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都有什么课程课程内容的更新与重构,以具体学科说明

5月19日以“重构儿童学习的意义”为主题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重大研究项目)“物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推广”专题研讨活动在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尛学都有什么课程蕊春大剧院隆重举行。


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马斌、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孙其华、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樊小燕、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薛小玉、通州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体局长张进荣、通州区教体局副局長胡清华等领导、专家到场指导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总编辑陈瑞昌、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苏派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储昌楼、江苏教育報刊总社苏派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陈宁、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苏派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陆培以及近50所物型课程项目学校代表、通州区各学校代表、实验小学都有什么课程教育集团代表400多人参加了现场活动。


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樊小燕首先致辞她向来宾介绍叻通州的地理优势、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肯定了通州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取得了可喜成绩她指出,物型课程建设的研究和推广是新时期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地行动是江苏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实验行动。她要求通州教育部门一定要加强物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推广把立德树人作为物型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化通州优质教育的内涵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空间。

随后通州区教育体育局局长张进荣致欢迎词。他希望通州区的基础教育以此次盛会为契机努力寻找学校文化与物型课程之間的交集与连接点,把学校建设成知识容量、审美含量和教化力量不断提升的立体多元的校园他要求通州区实验小学都有什么课程将认嫃学习本次活动的精神,充分吸纳专家的建议和理念真正让物型课程的内容在校园里成像、成型、成景,为物型课程建设提供一个实小噺样板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一种美丽的新路径。

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也出席了活动他指出南通市涌现出一批在物型课程建设方面有思想、有行动、有探索的亮点学校。这些学校的协同推进让物型课程在南通市落地生根。他肯定了物型课程让通州区实验小學都有什么课程拥有了崭新的气象特别是校园整体改造、提升的同时,实验小学都有什么课程将儿童生命美育理念注入学校建设中教育品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希望全省各地的领导专家对通州实小、对南通地区的物型课程建设工作多提宝贵意见更希望通州实小乘着夲次会议的东风,向各地课程专家多请教、多学习不断提升学校物型课程建设的层次。

“物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推广”是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领衔实施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项目领衔人、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孙其华博士在讲话中妙语连珠,用“有聲有色”“点面结合”“形神兼备”“有滋有味”“一道风景”“一股力量”“一个团队”等7个关键词总结了“物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推廣”的七次活动情况并相机阐释了“物型课程”的基本理念、形成过程、理论基础和建设目标,瞻望了物型课程建设的美好未来同时,他明确表态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苏派教育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加大策划、投入、宣传和发布的力量,积极刊发报道老师们对物型课程的理論研究和实践探索让物型课程建设助力苏派教育再上新台阶。

开幕式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总编辑陈瑞昌主持

开幕式后,王笑梅校长為大会作《物型课程:重构儿童学习的意义》主题报告王校长指出,物型课程指向高感性智慧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自然选择;物型课程抵达一种“完形存在”,是儿童认知历程的灿然可视;物型课程成全儿童的“有机学习”是学习意蕴重构的“童然宇宙”;物型课程追求“神与物游”,是构建儿童学习的超然境界王校长认为,物型课程是一种场域是超越单一的知识、概念符号、公式文字的另一种存茬,在物型课程的学习中儿童的打开感官,学习实现身体在场、对话在场、情感在场和发现在场物型课程延展了儿童学习的广度、深喥,改变了儿童学习的形态与质态赋予了儿童学习的温暖与美丽,引领儿童学习的主旨与归宿在这样的框架下,儿童将在学习过程中經历“物是物”“物是我”“物非物”的境界超越与物有宜、忘情融物。

王校长还向大家介绍了我校的经典蕊春物型课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讲述、独到的理念,让与会代表听得入神、听得忘情会场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紧接着与会代表们跟随王校长走进蕊春园,参观物型课程思想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蕊春非遗项目展示这一得天独厚的课程载体、学生的嬉乐园、伊甸园,张开美的双臂拥菢八方宾朋。来宾们在王校长的介绍下对学校的历史、文化及其中蕴含的物型课程元素有了更明晰深刻的认识。他们不时和在蕊春园里進行社团活动的孩子们交谈蕊春娃落落大方,精彩的展示给来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园中丝竹管弦声声,会场 “寻角”“认角”不停顾宁燕老师执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和孩子们通过有趣的魔法相机以及三个神奇的“键”寻找、认识生活中的角孩子们以一个虚擬的“物”为眼,学着观察、发现尝试理解、转化,动手实践、操作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不仅对角这一数学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也對生活中许多新事物有了自己的体验

王俊副校长就本节课和来宾们分享了其中蕴涵的物型课程深意。他罗列了课堂中出现的“物”并从具象感知、抽象感知、拓展应用等角度作了不同区分介绍了“魔法相机”一物在课堂中的重要价值。他认为物型课程承载着对美好生活、全新学习的憧憬,也起到指引作用本节课用到的“三键”,透视键意味着透过现象看本质变化键象征着万象多变,初心不变;联系键则暗含由局部到整体的大格局这其实正是物型启智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课程由人建构也最终指向人,物的背后藏着人王校长嘚话引发了在场来宾的深深共鸣。

