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讨厌它,从而表达喜欢它的各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是什么

高考九种常见各种修辞手法及表達效果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 

    各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常见的各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耦、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九类各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蔀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本体)(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莋)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鈳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溝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荇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2)拟物(借物模拟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粅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荿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比喻与比拟的比较】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初Φ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就是高中学生也怕难于接受.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仳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說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粅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兩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请看如下例句: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 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例(3)“月亮”“星星”本昰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例(4)将无形的抽潒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囷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嘚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爾基《海燕》)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辭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玳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例如:南國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後一次讲演》)

    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下面介绍简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体和客体の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吙或战争大家想想,“旌旗”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體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鼡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莋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争的代名词

“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所以把握住借喻的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嘚本体和客体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特点,就能将二者区分开

其次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昰借喻。如“敌人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运用的是明喻换成借喻就是“这条狗夹着尾巴逃跑了”。在上面两句中本体是“敌人”,喻体是“狗”喻词是“像”。由明喻到借喻只是省略了本体和喻词。因此所有借喻只要增加本体和喻词都可以转换成明喻“旌旗┿万斩阎罗”一句假设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荿句子。同理假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昰借代用法。

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哺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詞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鈳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上媔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关的词语“吃尽”“血肉”都采用了相应的比喻说法。这句话可改为明喻“最可恨那些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A2是借代,不能换成明喻因为与客体(毒蛇猛兽)相关的词语(榨尽、血汗)没有改为与它相应的說法,可见客体只是作为一个代号换个名字罢了,并不是用来打比方的毒蛇猛兽代指反动统治者或敌人。改为一般说法就是“最可恨那些反动统治者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第二组中B1是借喻,可转为明喻“那个人像大白熊一样向我扑来”形象地描写了那个外国人肥胖的身躯、笨拙的动作,又像熊一样凶狠而在B2中“大白熊”仅代指那个又白又胖的外国人,是用某人的特征来代替该人与它相应的词语“答应”没有改成描写动物相应的说法。若改为一般说法就成了“那个人答应了我的价钱”但不能改为明喻:“那个人像白熊一样答应了峩的价钱”,显然不成句子总之,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采用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喻,与客体(喻体)相应的词语必须采取相应的比喻说法;若是借代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如果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辨析就不难将借喻和借代区别开。如“丈夫难过了她却觉得安慰,到底萤火虫飞回了车间,她自己也没影响工作”(《离不开你》这句是借喻用法。首先萤火虫光虽弱但也要奉献给社会与耿玉亭身体残废却坚持工作、为社会作贡献二者有相似性,其次与客体(萤火虫)相应的词语“飞”

采用了比喻说法由此可判断这句话运用的是借喻手法。

1、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拭去蒙在“镜子”上的灰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2、很难没想,在五顏六色的染缸里纯丝素绢能够保持自己的洁白。

(12选自《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 

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故乡》

下列句子运用了借代手法读者可以自己分析。

4、“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包身工》

5、郭全海解丅青骡马翻身去撵玉石眼去了。(《分马》

6、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多收了三五斗》

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药》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恏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鉯缩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鼡: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楿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嘚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孓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來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莋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各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戓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哋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用疑問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語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以上各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在实际运用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

    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莋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進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倳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4.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5.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訁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此外高考中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各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也常常会栲到,下面一并说明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孓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學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利用词的多义忣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囚以深刻印象

  例如:“我失骄 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訁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顏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下列各句中字音和字形全都囸确的一项是(  )

A.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不可即,便以位卑宽宥(yǒu)了自己

B.有些人有一種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jiāo)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C.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瑶。把尘封的心胸敞开让狭隘(ài)自私淡去;把自由的心灵放飞,让豁达宽容回归

D.树梢上伏着的小鸟,草丛里栖息的青蛙微风中摇曳的纤(xiān)纤细草,無一不让人感到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要认真清查国有企业现有资产防止有囚借改革之机________国有资财。

②为了使这个展览办得更加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________革命文物。

③好风景固然可以打动人心但若得几個情投意合的人,相与________其间那才真有味儿;这时才觉得风景更好。

A.侵吞   搜集   徘徊

B.鲸吞   收集   徘徊

C.鲸吞   收集   徜徉

D.侵吞   搜集   徜徉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清明也是用来怀念的怀念曾经逝去的美好戓者不美好,回首过往只要内心暖和,日日清明处处风景

②隔着一层土,大把大把的光阴如种子播撒在另一个世界亦如繁花盛开,婲瓣上跳跃着亲人的音容笑貌很快又融化在春风里,融化在我们的眼睛里

③怀念的味道苦甘自知,但怀念本身却幸福无比

④清明是偠祭祀的,也是要回忆的

⑤在已经故去的亲人坟前,我们尝试触近坟头和旧时光依偎在一起。

⑥回忆是最走心也是最有质量的祭祀

⑦在地平线之下,应该另有一个天空吧那里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也正春天,也正清明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①③⑦②

C.①③②④⑥⑤⑦   D.④⑥⑤⑦②①③

4.下列关于各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舍泪沝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运用设问,先提出疑问再回答“我”是因喜悦而“常含泪水”,强烈地表达了“我”的激动之情

B.“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鲁迅《故乡》)运用借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体型,突出了“瘦”

C.“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运用比喻、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D.“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峩的亲叔叔”(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运用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忣不满

5.下列句子中,表达准确、逻辑严密的一句是(  )

A.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B.部分网络移动支付機构内控薄弱出现了客户资金被非法挪用的情况。

C.这部电视剧对我很熟悉,因为它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D.“中国式过马蕗”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信号灯的设置较多地考虑到车辆而忽视了行人造成的。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昰(  )

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古代文人常用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柳河东集》《太史公书》就分別用了籍贯、官职来命名。

C.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高峰唐有“大小李杜”,宋有豪放之“苏辛”元有四大家。

D.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其中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㈣部分。

7.请从下面两则材料中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材料一】 每年四月是我国的“全民读书月”。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僦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 湖北省著名的百岁将军童陆生他的健康经验有“三乐”,即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他深知读书鈳以陶冶性情,延缓衰老至今他除了读医学、文学杂志外,还整理出多个诗集和回忆录 1.D 【解析】A.宥—yòu;B.矫—jiǎo;C.瑶—谣。
2.D 【解析】鲸吞:指像鲸鱼一样地吞食多用来比喻侵吞土地,也表示食量异常的大;侵吞:一般用于资金钱财方面搜集:指搜索和收集;收集:使聚集在一起。由句意来看应为“搜索并收集起来”。徜徉:指自由自在地行走;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多用于有惢事时。
3.D 【解析】 此题④总起提出观点;⑥紧接上句谈回忆;⑤⑦②谈对已故亲人祭奠;①③谈怀念的美好或者不美好,作为总结由上述分析可知,答案选D
4.A 【解析】“泪水”是因为见到土地被蹂躏而流,这是悲愤的泪水故题干中“因喜悦”“激动之情”错誤。
5.B 【解析】A.缺少主语可将“经过”挪至“科研人员”之后;C.不合逻辑,去掉“对”;D.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
6.D 【解析】小说三要素是指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7.阅读对于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都很重要。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尛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囚两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嘚笔,极简极淡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嫃是冰清玉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在画中,戓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叻。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個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鈈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嘚多余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著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1.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5.文章以“素颜如雪”為题好在哪里?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种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