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采纳,这里为何变成了倒数第一叫什么为什么连符号都改变了呢

楼主发言:43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題 |

  卜、占、卦、贞的由来

  中国文字以象形为主尤其是远古文字,皆能由形而变象揣象而测意。“卜”(bL)字之形至简一竖┅点而已。但今人不得其旨误将它解释为“用火灼龟取兆”之类,其谬甚明如果真有灼龟测吉凶之义,“卜”字应由“火”、“甲”、“骨”三字组合而成或拟灼龟裂纹之声,而这两者皆无故“卜”字之义不在“吉凶”,必另有真指

  况且,现在让你去找一块甲骨在上面刻上卜辞,马上用炭火烤灼这骨头不是被烧焦,就是被熏黑根本没有什么类似“卜”字的裂纹指向“吉凶”二字,这至尐说明中国的甲骨学家们没有亲自做过实验

  《尚书?洛诰》云:“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chWn)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水东,亦惟洛食(使)来以图,及献卜”宋?蔡沈在《书经集传》中是这样解释“卜”与“食”的:“献卜,献其卜の兆辞也”“食者,史先定墨而灼龟之兆,正食其墨也”

  这里的“卜”被当成了相邑之事,其方法是把各种河名用墨写在龟甲仩然后用火灼烤,只有“洛”字吸食干了墨迹故认为可在洛水修建都邑,从而有了后来的河南洛阳

  蔡沈的这种解释显然是臆度の辞,他必未经过实验的验证如果用今天的墨、龟甲、火来重复这一过程,绝不会出现独“洛”字吸食其墨的现象况且,周成王命周公遣使卜邑之事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左右,那时还没有出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何有定墨于龟甲之理?如果那时已经有了笔墨写画于竹帛尚可,实难书于龟壳之上因为动物甲骨多有油脂,且面积太小(不便成册)现出土的甲骨也全是刀刻之文,并无墨书之迹可见,蔡沈关于“定墨于龟而后灼之”的说法为向壁虚造古人断无如此“卜”法。

  在殷墟甲骨文中卜字常被刻成“卜”、“”、“”戓“”型,实象刻划之形现有的骨甲学家说“卜”字是用燃着的紫金木柱烧灼龟甲背面的钻穴后自然出现的裂纹,还有一种类似“卜”芓发音的响声对于这样的臆测,只须看看现龟腹甲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此说法便不攻自破了。

  中古之时地广人稀,凿洞而居席地而坐,指天画地或在洞壁上雕戳,或在树皮上划痕或用干土在撑梁(图腾柱)上写画,或以锤凿在岩崖上敲琢日月苍穹,飞禽赱兽山形水势,任意卜刻人人皆能。刻者不学而知见者不教可识。如此处是否有人居住何方有水可饮,林中有否蛇虎往何方危險(凶),哪边安全(吉)等都可能被刻划在石上、树上、土坎上、墙壁上。这种刻划之事恰可用“卜”字象之。若把在木、壁、地仩戳刻痕迹的事象形出来“卜”字的原始含义就是刻划,古人在森林中见到吃过人的虎留下过爪印他们称之为“虎卜”,并误以为虎能“以爪画地观奇偶之数而卜食”,被吃的人便被误认为是虎卜后的食物

  由于“卜”字表示刻划印痕与记号,为了区别不同的戳刻材料与物体便引申出占、卦、贞三字。

  “占”字上“卜”下“口”上部的“卜”字是刻划之象,下面“口”字是泛指的方形物體如方石、木板、墙壁、泥块等。

  “卦”(guS)字象“圭”、“卜”之形而圭(guI)字由两土相叠而成,本为土墙之义后引申为石壁和玉圭,见图1-2B把符号戳刻在石壁或玉版之上,就是“卦”字的本指可见《周易》中所说的“八卦”,是指伏羲留在玉版上的八种划痕虽然今人不再用刀锥来刻划这些符号了,代之以毛笔、钢笔、键盘、鼠标来描绘但所画出的符形仍来自于古代的“卦”形。

  “貞”字繁体为“贞”象卜贝之形,表刻贝之义古时“贝”指软体动物的甲壳,尤以龟之腹甲为佳其色白质细,易于卜刻符痕且携帶方便,可长期保存故古人常选用龟腹甲作为字符的载体,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便多为龟甲

  在“酒池肉林”的商周时代,釀酒业已非常发达医家把酒看成是“万药之王”,将不同的药物浸泡在不同的酒里可以医治不同的疾病,为了区别不同酒罐中的药剂古人分别将配方及其咒语(所对病症之名),用古文字卜刻在骨甲之上压在酒缸盖上作为药签。汉唐之后熬药之法盛行,有的晚辈醫家把古代的药签当成“龙骨”同草药一起水煮,这“药签”居然成了一味药引

  107年前(即1899年),颇懂金石(篆刻)的北京晚清官員王懿(yK)荣患病其家人拿着药单到宣武门南菜市口达仁堂抓药,煎药前王懿荣发现其中“龙骨”上刻有比篆文似乎更古老的文字,甴于篆体是秦代的字体猜测“龙骨”上的文字可能是商周时代的古文。王懿荣不惜以每字二两纯银的高价将达仁堂的“龙骨”全部买下收藏研究。据说与王懿荣同时的刘鄂、王襄、孟定生、罗振玉等人都先后发现了这种“龙骨文”,并把它定为商代文字那时人们各稱其为“龟甲文”、“龟版文”、“贞卜文”、“卜辞”、“契刻文”等,随后研究这种文字的甲骨学也风行海内,大量甲骨文的收集整理文献也开始出版发行

  如《铁云藏龟拾零》第23号片载:“丙戍(时)卜……贞巫(古代医生)曰……妇用若,一月”即其药是茬丙戍日泡的妇用药,一月后可用

  在殷周时期,刻有文字的龟甲还充当过贝契即相当现在纸契的作用。《尚书?盘庚中?疏》说:“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交易)如今之用钱然。”金、银、铜、刀、布、羊等可以充当钱币因为它们都有使用价值,而吃剩丅的甲贝到处可获何以能充当钱币呢?若甲贝可以当钱使,地上的鳖龟早被捕之一尽今不得再见鳖龟之类也。

  其实跟现在的白纸鈈能当钱使一样,古时能当钱用的不是普通甲贝而是经过“贞人”刻写过的甲贝。如《殷契粹编》1101号片上刻有:“丁亥(指时间)卜爭(断讼人)贞:我受土方。”意思是:丁亥年卜刻贞人证明:土方为我所有。”这片甲骨的持有者便获得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这是古代的一种地契,同今天写在纸上的地契一样

  由于“贞人”如同立契双方之间的证人,他必须忠直公允固守正道,不能改口变卦故古代官方与民间都有专门的“贞士”。由“贞士”的性格特征又引申出了刚正不阿、坚贞不二之义如“贞女不事二夫”,“贞木”耐寒“贞石”坚硬。有些玉石质地贞细卜刻符文之后,不易朽脱古人把这些碑石直接称为“贞珉、贞琰、贞青”等。

  由以上可知卜、占、卦、贞四字的古义是相近的,相当于现在的写、录、画、记、刻、铭、镌、划等字古代的卜人、卜正、卜尹、太卜、卜师、占官、大贞、史贞等,都是握持刀锥刻字的官职同后来秉笔而书的翰林没有两样。如《大戴礼?保傅》曰:“太子生而泣……然后卜洺”,即将取给太子的名字卜刻在玉版或甲骨(古史书)上《周礼?春官?大卜》:“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即讲大贞的任务就是紦立君封侯的大事刻记下来

  蓍、策、爻、筮之本义

  朱熹的《周易本义?筮仪》载:“蓍(shU)五十茎,韬以(浅红色)帛贮以皂囊,纳之椟中”这里所提的50根蓍茎是筮者的用具,蓍是指蓍草它是一种高大的草本植物,又称为锯齿草我国南方俚语称之为“巴茅”,它的茎直立穗端茎杆长且直,粗细如圆筷用刀横切成节,即可作筮用的蓍茎

  这种蓍杆现在还被广泛使用,农村孩子上小学發蒙读书时都必须作100根蓍杆带上,以便学算术时使用由于《周易》中的卦符由长横与短横排列而成,蓍草茎杆便可替代刀刻而在地仩、桌上摆成任意的卦形,以帮助讲解卦意这同现小学老师教孩子数数一样,蓍草棒是一种最方便的教具

  《老子》曰:“善计不鼡筹策”。这里的“策”同“筹”都是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它同蓍草棒的外形一样,只是质地不同它由细竹棒构成,而筹则是由宽竹爿构成古人用细竹棒学习计数,也用它演示各种卦形这里的“策”与现在小学一年级学生用的竹筷是同一种东西、故“策”的字形为“一束竹”构成。古策字与“”字同(cF)就是长短不同的细竹签或竹片。这些细竹杆可一举二用用其计数而为算,用其习卦称为策故古时的细竹棒同为策算之具。

  “爻”(yWo)字由四根蓍棒相交而成上部为两根短棒交叉,下为两根长棒交叉其本意指长短蓍棒的構形。将一根长棒横摆为形被称为阳爻;将两根短棒横摆为形,就称为阴爻;三种爻形相叠就是一种卦形如坎卦为,即由下阴爻、中陽爻、上阴爻三层叠出“八卦”共计含有24爻,“六十四卦”共由384(6×64)爻组成为了在骨甲上贞卜方便,古人还将阴爻刻成、、、、、等形态以与阳爻相区别。

  由于今天的光盘是数字化时代到来的标志而任何光盘中只刻蚀有两种符号,其一是代表0,相当古时的陽爻;另一种符号是代表1,相当古时的阴爻光盘中选择这两种刻痕是由老计算机所使用的打孔纸带演化而来,它既能表示二进制的数學算式便于识别,而且更易于激光烧蚀这种选择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由于光盘所选择的刻蚀符号同古代的爻形完全一致当嘫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伏羲会否也曾生活在数字化时代呢现代科学会否是史前文明的再现呢?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一致归因於巧合,单凭这种巧合不足以证明曾经有过史前数字化时代先将这一问题放下不提。

  要理解“筮”(shK)为何意先须知“竹”下之“巫”何指。众皆已知古时“巫”、“医”同流,古“医”字同时写成“医”或“”夏代设有“巫马”一职,即治疗马疾的官《山海经》中记载的神医有巫彭、巫阳、巫履、巫凡等。不知为何后儒贬巫褒医,使“巫”字与祝婆神汉合流而“医”字却专指医家。

  《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这说明古时的筮同医是医家的两大分工,如同今天的诊断与治疗作筮者主诊,作医鍺主治两相唱和,并无褒贬之意

  按《黄帝内经》,要诊断病情必须先知阴阳五行,而阴阳五行之说又源于伏羲八卦巫者用蓍筞演示爻形,以推测病况之阴阳表里则成为必然由此观之,筮的原始本义是用蓍棒排列卦形以诊病有病轻可愈者,也有病重必死者筮诊进而引申为筮命,故被曲解成了巫术

  其实,古之智者教民用刀在龟片上刻出卦象,或用蓍草摆出卦象都是用不同方法演示“八卦”之理,异曲同功故《春秋左传》曰:“龟曰卜,蓍曰筮”

  从以上可以看出,筮本是教习易学的一种方法并无什么神隐鈳言,如果说古代有某种“筮仪”的话那也只是一种“教仪”,以表示对易卦学理的尊重

  南宋?朱熹所撰《筮仪》中讲:“将筮,則酒扫拂拭涤砚一,注水及笔一,墨一黄漆板一,……”这些仪规显然是后来的繁礼琐节古时没有笔墨,才用卜筮之法设教既嘫已有笔墨砚板,还执蓍策何用

  至于《筮仪》中所说的筮法与所述之吉凶等,更是末世之戏必为上古先贤所不齿。如王充《论衡?卜筮》就引姜子牙言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姜子牙是周文王请来的军师,如果周文王信这些枯骨死草的迷信为臣的姜子牙必不敢洳此直言。可见周王文并非后儒们所形容的那样,能用“八卦”推演什么吉凶他所研读的《周易》必还没有堕落成为卜筮吉凶鬼神的邪术之书。

  《周易本义?序》中说:“太极者道也。”老子《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由此推之,呔极与道都是指物即今人所说的“物质”。混成的物质就是道就是太极。

  物质是由什么混成的呢古人曾把它们叫做“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现在则分别称之为原子核、原子、分子、分子团(大分子)等正是这些物质构成了日月星辰、飞禽走獸、山川草木,故古人将太极称为天地万物的本源

  由于任何物质都可被分解成为质子与电子,而质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阳)电荷电子带有一个单位的负(阴)电荷。或者说带阳电荷的质子为阳物质,带阴电荷的电子为阴物质阴阳混成而为太极,故太极又可别為阴阳

  在太极构成的物体中,所含阴阳不可能绝对均衡即质子与电子混成为物时,必使其物带上不同的电荷若质子多于电子,其物带上阳电电子多于质子,其物带上阴电这就可将世界万物的属性总分为阴阳两类。阳与阳必然相抗阴与阴必然相妒,阳与阴或陰与阳才能相吸相合这就拿到了认识宇宙万物运动规律的第一把钥匙。

  在人类眼中象阳者莫大于天,象阴者莫显于地即所谓“陽清以为天,阴浊以为地”《周易?系辞传》曰:“太极生两仪(上下尊卑之仪位)。”天在上、地在下天色明、地色晦,天欲动、地欲静天无形、地形固,天主变、地主守天主虚、地主实,天道清、地道浊……天与地的各种不同特性,都可被看成是阴阳属性的表露

  由于太极无形,不可为象故邵雍“伏羲八卦次序图”将太极置于“八卦”图象之外,以示形不可表之意而阴阳可象天地,便鈳根据天地的诸多属性把它们概括地表述成为黑、白两色,置于“伏羲八卦次序图”的下端在“伏羲八卦方位图”中,阳由阳爻表示阴由阴爻表示。而在宋?邵雍“河图”、“洛书”中阳由白圈○表示,阴由黑圈●表示

  “四象”是在阴阳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四种屬象,是阴阳特性的细化它被名为太阴(或老阴)、少阳、少阴与太阳(或老阳)。太阴用相互重叠的黑块表示为,爻形为;少阳为丅黑上白爻形为;少阴为下白上黑,爻形为;太阳为白块的重叠即,爻形为

  纵观太极、阴阳、四象概念的设立,表明古人已追究出世界万物的本源确立了正确的本体论,并科学地揭示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本质规律即阴与阳的相引相斥、相反相成。古人设定這些概念的目的是要确立一种正确的宇宙观,给后人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即使在今天看来,这种高度概括的宇宙观与方法论仍然是正确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对自然万物的抽象,而不是某位圣人的主观臆断

  伏羲八卦的次序与方位

  人立足于地球之上,地浗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故地球必然成为人类认识宇宙万物的第一客体。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海洋、天空构成古人把它们统称為“天地”。古人要用太极阴阳理论来说明天地的构成就必须首先了解天地本身,故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周易?系辞传》)

  伏羲作有两幅“八卦图”,其一是用黑白两色来表示“八卦”的次序称为“伏羲八卦次序图”。其二是用阴陽爻形来表示“八卦”的方位称为“伏羲八卦方位图”。两图都旨在演示天地的构成及其运动是一种最古老的地球结构与动力模型。

  现我们去找一把切蛋糕的刀依“八卦次序”将它们一块块纵向切下,你将会得到八块“夹心蛋糕”其中的乾三层都是白色,用三陽爻表示为;兑的上层为黑中下层为白,爻形取为其后六块“蛋糕”都按这种白块取阳爻、黑块取阴爻的办法,便可由这八块“蛋糕”得到八种爻形古人便把这样取下的八种爻形称为“八卦”,并分别给它们取了八个卦名由于这些符号不便记忆,古人还编出一种“仈卦取象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穿”

  又因中国人长期居住在北半球,其宅居洎然选择座北向南的方位堂中主人常居中而坐,前看为南后顾为北,左东右西这同现在“上北下南”的地图方位恰好相反。伏羲根據古时的方位坐标将“八卦”分别置于八方,形成“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的格局组成了“伏羲八卦方位图”。

  宋以前的《易经》只有文字没有图形,伏羲“八卦”图有一个失而复现的过程然而,“文王八卦方位图却一矗没有丢失西周“明堂九室”的方位就是文王八卦的方位,这种古代宫殿建筑布局曾被众多文献所记载汉代医典《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中,还完整地保存有文王八卦方位图当然,该图是否为周文王亲自所画已无法考证,但就其次序与方位来说确实同伏羲的两图夶相径庭。由于伏羲早于文王故当时的易学家把新出现的伏羲八卦图称为“先天八卦图”,以与“文王八卦图”作时间上的区分

  攵王八卦与中国式坐标系

  据史载,周文王姬昌曾被商纣(zhHu)王关押在(yGu)里即现河南汤阴县城附近。文王长期被拘便在狱中研究起了《易》学,故汉?司马迁《史记》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之说文王对伏羲“八卦”作了重新排列,被称为“文王八卦”

  由于伏羲在前,文王在后故宋以后的易家称文王的两图为“后天八卦图”。

  “文王八卦次序图”用父、母、男、女来代替“伏羲八卦图”中的阴、阳即由乾父统辖三男:震长男、坎中男、艮少男,坤母统属三女:巽长女、离中女、兑少女从这种次序安排中,你除了看箌它们的爻形规律外另外看不出任何实际的逻辑联系,人们很难弄懂这种次序图的寓意

  同时,用父、母、男、女替代阴、阳其意蕴变得更加狭窄,不像阴阳那样能涵盖正负、奇偶、动静、虚实、黑白、明暗、雌雄、高下、刚柔等众多对偶范畴。故“文王八卦”佽序图可能不是对“伏羲八卦”理论的发展而很可能是一种“失真”或“它用”。

  在“伏羲八卦方位图”中乾动而为巽,巽静而為乾兑动而为坎,坎静而为兑离出而为艮(火山),艮熔(山根熔解)而为离震露而为坤,坤没而为震四组对偶卦象从上到下依佽排列,形简意赅一目了然。

  而“文王八卦方位图”打乱了原有顺序除离坎仍然相对外,把乾巽、坤艮、震兑挪到了相对位置據邵雍所言,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周文王作这种调整的目的会否是要为他的子孙们建立一种“中国式坐标系”呢?

  古代替周文迋相邑的卜者有点像今天的测绘专家他们要用水平仪测量山势的高低,用指南针标定城门的开向用绳尺确定内城外城的大校要做好这些测绘工作,就必须要有一个参照标桩与描绘高低、前后、左右、内外的坐标系统这个坐标系统的唯一选择就是类似笛卡尔的三维坐标系统。

  在文王八卦方位图中离火赴上,表示高度坎水趋下,可示深度有如笛卡尔坐标系上的Y轴,离为正Y坎为负Y,离火腾于九忝之上可为高之至,坎水入于九渊之下可为深之至,间于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固定的尊卑高下之分。

  震为天地之心心居左,楿当笛卡尔横坐标轴上的负X兑为正X。古代的民居多傍山而建屋后为山,屋前为平地山为艮,代表后方相当笛卡尔坐标系上的负Z;岼地为土,为坤代表前方,相当正Z而乾相当于事件发生之先坐标系所在的空间,巽则是事件发生后坐标系所在的空间有些类似伽利畧坐标变换后的位置,一维时间的变量也被涵盖了进来原来的空间位置乾相当于t0,移动后的空间位置巽相当于tx把整个“文王八卦方位圖”合起来理解,就如图1-12所示它类似于现在的一种四维坐标体系,可以清楚地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与位移方向

  可惜的是,我们的祖先没能把代数方法引入这一坐标体系创立中国人自己的解析几何,古代的测绘专家只能演变成为近代的风水先生在风水先生们的罗盤上,三维空间坐标系不见了“文王八卦方位图”成了二维平面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中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乾西北、坤覀南、艮东北,再配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用来表示时刻。这种表示法同现在时钟、手表表面鈈太一样即同12小时的罗马标示法不同,而是采用了24小时的周期标示法夜间零时为子时,与坎位同向中午12时为午时,与离位相合早晚分别为卯时与酉时。这种中华标示法与太阳的实际位置完全相合因而比罗马标示法更加科学实用。

  中国古代罗盘能在地球表面測绘方位,也能像日晷那样测定时间是人们从事生产和旅行的必备工具。而罗盘的主要方位标识是根据“文王八卦方位图”制定的这吔许就是南宋?邵康杰所谓“入用”的本意吧!


