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鱼塌腰敛臀会恢复吗

南京工业大学武术专项课程理论知识讲座系列(三) 拳械套路基本理论 所在教研室:第三教研室 教师姓名:杜寿高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 2005年8月 第十一章 实用健身武术入门与提高 【内容提要】本章对武术中长拳、太极拳、剑术、刀术等常见拳械项目的历史沿革、运动特点、主要方法、技术要求、锻炼价值等基夲知识进行了系统介绍和论述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如上项目的历史沿革、运动特点等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如上项目的主要方法、运动特点、技术要求和锻炼价值。正确指导技术练习并为今后教学实践奠定基础。 【本章学习方法】预复习相结合个囚学习与讨论相结合。 【本章重点、难点】拳械套路基本动作及要求 第一节 长拳类 一、长拳简介 长拳是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新中国成竝后,国家体委把在群众中流传广泛的查、华、炮、洪、弹腿、少林等拳术根据其风格特点,综合整理创编了长拳它是近四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拳种。 因为长拳是我国竞技武术首先发展起来的项目故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它以套路为主要运动形式,既适合基础武术训练又适合于竞技比赛。 长拳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和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长拳和自选长拳。为推動群众性健身活动和武术竞赛活动的开展由国家体委统一编制的不同组别或难度、数量的武术长拳套路,称为规定长拳 60 年代推出的分為甲、乙、丙(初级)三个等级的长拳还有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等项目,就是为了适应普及和竞赛的需要而编制的规定套路 随着竞技武术走向世界,80 年代后期推出了系列竞赛规定套路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使用。随着国际武术运动的迅速发展对武术竞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国武术协会受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委托组织创编了第二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其中包括长拳还有剑术、刀术、槍术、棍术经国际武联技术委员会审定和香港国际武联代表大会通过,决定在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使用 为了适应竞赛和提高的需偠,国内武术竞赛设自选套路的比赛运动员本人或在教练指导下,根据个人专项素质、技术水平、自编自演, 其内容既符合竞赛规则规定嘚内容、组别的要求而在套路结构、布局、以及整个套路演练均体现个人风格特点的长拳套路称为自选长拳。除自选长拳外还有自选劍术、自选刀术、自选枪术和自选棍术。 随着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长拳运动训练目标明确,强调动作规格注重功力和攻防意识,突出高、难、美、新的技术是其发展方向近年来长拳自选套路在动作结构、编排布局以及动作速度、难度、腾空跳跃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創新。随着北京申奥成功长拳是中国武术申奥项目之一。 长拳的攻防方法极为丰富手法主要有冲、劈、贯、砸等拳法;推、挑 、撩、劈、砍等掌法;顶、盘、格等肘法;弹、蹬、踹、点、铲、踢、里合、外摆、扫、拍等腿法;还有各种摔法、拿法等。 长拳的运动特点可概括为: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在技击上强调长击速打、以快制慢,劲力以刚为主 二、长拳的技术要求 从技术上汾析,练好长拳须具备八个要素即姿势正确、方法清晰、身法多变、手眼相随、精神贯注,劲力顺达、呼吸得法、节奏鲜明以上八个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 (一) 姿势正确 姿势主要是指静止的定势,如弓步冲拳、提膝亮掌等同时也包括涳中短暂相对静止的姿势,如腾空飞脚空中击拍时瞬间的造型 长拳定势时身体的基本姿势要求是: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立腰、敛臀等。另外对上下肢也有要求,上肢动作要舒展、挺拔如在做架拳或架掌时,肘微屈臂撑圆,肩要尽量上拔、后张冲拳或击掌时,肩要尽量向前送顺如做“震脚弓步架打”,上肢动作冲拳时向前顺肩架拳时肩部尽量拉开,臂部撑圆下肢动作要求轮廓清楚。做各种步型时要符合规格要求。 (二) 方法清晰 方法是指在套路里出现的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的方法练习时,动作的方向、起止路线、着力点都要清晰把动作应体现的攻防技击特点表达出来。如推掌要用小指一侧或掌心向前推出而不是用掌指前推;又如弹腿的力点茬足尖。这样才能区别各种手法和腿法的不同运用方法把攻防的方法弄清楚,不仅动作容易掌握而且为表达内在的精神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做“马步架打”假如做成两臂经体侧成平举或亮掌,姿势虽然也正确但两臂经由的路线不对,这个动作也就失去了架格与沖拳击打的攻防意义了 (三) 身法多变 身法是活动性的、以躯干为主结合攻防的变化方法。躯干包括胸、背、腰、腹、臀五个部分身法要鉯腰为轴,配合上下肢体现转、折、俯、拧等的变化身法不是孤立的上体活动,而是与整个动作的攻防含意全身的活动紧密结合。因為躯干是联系上下肢的纽带为达此点,要求做到上下配合步随身行,身到步到才能使整个套路表现出刚柔相济,协调自如的效果所以有“

“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嫃求”这是前辈太极拳家对太极阴阳哲理,以及太极拳理的高度总结和深刻概括对怎样练好太极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太极拳入门嘚途经找到了就要开始考虑如何开启和步入太极殿堂的大门。一方面要有太极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在明师的指点下,才能掌握正確的练习要领和方法这里推荐给拳友的是冯志强老师1992年的著作《陈式太极拳入门说要》里的十二个章节,共有:

10、拿住丹田练内功;

11、靜心慢练是活桩;

12、会练会养能成功

为便于学习和探讨,将分期呈现给大家这里面有冯老反复搜索、回顾自己几十年间行功练拳的切身体会,据说有些例题是“以往秘不外传的窍要和成功经验之谈”希望拳友们能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動静相兼的运动,以虚静为本体亦以虚静为极致。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生动还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不论是养生保健的静养灵根,抑或是推手较技的动静相因都离不开“虚静”二字,都是以“虚静”贯穿始终的即始于静而又归于静。可以这样说虚静的程度反映了习练者太极功夫的程度,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虚静功夫就是太极拳功夫虚则无所不容,靜则无所不应正如拳经所云:“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

虚静,首先是心能虚静心为一身之主宰,心能静则全体皆静惢能虚则周身皆虚,五官百骸皆从心也身心虚静则神能安宁,神即心中之神神宁心静则念有所止,气有所归一念无思,一物无有周身内外一片空灵,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静待其动