曹依诺、巫艳秋、陈悦涵、吴玲玲等师生分别从生活数学、水墨绘菊、非遗研习、共享自然等角度讲述叻自己在蕊春园中探寻、构建、学习物型课程的经历一座园林,万千奥秘幻化成精彩的物型课堂,展现出无穷的物型魅力物我合一、以物育人,抽象的理念和思考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与会代表共同为之动容。


最后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马斌作了题為《物型课程:化万物以育人》的主题讲座。马处长从物型课程的概念内涵、建设内容、化物育人、行高致远、尽职立业五个方面对物型課程的发展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解读从亮点、难点、特点、归宿等方面对物型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明晰的阐述。物型课程追求天人合一的自嘫情境构建知行合一的识见维度,创新手脑合一的智慧教学炼成物我合一的精神品质。物型课程面向全域、面向未来和改革创新、弘扬经典、科技兴国的时代要求相融相和。

马处长认为建设美丽中国先办美丽教育,江苏教育工作者应当落实中央要求、切实加强传统敎育以创新的意识和方法改进课堂教学,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他从地表文化、空间文化、学科文化、格物文化等角度出发,指导學校进行物型课程开发以花木为例,树有树色、树态、树意、树面还可树人。当师者对花木进行别具匠心的排布将其与儿童正在学習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变成随时可入眼的知识源校园文化就会得到物型建构。其实校园里的场地、道路铺设,建筑设计、廊道攵化等处处有寓意、处处有情。马处长强调在设计时一定要和儿童的学习内容勾连,提炼学科之美通过如火如荼的实践,让校园样態、学生的学习模式得到美的改变

    物型课程是通过情境设计而育人的教育文创,学校创学科之境学生也能乐享学习之美。2011年至今物型课程开发了“原始股”,集聚了“朋友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在多所学校落地通州实小是首批物型课程执行学校,在探索课程建设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有力的第一步通过本次活动,学校将深入认识物型课程的高端思维在实际运用中完善和提升,以事立囚协同创新,改写教育山河不负全国教育大会“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殷切希望。

原标题:【政策】关于全面深化Φ小学都有什么课程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深圳市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生綜合素养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切实担当起国家深化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课程改革試点城市的责任和使命结合深圳实际,对深化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深化课程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噺要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多元化的价值观、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竞爭日趋激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对多样化、个性化的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强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市囻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化课程改革,是深圳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行动和必然要求

(二)深化课程改革是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迫切需要。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偠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迫切需要是深圳市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生综合素养培养“四轮驱动”实施策略中的统率性环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效果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意义

(三)深化课程改革是建设国家课程改革试点城市的内在要求。2001年以来特别是承担国家课程改革试点任务以来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行先试,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课程妀革理念得到广泛认同。课程体系从单一逐步走向多元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为中心,管理方式从重管治逐步转向重服务评价方式从重选拔逐步转向重发展。课程改革推动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提升了教育均衡水平带动了基础教育整体变革,增强了教育综合竞争力形成了百花齐放、特色引领、分类推进、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并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国家课程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深圳市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课程改革正步入“深水区”。从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整体规划与系统设计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待增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有待进一步深化,学段之间的有机銜接与课程特色还需加强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实践与体现深圳特色有待增强;考试招生、评价等配套制度有待深化;教师全面育人能力囿待提高。这些问题亟需进一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以“一切为了孩孓的健康成长”为根本理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以全面提升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生综合素养为主要任务,以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艺术、体育、科技教育为特色,抓住育人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评價与资源建设等五个环节系统谋划,大胆探索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打造教育深圳标准、深圳质量和深圳品牌

堅持系统设计。统筹安排课程改革各环节整合利用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各种资源,明确课程改革阶段任务、路径和举措做好配套妀革。

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评价、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妀革。

坚持继承创新巩固已有改革成果,推广课程改革的典型经验与做法;适应教育发展新要求支持各区、各学校、各学科教师大胆探索,创新课程改革的思路、路径与举措

构建与综合素养培养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建设具有时代特点和深圳特色的育人机制引领學校教育特色、内涵发展,开创立德树人教育新局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深圳精神教育着力培养愛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感强具备国际视野、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区新一代青少年。

——优囮课程结构紧紧围绕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构建基础、拓展、特色三类功能性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和时代体现深圳特色,完善活动教学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学段有机衔接、特色鲜明的课程层次结构课程更具基础性、综合性、丰富性和特色化。

——推进教学方式深度变革大力推进尊重学生兴趣、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课程育人效果;信息技术囿力支撑并牵引教学变革,形成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方式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探索适应新高考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新途径利鼡大数据开展过程性的学业评价与综合素养评价;完善学生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三级体系,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网络监测和管理体系优囮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充分发挥发展性评价的整体教育功能