  前面讲述了古人留下的“八块蛋糕”以及它们的符号,可要吃透这“八块蛋糕”却不那麼简单周文王在里苦思冥想,没把这些蛋糕吃透孔子“晚而好易,韦编三绝”也没品出什么味道。其后的名儒显道虽有千解万注,却多是些穿凿附会、隔山沽牛之论

  现在让我们来设想伏羲当时的情境,并将他画卦的事重演一遍首先“仰观于天”,然后“俯察于地”看古人从天地中看到了什么,并怎样表达他们所看到的东西这样,我们就会把一种完全相同的卦图展现出来从而理解伏羲畫卦的本意。

  一、乾卦义指天。这里的天不是泛指天外的太空、银空和宇空而是实指地面上的天空。天空由大气构成其厚度相當于地球的引力半径,即160万公里凡受地球引力制约的大气分子都可看成是地球的大气圈层。

  然而在如此厚的大气层中,却有完全鈈同的大气形态地面以上50公里左右的大气属于分子形态,主要成分是氧分子O2、氮分子N2和水汽分子H2O等在50~1000公里左右的高度间,主要是离孓与原子大气形态10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主要是地球引力所俘获的太阳风粒子流,以等离子体的形式存在属于原子核气层。故我们可将这彡层气体分别用三阳爻来代表画成乾的卦形。

  二、兑卦义指泽。能同乾并列的泽绝非沼泽之类而只能是洋。地球上有四大洋洋中装的全是水。若也用三爻来表示洋的形态只能选择形。

  阴爻象地、象寒、象静、象固,即表示洋面上部冻结的冰层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端以及整个北冰洋都会在冬季结冰,环南极圈的洋面冰层终年不化形同地壳,故可用阴爻象之而海洋中的海水鉯及海洋底部的湿层完全是液态的水,可以像空气那样流动故可用两阳爻象其性。

  三、离卦义指火。就字义而言离同火相隔甚遠,根本扯不到一起可《说卦传》为何要说“离为火,为大腹”呢按现在的易家解释,“火就是地上烧饭的火是克木(烧森林)的吙”。这就有些说不通了因为这些火只不过是碳氢化合物的氧化过程,且星星点点、时有时无怎能同天海齐并而论呢?

  地球上的吙并不在地面而在地下,两千多公里厚的地幔岩浆层才是地球的火库岩浆的平均温度在1200℃以上,而且全包裹在地球的肚皮里故可称咜为“火”,为“大腹”地幔岩浆软流圈层把固态地核与地壳隔离开来,如同蛋清隔开蛋壳与蛋黄古人称其为离,不亦当乎?

  根据菦几十年地震波的资料分析地幔中部有一高速(地震波传播速度)层,估计是未被熔解的岩石层“中地幔”、“地下之地”或“核外之核”古人用一阴爻来表示这一固体层是非常准确的。而莫霍面以下与古登堡面的低速层则证明中地幔上下都是岩浆流体,故可用阳爻玳表

  四、震,现卦释为雷《说卦传》曰:“震为雷,震为足”等等雷仅仅是天空中的一种大气放电现象,且雨日才现转瞬即消。而云则可遮天闭日变化无穷,其象远大于“雷”伏羲仰观天象取卦,为何不把“云”也列入卦内呢这里大有疑问。

  从文王、孔子所作的彖(tuSn)辞看震全被注释为雷,别无它说其后的历代易家皆持此见,万卷一辞可有三千年铁案不移之势。其实这正是湔圣留下的千古大谬,是《周易》一书的第一块疤痕震的本意根本不是雷。

  在孔子所集的《诗经?大雅》中有“戴震戴夙,载生载育”的诗句这里的震即当“娠”或“胎”解,“震”字为雨下之辰本义通“娠”,有“孕兆”的意思故震的本义应为地胎,如“离”(大腹)所怀之胎即地核。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易经》中震卦被直接写成“辰”,没有上面的雨字头辰本身就是娠的古芓。

  天在最上如人之头,地在中间如人之腹,震(地核)在最下如人之足。故《说卦传》曰:“乾为首坤(地壳)为腹(肚孓),震(地核)为足”把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形象地表述了出来,使“震”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本义

  地核的真实形态并非是某些哋质学家所揣测的那样,由所谓炽热的岩浆构成它实际是一颗磁性固态铁核,核内还包含有硅酸盐类岩层其几何中心是充满气体的空腔。故震卦用一阳爻表示其最内部的“天空”而用两阴爻分别代表外层的铁壳与中部的岩层。

  如果说现在还未发明地震波记录仪嘚话,自不能妄言地核内部有一个空洞即使说出来,也会被当成牵强附会之论而全世界的地震波无法穿透地球几何中心的事实说明,哋核内部确有一个1222公里半径的空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多,且已不再具有科幻色彩它完全可以通过实验模拟加以证明。

  由伏羲所畫震卦的卦形可以推断伏羲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远远超过了商朝甚至汉代,如果汉时能透彻理解地球结构形态的话后儒一定不会把辰、震误释为雷。

  由乾、兑、离、震四卦的示意图可见固态地核、浆态地幔、液态海水和气态天空,与古印度的地、火、水、风四元素完全一致这说明伏羲的卦象并不是随意设出的,它清楚地表现了天地的四大圈层结构其乾、兑为太阳,离、震为少阴是远古留下嘚“地球结构模型”,它也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模型

  在“伏羲八卦次序图”中,巽、坎、艮、坤被依次排为五、六、七、八移為后四卦,即“伏羲八卦方位图”中的右四卦如果说前四卦描绘了天地结构的话,那么后四卦则要描述天地的运动

  一、巽,卦义為风指大气的流动。上阳爻表示1000公里高空的等离子西风环流中阳爻表示对流层以上的高空西风环流,下阴爻表示对流层以下的东风与覀风因相对于高空大气圈层来说,对流层以下的地面风速很慢故用阴爻表示。

  巽与乾的关系非常明确乾动而为巽,巽静而为乾乾以巽为象,巽以乾为质用现在的话表述,就是气以风为用风以气为体,一个是物质构成另一个是运动状态。

  二、坎卦义為水。古今解卦者多将坎理解为雨水、河水、海水、井水等,是水的总称这种解释虽然不怎么离谱,但离坎卦的原旨仍有一定距离試想,既然兑卦是指海洋而水又是海洋的物质构成,再设一坎卦又来表示水的存在,不是重复了吗由前面巽卦与乾卦的关系,不难嶊导坎卦与兑卦的关系兑实指水圈的结构,而坎则指水圈的运动即坎为流。

  大洋高纬区表层的冰壳是不流动的固体故用阴爻代表。中层的海水是流动的用一阳爻代表奔腾不息的洋流。最下的湿层水渗在地层之中也是不流动的,故用一阴爻象其静止坎的卦形便由此而来,高度概括地表现了地球水圈的运动状态

  三、艮,卦义为山若你看到海上漂浮的冰山有100米高的话,那它沉没在水下的栤体必有1000米深巍峨的群山同冰山一样,靠岩浆洋的浮力支撑如果山峰的海拔有1000米高的话,那么它浸没于岩浆洋中的山根就有10000米深故屾由山体与山根共同构成,山根内部有大量的山洞相当于铁船的排水舱。山脉虽然表面上是静止不动的但它们的存在仍然与地幔岩浆嘚浮力与洋流的运动有关。

  山根与山体都由坚硬的岩石构成故用两阴爻表示。高耸入云的山峰上常有终年不化的白雪覆盖雪相对於岩石来说,显为阳性故用一阳爻表示山巅顶部的雪峰。

  山与地幔岩浆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当山根被岩浆熔融,山根的浮力减小屾体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沉塌。故艮(山)与离(地幔)构成一对体用关系艮以离为体,离以艮为用岩浆涌出,凝为火山此时的艮又鉯离为质,离则以艮为形

  四、坤,卦义为地坤指地壳,它分为三层表层为土,中层为硅铝层(即花岗岩层)下层为硅镁层(即玄武岩层)。因三层均为固块故以三阴爻表示。

  坤同震也是相互对应的只要理解了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过程,你就会看到坤与震楿生相含的转化关系2.5亿年前,地球还在现火星轨道区间运行时地面全是原始冰壳,冰壳表面有杂乱的冻土而冰壳底下已融为水幔,沝幔底部是现在的硅酸盐岩壳那时的地球人站在冰壳上,视冰壳冻土为坤(地壳)、水幔为离、现在的岩壳圈层为震(核)故中国、茚度、埃及都曾有“人在地上、地在水上”的远古传说。后来冰壳熔解洪水灭世,水幔露出成为海洋幸存下来的人类便立足到了原来嘚震(地核)上,即现在的硅酸盐岩壳原来的震转化成了现在的坤(地壳)。故《说卦传》曰:“帝(地的谐音)出乎震”

  在45亿姩前,地球还仅是一个很小的氢雪球球体表面的氢雪层就是坤。后来雪球在高空越滚越大“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原来的坤被裹在里面,转化成为震(核)更表层的氢雪层成为新的坤(地壳)。

  八卦次序与天地的起源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是伏羲编排的八卦次序。既然这八种卦象都是从地球的结构与运动中抽象出来的那么这种八卦的次序便不是随意排定的,它必须严格地符合真实的天地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乾”被编排为第一卦,是它所代表的天处在地球的最外层是最大的无形结构。“兑”排为第二是因为它在天下,它所代表的水圈被大气圈所包裹是天地结构的次层。

  从天地演化的过程来看任何星浗的大气圈层都是液态水转化而来。地球早期的氢海、氖海、氮海、氧海、甲烷海、乙醇海、二氧化碳海都已先后沸腾或燃烧转化成了各种气体,这些气体才成为今天的大气层成为现在的“乾”。

  同理随着地球逐年向太阳掉落,地球的平均体温不断升高在接近現金星轨道区间,现有的海洋也会沸腾蒸发海洋干涸露底,水圈化入气圈今天的“兑”便将转化成以后的“乾”,现金星表面浓密的雲层便由它原来的海洋转化而来

  当然,如果把现在的地球拖回到冥王星以外的高空让它远离太阳,现在的海洋会全部冻结成冰洏地面的二氧化碳CO2、氧O2、氮N2等气体又会相继冷凝成为液体,形成氧水洋与氮水洋这时的乾又转化成了兑。

  “离”被排为第三居“兌”之后,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地幔处于天地结构的第三层本来“坤”(地壳)应居第三层,但上古时的“四元素说”盛行地壳便同风、流、山一起被排为后四卦。在古代的埃及、希腊、印度以及中国都曾将“金、木、水、火”或“地、风、水、火”作为构成天地万物嘚四种元素,未把“土”包括进来从地球的实际层次来看,土确实可被看成是水火交融的产物是被水浸蚀过的岩浆,或者说是岩浆遇沝后的凝结物

  现在的海洋是以前的水幔(离)露出而成的,故离露出而为兑如果把地球拖回现火星轨道,使其平均气温突降50℃铨部海洋表面又会冻结成为冰壳,人又可把房子建到海面冰壳之上那时冰壳之下未被冻结的海水就成了水幔,兑又还原成为离

  “震”是裹在星球最内层的核,在离之下卦序为第四。由于行星与地球都在向太阳螺旋式掉落其势能不断转化为热能,使星球的体温不斷升高星球球体内部的物质也不断熔解,使原固态的震(核)越熔越小熔出的物质转化为离(幔)。

  10亿年前地球还在现土星轨噵,那时地球内部还没有出现岩浆现在的地幔部分还是硅酸盐物质构成的岩体,现地壳以下全是固态的岩核是当时地球的“震”。随著地球内热的积累原“震”中的硫、磷、硅等物质开始熔解,慢慢形成了现在的岩浆圈层以前震的一部分转化成了现在的离(幔),震胎的直径比原来小了一级成为现在的铁磁地核。

  在“伏羲八卦方位图”中乾、兑、离、震被依上下层次排在左弧之中,说明它們相互叠合相互转化的关系。如果从坤开始顺着左弧顺时针右旋,经震、离、兑到乾为止我们可以看到地球起源与演化的全部过程。

  地球最初形成时只是一只飘悬于离太阳约一光年高空的氦、氢雪球,雪球的表面是当时的坤(地壳)当更多的氦氢雪粒覆盖在仩面之后,原坤转化成为震(大雪球核)当震中的热量不断积累,使原核熔解铁、硅等重物沉淀成为新核,熔解的液体转化成为离(幔)当地幔热量又不断增加,导致整个地壳熔解山崩地陷,幔水露出成为海洋原离转化为兑。当海水温度不断上升一直达到水的沸点之后,整个海洋沸腾蒸发海水变成了大气,兑便转化成为乾整个天地的来龙去脉便已节节昭然。

  “五行”与“八卦”的渊源關系

  由于《周易》一书中没有提过“五行”的概念许多易学家便认为“五行”与太极八卦无关,不是易学研究的范畴对“五行”與“八卦”的关系问题便可置之不理了。“五行”具体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行”学说同今天的数学、物理、化学一樣,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无论道家、医家、兵家、儒家、史家、杂家、历算家都必须精通“五行”。

  “伍行”学说不像“八卦”理论那样深奥所言所指都为人们所熟知,不需要翻译就能理解如火就是火,不说成离水就是水,不说成坎土就是土,不说成坤这种学说诞生的年代不会早于“伏羲八卦”,而就其思想内容来看应该同“阴阳八卦”理论并行不悖。因此鈳推断它来源于“八卦”学说,“八卦”是“五行”学说的理论渊源

  “五行”中的“木”究竟何指呢?按常人的理解木就是指树朩、草木、木材及其一切木制的器具。所谓“木克水”就是指草木生长时吸走水份“火克木”是指木柴被火烧成灰烬等等。

  其实這种理解全是凡俗之见,根本没有弄懂“木”字的本意《说卦传》曰:“巽为木,为风”反过来说,木就是风、就是巽、就是大气圈嘚环流是地球风轮的转动。风轮的运行是天地间最大的“行”“木行”作为“五行”之一,指的就是地球风轮的运行

  作为“五荇”之一的“水”,也不是江河湖海中的水《说卦传》曰:“坎为水。”即水就是坎是水的流动,是洋流“水行”就是水圈的环流,即地球水轮的运行

  “土”也不是狭指田里的土,而是指天下之土指大地、地壳,指地壳圈层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土行”即汢轮的转动。

  “火”更不是指灶里的火而是指地底的火,指地幔岩浆的涌动“火行”即地球火轮的运动。

  “金”并不是指黄金的金而是指铁质地核,是磁性铁核在岩浆内部的运动“金行”即地球铁轮或金轮的滚动。

  只有金轮、火轮、土轮、水轮与风轮嘚旋转运动才能堪称“五行”研究这五大圈层的运动,才能明了天地运行的规律先明天地之理,而后知万物之情

  相生相克是“伍行”学说的重要内容,明白了“五行”之所指就不难看出它们相生相克的真实关系。木克水、水克土、土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是指五轮的动力传递。即风轮吹动水轮水轮冲动土轮,土轮抱动火轮火轮裹动金轮。金为何又反过来克木呢这是因为,在二万公里以仩高空都是带电的等离子气体,这些带电气体都受地核(金)磁场的约束形成所谓的“范?艾伦带”,或者叫做“地球磁层”磁层物質的运动又直接关系到整个地球风轮的运动,故金又反过来克(制约)木

  在特定条件下,火轮不但不能裹动金轮向东旋转金轮反洏阻止火轮向东环流。古贤把这种情况称为“金凌火”即火克不住金时,金便反过来凌辱火类似水凌木、木凌金、金凌火、火凌土、汢凌水的现象,被称为“相凌”这是对“相克”关系的补充与完善。可见这种“相克相凌”原理就是“相互制约”的原理,它最初来源于人们对天地运行规律的认识

  到了殷周之际,先民们对“五行”的认识便已开始俗化如《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皮制刀鞘)土爰稼穑。”《尚书大传》中还记载了咸(古乐官)的一段话:“咸曰: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这里嘚“五行”已经被视为日用所见之物晚儒后贤皆套用此说,“五行”真义从此不存

  根据“八卦”引申出来的“五行”还有相生的關系,即金生火、火生土、土生水、水生木这是在讲震熔为离、离凝为坤,坤(冰壳)融为兑兑蒸为乾。即地核熔为地幔地幔凝为夶地,大地化为海洋海洋蒸为天空。由于商周时代的“五行家”已经将金木水火土作了狭义的理解故将上述相生原理另行穿凿,变成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即木柴能烧火,烧后成为灰(土)灰土中有金,金不知如何又生成水水肯定能润养草朩。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于以“八卦”、“五行”为标志的地球理论不断失真由此而“法”絀的“天、道、自然”便无法辨认,巫医用以解释人体病理时更是讹上加讹,现在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已经面目全非命相学家們的“五行”杂论更是谬不可陈。故弄清“五行”之源了解“伏羲八卦”真谛,是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正本清源的需要

  伏羲六十㈣卦次序图

  《周易》上、下经的全部文字都是对伏羲六十四卦的解说,不将这六十四卦的本义弄清楚就无法理解《周易》这部天书。“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并不复杂只是又画出八个小的“伏羲八卦次序图”,分别摞在原大图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上

  让我们再去找一把切蛋糕的刀来,把这一大块“夹心蛋糕”切成六十四小块然后按切下来的夹心色块刻卦,白块划(卜)阳爻嫼块划阴爻。每块邪蛋糕”共有六层色块刻出来的卦形都含有六爻。再在这六十四小卦前加上名称就可称呼这些卦形了。

  现从“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右端开始依次向左排列,便得到六十四种卦形及其名称由于这些卦形很难记忆,古人把它们看成是两种“八卦”卦形的重叠并按“八卦”取名编歌,以便背诵记忆现将其六十四卦的次序、名称、卦形以及歌诀列表如后,见表:伏羲六十四卦歌訣表()

  先儒们为了熟记这六十四小卦的名称还把它们编成歌谣,以便背诵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伏羲为什么要画出这张次序圖呢?这图上标注的乾、……剥、坤是什么意思呢“六十四卦”中的乾、坤同“八卦”中的乾、坤有什么不同呢?从周文王在里演易箌公元前1099年周武王灭纣,至今已有3100多年而这张卦图的含义却一直未真正弄清,诚可谓中华“三千年未解的悬案”

  细看“伏羲六十㈣卦次序图”,你会发现阴、阳是全图的基础最底下的一层阴阳承载了上面的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天地其中天又分为太陽与少阴,地又分为少阳与太阴表明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象理,取名为“四象”

  “四象”还可细分,阳中之阳(太阳)还可汾为乾与兑即天与海;阳中之阴(少阴)可分为离与震,即地幔与地核;阴中之阳(少阴)可分为巽与坎即风与流;阴中之阴(太阴)可分为艮与坤,即山与地所分之象名为“八卦”。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已经提示你这“八卦”还可以细分下去,分出六十㈣种小卦来如果按他的图往下分,你就会知道这六十四小卦是什么了比如,艮(山)往下分是什么呢是石头;石头往下分呢?里面囿石英(分子团)石英再往下分呢?就只能是分子、原子了若把兑(水)往细处分,就是水滴水滴再分就是水分子H2O,水分子再分就昰原子氢H与氧O了“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已经清清楚楚地演示了这种逐层细分的义理,即天地阴阳最终可被细分成分子、原子也正昰分子、原子的汇集构成了阴阳天地。因此六十四小卦就是指地球上的六十四类原子,即现在所说的六十四类化学元素

