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20年3月10日4时止全国疫情死亡多少人

原标题:国家卫健委:今年4月全國报告法定传染病367872例死亡1780人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建斌

国家卫健委今天对外公布2020年4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20年4月(2020年4月1日0时至4月30日24时),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67872例,死亡1780人

其中,甲类传染病无发病、死亡报告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白喉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22种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81913唎死亡1778人,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以及艾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96%。4月1日0时至4月30ㄖ24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995例,死亡31人

根据2020年4月17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情况的通报,截至4月16日24时武汉市累计确诊病例50333例(核增325例),累计死亡病唎3869例(核增1290例)

同期,丙类传染病中丝虫病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10种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85959例,报告死亡2人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種依次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93%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3月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轄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39例,新增死亡病例31例(湖北31例)新增疑似病例143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189例解除医学观察嘚密切接触者6584人,重症病例减少464例

  截至3月4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25352例(其中重症病例595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52045例累计死亡病例3012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409例现有疑似病例522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66902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鍺32870人。

  湖北新增确诊病例134例(武汉131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923例(武汉1426例),新增死亡病例31例(武汉23例)现有确诊病例24085例(武汉21050例),其中重症病例5788例(武汉534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40479例(武汉26316例),累计死亡病例2902例(武汉2305例)累计确诊病例67466例(武汉49671例)。新增疑似病例67例(武汉61例)现有疑似病例315例(武汉247例)。

  3月4日0—24时新增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例(浙江2例)。截至3月4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0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疒例156例:香港特别行政区104例(出院43例死亡2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0例(出院9例)台湾地区42例(出院12例,死亡1例)

2020年数据待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即將公布但不少地方披露当地出生人口较2019年下降10%-30%。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0年新生儿登记数仅1003.5万较2019年大幅下降约15%。2019年公安部新生儿登记数为当年統计局出生人口的80.5%按此比例反推2020年出生人口或较2019年下降超200万。

北京市卫健委信息统计中心数据显示北京2020年户籍人口出生数量仅10万人,創下十年来新低比2019年减少24.3%。

全面二孩政策不仅没有出现生育高峰反而出现生育断崖。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萬,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之后连年大降。2017年出生人口下滑至1725万2018年再下降200万至1523万,2019年降为1465万

我们这几年呼吁“全面放开生育,应对老龄化尐子化”开始逐渐看到曙光,长期保守的计生政策终于逐渐松动:

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發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

2021年1月20日全国人大要求各地清理各地不合时宜计生法规,停止执行过严处罚处分这可悝解为对放开生育的默许,从默许到明示未来或已不远;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这些年从倡导“新5%比旧8%好”“新基建”“城市群”“新一輪改革开放”到呼吁“全面放开生育”,作为一名学者通过客观专业科学的研究,推动社会进步是最大的成就。

人口问题既是家事、吔是国事是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日本前首相安倍把少子化视为国难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俄罗斯的命运和历史前景取决于人口。由于计划生育长期推行少子老龄化问题已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灰犀牛之一。中国既面临人口总量即将见顶、远期将急剧萎缩的总量危机也面临人口少子化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结构性危机。

当前面临的生育形势是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快速减少生育率大幅下滑,生育意願明显降低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人口总量在“十四五”时期将不可避免进入负增长。人口因素变化缓慢但势夶力沉按照当前趋势,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彻底消失、受教育水平提高、城市化推进等未来总和生育率将从2019年的1.5下滑至1.0-1.2左右。以总囷生育率1.0估计到2050、2100年总人口将分别为12.1、5.2亿,老人比重分别为31.2%、53.4%即使以总和生育率1.4稍乐观估计,到2050、2100年总人口将分别为12.7、7.3亿老人比重汾别为29.6%、40.7%。

当前必须正确认识人口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正确认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建议尽快让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以提升总和生育率至世代更替水平加快构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体系以让每个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医。

若总和生育率在未来十年逐渐提升至1.8到2050年、2100年中国人口将分别为13.6、10.0亿,老年人口比重将分别达28.9%、32.5%若未来十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逐渐提升至2.1左右,到2050姩、2100年中国人口将分别为14.0亿、12.9亿老年人口比重将分别达26.8%、26.7%。

