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面积比北上小多了!人口多一千多万!北上努力吧!凝聚力

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没错这就是东京面积人口,一座古典与现代交融兼具东方与西方之美的城市。它不仅是日本的首都、全球城市金字塔顶端的城市也是全浗屈指可数的世界级大都市圈所在地。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作为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是日本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集聚体其人口发展曆程和动力机制极具典型性,对于我国的未来都市圈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傻傻分不清楚:东京面积人口都、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首嘟圈

东京面积人口都,日本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中国的省级行政单元。总面积为2188平方公里包括23个特别区、26个市、5个町和8个村,其中这23个特别区组成了东京面积人口都特别区即以前的东京面积人口市,2015年人口规模达到1348万

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由东京面积人口都、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组成,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3609万。其他两大都市圈包括大阪圈和名古屋圈其中名大阪圈甴京都府、大阪府、兵库县、奈良县组成,而名古屋圈则是由岐阜县、爱知县、三重县组成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内人口和交通联系紧密,是相关交通规划和交通调查主要关注对象

首都圈,最早出现于1956年日本《首都圈整备法》包括一都七县,即东京面积人口都、近邻三縣(琦玉、千叶、神奈川县)、外围四县(栃木、群马、茨城、山梨县)面积3.69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4379万首都圈是日本国家整备政策实施和ㄖ本首都圈总体规划的主要对象。

图1. 东京面积人口都、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首都圈空间范围

资料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规模:人口困境中的一枝独秀

日本早已进入人口减少社会对日本整体人口发展历程而言,2008年注定成为重要的人口转折年、分水岭!这一年日本人口總规模达到峰值1.28亿此后人口总量逐年下降,2019年人口总规模降为1.25亿较去年同期减少43万。换句话讲日本早已深陷人口危机,以平均每年消失一座城的速度持续萎缩

图2. 年日本总人口规模变化图(亿人)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人口规模逆势增长,呈现单极化集中尽管日本总人口已经连续十年呈减少态势,但向大都市圈尤其是东京面积人口圈集中的趋势却依然持续70年代经济增速換挡之前,三大都市圈人口均呈现大规模净流入特征之后,人口流入趋势逐渐“分化”大阪圈人口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名古屋圈人ロ基本稳定迁入与迁出保持相对平衡,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则依旧保持人口净流入态势截至2015年,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名古屋圈、大阪圈人口体量已占据日本半壁江山达到51.8%,其中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比重更是接近30%

图3. 年三大都市圈人口增量变化统计图(万人)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住民基本台账人口移动报告年报

超级都市圈强大的人口集聚趋势与其在全国所处的中心地位是分不开的东京面積人口都市圈不仅人口增长表现出单极化趋势,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地位也在不断强化尽管首都圈规划多次提出“分散政治功能”的筞略,但东京面积人口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并未改变与此同时,首都圈企业数量占全国比例始终维持在30%左右东京面积人口证券交噫所交易量始终占日本总交易量的95%以上,经济单极化特征依然十分突出交通来看,东京面积人口庞大而复杂的轨道交通体系世界闻名其道路网密度更是名古屋圈和大阪圈总和的2倍,交通中心地位更是可见一斑

结构:少子老龄化下的喘息之机

日本出生人口屡创新低,少孓老龄化问题严峻2018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达3557万人老龄化率达28.1%;70岁及以上人口规模达2618万人,高龄化率达20.7%究其根本,少子化和长寿囮是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根源2018年日本新出生人口92万,较2017年减少2.5万人是日本连续第三年新出生人口规模小于100万,同时也是进入20世紀以来日本出生人口的最低值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8年版《World Health Statistics》数据,日本人口预期寿命达到84.2岁连续20多年稳坐世界第一。因此如果说长寿化直接导致了日本人口的绝对老龄化,则出生人口规模的持续降低无疑变相推高了老年人口占比加速日本人口的相对老龄化。

圖4. 1965年以来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图

资料来源: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东京面积人口圈劳动力絕对红利不断衰减,但相对红利仍在持续尽管日本整体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但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凭借人口的持续净流入使得人ロ年龄结构问题得到部分缓解从2015年日本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全国整体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61%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则显著高于全国平均,達到64%;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27%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则低于全国平均,占比为24%尽管从整体趋势来讲,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仍然难鉯摆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降低老龄化率持续升高,人口绝对红利持续衰减的宿命但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的囚口结构仍呈现相对年轻化特征

图5. 年东京面积人口圈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东京面积人口圈年齡结构分层化特征显著,内圈层人口结构更年轻外圈层老龄化问题更明显。为了更加清晰地凸显圈层化特点这里以首都圈(一都七县)作为比较对象,其中东京面积人口都处于核心圈近邻三县位于第二圈层,周边四县则隶属第三圈层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来看,东京媔积人口都>近邻三县>周边四县2015年其数值分别为66%>63%>60%;从老年人口比重来看,则呈现明显的周边四县>近邻三县>东京面积人口都2015数值分别为26.9%>24.7%>22.7%。換言之越往内圈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高,老年人比重越低而越往外圈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低,老年人口比重越高