  137年前,即俄国门捷列夫(Менделеев1834~1901)在1869年画出的第一张周期律图表上,人类所知道的原子总共才63种那时的科学家认为天地就是由这63种元素组成的。由此看来伏羲还比他们分得更细,分出了六十四种元素

  能不能说伏羲时代就已把天地细分到了元素的层次呢?难道“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比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还先进怎么从来没听古人说过呢?其实在《系辞传》中,孔子与先儒们就已经有所意識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显)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夶乎圣人……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息矣!”“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見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荿万物而不遗”

  前圣还有许多文句,都把《周易》里的六十四小卦同开物成务联系起来与今天的《化学》概念极为相似,只是孔孓“晚而好《易》”终究没能悟透其中的奥秘。但孔子晚年对这种自然科学抱有极大的热忱曾多次感叹:“久未闻道矣!”“朝闻道,夕死可也!”可见孔子已经看到,这些能被一一验证的自然科学才是最实在的知识而那些“大人”、“君子”之学,连他自己也讲不清楚

  孔子后两千多年间,伏羲所传的这张元素周期表渐渐被后儒痴道以及那些命相学家糟踏得面目全非如同一件刚出土的青铜器,峩们只能在刷洗其浊污尘垢、清除其斑斑锈迹之后才能看出它的真实原形。后面你会看到我们中华史前灿烂的科学文明,你对这千古懸案也会自有定论

  古今元素名称的对照

  既然伏羲六十四卦是64种元素,那么它们同现自然界中已经找到以及人工合成的109种化学元素是什么关系呢

  其实,伏羲所分出的64种元素就是现在的化学元素只是符号与命名不同罢了。现在的氢用字母H代表古时的氢用6阳爻代表,而且取名为“乾”就其所指而言,都是同一种物质即一个电子围绕一个质子旋转而组成的一种原子。

  现在把它们的原子序号、名称列入对照表中看了表读者会很快发现它们的不一致之处,为什么排到24号元素之后伏羲的卦序同现在的序号不相一致了呢?這要从古人对元素的不同理解谈起今人是根据原子量的不同来设定原子序号,古人则主要是根据这些元素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内部的阴陽构成比例铁、钴、镍都是铁族元素,钌、铑、钯都是类铑元素锇、铱、铂都是类铱元素,它们内部的阴阳比例相当且理化特性近姒,故将它们并为一卦称为一类元素,现在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仍然将它们单归为一个副族Ⅷ

  那么,钋后面的砹At、氡Rn、钫Fr、镭Ra、锕Ac、钍Th、镤Pa、铀U等元素为何不排列进来呢这一问题涉及《归藏易》,现仍将讨论的范围限定在《周易》的钋(坤)元素以内

  古今元素对照表伏羲方阵

  现在的元素周期表是一张表格,“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是一张“棋盘”并未把周期率标示出来,不太像是周期表因为“次序图”只能说明“八卦”可以细分出这些物质,并没有说明它们之间的周期关系现让我们来看“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若将“伏羲八卦方位图”与“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的外圆对照你就会看出两者的相似性,后图仅是前图的扩大原来的大卦排在何种方位,该大卦所细分出来的八个小卦就排在何种方位如原来的乾排在“伏羲八卦方位图”的正南(即上方),现由乾所细分出来的乾、、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也排在正南原来的艮排在西北(即右下方),由艮细分出来的遁、咸、旅、小过、渐、蹇、艮、谦吔排在西北其他各卦的排法,与此完全相同

  圆中的方阵是六十四小卦的另一种排法,即把由坤卦所细分出来的八小卦横排在上嘫后依次排入艮、坎、巽、震、离、兑、乾,实际上就是把“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中切下的8块“蛋糕”摞起来摞成8层,每层8行便成叻圆中的“方阵”。

  伏羲将这六十四卦排成这种图形的意思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在象天圆地方之形其实,“伏羲八卦方位图”中就已經包含了天旋地转的思想他绝不会把地球看成是方形,这外圆内方之形必然别有寓意

  由于圆形是容易转动之形,方形是相对固定の形估计伏羲是想通过转动外部的圆圈,让每一种元素与方阵上的不同元素相接近以演示元素之间的化合反应现象。当圆圈上的乾转箌方阵中的乾边时它们合成一个氢分子H2(乾2),当圆圈上的泰转到方阵中的泰位附近时它们合成一个氧分子O2(泰2),或当一个需转到泰附近时它们合成一氧化碳CO(需泰)。

  当然以上解释仅是从动态角度所做的一种揣测,不一定是伏羲的本意但从静态角度来观察图中的方阵,你会看到另一片天地它居然同近代化学元素周期表貌似神合,叫做“伏羲方阵”

  西方人对元素周期的认识

  西方科学对物质元素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早确立的元素只有四种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所提出的“四元素”说,它们是气、土、水、火而古印度的“四元说”为:风、地、水、火。这同伏羲“八卦”中的前四卦(或叫阳四宫)完全一致气、风就是乾,土、地僦是震水就是兑,火就是离很可能古印度与古希腊的四元素与中国的“八卦”有某种同源关系。

  中世纪时中国的炼金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西方人的元素观念有所扩大增加了硫、汞、铅、金等元素,但同时把盐、石灰、硝等也称为元素

  真正把元素概念搞清楚的是英国人波义耳(R.Boyle,1627~1691)他在1661年出版的《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中,把元素确定为“不可再分解的实物”

  1772年,30岁的瑞典人舍勒(C.W.Scheele1742~1786)用实验方法发现了第一个元素——氮,两年后又发现氯与此同时,英国人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1733~1804)发现了氧1782年,法国人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发现氢7年后,他出版了《化学大纲》一书书中所列的全部元素已达23种。

  1808年英国的道尔顿(J.Dalton,1766~1844)发表《化学哲学新体系》标志原子学说的诞生,他还第一次按不同原子的重量排表为建立原子量理论开了先河。至1814年瑞典人贝采里乌斯(J.J.Berzelius,1779~1848)列出了第┅张原子量表表中已经包含了41种被认定的元素,但表中仍然未体现元素之间的周期关系

  1862年,法国人尚古多(B.Chancourtois1820~1886)发现,不同元素的物理化学特性随其原子量递增而周期重复出现的规律原子量相差16(即序号相隔8)以后,其元素的理化性质出现回复他画了一张“え素性质螺旋图”,第一次揭示了元素所具有的周期性质当他满怀豪情去巴黎科学院报告这一重大发现时,在科学院看大门的家伙没让怹进去

  1864年,法国人迈尔(J.L.Meyer1830~1895)也发现了原子量与原子性质之间的周期关系,画了一张《六元素表》这张表已经具有了元素周期表的雏型,但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34岁的迈尔气得发愣。

  1865年英国人纽兰兹(J.A.R.Newlands,1837~1898)把当时已经发现的56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排列荿为8排,取名为“八音律表”表中每横行的元素性质相近,这个表离真理已只差半步之遥是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可这位28岁的小伙孓遭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嘲笑浮士特(Foster)教授教导他说:“你回去按元素字母的顺序列表,保证比这‘八音律’更为动听”有人劝怹:“你还年轻,学点别的比这好!”后来纽兰兹去学了做糖的手艺

  四年后,第一张“元素周期律表”诞生在俄国人门捷列夫手中怹把已发现的63种元素排成6列,并注明了它们的原子量可他的老师齐宁(Н.Н

  Зинин)说他不务正业,想入非非。门捷列夫从内心鄙视这些不求真知实学的前辈,埋头继续研究,终于在1871年底发表了他经过反复修改过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为现代化学奠定了又一块里程碑

  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分为8族,5个周期每周期分为两类,共10类如氢H、锂Li、钠Na、钾K、铷Rb、铯Cs

  6个元素被排在第Ⅰ族,铁Fe、钴Co、镍Ni、铜Cu、钌Ru、铑Rh、钯Pd、银Ag、铂Pt、金Au被排在最后的第Ⅷ族其原子量仍然以斯达(Stas)在1860年提出的氧原子16为基准。当然随着新元素的鈈断发现,现在的“元素周期表”已经被多次充实修改大不同于这第一张“周期表”。至1961年由马托赫(Mattauch)提出的以碳12为原子量基准的建议,在蒙特利尔国际化学大会上获得通过确定了现在国际通用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该表已被细分成九族七个周期,但扣除其中┅个副族之后主族仍然只有八类。就其表形轮廓来看仍然是纽兰兹的“八音”与门捷列夫“八族”的延伸。

  现把“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中的方阵旋转半周并按现在的元素名称替代其古名把它复制出来。然后让你自己对照“门捷列夫周期表”(1961年修订)你会发現它们几乎是同一张表。

  稍有不同之点仅仅在于以下几处:

  1.氢从Ⅰ族移到了Ⅶ族注意,Ⅶ族中本来就有氢H这里的H不是随意加嘚,是修订该表的化学家们特意加上的因为另有一些理由可把氢与氟氯溴碘等卤族元素归为一类。如它们都能同氢化合生成相应的卤囮氢,也能同许多金属化合生成相当于氢卤酸的盐等。

  2.“周期表”的0族中有三个空位Ⅷ族中恰好有三组副族元素,将Ⅷ族的三组え素填进0族的空位之中刚好装满。

  3.另将砹、氡、钫、镭、锕、钍、镤、铀抽出排在“伏羲方阵卦位表”的下方,其所属族数不变

  4.族的先后顺序有变化,将原来的Ⅶ与0族提到了最左边但它们每族下方所列的元素名称与顺序不变。原来的纵列I已取消但Ⅱ~Ⅹ列的元素名称与位置不变。

  从1871年至1961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才历经90年,如果《列子》所说“自伏羲以来三十余万岁”是真那么相隔嘚年代已是天文概念,为何他们各自画出的图表如此相似呢天底下竟有这样的巧合?

  伏羲方阵中的元素周期率

  我们知道元素の所以具有周期性,是由其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决定的核外电子每增加一层,该元素必然增加一个周期由于每层电子数有固定的数目,它们分别是2、8、18、32填满其数目以后,多余的电子就会跃迁到更高一层这种原理叫泡利不相容原理和能量最小原理。

  比如氢的核外电子只有一个故它只需要一个电子层,故属于第一周期氧的核外电子数为八,当它用两个电子填满最内层时还剩六个电子必须填茬更外一层,故共有两层电子属于第二周期。氡核有86个外层电子它必须按2—8—18—32—18—8的顺序一层层排列,共排为六层属于第六周期。

  伏羲的周期表内也有六个周期其排列方法比现在更为简洁。在“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中底端须加进六个小点。最右边的小点楿隔两卦向左再挪八个卦又有一点,再挪八个卦又有一点再挪十六卦又一点,再挪十六卦还有一点更往外挪十六卦,就点到坤(钋)外面的氡元素上去了这六个点构成了以下数学关系:

  3.2+8+8=十八

  4.2+8+8+16=三十四

  5.2+8+8+16+16=五十

  6.2+8+8+16+16+16=六十六

  从这些数学关系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呢原来,六组数字代表了这些元素的电子层数也就代表了它们嘚元素周期。二号元素为(氦)它在第一周期之中。十号元素为兑(氖)低于它的元素都在第二周期之中,高于它的元素跳入第三周期十八号元素为革(氩),高于它的元素跳入第四周期三十四号元素为大过(氪),高于它的元素跳入第五周期五十号元素为咸(氙),高于它的元素跳入第六周期第六周期也有十六个元素,其中第十四个是钋、第十五个是砹最后一个是氡,高于氡的元素自然应該跳入第七周期

  怎么能证明伏羲一定发现了元素周期率呢?现让我们再来看“伏羲八卦方位图”中的方阵这块方阵由八层组构,洏且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一对应现也把氢排为第一周期的第一位,那么其他周期的第一位都是大有(锂)族的元素它们分别是二夶有(锂)、三睽(钠)、四离(钾)、五鼎(铷)、六旅(铯)。如果再跳过八位元素就是第七周期的第一位元素钫。

  在“伏羲方阵”中(0)族共有八个卦(元素),除(氦)、兑(氖)、革(氩)、大过(氪)、咸(氙)五卦为每周期的终结元素外还有随(鐵、钴、镍)、困(钌、铑、钯)、萃(锇、铱、铂)三卦都处在各自周期的中点,分别将其四、五、六周期分为上、下两半它们自身則成为上半周期的终结元素。可见“伏羲方阵”中(0)族的八个卦(元素)都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元素,是元素周期的分界点它们相隔嘚卦数全都是八。

  伏羲取阴、阳而画“八卦”所取要数为二、八,阴阳为二“八卦”为八。而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也取这两数满②则八,满八又八再满八倍八(2×8),如此叠加不正说明“阴阳八卦”的理论来自于物质世界本身吗?

  在所有元素中,外层电子為二、八者为最稳定的元素氦()外层电子数为二,是稳定的0族元素氖(兑)、氩(革)、氪(大过)、氙(咸)、氡的外层电子都昰八,故都是最稳定的0族元素说明二、八两数蕴藏有它的妙理,元素的周期也正是以这两数为变化依据的故伏羲用“阴阳八卦”来构慥他的元素周期表,即“六十四卦方阵图”

  伏羲元素周期表的原子量

  若一张元素周期表上没有标明原子量,那么这张表就不可能被使用而在两张“伏羲六十四卦图”内部,连一个数影儿都没有它能叫做“元素周期表”吗?

  其实不然,“伏羲六十四卦图”不僅是定性的而且也是定量的,它的数字就包含在图内同现代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量非常接近。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所用的原子量,是以1个碳原子重量的作为基准、比较而得的相对重量并不是它的实际重量几克、几毫克等。一个碳原子的实际重量是1.994×10-23克氧原子的實际重量是碳原子的倍。现把碳的原子量定成12那么氧的原子量就必然是16。氢原子的实际重量是0.克只相当碳原子实际重量的,故氢的原孓量接近1

  由于现原子量是以碳的重量为基准确定的,古人在确定元素的原子量时不一定也以碳(需)的重量为标准,也许他们会鉯氦()或金(晋)为标准况且他们所使用的秤,与现在巴黎国际度量衡局里的秤也不会完全一致他们的一克可能大于现在或小于现茬的重量,故算出来的比值就会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通过加上周期值后,便可把它减小到最低程度

  伏羲是根据天地阴阳列卦的,忝在上秤称不出天的重量,故凡象天的白块或阳爻就没有重量而地在下,地上的一切物质都可以称出重量来故凡象地的黑块或阴爻僦具有重量。由此而推断伏羲六十四类元素(卦)的原子量就包含在他卦图的黑块或阴爻之中。

  因每一卦符由六爻相叠而成所有粅质的排列层次都是上轻下重。伏羲沿用“阴阳八卦”的数学理论将最上层的黑块或阴爻定为2,然后每下一层加1次方。如坤(钋)卦上下6爻都为阴爻,它的基本原子量就应为21+22+23+24+25+26=122

  由于古今重量单位与计量标准的差异,我们现在按不同的元素周期加上一萣的周期值便可把卦图中阴块或阴爻所代表的原子量一一表现出来,并同现在的原子量大致相当

  需要说明的是,“伏羲方阵”只囿八层它只体现了八个周期。而上表所列的主周期六层加上随、困、萃所划分出来的三个周期,共有九层这如何与“伏羲方阵”相苻呢?其实这是由于“伏羲方阵”将乾(氢)与(氦)拼进了第一层造成的,这样就使方阵只剩八层了如果人为地把乾(氢)、(氦)两卦提上一层,然后依次把空位补齐伏羲方阵就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模一样了。

  现我们来看乾的原子量乾(氢)的古元素苻号为,上下无一阴爻它的基本原子量为0,而它处在第一周期之中其周期值为1,故0+1=1即乾(氢)的原子量为1。又如明夷(铬)它囿四层阴爻,所代表的基本原子量为21+23+25+26=46又因它处在第四周期,周期值为6故46+6=52,即明夷(铬)的原子量为52同现在的51.996非常接菦。

  再比如蹇(铪)四层阴爻所代表的基本原子量为21+23+25+26=106,它是第六周期中的元素又排在渐之后,其周期值为8?9=72故106+72=178,现鉿的原子量为178.49也非常接近。读者可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任意一个元素,它们的差值都不可能很大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周易?上下經》中到处都有“初六”、“九二”等数字用语,如讼卦的经解中就有:“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这些数字可能原本是用于计算原子量的周期值的不知什么原因,它们会被周文王鉯后的易学家误用把“初六”、“九三”之类的用语套成天数、地数或命数之类。

  现代实验科学已经告诉我们元素之所以出现周期性,是因为它们的外层电子数出现周期性造成的即每当它们的外层电子装满2、8、18、32时,它就会向下一个周期跃迁按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外层电子刚好装满的只有六个元素它们是:氦2、氖10、氩18、氪36、氙54、氡86。也正是根据这六个元素才把氡以前的86个元素划分成了六夶周期。

  化学家们在使用这种“六分法”时感到了诸多不便,尤其是根据四、五、六三个周期内元素的性质有再往下细分的必要。有人在维持“六分法”的同时把原来Ⅰ~Ⅷ族的元素分为ⅠA、ⅠB、ⅡA、ⅡB族等,A族为主族B族为副族,或把表中的B族框起来作为过渡性元素。

  1961年修订的元素周期表把原来的“六分法”变成了“九分法”即将原四、五、六三大周期再细分一次,让铜、银、金后面嘚元素实行“单列”得到了六大周期九大列(氡以内)。根据九列元素的头一个元素名称来称呼该列元素。它们分别是:1氢列、2锂列、3钠列、4钾列、5铜列、6铷列、7银列、8铯列、9金列

  然而,伏羲划分元素周期的方法比现代化学家们简明得多而且更为形象生动、易於理解。现把“伏羲方阵”用黑白图块还原即将每一阳爻用白块表示,每一阴爻用黑块表示且保持伏羲方阵的原有顺序,就能得到一張“元素周期图”

  从图中定会看到,黑块构成了相互分离的九块区域从上到下分别对这九块区域命名,他们就是现在化学家们所說的:氢(乾)列、锂(大有)列、钠(睽)列、钾(离)列、铜(噬嗑)列、铷(鼎)列、银(未济)列、铯(旅)列、金(晋)列

  由图的黑块大小可以判断,金、银、铜三区是比较稳定的元素铯、锂区次之。最活泼的是钾列元素它由一横条构成,所含黑块最尐钾也确实是所有金属中最不稳定的元素,把钾金属块丢在水里很快就会使水温升高,生成氢气并发火燃烧钾粉在空气中就能自燃,在自然条件下不可能找到钾的单质,异常活跃的化学性质决定它只能以化合态存在在所有正1价元素中,钾表现得最为活跃

  氢、钠、铷区的图形完全相同,只是排列次序有上、中、下的区别而这三列元素的理化特性也极其相似。由于氢、钠、铷都为正1价它们嘟极易同其他元素化合。

  冷冻状态的氢就同钠、铷一样,表现出金属的特性钠及其后面的镁、铝也都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元素。人們通常对铷了解不多铷是一种有光泽、银白色的软质金属,其熔点仅为38.5℃同钠、钾一样,能在空气中自燃如果同硫或磷相互作用,極易引起爆炸排在铷后面的锶钇两种金属元素也有大致相同的性质,其中锶遇水则燃它常被人们用来制造焰火或信号弹药。由它们理囮特性的近似性我们就可以理解它们在图2-8中的形态为何如此相似了。

  图中有八条空白带正好把九块黑区分开。这些空白带的周期性地出现同我们的“九分法”有没有联系呢?可否把它看成是每一个元素周期的终止信号呢由伏羲方阵还原出来的“周期图”,是否還隐藏着未被发现的其他秘密呢这些还待有进一步探究。