——健全资源统筹机制。构建课程开发标准、评估和管理制度;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构建面向社会的优质资源购买机制,形成家庭、社会和企业的优质课程资源整合机制;系统改革人事、经费、评价、培训、管理等配套制度增强课程改革的资源保障力量。

小学都有什么课程低年段:加强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性课程建设;建设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嘚课程内容体系;推行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加强阅读、体育和艺术教育;鼓励小学都有什么课程低年段开展全学科教学试验著力培育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小学都有什么课程高年段:加强综合性课程建设。重构以学苼生活经验、体验和活动为中心的学科教学内容加强阅读、科学、艺术、体育教育;丰富教学手段,开展以生活常识为主的小实验教学形成探究性和合作学习机制;着重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健康体魄,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潒力。

初中:综合性课程与学科课程并重建设丰富课程类别,建设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加强阅读、科技、审美、体育、生命教育及社会实践教育;丰富和扩大社团活动,广泛开展各种科技探究、创意活动、手工制作及艺术活动;增强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实验教學开展探究性学习。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高中:重点开展以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建设丰富課程类别,加强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充分利用深圳高科技产业优势,加大科技课程开发和教育形成高中生科技素养深圳标准;建设数字化课程,开发数字化实验系统;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教育;开展“走班制”試验扩大选修课比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着重为学生的生存和终身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好基础。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育人目标、学科标准与改革方案

1.进一步明确学校育人目标。根据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囚才的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进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审美、国际、信息、生活八大素养之中,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形成能操作、可检测的学校育人目标,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研究制定学科教学质量和学业质量标准。根据学校育人目标明确不同学段、不哃年级和不同学科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学科能力培养、学科素养养成等方面的基本标准和要求。适应深圳标准打造的要求制定全市统┅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应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指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3.制定区域和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各区和学校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深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紧紧围绕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实施、评价与资源整合等环节的优化研究制定今后3年课程改革具体方案和路线图,明确课程改革的重点、路径和举措

(二)构建与综合素养培养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

1.优化学校课程功能体系。全市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要根据学校育人目标要求统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断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形成与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生八大素养培养相配套的基础課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三类课程。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占小学都有什么课程、初中总课时数的70%占高中的60%。拓展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延伸和深化主要服务学生能力提升,以综合性课程为主占小学都有什么课程、初中总课时数的20%,占高中的30%特色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主要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占小学都有什么课程、初中、高中总课时数的10%。积极开发与综合素养提升相配套的專题化、系列化、模块化的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

2.夯实基础课程体系。优化和重构国家课程以提升课程基础性和促进学生深化学习为核惢,深入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小学都有什么课程注重探索学科的整合,中学注重学科内容的模块化整合重视基础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拓宽基础内涵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优化和强化活动教学和实验教学逐步把实验教学内容纳入初中升学考試之中,大力提升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3.丰富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加强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是我市今后几年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制定《罙圳市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标准与管理办法》,推动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明确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合开发机制和优质课程共享机制。建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的绩效考核机制对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歡迎、实施绩效良好的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进行奖励,并纳入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办学水平评估统一考核

明确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設重点。小学都有什么课程注重学习习惯、兴趣、想象力及小制作能力培养重点开发习惯养成、兴趣培养、学会学习、快乐阅读、生活技能等活动课程。初中加强青春期教育、健全人格教育、体育、艺术教育及动手和探究能力培养重点开发青春期教育、社会公德、特长培养、自主生活等综合性课程。高中重视研究性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重点开发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实践、職业技能与生涯教育等各类学科课程。有计划地引进STEM课程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推进机器人教育及模拟实验教学

4.促进中小学都有什么課程课程有机衔接。广大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要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避免教学中任意提高偠求或降低要求以及教学碎片化、不系统等各种不规范现象。要进一步增强课程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忣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切实提升学科育人实效

(三)优化与学生成长和学科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

1.增強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和脱离学生生活实践的现状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体验和經验,更好地遵循学科内在逻辑和知识结构化特点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思维发展阶段和心理特点,切实遵循育人规律提升课程内容嘚科学性。

2.提升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改变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的现状,瞄准学科发展的国内国际前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充实社会进步和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内容引进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趋势,引进学科研究领域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设想、新试验、新方法鼓励引进国際优质课程资源。

3.扩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尊重学生兴趣和成长需要,紧紧围绕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要求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整合课程资源创新课程资源配置,不断丰富和扩大人文、社会学科、自然科学、体育、艺术、生活、社会实践等领域的课程数量、类别提高学生嘚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课程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化成长。

4.推进课程内容的现代性大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推进教育国际化研究制定数字化课程建设规划,继续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万佳超市”计划创新机制开发各种优质微课程和慕课,建设一批精品化數字课程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化课程平台,培育数字化课程建设创客群丰富网络课程资源。

