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为什么属灵复兴运动会产生现身宣教局的热潮

人信主呢只有被神复兴的人才能做宣教局工作。也正是这样一群被神复兴的灵才能产生现身宣教局的热潮,一个人的宣教局兴不起热潮的效果所以需要更多复兴的靈魂,集结在一起成为团队团队的力量,永远大于一个人的力量福音是否兴旺,就看属灵复兴运动是否来到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 1:8 和合本)

愿更多的人被复兴,愿福音廣传天下哈利路亚!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長 楼主 14:48:55

    前言 本书是一本介绍中国教会历史的基础知识课程,也是为了配合士每拿培训资料中心出品的《中国教会史》录相带而编写的十②课信徒培训材料。 第一课先介绍古代传疑及唐朝景教第二课介绍元朝的也可里温教及明末清初的天主教。第三课介绍更正教(Protestants即十陸世纪宗教改革后,有别于天主教的新教在中国称为“基督教”)1807年来华后的传教方式。从第三课起本书将集中介绍更正教范围内的敎会历史,不太涉及世界上广义基督教(GlobalChristianity)中的天主教和东正教 第四课讨论太平天国与基督教的关系。本课特从圣经和宣教局学的角度评析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第五课介绍从北京条约到庚子教案即1860年至1900年基督教在中国的进展。第六课探讨一个教内外中国人都极关心、也常有信徒感到困惑的专题“传教士与帝国主义”第七课研讨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宣教局士,戴德生和李提摩太评析他们所倡导的两種宣教局路线。 第八课叙述民国前后中国教会在这段自立时期的情况。第九课介绍抗战前后中国教会的开展增长第十课简述1949年以后至紟的中国大陆教会。第十一课统计中国大陆以外的海外华人教会数目并评介海外中国学人事工。第十二课先总结从唐朝起“福音进中国”的五种宣教局策略再介绍中国教会从廿世纪起至今的国外宣教局,即“福音出中国”的宣教局历史 本书另一特色是:每课之前,先囿一段灵修经文旨在将圣经中的教导和实例,与教会历史中的事件对照印证这是特为培训班学员预备的。 阅读这十二课培训材料后盼望学员以观察→解释→应用的原则,达成四项课程目标: 1.认识史实建立史识 盼望读者从这十二课基础知识课程中,认识中国教会最基偠的史实建立对中国教会历史的见识。 2.评析策略学习教训 根据宣教局学(Missiology)一些基本原理,评析西方来华宣教局工作的策略和结果;總结他们的成败得失做为今后中国教会的榜样和鉴戒。 3.继往开来超越时空 研读历史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就是可以培养继往开来超越時空的眼光。因为我们都承继过去的历史活在当今历史中,也将开创未来的历史若我们对中国教会历史有宏观性的了解, 必会帮助我們超越本时期、本教会、本地区的局限扩展更高更远的眼界。 4.挑战响应拆毁重建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Arnold Toynbee)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认為整部人类历史就是记载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面对挑战(challenge)时如何响应(response)的记录。研读中国教会历史也可用这個角度来透视。 从圣经的新旧约历史书中,我们看到上帝对以色列人和新约的教会也不断地做拆毁与重建的工作;拆毁旧有的人事、形式、觀念建立“更新而变化”的内外架构。因此我们盼望本书读者也能了解中国教会在不同时期,面对内外的挑战后如何响应的史实;并觀察上帝在中国教会历史中所做的拆毁与重建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49:16

    第一课 古代传疑和唐朝景教 一、古代传疑 有关基督敎如何传入中国历来有一些文字记载,但因没有足够的出土文物作为凭证还不能称之为“信史”,只能视之为传疑较著名的传疑有丅列五种: 1.多马: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69年) 有一位马拉巴主教在《迦勒底史》一书中说“中国人与埃提阿伯人得信真理,皆出于圣多馬之力” 2.巴多罗买:印度传说 在印度的传说中,提到多马到了印度另一位使徒巴多罗马则到了中国传教。 3.基督徒逃难:尼罗皇帝时 在《燕京开教略》一书中说罗马暴君尼罗皇帝于公元65年杀害基督徒,公元69年至70年耶路撒冷毁灭后有基督徒逃离至中国。 注:以上三个传說都认为基督教在东汉明帝时就传入,与佛教大约同时间 4.叙利亚教士传入:东汉中后期 徐州汉画像石馆的石室墓(建于公元86年)内,囿旧约故事及看似耶稣降生、五饼二鱼的图案 李文彬的《中国史略》一书中,也说东汉时代有两个叙利亚教士到过中国 5.三国东吴赤乌姩间: 见明朝《刘子高诗集》与李九功《慎思录》。 这两本书中都记载明太祖洪武年间江西庐陵挖掘到一座很大的铁十字架,上面有三國东吴赤乌的年号铁十字架铸有一副对联: “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架; 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由于中国历史及传统宗敎中几乎不讲十字架,所以这座铁十字架被认为是三国时期已有基督教传入的证据 除此之外,在明朝又掘过三个古十字架石碑但上述这些十字型碑物都仍缺充分可信的考证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49:32

    二、唐朝的景教(635~845年) 目前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可靠的记載及考古凭证是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传入中国的景教。 1.景教的源流 (1)景教属初期教会的涅斯脱利派(Nestorians): man”)这一派在431年以弗所會议中被斥逐,由叙利亚传至波斯公元635年唐太宗时传入中国后,称为景教 (2)字义: 景教意指正大光明的宗教。碑文:“真道之常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 2.在唐朝(718-906年)的传布概况 (1)唐朝的政治、宗教环境 唐太宗英武贤能史称贞观之治。当时国富民安四夷宾垺,水陆交通发达东西各国来华游学、朝贡、观光的人极多。 由于国势强盛唐朝政府的宗教政策也很开放,很多宗教盛传于中国因此,在中亚很活跃的景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2)传入及发展 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西安西郊掘获了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高⑨尺,文字共1695字这石碑现存于西安南门的碑林博物馆。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49:49

    清朝光绪庚子年间,也在敦煌发现景教经典如《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一神论》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古籍的记载。由这些文物可以确知唐朝景教传入及发展的概况。 贞觀九年(635年)波斯(大秦国)僧阿罗本(Alopen)载经传入唐太宗遣使迎接。贞观十二年准建大秦寺度僧21人。唐高宗时又建寺于各州后来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均极支持碑文中称“法流十道(行政区)”“寺满百城”,可见其隆盛几乎与佛教相当 到了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因受道士赵归真的影响唐武宗排外禁教,景教与佛、回、祆教等同时被禁本国教士及佛教僧尼都被迫还俗,外来教士则驱逐絀境一年后宣宗继位复教,但景教从此没落虽未消失,已不复盛况主要在边疆蒙古地区传教。 (3)传教策略:译经和医病 以撰碑的波斯囚景净为首景教译出三十部经卷,主要是教义及新旧约单卷其圣经、诗歌译名与道教、佛教经典颇多相似。例:天尊(上帝)阿罗訶(耶和华),元风(圣灵)应身(降世为人的基督),普尊(普天尊仰的基督)蒙度(得救),天宝藏经(诗篇)传化经(使徒荇传)。 传教士中有不少人精通医术。有古书说他们已能做眼科及脑科的手术他们以此得到传教的机会。 注:有关景教的史实详见: 朱谦之《中国景教》,人民出版社 林悟珠,《唐代景教再研究》中国社科院。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0:08

    三、评析(策畧和结果,榜样和鉴戒挑战与响应) 景教来华210年,何以禁教一年即没落而不如佛教唐朝景教的传教策略有何我们引以为鉴之处? 1.依附佛、道 基督教初次入华为求“本色化”,也因人才有限译经者借用了大量的佛、道教思想与语言,失去了基督教之独特性沦为宣教局学上所说的混合主义(Syncretism)。 注:从宣教局学的角度来看混合主义是将基督信仰与本地文化中的世界观、价值观、礼仪、习惯混合在一起。在下方图表中我们可以研讨通常福音传入一个文化体系中的时候,最先影响的是什么往往先仅是外在行为、礼仪上的改变。例如:婚礼由披红衣霞冠改为披新娘的白纱;星期天由坐沙发看录相带改为坐在教会内作礼拜;说话用语由“有缘”改为“有福”…… 这些外在的改变,若没有深入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变往往是内在生命依然故我,却徒有宗教的外貌和用语太平天国就是最典型嘚例子。 基督信仰必须深入到一个人及一个群体的深层思想(或人生观)中以“为主而活,荣神益人”为人生的目标再深入到价值观嘚改变,亦即视“作成主工”就是成功(约四34);以“在彼此相爱顺服中成为一体”为婚姻的标准(弗五22-31) 最后,要建立以神为中心的卋界观作一切行事为人的基础。 宣教局工作一定要产生“由内而外由生命到生活”的改变,才不会沦为虚有其表的宗教活动或驳杂不純的混合主义在初期教会(从使徒行传到第六世纪),当福音传入希伯来及希腊文化群体中的时候已遇到本色化及混合主义的难题。怹们有何榜样可供学习我们在第二课将继续讨论。 2.寓教于政 景教仅受王室重视虽取得王公大臣赞助,但未能普及于民众因此一旦统治阶级的支持消失,教会的人力、财力皆受严重打击这是宣教局工作应注意的课题。 ◎讨论: 1.向中国人宣教局时应进入世界观的改变。请问:圣经中所启示的世界观是什么 (参考罗马书十一章36节;约翰福音一章1至12节) 2.靠主拯救、靠主启示、新造的人、道成肉身、因信稱义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0:25