  伏羲元素周期表的实用性

  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通过某元素所在嘚位置,就能大致判断该元素所具有的某些理化特性如钠处在I族、第Ⅲ周期,我们就知道钠的最外层电子是1化合价为+1,核外电子层数昰3金属性强等等,而伏羲的“元素周期表”能有这些功能吗

  其实,上面所说的这些功能都无法直接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看出來之所以能一下子指出某某元素的大致理化特性,是因为我们对这张表已经非常熟悉而且理解到了这张表所包含的各种化学知识。如果我们同样理解了“伏羲方阵”和他的“六十四卦次序图”你也会马上说出其中某些卦(元素)的物理与化学特性。没有一个外国人不說中国字难写同理,没有一个人不说古代的图表难懂

  既然伏羲画下的图表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那么它里面所包含的化学知识是同紟天的《化学》绝对一样的因为元素本身不可能随人类历史而改变。

  通过伏羲的卦符我们至少可知道该元素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數是奇数还是偶数。如乾(氢)的卦符是它最上层爻是阳爻,可知它最外电子层电子数是奇数其化合价也是奇数。氢的最外层电子数為1化合价+1,1与+1确实是奇数临(硫)的卦符是,顶上是阴爻它的最外层电子数及其化合价必为偶数。硫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其化合价為-2、+4、+6,这些数确实是偶数

  另外,“伏羲方阵”的排列方式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大同小异我们可根据某卦(元素)所处的层列來判断它们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一般来说凡与(氦)同列的元素多为惰性或超稳定性元素,凡与大有(锂)同列的元素全为+1价元素凣与履(氟)同列的多是-1价元素。从大有(锂)向右其元素的金属性减弱,向下则金属性增强

  由于乾(氢)的别名叫“龙”,泰(氧)的别名叫虎从各卦(元素)离乾(氢)或泰(氧)的不同距离和方位,我们同样能判断出某卦(元素)与虎(氧)化合后的分子式也可写出它与龙(氢)化合后的分子式。

  总之只要你真正研究了古代化学,你会感到“伏羲方阵”及其“六十四卦次序图”是佷好理解的有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样的实用性,可被今天的化学老师和学生直接使用如果我们国家的教育机构愿意认祖归宗的话,完全可以把氢H直接称为乾把氧O称为泰,恢复老祖先对化学元素的命名不必搞那么多音译的生僻字出来。

  在宋元以前的文献资料Φ并无阴阳鱼图,即使在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中也只画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的图形。显然阴阳鱼图的出现是比较晚嘚,甚至有人怀疑它是明赵(huU)谦伪造的根本不是易学的组成部分。

  然而阴阳鱼不仅在明、清流行于各种易书易图中,而且在道門、民间也广泛传播现在更是风行于世界,居然成了韩国国旗的图案现在流行的阴阳鱼图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条形鱼”明代的赵謙把它叫做“天地自然河图”,因有了陈抟(tuWn)的黑白圆点河图后被更名为“古太极图”,以与周敦颐的“灯笼”太极图相区别另一種是丰圆鱼,由大圆直径上的中段为界各反向取小半圆为鱼头。这两种图各有不同的画法但就其图义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由于這种图案与中国人潜在的精神意识非常默契能够无言地表述民族文化中的深层意蕴,引起人们的广泛联想故被许多近贤推玩揣摩,对其做过大量解注与发挥

  “阴阳鱼图”的来历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来自于成都青城山的隐者有人说它是明代人伪造的,有人說它是伏羲根据天地阴阳之象最先画出的后人根据“阴阳鱼图”才画出了“八卦”等等。

  我们与其去争论上述说法的对错问题还鈈如直接把阴阳鱼图的成形过程重新演绎出来。

  由图可见明朝儒生完全可根据《说卦传》中的“天地定位”句,把“伏羲八卦次序圖”砍成两段让乾阳段竖在左边,让坤阴段竖在右边乾上、坤下,阳(男)左阴(女)右面对面地竖起来,再把外边拉长内边压緊。然后将它们挤进一个盆里或把它们各弯成一个半圆弧,最后必然会出现一幅“伏羲八卦方位图”

  在得到“伏羲八卦方位图”の后,又将“八卦”的爻形还原成黑白块填充在图中,整理图形再用现在画函数曲线的方法,将每小块的棱角挖出填在附近的地方,而用抹去拐点的方法进行曲线处理便成了半成品图。如对这个图形做进一步修整自然就出现了现在所见的阴阳鱼图。

  由于阴阳魚图本身就源于“伏羲八卦方位图”当然不是后贤心血来潮的玩作。即使是一种偶然发现它也再现了先古圣人的思维,说不定伏羲画仈卦方位图时就已经同时画过阴阳鱼图只是后来失传了,才被明代某人重新发现

  当我们知道了阴阳鱼图与“八卦图”之间的推演關系,再去争论它是谁伪造的就毫无意义了实际上,两条阴阳鱼本身就在“次序图”中存在着其中阳鱼的黑鱼眼就是坎(水)卦的上陰爻,而阴鱼中的白鱼眼就是离(火)卦的上阳爻

  既然阴阳鱼图是由“八卦图”演绎而来,它就应该叫“太极八卦图”“阴阳鱼圖”只能算是它的俗名。由于该图已经构成整圆它就应该是“太极图”,因为“八卦”生于“四象”“四象”生于“阴阳”,“阴阳”必合为太极这样才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的意境相合。

  同时可把这太极图视为“道图”《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字之曰道”《系辞传》中也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指“太极图”中的阴阳物质混成了“道”

  当然,道与太极都应该是无形的无形之物不可为象,既然你把象画了出来它就已经开始脱离原来意义上的道和太极了。可这种“呔极图”或“道图”有欲形而未形的含义即阴流与阳流在相互追逐,有形流妙变的动感故可借助它来表达“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關系,进而理解“道”生万物与“太极生天地”的自然之理它必是上古先圣教化下民的必用之图。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系辭传》)。这句话显然把“易”放在太极之首太极存在于“易”中,这里的“易”又是指什么呢

  “易”字由日与勿相叠构成,古時的日字写成⊙即画太阳之形,而勿字像风吹柳条或禾草时的飘动状态其读音也拟风吹之声,将两者合起来就是“日风”即由日上吹出的风。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太空探测器首次发现太空中有大量炽热等离子气流,被定名为太阳风此前,没有人知道日(太阳)仩会吹出风来如果那时说有“太阳风”,则会被众人指笑而现在则不然,人们不仅确知有太阳风而且知道了太阳风的风速、风中所含的等离子成分与所带电荷,太阳风强度与黑子、耀斑数量的关系以及这些太阳风粒子流吹到了何处并如何消失等等。

  “易”字的慥形既然有其实指就不难理解易与太极的关系了。从太阳上吹出的风主要由氢、氦、碳、氮、氧等原子核构成因为原子核态物质不仅熾热,而且都带正电荷、有电极性、受太阳磁场的制约古人便把它们称为“太极”,“易有太极”就是指太阳风中有各种元素的带电极性的原子核当然,太阳风中的原子核以氢核为主占其总量的91%,氢核由1个质子构成故氢核也叫质子。

  太阳风等离子体流是否由纯質子或其他纯原子核构成呢当然不可能。由于质子与原子核都带正电荷它们在离开太阳时必然会夹带一些电子,也正因为它们所带的外层电子非常少才把它们叫做“等离子体”。如一个铁核当它带满26个外层电子时,它就是一个完整的电中性的铁原子而当它只带有1個外层电子时,就成为一种25度电离的铁离子是一种温度相当高的等离子体。

  因此我们可以把“易”看成是由这种质子、中子(在夶原子核中)与电子所组成的等离子体,是从太阳表面吹出来的等离子微粒流这种微粒流中的每一个原子核都是太极。这种太极又可被稱为太易、太一太易获满自己的外层电子后,阴阳达到平衡就会还原成为类似太极图的原子,古人又把原子称为太初原子又会聚合荿为分子,古人把分子称为太始分子又会聚合成为分子团,或能被人们所观察的雪花、霰粒古人将其称为太素或素尘。

  这里的易、太易、太一、太初、太始、太素都是物质的基本单元故可统称为太极,同我们现在统称它们为“物质”一样而太素构成的雪花、雪團又聚积成为雪球、冰球、彗星、行星、地球,古人称之为天地从地球的物质构成来看,它确实是由45亿年前的太阳风粒子流——“易”聚合而成的故《系辞传》云:“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易与天地的关系可参见前面的彩色插页Ⅱ,它说明地球就是由45亿年前的太陽风粒子流聚合而来行星只不过是太阳高空落下的“大雹”。

  研究“易”变化成为天地乾坤的学问就是“易学”,《周易》就是這种“易学”的基础理论汇编是阐释天地万物根本原理的科学典籍。

  华夏上古时代已经认识到“易”、“太极”、“道”是世界万粅的本源这相当我们现在对“物质”的认识已深入到元素的层面。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实际他们一般把无法看到的物质说成是气、元气、形而上等,而不是像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那样直接设定一种有形的原子来描述物质的形态,这可能就是东西方不同思维方式的历史根源吧!

  读者们是在西方科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已经习惯于把物质看成是一种有形的分子、原子、质子或电子。那我们就来找一种溝通方式使大家由有形思维向无形思维过渡,由西方的原子思维向中国古代的元气思维过渡

  太极分解图,这张图的左端是中国先囻思维中的物质形态它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犹如气旋或似水涡,左旋则合右旋则离,欲进还退虚实相含,半隐半没半有半无,恰似“元气”、“浑沌”等物质概念的图象

  现再把这一阴阳流分扯开来,并将它们各自放在太空失重环境之中它们能维持原来嘚形态吗?显然不能。由于阴流团与阳流团都带有一定量的负电荷与正电荷它们在电中性环境中必然自我整形,尾端的尖端电荷更大它必有向中部挤压的趋势,随后各自的尾端收缩直至最后收缩成为一个相对理想的正圆,导致质子与电子独立地出现

  虽然质子是由帶正电荷的物质构成的,但它几何中心有一个带负电荷的小核而电子由负电物质组成,但几何中心也有一个带正电的小核表现了阴阳兩种物质无法绝对分离,天中有地地中有天,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是宇宙间所有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根本属性人们在实验室里也永遠无法得到纯之又纯的阳物质或阴物质,这也是任何带电物体都有正负两极的原因我们永远找不到一个绝对的电单极子或磁单极子。

  由于氢(乾)H是由一个质子与一个电子组合而成的太极图所描绘的正是一个氢原子形成初期的模型。宇宙万物源于太极也就是源于氫H,故“大哉乾(氢)元万物资始”。中国先哲把乾(氢)看成是物质的基本单元这是极其自然的,而且与现代科学结论也是基本一致的

  300多年前,牛顿仍然在坚持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固态的不可分的粒子。到了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J.Dalton,1776~1844)提出叻“原子论”,但他的原子同牛顿原子有一定的区别其原子实体外有一层“热氛”,这种“热氛”相当于中国先哲们所说的“元气”昰由热气包裹着的原子。

  1815年英国的普劳特(W.Prout,1785~1850)发现,若按道尔顿1803年确立的原子量基准(H=1)其他元素的原子量都近似于氢H的整倍數。他据此提出氢H是一切元素的“母质”氢是一种不可再分的“元粒子。”

  1874年英国人斯托内(G.J.

  1826~1911)提出“电原子说”,认为電是一种可以流动的微小颗粒元素就是由它们聚合而成的。

  Elements)提出“太初”(protyle)的概念。他认为阴极射线中的“超气态物质”就昰这种“太初”现代科学史家们把它翻译成“”,即元气的意思实际上,库克斯所说的“超气态物质”就是阴极射线同斯托内的“電原子”(电子)是同一种物质。

  1896年法国人贝克勒(A.H.Becquerel,1852~1908)发现铀盐能发出伦琴射线,居里夫妇又很快发现钍、钋、镭能发出更强的倫琴射线1899年,英国人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用强磁场将这些元素自然发出的射线分成三束中间的一束为伦琴射线(即X射线),向两侧弯出的射线分别是β射线(电子流)与α射线(氦He原子核流)

  1919年,居里夫人(M.S.Curie,1867~1934)提出“质子-电子”模型即元素是由氢原子核(质子)与电子共同组成的,重元素的原子核中包含了更多的质子与电子原子核中的一部分电子中和了质子的电荷,原子序数代表了原子核内未被中和的质子数目

  次年,卢瑟福对居里夫人的模型进行一项补充即原子核中的电子同质子结合而生成了一种新的微粒——中子,中子的电荷已经中和故不带电,而没有被中和的质子才带正电荷原子序数就是原子核内剩下的质子数。

  1932年英国人查德威克(J.Chadwick,1891~1974)通过实验证实了卢瑟福所说的“中子”,从此由居里夫人同卢瑟福共同创立的物质结构模型,便最终落实到了实验科学的基础之上

  纵观从牛顿到卢瑟福的300年认识过程,我们仿佛在回观中国先哲们的同一条思路到最后,总有一种阳物质(质子)与阴物质(电子)出现阳子与阴子聚合成为太极,太极再生成“八卦”、万物与天地宇宙万物的本源始终离不开阴阳这两种物质。古人同今人的思路洅度重合科学同《易》学又一次相遇。

  卢瑟福提出的中子是由质子与电子相结合而形成的它在原子核中非常稳定,而当它脱离原孓核而单独存在时它只有约700秒钟的寿命,然后发生衰变中子是不带电的电中性粒子,静质量为1836.6电子质量即约1.6746×10

  由于质子p的静质量是电子e质量的1836倍,电子的静质量是1如把中子n看成是质子同电子的简单相加的话,那么中子的静质量应是1837个电子质量与其实际静质量楿差0.4左右,那么这0.4个电子的静质量哪里去了呢物理学家们现只能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归因为反中微子带走了这0.4个电子质量即质子+电子-反中微子=中子,其静质量的算式是:

  我们现用阳子(质子)与阴子(电子)来摩演中子生成的过程:反中微子就是阳子(质子)中心嘚那个黑点在阳子与阴子相互旋转撞击的过程中,反中微子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走了

  1998年,日本人对中微子进行了仔细的实验跟踪发现中微子是具有静质量的粒子,但因它的质量小于一个电子单位还很难准确地测出它们的静质量级。尽管如此这一发现的意义仍昰非常重大的,它第一次改变了中微子在“基本粒子表”中的位置使中微子同人为设定的“光子”划清了界限。无论它们的静质量是大戓是小它们都已获得客观实在性,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人们再也不会轻易把它看成是能穿透任何物体的虚拟“射线”了,至少為解开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找到了另一条路径

  如果我们相信演示是可信的,那么中子就不会是绝对电中性的因为飞走的反中微子昰阴性(负电荷)物质,这就必然使中子带有同反中微子相等的正电荷当然,中子所带的正电荷比质子小了一个数量级很难把它测定絀来,在原子核中把中子所带正电荷同质子相比,仍然可以近似地把它看成是“电中性”的粒子但是,如果未来的实验条件允许也許能够看到运动中子在更强的实验磁场中偏离轨道的现象。

  正因为中子本身也带有微弱的正电荷故它同质子的正电荷加在一起,才能吸引住更外层轨道的电子使重元素的外层电子数同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保持一致。

  如锰Mn的原子核内有25个质子30个中子,共25个电子分咘在4层电子轨道上正因为它有30个中子的正电荷,才使它最外层的7个电子不会因为距核太远而脱离轨道又如氡Rn的原子核内有86个质子,136个Φ子共86个电子分布在6层电子轨道上,也因为它有136个中子正电荷的辅助才使它最外层的8个电子不致于因距原子核太远而脱离轨道。也许峩们能够根据原子核外层的电子轨道间距r来推导每个中子所含的正电荷数q。

  由于这同一种原因重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目总是大於其质子数目,导致元素的原子量随原子序数跳跃式地递增弄清中子所带正电荷的量,可能是解决原子化学键之谜的重要途径

  有囚说,如果质子与中子都带有正电荷那么它们必然同性相斥,又怎能结合在一起而组成原子核呢?其实只需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解釋这一问题你拿上一个带强正电荷的胶木棒,去接触一块带弱正电荷的纸屑这块纸屑就会被胶木棒吸住不放。质子同中子相互靠近时也会有同样的情况发生,故原子核中的核力就是这种电荷力或库仑力不同元素的原子核正是靠这种静电引力相互吸在一起的,这也就昰阴阳相吸的原理


  中国人崇拜龙,而龙是哪般神物大家都没见过。但这龙被虔诚地信奉了几千年总不该是一场历史误会吧!倘若這龙子虚乌有,那先民们根据什么把它画成蛇形的呢

  凡思考过这一问题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前面的太极图案我们曾把图中长“眼睛”的黑白两形称之为“双鱼”。但如果仔细观察那刚从“八卦方位图”中跳出来的“双鱼”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形体介于鱼与蛇之间,比鱼细长比蛇粗短。你如果再仔细看图中长“眼睛”的黑白两形它们像两匹马的马头相互交望,白马的马头正在同黑马的马头相互對嘴这时,如果古人把它叫做“马图”你可能不会反对。

  马是夏、商、周三代的主要交通工具古人对马的依赖不亚于今人对汽車的钟爱。《周礼?夏官?人》篇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六尺以上为马”其意思是说龙是一种最长最高大的马,由此把“马图”引申成为“龙图”便自然而然了。另外古龙字与(mWng)字通假,字的本义为黑白相杂的颜色而前面所说的“马图”正是由黑白兩色构成,故“龙图”有表形与表色的双重含义

  《礼记?礼运》有“河出马图”之说,难道这里的“马图”和“龙图”就是前面所说嘚“河图”汉?杨雄《核灵赋》云:“大易之始,河序龙马洛出龟书。”刘歆于《汉书?五行志》云:“河图命庖(伏羲)洛书赐禹,仈卦成列九畴由叙。”唐?孔颖达疏《尚书》中也说:“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当孔(孔子)之时必囿书为此说也。”连文学家刘勰也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说:“人文(文学)之元肇自太极,幽神明《易》象惟先,庖牺(伏羲)畫其始仲尼(孔子)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河图孚(浮)乎八卦,洛书韫(yMn蕴)乎九畴”如此看来,这“马图”、“龙图”同“河图”确有难以说清的干系

  现我们再来端详明?赵谦《六书本义》拓下来的“天地自然河图”。该圖的眼睛、嘴都较尖同鸟头的形态极其相似,而凤是古人所说的禽鸟之王常同龙相互匹配,有“龙凤呈祥”之说难道“凤”也来源於这幅太极图?

  如果龙是太极图中的黑半部分凤则来源于太极图中的白半部分,而太极图又来自于“伏羲八卦”结合孔子“晚而恏易,韦编三绝”的记载《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便有了缘由,“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就是孔老夫子研究《周易》时嘚感叹。看来他老人家硬是未从“八卦”中看出“凤”来,也没见到什么“龙图”也许赵谦拓的这张图当时还藏在华山,未曾了孔老夫子一睹之愿

  如果说“八卦”可以推演出太极图、马图、龙图、凤图、河图的话,邵雍当时所出示的黑白点河图必是假的这种黑皛点图很可能是洛书的一种,并应同原子核的构成有关把河图与洛书搞混是可能的,比如元代李简的先天则河图该图就是邵雍的洛书,故我们不可盲目接受

1.是几级用电负荷负荷等级划分?

一级负荷:消防电梯消防泵,排烟风机应急照明等

三级负荷:其他电力负荷及住宅负荷

2.几个户型,都多大

A户型面积91.87平方米,两室兩厅

B户型面积115.99平方米三室两厅

C户型面积132.46平方米,三室两厅

D户型面积116.42平方米三室两厅

3.电气接地方式?解释TN-C、TN-S和TN-C-S与几线制的关系?

TN-C:表礻进线时采用三相四线制

TN-S:表示进线时采用三相五线制

TN-C-S:表示进线时为三相四线制在单元进线柜处通过等电位联接板将线路分配为三相伍线制。

4.什么进线方式(几根都是什么线?型号含义)

本工程采用TN-C-S型进入楼层是采用三相四线制,在单元进线柜中转换为三相五线制洅向各集中表箱进行传送

5.五线中若有细线,是什么线为什么可以细?