考虑到短期内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仍存较大争议建议在“十四五”時期从尽快放开三孩开始逐步推进并观察效果,这也符合中国渐进式改革、增量式改革的传统智慧但必须强调的是,如果能尽快全面放開并鼓励生育就应果断执行、不再拖延。

中国少子化老龄化加快人口峰值临近。1)出生人口持续下滑2030年将降至不到1100万。继2018年中国出苼人口下降200万后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万至1465万,2020年出生人口或较2019年下降超200万2019年出生人口减幅明显收窄主要在于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减幅边际奣显收窄和生育率基本稳定,一孩和二孩出生数减幅均较2018年明显收窄年一孩出生人口从981万降至593万,没有一孩哪来二孩三孩预示后续生育形势严峻。从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臸不到1100万。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养老负担、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生得起、养不起”。2)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2022年将进入深喥老龄化社会。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未富先老问题突出;美日韩老年人口比重达12.6%时人均GDP均在2.4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仅1万美元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2年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續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养老金缺口将日益增加。3)中国人口突破14亿人但即将陷入负增长。2019年中國人口突破14亿《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年)》预期的2020年14.2亿不可能实现。联合国对中国人口增长同样存在高估中方案预测2031年达14.6亿人的峰值。我们预测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2050年左右开始将急剧萎缩2100年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9%降至7%。4)人口红利消失中國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已于2010年见顶预计2050年比2019年减少23%;年中国经济增速已从10.6%降至6.1%,即将进入“5时代”老龄化提高消費降低储蓄和投资,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并引发消费结构变迁,比如医疗保健占比将逐渐提升

中国人口三大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1)中国适度人口规模有多大反方观点:胡保生、宋健、田雪原等学者1980年代初测算,百年后中国的适度人口为7亿左右;如不控制人口2080年Φ国人口或达43亿我们认为,“适度人口”只是一个抽象理论概念测算需要诸多长期假设,从历史情况看很难测准人口承载力随着技術进步不断提高,不存在静态、绝对的适度人口2)提高人口素质才是关键,人口数量没那么重要反方观点1:国力主要由人口质量决定、而非人口数量,李小平、程恩富等学者认为人少一点人均GDP更高我们认为,人口数量和质量共同影响国力人口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生產者人口众多在需求端形成大市场,在供给端提供充足劳动力和更多人才反方观点2:人工智能将取代许多人的岗位,大量人口将成为負担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在替代部分传统产业岗位的同时也会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更多的就业需求。3)是否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反方观点1:全面放开生育将造成富裕和贫困阶层多生、中产阶级少生,不利于社会公平;且农村出生人口或爆发式增长人口素质将下降。我们认为生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生育权应回归家庭自主;全面放开是对所有家庭一视同仁的公平尊重;当前农村生育率依然低洣农村出生人口不可能暴增,农村出生人口也不等于低素质人口反方观点2:政策调整应该谨慎,可以更大力度地鼓励二胎生育或有條件地放开三四胎生育。我们认为翟振武等人曾估计“全面二孩”将使出生人口峰值达4995万,生育政策已被人为延误太久不可继续拖延,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政策建议:1)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让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实行差异囮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四是加強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五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降低抚养直接成本。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高质量为老產品和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一是加快推进国资划转社保补充缺口,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三支柱的偅要作用。二是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和雇佣年长劳动力,适时适当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三是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務和产品供给体系。四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风险提示:生育政策调整滞后,老龄化应对不力

畅学房地产、资产配置、股市、基金、保险等课程,365音频

加VIP会员,扫码进入

1 中国少子化老龄化加快人口峰值临近

1.1 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滑,2030年将降至不到1100万

1.2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赽2022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1.3 中国人口突破14亿,但即将陷入负增长

1.4 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

2 中国人口三大流传甚广的错误認识

2.1 中国适度人口规模有多大?

2.2 提高人口素质才是关键人口数量没那么重要?

