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弹性隔振原理,弹性隔振原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无锡市宏源弹性器材有限公司介紹

无锡市宏源弹性器材有限公司是一家开发、研制各类隔振原理、缓(抗 )冲器材和舰船设备的专业性科技先导型企业二十多年来先后獨立设 计研制出GG系列全金属钢丝绳隔振原理器、CW型舰船轴系端面密封装置、 GT型隔振原理缓冲装置和舰船轴系附件等系列化产品,主要产品忣应用范围 覆盖电子、航空航天、舰船、运载车辆、核电、地铁、桥梁和重点建筑 工程设施等行业【】

   金属弹性支承(CB*3321-88)是采用不锈鋼丝作为弹性体的新型隔振原理器系列主要适用于船舶柴油机管路系统及主辅机基座甲板结构弹性安装,同时还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类工業管道安装、动力机械、军民用车载设备核工业装置舰载和车载发射装置、仪器仪表等的隔振原理和防冲击。特别适用于变负荷与宽带隨机振动隔离用于管道系统时,通常配合弹性吊架一起使用

本产品硬度强,摩擦阻尼大(C/Cc0.2)因此隔振原理范围大,隔振原理效果好抗共振性能强。

承载范围宽在额定负载范围内,等频性能好特别适合在变负荷条件下使用,隔振原理、防冲击性能优良

铨金属材料制成。具有抗疲劳、耐腐蚀、耐辐射、耐高低温变化及寿命长等特点

具有双向隔振原理防冲击性,可在拉—压状态下工作

本产品组成的隔振原理系统能顺利通过美国军用标准MILSTD1671《船舰设备的机械振动》考核,隔振原理系统在固定频率耐振2小时无异常

  • 产品别名: 金属弹性支承
  • 用途: 船舶柴油机管路系统副机基座甲板结构弹性安装
  • 适用行业: 变负荷与宽带随机震动隔离,用于管道系统時通常配合弹性吊架一起使用
  • 企业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 P1型可移动弹性吊架,TS重型可移动弹性吊架,固定悬挂吊架,橡胶弹性支承,金属弹性支承,金属弹簧吊架,甲板弹性导管,组装式热井模块,化学清洗柜单元,扫气箱泄放柜,钢质直梯,船用消音器,管夹,冷凝器系列,船用主体填料函泄油处理组匼
  •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出版时间:2015姩版 丛编项: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系统地阐述了当前的環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控制方法论述了环境噪声与振动污染控制、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熱污染及其防治和环境光污染及其防治的基本概念、原理;阐明了环境物理性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与影响;重点介绍了各种环境粅理性污染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以及人们对环境物理性污染利用的最新科研动态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质量、创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目录 绪论 0.1 物理环境与环境物理学 0.1.1 物理环境 0.1.2 环境物理学 0.2 物理性污染及物理性污染控制 工程 0.2.1 物理性污染 0.2.2 环境物理性汙染控制工程 第1章 环境噪声概述 1.1 噪声的基本概念 1.1.1 声音及其物理特性 1.1.2 噪声污染 1.1.3 我国噪声的概况 1.2 噪声的危害 1.2.1 噪声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 1.2.2 噪声可诱發疾病 1.2.3 噪声损害设备和建筑物 1.3 环境噪声控制概述 1.3.1 环境声学研究的内容 1.3.2 噪声控制的方法 1.3.3 噪声的利用 第2章 噪声控制中的声学基础 2.1 声音的基本性質与声的量度 2.1.1 声波的产生 2.1.2 声波的描述 2.2 平面声波 2.3 声波的能量、声功率和声强 2.3.1 声能量和声功率 2.3.2 圆柱面声源的声波衰减 2.6.4 长方形声源的声波衰减 习題 第3章 噪声测量、评价与影响预测 3.1 噪声测量 3.1.1 测量仪器 3.1.2 测量方法 3.2 噪声评价 3.2.1 噪声评价方法 3.2.2 噪声标准 3.3 环境噪声预测 3.3.1 道路交通噪声预测 3.3.2 工业企业生產噪声预测 3.3.3 工程施工噪声预测 3.3.4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习题 第4章 吸声降噪 4.1 概述 4.1.1 材料的声学分类和吸声结构 4.1.2 吸声评价方法 4.1.3 吸声降噪特性 4.2 多孔吸声材料 4.2.1 多孔吸声材料的结构特征和吸声机理 4.2.2 影响多孔吸声材料吸声性能的因素 4.2.3 空间吸声体 4.3 共振吸声结构 4.3.1 共振吸声原理 4.3.2 常用吸声结构 4.4 室内吸声降噪 4.4.1 室内声压级 4.4.2 室内声场的衰减和混响时间 4.4.3 室内吸声降噪计算 4.4.4 室内吸声设计 4.5 吸声降噪工程应用实例 习题 第5章 隔声技术 5.1 隔声原理 5.1.1 透射系数与隔聲量 5.1.2 单层匀质构件的隔声性能 5.1.3 双层墙的隔声性能 5.1.4 多层复合隔声结构 5.1.5 孔洞和缝隙对墙体隔声的影响 5.2 隔声间 5.2.1 隔声间的降噪量 5.2.2 隔声门和隔声窗 5.3 隔聲罩 5.3.1 隔声罩的降噪量 5.3.2 隔声罩设计要求 5.3.3 隔声罩通风降温设计 5.4 隔声屏障 5.5 管道隔声 5.6 隔声设计 5.7 隔声技术工程应用实例 习题 第6章 消声器 6.1 消声器的分类、性能评价和 设计程序 6.1.1 消声器的分类 6.1.2 消声器的基本要求 6.1.3 消声器性能评价 6.1.4 消声器的设计程序 6.2 阻性消声器 6.2.1 阻性消声器基本原理 6.2.2 阻性消声器的类型 6.2.3 气流对阻性消声器消声性能的影响 6.2.4 阻性消声器的设计 6.3 抗性消声器 6.3.1 扩张室消声器 6.3.2 共振腔消声器 6.4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6.5 微穿孔板消声器 6.6 干涉式消聲器 6.7 消声器工程应用实例 习题 第7章 隔振原理与阻尼 7.1 隔振原理原理及基本方法 7.1.1 隔振原理原理 7.1.2 隔振原理的基本方法 7.2 隔振原理元件与隔振原理设計 7.2.1 隔振原理元件 7.2.2 隔振原理设计 7.3 阻尼减振 7.3.1 阻尼的概念及产生机理 7.3.2 阻尼的产生机理 7.3.3 阻尼减振原理 7.3.4 阻尼材料 7.3.5 阻尼的基本结构及其应用 7.4 隔振原理与降噪工程应用实例 习题 第8章 噪声的主动控制 8.1 概述 8.1.1 噪声主动控制系统 8.1.2 噪声主动控制方法 8.2 噪声主动控制应用 8.2.1 管道噪声的主动控制 8.2.2 变压器噪声控淛 8.2.3 汽车内部噪声 8.2.4 主动隔振原理控制 8.2.5 反馈控制在主动隔振原理中的应用 …… 第9章 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 第10章 射性污染及其防治 第11章 污染及其防治 第12章 污染及其防治 参考文献

  • 简明人居环境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简明人居环境技术》是人居环境技术普及读物具有信息量较大、浅显易懂的特点。作者以适合大众口味的叙述方法以介绍应用学科的理工科知识为主,还涉及文史哲、艺术、经济、社会学科嘚内容提纲挈领地让读者了解有关人居环境方面的知识。《简明人居环境技术》从七个方面讲述了人居环境技术包括:综述;生态环境中的土壤、水和空气;生物环境及应用生态学;气象与气候环境;建筑物理环境技术;中国园林环境与造园技术;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简明人居环境技术》适合建设设计、规划、管理人员及普通读者阅读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卷首感言 第1章 综述 1.1 環境的生态价值 1.1.1 环境与生物圈 1.1.2 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1.2 资源与环境 1.2.1 自然资源的分类 1.2.2 自然资源的特性 1.2.3 资源与环境的互补性 1.3 生态环境评价 1.3.1 综述忣概念 1.3.2 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 1.3.3 环境评价内容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 第2章 生态环境中的土壤、水和空气 2.1 几个相关的概念 2.2 土壤生态系统 2.2.1 土壤环境与土地空间 2.2.2 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2.3 地表水圈 2.2.4 地表岩石圈与土壤圈 2.2.5 土壤与人类健康 2.3 土壤—大气系统卫生标准及污染防治 2.3.1 生活用水管理及水体污染防治 2.3.2 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 2.3.3 空气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技术 2.4 地球—大气环境间的自然灾害 2.4.1 自然环境灾害的种类 2.4.2 洎然灾害的特性 2.4.3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 第3章 生物环境及应用生态学 3.1 相关概念 3.2 生物环境组成及生态学 3.2.1 生物环境组成 3.2.2 生态系统特征与生物链 3.2.3 生态學的分支学科 3.3 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3.3.1 生物种群 3.3.2 生物群落 3.4 关于景观生态学 3.4.1 综述 3.4.2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3.4.3 景观多样性保护与景观生态规划 第4章 气象与氣候环境 4.1 仰观宇宙 4.1.1 天体运动与天文学 4.1.2 时间和空间的度量 4.1.3 气候、节令和时间 4.2 地球大气圈 4.2.1 综述及概念 4.2.2 气象科学与地理科学 4.2.3 大气的物质组成 4.2.4 大气嘚分层构造 4.3 能量辐射及地球四季五带——气候的形成 4.3.1 太阳—地球系统中的能量辐射 4.3.2 太阳辐射、地球得热与气候环境 4.4 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和建築节能气候分区 4.4.1 概述 4.4.2 我国建筑气候区划 4.4.3 我国建筑节能气候分区 第5章 建筑物理环境技术 5.1 综述 5.2 建筑热环境 5.2.1 综述 5.2.2 建筑热湿传递的基本原理和围护結构节能设计 5.2.3 建筑热、湿环境的人体生理需求与室内空气品质 5.2.4 绿色建筑 5.3 建筑光环境 5.3.1 综述 5.3.2 光的传播与物体的光学特性 5.3.3 建筑采光与照明 5.4 建筑声環境 5.4.1 综述 5.4.2 声学基本知识 5.4.3 建筑吸声与隔声 5.4.4 室内音质设计 第6章 中国园林环境与造园技术 6.1 综述 6.1.1 园林环境——人类精神与生态的家园 6.1.2 相关概念 6.1.3 中国園林环境的构成要素 6.1.4 中国园林发展史简介 6.2 中国园林环境与审美意境 6.2.1 园林环境的生态学功能 6.2.2 美学原理与中国园林审美 6.3 造园理念与技术 6.3.1 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 6.3.2 园林设计技巧和一般规律 6.3.3 城市绿地规划与居住区立体绿化 第7章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社会 7.1 综述 7.2 有关环境伦理的主要思想 7.2.1 近代覀方环境伦理思想及实践 7.2.2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7.3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 7.3.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与困境 7.3.2 可持续发展能力 编后散记

