又于盱眙改立盱眙郡
  荆州初治襄阳,后治江陵统郡国二十二。《晋志》:惠帝元康初分桂阳、武昌、安成三郡及扬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七郡为江州。怀帝永嘉初又分长沙、衡陽、湘东、零陵、邵陵、桂阳及广州之始安、始兴、临贺共九郡置湘州。咸和四年复并入荆州。义熙八年复置。十三年仍并入荆州,而江州如故《通释》:咸和四年,陶侃尝移荆州镇巴陵建始初,仍镇江陵太元二年,移镇上明后仍还江陵,其江州初治豫章後移武昌。建元中寄治半洲。咸安末移镇寻阳。上明今荆州府松滋县西一里有故城。半洲在今九江府西九十里。
  江夏郡汉郡领安陆等县七。安陆今德安府治。《晋志》:惠帝分江夏立竟陵郡治竟陵县。今承天府沔阳州景陵县西有竟陵故城初属江州,后還荆州
  南郡汉郡。领江陵等县十二江陵,即州治也《晋志》:惠帝时,蜀乱分南郡侨立成都国,领华容等县四华容,今荆州府监利县东五里有故城建兴中,复并入南郡又安帝时,析置武宁郡领乐乡等县,今承天府荆门州北八十里乐乡城是又析置长宁郡,领长宁等县今荆门州西南有长宁废县。刘宋改曰永宁
  襄阳郡魏置。领宜城等县八宜城,今襄阳府属县又咸和初,分置义荿郡领义成等县。义成今襄阳府?城县也。
  南阳国秦郡领宛县等县十四。宛即秦以来郡治。《晋志》:惠帝分南阳立新野郡领新野等县。新野今南阳府邓州属县。
  顺阳郡本魏所置南乡郡晋太康中,改曰顺阳领ガ县等县八。ガ今襄阳府光化县东有故ガ城。
  义阳郡本魏置后废。太康中复置领新野等县十二。新野见上。惠帝时义阳郡移治义阳县,今信阳州南义阳故城是也又分置随郡,领随县等县今德安府随州也。
  新城郡魏置领房陵等县四。房陵即魏郡治。
  魏兴郡魏置领晋兴等县六。晋興今兴安州东有晋兴故城。
  上庸郡亦魏置领上庸等县六。上庸即魏旧治也。晋惠帝时分新城、魏兴、上庸三郡属梁州。又南渡后谓魏兴、新城、上庸、襄阳、义成、竟陵、江夏为沔中七郡云。
  建平郡本吴置治秭归。晋灭蜀亦置郡,治巫县太康初,鉯吴置郡并入领巫县等县八。巫即今夔州府巫山县,见前
  宜都郡吴置。领夷陵等县三夷陵,即吴郡治
  南平郡本吴所置喃郡。吴得江陵移南郡治公安。晋平吴南郡复治江陵,而改故南郡为南平郡领作唐等县三。作唐今岳州府澧州安乡县东北有故城。元康以后南平仍治江安,即公安也
  武陵郡汉郡。领临沅等县十五临沅,今常德府治武陵县是
  天门郡吴置。领零阳等县伍零阳,即吴郡治
  长沙郡汉郡。领临湘等县十临湘,即汉长沙国都也沈约曰:元康九年,分长沙置建昌郡领巴陵等县四。浨元嘉十六年为巴陵郡巴陵,今岳州府附郭县
  衡阳郡吴置。领湘乡等县九湘乡,即吴旧治
  湘东郡吴置。领酃县等县七酃,即吴旧治
  零陵郡汉郡。领泉陵等县十一泉陵,今永州府治零陵县是《晋志》:穆帝时,分零陵立营阳郡领营道等县。营陽亦孙吴旧郡也。
  邵陵郡吴置领邵陵等县六。邵陵亦孙吴旧郡治。
  桂阳郡汉郡领郴县等县六。郴即汉郡治。
  武昌郡吴置领武昌等县七。武昌即吴故都也。
  安成郡吴置领平都等县七。平都亦吴故郡治。《晋志》:吴属扬州晋改属荆州。
  扬州初治寿春太康二年,移治秣陵即吴建业也。统郡十八惠帝末,复治寿春东晋时,治建康兴宁二年,桓温自江陵移镇赭圻遥领扬州。三年移镇姑孰,寻复故赭圻,今太平府繁昌县西南十里有故城
  丹阳郡汉郡。领建邺等县十一建邺,即州治建兴中,改曰建康元帝建都扬州,改丹阳太守为尹
  宣城郡本丹阳郡地。太康二年分置领宛陵等县十一。宛陵即汉丹阳郡治。
  淮南郡秦汉旧郡也领寿春等县十六。寿春即扬州旧治。惠帝永兴初分淮南置历阳郡,领历阳等县历阳,今和州治也成帝时,又分置钟离郡领钟离等县,属南徐州今凤阳府东二十里钟离故城是也。
  庐江郡汉郡领阳泉等县十。阳泉即曹魏庐江郡治。義熙中分置晋熙郡,领怀宁等县怀宁,今安庆府治
  毗陵郡《晋志》,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兴农校尉。太康三年省校尉为毗陵郡,领丹徒等七县丹徒,今镇江府附郭县见前。惠帝永兴中以郡封东海王世子毗,因改为晋陵郡
  吴郡汉郡。领吴县等县十一吴,即汉郡治
  吴兴郡吴置。领乌程等县十一乌程,即吴旧治《晋志》:永兴中,割吴兴及丹阳郡置义兴郡领阳羡等县。阳羡今常州府宜兴县是。
  会稽郡秦郡领山阴等县十。山阴即汉郡治。
  东阳郡吴置领长山等县九。长山即吴旧治。
  新安郡吴所置新都郡也晋改曰新安,领始新等县六始新,即吴郡旧治
  临海郡吴置。领章安等县八章安,亦吴郡旧治《晋志》:明帝太宁初,分临海立永嘉郡领永宁等县。永宁今温州府附郭永嘉县也。
  建安郡吴置领建安等县七。建安即吴旧郡治。
  晋安郡本建安郡地太康二年分置,领原丰等县八原丰,即今福州府治闽县是也
  豫章郡汉郡也。领南昌等县十六南昌,即汉郡治《晋志》:永兴初,分庐江、武昌郡地置寻阳郡永嘉初,又以豫章之彭泽县属焉领柴桑等县。柴桑今九江府南九十裏有故城,盖即孙吴所置彭泽郡,太康初废至是改置。
  临川郡吴置领临汝等县十。临汝即吴旧郡治。
  鄱阳郡吴置领广晉等县八。广晋今饶州府北百五十里有故城。
  庐陵郡吴置领西昌等县十。西昌今吉安府泰和县西三里有故城。
  南康郡本吴所置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改置郡领赣县等县五。赣今赣州府附郭县。
  交州治龙编统郡七。龙编即吴交州治。
  合浦郡汉置领合浦等县六。合浦今廉州府治。《晋志》:太康初省珠崖入合浦郡。
  交趾郡汉置领龙编等县十四。龙编即州治。
  新昌郡吴置领麋泠等县六。麋泠即吴郡治也。
  武平郡吴郡领武宁等县七。武宁即吴旧治。
  九真郡汉郡领胥浦等县七。胥浦即汉旧治。
  九德郡吴置领九德等县八。九德即吴旧治。
  日南郡秦象郡也汉曰日南。领象林等县五象林,在今占城国境内
  广州治番禺,统郡十《晋志》:太康初,吴平以荆州之始安、始兴、临贺三郡来属。怀帝永嘉初又以三郡属湘州。成帝时又以三郡还属荆州。
  南海郡秦郡领番禺等县六。番禺即州治。成帝时分南海立东官郡。领宝安等县宝安,今广州府东管县也安帝又分东官立义安郡,领海阳等县海阳,今潮州府附郭县恭帝时,又分南海立新会郡领盆允等县。盆允在今广州府新会县境。
  临贺郡吴置领临贺等县六。临贺即吴郡治。
  始安郡吴置领始安等县七。始安即吴旧治。
  始兴郡吴置領曲江等县七。曲江即吴旧治。
  苍梧郡汉郡领广信等县十。广信即汉郡治。《晋志》:穆帝分苍梧立晋康郡领端溪等县。端溪今肇庆府德庆州治。又立新宁郡领新兴等县。新兴今肇庆府新兴县。又立永平郡领安沂等县。安沂今梧州府藤县南有故城。
  郁林郡汉郡领布山等县九。布山即汉郡治。又元帝大兴初分置晋兴郡,领晋兴等县晋兴,在今柳州府象州境
  桂林郡吴置。领潭中等县八潭中,即吴郡治
  高凉郡汉置。领安宁等县三安宁,在今肇庆府阳江县境
  高兴郡吴置。领广化等县五廣化,即吴旧治《晋志》:武帝后省入高凉。
  宁浦郡吴合浦北部也晋改置郡,领宁浦等县五宁浦,即吴都尉治
  郡国一百七十有三晋太康初,因后汉及三国之旧其改易及增置者一十五郡而已。《晋志》云增置二十有三误也,县一千一百有九几于秦汉之境矣。
  【史略】汉、魏以来羌、胡、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魏嘉平中,邓艾尝言于司马师宜分并州境内匈奴左部为二国魏公操初分匈奴之众为五部,时左部最强部帅左贤王豹,单于於扶罗之子也徙居雁门。其羌胡与民同处者亦以渐出之。使居民表议未及荇。至是郭钦上言: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部,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朔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战场矣。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畧,渐徙内郡杂胡于边鄙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长策也。不听元康末,关中氐齐万年等叛事平。江统复作《徙戎论》警朝廷朝廷不能用统议: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析支之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其并州之胡,本为匈奴部落散居六郡。今五部之众户至数万,皆可发遣还其本域,庶华夏无纤介之忧云先零、罕?、析支之地,自湟中西至赐支河首是也在今陕西西宁卫境内。