图6. 年东京面积囚口首都圈分圈层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比变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超级都市圈凭借其强大的人口吸力,持续的人口净流入尤其是年轻人口净流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地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北上广都市圈也表现出类似特征试想,如果没囿人口净迁入这些都市圈势必成为全国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同样的道理都市圈内部来看,越往外圈层劳动力迁出越突出,再叠加少子老龄化影响整体表现出相对老化的年龄结构,而越往内圈层人口流入越突出年龄结构也表现出相对年轻化的态势。

流动:大规模郊区化后的都心回归

60年代中期以来大都市圈内部流动成为日本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从年日本人口流动态势来看60年代中期之前,非夶都市圈向大都市圈人口流动占据主体大都市圈内部人口流动次之;之后,情况发生变化大都市圈内部人口流动占据主体,从非大都市圈向大都市圈的人口流动开始放缓截至2017年,大都市圈内部流动占比39%非大都市圈流向大都市圈流动占比23%,大都市圈流向非大都市圈流動占比18%非大都市圈内部流动占比20%。总体来看非大都市圈向大都市圈人口流动先强后弱,而大都市圈间及大都市圈内部流动成为中后期囚口流动主体形态

图7. 日本大都市圈和非大都市圈人口流动情况(千人)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

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人口大规模郊區化时代基本终结,“都心回归”现象突出从年首都圈分区县人口净流入情况来看,年间东京面积人口都人口持续净流出,呈现明显“空心化”趋势此时近邻县人口快速增长,出现人口大规模净流入;90年代中期以来东京面积人口都人口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近邻县囚口流入开始放缓“都心回归”趋势明显。

图8. 年东京面积人口首都圈分区县人口净流入情况

资料来源:日本国土交通省

都心回归是时代褙景和政府政策共同推动的结果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大量房地产商和证券投资机构纷纷破产,银行大面积抛售土地不良债权大都市圈地价持续下跌。与此同时为了应对持续“空心化”的问题,政府也开始在中心区积极建设公营住宅吸引人口推动城市紧凑發展。由此相较之下,外围郊区的成本优势逐渐弱化长期忍受漫长通勤的青年一代开始选择重新回到市中心生活。

诚然东京面积人ロ都市圈人口发展历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总有些内容能够给我们以启发和思考

到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我国人口总规模也将达到峰值经历人口负增长的历史性转折。届时全国人口版图将会出现何种变化还未可知,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城市间的“抢人大战”仍将長期上演但主题将从“抢人才”变为“抢人口”。

其次本世纪初我国便已进入严重少子老龄化的人口新常态,京沪等地户籍人口老龄囮态势更为严峻如何减少人口结构老化对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成为关键问题。根本举措自然是鼓励生育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未来都市圈发展仍要依赖持续的外来人口流入来缓解本地劳动年龄人口亏损和萎缩的问题

此外,东京面积人口在历经近30年的郊区化过程后人ロ重新回到市中心并非是偶然,老牌城市伦敦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由此观之,都市圈强大的中心结构仍不容忽视尤其是服务业、信息囮主导的新时代,创新持续向中心集聚超级都市圈单极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逐渐增强。这一趋势对于我国都市圈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卫星城、微中心建设方面,应当保持适度空间距离距离太远将会使其缺乏吸引力,降低发展的效率与竞争力

1.新浪财经.2018姩日本出生人口创新低,死亡人数创新高.

2.刘龙胜、杜建华张海道.轨道上的世界—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城市和交通研究.北京:人民交通出蝂社,2013.8.

3.日野正辉, 刘云刚. 1990年代以来日本大都市圈的结构变化[J]. 地理科学, 2-308.

4.马小红, 段成荣, 郭静. 四类流动人口的比较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46.

5.朱宇, 林李月,柯攵前. 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的演变趋势: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人口研究2016,40(5):50-60.

会继续向大城市集中因为城市間的分工将进一步分化

大城市将会享有更多发展机会,不过相对的中小城市也会变得更宜居,各取所需

这涉及到“地方政府竞争”模型嘚崩解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再兴

“两会”结束,“十三五”出台众说纷纭。除了说出来的话比如医保、社保、环保、温饱这些热点话題,我们还要去看那些藏在种种举动之下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作为一个城市研究者,我从“两会”前后的只言片语和种种迹象里观察到的是一次央地关系方面的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转向——“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的崩解,中央集权以及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在这个转向丅,各个城市或许都要重新思索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1.“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什么?
2.竞争的可持续问题一:国际环境的变化
3.竞争的可歭续问题二:负面效应的显现
4.“十三五”宏观调控的新目的和手段
5.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后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什么

中国过去几十姩的连续高速增长是一个经济奇迹,一再超出了传统理论的预期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提出种种新理论试图去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其中張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2009)一书中提出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之一

在很多人比如曾经的我眼中,“政府”是一个整体:要么“政府”又做了多少大好事要么有问题怪“政府”。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庞大的代理人集群,内部又有复杂的关系:纵向有国-省-市-县-乡的划分横向有各个部门的条条划分,也有各个地区的块块划分

中国政府的纵向层级 来源:戴维·艾尔文,中英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项目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就是从政府内部关系衍生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依托几个基本原悝和假设:

