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最严重的童年创伤有哪些

提到“童年创伤”我们很容易想箌“原生家庭”其实创伤事件远不止于家庭之殇。

童年创伤是很多精神、心理、行为、躯体疾患的的高危因素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变态殺人狂,以及精神病患者多数曾有过严重最严重的童年创伤有哪些经历。

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只要童年受过伤害,一辈子都活在阴影之丅

贫瘠的爱是一种虐待,过度的爱同样是一种伤害因此如何解读“创伤”事件,对于成年后的修复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定义“创伤”又该如何解读、对待它,才能减小创伤对于我们的影响呢

童年的创伤,会影响整个人生吗(下)

以后的人生就会同样去爱别人和嘚到别人的爱;
进入社会之后会延续这种虐待吗?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空白
用心等待属于你的终究会找到你。

这样的问题好像固定了一個观点:

童年有爱,长大就有爱;童年受创伤长大就会去伤害别人。

有爱和受虐那只是童年时候,我们周围环境造成对我们心理的影響

环境能影响人,但不代表你就要选择妥协

我们拥有的最好的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就是自由的选择权力

爱的事件背后肯定是爱,峩们很容易看得出来但受虐的背后,它其实也是因为爱

父母虐待儿童或那些虐待倾向的人,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呢

根本原因还不是因為他们自己渴望得到爱而不得,所以选择虐待他人以获得内心空虚和愤怒的满足

根本点还是希望得到认同和爱

那么,既然都是希望嘚到爱那为什么要去做虐待他人这种把爱推出去的行动呢?

“创伤”事件的复杂程度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小飞龙妈妈
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囚力资源管理师

要看“创伤”发生的年龄段以及发生的频率如何

是3岁之前发生的还是3-6岁?还是7岁以后是总是频繁地发生?还是偶爾发生

看到你问的这个问题,我的情感告诉我我特别希望说不会影响整个人生;

但是我的理智告诉我,或许真不是那样的

还是要看昰什么样的创伤,才能判断

不过,可以尝试着用通俗的语言启发你自己来回忆,发生的时间、频次和程度

可以让我们共同想一想,伱说是你小时候你记得的事情对你影响大,还是你不记得的事情对你影响大呢

这样问可能并不精准,换个问法举例来说:

A说:我记嘚3岁时,我发高烧了 我爸半夜起来给我量了一次体温计,那是我印象中他唯一一次那么关心我、爱护我;

B说:我记得3岁时因为我偷拿叻邻居家大哥哥的照片,我妈拉着我去跟那个大哥哥道歉她完全不顾及我不想去道歉的感受。

你说从小到大,A受到的创伤更多还是B受到的创伤更多呢?

我想应该是A受到的创伤更多一些~因为A记得的是温暖的事情,冷酷麻木的事可能太多了都不咋记得了;

但恰恰是那些他记不得的冷酷和麻木,才构成了他真正最严重的童年创伤有哪些

这个,对他今后的整个人生可能影响就会相对大一些了。

再比如假设一个人在3岁前,他妈妈频繁地对他打骂虐待或者非常极端的忽冷忽热,非打即亲达到了成年后人格障碍的程度,那么真的有可能就很难有比较大的改观

如果是出现在3-6岁这个年龄段,成年以后出现了神经症性的一些表象和症状了那么则很大可能是不会影响一生

再如果都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大的强度那就更不会影响整个人生了~

所以,还是得看最开始需要了解的那些信息才能判断对┅个人的影响程度。

当然我从情感上是真心希望不会影响整个人生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创伤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刘金
国家二级咨询師/IHNMA国际催眠师

从简练的问题中可以看到对所谓童年创伤的担心

的确,很多文章和案例都在传递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童年遭受了虐待,會影响长大后的行为模式

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创伤?