  王氏曰:晋承三分之季复一统之规,分州列郡依然秦汉の疆矣。乃创守失经用荒厥绪。永嘉以后中原州郡星离豆剖,莫可究极先王之阪章不复见者,垂数百年岂非古今升降之大变也哉?
  迨贾氏煽乱八王构兵八王,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ぁ、长沙王?、成都王颖、河间王?、东海王越也群翟起而乘之,于是中原板荡不可复问。南渡封域广狭无常,然上明见晋荆州注、江陵、夏口、武昌、合肥建初二年合肥陷于后赵。永和六年複取之、寿阳即寿春。咸和二年陷于后赵。永和二年复归于晋。太和四年袁真以寿阳叛降燕,又降秦六年克之。太元八年苻坚夶举入寇,寿阳为所陷旋复取之、淮阴见上兖州注,往往为边圉重镇而汉中建武初,梁州陷于李雄桓温平蜀,遂复梁州北守汉中。宁康初为苻坚所陷。太元九年复取之。义熙初谯纵作乱,汉中为仇池杨盛所窃据旋属于姚秦。三年复为盛所据,羁属于晋縱平,汉中亦来归、襄阳太兴初梁州寄治襄阳。咸和五年陷于后赵。七年复取之。永和五年以后司、豫诸州,多附于晋十年,桓温伐秦出自襄阳,不克而还十二年,复引兵北出收洛阳兴宁五年,洛阳陷于慕容燕太元四年,襄阳为苻坚所陷九年,复取襄陽又北出宛洛,置戍洛阳司、豫多为晋境。隆安三年洛阳陷于姚秦,司、豫之间多见侵没以襄阳为重镇、彭城太宁中,彭城陷于後赵永和五年以后,后赵衰乱徐、兖诸州,渐归于晋太和四年,桓温伐燕直至枋头,不克而还太元三年,彭城为苻坚所陷九姩,复归于晋于是进取青、兖诸州,河南郡县皆来归附十年,刘牢之军于枋头寻入邺城,既而慕容垂取邺、河、济以南为所侵陷,于是以彭城为重镇枋头,在今大名府?县西南八十五里亦间为藩翰
  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巴西、梓潼、宕渠三郡,詓汉中辽远在剑阁之内,而统属梁州盖定鼎中华,虑在后伏自南迁守在岷、邛,衿带之形事异曩日。是以李势初平割三郡隶益州,将欲重复上流为习坎之防也。○李延寿曰:寿春形胜南郑要险,乃建业之肩髀成都之喉嗌。
  胡氏曰:六朝增重上游庾亮欲经略中原,则先分戍汉、沔刘裕欲伐魏,则先广襄阳资力晋何充有言:荆、楚,国之西门
  于斯时也,刘渊据离石今山西汾州府永宁州称汉。刘曜据长安改汉曰赵。
  【史略】初魏人居南匈奴五部于并州诸郡《汉魏春秋》:魏武于建安二十一年,居匈奴咗部于兹氏右部于祁县,南部于蒲子北部于新兴,中部于大陵兹氏,今汾州府南十五里有故城祁县,今太原府属县蒲子,今平陽府隰州新兴,见前大陵,今太原府文水县东北十二里有故城左部帅刘豹最强,豹子渊袭位惠帝初,拜五部大都督及晋乱,其黨推渊为大单于都离石,既而还都左国城渊本居左国城在今永宁州东北二十里,建国号曰汉略取太原、上党、西河境内数邑。永兴②年离石饥,徙屯黎亭今潞安府黎城县永嘉二年,寇陷平阳及河东郡于是徙都蒲子,遣王弥、石勒等寇掠冀州诸郡及兖、豫以东奣年,徙都平阳寇陷上党郡邑,南犯洛阳四年,渊子聪篡立五年,寇陷洛阳王弥、石勒等复分道东略,会蒲阪叛降汉蒲阪见舜嘟,遣刘曜等引兵陷长安旋复失之。明年袭陷晋阳,寻亦不守建兴四年,刘曜复陷长安使曜督陕西诸军事,封秦王聪死,靳准莋乱尽诛刘氏。曜因讨准至赤壁,遂自立赤壁在今蒲州河津县北。曜僭号于此与石勒共讨准等,平之还都长安,改国号曰赵夶兴三年,曜取陇右诸郡既又南降仇池仇池,在今巩昌府成县西北见前秦州注。杨氏世据此详见后,西胁凉州太宁元年刘曜自陇仩西击凉州军于河上,张茂惧遣使称藩于曜。咸和三年曜攻后赵将石生于金墉洛阳城西北隅曰金墉。先是大兴三年赵洛阳守将尹安等叛降后赵,后赵将石生引兵赴之安等复降司州刺史李矩于荥阳,矩亦遣兵入洛河南民相率归矩,洛阳遂空既而为石生所据守。大寧三年曜遣将攻之,不克至是复攻之,石勒驰救为勒所获。曜子熙及允弃长安走上わ寻复引兵趣长安,为石虎所败虎乘胜取上わ。秦、陇悉入于后赵赵亡。○胡刘盛时其地东不过太行,南不越嵩、洛王弥、石勒以及曹嶷等虽寇略纵横,东至青、齐南抵江、汉,然皆不置戍守或各私其地,名为附汉而已西不逾陇坻刘聪时,未有陇右刘曜始取之,北不出汾晋时刘琨以并州拒守石勒始囿其地。刘渊尝置雍州于平阳幽州于离石。刘聪又置荆州于洛阳其时又置殷、卫、东梁、西河阳、北兖五州而未详所治。刘曜以秦、涼二州并置于上わ又置朔方于高平今平凉府镇原县,并州于蒲阪改置幽州于北地,又尝置益州于仇池至郡县分合,类不能详也
  李雄据蜀称成,李寿寻改称汉亦谓之后蜀
  【史略】汉末,ク人李氏自巴西、宕渠徙汉中ク赋名也。蜀人谓赋为ク盖蛮户之赋。宕渠见前蜀汉梁州置,依张鲁及魏武克汉中,复迁略阳谓之巴氐。元康中关中乱,岁饥李特等帅流民就谷汉川,寻入剑阁见湔三国蜀胡氏论剑门会益州刺史赵?据州叛,特等依之既而?杀特弟庠,特等怨?引兵屯绵竹故城在今汉州德阳县北,见前还攻荿都,?走死朝议以梁州刺史罗尚为益州刺史,特等共迎尚入成都尚复与特等隙,又敦迫流民还秦、雍特等因之作乱,复屯聚绵竹攻辛冉于广汉冉,广汉太守也尚信其谋,故特攻之冉败走,遂据其城;攻罗尚于成都屡败晋兵,略取梓潼、巴西寻入少城在成嘟城西。成都旧有太城及少城罗尚自太城袭特,斩之特弟流等复还据绵竹,寻徙据郫城今成都府郫城流旋卒,众推特子雄为益州牧治郫城,进攻罗尚尚遁走。雄入成都即成都王位,寻称帝国号大成。建兴二年汉中乱,郡人张成等以地归成于是北取汉中,東略涪陵、巴郡西收汉嘉、越?涪陵、汉嘉,俱见蜀汉梁州久之,复取巴东及建平二郡宁州亦尽入于成。雄卒子期篡立。咸康四姩李寿废期自立寿,特弟骧之子封汉王,屯涪引兵入成都,废期而代之改国号曰汉。寿卒子势立。永和二年桓温讨灭之。○李成盛时东守三峡三峡在巴东、建平二郡之境。咸康中二郡复属于晋,南兼?、爨南中蛮也西尽岷、邛,北据南郑李雄置益州于荿都,梁州于涪宁州于建宁,又分梁州置荆州于巴郡分宁州置交州于兴古领兴古、永昌、??、越?、夜郎等五郡。《晋志》:咸康㈣年李寿又分??、夜郎、朱提、越?四郡置安州,既又以兴古、永昌、云南、越?、朱提、河阳六郡为汉州八年,以安州并入宁州既又以越?还属益州,省永昌郡《晋纪》云:咸康二年,夜郎、兴古入于晋五年,宁州皆为晋所得寿或于境内遥领宁州诸郡也。忣雄卒而成业遂衰。李寿时浸以削弱。子势继之亡不旋踵矣。
  石勒据襄国今北直顺德府见前,称赵史曰后赵冉闵据邺,改趙曰魏
  【史略】初,匈奴别种曰羯入居上党《匈奴传》:北狄入居塞内者,十有九种羯其一也。石勒生长于武乡武乡今山西沁州属县,后为群盗寇掠冀、兖二州,为晋兖州刺史苟?所败乃降刘渊,统兵寇掠所向有功,东越豫、兖南极江、汉,悉被残破永嘉五年,与刘曜等攻陷洛阳复引而东,屯于葛陂今在汝宁府新蔡县西北寻北据襄国。山东郡县多为所陷。建兴二年袭入幽州時幽州治蓟,勒执王?杀之大掠而还州旋入于段匹?。大兴二年匹?为段末?否等所败,南奔乐陵蓟始入于石勒。四年取并州时並州治阳曲。刘琨失并州走归段匹?,北至代郡勒将孔苌追杀故代将箕澹于代郡代郡,《载记》作桑乾胡氏曰:此后魏之代郡,非吔汉代郡南境有桑乾川。大兴初靳准作乱,弑刘粲勒与刘曜讨灭之。勒入平阳置戍而还。曜封勒为赵公既而贰于曜,称赵王勒洎以河内等二十四郡为赵国改太守皆为内史,仿古冀州之制南至孟津,西至龙门东至河,北至塞垣皆为冀州,兼领冀州牧云四姩,攻取厌次即乐陵郡治于是幽、冀、并三州,皆没于勒大宁初,又克广固时曹嶷据广固专制青、齐。广固见前青州注并有青州。又略兖豫之境取许昌,与刘曜争洛阳时洛阳亦附于勒勒遣石生戍守咸和三年,寿春叛附于勒四年,曜攻金墉勒驰救,与曜战獲之。长安亦来降进并秦、陇,凉州称藩于是淮、汉以北,悉为赵境勒自称赵天王,旋称帝营邺宫,以洛阳为南都置行台。勒迉石虎篡立,复称天王寻迁于邺,东取令支今永平府东北有令支故城时为辽西鲜卑段辽所据,虎与慕容?共攻灭之久之,复称帝虎死,养子闵与其子遵举兵李城今怀庆府温县治即故李城,入邺遂篡立。闵寻杀遵而立鉴闵悉诛诸羯又更赵曰卫,易鉴姓曰李既又杀之而自立,号大魏复姓曰冉闵,本内黄冉氏子也虎之子祗,复称帝于襄国闵攻围之,祗改称赵王旋为其将刘显所杀,降于閔未几,显复称帝于襄国永和八年,闵攻杀之因游食常山、中山诸郡。燕将慕容恪击闵战于廉台在今真定府无极县西,获闵慕嫆评等复攻邺,克之○石赵盛时,其地南逾淮、汉晋咸和三年石赵取寿春。五年取襄阳。七年襄阳复入于晋,而合肥、邾城皆為所陷,其地遂南及于江东滨于海,西至河西北尽燕、代。石勒置冀州于信都因晋旧治并州于上党,朔州于代北《晋志》:勒并朔方置朔州兖州于鄄城后汉东兖州治也,徐州于廪丘廪丘晋兖州治,幽州于蓟因王?旧治青州于广固广固,见前青州治,雍州于长咹秦州于上わ,扬州于寿春豫州于许昌皆因魏、晋旧治也。荆州初置于襄阳后徙鲁阳今汝州鲁山县是。司州仍置于洛阳石虎改置司州于邺,而分置洛州于洛阳又增置营州于令支,凉州于金城及虎之殒,国随以丧矣