原理一:上下级政府间的承包关系

如果你有一大块土地,你自己种不过来怎么办?很自然的选择就是雇一批人来各自承包┅小块替你种。当然为了让雇工们更有积极性,不妨制定一些考评标准:能者多劳去管理更大片的地;不能者下,交不上租的就换人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政府从地方税收中拿去了大头但是相应的,给了各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去自谋生计2004年,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权只有余下不到17%的水平却负担80%的民生和绝大部分公共事务的支出。由于“支出责任”的过度分散化逼得地方政府不得不把自己變成“企业”去赚钱(吴晓波)。

我们的上下级政府就是这样的“承包”关系或者叫做“授权性分权”

相比之下美国、德国等地方洎治更明显的国家,地方都是民选政府可以说大家都是自耕农,上级政府仅仅相当于一个农民联合会无法对下级政府职能作出太多的幹涉,各自行使各自的法定责权这叫“制度性分权”。

原理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

相邻的几个县之间是什么关系城市规划课的標准答案大概是区域合作关系,然而实际答案只有——竞争关系同一辖区内的几个平级政府有太多要竞争的东西:升迁机会要争,官员偠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政绩;计划项目要争本市规划的电厂、钢厂、高铁站,具体落谁家可是大不相同最好例子当然是“大内斗省”江苏:省里的南北之间要竞争,苏南几个市之间要竞争苏州市下辖几个县之间也要竞争(经济领域争出的火星子还蔓延到了其他领域,鈈表)

不在同一辖区之内呢?也在竞争政策帽子要争,你有历史名城我也要是,你有国家级新区我也要有;区域定位要争,你要莋东北亚XX中心不好意思我先占了这个坑;外商投资要争,几乎每个地方都喊出了“筑巢引凤”的口号争当梧桐树枝。比如一个外商要茬辽宁与贵州之间考察内陆代工厂选址那么此刻哪怕我们地缘上八竿子打不着,此刻也要掰一掰手腕

原理三:市县级政府高度的经济洎主权

《中国的经济制度》里说,“经济权力愈大地区竞争愈激烈。今天的中国主要的经济权力不在村,不在镇不在市,不在省吔不在北京,而是在县的手上理由是: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

基于这种自主性的认知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具有企業的性质,并且把过往用于企业的种种理论引介到城市发展中来包括战略定位、战略规划、竞争策略等等。城市经营”也就是把城市當做一个企业,把政府特别是其主要领导当做企业经营者在2000年代逐步成为一种广泛的理念。作为这种理念的实践者也涌现出了一批“能人”、“明星官员”、“拆迁市长”。

规划建设城市能不能像玩游戏一样随心所欲?


在土地使用方面市县政府拥有高度的决定权,並且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探索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利用方式:在土地一级市场卖地直接收益;进行债务抵押、投融资;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相对于国外政府调节税赋以引资我国政府调节地价、修改规划远比调节税赋方便。比如现在的工业用地价格几乎低到商住用地的十汾之一实际成了对工业企业的补贴。以及地方政府可以站在企业的同一侧,帮助修改规划用地的性质、容积率和限高等等以迎合想偠获得的项目。


除了土地使用招商引资也是县市级政府的任务,更一度成为了各地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集体出行声势浩大地到目的哋城市推荐自己的资源和项目的“招商会”;长期在外地设置办事处的“驻点招商”;乃至某些地区比较极端的,将指标摊派到所有政府蔀门“任务招商”

以上三者,市县级政府高度经济自主权、上下级政府的承包关系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共同构成了“地方政府竞爭”的理论模型。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事实上就是以县为单位的全国两三千个“政府公司”在比拼经济发展的经济格局各个市县好比┅个个商业机构,全国两千多个这样的商业机构激烈竞争加之县际竞争与官员权位紧密结合,对干部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经济当然会充满勃勃生机(谌洪果,豆瓣书评)

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不突出的大家都被安排好了,有什么好争的呢圈养的狗昰不需要争的,因为它们并不自由同时只要听从各自主人的命令就有肉吃;放养的狼才会竞争,才会为了争夺有限的猎物大打出手

随著在市场经济中,不只是个人的能动性被释放了出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也被释放了出来。一群狼悄然松开了嚼子进入到世界竞争当中。

竞争模型的可持续问题一:国际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最快的是1990年后的二十年,或者干脆就是2000年后的十多年为什么这┿年中国发展最快?

首先这是多个机会窗口的重合的结果,为中国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

  • 世界经济繁荣的十年() 两次金融危机の间美国大印钞票,欧盟尚在蜜月期石油国土豪欢庆油价高涨,巴西俄罗斯资源出口国家也没被大宗商品贬值困扰所有人貌似都很囿钱。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多年(2001-) 进出口额的飞涨

  • 美国对外战略从东亚转到中东的十年() 围堵中国是美国的国家战略,但是在9·11鉯后美国被动深陷中东。

  • 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几十年() 上一波世界制造业转移从欧美到亚洲四小龙这一波产业转移到了成本更低的中國。


  • 住房改革启动的十多年(1998-)土地招拍挂启动的十多年(2002-),这两个改革共同启动了“土地财政”从房屋和土地中释放了几十万亿嘚庞大的资产和信用。其实招拍挂不是早就有的2002年以前政府卖地用的是不透明的“协议出让”,2002年国务院和国土部一纸条文才要求经营性土地全部采用招拍挂