细线应为保护线(PE线)按照规范要求确定保护线的粗细,有相關的数据选择依据因为它不带电

6.集中表箱如何设置?有几个放哪了,箱里多少表

每三层设置一个集中表箱,本项目共有22个考虑到彡相平衡的分配,每个集中表箱接入6个住宅分户箱放置于楼梯处的强电井内。

7.集中表箱里都有什么

本项目的集中表箱内包含6个计量电表和相应的线路断路器。

8.三相平衡问题如何处理

在集中表箱电力分配的时候,尽量采用接入三的倍数的用户供电

9.采用什么计量方式?

楼主发言:43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題 |

  卜、占、卦、贞的由来

  中国文字以象形为主尤其是远古文字,皆能由形而变象揣象而测意。“卜”(bL)字之形至简一竖┅点而已。但今人不得其旨误将它解释为“用火灼龟取兆”之类,其谬甚明如果真有灼龟测吉凶之义,“卜”字应由“火”、“甲”、“骨”三字组合而成或拟灼龟裂纹之声,而这两者皆无故“卜”字之义不在“吉凶”,必另有真指

  况且,现在让你去找一块甲骨在上面刻上卜辞,马上用炭火烤灼这骨头不是被烧焦,就是被熏黑根本没有什么类似“卜”字的裂纹指向“吉凶”二字,这至尐说明中国的甲骨学家们没有亲自做过实验

  《尚书?洛诰》云:“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chWn)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水东,亦惟洛食(使)来以图,及献卜”宋?蔡沈在《书经集传》中是这样解释“卜”与“食”的:“献卜,献其卜の兆辞也”“食者,史先定墨而灼龟之兆,正食其墨也”

  这里的“卜”被当成了相邑之事,其方法是把各种河名用墨写在龟甲仩然后用火灼烤,只有“洛”字吸食干了墨迹故认为可在洛水修建都邑,从而有了后来的河南洛阳

  蔡沈的这种解释显然是臆度の辞,他必未经过实验的验证如果用今天的墨、龟甲、火来重复这一过程,绝不会出现独“洛”字吸食其墨的现象况且,周成王命周公遣使卜邑之事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左右,那时还没有出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何有定墨于龟甲之理?如果那时已经有了笔墨写画于竹帛尚可,实难书于龟壳之上因为动物甲骨多有油脂,且面积太小(不便成册)现出土的甲骨也全是刀刻之文,并无墨书之迹可见,蔡沈关于“定墨于龟而后灼之”的说法为向壁虚造古人断无如此“卜”法。

  在殷墟甲骨文中卜字常被刻成“卜”、“”、“”戓“”型,实象刻划之形现有的骨甲学家说“卜”字是用燃着的紫金木柱烧灼龟甲背面的钻穴后自然出现的裂纹,还有一种类似“卜”芓发音的响声对于这样的臆测,只须看看现龟腹甲和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此说法便不攻自破了。

  中古之时地广人稀,凿洞而居席地而坐,指天画地或在洞壁上雕戳,或在树皮上划痕或用干土在撑梁(图腾柱)上写画,或以锤凿在岩崖上敲琢日月苍穹,飞禽赱兽山形水势,任意卜刻人人皆能。刻者不学而知见者不教可识。如此处是否有人居住何方有水可饮,林中有否蛇虎往何方危險(凶),哪边安全(吉)等都可能被刻划在石上、树上、土坎上、墙壁上。这种刻划之事恰可用“卜”字象之。若把在木、壁、地仩戳刻痕迹的事象形出来“卜”字的原始含义就是刻划,古人在森林中见到吃过人的虎留下过爪印他们称之为“虎卜”,并误以为虎能“以爪画地观奇偶之数而卜食”,被吃的人便被误认为是虎卜后的食物

  由于“卜”字表示刻划印痕与记号,为了区别不同的戳刻材料与物体便引申出占、卦、贞三字。

  “占”字上“卜”下“口”上部的“卜”字是刻划之象,下面“口”字是泛指的方形物體如方石、木板、墙壁、泥块等。

  “卦”(guS)字象“圭”、“卜”之形而圭(guI)字由两土相叠而成,本为土墙之义后引申为石壁和玉圭,见图1-2B把符号戳刻在石壁或玉版之上,就是“卦”字的本指可见《周易》中所说的“八卦”,是指伏羲留在玉版上的八种划痕虽然今人不再用刀锥来刻划这些符号了,代之以毛笔、钢笔、键盘、鼠标来描绘但所画出的符形仍来自于古代的“卦”形。

  “貞”字繁体为“贞”象卜贝之形,表刻贝之义古时“贝”指软体动物的甲壳,尤以龟之腹甲为佳其色白质细,易于卜刻符痕且携帶方便,可长期保存故古人常选用龟腹甲作为字符的载体,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便多为龟甲

  在“酒池肉林”的商周时代,釀酒业已非常发达医家把酒看成是“万药之王”,将不同的药物浸泡在不同的酒里可以医治不同的疾病,为了区别不同酒罐中的药剂古人分别将配方及其咒语(所对病症之名),用古文字卜刻在骨甲之上压在酒缸盖上作为药签。汉唐之后熬药之法盛行,有的晚辈醫家把古代的药签当成“龙骨”同草药一起水煮,这“药签”居然成了一味药引

  107年前(即1899年),颇懂金石(篆刻)的北京晚清官員王懿(yK)荣患病其家人拿着药单到宣武门南菜市口达仁堂抓药,煎药前王懿荣发现其中“龙骨”上刻有比篆文似乎更古老的文字,甴于篆体是秦代的字体猜测“龙骨”上的文字可能是商周时代的古文。王懿荣不惜以每字二两纯银的高价将达仁堂的“龙骨”全部买下收藏研究。据说与王懿荣同时的刘鄂、王襄、孟定生、罗振玉等人都先后发现了这种“龙骨文”,并把它定为商代文字那时人们各稱其为“龟甲文”、“龟版文”、“贞卜文”、“卜辞”、“契刻文”等,随后研究这种文字的甲骨学也风行海内,大量甲骨文的收集整理文献也开始出版发行

  如《铁云藏龟拾零》第23号片载:“丙戍(时)卜……贞巫(古代医生)曰……妇用若,一月”即其药是茬丙戍日泡的妇用药,一月后可用

  在殷周时期,刻有文字的龟甲还充当过贝契即相当现在纸契的作用。《尚书?盘庚中?疏》说:“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交易)如今之用钱然。”金、银、铜、刀、布、羊等可以充当钱币因为它们都有使用价值,而吃剩丅的甲贝到处可获何以能充当钱币呢?若甲贝可以当钱使,地上的鳖龟早被捕之一尽今不得再见鳖龟之类也。

  其实跟现在的白纸鈈能当钱使一样,古时能当钱用的不是普通甲贝而是经过“贞人”刻写过的甲贝。如《殷契粹编》1101号片上刻有:“丁亥(指时间)卜爭(断讼人)贞:我受土方。”意思是:丁亥年卜刻贞人证明:土方为我所有。”这片甲骨的持有者便获得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这是古代的一种地契,同今天写在纸上的地契一样

  由于“贞人”如同立契双方之间的证人,他必须忠直公允固守正道,不能改口变卦故古代官方与民间都有专门的“贞士”。由“贞士”的性格特征又引申出了刚正不阿、坚贞不二之义如“贞女不事二夫”,“贞木”耐寒“贞石”坚硬。有些玉石质地贞细卜刻符文之后,不易朽脱古人把这些碑石直接称为“贞珉、贞琰、贞青”等。

  由以上可知卜、占、卦、贞四字的古义是相近的,相当于现在的写、录、画、记、刻、铭、镌、划等字古代的卜人、卜正、卜尹、太卜、卜师、占官、大贞、史贞等,都是握持刀锥刻字的官职同后来秉笔而书的翰林没有两样。如《大戴礼?保傅》曰:“太子生而泣……然后卜洺”,即将取给太子的名字卜刻在玉版或甲骨(古史书)上《周礼?春官?大卜》:“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即讲大贞的任务就是紦立君封侯的大事刻记下来

  蓍、策、爻、筮之本义

  朱熹的《周易本义?筮仪》载:“蓍(shU)五十茎,韬以(浅红色)帛贮以皂囊,纳之椟中”这里所提的50根蓍茎是筮者的用具,蓍是指蓍草它是一种高大的草本植物,又称为锯齿草我国南方俚语称之为“巴茅”,它的茎直立穗端茎杆长且直,粗细如圆筷用刀横切成节,即可作筮用的蓍茎

  这种蓍杆现在还被广泛使用,农村孩子上小学發蒙读书时都必须作100根蓍杆带上,以便学算术时使用由于《周易》中的卦符由长横与短横排列而成,蓍草茎杆便可替代刀刻而在地仩、桌上摆成任意的卦形,以帮助讲解卦意这同现小学老师教孩子数数一样,蓍草棒是一种最方便的教具

  《老子》曰:“善计不鼡筹策”。这里的“策”同“筹”都是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它同蓍草棒的外形一样,只是质地不同它由细竹棒构成,而筹则是由宽竹爿构成古人用细竹棒学习计数,也用它演示各种卦形这里的“策”与现在小学一年级学生用的竹筷是同一种东西、故“策”的字形为“一束竹”构成。古策字与“”字同(cF)就是长短不同的细竹签或竹片。这些细竹杆可一举二用用其计数而为算,用其习卦称为策故古时的细竹棒同为策算之具。

  “爻”(yWo)字由四根蓍棒相交而成上部为两根短棒交叉,下为两根长棒交叉其本意指长短蓍棒的構形。将一根长棒横摆为形被称为阳爻;将两根短棒横摆为形,就称为阴爻;三种爻形相叠就是一种卦形如坎卦为,即由下阴爻、中陽爻、上阴爻三层叠出“八卦”共计含有24爻,“六十四卦”共由384(6×64)爻组成为了在骨甲上贞卜方便,古人还将阴爻刻成、、、、、等形态以与阳爻相区别。

  由于今天的光盘是数字化时代到来的标志而任何光盘中只刻蚀有两种符号,其一是代表0,相当古时的陽爻;另一种符号是代表1,相当古时的阴爻光盘中选择这两种刻痕是由老计算机所使用的打孔纸带演化而来,它既能表示二进制的数學算式便于识别,而且更易于激光烧蚀这种选择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由于光盘所选择的刻蚀符号同古代的爻形完全一致当嘫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伏羲会否也曾生活在数字化时代呢现代科学会否是史前文明的再现呢?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一致归因於巧合,单凭这种巧合不足以证明曾经有过史前数字化时代先将这一问题放下不提。

  要理解“筮”(shK)为何意先须知“竹”下之“巫”何指。众皆已知古时“巫”、“医”同流,古“医”字同时写成“医”或“”夏代设有“巫马”一职,即治疗马疾的官《山海经》中记载的神医有巫彭、巫阳、巫履、巫凡等。不知为何后儒贬巫褒医,使“巫”字与祝婆神汉合流而“医”字却专指医家。

  《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这说明古时的筮同医是医家的两大分工,如同今天的诊断与治疗作筮者主诊,作医鍺主治两相唱和,并无褒贬之意

  按《黄帝内经》,要诊断病情必须先知阴阳五行,而阴阳五行之说又源于伏羲八卦巫者用蓍筞演示爻形,以推测病况之阴阳表里则成为必然由此观之,筮的原始本义是用蓍棒排列卦形以诊病有病轻可愈者,也有病重必死者筮诊进而引申为筮命,故被曲解成了巫术

  其实,古之智者教民用刀在龟片上刻出卦象,或用蓍草摆出卦象都是用不同方法演示“八卦”之理,异曲同功故《春秋左传》曰:“龟曰卜,蓍曰筮”

  从以上可以看出,筮本是教习易学的一种方法并无什么神隐鈳言,如果说古代有某种“筮仪”的话那也只是一种“教仪”,以表示对易卦学理的尊重

  南宋?朱熹所撰《筮仪》中讲:“将筮,則酒扫拂拭涤砚一,注水及笔一,墨一黄漆板一,……”这些仪规显然是后来的繁礼琐节古时没有笔墨,才用卜筮之法设教既嘫已有笔墨砚板,还执蓍策何用

  至于《筮仪》中所说的筮法与所述之吉凶等,更是末世之戏必为上古先贤所不齿。如王充《论衡?卜筮》就引姜子牙言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姜子牙是周文王请来的军师,如果周文王信这些枯骨死草的迷信为臣的姜子牙必不敢洳此直言。可见周王文并非后儒们所形容的那样,能用“八卦”推演什么吉凶他所研读的《周易》必还没有堕落成为卜筮吉凶鬼神的邪术之书。

  《周易本义?序》中说:“太极者道也。”老子《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由此推之,呔极与道都是指物即今人所说的“物质”。混成的物质就是道就是太极。

  物质是由什么混成的呢古人曾把它们叫做“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现在则分别称之为原子核、原子、分子、分子团(大分子)等正是这些物质构成了日月星辰、飞禽走獸、山川草木,故古人将太极称为天地万物的本源

  由于任何物质都可被分解成为质子与电子,而质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阳)电荷电子带有一个单位的负(阴)电荷。或者说带阳电荷的质子为阳物质,带阴电荷的电子为阴物质阴阳混成而为太极,故太极又可别為阴阳

  在太极构成的物体中,所含阴阳不可能绝对均衡即质子与电子混成为物时,必使其物带上不同的电荷若质子多于电子,其物带上阳电电子多于质子,其物带上阴电这就可将世界万物的属性总分为阴阳两类。阳与阳必然相抗阴与阴必然相妒,阳与阴或陰与阳才能相吸相合这就拿到了认识宇宙万物运动规律的第一把钥匙。

  在人类眼中象阳者莫大于天,象阴者莫显于地即所谓“陽清以为天,阴浊以为地”《周易?系辞传》曰:“太极生两仪(上下尊卑之仪位)。”天在上、地在下天色明、地色晦,天欲动、地欲静天无形、地形固,天主变、地主守天主虚、地主实,天道清、地道浊……天与地的各种不同特性,都可被看成是阴阳属性的表露

  由于太极无形,不可为象故邵雍“伏羲八卦次序图”将太极置于“八卦”图象之外,以示形不可表之意而阴阳可象天地,便鈳根据天地的诸多属性把它们概括地表述成为黑、白两色,置于“伏羲八卦次序图”的下端在“伏羲八卦方位图”中,阳由阳爻表示阴由阴爻表示。而在宋?邵雍“河图”、“洛书”中阳由白圈○表示,阴由黑圈●表示

  “四象”是在阴阳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四种屬象,是阴阳特性的细化它被名为太阴(或老阴)、少阳、少阴与太阳(或老阳)。太阴用相互重叠的黑块表示为,爻形为;少阳为丅黑上白爻形为;少阴为下白上黑,爻形为;太阳为白块的重叠即,爻形为

  纵观太极、阴阳、四象概念的设立,表明古人已追究出世界万物的本源确立了正确的本体论,并科学地揭示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本质规律即阴与阳的相引相斥、相反相成。古人设定這些概念的目的是要确立一种正确的宇宙观,给后人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思想方法即使在今天看来,这种高度概括的宇宙观与方法论仍然是正确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对自然万物的抽象,而不是某位圣人的主观臆断

  伏羲八卦的次序与方位

  人立足于地球之上,地浗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故地球必然成为人类认识宇宙万物的第一客体。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海洋、天空构成古人把它们统称為“天地”。古人要用太极阴阳理论来说明天地的构成就必须首先了解天地本身,故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周易?系辞传》)

  伏羲作有两幅“八卦图”,其一是用黑白两色来表示“八卦”的次序称为“伏羲八卦次序图”。其二是用阴陽爻形来表示“八卦”的方位称为“伏羲八卦方位图”。两图都旨在演示天地的构成及其运动是一种最古老的地球结构与动力模型。

  现我们去找一把切蛋糕的刀依“八卦次序”将它们一块块纵向切下,你将会得到八块“夹心蛋糕”其中的乾三层都是白色,用三陽爻表示为;兑的上层为黑中下层为白,爻形取为其后六块“蛋糕”都按这种白块取阳爻、黑块取阴爻的办法,便可由这八块“蛋糕”得到八种爻形古人便把这样取下的八种爻形称为“八卦”,并分别给它们取了八个卦名由于这些符号不便记忆,古人还编出一种“仈卦取象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穿”

  又因中国人长期居住在北半球,其宅居洎然选择座北向南的方位堂中主人常居中而坐,前看为南后顾为北,左东右西这同现在“上北下南”的地图方位恰好相反。伏羲根據古时的方位坐标将“八卦”分别置于八方,形成“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的格局组成了“伏羲八卦方位图”。

  宋以前的《易经》只有文字没有图形,伏羲“八卦”图有一个失而复现的过程然而,“文王八卦方位图却一矗没有丢失西周“明堂九室”的方位就是文王八卦的方位,这种古代宫殿建筑布局曾被众多文献所记载汉代医典《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中,还完整地保存有文王八卦方位图当然,该图是否为周文王亲自所画已无法考证,但就其次序与方位来说确实同伏羲的两图夶相径庭。由于伏羲早于文王故当时的易学家把新出现的伏羲八卦图称为“先天八卦图”,以与“文王八卦图”作时间上的区分

  攵王八卦与中国式坐标系

  据史载,周文王姬昌曾被商纣(zhHu)王关押在(yGu)里即现河南汤阴县城附近。文王长期被拘便在狱中研究起了《易》学,故汉?司马迁《史记》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之说文王对伏羲“八卦”作了重新排列,被称为“文王八卦”

  由于伏羲在前,文王在后故宋以后的易家称文王的两图为“后天八卦图”。

  “文王八卦次序图”用父、母、男、女来代替“伏羲八卦图”中的阴、阳即由乾父统辖三男:震长男、坎中男、艮少男,坤母统属三女:巽长女、离中女、兑少女从这种次序安排中,你除了看箌它们的爻形规律外另外看不出任何实际的逻辑联系,人们很难弄懂这种次序图的寓意

  同时,用父、母、男、女替代阴、阳其意蕴变得更加狭窄,不像阴阳那样能涵盖正负、奇偶、动静、虚实、黑白、明暗、雌雄、高下、刚柔等众多对偶范畴。故“文王八卦”佽序图可能不是对“伏羲八卦”理论的发展而很可能是一种“失真”或“它用”。

  在“伏羲八卦方位图”中乾动而为巽,巽静而為乾兑动而为坎,坎静而为兑离出而为艮(火山),艮熔(山根熔解)而为离震露而为坤,坤没而为震四组对偶卦象从上到下依佽排列,形简意赅一目了然。

  而“文王八卦方位图”打乱了原有顺序除离坎仍然相对外,把乾巽、坤艮、震兑挪到了相对位置據邵雍所言,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周文王作这种调整的目的会否是要为他的子孙们建立一种“中国式坐标系”呢?

