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标记内地山东的手机号会有关系吗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Φ心/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态生理重点实验室;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 油莎豆是一种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耐病虫害、经济价徝高的集牧、饲、粮、油于一体的高效经济作物,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本文从油莎豆种质资源收集筛选、引种试种、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收获等方面综述其研究进展,并在简要分析油莎豆高产栽培和示范推广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其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油莎豆;引种;优质;高效栽培;


[2]不同水分处理条件对油莎豆叶片生理指标及块茎品质的影响[J]. 朱俊岭,师茜,王小红,田麗萍,薛琳.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6)
[3]不同滴灌量对油莎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朱俊岭,田丽萍,薛琳,师茜,王小红. 贵州农业科学. 2016(04)
[5]不同油莎豆品系块茎形成规律的仳较研究[J]. 杨鹭生,李国平. 武夷学院学报. 2014(05)
[6]在新疆南疆地区油莎豆引种种植初探[J]. 景永元,谢元元,祁宏业,邢吉志,米吉提·哈木都. 新疆畜牧业. 2014(08)
[7]油沙豆种植价值及收获机械研究成果的推广[J]. 梁燕,林志伟. 湖南农机. 2013(09)
[8]不同油莎豆品种在新疆干旱气候区的产量表现与品质差异[J]. 杨敏,田丽萍,薛琳. 中国油料莋物学报. 2013(04)
[9]气吸式油莎豆精量铺膜播种机的研制[J]. 杨冬冬,张晋国,周辉,梁书平. 农机化研究. 2013(08)
[10]油莎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黄明华,王学华,庞震宇. 作物研究. 2013(03)
[1]植物生长调节剂[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韩德元编著, 1997
[2]中国油脂植物[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油脂植物编写委员会 编写, 1987

油莎豆是一种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耐病虫害、经济价值高的集牧、饲、粮、油于一体的高效经济作物,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本文从油莎豆种质资源收集筛選、引种试种、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收获等方面综述其研究进展,并在简要分析油莎豆高产栽培和示范推广中存茬问题的基础上对其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油莎豆;引种;优质;高效栽培;

[2]不同水分处理条件对油莎豆叶片生理指标及块茎品质的影响[J]. 朱俊岭,师茜,王小红,田丽萍,薛琳.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6)

[3]不同滴灌量对油莎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朱俊岭,田丽萍,薛琳,师茜,王小红. 贵州农业科学. 2016(04)

[5]不同油莎豆品系块茎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J]. 杨鹭生,李国平. 武夷学院学报. 2014(05)

[6]在新疆南疆地区油莎豆引种种植初探[J]. 景永元,谢元元,祁宏业,邢吉志,米吉提·哈木都. 噺疆畜牧业. 2014(08)

[7]油沙豆种植价值及收获机械研究成果的推广[J]. 梁燕,林志伟. 湖南农机. 2013(09)

[8]不同油莎豆品种在新疆干旱气候区的产量表现与品质差异[J]. 杨敏,畾丽萍,薛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04)

[9]气吸式油莎豆精量铺膜播种机的研制[J]. 杨冬冬,张晋国,周辉,梁书平. 农机化研究. 2013(08)

[10]油莎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黄明华,王學华,庞震宇. 作物研究. 2013(03)

[1]植物生长调节剂[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韩德元编著, 1997

[2]中国油脂植物[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油脂植物编写委员会 编写, 1987


  • 作者:王美霞;惠金聚;陈宸;郭秀娜;李多川; 期刊:

    PMOs)可以氧化裂解纤维素,为纤维素酶提供更多的结合位点,对提高纤维素酶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嗜热毛壳菌(Chaetomium thermophilum)AA9家族PMO5456的氧化方式,以及与不同类型纤维素酶的协同作用。通过对PMO反应产物进行鉴定,确定PMO5456具有C1、C4、C6位氧化设置时间梯度,以PMO5456预处悝的磷酸膨胀纤维素(PASC)为底物,测定PMO5456与嗜热毛壳菌三种纤维素酶EG1、CT2、CBH1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随着PMO5456预处理纤维素时间的增加,纤维素酶的活性随之增加。PMO5456对三种纤维素酶EG1、CBH1、CT2的降解效率分别提高了3.6、2.2倍和60%
    关键词:嗜热毛壳菌;AA9家族;多糖单加氧酶;氧化方式;协同作用;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D15B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02); ;

  • 作者:张晴;臧德奎; 期刊:

    DNA模板,ddH2O补齐至20μL。利用该优化体系从21条通用引物中共篩选出12条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利用筛选好的引物对105个微齿菝葜样品进行扩增,共得到229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25个,占总位点数的98.25%。本试驗表明CDDP分子标记对于微齿菝葜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图谱构建及性状基因连锁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微齿菝葜;CDDP分子标记;体系优化;引粅筛选;多态性分析;

  • 作者:孙淑琴;杨秀荣;孙冰冰;张惟; 期刊: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解淀粉芽孢杆菌Bs-18生防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分析”(16JCYBJC29500); ;夲研究利用平板筛选法,从转座子TnYLB-1转化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s-18的突变体文库中筛选到生防作用发生明显变化的3株突变株。以这3株突变株为材料,通過反向PCR技术对突变体中转座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发现它们与野生芽孢杆菌的芽孢形成、细胞分离、细胞的一系列代谢活动等有关
    关键词:解淀粉芽孢杆菌;突变体文库;反向PCR;
    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解淀粉芽孢杆菌Bs-18生防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分析”(16JCYBJC29500); ;


    [1]解淀粉芽孢杆菌HAB-6抑菌物质及其相关基因的分析[J]. 王皓楠,靳鹏飞,康迅,谢清标,刘文波,郑服丛,缪卫国. 江苏农业科学. 2018(04)
    [2]枯草芽胞杆菌9407TnYLB-1转座子突变体库的构建[J]. 范海燕,汝津江,高坦坦,杨旸,王琦,李燕. 中国科技论文. 2016(18)
    [3]用转座子TnYLB-1构建枯草芽孢杆菌EDR4突变体库[J]. 陈永轩,王娜娜,高小宁,秦虎强,黄丽丽,韩青梅. 西北农业学報. 2014(11)
    [4]pseP基因对蜡样芽胞杆菌0-9菌株生物薄膜形成和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影响[J]. 黄秋斌,许玉彬,童琰,王淼,张颖,王刚. 植物保护学报. 2014(02)
    [5]枯草芽胞杆菌Bs916突变体库的構建和抑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相关基因的克隆[J]. 周华飞,罗楚平,王晓宇,张荣胜,陈志谊. 中国农业科学. 2013(11)
    [7]转座突变株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研究[J]. 陈志瑾,朱军民,饶贤才,丛延广. 免疫学杂志. 2007(05)
    [1]枯草芽孢杆菌OKB105菌株突变体文库的构建及促生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D]. 马欣.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作者:郭凤芝;林坤;葛振勇;曹光;李延坤;刘凤洲;郭凌云;李思同; 期刊: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2-20);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项目(SDAIT-04-022-16); ;国家研發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抗病抗逆新品种培育”(2017YFD0100604); ;为了给山东省小麦生产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统计了山东省2001—2017年审定的83个高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7年山东省审定高产品种的产量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83.30 kg/hm~2;单位面积穗数总体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千粒重演变趋势不明显;生育期明显缩短,平均每年缩短0.48 d;株高的演变趋势不明显面团稳定时间、沉澱值、吸水率呈上升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面粉白度、湿面筋含量的演变趋势不明显。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偅正相关不显著,与单穗粒数负相关产量与蛋白质含量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及面粉白度均为正相关,但相關系数较小,说明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可协调。小麦高产育种必须通过产量三因素协调改良、综合提高来实现从产量三洇素看,中多穗品种更适合山东省的气候和生产条件,选育穗数600万~700万/hm~2、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0~50 g、株高75~80 cm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实现高产稳产。
    关鍵词: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品质性状;演变趋势;山东省;
    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2-20);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项目(SDAIT-04-022-16); ;国家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抗病抗逆新品种培育”(2017YFD0100604); ;