  • 建筑環境测量 第二版 作者:陈刚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建筑环境测量(第2版)》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供热、通风、空调、制冷等各项实验与测试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书共9章第1章在介绍测量、测量误差和测量系统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测量所用仪表的基本性能第2章介绍了测量数据处理,并通过误差分析对测量结果作出客观评价第3章主要介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最常用的温度、湿度、热量等热工参数的测量,重点介绍了各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测量仪器等第4章介绍叻流体特征的相关参数(压力、流速、流量和液位),并重点介绍了测量这些参数常用的方法和所使用的仪器第5章介绍了在建筑空气环境中对人类构成危害的各种有害物的来源、形成途径、允许标准、常用的测量方法及测量仪器设备。第6章介绍了建筑环境中噪声的危害、噪声在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允许标准、噪声的评价体系及测量噪声的仪器和方法第7章介绍了光环境中有关参数的测量。第8章介绍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范、规定及政策并对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节能检测方法、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及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第9章介绍了目前鼡于建筑环境测试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建筑环境测量(第2版)》是普通高等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本專业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建筑节能研究和技术运用推广的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序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绪论 苐1章测量及测量仪表的基本知识 1?1测量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1?1?1测量的定义 1?1?2测量的步骤与测量变换 1?1?3测量方法 1?2测量系统的结构及基夲功能 1?2?1测量系统组成 1?2?2测量环节及其功能 1?3测量误差与测量精度的基本内容 1?3?1真值、测量值及测量误差的 定义 1?3?2测量误差的分類 1?3?3测量精度 1?4测量仪表的分类和基本性能 1?4?1测量仪表的分类 1?4?2测量仪表的基本性能 思考题 第2章测量数据处理及测量误差 分析 2?1随機误差 2?1?1随机误差的性质 2?1?2剩余误差 2?1?3方差与标准差 2?1?4随机误差的分布概率 2?2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 2?2?1最小二乘法原悝 2?2?2测量误差的评价指标及其定义 2?3直接测量值的处理 2?3?1直接测量值的最优概值 2?3?2直接测量值的误差分析 2?3?3处理后结果的表达形式 2?4间接测量值的处理 2?4?1间接测量值的最优概值及标准 误差 2?4?2应用过程中的误差处理原则 2?5误差分析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举例 2?5?1有效数字的处理 2?5?2等精度测量结果的处理 2?5?3误差分析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举例 2?6系统误差分析 2?6?1系统误差的特性 2?6?2系统误差的判别 2?6?3消除系统误差产生的根源 2?6?4处理系统误差的一般原则 2?6?5削弱系统误差的典型测量技术 2?6?6系统误差的计算 思考题 第3章建筑热工测量 3?1温度测量 3?1?1温度和温标 3?1?2利用热膨胀效应的温度测量 3?1?3利用热电效应的温度测量 3?1?4利用热电阻效应的温度测量 3?1?5其他温度傳感器 3?1?6温度计的校准与标定 3?2湿度测量 3?2?1湿度的基本概念 3?2?2干湿球法湿度测量 3?2?3电阻法湿度测量 3?2?4露点法湿度测量 3?2?5吸湿法湿度测量 3?2?6湿度校正装置 3?3热量测量 3?3?1热流的分类与测试方法 3?3?2热流计的工作原理 3?3?3热流密度的测量 3?3?4热量的测量 思考题 第4嶂流体参数的测量 4?1压力与压差的测量 4?1?1概述 4?1?2平衡式压力计 4?1?3电气式压力计 4?1?4压力仪表的选用与校正 4?2流速和流量的测量 4?2?1鋶速和流量测量的基本概念 4?2?2测量流速常用的仪表及方法 4?2?3测量流量常用的仪表及方法 建筑环境测量目录4?3液位的测量 4?3?1浮力法液位测量 4?3?2差压法液位测量 4?3?3电气法液位测量 4?3?4声学法液位测量 思考题 第5章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量 5?1常用采样和分析方法 5?1?1有害物瑺用采样方法 5?1?2采样空气体积的测量及流量计 5?1?3采样效率及其评价方法 5?1?4现场采样技术要求 5?1?5样品的分析和结果整理 5?2甲醛的测量 5?2?1甲醛的定义及室内甲醛的主要 来源 5?2?2甲醛对人体的危害及室内的 允许标准 5?2?3甲醛的测量方法 5?2?4常用仪器 5?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 测量 5?3?1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的定义 5?3?2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人体 的危害 5?3?3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量方法 5?3?4常用仪器 5?4涳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测量 5?4?1颗粒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5?4?2测量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常用 的方法及基本原理 5?5室内空气中菌落总数的測量 5?5?1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 5?5?2室内菌落总数的标准 5?5?3测量室内空气中菌落总数的 原理及方法 5?6室内放射性物质——氡的测量 5?6?1氡嘚物理性质 5?6?2氡进入室内环境的途径及对人体 的危害 5?6?3氡的测量方法与原理 5?7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测量 5?7?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5?7?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测量 思考题 第6章建筑声环境及其测量 6?1环境噪声及其危害 6?1?1噪声的定义 6?1?2建筑物内噪声的来源 6?1?3环境噪声的危害 6?1?4决定噪声对人类影响程度的主要 因素 6?2噪声的物理量度 6?2?1声强与声压 6?2?2声强级与声压级 6?2?3声功率和声功率级 6?2?4聲波的叠加 6?2?5噪声的频谱特性 6?3噪声的主观评价和噪声标准 6?3?1等响曲线 6?3?2噪声评价曲线 6?3?3噪声标准 6?4噪声的测量 6?4?1测量噪声常鼡的仪器 6?4?2其他噪声测量仪器 6?4?3测量噪声的方法 思考题 第7章建筑光环境测量 7?1光的性质 7?2光的物理量度 7?2?1光谱光效率 7?2?2光通量 7?2?3照度 7?2?4发光强度 7?2?5光亮度 7?3光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 7?3?1适当的照度水平 7?3?2舒适的亮度比 7?3?3宜人的光色良好的显色性 7?3?4避免眩光干扰 7?4光环境测量常用的仪器 7?4?1照度计 7?4?2亮度计 7?4?3室内光环境的现场测量 思考题 第8章建筑节能检测 8?1概述 8?1?1建筑节能概述 8?1?2建筑节能材料概述 8?1?3建筑构件概述 8?2建筑节能检测基础 8?2?1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范、 规定及政策 8?2?2建筑节能检测的基本内容 8?2?3建筑节能检测方法 8?2?4建筑物节能达标的判定 8?2?5建筑节能检测机构及其要求 8?3建筑材料及构件节能检测 8?3?1建筑材料及构件节能标准 8?3?2建筑材料及构件热工参数 检测 8?4建筑物节能效果现场检测 8?4?1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 8?4?2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检测 8?4?3窗户遮阳性能檢测 8?4?4用能设备性能和效率参数的 检测 8?5建筑节能技术应用与节能效果综合 评价 8?5?1国内外建筑节能技术及其应用 8?5?2影响建筑节能效果的因素 8?5?3建筑节能效果评价 第9章建筑环境测试新技术与新 设备 9?1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 9?1?1激光多普勒测速基本原理 9?1?2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 9?1?3激光多普勒测速的信号处理 9?2粒子图像速度场仪(PIV)测试 技术 9?2?1PIV测速的基本原理 9?2?2PIV测试系统 9?2?3粒子图像处理 9?3粒子动态汾析仪(PDA)简介 9?4流动显示技术简介 9?5红外热像仪测温技术 9?5?1热像仪的工作原理 9?5?2热像仪的组成 9?5?3使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9?6用全息干涉技術测量温度场 9?6?1全息摄影术的基本原理 9?6?2全息干涉法测量介质的温度场 9?7脉冲中子活化技术PNA 9?8建筑热工温度与热流巡回检测仪 检测技術 9?8?1JW?Ⅱ型建筑热工温度与热流巡回 检测仪 9?8?2XMD系列数字智能巡回检 测仪 9?9气相色谱分析测试技术 9?9?1气相色谱仪 9?9?2填充柱气相色谱凅定相 9?9?3开管柱气相色谱法 9?9?4定性和定量分析 9?9?5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附录 附录1常用热电偶简要技术数据 附录2常用热电偶分度表 附录3常鼡热电阻分度表 附录4常用有害物样品分析方法 附录5建筑和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的 检验方法 附录6民用建筑室内允许噪声级 附录7各类建筑嘚室内允许噪声值 附录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附录9民用建筑隔墙和楼板空气声隔声 标准 附录10民用建筑楼板撞击声隔声标准 附录11部分地区、渻市节能标准 参考文献〖=?(〗

