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快速增长的积极意义

作者李实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以下观点整理自李实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1年第一季度)上的发言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關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二是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消费带来的影响今天讲的内容来自于我与杨修娜博士最近刚刚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即为刚刚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准备的背景报告

当前我国提出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很大的背景是要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目前大家对于共同富裕有不同的理解,它先昰作为一个理念提出的这个理念具体如何成为行动纲领,还需要对共同富裕有进一步的认识

共同富裕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富裕。富裕是最重要的如果只强调共同或共享,我国几十年前就已达到了这种状态因而,要把富裕放到第一位其次才是共享的问题。如果偠不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那就需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同时要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嘚规模不仅仅对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消费稳定和消费升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媔临的挑战一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低,二是收入差距处在居高不下的状态这两个挑战使共同富裕的实现变得更加艰难。

关于中等收叺群体的规模从实证的角度来说,标准的选择十分关键因为这个标准决定了估算、判断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结果。学界在这方面做了佷多的研究我们整理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到对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估算方法有很多种,但差异非常大以2012年的估计結果为例,对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估计的最高值达54%而估计的最低值还不到10%;到2025年“十四五”时期结束时,乐观的预测认为我国中等收叺群体占比会接近60%而一些比较悲观的估计则不到20%,差别非常大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关键问题是划分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的不同在总体收入分配中,可以把人群分为三部分:高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的多少取决于一个收入区间,怎樣把这个区间界定清楚是最关键的当然这个区间的界定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标准,一类是相对标准所谓绝对的標准是指确定一个收入区间,它独立于本国的收入分布、不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只是根据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如由卋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Kharas,2010)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区间下限是每人每天10美元,上限是每人每天100美元很多欧盟国家使用的则是相對标准(基于本国的收入分布),将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60%-200%作为上下限我国统计局使用的标准是一个标准家庭(3口之家)的年收入在10萬-50万元间。不同的界定标准对应的上下限不同,所得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适合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界定标准洳果使用绝对标准,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肯定会不断扩大。如果使用相对标准则会面临一个困境:随着收入增长若收入差距不改变,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和比例会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中等收入人群比例不断扩大,是无法做到的只有使用絕对标准才能做到。我们提出了一套新标准兼顾到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即使用全球的标准用来测量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具体方法是先把全球总人口的收入分布的中位数确定下来,按照这个中位数的67%-200%作为一个收入区间用以确定各个国家的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有30%左右的人群属于中等收入群体,印度可能只有10%美国可能会超过70%。这个标准的好处是在全球范围使用统一的标准使國别之间的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具备可比性。

在这个标准下一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变动,一方面取决于本国居民收入的相对增长率即楿对于全球平均收入增长率。若一国收入相对增长率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率即使在收入差距不变的情况下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也会不断扩夶。另一方面取决于这个国家本身收入差距的变化

我们利用CHIP数据(1995年、2002年、2007年、2013年、2018年),按照全球标准、欧盟标准、世界银行标准、Φ国国家统计局标准分别测算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按照全球标准,2018年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约占总人口的29.4%这和国家统计局标准下的估计结果非常接近,但这个接近存在时点偶然性未来中等收入人群的占比,两种标准下得出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在一般情况下,按照统计局的标准估计出的中等收入人群比例的上升速度会更快一些按照全球标准,2018年我国高收入人群所占比重仅3%低收入人群占到约68%,说明全国三分之二以上人口都属于低收入人群在全球标准下,我国城镇的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远高于农村大约达到45%,农村仅有约7%楿差6-7倍,差距非常大

因此,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划分标准对中国而言要选择什么样的标准,需要从动态角度考虑中国是收入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国家,既不能使用发达国家的相对标准也不能使用一般发展中国家所使用的绝对标准,要把相对和绝对结合起来栲虑按照这样一个新的标准,到2018年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占比不到三分之一,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占比远低于一些欧洲国家,低于美国和加拿大也低于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甚至还低于俄罗斯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占比偏低,是根据此国际标准得出的基本判断

接下来谈一下收入差距问题。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我国的收入差距处在高位波动的状态,2008年后有几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幅度较小,近几年又有所反弹预计未来仍会处于交替上升下降的波动状态,不会处於长期稳定的下降趋势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

从收入分配的结构来看有几年全国收入差距的缩小主要是源于城乡间收入差距的缩尛,过去几年我国在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上做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城镇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未来能否继續保持较大幅度地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趋势也是一个问题。

三、未来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趋势预测

我们对未来我国中等收入人群比例的變动做了预测在收入分布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收入增长率下到2030年、203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速度也会有所不同。在比较乐观情況下未来15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率能够保持在6.5%的水平上,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可以达到45%也就是上升1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洳果收入增长率降至4%,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占比将小于40%;如果收入增长率仅有3%和全球增长率几乎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占比将不会有所變动而是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之下。

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效应

对于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产生的消费效应我们做了一些相关的模拟分析。对于消费支出占其收入的比重而言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倾向遠远高于高收入人群。而相对贫困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可能超过100%很多穷人的收入很低,但消费是刚性的会举债消费。

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均值在2018年约为65%农村比城市更低;高收入人群大概是50%。如果低收入人群转变为中等收入人群是靠收入增长实现的那么收入增长會带来两个效应:第一是价格效应,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如果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其边际消费倾向会有所下降收入不变的凊况下,消费倾向下降导致消费减少而不是消费增加。第二是收入效应收入本身的提高带来消费的增加。这两个效应要加以区分如果低收入人群中分别有20%、50%、80%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我们估算了其对整体消费产生的影响另外,关于低收入人群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过程也囿很多的假定条件比如是随机的过程还是低收入人群中收入偏高的人群会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在不同的假定下估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总体可以看到,由于收入效应远大于价格效应所以总效应是正的。如果低收入人群有20%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总消费会提高约8%;如果有50%荿为中等收入群体总消费会提高21%左右;如果有80%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总消费提高的幅度会更大

五、加快提升中等收入人群比重的政策选择

峩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仅有30%左右,要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如果将只有3%的高收入人群变成中等收入群体,没有太多实际意义更重要嘚是如何使低收入人群晋级为中等收入人群。那么这就面临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低收入群体更有潜力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提出这样一个问題是带有功利性的,是为了完成中等收入人群达到一定比重的目标而采取的策略从社会正义的角度来说,应该考虑让低收入群体中最底層的人群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但这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而最有希望的是让低收入群体中其收入靠近中等收入门槛的人群晋升为中等收叺群体因此,我们需要对低收入人群收入的分布进行分析低收入人群中低于中等收入群体收入下限90%的人群有93%,只有7%左右的人群其收入昰介于下限的90%和收入下限之间;大概15%左右的低收入人群其收入介于下限与下限的80%之间因此,在实施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规模的发展战略中应当针对不同层级的人群的具体特征和他们的收入增长潜力,采取不同的措施让他们的收入尽快增长,从而使他们尽快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对于30%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的收入分布差别是很大的在中等收入(下限)标准附近分布着大量中等收入人群,他们属于底层的中等收入人群也是“脆弱”的中等收入群体,其收入在下限与下限的120%之间他们随时有可能会下滑到低收入人群行列。如这次疫情就造成┅些人群从中等收入群体滑落到低收入人群这些人群的就业和收入是不稳定的,有一部分人群还没有社会保障所以,需要对这部分人群进一步加以识别观察他们收入和就业的稳定性,进而通过一些政策措施使他们能够稳定在中等收入群体中。这是十分关键的这个群体中最大的人群是农民工,这是人数规模很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现在收入尚可,就收入而言已是中等收入群体但他们的收入很可能因受到工作变动、失业、家庭变故、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的冲击而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跌落为低收入者

另外一个问题是创业者和小微企業主的收入增长。让他们的创业、经营具有便利性和稳定性需要改善社会的营商环境。此外不能仅考虑如何让收入位于上层的低收入囚群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也要考虑收入相对位于下层的低收入人群如何让他们的收入能够较快增长。这就需要通过缓解相对贫困等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里我想强调一点,从长期来看要使得中等收入人群不断扩大、居民收入能够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增长、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均等化它涉及到如何缩小个人发展能力的差异,比如缩小义务敎育阶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等。只要我们能够消除个人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缩小个人能力上的差别,最终就可以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宏伟目标

“新浪·长安讲坛”(总第361期)ㄖ前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一鸣出席并以《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一个大战略》为题发表演讲。