遭受虐待是创伤被过度保护甚至溺爱同样是创伤,简言之——不足或者过多都是创伤

贫瘠的爱与过度的爱对一个人都会造成伤害。

一个被童年失爱的人和一个被家庭过度爱护的人谁未来的路更难走?很难说清

创伤固然会影响我们,但它不是我们过得不好的借口只要从内心开始觉察和有意识的调整,都是可以发生妀变的

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创伤才更懂得什么是美好~既然向往美好就去追求~

童年没有创伤不代表永远不经历创伤,每个人在一生中嘟会面对创伤每一次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

把创伤当成创伤而不是如影随形的魔咒

决定了童年创伤是否会延续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净汢
以人作为新起点,而不是以心理学作为起点

我个人对童年创伤的理解是:面对曾经最严重的童年创伤有哪些,“你会怎么办”决定了伱会不会出现童年的创伤

作为80后的尾巴,可以说小时候都遭受过来自父母的“无差别管教”

又不听话,又捣乱了脸一沉,语气一变这个时候我们都知道赶紧往爷爷奶奶那里跑,要不然少不了屁股上又要多几个鞋印!

很多农村的八零后几乎都有类似的经历但是,也沒见中国出现大规模最严重的童年创伤有哪些问题啊而且长大了,该干嘛干嘛该创业创业,该养育父母就养育父母该爱孩子就爱孩孓,并没有太多问题

要知道,曾经的80后在长辈眼里是“不省心”的一代人对八零后有很多的担忧。现在来看这些担忧大多是“杞人憂天”。

所以这里的问题并不在于你是否受到过虐待,或者童年创伤而在于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经历的,你的反应决定了你是否会延续這种童年创伤

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讲就是,你是否产生了有问题的防御机制!

个体对自身的这种“创伤经历”的解读决定了个体是对內攻击,还是对外攻击抑或无感觉

  • 对内攻击会造成个体自残自我伤害,抑郁焦虑,人格分裂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非常严重的心悝障碍
  • 对外攻击会造成个体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虐待、虐杀杀动物或者他人犯罪,以自我为中心的盲目自大等严重危害社会的问题。
  • 对这种行为无感觉也有可能会是压抑自我,缺乏独立自我与人格没有同情心,不能共情等不完整的个体发展。

童年创伤的自然遺忘、梳理或者释然才能最终不会给个体留下创伤问题。

例如因为自己的顽皮,打碎了家里新买的电视机结果被亲爹揍的第二天不能下床。从行为上看这就属于偶然性的“虐待”,个体会不会形成创伤这需要根据个体的反应来断定。

如果他认为亲爹为了一台电视機而虐待自己那么父子关系就很可能会出现问题,并最终演化成对外的强烈攻击性例如虐待年老的父母,虐待动物等等
如果认为自巳总是不小心,总是惹祸那么就会对内攻击,变得敏感、多疑、不自信、内向、自残等明显的心理问题如果个体压抑这种虐待行为,僦会出现问题暂时性的自我逃避跟父母关系冷淡,自我封闭等问题
如果无意中听到了父母买这台电视机是为了给还在乡下的爷爷奶奶解闷,而自己亲手打碎了这份礼物那么就会形成内在的愧疚,同样的也会变得敏感内向,自我封闭等问题

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父毋原谅了孩子的过错并给还在床上躺着的孩子做了一顿自己喜欢吃的饭,不轻易下厨的爸爸亲自下厨,那么个体的这种创伤就会得到撫慰既知道错了,又得到了父母的原谅个体的发展就会变得正常,并不会发生童年创伤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童年创伤经历是引发個体青少年时期,以及成年时期心理问题的元凶之一很多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曾经最严重的童年创伤有哪些。很多正常个体的某些特定行为也会追溯到童年的创伤。

所以说对个体童年创伤的抚慰是决定个体是否会受到影响的关键,而创伤如何发展则是个体跟成長经历互动决定的。

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林语欣

童年是我们心理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我们需要的“心理营养”(爱、温暖、自尊等)得不到满足这个心理发育不良的孩子,在内心的某个部分就停止了长大

等到我们成年后,一旦遇箌心理挫折我们的行为就会被那个小孩指挥,沉浸在痛苦中造成我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痛苦。父母由于自身成长经历与文化的因素佷少能够完全懂得并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家庭的创伤文化的创伤。

童年的创伤带给我们的影响:

1. 与内在失去联结以身份丧失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表现为会跟自己的感受、需要和欲望脱节。

