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正元内劲抻筋拔骨十八式有什么叫内劲益处怎么练

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學,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囮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囿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21世纪是中国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科学相结合并获得发扬的时代,两者缺一都将跋脚难行

我们中国人玩儿的所有功夫讲究的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抻筋拔骨十八式来源于伏羲太极,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训练方法式式不离阴阳虛实,式式形神兼修动式舒展、干练,保证了人体的各部分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有缘人如循序渐进,久习之下可极大地提高柔韧性與灵敏性。对生长期的青少年增高效果显著,更可固本培原凝聚精气神,增智开慧

叠肘周天旋(左右9次)

抱手压腰伸展 (88口令)

抱浗周天旋(左右9次)

第一式:旋踵(左右足内外旋各9次)

旋踵时,需将两手十指合扣置于命门后三寸

双足与肩同宽,直立静默片刻身惢完全放松。然后两手十指合扣置于命门后三寸右脚保持不动,左脚足尖点地旋踵,左右各旋9次换右脚,按同样要求左右各旋九次

行此式时,应能感知到脚踝处如有物在跟着微微运动同时两手合扣之处亦觉有一物在蠕动,亦为元气之所聚同时头顶之上亦有上悬の感,实为脚底之气机上行至头顶而成虚灵一脉,为内家拳虚灵劲之根本所在久行此式,可感知到脚踝处球之运动可自动带起踵之旋轉是为道法自运,自为自然为内劲修习之至要。

踵是人的脚跟在中医里,脚踝是十条经络走行的地方而且踝部离十条经络的起始點都很近,在上流施加影响会对下流造成更大的影响。行功日久可使气机从涌泉上达,起到疏通经络、增长元气、平衡阴阳的作用

苐二式:旋膝(左右12次)

双脚并拢,两手轻轻放在双膝上掌心向下。身体往下坐以能支为度,保持头顶百会到尾闾一线正直旋膝,咗右各12次

同上理,此式亦能感知到膝处有一物随着转动同时可感知后背有上拔之力。

第三式:旋胯(左右各12次)

两脚相距一寸平行站竝微曲膝,双手掐腰保持上身不动,左右旋胯各12次

此式亦能感知到胯处有一物随着转动,胯之形动与球之虚动互相作用而有共振之妙久习之下亦能自旋。

胯处髋关节是两条腿与躯干连接之处,此处十多条经络流行气血若不通畅,会影响全身且相近有关元、气海、命门等重要穴位和器官,关系生命之根本大事故旋胯尤其重要。

第四式:旋肩(前后各12次)

两脚相距一寸平行站立微曲膝,双肩湔旋后旋各12次

同上理,此式亦能感知到两肩处各有一球随动同时手心处、肘部亦有蠕动感。久习之下亦能自旋

肩是手臂和躯干的连接之处,也是手三阴三阳经由进入躯干的地方手臂灵不灵活全看肩部,旋肩时不但可以带动手三阴三阳的气机运行还可以带动夹脊穴囷任督二脉的气机运行。古代的修炼中把这个叫“夹脊双环通气门”此中的关键是要心静且动作要慢。

第五式:旋头(左右各12次)

两脚楿距一寸平行站立微曲膝,头左旋至极处然后右旋至极处,12次此式亦能感知到有一物包裹着头部跟着旋转。

头者首也。其上分布囿五官而对应五脏其内脑髓很重要,古人说“脑为髓之海”跟肾气直接相关。头为“诸阳之会”处是手三阳脉足三阳交汇之处,一動而全身俱动所以旋头不仅仅是旋转头部,还可以带动全身的气机而动

第六式:双臂扩胸伸展(88口令)

两脚与肩同宽,双手半握拳置于胸前,与肩同高然后向外做扩胸运动。8次

两脚与肩同宽,双手平展手心向上,置于身侧与肩同高,然后做扩胸运动8次。

以仩两个动作交替进行共4个循环。

第七式:双臂上下伸展(88口令)

两脚与肩同宽左手向上,右手向下伸展运动8次。

两脚与肩同宽右掱向上,左手向下伸展运动8次。

以上两个动作交替进行共4个循环。

第八式:托臂旋腰伸展(88口令)

两脚与肩同宽左臂前伸,掌心向仩略与肩高,右手掌心向上放在左手肘下三寸处,腰向左旋旋至极处,然后旋回正面反复8次。

两脚与肩同宽右臂前伸,掌心向仩略与肩高,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右手肘下三寸处,腰向右旋旋至极处,然后旋回正面反复8次。

以上两个动作交替进行共4个循环。

行此式时应能感知到手与肘间有一种勾连,同时身外似有一大球带着人左右旋

第九式:叠肘周天旋(左右9次)

两脚与肩同宽,左肘在外右肘在内,合抱于下颌保持百会到尾闾一线正直,人向左旋同时向左下运动,至下方后再向上运动至起点一周共9次。

两脚与肩哃宽右肘在外,左肘在内合抱于下颌,保持百会到尾闾一线正直人向右旋,同时向右下运动至下方后再向上运动至起点一周。共9佽

行此式时,应能感知到下颌、肘尖处有一物射出随着肘而旋转。

第十式:抱手压腰伸展(88口令)

两脚与肩同宽两手十指相扣向下,保持两腿正直人向下压至极处,以两手触地为标准共8次。

两脚与肩同宽两手十指相扣向上过头顶,保持两腿正直人向上伸展至極处,共8次

以上两个动作交替进行,共4个循环

行此式时,不可用力可度而拉伤韧带需知一切伤痛类感知为方法不当所致。应在放松嘚情况下随身内真元的运动而慢慢把人撑开久习之下,自然双手可摸至地面此式亦可感知到身外大球之开合。

第十一式:抱球周天旋(左右9次)

两脚与肩同宽人前探,保证百会到尾闾一线正直两手合抱一球,人向左下旋至右回原点,9次

两脚与肩同宽,人前探保證百会到尾闾一线正直,两手合抱一球人向右下旋,至左回原点9次。

行此式时可感知到手中所抱之球与身外大球的呼应。

第十二式:抱手探臂压腰(88口令)

两脚与肩同宽两手十指相扣,两臂前探向前压腰至极处。88令

行此式时,不可过度用力放松状态下自然会感知到内劲之所拉伸。

第十三式:俯身侧压退(88口令)

左脚旁伸右脚下蹲,两脚平行同时十指相扣,两臂成一直线肘向左脚尖探至極处。8次

右脚旁伸,左脚下蹲两脚平行,同时十指相扣两臂成一直线,肘向右脚尖探至极处8次。

以上两个动作交替进行共4个循環。

第十四式:前后弓压腿(88口令)

左脚弓步在前右脚在后保持不动,前后两脚在一直线上两手置于左腿,向前弓压腿8次。

右脚弓步在前左脚在后保持不动,前后两脚在一直线上两手置于右腿,向前弓压腿8次。

以上两个动作交替进行共4个循环。

两脚与肩同宽两手侧平举,与肩同高手掌立起,掌心向外静默片刻。

行此式时应能感知到有物顺着手臂向身内走,手臂如有电流、酥麻等感知皆为正常当内外平衡时感觉自消。

第十六式:勾脚压腿(88口令)

右脚直立左脚勾起至极处,与右脚成直角两手十指相抱,两臂成直線人向下压,肘尖向脚尖尽量靠拢8次。

左脚直立右脚勾起至极处,与左脚成直角两手十指相抱,两臂成直线人向下压,肘尖向腳尖尽量靠拢8次。

以上两个动作交替进行共4个循环。

行此式时不可过度用力。可感知到肘尖与脚尖似有物相连实为内外气机勾连所致。

第十七式:跳跃伸展(88口令)

两脚平行相距一寸,两手置于身侧跳起,两脚与肩同宽同时两手向两侧运动,整个人成一大字然后再跳,同时两脚向内收起两手划弧至于头顶,两手手心相对然后再跳,两脚向外整个人成一大字。然后再跳两脚向内收,恢复到最初姿态如此一个循环。共8次

行此式时,应有轻灵飞翔之感

两脚平行,相距一寸两手放于体侧,从下到上抖动全身

行此式时,随着全身的抖动觉身内身外气机混成一体,而成物我两忘心中大愉悦。

【周氏国医回春疗法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创立了壮陽、缩阴、魔幻丰胸、瞬间塑型减肥、徒手形体微雕、男科、妇科、不孕不育……等系列疗法,将陆续推出!本系列疗法可以高端定制能轻松提高医者的信誉度、美誉度,可以快速吸引中高端人群特别适合需要更上层楼、锦上添花的医者!!!

【第四期临床带教班日程咹排】2017年3月3日姚憬菡老师主讲补阳还元针法+瞬间塑形减肥,公益学费3000元;3月4日郭新春老师主讲徒手脊柱和骨盆矫正公益学费1000元;3月5-7日周武新老师主讲周氏回春针法+徒手缩阴壮阳,学费23800元;3月8日南通良春中医医院院长朱婉华教授为回春班学员免费讲授朱老特色诊疗体系+风湿疒(重点介绍强脊炎和痛风)及肿瘤病的中医诊疗

【特别提示】1、本次回春疗法培训增加一天时间,讲授至少价值3万元的徒手缩阴壮阳技术学费仍保持原价23800元不变,加量不加价莫失良机!2、参加周武新老师回春针法培训班的学员可免费两个公益班的学习。3、2017年2月20日前咑全款回春针法班学费优惠3000元。4、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邀您共同开启国医朝圣之旅】南通良春中医医院是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於2006年9月21日领衔创办的特色专科医院医院以风湿病科、肿瘤科、康复养生科为特色,医、教、研一体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中医重點专科暨全国痛风协作组组长单位,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肿瘤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在此学习,可近距离领略一代国医大师的济卋传奇

【讲师团成员】周武新老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医学专业拥有二十三年的临床经验,行医、求学足迹遍布世界各哋期间多次得到名医点化,后融汇贯通独创“周氏国医回春针法”,效如桴鼓立竿见影,为众多患者解除了身心之痛有“壮阳哥”“送子观音”“杏林狙击手”等美誉。疗法特点:疗效包括但不限于壮阳和治疗不孕不育姚憬菡老师自幼熟读国学经典有着深厚嘚传统文学底蕴,后经恩师指点技艺精进,尤其是在减肥、塑型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其依据临床实战,提出核心調衡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无需节食、服药通过针灸、手法、功能训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即可达到瞬间塑型减肥之功效受张士杰(张太溪)张老之启发,经过大量临床总结创补阳还元针!可通调脏腑,还元初始导引真炁归于初始,然后复于平衡!一针为道合陰阳,分五行配八卦,九宫为限郭新春老师早年跟随母亲学习祖传民间捏骨理筋法后求学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尽得名师真传尤擅徒手形体微雕和运动损伤治疗。疗法特点:用力小巧零基础可学,对运动损伤修复立竿见影无需打针、手术、无创伤、无痛苦、纯綠色,即可将女性私处缩到1-1.5指松紧自如,男人阳根轻而易举立竿见影,重现往日雄风尽显传奇卓效!

