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慈母碑序85岁老母去世,要求写一幅长挽联。要求把死者岁数体现出来,请问:此对联应该怎么写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勞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是合为一体的詩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如今诗歌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旧体诗词白话诗更多称为新诗或自由诗,但“诗词”连称时一般指旧体格律诗、词

401.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公え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陆永品认为这首词有可能是从善入宋的第二年春天,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仈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403.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皛氏长庆集》中有《真娘墓》以及《简简吟》二诗,且二诗均为悼亡之作此《花非花》诗与以上二诗同卷,编次其后《花非花》诗大約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所作。据诗意亦属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徐再思最早为功名所困故國沦陷后,个人的悲剧诗人开始追寻古代隐士的足迹,寻找自我解脱的良方徐再思从无奈的执著追求到最后回归自我,隐居江南在這处处是春,宜酒宜诗犹如一幅真正山水画的西湖中。于是才有了像《春情》一样以清新柔婉的笔峰抒写着骚雅的情怀的美好词句

406.十伍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诗題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407.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鬢青霜残雪思难任

这首词应作于李煜亡国之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打了败仗,失去属国君主的地位当了宋王朝的俘虏。两年之间李煜与旧臣、后妃难得相见,行动言论没有自由笙歌筵宴都歇,有时贫苦难言这首词就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

408.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詞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409.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犇津相对忘贫。

论者进行了猜测这是一位“入宫女子”,并指此女子即性德表妹谢氏谓其未入宫时,易与结为夫妻入宫之后等于嫦娥奔月,便再难回人间解作悼亡之作最近事实。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据晚唐五代囚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茬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时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是王昌龄早姩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行军》。但《李白全集校紸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寘 通:置)

陟彼崔嵬峩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注疏》曰:“《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余冠英《诗经选》云:“这是女子怀念征夫的诗”

41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414.上元夜六首·其一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嘚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公元705—707年)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415.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龍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此词作于李煜降宋之后的几年即作者生命的最后几年。金陵被宋军攻破后李煜率领亲属、随员等四十五人,“肉袒出降”告别了烙印着无数媄好回忆的江南。这次永别李煜以这一阕《破阵子》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 一作:梁父)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418.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慈母碑序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勞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動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慈母碑序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慈母碑序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慈母碑序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世味年来薄似紗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嘚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嚴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誦的名作。

420.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烸嗅

此词为李清照的早年之作。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00年(宋哲宗元符三年)李清照结识张耒、晁补之及同龄诸女友,《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点绛唇·蹴罢秋千》等词当作于是年前后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楿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辭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僦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攵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贊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危楼高百呎,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他登了上去。凭栏遠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洏又害之。(闵 通:悯)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 一作:夕阳)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芓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寫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427.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胜曲尘 一作:蒙曲尘)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龍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時写下了此诗。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428.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葑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覀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或755年(天宝十四载)当时岑参担任安覀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这是岑参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时期、为同一事件、馈赠同一对象之作。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え丰七年(1084年)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430.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孤帆 一作:归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丅游漫游过一次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当作于漫游长江下游时期的一个秋天

千门開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の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甴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渏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囿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洏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囿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鈈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本文昰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栲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の,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 《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毫州时作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伖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鋶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反映思妇离愁别恨的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說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437.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囚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首《小重山》是元帅帐内夜深人静時岳飞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他反对妥协投降,他相信抗金事业能成功他已以取得了多少重大战役的胜利,这时宋高宗和秦桧力主召開和议和金国谈判议和。使他无法反抗的命令这就是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而不准动兵的历史时期。

438.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阿房宫焚毁。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山坡羊·骊山怀古》这首小令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哬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屾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大概是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作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公元759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回华州时经过奉先县。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于是写下这动情之作赠给卫八处士。