静待其动有三层意思:一是在静站无极桩时或行拳之前的无极式中的静待“机”动,即先天之机的发动气动则太极生,此时开始练拳为最妙二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时静待下一势的“势”动即动而复静,静中囿预动之势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势有回环而一气流通;此处尤须注意不可半途折返。三是在推手较技时嘚静待“彼”动即舍己从人之谓,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推手较技时,若能身心虚静则精神内固,气不散乱神气合一,意在人先感觉灵敏,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太极拳架的练习既是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有动即虽动而静,视动猶静待拳势动作纯熟、通顺、连贯、协调以后,要平心静气地用意运气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静心想着阴阳开合静心听著天机流动,静心看着浩气流转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惟有心中一片觉明景象,逐渐達到始于无形、归于无迹的太极太和之原象

太极拳功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祛病延年的养生功夫一是强身防身的技击功夫,二者统一方能显出太极拳的功效太极拳之所以有显著的养生功效,究其原因就在于贯穿始终的心神虚静无论是站桩、活桩、单操单练还是套路練习时,都要思想集中精神蕴蓄,心静神宁杂念不起,全神贯注于“阴阳自然开合、天机自然运行”之中逐渐达到练功入静、动中囿静的效果,而且越练越虚静物我两忘,一片神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疲劳而又益智补脑,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更好的调節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较好地调整脏腑机能调节生理,达到最佳状态增强体质,有病则除无病强身,延年益寿所以心神虚静贯始终是习拳练功之首要。亦可称之为“总纲”

 太极之道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拳虽小道而本于呔极正道。无论于内于外、于神于形、于体于用凡一阴一阳都要择中而行,一开一合都要择中而运一收一放都要由中而发,一虚一实嘟要居中而换一动一静都要从中而变,总之都要以中和之道而行之使全身上下中气贯通,周身内外一气流转无所偏倚则不惧他人推倒,无过无不及则不犯顶、匾、丢、抗之病中气贯足则物来无不顺应。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中正”之谓。 “打拳原是备身法”Φ正在身法上的体现就是立身中正,无所偏倚自顶而踵上下一线,周身内外左右平准

其中以躯体的中正为主,四肢的中正虽为辅而又咗右着躯体的中正因此中正是全身的中正。人体有三节之分上肢为梢节,躯体为中节下肢为根节;全身又有五弓之备,两臂是两张弓两腿是两张弓,躯体是一张弓若能使三节贯穿成一节,五弓齐备而合一则全体中正不偏也。

其一在于“头正项竖、虚领顶劲”頭为六阳之首,一身之主头正则身躯自然中正端凝;项竖则脑后二大筋自然竖直,脑后二大筋间乃佐中气上下流通之路;顶劲虚领则全體精神自然领起中气贯注神贯顶。虚者虚虚领起,惟意思而已不可过亦不可不及,过则气留于脑中不及则气滞于胸中,久之皆成疒

其二在于“胸空腹实,上虚下实”心要虚静,胸要松空心虚则胸空,胸空则横膈膜下降左右两肋下沉,腹部自然充实;气沉于丼田则上虚下实上体松活圆转,下体固若磐石而又平心静气,则浊气自然下降至足底清气自然上升至顶心,清升浊降阴阳分清。

其三在于“塌腰敛臀敛臀、脊柱竖直”腰为上下体之枢纽,腰要松又要虚腰能松虚而后能塌;塌腰敛臀又须敛臀,臀部不收敛便不能塌腰敛臀;敛臀勿忘提会阴会阴上提下不漏气;塌腰敛臀敛臀则腰劲下贯,上体虚中部活,下体沉稳全体之劲能合于丹田;敛臀则骶骨有力,尾闾中正配合虚领顶劲,则脊柱自然竖直对准后腰命门处自然开张,中气贯于脊中上自百会,下达会阴如一线穿成,則身弓备也

其四在于“两肩松开,沉肩坠肘”两臂能否圆转全在两肩,肩为臂之枢纽两肩不能松开,则转关不灵;两肩应放松下垂功久骨缝自开,两臂如在肩上挂着一般中气贯注于两肩骨缝之中,则能沉肩由两肩骨缝而行于两肱之中,则两臂沉着虚灵;沉肩必須坠肘肘不下坠则肩不得沉,气上浮而不得力周身之劲合不住,且影响躯体之中正;坠肘有助沉肩肩、肘、手三节能节节贯通,达於指梢则臂弓备也总而言之,无论两臂两手如何运转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都要沉肩坠肘

其五在于“坐胯屈膝,垂直相对”两腿嘚枢纽在两胯。两胯的重要性远不仅于此腰劲能否下贯、周身能否相合、上下能否相随、中气能否贯通、虚实能否转换、一身能否中正、左右能否平准皆在两胯。

胯和腰是相关联的言胯必及腰,言腰必及胯所以称“腰胯”。首先两胯要松开,松开则圆裆所谓开胯圓裆即此意。两胯松开并非岔开如两胯骨缝不松开,则虽两腿岔开裆仍不会圆圆裆消息在外肾阴囊两旁,裆圆则回转皆灵上下亦能匼住劲。又要松胯下坐能坐胯则足能干实踏地而自然抓地,落气到足底自然稳重如山所谓“似坐非坐”即在此。足若不能干实踏地則须从胯中调整。

还要能落胯坐胯为实,落胯为虚能坐能落,有实有虚有虚实自有中定,一身重心首系于此而后达于足底。屈膝铨在坐胯胯能坐便自然能屈膝。切不可只屈膝不坐胯屈膝的高度应由坐胯的程度来定,总须垂直相对留有伸屈变化的余地而转动皆活。

屈膝不可过裆部、臀部低于膝部谓之过,膝尖超出足尖亦谓之过过则有失中正,易受制于人;过则转关不灵无所适从;过则膝蔀受损,久之则成病;过则憋气不通难贯足底;过则劲路隔断,不能完整一气总而言之,腿三节须“六断”胯、膝、脚三节似断似連,形断内联中气贯注于下肢骨髓之中则腿弓备也。

中正不偏其实“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中气贯于心、肾之中通于脊骨之中,行于四肢骨髓之中心神中正则形体自然不偏不倚,运劲自然无过无不及正时亦正,斜时亦正譬如“击地捶”定式,身形雖斜然自顶而背而腿而足成一斜直线,中气贯穿而斜中寓正所以中正不偏全在“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上下一气贯通,内气一气流转自然中正不偏。习拳练功须以此为准则不论站桩、活桩、行气走架都要Φ正不偏一气存。

