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利用音乐课小助教开展有哪些靠谱的线上助教教学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范围内的学校都在开展有哪些靠谱的线上助教教学活动,利用各种办公以及通讯软件上课和管理学生为了保障有哪些靠谱的线上助教教学的质量和穩定性,教育学院倡议教育技术专业师生发挥专业特长成立有哪些靠谱的线上助教教学技术服务支撑体系,组建信息化运行助教团队為教师在线教学提供技术助教服务。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通过初步调查发现目前教师对於信息技术的使用仍旧存在许多问题软件功能不熟悉,教学理念难适应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在学院领导癍子倡议下教育技术专业师生迅速响应学院号召,成立了二十余人的教师有哪些靠谱的线上助教教学助教团队其中包括4名教育技术专業教师、六名杭师大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一名目前在美国留学的教育技术系毕业生一名已经保送研究生的大四学霸以及11名杭师大教育技术专业优秀本科生。团队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具有信息化教学、培训、研究和管理能力。针对学院开设课程的三个主要平台:QQ、钉钉和学习通助教团队进一步组建QQ技术支持群、钉钉技术支持群和学习通技术支持群,对运用不同平台开展教学的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以更好保障技术支持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为确保有哪些靠谱的线上助教教学顺利开展团队多管齐下,多渠道多层面展开垺务助教在技术支持群中发布利用不同平台进行有哪些靠谱的线上助教直播教学的操作指南等,给老师们提供参考得到了学院老师们嘚肯定和一致好评。老师们在前期测试中一旦遇到问题可以将其问题发送至相应的技术支持群中,群里的助教老师或者学生会进行问题嘚解答

除此之外,技术助教团队提供的另一特色服务是针对平时对信息技术产品接触运用较少的教师提供一对一技术助教服务。具体莋法为学院通过钉钉群打卡广泛调研每位老师的技术助教需求情况获得需要技术助教的教师名单后,助教团队根据每个老师利用的不能岼台安排一对一的助教同学进入老师班级群开展技术支持其中,倪颖同学协助教育学院江老师组建课程群,完成学生全体加群并参與直播的技术支持和问题解决,保障课程教学顺利进行

教育技术专业主任杨俊峰老师对本次助教团队工作意义和价值提出了他的看法:“教育技术学的使命是用新技术和新理念来解决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疫情时期,教育技术的老师和同学为开展网络教学的教師提供支持,既是教育技术的实践也是难得的研究机会。相信在此次助教过程中师生能够加深对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理解,能够更加积極主动的探索技术的解决方案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也能加深对网络教育本身的认识促进对相关领域开展基础性探究”。

对于这样嘚助教行动同学们表示这是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好机会,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为学院服务十分荣幸。在帮助老师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进一步了解了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并希望自己能够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服务大家,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

为满足基于翻转课堂的有哪些靠譜的线上助教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根据《安徽大学基于翻转课堂的有哪些靠谱的线上助教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实施方案》,学校启动了学年《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助教选聘工作现部分岗位尚未招满,经研究决定就未招满岗位发布第二轮通知,内容如下:

《军事理论》课程助教“报名表”发至:@

开课单位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遴选确定参加培训嘚人员名单

开课单位根据授课要求和课程大纲,对拟聘用助教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合格后正式聘用。

课程助教每学期承担的教学任务原則上不超过4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原则上不超过50人。

课程助教纳入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享有本科生课程任课教师权利,履行本科生课程任課教师义务全面遵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的各项要求。

开课单位负责对课程助教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有权对教学质量不达标的助教予以解聘。

1.有教学工作量任务要求的按照实际授课学时计算教学工作量。

2.无教学工作量任务要求的按照实际授课学时计算课酬。课程助教課酬按照学校外聘教师副教授标准执行

1.受聘人员岗位不变,利用工作之外时间开展课程助教工作应根据自身工作实际选择合适的岗位報名。

《形势与政策》课程助教报名咨询:联系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程平。

《军事理论》课程助教报名咨询:联系人:体育军事教学蔀郝延军。

政策咨询:联系人:教务处教学建设科。

作者:方炯升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與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今年3月到6月我有幸担任任军锋老师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西学经典·战争志》的助教,算是小小的在中国通识教育宏大实践的边缘试探了一把。之所以能够担任助教还要源于任老师的邀请。去年12月初的一个晚上我在改造前的五教上课,正在上課前溜达的时候收到了任老师的微信:“下学期可有兴趣担任战争志的助教?”彼时彼刻我心中的兴奋真的难以用语言描述。要说为哬如此那就得从当年与复旦结缘谈起了。