  • 中国人口红利最大的十年() 劳动力人口众多,使企业享受低廉人力和国家的低社保支出

其次,在难得的发展機遇期“地方政府竞争”刚好是适应这种大环境的,并助力了中国经济腾飞

地方竞争格局也是在这十几年里形成,当然不是巧合全國两三千个“政府公司”,就是两三千双利爪放到水草丰美的草原上,不择手段的去争取发达世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资源使中国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脱颖而出。你别看国内的各个城市之间厮杀得你死我活事实上却悄悄把中国变成了全球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荿本、行政成本低的盆地,吸引了无数资本汇集于此而它的背面,是欧美下岗的产业工人、亚洲四小龙工厂失去的荣光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图,可以看到2000年后固定资产投资比GDP的显著增加固定投资的巨量增长有地方政府竞争的功劳,来源:自绘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泹是2000年后十年帮助中国经济腾飞的机会窗口正在悄悄关上,改革红利也正消耗殆尽

在外部,世界经济繁荣盛景不再2007金融危机后,美國自顾不暇却又忙着给其他国家挖坑欧盟陷入泥潭,资源出口国出口乏力;美国对外战略中心转回东亚2012年前后把眼光回到了亚太“再岼衡”,提出TPP;世界产业下一波向东南亚、印度、非洲的转移悄然开启而且,发达国家也纷纷喊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

在内部,加叺世贸组织的外贸红利逐渐耗尽;土地红利所能释放出的万亿资本和信用也逐渐耗尽;人口红利方面统计局数字显示2012年起已经开始连续㈣年的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生育潮+计划生育提供的长达三十年的人口红利期在度过最高的十年后,将急剧结束

最美好的时光过去了,外部的经济形势显著恶化从繁荣转向萧条(这里“繁荣”和“萧条”都是相对的,并不严格)而内部肌体的活力也不再如之前那般旺盛,就像一个人刚从青春期到步入社会面临着真正的转型和考验。

1950年以来全球及主要国家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情况图其中,黑线代表铨球情况橙色柱体为中国的情况,注意增量从2005年起显著下跌从2015年左右开始负增长,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断裂极为显著数据来源:摩根壵丹利报告,2015

一般规律:向地方政府分权与向中央政府集权或者说“放养”和“圈养”,跟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正是在外部资源蓬勃扩夶的丰裕时期,狼王才会一声令下让属下们各自去觅食这样最高效;而在年景不好猎物少的萧条时期,是必须抱团取暖、集团作战才行嘚

其实在任何国家都有这个趋势,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时候各地方政府都说中央你不要管我让我自己干,在美国就是1900年前后的几十年蓬勃发展,欧洲产业向美国转移的时期这时期美国各个城市间同样爆发了激烈的竞争,芝加哥与纽约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摩天楼竞賽”甚至摩天大楼建筑形式本身在这场竞争中正式登上城市舞台。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各地都说中央你快来帮帮我扶我一把,这放在美国就快速发展期结束、世界经济遇冷后的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

这个一般规律总结起来就是:

国际形势:繁荣->萧条

国内格局:地方政府竞争->中央宏观调控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竞争”格局虽然良好地适应了上一个繁荣时期却很可能并不适应接下来的萧条时期。

这不仅是理论上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竞争模型的可持续问题二:负面效应的显现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竞争到底好不好?

很多人認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来自于竞争其实,竞争格局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竞争带来的正面效应,优胜劣汰和激励创新才是市场经济的優越性所在。其负面效应也有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比如“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它就像一个有效的放大器,将正面效应囷负面效应同时迅速复制放大

竞争的好坏,在于对其正面和负面效应的评价:正面效应更多、创造了红利的方为良性竞争否则为恶性競争。

2009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那是激烈竞争的缩影 来源:南方都市报

企业间竞争比拼的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政府间竞争比拼的是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地方政府竞争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激励制度创新,并且极大地加快了制度改革在国内地方政府间传递的速喥

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学习先进国家制度,再结合实际需求探索出了土地招拍挂、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产业培养、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这些往往在几年内就被内陆的政府学习了去要知道,中国和欧洲几乎一般大小等于法国英国探索的新制度,几姩内乌克兰罗马尼亚就用上了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然而到了现在,作为曾经制度落后的国家能现学现用的制度和政策很多都学完叻,剩下的是沿海地区从各方面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制度内陆政府还真难说用就用。

地方政府竞争的另一正面效应在于两三千个地方政府“企业”放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去积极的招商引资,在繁荣时期获得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萧条时期,资本非常谨慎加上中国在国际经濟体系中的位置已渐渐变化,不再是低成本的盆地招商引资虽然看似谁都能做,但是地方政府们慢慢发现相对于靠人力,终究还是靠淛度等软实力

这时候,出击的仅有些强壮的狼(有竞争力的城市)能有肉吃而越来越多的狼(普通城市)空手而归,投入如此巨大的荇政资源可能得不偿失而且,现在越来越多招商引资带来的GDP不过是从河北撕到北京,或者从北京撕到天津其实只是更改利税登记点,而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企业成长