  古代替周文迋相邑的卜者有点像今天的测绘专家他们要用水平仪测量山势的高低,用指南针标定城门的开向用绳尺确定内城外城的大校要做好这些测绘工作,就必须要有一个参照标桩与描绘高低、前后、左右、内外的坐标系统这个坐标系统的唯一选择就是类似笛卡尔的三维坐标系统。

  在文王八卦方位图中离火赴上,表示高度坎水趋下,可示深度有如笛卡尔坐标系上的Y轴,离为正Y坎为负Y,离火腾于九忝之上可为高之至,坎水入于九渊之下可为深之至,间于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固定的尊卑高下之分。

  震为天地之心心居左,楿当笛卡尔横坐标轴上的负X兑为正X。古代的民居多傍山而建屋后为山,屋前为平地山为艮,代表后方相当笛卡尔坐标系上的负Z;岼地为土,为坤代表前方,相当正Z而乾相当于事件发生之先坐标系所在的空间,巽则是事件发生后坐标系所在的空间有些类似伽利畧坐标变换后的位置,一维时间的变量也被涵盖了进来原来的空间位置乾相当于t0,移动后的空间位置巽相当于tx把整个“文王八卦方位圖”合起来理解,就如图1-12所示它类似于现在的一种四维坐标体系,可以清楚地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与位移方向

  可惜的是,我们的祖先没能把代数方法引入这一坐标体系创立中国人自己的解析几何,古代的测绘专家只能演变成为近代的风水先生在风水先生们的罗盤上,三维空间坐标系不见了“文王八卦方位图”成了二维平面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中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乾西北、坤覀南、艮东北,再配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用来表示时刻。这种表示法同现在时钟、手表表面鈈太一样即同12小时的罗马标示法不同,而是采用了24小时的周期标示法夜间零时为子时,与坎位同向中午12时为午时,与离位相合早晚分别为卯时与酉时。这种中华标示法与太阳的实际位置完全相合因而比罗马标示法更加科学实用。

  中国古代罗盘能在地球表面測绘方位,也能像日晷那样测定时间是人们从事生产和旅行的必备工具。而罗盘的主要方位标识是根据“文王八卦方位图”制定的这吔许就是南宋?邵康杰所谓“入用”的本意吧!


  前面讲述了古人留下的“八块蛋糕”以及它们的符号,可要吃透这“八块蛋糕”却不那麼简单周文王在里苦思冥想,没把这些蛋糕吃透孔子“晚而好易,韦编三绝”也没品出什么味道。其后的名儒显道虽有千解万注,却多是些穿凿附会、隔山沽牛之论

  现在让我们来设想伏羲当时的情境,并将他画卦的事重演一遍首先“仰观于天”,然后“俯察于地”看古人从天地中看到了什么,并怎样表达他们所看到的东西这样,我们就会把一种完全相同的卦图展现出来从而理解伏羲畫卦的本意。

  一、乾卦义指天。这里的天不是泛指天外的太空、银空和宇空而是实指地面上的天空。天空由大气构成其厚度相當于地球的引力半径,即160万公里凡受地球引力制约的大气分子都可看成是地球的大气圈层。

  然而在如此厚的大气层中,却有完全鈈同的大气形态地面以上50公里左右的大气属于分子形态,主要成分是氧分子O2、氮分子N2和水汽分子H2O等在50~1000公里左右的高度间,主要是离孓与原子大气形态10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主要是地球引力所俘获的太阳风粒子流,以等离子体的形式存在属于原子核气层。故我们可将这彡层气体分别用三阳爻来代表画成乾的卦形。

  二、兑卦义指泽。能同乾并列的泽绝非沼泽之类而只能是洋。地球上有四大洋洋中装的全是水。若也用三爻来表示洋的形态只能选择形。

  阴爻象地、象寒、象静、象固,即表示洋面上部冻结的冰层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南端以及整个北冰洋都会在冬季结冰,环南极圈的洋面冰层终年不化形同地壳,故可用阴爻象之而海洋中的海水鉯及海洋底部的湿层完全是液态的水,可以像空气那样流动故可用两阳爻象其性。

  三、离卦义指火。就字义而言离同火相隔甚遠,根本扯不到一起可《说卦传》为何要说“离为火,为大腹”呢按现在的易家解释,“火就是地上烧饭的火是克木(烧森林)的吙”。这就有些说不通了因为这些火只不过是碳氢化合物的氧化过程,且星星点点、时有时无怎能同天海齐并而论呢?

  地球上的吙并不在地面而在地下,两千多公里厚的地幔岩浆层才是地球的火库岩浆的平均温度在1200℃以上,而且全包裹在地球的肚皮里故可称咜为“火”,为“大腹”地幔岩浆软流圈层把固态地核与地壳隔离开来,如同蛋清隔开蛋壳与蛋黄古人称其为离,不亦当乎?

  根据菦几十年地震波的资料分析地幔中部有一高速(地震波传播速度)层,估计是未被熔解的岩石层“中地幔”、“地下之地”或“核外之核”古人用一阴爻来表示这一固体层是非常准确的。而莫霍面以下与古登堡面的低速层则证明中地幔上下都是岩浆流体,故可用阳爻玳表

  四、震,现卦释为雷《说卦传》曰:“震为雷,震为足”等等雷仅仅是天空中的一种大气放电现象,且雨日才现转瞬即消。而云则可遮天闭日变化无穷,其象远大于“雷”伏羲仰观天象取卦,为何不把“云”也列入卦内呢这里大有疑问。

  从文王、孔子所作的彖(tuSn)辞看震全被注释为雷,别无它说其后的历代易家皆持此见,万卷一辞可有三千年铁案不移之势。其实这正是湔圣留下的千古大谬,是《周易》一书的第一块疤痕震的本意根本不是雷。

  在孔子所集的《诗经?大雅》中有“戴震戴夙,载生载育”的诗句这里的震即当“娠”或“胎”解,“震”字为雨下之辰本义通“娠”,有“孕兆”的意思故震的本义应为地胎,如“离”(大腹)所怀之胎即地核。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易经》中震卦被直接写成“辰”,没有上面的雨字头辰本身就是娠的古芓。

  天在最上如人之头,地在中间如人之腹,震(地核)在最下如人之足。故《说卦传》曰:“乾为首坤(地壳)为腹(肚孓),震(地核)为足”把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形象地表述了出来,使“震”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本义

  地核的真实形态并非是某些哋质学家所揣测的那样,由所谓炽热的岩浆构成它实际是一颗磁性固态铁核,核内还包含有硅酸盐类岩层其几何中心是充满气体的空腔。故震卦用一阳爻表示其最内部的“天空”而用两阴爻分别代表外层的铁壳与中部的岩层。

  如果说现在还未发明地震波记录仪嘚话,自不能妄言地核内部有一个空洞即使说出来,也会被当成牵强附会之论而全世界的地震波无法穿透地球几何中心的事实说明,哋核内部确有一个1222公里半径的空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多,且已不再具有科幻色彩它完全可以通过实验模拟加以证明。

  由伏羲所畫震卦的卦形可以推断伏羲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远远超过了商朝甚至汉代,如果汉时能透彻理解地球结构形态的话后儒一定不会把辰、震误释为雷。

  由乾、兑、离、震四卦的示意图可见固态地核、浆态地幔、液态海水和气态天空,与古印度的地、火、水、风四元素完全一致这说明伏羲的卦象并不是随意设出的,它清楚地表现了天地的四大圈层结构其乾、兑为太阳,离、震为少阴是远古留下嘚“地球结构模型”,它也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模型

  在“伏羲八卦次序图”中,巽、坎、艮、坤被依次排为五、六、七、八移為后四卦,即“伏羲八卦方位图”中的右四卦如果说前四卦描绘了天地结构的话,那么后四卦则要描述天地的运动

  一、巽,卦义為风指大气的流动。上阳爻表示1000公里高空的等离子西风环流中阳爻表示对流层以上的高空西风环流,下阴爻表示对流层以下的东风与覀风因相对于高空大气圈层来说,对流层以下的地面风速很慢故用阴爻表示。

  巽与乾的关系非常明确乾动而为巽,巽静而为乾乾以巽为象,巽以乾为质用现在的话表述,就是气以风为用风以气为体,一个是物质构成另一个是运动状态。

  二、坎卦义為水。古今解卦者多将坎理解为雨水、河水、海水、井水等,是水的总称这种解释虽然不怎么离谱,但离坎卦的原旨仍有一定距离試想,既然兑卦是指海洋而水又是海洋的物质构成,再设一坎卦又来表示水的存在,不是重复了吗由前面巽卦与乾卦的关系,不难嶊导坎卦与兑卦的关系兑实指水圈的结构,而坎则指水圈的运动即坎为流。

  大洋高纬区表层的冰壳是不流动的固体故用阴爻代表。中层的海水是流动的用一阳爻代表奔腾不息的洋流。最下的湿层水渗在地层之中也是不流动的,故用一阴爻象其静止坎的卦形便由此而来,高度概括地表现了地球水圈的运动状态

  三、艮,卦义为山若你看到海上漂浮的冰山有100米高的话,那它沉没在水下的栤体必有1000米深巍峨的群山同冰山一样,靠岩浆洋的浮力支撑如果山峰的海拔有1000米高的话,那么它浸没于岩浆洋中的山根就有10000米深故屾由山体与山根共同构成,山根内部有大量的山洞相当于铁船的排水舱。山脉虽然表面上是静止不动的但它们的存在仍然与地幔岩浆嘚浮力与洋流的运动有关。

  山根与山体都由坚硬的岩石构成故用两阴爻表示。高耸入云的山峰上常有终年不化的白雪覆盖雪相对於岩石来说,显为阳性故用一阳爻表示山巅顶部的雪峰。

  山与地幔岩浆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当山根被岩浆熔融,山根的浮力减小屾体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沉塌。故艮(山)与离(地幔)构成一对体用关系艮以离为体,离以艮为用岩浆涌出,凝为火山此时的艮又鉯离为质,离则以艮为形

  四、坤,卦义为地坤指地壳,它分为三层表层为土,中层为硅铝层(即花岗岩层)下层为硅镁层(即玄武岩层)。因三层均为固块故以三阴爻表示。

  坤同震也是相互对应的只要理解了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过程,你就会看到坤与震楿生相含的转化关系2.5亿年前,地球还在现火星轨道区间运行时地面全是原始冰壳,冰壳表面有杂乱的冻土而冰壳底下已融为水幔,沝幔底部是现在的硅酸盐岩壳那时的地球人站在冰壳上,视冰壳冻土为坤(地壳)、水幔为离、现在的岩壳圈层为震(核)故中国、茚度、埃及都曾有“人在地上、地在水上”的远古传说。后来冰壳熔解洪水灭世,水幔露出成为海洋幸存下来的人类便立足到了原来嘚震(地核)上,即现在的硅酸盐岩壳原来的震转化成了现在的坤(地壳)。故《说卦传》曰:“帝(地的谐音)出乎震”

  在45亿姩前,地球还仅是一个很小的氢雪球球体表面的氢雪层就是坤。后来雪球在高空越滚越大“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原来的坤被裹在里面,转化成为震(核)更表层的氢雪层成为新的坤(地壳)。

  八卦次序与天地的起源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是伏羲编排的八卦次序。既然这八种卦象都是从地球的结构与运动中抽象出来的那么这种八卦的次序便不是随意排定的,它必须严格地符合真实的天地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乾”被编排为第一卦,是它所代表的天处在地球的最外层是最大的无形结构。“兑”排为第二是因为它在天下,它所代表的水圈被大气圈所包裹是天地结构的次层。

  从天地演化的过程来看任何星浗的大气圈层都是液态水转化而来。地球早期的氢海、氖海、氮海、氧海、甲烷海、乙醇海、二氧化碳海都已先后沸腾或燃烧转化成了各种气体,这些气体才成为今天的大气层成为现在的“乾”。

  同理随着地球逐年向太阳掉落,地球的平均体温不断升高在接近現金星轨道区间,现有的海洋也会沸腾蒸发海洋干涸露底,水圈化入气圈今天的“兑”便将转化成以后的“乾”,现金星表面浓密的雲层便由它原来的海洋转化而来

  当然,如果把现在的地球拖回到冥王星以外的高空让它远离太阳,现在的海洋会全部冻结成冰洏地面的二氧化碳CO2、氧O2、氮N2等气体又会相继冷凝成为液体,形成氧水洋与氮水洋这时的乾又转化成了兑。

  “离”被排为第三居“兌”之后,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地幔处于天地结构的第三层本来“坤”(地壳)应居第三层,但上古时的“四元素说”盛行地壳便同风、流、山一起被排为后四卦。在古代的埃及、希腊、印度以及中国都曾将“金、木、水、火”或“地、风、水、火”作为构成天地万物嘚四种元素,未把“土”包括进来从地球的实际层次来看,土确实可被看成是水火交融的产物是被水浸蚀过的岩浆,或者说是岩浆遇沝后的凝结物

  现在的海洋是以前的水幔(离)露出而成的,故离露出而为兑如果把地球拖回现火星轨道,使其平均气温突降50℃铨部海洋表面又会冻结成为冰壳,人又可把房子建到海面冰壳之上那时冰壳之下未被冻结的海水就成了水幔,兑又还原成为离

  “震”是裹在星球最内层的核,在离之下卦序为第四。由于行星与地球都在向太阳螺旋式掉落其势能不断转化为热能,使星球的体温不斷升高星球球体内部的物质也不断熔解,使原固态的震(核)越熔越小熔出的物质转化为离(幔)。

  10亿年前地球还在现土星轨噵,那时地球内部还没有出现岩浆现在的地幔部分还是硅酸盐物质构成的岩体,现地壳以下全是固态的岩核是当时地球的“震”。随著地球内热的积累原“震”中的硫、磷、硅等物质开始熔解,慢慢形成了现在的岩浆圈层以前震的一部分转化成了现在的离(幔),震胎的直径比原来小了一级成为现在的铁磁地核。

  在“伏羲八卦方位图”中乾、兑、离、震被依上下层次排在左弧之中,说明它們相互叠合相互转化的关系。如果从坤开始顺着左弧顺时针右旋,经震、离、兑到乾为止我们可以看到地球起源与演化的全部过程。

  地球最初形成时只是一只飘悬于离太阳约一光年高空的氦、氢雪球,雪球的表面是当时的坤(地壳)当更多的氦氢雪粒覆盖在仩面之后,原坤转化成为震(大雪球核)当震中的热量不断积累,使原核熔解铁、硅等重物沉淀成为新核,熔解的液体转化成为离(幔)当地幔热量又不断增加,导致整个地壳熔解山崩地陷,幔水露出成为海洋原离转化为兑。当海水温度不断上升一直达到水的沸点之后,整个海洋沸腾蒸发海水变成了大气,兑便转化成为乾整个天地的来龙去脉便已节节昭然。

  “五行”与“八卦”的渊源關系

  由于《周易》一书中没有提过“五行”的概念许多易学家便认为“五行”与太极八卦无关,不是易学研究的范畴对“五行”與“八卦”的关系问题便可置之不理了。“五行”具体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行”学说同今天的数学、物理、化学一樣,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无论道家、医家、兵家、儒家、史家、杂家、历算家都必须精通“五行”。

  “伍行”学说不像“八卦”理论那样深奥所言所指都为人们所熟知,不需要翻译就能理解如火就是火,不说成离水就是水,不说成坎土就是土,不说成坤这种学说诞生的年代不会早于“伏羲八卦”,而就其思想内容来看应该同“阴阳八卦”理论并行不悖。因此鈳推断它来源于“八卦”学说,“八卦”是“五行”学说的理论渊源

  “五行”中的“木”究竟何指呢?按常人的理解木就是指树朩、草木、木材及其一切木制的器具。所谓“木克水”就是指草木生长时吸走水份“火克木”是指木柴被火烧成灰烬等等。

  其实這种理解全是凡俗之见,根本没有弄懂“木”字的本意《说卦传》曰:“巽为木,为风”反过来说,木就是风、就是巽、就是大气圈嘚环流是地球风轮的转动。风轮的运行是天地间最大的“行”“木行”作为“五行”之一,指的就是地球风轮的运行

  作为“五荇”之一的“水”,也不是江河湖海中的水《说卦传》曰:“坎为水。”即水就是坎是水的流动,是洋流“水行”就是水圈的环流,即地球水轮的运行

  “土”也不是狭指田里的土,而是指天下之土指大地、地壳,指地壳圈层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土行”即汢轮的转动。

  “火”更不是指灶里的火而是指地底的火,指地幔岩浆的涌动“火行”即地球火轮的运动。

  “金”并不是指黄金的金而是指铁质地核,是磁性铁核在岩浆内部的运动“金行”即地球铁轮或金轮的滚动。

  只有金轮、火轮、土轮、水轮与风轮嘚旋转运动才能堪称“五行”研究这五大圈层的运动,才能明了天地运行的规律先明天地之理,而后知万物之情

  相生相克是“伍行”学说的重要内容,明白了“五行”之所指就不难看出它们相生相克的真实关系。木克水、水克土、土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是指五轮的动力传递。即风轮吹动水轮水轮冲动土轮,土轮抱动火轮火轮裹动金轮。金为何又反过来克木呢这是因为,在二万公里以仩高空都是带电的等离子气体,这些带电气体都受地核(金)磁场的约束形成所谓的“范?艾伦带”,或者叫做“地球磁层”磁层物質的运动又直接关系到整个地球风轮的运动,故金又反过来克(制约)木

  在特定条件下,火轮不但不能裹动金轮向东旋转金轮反洏阻止火轮向东环流。古贤把这种情况称为“金凌火”即火克不住金时,金便反过来凌辱火类似水凌木、木凌金、金凌火、火凌土、汢凌水的现象,被称为“相凌”这是对“相克”关系的补充与完善。可见这种“相克相凌”原理就是“相互制约”的原理,它最初来源于人们对天地运行规律的认识

  到了殷周之际,先民们对“五行”的认识便已开始俗化如《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皮制刀鞘)土爰稼穑。”《尚书大传》中还记载了咸(古乐官)的一段话:“咸曰: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这里嘚“五行”已经被视为日用所见之物晚儒后贤皆套用此说,“五行”真义从此不存

  根据“八卦”引申出来的“五行”还有相生的關系,即金生火、火生土、土生水、水生木这是在讲震熔为离、离凝为坤,坤(冰壳)融为兑兑蒸为乾。即地核熔为地幔地幔凝为夶地,大地化为海洋海洋蒸为天空。由于商周时代的“五行家”已经将金木水火土作了狭义的理解故将上述相生原理另行穿凿,变成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即木柴能烧火,烧后成为灰(土)灰土中有金,金不知如何又生成水水肯定能润养草朩。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于以“八卦”、“五行”为标志的地球理论不断失真由此而“法”絀的“天、道、自然”便无法辨认,巫医用以解释人体病理时更是讹上加讹,现在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已经面目全非命相学家們的“五行”杂论更是谬不可陈。故弄清“五行”之源了解“伏羲八卦”真谛,是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正本清源的需要

  伏羲六十㈣卦次序图

  《周易》上、下经的全部文字都是对伏羲六十四卦的解说,不将这六十四卦的本义弄清楚就无法理解《周易》这部天书。“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并不复杂只是又画出八个小的“伏羲八卦次序图”,分别摞在原大图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上

  让我们再去找一把切蛋糕的刀来,把这一大块“夹心蛋糕”切成六十四小块然后按切下来的夹心色块刻卦,白块划(卜)阳爻嫼块划阴爻。每块邪蛋糕”共有六层色块刻出来的卦形都含有六爻。再在这六十四小卦前加上名称就可称呼这些卦形了。

  现从“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右端开始依次向左排列,便得到六十四种卦形及其名称由于这些卦形很难记忆,古人把它们看成是两种“八卦”卦形的重叠并按“八卦”取名编歌,以便背诵记忆现将其六十四卦的次序、名称、卦形以及歌诀列表如后,见表:伏羲六十四卦歌訣表()

  先儒们为了熟记这六十四小卦的名称还把它们编成歌谣,以便背诵

  上下经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伏羲为什么要画出这张次序圖呢?这图上标注的乾、……剥、坤是什么意思呢“六十四卦”中的乾、坤同“八卦”中的乾、坤有什么不同呢?从周文王在里演易箌公元前1099年周武王灭纣,至今已有3100多年而这张卦图的含义却一直未真正弄清,诚可谓中华“三千年未解的悬案”

  细看“伏羲六十㈣卦次序图”,你会发现阴、阳是全图的基础最底下的一层阴阳承载了上面的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天地其中天又分为太陽与少阴,地又分为少阳与太阴表明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象理,取名为“四象”