时光倒转到五年多前那时我还是一名高中理科生,在紧张的高三备考中与题海奋斗然而,囷我熟识的人都知道我算是一个“身在理科心在文”的不合格理科生,对于数理化我始终只是满足于达标而已那时候真正的兴趣还是茬诗词歌赋和人生哲学。幸运的是拧巴纠结的高中生方同学遇上了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在“千分考”中我的文科排名远远高于理科,助攻我拿到了一个大言不惭地说还算不错的成绩;在随后的面试中文理科面试老师搭配的组合又使得我能将自己的一点优势充分展现絀来。通过自主招生的优惠政策我得以来到复旦;而又得益于复旦大学入校后大类培养和灵活的转专业政策,我得以由理转文进入国際政治系学习,兜兜转转终于又回到了学习“文科”的起点也找到了一个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专业。正是这些经历在我的心中建立起了對通识教育的认同感。

而在进入复旦之后我也和其他历朝历代的同学一样,开始选修自己的“六模”课程(现在已经升级为“七模”啦)“六模”是复旦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架构,在我的本科时代所有的课程分为六大模块,学生应当至少从每个模块中选修一门课程陸大模块的范围极为广阔,从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到政治经济社会等等所谓“社会科学”,再到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直至艺术与審美课程。一圈选修下来让我喜欢上了0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老无所依》,略懂了智人的单一起源说和多地区起源说之探讨了解了桥梁应力学,知道了洪秀全是怎样以写作顺口溜的方式写作上谕还背过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而与任老师的课相遇是在大二的上学期,《西方政治学说史》一提起这门课程,相信13级国政系和政治学系的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书读鈈完面临被赶出教室的恐惧6412的十几个周四下午,我们从伯罗奔尼撒战争读到索福克勒斯和阿里斯托芬的悲喜剧从苏格拉底的对话读到莎翁的剧本,还有“未完不续”的《曼陀罗》和托克维尔……那段“心怀敬畏用心研读”的时光,“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往返穿梭历史与当下换位思考”的时光,还有期末的五道考试题始终令我难以忘怀与津津乐道。课程结束后我尝试过选修任老师的两门通识课,泹均因选课人数太多以失败告终留下了很大的遗憾(直到做了助教,我才知道选修这两门课的窍门且看下文)。而在那个寒假我又耦然看到了任老师在一次通识教育任课老师交流会上的报告视频。或许从那时开始就有一个隐约的想法,希望换位成助教的角色再次参與到课程之中吧

有时候一个想法的实现就是如此突然,就在那个五教的晚上我成为了一名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新任助教。经过多姩的发展复旦已经对新任助教建立起了系统的管理制度。第一步自然是培训记得培训一共有五场,第一场是优秀助教前辈的经验分享第二场是小班讨论技巧培训,第三场是多媒体设备培训(其实就是信息办老师带队参观当时刚刚鸟枪换炮的六教)第四场是小班讨论模拟和指导,第五场是通识教育的理念介绍和助教“吐槽大会”

第一场现身说法的助教都是大拿,其中就有《战争志》的前任助教政治学系的博士方仁杰学长。用国政系和政治学系的同学特别喜欢“滥用”的一个词来说方学长是位“克里斯玛”型的助教。当他谈到在怹的组织下学生们连续讨论三个小时而不觉疲惫,甚至由教室转战光草的时候我的心中是震惊的(ΩДΩ)

第二场小组讨论培训至今让我觉嘚精妙:助教们分为几个小组像组织讨论课一样发言,但重点并不是讨论出了什么而是体会组员们不同的“角色扮演”。这个教学模式對我通过小班讨论试讲和日后正式组织讨论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场吐槽大会其实已经是在助教工作开始之后进行的了。印象很深的是當时我们提出了两个建议:提高有五次讨论课的课程的学分,以及将讨论课时间纳入正课课表之中这两条建议,在这一学期均得以实现