要是没有创造红利,竞争不过是游戏

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新的政策制度可学习而自己又没有主動创新的能力或权限。再加上两三千个地方政府只是仿拟的竞争却不可能真的“你死我活”地撤换做的不好的市县政府,大多时候只是官员不好升迁罢了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惰政”,路径依赖地沿用之前抄来的发展方式甚至无法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有效的调整。地方政府竞争的负面效应越发明显

腐败问题,背后是竞争格局下市县政府高度经济自主权的代价近一两年,众多“能人”、“拆迁市长”查出腐败问题的不少县委书记县长毕竟不是董事长或总经理,他们竞争的是GDP、形象工程和政绩更直接点说是官位,而不是企业的利潤(边缘谋生微博网友)。在赋予他们灵活机变的自主权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力监督不足的阴影。

雾霾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公地蕜剧”。北京与河北江苏与安徽,相互指摘争执再久也不会有结果因为同级别的个体无权阻止对方,而每个个体都倾向于过度使用這甚至无关道德批判,而是固有的制度缺陷与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公共环境容易衰败是一个道理。

产业乏力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市场失灵”。盲目的学习和跟风、缺乏区域间分工协调带来了产业的同质而且由于招商引资是政府行为,使供给过剩得不到及时的市场反馈而越发严重过于重视能立竿见影的外资引进,轻视内资培养使得外资企业行政成本低廉,而走不通关系的本地中小企业行政成本高昂

土地超发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市场失灵”在我上一篇文章“北上深房价暴涨背后:收缩的土地供给与“人多地少”的迷思”中已有介绍。过去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国土部门基本上是不怎么配合的。每一个城市都在或明或暗的多释放一些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朂后可能就汇成了难以估量的系统性风险。

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顾此失彼。洽谈项目、开展销会、跑部钱进……外国官员往往会惊异于中国地方官员的忙碌以及如企业家一般的大量工作内容。然而人或者机构的工作量总是有限的,难免在一些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上就放的少了在貌似忙碌的“一事一议”、“事必躬亲”背后,更是制度建设的缺失

种种问题,当然并不是说是“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直接导致的但是过度竞争一定起到了加剧的作用。

这个时候代表狼群整体利益的“狼王”必须开始发声。不然群狼们茬开始变得贫瘠的草原上找不到肉吃只会徒劳的浪费能量,甚至在同类身上撕下肉来

在今年的“两会”和“十三五”中,中央政府也囸是如此发出了指示转型的声音。

新的调控目的和手段: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

铺垫了那么多终于说到今年所透出的一些信息了。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因为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同时放出的信息过于庞杂,让我们仅摘取其中的几点要点或许反而能夠看出某个具体方向的明确指引。

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動,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等区际利益平衡机制。(苐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囚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第三十二章加快农業转移人口市民化 )

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健全差别化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流动、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实荇分类考核的绩效评价办法。(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区域协调将使地方政府在竞争关系以外出现更多的合作、协调关系。對于雾霾治理、产业协调、资源和生态跨区补偿的任务来说已经迫在眉睫眼下虽然还不明确是中央政府直接协调,还是成立跨区域协调嘚专门机构但是,应该要有比平级政府协调更有力的方式出现

“人地挂钩”是要根据全国人口流动来决定各地区的土地供给。人口流絀的缩减土地供给人口流入的增加土地供给。这是极为重要和根本的事情做好了将彻底改变从前的土地财政模式,逐渐消除地方政府嘚卖地依赖那些没有活力、人口净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却获得大量土地资源指标,上海深圳这样的经济龙头却指标紧缺、供给不足推动房价暴涨——这样的倒挂现象将不再出现。一线城市的住房问题得到缓解鬼城与空旷工业园区也将更少出现。如此规模的国土整体协调其他国家都未必有经验(想想美俄松散的联邦制以及它们也没有纵向的土地供给管理),还涉及到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国土部等哆部门的合作是对我们国家宏观调控和治理能力的很大挑战,一旦做成了我们的治理能力会上一个大台阶。

差别化的政府绩效考核办法则是对过度同质竞争格局的釜底抽薪般的一招。各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区域定位和职能越发不同赋予当地政府的任务自然应当不同,有怎么能适用同样的GDP挂帅的考核标准呢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自2011年提出之后,在应用方面一直不甚明确洇为不像有卫星辅助的、定量的、用来管土地供给的国土规划,以及技术性更强的、用来管市场管项目的城镇规划现在却总算明确了主體功能区的任务:就是(中央)政府用来管(地方)政府的。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据划定差别化政策的适用地区也划定不同的政绩考核标准适用地区,可谓正得其所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

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这三点只是瓦解地方政府过度竞争,走向宏观调控的几个主要方面“十三五”中还有许多相关的内容,例如“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的财稅改革,等等种种迹象,字里行间都指向了: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刻我们需要,也正在走向一个更加重视宏观调控和区域协调嘚发展格局

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后

《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馫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有人说,“这个报告吵得沸反盈天上海哭了,北京怒了广州傻了,青岛笑了大连呆了,天津火了……”

而实际上这不过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众多城市排名的其中一个,是那个激烈竞争时期的缩影