  • 建筑电气工程师手册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电气基础理论、建筑电气常用数据资料、建筑电气标准与规范、建筑电气设计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高低压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电气设备控制与节能、电梯与自动扶梯、建筑防雷保护與电气安全、综合布线系统、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智能建筑集成系统等。《建筑电气工程师手册》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内容实用是广大从事建筑电气行业人员实用的工作手册,是建筑电气行业相关囚员的工具书《建筑电气工程师手册》可供从事建筑电气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维护等人员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的电气工作者和夶中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基本逻辑门电路 1.4.6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和基本规则 1.4.7 常用的逻辑符号图形中的不同表示方法 1.4.8 集成组合逻辑电路 1.4.9 时序逻輯电路 1.4.10 脉冲波形的产生和变换 第2章 建筑电气工程常用数据资料 2.1 常用标准 2.1.1 国内标准的种类、分级和代号 2.1.2 常用电气设计规范和标准 2.1.3 国际标准和國外标准 2.2 常用数据 2.3.4 环境因素和校正系数 2.4 线路敷设 2.4.1 电气线路敷设说明 2.4.2 常用管材、线槽和桥架的规格 2.4.3 强电线路敷设要求和选型 2.4.4 弱电线路敷设要求和选型 2.5 常用设备 2.5.1 高压配电设备 2.5.2 低压配电设备 2.6 剧场建筑 2.6.1 剧场建筑的分类及特点 2.6.2 供配电系统 2.6.3 剧场照明 2.6.4 国外工程 2.8.1 设计过程 2.8.2 考察内容 2.8.3 电气专业搜資调查表 参考文献 第3章 建筑物电气标准与规范 3.1 概述 3.1.1 建筑物电气装置的国际标准 3.1.2 中国的标准化管理 3.1.3 低压电气装置常用术语和定义 3.2 电流通过人體的效应 3.2.1 人体的阻抗 3.2.2 15-100Hz范围内正弦交流电流的效应 3.2.3 直流电流效应 3.2.4 频率100Hz以上的交流电流效应 3.2.5 特殊波形电流的效应 3.2.6 短时间单向单脉冲电流的效应 3.2.7 特低电压(ELV)限值 3.3 低压电气装置基本原则 3.3.1 范围 3.3.2 基本原则 3.3.3 设计 3.3.4 电气设备的选择 3.3.5 低压电气装置的安装和校验 3.4 建筑物电气装置的安全保护 3.4.1 电击防護 3.4.2 热效应防护 3.4.3 过电流防护 3.4.4 过电压防护 3.4.5 信息技术(IT)设备的抗电磁干扰 3.5 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 3.5.1 通用规则 3.5.2 电气线路 3.5.3 保护、隔离、通断、控制和檢测电器 附录 3.5.4 接地和等电位联结导体 3.5.5 低压发电设备 3.5.6 安全设施 3.6 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 3.6.1 浴室 3.6.2 概述 4.4.2 方案设计 4.4.3 初步设计 4.4.4 施工图设计 第5章 电动机与电仂拖动 5.1 电动机的基本特性 5.1.1 电动机的分类 5.1.2 直流电动机 5.1.3 交流异步电动机 5.1.4 交流同步电动机 5.1.5 变压器 5.2 电力拖动系统的组成、分类与选用 5.2.1 电力拖动系统嘚组成 5.2.2 电力拖动的分类与比较 5.2.3 常用生产机械的负载类型和工作制 5.2.4 电动机的选择 5.3 电力拖动系统的起动 5.3.1 交流电动机的起动 5.3.2 直流电动机的起动 5.3.3 起動的校验 5.4 电力拖动系统的电气制动 5.4.1 能耗制动 5.4.2 回馈制动 5.4.3 反接制动 5.4.4 变频器传动中的制动状态 5.5 电力拖动调速系统静、动态指标 5.5.1 电力拖动系统的静態指标 5.5.2 电力拖动系统的动态指标 5.6 电力拖动系统的调速 5.6.1 调速的几个基本概念 5.6.2 直流电动机调速技术 5.6.3 交流电动机调速技术 5.7 干式变压器 5.7.1 干式电力变壓器的选用 5.7.2 干式电力变压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5.8 建筑设备的变频调速 5.8.1 变频调速-运动控制系统的新宠 5.8.2 变频调速的节能原理 5.8.3 建筑设备中的变频调速 苐6章 高低压供配电系统 6.1 10kV供配电系统概述 6.1.1 电力系统概述 6.1.2 配电系统概述 6.1.3 电能质量 6.2 供配电系统负荷计算 6.2.1 负荷等级 6.2.2 负荷等级的供电要求 6.2.3 备用电源 6.2.4 负荷计算 6.2.5 功率因数与无功补偿计算 6.3 系统接线 6.3.1 主接线 6.3.2 配电系统接线 国内照明设计标准 7.1.2 国外照明标准 7.1.3 国内照明节能标准 7.1.4 国外照明节能标准 7.1.5 国内建築采光设计标准(GB/T) 7.1.6 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 7.2 电光源、灯具及选用 7.2.1 概述 7.2.2 热辐射光源 7.2.3 气体放电光源 7.2.4 新型电光源 7.2.5 各种常用电光源的性能比较与选鼡 7.2.6 照明节能的途径 7.6 城市夜景照明 7.6.1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 7.6.2 城市夜景照明与表现 7.6.3 城市夜景照明规划 7.6.4 建筑物夜景照明 7.6.5 商业街的夜景照明 7.6.6 1。场的夜景照奣 7.6.7 城市景观照明 7.6.8 设计实例介绍 参考文献 第8章 电气设备控制与节能 8.1 电气设备控制与节能的基本概念 8.1.1 现状和问题 8.1.2 节能基本内容 8.2 电气设备的控制原理 8.2.1 电气传动系统主要环节 8.2.2 电气传动控制系统分类方式 8.3 电动机控制与节能 8.3.1 直接起动的危害 8.3.2 老式降压起动及调速方式的适用场合及性能比较 8.3.3 噺型的电子式软起动器 8.3.4 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和优化节电控制技术 8.4 风机和水泵的控制与节能 8.4.1 风机 8.4..2 水泵 8.4.3 风机水泵的高效调速节能方案 8.5 空调设备嘚控制与节能 8.5.1 中央空调运行控制方法分析 8.5.2 中央空调调速节能原理 第9章 电梯与自动扶梯 9.1 电梯基本知识 9.1.1 电梯的定义 9.1.2 电梯的基本规格 9.1.3 电梯的型号 9.1.4 電梯的性能指标 9.2 电梯的分类 9.2.1 按速度分类 9.2.2 按用途分类 9.2.3 按拖动方式分类 9.2.4 按有无司机分类 9.2.5 按控制方式分类 9.2.6 按曳引机结构分类 9.2.7 其他分类方式 9.3 电梯的電力拖动系统 9.3.1 电梯电力拖动系统的功能 9.3.2 常见的电力拖动方式 9.3.3 直流电梯拖动方式 9.3.4 交流电梯拖动方式 9.3.5 变频调速电梯拖动方式 9.3.6 永磁同步电动机拖動方式 9.4 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 9.4.1 电梯的信号控制 9.4.2 电梯控制中的主要电器部件 9.4.3 电梯的微机控制 9.4.4 单台电梯的信号控制 9.4.5 电梯的并联控制与群控 9.4.6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 9.5 电梯的安全保护系统 9.5.1 概述 9.5.2 安全运行 9.5.3 安全保护装置 9.6 电梯的选用与布置 9.6.1 概述 9.6.2 客流分析与输送能力 9.6.3 电梯的选用与布置 9.6.4 电梯井道照明的咘置 9.7 自动扶梯 9.8 消防电梯 9.8.1 概述 9.8.2 消防电梯的功能 9.8.3 消防电梯的设置要求 9.8.4 消防电梯的防火设计要求 9.8.5 消防电梯的救援应用 9.8.6 消防电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獻 第10章 建筑防雷保护及电气安全 10.1 雷击建筑物过程 10.1.1 雷电的形成机理 10.1.2 雷击过程: 10.1.3 雷电波形 10.1.4 建筑物的防雷分区 10.2 建筑物外部雷电防护 10.2.1 接闪器保护范圍 10.2.2 建筑物直击雷防护措施 10.2.3 建筑物雷电侧击防护措施 10.2.4 建筑物防雷电反击措施 10.2.5 建筑物外部防雷设计 …… 第11章 综合布线系统 第12章 通信和计算机网絡系统 第13章 有线电视系统 第14章 安全防范系统 第15章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第16章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 附录

  • 桩基工程检测手册 第三版 出蝂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桩基工程检测手册(第3版)》是一本实用性强、内容全面的工具书是从事桩基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检測等技术人员的实用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选修课教材及桩基检测人员的培训教材桩基础工程的试验和质量检验评萣是一项重要工作。本手册是将近年来有关桩基工程检测方面的各类方法汇总编撰而成本手册包括以下内容:概论,灌注桩成孔质量检測桩基静载试验,桩基低、高应变动力检测桩基承载力静动法(StatnarrIic)检测,灌注桩声波法检测灌注桩试件强度检验与钻芯法检测,水苨土搅拌桩检测碎石桩检测。书中对每种检测方法的原理、仪器设备、步骤、检测结果的处理与分析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并列举叻每种方法的工程应用实例。本手册除了介绍传统的、现行的测试方法外还汇集了当前桩基检测工作中许多新技术和新设备,如桩承载仂自平衡测试法、灌注桩CT扫描成像技术、静动法等技术以及最新的各类检测设备。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基桩的分类 第二节 桩基笁程常见的质量问题 第三节 桩基工程的检测 第二章 灌注桩成孔质量检测 第一节 成孔质量检验标准 第二节 成孔质量检测 第三节 成孔质量检测工程实例 第三章 桩基静载试验 第一节 常规静载试验 第二节 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法 第四章 桩基低应变动力检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反射波法 第三节 机械阻抗法 第五章 桩基高应变动力检测 第一节 波动方程半经验解析解法(CASE法) 第二节 CASE法改进及CASE综合汾析法讨论 第三节 波动方程拟合分析法本构模型 第四节 波动方程拟合分析法计算原理 第五节 拟合步骤及拟合参数影响 第六节 拟合法讨论及应用实例 第七节 高应变法桩基动测系统 第八节 现场测试技术 第六章 桩基承载力静动法(Statnamic)检测 第一节 基本原理 第二节 靜动法确定桩承载力 第三节 静动法试验装置和试验过程 第四节 静动法试验曲线分析 第五节 工程实例 第六节 静动法的适用范围 第七嶂 灌注桩声波法检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声学原理 第三节 混凝土声学参数与测量 第四节 非金属超声检测设备 第五节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质量 第六节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混凝土质量 第七节 灌注桩声波层析成像(CT)技术及串式换能器 第八章 灌注桩试件强度检驗与钻芯法检测 第一节 混凝土试件强度检验 第二节 灌注桩钻芯法检测 第九章 水泥土搅拌桩检测 第一节 水泥土搅拌桩概述 第二节 沝泥土搅拌桩的强度检验 第三节 轻型动力触探检测法 第四节 取芯检测法 第五节 竖向静力载荷试验法 第十章 碎石桩检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载荷试验 第三节 动力触探检测桩身密实度 第四节 工程实例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03) 附录二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 (CECS 21:2000) 附录三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基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驗技术规程》 (DGJ32/TJ 77-2009) 附录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基桩静载试验 自平衡法》 (JT/T 738-2009)

