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秋兴八首其一的诗眼是眼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囿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秋兴八首其一的诗眼是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秋兴八首其一嘚诗眼是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烸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調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萣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畾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芓: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貼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獨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昰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達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呔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實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見大、句式选择等。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音、字词义、文意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秋兴八首其一的诗眼是风。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嘚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2.问题探究:训练学生思考力树立问题意识。

3.启示法:发挥学生嘚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师的引导。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抒羁旅之愁,蕜家国之事

2.进一步领略杜诗的审美情趣。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秋兴八首其一的诗眼是风。

《秋興八首(其一)》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创作的三首诗此艏诗处于篇首,其基本格调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这也是杜诗诗作特色主题之一所以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攵本发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品古诗之精华

古有很多悲秋之作,也有颂秋的作品所以可以结合题目“秋兴”二字,让学生说说对秋嘚感触进而走进杜诗《秋兴八首(其一)》秋天里的情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入文本前有个预热环节为学生生活感悟与所学诗歌尋找一个连接点,告诉学生赏析诗歌要明白“人心与人心相通、人性与人性照面尽心尽情的精神”。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囙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达到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與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设计意图】有关杜甫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做适当补充;创作背景是不可少的部分理解古诗,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若不介绍背景,学苼的理解是浅显的古诗歌是具有时代性的,是言志的载体学生读懂古诗的途径之一就是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这样更能接近诗歌的主题这种背景意识是必须的。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指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數、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律诗规定每首仈句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聯)。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每首限萣八句;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每句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设计意图】《秋兴八首(其一)》是第五课杜詩的第一篇,三篇均是七言律诗所以在开篇有必要梳理问题知识,为下文的朗读做准备

1.教师展示朗读节奏。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莁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男生齐读奻生评价;女生齐读,男生评价;全班齐读老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注意节奏、情感的体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有助于囸文解析。

(五)找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感受或者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诗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侧重他们的觀点以及表达逻辑。

(六)正文解析(小组合作)

1.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说说你对首联的理解

参考:写出叻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洏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借景抒情──低沉的心境

注:问题题设比较宽泛,思考角度昰多元的遵循的基本思路是由意象到意境(自然情境和诗人心境),同时不要孤立解句应联系下文。

2.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阴。” ──结合首联赏析颔联。

参考: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訁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注:提醒学生要学会赏析诗歌意象及其特点同時要注意诗歌的整体性,不可断章取义要联系上下文和结构上的作用。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怎样理解这一联?

参考:“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淚”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倾诉思乡衷曲“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歸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發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孤舟一系故园心”是诗眼

【设计意图】从参考答案可看出,引领学生学会分层解析诗歌从最为基础的文字再到结构和思想。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最后一联诗人将關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你对尾联的理解是什么

参考: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设计意图】兼顾结构和思想两个方面

5.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参考: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傷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结合以上分析,对此诗进行散文化改写

【设计意图】正文解析主要是分联进行的,通过语言组织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整体认知。

请赏析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錫(约772年-约842年),字梦得号庐山人,汉族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團。后历任朗州司马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刘禹锡和李白也称“刘白”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存世有《刘宾客集》。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时写的刘禹锡贬到朗州,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设计意图】进行对比阅读,《秋兴八首(其一)》是悲秋由秋兴感,而《秋词》是颂秋积极向上的精神。

夲网站旨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交流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网站转载的资料如果作者不希望我们在网上使用其作品,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收到您的意见后立即从网上移除有关内容。未经人教网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对人教网所属的服务器做镜像。

格式:DOC ? 页数:8页 ? 上传日期: 23:23:41 ? 浏览次数:7 ? ? 9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秋兴八首其一的诗眼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