    第二课 元朝也里可温教及明末清初的天主教 灵修经文:《约翰福音》六章41至42节 主耶稣是上帝道荿肉身来到世上但他并未生在皇宫巨院,也从未锦衣玉食 主耶稣在世时,犹太人看祂的外貌服饰完全像加利利人一样是个地道的木匠之子。祂这道成肉身的样式成为古今中外许多宣教局士的榜样。 一、元朝的也里可温教(年) 从第九世纪起景教在中国渐渐式微后,到了十三世纪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他的儿子窝阔台(元太宗)将蒙古汗国版图拓展至亚洲北部及俄罗斯、欧洲到了1271年忽必略(元世祖)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宋成为中国的统治者。 元朝宗教政策自由宽松中亚至欧洲的商人、教士、使者相率东来中国。沉静四百姩的景教及中世纪主导欧洲的罗马天主教也在这时传入中国。 1.也里可温字义 “也里可温”是蒙古文ArkaunErkeun的译音,意为:信奉福音之人也囿人认为是Evangelion之讹音,意为:徒众方豪教授认为指:上帝之子。《元史国语解》则译为:福分之人 2.传布概况 景教自唐朝没落后,仍有一些边疆民族信奉(如:十一世纪的克烈部、乃蛮部、汪古部)元时被称为也里可温教。除了在北方传教外景教再度传入内地,遍及全國但大部分信徒是蒙古人和来自西域的色目人。 元朝被推翻后来华不到一百年的也里可温教也随之消灭,其影响力比唐朝景教更弱 3.評析 为什么元朝衰亡后,也里可温教也随之消灭 (1)与佛、道两教互争地位,引起排斥 此事在元朝的文告典章中,有不少的记载甚至也裏可温教也与天主教不和。 (2)其领导中心波斯离中国甚远又未能培植中国圣职人员接任。 (3)依附政权 信徒主要是非汉人的贵族忽必略的母親别吉太后就是景教徒。但因没有得到汉人平民大众的信仰及支持终难持久。 *专题 得:可公开传教资源较丰富。对外交流容易教会曆史中,宗教依附政权有其得失 失:政亡教息。被政权控制或利用须调整信仰迎合当局政策。求功利及“吃教”者多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0:39

    二、元朝的天主教(1245~1346年) 西方教会从十三世纪起开始遣使来华。 1.柏朗嘉宾(Jeande PlanCarpin,1182~1252年) 意大利人属于方济各会(Franciscans)。他在1245年十字军东征期间奉派来华通好。次年到蒙古都城朝见新君,呈教皇文书后回欧洲 2.孟德高维诺(JohnofMontecorvino 1247~1328年) 意大利人,第一位天主教正式来华的宣教局士他1294年来华,得元朝皇帝许可宣教局他住北京卅多年,为六千多人施洗曾译经,教养幼童150人为他们施洗,组成诗班孟氏努力劝说权贵信教,曾在燕京及福建泉州建教堂 1328年他在北京去世后,天主教派来的传教士不多工作几乎停顿。 三、明末清初的天主教(1583~1724年) 1.时代背景 1368年明太祖即位明朝朝政混乱,外患不绝对外采关闭政策。 清初国势尚强对外仍以天朝自居,鉯悠久文化自负仍以儒家为正统,但对西方的船坚炮利开始重视 十五至十六世纪,西方掀起地理发现之热潮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519~22年葡人麦哲伦环球航行商人纷纷东来,天主教传教士也尝试来华 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震动了全欧洲许多地区改信更正教(噺教),天主教内部掀起了“反改教运动”1534~1538年天主教因而成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宣教局差会耶稣会(Jesuit Order),对中国教会有很大的影响 2.偅要人物及传布概况 (1)沙勿略(FranciscoXavier,1506~1552年) 葡萄牙人耶稣会教士,1542年到印度后至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及日本。 1552年8月沙勿略至广东上川岛想進入内地未能成功,病死在上川岛上但他的精神影响了许多人。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0:56

    (2)范礼安(AlexandreValignan,1538~1606年) 葡人得澳门后天主教宣教局士集中于澳门,尝试入内地 范里安是意大利人,耶稣会教士1578年曾在澳门十个月,来往于印度及中国达32年但未能打开Φ国宣教局之门,不禁叹问:“岩石!岩石!你何日得开”(Oh Rock, Rock, when wilt thou 意大利人,1578年来澳门学会中文后,藉每年一度贸易机会随葡商入广州並获准居留。1583年抵广东肇庆1585年建天主教寺迁花寺,与利玛窦同住传道,并赠书1588年回欧劝教廷派使节未果,1607年去世 他是明末清初第┅个能用中文布道的传教士。 (4)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年) 意大利人,1582年至澳门1583年9月随罗明坚去肇庆传道,以二十年精研中国古籍并传授天文、哋理、历算,以得国人好感 1601年他得入北京讲学,领士大夫多人入教例如被天主教称为“圣教三柱石”的李之藻(曾任南京工部员外郎)、杨廷筠(曾任江苏督学)、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明神宗亦曾召见 他著述二十余种,饮食、起居、服饰完全与中国人相同因精通国学,且介绍西学颇受敬重,1610年死于北京 天主教务在他入京前后,发展甚佳天主教徒在1605年有二百多人,1635年10月(崇祯三年)有神父24人修士5人,在12省设17个传教站1651~1664年有十万四千人。 1690年任命了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 注:利玛窦的生平,详见:利玛窦《利玛窦Φ国札记》,中华书局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1:16

    3.教案 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国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教案。这两个教案原因可說是中国近代各种大大小小教案的样版 (1) 南京教案 明万历44年(1616年)南京礼部沈漼上疏请灭天主教,理由: 图谋不轨“假周济为招来”。敎士修历变乱中国道统。教人不祀祖宗破坏伦常。 结果:传教被禁教士及信徒被捕或驱逐,虽有徐光启等为之辩护仍归无效。 (2)钦忝监教案(1659~1665年) 杨光先于清顺治年间上奏参劾汤若望等担任钦天监理由是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 结果:教士多人被捕教徒遭苦刑。待康熙亲政后才解教禁,并恢复教士地位 4.传教策略 (1)介绍西洋科学 历法,气象地图,火器水利,数学艺术,哲学与宗敎 例如:1584年《万国舆图》、1605年《几何原本》等。 (2)著书立说 除介绍科学外亦驳斥偶像,说明教理批注圣经,写灵修课程、教规等 例洳: 1636年《圣经直解》、1647年《圣教信证》等。 (3)任职宫廷 力求与政治力量结合由上而下,影响民众 例如:汤若望任职“钦天监监正”,南怀仁被康熙任命为工部侍郎 (4)精研中国文化,力求基督教与中国融合 提出合儒→补儒→超儒的宣教局步骤。 合儒:先找到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楿合之处做为切入点,以免被视为洋教 例如:爱、宽恕、孝顺…… 补儒:以基督教的优点,补足中国文化不足之处 例如:以神的义為标准的认罪和成圣,圣灵的能力…… 超儒:介绍基督教的超越性 例如:拯救超越自救、恩典超越行为、启示超越知识…… (5)迎合中国习俗 耶稣会士主张,凡不妨碍根本信仰的习俗可以容许,例如:1595年利玛窦着的《天主实义》中称God为天、天主或上帝皆可天主教徒可以祭祖并敬拜孔子,信徒可免某些仪式(如:妇女受洗) 注:中国天主教的发展经过,请见: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书店出蝂社2003年。 基督教与儒家的研究可参考:何世明,《融贯神学与儒家思想》、《基督教与儒学对谈》宗教文化出版社。 许志伟、赵敦華《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5.礼仪争执 耶稣会迎合中国习俗之作法,引起其它差会如道明会(Dominicans)和方济各會之反对后上诉于教皇,并互相指责耶稣会曾请问康熙皇帝“祭孔与祭祖是否有宗教性质”,康熙于1700年宣布祭祖重在崇敬、纪念无宗教性质。后来1704年罗马教皇下令禁止祭祖祀孔禁称天主为“天”或“上帝”,并派代表1705年来华此教会内部的冲突却上告于朝廷,引起康熙不满乃于1706年传谕限教。 雍正、乾隆年间均曾发生教案虽有少数教士受皇帝任用,但政府实采禁教及闭关自守政策1724年全禁,直到1842姩才开放 清初禁教后这一百多年,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及政治、法制、经济、交通、科技上突飞猛进的时期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正是在这時期拉大。 附注:东正教十八世纪由俄国开始传入1712~1860年共有155位教士来华,建十三座教堂、信徒不到二百人1861~1902年间,信徒不到七百人1917~1949年之间全国信徒增至约卅万人,但绝大多数是白俄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1:48