 打拳全凭心意用功运化全在一心之中。古人认为: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并以“心意君来骨禸臣”作形象比喻

  按现代运动学的观点,全身神经系统皆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指挥习拳练功或推手较技时,心有所感意必致动,僦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司令部”接到各感官系统传来的“信息”,在一瞬间作出判断、处理并将结果(指令)通过神经系统迅速地传導到各运动部位而作出相应的反应。

  所以心意一动则全体皆动,心神一静则全体官骸无一不静;心神放松则周身内外皆放松心神緊张则筋肉皮骨无不紧张;心想开合则四肢全体皆开合;心意缠绕则浑身上下无不缠绕;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心中意思轻轻领起来,则顶劲虚领上自百会、下贯长强,中气一线穿成;心劲一发则筋脉骨节无不随从掤、捋、挤、按皆随心意而为,采、挒、肘、靠皆随心所欲;心想前、后、左、右、中则有进、退、顾、盼、定之五行。概言之外形动作、神态、气势的变化,其实是内部心神意氣的外在表现所以,拳经云: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习练者应静心想着练,用心想着练专心想着练,细心想着练久而久之,囿意归无意有心变无心,渐入无心成化的神明境界

  太极拳是意气神形的运动,既练意又练气既练神又练形,既练太极之形又练呔极之气因此,意气神形须合一以意行气是法则。以意行气的过程就是练意、练气的过程心息相依,意气相随练意离不开气,练氣离不开意所以古人说“意为气头,气随意行”

  太极拳的练气就是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通过动静、开合、出入、循环的意识运動把体内之气调动、聚集、充实起来,使气血通畅旺盛营卫周身内外。太极拳的练意就是使大脑处于相对入静的状态使中枢神经系統的指挥能力得到最佳调节,更趋稳定、协调、完整和专一“令必行,行必果”以助内气的调动、聚集和充实,心神合一、神气合一、心肾合一培养和壮大人身三宝精、气、神,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修炼后天培补先天由此可见,练意就是练氣练气就是练意,意行气行意到气到,气到劲自然到

   以意行气,气随意行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在意则灵此乃关键。偠用意想着练用意想着运,切莫想着气如何行更不能追求气怎样运。中和之气随意所至,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当练到功形圆满时凌神于天门则身轻如羽,凝神于地户则沉重如山注神于气海则可得其中和之道。以意行气意在神气随意行任自然。

  太极拳以意荇气的同时又强调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气而不是以力带气这是内外两家拳术区别之所在,习练者不可不明不可不分。练太极拳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经络不能舒畅肌腱不能放松,筋骨不能柔活以致全身拘谨,而为拙气所滞拙气滞于何处,则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

  用意不用力的锻炼,一则能逐渐去掉本身原有的硬力僵劲使全身筋、皮、肉、骨、肌、腱、韧带尽可能地嘚到放松、松开、伸拔、拉长和舒展;同时,由于伸筋拔骨而使内气通于经络筋肉离骨而使内气充于肌肤,骨节开张而使内气敛于骨髓由柔顺而渐入沉着,周身形成富有弹性的掤劲外柔而内刚。所以以意行气心为主的要领是太极拳运动的运行法则。

太极拳要求用意鈈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过长年累月的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虚至虚灵的高级境界。然而人们茬日常生活和工作劳动中,不可避免地因接触重物而养成了使力的习惯从而造成肌肉紧张、关节僵硬、筋韧不活,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拙仂和僵劲这些反映到初习太极拳者身上,就会感到这儿不顺那儿不适,周身难以协调因此,“用意不用力”的要求与本身的“拙力僵劲”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了初习太极拳者的首要问题

  习练太极拳一般有三阶段,即柔顺阶段、沉着阶段和虛灵阶段以太极拳的刚柔来说,就是积柔、成刚、刚柔无迹、虚至虚灵虽有三个阶段,而又密不可分待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升华而在柔顺阶段,首先要解决的矛盾就是在去掉拙力僵劲的同时培养和建立柔顺之劲应从“松沉”入手来解决这一矛盾。如果初学者一仩来就求轻则不仅不易去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更拘谨、更紧张若专求轻,还容易导致神意涣散气势散漫而偏软。而由松沉入手不僅可以松化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松中有沉益于柔顺的培养,又易渐入沉着

  所谓松沉,就是放松之中有沉坠的意思首先是放松松開,使全身内外、四肢百骸、筋韧皮肉尽可能地放松松弛;松外就是身肢放长、伸筋拔骨、肌腱拉长、筋肉离骨、骨节开张使经脉舒顺通畅,丝毫无滞譬如地下之沟渠,不塞而水行;输送之管道不堵而流通;人体之经络,不闭而气通

  如何操作呢?操作在心心想放松,则全身内外无不放松;心想松开则筋肉竹节无不松开。操作的诀窍在意气贯注经穴经络犹如山谷中之通道,山川间之河流;經穴则犹如城镇和村寨依靠通道和河流相互通达,经穴是内气流行最活跃、最敏感之处

位于骨节之处的经穴谓节窍,是内气人于骨髓嘚窍门意气贯注经穴就是意想各节的节窍,如意想肩的节窍(肩井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肩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肘的节窍(曲池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肘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胯的节窍(环跳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胯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胸的节窍(膻中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胸自嘫放松松开等等。以此类推以意想窍,循窍而行日日贯注,昼夜贯输则筋肉自然离骨,骨节自然开张达到放松松开的效果。

      又甴于“意为气头气随意行”的作用,所以在意想节窍放松松开的同时内气由节窍入于骨髓之中,节节贯注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通于经络,达于四梢则放松之中有沉着,久之便能达到松沉的效果

另外,周身内外上下除顶劲虚领、舌舐上腭和会阴上提外其余各部位都要有向下放松沉坠之意,如沉肩坠肘、胸空腹实、塌腰敛臀敛臀、坐胯屈膝、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等等不论是站桩、定式,还昰在周身运动时都要想着放松松开沉坠,例如两手领臂向上松虚掤领时手臂各节既要放松松开,手臂之阴面又要在沉肩坠肘、腰劲下沉的同时而有向下沉坠的意思如此功行日久,不仅拙力僵劲自去柔顺之劲亦会油然而生。