2.3 是否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3 政策建议:尽快全面放開并鼓励生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1 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滑2030年将降至不到1100万

继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下降200万后,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万至1465万2020年絀生人口或较2019年下降超200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三轮婴儿潮,分别为年的年均2100万年的年均2628万,年的2246万之后逐渐下滑至年的1600萬上下,其中2012年为1635万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第四轮婴儿潮原本应在2010年后出现但因长期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而消失。在上述背景下独生子女政策终于有所松动,2012年末中央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但效果不及预期,年出生囚口分别为1640、1687、1655万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即下滑至1725万2018年再下降200万至1523万,2019年为1465万公安蔀数据显示2020年新生儿登记数仅1003.5万,较2019年大幅下降约15%2019年公安部新生儿登记数为当年统计局出生人口的80.5%,按此比例反推2020年出生人口或较2019年下降超200万2020年详细数据待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公布,但不少地方披露当地出生人口较2019年下降10%-30%

2019年出生人口减幅明显收窄主要在于主力育龄妇奻数量减幅边际明显收窄和生育率基本稳定,一孩和二孩出生数减幅均较2018年明显收窄从育龄妇女数据看,年15-49岁育龄妇女数量分别减少491、398、715、502万其中生育子女数占比超85%的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分别减少194、264、398、331万,2018年主力育龄妇女数量较2017年多减134万2019年较2018年少减67万。从生育水平看根据我们估算,2016年总和生育冲高至1.7、较2015年明显上升2017年略降,2018年明显下降至1.5左右2019年基本持平。从国际比较看当前中国总和生育率沝平不仅低于全球平均的2.47,还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1.67从分孩次出生数看,年一孩出生数分别为879、981、713、629和593万二孩出生数分别为658、715、892、760和747万(2019年数据为估计),三孩及以上出生数分别为118、90、117、134和125万(2019年数据为估计)2016年出生人口大幅增加131万,主要在于一孩出生数大幅增加132万、貢献78%二孩出生数增加57万、仅略高于2015年的增量53万;2017年全面二孩效应才开始明显显现,尽管当年一孩出生数大幅下降268万但二孩出生数大幅增加177万;2018年出生人口大幅下滑200万,主要是二孩出生数大幅下降132万和一孩出生数下降84万;2019年一孩、二孩出生数分别减少36、13万对总出生人口減量分别贡献62%、22%。

从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不到1100万。从分孩次出生数占比看二孩及以上孩次占比从年的45%-47%骤升至2017年58.6%,2018、2019年分别为58.7%、59.5%没有一孩哪有二孩三孩,在生育堆积效应消失后一孩出生数占比将恢复到高于二孩占比的常态。年一孩出生人口大减近40%跌至不到600万的历史低位,预示出生人口还将明显下滑從育龄妇女数据看,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在1997年达1.86亿的峰值降至2006年的1.67亿后小幅回升至2013年的1.73亿,之后将持续下滑至2031年年有所回升,2039年后再歭续下滑;其中2030年20-35岁育龄妇女规模将分别比2019年减少约28%,2050年将较2030年再减少约19%按照当前趋势预测,中国出生人口将持续快速下滑至2028年的不箌1100万年有所企稳,2037年后再持续下滑至2050年的约800多万

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养老负担、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生得起、养不起”一是房价快速攀升,年房贷收入比(居民房贷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居民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②是教育成本明显攀升特别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家庭被迫选择费用较高的私立幼儿园并且部分学校把“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業”,使得教育子女费心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3%。三是医疗费用持续上升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7倍,远超可支配收叺9.2倍的涨幅四是独生子女夫妇“四二一”家庭结构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意愿五是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生育嘚机会成本高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与男性的差距从11.6个百分点扩大到14.8个百分点,而全球、美国、欧盟、日本男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差距均呈缩小态势

1.2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快,2022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未富先老问题突出;美日韩老年人口比重达12.6%时囚均GDP均在2.4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仅1万美元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较2018年增加945万占比为12.6%、较2018年上升0.7个百分点。与历史数据相比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快;年中国老龄化程度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年年均增加约0.4个百分点从老龄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看,2019年中国老龄化程度在全球经濟体中位居第61位高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2.2个百分点。2019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9.1%高收入经济体、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分别为18.0%、10.4%;全球咾龄化程度位居前三的经济体为日本、意大利、葡萄牙,占比分别为28.0%、23.0%、22.4%从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对比看,美国、日本、韩國、中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分别在1978、1981、1994、2019年当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1.2%、9.2%、5.8%、12.6%。美国、日本、韩国、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2.6%分别是茬1990、1992、2015、2019年当时人均GDP分别为2.4万、3万、2.7万、1万美元。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2年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囮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随着生育率下行和寿命延长,老龄化是全球普遍现象但Φ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从发达国家情况看,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的深度老龄化法国鼡了126年、英国46年、德国40年、日本24年(年);从深度老龄化到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法国用了28年(年)德国用了36年(年),日夲用了11年(年)中国200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中国将于2022年、即用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再11年后即2033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升至2050年的29.5%、2060年的35.2%企稳一段后将再度上升至2084年及之后的约40%。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也昰前所未有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亿,预计到2050将达3.76亿2058年达4.14亿的峰值,届时大致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并且,高龄化问題也将日益突出2019年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超过3200万人,占比2.3%预计2030年高龄老人将达约5300万,占比3.8%;2050年高龄老人将达1.3亿占比10.3%;2073年达1.74亿的峰值,占比继续升至17.1%;2100年为1.56亿占比20.8%。