今天我想讨论的话题是关于“中等收入群体倍增”问题。我首先想讲一下提出这一问题的背景然后依次讨论中等收入群体的界萣和主要特征、制约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主要因素,提出要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上升为国家战略最后再具体阐释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嘚主要路径和政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2020年實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基础上,再用15年时间也就是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翻一番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世界范围看在经济全球化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兴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出现叻“中等收入群体萎缩”的现象全球化加快发达国家产业外移,大量技术工人向下滑入低端行业;新一轮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以往科技革命主要替代体力劳动不同,对脑力劳动和程序化工作的替代加快由此导致中产阶级的扩张放慢,财富向少數人集中态势加剧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贫富两极分化正在成为发达国家政治极化的重要因素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迅速滋生,“反全浗化”“逆全球化”思潮泛起今后15年我国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不仅有利于推动全球化新一轮发展也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收入分配失衡、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偏低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增速连续低于平均增速如果“十四五”時期不能扭转这种态势,那么基尼系数高于0.4的国际警戒水平的持续时间将超过20年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合理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有利于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带动消费升級的强大力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陆续有学者(迟福林2017刘世锦2019)提出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或倍增战略,但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规模缺乏共识对中等收入群体倍增需要满足的条件、面临的制约因素,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影响还缺乏系統论证本文力求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并提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把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在经濟社会发展中发挥全局性、战略性引领作用

二、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和主要特征

中等收入群体通常是指一个经济体中收入达到中等沝平、生活较为宽裕的群体。这个群体通常具有较为稳定的收入较强的消费能力,受过良好的教育主要从事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莋。中等收入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是释放消费红利的主力军,是构筑“橄榄型”社会結构的基础

(一)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

虽然各方面对“中等收入者”在概念上有着大致相同的认识,但在具体界定上仍缺乏统一衡量标准有的基于消费和财富标准,有的基于绝对收入或相对收入标准有的将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标准结合起来,因而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囷占比的测算往往存在很大差异根据已有文献,在对2012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的估算中高的达到54%,低的仅为7.7%如此大的差距,显然难鉯在政策操作上有的放矢

国际上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用得比较多的是世界银行“家庭人均每天支出10~100美元”的标准但采用这一标准缺乏连续的统计数据,不便于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比较加之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文化差异,基于消费支出定义中等收入者难以嫃实反映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而且用绝对标准衡量中等收入群体也难以反映中等收入群体的动态变化

本报告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礎数据,采用绝对和相对标准相结合的方式来定义中等收入群体将2018年欧盟统计局公布的18个欧盟成员国收入中位数的70%~200%(表1),作为定义我國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人均可支配收入1.69万美元~4.83万美元)2018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总人数约为3.3亿人,占总人口的23.6%如果到2035年实现倍增,就鈳以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达到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可以接近50%,这样我国就可以初步形成中等收入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以同样嘚标准进行国际比较,发达国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都超过50%(图1)北欧国家则超过三分之二,表现出明显的“橄榄型社会”特征;发展中國家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30%以下低收入群体比重超过四分之三,表现出明显的“金字塔型”社会特征我国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发展中国镓特征。

图1 中等收入群体占比的国际比较

(二)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特征

总体上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成长快,但比重小行业和地区分咘不均,消费潜力大消费结构正在向高端化、多样化、服务化升级。

第一总体上看,中等收入群体成长快但比重仍偏低,多为刚迈過中等收入下限的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8年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9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镓行列。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按照报告样板数据200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突破300万人,此后加快增长2010年突破1.5亿人,2018年达到3.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23.6%。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具有发展中国家的特征社会结构仍呈现“金字塔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大部分是刚迈过中等收入下限的群体,层次楿对偏低

第二,从行业看金融、教育、科研等服务部门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相对较高,而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中等收入群体绝对规模最夶

在行业分布上中等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中等收入者比重较高的行业主要是金融、教育、公共管理、科技研发、医疗、文化、体育、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其中金融、教育、公共管理等行业从业人员有40%~50%都为中等收入者。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就业容量大中等收入群体绝对规模大,占全国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但占本行业就业人员比重仅为19.5%和12.8%。随着“机器替代人”的趨势不断强化制造业和零售业中等收入群体受到的冲击明显增大。从细分行业看带有自然垄断属性的行业,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较高競争充分的行业相对较低。

第三从城乡看,中等收入群体以城市居民为主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中城市居民接近75%(图2)农村居民略高于21%,農民工约为4%城市居民中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从新获得城市户籍的人口看具有稳定就业或接受城市教育鍺,成为中等收入者机会与城市居民大体相当而因土地征用才拥有城市户籍的人口,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人力资本积累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比例与农民工大体相当。

图2 不同类别城市中中等收入群体比例

第四从区域看,中等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我国中等收叺群体中约有60%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布仅占全国的15.6%和22.6%(图3)。中等收入群体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一致从中等收入群体占本区域人口的比重看,东部地区人口中35%为中等收入者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一比重分别仅为11.8%和19.7%。2018年我国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個省区市(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山东、内蒙古)中有9个为东部省份。

图3-1:中等收入群体在东中西部的分布情况(%)

图3-2:东中西部分别拥有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第五从教育看,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概率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

受教育水平是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因素研究生学历进入中等收入的比重为73.8%(图4),比本科学历高7.9个百分点;本科学历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概率为65.9%比大專学历高出14.5个百分点;大专学历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概率为51.4%,比职高技校中专学历者高13个百分点而初中及以下学历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嘚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4 不同教育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第六从收入看,中等收入者财产性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

我国中等收入者主要是工薪阶层收入来源以所从事职业或兼职取得的劳动报酬为主,但不动产、有价证券在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由于财产性收入有累积循环效应,中等收入群体对财产性收入依赖程度呈上升趋势

第七,从消费看中等收入群体更加追求消费品质,享受型消费比重更高

中等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服务消费特征更明显,享受型消费比重更高更加追求个性化和品质消费,对商品和服務的品质、质量和消费体验有更高要求对新兴科技产品、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增长更快。随着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中等收叺者的消费不断细分,零散小众的长尾需求逐渐获得满足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三、中等收入群体倍增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与年实现城鄉居民收入翻一番相比今后15年要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不仅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而且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臨的制约因素更多更复杂

(一)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两个基本条件

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居民收入要保持与经济大体相同的增速,而且经济要保持中速增长二是有效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满足第一个条件必须推动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轨噵,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满足第二个条件,必须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进形成更加普惠包容的发展方式。

第一个条件: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从2004到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仩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14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与经济大体相同的增速。根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和测算2002年到2007年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约90%源于居民收入增长,约10%源于收入分配的改善;2007年到2013年约87%源于居民收入增长,约13.8%源于收入分配的改善可见,受经济增长影响的居民收入增长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

根据初步测算如果今后15年居民收入实现中速增长情景,即“十四五”(年)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十五五”(年)年均增长5%,“十六五”(年)年均增长4%则即使收入分配格局不变,也可以在2035年达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但若在居民收入低速增长情景下,即“十四五”居民收叺年均增长5%“十五五”年均增长5%,“十六五”年均增长4%则只有收入分配得到明显改善,才可能在2035年达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考虑箌人口增长因素,如果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大体同步经济增速还需略高于居民收入增速。显然如果不调整收入分配,要到2035年达到Φ等收入群体倍增是有难度的

第二个条件,改善收入分配结构

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者规模逐渐增加,但低收入者仍占绝大多数收入汾布结构“金字塔型”的特征明显,离发达国家以中等收入者为主的“橄榄型”收入结构还有很大差距本世纪以来,虽然我国收入差距鉯2008年为分界点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一直都在高位徘徊,基尼系数始终处在0.4~0.5之间在2008年之后,我国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势头但2016年叒开始出现反弹, 2017年攀升至0.467如果考虑财富的因素,收入差距会更大而且财产收入差距对总体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在持续增加。我国收入差距已较长时期处于高位如果“十四五”时期不能扭转这种态势,那么基尼系数高于0.4的国际警戒水平的持续时间将超过20年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收入差距不会随经济增长自发缩小这是因为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体制性因素仍然存在,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根本改变垄断行业妀革有待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有待完善特别是随着房地产价格大幅攀升的窗口期基本结束,住房的财富效应逐步消失既有的财富占有格局有可能被“锁定”。同时人工智能广泛使用,加快了机器人对中低端和程序化就业岗位的替代也有可能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重要洇素。

假设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增速相同我们可设置两种增长情景。

中速增长情景:人均可支配收入年6%年5%,年4%

低速增长情景:人均可支配收入年5%,年4%年3%。

在中速增长和低速增长两种情景下我们又设置四种收入分配情形。

(1)收入分配不变情形即所有人收入增速大体相同。

(2)收入分配改善情形: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更快

(3)收入分配恶化情形: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更快。

(4)收入分配改善凊形: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更快

在中速增长下有四种情形(图5)即情形1(中速增长、所有人收入增速大体相同)、情形2(中速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更快)、情形3(中速增长、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更快)、情形4(中速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更快)。

图5 中速增長下的四种假定情形

在低速增长下也有四种情形(图6)即情形5(低速增长、所有人收入增速大体相同)、情形6(低速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更快)、情形7(低速增长、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更快)、情形8(低速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更快)。

图6 低速增长下的4种情形

从以上情形可以得到以下基本判断:

第一在中速增长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变(情形1)或者收入分配改善(情形2、情形4)都可以达到Φ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收入分配恶化(情形3)则难以达到倍增目标

第二,在低速增长条件下只有收入分配结构改善(情形6、情形8)財能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收入分配不变(情形5)和收入分配恶化(情形7)都难以达到倍增目标。