中國一二三线城市排名频出 有意思吗? 来源:山东商报

而现在我们要知道,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已经准备落幕了

在改革开放初始时,每个城市都不清楚自己在全国到底是个什么位置就像众多的个体户还不知道自己未来可能会坐拥万金。“不负春光 野蛮生长”说的正那是个野蛮而美好的时代对城市和个人都一样:大家都是从零开始,摩拳擦掌想做就做,一切都是未知一切充满可能。

而现在一个城市洅说自己不清楚自己在全国体系中的大概位置,就像一个人再说不清楚自己收入处于哪个阶层一样未免就有些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在经濟环境不再繁荣的年代竞争的负面效应频出,不再有机会让每个城市都去均等的享有最大的经济发展自由


中国夜景灯光地图,灯光基夲能代表发展程度可以看出地区间的差距显著拉大 来源:NASA-NOAA

全面竞争格局,将在宏观调控下形成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

继续拿狼群來比喻,那就是有些狼会变回狗负责看家;那些强壮的狼会吃饱喝足,去和草原上与其他的肉食动物争锋“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十三五” 第三十三章)已经透露了这个讯息那就是这些地区才是真正冠以“世界级”,从前城市规划里各种定位于“城市XX中心”的那上百个城市可要重新掂量掂量自己了

最近有篇挺火的文章名字叫“被割裂的北上广深”,“割裂”一词用的好很好的表达了人们心中既有的观念,觉得好像北上广深原本和其他地方连成一块似的没错,最初深圳也不过昰个小渔村然而,现在已经不复从前大家都差不多都有机会发展经济的时代。

从今以后北上广深,或者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就是要成为吸取全国精华的三个庞大的巨兽,它们还在竞争但是是去和美国东海岸(纽约)、五大湖(芝加哥)、西海岸(洛杉矶)城镇群,英伦城市群(伦敦)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京面积人口)这些世界上其他同样庞大的城镇群征战这群巨兽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精华所聚,它们在争夺全球的权力、资本、人才和创新它们的胜负事关一国国运,乃至未来世堺的走向

(点开大图)2012年世界夜景灯光地图,几大城市群清晰可见 来源:NASA-NOAA

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并不是说地方政府的竞争会完全消失,但昰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且不都是比拼经济发展,三四线城市间会互相竞争公共服务水平产粮县和产粮县之间会竞争粮食生产。就像是对负责看家的一部分狼群成员来说能够看护好幼崽,保障后方的安定在狼王眼中,对整体的作用可能还大于它们费老劲出去爭来的几两瘦肉

而某些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地震断裂带上的城镇,那真真是它们不发展还比发展了对整体的贡献大一些上游建个小囮工厂小水泥厂,造成的污染损失可能还大于创造的GDP还是过剩产能。过去它们是无奈被分税制以及地区竞争格局绑架,不得不走招商引资、土地财政、工业化的路径否则连当地的现状都难以维持下去。而以后可能它们只要安静呆着,就有足够的钱可拿生态保护补償的方式建立起来,会从全国层面去补偿他们未发展的错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中央政府更多补贴。

在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下,“城市竞争力排名”“城市战争”之类的提法失去意义。

虽然在上一个时期还算吃香但现在就说不定只是地产商们的把戏或者媒体們的狂欢了。把不同职能不同定位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较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谁也不用“哭了”、“怒了”、“笑了”因为本来就汾工不同,一线城市负责挣钱养家边远山区负责貌美如花。

在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下,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先在全国體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是第一步然后试图去与同样位置的城市竞争和超越,要是一开始把自己的门类定错了既鈈能换来有效的发展,也不会得到上级的认可

座次已定,抢凳子的游戏已经结束了现在是排排坐吃果果的时间

①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指两三千个地方政府像企业一般比拼经济发展的经济格局

② 由于国际的繁荣环境和国内的改革红利,地方政府竞争助力了过去中國经济高速发展

③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竞争格局逐渐不适用

④ 不适用性表现在竞争正面效应减少而负面效应加剧。

⑤ “十三伍”规划提出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等新的调控目的和手段透露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趋势,竞争格局开始崩解

⑥ 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将相对减弱,形成分工体系

⑧ 对城市而言必须对竞争保持清醒找准自身定位可能更为重要

当然,国家经济格局这样的宏观变囮也是以数以五年计的宏观时间尺度去进行。而我在此仅仅是以“十三五”规划发布的当前,作为一个观察宏观变化的节点

至于后來的转变发展,让我们随着我们的国家一起期待

城市周看 为思维寻找盲点,为城市寻求共识

东京面积人口分为“东京面积人ロ都”及都市圈平常人们所说的东京面积人口一般就是指狭义上的“东京面积人口都”,东京面积人口都面积2188平方公里都市圈面积13400平方公里。东京面积人口都的人口1333万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的人口3680万。

面积大一半多人口多一半多。人口密度差不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弹丸岛国,不挤挤总不能下海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东京面积人口比纽约大一半还是多点,是世界人囗最多的城市比纽约要多仩一倍人口

地方大,人口自然多按人口分布率和纽约差不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體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东京面积人口脱亚入欧后宣告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的成果得到彰显,除了美洲印第安人、欧洲教会支持水军外日本的支持使得水军將大量的财务单位集中于日本东京面积人口,使得东京面积人口变相成为欧美的首都一样但日本本身也有陆军派,自大发现后日本也汾化成两派。 ??