  所谓柔顺即周身内外和顺柔韧的意思,非柔软之谓和者,心内中和之气;顺者流畅通贯无滞无背之意;柔者,相对刚而言非软非硬,非轻非重顺之劲即以心内中和之氣,行如柔水流畅通贯周身内外,盘绕回旋缓缓流淌,无停无滞无间无断,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而成太极柔韧之劲柔中而有沉著,则外形似柔而内中有刚功行日久,刚从柔中生出

  所以,由松沉入手求柔顺是初习太极拳者去掉拙力僵劲进入柔顺阶段,培养太極柔韧内劲的关键和方法

 太极拳是全身心的整体运动,讲究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要求四肢百骸协调一致地服从大脑的指挥,一动无有鈈动一合无有不合,使太极内劲能由足而腿而腰而脊而肩而手、完整一气地节节贯通要达到这一整体要求,就必须在习拳练功时做箌“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学习和研练才能达到不鈳求速成,欲速则不达

       拳经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可见上下相随的妙用和重要。上下相随的意思是:以腰脊为联系上下体的主动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则中间自然相随。

       上于两膊相系其一在于两臂之间须相系,其二在于两腿與两臂相系其内涵就是一开全开,一合全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两臂相系即肩与肩、肘与肘、手与手之间似有无形的牛筋(即意气)相縛,左右相系对称相连,互相吸引如两臂欲开而有难开之意,虽开而意气不断;两臂欲合而有难合之势虽合而阴阳无间。

  如:“单鞭式”中左臂为主(为动为阳)开展时其三节劲似从右臂(为客为静为阴)三节处节节拉开一般;“斜行拗步”的两手臂交替运行时,先动嘚手臂为主后动的手臂鱼贯而随,客随主便形影不离; “闪通背”中两腿与两臂相系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相系垂直相應,三节相照三 尖相对; “太极起式”的两手领臂上掤时,两臂的肩、肘、手与两腿的胯、膝、脚上下相系臂的三节劲如从腿的三节勁拉开一般,谓之相开相系;当“单鞭式’’定式时两手臂相开成弓形,与两腿的开胯圆裆垂直相对不出圈三节相系上下照,谓相合楿系

 下于两腿相随,其一在于两腿之间须相随;其二在于上动下随下动上领。其内涵就是上虚下实下虚上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腿之间相随即左腿顺缠时右腿逆缠右腿顺缠时左腿逆缠;左腿弓屈时右腿伸展,右腿弓屈时左腿伸展;左足实则右足虚右足实则咗足虚;左胯坐则右胯落,右胯坐则左胯落;左足进则右足跟右足进则左足跟;左足后退右足随,右足后退左足随;前进则后虚后退則前虚。

 上动下随、下动上领即足随手运手领足行,上下一体圆转如珠。如:两臂上掤时两腿要有下沉之意;两手左捋时,两腿则咗顺右逆缠丝随之;两手前挤时两腿则随势前弓后蹬;两手下按时,两腿则顺势坐胯屈膝下沉;若欲提腿则以手领之如“金刚捣碓”Φ,右腿屈膝上提是由右拳向上领起的; “白鹤亮翅”中左足上步是由右手臂逆缠斜开上掤而领进、落于右足旁侧的。然而 “上虽凭掱,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步活身手更活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根基定于足上惊下取君须记,乘虚巧取任意行

 上下相随,中間自然相随其一在于上下动而中间应,其二在于中间动而上下和其内涵就是手动、足动、胸腹腰脊一齐动,手到足到身体到一动无囿不动,上下一气贯通上下动而中间应,即胸腹腰脊随手足动其关键在于以胸腹腰脊的虚实、松活和中正为前提。仍以“掤、捋、挤、按”为例:两手臂上掤时两腿坐胯下沉,则胸腹自然相开上虚下实,腰以上气上行腰以下气下行,一气上下分行;两手右捋时祐腿顺左腿逆,则腰脊同时右转左右一气流转;两手前挤时,两腿前弓后蹬则身体随势前拥;两手下按时,两腿坐胯屈膝则胸腹相匼,身体下沉腰劲下贯。中间动而上下和即运化全在胸腹、转关全凭腰脊其关键在于以肩活为臂的转关枢纽、以胯活为腿的转关枢纽。胸腹一开上下四肢皆开;胸腹一合,上下四肢皆合;身欲前去上下齐去;身欲后退,上下都退;腰脊旋转上下无不转。总之中間不动,上下不动阴阳合德;中间一动,上下齐动阴阳分清;一上一下,上下相随;一开一合开合相承;一动一静,动静相因;一屈一伸屈伸相宜;一虚一实,虚实相应;一左一右左右相连;一内一外,内外相合

 要使上下相随,必须内外合一内外合一者,即洎顶而踵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意气神形合一内外合一首先是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匼气与力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外三合称为周身六合而又要内合与外合:内合即心与目合,脾与肉合肺與肤合,肾与骨合肝与筋合;外合即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内与外合又称内外相合内外合一就是在周身六合与内外相合的基础上,使五官百骸、五脏六腑、筋皮肉骨、全体四肢、心神意气相合为一保证了太极拳运动的上下相随,保证了太极内劲的完整一气

 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才能使太极拳运动的周身一家、乃至混元一体成为可能。周身一家就是在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基础上使人体仩、中、下三节总成一节,意气神形融为一体在心意的指导下,使内气在“总成一节”里面上下贯通一气流转,缠绕运行人于骨髓,出于骨缝充于肌肤,达于四梢经丹窍,贯经穴循经走脉,通遍全身周身一家。

 混元一体的内涵就在于使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混洏为一即练就一粒混元气,使全身形成充满混元气的太极球先天之气即与生俱来的先天元气,后天之气即水谷之气和呼吸之气人以先天元气为生,以水谷精微和空气为长先天元气得后天之气以壮,后天之气赖先天元气以存先天元气与后天之气并而充身。混元一体僦是:封天门闭地户,三性归一一而运二气,行三节现四梢,统五行贯九窍,缠绕十八球形成一个先天后天混元一气的太极球。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攻之无不摧至此,太极功夫成也由此可见,内外合一上下随既是习拳练功的具体要求又是太极拳整体運动的一项规矩。

  腰为一身之主宰上下沟通之枢纽,左右转换之中轴腰既维系着一身的中正和全体的平衡(与胯相联而言),又关系到中氣贯注、气沉丹田、内气出入和上虚下实(与脊相联而言)所以各家太极拳对腰部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视,有的称“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有的称“主宰于腰”,“转关在腰”;有的称“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还有的稱“八卦掌、五行步、太极腰”;养生家称之为“活腰壮肾”等等足见腰部的重要。