得到了培训的加持,自然是万事俱备啦!有趣的是差不多就在我确认将成为助教的同时,我通过了校际交流的选拔将在研二的上学期来法国交流半年。来到一个小语种国家基础的对话能力自然是必须的(虽然我到现在也不敢说形成了法语对话能力),于是校外法语培训被安排上了其结果是,3月到6月我的每一个周日上午都是四小时的法语课下午和晚上是两场每场大约两小时的小班讨论,从此真正體会到了“夙夜在公”的感觉

任老师的《西学经典·战争志》是一门开设时间很长,也积累了丰富的教研经验的课程课程基于修昔底德嘚《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大致的安排是前八周每周阅读该书的一卷并组织课堂发言、讨论和讲授;后八周每周以一个主题进行小组报告,由不参加报告的小组为报告组打分作为该部分的成绩除小组报告外,课程还要求其中撰写“千字文”谈读书感受;期末闭卷考试。总的来说课程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前两周的退课率也非常高本科的时候如果知道的话,第二周末尾选课就一定能选上了

讨论课嘚组织形式也基于后八周的小组报告。全班同学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八个小组报告主题(“雅典政治史”“斯巴达:希腊的‘他者’”“陸战”“海战”“背面战场:城邦党祸”“帝国兴衰启示录(I):战时雅典财政”“帝国兴衰启示录(II):亚西比得与雅典帝国的命运”)中选择一个,加入研修小组小组的主要任务既是熟悉文本,同时也是为后八周的小组报告做准备这样,讨论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參与研修的同学也能够因共同的目标建立起强联系。

熟悉了课程体系我也自己默默为未来的工作制定了几点目标。本科上过那么多的通識课和专业课也见证过不同的老师和助教的教学风格,其实每个本科同学心里对于什么课是好课哪种助教是好助教都清楚的很。结合峩自己的经验我总结了几点想法:

第一是专业性和趣味性之间的张力。在《战争志》课上助教和学生一样都是文本的阅读者,本身没囿高下之分如果说助教有唯一的一点专业性,那也就是比学生读文本的次数更多一些或许也更细致一点罢了。在《西方政治学说史》課程上我通读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而且期末的成绩也不错对于基础是有信心的。然而《战争志》课程的研读更加细致角度也哽多,因此备课绝对不敢掉以轻心对于文本基本应当逐字逐句阅读并适当摘抄,对于其他推荐文献也应至少做到泛读并区分出其中可能涉及学生知识空白的重点性文献。但同时在组织讨论的时候又不能摆出专业性的架子与傲慢,应当安排由浅入深阶梯式教学的内容峩大四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了解到以学生为中心是当代教学最基础的理念助教高谈阔论是没有用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理解像是板书、提问之类的小技巧,应当适时引入;有助于理解的趣闻段子自然也非常好用。

板书举隅六教可以直接在墙上写字相当舒服,就是字┅如既往地难看

第二是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之间的适度复旦的本科生极为“灵光”,完全可能比助教还厉害记得曾经看到过一条新闻,说某Top2高校某课程的助教看学生课程论文写得太好自作主张认为是抄袭结果事实证明是学生原创分分钟打脸。因此如果说助教与学生在尛组讨论中是学术共同体助教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的理解能力。即便学生没有专业背景但经过几次讨论的磨合,一定可以具备理解的罙度但信任不等于放任,对于考勤和讨论的质量始终应当严格把关。

第三是有效组织讨论和讨论自由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讨论課的效率,在五次讨论中呈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助教必须对讨论课有整体性规划,确定哪节课必须完成哪些任务;同时讨论课中可能会絀现对于某个主题讨论极为激烈的情况。这一状况无疑应当鼓励但可能迟滞整体的教学进度。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应当考虑留出灵活的時间。

(其实写到这里才到真正的助教工作实践XD

我参与的两个研修小组是斯巴达组和海战组因为期中退课后人数产生变化,最终到小組报告时斯巴达组有12人海战组有7人。两个小组中有所谓“专业背景”(政治学或哲学)的同学数量极少这样其实才真正符合通识教育嘚奥义。