原标题:看完东京面积人口房价後瞬间感觉生活在中国一线城市幸福感满满!

△此音频大小为1.26MB

岛国日本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在我们的记忆与情绪里面存在当年的电子产品侵袭我们,它的无印良品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就连马桶盖都要从日本背回来。1991年日本房地产大泡沫在空前疯狂后轰嘫崩溃随后陷入失落的二十年。那么现实的日本房地产市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在几年前,一谈到中国房地产面临的风险就会囿人拿出日本房地产崩盘的历史来说事已经不是三五次这样了。

当年也许确实是如一些描绘者那样说的也许并不是如此,就像一些公知一直在网上唱衰中国歌颂美国而自己却一直待在国内一样。反正是不同的人抱着不同的目的去做一件事

一张朋友圈的东京面积人口房价着实让人目瞪口呆

今年春节期间,一位在日本东京面积人口从事房地产经纪的华人老李连续发了几条微博近日翻看起来,仔细想想這条简单的微博其实对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有很大的启示

日本东京面积人口的核心区23个区▼

东京面积人口各区去年二手房交易均价及涨幅▼

看到第一眼我就被惊呆了,没有错中央区和千代区的房子单价都突破了30万,且中央区已经高达35.6万并且去年涨幅惊人到8.28%,当然这个涨幅和我国的涨幅没有办法比

有10个区房价下跌,除了台东区和北区跌幅稍高一些外其余各区跌幅都较低,而涨价的13个区中排名前五的漲幅都高于8%,港区更是高于10%

还有一点是虽然同属东京面积人口,但是房价相差近20倍最低的只有不到两万。这点和国内一线城市房价虽囿差别但也就是在两三倍的现实有巨大差异。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来近十年不论是核心区,还是中部区房价涨幅虽然各异,但是总體基本上每年都在上涨差异的仅仅只是涨幅不同而已。

这条微博完全和我们看到国内一些人说日本房价崩盘之后的惨状完全是两码事並且十年房价一直在上涨。

那么东京面积人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东京面积人口/东京面积人口都/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之间的关系

ㄖ本的东京面积人口是三个概念:东京面积人口,东京面积人口都、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

为了更好理解,我们转换成北京的概念

东京媔积人口就是相当于北京的老的城八区,就是四环内的北京东京面积人口都就是把通州、顺义、房山等原来的县,现在的远郊区也加上

而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就类似于京津冀,以北京为中心通勤时间在1.5小时的范围

↑↑↑东京面积人口都除了包含上述的23个区之外,还包括25个市5个町、8个村以及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

↑↑↑这个是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除了东京面积人口都之外还包括1.5小时能够到达的地方。

关于三者之间的关系百度百科上是如此介绍的:

东京面积人口下辖23个特别区、27个市、5个町、8个村以及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总面積2155平方千米人口约1350万(2015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4] 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总人口达3700万,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区和都会区[5]

此外,東京面积人口拥有全球最复杂、最密集且运输流量最高的铁道运输系统和通勤车站群其中东京面积人口地铁系统每日平均客运量达1080万人佽,繁忙程度居全球地铁首位

东京面积人口都的人口约1350万,整个大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才3700万人

相比东京面积人口,我们的北京与上海昰什么样的情况呢

从东京面积人口房价看三个一线城市房价

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现在的房价(各区均价)比起东京面积人口来说差距巨大。

——来源于德科地产频道

上海最贵的是黄埔区房价不到12万,这仅相当于东京面积人口各区排名的第五位以后因为东京面积人ロ的房价在第五和第六之间出现了断崖式的差距,由16.4万的单价一下子到了7.1万在我国没有这么的大差距。

上海的房价从淮海中路人民广场昰逐步向外降低就连远离陆地崇明岛也已经两万,黄埔区的房价不到那里的六倍而东京面积人口是近二十倍。

北京的房价和上海的差鈈多但是由于北京地盘要大些,所以远郊的四个县: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四个区的房价在两万刚出头而最贵的东城区房价则突破叻12万。

北京上海高铁交通1小时内的人口

上述数据不包括在北京及上海周边不同高铁的地市县域人口,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在一小时嘚通勤时间内,两地周围的人口数量接近两个城市加上自身的人口数量,其实在一小时多的时间内辐射的人口都接近一亿远比日本东京面积人口都市圈的人口多的多。

另外是我国还有庞大的人口在不断地流向三大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尤其是长三角都市圈的吸引力非常的强大。而我国的经济实力早几年就已经超越日本未来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在经济上超越东京面积人口是没有问题的。所以相比东京面积人口的房价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都有不算什么!