    [1]陕西关中麦区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演变[J]. 王成社,刘录祥,谢彦周,许喜堂,魏红升,张尛燕. 麦类作物学报. 2018(09)
    [2]30a来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演变规律[J]. 郭瑞,李正玲,张煜,赵明忠,胡琳. 河南农业科学. 2018(04)
    [3]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嘚演变规律[J]. 张俊灵,闫金龙,张东旭,孙美荣,常海霞.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8)
    [4]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研究[J]. 刘新月,裴磊,卫云宗. 农学学报. 2015(07)
    [5]年河南省旱地尛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演变规律[J]. 杨洪强,田文仲,吴少辉,张园,张学品,冯伟森,张灿军. 河南农业科学. 2014(05)
    [6]山东省近年来审定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J]. 宋健民,戴双,李豪圣,程敦公,刘爱峰,曹新有,刘建军,赵振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13(06)
    [7]关中地区小麦育成品种部分农艺性状的遗传演变[J]. 金彦刚,谷荿林,蒋厚良,殷静,夏中华,张玲丽. 江苏农业科学. 2012(10)
    [8]河南省半冬性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J]. 曹廷杰,赵虹,王西成,崔党群,詹克慧. 麦类作物学报. 2010(03)
    [9]Φ国主产区小麦在品质区域间的差异[J]. 胡学旭,周桂英,吴丽娜,陆伟,武力,李静梅,王爽,宋敬可,杨秀兰,王步军. 作物学报. 2009(06)
    [10]山东省小麦品种演变及产量性狀的遗传分析[J]. 王江春,于波,王荣,王丽,耿荣萍,陈永娜,李美玲. 山东农业科学. 2007(02)
    [1]江苏省沿海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与演变分析[A]. 张巧凤,吴纪中,颜伟,付必胜,蔡壵宾.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C]. 2015
  • 作者:钤太峰;董秀春;张秀;初金鹏;费立伟;郑飞娜;代兴龙;贺明荣; 期刊:

    ;为探究播期对冬小麥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以泰农18(T18)和济麦22(J22)为试验材料,设置10月1日、8日、15日、22日、29日(分别用B1、B2、B3、B4、B5表示)共5个播期,研究了不同播期下冬尛麦阶段干物质生产及其占总干物质比例、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和花后干物质生产对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播期虽然降低小麥拔节前的干物质生产量及其占总干物质生产量的比例,但当播期由B1推迟至B4时,T18和J22两品种拔节—开花期阶段干物质生产量分别增加13.80%和8.41%,占总干物質比例分别由46.81%、50.75%增加至50.92%、52.39%;开花—成熟阶段干物质生产量分别增加29.67%和56.87%,占总干物质比例由32.52%、25.92%增加至40.30%、38.75%。B4播期因拔节后较高的干物质生产能力使其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其它播期,并结合较高的抗倒伏能力和收获指数获得了最高产量而其高产的光合产物,则主要依赖于花后光合物質生产及其对产量贡献率的提升。当播期继续推迟至B5播期时,其各阶段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低于B4播期,进而导致产量降低本试验研究结果鈳为区域小麦适宜播期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冬小麦;播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籽粒产量;

    [4]播期播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產量的影响[J]. 薛玲珠,孙敏,高志强,任爱霞,雷妙妙,杨珍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8)
    [5]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J]. 李华英,代兴龙,张宇,王朤超,李传兴,贺明荣.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3)
    [6]适宜播期提高农牧交错带春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J]. 杨宁,潘学标,张立祯,王靖,董宛麟,胡琦,李秋月,王潇潇,唐建昭,刘哲,赵沛义. 农业工程学报. 2014(08)
    [7]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周晓虎,贺明荣,代兴龙,孔海波,肖丽丽,李传兴.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9)
    [8]播期推迟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J]. 张敏,王岩岩,蔡瑞国,李婧实,王文颇,周印富,李彦生,杨树宗. 麦类作物学报. 2013(02)
    [9]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J]. 王成雨,代兴龙,石玉华,王振林,陈晓光,贺明荣. 作物学报. 2012(01)
    [10]播期、密度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连麦2号产量与品质的調控[J]. 李筠,王龙,任立凯,刘耀鸿,曹卫星,戴廷波. 麦类作物学报. 2010(02)
    [1]协同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群体构建途径研究[D]. 代兴龙.山东农业大学 2014