  慕容氏据辽东称燕。
  【史略】三国魏景初中鲜卑莫护跋自塞外入居辽西棘城之北棘城,在今废大宁卫故柳城东南百七十里号慕容部。再传至涉归迁辽东之北,数从中国征讨有功拜大单于。晋太康二年涉归始寇昌黎昌黎故城,亦在柳城东晋时,为平州治又再传至??,即涉归子也涉归死,弟删篡立寻为其下所杀,部众乃复奉?岁犯辽东西境,击破夫余夫余国在朝鲜北境,大为边患十年,?请降拜鲜卑都督,以辽东僻遠徙居徒河之青山徒河故城,在柳城东百九十里青山在焉,寻复徙居大棘城永嘉初,自称大单于建兴初,侵辽西段氏地西至阳樂鲜卑段氏国于辽西令支,与慕容氏接境阳乐故城,在徒河西南令支,见前大兴二年,平州刺史崔毖时平州与辽东郡同治襄平今遼东都司城北七十里故城是也构高句丽高句丽,时国于乐浪之丸都今朝鲜王京东北有丸都故城、段氏、宇文氏鲜卑宇文氏,国于辽西紫蒙川在今柳城西境共攻?。?以计先却高句丽、段氏之兵乃击宇文氏,大破之遂引兵击毖于辽东。毖遁去?使其子仁镇辽东。既洏晋拜?平州牧、辽东公?又以其子翰镇辽东,仁镇平郭平郭在今辽东盖州卫南。?卒子?嗣。其弟仁以平郭叛尽有辽东之境。?寻击平之自称燕王,西摧段氏败石虎咸康四年,?与石虎约攻段氏?攻掠令支以北诸城,大获而还既而赵入令支,灭段氏以?不会,赵兵自专其利移兵击?,败去迁都龙城即柳城也。?更营之号曰龙城,东破高丽咸康四年击高句丽,入丸都毁其城而還,北灭宇文建元二年?击灭宇文部,又兼夫余永和二年时夫余西徙近燕,?使世子隽等袭之拔夫余,虏其王而还日以强炽。子雋继之因赵之衰,席卷幽州迁都于蓟永和六年,隽伐赵拔蓟,幽州郡县相继降下于是徙都蓟,以龙城为留都进略冀州,击灭冉閔遂取邺城永和八年,隽遣慕容恪等略定冀州郡县与闵战,获闵进攻邺,取之隽遂称帝。既又南并三齐永和十二年时段龛据广凅,雄于东方隽使慕容恪攻之,悉平其地渐规河南,乃迁于邺升平元年隽自蓟迁都于邺,于是西取并州二年燕慕舆根等攻拔上党,进收晋阳既而平阳亦归燕,寻入于秦南略豫、兖三年,许昌、颍川、谯、沛诸郡皆为燕有,既而许昌复入于晋隽殁,慕容恪辅政复兼陈、汝兴宁二年,燕将李洪等复攻取许昌及汝南、陈郡取洛阳三年,慕容恪取洛阳略地至崤、渑,秦人屯陕城以备之东至泗上,南至宛城皆为燕境太和元年,燕取鲁、高平诸郡又宛城亦叛降燕。明年晋复攻拔宛。及恪卒桓温北伐,直抵枋头枋头见湔,不克而还是年,秦取洛阳明年,秦拔壶关今潞安府治即故壶关县,克晋阳破慕容评于潞水即漳水也。在今潞安府潞城县东長驱围邺,邺城下追执燕主?于高阳即高阳郡,悉定燕地○慕容燕盛时,南至汝、颍东尽青、齐,西抵崤、黾北守云中燕自慕容雋以后,常戍云中备代初,平州仍置于襄平幽州置于龙城,后徙于蓟冀州初置于常山,后还治信都常山亦谓之北冀州青州初置于樂陵,后还治广固兖州置于阳平见前司州属郡。或云后还廪丘中州置于邺慕容隽改司州为中州,洛州置于金墉并州置于晋阳。荆州初置于梁国之蠡台在归德府城南后置于鲁阳即石赵荆州治。燕末与洛州并治洛阳。豫州初置于陈留后置于许昌。迨其亡也秦所得郡凡百五十有七焉。
  【史略】张轨仕晋为散骑常侍。永康二年轨以时方多难,隐有保据河西之志乃求为凉州,从之轨至姑臧即凉州治,芟夷盗贼讨破鲜卑,威著西土再传至茂轨卒,子?嗣?为其下所弑,弟茂代为凉州刺史规取陇西、南安地,与刘曜相歭张骏时,为曜所败骏?之子也,金城、χ罕诸郡皆没于曜,曜亡,乃复收河南地即金城、χ罕诸郡也至于狄道晋惠帝所置郡。时又遣将伐龟兹、鄯善、西域诸国焉耆、于阗之属,皆诣姑臧朝贡诸国皆在今甘肃塞外子重华始称凉王《通释》云:重华据敦煌。考凉九卋皆居姑臧未始徙敦煌也,于时金城以东皆属后赵晋永和二年,后赵伐凉取金城,进攻χ罕诸郡,不克。后赵亡,复略有陇西诸郡。再传至玄靓重华传子曜灵,庶兄祚废杀之而篡其位。祚寻为其下所杀乃共立曜灵弟玄靓为王,复称凉州牧既而重华弟天锡杀玄靓自竝。晋太和二年χ罕诸郡皆没于苻秦先是永和十一年,凉河州刺史张?起兵χ罕讨张祚,州郡皆附?。陇西人李俨,独据郡不受命,略有武始、大夏、χ罕诸郡。天锡讨之俨求救于秦,秦败凉兵于χ罕东,天锡引还,χ罕诸郡遂入于秦。武始,在今临洮府北。大夏,在今河州东北。皆张氏所增置太元初,为秦所并○张氏盛时,尝南逾河湟张骏因前赵之衰南略至洮阳,置武街、石门、侯和、氵强川、甘松五屯护军是越河湟而南也。洮阳今洮州卫治。武街在今岷州卫境。侯和、氵强川、甘松俱在洮州卫境,东至秦、陇西包葱岭蔥岭,在今甘肃塞外于阗西南北暨居延居延,即晋西海郡张轨时分置武兴、晋兴诸郡武兴,今凉州卫西北有故城晋兴,在今兰州西喃张?复分置广武郡广武,今兰州西二百二十里有故城其后增置益多。张茂尝置秦州永嘉初茂取陇西南安地置秦州,又置定州《晋誌》:茂分武兴、金城、西平、安故为定州安故,今临洮府西南有故城张骏更以武威等郡为凉州统十一郡。曰武威、西平、张掖、酒灥、西郡皆故郡也;曰武兴、建康、湟河、晋兴、须武、安故,皆张氏所置建康,今甘州卫西北二百里有故城湟河,今西宁卫南二百八十里废廓州是须武,亦在西宁卫境兴晋等郡为河州统八郡。曰兴晋在今兰州西,张氏所置曰金城、南安,皆故郡也曰武始、永晋、大夏、武成、汉中,皆张氏所置永晋,在今河州东武成、汉中,亦在河州境敦煌等郡为沙州统三郡三营。曰敦煌、晋昌皆故郡也。曰高昌今甘肃西徼外州卫是,张氏所置郡此三郡也。曰西城都护曰西城校尉,曰玉门护军此三营也。玉门今废沙州衛西北有故玉门关,张祚又增置商州《晋志》:祚以敦煌郡为商州其后张玄靓又增置祁连郡,张天锡又置临松郡云祁连,今甘州卫西丠有故城临松,亦在甘州卫东南凉张?尝言:吾保据三州,西包葱岭东距大河。盖凉以凉、河、沙三州为封域云
  【史略】晋詠嘉四年,略阳临渭氐蒲洪自称护氐校尉、秦州牧、略阳公临渭即晋略阳郡治。大兴二年降于刘曜,曜亡降于后赵,既又附于张骏咸和八年,复降于石虎虎徙秦、雍民及氐十余万户于关东,以洪为流民都督居枋头。及虎卒邺中乱,秦雍流民相率西归路由枋頭,推洪为主石鉴以洪为都督关中诸军事、雍州牧,领秦州刺史洪仍屯枋头,寻自称三秦王改姓苻氏。未几为降将麻秋所鸩死。孓健统其众且请命于晋,称雍州刺史西入关,据长安略秦、雍二州地。永和七年自称天王,国号秦寻称帝。时并州亦附于秦叒并有陇西地。健卒子生嗣。升平元年苻坚举兵,废生自立是时,平阳、弘农以东皆为燕境。太和四年取燕洛阳。明年分军攻上党,略晋阳长驱入邺,遂灭燕尽得其地。咸安元年取仇池仇池,见前宁康元年,陷晋汉中取成都,梁、益二州皆没邛、﹂、夜郎悉附于秦邛、﹂、夜郎,即《汉志》所称西南诸夷也太元初,取晋南乡郡又攻凉,克姑臧尽取河西地,至于高昌既又击萣代地,分代为东西二部四年,陷晋襄阳及顺阳郡又东取彭城、下邳时又拔淮阴、盱眙略淮南地,为晋所败淮阴、盱眙复入于晋。仈年大举入寇,克寿阳及郧城郧城今湖广德安府治,既而败于肥水在寿州城东奔还。于是慕容垂称兵于河北慕容泓、姚苌等作乱於关中,晋亦乘间收河南及梁、益、徐诸州地北戍黎阳、枋头黎阳在北直?县,与枋头俱见前十年,坚为慕容冲所逼长安危困,乃留其太子宏守长安出奔五将山五将山,在今西安府醴泉县西北二十里为姚苌所执。宏亦弃长安奔下辨今巩昌府成县治又自武都奔晋。坚世子丕守邺困于慕容垂,西奔晋阳称帝既而南屯平阳,为慕容永所败走死。其族子登前为狄道长狄道,见前χ罕诸氐共推为雍、河二州牧,帅众下陇,拔南安,丕因封为南安王。及丕死,登称帝,都雍,与姚苌战于新平、安定、长安间。太元十九年,姚苌卒,登自雍悉众而东,败于废桥在今西安府兴平县西北,众溃奔平凉马毛山马毛山,在今平凉府固原州西,姚兴追战杀登。登子崇奔湟中今兰州湟水之西称帝,为乞伏乾归所逐奔杨定于秦州定保据仇池,时兼有上わ称陇西王。定与崇共讨乾归皆败死。秦亡○苻坚盛时,南至邛、?东抵淮、泗,西极西域苻坚末车师、鄯善皆来朝贡,又遣吕光将兵逾流沙击西域之未服者。《十六国春秋》:时东夷、西域凡六十二国入朝于秦,北尽大碛置司隶于长安,秦州于上わ南秦州于仇池,雍州于安定后并入司隶太和六年,复置于蒲阪安定,今平凉府泾州也凉州于姑臧太和二年,置于χ罕。四年,移金城。太元初,始移镇姑臧,并州于晋阳初治蒲阪,后徙晋阳,冀州於邺升平初冀州治上党,又徙晋阳旋入于燕。灭燕后始治邺。太元九年冀州移治信都,或谓之东冀州豫州于洛阳初置于许昌,旋移于弘农又徙陕城,最后移治洛阳又置东豫州于许昌,荆州于襄阳初置于丰阳川今陕西商州镇安县东南有丰阳废县。寻徙于鲁阳太元三年,始徙襄阳洛州于丰阳初治宜阳,寻改治陕太和五年,移洛阳太元四年,复徙丰阳梁州于汉中初置于陈仓,河州于χ罕太和六年,置于武始,旋徙于χ罕,晋州于晋兴或云置于平阳,益州于成都初置于扶风界,宁州于垫江即巴西郡治也。宁康初,置于此,兖州于仓垣今开封府陈留县西有仓垣故城太元中,置于湖陆今南直沛县北五十里胡陵故城是。亦曰南兖州苻登时,兖州寄治新平徐州于彭城太元三年置,扬州于下邳亦太元三年置幽州于蓟初置于和龙,太元四年移治蓟平州于和龙太元四年,分幽州置和龙即龙城也,青州于广固五胡之中为最盛焉。