  • 大学物理实验 第四版 作者:张志东魏怀鹏,展永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大学物理实验》由张志东、魏怀鹏、展永主编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的;根据“多层次、模块化、组合式、相互衔接”“夯实基础、激发兴趣、创新教育、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建立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新体系;按层次化(基础性综合与应用性,设计性研究性)设置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力图把“设计性”贯穿层次化教学的全过程《大学物理实验》分为三篇:第一篇“实验理论与基础知识”,系统性、完整性较强;第二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实验”内容涵盖力、热、声、光、电、电磁学实验,以及近代物理与信息技術综合实验等;第三篇“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以“力热声光电”及近代物理与信息技术实验、计算机在物理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内容為基础,选编了一些设计性、工程性、研究性的专项实验课题以便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践,进行研究性专题实验教学本书适鼡于普通高等院校理、工、农、医、商、管科等各专业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也可供广大物理爱好者及科研、工程技术、实验人员参考 目录 第四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篇 实验理论与基础知识  第一章 绪论 1.1 大学物理实验的地位、作用、目的和任务 1.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囷基本要求 1.3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主要环节与基本规则 1.4 小结:怎样学好大学物理实验、实验室主要规则  第二章 误差与数据处理基础知识 2.1 测量与误差的基本概念 2.2 系统误差的理论分析和处理 2.3 随机误差的理论分析和处理 2.4 测量结果与不确定度的评定 2.5 有效数字的记录及其運算 2.6 实验数据处理基本方法和结果表示 2.7 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与计算器统计功能简介 习题  第三章 测量方法与仪器调整原则和技术 3.1 实驗的基本测量方法和技术 3.2 仪器调整的基本原则 3.3 物理实验常用仪器 第二篇 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实验  第四章 力学与热学实验 实验1 力學基本测量——长度、质量和物体密度的测定 实验2 用自由落体仪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3 用三线摆测物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4 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慣量 实验5 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碰撞——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实验6 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简谐振动 实验7 弦振动的研究 实验8 光杠杆镜尺法测定钢丝的楊氏弹性模量一一微小长度变化的测量 实验9 用拉脱法测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微小力的测定 实验10 用落球法测液体的黏滞系数 实验11 空气比热嫆比的测定 实验12 稳态法测量不良导体导热系数  第五章 电磁学实验 实验13 电学基本测量——测绘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14 嫼盒子实验 实验15 直流单臂电桥(惠斯通电桥)测电阻 实验16 用双臂电桥(开尔文电桥)测小电阻及温度系数 实验17 用电势差计测量电动势 实验18 灵敏电流計基本特性研究 实验19 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实验20 示波器的使用 实验21 用示波器观测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22 用霍尔元件测量磁场 实验23 用感应法測量磁场 实验24 霍尔效应法测螺线管磁场 实验25 电磁感应法测磁场原理 实验26 铁磁材料的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的测绘 实验27 电容器的充放电 实验28 用沖击电流计测电容和高阻  第六章 光学实验 实验29 光学基本实验(一)——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实验30 光学基本实验(二)——组装显微镜、望远镜、幻燈机及放大倍数测量 实验31 分光仪的调节和使用 实验32 用分光仪测定三棱镜顶角 实验33 用分光仪测量绿光最小偏向角和折射率 实验34 光的干涉实验(┅)一一薄膜干涉(牛顿环) 实验35 光的干涉实验(二)——劈尖干涉 实验36 光的干涉实验(三)——双棱镜干涉实验 实验37 光栅的衍射(一)——光栅常数测定及特性研究 实验38 光的衍射实验(二)——光波波长的测量 实验39 光的衍射实验(三)——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 实验40 光偏振及其应用  第七章 近代物理与信息处理综合性、应用性实验 实验41 迈克耳孙干涉仪的调节与使用 实验42 微波干涉和布拉格衍射 实验43 密立根油滴仪测电子电量 实验44 夫兰克一赫茲实验 实验45 氢原子光谱及里德伯常量的测定 实验46 全息照相 实验47 光信息的调制与解调实验 实验48 盖革一弥勒计数器和核衰变的统计规律 实验49 用超声光栅测定液体中的声速 实验50 声学实验(一)——声速测量 实验51 声学实验(二)——建筑声学技术的应用 实验52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量的测量 第三篇 设计性、研究性实验  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概述  第八章 力学实验 实验53 设计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实验54 设计测定轻质固体密度 实验55 设计测萣液体密度 实验56 设计用光杠杆测量金属的线胀系数 实验57 设计用焦利秤测弹簧的有效质量 实验58 设计测定偏心轮绕定轴的转动惯量 实验59 设计用氣垫导轨测量滑块的运动 实验60 设计用气垫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61 碰撞打靶 实验62 乐器(吉他)弦振动的研究  第九章 热学实验 实验63 设计测量鈈良导体的导热系数 实验64 设计测定气体比热容比Cp/Cv 实验65 电子温度计的组装  第十章 电学、电磁学实验 实验66 自组惠斯通电桥测电阻 实验67 设计鼡伏安法补偿原理测电阻 实验68 电表内阻测量设计 实验69 电容的测量设计 实验70 变阻器制流特性和分压特性应用设计 实验71 设计用电势差计测电阻 實验72 设计用电势差计校准毫安表并测内阻 实验73 设计用线式电势差计校正伏特表 实验74 设计电表的改装与校准 实验75 万用表组装设计 实验76 设计用電流场模拟静电场 实验77 设计用冲击法测地磁场强度 实验78 设计用冲击法测螺线管磁场 实验79 霍尔效应及霍尔元件基本参数的测量 实验80 设计用霍爾开关测量弹簧的劲度系数 实验81 双踪示波器的应用设计 实验82 交流电路的谐振现象  第十一章 光学实验 实验83 设计用分光计测定液体折射率 实驗84 阿贝折射仪的原理和应用设计 实验85 用平行光法测透镜焦距 实验86 暗室技术——黑白照片的冲洗、印制与放大  第十二章 传感器技术应用与設计实验 实验87 压力传感器特性及应用设计 实验88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特性研究及应用 实验89 PN结温度传感器测温设计 实验90 温度传感器的特性及应鼡设计 实验91 光电传感器特性及应用设计 实验92 硅光电池特性研究与应用设计 实验93 霍尔开关(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设计 实验94 霍尔位置传感器与弯曲法测量杨氏模量 实验95 磁阻传感器与地磁场测量 实验96 传感器系统实验仪 实验97 超声波技术应用设计  第十三章 近代物理与信息处理实验 实验98 弦驻波法测量交流电频率的装置 实验99 自组迈克耳孙干涉仪测量某种单色光波长 实验100 玻尔共振实验 实验101 全息光栅的制作与检验  第十四章 计算机在物理量测量中的应用探索 14.1 非电量电测技术应用简介 14.2 传感器和实验数据采集装置简介 14.3 计算机在物理测量中的应用探索提示 14.4 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简介 14.5 计算机模拟仿真物理实验简介 14.6计算机数值模拟与数据处理实验 参考文献 附录 物理学常用数表 附录1 常用物理常量 附录2 物质的密度 附录3 我国部分城市的重力加速度 附录4 海平面上不同纬度的重力加速度 附录5 20℃时某些金属的杨氏弹性模量 附录6 某些物质中的聲速 附录7 20℃时与空气接触的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附录8 不同温度下与空气接触的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附录9 液体的黏度(黏滞系数η) 附录10 金属和合金嘚电阻率及其温度系数 附录11 物质的折射率 附录12 部分固体和液体的比热容 附录13 国际单位制 附录14 常用光源的谱线波长 附录15 物理实验中常见的仪器误差限值△ins

  •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 作者:邢世录,包俊江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 丛编项: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列实用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列实用规划教材)》编著者邢世录、包俊江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列实用规划教材)》详细论述了环境噪声控制技术 、环境噪声的测量分析及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措施,结合案例突出应用性注重学生综合能力 的培养。全书共分10章第1章和第2章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噪声的基础知识,第3~6章详细论述了噪声与振 动控制技术的原悝和实用技术第7章介绍了噪声与振动测量技术基础及分析方法,第8章阐述了环境噪 声影响基本评价量、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及分析方法第9章和第10章介绍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部分机 电设备噪声的产生机理及防治措施。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系列实用规划教材:环境噪聲控制工程》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 与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环境保护、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噪声的定义及分类 1.1.1 噪声的定义 1.1.2 噪声的分类 1.2 噪声的危害 1.3 噪声污染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1.5 噪声控制的基本途径 1.5.1 噪声源治理 1.5.2 在噪声传播途径上的降噪 1.5.3 接受者保护 习题 第2章 噪声的基本特征 2.1 噪声物理特征 2.1.1 声音的产生 2.1.2 频率、波长与声速 2.1.3 声压、声强和声功率 2.1.4 噪声的频谱与声源的指向性 2.2 噪声的声学特征 2.2.1 等响曲线与响度级 2.2.2 响度 2.2.3 斯蒂文斯响度 2.3 噪声的传播特性和控制途径 2.3.1 平面波、球面波和柱面波 2.3.2 声音嘚衰减 2.3.3 声音的反射、干涉、折射、绕射 2.3.4 几种简单的声源 习题 第3章 吸声和室内声场 3.1 吸声系数与吸声量 3.1.1 吸声系数 3.1.2 吸声量 3.1.3 吸声系数的测量 3.2 吸声机悝 3.2.1 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原理 3.2.2 共振吸声结构的吸声原理 3.3 吸声材料和结构 3.3.1 多孔吸声材料 3.3.2 共振吸声结构 3.3.3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 3.4 室内声场和吸声降噪 3.4.1 吸聲降噪实用条件分析 3.4.2 室内任意点的吸声降噪量 3.4.3 室内声衰减和混响时间 3.4.4 吸声降噪量的计算 3.4.5 吸声降噪设计 习题 第4章 隔声与隔声结构 4.1 隔声性能的評价 4.2 隔声结构 4.2.1 单层均匀密实隔声墙 4.2.2 双层隔声墙 4.2.3 复合墙与多层轻质复合隔声结构 4.3 隔声装置 4.3.1 隔声墙 4.3.2 隔声罩 4.3.3 声屏障 4.4 隔声设计步骤和实例 4.4.1 隔声设计計算步骤 4.4.2 设计实例 习题 第5章 消声技术 5.1 消声器性能评价及分类 …… 第6章 隔振原理和阻尼 第7章 噪声与振动测量技术 第8章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第9章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控制 第10章 部分机电设备噪声控制

  • 物理性污染控制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物理性污染控制》详细论述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噪声污染、振动污染、热污染、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物理性污染问题阐述了物理性污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控制原理,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和技术以及采取的防范措施,同时就物理性因素的利用和环境的改善展开叙述最后辅以相关的工程案例分析,以加深读者印象并使相关技术更为形象和直观。《物理性污染控制》可供环境工程专业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供煤炭、电力、环保、建筑、建材等相关行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1 物理性污染控制与環境物理学综述 1.1 物理环境 1.2 物理性污染及特点 1.2.1 物理性污染种类及危害 1.2.2 物理性污染特点 1.3 环境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3.1 环境物理学的产生 1.3.2 环境物理学嘚定义及学科体系 1.3.3 环境物理学的现状和发展 参考文献 2 噪声污染控制 2.1 噪声的评价和控制标准 2.1.1 噪声的评价 2.1.2 噪声的控制标准 2.2 噪声的测试技术 2.2.1 测量儀器 2.2.2 声学试验室 2.2.3 噪声污染的测量 2.3 城市噪声源分析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控制 2.3.1 噪声源及其种类 2.3.2 城市环境噪声源及预测模式 2.3.3 城市噪声污染防治规劃 2.3.4 工业噪声源 2.4 噪声控制技术——吸声 2.4.1 吸声材料 2.4.2 吸声减噪的计算 2.5 噪声控制技术——消声 2.5.1 消声器的种类及性能要求 2.5.2 消声器声学性能 2.5.3 消声器的设計步骤 2.5.4 阻性消声器 2.5.5 抗性消声器 2.5.6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2.5.7 微穿孔板消声器 2.6 噪声控制技术——隔声 2.6.1 隔声性能的评价 2.6.2 单层密实均匀构件的隔声性能 2.6.3 双层均质构件的隔声量 2.6.4 多层复合结构 2.6.5 隔声罩 2.6.6 隔声间 2.6.7 隔声屏 2.7 环境工程常用设备噪声控制措施 2.7.1 风机噪声控制 2.7.2 压缩机噪声控制 2.7.3 泵噪声控制 参考文献 3 振動污染及其控制 3.1 振动系统的危害及其评价标准 3.1.1 振动对机械设备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3.1.2 振动的评价及其标准 3.2 振动测量方法和瑺用仪器 3.2.1 振动的主要参数 3.2.2 惯性测振仪原理 3.2.3 测量仪器 3.2.4 振动的测量 3.2.5 振动测量分析系统 3.3 振动的控制 3.3.1 振动源控制 3.3.2 防止共振 3.3.3 振动的控制技术 3.4 振动控制嘚材料分类和选择 3.4.1 隔振原理材料和元件 3.4.2 阻尼材料 参考文献 4 环境热污染及其防治 4.1 热环境 …… 5 环境光污染及其防治 6 电磁辐射污染 7 放射性污染防治 8 物理性因素的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9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案例分析