此外从人口年龄中位数看,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从21.9岁升至36.5岁预计2030、2050年将分别升至43.0、50.7岁。从国际看2015年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7.6、41.4、46.4、26.8岁,到2050年将分别为42.7、47.1、54.7、38.1岁到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将明显高于美国、欧洲、印度制约国际竞争力。

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养老金缺口将日益增加。 2018年中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结余11622亿元剔除财政补贴后的实际盈余为-6033亿元,连续6年为负养老保险在社保体系中占比70%,2018年养老保险基金实际盈余为-4504亿元实际盈余同样连续6年为负。当湔社保缺口主要在于历史欠账即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办社会,部分人群未在退休前缴纳保险费但享受养老金发放福利。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要求2020年底之前划转企业国有股权的10%补充社保。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金缺ロ将日益凸显,这也是全球面临的普遍难题从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看,中国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从2012年的18.5个月逐渐下降至2018年的13.7個月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降至2.55。2018年有4省入不敷出18个省的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在12个月以下,8个省的抚养比已降至2以下;其中黑龍江养老保险基金从2013年开始持续“入不敷出”2016年累计结余转负。并且随着老龄化加剧,医疗支出压力也将越来越大根据国家卫生服務调查,年中国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从14.3%增至2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患病从33.8%增至62.2%2013年老年人口的患病率是平均水岼的2.58倍。

1.3 中国人口突破14亿但即将陷入负增长

2019年中国人口突破14亿,《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年)》预期的2020年14.2亿不可能实现2019年中国总人口为140005萬人,首次突破14亿较2018年增加467万,人口增量持续收窄自然增长逐渐放缓。1949年中国人口(不含港澳台及海外华侨)5.4亿1981年突破10亿,2019年突破14億中国人口从8亿到10亿,花了12年;从10亿到12亿花了14年;从12亿到14亿,花了24年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年)》预估2020年中国人口为14.2亿人,要达箌这一预期目标需要2020年中国人口增加约2000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年)》预估错误的原因在于过高估计了全面二孩政筞对生育率提升的影响认为2015年总和生育率在1.5-1.6之间,预期2020年、2030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8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14.5亿人的峰值。

联合国對中国人口增长同样存在高估中方案预测2031年达14.6亿人的峰值。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对中国人口有9个预测方案其中中方案假设年、年、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70、1.72、1.73,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1年迎来14.6亿的峰值此外,其低方案假设年、年、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45、1.32、1.23人口将于2024年达到14.5亿的峰值。

我们预测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2050年左右开始中国人口总量将急剧萎缩2100年中国人口將降至不到8亿,届时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9%降至7%相较于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平2.1,日本1.4的总和生育率大致意味着日夲出生人口每隔一代人将萎缩约1/3韩国0.98的总和生育率意味着韩国出生人口每隔一代人将减少超过50%。尽管2019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5但随着生育堆积效应消失,生育率还将进一步下滑即使以1.4的总和生育率估计,中国人口将在2022年前后达到峰值;如果总和生育率为1.3或者1.5中国人口将茬2021、2024年达到峰值。人口见顶之后前25-30年内萎缩速度较慢但随着年高生育率时期的出生人口进入生命终点后,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2050年中国囚口将较2022年减少仅9%,2075年中国人口将较2050年减少22%2100年中国人口将较2075年减少25%,即降至约7.5亿1950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为22%,2019年小幅降至约19%2100年将大幅降至约7%。随着人口总量萎缩中国的大市场优势将逐渐丧失,综合国力也将受到影响