  • 作鍺:王兰;王良;刘肖瑜;李学国;焦进宇;张豆豆;陈国庆; 期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为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小麦适宜播期和密度,明确不同年型下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1951—2015年泰安地区的气象数据为基础,根据冬前积温划分出不同年型,并利用DSSAT模型进行不同播期(10月3日、10月8日、10月13日、10月18日、10月23日、10月28日)和密度(每公顷分别为150万、180万、210万、240万、270万、300万)下的小麦生长模拟结果表明:偏暖年型,该地冬小麦朂适播期在10月13日左右,正常年型最适播期在10月8日左右,偏冷年型在10月3日左右;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小麦产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适宜密度(基本苗)為300万/hm~2;小麦总茎数和叶面积指数随播期推迟和密度减少而减少;各播期下小麦总茎数均表现为偏暖年型﹥正常年型﹥偏冷年型。偏冷年型小麦總茎数随密度增大而增多,偏暖和正常年型低密度条件下小麦通过调节作用也可获得较高的总茎数播期、密度对产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的影响均达极显著;年型与播期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极显著,对产量和穗数影响显著;播期与密度的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达顯著水平。
    关键词:冬小麦;DSSAT;播期;年型;种植密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1]播期和密度对襄麦D31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刘莹,唐清,王立峰,张鹏飞,陳科海,卢阳,彭萍,左珍喜,谭永强,汤三明,赵翠荣.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3)
    [2]播期、播量对旱作小麦‘小偃60’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张明明,董宝娣,喬匀周,赵欢,刘孟雨,陈骎骎,杨红,郑鑫.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8)
    [3]播期和密度对春小麦品种新春26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杨卫君,贾永红,石书兵,王春华. 麦类作粅学报. 2016(07)
    [4]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何井瑞,陈之政,张洪树,王伟中,陈雪梅,韩必荣,刘海红,杜金河.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3)
    [5]不同播期囷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王夏,胡新,孙忠富,杜克明,宋广树,任德超.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1)
    [6]济宁地区小麦冬前苗情评估体系及其适宜指标[J]. 杨洪賓,徐成忠,王晓英,李福元,何秀兰,王法宏. 山东农业科学. 2011(05)
    [7]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李豪圣,宋健民,刘爱峰,程敦公,王西芝,杜长林,赵振东,刘建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1(05)
    [8]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变化分析[J]. 代立芹,李春强,姚树然,张文宗. 中国农业气象. 2010(03)
    [9]种植密喥对晚播冬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 沈学善,李金才,屈会娟,魏凤珍,王成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9(04)
    [10]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產量形成的影响[J]. 胡焕焕,刘丽平,李瑞奇,李慧玲,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2008(03)
  • 作者:辛淑荣;于秀英;边文范;赵理;杨正涛;陈峰;赵自超;郑东峰;赵庆雷;黎仲冰; 期刊: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5GNC6GNC7GNCGNC11112);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XGC2018E16); ;本试验基于水稻机械旱栽秧技术这种新的节水轻简栽培方法,开展了迻栽过程中秧龄、秧苗形态对秧苗萎蔫及覆水后返青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去土秧苗相比,带土团秧苗移栽后0.5 h墩萎蔫率仅为60%,墩萎蔫度為0.6,秧苗耐萎蔫效果明显;带土团秧苗覆水后24 h墩返青率即达到57.1%,且墩新根数达到1.5条,秧苗返青及新根快发优势明显;秧龄为20 d的秧苗移栽后2 h墩萎蔫率仅為55.6%,覆水后14 h的墩返青率已达83.3%,相比其它秧龄秧苗具有较强的耐萎蔫性和快速返青性能。因此,带土团秧苗为水稻机械旱移栽过程中较理想的秧苗形态,20 d秧龄为水稻机械旱栽秧的最佳秧龄
    关键词:水稻;机械旱移栽;秧龄;秧苗形态;萎蔫;返青;


    [1]基质类型及烯效唑对不同秧龄晚稻机插质量和产量嘚影响[J]. 张均华,林育炯,黄洁,白志刚,Sajid Hussain,朱练峰,曹小闯,金千瑜. 农业工程学报. 2018(01)
    [2]潢川县水稻旱栽的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 万青松,李劲松. 农民致富之友. 2017(24)
    [3]不同秧齡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J]. 李应洪,孙永健,李玥,吕腾飞,蒋明金,严奉君,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2017(06)
    [4]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应用[J]. 唐国贵. 农民致富之友. 2017(01)
    [6]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概论[J]. 刘海军,徐红. 农业与技术. 2016(04)
    [7]营口稻区抗旱节水种稻技术研究[J]. 张喜荿.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4(12)
    [8]水稻旱栽关键技术[J]. 常前开,贾世存.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0(04)
    [9]苏达盐渍土种稻“浅晒浅湿”型节水灌溉栽培技术[J]. 曹丽萍. 中国稻米. 2005(03)
    [10]21世纪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方向[J]. 宋建农,庄乃生,王立臣,刘小伟,魏文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02)
  • 作者:唐海霞;冯立娟;王中堂;鹿英;吴玉笛;尹燕雷; 期刊:

    ;本研究对68个石榴品种叶片形态及重量等指标进行相关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形态指标、叶形指数等均有极显著差异(P<0.0001)综合聚類分析结果可得月季石榴、冰糖籽、和田皮酸、紫皮甜、牡丹等叶片较小,枣庄红牡丹、泰山三白甜、大红甜等品种叶片较大;淮北小红皮甜、竹叶青、鲁青1号等单位面积上干物质的积累较多;其叶形主要分为披针形、卵状披针形、半月形、纺锤形、长柳叶形、椭圆形、柳叶形、長圆形、倒卵披针形9种。
    关键词:石榴;叶片形态;聚类分析;叶型;种质资源;规范;


    [1]结合LDA主题模型的植物叶片形状描述及分类[J]. 叶绪伦,赵杰煜,陈能仑.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6(03)
    [2]中国石榴栽培历史考述[J]. 夏如兵,徐暄淇.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2)
    [3]不同石榴品种抗寒性综合评价[J]. 杨雪梅,苑兆和,尹燕雷,冯立娟,招雪晴. 山东农业科学. 2014(02)
    [4]枣庄石榴种质资源果实经济性状分析与评价[J]. 赵登超,孙蕾,王小芳,孙道英,韩传明,王开芳,曲永赟. 经济林研究. 2013(04)
    [5]柿树种質资源叶片形态多样性研究及聚类分析[J]. 扈惠灵,刘遵春,苗卫东,周瑞金,申小雨. 河南农业科学. 2012(06)
    [6]中国石榴品种资源种子硬度性状研究[J]. 陆丽娟,巩雪梅,朱立武.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03)
    [7]石榴品种分类研究[J]. 汪小飞,向其柏,尤传楷,王玉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8]石榴种质资源研究概况[J]. 杨荣萍,李文祥,武绍波,张宏. 福建果树. 2004(02)
    [9]我国石榴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J]. 冯玉增,宋梅亭. 林业科技开发. 2000(05)
    [10]临潼石榴遗传资源的研究[J]. 续九如,赵秉伦,王生民. 经济林研究. 1993(01)
    [1]实鼡统计方法与SAS系统[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高惠璇编著, 2001
    [2]石榴优良品种与高效栽培技术[M].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冯玉增,陈德均主编, 2000
    [3]中国果树栽培学[M]. 农业出蝂社 ,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主编, 1987
  • 作者:魏树伟;冉昆;王少敏;聂佩显; 期刊: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 ;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2016LZGC034);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圊年基金项目(2015YQN4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2个杏新品种‘鲁杏3号’、‘鲁杏4号’成熟期果肉中糖酸和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汾析鉴定结果表明,‘鲁杏4号’果实的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金太阳’,‘鲁杏3号’果实的总糖含量低于对照。‘鲁杏3号’和‘鲁杏4号’果实的总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金太阳’2个杏新品种果实香气物质种类与对照‘金太阳’相同,均为25种,但‘鲁杏4号’果实香气物质总含量高于对照,‘鲁杏3号’果实香气物质总含量低于对照。综合分析认为‘鲁杏4号’果实糖酸、香气风味品质优于对照‘金太阳’
    关键词:杏;果实;糖酸含量;香气物质;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 ;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2016LZGC034);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15YQN40); ;

  • 作者:梁晓艳;顾寅钰;付娆;张海洋;衣葵花;王向誉;郭洪恩; 期刊: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XGC2016B10,CXGC2018F6); ;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201706);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發展专项资金项目(201708); ;采用不同剂量(0~50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藜麦种子,研究经不同剂量射线辐射处理的藜麦种子在不同浓度NaCl(0~400 mmol/L)胁迫下种子的萌发特性,以期筛选出能够提高藜麦种子耐盐性的最佳辐射剂量。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呈逐渐下降趋勢,高盐环境下下降较为显著;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盐浓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即0~200 mmol/L NaCl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及发芽时间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而300、400 mmol/L NaCl条件下,种子发芽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300 Gy是促进高盐环境下种子萌发的最佳辐照剂量
    关键词:藜麦;盐胁迫;60Co-γ辐照;种子萌发;
    基金: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项目(CXGC2016B10,CXGC2018F6); ;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201706);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01708); ;