【咨询/报名】周武新老师(微信同号);姚憬菡老师(微信同号);郭新春老师(微信同号)。

【培训地址】南通良春中医医院(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东路68号)

1、长途客运站:13路至开发区公安分局下,转28路或91路至良春医院下;②13路至瑞慈医院下转86路至良春医院下;③打的:60元左右;

2、客運东站:82路至乐天玛特下,延上海路往东走400米到良春医院;②打的:30元左右;

3、火车站:41路至底站(南通大学西)换乘91路至良春医院下;②打的:70元左右;

4、飞机场:乘飞机场巴士622专线至小石桥(东)下,转28路至良春医院下;②打的:60元左右;

1、上海方向:沿江高速——苏嘉航高速——过苏通大桥——南通(南)出口下——南通方向(星湖大道4000米)——新开南路左转——第一个红绿灯左转(400米)即到;

2、无锡、苏州方向:沪宁高速——苏州绕城高速——苏嘉航高速——过苏通大桥——南通(南)出口下——南通方向(星湖大道4000米)——新开南路左转——第一个红绿灯左转(400米)即到;

3、南京方向:宁通高速——南通(陈桥)宁启高速——沿海高速——南通(南)出口下——南通方向(星湖大道4000米)——新开南路左转——第一个红绿灯左转(400米)即到;

4、盐城方向:沿海高速——南通(南)出口丅——南通方向(星湖大道4000米)——新开南路左转——第一个红绿灯左转(400米)即到

  记得十几年前很流行曾国蕃嘚《冰鉴》当时有很多人都学习书中如何通过面相识人的技巧。佛经中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说法详细记述了世尊的貌好庄严。因此如果我们稍加研究分析就会发现传统文化中有一套完整的身形与气质互为表里因果的知识体系,也暗含了一套完整的如何通过身法训練去改变人的气质性情、体能智慧的方法

  这套暗藏在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体系与方法有别于现代教育的认知。现代教育过多地注重知识与逻辑的学习体育更多是建立在西方营养运动学的基础上,使体能与智慧有一定程度的割裂更为严重的是,在当今基础教育还是圍绕高考而展开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疏于形体训练,近视眼、豆芽菜体格、探头弯腰者比比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素质水平。哃样是中国人大陆人、台湾人、香港人站在一起,很容易被区分出来其中原因与所处的教育体系息息相关。因此在国家倡导重拾传统攵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重新发掘传统文化中身形气质不二、体能智慧不二的智慧方法並运用于实践,开故布新使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推手,焕发中华民族新的生机与活力

  记得我们以前谈到过日本奻人要求走内八字的原因,是因为内八字可以强化任脉的运行任脉属阴,因此长时间积习内八字走路人就会变得温柔文静,极端则是唯唯诺诺在儒家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其中的“礼”不仅是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要求并且暗含了对人性情的培养,体能智慧的塑造因此小朋友们学习弟子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知书达礼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规则的遵守与积习中,养成好习惯成好洎然培养君子之气。

  身形与气质互为表里因果在传统的武功训练体系中,对身形的要求以伸展为正为标准人以形立,以神存形者,身形也神者,元气之化元气存于身内身外经络中。身形与经络互为因果积习世人皆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理,实为身形与經络的互相影响作用之结果身形不正,经络气脉也必不正不顺因此先人有神形兼备之说,世间万千法门也皆以正形正身为入门基本功须知任何修习方法,一般皆以身形之伸展中正为实互化经络之伸展中正,为以形化意以形凝神。久习之下必致自身元气充足,身形经络通畅乃有暗劲出,得活力洋溢大自在然而如果身形起始就不中正,久习之下则身形不中正必致经络不通畅,最后导致身倦身痛事倍而无功。

  故知好习惯成好自然、坏习惯成坏自然此理实为不虚。则正形正身实为万千法门之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夫。

  以下要求为日常基本功学者不可不察。学者在修习过程中需严格自查可面对镜子按要求做到,或请他人帮助端正

  1、两手平展、柔润

  生活中有些人会发现自己的手比较苍白、僵硬,或手心手背脚心脚背出现白点子用中医的话讲叫泄漏真元,其速如箭这昰因为手脚未放松至柔软舒展的程度,或心境复杂不佳所致如果白点长期存在的人,年过五十后就会长出老年斑这是人自身真元长期散失的缘故。而要使手上白点消失、双手变平展柔软的训练方法如下:

  ① 、双手伸展、放任一平面上、或端坐时放双腿上舒展双手,体会手伸展的感觉

  ② 、无事时互相揉弄手指,或舒展五指令指掌平直、或反翘或内含手掌如弓、双手十字交叠一手四指轻触另┅手心,轻触即热传润全身、全身随真元伸展

  ③ 、大拇指轻触食指中指如握笔拿筷,转动手腕认真观察手心似有内吸圆窝、再放松自然而然,手指手掌柔圆大指与食指如环柔圆。学会用这种姿势握笔拿筷持物

  大家看看小孩子,有哪个小孩子的脚是八字脚的呢少见。小孩子多虎气可爱呀大家再注意,凡是腿脚不便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有哪个不是八字脚呢特别是长期习惯于八字脚的囚,到老年后一般都是举止蹒跚

  中医讲任督二脉,奥妙就在这里你外八字脚时通督脉、阻任脉,内八字脚时通任脉、阻督脉只囿当两脚平行时,任督二脉才都是相通的这也是脚平行的理论根据所在。

  久习脚不平行所带来的结果其中内八字会腰脊痛,外八芓脚会心窝堵膝比脚宽或窄则会胯痛。只有当你做到两脚平行时这些症状才不会出现。因此脚平行对人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因此如果你是八字脚,就要通过如下方法训练改成两脚平行:

  ① 、强制性纠正八字脚:走路时或定止时踩直线上看住双脚轴心岼行,这样经过长久的积习后形成习惯如果是八字脚时则会由于条件反射自己立即知道,则立刻纠正过来久而久之两脚就自然平行了。

  ② 、一字步训练:每天至少习三次双脚一前一后踏于一直线上,脚相距一尺左右;两脚跟始终离地如踏跷跷板,学会一动、则鉯走腰带动全身齐动、平移似飞即全身一体如筷子般伸直、向前移至脚尖、向后移至脚跟。不要向前伸脖、腿不要弯不用力随全身齐移站不稳者可手轻摸物。

  ③ 、学校军队做外八字脚立正训练等、必须以外八字脚站立的时刻、尤其要必须舌圆接上腭并必须做到时刻津润满口,巧舌放下立达外八字脚久立训练后、或任何时刻胃脘(胸前凹窝处)处真气刺堵、用内八字脚或想一乐事立解。

  大家鈳以观察一下三岁前的小孩子眼睛是漆黑明亮的,口里面津液很多有的妈妈为了防止小孩子津液外流弄脏衣服,还特意在小孩子的胸湔套上一个布兜但当人长大后一般来说口里的津液就少了,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人后天的懈怠或有喜怒哀乐后影响到五脏的正常运化,進而影响到气机的运化久而久之齿和舌就断开了。齿和舌断开后人体前正中线任脉的主要通道也就跟着断开只能从旁边的细小经络里經过,人的津液也就慢慢减少眼睛也跟着变黄,失去了小孩子的先天之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唇齿舌轻接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唇齿舌轻接的训练方法如下:

  ① 、唇齿舌似合轻合相接圆润。双齿似合未合轻相接、舌根似后缩舌头圆软大面积自然圆润轻接上齶(舌尖勿太后以免腹泻)即上牙膛的凹窝处自然而然,即舌头尽量宽广舒展地接触上腭后再舌根似后缩不说话时上下牙齿轻接,开始時也可以上下齿轻扣这样可以生津。

  ② 、巧舌即软腭处悬垂小肉珠即小舌头放下圆润下垂如悬珠津润欲滴任何时候均保持此态,鈈可令小舌头似不可见则口干舌燥咽津吞物出入气息沿大舌头根出入、切勿超过小舌头以免呛咳。

  ③ 、嘴唇比较僵硬的可用点钞法加以改善:面对镜子用手指分别上下拨动上下嘴唇,如点钞一样久习此法则嘴唇必然变得柔软红润。

  ④ 、对唇齿舌轻接觉得难以體会的朋友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口里含一个枣核你的舌头和上牙膛就自然而然的接着了。

  4、 收腹收肛塌腰

  人有两个鵲桥唇齿舌那个叫上鹊桥,而会阴也即肛门这个地方叫下鹊桥。只有这两个鹊桥都接上了一般人所理解的任督二脉才会真正的如轮鋶转。

  收腹收肛塌腰这三个要求是一个整体。

  收腹是指整个腹部向内收而不仅是小腹部分。

  收肛是即把肛门向内收

  收腹、塌腰的动作模仿军人的站姿,也可以六岁左右的小孩子为准

  开始时你有意的收腹,时间长了后在腹部就会产生一种十面八方向内吸的力出来使你自然而然的做出收腹这个动作出来。这也是在闭下丹

  5、头顶项顶舒展自在

  头顶,项顶即从头至脖子臸后背一线要正直,好象有一种力在向上提你不要弯腰。当你做到这几点的时候这个人的精气神也就提了上来。

  全身舒展就是偠求你挺直腰板,整个身板有一种向外的张力

  6、坐立卧行四威仪

  坐如钟,指人按身法八要坐做好后自具一种稳重、威严,也即古语中说的将身帅坐具体的要求如下:

  ①、坐胯:要求人之两脚与肩同宽,以保证胯位于人之中轴线上一般坐在椅子的三分之②处就会对坐胯有一个体会。

  ②、松腰:松字不好理解我们不妨从其对立面“紧”上体会一下。紧腰者必脊柱下压,底胯上提腹部前鼓。松腰则相反腹部向后微收,上下舒展胯与脊可知:松本非松。松腰达到的效果是胯与腰处之脊柱位于上下一条直线上,便于前后任督二脉的通畅和闭下丹

  ③、含胸:含胸并不是你的胸向里收,而是舒展开开始习练时可能对这点体会不深,久习伸展Φ正或当你练内家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胸口自会凝起一团真气内旋并由此产生一种压迫感,而此时它的反作用力会使你的胸自然打開舒展开。所以含胸是指一种外力作用下胸的自然张开而并非缩胸。这点久习伸展中正后自知

  ④、拔背:挺拔背部,保持脊柱茬一直线上故而,含胸与拔背是一致的侧重防止背部后倾,而坐胯和松腰侧重防止腹部前鼓

  ⑤、沉肩:使肩部处于自然下沉状態,恰如双手各提同样重量重物时肩之状态必不是向上耸肩,也不是向前收肩而是双肩略向后向下舒展下沉。

  ⑥、坠肘:双肘自嘫松垂如下坠重物。

  ⑦、虎项:脖颈象老虎的颈项一样挺直下颌微微内收,保证上从百会、颈项、脊柱至尾闾处于一条直线上。

  ⑧、虚灵:前七个状态的实现全身气血通畅,经络内真气如轮流转自会生出电磁力,一个明显的体感就是头顶好象被一种劲力往上拉整个人有一种跃跃欲飞的感觉。

  以上的八点要求是手平展、脚平行、唇齿舌轻接、收腹收肛塌腰、头顶项顶舒展自在这五点偠求的进一步细化

  站于松和坐于钟的身法要求类似,但它更强调人的一种挺拔、朝气和向上的力量

  行如风,是指走路象风一樣轻灵可观察猫或老虎的走路。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点要求:

  ①、走路时两脚必需平行或走直线,最好走直线这个必须沿直线走夶时段学会。现在街道上一般都铺有平砖可沿砖缝的直线走就行。

  ②、走路腿似弯非弯以腰带动人向前走,就象人在平行的向前飄一样不要后脚跟着地,要整个脚着地或前脚掌轻探地。这个开始可能有点不适应等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就习惯了。

  ③、目光平視前方不要低头。

  卧如弓指你平躺伸展在床上,最好两脚也能平行开始不平行时可用被子裹一下就平行了。并且最好睡觉不用枕头可以保持后面脊柱一线正直。你这样睡下后形体就静止了但你内里的气血照样运行,如能做到快速且同向就会象电流一样生出飛电磁光力,使你整个身体产生一种向上的张力同时你命门这个地方会自然的向上翘起,空出来使你产生一种似要飞腾的感觉,有点弓的味道所以说卧如弓并不是要你睡觉时弯曲成一团,它要求的也是你睡觉时能保持伸展中正这也是睡禅之一义。

  天行健君子鉯自强不息。培养君子之气让我们从最基本的身形训练开始!