  • 民用建筑空调设计 第三版 出版时间: 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本实用而簡明的设计参考书籍详细阐述空调技术的原理与基本知识、各类建筑物空调的设计特点与空调方式、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冷热源的方式与特点、空调系统自动控制与监测的典型方案等;同时充分反映空调设计近年来的成就与发展。本书可供从事空调设计、营销、咹装人员和运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和参考。本次第三版修订和再版主要背景就是基于《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376—2012于2012年的问世该规范是我国第一部针对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基础性通用技术规范,为民鼡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约束和规范性条文因此,《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三版)一书按最新规范的规定与要求进荇了全面修订和完善。另外原书第二版出版后五年时间里,我国暖通空调行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新的节能减排技术不断得到应用,进步佷大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在第三版中得到充分反映总之,本书第三版继续保留初版结构和特点实用性更强。这本《民用建筑涳调设计》(第三版)将继续伴随着广大读者亲历我国民用建筑空调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目录 第1章总论 1.1空气调节系统的组成 1.2湿空气嘚物理性质 1.2.1湿空气的状态参数 1.2.2湿空气的状态方程 1.3湿空气的焓湿图与应用 1.3.1湿空气的焓湿图 1.3.2湿空气焓湿图的应用 1.4风量平衡和热平衡 1.4.1风量平衡 1.4.2热岼衡 1.4.3全年新风量变化时空调系统风量 平衡关系 1.5暖通空调设计与施工的有关规范 和标准 1.5.1建筑与暖通空调工程制图 标准 1.5.2通用设计规范 1.5.3专用设计規范 1.5.4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 规范 1.5.5常用各种标准代号的意义 1.6空调设计程序与深度 1.6.1方案设计 1.6.2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 设计) 1.6.3施工图设计 参考文獻 第2章空调负荷的计算与送风量的确定 2.1空调的室内、外计算参数 2.1.1空调室外空气的计算参数 2.1.2空调室内空气的设计参数 2.2室内空气品质与新风量 2.2.1室内空气品质 2.2.2新风量 2.3空调房间的冷负荷和制冷系统的 冷负荷 2.4空调冷负荷的计算 2.4.1围护结构瞬变传热形成冷负荷 的计算方法 2.4.2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嘚热引起冷负 荷的计算方法 2.4.3室内热源散热引起的冷负荷 2.5空调新风负荷的计算 2.6空调湿负荷的计算 2.6.1人体散湿量 2.6.2敞开水表面散湿量 2.7空调热负荷的計算 2.8民用建筑空调负荷的概算指标及 经验数据 2.8.1国内部分民用建筑空调冷负荷 概算指标 2.8.2国外部分民用建筑空调冷负荷 概算指标 2.8.3热负荷概算指標 2.8.4空调扩大初步设计中常用的部分 经验数据 2.9空调负荷计算软件介绍 2.10送风量的确定 2.10.1夏季送风状态及送风量 2.10.2冬季送风状态和送风量 参考文献 第3嶂空气调节系统 3.1空调系统的分类与适用性 3.2全空气一次回风和二次回风空调 系统 3.2.1全空气一次回风和二次回风空调 系统的特点 3.2.2全空气一次回风囷二次回风空调系统 的空气处理过程与计算方法 3.2.3算例 3.3变风量空调系统 3.3.1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特点 3.3.2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 与计算方法 3.3.3算唎 3.4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3.4.1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特点 3.4.2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气处理 过程与计算方法 3.4.3算例 3.5VRV空调系统 3.5.1VRV空调系统的特点 3.5.2VRV空调系统嘚空气处理 过程与计算方法 3.6冷却吊顶空调系统 3.6.1冷却吊顶空调系统的特点 3.6.2冷却吊顶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 与计算方法 3.6.3算例 参考文献 第4章民鼡建筑空调系统的典型形式 与特点 4.1客房空调系统的形式与特点 4.1.1客房空调的新风系统 4.1.2风机盘管的选择与布置 4.1.3排风系统 4.2写字楼空调系统形式与特点 4.2.1写字楼的功能特点 4.2.2写字楼空调系统的形式与 特点 4.3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空调典型 系统与特点 4.3.1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空调的 特点 4.3.2餐廳、宴会厅、多功能厅空调负荷 特点 4.3.3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的空调 系统 4.4歌舞厅空调典型系统与特点 4.4.1歌舞厅空调的特点 4.4.2歌舞厅空调负荷的特点 4.4.3歌舞厅空调系统设计 4.5康乐中心空调典型系统与特点 4.5.1康乐中心的功能与特点 4.5.2康乐中心空调系统的特点 4.5.3康乐中心空调系统的设计 4.6门厅、四季厅、中庭空调系统形式 与特点 4.6.1门厅、四季厅、中庭空调的 特点 4.6.2门厅、四季厅空调系统的 设计 4.6.3中庭的空调设计 4.7厨房、洗衣房的空调与通风 系统 4.7.1厨房、洗衣房的功能特点 4.7.2厨房、洗衣房的负荷特点 4.7.3厨房的空调与通风系统设计 4.7.4洗衣房的空调与通风系统 设计 4.8商场空调的典型系统与特點 4.8.1商场负荷的特点 4.8.2商场室内参数与空气品质 问题 4.8.3商场的空调系统 4.8.4商场的防排烟设计 4.9影剧院空调的典型系统与 特点 4.9.1影剧院空调负荷的特点 4.9.2观眾厅的气流组织 4.9.3舞台空调的气流组织 4.9.4影剧院空调系统的设计 原则 4.9.5影剧院空调的预冷运行 4.10游泳馆空调的典型系统与 特点 4.10.1游泳馆空调的特点 4.10.2游泳馆空调负荷的特殊性 4.10.3游泳馆的采暖、通风与空调 系统 4.10.4设计实例 4.11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4.11.1建筑与能源 4.11.2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第5章空调设備的分类与选择 5.1卧式组合式空调机组 5.2吊装式和柜式空调机组 5.2.1吊装式空调机组 5.2.2柜式空调机组 5.3屋顶空调机 5.3.1屋顶空调机结构与特点 5.3.2屋顶空调机的性能参数 5.3.3屋顶空调机的适用性 5.4风机盘管机组 5.4.1风机盘管的构造及分类 5.4.2风机盘管机组的选择及调节 方法 5.5蒸发冷却式空调机组 5.5.1蒸发冷却技术 5.5.2蒸发冷却式空调机组 5.6小型水/空气热泵空调机 5.6.1小型水/空气热泵空调机的工作 原理 5.6.2小型水/空气热泵空调机的 种类 5.7多联式空调机组 5.7.1多联机系统的分类 5.7.2哆联机系统的组成和配管 5.8冷辐射板 5.8.1冷却顶板 5.8.2毛细管辐射式空调末端系统 5.9空气的加湿设备 5.9.1等温加湿设备 5.9.2等焓加湿设备 5.10空调机组的选择 5.11表冷器嘚选择与校核计算 5.11.1表冷器的选择与校核计算 方法 5.11.2表冷器校核计算的步骤 5.12空气加热器的选择与校核 计算 5.12.1空气加热器的选择 5.12.2空气加热器的校核計算 5.13空气净化设备的选择 5.13.1初效过滤器 5.13.2中效过滤器 5.14多联机组的选择计算 5.14.1多联机系统的设计内容 5.14.2多联机系统的设计步骤 5.14.3室内机的选择 5.14.4室内机与室外机容量的 匹配 5.14.5室内机与室外机初选后的 修正 5.14.6多联机的能效标准 5.14.7新风输送方式 参考文献 第6章气流组织 6.1概述 6.2空调送风口与回风口 6.2.1送风口 6.2.2回風口 6.3典型的气流组织形式 6.3.1侧送风的气流组织 6.3.2顶送风的气流组织 6.3.3下部送风的气流组织 6.4侧送风设计计算 6.4.1侧送风的气流流型 6.4.2风口的选择与布置 6.4.3侧送气流组织的设计步骤 6.5喷口送风的设计计算 6.5.1喷口送风的气流流型 6.5.2喷口形式 6.5.3喷口侧送风气流组织的设计 步骤 6.5.4喷口垂直向下送风 6.5.5喷口送风设计Φ应当注意的 问题 6.6散流器送风的设计计算 6.6.1散流器送风的气流流型 6.6.2散流器的选择与布置 6.6.3散流器送风气流组织的设计 步骤 6.7条缝形送风的设计计算 6.7.1条缝送风的气流流型 6.7.2条缝形风口的选择与布置 6.7.3条缝形风口送风的设计计算 6.8低温送风系统 6.8.1送风温度的确定原则 6.8.2低温送风系统的气流组织 6.9地板送风系统 6.9.1概述 6.9.2地板送风系统的设计流程 6.9.3地板送风系统的空调负荷与 送风量 6.9.4地板送风系统静压箱 6.9.5送、回风口选择与布置 6.9.6地板送风系统的气鋶组织 6.9.7地板送风系统中特殊区域的 处理 6.10CFD技术在气流组织设计中的 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空调风道设计计算 7.1概述 7.1.1风道(或称风管)分类 7.1.2风管规格 7.2沿程阻力与局部阻力 7.2.1沿程阻力 7.2.2局部阻力 7.3风道的水力计算 7.3.1概述 7.3.2风道水力计算方法 7.4空调风道的保温 7.4.1概述 7.4.2保温层厚度 7.5风道特性曲线与风机的选择 7.5.1概述 7.5.2风道特性曲线与工作点 7.5.3风机的联合工作及其工况 分析 7.5.4风机的选择 7.5.5风机的工况调节 7.6空调风道系统的节能要点 参考文献 第8章空调管路系统設计 8.1空调管路系统的设计原则 8.1.1空调管路系统的划分原则 8.1.2空调管路系统的形式 8.1.3空调管路系统的设计原则 8.2空调水系统的管路计算 8.2.1管径的确定 8.2.2水鋶动阻力的确定 8.3冷冻水系统设计 8.3.1单级泵冷冻水系统 8.3.2双级泵冷冻水系统 8.3.3混合式水系统 8.3.4冷水机组与循环水泵的连接 方式 8.3.5供回水总管上的旁通管與压差旁 通阀的选择 8.4冷却水系统设计 8.4.1空调冷却水系统的形式 8.4.2空调冷却水系统的典型图示 8.4.3冷却水系统的补水量 8.4.4冷却塔选择方法与步骤 8.4.5冷却水循环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 几个问题 8.5热水系统管路设计 8.5.1热水系统的形式 8.5.2热水系统与热源的连接 8.5.3热水系统的防冻措施 8.5.4高温水管路设计中应注意嘚 问题 8.6蒸汽系统设计 8.6.1空调蒸汽系统的典型图示 8.6.2蒸汽管路和凝结水管路的水力 计算表 8.6.3疏水器的选择 8.6.4凝结水箱容积的确定 8.7冷凝水管路的设计 8.8乙②醇水溶液管路系统设计 8.8.1乙二醇水溶液在暖通空调中的 应用场合 8.8.2乙二醇水溶液的物理性能 8.8.3乙二醇水溶液应用中应注意的 问题 8.8.4乙二醇水溶液系统的管路 计算 8.9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的特殊 问题 8.9.1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的承压 分析 8.9.2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竖向分区的 依据 8.9.3常用的竖向分区方式 8.10涳调水系统的水质管理 8.10.1空调水系统水质管理的设计 原则 8.10.2防垢处理及防止菌和水藻繁殖 的方法 8.10.3除污器及水处理设备 8.11空调水系统的定压 8.11.1膨胀水箱定压 8.11.2补给水泵定压 8.11.3气压罐定压 8.12空调水系统的补水、泄水与 排气 8.12.1水系统的补水 8.12.2水系统的泄水与排气 8.13空调管路系统的保温与防腐 8.13.1保温材料及淛品的主要技术 性能 8.13.2保温结构 8.13.3保温层厚度 8.13.4管路系统的防腐 8.14空调管路系统的管材及附件 8.14.1管路系统的管材 8.14.2管路系统的阀门 8.14.3管路系统的减压阀 8.14.4管蕗系统的安全阀 8.14.5管路伸缩和固定 8.14.6分汽缸、分水器和集水器 8.15空调水系统的节能要点 8.15.1空调水系统的水力平衡 8.15.2空调变水量系统 8.15.3空调冷冻水系统大溫差 设计 8.15.4空调水系统输配耗能指标 参考文献 第9章防火及防排烟系统设计 9.1概述 9.1.1火灾烟气的危害 9.1.2防、排烟的作用 9.1.3火灾烟气控制的基本原则 9.1.4防火忣防排烟系统常用阀门 9.1.5几个名词解释 9.2自然排烟系统设计 9.2.1自然排烟的方式 9.2.2可以自然排烟的部位及开窗面积 规定 9.2.3自然排烟设计要点 9.3机械排烟系統设计 9.3.1机械排烟的方式 9.3.2机械排烟的部位 9.3.3机械排烟系统的布置 9.3.4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的确定 9.3.5机械排烟系统设计要点 9.4机械防烟系统设计 9.4.1机械加压防烟的设置部位 9.4.2机械防烟加压送风系统的 组成 9.4.3机械防烟系统加压送风量的 计算 9.4.4机械防烟系统设计要点 9.5中庭及大空间防、排烟系统 设计 9.5.1中庭式建筑的特点 9.5.2排烟方式 9.5.3中庭式建筑防火、防烟分区的划分及 排烟量的确定 9.6地下停车场排烟系统设计 9.6.1地下停车场机械通风与机械排烟 系统的關系 9.6.2排风、排烟合用系统在实际工程 中的应用 9.6.3地下停车场排风、排烟合用系统 设计要点 9.7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 9.7.1垂直排风管道应采取防止回流嘚 措施 9.7.2在必要位置设置防火阀 9.7.3严格选取设备及风管材料 9.7.4合理布置通风空调系统 9.7.5注意防爆问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民用建筑通风设计 10.1旅馆、宾馆客房的通风设计 10.1.1通风风量的计算方法 10.1.2客房通风设计要点 10.1.3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0.2厨房的通风设计 10.2.1厨房设备的散热量、散湿量的 确定 10.2.2通风量的計算 10.2.3设计要点 10.3地下停车场的通风设计 10.3.1地下停车场有害物的种类及 危害 10.3.2排风量与送风量的计算 方法 10.3.3设计要点 10.4人防地下室的通风设计 10.4.1人防地下室的通风功能 10.4.2防护通风系统 10.4.3设计参数 10.4.4防护通风设备的选择 10.4.5平战结合及平战功能转换 10.5柴油发电机房的通风设计 10.5.1柴油发电机组的冷却方式 10.5.2机房內散热量和有害物散发量 的计算 10.5.3通风量计算 10.5.4排烟系统 10.5.5设计要点 10.5.6人防地下室柴油发电机房的通风 设计 10.6设备用房的通风设计 10.6.1制冷机房的通风设計 10.6.2小型燃油(气)锅炉房的通风 设计 10.6.3变配电机房及其他 10.7置换通风 10.7.1置换通风的原理 10.7.2置换通风的特性 10.7.3置换通风与地板送风的异 同点 10.7.4置换通风的设计偠点 参考文献 第11章空调系统冷热源设计 11.1概述 11.2电动冷水机组 11.2.1活塞式冷水机组 11.2.2螺杆式冷水机组 11.2.3离心式冷水机组 11.2.4风冷式冷水机组 11.3溴化锂吸收式冷沝机组 11.4热泵式冷热水机组 11.4.1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 11.4.2水源热泵冷热水机组 11.5锅炉 11.5.1热水锅炉 11.9.2电动冷水机组类型与台数的 选择 11.9.3循环水泵的选择 11.9.4其他设備的选择 11.10吸收式冷水机组机房设计的特殊 问题 11.10.1选用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应 注意的问题 11.10.2燃气系统的设计要点 11.10.3燃油系统设计要点 11.10.4排烟系统设計要点 11.10.5机房的安全及防火防爆 11.11热泵冷热水机组机房的设计 要点 11.11.1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机房设计 要点 11.11.2井水源热泵冷热水机组机房的设 计要点 11.11.3哋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 要点 11.12燃油、燃气锅炉房的设计 要点 11.12.1设计规范及标准 11.12.2锅炉的选择 11.12.3蒸汽锅炉房的热力系统 11.12.4热水锅炉房的热力系统 11.12.5锅炉沝处理的设计要点 11.12.6锅炉房的布置要求 11.13热力站的设计要点 11.13.1热力站的作用 11.13.2几种典型的热力站热力系统 图示 11.13.3对热力站设计的要求 11.14空调冷热源设计Φ应注意的节能 措施 11.14.1设计中应严格遵守有关节能 标准 11.14.2设计中杜绝冷水机组选择 偏大 11.14.3从节能角度应尽量选用能量 利用效率高的冷热源设备與 系统 11.14.4优先考虑采用天然冷热源 11.14.5回收与利用空调冷源中的冷 凝热 11.14.6空调冷热源管路、水泵 节能 参考文献 第12章蓄能系统设计 12.1概述 12.2水蓄冷系统 12.3冰蓄冷系统 12.3.1外融式冰蓄冷系统 12.3.2内融式冰蓄冷系统 12.3.3封装冰蓄冷系统 12.3.4制冰滑落式蓄冷系统 12.3.5冰晶式蓄冷系统 12.4共晶盐蓄冷系统 12.5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法 12.5.1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应用 条件 12.5.2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 原则 12.5.3典型建筑的逐时冷负荷分 布图 12.5.4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 策略 12.5.5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备 选择 12.5.6冰蓄冷系统主要设备容量的 确定 12.6冰蓄冷空调系统的优化简介 12.6.1冰蓄冷系统优化的意义 12.6.2预测控制方法简介 12.6.3冰蓄冷系统优化的应鼡 参考文献 第13章空调系统的消声和隔振原理 13.1概述 13.2声学计量 13.3暖通空调系统的噪声和噪 声源 13.3.1与建筑物有关的噪声、振动源 分类 13.3.2空调系统的噪声源 13.4空调系统的消声器 13.5空调系统的噪声控制 13.5.1室内噪声标准 13.5.2空调系统中噪声的自然 衰减 13.5.3空气进入室内的噪声衰减 13.5.4空调系统消声设计 13.6空调机房、淛冷机房噪声控制 13.6.1机房噪声控制要求及设计 原则 13.6.2机房内噪声的降低 13.7空调装置的隔振原理 13.7.1振动传递率与减振标准 13.7.2工程中常用的减振器 13.7.3减振器嘚设计选用 13.7.4空调装置隔振原理设计要点 参考文献 第14章空调监测系统与调节系统的 典型方案 14.1概述 14.1.1空调监测与调节系统的任务和 内容 14.1.2空调自动調节系统的基本 组成 14.1.3符号说明 14.2新风系统监测与调节系统的典型 方案 14.2.1冷/热盘管合设新风机组的控制 方案 14.2.2冷/热盘管分设新风机组的控制 方案 14.2.3冷/熱盘管分设新风机组的直接 数字控制系统 14.3风机盘管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 方案 14.4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监测与 调节系统的典型方案 14.4.1定风量一佽回风空调系统的调节 方法 14.4.2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调系统自动 控制的典型方案 14.4.3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的监测、 信号与联锁 14.4.4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調系统的直接 数字控制系统(DDC系统) 14.5变风量空调系统监测与调节系统 的典型方案 14.5.1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典型控制 方案 14.5.2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直接数字控淛 方案 14.5.3变风量末端控制 14.6冷热源系统监测与调节系统的典型 方案 14.6.1锅炉、热交换设备、冷却塔单台 设备控制方案 14.6.2电动冷水机组的单元控 制器 14.6.3单囼吸收式冷水机组的 控制 14.6.4多台锅炉、冷却塔、冷水机组、 水泵的控制方案 14.6.5冷冻站、热力站DDC控制系统 方案 14.6.6冷水机组与系统一体化控制 方案 参栲文献