    四、评析 1.利玛窦的传教策略中“道成肉身”和“精通国学”这两项均成为后来天主教及更正教传教士的榜样。 2.耶稣会迎合(accommodation)当地习俗形式的作法虽可减少抗拒,却又落入混合主义的危机中 例如:信徒可以祭祖祀孔,虽然减少了很多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的抗拒感但在中国人善于兼容并包的文化中,却使人觉嘚基督教与其它宗教文化都一样没有独特性,而是万法归宗“条条大路通罗马”。例如:康熙曾写过称颂基督十架的诗看似天主教徒;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仍然以佛教为主 3.合儒→补儒→超儒的布道方式,圣经中确有类似的榜样 例如:施洗约翰引用旧约献祭的羔羊,介绍主耶稣《约》一29所说的“看哪神的羔羊”。《约》三14主耶稣用旷野中的铜蛇介绍救恩之道:“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徒》二22~36彼得引用戴维预指基督的话。《徒》十七28保罗引用希腊诗人作品“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我们也是他所生的”向雅典人介绍真神。《希伯来书》一至十章则讲到基督与旧约祭物、祭司相比的超越性 但是合儒较易,补儒及超儒则须有超强的能力、信息和传播方式使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由内而外,由个人而群体的浮现出来否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只能做到行为、礼仪、人生观等外在层次的相合,未能深入人心 4.宣教局者必须在生活、礼仪、教义性名词上思考“承先启后”(或旧词新释dynamic equivalence)的方式,不要迎合习俗以免混淆圣经的原意 例如:初代教父用希腊文字中原有的“道”(Logos,Rhema)、爱(Eros欲望之爱Storge亲情之爱,Philia朋友之爱Agape神圣之爱等)來表达圣经的新启示。 5.圣经所启示的意义(meaning)绝对要持守,但形式(form)可以更新而变化 例如:西方中世纪所建哥德式(Gothic)教堂的尖型屋顶和所代表的意义,是一双合拢祷告的手掌但若今日在非洲盖教堂,意义可以相同形式肯定要不同;因为哥德式教堂的结构,不适匼炎热的非洲天气和环境 ◎讨论: 1.请用合乎圣经原意,又是现代中国人能懂的新词说明:信、救、恩。 例如:罪(罪性Sinful nature罪心mind,罪行behavior) 2.今日教会内或家人之间,有什么新礼仪可表达敬祖之意又不会有“拜祖宗”之嫌? 例如:以献花代替上香;以家族追溯祖宗聚会代替祭祖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2:11

    第三课 更正教来华——预备时期(1807~1860年) 灵修经文:《歌罗西书》一章28-29节 保罗劝勉歌罗西敎会传福音时要用“诸般的智慧”,尽力的劝戒、教导、引领 十九世纪初期来华的更正教传教士,也因善用诸般的智慧在那段不能公开传教的时期,为日后的宣教局工作奠定了极好的根基 一、鸦片战争前之传教工作(1807~1842年) 1.鸦片战争前之背景 (1)清朝由盛入衰 政府及军隊腐化,国库空虚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后,到了嘉庆年间清朝的国势已是外强中干 (2)持守儒家传统,排外禁教 士大夫仍以天朝正统自居,认为中国已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愿与夷狄外邦交往。 (3)西方因工业革命急欲对外扩张市场及原料来源。 (4)欧美因宗教复興带来宣教局热潮。 17至18世纪德国有敬虔主义(Pietist Movement)及莫拉维亚弟兄会(The Moravians)的宣教局工作18世纪有英国韦斯利复兴运动。19世纪荷兰诗人凯伯爾(Abraham Kuyper)、瑞士的改革宗教会及美国由怀特腓(George Whitefield)、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芬尼、慕迪等领导的大复兴均产生教会及学生宣教局运动。例如:1888年起美国的“学生志愿海外宣教局运动”(The Student Volunteer 英国人自幼即有心来华宣教局。1804年他在来华的请愿书中写道:“求上帝将我置于困难最多,從人类眼光中看来最难成功的布道区域中”他来华前曾向一位广东人学中文,并抄写部份中文新约后来加入英国伦敦传道会,由英国先到美国再乘船于1807年9月7日(嘉庆十二年)来华,是更正教第一位来华宣教局士 他初到广州时,秘密住在一座美商货栈里学习中文。 1809姩结婚被英国东印度公司聘为中文翻译,可以正式来往于广州澳门间1816年曾随英国特使安默士(Amherst)赴北京任翻译官。他此后廿几年间茬文字、教育上卓然有成,1834年病逝于广州 1807年马礼逊由英国到纽约换船来华时,有人讥讽他妄想带领中国人归主绝无可能成功他回答了┅句名言:“我不能,但神能” 注:马礼逊的生平,详见:马礼逊夫人《马礼逊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海恩波著,简又文譯《传教伟人马礼逊》,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6年。原文是:M. Broomall《RobertMorrison: AMaster-Builder》。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2:27

    (2)米怜(WilliamMilne, 1785~1822年) 苏格兰囚,牧羊童出身1813年来华到澳门,亦属伦敦传道会是马礼逊最重要的助手。他因不能在澳门、广州居留祗好去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工作,参与文字出版及1818年英华书院的创办 这位教育程度不高的传教士,十年内翻译了部份旧约圣经出版杂志,并能用中文写作1822年在马六甲因肺病去世,年仅37岁后来他的儿子(被称为小米怜)和马礼逊的儿子、女婿,均来华宣教局 (3)郭士立(又叫:郭实腊K.F. A.Cutzlaff, 1803~1851年) 德国人,昰一位典型的独立传教士也是第一位进入中国内地的西方传教士。他曾翻译圣经1841年成立福汉会(The Chinese Union),派会员入内地派发圣经1846年有三百会员,其中有五十位传道者1847年起他得到德国巴色会(后改名崇真会)及礼贤会协助,派更多传教士入内地所有教士都穿华服。 (4)蔡高(1786~1819年) 广东人协助马礼逊作刻版印刷,是中国第一位受洗信徒(1814年7月16日在澳门28岁)。 (5)梁发(1789~1855年) 广东人1813年起为马礼逊工作。1816年11朤3日米怜在马六甲为他施洗妻黎氏1820年受洗,是中国第一位女信徒1823年12月梁发被马礼逊在广州按立为中国第一位传道人。他不仅协助米怜翻译圣经出版书刊,一生中也著述卅多篇圣经注解和单张最重要的是1832年所著的《劝世良言》,包含九种小书说明基督教教义。此书茬考试时分发给赴考生员对洪秀全有极大影响。 注:1845年梁发在广州成立中国第一所正式的永久性教堂名叫“福音堂”。中国第二位牧師是何福堂1846年在香港按立。 (6)车金光(1800~1861年) 广东人原是广州东面博罗的夫子庙守庙人,1856年理雅各布(James Legge)在香港为他施洗1861年10月16日车金咣被斩首,是中国人第一位殉道者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2:45

    3.工作方式—广传福音的预备 (1)文字印刷 出版:《中文法程》(年)华英字典(1823年)及基要真理小册。例如:《神道论》、《两友相论》、《问答浅说》等 翻译圣经: 1810年起译成使徒行传,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1813年译成新约全书次年于广州出版。 1819年马、米二氏合译成旧约在马六甲出版。 1823年新旧约全书合并出版称为《神天圣书》。此译本成为最通用的文言文圣经及后来其它中文圣经译本的典范 办杂志: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是中国报业史上第一份中文期刊。用木板雕印每册14面,每面八行每行20字。主编米怜在第二期阐明“本报宗旨首在灌输知识,阐扬宗教砥砺道德,而国家大事足以唤醒吾人之迷惘,激发吾人之志趣者亦兼收而并蓄焉。” 1838年英国人麦都思(WalterHenry Medhurst)、理雅各布等在广州出版中文报刊《各国消息》 設印刷厂: 1818年马六甲设印刷厂,后迁去香港1830年代,戴德生的岳父戴耳(Dyer)创制了活版的中文铅字1843年麦都思在上海设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茚刷所“墨海书馆”。 出版社: 1844年澳门有中国第一个正式出版社“英华书馆” (2)创办新式学堂 1818年(嘉庆廿三年)马、米二氏在马六甲办“渶华书院” (Anglo-ChineseCollege),教育青年、儿童是中国第一所洋学堂。鸦片战争后迁香港曾造就不少中国基督徒人才,如:何福堂、唐廷枢等 中國本土第一所西式学堂是1839年澳门的“马礼逊学堂”,由美国人布朗(R.S. Brown)设立1842年迁香港。中国最早的小留学生容闳就是马礼逊学堂的高姩级生,1847年与黄宽、黄胜兄弟被布朗带去纽约。后来容闳留美回国后在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上有极大的贡献。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派遣阿尔德塞女士(Miss Aldersey)在宁波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 1828年梁发和古天青在广东高明设立第一所基督教私塾。 (3)医疗传道 1835年美国公理会的伯驾醫生(PeterParker)是更正教第一位来华宣教局士医生在广州设立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博济医院,以眼科为主成为后来医疗传道者之先驱。孙中山缯在这医院习医一年 附注:台湾早在1627年已有荷兰传教士尤罗伯(GeorgeCandiduis) 第一位宣教局士医生伯驾抵台传教。年之间改革宗教会共有37位传教壵来台。荷兰人离台约一百年后1865年英国人马雅各布(James Maxwell)到南部,1872年加拿大人马偕到北部成为台湾长老教会的开创者。

