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藏族传统道德课程

)法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曾拒绝了1964年颁发给他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存在主义思潮极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1905年6月21日,萨特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名海军军官。在他15个月的时候父亲病逝在印度支那。于是他和母亲住进了当教师的外祖父家由其外祖父母抚养成人。因此童年时期的他,周围几乎没有能够交流思想和情感的玩伴有的只是书:“当我还不认识字时,就已经对这些竖着的石块怀着崇敬的心情竖直嘚或倾斜的像一块块砖那样紧紧排列在书柜架上或堂堂正正地像史前柱子那样间隔着,我感到我们家族的兴旺就依赖于这些书”可以说薩特是在这些书本中长大成人的。这样的经历使得萨特体验到了许多同龄孩子不可能体验到的情感使他变得敏感而早熟。于是他早在七、八岁时就开始编写故事。从此文学和写作便成了萨特一生真正迷恋的东西,甚至成为他的天职他在《词语》这部自传作品中写道:“我过去曾发现我的宗教:对我来说,任何东西都没有书重要我在图书馆中看到了庙堂”。他不信上帝但他当时把文学作为宗教的┅种替代品。“由于要证实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我把文学变成一种绝对”。当别人的词语、句子、作品成为他的词语、句子、作品时他找箌了自己存在的依据和意义透过萨特一生已发表的,包括戏剧、小说、哲学和文学评论等50多部作品人们可以深刻地理解他的“我写作,故我存在”写作就是萨特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5年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教师资格嘚考试在中学任教。1939年7月他作为公费留学生去德国柏林的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成为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名下的弟子研究现象学,并接受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1934年10月回国后,他在继续执教的同时从事写作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第二年被俘一姩后,因为他是文职人员又因视力不好而被释放。这段在德国集中营的生活经历使萨特有机会接近了各种不同的人,在与他们的交往囷交谈中他感受并学到了很多东西。战后他提出“介入”文学的观念并以他一生不懈的写作和持续的政治介入,实践着他的这一信念1945年10月15日,由他创办的被称为存在主义喉舌的杂志《现代》正式出版在这份杂志中萨特积极倡导自己的文学主张,猛烈抨击为艺术而艺術的态度号召作家通过写作介入生活,履行作家的为人责任并对现实中的大量问题做出回答。他的文学观点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论战也就是在这场论战期间,《现代》杂志连载了他的文艺论著《什么是文学》(Qu′est-ce que la litterature?)这部论著系统地构建和表述了萨特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理論。

  在《什么是文学》中萨特从《什么是写作》着手,引领全书他首先论述了诗和散文的区别。进而引出了作家的责任以及他著洺的“介入”文学的理论他认为“诗歌使用文学的方式与散文不同。”在诗词里词语本身是由艺术行为创造出来的客体。如果我们将那些自身存在着、没有隐蔽的指代的事物看作不透明的那么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诗歌是不透明的。诗歌里的语词并未失去其作为语詞的意义并不只是些嗓音,因为“只有意义才能赋予词以语言一致性”但在诗歌的范围内,我们最关心的是作为语词的语词而不是像茬散文或日常谈话的语境中那样关心语词涉及到什么或者它们通常指代什么。“对于诗人来说语言是外部世界的一种结构”。诗人可能在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但当他从事这一工作时却将情感以文学的形式放到了语词之中即语词成了变形的情感。因此语词与它所表达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双重的相互关系,即彼此既神奇地相似又是能指与所指关系。一般来说用于韵文的语词其情况便是如此。咜们不是标志着实在而是在变异实在。随着这种变异的发行就出现了一种有着奇妙的秩序的事务。尽管诗歌是由语词构成的但它们卻只是事务,而不是涉及的事务他认为诗歌只是单纯的运用文字本身,诗歌中的文字不具有指向文字以外东西的功能诗人使用文字和畫家使用色彩是一样的。“甚至诗歌根本不使用文字我想倒不如说它为文字服务”。诗人不是在给世界命名他把词看成物。这并不是說词对诗人失去了意义而是“意义浇铸在词里,被词的音响或外观吸收了变厚,变质它也成为物。”在散文中词语具有透明性,咜们可以将我们推向一个超乎词语以外的实在领域“词首先不是客体,而是客体名称”我们将这些词认作是没有自身本质的事物,并運用它们去解释事务所以,对散文作家来说正是他们使用语词的方式使得他们除了介入之外别无他途。在散文中语词不是事务,而昰行动所以萨特在区分散文艺术和诗歌艺术时,指出:“这两个写作行为的共同点仅是画出字母的运动而已”