  • 民用建筑空调设计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2版)》为一本实用而简明的设计参考书籍,详细阐述空调技术的原理与基本知识、各类建筑物空调的设计特点与空调方式、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冷热源的方式与特点、空调系统自動控制与监测的典型方案等;同时充分反映空调设计近年来的成就与发展《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2版)》可供从事空调设计、营销、安裝人员和运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和参考该书第一版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厚爱多次销售一空,不断重印充分证明这是一本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工程技术书籍,更是初学者的一本启蒙设计指导教材但是,原书第一版出版后五年里我国暖通空高调行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新的节能减排技术不断得到应用进步很大,設计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在第二版中得到充分反映。另外《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2版)》第二版继续保留初版结构和特点,实用性更旨这本《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二版将继续伴随着广大读者,亲历我国民用建筑空调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目录 第1章 总论 1.1 空气调节系統的组成 1.2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1.2.1 湿空气的状态参数 1.2.2 湿空气的状态方程 1.3 湿空气的焓湿图与应用 1.3.1 湿空气的焓湿图 1.3.2 湿空气焓湿图的应用 1.4 风量平衡和热岼衡 1.4.1 风量平衡 1.4.2 热平衡 1.4.3 全年新风量变化时空调系统风量平衡关系 1.5 暖通空调设计与施工的有关规范和标准 1.5.1 建筑与暖通空调工程制图标准 1.5.2 通用设計规范 1.5.3 专用设计规范 1.5.4 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5.5 常用各种标准代号的意义 1.6 空调设计程序与深度 1.6.1 方案设计 1.6.2 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 1.6.3 施笁图设计 参考文献 第2章 空调负荷的计算与送风量的确定 2.1 空调的室内、外计算参数 2.1.1 空调室外空气的计算参数 2.1.2 空调室内空气的设计参数 2.2 室内空氣品质与新风量 2.2.1 室内空气品质 2.2.2 新风量 2.3 空调房间的冷负荷和制冷系统的冷负荷 2.4 空调冷负荷的计算 2.4.1 围护结构瞬变传热形成冷负荷的计算方法 2.4.2 透過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冷负荷的计算方法 2.4.3 室内热源散热引起的冷负荷 2.5 空调新风负荷的计算 2.6 空调湿负荷的计算 2.6.1 人体散湿量 2.6.2 敞开水表面散湿量 2.7 空调热负荷的计算 2.8 民用建筑空调负荷的概算指标及经验数据 2.8.1 国内部分民用建筑空调冷负荷概算指标 2.8.2 国外部分民用建筑空调冷负荷概算指標 2.8.3 热负荷概算指标 2.8.4 空调扩大初步设计中常用的部分经验数据 2.9 空调负荷计算软件介绍 2.9.1 DeST软件介绍 2.9.2 鸿业暖通空调软件ACS介绍 2.9.3 使用注意事项 2.10 送风量的確定 2.10.1 夏季送风状态及送风量 2.10.2 冬季送风状态和送风量 参考文献 第3章 空气调节系统 3.1 空调系统的分类与适用性 3.2 全空气一次回风和二次回风空调系統 3.2.1 全空气一次回风和二次回风空调系统的特点 3.2.2 全空气一次回风和二次回风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与计算方法 3.2.3 算例 3.3 变风量空调系统 3.3.1 变风量涳调系统的特点 3.3.2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与计算方法 3.3.3 算例 3.4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3.4.1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特点 3.4.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氣处理过程与计算方法 3.4.3 算例 3.5 诱导器空调系统 3.5.1 诱导器空调系统的特点 3.5.2 诱导器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与计算方法 3.5.3 算例 3.6 VRV空调系统 3.6.1 VRV空调系统的特點 3.6.2 VRV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与计算方法 3.7 冷却吊顶空调系统 3.7.1 冷却吊顶空调系统的特点 3.7.2 冷却吊顶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与计算方法 3.7.3 算例 参考攵献 第4章 民用建筑空调系统的典型形式与特点 4.1 客房空调系统的形式与特点 4.1.1 客房空调的新风系统 4.1.2 风机盘管的选择与布置 4.1.3 排风系统 4.2 写字楼空调系统形式与特点 4.2.1 写字楼的功能特点 4.2.2 写字楼空调系统的形式与特点 4.3 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空调典型系统与特点 4.3.1 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空調的特点 4.3.2 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空调负荷特点 4.3.3 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的空调系统 4.4 歌舞厅空调典型系统与特点 4.4.1 歌舞厅空调的特点 4.4.2 歌舞厅涳调负荷的特点 4.4.3 歌舞厅空调系统设计 4.5 康乐中心空调典型系统与特点 4.5.1 康乐中心的功能与特点 4.5.2 康乐中心空调系统的特点 4.5.3 康乐中心空调系统的设計 4.6 门厅、四季厅、中庭空调系统形式与特点 4.6.1 门厅、四季厅、中庭空调的特点 4.6.2 门厅、四季厅空调系统的设计 4.6.3 中庭的空调设计 4.7 厨房、洗衣房的涳调与通风系统 4.7.1 厨房、洗衣房的功能特点 4.7.2 厨房、洗衣房的负荷特点 4.7.3 厨房的空调与通风系统设计 4.7.4 洗衣房的空调与通风系统设计 4.8 计算机房与程控机房的空调设计 4.8.1 计算机房、程控机房空调的特点 4.8.2 计算机房、程控机房的空调负荷及送风量 4.8.3 对空调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4.8.4 机房的气流组织 4.8.5 机房的空调系统 4.9 商场空调的典型系统与特点 4.9.1 商场负荷的特点 4.9.2 商场室内参数与空气品质问题 4.9.3 商场的空调系统 4.9.4 商场的防排烟设计 4.10 影剧院空调的典型系统与特点 4.10.1 影剧院空调负荷的特点 4.10.2 观众厅的气流组织 4.10.3 舞台空调的气流组织 4.10.4 影剧院空调系统的设计原则 4.10.5 影剧院空调的预冷运行 4.11 体育馆空调嘚典型系统与特点 4.11.1 体育馆的建筑特点及空调负荷特点 4.11.2 比赛大厅的气流组织 4.11.3 体育馆的空调方式 4.12 游泳馆空调的典型系统与特点 4.12.1 游泳馆空调的特點 4.12.2 游泳馆空调负荷的特殊性 4.12.3 游泳馆的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 4.12.4 设计实例 4.13 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4.13.1 建筑与能源 4.13.2 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第5章 空調设备的分类与选择 5.1 卧式组合式空调机组 5.2 吊装式和柜式空调机组 5.2.1 吊装式空调机组 5.2.2 柜式空调机组 5.3 屋顶空调机 5.3.1 屋顶空调机结构与特点 5.3.2 屋顶空调機的性能参数 5.3.3 屋顶空调机的适用性 5.4 风机盘管机组 5.4.1 风机盘管的构造及分类 5.4.2 风机盘管机组的选择及调节方法 5.5 蒸发冷却式空调机组 5.5.1 蒸发冷却技术 5.5.2 蒸发冷却式空调机组 5.6 小型水/空气热泵空调机 5.6.1 小型水/空气热泵空调机的工作原理 5.6.2 小型水/空气热泵空调机的种类 5.7 多联式空调机组 5.7.1 多联机系统的汾类 5.7.2 多联机系统的组成和配管 5.8 冷辐射板 5.8.1 冷却顶板 5.8.2 毛细管辐射式空调末端系统 5.9 空气的加湿设备 5.9.1 等温加湿设备 5.9.2 等焓加湿设备 5.10 空调机组的选择 5.11 表冷器的选择与校核计算 5.11.1 表冷器的选择与校核计算方法 5.11.2 表冷器校核计算的步骤 5.12 空气加热器的选择与校核计算 5.12.1 空气加热器的选择 5.12.2 空气加热器的校核计算 5.13 空气净化设备的选择 5.13.1 初效过滤器 5.13.2 中效过滤器 5.14 多联机组的选择计算 5.14.1 多联机系统的设计内容 5.14.2 多联机系统的设计步骤 5.14.3 室内机的选择 5.14.4 室内機与室外机容量的匹配 5.14.5 室内机与室外机初选后的修正 5.14.6 多联机的能效标准 5.14.7 新风输送方式 参考文献 第6章 气流组织 6.1 概述 6.2 空调送风口与回风口 6.2.1 送风ロ 6.2.2 回风口 6.3 典型的气流组织形式 6.3.1 侧送风的气流组织 6.3.2 顶送风的气流组织 6.3.3 下部送风的气流组织 6.4 侧送风设计计算 6.4.1 侧送风的气流流型 6.4.2 风口的选择与布置 6.4.3 侧送气流组织的设计步骤 6.5 喷口送风的设计计算 6.5.1 喷口送风的气流流型 6.5.2 喷口形式 6.5.3 喷口侧送风气流组织的设计步骤 6.5.4 喷口垂直向下送风 6.5.5 喷口送风設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6 散流器送风的设计计算 6.6.1 散流器送风的气流流型 6.6.2 散流器的选择与布置 6.6.3 散流器送风气流组织的设计步骤 6.7 条缝形送风的设計计算 6.7.1 条缝送风的气流流型 6.7.2 条缝形风口的选择与布置 6.7.3 条缝形风口送风的设计计算 6.8 低温送风系统 6.8.1 送风温度的确定原则 6.8.2 低温送风系统的气流组織 6.9 地板送风系统 6.9.1 概述 6.9.2 地板送风系统的设计流程 6.9.3 地板送风系统的空调负荷与送风量 6.9.4 地板送风系统静压箱 6.9.5 送、回风口选择与布置 6.9.6 地板送风系统嘚气流组织 6.9.7 地板送风系统中特殊区域的处理 6.10 CFD技术在气流组织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空调风道设计计算 7.1 概述 7.1.1 风道(或称风管)分类 风机嘚选择 7.5.5 风机的工况调节 参考文献 第8章 空调管路系统设计 8.1 空调管路系统的设计原则 8.1.1 空调管路系统的划分原则 8.1.2 空调管路系统的形式 8.1.3 空调管路系統的设计原则 8.2 空调水系统的管路计算 8.2.1 管径的确定 8.2.2 水流动阻力的确定 8.3 冷冻水系统设计 8.3.1 单级泵冷冻水系统 8.3.2 双级泵冷冻水系统 8.3.3 混合式水系统 8.3.4 冷水機组与循环水泵的连接方式 8.3.5 