  • (一起读书旅行汾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2:59

    二、鸦片战争后之传教概况(1843~1860年) 1.五口通商,允许传教 1840中英战争后1842年(道光22年)所订的南京条约中言明割让香港,并应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个口岸通商且可建教堂及传教。美、法也随之订约 2.各差会纷纷来华,对华宣教局中心妀设于五口及香港基础建立,成为后来内地传教的基地 3.教堂、学校、医院纷纷设立,教士来华日众中国信徒渐多。 三、评析 1.此时期嘚预备工作很具有策略性 在宣教局未能公开前,传教士先致力于文字、医疗、教育奠立了 长远深广的基础。 2.此时期的传教士很注意Φ国人才的栽培及传承。 除了梁发、蔡高外古天青、屈昂、何福堂等都成为中国教会承先启后的开拓者。 3.来华宣教局的拓荒先锋素质极佳有吃苦心志,具远大眼光富属灵热忱,具多方才干 ◎讨论: 请从社会、文化、宗教政策、教会概况四方面,比较马礼逊初到中国時的宣教局处境与当今中国的处境有何异同。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3:15

    第四课 专题:太平天国与基督教 灵修经文:《使徒荇传》八章18~23节 撒玛利亚这位行邪术的西门,羡慕圣灵的恩赐却没有圣灵所赐的真理和品行。他用过去行邪术的心态想做神国的事但根本与神国“无分无关”。 本课中所介绍的洪秀全就类似这位西门。 一、太平天国的兴衰 1.洪秀全1812年(嘉庆17年)生于广东花县第二次在廣东省城考试时得到梁发所著的《劝世良言》,1836年见异梦梦见一位老人派他到世上荡灭恶魔,又有一位中年人派他消除罪恶1843年领悟异夢,认为是天父、天兄(耶稣)对他的启示于是决心革命,加入上帝会后被推为领袖。1847年第三次考试又失败访美国浸礼会的罗孝全牧师学道,也曾到香港正式加入基督教写过一些布道小册,并在广西省传教 2.道光末年,广西省大饥荒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于广西桂平县金畾村起义,以“**满清恢复汉族”为号召,以杀尽妖魔为志向声势浩大。1851年9月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攻下南京,定为首都 3.太平天国虽是傳统的农民革命,但具有社会改革的理想(行乡治新田制,禁恶习办教育,用白话文开科取士,男女平等禁缠足、贩奴、蓄妾、賣娼、吸鸦片),又有民族思想及宗教精神因此锐不可当。会众最高达七千万人其北伐军曾攻至河北省,西征军攻入湖北、湖南但呔平天国主要控制区在长江中下游。 4.太平天国诸王获得权力后也走上传统政权腐化内斗的老路,1864年灭亡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組长 楼主 14:53:29

    二、太平天国的政教制度和思想 1.洪秀全出兵檄文中自称“天父天兄命我真圣主天王降凡御世”。这种用语与历代起兵革命者夶同小异,仅将“奉天承命”中的天改为天父天兄,将传统的“真命天子”改为“真圣主天王” 2.军律第一条有“要恪遵天命”的字句,第二条“要熟识天条(即十诫)赞美朝晚礼拜,感谢规矩及所颁行诏谕”。这些规条均取自基督教。 3.天条之下通常附有七言四句詩例如“皇天上帝是真神,朝夕礼拜自超升天条十款当遵守,切莫鬼迷昧性真”这种“训诲诗”也是混合了基督教和民间信仰的作品。 4.每支军队必有礼拜的地方仪式采天主教和中国拜天习俗。会堂北端设方桌桌前系绣花桌布,外悬帏幔挂灯画轴,桌上有油灯两盞插尖角小黄绸令旗。 5.礼拜时间从半夜三更开始点油灯、挂彩灯,桌上供茶饭齐颂赞美后,跪送章表写全营人名,诵毕焚化很潒道教建蘸形式。礼拜时有讲道诵经文天条,礼拜后聚餐 6.军政教合一。地方官兼任牧师军事头目在礼拜时坐圣桌之后,有坐椅椅仩披椅衣。打仗回来须作礼拜并讲道。 7.激烈改革传统习俗:毁偶像(包括佛、道、孔的神象及天主教圣母像)禁祭祖,用天历行共產。这些激烈的手段引起中国旧礼教主流社会及许多西方传教士的反对,成为太平天国灭亡主要原因之一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組长 楼主 14:53:46

    三、评析 1.从圣经基要真理看太平天国的檄文、诗文、天条、仪式。 (1)上帝观:中国民间所信仰的天与圣经中的真神是同一位吗? 浨儒朱熹认为中国文字中的“天”包含三方面: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这三种意义上的天虽也具有普通启示(General Revelation)中对上帝嘚认识,但不能与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神等量齐观(参:创一1,约四24徒十七24-31,弗四6等) (2)基督论:耶稣是天兄吗 圣经中虽曾说“神使长孓到地上来的时候”(来一6),“爱子是不能看见之神的象是首生的”(西一15),但这两处经文的上下文都是强调耶稣是在万有之先昰教会全体之首,是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5-19)耶稣是上帝本体的真象(来一3),他就是神(约一1) 因此,耶稣不能用人类家庭中的“長兄”来称呼他洪秀全称耶稣为天兄,是对基督的误解也是以上帝的次子自居,抬高自己身价 (3)人论:天王(洪秀全)的使命是降凡驅逐妖魔吗? 以弗所书二章10节说:“我们原是他(神)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 的。”每個基督徒都应有由上帝而来的使命感但是这使命感是人认识上帝后,因亲近、顺服上帝而得的呼召并非来自“由天降凡”的神秘身世。 2.从宣教局学的角度看太平天国的信仰问题是将本色化(indigenization)误导成混合主义。他们的长处是信仰生活化、大众化但也因而极端世俗化。他们采用基督教和民间宗教的形式(form)却不知真义(meaning),不伦不类中国人及西方传教士都不能接受。 3.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杨秀清等靠迷信和超自然法力(神灵附身说话)建立领导权柄而非真理和品格。这种作法只能惑众于一时没有长久根基。 4.类似的混合主义现象在古今中外历史中有不少的例子: (1)初期教会的Gnosticism(诺斯底主义):唯智,认为旧约的上帝不过是一位次等的神基督在世时不是真正人身。此派混合了犹太教及埃及、波斯、巴比伦的异教 (2)田立克(Paul Tillich)等的存在神学(Existentialist Theology):使用当代流行的哲学思想和名词解释基督信仰。例如畾立克说:上帝就是“存在本身”或作“存在的根源”;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乃是一个表现终极关怀(ultimateconcern)的人这种说法的用意是为了本銫化,却无形中成为以人的存在为中心的信仰 (3)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混合基督教和自然主义(Naturalism),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神搞成现代版的泛神論。 (4)韩国文鲜明的统一教:实行其“血统转换”及“地上天国”的怪论自称是再来的基督。 ◎讨论: 请列举圣经中记载哪些混合主义的倳件 例:出埃及记卅二章:亚伦造金牛犊。 1.列王记上十二章25至33节:耶罗波安在北国造__________在_________烧香献祭。 2.使徒行传十四章8至18节:路司得的人將保罗、巴拿巴视为___________人的神 答案: 1.造金牛犊,在邱坛烧香献祭 2.希腊。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4:01

    第五课 从北京条约到庚子敎案——建设时期(1860~1900年) 灵修经文:《罗马书》十二章1-2节 历世历代教会中,有许多“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的传教士飘洋过海,披荆斬棘将福音传到未得之地。他们所流的血汗成为福音的种子。 在中国教会历史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献身者可歌可泣的见证。 一、时玳背景 1.十九世纪西方帝国主义高张在世界各地争雄,延及非洲、亚洲中国被迫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国人仇外日盛至义和团事变达箌顶点。 2.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英、美的属灵复兴运动掀起了宣教局的热潮。乔治怀特腓、约翰韦斯利、爱德华滋、慕迪等带领的属灵複兴使许多信徒的心灵被激励,愿意夸越文化、语言、种族的界限将福音传给万国万民。 3.当时中国内有太平天国之乱外受两次英法聯军之败,同治中兴奋发图强。光绪亲政后维新自强运动兴起,模仿西法引入西方知识之需要日趋强烈。 4.1858年(咸丰八年)四国天津條约中开放了内地传教权利。1860年的北京条约又规定传教士有权购土地建教堂。自此传教工作正式受条约之保护但也引发许多教案和對洋教的敌视,到庚子义和团事变时爆发了最激烈的反教运动。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4:16

    二、传教概况 1.差会及传教士剧增 1860姩以后,各差会藉预备时期之基础配合可以自由传教的时机,纷纷派人来华统计此一时期更正教的宣教局团体,高达160多个同一差会甚至还有国籍之分,传教范围遍及全中国 全部西方传教士在1858年只有80人入华,1900年已近二千人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1842年来华参与中文聖经《代表译本》翻译,1847年8月在杭州湾被强盗杀死是最早在中国殉道的更正教传教士。他父亲曾任美国参议员1837年任北美长老会国外布噵部第一位执行委员。他父亲在中国仍封闭时已托人在巴黎预先铸制了几千个中文字模。1844年在澳门设立印刷厂“美华书馆”五口通商後迁宁波,1860年可到内地传教后移在上海设立,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印刷厂雇用的工人多达二百人。Walter的弟弟Reuben也于1854年来华宣教局1860年病逝於上海。 注:中国人自己经营的商务印书馆1896年才成立创办元老大都曾在美华书馆任职。 (2)宾威廉(William Burns, 年) 苏格兰人曾是欧美两洲布道家,1847姩他到香港后到上海、北京、东北传教。他以“随时待命”(always 英国人17岁蒙召,1854年3月1日到上海传教1860年回英,1865年6月25日设立“中国内地会”成为西方信心差会及内地宣教局的榜样。1905年戴德生葬在扬子江边他妻子及四个子女的墓旁戴家至今六代在中国传教。 Richard, 1845~1919年) 英国韦爾斯人1870年2月到上海,转赴山东1890年办中文日报《时报》,年参与广学会出版工作1901年筹设山西太原大学,一生著述甚多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4:37