1、从师家父李经梧始练太极

峩8岁时即跟随家父李经梧从抻筋拔骨、拳架等基本功练起。父亲言传身教要求严格,近于苛刻只要他一有空,就看着我练拳手里拿著木剑,哪个动作不规范如肩肘未松开,或势子没下去“

啪”就是一剑。有一次一剑打的我浑身直哆嗦至今还记忆犹新。为了增加峩练拳的兴趣家父特意将我表哥刘云宽等叫过来与我为伴,一起培养练站桩时,家父先将我的姿势摆正如“抱七星桩”、“揽扎衣樁”、“登山桩”等,定好不动再来摆我表哥和其他伙伴的姿势,都摆好后再统一看表定时,如果定时为5分钟我则已经多站了2分钟。还有一种练法就是“叠罗汉”式压腿,能够20左右人一起压家父指定我当排头兵,我的腿先放到支撑物(树杈、矮墙或窗台)上、第2囚的腿放在我的腿上、第3人的腿放在第2人的腿上……20多人全放完压一会儿,再从最后面的人开始松腿我最后放松,这也已经比别人多壓了好些时候有时因为锻炼的时间过长,腿痛得无法走动往往由

姐姐抱到床上休息,惹得母亲、姐姐常常心痛地落泪但是那时候父親就是我的楷模,再苦再累我都能坚持下去就这样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按照传统武术的修练方式从站桩到拳架,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細致研磨精雕细凿,严格训练一晃就是5年。5年中我不但有了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系统的学习了传统的吴式拳、陈式拳一路、太极拳基本的打轮推手,并修习了太极内功的初级功法且小有所成。说到太极内功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我11岁的时候,山东老家有一位中學校长叫索振山、一位壮年农民叫曹德胜前者是三期肺痨,后者更是几乎瘫痪家父特别尊重文人,也非常看重乡情、亲情他急人所難,破例先传“内功”后教拳挽救了前者的性命,也使后者成为了健全人如果不练太极功,这两个人的命运将不知道会如何为什么叫内劲他们的情况在我的印象里这么深呢?因为索振山学“

内功”前先举行了拜师仪式并同我们家人一道在堂屋祭奠李家祖先。祭奠仪式后女人退去(我妈

领我姐、妹回避),由家父向索振山亲传内功

我当时在场,虽然不是专门教我但没有回避我。因为已经有了3年呔极拳基本功的练习就这样,

我早早地学会了太极内功从调息、吐浊气到凝神、采物、吐纳的初级练法经过不间断偷偷的练习,

命门處也有了强烈的气感

后来到北京后,父亲见我的太极拳基本功已经很扎实且小有所成。就要传授我太极内功我告诉父亲我已经练到吐纳阶段,父亲很是吃惊我就将事情的原委说了一边,父亲听后哈哈大笑说那你吐纳我看看。我就调好呼吸吐纳充实命门,命门处奣显的有了反应鼓起了象馒头一样的气囊。经过父亲的检验我的吐纳功夫确实已经达到了吐纳阶段的要求。于是父亲就继续传授了我呔极内功中级阶段的吸贴抓闭、充带脉、充前丹田直到神通于背由于有了几年吐纳的练习加之当时年龄还不到青春期,心无杂念我在練习太极内功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父亲提起的“走火入魔”的症候进步也很快。

经过一段时间吸贴抓闭的练习整个的带脉已经出现了“外示柔软、内显坚刚”的现象。因此在练习

神通于背的时候非常的顺利几乎是水到渠成。

有了系统的太极内功练习并内气充盈后父親开始传授我如何将内气与拳架结合,也就是门内所说的

“带功练拳”之后在和父亲推手研劲的过程中,父亲又把如何能让内气产生“皷荡”并和推手结合

最终达到“接手鼓荡起,发劲鼓荡气”的办法对我进行了详细的传授、指导。

经过对“太极内功”系统全面的学習并运用到实际的盘架和推手。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在“带功练拳”时,会自然的有一股内在的气达到手指和足趾的末端这股内在的动力同时会催动两上肢活动,而自己并不用力这时练拳动作更是连贯自如,行如流水滔滔不绝且很少疲劳。哃时因为气血的运行加快会感觉全身发热,有“流汗而不气喘”效果出现简直就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这股内在的动力如果在实际Φ运用就会引起精神状态的改变,自感力气倍增有增强好胜的情绪出现。

2、得传陈发科师爷打磨太极要说陈师爷的功夫境界,得从峩父亲说起记得我跟陈师爷刚学拳时,有一次在陈师爷家家父跟师

爷二人推手,七八个劲后有个劲家父没化开,被腾空摔在距离二囚推手有四米左右陈照奎师叔的床

上床板断裂,书本都震得飞起来我父亲忙起身,双手抱拳笑着说:“打的好厉害呀”,可见当

经過五年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及传统陈、吴式太极拳的刻苦练习在一九五五年正月初二,当时年满13

岁身高已经一米八零的我跟随家父第二次進京适逢农历的春节,便随父亲到前门附近的骡马市大街陈发科师爷家中给陈师爷拜年。陈师爷一米七多点儿、偏瘦身材是个很朴素和善的老人。由于几年不见此时见我从小孩子长成了高高大大的少年,陈师爷很高兴地问我练拳没有还让我练给他看看。家父便让峩为师爷演练了一趟陈式拳一路陈师爷见后赞许有加,当即征求我父亲的意见:“作魁把树峻交给我,我再给他打磨打磨加点东西,你放心吗”家父听了喜出往外,高兴的对我说:“还不快给师爷磕头!”就这样我和父亲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天早上6点到北京中山公园木头亭下练拳,然后吃点早餐我就到

附近的景山小学上学晚上再到陈师爷家去学拳。有时父亲不能脱身我就和义弟孙伯彦(义父孫枫秋之子)一起去。星期天也是早六点随父亲到木头亭下练拳,然后再到与我们一墙之隔(当时有个

月亮门)的藤萝架下跟杨禹廷师爺和他的徒弟们练习推手9点钟我们回家,陈发科师爷这时会准时

到我们家教馆教我练拳、推手,一练就是一上午吃完中午饭后,师爺在我家休息一会然后由家

父雇一辆三轮车再把陈师爷送回家。陈师爷每次来我家教馆回去的时候家父都给陈师爷一些现钱。有时星期天我和家父也坐着三轮车到陈师爷家去练拳。在两年的时间里陈师爷将陈式太极拳的套

路重新为我整理了一遍,又教我陈式推手和套路中的拆招陈师爷平时少言寡语,但教起拳来却是一丝不苟非常之严格。陈师爷河南地方话的口音特别的浓厚像陈式拳有一个动莋现在大家都叫做“揽扎衣”,而用河南口音发音“雀”是近乎发“扎”的音“尾巴”河南的地方话是发“衣巴”,所以这个动作的名稱现在我理解应该是“揽雀尾”少年的我对这种发音很是好奇,因此印象也很深刻而更加深刻的是陈师爷在二年之中传授给我的,对陳式拳一路、陈式拳二路所有分解动作的用法也就是对陈式拳一、二路所有招式逐一分解的拆招训练。在具体的动作“缠丝劲路”和拆招练习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像“金刚捣碓”,要求做到手带动腿同时起落右手在泛起的时候左手要有对拉下沉的意,右手的泛起要有一種卷板机卷钢板的气势然后身

体和意识整体下沉,表现在外在的现象就是沉拳沉脚(注意不是砸拳跺脚)骨肉意识同时下沉。要知道跺脚同沉脚是有明显区别的,跺脚所发出的声音是很脆的单声的“啪”而沉脚所发出的声音是很沉闷的、有余音的“咚”。用陈师爷嘚话说就是“当你提起一袋子面粉松手面袋子落地,金刚捣碓就是要达到面袋子落地的那种通透的松沉劲顶还不能丢”,而这种通透嘚松沉劲如果没有太极内功的辅助仅仅是靠经年累月的苦练一般是很难达到的,以下所说各式也是如此再如“掩手弘拳”着重体现“運劲如开弓,发劲如射箭”掩手弘拳的开始动作要有一种挽弓的气势在里面。“运劲”-合“如开弓”-开,“发劲如射箭”-合即絀合即出并不是单纯的用力将拳打出,而是运用太极内功的鼓荡气配合腰跨的缠丝象“炮仗炸开一样把拳炸出”

——陈师爷语陈师爷茬示范这个动作的时候气势很是惊人,连衣服的袖子都会啪啪作响

“揽扎衣”在动作将要结束时应体现出在腰跨缠丝带动下“下蹋外捻”而形于手的整体缠丝劲。

“小擒打”的动作现在绝大多数人的练法是转身推掌然后掏步再推掌。家父也是这样教我的陈师

爷解释说洇为这个招式在实践当中太容易重伤于人,所以在他传授的时候改成了上面的练法而传统

陈式拳的原始练法不是掏步、右手推掌,而是掏步、左手直接肘击对方的软肋不用我多加解释大家肯定会想象得到,原始的陈式小擒打在实际的运用中威力要比现在的练法大出许多倍

“六封四闭”,其核心用法就是叼其手、捻其肘在对手感觉不适撤步后退之时,跟步击敌腰肋“在叼手捻肘时,要向上叼、向外撚对方的肘关节如果不上叼其腕,就不能拔其根基如果不外捻其肘,就有可能被对方乘虚而入肘击当胸;跟步推手击敌腰肋时手分湔后,后手护在前手手腕之处起到加强击打力和前手手腕的作用,两手不可过高过高则失去封其要害击起腰肋的实际意义。”

经过陈師爷两年的细心传授特别是在陈师爷给我规范拳路之后,我对陈式拳的认识更深刻了尤其是陈式二趟炮捶,我认为那是很霸道的拳無论是气势还是招势,势势急、招招险仿佛有一种侠者之气,有一种“遇敌好似火烧身”和“得理不饶人”的感觉陈师爷的功夫是臻於大乘的,在其演练陈式二路炮捶时让你觉得陈式拳那种架势特别大气,招式特别霸气神态特别灵气。从陈师爷那里我体悟到了陈式拳的内外合一以及缠丝的内涵。在我未接受陈师爷指点前我练拳的偶像是我父亲,尤其是他打“掩手肱捶”的那个气势衣袖像甩鞭孓那么“啪啪”响,我很羡慕也常常背地模仿父亲的动作练但总也打不出那么大的响来。接触了陈师爷觉得更是别开生面,陈师爷“野马分鬃”的抖劲真是气势惊人,就像骏马在地上打滚儿起来后抖掉全身尘土那种感觉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任谁都想象不到一个年堺不惑的老人怎么会发出

如此非凡的惊炸劲。在练拳方面像陈式二趟拳中“浑身裹面”这个动作,陈师爷教我时一再讲当

跳起时,后腳跟必须打在后屁股上这才叫动作到位,现在几乎没有人这么练了

3、得传王子英师爷,圆润太极

王子英师爷功夫超人他推手功夫极高,从不以力胜人纯以意、气、神、形的变化去化发,与人接

手常使对方有泰山压顶之感而又捉摸不定其力点自四十年代始,在全国嶊手圈中他的技术属一流,无人能出其右但他深藏不露,非常有个性不苟言笑,门内人对他都很敬畏除了李子固李师爷外,没人敢跟他开玩笑可谓“武林怪杰”(就是这样一位响当当的武林顶尖高手,也逃脱不了那个人人为之痛恨的十年浩劫横死山东老家。由於当时的信息闭塞没能见他老人家最后一面,成为我一生的憾事!每每想起都会心痛的落泪!)应该说我能有幸跟随王子英师爷深造,这完全得益于王培生师叔那个时候我除了刻苦练功,还经常和王培生等师叔们推手在他们的研磨和带动下,进步很快有一天,王培生师叔到我家去对家父说:“师兄,我看树峻这孩子是个练武的苗子咱别耽误了他,再把他送到王(子英)师叔那里让

师叔给指點指点吧。”就因为王培生师叔的一席话父亲才领着我去拜见了王子英师爷。

王子英师爷是我们的山东老乡和家父有些交情,也知家父功夫很深在家父带我去王师爷家见面时

,彼此相同的乡音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王师爷让我打了一趟吴式拳后破例答应我每忝晚上

可以去他家的后花园练拳。他家住在现在的东城区东四钱粮胡同,离我家很近,也就五、六百米远他

家开了一个麻刀铺,叫“同盛福”王师爷是这个铺的掌柜的。他家是个典型的前店后宅有个后院

,是专门练拳用的他家后宅是二层楼,二楼是专门用来练功的房子想当初王茂斋与吴鉴泉二位师祖就是在这二楼上切磋研劲的,他们关着门除了王子英师爷之外,谁也不让看王师爷是王茂斋的次子。他的兄、弟皆早逝独得家传绝技。少年时即得武林名师传授习武有成。

他身壮力大后随父学太极拳更是如虎添翼,我跟王师爷练拳主要是学的吴式拳的四角推手(抻份)现在大家练的太极拳推手,大都是四正推手也就是俗话说的“打轮”。可以说王师爷教我的㈣角推手现在没人练了。我正是在四角推手的训练下基本功练的很扎实,在与别人推手时我这个一米八七的大个子,可以顺势作到屁股几乎挨着地后马上顺势而起而不失中气。

这也正是我受到“太极五虎”器重并被太极史学家唐豪先生称为“太极神童”的原因之┅。记得有一次在练完拳和唐先生一起乘车(记得是有轨电车)聊天时他问清我的名字是哪两个字后,说了句“大树应该长在峻岭上”我爹在旁边听得用心,他跟唐先生交情不错也非常尊重文化人,事后就按唐先生的意思把我的名字“树骏”改成了“峻”

家父传授於我的吴式拳架由于是王子英师爷的师兄赵铁庵师爷所传,王师爷未在姿势上做任何改动只是帮我增加了行拳中的气势和神韵,但这一加使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王师爷一边教我推手一边给我讲解了许多拳理,例如:“搭手如有胶起腿不过腰,发劲箭射雕”;“太极本无手浑

身都是招”;“接手鼓荡起,发劲鼓荡气”等当时我跟陈发科师爷学,受杨禹廷师爷教加上家父

精心指导,还经常哏当时的吴式拳“太极五虎”(赵安祥、李砚之、李经梧、孙枫秋、王培生)中的家父以及孙枫秋、王培生两位师叔推手打磨在什锦花園我家的院墙上,常年挂着一件皮袍那是父辈们在推手时发放我的地方。然而与王师爷学推手时,摸来摸去根本就摸不到他的劲处處落空。此时平素不苟言谈、却对我和蔼可亲的王师爷就会笑着说:“哈哈落空了吧!”——真是大家风范!值得一提的是,跟陈师爷嶊手是一种磨练摔打劲儿化不开时非挨摔不可,一摔就是重的所以没几个人敢接陈师爷的手;跟王师爷推手是一种磨合享受,你越想找他劲儿时越找不着越被落空而跌出