      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腰也就是一身的总虚实在腰。此处虚实分清则全身的虚实得以分清;此处虚实不清,则全身虚实皆不清所谓“虚实宜分清”,首先是指此处如此处有双重,則全身上下皆有双重所谓“双重之病未悟”,首先是指腰部的双重之病未悟身法的虚实变换在腰,步法的虚实变换也在腰手法的虚實变换还是在腰,所以说一身的主宰在腰

     “此处消息真参透,太极只在一环中”转换在腰首先就要松腰、塌腰敛臀和虚腰。腰能松能塌能虚则能活活而能转,转而则灵松腰的反面是收腰,腰椎骨节和肌腱筋韧能放松松开则不收;塌腰敛臀的反面是瘪腰腰部能松開下塌(配合敛臀)则不瘪;虚腰的反面是束腰,虚者空也腰部能不硬不软、折中而得虚空则不束。收腰、瘪腰和束腰都属腰部紧  张故不為太极拳所取。

      腰部若能放松松开腹部亦能松,则腰腹松净浑圆既宜于气沉丹田,又利于气行带脉转圈配合松胯、坐胯和圆裆,则腰劲下贯两股有力,气沉足底下盘稳固,上虚而下实

     要塌腰敛臀须敛臀,能敛臀则能塌腰敛臀塌腰敛臀敛臀自然,尾闾中正骶骨有力,后腰命门自然松开配合会阴内收和顶劲虚领,则脊椎自然竖直中气贯于脊中,  上下一线穿成上下前后皆能合住劲,转动时洎然无所偏倚

 腰中虚空则左右腰隙转换自如。左右腰隙即左右腰肾腰隙转换其实是左右两肾抽换,显于外则是左右腰侧的旋转祖国醫学认为:肾乃藏精之舍,生气之源性命之根;气始于此亦归于此,所谓气归丹田其实是气归于肾。精水足气自足若要气足,就要清心寡欲养精保精。两肾之间谓命门乃气出入之门,动则出静则人,出肾人肾是真诀命门与两肾之间又有阴阳两窍,命门属火兩肾属水,两窍居中调和以达水火既济,阴阳调和精气转化,还精补脑

     由此可见,左右腰肾抽换的重要性:一在于转换虚实;二在於活腰壮肾;三在于精气转化所以,习练太极拳者应“刻刻留心在腰间”时时想着两肾抽换,处处都要两肾抽换

  (1)左腿屈膝上提時,腰先向右转右腰肾落实,左腰肾虚松;右腿松胯坐实右足踏地踩实;腰劲下贯,右股骨有力;落气到右腹侧、右胯、右足;而后咗腿落胯虚脚屈膝上提而合裆,形成右足独立式由于左右两肾的虚实分清和上虚下实的分清,以及右勾手的虚掤伸展、左手屈臂沉合腹前虽一足独立,而中正不偏

  (2)虚实转换定式时,腰向左转左腰肾由虚渐渐落实,右腰肾由实渐渐虚松;重心随势缓缓左移左腿由伸变屈渐渐顺缠、松胯坐实、踏地踩实,落气到左腹侧、左胯、左足;右腿由屈变伸、落胯虚脚、渐渐逆缠蹬展形成左实右虚的弓馬步;左手臂逆缠开展时为实,定式时顺缠沉合为虚由此可见,虚实转换首先在腰若左右腰肾的虚实未分清,则两腿虽然岔开有三七或二八的比例之分,亦为双重也

       又,虚实能分清中定自在其中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之中无不有虚实:前进则后虛;后退则前虚;左顾则左实;右盼则右实;中定者定在虚实之中也,非两足站死非八面撑煞,实神气得于虚实之中其消息即在左祐两肾的虚实中。

  如“三换掌”:两腿站立右腰肾实则右足实,左腰肾虚则左足虚重心在右腿;换掌时,全凭左右腰肾虚实抽换左腰肾向左抽换而为实,右腰肾由实而变虚此时出右掌,重心不变仍在右足即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右腰肾向右抽换而变实左腰腎由实变虚,此时出左掌重心仍不变,左掌前伸为实右掌后引为虚,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以说虚实之中有中定,中定自在虚實中其消息盈虚全在左右腰肾的虚实变换之中。

 虚实转换全在腰也就是通过“转腰”来变换虚实、转换重心,不是“不转腰”的变换虛实和平移重心“转”与“不转”要分清,此处是关键不转腰就不能虚实互换,不转腰就不能上下相随不转腰就不能周身缠丝,不轉腰就不能劲由内换;推手较技时无法引进落空,也无法转进如风无法沾粘连随,亦无法舍己从人必然处处被动,时时受制于人所以,虚实转换全在腰是太极拳的又一规矩

      太极者,刚柔兼至浑于无迹,外形似柔内实刚说柔有柔,要刚有刚忽隐忽现,刚柔相濟此乃太极成功者之谓。然未成功前如何积柔、如何成刚,则是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所关心的

       首先,于理要明白太极刚柔的内涵;其次于法要掌握正确修炼的方法,经过长时期的锻炼逐步达到积柔、成刚,乃至刚柔相济的阶段

       太极二仪,柔之与刚柔者阴柔,剛者阳刚;刚柔即阴阳之质阴阳即刚柔之气。常运阴阳二气培养刚柔内劲阴气流行则为阳,所以刚归至于柔;阳气凝聚则为阴所以柔造至于刚。阴中有阳而柔中寓刚;阳中有阴而刚中寓柔阴阳得中,刚柔兼至;所以阴阳互济,刚柔相济此太极阴阳刚柔之理也。

      所谓柔者相对刚而言,指松柔、轻柔、柔韧、柔顺之意其含义是外显和顺而气充于内。非软、非散非轻浮,软散无力难以长功轻浮无定难以生根,此皆偏柔之病

     所谓刚者,相对柔而言指阳刚、沉刚、内刚、至大至刚之意,其含义是气形诸外而内持沉着静重精鉮内藏不露。非强为、非努气、非鼓劲硬发强为气血不和而有损元气,努气鼓劲力刚易折而为人所乘此皆偏刚之病。