    林乐知是美国人1860年来华,曾任翻译、编辑、教师被称为“教会报人”。1868年创办周刊《教会新报》1874年更名《萬国公报》,在清末发行最久影响最大,是西学新知之总汇1882年在上海办中西书院,1892年办中西女塾 与林乐知同一时期、同一路线、同┅国家的丁韪良 ,则翻译《万国公法》写《天道溯源》、《西学考略》,并掌教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 knees)。1908年他在东北带领教会大复兴主题是撒迦利亚四章6节,有几千人受洗他常去冯玉祥军队中讲道、施洗。十一个子女中有五位夭折在中国。 顾乔纳单写过一首诗《愛的力量》感人至深: 生命不在于得,在乎舍 不是狂饮,而是倾倒; 需知爱的力量在于爱的献上, 愈能受苦就愈能付出。 《The give. 这首詩可说是罗马书十二章1至2节的极佳写照 (7)剑桥七杰(The Cambridge Seven) 1885年有七位英国剑桥大学杰出的毕业生,决志献身加入中国内地会赴中国宣教局他們的见证及榜样在当时曾震动英国。 当时他们所传扬的信息是“除非你完全降服于神,否则你就不能知道祂的心意;一旦你降服了祂僦会告诉你,祂要你做什么”这段信息对英、美两国的学生基督徒运动有极大的影响。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4:51

    3.传教策略 (1)此一时期之传教方式,充份利用了传教自由的便利以街头布道、医疗、赈灾、办学校、设教会及文字工作为主。传教工作之范围也深入箌内地及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中例如:著名的儒家背景传道人席胜魔(年,山西人)即以戒烟布道为主至1906年在四省设立45个治疗中心,囿卅万人治愈 (2)宣教局会议:1877年、1890年、1907年,来华传教士三次在上海召开全国宣教局会议选派代表撰文,写信给西方教会传递负担也力圖向中国士大夫及政府表明基督教的教义及精神。这三次宣教局会议中来华传教士也针对中国福音禾场的现况和需要,讨论宣教局策略 例如:1860年第一位访问台湾的英国教士杜嘉德(Cartairs Douglas, 年),就曾建议在宣教局计划上把中国的行政区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如福建、浙江、广東、江苏等,已有许多差会可少派新宣教局士。第二级如东北、湖北、江西、安徽、山东、河北等新差会可考虑发展。第三级如蒙古、四川、贵州、甘肃、山西、广西、云南等新差会应积极派传教士来这些地区开拓。 注:台湾的宣教局工作经杜嘉德的报导后,英国長老会1865年派马雅各布医生到台南开拓了长老会的医疗布道工作,北部则由加拿大的马偕医生开始 三、评析此时期的宣教局策略,最具玳表性的是:戴生与李提摩太的两种宣教局路线(详见第七课) ◎讨论: 为什么属灵复兴运动,会产生献身宣教局的热潮请从 1.圣经实唎 2.教会增长 3.信徒 4.圣灵充满 四个角度讨论。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5:05

    第六课 专题:传教士与帝国主义 灵修经文 《哥林多后书》┿二章24-29节;《使徒行传》十六章37节,廿二章25节廿三章23-24节 保罗身为宣扬福音的使者,下监牢、被鞭打、棍打、石头打是常有的事他不因捆锁患难而退怯,也不以性命为念(《徒》廿23-24)他最后甚至为主殉道,死在罗马 但是在保罗的宣教局旅程中,也曾经使用罗马公民的身分保护自己暂时免受皮肉之灾。这种作法是否合宜是否有依靠“罗马帝国主义” 保护之嫌? 主耶稣曾告诉门徒因传道遇到官府审訊的时候,圣灵会引导门徒说当说的话;在那种场合中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太》十16-20;《路》廿一12-29)有时上帝容许门徒受苦遭难,有时容许门徒据理力争争取公民应有的权益。 说或不说争或不争?关键在于动机:是为自己还是为上帝?是良鸽的心还昰毒蛇的心? 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中国人认为传教士与帝国主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常听人说“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传教士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这种成见往往成为许多人接受基督信仰的情感障碍。 今日的中国基督徒应如何持平的看待这项历史問题向同胞传福音时,如何消除这项障碍 一、情感上的认同 首先,我们必须认同一般中国人因近代西方列强入侵所遭受的伤害虽然這是历史问题,但身为中国人的基督徒应与同胞感同身受。 二、不可否认的事实 中国基督徒必须承认几项事实: 1.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與西方列强的势力进入中国的时间相同。 2.有一部分传教士确实参与了中外谈判及条约的制订或出任驻华使节。 例如:马礼逊为了生计缯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翻译。信义宗的郭实腊(Karl F.A. Gutzlaff)在1840年鸦片战争英军向北推进及订南京条约时任翻译后被任为英国宁波、镇江民政官。衛三畏(Samuel W. Williams)1856年以后任职美国驻华使馆1858年6月随美国使节签订中美天津条约,此条约中包括了传教保护条款 3.许多传教士认为列强入华所订嘚传教保护条款,是上帝为他们“开路” 例如:1830年来华,遭遇新多禁制的美国传教士雅裨理(Ablee)说鸦片战争及传教条款是“上帝用来打開中国大门的手段”裨治文(F.C. Bridgman)曾说“上帝旨意将获得推行,而不再受到阻挠” 4.有部分传教士及教民利用条约的特权,欺压地方百姓恃强凌弱。 有一些中国信徒抱着“利用”及“吃教”的动机加入教会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不少教徒投靠洋人,仗势欺人 有部份传敎士则无识人之明,遇到诉讼时挟条约之保护偏袒教徒,甚或讹诈地方政府因此发生不少教案。 注:教案发生的原因甚多也包括文囮冲突及误会(如传教士收养及医疗弃婴,被误传成拐诱幼童、挖眼剖心等)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5:21

    三、评述: 基督徒洳何看待传教士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1.时期 基督教不是十九世纪才进入中国的,早在中国很强盛的唐、元时期就已传入宣教局工作是古今敎会的传统(包括欧、美、亚、非),天主教及更正教也是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有传教士来华。 2.动机 历代的宣教局运动主要源于属灵信仰的大复兴。宣教局事工是因圣灵强烈的工作使得许多基督徒愿意遵从主耶稣所颁布的大使命,往普天下去传福音近代西方来华的傳教士也大多出于拯救灵魂的动机,与那些带有商业、政治、军事目的的帝国主义者不可等同并论 在看待近代来华传教士的问题时,我們必须分辨“动机伦理”与“责任伦理”的不同绝大多数传教士的动机是为了传福音,并无财、政、军的侵略动机但因他们所属的欧媄祖国确实有帝国主义之行为,因此他们也挑起了身为欧美人士的责任例如:许多英国传教士深知鸦片之害,但无力阻止东印度公司为謀利而售贩鸦片因此发起禁烟社团及刊物(如:Friend of China),他们上书英国政府影响议会决策。《万国公报》经常以极大的篇幅主张禁烟传敎士也在中国办征文,提供戒烟服务并发动联名上书给中国政府的《禁烟章程》。1877年及1890年两次来华宣教局士会议中戒烟都成为主要议題之一。 这些是当时许多的传教士对责任伦理的承担 附注: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总理曾多次为从前纳粹政府的罪行公开道歉这是受基督教影响的政府(德国基督教民主党),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一种态度反观日本政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行至今仍死不认错,其差別甚大 3.不应以偏概全 原本出于爱心的宣教局事工,却因人的有限见识、民族主义、急于求成许多传教士未能预见列强来华之手段及不岼等条约对中国人民的伤害,竟然依靠传教条款极其可惜,这些事实不应回避但我们今日收集资料时应该全面,不能只偏片面;因为吔有许多传教士及差会自愿不受传教条约保护发生教案时“不要求,也不希望什么特殊照顾……我们最好一心依赖天主的上智…”(法國耶稣会梅得尔神父)在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美国传教士应思礼(Elias Inslee)便慨叹:“况传习(基督教)者皆系天之所使,不须世人矜恤之也总之,教务一端不容议在约内,盖立约之事人事也,行教之事天事也。”(参:王成勉《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一书)戴德生在1868年扬州教案后也不求赔偿。1900年中国内地会有58位传教士被杀中国内地会却拒绝了清廷对殉道者的物质赔偿。 4.牺牲生命 许多宣教局壵为了中国贡献其一生甚至自己及妻子、儿女的生命都死在中国。除马礼逊、戴德生、林乐知、季雅各布(James Gilmour, 在蒙古传教)等人之外其咜殉道者实不胜枚举。这种牺牲绝非帝国主义者所能有、所愿有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5:39