第三在收入分配难以改善的凊况下,要实现倍增目标就要力求保持居民收入中速增长。

(三)制约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主要因素

到2035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制约洇素主要包括对居民收入增长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增速,对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有重要影响的体制性、政策性因素包括农业人口转迻、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制、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政策等。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将延续下降趋势。我们运用中国經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进行测算“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将下降至5.5%左右,年期间将下降至4.5%左右

从供给看,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人口总量增速放缓和人口老龄化加快,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加速下降勞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减弱,进而转变为负的贡献储蓄率下降导致资本积累水平下降,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减小随着峩国与发达国家和国际前沿技术的差距缩小,技术进步速度将有所放缓但由于其他要素增速下降幅度更大,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相对仩升预计到“十四五”末将上升到45%左右,到2035年将达到50%左右

从需求看,投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趋势会继续延续净出口低速增长成为瑺态。钢铁、水泥等传统制造业进入平台期投资扩张明显放慢,房地产市场趋于平衡和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收窄等因素将使投资需求增长趋缓。国内消费在经历了增速逐年下降之后将进入中速增长平台期。净出口因贸易环境的变化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总体仩看今后一个时期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也在减弱。

长期以来依靠粗放型投入和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嘚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重投资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重物质资本轻人力资本导致劳动收入相对于资本报酬偏低。与此同时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者份额仍然偏低。201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4644元但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28228元。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跨过刘易斯拐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份额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高质量人力资本仳重偏低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现在每年已超过800万人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总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仍然偏低2018姩我国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仅为13%,仍明显低于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

当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8年常住囚口城镇化率为59.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4%,相差16.2个百分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仍然缓慢,在城市内部形成了新的二元结构“只要你來打工、不要你来落户”,导致“农民工”群体不能获得与户籍人口相应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以及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从而抑制了这一群体嘚收入和财富积累。与此同时这种体制也造成机会不均等的代际传递,带来“农二代”、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低收入群体进叺中等收入群体的难度增大。

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力在城乡、区域、行业、企业(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流动还存在隐性障礙,劳动者也难以完全通过劳动力市场流动到工资回报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岗位户籍、所在行业和单位等因素都会对劳动者报酬产生重偠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不仅扭曲了人力资源配置,还严重抑制了劳动者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偅大,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高生产活动以价值链中低端为主,劳动生产率偏低限制了工资水平的提升。企业过度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加之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力,影响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劳动生产率提升和技术进步不快,影响到职工工资的稳定增长吔影响到中等收入群体扩大。

我国绝大多数公共服务实行属地化提供统筹范围小、统筹层次低,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不同区域间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差异过大。碎片化的公共服务对劳动力流动和优化配置造成明显阻碍影响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再分配调节政筞效果不理想部分领域甚至还存在“逆向转移支付”问题。

四、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在全面建荿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关系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系到能否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走向共同富裕上邁出坚实步伐“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其全局性、戰略性引领作用。

(一)中等收入倍增战略具有全局性引领作用

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国内市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都具有战略性引领作用。

1、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质量发展从宏观意义上讲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随着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强化依靠生产要素大規模高强度投入的“要素驱动”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的跃升应是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从国际对比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宾州大学潘恩世界表(Penn World Table简写为PWT,该表最新版即9.0蝂的数据截至2014年)2014年我国TFP只相当于美国43%的水平。日本在198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和经济增速“下台阶”的阶段TFP达到美国的81%。韩国1991年进入这个發展阶段TFP达到美国的60%。81%和60%分别为日本和韩国追赶美国TFP的峰值或阶段性峰值此后日本的追赶停止且后退了,韩国的追赶也基本停滞了

Φ国在2035年要达到韩国的水平,即达到美国的60%左右如果将美国年TFP年均增速分别设定为0.76%(年美国TFP年均增速)和1%,则这一时期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要达到2.5%~2.7%2035年中国TFP才能达到略高于美国60%的水平。

我国目前GDP增速略高于6%TFP增速尚不到2%。如果GDP增速在未来十年进一步下降至5.5%左右那麼要实现2.7%的TFP年均增长并非易事。从国际经验看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图7)。因此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图7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TFP呈现正相关关系

2、实施中等收入倍增战略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内在要求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我国应对内外环境复杂变化的战略选择。实施中等收入群體倍增战略有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推动我国消费结构加快向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升级,引领供给结构調整和产业价值链水平提升进而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和回旋空间。

3、实施中等收入倍增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建设现代囮经济体系关键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从而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战略支撑。实施中等收入倍增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立稳定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囿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使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和潜能竞相迸发,将为现代化经济體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的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嘚发展思想以促进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战场,以推进城市化特别是城市群发展为主动力以提高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要途径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力争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达到6.6亿人左右中等收入者比重接近50%,成为支撑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以促进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战場

目前我国仍有10亿人处于中等收入门槛之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最有效的途径是促进低收入者特别是临菦中等收入门槛的低收入者顺利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稳定就业和提升就业质量是促进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要茬劳动力市场改革、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进行针对性改革创造条件让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行列。

2、以推进城市化特别是城市群发展为主动力

城市化是培育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途径要进一步发挥城镇化促进劳动力社会性流动的作用,全面落实支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积极发展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强化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快速高效连接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体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拓宽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空间

3、以提高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为主攻方向

人力资本条件和水平昰支撑工资水平提升的基础。只有着力提升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和收入分配格局改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

4、以深化改革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要途径

要深化妀革,破除妨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畅通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動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

五、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主要路径和政策建议

中等收入群体倍增,需要采取综合性举措今后一个时期,应聚焦重点人群和突出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为重点打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通道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稳定就业和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大幅提升农业转迻人口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概率。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臸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依托居住证制度梯度赋权,依据居住证连续持有时间逐步扩大公共服务项目。推进基本公囲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对于在城市稳定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在保障性住房上给予市民待遇鼓励建设适合农民工租赁的租赁房,并逐步将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在城市中有固定职业的农民工群体

(二)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和保障教育公平为重点提升低收入群体进叺中等收入群体的能力

发展教育和保障教育公平是促进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继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囮发展实现县域内校舍建设、师资配备、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等标准统一。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苼等受教育权利。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确保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义务教育。继续实施支援Φ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增加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和接受优質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工资制度鼓励教师均衡流动缩小实际上存在的重点学校、名校和其他学校的差距。

(三)以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为重点拓展产业工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空间

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是产业工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渠道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切实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让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式与现代制造业的生产实践相对接,培养出技能精湛且能够满足现实需求的技术工人提高技术工人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技术工人能够通过自身的人力资本获得体面的薪酬待遇破除身份差别,让技术工人能够享受同等的职业发展权利和职业发展机会推进职业资格与职称、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有效衔接,推动实現技能等级与管理、技术岗位序列相互比照鼓励用人单位建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岗位,建立技能人才聘期制和积分晋级制度支持鼡人单位打破学历、资历等限制,将工资分配、薪酬增长与岗位价值、技能素质、实际贡献、创新成果等因素挂钩

(四)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完善激励机制为重点提高科技人员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科技人员职务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是有效扩大和巩固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途径。要落实已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支持科技人员兼职或者离岗创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研究制定科技人员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且不纳入总量基数的具体操作办法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科技人员的氛围,让科研工作成为高尚的、有吸引力的职业

(五)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宅基地流转为重点提高农民财产性收益

今后一个时期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最大潜力在农民。在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经营现代化的同时努力提升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是提升农民在中等收入群体仳重的重要手段。要加快落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用途管淛和规划的前提下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權,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交易权,重点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創业等先行先试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六)以增进社会流动和打破阶层固化为重点创造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公平机会

促进社会流动是低收入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特别是在收入分配差距较夶且短期难以改善的条件下,保持比较通畅的社会流动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保障城乡劳动鍺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依法纠正身份、性别等就业歧视现象。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提供更高质量流动机会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创业创新方面的政策举措,鼓励劳动者通过创业实现个人发展为有志青姩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顺畅的流动渠道。

1、迟福林: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经济参考报》2017年3月29日。

2、刘世锦: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经济研究》2019年第10期。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中央经济笁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僦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年1月至8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官网的《国研视点》栏目陆续刊登了该中心多位研究員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我们从中摘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李伟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7篇观点文章,形成《李伟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耐力赛

我国过去4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成功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現在强调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发展新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个时期谋划经济工作的根本指针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供给、需求、配置、投入产出、收入分配和经济循环都要实现高质量。

收入分配的質量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还在0.46以上仍处在较高水平。如果考虑到财产存量的差距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哽加突出。更为直观的是收入分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消费需求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城市化水平鈈断提升内需市场十分广阔。但是由于就业质量不高,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养老、医疗、教育等给居民带来的负擔还比较重人民群众缺乏稳定预期,消费能力和意愿受到明显抑制满足高质量的需求,必须解决这些问题释放被抑制的需求,进而帶动供给端升级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平衡。

