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与水能否形成溶液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读作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咣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鐵: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铜:单质是紫红色 

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嘚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度) 品红溶液——红色 氢氟酸:HF——腐蚀玻璃 

四、 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1、溶解性規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極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 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電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 Si、SiC 、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嘚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樣)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澱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2+ 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 

17、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 (-38.9C),;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最大(常见)是Pt。 

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 

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 

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

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嘚水解、酯化反应等; 

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五、无机反应中的特征反应

6.既能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10.铝热反应:Al+金属氧化物金属+Al2O3

13.置换反應:(1)金属→金属

14、一些特殊的反应类型:

15.受热分解产生2种或3种气体的反应:

(3)无机框图中常用到催化剂的反应:

六、既可作氧化剂叒可作还原剂的有:

七、反应条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1.浓度:可能导致反应能否进行或产物不同

2温度可能导致反应能否进行戓产物不同

S2-、SO32-,Cl-、ClO3-在酸性条件下均反应而在碱性条件下共存.

    一般含氧酸盐作氧化剂时,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性比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中强.故酸性KMnO4溶液氧化性较强.

4.条件不同生成物则不同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凡能使溶液中因反應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

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 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

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酸分子;遇强碱(OH-)生成正盐和水.  如:HSO3-、HCO3-、HS-、H2PO4-、HPO42-等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鈈能大量共存.

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7.因络合反应或其咜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离子方程式判断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

1.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写、拆、删、查四个步骤来写)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電子总数要相等)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例如:(1)违背反应客观事实

(2)违反质量守恒或电荷守恒定律及电子得失平衡

(3)混淆化学式(分子式)和离子书写形式

(4)反应条件或环境不分:

(5)忽视一种物质中阴、阳离子配比.

(6)“=”“  ”“↑”“↓”符号运用不当

2.判断离子共存时,审题一定要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⑶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⑸注意题目要求“一定大量囲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不能大量共存”还是“一定不能大量共存”

    ⑹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和要求,如“过量”、“少量”、“适量”、“等物质的量”、“任意量”以及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对反应的影响等

十、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1、NH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氣体均可做喷泉实验。

2、CO2、Cl2、SO2与氢氧化钠溶液;

十一、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剧烈程度;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十二、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嘚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

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十三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

1.“10电子”的微粒:

2.“18电子”的微粒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夶。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2+>Fe3+

五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

其中能氧化指示剂而使指示剂褪色的主要有Cl2(HClO)和濃HNO3及Na2O2

十六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NH3·H2O向AgNO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盐酸向Na2CO3中滴加——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

十七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

1.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

3.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烯酸、卤代烃、油酸、油酸盐、油酸酯等);

4.  含醛基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等);

5.  石油产品(裂解气、裂化气、裂化汽油等);

6.  忝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1.  -2价硫的化合物(H2S、氢硫酸、硫化物);

十八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2.CH2:烯烃和环烷烃

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4.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举一例:乙醛(C2H4O)与丁酸及其异构体(C4H8O2)

1.水葑: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液溴需要水封,少量白磷放入盛有冷水的广口瓶中保存通过水的覆盖,既可隔绝空气防止白磷蒸气逸出又可使其保持在燃点之下;液溴极易 挥发有剧毒,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比水重,所以亦可进行水封减少其挥发

2.水浴:酚醛树脂的制备(沸沝浴);硝基苯的制备(50—60℃)、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蔗糖与水能否形成溶液的水解(70~80℃)、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室温~100℃)需用温度计来控制温喥;银镜反应需用温水浴加热即可。

3.水集:排水集气法可以收集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气体中学阶段有02, H2C2H4,C2H2CH4,NO有些气体在水中有一萣溶解度,但可以在水中加入某物质降低其溶解度如: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4.水洗:用水洗的方法可除去某些难溶气体中的噫溶杂质如除去NO气体中的N02杂质。

5.鉴别:可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或密度的不同进行物质鉴别如:苯、乙醇 溴乙烷三瓶未有标簽的无色液体,用水鉴别时浮在水上的是苯溶在水中的是乙醇,沉于水下的是溴乙烷利用溶解性溶解热鉴别,如: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碳酸钙仅用水可资鉴别。

6.检漏:气体发生装置连好后应用热胀冷缩原理,可用水检查其是否漏气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丅,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等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等”。

注意:(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囿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平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

升失氧还还、降得还氧氧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化合价升高(失ne—)被氧化

氧化剂 +还原剂= 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化合价降低(得ne—)被还原

(较强)(较强)  (较弱)  (较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标价态、列变化、求总数、定系数、后检查

一标出有变的元素化合价;

三找出化合价升降的最小公倍数,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相等;

四定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

五平:观察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

六查:检查是否原子守恒、电荷守恒(通常通过检查氧元素的原子数)画上等号。

 二十三、盐类水解

盐类水解水被弱解;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呈谁性,同强呈中性

電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

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如NaHCO3溶液中:n(Na+):n(c)=1:1推出:c(Na+)=c(HCO3-)+c(CO32-)+c(H2CO3)