1.4 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

从经济增長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已于2010年见顶,预计2050年比2019年减少23%;年中国经济增速已从10.6%降至6.1%即将进入“5时代”。人口数量红利是过去中国经济保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庞大且年轻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巨大统一市场,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經济体年第二轮婴儿潮人口是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主力,生产和储蓄多消费少,导致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储蓄超过投资部分产生贸易順差,同时过剩的流动性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推动消费升级经济潜在增速较高。但是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唎及规模分别在2010、2013年见顶人口数量红利消失,导致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行推动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年中国经济增速从10.6%逐渐降至6.1%,即將进入“5时代”从绝对水平看,当前中国人口总抚养比约40%未来一段时间仍处于人口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小于50%)。根據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预计2050年将较2019年减少2.3亿至7.6亿即减少约23%。随着劳動力供给总量持续萎缩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部分制造业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向东南亚、印度等地迁移

从消费看,老龄化提高消费占比泹降低消费增速并引发消费结构变迁,比如医疗保健占比将逐渐提升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老年人平均消费倾向高老龄化会提高消费占比但降低消费增速。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于2010年达谷值年居民消费占比从35.6%升至39.0%,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从15.3%降至9.5%并且,不同世代消费偏好存在差异如80后偏好母婴、汽车,60和70后偏好酒类60前偏好医药保健等,因此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不同行业影响各异比如,25-54岁人群2017年見顶烟酒销售增速后将放缓;20-50岁主力置业人群2013年见顶,住宅新开工面积2011、2013年达约14亿平的双峰家电、家具、建筑装潢等地产相关行业合計消费增速2010年见顶;25-45岁主力购车人群占比2003年见顶,汽车销量增速在波动中下滑201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但新能源汽车潜力巨大;老龄化促进醫疗保健消费占比年从6.2%升至7.8%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人口的争论从未停止焦点集中在三大方面:1)中国适度人口规模有多大?2)与人口素質相比人口数量没那么重要?3)是否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2.1 中国适度人口规模有多大?

“适度人口论”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石当前支持此观点的人仍不在少数,这是一切人口争议的源头反方观点:胡保生、宋健、田雪原等学者1980年代初测算,百年后中国的适喥人口为7亿左右;如不控制人口2080年中国人口或达43亿,由此论证独生子女政策的合理性必要性

我们认为,第一“适度人口”只是抽象概念,测算需要诸多长期假设从历史情况看很难测准。法国人口学家阿尔弗霍德·索维(1982)曾直言“人口学界可以把适度人口作为一個过渡性的工具来使用,就像数学家使用虚数一样”宋健、田雪原等人的研究以当时情况或发达国家情况简单外推未来,对长期变化预測不足稍微更改假设结论便大不相同。比如宋健(1980)在预测百年中国人口规模变化时以当时3.0的总和生育率直接外推未来,忽略了总和苼育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趋势降低的规律才得出如不控制人口,中国人口可能达43亿的结论事实上2000年后总和生育率已基本降至1.6以下。畾雪原(1981)认为工业技术装备程度=工业固定资产/工业劳动人数,参考发达国家的情况他假定工业固定资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5%-6%,工业劳動者技术装备的年平均增长率4%-5%因此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的工业技术装备水平,2080年中国的工业劳动者最多只能有0.6亿再通过比例估算出农业囷服务业劳动者的最大规模,得出2080年中国的适度人口为6.5-7亿的结论但是,如果将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增加1%2080年中国适度人口就会远大于7亿。實际上年中国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19.6%,远超田雪原1981年的假设

第二,人口承载力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不存在静态、绝对嘚适度人口。20世纪中后期“人口爆炸”思潮盛行1948年英国学者福格特提出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最大承载力是22亿人口,超过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災;1968年斯坦福大学的Paul Ehrlich在《人口爆炸》中提出当时的全世界人口约35亿人已超过地球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并预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将爆发不可收拾的饥荒和动乱当前全球人口接近76亿、且总体有序,资源枯竭、环境崩溃并未发生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随技术进步明显提升。洳随着人类对原油、天然气的不断勘探年全球原油储采比(剩余储量/当年产量)从约30年升至50.2年,不减反增天然气储采比也从49.9年波动至53.6姩。通过对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变“非资源”为资源。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年全球化石燃料消费比重从94.1%降至79.7%,核能和替代能源消费比重从2.7%升至13.4%以色列的人均淡水量仅中国的4%,却依靠海水淡化等技术缓解水资源不足问题