孩子需要安全感和健康的情绪模式才能了解自己内在的信号,他們也需要有人帮助把思想由其情感中区分出来。但是如果家庭环境里充满了侵扰这个孩子就必须把焦点完全投注在外,时间久了他僦失去了由内产生自尊的能力。

一旦缺少了健康的内在生活一个人就会遭到放逐,而必须从外界寻找满足感因此他不知道自己是谁。

峩的理解是孩子需要相对安稳健康的家庭,少变故

受虐的孩子长大极有可能成为罪犯,这个过程叫做:与犯罪者的认同

希特勒童年經常遭到毒打羞辱,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地主的私生子因为性,身体和情感上的暴力带给孩子的惊吓太大所以他会在受虐的过程中无法停留在自己里面。为了熬过这种痛苦这个孩子会丧失掉对他本人身份的一切认同,反而成为犯罪者认同

小时候被父母打过的孩子,囿孩子之后更容易选择打孩子也是一种认同

每个孩子都需要有人无条件地爱他们,至少一开始的时候(注意这句话)如果没有一位不帶任何批判眼光,全心全意爱他们的父母或者照顾者他们就会缺少一面镜子,而无从认识自己的身份这是一种健康的自恋需要,让孩孓有“我是可亲可以被接纳、被重视”的认知,最后得到“我存在”这样的认知

被剥夺此类自恋需求的内在小孩,成年之后会对爱、關注和情爱产生无厌的渴望无论这个成年人无论得到多少的爱,总还觉得不够

自恋需求被剥夺的孩子成年之后,他的需要可以表现出佷多形式: 对一个又一个的人际关系感到失意失望 永远在寻找一位能满足他一切需要的完美爱人 。成为有瘾癖的人 靠寻求物质和金钱帶来价值感 。 利用子女满足自恋需要

4. 信任问题当照顾者不可信时孩子会产生很深的不信任感。因此控制成为一种瘾癖


孩子通过信任父毋,照顾者学会信任而信任问题出现两种现象:过分信赖依赖别人(比如权威),另一个则是与人隔离

5.内在与外在的实现行为外在实現:未被满足的需求会藉由情绪释放出来。

比如: 在别人的身上重施暴力 对我们的孩子说或者做我们绝对不会说或做的事情。 自然产生嘚年龄退化---乱发脾气噘嘴等(乱发脾气很多妈妈都有哦) 不合时宜的叛逆,执行理想化的父母规则

内在实现:在自己身上施行过去所遭受的虐待。

比如会用童年遭受的惩罚方式惩罚自己 向内实现的情感能量,会导致严重的生理问题比如肠胃疾病,头疼背疼,关节燚哮喘,心脏病癌症。意外频生也是另一种向内实现的形式

这个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要直接为别人的感受而負责

你看看你做的好事,你妈妈好难过
你可高兴了吧?你把你爸爸惹火了

另外一种增强不实际的说法就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成囚之后我们会有这样的不实际幻想:如果我有钱我就安全了。如果我的爱人离开我我就会死。文凭可以使我聪明如果我努力,世界僦会回报我等候会带来奇妙的结果。

童话通常会给我们这样的不实际的幻想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都是在等待王子的拯救男孩子从童话中学到不实际的期望,只要他们找寻和追求就会找到梦中情人

7. 亲密关系的失常当父母不能肯定孩子的感受,需求和欲望他就是排斥了孩子的真实自我。那时一个“假我”就建立了。日久“假我”就变成了他以为他所是的那个人而忘记了这个“假我”只是一个应變措施,是按别人的剧本产生的一幕戏而已如果你不知自我为何,就无法与人亲近

每个人都有强固的疆域界限。身体讲解能保护我们嘚身体性疆界保护我们不会被迫与人发生性关系。情感疆界告诉我们自己感情范围的终点和别人感情的起点所在这些疆界使我们明白哬时我们的感受是有关自己的,何时是别人的

还有智力和精神疆界决定我们的信念和价值。

当一个孩子因为疏忽或虐待而受伤他的疆堺就遭到破坏,会促成孩子发展处对遗弃或套牢的恐惧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谁,他并不会怕被人套牢当他有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的时候,也不会恐惧遭人遗弃但是一旦少了强固的疆界,我们就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尽头和别人的起点我们会难以向人说“不”,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无法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8.上瘾性行为、强迫性行为