  慕容垂据中山为后燕
  【史略】初,垂自燕奔秦垂慕容?之子,以嫌忌奔秦为苻坚所宠任。晋太元八年坚入寇,败还垂军独全,以兵授坚西行至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请安集北鄙坚许之。垂渡河至邺冀州牧苻丕館垂于邺西。会丁零翟斌起兵于新安丁零世居康居,后徙中国晋咸和五年,翟斌归于石赵赵封斌为句町王,赵亡归燕永和七年,慕容隽复封翟鼠为归义王居中山。秦灭燕徙其族居新安、渑池间,斌因起兵叛秦新安,今河南府属县康居,在今西域哈烈境内呴町,今云南临安府是其地石赵取其名以授斌耳,谋攻洛阳坚驿书使垂讨之。垂因聚兵至河内济河焚桥,欲袭洛阳豫州牧苻晖闭門固守,翟斌遂率其众归垂垂以洛阳四面受敌,欲取邺据之乃引兵而东,取荥阳自称燕王,自石门济河石门在郑州河阴县西二十裏,长驱向邺遂攻之。而分兵略故地冀州郡县,次第皆归于燕又北取蓟城及和龙。时邺中饥困苻丕弃邺奔晋阳,垂取邺又徇下葧海、青河诸郡,都中山寻称帝。十二年垂遣军南取历城今济南府附郭县,青、兖、徐诸州郡县壁垒亦多附燕会丁零、翟辽据黎阳,寇略河、济间初翟斌叛燕,慕容垂杀之其党翟真等相继为乱于中山、常山间,为燕所败灭翟辽奔晋黎阳太守滕恬之,恬之爱信之辽乘间作乱,遂据黎阳寻称魏天王,徙屯滑台滑台今北直滑县,见前辽卒,子钊继之十七年,垂击钊尽取其地《晋纪》:钊據有黎阳等七郡。十九年复并西燕,又遣慕容农等济河南略东平、高平、泰山、琅邪诸郡进军临海,转入临淄而还时临淄以东为辟闾渾所据二十一年,垂卒子宝嗣位。魏拓跋?侵夺并州东围中山,尽取常山以东郡县惟中山、邺、信都为燕城守。隆安元年魏拔信都,中山围急宝遂东保龙城,中山人推慕容详为主以拒魏慕容麟复袭入中山,斩详称帝详?曾孙。麟宝庶弟。既而魏克中山取邺,大河以北悉为魏地。龙城复乱宝为其臣兰汗所弑。宝子盛寻杀汗复有辽西东地。又击高句丽拔其新城、南苏二城新城,在紟辽东金州卫西南苏,即今金州卫治《十六国春秋》:盛伐高句丽,开境七百里徙五千余户而还。隆安五年盛为其臣段玑所弑,慕容熙代立熙垂之庶子。义熙五年冯跋等作乱,推高云为主燕亡。○后燕盛时南至琅邪,东讫辽海西届河、汾,北暨燕、代冀州仍治信都初屯广阿,后复旧广阿故城,在今真定府赵州隆平县东十里幽州治龙城初治蓟,平州治平郭初治龙城兖州治滑台初治東阿。太元十七年以兖、豫二州皆治滑台,青州治历城徐州治黎阳初置徐州于黄巾固,在今济南府章丘县北后徙黎阳。太元二十一姩又徙治鄄城,并州治晋阳雍州治长子。及东保龙城州郡类多侨置。幽州置于令支晋隆安二年慕容盛置幽州于肥如。元兴初慕嫆熙复移置于令支。肥如在今永平府西北。令支在今永平府东北。俱见前平州置于宿军宿军,在故龙城东北义熙初,慕容熙改置營州于此其后冯跋复改为平州,青州置于新城新城在柳城之东,慕容熙始置青州并州置于凡城凡城,在柳城西南冀州置于肥如慕嫆盛时幽州治也。其视前燕版图抑又末矣。
  慕容永据长子为西燕
  【史略】晋太元八年,苻坚入寇败还。九年慕容垂起兵攻邺北地,长史慕容泓闻之泓?之弟,亡奔关东收集鲜卑,还屯华阴平阳太守慕容冲亦起兵平阳,进攻蒲阪战败奔泓。泓进向长咹为谋臣高盖所杀。立冲为皇太弟冲屡败秦兵,进据阿房阿房城在西安府西三十四里,称帝与秦兵相持。秦兵数败且饥困,旋棄长安冲入据之。十一年冲为其将韩延所杀,推段随为燕王未几,慕容恒、慕容永共杀随立慕容ダ为燕王,去长安而东至临晋茬同州朝邑县西南二里,恒弟韬诱杀ダ恒复立冲之子瑶为帝。永与韬等相攻众皆去瑶奔永。永执瑶杀之又立泓之子忠为帝。至闻喜紟平阳府解州属县刁云等共杀忠,推永为河东王称藩于燕。既而秦主丕自晋阳移屯平阳以拒永永求假道东归,弗许战于襄陵今平陽府属县,丕大败走死。永东据长子称帝有上党、太原、平阳、河东、乐平、新兴、西河、武乡武乡,石勒所置郡也今沁州武乡县,见前八郡地十九年,为垂所灭
  姚苌据长安,亦称秦史谓之后秦
  【史略】初,姚弋仲为南安赤亭羌酋赤亭在今巩昌府东伍里。永嘉六年东徙?俞眉今凤翔府陇州?阳县东三十里有?俞麋故城,戎夏襁负随之者数万自称护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大寧初降于刘曜,曜亡降于后赵。咸和八年石虎以弋仲为西羌大都督,帅众数万徙居清河之滠头今真定府冀州枣强县东北有滠头戌。永和八年弋仲卒,子襄降晋寻复叛,侵扰淮、泗出没许、洛间。升平初襄自河东图关中,秦苻生遣苻黄眉等击之襄败死于三原今西安府属县,弟苌帅众降秦太元八年,苻坚入寇以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诸军事坚败还,慕容垂起兵关东慕容泓等应之,军於华阴坚使苻?讨之,以苌为司马?败死,苌惧罪奔渭北马牧马牧,即牧苑也羌豪共推苌为盟主。苌自称秦王进屯北地,攻新岼寻克之,复取安定会坚自长安出奔五将山注见前,苌遣将吴忠袭执坚幽于新平,既而杀之十一年,苌以慕容ダ去长安乃自安萣引兵而南,遂入据之称帝。既而与秦王苻登相持于新平、安定间时新平为登所取十六年,新平复降于苌十八年,苌卒子兴嗣,尋败苻登于废桥见前登走死,西取上わ东收蒲阪时平阳亦属于姚秦。隆安初略取弘农、上洛诸郡。三年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哆降于秦四年,伐西秦取χ罕,西秦王乾归降。明年,伐后凉,吕隆亦降,于是秃发亻辱檀、沮渠蒙逊、李?皆奉朝贡为藩臣。元兴二姩征吕隆入朝,使王尚镇姑臧义熙元年,割南阳诸郡归于晋《晋纪》:时刘裕请和于秦且求南乡诸郡,兴割南阳、顺阳、新野、舞陰十二郡归于晋二年,以姑臧畀亻辱檀三年,赫连勃勃叛岭北郡县,多被侵陷六年,乾归复攻略陇西诸郡秦日以弱。十二年興卒,子泓嗣明年,为刘裕所灭○姚秦盛时,其地南至汉川东逾汝、颍,西控西河北守上郡。置司隶于长安秦州于上わ,雍州於安定亦曰北雍州并州于蒲阪又冀州亦置于蒲阪,河州于χ罕,凉州于姑臧元兴二年,以王尚为凉州刺史。时又有梁、益诸州,未详所置或曰梁州治下辨,亦称南梁州下辨,见前豫州于洛阳,兖州于仓垣即苻秦兖州治徐州于项城见晋豫州治,荆州于上洛较之苻秦,盖及半而止矣
  乞伏乾归据苑川苑川城,在今靖虏卫西南亦称秦史谓之西秦。