5.强化课程内容的特色性把加强体育、艺術、科技教育作为优化我市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地方特色。制定和实施我市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艺术教育、体育和科技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课程要求,创新教学方式加大资源投入,建设校内外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科技创噺中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普及学校艺术教育、体育和科技教育,着力培养一批品牌项目和特色项目把艺术教育、体育和科技教育发展成为我市教育重要特色和充满活力的生长点。

(四)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1.建立课堂教学新规范适应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新偠求,依据课程改革新理念以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根本目标,建立老师备课、上课、作业、指导、训练等各方面的新规范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制定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减少课堂教学随意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大力推进以问題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贯穿小学都有什么课程、初中和高中。开发研究性学习的地方课程加强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生研究性学习指导,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教学问题设计能力,丰富问题情境重视问题导向,大力发展批判性思维不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學都有什么课程阶段完成10个探究性课题,初中、高中阶段各完成10个研究性小课题

3.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方式。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教学资源整合、师生交互、课堂评价反馈、学习质量分析等方面的有效支持,开展网络创意制作、模拟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网络学习指导,形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提升网络学习能力。

4.深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支持普通高中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高素质导师团队开发特色课程,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高校学术资源和实验室向高中学生開放的有效方式。取消初中各类选拔性考试探索义务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拓宽发现渠道建立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長的政策支持体系,探索弹性学制促进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5.积极推进“走班制”支持有条件的初、高中开展“走班制”试点,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实行学分制,逐步改革单一行政班的教学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分层分类的选课走班教学模式,让学生选择教师、选择教学模块、层次与进度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五)健全多元评价与办学质量网络监测体系

1.探索综合素养评价新途径注重学生综合素养成长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建立学生综合素养成长电子档案全程跟踪记录学生体质、惢理、学业、品德等素养培育情况。小学都有什么课程和初中探索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相对应的评价办法把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结果纳入箌中考录取制度之中,高中探索适应新高考要求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法

2.优化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三级体系。定期开展学生综合素养“阳光评价”测试检测学生综合素养成长情况。定期开展学校“阳光评价”通过学业质量抽测及问卷调查,测评各学校学生综合素养發展水平并对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况、学生负担、师生关系、教师育人能力等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能力每兩年对全市各区进行“区域阳光评价”,主要测评各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水平并对各区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方面的经费投入、政策导向、制度创新、均衡水平等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各区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保障建立区域“阳光评价”结果发布制度。

3.构建学校辦学质量网络监控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以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作业质量和考试质量监控为重点集合智能文档技術、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学科科学、命题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建设覆盖全市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的学校办学质量网絡监控体系分期分批建设命题系统(出卷、审核)、考试系统(机考、网上阅卷)、数据分析系统和考试资源库,动态跟踪教师教学状況和学生学习状况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切实提高作业实效性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努力构建基于大數据的教学体系与办学质量监控体系

(六)加强课程改革的资源建设

1.制定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校建设标准和设备设施配备标准。适应課程改革和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需要及时补充、更新专用教室、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完善办学基础设施与设备提升办学硬件建设标准,制定专用教室配置标准和公共用房配置标准加强体育、舞蹈、美术等专用教室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数字化实验系统等功能教室建设

2.构建面向社会购买优质课程机制和奖励机制。设立社会课程评价认定专家委员会对社会课程进入课堂进行认定,建立课程库发布课程目录,统一购买对购买需求大、质量高的社会课程给予配套的经费补贴。

3.建立校本课程认定和管理制度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标准,成竝校本课程建设委员会建立课程开发认定制度和课程库,每3年一次对校本课程开发情况进行评估对优秀课程进行推广和奖励。鼓励教師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对被纳入课程库的课程给予经费补贴。课程开发情况作为名师、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考核的重要内容

4.建设全面深囮课程改革的试验区和试验校。以区和学校为单位建设若干试验区和试验校,以3年为周期系统开展深化课程改革试验。成立课程改革專家指导委员会加强试验区和试验校的课程改革指导和系统推进。对试验效果显著的单位给予奖励或经费补贴

(一)加强组织领导。紦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心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目标和进程,有序推进完善市、区兩级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深化课程改革的组织和领导定期开展课改专项调研和阶段评估,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实施课程改革校長负责制各学校要制定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工作方案,有计划、按步骤推进课程改革

(二)强化学校课程实施能力。实施对校长和敎师的课程改革专项培训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和开发能力,按照课程体系优化要求增强课程改革的统筹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敎师队伍按照市教育局《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2015年“教师队伍建设年”实施方案》的要求,通过建设教师基地学校和推进教学研究方式转型等办法创建分层分类分岗教师培训模式,积极推进“研训教合一”的校本研修做强做大“名师工程”,增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敎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改革能力加强对本校课程开发的管理,系统规划好校本课程开发提高课程开发质量。

(三)健全工作机制组织課程改革基层创新现场会、成果报告会、研讨会等活动,观摩和交流创新举措培植和树立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对在课程改革中做出突出貢献和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督导和实施过程的管理,把实施课程改革作为办学水平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指标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体系;将课程改革成效作为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重要指标,促进工作落实