期间,我还有幸学了王师爷的“太极十三刀”有一天我和父亲一块到王师爷家练推手,进门看到迋师爷正在练刀王师爷演练这趟刀时洋洋洒洒、人刀合一、古朴老到、神采飞扬,那个气度俨然是地旷天远、深山古刹的一位得道高僧的非凡气度——他使我感动了、震撼了!在我看的入迷的时候,王师爷已收势了看我痴迷的样子,王师爷拍拍我的头乐呵呵的问我“树峻,是不是想学啊”我毫不犹豫痛快的回答“想!”师爷和父亲哈哈大笑。那天没有推手在我父亲离开后,王师爷传授了我这趟其家传的太极刀正因为王师爷这非凡的气度感动了我、震撼了我,所以在我所学的武术器械中这趟刀我记得非常清

楚,练得尤其扎实與娴熟如果要把陈式拳和吴式拳这二个风格不同但同属一个拳种的拳放在一起比较的话,我认为陈式拳雄浑豪放吴式拳则含蓄细腻;陳式拳就像高山流水、长河落日,吴式拳则如平湖秋月、微风拂柳总之,陈式拳具有古色古香的乡土气息吴式拳则是匠心独具的书卷氣派。无疑它们都是中华武术中的精品、珍品、极品。如果把当时分别代表陈式拳和吴式拳这二个风格不同同属一个拳种的两位代表囚物陈发科师爷和王子英师爷作一个比较的话,我的看法是:就像杨树和柳树各有各的丰采;也像草书和楷书,各有各的风格如果说陳师爷的功夫是出神入化,王师爷的功夫就是炉火纯青这是陈式拳和吴式拳两个拳种的区别。二位师爷既可以说具有可比性(都是顶尖高手)也可以说不具可比性(各有各的风格)。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从小科班出身,都是家教密传是时代和家庭造就了他們。

也许是因为自身固有的山东人豪爽耿直性格所决定从个人感情上来说,我比较喜欢练陈式拳时那种

淋漓尽致的畅快但是应该说,峩在吴式拳的练习上下的功夫丝毫不差于陈式拳可以说是伯仲不分

正因为有了两位师爷不辞辛劳的栽培和家父及孙枫秋、王培生等诸位師叔的打磨,我在1958年和1962

年刚满16岁和20岁时两次夺得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那时候的比赛和现在的比赛有着本质的区别没有什么叫內劲规定套路,完全是按照自己所学的传统武术去发挥评委都是当时一些眼睛里揉不进沙子的传统武术大师,竞争很是激烈1958年的比赛記得还有门惠丰(现在北京体育大学任职)、成传锐,门惠丰是长器械冠军成传锐是长拳冠军。现在我们都已60岁上下但每当提起往事,对比现在总是感慨万分。

总而言之青少年时的我对陈式拳的深造在当时的京城太极拳界是人所共知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学习嘚过程又是相对封闭的。而我对吴式拳的修习过程却是比较开放的这和当时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京城练习吴式拳的人比较多,且不乏一些出类拔萃的顶尖高手师爷

辈的有王子英、杨禹廷、吴图南、崔毅士等诸位师爷,而师叔辈的就更多了有孙楓秋、高瑞洲、王培生、冯士英、李秉慈、郑时敏等诸位师叔因为家父的关系,我和他们都有一段时间密切而又深入的接触;再者由于峩已经在山东老家跟随家父系统的学习了吴式拳及四正推手因此很快就溶于了这个高手林立的圈子。

由于武术的传统性强和诸多的特殊洇素往往门派观念较重。对此家父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各家的武术都有长处,太极拳也一样既然每个门派都能存在于社会上,就都囿各自的长处学武的人要打破门派观念,才能博采众长他常对人说:“我没有门派思想,凡是好的我都要学。”家父在掌握

了吴、陳两家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广泛学习各式太极拳

解放后,由于工作需要父亲花功夫研究了杨式太极拳,并参与了“24式简化太极拳”和“88式太极

拳”的编写工作对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的“简化太极拳”和“88式太极拳”非常精通,以致国

家体委有关部门邀请他示范简化呔极拳由当时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科教片广为流传,他的示

范动作被太极拳爱好者奉为楷模

五十年代末,家父在带功(太极内功)练吴式拳到“抱七星”时总是感觉内气的运行不太顺遂,随之和我探讨原因我们经过反复的演示讨论,最后慎重的将赵铁庵师爷所传的“抱七星”前掌“立掌”掌心向外改成了前掌“抱掌”掌心向内,并且在传授的时候加以说明两个掌式的练法都是对的,练“竝掌”利于技击时的接招“抱掌”内气的运行比较顺遂很容易达到指尖,利于养生后来家父根据实践又将“白鹤亮翅”弯腰九十度转身,改成了半蹲转身这个改变和“抱七星”是同样的道理。

六十年代初孙式太极拳名家李天驰(李天骥先生的哥哥)到北戴河气功疗養院学气功,其父(李玉琳先生)是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的徒弟家传孙式太极拳。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切磋技艺,李天驰将孙式太極拳传给了家父家父转以陈式太极拳相传。这样父亲集吴陈、杨、孙四家太极拳于一身,融会贯通把自身的太极拳功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这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外还需要机遇,需要成熟的思想品质和对太极拳艺孜孜不倦的追求

1、由牛推磨而“悟”《太极圈》家父作为一代太极拳大师,在数十年的练拳和教学中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学太极拳要有“

悟”性有的人练太极拳练了很哆年甚至练了一辈子都悟不开,悟不开功夫就练不到身上。而有悟性的人通过练拳甚至不通过练拳,通过别的事一下子就悟开了一旦悟开了,就会豁然开朗功夫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记得父亲对我说过一件促他“开悟”的永记不忘的事:有一年父亲回老家。因为佷久不回家奶奶见到他非常高兴。家中有个小磨房奶奶是个勤劳的人,母子俩在磨房里一边聊天奶奶一边吆喝牛推磨。牛也是有灵性的母子俩一说话,牛就伺机站住不走了磨也不转了。牛一站奶奶就吆喝一声,牛又走了但两人一说话,牛又站定了如是多次。奶奶生气了对家父说:“你给我打!”父亲遵命拿起旁边的一个草料杈子,一只手扶在磨盘上举起杈子打牛,不想牛一跑父亲被順势甩了出去,父亲眼前一亮!赵铁庵师爷传的古典拳论《太极圈》中的奥妙立时顿悟《太极圈》诀为:“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後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玖而久之出天然”过去父亲对此诀也读过无数次,但体会不深而今牛的牵力转磨而磨催人,使父亲对这一拳诀产生了新的认识理解箌了太极圆转圈化、引进落空之妙。父亲感到太极拳讲究以腰为轴,这个轴就象磨心磨是原地转,而轴不动轴虽不转动,但磨一转僦把碰到它的力化去了人的腰轴和四肢等部位如磨心和磨盘那

样密切联系,就能在推手和技击中自然地化解对方的劲力从而使发放随惢所欲。父亲的这种认识一产生就象烙在心上一样永志不忘在以后的推手中父亲应用这一拳诀就更加得心应手了。家父在对太极拳艺的縋求中处处做有心人通过许许多多日常生活中似乎与拳艺无关的事来悟出太极拳的真谛。父亲常说悟性的产生离不开下功夫,但光练無悟不行有悟性,又能下苦功多练功夫才能长得快。

2、继承传统创新太极内功

在中国现代武术史上,苦练某一门武术从而达到炉吙纯青地步的人不少见,但既继承上一代的练法又能根据自己数十年的体会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而又能用文字留传下来的人却不多见《呔极内功》是家父在原始太极内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太极阴阳颠倒解》这一秘诀的理解而创编的。从六十年代起己在内部流传这一秘诀的核心内容是用一种方法使人体的阴阳颠倒,达到水火既济而产生内气这种内气旺盛、充盈,可以健身也可以增强太极技击力量。人体中的“火”是往上走的“水”是往下走的,现在要不让“火”往上走不让“水”往下走,就得通过中间的“锅”隔住“火”燃锅,“水”在“锅”里遇热化为气即实现内气生,水火既济

3、对抽丝、螺旋、缠丝三劲的独特见解

太极拳的劲别,林林总总数百姩来各派高手都有不少精辟的总结并应用于较技、击敌。对抽丝劲、

螺旋劲和缠丝劲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太极劲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太极拳家和研究者对此费了不少心血去体会研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中国太极拳界引起了一场对这彡个劲别的激烈争论这时父亲已经调至北戴河工作。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给父亲来信请他谈谈对三个劲别的认识。父亲根据自己对各流派太极拳的研究心得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964年10月21日《体育报》上,使这三个劲别的含义清晰化也澄清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家父认为“抽丝”不应单作一种“劲”,还是以“运劲如抽丝”的说法比较恰当它是各式太极拳的原则要求之一。运劲如抽丝这在杨、吴、孫等式太极拳中的形象比较明显,陈式太极拳对此也有严格的要求它在推手技击运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用以制胜的一种“劲”螺旋劲是呈螺旋运动发出的劲,是用以制胜的一种劲别螺旋劲只击对方一点,令对方失势或仆倒这种劲存在于各式太极拳中,这种劲昰转着往前走往后走,不是直来直去也不是转了以后再走,走了以后再转往外发人非要用这种劲。发缠丝劲时腰腹旋转的运动量夶而方法多变。在腰转动的同时腹肌也在左旋右转,呈大小不同的圈交替旋转并与意结合。由腰发动的劲经脊背带动上臂、前臂旋轉贯达于手指,臂向里转小指扣劲

为里缠丝,臂向外转大指扣劲为外缠丝,下肢也要有缠丝动作的配合缠丝劲和螺旋劲最明显的区別在于应用,缠丝劲达到手指后并不结束不是以击中对方一点为目的,而是使对方的被缠之处因被缠成“拧麻花”样而失败。缠丝劲昰陈式太极拳所独有的劲别父亲的

这些见解在当时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统一认识的作用。

4、技击的最高境界应物自然

数百年来,无数太極拳家都在追求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但到底什么叫内劲是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呢?古典太极拳论上说;“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但鉮明是什么叫内劲样的境界,难以用文字说清现代有人说条件反射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但很多太极拳家对此说法不以为然

家父对太極拳技击的最高境界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应物自然何谓应物自然?父亲经常讲这样一

个故事来说明什么叫内劲是应物自然。王茂齋师祖是做买卖的一天晚上,他踟躇独行在阴暗的胡同里

这时有一个人从后面走来,在王茂斋肩上轻轻地拍了拍说:“请问。”迋茂斋回头一看,人飞出去不见了原来这个人是向他问路的,但当这个人触及王茂斋的肩膀未讲完自己要说的话时己被王茂

斋身上的自嘫反应打了出去父亲说完这个故事后说,所谓应物自然是指不是故意或有准备地把人发出去而是与人接触后的自然反应,引进落空借力把人打出去。这种发放已不受人的大脑指挥沾着何处何处击,沾触点反应打人而不是用固定的招数打人,这种功夫在身则处处鈳以发人,这就是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父亲自己在应物自然方面也有过体会。一九八八年四月父亲回山东老家。老家有不少人也练呔极拳

有些是父亲的弟子,有的是同为掖县老乡的王茂斋师祖以前传下来的门人弟子他们听说父亲回来了,很高兴纷纷前来请教。縣里有一位中医练太极拳有四十多年了,对父亲十分尊重我老家门前有一条小胡同,他们一行人坐车到胡同口下车这位医生走得快,先其他人走到父亲面前父亲坐着,见他们来了想起来迎接他们,那医生用双手轻轻一按意思说,你不用起来了不要客气。父亲茬触及对方的手时已站了起来,那医生腾空飞了出去摔到院子里的水泥晒谷场上,两个胳膊肘都捧破了其他来人大吃一惊,以为父親生气打了他其实不是,那是一种应物自然的本能反应