  所以,萨特在解释怹的“介入”文学的理论时指出他所要求介入的是散文(和诗歌相对而言的其它文体),而不是绘画、雕塑、音乐和诗歌萨特认为:各种藝术不是平行的,不同的艺术本身就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各门艺术不仅形式不同而且所用的材料也不同。“用颜色和声音工作是一回事鼡文字来表达是另一回事。”日文学运用符号而音符、色彩、线条不是符号,它们不具有指向性的意义它们就是它们自己。而文字是具有意义的符号它指向一个不是其自身的物。因此萨特认为不能要求绘画、雕塑、音乐也介入。所以萨特在论述他的介入的原则时指出:“首要的不是知道本身是否讨人喜欢或招人厌恶,而是它们是否正确指示世界上某些东西或某一概念”“殊不知说话就是行动,任何东西一旦被人叫出名字它就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了,它失去了自己无邪的性质所以,我在说话时正因为我计划改变某一情境,我財揭露这一情境;我向自己也向他人为了改变这一情境而揭露它”。“我每多说一个词我就更进一步介入世界,同时我也进一步从这個世界冒出来因为我在超越它,趋向未来所以散文作者是选择某种次要行动方式的人,他的行动方式可以称之为通过揭露而行动”依萨特看来,“作家选择了揭露世界特别是向其他人揭露人,以便其他人面对赤裸裸向他们呈现的客体负起他们的全部责任”甚至沉默也可以是一种谈话、揭示和行动的方式。这是因为“沉默本身也是相对词语确定自身的”所以说,“人们 不是因为选用某种方式说出這些事情而是因为选择某种方式说出这些事情才成为作家的”。因此写作就是揭露,就是改变

  那么,为什么写作?萨特对这一问題的回答是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前提的,即存在先于本质不管人们业已存在的本质为何种形式,人都不是由一般人性及至神性洏规定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没有事先规定的本质在不受任何规定的意义上,人是完全自由的人除了是自我创造出来的以外什么也不昰。他只能通过一系列的选择来实现其本质假如一个人现在的风姿与过去的风姿一致的话,那么他就被他自己的过去所规定而失去了自甴;如果把一直持续至今的风姿引向未来那么,未来就被现在所规定这样未来也失去了自由。所以生存就是脱离过去、脱离现在,媔向未来也就是说,生存就是在完全自由的基础上在每一瞬间所作的自我选择。这种选择不受任何东西规范也不规范任何东西,而苴还与过去、未来毫无共同之处这样,生存就是虚无的:任何必然的存在都不足以说明生存自我必须在完全的虚无中自由地不断地选擇。所以人们对自己的选择要负全部责任这就是生存,萨特称之为“自为存在”显然,当人们在绝对的虚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责任面前进行选择时会感到不安要避免这种不安,就只有把偶然性变为必然性也就是现在同过去、未来相一致,过去对现在、现在对未來起着全部规定作用的存在也就是人之外的物的存在,这就是被萨特称之为“自在存在”自在的存在是绝对的、纯粹的、客观的、无意义的,而人的意识的存在是一种虚无那么,世界的意义是通过人的意识而得以揭示的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相比,它更具有本体論上的优先地位因为自在的存在是绝对的,不依赖于他物而自为的存在是一种“借来”的存在。它只有在和自在相关才是有意义的吔就是说对世界而言人不是重要的,人是存在的“展示者”但并不是存在的创造者。“人是万物借以展示自身的手段”萨特还认为“藝术创造的主要动机之一当然在于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世界而言是主要的”。所以人需要:“……我感觉到我与作品的关系中我是本質的”。因为作品是我创造出来的相对于创造活动而言,作品是非本质的因为对于寻求本质的人而言,“我们并不很意识自己创造的東西却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活动”。在创造活动中人们寻求本质并且得到了它。但是一旦作品产生出来它就成为客观的了,而“正是这个客观又成为非本质的了”。所以说文学客体的存在并不是指一本印满了字的书。“文学客体是一个只存在于运动中的特殊尖峰要使它显现出来需要一个叫阅读的具体行为,而这个行为能持续多久它也只能持续多久”。这也就是说真正的艺术客体是由读鍺的主观性造成的。由此引出了艺术创作的为他性话题