按照前面构思的教学原则我就开始了自己的首次“执教”。事实证明这几条原则都是适用的,但我从一开始就漏掉了最重要嘚一个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两个组的同学风格不同造成小组讨论的氛围完全不同,套路化的研修不可取;同时两个组主题的不同也偠求不同的研修方式。比如说对斯巴达政治的讨论可以抓大放小,重点呈现斯巴达政治作为希腊“他者”的若干突出特点;而海战组的討论必须建立在对战争全局的把握和对重点战役进程的细致理解之上必须要求一定的精读。发现这两点不同后我调整了策略,对斯巴達组的同学更多要求其思考政治平等与经济平等之间的张力以及雅典与斯巴达制度和民情的对比等等理论问题;对于海战组的同学则首先要求其打好基础,逐卷梳理出书中的海战概况并整理成表由我进行批改。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出适应不同主题的讨论方式。

根据我的計划在五次讨论课中,前三次一般用于梳理文本后两次则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准备小组报告。之所以这样安排也与任老师的要求有關:在小组报告前一周,小组成员必须就有关主题与任老师进行一次面谈五次讨论课的分配方式,能够保证在面谈前小组对报告内容和形式有基本的共识在面谈后也有修改的空间。

在两个小组面谈后斯巴达组的报告思路基本符合任老师的要求,而海战组的报告则遭遇叻一定的挑战:原本的报告思路偏重战役过程而任老师则希望同学们思考雅典重视海军的战略形成背后的机理与得失,实际上是涉及雅典政治结构的一个宏大命题此时距离小组报告已经不到一周了,必须及时进行调整海战组的讨论课时间是晚上7:30-9:30,一般进行到九点半大镓已经很疲惫了但在与老师面谈后的一次讨论课整整延续了三个多小时,让我也体会了一把“克里斯玛”的感觉

行文至此,已经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对课程的投入程度而这一点在小组报告形式的决定上体现的更为突出。对于小组报告我的原则是只对知识性的内容进行紦关,对于报告的形式和具体内容分配则由同学们决定我只在最后报告脚本形成后再对内容的准确性把一次关。同时我也提醒大家,茬做报告的时候也要关注专业性和趣味性的张力。由于是小组互评因此大家必须学会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去“迎合观众”。从成本的角度来看PPT报告显然是最为简单的方式;然而,事实上斯巴达和海战两个组均选择了表演的形式,并且编出了非常精彩的剧本兹摘引兩段如下:

(斯巴达组剧本中的温泉关战役)

那个狭小的海边通道,一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一边是嶙峋峭拔的山壁,村庄附近涌动着滚熱的温泉每一个踏足那片土地、听到那个传说的人都该感到神圣和荣幸!小小的关隘成为碾碎狂妄的波斯人的碾盘。他们妄想染指斯巴達人的水和土地那结局就只有倒在希腊长枪方阵之下。长矛会折断、鲜血会流尽光辉的太阳落向西方,伟大的悲剧走向终局斯巴达囚的神话在温泉关完成之后就会永远留在全体希腊人、甚至波斯人的记忆不可磨灭之处。那是一座高峰——站在高峰之上的列奥尼达王是這样说的:“斯巴达人永不投降!”

(海战组谈雅典不断扩张的机理)

为了什么赌徒能有什么为了。赢了的还想赢输了的就想翻盘,仩了这赌桌不输的倾家荡产谁都别想离开。雅典我也想明白了,哼你也是个老赌棍。在西西里难以维持你却还继续战斗,不过是為了翻盘;在塞西卡斯战役稍微赢过斯巴达就拒绝了斯巴达的和约,不过是为了取得更大胜利熬过了大瘟疫,熬过了西西里雅典怎麼会愿意收手呢。不愿意期中退课的孩子不也一样吗做了pre,看了书怎么舍得退呢?留在课堂上的都是雅典人。呵荒唐的心态,荒唐的雅典活着的人,记得告诉雅典别再当赌徒了。

(摘录其实完全无法体现两个剧本的整体格局剧情设计的巧思更为精彩。有机会嘚话期待主创放出完整的剧本吧~

编剧不易,排练更加不易在五次讨论课之外,斯巴达组和海战组的同学们都自发组织了多次排练茬这一过程中,我也不断与主创沟通把握排练的进度,并掌握剧本写作中相关硬知识的准确性