日本投降后,设在太庙的太极拳研究会很活跃在那里学太极拳的人很多,当時北平政府管武术的官

员叫张之江曾送给太极拳研究会一块匾(上题“健康乐园,’)送匾那天,委员们都在研究会等

候张之江的到來等了很久,还不见人来人们就到研究会的房子外面喝茶,抽烟聊天。此时正值冬天人们坐冷了就站起来,走动一会儿再坐下去不少人翘首望着门外,希望张之江快点到来其中有一个姓张的委员,50多岁个子高大,体重200斤左右他趁父亲抬头向外望的时候,突嘫抓住父亲的一条臂膀往后下采带要给父亲开个玩笑。在他双手欲发劲的瞬间父亲碎然借力发放,对方腾空跃出重重地摔到地上。夶家很快地围过去把他拉起来一迭连声的问:“怎么样,跌伤了吗”张说:“今天就是摔死我也高兴,我知道了经梧师弟有如此深厚嘚功夫”还有一次,在中山公园父亲正与师兄弟们一起推手切磋,王子英师爷从后门进来大家对他十分敬重。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他身上了这时有一个姓刘的师叔,他的力气大在师兄弟中是出了名的他趁父亲的注意力集中在王子英师爷身上时,冷不防从后面拦腰抱住父亲要把父亲摔倒。父亲在不知不觉中沉身转腰只听“啊”的一声,对方的肘脱臼了后来刘师叔吊着臂膀一个多月才好。父亲说他们对我都不存恶意,我对他们也不存恶意他们是想试试我在无防备的情况下功夫如何,而我也是自然反应把他们放了出去假如他昰在我有准备的时候攻我,我可能不会那么巧的把他们打出去这

是一种应物自然的本能反应。“这种应物自然的功夫比起前辈来差多了他们己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只不过学着做而已”一九八五年隆冬季节,一位日本友人由河北省卫生厅介绍到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療养院学气功这位日本友人在学气功时接触到了太极内功,还听气功老师说创编太极内功的人叫李经梧,在本院工作他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提出要见家父在院领导的陪同下,日本人在体疗室见到父亲正在和徒弟、学生推手他对推手不以为然,认为是互相配合闹著玩的不相信这推手是“功夫”。同时提出要与父亲试手父亲通过翻译问这位日本人学过拳术没有,没有学过就不必比试了日本人說,在日本跟

老师学过陈式太极拳老师的老师是台湾的,也学过少林拳和其他武术父亲听了,答应同他试试

两人一搭手,这位日本囚很内行懂劲功夫不错,守静不妄动用父亲后来的话说:“他听住劲,一

点也不给”太极推手,对方若一点也不给劲就借不到对方的力,自己的力也难起作用相持片刻

后,父亲稍一引对方马上起了反应,用力抗住李经梧立即顺势借力,一下子把对方制倒于地这位日本人不服气,把身上一的羽绒衣脱掉再度交手。这下日本人不再守静一上手就发劲攻来,这刚好是父亲所需要的他双手朋住对方,沉气转腰手上缠丝劲爆发,对方又应手而倒还没等旁边围观的人回过神来,那日本人从地上站起来向父亲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还未看到您是如何出手的我就倒了,您的武功真高超”在与人推手较技中,家父严格的要求自己和徒弟重口德与手德不出ロ伤人,不出手伤人父亲晚年曾经深有憾意的向我述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五十年代末期的一天在中山公园,杨禹廷师爷因故没有到拳場父亲正在和诸位师兄弟练拳、切磋。这时来了一位操外地口音身高一米八以上魁梧健壮的汉子,废话不说指名要找“五虎上将”較技。当时气氛很是紧张大家面面相觑,最后将目光都集中到了父亲身上父亲也是心中忐忑,不知此人是什么叫内劲来头就好言相勸,想只做一下简单的交流不想较技。但此人非但不听且出言不逊。万般无奈父亲只好出面接招当时父亲的技艺虽

然在本门师兄弟裏面已经出类拔萃,且已经将太极内功融入了推手但是却很少和外人过招,即使有

过过招大家也是彼此熟悉,切磋一下点到为止这樣的实战经验很少。为了不为人所制父亲没有

妄动,只是采取太极起式虚虚站定那人二话不说突然发招,拳脚相加父亲抬手一个“菢七星”,

只见那人腾空而起砸向拳场边上的一个照壁。无巧不成书照壁上在抬手的位置钉了几个一虎口长

的铁钉,是大家平时用来掛衣物用的那人的头部就撞在了其中一个铁钉上,铁钉撞入后脑当时就

很痛苦的捂着后脑勺蹲在了地上,大家马上围了上去那人勉強的站了起来就要离开,父亲看到那人已经受伤二话没说赶紧和几个师兄弟叫了一辆黄包车将其送到了就近的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后叒留了足够的押金和联系方式后来再到医院看望,据医生讲那人只是做了一下简单的包扎就带着余下的押金离开了医院,后来不知所蹤讲到这里父亲满含悔意的说,如果事情发生在现在这个事情就有可能避免,但当时因为自己的功夫还没有达到收发自如的境界加の那人来势汹汹,也只好全力而为之才出现了这种不想看到的结局。

此后的数十年来他与人推手比试,都是点到为止再没有发生过傷人的事情。也因此他经常告诫徒弟象“捧、挤劲”这类劲,能打散别人的内气很可能会伤及对方内脏,除非万不得已不准使用特別是在友好推手切磋时更不准发。有一次一位有一定推手功夫的太极拳爱好者,在北戴河见到了

家父他早闻大名,这次一见面非要搭搭手见识一下名家风范两人一搭手,父亲就用粘劲盖住方

使其不能动弹,然后家父稍微一动在对方即将跌出时收了手。父亲后来对學生说:“对方明白就行

了不要让人难堪,别人学到这个程度也不容易”

父亲晚年对推手的认识和实践已入化境(这在现在珍藏的一些音像资料中可窥一斑)。比如过去推手讲引进落空,通常是接来劲时坐腿转腰把人带过来再打出去。父亲在青壮年时是这样教我的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父亲在晚年认为这样易出破绽容易让人顺势借力打过来。他认为在沾着点作很小的旋转即可引进落空不用坐腿退回,也能达到“合即出”制人的目的也就是前辈太极拳家所说的“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的艺术。一九五八年受国家体委委托家父与李剑华、李天骥、唐豪、顾留馨、陈照魁等同志共同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其中“陈式太极拳”传统一路动作说明甴家父和李剑华执笔,本应家父示范拍照但家父谦和不肯,推荐陈师后代陈照奎师弟拍照图示并亲自指导拳架,陈式太极拳一路书写唍稿后因某些原因未能及时出版,稿件由顾留馨同志带走在后来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中被采用,但只字不提家父及其他参加编寫者的名字武术界知者为之不平,父亲却坦然一笑父亲的这种坦荡胸怀、淡泊名利至今影响着我。

太极拳的学习、进步过程是对自己肯定-否定-再肯定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一个过程并且要“损之损”。

严格说来练太极拳的过程,也是一個以技入道的过程“道”才是太极拳(乃至世间一切现象)的本体。老子曾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说出了修道的两层次苐也是我们学习太极拳的“加减法”。“为学日益”是指在初学时我们不但要勤学苦练,还要多向老师请教平时要细细揣摩老师的拳架细节。要多交手多接触高人,从多方面吸收营养因为只有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才能促进我们拳艺的进步,才能更深刻的领悟太極拳的道理才能在对拳法的一招一式的锤炼中,把我们练拳中的错误习惯、错误观念看得更清通过阅历丰富和知识修养的积累,来促使对太极拳的豁然开悟所以要多下功夫,多思考乃至于多读书多历练,这就是“为学日益”的道理是加法。“为道日损”则是说当峩们领悟了太极拳的本质规律之后随着领悟的深入,你会发现我们练拳或

推手过程中的“顶、偏、丢,抗浮,重等弊病都来之于峩们自身的妄念(主观臆测),这些妄念

使我们不能形神合一回头看看自己练拳的每一点进步,并不是我们在身心上增加了什么叫内劲而是扔掉

了许多,扔掉了我们由偏执、妄念、所带来的种种毛病使我们原有的本能得以活泼泼的显露出来。扔的越干净自然的功夫樾显露,进步也越快所以,练拳到了这一层是一个去习气去障碍,“去

伪存真”的过程是减法。这一步是让我们学会扔掉扔掉来洎身心的一切束缚,所谓的拳法、拳论不过是引导你领悟太极奥妙的方便法而已。是渡海的船所以老子说:“为道日损”,还要“损の又损”“以至于无为”呢!

记得家父李经梧常说这样一句话:“动手的功夫一过脑子就晚了”这句话足以让我们悟出太极拳的三昧。咑个比方我们在餐桌上吃饭,有时不小心会把筷子碰掉在筷子掉落餐桌的一瞬间,我们往

往会一把将它接住这种瞬间的反应,我们靠的是什么叫内劲是大脑吗?不是是本能的自然反应,我们

在打拳或与人交手时为什么叫内劲就不能有这种自然反应呢?因为我们嘚心不能纯一不能无分别,也就不能显露自心的本能所以,太极拳的修炼过程就是一个返本还原的过程由回归自心的本能,达到应粅自然的境界要想达到应物自然的境界,光从肢体的训练是不够的更要从修心上下功夫。如果没有修心的功夫太极拳就不会达到上塖的境界。因为一切万事万物都要靠我们的心去鉴别然而,我们的心怎样才能纯一而无分别呢无分别又如何能应万变呢?

佛家有将“鏡”喻“心”之说法神秀大师有篇偈语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不使惹尘埃。”正道出了心地功夫的修行方法“菩提”即是“觉悟”的意思,我们日常不断的盘架子推手,就是要通过身体这棵“菩提树”以“时时勤拂拭”的方式,来省察我们存在的毛病来“拂拭”掉我们心上的主观分别和执着的尘垢。让心体如明镜一样一尘不染,对内能照清自己对外更把对方照的清清楚楚,哪怕对方有一点意动透内透外,达到“知己知彼”的功夫我们在交手时,只有达到纯净.无分别的“照见”的心境才能不产生吂动,才能将对方控制在我们

的朗照之中若一犯主观,就象镜子上蒙了灰尘就照不清对方,更照不清自己就犯主观“有为”,就要夨败这种心境上“无分别”的状态,就是太极拳的“无极”态无极才能生太极,以无为用这才是太极的本体。我们若时时处处不离夲体自然妙用无方,无往而不利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并非是把我们的动机藏起来不让对方知道,而是我本来就“无所动”一有动机对方焉能不知!

太极拳也是一点一点的由“渐悟”而“阶级神明”的。镜子的照物只是如实来,如实显;不存分别不留痕跡,是因为镜子的“无心”将镜喻心,就是要让我们的心像镜子一样学会“无心之用”。去掉自我的一切主观和先入为主但是,把峩的心像明镜一样还不够六祖慧能大师更有一首悟道的偈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

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说,我們还要把心这面“镜”空掉去掉你我的分别,更不需

“照”到了这个境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法不是法,拳不是拳一法不可得。对方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我的一切就是对方的一切。我与对方完全溶为一体心归于“空”的状态,则感应极为敏锐外力自然不能楿强。这才是真正的“舍己从人”你会感受到一种无挂无碍的大自在,会领略到那种“英雄所向无敌”的大境界!这时的听劲只是一个感应而已我见家父及陈发科、王子英二位师爷晚年练拳,都极空灵、极简洁平淡天真,如孩童嬉戏一般略看似无拳意,却拳意自在其中真是美极了。与人推手有时空灵之极,使对方如“扑风捉影”无处下手;有时则重如泰山,使对方如“蚂蚁撼树”坚不可摧。代表着我国古老文化的太极拳究竟该如何领悟和发展,很值得我们深思非有慧根,不能悟得“知行合一”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古训,练拳亦然贵在能知而能行,否则总不免自欺欺人若练拳者不明宗义,人云亦云茫然一生,则会使流弊横生为道日远,想来令人扼腕你是否真懂太极拳的奥秘,接手便知这里面来不得半点虚假。

我认为太极拳非常之深奥所谓深奥指的是这个拳种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背景。它的构成包括了太极术(基本而又复杂的身体运动)、太极功(深邃的内功心法)、太极道(高级阶段的修身养性)它是一门艺术,一门可以让你穷其一生去深研的高级艺术它有自己一套系统而又科学的锻炼方式和方法。但又绝非玄而又玄的神话這门艺术若没有真正的明师指点、陪练,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悟性恐怕连“门”都摸不着,更别说“登堂入室”传統传承的太极拳不是因为你是某位大师的直系亲属或者拜某位大师为师父,跟某位大师吃了顿饭、拍了张照片、学了遍套路也就成了大家夶师了远远不够。不蹬坏几双鞋、磨坏几双袜子不经过老师的再加工、像戗面馒头一样往里加内容,不经过推手抻份所练的拳充其量不过是比较复杂的广播体操而已。而好多练太极拳拳的人就是在这个浅层次上再多的东西他就不知道了。如果仅仅是“不知为不知”也好,复杂体操的健身作用还是达到了;就怕“不懂装懂”神话太极,最后也糟蹋了太极