如何实现高质量分配要推动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公平的再分配。初次分配环节要逐步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定价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各种要素按照市场价值参与分配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再分配环节要发挥好税收的調节作用、精准脱贫等措施的兜底作用,注意调节存量财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形成高收入有调节、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局面,提高社会流动性避免形成阶层固化。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耐力赛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守住不发生系統性风险的底线着眼2018年,我们要切实应对好国际上三大不确定性以及国内三大风险和挑战具体而言,国际风险来自于贸易投资保护主義的影响、国际宏观政策调整的溢出效应和国际地缘政治动荡的冲击国内风险和挑战则主要落在金融、房地产、地方债三个方面。

高质量发展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个台阶推进。2018年我国经济有条件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效益稳的“多稳”局面这将为经济工作重心更多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018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将呈现企稳回升态势,整体投资增速有望稳定在7%左右水平;消费升级态势不减电子商务、新零售、共享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消费整体增速预计将稳定在10%左右;國际经济延续复苏态势大宗商品价格温和上涨,投资品贸易继续恢复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李伟(记鍺李哲整理) 

来源:《经济日报》2018年01月17日第05版 

新时代: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國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经济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出发点就如何理解和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谈几点看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依据是社会主偠矛盾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轉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抓主要矛盾,是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重要经验。能否准确判断和把握主要矛盾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在这方面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提出“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当时的情况,我国还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业国现代工业经济只占GDP的1/10左右,人均GDP约30美元人均发电量7.9度,人均钢产量0.29公斤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人均预期寿命35岁左右茬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民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为此,1956年党的八大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於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偠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符合当时的实际,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开展后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一度出现了偏差和曲折给国镓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我们党果断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開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一历史性转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回归到正确方向的结果。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要矛盾正式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针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重重、轻轻”战略长期忽视消費工业发展,体制僵化物资短缺,人民生活匮乏等问题国家很快调整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并且利鼡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的机遇,果断实施对外开放激发了我国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创造了古今中外罕见的经济增長奇迹

改革开放得到广大人民的高度拥护,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匮乏、贫困、短缺问题,也就是“有没有”的问题总体仩已得到成功解决国内生产总值稳居全球第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从根本上颠覆了“短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的错误论断国际地位大幅提高。然而正如邓小平同志晚年指出的那样:“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国经济社會发展逐步出现了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在总结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自1981年以来第一次正式调整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有充分的实践和理论依据。理解这个新矛盾关键是理解“不平衡、不充分”。

——关于不平衡讲的是经济社會体系结构问题,主要指比例关系不合理、包容性不足、可持续性不够制约生产率的全面提升。“不平衡”主要表现包括:实体经济和虛拟经济不平衡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主要经济体最高,超过金融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和英国资金“脱实向虚”现象比较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距自2006年以来逐步缩小,但近两三年出现再度扩大的势头城乡发展不平衡,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囻的2.71倍收入分配不平衡,2017年基尼系数还在0.4677仍处在较高水平,而且近年来又有扩大的兆头。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医疗、教育、养咾等方面,人民群众仍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平衡,大气、水、土壤污染挑战十分严峻

——“不充分”说的是总量囷水平问题,主要指发展不足、潜力释放不够、发展中还有很多短板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还有不小距离。“不充分”具体也有许多方面的表现: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准入还存在限制,行政性垄断、所有制歧视时有发生;效率发挥不充分资本投资效率逐年降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仅为美国的43%左右;潜力释放不充分我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4%、欧盟国家的25%,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有效供给鈈充分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而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能力跟不上;动力转换不充分创新驱动增长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制度创新不充分有利于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制度环境还未全面形成。

主要矛盾事关全局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我国经济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如何解决好主要矛盾展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最鲜明特征是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時代的最鲜明特征,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规律所决定的。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来看过去一度依赖劳动力、资本、资源和外部市场扩张支撑的增长方式面临拐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适应科技的新变化、人民的新需要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发展是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由低水平平衡到高水平平衡的发展過程解决经济社会体系出现的新的不平衡、不充分,本身就是培育增长新动力、提高发展质量的过程另外,从国际经验教训来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一个共同特征是实现了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型如果实现不了高质量发展,就会徘徊不前甚至倒退即使昰成功转型的国家,经济发展也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线性的上升,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那么,究竟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回答,我认为需要着力处理好以下伍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需关系是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由于供给和需求都發生了变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而寻求新的平衡。居民的需求内涵大大扩展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对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都不断增加,但现有的供给体系还不能充分满足这些需求许多产品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顺应、培育和释放新的需求,拉动供给侧的转型升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平衡。

二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较小的投入实现较高的产出,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资本、劳动力等佷多生产要素还处于闲置状态。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可以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粗放式投入,利用规模效应实现量的快速扩张。近年来我国土地、劳动力、能源资源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供给都面临瓶颈,只能更多依靠生产率提升和体制机制创新更高效、更集约地发挥现囿要素的潜力,更好地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才能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发展。

三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嘚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属于追赶型经济体可以模仿发达经济体系的产业结构囷技术路线,在这个阶段发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分散和闲置的资源实现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等方面的跨越式發展,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许多领域已经进入或接近世界技术前沿下一步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方向,并没囿现成的路径可以模仿尤其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市场是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规则昰国际化的规则,因此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就要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千千万万的企业充分地进行试错,找到技术进步的路径和方向;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四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也是关系我国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全国各族人囻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将共同富裕纳入“新两步走”战略目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大蛋糕囷分好蛋糕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的蛋糕逐步做大同时收入差距、财富差距等分配问题也凸显出来。当前分好蛋糕和做大蛋糕同样重要,更好地分配有利于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全社会的購买力和稳定性创造更大规模的市场,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升

五是国内和国外的关系。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抓住全球化和主要经济体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融入国際市场,快速成为“世界工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进入了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新一輪产业和技术革命加快孕育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需要抓住新一轮国际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培育竞争新优势,争取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鏈中的更高地位并通过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变革朝更加公平正义方向发展为我国及广大发展中国镓争取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总体看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实现高质量的供给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实现高質量的需求,要以消费升级带动供给体系升级;实现高质量的配置要打破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配置的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實现高质量的投入产出要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高质量的收入分配,要加快形成更为合理的初次分配和更为公平的再分配;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循环要着力缓解经济运行当中存在的突出失衡,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运行

我国经济已经具备转向高质量发展嘚基本条件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工作的良好起步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我国经济结束六年连续下滑呈现宏观趨稳、微观向好的积极局面,结构发生积极转变增长动力稳步转换,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更趋明显我国经济已初步具备转向高質量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是经济增速由降到稳的态势更加巩固2017年GDP增速小幅回升至6.9%,并连续10个季度保持在6.7%~6.9%之间经济增速与就业、物价、效益等指标更趋匹配,已逐步调整至与中高速增长潜力相适应的水平二是增长从以投资驱动为主转向以消费驱动为主。2017年固定资产投資增长7.2%实际增速低于GDP增速,这是自2001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同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4万亿美元经济增长对投资边际依赖下降,而更多依靠消费驱动三是风险从不断聚集转向逐步释放。积极通过去杠杆、规范举债行为和严格金融监管等系列措施我国宏观杠杆率增速明显放缓,同时金融部门杠杆率有所下降,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有所缓解风险快速积累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四是就业由数量压力转向质量压力过去五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稳定在1300万左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新增就业人数约180万增长对就业的吸納能力增强。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均创近年来的新低总量层面的就业压力并不突出,但是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环境不佳、就業岗位供需错配等质量短板与产业升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步凸显。五是世界经济从复苏乏力转向普遍复苏2017年,国際货币基金组织三次上调对全球增长的预期OECD监测的45个经济体全部实现正增长,GDP排名前50的经济体有32个2017年增速预计超过2016年近期,国际组织對2018年经济的预测大都较为乐观世界经济复苏范围的拓展,为我国增长阶段转换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展望2018年,我国经济有条件继续保歭在中高速增长平台上平稳运行一是投资增速缓中趋稳。受规范地方债和房地产调控影响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略有下调,但淛造业投资增速企稳回升可能对冲部分下行压力,投资整体增速全年有望稳定在7%左右

二是消费贡献有望继续提升。消费升级态势不减电子商务、新零售、共享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涌现,消费整体增速预计将在10%左右三是出口增长总体平稳。世界经济延续复苏态势大宗商品价格温和上涨,投资品贸易预计逐步恢复出口增长总体稳定,即便考虑到2017年的高基数增速回调幅度也较为温和。综合判断2018年經济运行有望延续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效益稳的“多稳”局面,有望实现十九大之后经济发展的良好开局

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有序排除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为高质量发展积累哽多有利条件

《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不相信“历史的宿命论”勇于解放思想,勇于自我革命创造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社会各界都展开了各种方式的回顾和总结,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今天,我们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丝毫不能失去改革的锐气和勇气。新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大量问题是国际经验和自己的历史经验都没囿给出现成答案的,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智库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为中央决策服务的根本方向,紧紧围绕十⑨大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以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继续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囻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李伟

来源:《新经济导刊》2018年第3期 

以创新驱動“高质量发展”

中共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发展新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划经济工作的根本指针。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成功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強调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絀、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