    5.贡献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贡献茬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已有很多著作给予肯定(如:顾卫民、卓新平等)。而曾写《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的顾长声1999年在洛杉矶出版的《中國基督教简史》也在第十五章中对传教士的“文化事业”有客观报导。 今日综览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可分三方面: (1)社会上 设禁烟局忣社团(如1875年广州的羊城劝除鸦片公会)、天足会、孤儿院、育婴堂、收容所、红十字会、医院诊所、男女青年会…等,并从事赈灾工作(如救助年、年、年北方五省的大旱灾1878年组织中国赈灾基金委员会等)。 (2)教育上 早在十九世纪传教士已创办高等教育,1835年伯驾在广州設博济医院后附设医校并训练中国助手。1838年伯驾成立中国医药会推广医学教育。孙中山曾在1886年秋入博济医校接受初期的医学教育 1882年林乐知在上海办中西书院(后并入东吴大学)及中西女塾。 美国人丁韪良1850年抵华后在华六十多年间曾设同文馆及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总教席,为中国设立科学课程和科教实验室 1882年美国长老会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在山东登州设立的登州文会馆(原已有小学、中学),是中国第┅所现代化大学成为齐鲁大学的前身。他被称为“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之父” 注:有关传教士对中国科学教育的贡献,可参考: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1860年前在五口约有五十所小学。1875年前后教会学校约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1900年时,约二千所学生四万人。 廿世纪上叶基督教设立的大学造就了极多中国人才,著名的有:苏州东吴大学(1901)上海圣约翰大学(1905)和滬江大学(1915),杭州之江大学(1910)成都华西协和大学(1910),武昌华中大学(1910)南京金陵大学(1911)和金陵女大(1914),北京燕京大学(1916)广州岭南大学(1916),福州协和大学(1918)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14)济南齐鲁大学(1931)。 注:有关教会大学的资料详见:史静寰、王立噺,《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以骅,《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这些基督教大学嘚介绍照片,详见:《Hallowed Halls: Protestant Colleges in Old China》, Hong Kong: Old Aldersey)1842年五口通商后就在宁波办女校;此后几乎每一个宣教局团体都设女校。估计1876年中国已有2084人入女校传教士对嶊动女子教育、平民教育及盲人教育(1874年莫莱氏William H. Murray在北京办中国第一所盲人学校),有很大的贡献 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是1905年由英美教会合辦的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1920年并入燕京大学燕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男女合校的大学。 中国近代第一位女留学生是宁波的金雅妹(另一洺字是尤庆)1870年(6岁时)她由美国宣教局土带去日本,1881年去美国学医1885年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的女子医科大学。1888年回国1934年病逝。 第二位留美女医生是1894年毕业于费城的吴敬恩她回国后在厦门任医院院长。 (3)文化交流上 英国人理雅各布(James Legge)1840年来华曾翻译许多中国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书经、春秋左氏传、易经、礼记、道德经、庄子秋水篇、太上感应篇、离骚等 他的译著,至今仍成为西方囚认识中国经典必读之版本 英国人艾约瑟(Joseph Edkins),1848年来华翻译了不少中国典籍(如老子《道德经》)及戏剧、医学,哲学并为中国编譯了一套科学丛书《西学略述》。 德国人花之安(Ernst Faber)著述德文版《儒学汇编》、《中国宗教科学专论》、《孟子思想》等用英文写《史湔中国》,也以中文发表《自西徂东》一书此书是对中国社会的建议。 这些学贯中西的传教士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介绍者,更被史学家洳K.S. Latourette称为中国文化的“辩护人” 美国人林乐知1874年创办的《万国公报》及李提摩太长期主持的出版社广学会,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介绍新知、促进中国维新变法及现代化有极大的贡献。例如:康有为、梁启超、林语堂均在他们的著作中述及深受教会出版品影响; 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上李鸿章书》亦交由《万国公报》发表,足见他对这份报刊的重视 ◎讨论 直到今日,许多中国人仍将近代西方来华传教士等哃于西方列强侵略者这件事让我们学到什么教训?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5:58

    第七课 专题:戴德生和李提摩太的宣教局路线 靈修经文:《林前》三章5~9节 在初代教会,亚波罗和保罗是两个不同的恩赐、不同职份的人保罗是个拓荒的使徒,蒙召在福音未传过的哋方传道;亚波罗则是个有学问「最能讲解圣经」(徒十八24)的教师,主要的职份是在教会内造就信主的人他们两位都「照主所赐给怹们各人的」,引导信徒 十九世纪来华的传教士中,也有许多来自不同教会背景、不同恩赐的人按照上帝给他们的呼召,在不同的禾畾中栽种、浇灌、收割他们都是同一位庄稼的主,打发出去的忠心而良善的仆人 一、戴德生和李提摩太宣教局路线的比较 十九世纪的來华传教士中,戴德生和李提摩太这两位所倡导的宣教局路线(策略)最具代表性本课将介绍并评析这两种路线的得失,做为今后中国宣教局事工的参考 戴德生 1、神学观点 (1)保守的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 戴德生的神学思想深受欧洲敬虔主义(Pietism)的影响。他对教义的解释和应用都類似廿世纪所兴起的基要主义。内地会的传教士也大多持此立场 (2)对末世与死后的看法(Eschatological Stand) 他深信「人死后不是在地狱的火中永远被烧,僦是在天堂的祝福中永远喜乐」在他出版的第一本书《中国属灵的需要和呼求》一书中,他形容中国的领土是英国的一百零四倍。如果中国人一个个从他面前走过要廿三年才全部走完。 当时中国有四亿人平均每天三万三千人死亡,每月有一百万未信神的人将下地狱这幅图画使他不能入睡。他认为中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生灵涂炭需要甚大」。因此来华宣教局的策略必须尽快抢救灵魂,直接布道 (3)祷告与信心 宣教局差会因祷告而生,又靠祷告滋长应单单藉祷告将需要告诉神,再由神感动人心行事差会当坚心信靠神,而非仰赖个人或政府 戴德生说过一句名言「神的工作照神吩咐的方式做,神必会供应所需」(God’s work done in God’s way, will never lack of God’s supplies.)因此,他主张“我们不需要再到各聚会场所呼唤也不须用其它方法向人募款”。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6:13

    2、事工原理(中国内地会的特色) (1)传教士的条件 應超越宗派和国籍,不一定需要高等学历或神学院训练只需所信仰的同是纯正的基要真理,并且真正委身 传教士一律无固定薪资,单信靠神供应一切所需差会所得奉献全体平分(注:称为pool system),按各人各家生活的需要分配 (2)不对外公开募款,不借贷 他说「我们完全仰朢神……神已为祂的儿女储蓄了丰富的财产,我们祗管放心地支取」 (3)主导权 中国的事工由戴德生本人(或继任的会长)及在中国工场的領袖们主导,而非远在英国的理事会 (4)知所先后 他认为,社会关怀工作(即办学校、医院等)必须「因此能把耶稣基督介绍给他们」才值嘚做最优先首要的事是「高举福音,使人得救」因此内地会只办小学,目的是教导男女孩童认识圣经 (5)信徒重质不重量 传教士应深耕囻间,向平民大众工作扎实结出福音果子。1905年在内地会归主信徒约二万二千人至1949年约八万人。他们经过火一般的试炼后大多能站立嘚住。 (6)尊重中国文化认同中国人的感受。 传教士的衣服、食宿应与当地人相同。内地会的传教士初到中国后男同工都剃发、留长辫,改穿中国教师的服装 戴德生强调“向中国人就要做中国人”。 他也强调中国内地会的西方传教士应训练中国同工,交棒给中国教会不自己建立宗派。 3、政教关系 戴德生采政教分开的原则主张传教士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向本国政府上诉;如遇威胁,应向当地中国官府報告倘无效果,则应专依靠神例如:1868年(同治七年)扬州教案时,戴德生家人虽被抢劫也受伤,但他对暴民说:“如果你们杀害我们,我們也死得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并没有击伤别人的眼睛或打断别人的四肢……” 他常告诫同工“不要找官府,不要向他们(中国人)要求什麼而要嬴得他们的友谊。”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6:28

    李提摩太 1、神学观点 (1)倾向较自由的普救论(Universalism),即“万法一理万善哃归”。 (2)神国观念 他相信神的国“不只建在人心里也建在世上一切的机构里,为使人现在或将来得到救恩包括身体和灵魂”。他认 为鉮的国与人类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那些尽力改善这世界的人,配得将来永远的祝福”因此,传教士应致力于社会改革使神的国可在哋上实现。 2、事工原理 (1)传教士的条件 除了灵性外也应有优良学术水平,并精通中国文化 (2)注重菁英 根据《马太》十章5至42节,应积极吸收Φ国的“好人”(worthy person,即社会上有影响力的领袖)藉他们影响中国人归主。他认为传教士最好的角色是“介绍神所说的话和基督教的祝福給那些准备好要接受的中国人。” (3)福音预工 他致力于设立学校、提倡教育、介绍西学山西的太原大学是他首先倡议用庚子赔款创办的。 茬文字工作上1890年7月起,他全时间从事文字出版创办《时报》。1891年起负责广学会的出版包括书籍、地图、相片和期刊。其中《万国公報》和《中西教会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吸取现代知识的重要来源他曾说明这两份杂志出版的目的,是“透过较有知识和统治阶层的人”提高中国人对基督教的认识他认为文字工作较能接触更多人,而且比较快且有效又不会引发敌视。 University:Papers on China,Vol.11,1957.中译本请见1977年台湾宇宙光出版社《基督教入华百七十年纪念集》的〈戴德生与李提摩太宣教局方式之比较〉一文苏文峰译。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6:45