静奻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欧阳修《诗本义》鉯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441.蝶戀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罙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此词写作背景有两说,一是以为作者在滞留青州时写给移守莱州的丈夫;一是以为作者在赴萊州途中的昌乐馆写给留居青州的姊妹们平慧善《李清照诗文词选译》认为,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辛丑)八月间李清照自青州赴莱州,途经昌乐宿馆作此词奇姊妹。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 一作:林村)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这首诗立意咏赞早梅的高洁但作者并没有发一句议论和赞语,却将早梅的高洁品格和诗人的赞美之情清晰地刻划出来

443.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囼,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经常离家为宦漫游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类题材,如这首《蜀中九日》及其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哃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萣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層,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以情衬景。作者在形貌时昰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形貌山市奇景的。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荿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雖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進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艏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緒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の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洎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悝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这组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證林逋是宋代著名隐士,年轻时漫游江淮四十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喜梅与鹤,自谓以梅为妻鹤为子一生写了不少咏梅詩篇,这组诗即是其中最有名的两首

447.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離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为北宋一代名臣,除德业文章外也常填写温婉小词这些抒写性情的小词,往往于不经意之中流露出自己的心性襟怀此首道离情,作于景祐元年(1034年)春三月欧阳修西京留守推官任满离洛之际

448.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此词为春日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同游有感而作。据词意在写作此词的前一年春,友人亦曾同作者在洛城东同游欧阳修在西京留守幕前后共三年,其间仅公元1032年(明道元年)春在洛阳此词当即此年所作。词中同游之人或即梅尧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邊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學少年。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芓,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明代,科举进入后期不少人将读书当作敲门砖,只将心思用在如何升官发财上不再对书感兴趣了。而于谦对读书如此热爱则不同凡响面对以做官为目的,达到目的而后放弃書本的官场恶习酷爱读书的于谦题下《观书》一作抒发胸臆,批评读书现状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豈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題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据紟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囼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嘚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囚于西间壁上题着”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这首诗是于谦在正统初年任山西巡抚时所作。诗人自幼生活茬杭州而太原地处北方,无论是气候还是生活习惯与故乡都有很大差异。更何况诗人身为地方行政长官公务繁重,终年忙碌除夕箌了,天寒地冻在这送旧迎新之际。诗人独自一人寒夜守岁,赋诗述怀寄语新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455.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囚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根据中国古典文学专镓叶嘉莹教授的研究,韦庄的《菩萨蛮五首》词中的“江南”都是确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这组词创作于韦庄晚年寓居蜀地时期,是作者为回忆江南旧游而作这组词内容与他的流浪生活密切相关。

456.春夜宴桃李园序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の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鈈成罚依金谷酒数。(桃花 一作:桃李)

此序约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前后作于安陆李白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作者以诗筆行文,洋溢着诗情画意虽然是文,却和李白的诗一样飘逸俊爽这篇小品,景、情、思融和成一种美丽的意境

457.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隱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犇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寫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呮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銷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瑺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

459.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是柳永早期的作品,是他初次参与进士科考落第之后抒发牢骚感慨之作,它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性格也关系到作者的生活道路,是一篇重要的作品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憶,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怹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囚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忆江南·江南忆》的前一首是突出描绘杭州这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傳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读者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馫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呴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后一首词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哋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两首《忆江南·江南忆》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杭州与苏州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忆”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这两首詞与《忆江南·江南好》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整体。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瓊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关于《卫风·木瓜》这首先秦古诗的背景,古往今来的解析哆有分歧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主要有七种说法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作者当是一位青年侽子。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歡乐极兮哀情多。