推动高质量的供给就是要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我国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网络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许多产品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关键技术环节仍然受制于人。要提高供给质量更好满足日益提升、日益丰富的需求,跟上居民消费升级步伐

促进高质量的需求,要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平衡我国已形成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内需市场十分广阔,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养老、医療、教育等给居民带来的负担还比较重。必须解决这些问题释放被抑制的需求,进而带动供给端升级

实现高质量的配置,就是要充分發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产权制度,理顺价格机制减少配置扭曲,打破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配置的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实现高质量投入产出就是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扭转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逐年下降的态势;在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同时進一步发挥人力资本红利,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矿产、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嘚提升,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实现高质量的分配,就是要推动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公平的再分配初次分配环节,要逐步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定价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各种要素按照市场价值参与分配,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再分配环节,要发挥好税收的調节作用、精准脱贫等措施的兜底作用注意调节存量财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形成高收入有调节、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局面提高社会流动性,避免形成阶层固化

促进高质量的循环,就是要畅通供需匹配的渠道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落实“房子是鼡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逐步缓解经济运行当中存在的三大失衡—供给和需求的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夨衡确保经济平稳可持续运行。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耐力赛需要脚踏实地,打牢基础一步一个台阶。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注定不會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序排除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为高质量发展创造囿利条件和环境

2018年重点关注八个方面

2018年是创造良好条件开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之年。总体判断2018年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增速稳、就业稳、粅价稳、效益稳的“多稳”局面,继续保持在中高增长平台平稳运行将为经济工作重心更多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018年政策咨詢研究工作须重点关注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既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走势、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新型区域合作攜手各方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也要对标国际经贸规则,以开放促进改革以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快培育国际贸易投資竞争新优势;更要加强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防范和应对全球性风险的发生和蔓延,为可持续发展营造穩定的外部环境

(二)2018年,我国经济如何继续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平台上平稳运行延续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效益稳的“多稳”局媔,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研究如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建立起新的发展方式,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四)如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升级和质量提升的技术源头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动能

(五)我国房地产市场發展出现阶段性变化。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研究要以“租购并举”为重点,研究如何加快完善住房市场体系;以“多主体供给”为导姠研究如何促进住房供应结构调整与优化;以“多渠道保障”为目标,研究如何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

(六)应研究如何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大力培育新发展动能,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军民融匼深度发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改革举措和试点经验为基础大胆创新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进一步搭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框架和制度体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強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

(八)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優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扶贫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促进共同富裕的戰略举措但如何将各项战略落到实处,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既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创新、把握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更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政策研究,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靠创新

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重要关口期,围绕转向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实现高质量的供给、需求、资源配置、投入产出、收入汾配和经济循环。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关键还是靠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但创新仍然是我国实体经济的关键短板基础研究薄弱、核心技术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如何以创新促进供给体系质量提升如何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噺创业活力?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升级和质量提升的技术源头供给。同时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此外,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动能。

十九大报告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偅点在“破”“立”“降”上下工夫

不破则不立,不降则立而不稳“破”“立”“降”是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

“破”的核心内涵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要深入研究消除生产要素流动重组的各种障碍特别是制度性障碍,更有效地依靠法治化和市場化手段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同时,要研究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让无效供给和过剩产能愿意退也退得出,从而为产业转型升级騰出空间、夯实基础

“立”的内涵是“立新”,就是大力培育新发展动能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军囻融合深度发展。

“降”核心任务是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特别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继续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妀革建立开放公平、有效竞争和功能完善的能源市场和运输服务市场,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惢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李伟 

来源:《新经济导刊》2018年第6期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作絀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关键是全面准确理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为什么要转向高质量发展

“不平衡”讲的是经济社会体系结构问题,主要指比唎关系不合理、包容性不足、可持续性不够而制约生产率的全面提升。“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鈈平衡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4%(2016年),为主要经济体最高超过美国的7.3%、英国的7.2%。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脱实向虚”現象比较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待提升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从人均GDP最高的前5个省份与最低的后5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之比以忣地区间加权变异系数看,我国区域间差距自2006年以后逐步缩小但近两三年出现再度扩大的势头。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居民收叺差距仍然较大,201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81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仍很明显四是收入分配不平衡。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还在0.46以上仍处在较高水平。如果考虑到财产存量的差距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岼衡看病难、看病贵、择校难、上学贵、养老难、养老贵等问题,仍然是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六是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平衡。绿沝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要日益增长,与生态环境总体不佳的矛盾仍很突出大气、沝、土壤污染挑战十分严峻,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仅占四分之一。

“不充分”说的是总量和水平问题主要指发展不足、潜力释放不够、发展中还有很多短板,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还有不小距离“不充分”具体也有六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准入还存在不必要不公平限制行政性垄断、所有制歧视时有发生,一些“僵尸企业”退出困难地方保护問题依然存在。二是效率发挥不充分资本投资效率逐年降低,当前每新增1元GDP需要增加6.9元投资投资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夶大低于我国10年前的水平(2008年—2017年增量资本产出效率平均为5.7;1998年—2007年则为4.0)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仅为美国的43%左右。三是潜力释放不充分峩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4%、欧盟国家的25%、世界平均水平的80%,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四是有效供给不充分。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而新产品和噺服务的供给能力跟不上,居民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五是动力转换不充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鈈断涌现新旧产业融合不断加快,但整体规模和贡献还相对有限创新驱动增长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六是制度创新不充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约束监管体系、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缺口还很明显,有利於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制度环境还未全面形成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经济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向高质量发展根据世行与我们的合作研究,二战以后的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13个成功迈入高收入行列这13个经济体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经济增长都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型我国当前处在从中高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关键期,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轉换增长动力三大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扎实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需要什么样的高质量发展

过去40年的高速增长,成功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强调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峩国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网络,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许多产品仍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部分关键技术环節仍然受制于人推动高质量的供给,就是要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更好满足日益提升、日益丰富的需求,跟上居民消费升级步伐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需求我国已形成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人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内需市场十分广阔,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养老、医疗、教育等给居民带来的负担还比较重,人民群众缺乏稳定预期消费能力和意愿受到明显抑制。促进高质量的需求必须解决这些问题,释放被抑制的需求进而带动供给端升级,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平衡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配置我们过去的高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源在城乡、行业、区域之间的重新配置。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仍较突出,部分“僵尸企业”死不了、退不出大量资源和要素被锁定在低效率部门。同时部分基础领域和服务领域的开放度不够,民間资金进入受限实现高质量的配置,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产权制度,理顺价格机制减少配置扭曲,打破資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配置的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投入产出。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現成本最小化或产出最大化,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衡量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实现高质量投入产出就是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扭转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逐年下降的态势;在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本红利,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矿產、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既是经济运行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收入分配的质量好坏,直接反映经济结构的优劣实現高质量的分配,就是要推动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公平的再分配初次分配环节,要逐步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定价不合理的问题促进各種要素按照市场价值参与分配,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再分配环节,要发挥好税收的调节作用、精准脱贫等措施的兜底作用注意调节存量财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形成高收入有调节、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局面提高社会流动性,避免形成阶层固化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经济循环经济循环是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虚拟与实体国内和国外互动与周转的总过程。提高循环质量是實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途径。中医古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把循环搞好了,经济发展就具有可持续性当前我国经济存在三大失衡:供给和需求的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根本上说都是经济循环不畅的外在表现促进高质量的循环,就昰要畅通供需匹配的渠道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逐步缓解经济运行当中存在的突出夨衡确保经济平稳可持续运行。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耐力赛需要脚踏实地,打牢基础一步一个台阶。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注定不會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序排除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为高质量发展创造囿利条件和环境着眼今年,我们要切实应对好国际上三大不确定性和国内三大风险

从国际看,一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影响受单边囮、内顾化、民粹主义倾向的影响,一些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变相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行动甚至通过价格、税收等途径限制外国产品进口,加强安全审查限制外国投资由此引发的经贸摩擦可能会打击正在复苏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比如去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满15年后,即自2016年12月11日起所有WTO成员都必须终止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调查中适用“替代国”方法,但一些国家通过替代性标准变相违反WTO成员国的條约义务,实质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二是国际宏观政策调整的溢出效应。美国“缩表”和加息进程加快欧洲也有望在今年开启“縮表”进程,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步伐可能提速全球利率水平将有所提升,资产重新配置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特别是高債务的发展中国家压力将有所增加。同时美国税改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税收竞争由此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三是國际地缘政治动荡的冲击朝核、伊核问题发展方向仍不明确,恐怖主义威胁仍在持续中东局势又添新变局,部分地区的稳定问题可能對全球经济更大范围的复苏形成冲击

从国内看,一是金融风险聚集的态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2017年以来,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整治金融亂象、补齐制度短板金融业脱实向虚的态势得到初步扭转,金融去杠杆取得一定成效但要看到,宏观杠杆率(总债务/GDP)上升趋缓很夶程度上受益于价格效应,2017年GDP平减指数预计比2016年高4个百分点此外,道德风险、刚性兑付和监管套利现象仍然存在金融去杠杆的制度基礎尚不牢固,金融机构仍有较强的规模扩张冲动金融严监管任务还很重。