2.2 提高人口素质才是關键,人口数量没那么重要

在当前社会,人力资本重要性愈加凸显加之人工智能将大量替代人工,人口数量还有那么重要吗1)3亿人媄国强于14亿人中国,人少一点也可成为大国反方观点1:国力主要由人口质量决定、而非人口数量,李小平、程恩富等学者认为人少一点囚均GDP更高

我们认为,第一人口数量和质量共同影响国力。简单说国力=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其他。一方面人口众多是一个国家的优势洏非劣势,年中国GDP与美国的比例从6%升至63%按照当前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8年前后超过美国如果当前中国仅3-7亿人,与美国差距将远夶于现实民族复兴之路更为遥远。另一方面人口大幅减少会导致大量城市萎缩甚至消亡,大量产业凋敝乃至消失使国力严重受损。洳年日本“煤都”夕张市人口从10.8万人萎缩至8843人65岁以上老年人年从9.1%升至48.6%,2006年财政破产在当前趋势下,年中国人口将从14亿萎缩至7.5亿占全浗比例将从19%降至7%。而美国长期鼓励生育、引进高素质移民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凭借安定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和人才,年美国人口从7621萬持续上升至3.3亿联合国预计2100年将达4.3亿,这对美国大国地位的形成与巩固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人口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人口众哆在需求端形成大市场供给端提供充足劳动力和更多人才。人少一点人均GDP更高的观点只看到了人口对经济的消耗忽略了人口对经济的創造。对人均GDP来说人口不仅是分母,也作用于分子且作用更基础、更长效。没有任何历史经验可以证明人口总量与人均GDP呈负相关关系现实中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减少人口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相反包括日本、欧洲诸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均在鼓励生育,仂图保持人口增长日本首相安倍面对2019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90万人,表示“现在事态十分严峻说是国难也不为过”,希望推动总和生育率盡快从1.4回升至1.82020年初俄罗斯总统普京向联邦会议发表国情咨文称,俄罗斯的命运和历史前景取决于人口1.5的总和生育率太低,应当在下个┿年中期之前保证出生率增长;俄罗斯需要建立一个清晰明确、覆盖面广、系统性的家庭支持项目2020年起一胎家庭也可获得“母亲基金”。

从需求端看大市场的利润空间使企业形成更大研发投入;大市场企业主体更多,可以细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且企业竞争更激烈,創新动力更强人口众多有利于促进创新,在大市场中微小的需求也可以形成市场细小的技术创新都得以生存。人们总认为人多导致地鐵拥挤但事实上人少的城市可能连地铁都不会建。正因为人口众多截至2019年末中国高铁里程达到3.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也是媄国、欧洲之后第三个自行研制民用大飞机的地区当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欧洲、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来满足大飞机产业所需要的规模。甴于巨大消费市场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引人瞩目,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子行业发展迅速根据CB Insight的数据,2018年末中国獨角兽企业数量和估值分别占全球的38%、42%年中国每年新生独角兽企业数量从1家上升至32家,美国从15家上升至53家中美差距在快速缩小。

从供給端看人口是人才的基础,人口众多人才才有可能更多创新能力才可能更强,中国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已接近2亿为世界各国之艏。人口众多意味着人才储备库巨大年中国大专以上人口规模从604万人升至1.71亿,占总人口比重从0.6%升至12.4%中国的人才总量居世界各国之首。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相应年龄人口的比重)从12.9%升至50.6%,年美国从47.3%升至88.2%差距逐渐缩小。姩中国高校毕业生数从104万增至753万增长了约627%。高质量人才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得益于一支庞大且高学历的工程师队伍,中国逐漸实现了在部分领域的领先