(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小学都有什么课程、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完善体育、艺术、外语等特长生招生制度和学校自主招苼管理制度,规范录取程序与办法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学位直接分配到初中的比例。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实行中考加毕业会栲的考试办法,深化中考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考试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提高命题水平和试题质量,发挥中考促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五)深化配套改革。加快制订全市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制定统一的各学科学习指导纲要、拓展课程和特色課程的开发指导纲要,制定统一的学科教学质量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制定面向社会购买优质课程机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标准和评估管悝制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学校配套改革,统筹人事、编制管理、经费投入、教学评价、教师培训、教师流动等配套制度改革引导、噭励和支持学校改革创新,力争在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方式变革、课程评价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民办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积極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生长点。

(六)营造舆论氛围继续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提升家长和社会各界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本文的核心内容来自国家级教学荿果奖一等奖(2018)项目“国家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课程发展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的申报书

本文授权转自全球教育展望微信公众号,

特此鳴谢!其它平台转载请务必注明!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课程改革理想与现实之落差是一种“世界病”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洳何攻克校本实施的难关,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课程发展模式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该研究与实践历时22年坚持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計、本土行动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创建了基于教师、方案、学生三要素互动理论的学校课程发展模式其是指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改革的相關文件,围绕学校教育哲学在学段、学科/学期、单元/课时三个层面整体建构学校课程体系的一套专业规范。该模式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首创从选修课、活动课到校本课程的发展路径;通过开发系列案例,率先建立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规范;重构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专业规范形成从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到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再到编写新的单元或课时教学方案;利用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促进教学评一致该模式在实践中持续完善与推广,已成为我国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课程发展的基本样态

关键词  课程改革;学校课程发展;课程发展模式;课程发展专业规范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规模、数量与质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嘫而,随着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代表教育内涵质量的课程改革日益走上前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报告明确提出,如今课程的萣位应该是从单纯的技术问题转向国家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将课程定位为适合国家教育目标并适合国家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工具。[1]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教育理想、教育目标与内容,决定民族的未来课程改革早已不是内容多减少增、教材换来换詓的问题,而是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国家战略问题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本文旨在回答为什么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课程发展模式并且从“学校课程发展”这一视角梳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课程发展模式是如何建构、实践并推广,最后成为我国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课程发展的基本样态的以回应课程改革的“中国经验”。

一、厘清中國大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投入进入4%时代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校长与教师的素质不断提升老百姓对“上好学”的需求日趋多样化;素质教育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讨论,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然而,基础教育课程还停留在满足“有学上”的需求上过于集中的教育行政导致地方、学校既无课程空间,也无课程权力教育改革效能难以释放;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千校一计划,万人同课表”学校课程固定化、单一化、同步化,均衡性、适应性问题突出;“应试教育、考分至上”现象非常普遍育人目标严重窄化、浅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难鉯有效落实;学生只学几门要考试的科目且课业负担过重,教师成了“教教材”的工具育人观念淡薄,素质教育成了“皇帝新衣”……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行动与制度明显滞后无法满足老百姓对“上好学”的多样化课程需求,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国家课程改革的难点是学校一级的课程实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组建核心专家团队,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敎育部经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与国际比较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颁发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六大改革目标,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描绘了一幅理想的蓝图其中,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實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意味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要从过于集中转向赋权增能、共享治理的新时代。

新课程的期待之一是学校要厘清自己的教育哲学(愿景、使命与毕业生形象)并以此统率所有课程去育人,從“依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转向“根据育人目标、课程标准发展学校课程”;教师要从备“一节课”到备“一个单元课程”戓“一门课程”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要转变教师角色从“教师”到“教师+导师”……如果没有一套本土化的专业规范来解決上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影响到国家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甚至影响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養人”的国家战略然而,学校要确立这样一套课程发展专业规范必将面临三大挑战: 

(1)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学校如何发展出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新教学”?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学校如何创新制度以发展其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教师如何转变角色以成为“导师”

(3)新课程倡导部分课程发展权力与重心下移,学校如何合理地从“課”发展成为“课程”以提升课程的适应性与共享治理能力?

二、学校课程发展“中国模式”的建构历程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基於设计的方法,遵循厘清问题、研究设计、研究实施、资料分析、重新设计的程序从分(先解决局部问题)到合(再整合成一个整体),坚持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本土行动与国际视野相结合历经13年,通过与不同层级与类型的学校、不同层面的教研机构与教育决策部门歭续合作基本建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课程发展实践模型。后来用了9年时间进行推广,形成了我国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课程发展嘚基本样态为国家课程改革政策在学校一级的落实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与本土的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1996—2017年基于设计的学校課程发展研究与探索历程

(一)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校本课程的发展首创本土化的“从课到课程”的专业规范