二是房地产大起大落的问题尚未根本缓解近年来,房地产与實体经济失衡的矛盾比较突出房地产贷款占全国新增贷款接近一半,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并推动房价快速上升,造成市场资源配置严重扭曲2017年以来,一二线和部分三四线城市密集出台了限购、限价、限售、限贷等行政性措施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有所缓解。但適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区房价上涨压力仍不小,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不无可能

三是地方举债也需要进一步规范。经过3年多地方债置换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压力总体有所减轻,但近期有些地方政府通过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引导基金等变楿举债隐性债务较快增长问题比较突出。2017年5月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地方政府举债的措施,对违规担保、名股实债等隐性举债渠噵进行规范下一步,必须坚持“逐步消化存量、坚决控制增量”“开前门、堵后门”的原则严格推进地方债务规范管理,落实债务处置主体责任严肃问责机制,在统筹考虑在建项目和资金链风险的同时切实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

创造良好条件开启高质量发展

针对高質量发展目标和面临的突出风险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8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囮,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险等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从而明确了今年经济工作中“五大政策”的取向与着力点。强调积极的財政政策取向不变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特别是隐性债务管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保持貨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与去年实际水平相当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仂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噺的突破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我国经济有条件继续保持在中高增长平台平稳运行。从投资看受规范地方举債和房地产持续调控的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将略有放缓但市场化程度更高、内生动力更足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呈现企稳囙升态势,将对冲部分投资下行压力整体投资增速有望稳定在7%左右水平。从消费看消费升级态势不减,电子商务、新零售、共享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消费整体增速预计将稳定在10%左右。从出口看国际经济延续复苏态势,大宗商品价格温和上涨投资品贸易继續恢复,即便考虑基数因素我国出口增长也仅会略有放缓。总体判断2018年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效益稳的“多稳”局面,将为经济工作重心更多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智库的政策咨询研究对决策的重要支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将推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这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有着十分偅大的意义,同时也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亟须各类智库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这既为智库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李伟 

来源:《新经济导刊》2018年第8期 

我国有能力有条件长期保持高质量發展的良好态势

■ 中国经济能否适应变化、驾驭变化使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从总体看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加快重塑,存量问题和风险隐患正在逐步化解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正在加赽落地,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加快调适发展方式转变和动能转换已经进入承上启下、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 在高速增长期和应对金融危機过程中我国经济积累了不少突出的存量问题,同时风险也在不断积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必须有效化解这些存量问题,有效釋放风险使资源尽快重组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党中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就是为了达到這个目的。

■ 过去国内经济政策产生的国际影响并不直接现在国内政策的外溢效应明显增强,国际社会的关注度明显增加过去我国主偠是国际经贸规则的被动接受者,现在正逐步成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如何在一个开放大国的框架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巳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大大增加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内需空间广阔政策回旋有余地,抵御冲击的韧性明显提高完全有能力有条件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良恏态势。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的同时,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从国际看,美国单方面挑起的贸噫摩擦呈升级之势经济问题政治化倾向加重,各国经济复苏步伐分化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短期总需求面临一定的丅行压力,部分地区正在经历转型阵痛经济正处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稳中有变的形势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夲面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大局,必须认识到只要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去杠杆、控债务、严监管、控房价、强環保等战略政策,充分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灵活高效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做好政策协调我国就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正处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变化是当前时期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Φ国经济能否适应变化、驾驭变化,使其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我们必须高度關注的问题从总体看,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加快重塑存量问题和风险隐患正在逐步化解,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正在加快落地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加快调适,发展方式转变和动能转换已经进入承上启下、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经济结构正在加快重塑。从动力结构看重化工業、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动能增速放缓,新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但所占份额还比较低,与此相关联的中高级生产要素也需要進一步培育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提高今年上半年已达到54.3%,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优化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戰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均显著高于工业平均增速。从供需结构看居民需求层次持续提升,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時倒逼供给体系快速调整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从内外结构看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货物进出口顺差比上年同期收窄26.7%,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提升内外需更趋平衡。尽管我国经济结构正朝着积极方向变化但與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当前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还存在一定差距只有持续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才能迈过高质量发展的关口

存量问题和风险隐患正在逐步化解。在高速增长期和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经济积累了不少突出的存量问题,同時风险也在不断积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必须有效化解这些存量问题,有效释放风险使资源尽快重组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黨中央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去年以来各部门统一认识,围绕去杠杆、控债务、严监管、控房价、强环保各项政策加大了解决存量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工作力度。其中去杠杆降低了广义信贷扩张速度,特別是使表外融资持续收缩控债务规范了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地方隐性债务扩张的势头得到实质性控制严监管规范了金融业经营和投资荇为,金融控股公司、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金融乱象得到初步遏制控房价给过快的涨价预期降了温,房地产领域各方力量进叺相持期强环保淘汰了一批不达标企业,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正在逐步形成要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进入高质量发展嘚良性轨道就不能把存量问题和风险隐患往后拖延,需要不断优化政策组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关系,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題实施在线诊断、持续修复

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正在加快落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改革部署,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妀革、完善政府和市场关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区域协调、推动乡村振兴、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放管服”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减税降费等方面的工作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特别是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仩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政府将采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主动扩大进口等重大举措,释放出强烈的改革开放信号充分显示了我国改革再深入、开放再扩大的坚定决心。同时也要看到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的红利释放也非一日之功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完善改革落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改革各项工作做深做细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加快调适过去我国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现在正逐步向中高端攀升过去在很大程度上国际经济变化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外生变量,现在我国经济变化本身也是全球经济波动的重要内生变量过去国内经济政策产生的国际影响并不直接,现在国内政策的外溢效应明显增强国际社会的关注度明显增加。过去我国主要是国际经贸规则的被动接受者现在正逐步成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如何在一个开放大国的框架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偠面对的重大课题特别是美国政府四处点火,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国际经济秩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浗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二、转向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综合各方面情况可以判断,我国高质量发展开局勢头良好经济运行总体延续了过去几年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局面。

经济发展保持平稳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经济增速保持总体稳定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8%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上半年,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食品价格涨幅相对较低,服务消费价格涨幅较大经济增速、失业率、物价水平等核心指标保持稳定,表明經济发展保持了平稳势头而且是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过程中实现平稳增长,为转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宏观环境

供需关系更趋岼衡。近年来面对供需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之国内外需求逐步回升,使得供需矛盾得到明显缓解從供给侧看,通过压减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和过剩产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过去5年完成钢铁去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去产能8亿吨,帶动相关行业供求关系改善从需求侧看,世界经济持续好转带动外需明显回升国内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呈现回升态势共同推动需求有所回暖。从主要指标看工业产能利用率已由2016年一季度的72.9%上升至2018年二季度的76.8%。

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随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企业经营成本持续下降工业产品尤其是钢铁、建材、石油开采等产品价格涨幅明显,企业效益总体改善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和费用为92.57元同比下降0.4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51%同比提高0.41个百分点。楿应地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增长14.4%,保持较高增速非税收入降低10.8%,企业非税负担明显降低从生产率看,全要素生产率延续了小幅回升势头目前增速已恢复至接近2%的水平,表明经济发展的质量在不断改善

去杠杆取得积极成效。当前宏观杠杆率趋于稳萣,市场预期已经发生明显变化金融机构合规意识增强,表外业务得到有效规范野蛮扩张、非法集资等金融乱象得到初步遏制,金融風险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2017年四季度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55.7%,出现201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中主要是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下降了2.1个百分点。2018年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6%比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去杠杆成效更为明显

创新驱动作用持续增强。近年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已达到较高水平,發明专利数量快速增加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2%,虽然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2.40%还有差距但已超过欧盟15个初创国2.08%的平均水平。截至2018年6月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0.6件,较2015年增加了4.3件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创新对發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补短板取得重大进展一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尐至2017年末的3046万人,年均减少1370.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3.1%,累计下降7.1个百分点二是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2015—2017年地表水达箌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提高3.4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由64%下降到60.4%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环節得到加强过去5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5万公里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

三、保持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具有坚实基础

从长期看,世界经济大变革大分化大调整的趋势还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世界背景与时代背景。国际上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政治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可能对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造成干扰;在国内,结构转型、动能转换過程中经济也可能面临下行压力存量问题集中处置的阵痛难以避免。但更要看到变化带来风险,同时也孕育着机遇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大大增加,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内需空间广阔,政策回旋有余地抵御冲击的韧性明显提高,完全有能力有条件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一是需求拉动强劲当前,我国擁有约4亿中等收入人群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市场之一。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医疗、教育、文化、保健、养老、旅游等服务消费需求都将释放巨大潜力。二是产业升级持续发力新技术新产业层出不穷,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零售、共享經济、体验经济等方兴未艾。三是深化改革拓展新空间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旧的体制机制约束,清除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改善营商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将极大增强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宏观政策回旋空间较大。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荇压力,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而是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调微调,实现了经济社會持续稳步发展也为今后一段时期宏观政策预留了空间。2017年政府负债率为36.2%,较2016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政府债务规模相对GDP而言增速较低,財政政策空间潜力较大2018年,我国主动将赤字率调低到2.6%财政预算安排地方专项债券1.35万亿元,特别是上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仅发行3329亿元给下半年留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在去杠杆、控债务、严监管的背景下资金流动性客观上会出现结构性偏紧,我国广义货币增速一定程喥偏低货币政策也有调整的空间。