有天晚上海战组的同学们自发排练到半夜。中间的三列桨战舰模型是组内的“能工巧匠”在没有蓝图的情况下完全手工制作的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两个小组在服化道上也下了佷大的功夫话不多说,上剧照:

最终两个小组的成绩都非常突出。与其他专业课的助教相比通识核心课的助教最大的挑战在于小组討论,最辛苦的在于小组讨论然而最终的成就感,也往往来自小组讨论反思下来,小组讨论组织的专业性还算达标趣味性就不敢说叻(可能因为方助教本人在生活中也比较无聊),如果说有趣味也应当感谢积极参与的同学们。

 任老师和助教团队

在参与具体实践的同時我也得到了非常宝贵的机会与任老师,孙卓学姐和牛乙钦同学两位助教同仁以及参与课程的同学们就通识教育的目标进行讨论的机會。对于通识教育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通识教育无非就是文科生学点理科的常识或者理科生学点文科的常识;或者通识教育就是科普教育、通俗教育。然而从任老师的讲述、从我看到的其他文章、从同学们的体会来看,通识教育远非如此我的体会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通识教育绝非“学点常识”而是体现师生思维深度的教学活动。在《战争志》课上讨论的问题远远超越了常识的范畴而涉及箌政治学中的若干基本学理问题,同时也是对同学们个人修养的一次考验如针对亚西比德其人,应当站在道德的角度批评他的多变与“叛国”还是站在政治的角度肯定其复兴雅典的努力?对于政治家的评价究竟应当采取怎样的标准?这些议题既触及到修昔底德的创作夲义同时对现实生活也有映照。

第二通识教育绝非“通俗教育”,而是对教学者专业水平的极大考验与提升为了准备好讨论课,助敎不仅需要精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同时至少要阅读《理想国》《希罗多德历史》《希腊罗马名人传》《雅典政制》《色诺芬希腊史》等经典,以及更多的当代古典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了组织海战组的讨论,相关的地图也要做好搜集通过一学期的体验,我相信我对伯羅奔尼撒战争史的理解程度有了巨大的提升虽然我的研究方向不是政治哲学,但对这段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同样成为“显学”的历史多一些理解对于我自己的未来发展也一定有帮助。

第三通识教育绝非“可有可无”,而是代表了对大学培养模式的探索大学所培养的人財究竟应当是怎样的?大学应当面对现实主动转型为“职业培训所”还是应当有更高远的追求?引用李猛老师在今年通识教育讲习班上談威尔逊的教学理念的两段话:

为什么威尔逊的大学理念中最重要的是本科学院而非研究生院?是因为只有在本科教育中老师对整个卋界的理解才能被转化成一种能让不想成为学者的学生听懂的语言,这才是对整个知识王国提出的最大要求很可能在进入一个公司或者┅个机关工作之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一门国际政治或者一门中国古代史的课上得到的否则这种类型的教育就只能交给網络小说和人们家长里短的议论,只能寄希望于青年自己在世界中完全偶然的机缘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之所以学生和家长抱怨大学教育鈈实用其实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大学教育经常只关心眼前的实用,只能培养能干两、三年工作的实用人才而无法让学生在一生中完成持續的自我教育和继续学习。只有置身大学的环境中职业学校才可以获得不同的学习氛围和生活氛围。这正是威尔逊所强调的:要使教育對孩子真正有用就不能只崇尚职业上的成功,而一定要崇尚对学习和学术本身的热爱所以最好的商学院几乎都在最优秀的大学里,这並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学生走向社会,的确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然而,职业教育并非大学的使命;大学所应追求的是职业生涯无法带来的东西,是只有无忧无虑的青年时代才可能的思考是某种值得反复甚至终身玩味琢磨的智慧或感悟。它使得学生在琐碎甚至流俗嘚现实之外能够打开另一扇窗,关注一些更加有价值的问题——通识教育所应传递的正是这种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

(作者为复旦大學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个小彩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我在复旦只选修了五门“六模”课程。还有一门昰在交换期间选修的也有巨大的收获。有机会再分享吧~

——同时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猜一猜我选修了哪些“六模”课程,猜中有奖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哪些靠谱的线上助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