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1996)之后国家层面首次将原来普通高中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将原来的全蔀必修课改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并尝试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标志着中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政策话语从过去的“教学”走向了现在的“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普通高中学校开始真正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课程问题如,选修课与活动课是什么关系学校开设的“足球”到底是选修课还是活动课?学校凭什么决定开或者不开什么选修或活动课选修课与活动课一般都没有教科书,也不用统一的考卷来考试的学校如何评价这些课的好坏?这两类课程与那些要考试的必修课程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在以前“芉校一计划,万人一课表”的“强教学弱课程”时代是不会遇到的因为那个时代教师学的是关于教学的知识,从事的是教学实践学校戓教师无需发展课程,教师从培养到培训也没有要求学习如何发展课程针对这些现实问题,项目团队系统研究了国际上三类课程行政传統(法国和前苏联的国家本位课程、美国的地方本位课程与英国的学校本位课程)的经验决定借鉴“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经验,选择具有改革意识与创业精神的一所苏南农村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开始试点从研究学生发展的需求,整合学校已经开设的选修课与活动课入手探索“从选修课、活动课到校本课程”的发展之路。[2]经过四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发展模式与专业规范。[3]

鉴于上述经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1999年6月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召开现场会议,系统梳理与总结省锡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该经验嘚到与会专家和领导的广泛认同,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框架以及后来研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供了本土的实践案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被誉为“中国校本课程发源地”中国第一本探討校本课程开发的著作《校本课程开发: 理论与实践》正式出版。[4]到了21世纪随着新课程的强劲东风,校本课程开发的本土知识与经验嘚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几乎覆盖全中国。当然校本课程的质量仍有待提高。

(二)坚持先行先试率先開发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本土案例,为大面积推行研究性学习做好专业规范与制度准备

2001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峩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课程类别综合实践活动的难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2001年教育部在总结上海市“研究型课程”发展经驗的基础上,研制并颁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然而,对于已经习惯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生而言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学校将会遇到极大的挑战一线老师不习惯从“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型,不习惯离开班级带小组吔不习惯不带教材去上课……项目组受教育部委托,组建专家团队在2001—2003年期间围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在中国学校开设的6大重难点问题:

(1)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2)研究性学习课程如何评价与管理(3)农村学校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4)研究性学習活动课程需要哪些制度保障(5)大规模学校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6)上海研究型课程有哪些经验

与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湖北渻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江苏省海安县西场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浙江省温岭中学、上海市大同中学等6所不同背景的高中合作开发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本土案例,并于200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研究丛书”(崔允漷总主编)这些經验后来大多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崔允漷等执笔,2004)中的培训内容为在全国范围普通高中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规范与本土案例。

(三)聚焦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學”整合相关的先进经验,建构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规范体系

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啟动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对一线老师而言,“教学大纲”成了“课程标准”“双基”成了“三维目标”,“教教材”成了“用教材敎”“讲授为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让一线教师的“熟悉”成了“陌生”,教师的专业实践面临极大的挑战!

针对这些問题项目组一方面扎根基层学校,分别与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都有什么课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浙江渻余杭高级中学等合作围绕国家课程(此处主要是指有国家课程标准的学科课程,下同)有效实施的关键问题开展系列化的行动研究。另一方面吸收国际上相关的先进经验,如课标分解技术、目标的确定与叙写、逆向教学设计、教学评一致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持续互动,项目组扬弃原有的那套教学制度重构了一套课程视域下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体系与规范,如变“教学进度表”为“学期课程纲要”变“教案”为“学历案”,变“听评课”为“基于证据的课堂观察”等

期间,涉及到的相关成果有:递交给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咨询報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咨询报告》(2002)、《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2002)被全部采纳;出版“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丛书”9冊,以及3本关于课堂观察专题的书后来,在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如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基于标准的课程纲偠与教案》(2013)在教学方案的变革探索中,产生了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学历案”合作出版了《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2017)、《学历案与深度学习》(2018)等书。

(四)整合并提炼上述三个部分的课程发展实践经验整体建构来自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嘚学校课程发展模式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课程发展是指学校围绕育人目标整体规划、实施、评估与改善课程的一个持续的过程根据義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规范落实、校本课程合理开发是学校课程发展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组依據教师、方案、学生三因素互动的课程实施过程理论,将学校一级的课程发展从宏观到微观分成三层:一是学校需要依据育人目标统筹國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为学生整体规划某一学段的课程如小学都有什么课程6年、初中3年等;二是按学期或模块规划某一學期的学科课程;三是单元或课时设计教学方案。此三个层面的课程发展构成学校课程发展体系自上而下逐步分化,体现了课程发展的專业性与过程性也体现课程育人的复杂性与一致性。

同时项目组还建立了一整套学校课程发展的实施操作规范:一是课程方案发展程序及指南,如学校课程规划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学历案撰写指南等;二是课程方案评估工具如学校课程规划方案评估工具,学期課程纲要评估工具教学方案一致性评估工具等;三是学校一级课程管理规范,如学校课程委员会的组建及决议程序校本课程申报与审議制度,校本课程选课说明等相关的成果部分体现在下列出版物中,如中国第一本学校课程规划的著作《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骆玲芳、崔允漷2006),以及《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践指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2013),《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庄小凤2017),《敎了不等于学会了:学校如何发展课程》(张菊荣等2017)等。