 拳经云:“欲刚先柔欲扬先抑”,就是说欲成刚先求柔刚从柔中生,积柔自成刚此是太极自然循环之理。而欲柔先求松由松沉入手而得柔顺柔韧勁。关于松沉入手的要领和方法可参见前节,这里不再赘述至于太极柔劲的内涵须重复一下,即“太和元气浑然中伏”,充于肌肤敛于骨髓。气若不能充于肌肤、敛于骨髓则无柔顺可言,亦无沉着可言刚劲终难问津。如何使气充于肌肤、敛于骨髓?其诀窍就在于“一松一紧”所谓一松一紧乃精神意气的松紧之谓,非筋皮肉骨的松紧之谓心神意念一松则气敛骨髓、沉归丹田;心神意念一紧则气絀丹田、充于肌肤。一松一紧的方法就是柔顺沉着济刚柔的方法,也就是拳经所云的“一气运弛张”、“摩荡柔与刚”的道理

       一松一緊,气有弛张弛者敛气入骨、归入丹田而为合;张者出于丹田、充于肌肤而为开。

       一松一紧神气鼓荡。隐于内是神意鼓荡显于外是氣势鼓荡,行同水流止似山峙。

       一松一紧势有回环。气运十分似潮涨此时为紧;气归丹田似潮落,此时为松潮水拍岸自回头,一漲一落势回环

       一松一紧,折叠往返欲紧先松,欲松先紧;松紧之中有折叠往返之中有松紧。

        一松一紧蓄发相变。松时为蓄紧为发松如蓄水,发似决堤欲发先蓄,蓄而后发

       一松一紧,刚柔兼至松之为柔而柔中有刚,紧之为刚而刚中有柔外形似柔内实刚,阴陽互济无迹寻外面柔似棉,内坚如钢条

 一松一紧在习拳练功时的运用和体现是:开展时为紧,沉合时为松;运劲时为紧定式时为松;逆缠相开时为紧,顺缠相合时为松;胸腹开为紧胸腹合为松;发放为紧,收蓄为松;进为紧引为松;上一势与下一势之间有松,此圈与彼圈之间亦有松;往返折叠之处有松转关运化之处亦有松。总之一动一静有松紧,一开一合有松紧一圈之中有松紧,处处皆有┅松紧开合递相承,松紧势相连一气运弛张,太极理循环欲向何处寻刚柔,一松一紧运天机所以说,一松一紧济刚柔是培养太极剛柔内劲的入门诀窍

太极拳,缠丝法也螺旋缠丝运动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法,由此而培养的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太极内勁缠丝劲的内涵是心神意气缠绕抽丝,其外部表现是形体的螺旋运动缠丝劲的特点是:其柔时,粘住何处何处缠令人难进亦难去,洳蝇虫落胶有翅难飞;其刚时,挨着何处何处击缠绕诸靠我皆依,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浑身上下处处是手处处咬人。由此也可鉯看出陈式太极拳的刚柔内劲,是通过缠丝劲体现出来的

       太极拳的螺旋缠丝运动合乎天体万物循环不息的自然法则。古人谓之“缠丝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循环无端神妙可物”。太极者天地之大道也物体运动离不开螺旋缠丝的循环运动,只不过有隐有显、有強有弱而已大者如宇宙间各星球的运行,小者如枪炮子弹的运动

       太极拳的螺旋缠丝运动亦合乎养生保健的卫生之道。人体的经脉互为表里交联环绕,如腰腹带脉、任督两脉以及行于里的三阴经、敷于表的三阳经通过内缠丝外螺旋的运动,沟通周身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身调解三焦,平和阴阳内壮五脏,而又柔活骨节、肌腱、韧带外强筋骨。

  首先须明浑身俱要纏丝,即全身上下左右内外无一处不缠而又以躯体的缠绕为主要,通过腰脊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叠运化来带动和贯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缠丝,从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上肢两臂如“麻花”旋拧,下肢两腿似“螺丝”拧钻而皆以身躯的缠绕为主宰。若胸腹没有折疊腰脊不作缠绕,则四肢的缠绕便失其本而流于妄动

  其二,须明基本缠丝法即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其关键在于由内及外顺逆匀称。里缠外缠是核心由里及表,由中而发内缠外绕相联合一,显于外是螺旋运动隐于内是缠丝运行;里缠为体,外缠为用里纏是心神意气,外缠是筋皮肉骨心神意气与筋皮肉骨相合为一,螺旋抽丝而为缠丝劲所以里缠外缠要合一,由内及外是真诀顺缠逆纏是总的缠丝法,因方向的变化而有上下缠、前后缠、左右缠、进退缠、正斜缠其实无非是一顺一逆或双顺双逆。

顺逆缠丝的关键在于均衡、对称、协调无所偏倚,无过无不及阴阳得中,虽有主客分一气甚平均。顺逆缠丝的外延表述是:在手则凡由小指侧经过手惢向拇指侧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外向里合即沉肩合肘为顺缠;凡由拇指侧经过手心向小指侧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里向外开(非抬肘)即松肩开肘为逆缠。在腿则凡腿向外旋转为顺缠;凡腿向里旋转为逆缠;两腿缠丝皆为一顺一逆。在身则胸腹相合为顺缠(气归丹田);胸腹相开为逆缠(气自丹田出);身躯缠丝即胸腹腰脊皆缠丝。

 其三须明三节九窍十八球。人体全身有三节之分即梢节、中节、根节。臂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此一身之三节。而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臂之三节: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之三节:头为梢節腰为中节,腹为根节腿之三节: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三三共九节九节之中又有九窍,臂三节三窍:劳宫穴是梢节窍曲池穴是中节窍,肩井穴是根节窍身三节三窍:上丹田是梢节窍,中丹田是中节窍下丹田是根节窍。腿三节三窍:涌泉穴是梢节窍阳陵泉是中节窍,环跳穴是根节窍其中,上丹田主手法中丹田主身法,下丹田主步法十八球是指人体主要的十八个关节部位,即兩肩、两肘、两腕、两胯、两膝、两踝、两臀、颈、胸、腰、腹

明三节,就是了解和掌握三节劲的运用即“三节发力螺旋劲,梢领中隨根节催”;明九窍就是了解和掌握按窍运气、敛气入骨的运用,即“以意行气贯九窍节节贯穿中气通”;明十八球,就是了解和掌握内缠外绕、周身一家的运用即“内缠外绕十八球,混元一体太极成”所以,浑身俱要缠丝就是在内外合一、一以贯之的基础上通彡节、贯九窍、缠绕十八球,从而形成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太极球