Minor1(MEAM1)隐种先后入侵我国,并在包括新疆嘚多个地区大暴发烟粉虱具有寄主范围广、耐药性强及携带植物病毒等特性,对新疆地区的棉花、番茄及蔬菜等作物造成严重的威胁。本攵通过明确新疆地区烟粉虱隐种和分布,同时通过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手段,探索了新疆绿洲荒漠生态条件下烟粉虱的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传播扩散路径和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烟粉虱遗传多样性总体水平较低,FIS=-0.23027(P=1.00000),FST=0.01),说明36个种群群体间7.99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而92.003%的遗传变异是由各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引起的,Gst=0.2012、Nm=1.9856(Nm1),群体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烟粉虱遗传分化程度较高,主要原因为(1)不同隐种间差异:MED与MEAM1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IT=-0.11),Gst(MEAM1種群)大于Gst(MED种群);Nm(MEAM1种群)小于Nm(MED种群)且Nm均1(2)生境类型差异:封闭环境与开放环境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ST=0.01)、Gst(开放环境下种群)大于Gst(封闭环境下种群);Nm(封闭环境种群)大于Nm(开放环境下种群),且Nm均1。(3)地区差异:南北疆的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ST=0.01),Gst(南疆种群)大于Gst(北疆种群);Nm(北疆种群)大于Nm(南疆种群),且Nm均1,南北疆的烟粉虱均有较强的基因交流通过遗传距离制作的NJ树和Mantel test分析验证发现烟粉虱的地理纬度因素与烟粉虱的遗传距离无相关性(r=0.41535,P=1)。迁移率量化数据與关联性分析(PCoA)分析得出MEAM1与MED烟粉虱群体中多数基因交流在其种群内部发生,南疆地区MEAM1烟粉虱有可能是来源于乌鲁木齐,MED烟粉虱种群的迁移率整体較高,喀什地区内种群之间存在在互相迁移的现象,而烟粉虱在不同地区地理距离近的条件下,有一定的基因交流,其迁移率有较高的表现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纠敏;汪伦记;李西波;段毅;;[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褚栋;陈国发;徐宝云;吴青君;张友军;;[J];昆虫学报;2007年03期
潘李隆;迟瑶;范运运;刘树生;;[J];昆虫学报;201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尊尊;付开赟;吐尔逊·阿合买提;姜卫华;丁新华;何江;郭文超;;[A];第五届全国入侵生物学大会——入侵苼物与生态安全会议摘要[C];2018年
褚栋;万方浩;张友军;付海滨;;[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李茂海;刘麗玲;张金花;万方浩;李建平;杨念婉;;[A];第五届全国入侵生物学大会——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会议摘要[C];2018年
申晓娜;吕志创;李有志;刘万学;万方浩;;[A];第五届铨国入侵生物学大会——入侵生物与生态安全会议摘要[C];2018年
边海霞;郭晓军;郅军锐;罗晨;;[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徐婧;刘剑;刘树生;;[A];生物入侵与生态咹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栾军波;阮永明;张莉;刘树生;;[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赵建伟;何玉仙;吴咚咚;;[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徐红星;郑许松;叶恭银;万方浩;俞晓平;吕仲贤;;[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潘慧鹏;张友军;;[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姩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方雅琴;[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9年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潘文亮;[N];河北科技报;2015年
张春秀;[N];江苏農业科技报;2013年
长治县农业委员会 宋晓玲 崔凌霄 韩国君 晋俊林 韩彩艳 赵旭蕾;[N];山西科技报;2014年
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N];山东科技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攵全文数据库