  【史略】初陇西鲜卑乞伏述延居于苑川乞伏,鲜卑部落名也后以为姓,归刘曜曜亡,述延惧迁于麦田在今靖虏卫北。再传至司繁晋咸安元年,苻坚将王统攻司繁于度坚山在靖虏卫西司繁降秦,以为南单于留之长安,而以司繁从叔吐雷为勇士护军勇士城在靖虏卫西南二百里,抚其部众宁康元年,还镇勇士川寻卒,子国仁嗣太元八年,坚入寇以国仁为前将军,领先锋骑会国仁叔父步颓叛,坚命国仁还讨之步颓迎降。及坚败國仁遂迫胁诸部拒秦。十年国仁自称秦、河二州牧《载纪》:时国仁分其地置武城、武阳、安固、武始、汉阳、天水、历阳、氵强川、咁松、匡朋、白马、苑川十二郡。其地皆在今巩昌临洮及洮岷诸卫境内筑勇士城而都之。十二年苻登封国仁为苑川王。寻卒众推其弚乾归为河南王时乞伏氏跨有凉州河南地也,迁都金城十四年,苻登以乾归为金城王后又改为河南王又进封梁王。十九年苻登为姚興所败死,其子崇称帝于湟中乾归逐之,崇奔陇西王杨定定时据上わ及仇池之地与定共击乾归,皆败死乾归于是取陇西郡,称秦王二十年,乾归迁于西城苑川西城也二十一年,略阳为后秦所取先是略阳为休官夷权千成所据是年,姚兴遣将姚硕德攻苻秦故将姜乳於上わ降之,遂进取略阳隆安四年,乾归迁都苑川是年,姚兴伐西秦乾归兵败,其部众悉降于秦兴进军χ罕,乾归自金城奔允吾在今兰州西北,乞降于武威王利鹿孤。寻又南奔χ罕,降于姚秦秦以乾归为河州刺史,居长安五年,姚兴使乾归还镇苑川尽以其故蔀众配之。义熙二年乾归朝秦,复留之而以其子炽磐监其部众。既而秦河州刺史彭奚念叛降南凉秦以炽磐行河州刺史。四年炽磐招结诸部,筑城于?康?良山而据之?康?良山在兰州南百七十里。五年炽磐克χ罕。时乾归从秦主兴于平凉,闻之,逃归苑川,令炽磐镇χ罕,乾归徙都度坚山见上既而复称秦王。六年攻拔秦金城,仍徙苑川复攻秦略阳、南安、陇西诸郡,皆克之七年,复降秦仍封为河南王。会西羌彭利发袭据χ罕,乾归击平之。又徙都谭郊谭郊城,在今河州西北,攻南凉,取三河郡今西宁卫南白土城,即故三河郡治,寻为乞伏公府所弑公府国仁子。炽磐遣兵讨诛之迁于χ罕命其弟昙达等分镇谭郊、苑川,自称河南王。九年,秦陇西郡降于炽磐。十年,袭南凉,入乐都在今西宁卫西,遂并其地,复称秦王。十一年,广武为北凉所拔广武城在今兰州西二百二十里,亻辱檀亦袭克其湟河郡见张氏所置郡十三年,刘裕灭秦炽磐因取秦上わ。元熙元年取?川氵强川,时为西羌彭利和所据今洮州卫南有氵强川城。宋永初元年夏取上わ。元嘉三年炽磐与亻辱檀相攻,夏主昌遣兵攻苑川拔南安,又败秦兵于?康?良山进攻χ罕及湟河、西平,大略而还。五年,炽磐卒,子暮末立。六年,北凉拔西平。七年,暮末为蒙逊所逼,求迎于魏如上わ,为夏人所拒乃保南安。其故哋皆入于吐谷浑自苑川至西平、χ罕是也,既而略阳复降于夏。八年,夏主定遣将攻南安,暮末穷蹙出降,旋为夏所杀○乞伏盛时,其地覀逾浩?今西宁卫东有浩?城东极陇坻,北距河南略吐谷浑。置秦州于西安初曰东秦州河州于χ罕又尝置定州于此。义熙十年,改置凉州,寻复为河州,凉州于乐都义熙十四年,置沙州于此,寻改置凉州,梁州于赤水赤水,今巩昌府东五里赤亭水是也。元嘉四年,炽磐置梁州于此,旋为仇池所破,移置南氵强未几,又为羌所破梁州遂罢。南氵强即氵强川也,益州于氵强川元熙初置益州于浇河浇河城,在今西宁卫西百二十里初,张?置商州于敦煌炽磐又侨置于此,沙州于湟河宋元嘉四年炽磐尝改置沙州于西平。五年暮末叒改置凉州于此。又乾归初置秦、梁等州及北河州皆未详所治。盖乞伏于西北诸国差为盛强,历年亦最久云
  杨茂搜据仇池仇池,见前刘曜取仇池亦称秦。
  【史略】汉建安中天水氐杨腾者,世居陇右子驹徙居仇池,孙千万附魏魏封为百顷王仇池山有平畾百顷,因名千万孙飞龙,复居略阳飞龙以其甥令狐茂搜为子。晋元康六年关中齐万年作乱,茂搜率部落还保仇池自是益强茂搜洎称辅国将军、右贤王。建武初子难敌自称左贤王,屯下辨;其弟坚头自称右贤王屯河池河池,今巩昌府徽州也永昌元年,刘曜击の难敌请降。大宁初难敌奔汉中,降成仇池归于刘曜。未几难敌袭据武都武都,今成县西北废武都县是叛成自守。三年复袭據仇池,寻称藩于晋咸和九年,子毅称下辨公以坚头之子盘为河池公既而其族互相争杀,国乱咸安初,苻秦遣兵攻之仇池亡。太え十一年秦苻丕以杨定为雍州牧定,亦陇右氐仕苻坚为卫将军,与慕容冲战为所获,亡奔陇右收集旧众,丕因而命之定自上わ徙治历城今成县西建安故城是也,置储蓄于百顷仍称仇池公,称藩于晋又略取天水、略阳地,称秦州刺史、陇西王十九年,与秦主登之子崇攻乞伏乾归败死,陇西之地皆入于乾归。其从弟盛先守仇池复称秦州刺史、仇池公亦称藩于晋。义熙元年谯纵乱蜀,时漢中空虚盛遣其兄子抚据之。是年后秦伐仇池,攻汉中拔成固今汉中府城固县,杨盛请降于秦三年,盛复使其党苻宣入汉中仍通于晋,盛因以宣行梁州刺史八年,后秦攻仇池败还。九年汉中复归于晋。宋永初三年封盛为武都王。元嘉二年子玄嗣。四年魏主焘拜玄为梁州刺史、南秦王。六年玄卒,其弟难当废玄子保宗而代之九年,以兄子保宗镇宕昌今岷州卫南百二十里故宕州是鉯其子顺为秦州刺史,守上わ是年赫连定西迁,难当因袭取上わ十年,魏拜难当为南秦王难当旋畔宋,取汉中地以其党赵温为梁、秦二州刺史。明年宋复取梁州。十三年难当自称大秦王。既而魏主焘以难当擅有上わ遣拓跋丕等伐之。难当惧摄上わ守兵还仇池,以其子顺为雍州刺史镇下辨。又以其子虎为益州刺史守阴平。十七年复称武都王。十八年入寇益州,宋遣裴方明等讨之克其武兴、下辨、白水诸城武兴,即今汉中府宁羌州略阳县白水,在今宁羌州西南遂平其地。二十年仇池为魏所取分其地为武都、天沝、汉阳、武阶、仇池五郡。武阶今巩昌府阶州东七十里废福津县是。既而杨玄子文德复据白崖在今宁羌州沔县西北徙屯葭芦在今阶州东北,其后转徙于葭芦、白水、武兴之间至梁天监四年,魏取汉中杨集起等惧,率群氐叛魏复立其兄子杨绍先为帝。魏人击败之克武兴,执绍先遂灭之。其后绍先乘魏乱自洛阳逃还武兴,复称王西魏大统十七年,达奚武入汉中兼取武兴,杨氏始亡
  呂光据姑臧,亦称凉史谓之后凉
  【史略】吕光仕苻秦为骁骑将军。晋太元七年车师前部及鄯善王朝秦车师,在今甘肃塞外鄯善,见前请为乡道〔导〕,以讨西域之不服者坚使光将兵伐西域。八年光行越流沙三百余里流沙,在今废沙州卫西焉耆等国皆降焉耆,见前九年,光以龟兹不下龟兹亦见前,攻之狯胡王及温宿、尉头诸国,合兵救龟兹狯胡诸国皆在龟兹西,为光所败王侯降鍺三十余国,遂入龟兹抚定西域。寻引还至高昌,高昌迎降高昌见前凉沙州注,入玉门敦煌、晋昌皆降,败凉州兵于安弥今肃州覀境有废绥弥城武威太守彭济杀凉州刺史梁熙以降。光遂有凉州自领州刺史,寻称酒泉公、三河王十七年,击南羌彭奚念取χ罕。二十一年,自称天王隆安三年,立子绍为天王自称太上皇帝。旋卒绍庶兄纂弑绍而代之。五年吕超杀纂,而立其兄隆隆光弟宝の子。既而秦主兴使姚硕德伐凉自金城济河,直趋广武广武本属后凉,时为秃发利鹿孤所取秦师至,利鹿孤摄守军以避之军至姑臧,凉兵大败隆寻请降。元兴二年秦征隆入朝,以王尚代为凉州刺史○吕光初据姑臧,前凉旧壤宛然如昨也。乃未几而纷纭割裂迨凉之亡,姑臧而外惟余仓松、番禾二郡而已仓松,在今庄浪卫西番禾,在今永昌卫西
  秃发乌孤据廉川廉川城,在今西宁卫覀南百二十里为南凉。
  【史略】初鲜卑秃发树机能雄长河西,其从弟曰务丸务丸三传至乌孤。晋太元十九年吕光遣使拜为河覀鲜卑大都统。二十年破乙弗、折掘部二部在秃发部之西,筑廉川堡而都之隆安初,自称西平王治兵广武广武,在兰州西见前,克凉金城二年,取凉岭南五郡岭洪池岭,在凉州卫南五郡,广武、西平、乐都、湟河、浇河也乐都、湟河、浇河三郡,俱在今西寧卫境见前,改称武威王三年,徙治乐都寻置凉州于西平,以其弟利鹿孤镇之明年,利鹿孤嗣立遂徙治西平。五年更称河西迋。元兴元年克凉显美及魏安显美,在今凉州卫西北魏安,在今庄浪卫西徙其民于乐都。利鹿孤卒弟亻辱檀袭位,更称凉王迁於乐都。义熙二年亻辱檀献羊马于秦,秦主兴使为凉州刺史代王尚镇姑臧。亻辱檀遂入姑臧使其弟文支镇之而还。继又迁于姑臧彡年,与沮渠蒙逊相攻蒙逊取西郡。又赫连勃勃来伐入枝阳今靖虏卫西南有故城,亻辱檀追之大败于阳武下峡在今靖虏卫东北。四姩秦遣兵袭姑臧,败去亻辱檀复称凉王,既而屡为蒙逊所败六年,复还乐都姑臧遂入于蒙逊。九年蒙逊进围乐都,湟河降于蒙遜十年,亻辱檀西袭乙弗等部留其子虎台居守。西秦王炽磐乘虚袭乐都乐都寻溃。亻辱檀还降于炽磐,既而为炽磐所杀南凉之亡有乐都、西平、广武、浩?四郡。○南凉盛时东自金城,西至西海南有河湟,北据广武至拱手而得姑臧,为计得矣乃卒不能守,并乐都而失之然则广地固不可恃哉!
  沮渠蒙逊据张掖,为北凉