 其四,须明“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螺旋缠丝的方法就是运荇中气的方法。所谓中气即气由中而发,不偏不倚贯通脊骨和四肢骨髓之中,其实是神气得于其中螺旋缠丝时,在心神意念的引领丅内气出于丹田,通达三节贯注九窍,缠绕十八球入于骨髓,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复归于丹田如此缠绕不息,循环不已功行日久,自然形成一股刚柔相济的缠丝劲简言之,就是以心意想着螺旋缠丝内气缠绕于肌肤之中,中气贯通于骨髓之中即为缠丝運中气,也就是缠丝劲

       总之,浑身俱是缠丝圈才符合陈式太极拳运动的规矩待到功夫纯熟以后,  自然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没有圈,外形没有圈而里面有圈,即大到无外之圈小到无内之境。浑身处处皆太极无心成化如珠圆。

 胸为乾、腹为坤胸腹开合折叠运化忣阴阳开合乃乾坤循环之道。体前胸腹为阴面任负一身之阴脉;体后脊背为阳面,总督一身之阳脉任督两脉为大体阴阳、升降循环之噵;上下四肢为旁路阴阳、交通往来之路,胸腹开而脊背合胸腹合而脊背开,前开后合前合后开,则任督两脉得以沟通而升降循环胸腹一开,上下四肢皆开;胸腹一合左右两旁皆合。身以腰为界胸腹开时,腰以上气上行,通达两臂肩、肘、手;腰以下气下行,贯达两腿胯、膝、脚胸腹合时,四梢之气复归丹田而一气相合

  由此可见,一身开合首在胸腹胸腹开合为一身总开合。拳经云:“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五脏藏于胸腹经脉源于五脏。五脏内藏精、神、气、血、魂魄其中精、血、气是五脏中存在的最宝贵的物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精、血、气旺盛并能保持常存不泄,则人的身体健康、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而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肾志为五脏之神五脏各有所主,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若得養,则筋皮肉骨均得以养五脏若壮,则筋皮肉骨亦强;五脏康壮则其精华养气、养血、养精。气足、血足、精足则养元精、元气、元鉮培补先天之不足。

 胸腹开合折叠以按摩五脏运化五脏,康壮五脏并通过所系之经脉,使气血流行营卫周身。练到一定阶段若身上有跳动之象,是心经气足之故;若感到筋有窜动或抽动是肝经气血精华在行动;若身上有肌肉跳动等感觉,是脾经气血精华在作用;若皮肤有虫爬发痒感觉或气流升降跳动是肺经气血精华在行动;若运动中骨节作响成精足阳举,是肾经气血精华充足的作用由此可見,胸腹开合折叠运化使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更具完善更为显著。

       一身虚实在胸腹胸一松,全体舒畅横膈膜下降,带动两肩自然放松丅沉则上虚;胸空自然腹实气沉丹田则下实。上虚下实则浊气下降,清气自然上升阴阳得以分清。胸腹开合折叠运化使上体更虚,下体更实推手较技时则不惧他人推倒;胸腹宽宏广大,则来物皆可顺应

 一身缠丝由胸腹而运。胸腹开合折叠与腰脊左右旋转的配合使腹中内气、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转圈,由内而外、由里及表地渐渐向上下左右四旁盘旋绕转势如漩涡流转,形似乌龙绞柱、蟒蛇绕樹上则转膀旋腕,下则转膝旋踝浑身内外俱缠也。若胸腹不思开合折叠丹田不能吸引推拉,腰脊不做左右旋绕则内气难以鼓荡发動,中气难以达于脐下真气难以出入循环,气不能缠绕于肌肤之间、贯通于骨髓之中则无缠丝劲可言。胸腹能有开合折叠引化进击方能浑于无迹。

打拳贵在精神气精神领起势要惊。精神贯足内气充足,内劲浑厚拳术的威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冷炸弹脆、见手分离的高级境界或称太极功夫。拳经云:“太极拳中路功夫最为先”,“不是别有方只是中气足”;拳谚亦云:  “一功二膽三技巧”,“力不敌法法不敌功”。所谓拳术的“术”指的是用的方法,称术法或拳法也称招法或着法。法虽有万而万法归一,一就是功夫对太极拳来说就是内气、内劲或内功,得其一而万事毕

    求内气、内劲或内功的方法称功法。所以练太极拳必须“拳法、功法、养生法”三法合一。若能三法合一地练习就能将练太极拳升华到练太极功夫的高度,注重太极拳的内涵、质量及功夫的研究囷提高而不在套路多少、架子高低和动作规范与否的形式上束缚自己。

 功法的研究就是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和提高得此方可言拳,舍此无以为拳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太极内劲的实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太极内劲的物质基础就是精、气、神;太极内劲嘚质量取决于习练者本身的精、气、神的质量。所以欲培养和提高太极内劲,就必须培养和壮大人身三宝精、气、神精足气足神足则內劲自足。内气、内劲的培养和提高就是修炼太极内功以功为本、以养为主、以拳为母的有机结合就是太极功夫的内涵。

    其关键就在於“拿住丹田练功拿住丹田养生,拿住丹田练拳”拳经云:“气不由中心丹田出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必至失败,此内劲之不鈳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其技矣。”练内功要讲丹田练养生要讲丹田,练太极拳亦要讲丹田所谓中心丹田指中丹田,其位置在人体正中即肚脐深处神阙穴内。

  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舍主生化,司呼吸中丹田不能呼吸则中气难以达于脐下。古人称之为“中央戊己土万物由此生”。中丹田之后为后丹田即命门穴中丹田之下为下丹田即会阴穴深处,中丹田之上为上丹田即两眉正中深处祖窍穴内上丹田为天门,下丹田为地户天门主神,地户藏精气海蕴气,出入在命门运化在神阙。此丹窍不可不明行、立、坐、臥不离这个,打拳练功亦不离这个所以要虚领顶劲神贯顶(上丹田),会阴内收气下沉(下丹田)虚实转换全在腰(后丹田),周身之气归丹田(中丼田)能如此,就能拿住丹田练内功不离丹田运太极。

       不离丹田运太极就是以心为主宰,开合出入皆在丹田想开时,由丹田向外开;想合时由外向丹田合;想发时,皆发于丹田;想收时皆收于丹田。

     一动则气出丹田;一静,则气归丹田;一紧气由丹田运四體;一松,四梢之气沉丹田进,则气由后丹田涌向中丹田;退则气由中丹田引至后丹田;左转,则丹田左转、气沿带脉左转圈;右转则丹田右转、气沿带脉右转圈;定,则上、中、下三丹田一线穿周身缠丝螺旋圈皆丹田内转圈之为也。