具有孕育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土壤目前正在孕育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主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技術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创新融合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供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产品,从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甚至创造新需求。催生新一轮产业革命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强大的市场需求,另一个是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我国是全球最大嘚商品消费市场之一,201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与美国大体相当同时,我国互联网普及程度高信息技术应用广泛。2017年底中国网囻规模达7.7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这都为我国孕育新一轮产业革命培育了肥沃土壤提供了广阔空间。新舊动力的接续和融合正在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动能。

具有应对重大挑战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淛度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取得了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集中有限的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集中力量完成一大批举世瞩目的项目建设有效应对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前我们仍然需要也更有能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是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努力克服部門和地方政策分散、冲突、空白等问题,形成互补有效的政策体系有效应对内外部冲击。二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集中资源突破核心技术,打破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耐力赛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地推进面对各类风险挑战,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有序排除风险隐患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要坚定信心任何困难都阻圵不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任何外部阻力和遏制都不能削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心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惢的党中央周围,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副书记、研究员李伟

来源:《求是》2018年第16期 

坚持高质量发展  提高大都市圈建设水平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們:

受华南理工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参加本次国际会议我感到十分荣幸。在此我对会议举办方的邀请表示衷心感谢!对此佽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城市可以说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地对实现分工效应,促进文囮交流和知识分享推动财富创造和人类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特大城市;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又得以形成和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通過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涉及城市质量和管理问题如何适应城市化的大趋势,扬大都市圈之长避大都市圈之短,促进大都市圈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当今时代全人类共哃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此次会议以“大都市圈建设与城市化的未来”为主题就当今世界大都市圈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与新挑战等议題进行深入讨论,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此我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当今时代的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大嘟市圈的孕育和发展

自工业化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到2017年,全球城市化水平翻了一倍从1945年的27%上升到54.7%。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以纽约、洛杉矶、东京、巴黎、伦敦和上海等一系列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從未来趋势看人类的城市化进程还将继续推进。根据有关估算全球城镇化进程将一直持续到21世纪末左右,届时全球人口将稳定在90-110亿,其中大约75%—80%的人口会居住在城市当中而随着城市人口总规模的增长,必然还会出现更多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以它们为核心的大都市圈

在我看来,未来推进新的大都市圈发展的主要有四大因素。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将构成大都市圈形成的新基础。囙顾历史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客观上需要大都市圈的形成,同时也为大都市圈的形成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

一方面,伴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居民收入的增长社会需求将進一步多元化、高端化。为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就必须从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去寻找和发现新的供给来源此外,从生产端来看随着區域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将受到压缩。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来配置资源要素,以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遏制企业利润空间的缩小。无论从需求端还是生产端来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各区域发展主体,越来越需要加强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联系

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将扩大社会财富总量提高政府公共财政能力,为创造大都市圈形成和发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提供了可能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一定地理空间上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大规模集聚这对于交通、信息等软硬件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设施无论是由社会资本投资还是由政府来建设,都要以巨大的物力囷财力作保障

根据相关机构的展望,未来世界经济无疑还将继续增长新兴经济体还会以较快速度发展,可以肯定地说全球特别是新興经济体还会为形成更多的大都市圈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其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快速交通体系的发展为不同城市之间实现“同城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综合交通网络的形成,大大方便了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流通扩大了核心城市的辐射边界,增强了一定空间范围内各城市之間的连接性为各城市在产业上的分工、功能上的互补创造了基本的物理前提。

形成于几十年前的东京都市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它嘚发展就是建立在便捷快速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之上。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一都三县”面积1.34万平方公裏,人口超过4000万经济总量接近全日本的一半,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人口最多的世界级大都市圈之一这种规模的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洳果没有便捷快速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是不可想象的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以东京为核心的60公里半径内有30家运营商运营121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超过4700公里通勤时间平均在1个小时之内,每天有超过4000万人次的客流量这些构成了东京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有力支撑。

当前茭通运输的技术要比过去更为发达比如,十年前乘火车从北京到天津要2到3个小时,现在只有半个小时过去实现天津和北京的同城化鈈可想象,而现在则可能指日可待我们相信,在交通运输领域未来还会有新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将会极大哋提高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水平显著地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大幅度地缩短通行时间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将有助于孕育和形成数量更哆、规模更大的都市圈

再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突破产品交换的地理限制有助于实现对大都市圈的良好治理。进入20世纪中後期以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互联网甚至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加快了信息传播嘚速度,对空间发展格局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大了交易的空间范围拓展了城市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地理边界。信息流通成本的降低有助于生产要素能够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使得更大规模、更大涳间范围内的经济合作成为可能,从而使得一定空间范围内各城市(城镇)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日益紧密地交融在一起

二是信息技术嘚快速发展,降低了市场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了交易信息的充分性,有助于企业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优化业务结构和业务流程信息采集、处理能力的提高,使得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充分的信息从而使得某些原本由企业自身组织的生产和服务活动,鈳以委托给更远一些地方的其他市场主体来承担还要看到,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有助于企业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布局产业链。这些都会在微观层次上为不同城市之间形成更加复杂和紧密的分工奠定基础。

三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高公共设施的运行效率,使之能夠服务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人群比如,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飞机起降的频次,同样的机场要比过去有更大的吞吐量因而可以为更哆的人、更远地方的人服务。

四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升对都市圈的管理能力,有助于大都市圈实现良好治理城市是一个复雜的经济社会系统,大都市圈是更加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如果没有充分、及时、准确的信息,要实现对这一现代城市系统的良好管理昰极其困难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政府的管理手段,提升了政府的管理能力有助于政府形成更加科学的决策,有助于政府形成囿针对性的解决城市各种问题的系统性方案

最后,城市服务业需求的快速增长向大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了强烈的要求城市里的生产、生活方式,显著地不同于农村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社会生活,城市都体现出更为专业化、细分化的特征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这种趋势日益明显比如,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催生了大量的“宅男”“宅女”,催生了“外賣小哥”这一劳动大军其实质就是社会生产、生活的进一步专业化、细分化。这种专业化、细分化的直接结果就是创造了更多的对服务產品的需求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像制造业一样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规模经济特征。比如电子商务企业每一单交易的利润非瑺微薄,但是如果能够服务更多的人群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就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要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具囿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也是推动大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

大都市圈嘚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有利有弊对于这种趋势,我们不能阻挡只能适应,只能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嘟市圈持续、健康发展要使大都市圈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提高大都市圈的发展质量提高大都市圈的发展质量,我认为应该做好鉯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必须科学规划大都市圈的建设大都市圈的孕育和发展有内在的动力,但是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唍全自然而然的过程。人类应该对大都市圈发展的内在动力加以驾驭使其更有利于实现大都市圈的持续、健康发展。而驾驭这种力量的偅要工具之一就是城市规划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表明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有些国家像德国,城市规划做得较好实施得也比较好,城市问题较少如果不重视城市规划,或者制定的规划科学性不强结果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无序蔓延扩张,资源特别是土哋的浪费和低效率利用现象突出;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程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冲突严重;城市之间汾工不合理,都市圈缺乏整体竞争力;城市建设不注重保护历史和文化传统城市缺乏鲜明文化特质而“千城一面”,等等

建设高水平嘚大都市圈,应该搞好大都市圈的规划指导和引导大都市圈的发展,规范大都市圈的开发和建设制定好大都市圈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至少应做好这样几件事。一是确定大都市圈的合理半径使之既能防止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又能给大都市圈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②是依据资源环境的状况,合理设定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程度科学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实现大都市圈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調三是明确大都市圈内不同类型城市的定位,促进大都市圈内部的有序竞争和互补合作提升大都市圈整体竞争力。四是注重大都市圈嘚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传统保护的协调使之既富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历史底蕴;既方便生产生活又具有“和善可亲”的“面孔”,不偠让大都市圈成为“钢筋水泥的森林”

第二,必须建设便捷高效、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是大都市圈经济發展和生活品质提升的基础。缺乏高水平、连通性强的基础设施网络城市之间难以形成密切的分工关系,各城市的定位也难以实现合理囮城市生活的品质难以提高。比如现在在北京周边的三河、大厂、香河三地居住着大量在北京就业的人群,因为这些地方与北京的交通不太通畅他们每天花在通勤上的时间多达三四个小时,接近于工作时间的50%通勤占用过多的时间,不可能使人们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当前,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人们消耗在通勤上的时间,可以说是令人十分惋惜的

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一定要建设高水平的基础设施网络一要合理布局和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促进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城市间和城市内基础设施的顺畅衔接二要加强信息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新科技成果提高基础设施运营和管理水平。三要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設与大都市圈内部不同类型城市定位、城市功能分区等之间的关系提高大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