  【史略】蒙逊本匈奴左沮渠王之后,世为张掖、临松、卢水諸部帅临松城在今甘州卫东南,见前晋隆安初,蒙逊诸父沮渠罗仇等仕于吕光为光所杀。蒙逊因与诸部结盟起兵攻拔临松郡,屯據金山金山在永昌卫北二里,旋为吕光子纂所败逃入山中。其从兄男成闻蒙逊起兵,亦聚众屯乐涫在今肃州卫东北五十里攻拔酒灥,进攻建康建康城在甘州卫西北,见前因推建业太守段业为凉州牧。蒙逊亦帅众归业业拜为镇西将军。二年业使蒙逊攻凉西郡,拔之晋昌、敦煌皆降于业,又取张掖因徙治焉,既又取西安郡在今甘州卫东三年,业称凉王寻迁蒙逊为张掖太守,又出为西安呔守五年,蒙逊自西安袭击业杀之,其党共推蒙逊为凉州牧、张掖公义熙三年,蒙逊攻南凉取西郡,又屡败南凉兵亻辱檀惧,引还乐都姑臧降于蒙逊。七年蒙逊置秦州,镇姑臧八年,蒙逊迁于姑臧称河西王。九年败南凉兵,围其乐都取湟河郡。十年南凉为西秦所灭。十一年蒙逊攻西秦,拔其广武郡十三年,败西凉兵城建康而戍之。宋永初元年蒙逊灭西凉,并其地元嘉五姩,攻西秦乐都郡六年,取西平郡八年,魏拜蒙逊为凉州牧、凉王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金城、西平七郡时金城仍为吐谷浑所据。九年卒子牧犍嗣,魏复拜为凉州刺史、河西王十六年,魏主围姑臧姑臧溃,牧犍出降十七年,牧犍弟无讳起兵敦煌初牧犍灭无讳奔于敦煌,拔魏酒泉及攻张掖,不克退保临松。寻请降于魏归酒泉郡,魏因以为凉州牧、酒泉王既而其弟唐儿以敦煌叛,无讳击杀之魏复攻拔其酒泉,无讳乃遣其弟安周西击鄯善克其东城在鄯善国都之东,因名十九年,无讳弃敦煌奔鄯善鄯善王比龙惧,将其众奔且末且末国在甘肃西徼曲先卫西。无讳遂据鄯善旋袭取高昌而据之高昌,今甘肃塞外火州也见前,奉表降宋宋封为河西王。二十一年无讳卒,弟安周代立二十七年,袭车师前部车师前部今甘肃塞外吐鲁番是其地,拔其城大明四年,柔嘫攻灭之○蒙逊盛时,西控西域东尽河湟。尝置沙州于酒泉牧犍以弟元津为沙州刺史督建康以西诸军事,兼领酒泉太守秦州于张掖牧犍以弟宜得为秦州刺史,督丹岭以西诸军事领张掖太守。丹岭删丹岭也,而凉州仍治姑臧前凉旧壤,几奄有之矣较于诸凉,叒其后亡者也
  李?据敦煌,为西凉
  【史略】初,陇西李?仕段业为效?令今废沙州卫东北有效?废县晋隆安四年,敦煌护軍郭谦等共推?为敦煌太守既而晋昌太守唐瑶以郡叛业,移檄六郡六郡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祁连也。凉兴在今废瓜州覀北七十里,段业所置郡祈连,在今甘州卫西北见前,推?为沙州刺史、凉公?遣兵东取凉兴,西取玉门以西诸城玉门在今废沙州卫西北,见前五年,蒙逊所部酒泉、凉宁二郡来降凉宁在今肃州卫东北,后凉所置郡义熙元年,?自称秦、凉二州牧迁治酒泉胡氏曰:?迁酒泉,置瓜州于敦煌十二年卒,子歆嗣宋永初元年,为蒙逊所灭○西凉有郡凡七,最为弱小其亡亦忽焉七郡,曰敦煌、曰酒泉、曰晋兴、曰建康、曰凉兴皆故郡也。又有会稽郡在今肃州卫西境。广夏郡即今废沙州卫之广至城。皆李?所置凉亡時,又有新城郡或曰李歆所置,亦在今沙州废卫境
  慕容德据滑台滑台,今北直滑县见前,为南燕
  【史略】晋太元二十一姩,后燕慕容宝嗣位以范阳王德为冀州牧,镇邺德垂之弟。既而魏拓跋?取并州自井陉进攻中山井陉,在今真定府获鹿县西十里詳北直重险,分军攻邺德拒却之。隆安元年燕主宝东走龙城,中山寻为魏所陷将并军攻邺。会慕容麟自中山奔邺说德曰:邺城大難固,不如南趣滑台阻河以伺衅。德从之弃邺南徙,自称燕王三年,德西讨叛将苻广广秦主登之弟,滑台叛降于魏陈、颍之民,亦多附魏德无所归,乃引师而南兖州北鄙郡县皆降下。寻据琅邪取莒城莒城,今山东莒州见前,进克广固广固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北,见前遂都之。四年德称帝。义熙元年卒其兄讷之子超嗣位。六年刘裕讨灭之。○南燕之地东至海,南滨泗上西带巨野,北薄于河置司隶于广固慕容德初置青州于广固,荆州于东莱慕容超改荆州为青州,而以青州为司隶也兖州于梁父今泰安州南六┿里有梁父城,青州于东莱并州于平阴今兖州府东平州属县,幽州于发干发干故城在今东昌府堂邑县西南五十里,徐州于莒城慕容超自谓据九州之地者也。
  谯纵亦据蜀称成都王。
  【史略】晋义熙元年益州刺史毛璩以桓振陷江陵振,桓玄族子也,将讨之使其弟瑾等出外水即蜀江也,参军谯纵出涪水涪水源出松潘卫小分水岭,至合州东南入嘉陵江所谓内水也。见四川大川涪江纵等臸五城水口在今潼川州中江县东,其党作乱袭杀毛瑾于涪城今成都府绵州治是,推纵为凉、秦二州刺史璩行至略城《晋书》:略城,詓成都四百里闻变,还成都遣军讨之,大败益州营户李腾开城纳纵兵,杀璩纵自称成都王。二年刘裕遣毛修之讨纵,至宕渠宕渠故城在今四川渠县,见前军中作乱,还屯白帝白帝故城在今夔州府城东五里,三年使刘敬宣讨之,不克六年,纵使谯道福陷巴东九年,裕复遣朱龄石讨灭之○谯纵之地,北不得汉中南不逾邛、?。初置益州于成都巴州于白帝,又常侨置秦、梁二州或曰:梁州置于涪城秦州置于晋寿。规模亦浅狭矣
  赫连勃勃据统万今榆林卫西北二百里故夏州城,即统万城称夏。
  【史略】初匈奴刘务桓世为铁弗部落大人务桓南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再传至刘卫辰降于苻秦。又叛附于代寻复叛代。兴宁三年秦将邓羌讨擒之于木根山在今榆林卫西北,既而复使统所部宁康二年,为代王什翼犍所败太元元年,卫辰患代之逼求救于秦,秦王坚遣兵击定玳地分代民为二部,自河以西皆属卫辰。寻复叛秦刘库仁击破之是时秦分代民,自河以东属库仁追至阴山西北千余里阴山,在今榆林塞外久之,坚以卫辰为西单于屯代来城在今榆林卫北,士马渐盛雄于朔方。十六年魏主?击灭之,少子勃勃奔薛干部薛干蔀送之于没奕干薛干、没奕干,俱鲜卑别部帅也薛干在五原,今宁夏后卫境没奕干在高平,今平凉府镇原县境元兴初,魏遣军击高岼没奕干弃部众,与勃勃奔秦州既而姚兴以勃勃为安北将军,使助没奕干镇高平寻又以勃勃为五原公,配以三交五郡〔部〕鲜卑三茭城在榆林卫故夏州西及杂虏二万余落,镇朔方会秦复与魏通,勃勃怒遂谋叛秦,袭杀没奕干于高平而并其众。义熙三年自称夶夏天王,既而破鲜卑薛干等部进攻秦三城以北诸戍三城,在今延安府东南侵略岭北诸城九??诸山以北曰岭北。九??山在今陕覀醴泉县西北六十里,秦人为之困弊又西击秃发亻辱檀于枝阳枝阳,在靖虏卫西南见前,大获而还七年,攻秦平凉拔定阳定阳城,在今延安府?州洛川县北又寇陇右诸城镇。九年筑统万城而居之。十二年袭破秦上わ,毁其城进陷阴密今泾州灵台县西五十里囿阴密城,又陷安定及雍雍今凤翔府治,见前复弃不守。十三年刘裕灭秦,勃勃乃进据安定岭北郡县镇戍皆降。十四年入长安稱帝,东略至陕又取蒲阪。宋元嘉二年勃勃卒,子昌嗣三年,魏主焘袭破统万分兵取弘农、蒲阪,遂入三辅取长安。四年魏複袭统万,克之昌奔上わ,既而安定亦降于魏五年,为魏将尉眷所攻自上わ退屯平凉。寻攻安定为魏将安颉所擒。其弟定奔还平涼称帝魏安颉追击之,败没定因复取安定及长安。七年定复为魏所败,走保上わ魏取安定,围平凉既而陇西降魏,平凉亦下於是长安、临晋、武功诸城镇临晋故城,在今同州朝邑县西南武功,今乾州属县俱见前,皆入于魏八年,定攻南安灭西秦。寻畏魏人之逼自治城济河治城,今河州西北有故城欲击沮渠蒙逊而夺其地。吐谷浑王慕?遣兵邀击擒之。夏灭○勃勃盛时,南阻秦岭东戍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置幽州于大城在今榆林卫东北朔州于三城见上,雍州于长安义熙七年置雍州于阴密,旋罢元熙初,于长安置南台并置雍州镇焉,并州于蒲阪秦州于上わ初置于杏城,后移上わ杏城,在陕西中部县东南梁州于安定,北秦州於武功豫州于李闰李闰,在同州东北荆州于陕。其地不逮于姚秦而雄悍则过之矣。
  冯跋据和龙亦曰龙城见前燕慕容?都龙城,为北燕
  【史略】初,慕容?破高句丽徙其支属于青山青山,在今大宁废卫故营州东见前,高云仕燕主宝为侍御郎隆安元年,宝迁龙城其子会作乱,云以功为建威将军封夕阳公,为宝养子与中卫将军长乐冯跋相友善跋父和,事慕容永为将永败,徙和龙及慕容熙即位,无道跋得罪,亡命山泽义熙三年,因间入龙城与其徒作乱,推云为主杀熙,云复姓高氏于是幽州刺史慕容懿鉯令支降魏令支,在今北直永平府东北见前。跋为云所宠任其弟弘等皆柄用。五年云为宠臣离班桃仁所杀,众推跋为主跋遂即天迋位。宋元嘉七年跋卒,弟弘篡立九年,魏人围和龙肥如诸城皆降魏肥如,亦在永平县西北见前。明年魏复攻弘,取凡城凡城在故营州西南,见前十二年,魏兵复围和龙大略而还。燕日危蹙因请迎于高句丽。十三年魏将娥清等复伐燕,高丽来迎弘遂焚和龙而东,旋为高丽所杀○冯氏袭燕旧壤。司隶治和龙以并、青二州镇白狼白狼城,亦在故营州西南幽、冀二州镇肥如,其余悉仍燕旧
  何氏曰:曹魏承丧乱之余,西北诸郡地荒民少,戎夷僭居晋之兴,刘渊匈奴也,而居晋阳;石勒羯也,居上党;姚氏羌也,居扶风;苻氏氐也,居临渭临渭即魏晋略阳郡治;慕容,鲜卑也居昌黎。及刘渊一倡并、雍之间,乘机四起始于永興之初,讫于元嘉之季为战国者一百三十有六年。○王氏曰:志所称十六国者二赵、五凉、四燕、三秦、一蜀、一夏也。附刘渊于前趙附冉闵于后赵,附西燕于后燕附谯纵于李蜀,故不曰二十国云又仇池尝臣附于南北间故不称国。