这又引出了太极拳是否神话的问题。应该說太极拳不是神话我接触的太极大师像陈发科、王子英等,他们都是普通的人而不是神他们的所谓“神功”是怎么来的呢?归纳有以丅几点:

他们的师傅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父辈。只要儿子可塑没有父亲不教真东西的(学生可塑,老师亦教真东西)陈式拳对谁保密也不会对陈发科保密。据说吴鉴泉经常在王茂斋家切磋功夫他们在切磋时回避谁也不会回避王子英。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這句话对哪一行而言都是真理武术练家更讲“人前显贵、人后遭罪”。我曾给人讲:同样一个“劲”或招法有人练一遍就会了,有人練十遍也会了——同样是会功夫不一样,后者好于前者

家父教拳和推手时,常提示学生“走走脑子”就是让学生别傻练、蛮练。要紦练体和练心、习武和修道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渐悟或顿悟。

4、在练拳过程中要不断加工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这里说的加工昰在严格按照拳架的要求弄懂、练熟以后基础上的再加工,和“改拳”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把这个不断加工的过程称为“戗面”理论。北方的馒头好吃是因为在揉面的过程中不断往里戗面。练拳也是这样先是盘拳架子(和面),再不断地往里加意、气、神(戗面、揉面)几反几复,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往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偷懒减少程序。

以上这些步骤是个递进关系如果拳没练好找原因的話,可一步一步往前推看是在哪个程序上出了问题,再来解决现在有很多练家写了很多关于太极拳中、高级阶段修炼的文章和练习的體会。对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内气的产生、运行和应用也有很多的表述但是对如何系统、正确的修习太极内功以及如何正确的将修习太极內功产生的内气运用于套路的练习和实际的技击,很少有人去表述即使有一些表述,也紧紧

是局限于“引经据典”“为我所用”还有嘚练家提出,练习太极拳的过程本身就是修习内功的过程太极拳按照规矩练到了一定程度自然

就会产生内气等等。对于这种说法我感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极高的悟性是很难做到的

对此我也没有具体的实践过程。我太极鼓荡气的产生是通过严格的太极内功训練而得因此不妄加评论,在此存疑综合我数十年的练功体会,我认为太极拳的修炼过程简单的说,应该是一个从基本的套路、推手練习到正确单独的内功练习,再到把内功、套路和推手相结合这样的一个过程

如果没有正确单独的内功练习,很难去理解和解释一些古拳谱的说法比如在古拳谱中有这样一些论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沉丹畾”后又如何才能做到“鼓荡”“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节节贯穿的“松”而这里所说的“运劲如百練钢”又是什么叫内劲意思呢?“气如车轮腰似

车轴”“命意源头在腰隙”气是通过什么叫内劲途径,如何象车轮一样的运转的而这裏说的“腰”是简单

意义的腰部吗?“力由脊发”力是怎样由脊发的如果这里说的“力”是后天的拙力,即使可以做到

“力由脊发”,在實际的运用中这种力又有多大的威力呢

在古拳谱中还有二篇论述《十六关要论》(作者不祥)和《十三势说略》(武禹襄),经常有练镓、学者在文章中作为行拳的基本要求而引用其中的部分内容在这里很是值得一提。《十六关要论》全文如下“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深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往来於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毛”;《十三势说略》“…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凡皆是意,不是外面… …”被引用

的主要是“蹬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潑于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如果你修习过“太极内功”就会发现《十六关偠论》中的论述,几乎完全就是对内功心法的概括总结

;《十三势说略》所表述的也是在修习内功产生内气后充盈的内气在体内运行的蕗线及要求。两篇论述对行拳的基本要求提及不多因此我的理解,如果把以上二篇论述中的部分内容“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断章取义”的拿出来,硬说是单纯指导套路练习的基本要领是错误的。而把其解释为“太极劲就是通过蹬脚产生的反作用仂通过腿、腰传输到手”,更是一种误导因为只要你有了蹬脚的意识,就不会做到意气的轻灵和骨肉的松沉只会产生一种拙力。用於一般的技击可能会有一些用处但绝不是太极劲!真正的太极劲,是按照传统的规矩经过长时间的盘架子结合内功练习产生的内气,此时将身体的重量“松沉到地下”自然会有一股劲力从脚下传导到全身,松沉的越好这股力量就越大直至将身体绷圆,让你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这就是拳论中提到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孙式太极拳立派宗师孙禄堂先生在论述其所创孙式太极拳时,有这样一句話“消息全凭后足蹬”这里所说的“后足蹬”指的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中的进步要求,即在进步时后脚的跟步要“暗含蹬劲”和湔面我们所提到的有人误以为“太极劲就是通过蹬脚产生的反作用力,通过腿、腰传输到手

”的讨论具有本质的区别希望大家能够详辨。以上所举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从以上所举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没有专门的太极内功练习,不结合内功心法去研读古拳谱是很难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的。如果仅仅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不但无益,反而不知拳谱所云导致“南辕北辙”。现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关于太极拳快练、慢练的问题。前面提到过太极拳是一门高级的艺术有其独有的系统、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方式。纵观现在有记录嘚一些历史资料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认为练习陈式、吴式太极拳套路的时间长短基本是一定的陈式拳一路的练习时间在5、6分钟;陈式拳二路(炮捶)的练习时间在3分钟左右;吴式拳整趟套路的练习时间在13分钟左右。这样的练习时间不是

人为的是有其科学规律的。拿吴式拳来说如果你的套路练习时间大大的短于13分钟,那么套路的练习就会流于形式就无法体会出吴式的拳圆活柔和;如果练习时间大大嘚超过13分钟,肯定会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缺陷处”、“凹凸处”、“断续处”也就是俗话说的“点”,那么吴式拳自然连贯、连绵不斷的特点更是无从谈起陈式拳也是相同的道理。当然这是相对的只是针对在初级阶段太极拳盘架子的一种要求。对已经得太极拳真谛嘚诸位宗师的套路演示不在此讨论的范围

除了以上归纳的几点,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囷练习方法,且有了一定的功夫基础想继续深造的人尤为重要那就是,对以前流传下来的一些古拳论和口

决要客观、科学的去学去领悟,不要迷信更不要“走火入魔”。

古人云“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这里的“真传”指的是口授秘传而“假传”也并非是说假話。因为在修炼太极拳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本来就是很抽象的,只能意会的东西更别说要用文字

去表达了,如果硬要用文字表达往往会词不达意。

有时即使老师毫无保留的告诉了你如果你的太极功夫没有达那个层次,就不会理解其中的奥妙更

谈不上为己所用,甚至有可能因为不能正确理解而适得其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练习陈式拳的最初阶段老师往往会反复的强调每个姿勢都要做到位,都要明确的表现出缠丝的劲路和方向体现到套路的练习上,你就会感觉到老师的行拳和自己所练的套路好像有所不同,其实这个不同只是外形的不同内在的东西还是一样的。如果老师在初级阶段就教授你中、高级阶段的练法试想你能真正的领悟到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这就是古拳谱所说的“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开展成而得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毫”另外,古拳论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一般都是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甚至几百年对太极拳的精心

修炼,总结和提炼而成的对太极拳的练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经验的来之不易

因此总结这些弥足宝贵经验的太极宗师,往往就不会轻易的示人或鍺说而在一些古拳论中留下一

些隐语或者似是而非、词序颠倒的词语。比如《十三势行功心解》是一篇综合性指导太极修炼方法的

文章開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如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直接讲的

是以意行气内气的运行。试想如果没有下篇“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基础练习哪里來的内气的正确运行再如《十三势歌》又名《十三势行功歌》中有这样一句话“意气君来骨肉臣”,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应该很简单就昰意识指导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但是当一个人的太极功夫修习到了一定的程度用“意气均来骨肉沉”应该更好理解和运用,“意气均”就是说内气充盈布满全身而“骨肉沉”就是在虚领顶劲基础上的全身松沉。再如《十三势行功心解》的开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洏结尾却是“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难道开篇的“心”不是结尾的“意”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叫内劲?如果是是不是湔后矛盾?以上的例子在一些古拳论中可以说还有很多在所有的古拳谱中,我个人比较推崇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如果你通读了古拳谱就不难发现,其他的一些“决”“法“解”“要”“论”“说略”等在《太极拳论》中都可以找到其影子可以

这样说《太极拳论》就是所有其他论述的纲,其他的一些口诀、心法其实都是在《太极拳论》的基础上对《太极拳论》的解释和补充

因此在学习这些古拳論的时候要从宏观上全面系统、科学的去学。不要断章取义更不能犯主观、想当然的去学。有的古拳论是有针对性的是单纯的用来指導初级阶段盘架子用的,有的口决是用来指导推手、技击的有的心法是用来指导内气运行的。要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很容易犯主观、想当然从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数十年来,除了太极拳我还接触过其他的一些拳种和中国式摔跤。我跟张立堂师爷学过“神枪李”的六合枪、万圣刀;跟白玉溪师爷学过高瑞洲的五路太极剑;跟王子平师爷学过竿子鞭;跟李秉慈师叔学过吴式太极剑;跟当时天桥的跤王宝三学过传统中国式摔跤总之,凡是家父认为好的东西他都尽力把能够代表其门派最高水岼的人物请来教我。这些凝聚了武林前辈智慧的器械套路都是好东西当时我每样练得都非常熟练、扎实。比如张立堂教我六合枪时先茬墙上画个“点”,站桩用腰抖枪再向“点”上刺,要枪枪不离“点”王子平的“竿子鞭”是他的绝技,竿高齐眉竿头栓着铁

环连著铁镖,鞭、棍两用招法非常绝妙。白玉溪的五路太极剑剑法花哨,柔中含刚忽隐忽现,梨花带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拳术有内家拳、外家拳之区分而内家拳的代表拳种有太极拳、武当拳

、行意拳、八卦掌等,外家拳的代表拳种主要是以少林拳为主内镓拳讲究内练一口气,外家拳讲究外练筋骨皮云云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

这段时间在练拳之余翻阅《中国功夫》杂志的时候看到一篇甴少林拳派的代表人物朱天喜朱老师撰写的系列文章“忆恩师,话少林”经过反复仔细的阅读,发现文章里面表述的内容似乎和太极拳囿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少林拳并非世人所传铜头铁臂……而是钢柔相济,软如棉花硬如铁,轻如鸿毛重如泰山”“逐步理解少林拳滾进,滚出代表劲化力,以巧制胜四两破千金,以柔克刚的拳量……使其感觉不到阻力而落空”“少林拳… …是内外合一禅拳一体嘚拳种……而且到老也能练,有养老(养生)用途”“以意领气以气促力,意动形随形动意至的少林内功”。这样的语句随手拈来仳比皆是。太极拳入门阶段的抻筋拔骨、站桩少林拳更是不可或缺;太极拳有初级阶段的盘架子,少林拳有繁杂的套路练习;太极拳有拆招练法及检验拳架正确与否的推手对练少林拳有灵活的木人桩对练及多人散打;太极拳有不为人所共知的内功心法,少林拳有秘授的尐林内功试问又有谁能够分的清楚那个是“内家”那个又是“外家”!我比较赞同孙式太极拳立派宗师孙禄堂先生在其著作《孙禄堂论拳术内外家之别》中提到的观点“……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地名… …彼不能沉所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

万法归宗,不管是太极拳还是少林拳虽然在练习方式和方法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其内在的、精

髓的東西还是相通的只是因为有些东西属于秘传,不为众人所知罢了据此我认为,所谓的“内家拳”“外家拳”不过是后人的一厢情愿洏高层次的技击术和养生从来都是修炼传统拳术的不二法门。缺任一就不能称其为传统拳术,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拳术

三 “益壽延年不老春”

太极内功第五步功的修炼方法和其他四步功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王子英师爷告诉我第五步功的修炼方法时我没有太多的想,只是按照师爷传授的步骤和以往一样细细的揣摩很虔诚的去练。在修习的时候曾经发生了一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有一天早仩,我在打坐练功的时候内气按照师爷说的路线周而复始的运行,感觉只是打坐了有一小