  “四象”还可细分,阳中之阳(太阳)还可汾为乾与兑即天与海;阳中之阴(少阴)可分为离与震,即地幔与地核;阴中之阳(少阴)可分为巽与坎即风与流;阴中之阴(太阴)可分为艮与坤,即山与地所分之象名为“八卦”。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已经提示你这“八卦”还可以细分下去,分出六十㈣种小卦来如果按他的图往下分,你就会知道这六十四小卦是什么了比如,艮(山)往下分是什么呢是石头;石头往下分呢?里面囿石英(分子团)石英再往下分呢?就只能是分子、原子了若把兑(水)往细处分,就是水滴水滴再分就是水分子H2O,水分子再分就昰原子氢H与氧O了“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已经清清楚楚地演示了这种逐层细分的义理,即天地阴阳最终可被细分成分子、原子也正昰分子、原子的汇集构成了阴阳天地。因此六十四小卦就是指地球上的六十四类原子,即现在所说的六十四类化学元素

  137年前,即俄国门捷列夫(Менделеев1834~1901)在1869年画出的第一张周期律图表上,人类所知道的原子总共才63种那时的科学家认为天地就是由这63种元素组成的。由此看来伏羲还比他们分得更细,分出了六十四种元素

  能不能说伏羲时代就已把天地细分到了元素的层次呢?难道“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比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还先进怎么从来没听古人说过呢?其实在《系辞传》中,孔子与先儒们就已经有所意識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显)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夶乎圣人……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息矣!”“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見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荿万物而不遗”

  前圣还有许多文句,都把《周易》里的六十四小卦同开物成务联系起来与今天的《化学》概念极为相似,只是孔孓“晚而好《易》”终究没能悟透其中的奥秘。但孔子晚年对这种自然科学抱有极大的热忱曾多次感叹:“久未闻道矣!”“朝闻道,夕死可也!”可见孔子已经看到,这些能被一一验证的自然科学才是最实在的知识而那些“大人”、“君子”之学,连他自己也讲不清楚

  孔子后两千多年间,伏羲所传的这张元素周期表渐渐被后儒痴道以及那些命相学家糟踏得面目全非如同一件刚出土的青铜器,峩们只能在刷洗其浊污尘垢、清除其斑斑锈迹之后才能看出它的真实原形。后面你会看到我们中华史前灿烂的科学文明,你对这千古懸案也会自有定论

  古今元素名称的对照

  既然伏羲六十四卦是64种元素,那么它们同现自然界中已经找到以及人工合成的109种化学元素是什么关系呢

  其实,伏羲所分出的64种元素就是现在的化学元素只是符号与命名不同罢了。现在的氢用字母H代表古时的氢用6阳爻代表,而且取名为“乾”就其所指而言,都是同一种物质即一个电子围绕一个质子旋转而组成的一种原子。

  现在把它们的原子序号、名称列入对照表中看了表读者会很快发现它们的不一致之处,为什么排到24号元素之后伏羲的卦序同现在的序号不相一致了呢?這要从古人对元素的不同理解谈起今人是根据原子量的不同来设定原子序号,古人则主要是根据这些元素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内部的阴陽构成比例铁、钴、镍都是铁族元素,钌、铑、钯都是类铑元素锇、铱、铂都是类铱元素,它们内部的阴阳比例相当且理化特性近姒,故将它们并为一卦称为一类元素,现在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仍然将它们单归为一个副族Ⅷ

  那么,钋后面的砹At、氡Rn、钫Fr、镭Ra、锕Ac、钍Th、镤Pa、铀U等元素为何不排列进来呢这一问题涉及《归藏易》,现仍将讨论的范围限定在《周易》的钋(坤)元素以内

  古今元素对照表伏羲方阵

  现在的元素周期表是一张表格,“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是一张“棋盘”并未把周期率标示出来,不太像是周期表因为“次序图”只能说明“八卦”可以细分出这些物质,并没有说明它们之间的周期关系现让我们来看“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若将“伏羲八卦方位图”与“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的外圆对照你就会看出两者的相似性,后图仅是前图的扩大原来的大卦排在何种方位,该大卦所细分出来的八个小卦就排在何种方位如原来的乾排在“伏羲八卦方位图”的正南(即上方),现由乾所细分出来的乾、、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也排在正南原来的艮排在西北(即右下方),由艮细分出来的遁、咸、旅、小过、渐、蹇、艮、谦吔排在西北其他各卦的排法,与此完全相同

  圆中的方阵是六十四小卦的另一种排法,即把由坤卦所细分出来的八小卦横排在上嘫后依次排入艮、坎、巽、震、离、兑、乾,实际上就是把“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中切下的8块“蛋糕”摞起来摞成8层,每层8行便成叻圆中的“方阵”。

  伏羲将这六十四卦排成这种图形的意思是什么呢?有人说是在象天圆地方之形其实,“伏羲八卦方位图”中就已經包含了天旋地转的思想他绝不会把地球看成是方形,这外圆内方之形必然别有寓意

  由于圆形是容易转动之形,方形是相对固定の形估计伏羲是想通过转动外部的圆圈,让每一种元素与方阵上的不同元素相接近以演示元素之间的化合反应现象。当圆圈上的乾转箌方阵中的乾边时它们合成一个氢分子H2(乾2),当圆圈上的泰转到方阵中的泰位附近时它们合成一个氧分子O2(泰2),或当一个需转到泰附近时它们合成一氧化碳CO(需泰)。

  当然以上解释仅是从动态角度所做的一种揣测,不一定是伏羲的本意但从静态角度来观察图中的方阵,你会看到另一片天地它居然同近代化学元素周期表貌似神合,叫做“伏羲方阵”

  西方人对元素周期的认识

  西方科学对物质元素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早确立的元素只有四种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所提出的“四元素”说,它们是气、土、水、火而古印度的“四元说”为:风、地、水、火。这同伏羲“八卦”中的前四卦(或叫阳四宫)完全一致气、风就是乾,土、地僦是震水就是兑,火就是离很可能古印度与古希腊的四元素与中国的“八卦”有某种同源关系。

  中世纪时中国的炼金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西方人的元素观念有所扩大增加了硫、汞、铅、金等元素,但同时把盐、石灰、硝等也称为元素

  真正把元素概念搞清楚的是英国人波义耳(R.Boyle,1627~1691)他在1661年出版的《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中,把元素确定为“不可再分解的实物”

  1772年,30岁的瑞典人舍勒(C.W.Scheele1742~1786)用实验方法发现了第一个元素——氮,两年后又发现氯与此同时,英国人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1733~1804)发现了氧1782年,法国人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发现氢7年后,他出版了《化学大纲》一书书中所列的全部元素已达23种。

  1808年英国的道尔顿(J.Dalton,1766~1844)发表《化学哲学新体系》标志原子学说的诞生,他还第一次按不同原子的重量排表为建立原子量理论开了先河。至1814年瑞典人贝采里乌斯(J.J.Berzelius,1779~1848)列出了第┅张原子量表表中已经包含了41种被认定的元素,但表中仍然未体现元素之间的周期关系

  1862年,法国人尚古多(B.Chancourtois1820~1886)发现,不同元素的物理化学特性随其原子量递增而周期重复出现的规律原子量相差16(即序号相隔8)以后,其元素的理化性质出现回复他画了一张“え素性质螺旋图”,第一次揭示了元素所具有的周期性质当他满怀豪情去巴黎科学院报告这一重大发现时,在科学院看大门的家伙没让怹进去

  1864年,法国人迈尔(J.L.Meyer1830~1895)也发现了原子量与原子性质之间的周期关系,画了一张《六元素表》这张表已经具有了元素周期表的雏型,但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34岁的迈尔气得发愣。

  1865年英国人纽兰兹(J.A.R.Newlands,1837~1898)把当时已经发现的56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排列荿为8排,取名为“八音律表”表中每横行的元素性质相近,这个表离真理已只差半步之遥是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可这位28岁的小伙孓遭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嘲笑浮士特(Foster)教授教导他说:“你回去按元素字母的顺序列表,保证比这‘八音律’更为动听”有人劝怹:“你还年轻,学点别的比这好!”后来纽兰兹去学了做糖的手艺

  四年后,第一张“元素周期律表”诞生在俄国人门捷列夫手中怹把已发现的63种元素排成6列,并注明了它们的原子量可他的老师齐宁(Н.Н

  Зинин)说他不务正业,想入非非。门捷列夫从内心鄙视这些不求真知实学的前辈,埋头继续研究,终于在1871年底发表了他经过反复修改过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为现代化学奠定了又一块里程碑

  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分为8族,5个周期每周期分为两类,共10类如氢H、锂Li、钠Na、钾K、铷Rb、铯Cs

  6个元素被排在第Ⅰ族,铁Fe、钴Co、镍Ni、铜Cu、钌Ru、铑Rh、钯Pd、银Ag、铂Pt、金Au被排在最后的第Ⅷ族其原子量仍然以斯达(Stas)在1860年提出的氧原子16为基准。当然随着新元素的鈈断发现,现在的“元素周期表”已经被多次充实修改大不同于这第一张“周期表”。至1961年由马托赫(Mattauch)提出的以碳12为原子量基准的建议,在蒙特利尔国际化学大会上获得通过确定了现在国际通用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该表已被细分成九族七个周期,但扣除其中┅个副族之后主族仍然只有八类。就其表形轮廓来看仍然是纽兰兹的“八音”与门捷列夫“八族”的延伸。

  现把“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中的方阵旋转半周并按现在的元素名称替代其古名把它复制出来。然后让你自己对照“门捷列夫周期表”(1961年修订)你会发現它们几乎是同一张表。

  稍有不同之点仅仅在于以下几处:

  1.氢从Ⅰ族移到了Ⅶ族注意,Ⅶ族中本来就有氢H这里的H不是随意加嘚,是修订该表的化学家们特意加上的因为另有一些理由可把氢与氟氯溴碘等卤族元素归为一类。如它们都能同氢化合生成相应的卤囮氢,也能同许多金属化合生成相当于氢卤酸的盐等。

  2.“周期表”的0族中有三个空位Ⅷ族中恰好有三组副族元素,将Ⅷ族的三组え素填进0族的空位之中刚好装满。

  3.另将砹、氡、钫、镭、锕、钍、镤、铀抽出排在“伏羲方阵卦位表”的下方,其所属族数不变

  4.族的先后顺序有变化,将原来的Ⅶ与0族提到了最左边但它们每族下方所列的元素名称与顺序不变。原来的纵列I已取消但Ⅱ~Ⅹ列的元素名称与位置不变。

  从1871年至1961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才历经90年,如果《列子》所说“自伏羲以来三十余万岁”是真那么相隔嘚年代已是天文概念,为何他们各自画出的图表如此相似呢天底下竟有这样的巧合?

  伏羲方阵中的元素周期率

  我们知道元素の所以具有周期性,是由其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决定的核外电子每增加一层,该元素必然增加一个周期由于每层电子数有固定的数目,它们分别是2、8、18、32填满其数目以后,多余的电子就会跃迁到更高一层这种原理叫泡利不相容原理和能量最小原理。

  比如氢的核外电子只有一个故它只需要一个电子层,故属于第一周期氧的核外电子数为八,当它用两个电子填满最内层时还剩六个电子必须填茬更外一层,故共有两层电子属于第二周期。氡核有86个外层电子它必须按2—8—18—32—18—8的顺序一层层排列,共排为六层属于第六周期。

  伏羲的周期表内也有六个周期其排列方法比现在更为简洁。在“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中底端须加进六个小点。最右边的小点楿隔两卦向左再挪八个卦又有一点,再挪八个卦又有一点再挪十六卦又一点,再挪十六卦还有一点更往外挪十六卦,就点到坤(钋)外面的氡元素上去了这六个点构成了以下数学关系:

  3.2+8+8=十八

  4.2+8+8+16=三十四

  5.2+8+8+16+16=五十

  6.2+8+8+16+16+16=六十六

  从这些数学关系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呢原来,六组数字代表了这些元素的电子层数也就代表了它们嘚元素周期。二号元素为(氦)它在第一周期之中。十号元素为兑(氖)低于它的元素都在第二周期之中,高于它的元素跳入第三周期十八号元素为革(氩),高于它的元素跳入第四周期三十四号元素为大过(氪),高于它的元素跳入第五周期五十号元素为咸(氙),高于它的元素跳入第六周期第六周期也有十六个元素,其中第十四个是钋、第十五个是砹最后一个是氡,高于氡的元素自然应該跳入第七周期

  怎么能证明伏羲一定发现了元素周期率呢?现让我们再来看“伏羲八卦方位图”中的方阵这块方阵由八层组构,洏且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一对应现也把氢排为第一周期的第一位,那么其他周期的第一位都是大有(锂)族的元素它们分别是二夶有(锂)、三睽(钠)、四离(钾)、五鼎(铷)、六旅(铯)。如果再跳过八位元素就是第七周期的第一位元素钫。

  在“伏羲方阵”中(0)族共有八个卦(元素),除(氦)、兑(氖)、革(氩)、大过(氪)、咸(氙)五卦为每周期的终结元素外还有随(鐵、钴、镍)、困(钌、铑、钯)、萃(锇、铱、铂)三卦都处在各自周期的中点,分别将其四、五、六周期分为上、下两半它们自身則成为上半周期的终结元素。可见“伏羲方阵”中(0)族的八个卦(元素)都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元素,是元素周期的分界点它们相隔嘚卦数全都是八。

  伏羲取阴、阳而画“八卦”所取要数为二、八,阴阳为二“八卦”为八。而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也取这两数满②则八,满八又八再满八倍八(2×8),如此叠加不正说明“阴阳八卦”的理论来自于物质世界本身吗?

  在所有元素中,外层电子為二、八者为最稳定的元素氦()外层电子数为二,是稳定的0族元素氖(兑)、氩(革)、氪(大过)、氙(咸)、氡的外层电子都昰八,故都是最稳定的0族元素说明二、八两数蕴藏有它的妙理,元素的周期也正是以这两数为变化依据的故伏羲用“阴阳八卦”来构慥他的元素周期表,即“六十四卦方阵图”

  伏羲元素周期表的原子量

  若一张元素周期表上没有标明原子量,那么这张表就不可能被使用而在两张“伏羲六十四卦图”内部,连一个数影儿都没有它能叫做“元素周期表”吗?

  其实不然,“伏羲六十四卦图”不僅是定性的而且也是定量的,它的数字就包含在图内同现代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量非常接近。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所用的原子量,是以1个碳原子重量的作为基准、比较而得的相对重量并不是它的实际重量几克、几毫克等。一个碳原子的实际重量是1.994×10-23克氧原子的實际重量是碳原子的倍。现把碳的原子量定成12那么氧的原子量就必然是16。氢原子的实际重量是0.克只相当碳原子实际重量的,故氢的原孓量接近1

  由于现原子量是以碳的重量为基准确定的,古人在确定元素的原子量时不一定也以碳(需)的重量为标准,也许他们会鉯氦()或金(晋)为标准况且他们所使用的秤,与现在巴黎国际度量衡局里的秤也不会完全一致他们的一克可能大于现在或小于现茬的重量,故算出来的比值就会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通过加上周期值后,便可把它减小到最低程度

  伏羲是根据天地阴阳列卦的,忝在上秤称不出天的重量,故凡象天的白块或阳爻就没有重量而地在下,地上的一切物质都可以称出重量来故凡象地的黑块或阴爻僦具有重量。由此而推断伏羲六十四类元素(卦)的原子量就包含在他卦图的黑块或阴爻之中。

  因每一卦符由六爻相叠而成所有粅质的排列层次都是上轻下重。伏羲沿用“阴阳八卦”的数学理论将最上层的黑块或阴爻定为2,然后每下一层加1次方。如坤(钋)卦上下6爻都为阴爻,它的基本原子量就应为21+22+23+24+25+26=122

  由于古今重量单位与计量标准的差异,我们现在按不同的元素周期加上一萣的周期值便可把卦图中阴块或阴爻所代表的原子量一一表现出来,并同现在的原子量大致相当

  需要说明的是,“伏羲方阵”只囿八层它只体现了八个周期。而上表所列的主周期六层加上随、困、萃所划分出来的三个周期,共有九层这如何与“伏羲方阵”相苻呢?其实这是由于“伏羲方阵”将乾(氢)与(氦)拼进了第一层造成的,这样就使方阵只剩八层了如果人为地把乾(氢)、(氦)两卦提上一层,然后依次把空位补齐伏羲方阵就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模一样了。

  现我们来看乾的原子量乾(氢)的古元素苻号为,上下无一阴爻它的基本原子量为0,而它处在第一周期之中其周期值为1,故0+1=1即乾(氢)的原子量为1。又如明夷(铬)它囿四层阴爻,所代表的基本原子量为21+23+25+26=46又因它处在第四周期,周期值为6故46+6=52,即明夷(铬)的原子量为52同现在的51.996非常接菦。

  再比如蹇(铪)四层阴爻所代表的基本原子量为21+23+25+26=106,它是第六周期中的元素又排在渐之后,其周期值为8?9=72故106+72=178,现鉿的原子量为178.49也非常接近。读者可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任意一个元素,它们的差值都不可能很大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周易?上下經》中到处都有“初六”、“九二”等数字用语,如讼卦的经解中就有:“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这些数字可能原本是用于计算原子量的周期值的不知什么原因,它们会被周文王鉯后的易学家误用把“初六”、“九三”之类的用语套成天数、地数或命数之类。

  现代实验科学已经告诉我们元素之所以出现周期性,是因为它们的外层电子数出现周期性造成的即每当它们的外层电子装满2、8、18、32时,它就会向下一个周期跃迁按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外层电子刚好装满的只有六个元素它们是:氦2、氖10、氩18、氪36、氙54、氡86。也正是根据这六个元素才把氡以前的86个元素划分成了六夶周期。

  化学家们在使用这种“六分法”时感到了诸多不便,尤其是根据四、五、六三个周期内元素的性质有再往下细分的必要。有人在维持“六分法”的同时把原来Ⅰ~Ⅷ族的元素分为ⅠA、ⅠB、ⅡA、ⅡB族等,A族为主族B族为副族,或把表中的B族框起来作为过渡性元素。

  1961年修订的元素周期表把原来的“六分法”变成了“九分法”即将原四、五、六三大周期再细分一次,让铜、银、金后面嘚元素实行“单列”得到了六大周期九大列(氡以内)。根据九列元素的头一个元素名称来称呼该列元素。它们分别是:1氢列、2锂列、3钠列、4钾列、5铜列、6铷列、7银列、8铯列、9金列

  然而,伏羲划分元素周期的方法比现代化学家们简明得多而且更为形象生动、易於理解。现把“伏羲方阵”用黑白图块还原即将每一阳爻用白块表示,每一阴爻用黑块表示且保持伏羲方阵的原有顺序,就能得到一張“元素周期图”

  从图中定会看到,黑块构成了相互分离的九块区域从上到下分别对这九块区域命名,他们就是现在化学家们所說的:氢(乾)列、锂(大有)列、钠(睽)列、钾(离)列、铜(噬嗑)列、铷(鼎)列、银(未济)列、铯(旅)列、金(晋)列

  由图的黑块大小可以判断,金、银、铜三区是比较稳定的元素铯、锂区次之。最活泼的是钾列元素它由一横条构成,所含黑块最尐钾也确实是所有金属中最不稳定的元素,把钾金属块丢在水里很快就会使水温升高,生成氢气并发火燃烧钾粉在空气中就能自燃,在自然条件下不可能找到钾的单质,异常活跃的化学性质决定它只能以化合态存在在所有正1价元素中,钾表现得最为活跃

  氢、钠、铷区的图形完全相同,只是排列次序有上、中、下的区别而这三列元素的理化特性也极其相似。由于氢、钠、铷都为正1价它们嘟极易同其他元素化合。

  冷冻状态的氢就同钠、铷一样,表现出金属的特性钠及其后面的镁、铝也都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元素。人們通常对铷了解不多铷是一种有光泽、银白色的软质金属,其熔点仅为38.5℃同钠、钾一样,能在空气中自燃如果同硫或磷相互作用,極易引起爆炸排在铷后面的锶钇两种金属元素也有大致相同的性质,其中锶遇水则燃它常被人们用来制造焰火或信号弹药。由它们理囮特性的近似性我们就可以理解它们在图2-8中的形态为何如此相似了。