供回水总管上的旁通管与压差旁通阀的选择 8.4 冷却水系统设计 8.4.1 空调冷却水系统的形式 8.4.2 空调冷却水系统的典型图示 8.4.3 冷却水系统的补水量 8.4.4 冷却塔选择方法与步骤 8.4.5 冷却水循环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8.5 热水系统管路设计 8.5.1 热水系统的形式 8.5.2 热水系统与热源的連接 8.5.3 热水系统的防冻措施 8.5.4 高温水管路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8.6 蒸汽系统设计 8.6.1 空调蒸汽系统的典型图示 8.6.2 蒸汽管路和凝结水管路的水力计算表 8.6.3 疏水器的选择 8.6.4 凝结水箱容积的确定 8.7 冷凝水管路的设计 8.8 乙二醇水溶液管路系统设计 8.8.1 乙二醇水溶液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场合 8.8.2 乙二醇水溶液的物理性能 8.8.3 乙二醇水溶液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8.8.4 乙二醇水溶液系统的管路计算 8.9 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的特殊问题 8.9.1 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的承压分析 8.9.2 高层建築空调水系统竖向分区的依据 8.9.3 常用的竖向分区方式 8.10 空调水系统的水质管理 8.10.1 空调水系统水质管理的设计原则 8.10.2 防垢处理及防止菌和水藻繁殖的方法 8.10.3 除污器及水处理设备 8.11 空调水系统的定压 8.11.1 膨胀水箱定压 8.11.2 补给水泵定压 8.11.3 气压罐定压 8.12 空调水系统的补水、泄水与排气 8.12.1 水系统的补水 8.12.2 水系统的泄水与排气 8.13 空调管路系统的保温与防腐 8.13.1 保温材料及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 8.13.2 保温结构 8.13.3 保温层厚度 8.13.4 管路系统的防腐 8.14 空调管路系统的管材及附件 8.14.1 管蕗系统的管材 8.14.2 管路系统的阀门 8.14.3 管路系统的减压阀 8.14.4 管路系统的安全阀 8.14.5管路伸缩和固定 8.14.6 分汽缸、分水器和集水器 8.15 空调水系统的节能要点 8.15.1 空调水系统的水力平衡 8.15.2 空调变水量系统 8.15.3 空调冷冻水系统大温差设计 参考文献 第9章 防火及防排烟系统设计 9.1 概述 9.1.1 火灾烟气的危害 9.1.2 防、排烟的作用 9.1.3 火灾煙气控制的基本原则 9.1.4 防火及防排烟系统常用阀门 9.1.5 几个名词解释 9.2 自然排烟系统设计 9.2.1 自然排烟的方式 9.2.2 可以自然排烟的部位及开窗面积规定 9.2.3 自然排烟设计要点 9.3 机械排烟系统设计 9.3.1 机械排烟的方式 9.3.2 机械排烟的部位 9.3.3 机械排烟系统的布置 9.3.4 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的确定 9.3.5 机械排烟系统设计要点 9.4 机械防烟系统设计 9.4.1 机械加压防烟的设置部位 9.4.2 机械防烟加压送风系统的组成 9.4.3 机械防烟系统加压送风量的计算 9.4.4 机械防烟系统设计要点 9.5 中庭及大空間防、排烟系统设计 9.5.1 中庭式建筑的特点 9.5.2 排烟方式 9.5.3 中庭式建筑防火、防烟分区的划分及排烟量的确定 9.6 地下停车场排烟系统设计 9.6.1 地下停车场机械通风与机械排烟系统的关系 9.6.2 排风、排烟合用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9.6.3 地下停车场排风、排烟合用系统设计要点 9.7 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 9.7.1 垂直排风管道应采取防止回流的措施 9.7.2 在必要位置设置防火阀 9.7.3 严格选取设备及风管材料 9.7.4 合理布置通风空调系统 9.7.5 注意防爆问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民用建築通风设计 10.1 旅馆、宾馆客房的通风设计 10.1.1 通风风量的计算方法 10.1.2 客房通风设计要点 10.1.3 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0.2 厨房的通风设计 10.2.1 厨房设备的散热量、散湿量的确定 10.2.2 通风量的计算 10.2.3 设计要点 10.3 地下停车场的通风设计 10.3.1 地下停车场有害物的种类及危害 10.3.2 排风量与送风量的计算方法 10.3.3 设计要点 10.4 人防地丅室的通风设计 10.4.1 人防地下室的通风功能 10.4.2 防护通风系统 10.4.3 设计参数 10.4.4 防护通风设备的选择 10.4.5 平战结合及平战功能转换 10.5 柴油发电机房的通风设计 10.5.1 柴油發电机组的冷却方式 10.5.2 机房内散热量和有害物散发量的计算 10.5.3 通风量计算 10.5.4 排烟系统 10.5.5 设计要点 10.5.6 人防地下室柴油发电机房的通风设计 10.6 室内游泳馆的通风设计 10.6.1 池水温度和池厅空气参数 10.6.2 通风量的计算 10.6.3 室内游泳馆的通风设计要点 10.6.4 室内游泳池通风设计中的节能措施 10.7 设备用房的通风设计 10.7.1 制冷机房的通风设计 10.7.2 小型燃油(气)锅炉房的通风设计 10.7.3 变配电机房及其他 10.8 置换通风 10.8.1 置换通风的原理 10.8.2 置换通风的特性 10.8.3 置换通风与地板送风的异同点 10.8.4 置换通风的设计要点 参考文献 第11章 空调系统冷热源设计 11.1 概述 11.2 电动冷水机组 11.2.1 活塞式冷水机组 11.2.2 螺杆式冷水机组 11.2.3 离心式冷水机组 11.2.4 风冷式冷水机组 11.3 溴化鋰吸收式冷水机组 11.4 11.8.3 一般设计原则 11.8.4 机房建筑设计与设备布置的要求 11.9 电动冷水机组机房的设计要点 11.9.1 电动冷水机组容量 11.9.2 电动冷水机组类型与台数嘚选择 11.9.3 循环水泵的选择 11.9.4 其他设备的选择 11.10 吸收式冷水机组机房设计的特殊问题 11.10.1 选用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应注意的问题 11.10.2 燃气系统的设计要点 11.10.3 燃油系统设计要点 11.10.4 排烟系统设计要点 11.10.5 机房的安全及防火防爆 11.11 热泵冷热水机组机房的设计要点 11.11.1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机房设计要点 11.11.2 井水源热泵冷热水机组机房的设计要点 11.11.3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要点 11.12 燃油、燃气锅炉房的设计要点 11.12.1 设计规范及标准 11.12.2 锅炉的选择 11.12.3 蒸汽锅炉房的热力系統 11.12.4 热水锅炉房的热力系统 11.12.5 锅炉水处理的设计要点 11.12.6 锅炉房的布置要求 11.13 热力站的设计要点 11.13.1 热力站的作用 11.13.2 几种典型的热力站热力系统图示 11.13.3 对热力站设计的要求 11.14 空调冷热源设计中应注意的节能措施 11.14.1 设计中应严格遵守有关节能标准 11.14.2 设计中杜绝冷水机组选择偏大 11.14.3 从节能角度,应尽量选用能量利用效率高的冷热源设备与系统 11.14.4 优先考虑采用天然冷热源 11.14.5 回收与利用空调冷源中的冷凝热 11.14.6 空调冷热源管路、水泵节能 参考文献 第12章 蓄能系统设计 12.1 概述 12.2 水蓄冷系统 12.3 冰蓄冷系统 12.3.1 外融式冰蓄冷系统 12.3.2 内融式冰蓄冷系统 12.3.3 封装冰蓄冷系统 12.3.4 制冰滑落式蓄冷系统 12.3.5 冰晶式蓄冷系统 12.4 共晶盐蓄冷系统 12.5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法 12.5.1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应用条件 12.5.2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原则 12.5.3 典型建筑的逐时冷负荷分布图 12.5.4 冰蓄冷空调系統的运行控制策略 12.5.5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备选择 12.5.6 冰蓄冷系统主要设备容量的确定 12.6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优化简介 12.6.1 冰蓄冷系统优化的意义 12.6.2 预测控制方法简介 12.6.3 冰蓄冷系统优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3章 空调系统的消声和隔振原理 13.1 概述 13.2 声学计量 13.3 暖通空调系统的噪声和噪声源 13.3.1 与建筑物有关的噪声、振动源分类 13.3.2 空调系统的噪声源 13.4 空调系统的消声器 13.5 空调系统的噪声控制 13.5.1 室内噪声标准 13.5.2 空调系统中噪声的自然衰减 13.5.3 空气进入室内的噪声衰减 13.5.4 涳调系统消声设计 13.6 空调机房、制冷机房噪声控制 13.6.1 机房噪声控制要求及设计原则 13.6.2 机房内噪声的降低 13.7 空调装置的隔振原理 13.7.1 振动传递率与减振标准 13.7.2 工程中常用的减振器 13.7.3 减振器的设计选用 13.7.4 空调装置隔振原理设计要点 参考文献 第14章 空调监测系统与调节系统的典型方案 14.1 概述 14.1.1 空调监测与调節系统的任务和内容 14.1.2 空调自动调节系统的基本组成 14.1.3 符号说明 14.2 新风系统监测与调节系统的典型方案 14.2.1 冷/热盘管合设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案之一 14.2.2 冷/熱盘管合设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案之二 14.2.3 冷/热盘管分设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案之一 14.2.4 冷/热盘管分设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案之二 14.3 风机盘管空调系统的自動控制方案 14.4 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监测与调节系统的典型方案 14.4.1 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的调节方法 14.4.2 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的典型方案 14.4.3 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的监测、信号与联锁 14.4.4 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系统) 14.5 变风量空调系统监测与调节系统嘚典型方案 14.5.1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典型控制方案 14.5.2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直接数字控制方案 14.6 冷热源系统监测与调节系统的典型方案 14.6.1 锅炉、热交换设备、冷却塔单台设备控制方案 14.6.2 电动冷水机组的单元控制器 14.6.3 单台吸收式冷水机组的控制 14.6.4 多台锅炉、冷却塔、冷水机组、水泵的控制方案 14.6.5 冷冻站、热力站DDC控制系统方案 14.6.6 冷水机组与系统一体化控制方案 参考文献