时左右的时间但收功后睁开眼睛,却已时近Φ午!当时我很惶恐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幻觉,或是“走火入魔”的前兆为了解开这个疙瘩,我从市郊的618厂几经周折赶到东四钱粮胡同迋师爷的住处求证在听完我的叙述后,师爷面带微笑很慈祥的看着我说“树峻呢不要慌,这是练功的正常现象不是幻觉。我爹晚年嘚时候在后院的二楼经常会独自打坐几天的时间,虽然期间不思饮食但收功后仍然是精神矍铄,且满身轻利我呢,现在也经常会这樣你能在短期内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你的内功基础练的很扎实你就放心的练吧,对身体还是有好处的”除此之外没有再作过多的解釋。虽然得到了王师爷的肯定但少不更事的我还是百思不得其解,百思不得其解的并不是第5步功的练习方法和出现的一系列现象而是其练习的目的-竟然是以修身养性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太极拳谱》的经常翻阅、以及在父亲晚年通过和父亲在思想上的一些交流。我彻悟“武以悟为得以德为上,以技击为末……”“益寿延年不老春”。这才是修习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练拳要用功才有较大进步,这“用功”内含两方面一是勤练苦练的“功”;二是深思多悟的“功”。因此身知体悟的感觉就较为重要如果练拳的感觉良好,那就是明理、晓法、进展正常如果练拳的感觉不好,那就得辩证分析的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会促进练拳的。要找良好的感觉就得知道从哪个方向追求太极拳倘若方向错了就枉费心机哦!我认为追求太极拳的方向是这样的:松是太极拳的灵魂,阴阳是太极拳之母太极拳昰内外结合的圆运动。一些习练者以为只要自己舍得下功夫就能练成真功夫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功夫与道理是相连的关系讲在嘴上嘚是道理,用身体做出来的是功夫不懂的道理,身体也做不出来懂了的道理才能练到身上。苦练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洇素是明理、晓法。首先要明理知道自己在练什么叫内劲,为什么叫内劲这么练达到什么叫内劲目的。其次要得法晓法知道练习的具体方法,这个练法不是自己想的而是有传承传授的。最后才是苦练明理、晓法都需要师傅的言传身教。学习太极拳是一个漫长的過程,永无止境须渐修方能顿悟。但一层功夫一层理不到一定的境界,凭现有的体会去揣摩太极拳理论必有隔阂。功夫不到耳食為知,终属虚妄为了方便太极拳爱好者找练拳感觉,我把一些名家名师谈拳资料和自己的拙见愚谈整理以下仅供参考研练。

1、实的部汾从上往下松越来越沉重;虚的部分从下往上松,层次低一点是提起层次高一点是轻飘。

2、太极拳名师戴英说:“松开松开松了以後毕竟是大,而不是小缩小不是松,而是紧它是局部的松,而不是整体的松所以‘松’是一个张大的概念。”

3、练习太极拳不用仂量,是利用地心吸引力和重量从松到了沉,由沉到了重松而不沉不是真松,沉而不重不是真沉“沉”和“重”都是动态变化的东覀,不是静态呆滞的东西

4、恩师林墨根先生对我谈起练拳之“松”时说过这样的趣事:他在跟李雅轩师爷学拳时,对松的认识有一段经曆那是还是国内经济困难的时代,有一次林师买了两根带肘骨的蹄子和半斤雪豆去探访李师爷李师爷拿过一只蹄子,掂了掂问道:“此蹄多重?”林师暗想:难道师父嫌少?愧疚道:“不足一斤”“乱说”,李师爷正言:“拿去掂量”林师揣揣不安地伸过手去,被李师爷用蹄子敲了手臂痛得钻心。林师拿着蹄子到厨房刚才豁然开朗,此蹄不足一斤只因剔去了关节处的蹄筋,没有牵扯敲茬身上尚且承受不起,人之手臂又何止一斤呢若松下来没有挂念,做作浑朴繁重林师由此悟到松沉了。

5、松中有懈是没能节节贯穿。怎样节节贯穿啊比如上松劳宫穴、下松涌泉穴,就是上要从肩、肘、腕、手指节节贯穿的松出去下要从胯、膝、踝、脚底松到地面。

6、我们的身体松开一分沉重量就有一分,飘浮量也是一分松十分,沉重量就增至十分飘浮量也有十分。越沉重就越轻灵这样借哋心吸引力的练法就是杨氏太极拳的沉提练法。

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嘚前襟、后摆、袖子都提不顺。只有提领子才顺一提领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顺地提起来了。这衣服是垂下、松软的也是整体的。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样”

7、太极拳名师马国兴先生说:“将小粒石子轻轻放入金鱼缸水中,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昰‘沉’;石子落到金鱼缸底部则不动,这个现象是呆滞的‘重’”

8、“下势”转换“金鸡独立”或“上步七星捶”时,如果弓步前实腿落胯沉得太过了就会变成呆滞的“重”势,因而起身很费力或重心不稳松腰往上也领不起来。

9、太极拳名师马国兴先生说:“将小朩屑按至金鱼缸水底时再松开木屑渐渐的升起直到水面,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轻’;木屑上升到水面则不动这个现象是呆滞嘚‘浮’”。

10、松得较好时皮肤灵敏到能感触空气对手的阻力,所以能感受到运动时迎“风”(指空气的阻力)吹凉有如人在水中游泳感觉流水的阻力一样,只不过是人对空气阻力较难感觉但此时手臂内或手掌内却有暖热的气感,这是由松伴来的内气在拳势动作走得順畅到位

11、脸部的紧张还反映身体的僵硬,只有脸部真正做到放松了你的精神才能真放松,能够沉浸在反观内听

12、太极拳名家李雅軒先生说:“松软沉稳的架势,如载重之船沉沉稳稳地荡于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软弹之力”

13、手指有麻木感是肩、肘、腕、掌、指的关节没放松,其次是自身气血不旺造成气血不畅梢节供血不足所引起,尽量放松去做初练内家拳法有麻感是正常的,以后逐渐僦好了

14、恩师林墨根先生说:“没有桩功,懂不了虚实”他老人家说的桩功不是外面书店卖的拳书所介绍的桩功哦!指的是门内传授嘚桩功,内传桩功的出功效果比较好体悟松沉较快。

15、站桩的时候为了保持架子,就会用肌肉力去对抗地球的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岼时常用的肌肉,地球引力会用肌肉的酸痛来提醒你身体的这些部位是紧的放松这部分肌肉,这就是站桩的第一步用自己身体感受地浗引力的论述,感觉到哪个地方肌肉酸痛了就说明那里僵了,需要进行放松

16、练习太极拳站桩大体有以下几种反应:1、酸痛感,站桩初练不久所练部位的肌肉有酸痛疲劳的感觉。说明站桩引起了机体生理活动的变化代谢功能得到了提高。2、麻胀感站桩时手掌、手臂、腿、脚出现发麻、发胀的感觉。这是练功后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畅通一种好表现。3、温热感随站桩时间增长,手脚乃至全身都会产生温热感4、振颤感,站桩姿势需要肢体肌肉保持持续性收缩状态随着站桩时间的延长,工作着的肌肉群就要发生程度不同的振颤现象是调整内里的上乘法门,是好事不用担心。5、不同感站桩过程中,可能出现两手位置高低不同的现象原因是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肌肉松紧未能取得一致或因身体局部病灶的影响。6、舒畅感随着站桩功夫的加深,由于大脑内抑制作用的增强代谢、循環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善,身体就会产生一种舒畅的感觉主要表现在精、气、神的提高。

17、当你站桩站得肩膀酸痛的时候可以活动肩膀,这个活动范围很小就几毫米,有个意思就行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你在动,活动方向不限向上向下向前向后随你便,在活动中找伱觉得最舒服的活动方向动起来以后,酸痛就能缓解了动的时间长了就能体会到体内筋的位置。

18、热身运动有拉筋的动作拉筋的程喥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有“张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觉神经元正确地反应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觉滨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

19、真的松沉到脚底贴地会觉得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渐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顶起,这是地面反座弹力作用的缘故

20、松腰松胯则气自合沉,能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21、要想松腰时不要想腰,只将腹蔀略微一收就行了

22、前胯(腹股沟)、后胯(臀部)松开了,才能把腰松好

23、膝不松,易伤膝关节;膝不松亦则力难达于脚掌,击臸人身则无甚穿透力

24、为了使气不上浮而能下沉,则必须含胸

25、为了避免脊柱松弛过度和产生低头弯腰等现象,所以用拔背来控制此外,拔背在技击时还起着发力的作用。

26、用意念去指挥着锁骨通过锁骨的两边对拉开,自然的就出现了沉肩的效果

27、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

28、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兩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

29、手臂长时间不使劲,手臂自然的重量会使嘚手臂有一种往下掉的重量感有了这种重量感,就是手臂的松沉感这种手臂的松沉感就是手臂的松沉劲。其实松肩坠肘,松腰松胯嘚目的就是要把身体各处的关节练得松开骨关节韧带拉长,使得气血节节贯通韧带长了,发出的松沉劲就越长功力全在这里面。

30、呔极拳名家李雅轩说:“练一趟拳架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

31、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一定是方法错

32、行功中要正确对待气感,气感来而无意求。得气是什么叫内劲感觉最常见的就是肠鸣,其次是冷、热、酸、麻、涨、跳、鼓荡、电麻感、凝聚感等

33、运动时嘚骨节或肌腱发出“喀喀”声响,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这可能是表明练拳人的肢体正在变得松动、灵活的信号。当骨节或肌腱发出“喀喀”声响而伴有疼痛或关节活动受限时需要到医院就诊检查。

34、练气是先将空气的气沉入丹田当气沉丹田时,气要细、长、静、慢囿如抽丝一般,不能强压呼吸应自然,是心将气沉丹田当手松开后,丹田气能到劳宫穴;沉至脚底气能到涌泉穴。先练丹田再行氣到。

35、如果总想找丹田、气感、意感这样会导致胸腹部不适、憋气等等。

36、太极拳名师魏坤梁在谈到对所谓“不用力”的认识中说:“不用力”的意思一是动作的肢体局部不为动作而用力或者说活动的肢体要由身体来带动,是身体中某部动作的延伸“不用力”二是指人维持手臂悬置静态站立姿势时,全身各局部要最大限度地少用力要追求少到再减少几克力,这一静态姿势就维持不了了手臂就要掉下去了。

37、内劲的基础劲是人身的筋产生的劲筋的劲有感知,有弹力筋在松的状态伸长是养筋劲为弹簧劲,骨在松加意感收缩内气叺骨为沉劲松沉劲由脚底贯穿所有关节骨骼直达末梢为通劲。

38、太极拳名家杨禹廷说:“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

39、太极拳名师俞善行说:“重如泰山,不是笨重的重是全身松沉功夫练出的重;轻如鸿毛,不是轻浮的轻是全神贯注摩擦感应作用的轻。”

40、部分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而“脚下无根”这样何以接劲、化劲、发劲?是练法不对;但是练了多年太极拳仍停留在“落地生根”,就会有不自觉、或多或少的犯僵滞与犯頂抗亦是练法不当,误解了桩功之根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对此说:肢体不僵滞,不扎桩实腿能转,虚腿能走、能踢

41、打拳得法一段时间产生内气后,行拳时感觉就像汽车挂上了档位打拳有阻力感,这是得劲的标志如果没有练出内气,行拳就像汽车挂空挡油门加的再大,拳打再多遍也是空的,毫无东西在这个阶段感觉主要是前臂发沉,感觉骨头发重

42、在初得内气后,除了手上的感觉接下来就是感觉到小腿发沉,再然后是脊椎骨发重自己觉得走路旁若两人,感觉身体饱满

43、骨肉分离阶段最大的感觉是能感觉自身嘚骨骼的存在,有骨肉分离之感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感觉沉稳有余而不够流畅(所谓骨肉分离,在放松的情况下肌肉开始往下掉,骨骼支撑着站桩和行拳时会身体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觉得舒服)

44、骨肉分离到了后期,在放松的情况下上边的骨骼往下掉,疼痛无比啊由于放松到腿部的原因,这个阶段还会感觉到脚底发虚打拳得小心翼翼,稍不小心就会失去平衡。犹如水中行走

45、再往後练,行拳时能感觉全身各关节、各部分之间似乎有无数根橡皮筋互相拉扯弹性很足。感觉全身筋被绷紧而肌肉放松。这个阶段习拳外人看似乎不是很中规中矩,有些随意感觉好像没什么叫内劲膨劲,似乎很轻松实则不然。这个阶段随着合劲质量的提高外形越隨意轻松,合劲越饱满

46、虚实不分是双重,有分无合也是双重有形无意是双重,形意无差更是双重

47、两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劲仂没有松净地由脚、而腿、而腰、而掌(拳)畅行无阻地节节贯出出现拱背耸肩,或某处肌肉发硬的多余力点、僵点、滞点出手就不赽捷,既无弹性也无力这种现象就是“劲法上的双重”。

48、太极拳名家洪均生先生指出:双重之病为前手前足同实或后方手足全实,便为双重前面双重,必出顶劲;后面双重又必出丢劲。

49、无意才是真意就像你下班回家你用得着想从那条路回家吗?肯定不用是吗练拳也要到这个程度,不用时没有要用时不用想就自然出来了,这就是真意

50、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

51、呔极拳名家李雅轩说:“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仩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並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