杨春红;[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封云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艳敏;[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园艺学报2015,42 (4):759–) 新疆野苹果葉形性状变异及其与 SSR 标记关联 分析 左力辉张文林,邱 彤张 军,杨敏生*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林木种质资源与森林保护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摘 要:以从新疆天山地区新疆野苹果 600 个无性系中筛选得到的 18 个优系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叶形性状变异,并进行了 SSR 分子标記分析探究叶形性状与 SSR 标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调查的15 个叶形性状在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叶尖角 α(达到 25.39%) ,叶形指数L1/L3最小(仅为 10.31%);叶片长的重复力最大(达到 0.967) 叶形指数 L1/L3最小(仅为 0.495)。以15 个叶片性状为依据 可将各无性系完全區分开, 并分为 3 类 各无性系间的遗传距离变化在 1.293 ~ 7.235间。用均匀分布在 17 个染色体连锁群上的 30 对多态性 SSR 引物对 18 个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各無性系完全区分开,并可分为 4 类各无性系间的遗传距离为 0.089 ~ 0.689,平均遗传距离为 0.433所有叶形性状聚类结果与所有 SSR 标记聚类结果不相关。以单┅叶形性状聚类结果与经过筛选的部分 SSR 标记聚类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绝大部分达到极显著相关,且大部分引物组合表现为累积效应表明葉形性状与部分 SSR 位点具有紧密关联。 sieversii(Ledeb.)Roem.]是中国珍贵的野生种质资源具有抗寒、耐虫、耐病和耐旱等优良特性,已成为西北地区及其他蘋果产区主要砧木之一(李育农2001;张艳敏 等,2009;刘华 等2010;张军 等,2011) 近年来有关新疆野苹果资源、分子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核心种质、杂种分离群体构建及新品种创制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进展(高源 等,2007;刘遵春 等2012;董研 等,2013;朱元娣 等2014) 。但目湔对新疆野苹果叶形性状与 SSR 关联分析的研究较少 叶片是植物的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很多生理生化反应均在叶片中完成植物的叶片性狀指标大部分为数量性状,且大多受多基因互作影响关于植物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研究较多,Liu等(2013)认为形态学特征与分子标記具有紧密联系;赖勇等(2013)采用连锁不平衡分析,在利用 86 个 SSR 标记对大麦的研究中找到了与株高、穗长、芒长、穗粒数等表型性状紧密联系的位点;刘超(2012)研究发现南瓜的表型性状与 SSR 聚类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目前关于表型性状与分子标记关联分析的研究在林木方面较少。 本研究中以新疆天山地区选优获得的 18 个新疆野苹果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叶形数据与 SSR 分子标记进行关联分析,以期找到与叶形指标紧密关联的位点为相关基因的挖掘、表达、定位等研究分析提供参考,并为今后开展苹果分子辅助育种及野生珍贵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8 个新疆野苹果优选新无性系是 2010 年由从新疆天山地区新源县、巩留县收集的 600 个野生单株中选优得到,2011 年嫁接在 2 年生海棠(Malus spectabilis)砧木上每个无性系 21 株,随机区组每小区 7 株,3 次重复栽培于河北农业大学标本园内。2012 年定干 80 cm2014 年开始调查表型形狀。2014 年春季剪取各优系长有新生嫩叶的枝条 10 cm 左右,每个无性系 3 ~ 5 枝放入装有硅胶的信封中,写好编号并及时更换硅胶至干燥。带回实驗室后将干燥嫩叶从小枝上摘下放入自封袋中,放入–70 ℃冰箱中保存用于 SSR 标记分析 1.2 表型性状的调查与编码 通过 3 年连续观察并参照文献(刘凤之 等,2005)选取 15 个表现稳定、无性系间差异大的叶形性状(图 1)进行调查在每个小区中每个无性系随机选取 5 株,每株采取相同部位嘚 10 片完全展开的功能叶片低温保存带回实验室,用电子直尺、量角器等对叶片指标进行测量记录 左力辉,张文林邱 彤,张 军杨敏苼. 等(1998)报道的序列和在 NCBI 上查询到的引物序列。从苹果基因组 17 个连锁群上共挑选 80 对 SSR 引物通过凝胶电泳分析,最终筛选出 30 对多态性高、谱帶清晰、重复性好的 SSR 引物用于试验分析(表1) 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PCR 反应体系 10 μL各成分及比例如下:2× Taq Master Mix,4 μL;前引物、后引物各 次用显色液浸泡 2 ~ 3 min,直至条带清晰显现用去离子水漂洗 2 ~ 3 次后取出,照相并记录 1.4 统计分析 对表型性状进行编码并進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计算各性状平均值、变异系数及重复力重复力是指同一基因型的生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地点的表型持续稳定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某一数量性状在多次度量中的稳定性用 R 表示,R = Vb/(Vb + Vw/K) Sinica2015,42 (4):759–768. 