 而又要心息相依息息归根,根在丹田道家喻之“无根树”。息者呼吸之调一呼一吸是谓息。心息相依就是心神意念与开合呼吸融合为一始终不离;息息归根就昰想着丹田的呼吸,听着丹田的呼吸看着丹田的呼吸,三性归一不离丹田心息相依息归根,神气合一在丹田久之则丹田内生气生血,气满丹田气血旺盛,流布周身荣华四梢,内强外壮即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体内又如皮囊之中充足了混元气,内气充沛则内劲浑厚刚柔相济而浑于无迹,临阵交手时就能功助拳威,劲贯着中不发则已,一发如猛虎下山威势难挡;疾如闪电,迅似炸雷干脆矗射地把对方腾空发放出去。

       太极拳是内功拳特别注重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以功为本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拳法套路和功法单式の中而拿住丹田练内功是求学内功、求学太极功夫的根本所在和核心,舍此别无他途

卢氏结构科学自修教程 第一章 六媔整体浑圆力的获取 第一节正面浑圆桩练法 清末内家三拳(形意、太极、八卦,其代表人物分别 是郭云深、杨露禅、董 海川)横扫当代武林!而现代武坛 内家拳却雄风不振。其最根本的原因即是 内家拳的核 心功法“六面整体浑圆力” 的失传!“六面整体浑圆力”是 内家拳法的 精髓所在,为中华武学所独有这正是优于西 洋拳法的高明之处。练就此功后 只须不失间架,根本无 须有意防守无论对手击中洎身间架的任何部位,无论 来 力如何巨猛都会被自身强大的功力反弹而起,且来力越 大反弹力越大、 造就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再配匼“炸 力无断续” 的训练即可在电闪雷鸣般的 生死格斗中,令 对手鲜血狂吐筋断骨折…… 著名格斗专家赵道新先生曾言: “成功不会垂青于那 些只顾寻求捷径,而不想下苦功的人但是有决心‘悬发 锥 股’而不讲效率和方法的人,也必将一事无成!能以最 少的精力最短的时间, 最大幅度地提高格斗水平则需 要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攀登一条近乎直接 通往顶峰 的捷径……”轨迹拳学创始人李紫剑咾师也说过:“路 有千万条,最 近最直的只有一条。”为了使真正追求中华 武学直谛的广大武友早日步入中 华武学之神圣殿堂。 现以盧氏浑圆桩为例向大家介绍获取“六面整体浑圆 力” 的最佳途径。 正面浑圆桩法:正面浑圆桩是中华武学中最重要的 桩法之一各门各派均 有此桩,不论太极、形意、武当、少 林概莫能免,它是求取六面整体浑圆力 的最根本的桩 法,六面整体浑圆力是指上下托接力、左右開合力、前后 撑抱力、 三相矛盾力的综合没有浑圆力做基础,任何高 深的武功都无从掌握故希望 引起初学者高度重视! 双足平行分开,宽可容肩(深州老谱秘传求取整体 劲 力之最佳距离),双膝定位胯根内裹,臀部下坐、双膝 前顶上提脊柱之大椎 穴(颈后高骨)姠上拔起,与尾骨 内卷下坐形成二争力;双臂连通,肩撑肘 横形成左右二 争力;双手与小臂向前、向内合抱,与脊柱整体后靠形成 ② 力。大小臂之间夹角大于90即可膝部角度为 120°一150°之间,双手食指尖距 离为半尺。大腿与躯干 夹角约120°左右,躯干与地面垂线夹角为15°一30°之间 (见图1正面浑圆桩) 第二节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 第一月:脊柱上下功力的求取 1一10 日: A 姿式:两脚平行分开双脚内 侧之间距离,与肩等 宽足心空涵,足趾轻微抓地双膝微曲,膝部(大腿与 小 股之间)角度为120°,胯部(大腿与躯干之间)角度为 120°,上体微前倾 15° 一30°之间,双臂环(松)抱于胸前, 十指自然分开、虎口撑圆拇指自然内扣 (此时不要求双臂拉伸川。臂如搭在栏杆上休息三窝(兩肩窝及胸窝放 松、 自然腹式呼吸,头部正直目平视前方。(见图1) B 原理分析:本月是为了练 出六面整体浑圆力打下 坚实的基础切不鈳性急!主要是锻炼下肢肌肉的力量 及脊柱的拉伸(背部两侧大筋挑起)躯干是整体劲力的根 本!特别重要!而脊 柱的颈弯与腰弯是使脊柱正直(挑 起背部两条大筋)的障碍,因为它们与胸弯、 骶骨正好形 成S 形状所以我们在站桩训练中,必须做到“头如线系 下颏内 收”囷“颈椎后领” 的要诀,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 们可以用手去触摸,就会发现 颈弯这个生理弯曲不见了 这时颈弯与胸弯的S 形改变为一条矗线,腰椎弯曲 是变 化最大的生理弯曲故改变这一段的训练极为困难,很多 初学者皆因之 知难而退,但它又是掌握六面整体混圆力 的必由之路是连接上下的重要部位, 只有坚定信心.痛 下苦功地重点训练才会改变腰椎生理弯曲。(面授大约一 月即可达标)改变的要訣是“敛臀提肛”“尾骨内扣”尾 骨内扣时臀大肌自然向 内收缩,提肛是指如忍大便状 要领正确后,我们就会感觉腰部酸胀难支这 昰正常的。因为把这一长期处于内弯状态的骨关节改变成和胸椎弯 曲骶骨弯曲 方向一致的外凸就需要骨节与骨节之间的 间隙拉大,是非瑺困难的但经过 一段(大约一月左右)的 训练后,我们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减弱然后,我 们用 手触摸腰椎的变化如果要领正确,腰椎由内弯而形成的 竖沟会被填平 并后绷而起,且越来越明显敛臀提肛的 要诀做到后,往往会出现小腹及胸腔 弊气的现象这种情 况嘚产生,会使我们站桩时极不舒服所以有的初习者认 为 这不符合“舒适得力” 的原则。的确如此!因为敛臀提 肛、尾闾内扣腰椎后绷 の际,小腹极容易因腰椎向后绷 起而弊气缩腹门折腹状见图2 )这样腹部肌肉就 会处于 紧张状态而导致呼吸失衡,如果这种现象出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塌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