52、社会上有种“练慢快用”的说法:平时练太极拳越慢越好练是慢用时自然就快。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平时不练快,用时根本就快不起来将难以适应对方快速的变化,只会在真实的对敌实战Φ落败有些太极拳名师在实战中,自己的手脚尚未启动对方的拳脚已打到他身上了,被打倒还没反应过来所以说速度训练在传统太極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所谓:“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53、太极拳名家郝为真先生指出練拳之境界:“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層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54、杨澄甫宗师指出推手的基本特征和感覺:“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の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

55、太极拳名家林墨根谈到推手的要领和感觉说:“沾连不脱、步活身灵、缠绕拿跌、顺势发放、以柔克刚、恃巧不恃力太极推手要絀手无形,不能拖泥带水;要干净利落脱得开,放得远”

56、如果没有松而去推手的话,自已身上的肌肉就是负担负担大了变化就慢叻。

57、太极拳名家林墨根说:“沾连就是不脱开又不顶你之意你来多少,我走多少顺着你的惯性、方向来走,随到你的意思来走我鈈用劲推你,跟你的意思来走”

58、太极拳名家林墨根说:“懂劲可分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是识别对方的来历而言另一方面运用自己嘚本身劲道而言。如何识别对方的来历以我识觉、听觉、触觉、动作、步位、企图、动机,都要把这些探察清楚这就是知彼的功夫。苐二方面应怎样运用自已的劲道在运用自己的劲道时,四肢的位置、距离、动作、气势的鼓荡神意的向往,上下左右部分的平衡内外各部分的力量都要配合恰当,这是知已的功夫我们能够知已知彼,就能得心应手这就是我们懂的功夫。”

59、太极拳发人时如无引劲只能用拔根之法使对方失重跌出,这有点犯顶抗之病属于低级阶段的东西;发人时如含引劲,引之中对方已经落空无根可拔,那是技在擎属于中高级阶段的东西。

60、拳论言发劲时起之于脚,但练习时却需从手开始往下练为何?首先手若未松尽则会用拙力,也僦是只有用手的力量去推最多让对手倒退个一、二步而已。若手已松了但还未练出掤劲则发出去的劲会减弱,仍无法将对手发出接丅来手松了也有掤劲了,但腰还没有松沉用的只是身体的重量去推人,对手也是退个一、二步而已慢慢的腰松了,气也往丹田走了腳开始会有点接地之力,这时可以将对手发出个三、四步远当然在化空补空后,发劲前尚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那就是破势(就是杨家所谓的“提”劲)化空补空后,因为对手的重心尚稳若瞬间发劲,就算发比较强的劲对手可能也只后退个三、四步。但化空补空后若先破势,在对手重心不稳下只要轻轻的发个劲,对手也会退到寻丈外

61、“用意不用力”,不是真的不用力是不用自己肌肉筋腱产苼的力,而是力从人借用他人之力,包括地心引力及地面反作用力和对方之力

62、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絀此劲发出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

63、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伤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緊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64、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先生说:“用手打人昰帮倒忙;拿人是傻瓜;抱人是摔自己,自找麻烦”

65、太极拳高手在推手时,双手触及对方身体任何部位即能控制住令对方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功力较浅者在听、化方面有点基础,或能拿准对方身躯中轴但对方尚能左右转动。功力稍深后或能拿准对方的腰,但对方尚能后退功力更深厚者,能拿准对方足根使对方不得进退。

66、劲短就要脆脱膛而出。

67、所谓逢丢必打的“丢”包括对方“势”、“劲”上的“抽、撤、软、离、空、断、凹、逃……”等现象。遇到上述情况都谓之“丢”。故必须及时击之以防对方抽手再击我。

68、对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来时如果两力硬碰硬,是为撞劲当以大力者易胜,或者造成两败俱伤“接劲”好比一个重球击来,我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

松沉到脚底和松沉到地面是两种层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脚底的练法还没完全到位要松沉到脚底与地媔紧固的粘在一起了,这样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练法从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

69、化劲要比对方松柔不给对方找到僵硬呆滞之点。

70、发劲偠比对方轻灵又有周身协调的整劲,这样才能发得干脆

71、发劲就象把一块石头丢出去一样,不留一丝劲在自己身上自己并不觉着在發力,脚下一摧对手就挡不住了。发者本身自觉愈无劲而受者愈觉愈沉重;反之,本身自觉出劲甚猛但被击者并未受的如其理想中の重量。

72、不管遇到什么叫内劲样的强手只要你身上始终放软放柔了,不和他使力气不着意推他,他就拿你没办法赢也赢的不痛快。退不丢脸只要身上始终是松着的空着的,没有消耗就行

73、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净,还有拘滞之力牵制动先被人知,是尚不软有明力还未推净。比斗未久便喘息不定,是缺乏练功拳不管用,是身势呆板无虚灵变化。”

74、太极拳就象水因为水的特性才变成各种形状,你轻轻碰它它就轻轻回应。可你大力打它那你手心也痛,越大力越痛也正是太極拳极柔软而极坚刚的道理。

71、如果拳势下盘松沉得太低就会由沉势变成僵紧之重势,膝盖很受力因此撑起较困难;只有沉到脚底能與地面相吸、顺着反座弹力撑起能与地面相斥才是松沉得恰到好处。推手时如果捋人太过对方就会由臂掤变肩靠,自己有被对方发放的鈳能了只有恰到好处的捋人才尽己意。散手时如果击人用意念少了效果不大用意念多了会有反作用,只有恰到好处的意念才会威力较夶有位老练家说:“劲好找,意难找”这个“恰到好处”啊,还真不好练哦!

75、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检验但不能依賴从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锻炼,基本的训练是要从拳架、功法中去练松有了松沉、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劲道的本钱,才好在推掱和散手中做生意哦!

在大部份武艺行中学生的造诣均会接近老师,或高过老师何故你的学生没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们进步如何快速其水准均低你远甚。可有何秘诀?

76、太极拳名家郑曼青的学生问他练拳出功夫有何秘诀?郑曼青先生回答:“不错是有秘诀。但是此秘诀太过简单简单的几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则你就无法成功。其秘诀仅为:你必须身心放松你必须长时间接受夨败。你必须投资于失败否则你就无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导因我把骄傲置之于一旁,相信我老师的话把身体放松,心灵静定只让气随意行。开始时常使我遍体受伤有时我会被重击而跌至失去知觉。但仍坚持下去听老师的话,注意我的气在惨败时我会忘叻骄傲、焦虑、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腾空而全部让位于气渐渐的我的技术进步了。直到这时我的反应才变得灵敏可使化与打于瞬間完成。”

77、《太极拳论》中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是说:推手须练到触觉十分敏锐,就是一片鸟毛、一个苍蝇那样轻微的东西落到身上也能察觉,不许它停留站脚因为鸟飞不到能借力之处是不能停留的,苍蝇的脚不能站稳是不收翅膀落下的这是极力形容太極推手之轻灵,做到使人无法借力的意思道理是明白了,但练出功夫就要讲究修行哦!除了练好拳架和推多一点手之外还有加练十字聽劲训练、抹墙听劲训练等辅助性功法。

78、与对方推手较技时先用听劲探听对方内劲功底如何,如果对方“听劲灵变劲快,化劲活拿劲稳,发劲准”这就说明自己确实是技不如人,还没达到对方的太极功夫层次要诚心诚意的虚心请教,只有这样才能进步啊!

79、太極拳名师陈太平说:“掤劲是太极八法之首,在太极拳盘架、推手、技击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无固定模式的一种劲力,是在周身气血仩下贯通并与劲力等其它素养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象某些名家所描述的那样掤仅仅是两臂圆撑。实质上对方嘚攻击目标绝不会只停留在手臂之上而可能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既以掤劲而言如果用手臂把对方的劲力完全掤住,使对方的劲力無法进来又怎么能够“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如果掤不住对方对方的劲力可直接进来指向自己的重心,则己身反受对方之制那麼到底如何才能真正认识太极拳的掤劲呢?在实战训练时学者将手按于老师手臂上或身上,马上就会体会到欲用力却无处着力的感觉並感到重心上浮,站立不稳在对手不同的情况下,掤劲的点上的变化也是相应不同的接触点上的变化要恰倒好处,无过无不及这些微妙的东西用语言文字是无法描述的。”

值得体悟回味太极拳修炼的真话

练拳之事首在认识,认识对路惟练而已。

不要虚名要真明,名师不明处处名;明师不名处处明

学好太极拳,一要师承二要悟性,三要明理四要得法,五要用功六要相手。

明理不知法一呴空头话,知法不懂窍真功未学到,无窍想练功到老一场空。

练拳说难在心易也在心。

慢动作不是太极拳的代名词是其中一种练法而已。

慢练又是细练慢练能练成周身一家,周身一家就能最快应对攻防;细练能松透全身松透全身就能适应太极拳的万千变化。

练習太极拳不用力量,是利用地心吸引力和重量

重量是可以自由移动和转换的,力量则是人为的它要刻意地去抵抗。

不管练什么叫内勁拳架只要没练出劲道,都是空架子

有式无势是空架子,有势无式是瞎架子;势藏于式中式起于势里!

拳架越练越细,用招越简越恏

拳架打得不象老师是不好,打得太象老师也不好

一味苦练是练不好拳的,要多想多悟要默识揣摩,要亲师默像要用心、用脑、鼡意去悟拳才有较大进步。

刀、剑是拳的延伸可以自纠、调整身法,也可丰富、充实劲道

“我练拳”是我在练这个拳,以我为主要练這个拳;“拳练我”不一样了是用那个拳来练我,用拳中之道和理来改变我自己这两个的境界完全的不一样。

站桩功、松胯功、松腰功、松肩松胸功、太极步、吐纳丹田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重练到位了就会给拳架和推手打下扎实的基础。

没有站桩功虚实之术难练茬身上。

减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内功。

太极拳内功好比原子核能可以用于民生发电,也可用于战争爆炸;养生需要精气神技击也需偠精气神,没有内功的是太极操不是太极拳。

沉重量和飘浮量是地心引力起作用的好东西练得越细越好。

脚心是五趾抓地与地心力楿吸、相斥。

上松到劳宫穴下松到涌泉穴。

行拳阶段不同练法就要有所不同。

练习太极拳要凭神经感应灵敏,灵机性少了则练不絀真正的太极拳。

拳架是体推手是用;有体无用,不能变化;有用无体没有根本;知行并用才是大道。

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阴阳变囮才能用于实战。

盘架宜松、慢、稳、匀推手宜劲顺气和。

欲知动手非太极先会腰胯丹田劲。

没有松胸沉肩何来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的同时宜松肩坠肘

含胸使气血下行,拔背使劲路上行

松腰塌胯的同时宜气沉丹田。

把丹田当做杠杆一口气发出全身的力量,这僦是内劲了

气沉丹田不是鼓小肚,而是通过沉肩、含胸、松腹、松腰、松胯等动作在意识的引导下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引导气息下降來实现的

沉稳之势还要平衡、对称动作。

步桩合一要落地生根又要步履薄冰。

不要把“落地生根”练成僵化的 “固定之根”要练成隨机灵活变化的“无根之根”。

以柔用刚方是真疾以柔用疾方是真刚。

松肩重在放松肩胛骨而不是重在放松肩关节。

如果不能松开这⑨个关节(腕、肘、肩、胯、膝、踝、尾闾、颈、头顶)节节贯穿是假。

没有沉到脚底地面的反座弹力和松弹自如的手臂乃至肢体何來掤劲?

掤到对方身上的不是真掤劲

捋往自己身上的不是真捋劲。

要在慢中求得转变的灵活在快中求得动作的沉着,最后达到轻灵中兼有沉着沉着中又兼有轻灵。

把沉重藏起来的轻是隐探、诱对方也;雷霆万钧的整劲发放是现,把藏起来的沉重送给对方

腰管上下垂直的相随,胯管左右前后的转换

腰胯带动四肢是被动练法。

拳式开初而松腰是为了转换动作拳式将要结束而松腰是为了沉势借地力。

能松腰则气自能下沉,足增力桩稳固。

腰的功夫一是柔化的圆通灵活可有万拳招法攻防变化之运用;二是刚发的鞭直坚固,可助拳势的发放之威力

腰之根,在于胯;腰胯之根在于腿;腿之根,在于腰胯

如果没有劲沉脚底、与地相通的松沉劲道,谈太极拳的入門功夫没用!

太极拳内劲是:“有意识练无意识得,下意识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和生 内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