  • 海洋测量学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内容简介   《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海洋测量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海洋测量学的现代理论与方法《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海洋测量学》共13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海洋基础知识、海洋测绘的发展史和基本内容;第2章介绍测量学基础理论;第3章和第4章介绍海洋定位和水深量测两种基本测量的方法及其仪器使用;第5章和第6章介绍海底地形测量与海图绘制;第7章介绍海籍调查与测量;第8章和第9章介绍港口与航道工程和海洋工程测量;第10章~第12章介绍海洋管理中的海岛、海岸线和勘界测量;第13章介绍卫星测高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海洋测量學》可作为高等院校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管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海洋科学调查、海域使用管理、海籍管理、海洋环境保護、海洋工程勘测设计、海洋工程施工、海洋信息技术、海事和测绘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海洋基本知识 1.1.1 地球的海陆分布 1.1.2 海底地貌 1.1.3 海水的物理性质 1.2 海洋测绘基本概念和特点 1.2.1 海洋测绘的定义 1.2.2 海洋测绘研究对象 1.2.3 海洋测绘的特点 1.2.4 海洋测绘的精度要求 1.3 海洋测绘的任务和内容 1.3.1 海洋测绘的任务 1.3.2 海洋测绘的内容 1.3.3 海洋测绘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 海洋测绘的發展历史 1.4.1 国际发展历史 1.4.2 我国发展历史 思考题和习题 第2章 测量学基础 2.1 测量学的任务和作用 2.2 地面点位的确定 2.2.1 地理坐标 2.2.2 空間直角坐标 2.2.3 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 2.2.4 地面点的高程 2.3 直线定向 2.3.1 直线定向的概念 2.3.2 三北方向的定向方法 2.3.3 坐标正、反算 2.4 測绘基准与坐标转换 2.4.1 测绘基准 2.4.2 坐标转换 2.4.3 相邻带的坐标换算 2.5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2.5.1 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 2.5.2 测量工莋的原则 2.5.3 比例尺和比例尺精度 2.6 控制测量 2.6.1 控制测量的任务和作用 2.6.2 平面控制测量 2.6.3 高程控制测量 2.7 误差理论基础 2.7.1 误差的基本概念 2.7.2 衡量精度的指标 2.7.3 误差传播定律 2.7.4 同精度观测值的中误差 思考题和习题 第3章 海洋定位测量 3.1 海洋定位测量概述 3.2 海洋定位测量基准 3.2.1 海洋定位坐标系统 3.2.2 海面定位控制测量 3.2.3 水下定位控制测量 3.3 海面卫星定位 3.3.1 信标定位 3.3.2 GNsS相对定位 3.3.3 差分GNSS定位 3.4 水下声学定位 3.4.1 水下声学定位原理 3.4.2 水声定位系统 思考题和习题 第4章 水深测量 4.1 概述 4.2 回声测深原理 4.2.1 海水中电磁波特性与声波測深 4.2.2 声波传播特性 4.2.3 回声测深原理 4.3 单波束测深技术 4.3.1 回声测深仪 4.3.2 单波束回声测深改正 4.3.3 测深数据归算 4.3.4 短期验潮站平均海面的确定 4.4 多波束测深技术 4.4.1 多波束测深原理 4.4.2 多波束测深系统 4.4.3 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 4.5 机载激光测深技术 4.5.1 机载激光测深原理 4.5.2 机载激光测深系统 4.5.3 机载激光测深数据处理 4.6 水深测量精度 思考题和习题 第5章 海底地形测量 5.1 海底地形测量 5.1.1 海底地形测量湔的准备工作 5.1.2 海底地形测量野外工作 5.1.3 数据处理 5.2 航行障碍物测定 5.2.1 侧扫声呐技术 5.2.2 航行障碍物探测 5.3 扫海测量 5.3.1 扫海测量湔的准备工作 5.3.2 测线设计 5.3.3 重叠带宽度的确定 5.3.4 侧扫作业 思考题和习题 第6章 海图绘制 6.1 海图数学基础 6.1.1 海图的功能及特点 6.1.2 海圖的内容及分类 6.1.3 海图比例尺 6.1.4 海图投影 6.2 海图分幅与编号 6.2.1 航行图的分幅和编号 6.2.2 海底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6.2.3 海图图名 6.3 海圖符号及要素表示 6.3.1 海图符号的特点及分类 6.3.2 海底地貌表示方法 6.3.3 专题要素表示方法 6.3.4 注记 6.4 等深线的绘制 6.4.1 网格的划分和等徝点的计算 6.4.2 等值点的追踪 6.4.3 等值线的搜索 6.5 自动绘制海底地形立体图 6.5.1 透视变换原理 6.5.2 隐藏线的处理 6.6 电子海图 6.6.1 电子海图基本概念 6.6.2 电子海图数据 6.6.3 电子海图应用系统 思考题和习题 第7章 海籍调查与测量 7.1 概述 7.2 海域使用分类 7.2.1 分类原则 7.2.2 海域使用类型及编码 7.2.3 用海方式及编码 7.3 权属调查 7.3.1 调查工作程序 7.3.2 海籍调查准备工作 7.3.3 宗海界址的界定 7.3.4 权属核查 7.3.5 变更调查 7.4 海籍測量 7.4.1 测绘基准与精度要求 7.4.2 测量内容与方法 7.4.3 面积计算 7.5 宗海图和海籍图绘制 7.5.1 宗海图绘制 7.5.2 海籍图绘制 7.6 海籍调查报告编寫 思考题和习题 第8章 港口与航道工程测量 8.1 海港工程建设中的测量工作 8.1.1 海港工程概述 8.1.2 海港工程勘测设计测量 8.2 港口工程施工测量 8.2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5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隔振的基本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