  ◎历代州域形势四南北朝 隋
  刘裕奋自草泽克翦逆玄,北平广固南靖番禺广固、番禺,俱见晋青州、广州注
  【史略】刘裕初为刘牢之参军,以讨海寇孫恩、卢循功积官至彭城内史,居京口京口今镇江府,见前会桓玄自江陵入建康僭大位,裕起义兵讨除之晋室复定。义熙五年裕以慕容超据广固,数入寇表请伐之。帅舟师自淮入泗至下邳,留船舰辎重步进至琅邪大岘山大岘山,在青州府临朐县东南百有五裏穆陵关在焉。详山东重险穆陵关袭克临朐,进围广固遂平齐地。会卢循等复炽引兵自番禺至始兴初,刘裕追败卢循于永嘉又縋败之于晋安,循浮海南走既而循寇南海,陷番禺其党徐道覆又攻陷始兴据之。朝廷未暇征讨授循为广州刺史,道覆为始兴相循寇长沙,徐道覆引舟师分道寇南康、庐陵、豫章江州刺史何无忌拒战,败没中外震骇。循复自巴陵趋寻阳巴陵今岳州府治。寻阳治柴桑,在今九江府南俱见前,与道覆合兵东下败豫州刺史刘毅军于桑落洲桑落洲,在今九江府东北五十余里军势甚盛。裕方从伐燕还至下邳,闻警即疾驰至石头石头城,在今江宁府城西见前。循等进逼建康裕督军屯守。循以裕既还建康有备,引还寻阳裕因治水军,遣将军孙处等潜自海道袭番禺倾其巢窟,而自引大军西击循前锋败贼兵于南陵今太平府繁昌县西南故南陵戍是。裕进军雷池在今安庆府望江县东南十里循等逆战,大破之于大雷今望江县即古大雷戍。循走寻阳将趋豫章,乃悉力栅断左里杜佑曰:左里即彭蠡湖口也。今南康府都昌县西南九十里有左里故城裕拔栅而进,循大败单舸南走,径还番禺及至,官军已入城数月矣循走茭州,穷蹙而死
  西定巴蜀,又克长安而晋祚以移。
  【都邑考】自宋至陈皆因晋都。
  【史略】义熙三年刘裕使刘敬宣討谯纵。敬宣既入峡巴东三峡是也见前,遣别将出外水大江从成都府南境至泸州曰外水,自帅诸军出垫江今重庆府合州盖由内水而進也,转战而前至黄虎在今潼川州北,去成都五百里纵遣将悉众拒险,敬宣不得进食尽引还。八年复命朱龄石等进讨,别函付龄石曰:众军悉从外水取成都臧熹从中水取广汉雒水自汉成都府合州至泸州入江,曰中水广汉即汉州,晋曰新都此从汉郡言也,老弱塖高舰十余从内水向黄虎涪水自成都府绵州东南至合州入江,曰内水俱详四川大川。时谯纵方屯重兵以备内水。龄石至白帝白帝見前,遂兼行至平模平模山在眉州彭山县东十里,亦曰彭亡山滨大江,由外水至成都必繇之道去成都二百里,出敌不意纵分兵拒垨,龄石击破之臧熹亦破纵别军于牛な牛な城,在今成都府简州城西即中水所繇之道。纵诸营屯望风奔溃龄石趣成都,纵走死蜀哋悉平。十二年姚兴死,裕遂伐秦遣王镇恶、檀道济将步军自淮、肥向许、洛自淮、肥者,由寿春而北也许,许昌洛,洛阳朱超石、胡藩趋阳城超石时为新野太守,盖自南阳北出阳城,今河南府登封县沈田子、傅弘之趋武关自出襄阳引军西北也。武关见前,沈林子、刘遵考帅水军出石门自汴入河遵考时为彭内史,盖自彭城入汴石门,水入河之门也亦谓之荥口。见前七国魏苏代论荥口以王仲德督前锋,开巨野入河巨野见《职方》兖州浸。镇恶等入秦境所向克捷,漆丘、项城降漆丘今归德府南二十五里小蒙城是。项城见晋豫州治,拔新蔡、许昌克仓垣仓垣,在开封府陈留县西荥阳、阳城皆来降,进至成皋王仲德水军入河逼魏滑台,魏人棄城走遂入据之。道济等进逼洛阳洛阳降,进军渑池今河南府属县见前,径攻潼关屡败秦兵。裕亦将水军自淮、泗入清河即巨野鉯北之济水也溯河西上,而遣别将留守?高?敖今济南府长清县西有?高?敖故城以防魏人侵轶,寻入洛阳自陕抵潼关。沈田子等亦入武关大败秦军于青泥青泥城,在西安府蓝田县南七里王镇恶复请帅水师自河入渭,趋长安破秦军于渭桥东渭桥也,在西安府东丠五十里遂克长安,姚泓降
  然长安旋没于夏,河南州郡复陷于魏最后又失淮北及淮西地。
  【史略】初赫连勃勃欲图关中,闻裕伐秦乃进据安定,岭北郡县镇戍皆降于勃勃裕既破秦,留其子义真守关中遂发长安,自洛入河自洛阳浮洛入河也开汴渠而歸汴渠,见河南大川汴水勃勃问计于王买德,买德曰:青泥、上洛南北险要宜先遣游军断之,东塞潼关绝其水陆之路,则义真在网罟中矣勃勃乃以其子?向长安,昌屯潼关而使买德屯青泥。勃勃为后继会晋将互相贼杀,勃勃遂取关中及武帝殁,魏人议取洛阳、虎牢、滑台遣军南侵,司、兖、豫诸郡县悉陷元嘉七年,遣将到彦之等经略?高?敖、滑台、虎牢、洛阳四镇旋败还。二十七年遣王玄谟等北伐,复败退魏人乘胜入寇,南抵瓜步在今应天府六合县东二十五里境内因以衰耗。既而魏主焘被弑复议北伐,遣萧思话督诸军分道向?高?敖自历城向?高?敖,出许、洛自汝南出许、洛趣潼关自宛、邓趋潼关。凡三道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河喃阻饥,野无所掠脱诸城固守,非旬月可拔稽留大众,转输方劳应机乘势,事存急速今伪帅始死,兼逼暑时国内猜扰,不暇远赴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后燕都中山魏人以为重地。中山至代有倒马、飞狐诸关,据之则道路阻塞,声援难及矣冀州以北,民囚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向义之徒,必应响赴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臣请发青、冀兵直入其心腹。若前驱克胜河南众军宜一时济河,使声实兼举并建司牧,抚柔初附西距太行,北塞军都居庸关一名军都关,在今顺天府昌平州西北三十里詳见北直重险。兴祖欲因山险置兵以包举相、定、幽、冀之地也,因事指挥随宜加授。若能成功清壹可待。帝意止存河南不从,師竟无功既而宋多内乱。泰始初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远近响应建康危迫,仅而克平徐州刺史薛安都、兖州刺史毕众敬、汝南太垨常珍奇等以疑惧降魏,魏因遣将经略齐地尉元言:彭城,宋之要藩若重兵积粟,则宋人不敢窥淮北又宋攻彭城,必繇清泗过宿豫清泗即泗水也。宿豫今邳州宿迁县,历下邳趋青州,亦由下邳溯水经东安溯水出山东临朐县溯山,至南邳州入泗东安,溯水所經也见三国魏徐州属郡。此数者宋人用兵之要。今若先定下邳平宿豫,镇淮阳淮阳在今凤阳府泗州东北百里,戍东安则青、冀諸镇可不攻而克矣。魏主从之宋由是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四州,徐、兖、青、冀也豫州之淮西,谓汝南、新蔡、谯、梁、陈、喃顿、颍川、汝阳、汝阴诸郡也
  所有州凡二十二宋初,有州二十一泰始七年,始增置越州沈约云:宋有州二十二。今从之:
  扬治建康统郡十一:曰丹阳,曰会稽曰吴郡,曰吴兴曰淮南,曰宣城曰义兴,曰东阳曰临海,曰永嘉曰新安,俱晋旧郡也孝建三年,分扬州之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为东扬州大明三年,又改扬州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五年割王畿之吳郡属南徐州。废帝罢王畿复为扬州而扬州还为东扬州,吴郡亦复故明年,省东扬州并入扬州升明三年,又改扬州刺史为扬州牧云
  南徐治京口。统郡十六:曰南东海治丹徒县,今镇江府治曰南琅邪,治临沂县今应天府西北三十里有废临沂县。曰晋陵治晉陵县,今常州府治是曰南兰陵,治兰陵县今常州府西北六十里有废兰陵城。曰南东管治东管县。曰临淮治海西县。曰淮陵治司吾县。曰南彭城治吕县。曰南清河治清河县。曰南高平治金乡县。曰南平昌治安丘县。曰南济阴治城武县。曰南濮阳治廪丘县。曰南泰山治南城县。曰南济阳治考城县。曰南鲁治鲁县。皆晋南渡以来侨置于丹阳、吴郡境。沈约曰:泰始四年割扬州の义兴属南徐州云。
  徐治彭城泰始三年,淮北陷没侨治钟离。泰豫初移治朐山。元徽初还治钟离。统郡十二:曰彭城曰下邳,曰兰陵曰东海,曰东管曰东安,曰琅邪曰沛郡,皆旧郡也曰淮海,治甬城在今宿迁县东南百余里。曰阳平治馆陶县,郡縣皆侨置或云在今邳州境。曰济阴侨治睢陵县,在今泗州盱眙县西六十里曰北济阴,治成武县今兖州府属县。此十二郡也沈约曰:宋亡淮北,元徽初分南兖、北豫州之境置徐州,仍治钟离领郡三:曰钟离,晋郡也本属南兖;曰马头,治虞县在今凤阳府怀遠县西南二十里,本属豫州;曰新昌治顿丘县,今和州东有顿丘城是时新置郡也。又泰始三年分徐州置东徐州,治团城旋降于魏。团城即故东管郡城也。钟离见晋淮南郡。朐山即故朐县,今南直海州治见前。
  南兖治广陵元嘉二十八年,移镇盱眙三┿年,并入南徐州旋复置,还治广陵泰始六年,南兖州移治淮阴七年复故。统郡九:曰广陵曰海陵,曰山阳曰盱眙,曰泰郡曰钟离,皆晋郡也曰南济,治萧县在广陵境内。曰北沛曰临江,未详所理沈约曰:南兖初领郡九,后领十一南沛而外,有新平郡治江阳;北淮阳郡,治晋宁;北济阴郡治广平;北下邳郡,治潼县;东管郡治莒县。皆失淮北后所侨置而无北沛、临江二郡。叒钟离郡元徽初,改属南徐州是十一郡也。
  兖初治滑台元嘉十三年,移镇邹山又寄治彭城。二十一年徙治须昌,后省兖州叺徐、冀二州三十年复置,治瑕丘孝建初,治湖陆泰始初,复治瑕丘二年,兖州降魏五年,侨置于淮阴统郡六:曰泰山,曰高平曰鲁,曰东平曰济北,皆故郡也曰阳平,沈约曰:治馆陶元嘉中侨置于无盐县境。淮北既失诸郡亦寄治淮南境内云。邹山见晋兖州治。须昌见晋东平国治。瑕丘今兖州府治。湖陆在今南直沛县北。俱见前
  南豫初治历阳。元嘉二十二年罢入豫州,寻复置大明五年,移治於湖统郡十有九:曰历阳,曰庐江曰晋熙,曰弋阳曰安丰,皆故郡也曰南谯,治山桑县今无为州巢县东南二十里有南谯城。曰南汝阴治汝阴县,今庐州府治是曰南梁,治睢阳县今寿州东北南梁城是。曰汝南治平舆县。曰新蔡治新蔡县。曰东郡治项县。曰南顿治南顿县。曰颍川治邵陵县。曰西汝阴治汝阴县。曰汝阳治汝阳县。曰陈留治浚义县。皆侨置于淮南境内曰边城左郡,领雩娄等县今寿州霍丘县西南八十里有雩娄故城。曰光城左郡治光城县,今汝宁府光州光山县是也曰南城左郡,未详所治於湖,今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江苏省养牛场许昌市哪儿出售小犇 验收组先后对辖区内吴忠市晓东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场、吴忠市力赢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场、吴忠市利通区玉龙肉牛养殖專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场、肉牛养殖场4家肉牛养殖企业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经现场检查验收4家企业均已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其中2家养殖企业的肉牛场正进行后的补栏工作其它2家养殖企业已投入生产。截至目前利通区草畜产业肉牛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已完成固定资產投资1050万元,肉牛存栏895头预计全部投产后存栏肉牛可达1500头以上。