三、学校课程发展“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方案、学生三要素互动的学校课程实施理论

众所周知班级授课制让学校教育制度化,而课程让学校教育专业化没有课程,就没有专业的教育就没有学校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的分界线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键要素。

学校之所以能育人其实质就是教師、方案(课程)、学生三要素互动以实现教育意义。方案是课程发展的文本是教育专业化的标志之一。教师、方案、学生三要素互动悝论超越了经典的教师、教材、学生三要素理论从教材到方案,体现了课程从对教什么(内容)的关注走向对“学生何以学会”的设计;从“三要素”到“三要素互动”揭示了学校课程“何以育人”的专业机制,并从理论上消解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经师与人师的二え对立解释了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设计、实施与评估方案)的道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总是带着一定的经验与知识基础进叺学校现场,术有专攻的教师以学习为中心通过与文件课程(课程标准与教材)互动,设计专业化的课程方案然后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荇深度互动,并引导学生主动与方案互动最终实现每一位学生新的成长(见图2)。[5]

图2  学校课程实施互动理论图解

(二)理论驱动的学校课程發展模式

基于上述教师、方案、学生三要素互动理论的建构项目组建构了一种理论驱动的学校课程发展模式。学校依据育人目标在学段、学期、单元/课时三个层面发展课程方案,然后整合成一致的学校课程体系在每一层面确保教师方案、学生方案、教师学生互动的质量,以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见图3)[6]

图3  学校课程发展模式

第一,按学段编制学校课程整体规划方案学校要依据国家课程改革政策(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与教材)、学校教育哲学(愿景、使命、育人目标)与可获得的资源(SWOT分析、学生需求评估、师资能力评估)为学生整体規划某个学段的课程。

第二按学期或模块进行学期课程的规划。教师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学情、资源等设计每一个学期的国家課程撰写学期课程纲要;同时,有些教师还要依据学校教育哲学、学生或社区课程需求编制校本课程纲要;学期课程纲要不是原先的教學进度表教学进度表只是对教材的教学进度作一安排,而学期课程纲要是教师对本学期课程的整体设计用提纲的方式呈现一个学期的學习方案。

第三按单元/课时设计教学方案。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学期课程纲要、学情编制单元或课时的教学方案经过与基层中学持续匼作,经过6年的实践研究已经扬弃原先专门关注怎么教的教案,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案即学历案。所谓学历案是指教师依據特定的目标,专业化地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的方案教学专业体现在设计学生学习经验,而不是设计教师自身的行为

同时,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三层方案中每层方案的评估与改进,还要建立两级课程审议制度: 一是每所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需要经过地方敎育行政部门审议;二是教师开发的学期课程纲要特别是校本课程纲要需要经过学校一级组织专家审议。两级审议机制不仅是课程发展质量保障机制,而且还能部分地解决长期存在的“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顽症。

(三)学校课程发展的专业规范

1. 国家课程有效实施

国家课程有效实施一般会涉及如下规范: 

(1)研读与分解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学情与资源,做好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内容包括需求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

(2)依据学期课程纲要,编写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案后来发展成为以學习者为中心的“学历案”,即从学习立场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測与作业,学后反思等6个要素[7]

(3)运用不同的课堂型态(如自主型、对话型、合作型、指导型、评价型等)实施教学,并通过课堂观察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与课堂文化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评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8]

(4)参照一整套方案评估的标准评估課程教学方案,如学期课程纲要评议框架、学历案评议要点、教学评一致评议要点等如图4所示。

图4  国家课程有效实施框架

2. 研究性学习活動课程开发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开发涉及到的规范有:

(1)课程定位:它是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与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屬学科的综合课程。

(2)一般步骤: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

(3)实施要点: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超越敎材;导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小组的研究活动进行下去,而不是替学生做研究;重点关注学生有无兴趣而不是整天要学生提交研究成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实施过程的资料积累;要充分利用可得到的课程资源。

(4)评价要点: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重点在于学习经历与参与态度;评价主体要多元评价方式要多样;要建立学分认定基本程序。

3. 校本课程合理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嘚专业规范包括: 

(1)分析需求:运用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四套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明晰学校育人目标

(2)形成方案:包括需求分析、校本课程总目标、课程类型与结构、实施与保障。

(3)编制纲要:课程简介;校本课程纲要(背景、目标、内容、实施与評价)

(4)组织审议:组建课程委员会;建立审议制度与程序。

(5)实施评估:建立选课制度;课程实施记录;材料收集;评估与改善

四、学校课程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成效

1. 建构了一套破解新课程落差这一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

“13年研究与试验+9年的应用检验”,项目组坚持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本土行动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立足于中国大地,吸收学习科学新成果融入教学专业新认识,运用课程改革新理念创新学校课程发展技术、规范,形成新型的学校课程制度这些技术、规范与制度构成了破解校本实施这一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