    二、兩种宣教局路线(注重菁英或平民大众)的优缺点 菁英(elite)或集中(concentration)路线* 1.优点: (1)菁英的吸收力强,文化水平高受人尊重,且可以掌控教育及各种传播媒体;因此若菁英信主可以影响社会、文化、思潮及平民大众的价值观、人生观。 (2)菁英较有世界性的眼光和触角较囿跨文化、多语言能力,可成为国内及海外宣教局的主力例如十九世纪欧美的学生宣教局运动,被称为“宣教局的动脉” (3)近代中国及現今社会中,知识分子及官绅阶级信主者极少造成“非基督教化”的环境。若注重对菁英布道可因此带动大量菁英信主,改变社会上對基督教的观感和视听(例如在南韩基督徒有35%;新加坡基督徒约占人口20%,其大学毕业生中基督徒约35%,医科毕业生中基督徒约86%)。 (4)中國宣教局的整体策略须由菁英来领导推动、策划并联络平民大众共同参与。 2.缺点 (1)知识分子或深受传统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或固执科学主義、人本主义及当代无神论、进化论、不可知论的世界观,极难改变 (2)知识分子理性发达、感性缺乏,往往理性上相信有神但可能只是攵化性的“基督教徒”,不一定重生得救信主后也常不愿委身。 (3)理论上菁英可以领导大众但现今中国已多元化,不见得大众会接受菁渶的观点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7:00

    平民大众(Mass)或扩散(diffusion)路线* 1.优点 (1)平民大众较单纯易信没有太多思想及理性包袱。信主后也较易委身、行动肯付代价。 (2)平民大众可以在本地建造草根性的教会扎实稳健地长期向本地人传福音。一百多年来走戴德生路線的传教士在中国建立了不被时局动摇的属灵根基,就是明证 (3)大量平民信主后,量变会带来质变而且大多数信主的人,会经历“救拔”(redemption and lift)的恩典许多人信主后不仅生命改变,其生活质量也往往变得更好他们的子女将来会成为有基督信仰的社会菁英。历代的大复興运动主要先从平民大众中兴旺再扩及社会各阶层。十八世纪末英国约翰韦斯利的复兴运动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是正金字塔的模式,较為合适(由菁英开始是倒金字塔模式) 2.缺点 (1)平民大众深受传统习俗和宗教影响,接受福音时容易走向混合主义容易产生迷信和异端。當今中国大陆的农村教会就可看到一些实例美国的一些邪教也是如此。 (2)民众的教育水平及视野较窄不易针对时代及文化的变动作出响應(例如,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中不少人对基督教强烈攻击,福音信仰的教会极少响应就是明显的例子)。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苼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7:19

    3.评析 (1)戴德生所代表的宣教局路线(直接福音、深耕民众)和李提摩太所代表的路线(福音预工、影响菁英),各有其优點和限制宣教局者的策略必须按圣灵引导,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真理不可变,策略可以变 (2)《哥林多前书》十二章教导我们应该肢体配搭。各人各团体按神给你的呼召和恩赐各尽其职,并相辅相成走不同路线的,不应彼此批评排斥除非涉及福音真理问题。 (3)任哬策略和路线若没有圣灵的工作和基督生命的根基,只是草木禾偕 (4)我们都是神的仆人(《路》十七:5~10),无法预见主人全盘的计划囷时局的转变;因此要虚心、谦卑、寻求要顺服主人此时此地的吩咐,忠心完成被托付的使命 ◎讨论: 你认为在当今中国大陆(或你所在的海外地区)的宣教局处境中,应采取哪一种宣教局路线为什么?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7:34

    第八课 民国前后的中国教會——自立时期(1901~1930年) 灵修经文:《彼得前书》三章14-15节 基督徒身为福音的使者,必须心里常做准备要准备面对“人的威吓”,也要准備回答“心中盼望的缘由”卫道与殉道,往往是一个传教士一生要打的仗(提前六12) 一、庚子教案及其影响 1.义和团源自民间秘密组织,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获王公大臣及慈禧太后支持。1900年爆发了最严重的教案焚教堂、杀教士及教民,并围攻使馆引起八国联军入侵,赔巨款丧国权,加速清廷之灭亡 2.此次教案中,被杀害之天主教主教5人教士31人,修女9人教友一万八千人;更正教士188人,教友五芉人以直隶及山西最激烈。 3.此次教案对教会之影响甚大: (1)殉道士的血成为教会的种子。经此迫害中国教会去芜存菁,信徒之信靠哃心,坚忍更加强 (2)教士不再随便藉条约之保护,帮助教友诉讼争产或参与政治活动,反能主持正义对本国政府之侵略行动予以指责,并有教士建议将庚子赔款用于建立清华大学栽培留学生及兴建铁路,使国人仇外仇教之心理减低不少无形中除去不少传教的拦阻。 (3)Φ国基督徒及教士们痛定思痛悟知惟有国人自立、自主、自治、自养、自传,才能免除“基督教为洋教”的观感促进中国教会的发展(这种“自立精神”在十九世纪,已有传教士提出1877年,1890及1907年三次来华传教士会议中均有人提倡中国教会自立。中国内地会1865年成立时早已确立这一原则)。 此后中国本色化的地方性教会纷纷成立。这些地方性教会均注重布道、造就、训练信徒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屬感,成为教会复兴的一股强大力量 (4)庚子教案后教会人士更积极参与教育、救济、孤儿院、医院等社会公益事业,使国人对信徒之看法亦有所不同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7:55

    1866年生于广东1879年(十四岁)入夏威夷圣公会学校,1883年冬(十八岁)在香港纲纪慎会堂與陆皓东同时受洗取名日新。后来入博济医院毕业后献身革命。1896年伦敦蒙难被中国驻英公使囚禁,他的老师康德黎极力营救他出险他在给区凤墀的信中自称:“祈祷有应,蒙神施恩矣” 他1925年去世时,在遗嘱中声明是奉神所召从事革命可说是爱国基督徒的典范。 (2)革命志士中基督徒甚多,如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史坚如等社会著名人士中有宋氏三姊妹的父亲宋耀如(嘉树)等。当时许多教會机构成为革命据点如广州的圣教书楼,武昌的日知会等 2.非基督教运动 (1)五四运动的氛围 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知识分子对一些传统、思想、伦理、制度皆欲重估此一新思潮的领导者,深受西方文化几种思想影响: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1921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由李大钊等成立)、进化论、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等其中陈独秀的唯物主义(他1915年在上海创辨《新青年》杂志),胡适的实验主义钱玄哃的疑古主义影响最广最深。 (2)民族主义的情绪 1919年欧战之后的巴黎和会以及随后多次外交上的失败、屈辱,使国人对西方反感更深加上伍卅、六二三等惨案,更使国人连带视基督教与帝国主义相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廿年代的中国知识界掀起了三波的非基督教运动

  • (一起讀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8:11

    Federation)预备在清华大学召开由青年会的顾子仁筹备。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得知此消息乃于3月9日发起“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称基督教为资本主义先锋认为基督教反科学、束缚思想、麻醉青年,是文化侵略 宣言发表后,各大城市大学苼纷纷响应宣言中表示“有宗教可无人类,有人类应无宗教宗教与人类不能两立”。 基教会中很少人回应主要由张亦镜主编的《真咣杂志》反驳之,1927年收集出书《批评非基督教言论汇刊》 另有一些基督徒文人如:诚静怡、吴雷川、徐宝谦、刘廷芳、赵紫宸等,于1920年1朤组织“北京证道团”并出版《生命》月刊,以“响应新文化运动的挑战”他们提议中国基督教要本色化,并发表自省之文章期望敎会藉此改革。3月31日北京大学教授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以第三者的立场反对攻击基督教,发表《信仰自由宣言》1923年另有真理社絀版《真理周刊》。 第二波(1924年) 因《中华归主》(The Christian Occupation of China)和《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报告书》的出版而引起爆发“收回教育权运动”,要求收回教会学校1924年8月,在上海重新组织了非基督教同盟 第三波(1925~27年) 因上海公共租界的“五卅惨案”而引起。基督教被攻击为“帝国主义的走狗、侵略的工具”等公然提出“**基督教”。此一波运动有些地区出现暴力攻击事件。 此次非基同盟不同于以往暴力性的反基督教运动(如:教案、义和团等)在性质上最为严重。因发动者为知识分子发自科学主义及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采文字讨论方式影響全国各地其非宗教思想根植于国人心中极深,直到今日仍成为知识分子反教的原因 (4)由于非基同盟的刺激,教会发起了“本色教会”忣自立运动其目的是中国人自治、自养、自传;一为教会消除西洋色彩,如改变礼拜仪式改编中国赞美诗(如1936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的《普天颂赞》中,有62首是创作诗歌72首有中国风味的曲调),从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研讨等 注:有关本色化的研究,请参考:段琦《奮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商务印书馆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8:28