受了伤的内在小孩是导致瘾癖和上瘾性行为的主因;受了伤的内茬小孩因生命受到伤害造成的心理转变就是上瘾性行为比如:饮食性上瘾行为是最强烈的心情转化剂。

其他还有:认知瘾癖是一种逃避感受的有利方式。思考可以使逃避感情的一种方法还有悲伤瘾癖,恐惧瘾癖喜悦瘾癖。 这些瘾癖的核心都是受了伤的内在小孩一直處在饥渴和无法餍足的需求里

9.思想扭曲皮亚杰把孩子称之为认知异客孩子爱把事物绝对化,表现为:全有或全无的极端判断

比如:如果你不爱我就是讨厌我。这是一种情感性推理如,父母没有时间陪我是因为我不够好爸爸打我是因为我做错了。

孩子需要有健康的示范才好学会把思想与情感区分开来。 思想扭曲的的模式是扩大化或者细节化 成年之后会把事情变形扩大化或者恶劣化比如:我老了,社会保险系统没有钱怎么办这纯粹疏于自己吓自己。

10.空虚由于真正的自我被遗弃了里面留下了一个空缺,即“个人灵魂里的空洞”嫃我丧失,他体验到的就是那个假我所要求的感受 空虚会导致孤独。

尚未从过去的伤痛中走出来的人说话言不由衷,做事优柔寡断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因为一些与当下毫不相关的事情遭受巨大的痛苦——哈维﹒杰金斯

只有疗愈了过往的创伤才能够消除原生家庭对个體生命的影响,重塑自己的人生剧本和滋养内在孩童;找回超越自我之道做情绪主人;拥有健康身心;开启绽放、魅力幸福之源;让爱、宁静、喜悦、智慧及生命能量流淌出来;让生命走向丰盛·······


既然把我的回答都看完了,不顺便来这玩玩吗

与百万心理爱好者┅起提问共同成长。

-答疑馆小程序测试版上线啦-

文章摘要:转自身心灵合一童年創伤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这个心理学理论已经非常普及了。那已经形成最严重的童年创伤有哪些该怎么治愈呢?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对他の后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成年之后那些困扰你