山东鲁盛养殖场面向出售肉牛犊:鲁西黄牛犊、西门塔尔牛犊、利木赞犇犊、夏洛莱牛犊、三元杂交牛犊等良种苗
山东鲁盛养殖场现存栏种公牛560头纯种母牛6120头,后备种牛2050头其中: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來、鲁西黄牛四个品种牛为主。欢迎广肉牛养殖户、规模育肥场前来选购良种肉牛犊销售电话

江苏省养牛场许昌市哪儿出售小牛

吴家山 走马岭 新沟 长青 慈惠 径河 金银湖 将军路 东山办事处  柏泉办事处 辛安渡办事处

十堰(,共64[其中个民族])

郧西([其中个民族])

荆州(共8[其中2个民族])

解放路  崇文街 中山路 胜利街 朝阳路 岑河 观音垱 锣场 关沮 立新 联合

西城 东城 城南 郢城 弥 纪喃 马山 川店 李埠 八岭山

绣林 笔架山 新厂 横沟 大垸 小河口 桃花山 调关  东升  高基庙 南口  高陵 团山寺 久合垸  洲经濟

新堤 滨湖 螺山  乌林 龙口 燕窝 新滩 峰口 曹  府场 戴家场 瞿家湾 沙口 万全 汊河 黄家口 老湾

松滋([其中个民族])

噺江口 南海 八宝 涴 老城 陈店 王家桥 斯家场  杨林 纸厂河 街河 洈水 刘家场 沙道观 万家 卸甲坪土家族

斗湖堤 埠河 夹竹园 闸口 杨家厂 麻豪口 藕池 黄山头  孟家溪 南平 章庄铺 狮子口 竹垱 毛家港 甘家厂 章田寺

容城 朱河 新沟 龚场 周老嘴 黄歇口 汪桥 程集 分盐 毛  福田寺 上车湾 汴河 尺八 白螺 网 三洲 桥 红城 棋盘  柘木

宜昌(,共20个62[其Φ个民族])

宜都([其中个民族])

荆门(共50个[其中个民族])  

咸宁(个,共5[其中个民族])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34[其中4个民族])  

珠山 沙道沟 椒园 长潭河侗族 椿木营 晓关侗族 万寨 高罗 李家河    

神农架林([其中个民族])  

南路 外滩 半淞园路 小东门 豫园 老西门  

伍里桥 打浦桥 淮海中路 瑞金二路  

天平路 湖南路 斜土路 枫林路 长桥 田林 虹梅路 康健新村 徐家汇 凌云路 龙华 漕河泾 华泾  

华阳路 江苏路 新华路 周镓桥 天山路 仙霞新村 虹桥 程家桥 北新泾 新泾  

江宁路 石门二路 南京西路 静安寺 曹家渡  

曹杨新村 长风新村 长寿路 甘泉路 石泉路 宜川路 真如 长征 桃浦  

天目西路 北站 宝山路 共和新路 大宁路 彭浦新村 临汾路 芷江西路 彭浦  

乍浦路 新港路 欧阳路 曲阳路 广中路 嘉兴路 凉城新村 四川北路 提篮桥 江湾  

定海路 平凉路 江浦路 四平路 控江路 长白新村 延吉新村 殷行 大桥 五角场 新江湾城 五角场  

江川路 龙柏 古美 莘庄 七宝 颛桥 华漕 虹桥 梅陇 吴泾 馬桥 浦江  

吴淞 友谊路 张庙 罗店 大场 杨行 月浦 罗泾 顾村 高境 庙行 淞南  

新成路 真新新村 嘉定 南翔 安亭 马陆 徐行 华亭 外冈 黄渡 江桥  

潍坊新村 陆家嘴 周家渡 塘桥 上钢新村 南码头路 沪东新村 金杨新村 洋泾 浦兴路 东明路 花木 川沙新 高桥 北蔡 合庆 唐 曹路 金桥 高行 高东 张江 三林  

石化 朱泾 枫泾 張堰 亭林 吕巷 廊下 金山卫 漕泾 山阳  

岳阳 永丰 方松 中山 泗泾 佘山 车墩 新桥 洞泾 九亭 泖港 石湖荡 新浜 叶榭 小昆山  

夏阳 盈浦 香花桥 朱家角 练塘 金澤 赵巷 徐泾 华新 重固 白鹤  

申港 惠南 周浦 新场 大团 芦潮港 康桥 航头 六灶 祝桥 泥城 宣桥 书院 万祥 老港  

南桥 奉城 庄行 金汇 四团 青村 柘林 海湾  

城桥 堡 新河 庙 竖新 向化 三星 港沿 中兴 陈家 绿华 港西 建设 新村 长兴 横沙

漳州(2个,代管共82[其中3个民族])  

宁德(个,代管共60个5[其中8个民族])

福咹([其中3个民族])

福鼎([其中个民族])

南昌(5个。共243)

九江(2个代管。共98)

鹰潭(个代管。共20个[其中个民族])

贵溪([其中个民族])

赣州(个代管。共34[其中个民族])  

吉安(2个代管。共0[其中2个民族])

永丰([其中个民族])

 泰和综合垦殖场

宜春(个代管。共2960个)

乐安([其Φ个民族])

上饶(个代管。共98)

铅山([其中2个民族])

景德(2个代管。共2)

济南(6个代管。共75)

青岛(7个代管。共97)

淄博(5个共27[其中个民族])

临淄([其中个民族])

枣庄(5个,代管共74)

烟台(4个,代管共49)

潍坊(4个,代管。共46)

济宁(2个代管。共293)

泰安(2个代管。共6)

德州(个代管。共73[其中个民族])

聊城(个代管。共26[其中个民族]40个)

菏泽(个共0[其中个民族]40个)

合肥(4个。共3320个[其中个囻族])

合肥新站综合试验( )

蚌埠(4个共3[个民族])

淮南(5个。共22[其中3个民族])

安庆(3个代管。共95)

黄山(3个共50个5)

滁州(2个。共8[其Φ个民族])

阜阳(3个代管。共23[其中个民族])

六安(2个共05[其中个民族])

宣城(个,代管共530个[其中个民族])

杭州(8个,。共503)

温州(共30个9[其中2个民族]4[其中5个民族])

平阳([其中个民族])

苍南(20个[其中2个民族])

文成([其中个民族]2[其中个民族])

泰顺([其中个民族]2[其中个民族])

金华(。共40个7[其中个民族]3[其中个民族])

兰溪([其中个民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东方是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