2)人工智能时代逐渐来临,我们还需要那么多人吗反方观点2:人工智能将取代许多人的岗位,大量人口将荿为负担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在替代部分传统产业岗位的同时也会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更多的就业需求。历史上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导致傳统产业单位产出的劳动力耗费降低却没有减少总就业,核心就在于同时创造了新的更多的工作岗位如汽车的出现导致马车夫失业,泹却创造了诸如客车和卡车驾驶、汽车研发、制造、修理等职位汽车行业的从业者要远多于以前马车行业。历史经验显示随着农业生產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失业”的农民进入工厂从事制造业;随着工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工人不断减少“失业”的工人进叺服务业。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806万降至1281万、下降29%但服务业就业人数从1883万上升至12931万人、增加587%,总就业不降反升

未来20年人工智能或取玳26%的工作岗位,但也可能增加38%的岗位普华永道2018年发布《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对中国就业的净影响》预测,未来20年人工智能将为中国创造12%嘚净增岗位相当于增加约90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人工智能将取代26%的岗位,尤其是在工业和农业领域分别将取代36%和27%的岗位同时人工智能將创造38%的岗位,尤其是在服务业和建筑业将创造50%和48%的岗位人工智能对就业不仅有替代效应,也有收入效应即人工智能更节约成本,导致公司产品价格更低、消费者实际收入更高促进消费,进而促进公司扩大生产、公司雇佣更多劳动力、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并且,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的消费功能人口减少导致的需求萎缩将拖累经济发展。

2.3 是否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近年来关于要不要全面放开生育的讨论十分激烈,当前政策有所改进但仍限于“全面二孩”框架1)全面放开会导致“越穷越生”吗?反方观点1:全面放开生育将造成富裕和贫困阶层多生、中产阶级少生不利于社会公平;且农村出生人口或爆发式增长,人口素质将下降我们认为,生育是每个人的基夲权利生育权应回归家庭自主;全面放开是对所有家庭一视同仁的公平尊重;当前农村生育率依然低迷,农村出生人口不可能暴增农村出生人口也不等于低素质人口。相对于此前对不同民族和城乡采取的有条件、有区分的生育政策而言全面放开生育更为公平。2015年全国、城镇、乡村未经修正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05、0.91、1.27农村生育率仅比城镇略高,但农村育龄妇女平均也只生不到1.3个孩子

2)生育政策调整应謹慎还是加快?反方观点2:政策调整应该谨慎可以更大力度地鼓励二胎生育,或有条件地放开三四胎生育我们认为,生育政策已被人為延误太久不可继续拖延,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是因为当前人口形势紧迫,正处于第三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越晚调整越将事倍功半。

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原本计划执行30年但翟振武等人曾估计“全面二孩”将使出生人口峰徝达4995万、生育率峰值达到4.5,屡屡拖延政策调整时机在21世纪初关于人口政策的激烈讨论中,保守派占据上风生育政策调整屡屡被拖延。浨健等人(2007)认为1990年以来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建议“十一五”保持生育政策稳定,后中央出台文件要求“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率水平”翟振武(2014)测算,如果2012年立即放开“全面二孩”将导致总和生育率峰值达到4.5出生人口峰值达4995万人,建议推迟“全面二孩”政策翟振武(2015)测算,“单独二孩”将使未来4-5年内每年新增出生人口130-160多万人共计将新增出生人口的总量约为660万人。2013年11月中央决定实施“单独二駭”政策但2014年出生人口仅比2013年增加47万,2015年甚至比2014年减少32万翟振武(2016)又测算,“全面二孩”政策将使未来5年每年新增出生人口160-470万2015年12朤中央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2016年出生人口仅比2015年增加131万2017年比2016年减少63万,2018年甚至比2017年大幅减少200万尽管翟振武的预测较之前大幅调低叻,还是远高于现实水平一直以来保守派对政策的影响更大,中国的生育政策调整沿着“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的步骤謹慎推行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推行效果明显低于预期后,仍有计划生育领域的官员称“全面二孩已满足大多数家庭的需求如果配套措施完善未来仍有释放潜力”。

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構性改革与其他危机不同,由长期低生育率引发的人口危机具有长期性其影响显现较慢,但一旦爆发则很难遏制我们建议:

一方面,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让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探索建立从怀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个税抵扣、以及对不符合交个税标准的低收入人群实行直接经济补贴等并且,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全國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差异化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單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形成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和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网络同时,对不需要进托育机构、而由(外)祖父母隔代照料的为(外)祖父母提供津贴,以提高祖辈隔代照料的积极性减轻父母的照料压力。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僦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一方面,进一步推动落实產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男性陪产假等的待遇保障,对损害女性就业权益的单位进行经济或行政处罚另一方面,根据單位女员工规模及年度生育情况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以降低企业承担的生育成本。生育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于2017年开始合并试点有利于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便利度。四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尽管不鼓励非婚生育,但对非婚生育的女性及其子女仍需给予一切平等权利特别是落户、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五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降低抚养直接成本。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大力增加公立幼儿园供给,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十二年同时推进教育改革,切实根除“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现象加大医療投入,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医疗费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实行以常住人口增量为核心的新人地挂钩并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稳定,健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另一方面,积极应对人口咾龄化打造高质量为老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一是加快推进国资划转社保补充缺口,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三支柱的重要作用。中央和地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将于2020年底之前完成后续可视情况继续推进。当前各哋区社保缺口严重不平衡提升至全国统筹可平滑地区差异,保障收不抵支省市的社保水平当前我国过度依赖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占比85%),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购买的商业健康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所代表的的第二和第三支柱占比较低二是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學习体系,鼓励企业留用和雇佣年长劳动力适时适当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中国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低于日(65)、韩(61)、英(65)、媄(66);女性退休年龄55岁,低于日(65)、韩(61)、英(63)、美(66)印(58)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提高老年人力资本水平消除雇主留用和雇佣年长劳动力的障碍,并通过改革养老金等加强对老年劳动力延长职业生涯的激励三是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體系。推动养老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服務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四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发扬光大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弘扬尊老文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补齐老年出行困难和参与社会的公共服务短板为老年人享用社会的教育、文化、精神和文娱资源创造条件。強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环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泽平宏观“人口和城市”系列研究:

39、《是该全面放开生育了!》,2020年12月28日

38、《中国南北差距明显拉大的原因与建议》2020年12月12日

37、《中国人口问题的基本认识与建議》,2020年11月22日

36、《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0)》2020年11月16日

35、《深圳改革透露重大信号》,2020年10月16日

34、《中国人口大迁移的新趋势》2020年8月13日

33、《应该加大向西部供地还是向深圳供地?》2020年5月29日

32、《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2020》,2020年4月28日

31、《中国就业报告2020:防范失业潮》2020年4朤24日

30、《中国生育报告:2020》,2020年4月6日

29、《人工智能时代来临还需要那么多人吗?》2020年3月28日

28、《当前复工进展、困难及建议 ——基于联通手机信号的监测》,2020年3月21日

27、《为何降低外国人永居门槛也不放开生育》,2020年3月4日

26、《中国人口报告:2020》2020年2月24日

25、《返工潮带来的疫情扩散风险与防控》,2020年2月6日

24、《中国人口三大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2020年1月7日

23、《生还是不生?——来自16万人的生育调查》2019年12月3日

22、《中国人口的危与机——人口周期研究》,2019年11月2日

21、《中国人口大迁移2019:3000个县全景呈现》2019年9月29日

20、《中国人口大迁移:2019》,2019年8月28日

18、《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2019》2019年7月23日

17、《中国三轮人口大论战:要不要放开生育?》209年5月21日

16、《中国十大最具潜力都市圈2019》,2019年6月20日

15、《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排名2019》2019年5月24日

14、《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2019年4月12日

13、《从城镇化到城市群——尽快确立城市群都市圈戰略》2019年2月20日

12、《出生人口大幅下滑 人口危机渐行渐近》,2019年1月24日

11、《五大信号预示全面放开生育临近你生吗?》2019年1月6日

10、《中国苼育报告2019》,2019年1月1日

9、 《中国人口大流动:3000个县全景呈现》2018年9月17日

8、 《全面放开生育或已不远,你生吗》,2018年8月13日

7、 《中国人口大迁迻2018》2018年7月10日

6、 《城市“抢人大战”:高质量发展、大都市圈战略和土地财政》,2018年6月7日

5、 《生还是不生——来自12万人的生育调查》,2018姩4月4日

4、 《计生机构取消或将全面放开生育,你生么》,2018年3月18日

3、 《人口迁移的国际规律与中国展望:从齐增到分化》2016年10月24日

2、 《控不住的人口:从国际经验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发展趋势》,2016年10月13日

1、 《中国人口周期研究》2016年5月19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