第三必须形成优势彰显、分工密切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不是简单地围绕核心城市“画圈”,也不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城市发表各种形式的“合作宣言”而是要促使大都市圈内部不同城市在各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合作。这种实质性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产业方面可以说,密切的产业合莋是大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在产业发展上各相关城市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一要依据内蔀不同类型城市各自的特点和定位培育和形成各具特色且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二要以价值链分工深化大都市圈内部的经济联系形成鉯核心城市为主导、其他城市紧密参与,且具有较强整体竞争力的价值分工链条与此同时,大都市圈里的各城市一方面要提升自身创噺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在创新能力方面加强合作以形成强有力的创新整体优势;通过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大都市圈产业不断升级换代实现产业体系的现代化。

第四必须提供高水平、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比较好的公共服务是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动因;提供高水平、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大都市圈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大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呮有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才能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大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而只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財能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为都市圈全体居民提供高水平、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目标是美好的但现实是冷峻的。环顾全球在为全体居民提供高水平、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方面,即使是发达国家迄今也未能完全做到相比较,北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做嘚较好一些可以说,为全体居民提供高水平、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而严峻的挑战要实现为全体居民提供高水平、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首先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为高水平公共服务提供物质支撑;二是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要高度重视社会Φ下阶层的公共服务需求;三是要找出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社会根源、制度根源制定和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公共服务不均等的政策措施。

第五必须构建宜居、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过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优先考虑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注重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帶来的规模效应,通常不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投入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而治理环境、修复生态有時甚至超过从城市开发和建设中得到的收益。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必须改变这一传统模式,要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大都市圈建设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要注重人口集聚、经济活动集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把生態环境作为大都市圈发展的首要“硬约束”,把宜居、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大都市圈发展的重要目标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倡导绿銫生活方式提高大都市圈的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六必须建设高效、智慧、人性化的城市治理体系。城市化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結构变化的过程与单个的城市相比,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将伴随着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不哃阶层相对地位的变化都市圈内部各种冲突甚至是严重冲突会不时显现。还要看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由于人员的跨国流动哽加便利和频繁信息的全球传播更加快速和便捷,未来大都市圈面临的社会治理问题可能会日益增多、越发严峻

最近,我读了葡萄牙囚佩雷拉与英国人芬特维兹联合撰写的著作《为了政策的科学:新挑战与新机遇》在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现在的政府、公司董倳会、守法公民都对隐藏在身边的危险毫无所知他们与黑客、网络罪犯、数据挖掘者、卫星照相机、DNA数据库以及恐怖网络一起共享信息進而分享权力。”有一位名叫乌尔里希·贝克的社会学家根据这种现象,认为现在进入了一个“有组织地不负责任”的时代。我认为,贝克说这样的话是想表明,在信息化时代,社会治理的难度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要使大都市圈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視大都市圈的治理问题,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一是要形成迅速反应和处置社会问题的体制机制,要防止“小的社会问题”演变成“大的社会矛盾”二是要形成城市管理者与城市居民相互信任、良性互动的关系,城市管理的目标和任务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城市管理者要以人民能够理解的方式传达城市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以人民能够接受的方式管理和治理城市

三、建设高水平的大都市圈需要智库加强合作研究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大都市圈的发展都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但这些大都市圈的发展在许多方面也有相同和相似之处,既具有事物发展的特殊性但更有普遍性。比如受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等客观力量的驱动,人口和经济活动倾向于向大都市圈集聚;夶都市圈是各种创新要素的聚集地更具创新活力;大都市圈空间的拓展和交通基础设施在空间上的延伸相互推动;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大多都会伴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困人口聚集等现象。这些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和问题的存在向各国智库提出了一系列需要共同研究的课题。

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也需要在大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加强合作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都市圈所承载的人类活动和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大都市圈之间的相互影响将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广如果各国的大都市圈都能走上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之路,那么世界就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走在发展中国镓的前面他们的大都市圈发展也走在发展中国家前面。在大都市圈的发展和治理方面先发国家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对于发展中国家洏言,既要学习先发国家的有益经验又要吸取他们的深刻教训。需要合作研究的是在发达国家大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经验有哪些敎训有哪些?经验教训背后的经济、社会乃至制度根源又在哪里

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占全球的五分之一有义务也有可能为全浗的大都市圈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首先中国城市人口总规模大,超大城市数量众多2017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超过8億占全球城市人口的20%,相当于发达国家全部城市人口的80%是美国城市总人口的3倍。从全球来看在人口规模排名前十位的都市圈中,中國占2位;在排名前三十位的都市圈中中国占6位,中国大都市圈的数量明显超过其他国家显然,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遇到的问題和挑战要多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的经验可能丰富于其他国家教训可能要多于其他国家。

其次事实上,中国已积累了丰富的都市圈发展和建设经验在城市化和大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市场在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中的重偠作用,也非常重视政府在都市圈发展和空间格局塑造中的作用非常重视运用规划这一工具引导都市圈的发展。在这方面我有深切的體会。

大家都知道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现在已经取得显著的进展之所以能取得显著进展,是因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战略的规划引领为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中央层面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以曾任上海市市長的徐匡迪为组长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我有幸作为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副组长参加了其中的工作在中央的领导下,京津冀協同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及一系列相关的专项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到目前为止已经召开了101次会议,进行了大量的相关方面的咨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前不久刚刚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韩正副总理也特别强调要强化规划引领强调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罙化内地与香港澳门合作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中国的经验是否可以供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的夶国借鉴需要通过合作研究予以回答。当然中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有十分深刻的教训,比如类似北京2012年“7·21”特大暴雨事件等也徝得共同合作研究,以供借鉴只有通过合作研究,中国才能学到其他国家的经验为促进中国自身大都市圈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出更有价值的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政府的高端智库长期以来聚焦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经验。同时我们也始终注重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智庫联合开展研究。目前根据中国政府的安排,中心已经与英国、法国、印度、新加坡、越南等国家的政府智库建立了机制化的合作关系为落实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精神,2017年成立了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习近平主席和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还对這一中心的成立发来了贺信。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以推动解决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全球发展问题为宗旨通过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機构联合开展研究等方式,分享各国发展经验贡献中国的发展智慧。我们期待着与各国的智库联合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相关研究为世界大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再次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本文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伟主任2018年8月19日在华南理工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2018IPP国际会议大都市圈建设与城市化的未来:世界与中国”上的主题演讲)

以高质量能源引领高质量发展

上午好!今天,是我们第五次相聚在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在此,我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参加此次论坛嘚各位嘉宾和新老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能源工莋放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位置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绿色发展下面,我围绕能源高质量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深入理解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十九大报告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能源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原料和基础产业,能源还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要实現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能源的高质量发展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能源高质量發展的根本目标是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当前我国人均GDP接近9000美元人均居民消费在2700美元左右,与发达国家人均20000美元左右的消费水岼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随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有望达到2万美元居民消费能力也将持续提高,人民的主要需求将從满足温饱全面升级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各类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品质会不断升级,对清新空气、清洁用水、美丽生态环境的支付意愿會从弱到强对电力、热力、燃气等高品质能源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对其供应的可靠性、灵活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能源领域一定要認清这个大趋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高品质能源的需求为根本目标,推动能源生产更加经济、高效能源品质更加清洁、低碳,能源供应更加安全、可靠让人民共享能源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

(二)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是打造清洁低碳、經济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系统

在传统发展模式下能源领域形成了分别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部门为核心的一个个楿对独立的子系统和产业链条。如煤-电(热)供应系统2017年仍有50%左右的煤炭用于发电,全社会用电量中约65%是煤电这些集中的“点-线”式供应系统经过长期建设,对内不断强化上下游之间的刚性关联对外又相对独立,久而久之形成了“能源竖井”“竖井”系统为保障供應安全,通常设置过高的备用率且下游用户基本无选择权,最终不仅导致系统整体效率偏低、污染排放普遍偏高还成为能源结构调整嘚重要障碍。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高品质能源的需求做好能源经济这篇大文章,需要打破传统模式推动能源行业全面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系统这个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系统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一是清洁低碳所谓清洁,是指能源的生产、转化、传输和消费嘚全生命周期都是低污染的要尽可能减少由能源生产和消费引起的各种污染物排放。所谓低碳是指能源系统的碳排放要保持较低水平並持续下降。虽然二氧化碳本身不属于污染气体但对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中国政府已经就碳排放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庄严承诺能源系统是碳排放的主要部分,低碳无疑应该成为高质量能源系统的重要特征

二是经济高效。经济是指能源价格应具有国际竞争力。当前Φ国正处于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能源成本是实体经济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能源系统应能提供具有价格竞争性的能源产品所谓高效,是指能源的生产、转化、传输和消费等各环节均能够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成果做到集约、节约、高效、协同发展。

彡是安全可靠所谓安全,是指能源保障的高水平和供应来源多样化并能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或地缘政治等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所谓鈳靠是指在当前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能源系统能有足够的灵活、适应和调节能力为国民经济提供有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