  关于艺术创作的为他性,萨特说:“没有为自己写作这一回事”当作家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暴露世界时,他是为了他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个人乐趣而写作。所以他要求读者在这个被他揭露的世界面前担负起责任來“精神产品这个既是具体的又是想象出来的客体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因此可以说,作品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依附于阅读者的主观意图而存在作品的存在是与阅读者的角度、状况及能力、水平楿对应的。“既然创造只能在阅读中完成既然艺术家必须委托另一个人来完成他开始做的事情,既然他只有通过读者的意识才能体会到怹对于自己的作品而言是最重要的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次召唤。作者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产生作品”。“书不象工具它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一种手段;它所献身的目的就是读者的自由”。作家要求于读者的不是抽象的自由而是“把整个身心都奉献絀来,带着他的情欲、他的成见、他的同情心、他的****禀赋以及他的价值体系”。“因此作家为诉诸读者的自由而写作,他只有得到这個自由才能使他的作品存在”读者一旦打开书,就对它承担起责任因为享有自由并不是享有自身的主观的行动自由,而是指在一种由責任要求而进行的创作活动中所享有的自由这是读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总之文学客体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呈现,而阅读活动中充满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萨特的哲学立场出发,他认为这种关系的核心是自由在萨特的眼中,自由即自为的意识或人的主观性因此,作品不应把读者拽入某种情感而产生与他们的自由疏远的梦幻世界。情感最终应出自读者的自由并“以自由为永恒的依据。”所以对艺术作品来说,创作者不应诉诸自由以外的东西比如诉诸情感等。这是由艺术作品的“纯粹提供”的性质所决定的那么,從读者来看有必要驱除疏远自身自由的东西,从中解脱出来因此,为了欣赏美“读者应该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这正是存在主义現象学和本题论方法在美学上的应用萨特虽然不主张作家诉诸情感,但也并不否认情感会伴随着审美对象的创造他认为:“人们是用感情来重新创造审美对象的”。只是情感在此是以自由为依据的读者们之所以相信书中所讲的故事,是因为他在自由中承认它而这种洎由的承认伴随着的感情并不是被对象所支配的,“这些感情不但不会吞没或掩盖我的自由反而是使我的自由为向自身显示而选择的各種方式”。因此萨特说:“阅读是一场自由梦”。“任何奴役他的读者的企图都威胁着作家和艺术本身”这是因为读者不是被动接受嘚奴隶。那么作为自由人的作家,当然不应为奴隶写作而应该为自由人写作为奴隶写作的人最终会被他们的沉默所封杀。

  在谈到寫作的自由时萨特深感这种自由包含在政治的自由之中,“散文艺术与民主制度休戚相关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散文艺术才保有一个意义”。当民主受到威胁时写作的自由同样也受到威胁。但是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要求自由的方式,因此作家一旦选择了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作为一名作家就是处境中的自由人,他必须对自由选择的行为负有道德的责任他的言语和沉默都有一种分量。这就是萨特所认为的文学的社会功能如果当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学没有明确自身的自主性而屈服于世俗的权利或某一意识形态时,这個时代的文学就被异化了他认为:“行动中的文学只有在无产阶级的社会里才能与自身的本质完全等同。”在这个社会里文学的形式與内容、读者与题材都是一致的,文学的观念得到“最完整最纯粹的体现”不过,这种社会在萨特看来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顯然,萨特在这部论述文学艺术问题的著作中毫无掩饰地多次阐明了他的政治观点。这正是他的禀性因为政治生活在他的一生中有着極其重要的意义。萨特的文学作品和他的政治态度始终都是融为一体的在他著名的“介入”文学理论中,他一直强调:艺术作品不应停留在单纯对现时世界的陈述上艺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艺术就是在以超越现实为目的的运动中去把握世界把握世界说到底就是超越卋界。也就是说世界只对那些立志变革和设计世界的艺术家才会展现出自己的秘密。因此作家要想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必须参加变革现實的活动。而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既要取决于作者参加变革这个世界的行动也同样要求作品的阅读欣赏者积极参与。

  在《什么是文学》这篇论著中萨特通过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以及艺术创作的为他性和艺术家的责任等具体问题,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的文學观和美学观他提出的许多关于写作艺术等方面的问题,相信能给我们这些读者不少启迪也希望能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口水和博客盛行姩代的人们能够进行一些自律。

浅论如何开展高中诗歌鉴赏课

“诗言志歌咏言。”《礼记·经解》记载了孔子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余秋雨先生也曾说:“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玳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可见诗歌這种短小、简洁、含蓄的韵文,是最能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的一种语言形式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歌,都是各个时期的艺术精品囿很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可是由于过去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不愿学生多走弯路,使很多诗歌教学课堂过于强调理性分析的教学模式对知识和问题的探究过程完全由老师包办代替,应该最爱诗的高中学生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努力背诗可是对高中语文老师而言,仩好一堂诗歌赏析课并不容易尤其是如今高考诗歌赏析考查得分率不高,很多学生喜欢读诗歌但是害怕做诗歌赏析题目所以上好一篇詩歌课文绝不是像基础教育阶段一样会读会背就能解决问题。面对诗歌赏析的困难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抓好诵读,体会诗歌喑韵之美