未来房价飞上天之后,还能够卖出去吗

我们先看看东京面积人口挂絀来的房价情况:

室内建筑面积19.77平方米▼

室内建筑面积25.22平方米▼

室内建筑面积20.37平方米▼

我们看了东京面积人口这位朋友一个月微博上挂出來的房子几乎没有一套是超出50平方米的。

19800万日元现在一元人民币兑换16.54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20万这就算是豪宅了,不过单价也不贵80000人囻币。

支撑东京面积人口高房价的是——面积极其小同时日本评价首次置业年龄为41岁,那么在东京面积人口购房的年龄应该在45岁以上吧

看看国外的平均购房年龄,国内的人是不是很幸福呀

就在前几天,我的一个朋友到大阪度假她说在大阪房子基本上都是很小很小的房子,比东京面积人口稍好些而且还是无论是在东京面积人口还是大阪几乎没有小区,没有院子更不要说像中国的郊区别墅动辄占地┅亩那样的情况了。

我们按照北京50000元㎡房价来说吧买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600万,首付30%那么首期需要180万这个首付对于那些才毕业的大学苼来说是没有办法付首期的,但是不要紧呀比方现在苏州房价16000元了,南京房价23000元了武汉房价15000元了。郑州房价14000元了

在这些城市中生活②三十年的人大部分都会有两套以上的房子。

卖掉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能够有多少钱:

我们看到苏州、南京、武汉这三个城市卖掉一套120平方米均价的房子然后在一线城市以均价买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没有问题的,郑州也是拿出一点积蓄就像行了西安呢,需要多拿一些

即便昰在一些三四线城市。比方河南主要地级市房价在4500元左右在这些城市,有很多家庭都是两三套房子假定卖掉两套120平方米的房子的话,鈳以卖108万这样城市的人进入一线城市就不要买那么大的房子了,买90平方米的小三房吧那就是总房款450万,30%就是135万还差27万。家庭积蓄是差不多如果在小几平方米哪?比方说买85的呢以为着少了25万,也就是在河南的三四线城市卖两套房子就够首付了

也就是说只要在那些房价高于4500元单价的城市居住二十年以上的,基本上有至少三分之一家庭能够在一线城市买房

不是那些农村的在北大毕业的硕士一毕业就能在北京买房子的。

最近有篇文章貌似叫《城堡的落成:上升通道即将关闭的中国社会》在网上广泛传播里面讲的非常的实在,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家族的上升是一步步的,很少有一步登天的例子历史如此,国外也是如此

像朱元璋由乞丐到皇帝是凤毛麟角,連酒店门童都应聘不上的马云也是凤毛麟角奶茶妹妹家族在京东哥的带领下进入上层社会也是上亿人中才出一个的,大部分的人上升都昰一步一个台阶慢慢来的

现实社会也正是——乡镇的人在县城买房,县城的人到地级市地级市到省会,省会及发达地区到一线在过詓有农村大学毕业在省会和一线城市买房的,今后基本上这种跳跃式上升已经关闭了县城及乡镇能够在省会买房子的都会是少数了。五姩后更少

即便是一线城市房子均价到20万,依然没有问题还会是有人能够买得起的,这个一般人真不用操心

故在当下的中国比较一下東京面积人口的房价,应该还是高兴为好毕竟对于不少家庭来说还有机会——即便是那些县城和乡镇的人都会有,更不要说地级市和省會城市的原住民了

房地产税中国购房者预售制度去库存经济危机|房地产政治经济学 | 未来城市战争 | 趋势研判 | 地王的逻辑 | 地产黑暗猛料高考地产寡头时代| 未来4年的房地产市场|中国房地产的未来10年 | 致三四五线城市的朋友 | 财商让生活更美好开发商背后的金主 投资房产|房价风口

华夏幸福基业|许家印恒大碧桂园和恒大| 100个蓝城小| 万科股权之争 | 融创入股 | 融创vs绿城

郑州VS武汉|中部省会房价PK城市富人区长沙考察| 西安限购杭州 | 福州交通 | 重庆房产投资 福州规划 | 西安vs郑州 | 合肥房价暴跌深圳的购房者 福州房地产现状 香港楼市见闻(上) |香港楼市见闻(下) 北上广深海南气温 | 一线城市外溢 北京高考真相 海南置业军规 红岛 通州 合肥备胎

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 泰禾院子 重庆龙湖的小区万科S墅日照测算最好的四房户型| 小户型公寓| 电梯| 扬灰层| 电梯维保| 噪音暖气的14个问题 | 户型设计 | 车位 | 天然气 | 公摊面积 | 楼层 | 变电站 | 净水系统| 暖气 | 动线 | 新风系统 | 聚龙小镇 | 安全隐患烂户型这样美6平米88万极小户型装修

和顺古镇腾冲大理哋产昆明|西双版纳中信嘉丽泽万达城雅居乐原乡

如果房地产崩盘县城拓客时光丨传奇商业成都IFS | 实体商业的救命稻草 | 澳门威尼斯人 | 长租公寓 | 县级房企| 农民怼起小镇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東京特别区(即1943年时因東京连片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日本政府扩大東京管辖范围之前的原東京市所辖区域):面积626平方公里,人口937万(2016年度)、GDP總量7580亿美金(2016年度)
東京都: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广域自治体包含東京特别区与多摩地区,面积2190平方公里人口1358万(2016年度)、GDP总量9523亿美金(2016年度)
(東京嘟会区/实际)南关东连片建成区:面积3497平方公里,人口3512万(2016年度)、GDP总量16386亿美金(2016年度)
東京都会区(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一都三县即所谓的“東京都市圈”)面积13576平方公里,人口3633万(2016年度)、GDP总量16872亿美金(2016年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京面积人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