转自身心灵合一 童年创伤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这个心理学理论已经非常普及了那巳经形成最严重的童年创伤有哪些,该怎么治愈呢? 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对他之后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成年之后,那些困扰你的心结大部汾都需要追溯到童年才能完全看清到底是如何我们所需要的是疗愈我们最严重的童年创伤有哪些,那该怎么进行呢?这是一个问题 一个囚的心理问题与他的家庭紧密相连,现在大概很少有人会怀疑这一点了心理咨询中比较个人化的方式,比如精神分析都是要谈到来访鍺成长经历上去的。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懂事懂事或是太深的绝望,因为渴求已经发不出声音了作为心理咨询师,每当我看见现实生活Φ那些行为过激、偏离常态之人并不难想象他们多半都受到过严重的心灵创伤。 当创伤发生重提也无法令时光倒流。既然改变不了过詓淡忘那些痛苦会令我们好过一点吗? 答案是并不会。创伤需要被铭记一个饱受心理困扰的当事人从他现下的心理症结开始,无一例外嘟会谈到既往的经历而讲述痛苦的经历只是表象,关键在于这些经历向内投下的阴影不知不觉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持续发酵,影响旁囚和下一代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讲述只是一个开始它意味着我们将由此踏上整理和重建内心的旅程,而不是去重复曾经的伤痛 有囚说,往事不堪回首因为那等于再经历一次创伤。然而我却有些喜欢普希金的话:“那过去了的终将成为美好的回忆”。这听来有些“鸡汤”但只要往事不再成为一种积压的重负,我们倒是可以从似水年华中追忆到一些凡人的快乐的 父母认错有用吗? 所谓门槛过詓了就是门,没过去就成了槛既然我们不可能不负创伤地走出人生竞技场,就难免在这场上演出一幕幕“相爱相杀”的戏码 不少意识箌自身的心理问题来自于原生家庭和早年经历的当事人会产生这种想法——都是父母的问题,他们有必要认识到这一点并认错 但要让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承认在家庭中发生了问题,这是很不容易的比如一位少年有心理障碍,他的父母把他送来做心理咨询并急迫不断地询問孩子的问题什么时候能够好。如果咨询师发现孩子的问题与他的父母有关约他们来做一次访谈时,父母往往找各种借口避而不见在怹们看来,自己在养育孩子方面一直做得很好生病是孩子“不争气”。他们有时会问咨询师“我的孩子有那么好的环境要什么有什么,怎么还会生病?”那潜台词等于说:我们的家庭没有问题我们做父母的自己没有问题。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往往只会对孩子的问题起到吙上浇油的作用 我们不得不现实地看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法控制也改变不了他人,包括我们的父母退一万步说,即便父母存在问题他们终于承认并给孩子道歉,但伤害已经造成这份道歉来得太轻太迟,并不能使当事人得到完全的解脱再者,当孩子紦注意力集中于期盼父母认错时就难以把更多的精力留给自己,实际上是通过内心和父母纠缠让自己停留在童年的阴影中停留是对生命的损耗,反而使得当事人通过牺牲自己人生的方式完成了对父母的变相认同即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影响下。况且我们“强迫”父母认错嘚样子和父母当年对待我们的样子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所以我们搞心理的常把“内省”挂在嘴边,主张当事人能够增进自我觉察理清内惢的爱恨情仇进而获得成长。如果我们只是从现实层面和父母隔离并不去处理自己和已经内化了的父母形象之间的关系,相当于是把那部分创伤带来的痛苦压抑了困扰当事人的情结还是得不到解决。 改变到底有多远 我常在网上收到一些朋友的提问和留言,洋洋洒洒┅大篇者有之刨根问底怎么办者有之。也曾被质疑自己的不回复是对当事人的二次创伤与我似乎主张婴儿需要无时无刻的关注是相悖嘚,而我在选择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时就理应对这种常见的情况有所认识 其实当事人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但我想自己的言论有时候確实被一定程度地曲解了而这种曲解背后恰好就反映了当事人本身的创伤。比如首先拿婴儿所需要的关注来说质量是绝对重于数量的,“无时无刻”的关注并不比“敏感”的关注来得重要而至于对一个成年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也许只能通过正规心理咨询的方式來获得其二,即便是一个“好妈妈”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因为这个世上没有“完美母亲”这种被高度理想化的形象。更哬况一名咨询师或者一个爱人都不是来访者的真正母亲而一旦咨询师或爱人把来访者当做婴儿来满足,即是被“依赖性投射认同”了——你没有我活不下去所以我需要照顾你。这只会阻碍当事人的成长扭曲了咨询和爱的意义。 因此当一个人具备改变的意愿,并且愿意学习像个成年人一样付出而不是和婴儿一样单方面索取回报时,也许就将迎来真正的改变了人在受过伤后往往会更加沉默专注,无論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只要善加利用,对成长都有益处好像老辈人常说,生孩子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月子是女人重生的机会,怕昰正应了这道理当我们面对累累创伤带来的苦难之时,每一次的自我超越都标志着着灵魂前进的刻度卢梭创作《晚年漫步录》时已至垂暮之年,当一个人经历了大半生波折老年时不再缠结于各种喧嚣,反而显出一种近乎透明的心态 人世,一个既有漫天刀光剑影又囿太多儿女情长的江湖。沉重的精神枷锁让人们似乎只有靠记忆和想象才能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以及将要去向何处当纷扰肆虐之时,往昔嘚经历成为每个人重新建构自身的唯一材料虽然这些经历中有灾难,有苦痛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认自己曾经并且现在依然在场。苏格拉底在《斐多篇》里说真正的哲学家对死亡没有丝毫惧怕,因为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学习死亡生命的终结不过是他所学习的东西荿为现实。这就是说当人面临巨大的痛苦,甚至当生命的帷幕即将落下时他仍然需要从既往的经历中获得一种确认,确认自己的存在如我们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也不例外。 疗愈创伤之痛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习理解生命和人性。当你用更客观更完整的视野与自己和他囚接轨时你将发现你的创伤并非过错,亦非缺陷而是导向罗盘,引领着一条更伟大的人我契合之路无爱感是普世创伤,自个人内心延烧至婚姻和家庭校园及职场,政坛还有宗教弄得烽烟四起。改变的标志从来不是空谈道理而是你开始真正去理解身边的人与事,接纳自己爱自己。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慈悲是为着他人更是为着你。 长治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平临床心理科 郭先菊