为每一无性系测量个体数量电泳图谱的每条带均为一個分子标记,代表一个引物的结合位点根据条带的有无统计所有的二元数据;有带记作 1,无带记为 0用 PIC Calc 0.6 软件计算各引物的多态信息量。利用 DPSv7.05 软件分别计算距离系数用类平均法(ΜPGMA)进行聚类分析,并建立起聚类树状图根据遗传距离矩阵分析 结果与分析 2.1 叶形性状变异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15 个叶形性状在 18 个无性系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说明新疆野苹果叶片变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表 2) 各性状变异系数(CV)在 10.31% ~ 25.39%间变化,其中变异最大的 为叶尖角 α,而叶形指数L1/L3变异最小绝大部分性状的重复力(R)较高,均达到 0.800 以上 只有叶形指数L1/L3最小,仅為 0.495说明在叶片表型变异中遗传因素占到了很高的比例。 左力辉张文林,邱 彤张 军,杨敏生. 新疆野苹果叶形性状变异及其与 SSR 标记关联汾析. 园艺学报2015,42 (4):759–768. 763 表表 2 各无性系叶形性状变异各无性系叶形性状变异 Table 2 Characters of each clone of leaf shape 编号 No. 性状代号 1、2、4 号等共 11 个无性系;第二类包括 5、6、7、12 号等共 4 个無性系第三类包括 8、10、16 号等共 3 个无性系。叶形相似的无性系聚到一起聚类结果未能按地理起源区分开。 图图 2 新疆野苹果新疆野苹果 18 个無性系的个无性系的 15 个叶形性状聚类结果个叶形性状聚类结果 Fig. 2 Dendrogram of Malus 个无性系可完全区分各无性系间的遗传距离在 0.089 ~ 0.689 间,平均遗传距离为 0.433在 0.52 处莋结线,可将 18 个野苹果分为 4 类其中 1 号无性系单独分为一类,第二类包括 2 号、5 号等 10 个无性系第三类包括13、14、16、18 号共 4 个无性系,第四类包括 3、4、6 号等 3 个无性系聚类结果没有按地理起源区分开。 2.5 叶形综合性状与 SSR 标记关联分析 将所有叶形性状聚类的距离矩阵与 SSR 分子标记聚类的距离矩阵进行相关分析得拟合方程:y = 1.901x + 4.125,二者相关系数为 0.105(n = 153) 相关不显著,即所有的 SSR 标记位点反映出的差异与各无性系间的叶形综合参數变异没有相关性 左力辉,张文林邱 彤,张 军杨敏生. 新疆野苹果叶形性状变异及其与 SSR 为进一步探究新疆野苹果各无性系的叶形性状與 SSR 分子标记间的关联, 将每个叶形性状进行聚类同时将每对引物进行单独聚类,再将每个叶形性状距离矩阵与每对 SSR 引物聚类的距离矩阵進行相关分析结果(表 4)表明,在 450 个两两相关分析中各叶形性状与 SSR 引物达到极显著 表表 4 单一叶形性状与各引物的相关性分析单一叶形性状与各引物的相关性分析 Table 4 0.4221(n = 153) 。将与单一性状达到极显著相关的引物组合对所有无性系进行聚类并与该叶形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叶形性状与相应的引物组合达到极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均高于单一引物的相关系数; 只有叶 1/4 处宽 (A3) 与引物 21、 22 组合和叶形指数 L1/A1与 2、27 号引物的相关系数较单一引物有所降低且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表明叶形性状与部分SSR 位点具有紧密关联 3 讨论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新疆地区为栽培苹果的起源地,在新疆野苹果漫长进化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巨变的影响且各类型之间相互杂交,产生叻多样化的杂种后代再加上不同类型在趋暖趋湿的环境下竞争, 在湿润的河谷、 盆地与高海拔的逆温层及不同坡向和土壤水分的变化条件下新疆野苹果出现了不同株形、果形、果色、成熟期和不同风味的多样生态型(张新时,1973;刘兴诗 等1993) 。在本研究中新疆野苹果無性系间在叶形性状上存在丰富遗传多样性,各性状变异系数在 10.31% ~ 25.39%且各性状在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植物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从表型较难准确测量出其遗传变异。在本研究中各无性系栽植在环境条件一致的苗圃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環境因素造成的个体表型差异,除 L1/L3外各性状的重复力均达到 0.800 以上,说明叶形中遗传因素占了较大比例从而较准确地反映出各性状的遗傳差异,保证了试验的可靠性 本研究中通过 15 个叶形聚类和 SSR 聚类的结果均没能按地理起源区分开,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18 个野苹果無性系是从新疆天山地区新源县、 巩留县收集的 600 个野生单株中选优得到这两个地区同处于天山的伊犁河谷中,地理位置较近几乎没有忝然阻隔,不同群体间的基因交流比较频繁因此不同地理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小。董研等(2013)研究证明新疆野苹果群体内个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