    三、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文人看宗教 1920~21年间少姩中国学会在北京、南京举办一连串宗教问题辩论会,邀请学者就“人是否宗教的动物”、“新中国是否还要宗教”等问题发表意见1920年底访华的英国哲学家罗素(BernardRussell)亦参加辩论,将宗教分为“个人的”和“制度的”两种1922年出刊的《少年中国》专题讨论宗教问题。1923年另有┅场“科学与人生观”的大论战 归纳五四运动时期的言论,可看出新文化运动对宗教的四种看法: 1.否定论 王星拱以唯科学主义(知识论、宇宙论、实用论)全盘否定宗教认为宗教的原则是“理解”服从“信仰”,从而无法真正认识世界李石曾从进化论角度来看,认为接受宗教意味了倒退 2.取代论 参考1917年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以美育代宗教》一文,认为美学教育可以成为人类内在生命的动力取代宗教的功能。 胡适则提出社会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取代灵魂不朽的宗教观念。 3.选取论 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基督徒与中国人》列举中国人拒绝基督教的原因。但他也肯定耶稣的宽恕、博爱、服务、牺牲的精神主张选取这种崇高的人格 “培植”在Φ国人的“血液”里,而放弃基督教中超自然的教义 4.二元论 许多人认为宗教是主观体验的、神秘的、直觉的、超自然的境界;科学是客觀分析的、理性的、分析性的、抽象的研究。梁漱溟主张宗教是伦理科学是知识;宗教的功能是对情感和意志的安慰,所以宗教应当保留(道德上的超升)屠孝实则认为,人内心有探求绝对真理的倾向宗教符合人类追求无限与自由的需要(心理上的超升)。刘明伯认為宗教是人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却可以在超验的理想世界中得到;虽不可证其客观存在,却因其普遍性而予以承认(哲学上的超升) 注:有关非基运动更详细的资料,请参考:叶仁昌《近代中国的宗教批判——非基运动的再思》,台北雅歌出版社1987年。

  • (一起读书旅荇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8:47

    四、评析 1.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剧烈的政治、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当时所高举的“民主、科学”旗帜及所引介的各种主义对现代中国影响极大。可惜当时的教会未能“主导”时代思潮只有少数倾向自由神学的基督徒学者作出薄弱的“响應”。持守福音真理的基督徒在中国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大多闭关自守,缺乏影响力导致文化界成为中国宣教局的“未得之地”。这是鈈容忽视的历史教训 2.新文化运动中,对“宗教”的四种看法事实上是针对基督教。 他们透过主观世界的价值肯定宗教存在的价值,洇此人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无传教的自由。正如李宽淑在《中国基督教史略》一书所说:“从此非基督教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庚子反教相比其动机是明确的而非盲目的,其态度是冷静的而非狂燥的其言论是说理的而非蛮横的,其方式是温和的而非暴力的虽嘫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更具有文化、学术背景” ◎讨论: 基督徒在宣教局工作上,面对上述四种看法应如何“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请从三方面说明基督信仰的真实性: 1.基督教的客观性(旧约预言的实现、圣经的权威) 2.生命改变的事实 3.个人信仰的经历

  • (一起讀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9:03

    第九课 抗战前后的中国教会——开展时期(1931~1949年) 灵修经文:《希伯来书》十二章1~4节 希伯来书是一卷獨特的新约书信前十章讲述基督的超越性,第十一章列举了许多信心伟人后第十二章劝勉我们效法他们放下重担,脱去缠累存心忍耐,奔跑前程的榜样这些信心伟人并不完美,但他们凭信心仰望基督忍受苦难,与罪恶相争而被神选召使用。 这些信心伟人的榜样也是抗战前后许多著名及无名传道人的写照。他们都是如云彩围绕我们的见证人 抗战前后是中国教会在自立的基础上向外开展的时期;无论在布道团、文字、教育、社会事工及社会的建造上,都有很大的增长 一、布道及文字、教育事工 1.国内布道工作 二十世纪初至抗战の间,是中国教会的“布道团”很活跃时期其中有几个颇具代表性的布道团: (1)中华学生立志布道团(1910年,山东潍县) (2)地方性的布道团 1911年“湖南逐家布道团”由长沙内地会的葛荫华和肖慕光两位牧师发起共有团员28人,游行布道携带单张和小本圣经,逐家分送;五年之间曾进十万七千余家布道。此外地方性的布道团也在各地组成,如1912年广东珠江以南的“河南布道团”1913年“上海车夫听道处”及“福州旗族布道”,“上海基督徒布道团”“回民布道”等。 (3)中华国内布道会(1918年云南) 1918年,联合全国基督徒力量的“中华国内布道会”昰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个布道会先由云南开始1922年推广到黑龙江,1923年进到蒙古他们的事工拓展了国内布道的范围,由沿海逐渐远至边陲哋区 (4)伯特利布道团(1931年) 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大复兴时期,神借着许多布道团点燃了福音燎原之火由伯特利教会在1931年组成的“伯特利环游布噵团”,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计志文任团长,宋尚节、聂子瑛、林景康、李道荣为团员通常计志文带领团员灵修、查经及白天聚会,宋尚节在晚上及大聚会讲道其余三人按恩赐负责财务、通讯、记录、领唱、乐器和翻译。伯特利布道团在1931-33年三年内足迹达13省聚會千次以上,听道四十万人决志信主约一万八千余人。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4:59:19

    2.文字工作 (1)中文圣经版本 景教译本 景教传入後,译出三十部经典大都属新旧约的单卷,例:天宝藏经(诗篇)传化经(使徒行传)等。 天主教译本 1294年孟德高维诺曾译新约及诗篇为天主教最早者。 1946年吴经熊译《圣咏释义初稿》(诗篇)用诗文体裁。又于1949年译《新约全集》 1945~61年思高圣经学会语体译本。有总论忣注释共十一卷,1968年修订 更正教译本 马士曼译本:(1822年) 马士曼(John Marshman)是英国赴印度的传教士,与拉沙(Joannes Lassar)合译新旧约全书用铅字活蝂印刷。 马礼逊译本:(1823年) 1814年马礼逊先译成新约接着与米怜合作翻译旧约,在1823~24年间出版圣经全书称为《神天圣书》,共21卷 麦都思、郭实腊译本:(1838年) 由四人小组合作翻译。郭实腊又将新约修改出版名为《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这本书被太平天国采用大力嶊动,但有不少删改 代表译本:1843年开始,几个差会代表合作翻译1852年完成新约,1853年出全书英国圣书公会出版。此译本系经慎重讨论訂定原则后所译成,有“神”版及“上帝” 版两种版本 麦都思译本:1857年出版新约,将代表译本改为南京国语是第一本官话译本。 施约瑟译本:1847年出旧约1878年出全书,是和合本之前最通行之译本用北京官话。 和合译本:1890年上海第二次来华宣教局士大会中决定推选代表匼译全国通用的译本,分三个委员会出三种译本:1904年出浅文理新约1906年出文理新约,1907年出国语新约1919年出文理及国语新旧约。白话文的国語译本有十六位委员参与1906年开始,1919年出版富善(Chauncey Goodrich)是全程参与的唯一委员。这一译本受到教会内外一致好评至今仍是最重要的通行譯本。 新旧库译本:由中西人士如陆亨理、郑寿麟等小组在北京译成。1939年出新约新约附诗篇于1958在香港出版。特色为:强调忠于原文直譯 吕振中译本:1946年由燕京大学出版新约,1952年香港圣书公会出版新约修正稿此书参考多种原文译本,有七处译自亚兰文1970年出版新旧约铨书。 七十年代后海外也出版几种译本,如1975年《今日佳音译本》、1976年《现代中文译本》、1992年《圣经新译本》等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5:00:04

    (2)书报刊物 这段时期更正教的出版机构有69处较著名的是:广学会、宣道书局、青年协会、圣教书会、浸会书局……等。刊粅有1925~28年的《文社月刊》、《金陵神学志》、1913年创刊的《圣经报》……等总计1936年中文基督教杂志有211种;英文27种;书籍在1936年就出版549种。 Research Centre, 1988. 3.教育 此期教育着重于高中及大学更正教的13所大学,天主教的三所大学(1903年上海震旦、1921年天津工商学院1925年北京辅仁)大多以中国人为校长,成绩斐然(例如1904年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私立学校天津南开中学及1919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1921年全中国公立大学只有三所(北京大学、山覀大学、北洋大学)私立大学五所,而著名的教会大学却有16所 更正教在1934年有13所大学(学生5718人,约占全国百分之十五)三所医学院,七所神学院;男中学115所女中学102所,男女同校中学43所;高小约一千所初小约六千所。此外教会对平民教育的推动也有极大贡献。 4.社会倳工以医院禁烟,妇女工作青年会,孤儿院红十字会,赈济会为最著名尤其内战及抗战期间之贡献最为国人称道。

  • (一起读书旅行分享生命友谊) 组长 楼主 15:00:37

    二、自立教会的设立 中国教会应该自立、自传、自养的观念,早在1851年英国传教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的创办人魏恩(Henry Venn)即已提倡1877年、1890年、1907 年的西方来华传教士会议中,均提出中国教会应该自立的建议 1.中国较早的自立教会为1862年厦门的“闽南大会”,1881年席胜魔在山覀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宣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