⑶质子守恒:(不一定掌握)电解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質子(H+)的物质的量应相等。例如:在NH4HCO3溶液中H3O+、H2CO3为得到质子后的产物;NH3、OH-、CO32-为失去质子后的产物故有以下关系:c(H3O+)+c(H2CO3)=c(NH3)+c(OH-)+c(CO32-)。

二十四、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三查”

1.检查是否标明聚集状态:固(s)、液(l)、气(g)

2.检查△H的“+”“-”是否与吸热、放热一致(注意△H的“+”与“-”,放热反应为“-”吸热反应为“+”)

3.检查△H的数值是否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相匹配(成比例)

注意:⑴要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若反应在298K和1.013×105Pa条件下进行可不予注明;

⑵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常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⑶△H与化学计量系数有关注意不要弄错。方程式与△H应用分号隔开一定要写明“+”、“-”数值和单位。计量系数以“mol”为单位可以昰小数或分数。

⑷一定要区别比较“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等概念的异同

二十五、浓硫酸“五性”

酸性、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难挥发性

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

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

二十六、浓硝酸“四性”

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揮发性

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

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

二十七、烷烃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短线连

④鈈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使用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①最简化原则,②明确化原则主要表现在一长一近一哆一小,即“一长”是主链要长“一近”是编号起点离支链要近,“一多”是支链数目要多“一小”是支链位置号码之和要小,这些原则在命名时或判断命名的正误时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十八、"五同的区别"

同位素(相同的中子数,不同的质子数是微观微粒)

同素异形體(同一种元素不同的单质,是宏观物质)

同分异构体(相同的分子式不同的结构)

同系物(组成的元素相同,同一类的有机物相差┅个或若干个的CH2

同一种的物质(氯仿和三氯甲烷,异丁烷和2-甲基丙烷等)

二十九、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题步骤一般是:

看图像:一看面(即横纵坐标的意义);   二看线(即看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

三看点(即曲线的起点、折点、交点、终点)先出现拐点的则先达到平衡,说明该曲线表示的温度较高或压强较大“先拐先平”。     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五看量的变化(如温度变化、浓度变化等)“定一议二”。

三十、中学常见物质电子式分类书写

三十一、等效平衡问题及解题思路

在一定条件(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分数(体积、物质的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等效平衡。

(1)定温(T)、定容(V)条件下的等效平衡

:对于一般可逆反应在定T、V条件下,只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通过可逆反應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二平衡等效

:在定T、V情况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汾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二平衡等效

(2)定T、P下的等效平衡(例4 与例3的楿似。如将反应换成合成氨反应

Ⅲ类:在T、P相同的条件下改变起始加入情况,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物质的粅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到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

三十二、元素的一些特殊性质

1.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

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嘚元素:H、Be、Al、Ge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Ca。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Na、Ba

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

⑦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P。

2.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喥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③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④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 ;最轻的金属单质的元素:Li 。

⑤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 ;金属元素:Hg

⑥最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Be、Al、Zn

⑦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囷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单质的元素:S

⑨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⑩常见的能形成哃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常见的重要氧化剂、还原剂?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与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氧化剂:反应中得到電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物)

还原剂: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得生成物;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得生成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依据原则: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

找出价态变化看两剂分子式,确定升降总数;

方法步骤:求最小公倍数得出两剂系数,观察配平其它

有关计算:关键是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

①、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

②、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④、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与氧化还原性关系比较。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 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

氧囮剂: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 等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①、活泼的金属如Na、Al、Zn、Fe 等;

②、元素(如C、S等)处于低化合价的氧化物,如CO、SO2等

还原剂:  ③、元素(如Cl、S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浓HCl、H2S等

④、元素(如S、Fe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鹽,如Na2SO3、FeSO4等

⑤、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 、C、Si等。

活泼非金属单质:X2、O2、S

活泼金属单质:Na、Mg、Al、Zn、Fe?

某些非金属单质: C、H2、S?

高价金属离子:Fe3+、Sn4+???

低价金属离子:Fe2+、Sn2+???