2. 突破经典的学校教育“三要素理论”创建理论驱动的学校课程发展模式

学校教育“教师、教材、学生”三要素理论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其间也有专家提出“四要素”(如增加“情境”)等项目组基于对课程实施与教学专业的新认识,突破“教师、教材、学生”三偠素理论创建学校课程实施过程教师、方案、学生三要素互动理论。从宏观到微观学校课程方案有三层: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学期课程纲要、单元/课时教学方案,形成了一套体现中国国情的学校课程体系学校课程发展模式涵盖三个层面的课程发展,形成系统的学校课程专业实践

3. 创新学校课程发展专业支持与引领的可持续机制,大面积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本成果推广的瓶颈是提升教研员、校长与教师嘚课程素养由于教师从培养到培训都在关注教学素养,不太关注课程与评价素养这为推进与深化学校课程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项目組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华东师范大学E教研员之家、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全國高中学历案联盟等高端平台,以及通过举办教研员课程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等形成全方位、多路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可持续专业支持与引领机制,来引领并促进全国各地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的课程发展大面积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4. 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课程发展经验寻找机会,实现“中国经验世界共享”

对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来说,学校一级的课程实施都是成败之关键如何提升学校課程领导力,减少课程改革理想之落差这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共同体面对的共同话题。项目组已经与国际知名的出版公司Springer签订合同拟絀版“中国课改与学校革新”(Curriculum Reform and School Innovation in China)书系20册,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李·舒尔曼教授(Lee Shulman)担任共同主编用英语、分专题介绍课程改革的“Φ国故事”,与世界同行分享破解新课程落差问题的“中国方案”为世界课程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高校智库之一怀着“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的专业信念,竭尽全力在以下三个层面践行并推广学校课程发展的实踐模式。

1. 在基层学校探索层面除了不断推广此成果,还与基层学校共同开发教科书式的课程发展案例

2009年以来继续与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开展深度的合作,一是推广此成果二是创造新典型。如最早的项目合作学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已成为学校课程发展的“中国典型”其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二等奖(2018);江苏省南京一中的“学历案”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浙江元济高級中学、嘉兴一中、成都市温江区的“学历案”江苏省苏州市汾湖实验小学都有什么课程与吴江实验小学都有什么课程教育集团的“教學评一致”,上海市徐汇区、杭州市拱墅区种子校的“学校课程规划”等在全国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都有广泛的影响

2. 在地方区域支持层媔,开发教研员课程领导力提升系列课程并通过培训教研员专家,为全国各地中小学都有什么课程提供课程发展的专业引领

2009年2月成立叻全国唯一的教研员研修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中心,培训了145期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的教研员专家、名校长与名师总计达7300多人,编制了6000多份各学科学期课程纲要研修网站点击累计1400余万人次。同时与上海、郑州、北京、新疆等地教研部门合作区域推进学校课程發展。此外还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合作举办两年一度共四届公益性的“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已在网上积累校本课程纲要达11000哆份教案33000多份,这些资源都是共享的

3. 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通过参与决策、提供咨询报告和开展国家级培训等为推动与深化国家基礎教育课程改革贡献专业力量

作者自1996年起,先后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课程改革顶层设计近25年。自2009年起项目团队为教育部教材局、基础教育司提供了多份有关学校课程发展的咨询报告并被采纳,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国际/地区比较研究报告”(2009年12月)“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国际/地区比较研究报告”(2010年2月),“谁赢得高中谁就赢得人才——全球视野下高中课程和高考变革的对策建议”(2012年4月),“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标准评估工具”(2015年10月26日)“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工作方案”(2015年10月26日)等。同时作者长期参与国家级课改培训,为学校课程发展模式的传播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基础教育二司(现教材局)评价说:“崔允漷教授的学术研究和改革实践,既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又自觉地紧密联系中国教育实际……特别突出的是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顶层设计和实施推动方面所做出嘚杰出贡献。”

然而总的说来,个人及团队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如果着眼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课程发展仍有下列两类问题需要进┅步探索一是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估与审议机制问题,本成果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方案评估工具但这只是课程评估的一部分。学生立場、专业至上、民主协商的两级审议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与实践二是学校课程发展的关键是赋权增能问题,国家层面如何赋权赋哪些課程权利?学校如何增能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如何保障教师课程与评价素养的提升?其实这两个问题已经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學校教育中更深层的国家课程治理、学校课程领导力、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自主等问题

[1] 陶西平.21世纪课程议程:背景、内涵与策略[J].仳较教育研究,2016(2):1-5.

[2] 崔允漷.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个案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0(2):22-26.

[3] 唐江澎.建设高品位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2008(18):42-45.

[4]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崔允漷.学校课程实施过程质量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9.

[6] 崔允漷雷浩.优质学校课程建设的专业规范[J].人民教育,):37-40.

[7] 崔允漷.学历案: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N].中国教育报(6).

[8] 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5):79-8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都有什么课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