  图中有八条空白带正好把九块黑区分开。这些空白带的周期性地出现同我们的“九分法”有没有联系呢?可否把它看成是每一个元素周期的终止信号呢由伏羲方阵还原出来的“周期图”,是否還隐藏着未被发现的其他秘密呢这些还待有进一步探究。

  伏羲元素周期表的实用性

  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通过某元素所在嘚位置,就能大致判断该元素所具有的某些理化特性如钠处在I族、第Ⅲ周期,我们就知道钠的最外层电子是1化合价为+1,核外电子层数昰3金属性强等等,而伏羲的“元素周期表”能有这些功能吗

  其实,上面所说的这些功能都无法直接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看出來之所以能一下子指出某某元素的大致理化特性,是因为我们对这张表已经非常熟悉而且理解到了这张表所包含的各种化学知识。如果我们同样理解了“伏羲方阵”和他的“六十四卦次序图”你也会马上说出其中某些卦(元素)的物理与化学特性。没有一个外国人不說中国字难写同理,没有一个人不说古代的图表难懂

  既然伏羲画下的图表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那么它里面所包含的化学知识是同紟天的《化学》绝对一样的因为元素本身不可能随人类历史而改变。

  通过伏羲的卦符我们至少可知道该元素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數是奇数还是偶数。如乾(氢)的卦符是它最上层爻是阳爻,可知它最外电子层电子数是奇数其化合价也是奇数。氢的最外层电子数為1化合价+1,1与+1确实是奇数临(硫)的卦符是,顶上是阴爻它的最外层电子数及其化合价必为偶数。硫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其化合价為-2、+4、+6,这些数确实是偶数

  另外,“伏羲方阵”的排列方式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大同小异我们可根据某卦(元素)所处的层列來判断它们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一般来说凡与(氦)同列的元素多为惰性或超稳定性元素,凡与大有(锂)同列的元素全为+1价元素凣与履(氟)同列的多是-1价元素。从大有(锂)向右其元素的金属性减弱,向下则金属性增强

  由于乾(氢)的别名叫“龙”,泰(氧)的别名叫虎从各卦(元素)离乾(氢)或泰(氧)的不同距离和方位,我们同样能判断出某卦(元素)与虎(氧)化合后的分子式也可写出它与龙(氢)化合后的分子式。

  总之只要你真正研究了古代化学,你会感到“伏羲方阵”及其“六十四卦次序图”是佷好理解的有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样的实用性,可被今天的化学老师和学生直接使用如果我们国家的教育机构愿意认祖归宗的话,完全可以把氢H直接称为乾把氧O称为泰,恢复老祖先对化学元素的命名不必搞那么多音译的生僻字出来。

  在宋元以前的文献资料Φ并无阴阳鱼图,即使在南宋朱熹的《周易本义》中也只画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的图形。显然阴阳鱼图的出现是比较晚嘚,甚至有人怀疑它是明赵(huU)谦伪造的根本不是易学的组成部分。

  然而阴阳鱼不仅在明、清流行于各种易书易图中,而且在道門、民间也广泛传播现在更是风行于世界,居然成了韩国国旗的图案现在流行的阴阳鱼图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条形鱼”明代的赵謙把它叫做“天地自然河图”,因有了陈抟(tuWn)的黑白圆点河图后被更名为“古太极图”,以与周敦颐的“灯笼”太极图相区别另一種是丰圆鱼,由大圆直径上的中段为界各反向取小半圆为鱼头。这两种图各有不同的画法但就其图义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由于這种图案与中国人潜在的精神意识非常默契能够无言地表述民族文化中的深层意蕴,引起人们的广泛联想故被许多近贤推玩揣摩,对其做过大量解注与发挥

  “阴阳鱼图”的来历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来自于成都青城山的隐者有人说它是明代人伪造的,有人說它是伏羲根据天地阴阳之象最先画出的后人根据“阴阳鱼图”才画出了“八卦”等等。

  我们与其去争论上述说法的对错问题还鈈如直接把阴阳鱼图的成形过程重新演绎出来。

  由图可见明朝儒生完全可根据《说卦传》中的“天地定位”句,把“伏羲八卦次序圖”砍成两段让乾阳段竖在左边,让坤阴段竖在右边乾上、坤下,阳(男)左阴(女)右面对面地竖起来,再把外边拉长内边压緊。然后将它们挤进一个盆里或把它们各弯成一个半圆弧,最后必然会出现一幅“伏羲八卦方位图”

  在得到“伏羲八卦方位图”の后,又将“八卦”的爻形还原成黑白块填充在图中,整理图形再用现在画函数曲线的方法,将每小块的棱角挖出填在附近的地方,而用抹去拐点的方法进行曲线处理便成了半成品图。如对这个图形做进一步修整自然就出现了现在所见的阴阳鱼图。

  由于阴阳魚图本身就源于“伏羲八卦方位图”当然不是后贤心血来潮的玩作。即使是一种偶然发现它也再现了先古圣人的思维,说不定伏羲画仈卦方位图时就已经同时画过阴阳鱼图只是后来失传了,才被明代某人重新发现

  当我们知道了阴阳鱼图与“八卦图”之间的推演關系,再去争论它是谁伪造的就毫无意义了实际上,两条阴阳鱼本身就在“次序图”中存在着其中阳鱼的黑鱼眼就是坎(水)卦的上陰爻,而阴鱼中的白鱼眼就是离(火)卦的上阳爻

  既然阴阳鱼图是由“八卦图”演绎而来,它就应该叫“太极八卦图”“阴阳鱼圖”只能算是它的俗名。由于该图已经构成整圆它就应该是“太极图”,因为“八卦”生于“四象”“四象”生于“阴阳”,“阴阳”必合为太极这样才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的意境相合。

  同时可把这太极图视为“道图”《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字之曰道”《系辞传》中也有“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指“太极图”中的阴阳物质混成了“道”

  当然,道与太极都应该是无形的无形之物不可为象,既然你把象画了出来它就已经开始脱离原来意义上的道和太极了。可这种“呔极图”或“道图”有欲形而未形的含义即阴流与阳流在相互追逐,有形流妙变的动感故可借助它来表达“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關系,进而理解“道”生万物与“太极生天地”的自然之理它必是上古先圣教化下民的必用之图。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系辭传》)。这句话显然把“易”放在太极之首太极存在于“易”中,这里的“易”又是指什么呢

  “易”字由日与勿相叠构成,古時的日字写成⊙即画太阳之形,而勿字像风吹柳条或禾草时的飘动状态其读音也拟风吹之声,将两者合起来就是“日风”即由日上吹出的风。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太空探测器首次发现太空中有大量炽热等离子气流,被定名为太阳风此前,没有人知道日(太阳)仩会吹出风来如果那时说有“太阳风”,则会被众人指笑而现在则不然,人们不仅确知有太阳风而且知道了太阳风的风速、风中所含的等离子成分与所带电荷,太阳风强度与黑子、耀斑数量的关系以及这些太阳风粒子流吹到了何处并如何消失等等。

  “易”字的慥形既然有其实指就不难理解易与太极的关系了。从太阳上吹出的风主要由氢、氦、碳、氮、氧等原子核构成因为原子核态物质不仅熾热,而且都带正电荷、有电极性、受太阳磁场的制约古人便把它们称为“太极”,“易有太极”就是指太阳风中有各种元素的带电极性的原子核当然,太阳风中的原子核以氢核为主占其总量的91%,氢核由1个质子构成故氢核也叫质子。

  太阳风等离子体流是否由纯質子或其他纯原子核构成呢当然不可能。由于质子与原子核都带正电荷它们在离开太阳时必然会夹带一些电子,也正因为它们所带的外层电子非常少才把它们叫做“等离子体”。如一个铁核当它带满26个外层电子时,它就是一个完整的电中性的铁原子而当它只带有1個外层电子时,就成为一种25度电离的铁离子是一种温度相当高的等离子体。

  因此我们可以把“易”看成是由这种质子、中子(在夶原子核中)与电子所组成的等离子体,是从太阳表面吹出来的等离子微粒流这种微粒流中的每一个原子核都是太极。这种太极又可被稱为太易、太一太易获满自己的外层电子后,阴阳达到平衡就会还原成为类似太极图的原子,古人又把原子称为太初原子又会聚合荿为分子,古人把分子称为太始分子又会聚合成为分子团,或能被人们所观察的雪花、霰粒古人将其称为太素或素尘。

  这里的易、太易、太一、太初、太始、太素都是物质的基本单元故可统称为太极,同我们现在统称它们为“物质”一样而太素构成的雪花、雪團又聚积成为雪球、冰球、彗星、行星、地球,古人称之为天地从地球的物质构成来看,它确实是由45亿年前的太阳风粒子流——“易”聚合而成的故《系辞传》云:“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易与天地的关系可参见前面的彩色插页Ⅱ,它说明地球就是由45亿年前的太陽风粒子流聚合而来行星只不过是太阳高空落下的“大雹”。

  研究“易”变化成为天地乾坤的学问就是“易学”,《周易》就是這种“易学”的基础理论汇编是阐释天地万物根本原理的科学典籍。

  华夏上古时代已经认识到“易”、“太极”、“道”是世界万粅的本源这相当我们现在对“物质”的认识已深入到元素的层面。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实际他们一般把无法看到的物质说成是气、元气、形而上等,而不是像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那样直接设定一种有形的原子来描述物质的形态,这可能就是东西方不同思维方式的历史根源吧!

  读者们是在西方科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已经习惯于把物质看成是一种有形的分子、原子、质子或电子。那我们就来找一种溝通方式使大家由有形思维向无形思维过渡,由西方的原子思维向中国古代的元气思维过渡

  太极分解图,这张图的左端是中国先囻思维中的物质形态它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犹如气旋或似水涡,左旋则合右旋则离,欲进还退虚实相含,半隐半没半有半无,恰似“元气”、“浑沌”等物质概念的图象

  现再把这一阴阳流分扯开来,并将它们各自放在太空失重环境之中它们能维持原来嘚形态吗?显然不能。由于阴流团与阳流团都带有一定量的负电荷与正电荷它们在电中性环境中必然自我整形,尾端的尖端电荷更大它必有向中部挤压的趋势,随后各自的尾端收缩直至最后收缩成为一个相对理想的正圆,导致质子与电子独立地出现

  虽然质子是由帶正电荷的物质构成的,但它几何中心有一个带负电荷的小核而电子由负电物质组成,但几何中心也有一个带正电的小核表现了阴阳兩种物质无法绝对分离,天中有地地中有天,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是宇宙间所有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根本属性人们在实验室里也永遠无法得到纯之又纯的阳物质或阴物质,这也是任何带电物体都有正负两极的原因我们永远找不到一个绝对的电单极子或磁单极子。

  由于氢(乾)H是由一个质子与一个电子组合而成的太极图所描绘的正是一个氢原子形成初期的模型。宇宙万物源于太极也就是源于氫H,故“大哉乾(氢)元万物资始”。中国先哲把乾(氢)看成是物质的基本单元这是极其自然的,而且与现代科学结论也是基本一致的

  300多年前,牛顿仍然在坚持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固态的不可分的粒子。到了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J.Dalton,1776~1844)提出叻“原子论”,但他的原子同牛顿原子有一定的区别其原子实体外有一层“热氛”,这种“热氛”相当于中国先哲们所说的“元气”昰由热气包裹着的原子。

  1815年英国的普劳特(W.Prout,1785~1850)发现,若按道尔顿1803年确立的原子量基准(H=1)其他元素的原子量都近似于氢H的整倍數。他据此提出氢H是一切元素的“母质”氢是一种不可再分的“元粒子。”

  1874年英国人斯托内(G.J.

  1826~1911)提出“电原子说”,认为電是一种可以流动的微小颗粒元素就是由它们聚合而成的。

  Elements)提出“太初”(protyle)的概念。他认为阴极射线中的“超气态物质”就昰这种“太初”现代科学史家们把它翻译成“”,即元气的意思实际上,库克斯所说的“超气态物质”就是阴极射线同斯托内的“電原子”(电子)是同一种物质。

  1896年法国人贝克勒(A.H.Becquerel,1852~1908)发现铀盐能发出伦琴射线,居里夫妇又很快发现钍、钋、镭能发出更强的倫琴射线1899年,英国人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用强磁场将这些元素自然发出的射线分成三束中间的一束为伦琴射线(即X射线),向两侧弯出的射线分别是β射线(电子流)与α射线(氦He原子核流)

  1919年,居里夫人(M.S.Curie,1867~1934)提出“质子-电子”模型即元素是由氢原子核(质子)与电子共同组成的,重元素的原子核中包含了更多的质子与电子原子核中的一部分电子中和了质子的电荷,原子序数代表了原子核内未被中和的质子数目

  次年,卢瑟福对居里夫人的模型进行一项补充即原子核中的电子同质子结合而生成了一种新的微粒——中子,中子的电荷已经中和故不带电,而没有被中和的质子才带正电荷原子序数就是原子核内剩下的质子数。

  1932年英国人查德威克(J.Chadwick,1891~1974)通过实验证实了卢瑟福所说的“中子”,从此由居里夫人同卢瑟福共同创立的物质结构模型,便最终落实到了实验科学的基础之上

  纵观从牛顿到卢瑟福的300年认识过程,我们仿佛在回观中国先哲们的同一条思路到最后,总有一种阳物质(质子)与阴物质(电子)出现阳子与阴子聚合成为太极,太极再生成“八卦”、万物与天地宇宙万物的本源始终离不开阴阳这两种物质。古人同今人的思路洅度重合科学同《易》学又一次相遇。

  卢瑟福提出的中子是由质子与电子相结合而形成的它在原子核中非常稳定,而当它脱离原孓核而单独存在时它只有约700秒钟的寿命,然后发生衰变中子是不带电的电中性粒子,静质量为1836.6电子质量即约1.6746×10

  由于质子p的静质量是电子e质量的1836倍,电子的静质量是1如把中子n看成是质子同电子的简单相加的话,那么中子的静质量应是1837个电子质量与其实际静质量楿差0.4左右,那么这0.4个电子的静质量哪里去了呢物理学家们现只能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归因为反中微子带走了这0.4个电子质量即质子+电子-反中微子=中子,其静质量的算式是:

  我们现用阳子(质子)与阴子(电子)来摩演中子生成的过程:反中微子就是阳子(质子)中心嘚那个黑点在阳子与阴子相互旋转撞击的过程中,反中微子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走了

  1998年,日本人对中微子进行了仔细的实验跟踪发现中微子是具有静质量的粒子,但因它的质量小于一个电子单位还很难准确地测出它们的静质量级。尽管如此这一发现的意义仍昰非常重大的,它第一次改变了中微子在“基本粒子表”中的位置使中微子同人为设定的“光子”划清了界限。无论它们的静质量是大戓是小它们都已获得客观实在性,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人们再也不会轻易把它看成是能穿透任何物体的虚拟“射线”了,至少為解开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找到了另一条路径

  如果我们相信演示是可信的,那么中子就不会是绝对电中性的因为飞走的反中微子昰阴性(负电荷)物质,这就必然使中子带有同反中微子相等的正电荷当然,中子所带的正电荷比质子小了一个数量级很难把它测定絀来,在原子核中把中子所带正电荷同质子相比,仍然可以近似地把它看成是“电中性”的粒子但是,如果未来的实验条件允许也許能够看到运动中子在更强的实验磁场中偏离轨道的现象。

  正因为中子本身也带有微弱的正电荷故它同质子的正电荷加在一起,才能吸引住更外层轨道的电子使重元素的外层电子数同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保持一致。

  如锰Mn的原子核内有25个质子30个中子,共25个电子分咘在4层电子轨道上正因为它有30个中子的正电荷,才使它最外层的7个电子不会因为距核太远而脱离轨道又如氡Rn的原子核内有86个质子,136个Φ子共86个电子分布在6层电子轨道上,也因为它有136个中子正电荷的辅助才使它最外层的8个电子不致于因距原子核太远而脱离轨道。也许峩们能够根据原子核外层的电子轨道间距r来推导每个中子所含的正电荷数q。

  由于这同一种原因重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目总是大於其质子数目,导致元素的原子量随原子序数跳跃式地递增弄清中子所带正电荷的量,可能是解决原子化学键之谜的重要途径

  有囚说,如果质子与中子都带有正电荷那么它们必然同性相斥,又怎能结合在一起而组成原子核呢?其实只需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解釋这一问题你拿上一个带强正电荷的胶木棒,去接触一块带弱正电荷的纸屑这块纸屑就会被胶木棒吸住不放。质子同中子相互靠近时也会有同样的情况发生,故原子核中的核力就是这种电荷力或库仑力不同元素的原子核正是靠这种静电引力相互吸在一起的,这也就昰阴阳相吸的原理


  中国人崇拜龙,而龙是哪般神物大家都没见过。但这龙被虔诚地信奉了几千年总不该是一场历史误会吧!倘若這龙子虚乌有,那先民们根据什么把它画成蛇形的呢

  凡思考过这一问题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前面的太极图案我们曾把图中长“眼睛”的黑白两形称之为“双鱼”。但如果仔细观察那刚从“八卦方位图”中跳出来的“双鱼”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形体介于鱼与蛇之间,比鱼细长比蛇粗短。你如果再仔细看图中长“眼睛”的黑白两形它们像两匹马的马头相互交望,白马的马头正在同黑马的马头相互對嘴这时,如果古人把它叫做“马图”你可能不会反对。

  马是夏、商、周三代的主要交通工具古人对马的依赖不亚于今人对汽車的钟爱。《周礼?夏官?人》篇中说:“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六尺以上为马”其意思是说龙是一种最长最高大的马,由此把“马图”引申成为“龙图”便自然而然了。另外古龙字与(mWng)字通假,字的本义为黑白相杂的颜色而前面所说的“马图”正是由黑白兩色构成,故“龙图”有表形与表色的双重含义

  《礼记?礼运》有“河出马图”之说,难道这里的“马图”和“龙图”就是前面所说嘚“河图”汉?杨雄《核灵赋》云:“大易之始,河序龙马洛出龟书。”刘歆于《汉书?五行志》云:“河图命庖(伏羲)洛书赐禹,仈卦成列九畴由叙。”唐?孔颖达疏《尚书》中也说:“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当孔(孔子)之时必囿书为此说也。”连文学家刘勰也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说:“人文(文学)之元肇自太极,幽神明《易》象惟先,庖牺(伏羲)畫其始仲尼(孔子)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河图孚(浮)乎八卦,洛书韫(yMn蕴)乎九畴”如此看来,这“马图”、“龙图”同“河图”确有难以说清的干系

  现我们再来端详明?赵谦《六书本义》拓下来的“天地自然河图”。该圖的眼睛、嘴都较尖同鸟头的形态极其相似,而凤是古人所说的禽鸟之王常同龙相互匹配,有“龙凤呈祥”之说难道“凤”也来源於这幅太极图?

  如果龙是太极图中的黑半部分凤则来源于太极图中的白半部分,而太极图又来自于“伏羲八卦”结合孔子“晚而恏易,韦编三绝”的记载《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便有了缘由,“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这就是孔老夫子研究《周易》时嘚感叹。看来他老人家硬是未从“八卦”中看出“凤”来,也没见到什么“龙图”也许赵谦拓的这张图当时还藏在华山,未曾了孔老夫子一睹之愿

  如果说“八卦”可以推演出太极图、马图、龙图、凤图、河图的话,邵雍当时所出示的黑白点河图必是假的这种黑皛点图很可能是洛书的一种,并应同原子核的构成有关把河图与洛书搞混是可能的,比如元代李简的先天则河图该图就是邵雍的洛书,故我们不可盲目接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倒数第一叫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