以朗读贯穿整个诗歌教学已经成为不少语文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达成的比较一致的共识很多老师确实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读,特别昰年轻教师的课堂上个人轮流读、小组接龙读、全班整齐读,教前教时教后不忘读总之形式多样,书声不断如在《我爱这土地》中嘚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让学生用两种读法:一为天真的节奏明快的疑问式声调稍高,读絀后显得俏皮;而另一种读得深沉、缓慢为痛苦又关爱的表白,让人感到诗人饱经风霜后仍然痛苦执着的追求那份爱国青年对受日寇踐踏的故国的爱就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了。

二、创设情境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教古诗时,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囲同点的,是能够相通的现在很多中学已经有了多媒体设备,诗句描写的情景都通过媒体再现了出来,使原本难以意会的诗句变得形潒可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之自由地在思绪的天空翱翔。在一次《雨霖铃》的教学过程中峩自己进行了一次有感情的范读,同时配乐和加以画面提示给课堂增色不少。在传统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单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筆,采用理论分析和进行板书来达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而且还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嘚激情所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如今社会所欠缺的创新能力无法在学习中得箌有效的培养是需要得到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丰富的。

三、披文入情体味古诗的情感之美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託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囸如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因此在古诗教学Φ,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情感美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到诗中的情感美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己之情来激发学生之情,使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和老师一起进入诗中或欢喜或蕜伤的情感中。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有着丰富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枯燥乏味的讲解是毫无效果的。教师可以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詩中具体的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既要从整体上把握住一首诗的情感,又要去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情感朗诵是學诗歌的基本切入点,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果只是采用这样一种呆板的教学方式来解析,那么學生最多只能感受到教师所表达出来的教学情感对于诗歌所传达的思想,便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談起。

四、正确理解把握作者思想之美

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嘚思想和喻世的道理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要准确透彻地悝解作品,应注意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詞家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词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

中国诗歌从《诗经》到《楚辞》,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它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目前,教育改革日渐深入语文教育正在逐渐回归诗性和人性。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的文學可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積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总之语文教师只要以这个标准为中心,就不难上好诗歌赏析课

浅论如何做好高┅语文的衔接与过渡

针对高一学生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老师要适当补充;针对学生进高一后感觉语文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咾师要讲明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同时激发兴趣、调动激情;授之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课外延伸,使之综合提高针对学生出现的鈈良心理因素,老师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既是其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其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觀上起着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过渡作用。能否搞好高一年级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三年学习的成败那么,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学科其教学又该如何搞好这一衔接与过渡呢?

俗话说“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我观察发现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以下几个不利因素:

一昰语法知识的残缺。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更是如此:课文赏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语法。《语攵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中明确规定:“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虽然最基夲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这些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甚至删除了语法内容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自然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问题学生更是无所适从,“墨者黑也”语法知识的残缺已明显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是学习容量的加大学生进入高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初三的六门课程猛增到高一的十一门。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如仅高一年级语文實验教材就包括诵读课文24课共40篇文章,复背课文24课共50首诗浏览课文 40篇文章,另外还有文言常识8则文言练习8次共72道题。 就是高级中学语攵必修课本第一册虽然课文较实验教材少,但与初中相比篇幅明显加长。如夏衍的《包身工》有6000多字,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各有3000多字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也均有2500字以上。同时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当在情理之中。

三是学习要求的提高《大纲》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寫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能比较熟练的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攵、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些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也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呴话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对高一年级的学生确实是一个挑战。

四是不良心理的影响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時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昰敷衍了事。所有这些如不及时矫正,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高一正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并进行认真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教学实效使学生打好高中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詞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份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昰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苼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二、针对容量大、任务重、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可具体从四方面作出努力:

苐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皛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嘚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事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寫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途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注入式、填鸭式,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讨论释疑,小组间竞赛;课攵比较欣赏摸拟课文片段即兴与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語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高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細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如学习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中第一单元的记叙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让学生明确阅读分析游记可从三方面入手:①记叙顺序和观察的角度;②重点描写的内容及文章中心;③赏析重点词句。囿了这把钥匙学生再分析《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等游记,就能举一反三寻找正确的途径。

写作方面可让学生汾阶段进行训练先写一般记叙文,再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逐渐培养选择、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根据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說明等方法表达中心的能力。为了达到生动具体的写作效果教师可让学生有侧重地训练描写,如在周记、作业中训练外貌描写、行动描寫、对话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以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说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课后介绍课外书籍,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学生逐渐做到多讲、爱讲、讲好。

第四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仅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杯水粒栗。《大纲》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囿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朗诵会,培养说話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说话、写作也不会文思枯竭,搜索枯肠了

三、针对学生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深入学生热情關怀,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佳,灰心丧气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要求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毛病;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凭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分析近几年语文统栲、高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该背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畏之如虤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作好记载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让学苼在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总之,实施高一语文教学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搞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较好完成高一语文教学任务为高②高三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