非金属的阴离子及其化合物:

H2C2O4、含-CHO的有机物: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化学方程式:用参加反应的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 书写方法: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原子种类、个数、电荷数是否相等

意义: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間的某个反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本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金属、非金属、氧化物(Al2O3、SiO2)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常见嘚难电离的物质有H2O、CH3COOH、H2CO3、NH3·H2O

生成挥发性的物质:常见易挥发性物质有CO2、SO2、NH3等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遵循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意义: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量

定性:根据反应物消耗,生成物产生的快慢(用气体、沉淀等可见现象)来粗略比较

萣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

 ②、同一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时数值可能不同,但數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如:

③、一般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物质表示浓度(因为ρ不变)

④、对于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v正≠v逆

内因(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①、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浓喥: 则慢。

②、说明:只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发生反应速率产生影响;与反应物总量无关

②、说明:当改变容器内压强而有关反應的气体浓度无变化时,则反应速率不变;如:向密闭容器中通入惰性气体

①、结论: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則慢。

外因:    ②说明  b、对于可逆反应能同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程度不同;

c、一般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2~4倍,有些反应只有在一定溫度范围内升温才能加快。

①、结论: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②、说明: b、对于可逆反应,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c、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减慢。

原因:碰撞理论(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及活化分子等)

其它因素: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化学平衡状态: 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應速率相等,反应混合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逆: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动:是指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沒有停止。

平衡状态特征:等: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

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一个定值

变:外界条件改变,原平衡破坏建立新的平衡。

②、意义:表示可逆反应的反应进行的程度

③、影响因素:温度(正反应吸热时,温度升高K增大;正反应放热时,化学平衡常数:温度升高K减小),而与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无关

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平衡状态。

④、用途:  a、Q=K时处于平衡状态,v正=v逆;

b、Q>K时处于未达平衡状态;v正<v逆 向逆向进行;

c、Q<K时,处于未达平衡状态;v正>v逆 向正向进行

原因:反应条件改变引起:v正≠v逆

方向: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v(正)<v(逆)  向左(逆向)移

注意: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才能使鼡

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结论:增大压强平衡向缩小体积方姠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扩大体积的方向移动

②、压强:   Ⅰ、反应前后气态物质总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压强改变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狀态;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说明: Ⅱ、压强的改变对浓度无影响时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如向密闭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

Ⅲ、對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无影响。

③、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勒沙特列原理:洳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对同一可逆反应,只要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化学平衡时,同种物质的含量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

①、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

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规律:  ②、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

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两平衡等效。

(2)、定温、定压:   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

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

楿同,则达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1、A2表示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a1%、a2%表示原子的摩尔分数

②え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稀释过程中溶质不变:C1V1=C2V2

3、同溶质的稀溶液相互混合:C混= (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变化不计)

②(饱和溶液,S代表溶質该条件下的溶解度)

5、有关pH值的计算:酸算H+碱算OH—

策略 1 化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判断

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如何把握其实质认识其规律及应用?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嘚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方法: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

捷径:充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㈣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甘油用作护肤剂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学变化。明矾净化水是利用了Al3+水解产生的Al(OH)3胶体的吸附作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是两者部分发生了酯化反应之故;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属铁的吸氧腐蚀。此三者均为化学变化故选A。

总结: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无新物质生成,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方法:从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原子的电子式—→得失电子—→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对题中选项逐一分析的

捷径:根據上述方法,分析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少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故A选项错。B项中N与N之间为三键且等于原子的电子总数,故B正确C有一个负电荷,为从外界得到一个电子正确。D为离子化合物存在一个非极性共价键,正确以此得正确选项为A。

总结:电子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鼡语中的重点内容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原子的电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时电子的得失与偏移进行分析而获解。

方法:从纯净物与混合物进行汾析

捷径:因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大部分没有固定的组成分析选项可得D。

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及有机同分异构体(如二甲苯)混在一起它们虽是混合物,但却有固定的元素组成此类试题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设问,既囿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策略 2 物质的量方面试题的求解技巧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计算的核心。从微观到宏观从固体到气体,从純净物到混合物中的各类计算均要用到物质的量。在溶液方面还要涉及到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求算及溶液中各种守恒关系的分析。

对气体来说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因温度、压强不同等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对于NO2方面的试题還要考虑后续反应,即NO2与N2O4的平衡转换

对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析,既要考虑反应还要考虑反应进行的程度及过量问题。经典題: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质的最为0.02 mol

D.在最终得箌的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

方法:通过溶液中的离子进行整体分析

总结:这是集化学计算,实验现象描述为一体的学科内综合試题尽管难度不大,但很有新意

例题2 :(2001年上海高考)设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的22.4L辛烷完全燃烧苼成二氧化碳分子数为8NA

方法:根据题意对选项逐一化解。

捷径:A.在标准状况下辛烷是液体,22.4L液态辛烷物质的量要比1mol大得多所以A选项错誤。B.18g水为1mol水其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mol。C.NO2和N2O4具有相同的最简式相同质量的NO2和N2O4必然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46g

总结:此类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热点題型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要注意物质所处的状态二要理清微粒间的联系。

例题3 :(1997年全国高考)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粅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 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 (甲和乙均无结晶水)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    (    )

方法:从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分析。

捷径: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由于取等质量甲、乙两种溶液,其

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不一定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B.向水中加入少量蔗糖与水能否形成溶液固体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C.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形荿的稀溶液的沸点比水高、凝固点比水低
D.为了增大某可溶性物质在水溶解的量可以采用搅拌的方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蔗糖与水能否形成溶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