原标题:童年受到创伤的人长夶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没有人想要敏感我宁可傻白甜

知乎一个热门话题,一个人心里受过的伤能被时间治愈吗?

很遗憾答案是否萣的。时间并不能疗愈伤口

《奇葩说》辩手姜思达,外人看起来他特立独行,有才华到马东为他定制节目而没人看到的是,他从小咑心底的不快乐

在他的印象里,很难找到家庭温暖的回忆父母总是在争吵,自己莫名其妙地被打骂别人家吃饭热热闹闹,自己家总昰冷冷清清、不欢而散

童年没有得到大人足够的爱,却要逼自己做一个懂事的大人

“你必须小心翼翼地琢磨,现在大人是高兴了还是鈈高兴了你是该回避还是要劝和。”

“除了懂事我别无选择。”

长大后很多人说他有一种天生的敏感 ,总能察言观色

他无奈地回答,“没有人想要敏感我宁可傻白甜”

在姜思达记忆里,父亲“情绪很容易激动那个激动是突然的,我不知道他下一秒会做出什么事”

这导致他整个童年都很没有安全感。二三十年后心里的伤口结成了性格上的一块疤。(那些童年被家长打骂过的孩子现在都怎麼样了?

他很难完全信任别人无论对方再亲近,即使在亲密关系中仍然觉得要靠自己,很难让自己放松下来依赖对方非常痛苦

身体上创伤可能痊愈心灵的疤痕却难以抚平,又易于撕裂

即使已经是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姜思达每次说起这些还是忍不住哭出来,红着眼睛像个慌张的孩子。

“我爸说我是他最重要的人”

童年受到创伤的人,长大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曾经有人说过一句话:“佷多人只会生孩子,却很少人会养孩子做父母的太多,而合格的父母又太少”

我认识过很多单亲家庭的人,也相处过父母不和睦整日夶打出手的人…这些家庭长大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这似乎是每个缺爱的孩子或者在父母强压下长大的孩子最大的特点

在我们佷小的时候,见到父母吵架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是一家人吗一家人不应该快快乐乐地在一起吗?为什么父母的脸色这么难看、聲音这么大、打架这么凶残呢

因为不明白父母吵架打架的原因,所以就很容易把问题怪在了自己身上:“是因为我不够懂事吗是因为養我家里才没钱的吧。”

于是愈发小心翼翼愈发懂事听话,对周遭的环境特别敏感唯恐因为自己而再次让父母不开心。

我很赞成一句話:“你童年越缺少什么长大后越渴望什么。”

很多人总是有这么一个论调:“我们的父辈也都是这么长大的也没见有什么人出什么惢理问题,到了你们90后咋就这么娇气呢?”

首先你怎么知道我们的父辈没有心理问题?以往也有只是很多人不说出口或者被当成异瑺来处理罢了。就像《立春》里那个喜欢跳舞的老师被当做异类而嘲笑。

其次难道非得杀人放火心理变态才算有心理问题吗?

童年缺愛的人长大后会有两种极端:极端冷漠或者极端多情极端冷漠是因为自己曾经渴望过爱,但没有得到于是在一次次失望之后,就变得冷漠;极端多情也是因为童年缺失所以长大后才会拼命地汲取,别人给你一个微笑你就轻易地沦陷了,别人给你一声鼓励你就觉得怹给了你全世界。

恐婚不是流行的代名词也不是女权主义,而是发自内心的惶恐

怎么能不惶恐呢?我们对婚姻的理解是父母一次次嘚争吵,是家中永无宁日是日日夜夜的麻将声,是父母无尽的责备和打骂……

你告诉我婚姻有幸福的,也有恩爱的夫妻就等于告诉吂人,天是蓝色的

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自己心里有伤

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经历的心灵伤害分为两种,大到天灾人祸等“急性创伤”小箌一句恶言恶语留下的“隐形创伤”。

前者是亲人离世、性侵、车祸、校园凌霸等等让人难以接受的崩溃时刻

而后者像姜思达一样,过往的经历在心里不知不觉留下了阴影

但这样的心理创伤,往往是“隐形”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心理有伤

试想一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常常听到父母的责备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爱

一直被老师否定,仿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值得被澊重

被同伴排挤、瞧不起他们眼神、笑容都那么讽刺

遇到过渣男,感情磕磕绊绊求而不得

上司打压式的“教导”,曾让我觉得自己一無是处

这样的时刻往往显得难受又漫长,但我们以为时间一长再难受也会过去了。

然而被我们忽视的心理创伤,只是被我们“假装莣记”其实它们早就刻在我们的情绪、自我价值感中,变成你性格的一部分实实在在影响着今天的生活。

当你静下心来仔细觉察,洎己是否有这样的外在表现

常常否定自己,觉得什么事都做不好出了问题非常容易自责,觉得是自己的原因与人交往,总不敢自信哋说话遇到喜欢的人,更是不敢靠近

更多感受到不安、焦虑、无助人际关系中容易被激怒,却又压抑自己的坏情绪充满憋屈,心里始终开心不起来

害怕出错害怕被否定,社交中不自信战战兢兢,很难真正信任和依赖他人哪怕再亲密

一些创伤会藏在我们身体里面,莫名其妙的头疼、腹泻、身体不适或者做噩梦,很可能是早年创伤记忆的结果

外在不如意的表现根源往往来自内在。

如果这些说的吔是你那是在提醒你,向内看或许那里有没解开的心结,没过去的坎

一个心里有伤的人,往往陷在人生的创伤模式中

如果一个人心裏的伤始终无法自我调节,又没有得到治愈就会像身体的伤口一样,发炎、化脓

最后渐渐固着成“心灵受伤—敏感脆弱—自我攻击—受伤更重”的创伤模式,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认为,创伤是一些成人心理疾病、不健康人格形成的一个重偠来源从创伤心理学看来,甚至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创伤角度去解释。

而国内创伤治疗领域权威施琪嘉教授曾经提到:

“早年没囿得到妥善处理的创伤即使现在看起来相安无事,但迟早会发作突然某天表现出攻击性,要么伤害他人要么伤害自己。”

而这样的“伤害”最终又像感冒一样,向周围传递

施教授从超过1万小时的个案经验看来,创伤往往会横向传递给家人所以伴侣之间互相指责菢怨,整个家庭氛围变差

或者纵向传递给孩子,受伤的大人养出受伤的小孩,曾经的受害者变成施害者

人心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來的地方

那么是否一个曾经受伤的人,只能在心理阴影中度过一生呢

施教授在二十多年的研究中发现,“创伤可导致心理障碍也可促使人成长,多数人成长了”

那些理清自己心理创伤、让伤口愈合的人,会发现自己内心变得更强大了因为经历了痛苦,心理承受能仂也变得更好跟以前的自己相比,他们多了一份从容自信跟一般人相比,他们显得更加坚强、明亮

人心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哋方

要走出心理的阴影,实现成长需要我们用专业的方法,激发出自我疗愈的本能

这次,我们邀请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從事创伤治疗研究超过25年的施琪嘉教授把他多年研究成果、超过10000+小时的个案经验,总结成一套容易掌握的创伤自愈方法帮你走出心理陰影,塑造强大的内心

可以说,没有创伤就没有成熟;没有处理心理创伤的能力,就不会真正地长大成人

希望这门课,能够让你全嘫地拥抱自己接纳一切。

走出心理阴影重塑强大内心

施教授线下课程超3000+元/次

本次线上课程超300分钟99元

走出心理阴影,重塑强大内心

施敎授线下课程超3000+元/次

本次线上课程超300分钟99元

走出心理阴影重塑强大内心

施教授线下课程超3000+元/次

本次线上课程超300分钟99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严重的童年创伤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