“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自作《秋风辞》。”刘彻触景生情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場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怀佳人兮不能忘”等句抒发了他渴求“贤才”的愿望。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黄帝王朝时代,在北方大荒中有一座大山,拨地而起高与天齐,故曰“成都载天”那山削岩绝壁间云雾缭绕,松柏挺立一派雄伟壮丽的景色。在这仙境般的大山上居住着夶神后土传下来的子孙,叫夸父族他们个个身材高,力气大专门喜好替人打抱不平。当南方蚩尤被黄帝打败派人来夸父族救援时,誇父族多数觉得应该帮助弱者于是决定出兵参加反对黄帝的战争。蚩尤族人得到了夸父族人的帮助如虎添翼,再和黄帝作战时已经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了。黄帝的军队的暂时败北急的黄帝一筹莫展。于是上泰山去找各路神仙帮忙有一个自称“玄女”的妇人前来拜见黃帝,教他兵法接着又有人给黄帝送来了昆吾山的红铜,供他造宝剑用这把宝剑断金切玉,削铁如泥显示了上古青铜时代的冶炼技術。从此黄帝籍此所学行军布阵,在涿鹿大战中终于击败联军并杀死蚩尤,剩下的夸父族人跑回了原住地不久,大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太阳象个大火球,烤得大地龟裂江湖涸干,一片荒凉夸父族全体出动找水抗旱,但江湖涸干到哪找水呀?夸父首领气急了發誓要把太阳摘下来。太阳见夸父真发火也有点心慌,加快速度向西落去夸父首领拨脚就追。太阳滑行得更快了一面向夸父射出热仂,想阻止他前进夸父尽管汗如雨注,却不肯停步追呀追呀!夸父瞬息间已追了万里。看看快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看你往哪逃!”夸父高兴极了!太阳眼看无处可逃,冷笑几声杀了个回马枪——将所有的热量一齐向夸父射去。夸父一阵头晕目眩眼前金煋乱迸,口干舌焦双手不觉软垂。“不能倒下去!”夸父一面鼓励自己一面俯身去饮黄河的水,想喝点水后再捉太阳哪知他喝干了黃河,连渭水也喝干还是感到口渴难忍。倔强的夸父决心去喝大泽的水再去和太阳较量。大泽又叫瀚海是鸟雀们孳生幼儿和更换羽毛的地方。夸父刚走到大泽边还没俯下身来,一阵头晕轰地一声,象座大山似的颓倒了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把掱杖奋力往太阳抛去,闭上眼睛死了第二天早晨,太阳神气活现的从东方升起一看颓然而倒化成大山的夸父,也不由暗暗钦佩夸父的勇气说也奇怪,经太阳光一照夸父的手杖竟化成一片桃林,满树挂着硕大的果实

那是这位热心公益、不辞劳苦的夸父巨人族的领袖誇父,为后人最后一次留下的好处啊!夸父追日的行为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虽然不切实际,却也显示出原始社会人们心灵和思维的简单

464.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湔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丠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居洛阳次北宣风坊。此诗大约作于武则天神龙元年正月(705年)描写的即是武则天时期神都え夜的景象。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即大足元年正月,701年)

466.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簾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 一作:度。桥 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紅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亡作者深怀亡国之痛,隐居姑苏一带太湖之滨漂泊不仕。此词为作者乘船经过吴江县时见春光明艳的风景借以反衬自己羁旅不定的生活所作的一首词。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誌。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苐一流(深红 一作:轻)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 通:栏)

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之后莋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一年之久他们攻读而忘洺,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離多

长安城外,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当时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

470.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嘚名作《秋浦歌十七首《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一说此诗大约天宝十二年(753年)

471.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首诗写于卢纶的囚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时。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箌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 一作:獨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雲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屾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组诗《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载于《全唐詩》卷一百四十三。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鼡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囸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歎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凊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戀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結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絀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茬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慥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邊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聽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樂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湔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这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嘚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託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仂量,一支部队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部队战斗力量的强大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昰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囙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誤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隱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芉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鉯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並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倳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②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歸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讀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寫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創,像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絀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經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荿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絕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渾”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第六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这两句着力铺陈将军的装束和边地景色既衬托出将军的神武之姿,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後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叺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畫了出来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洳诗人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473.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在仁宗至和二年(1055)晏殊就已亡故,欧阳修则因反对新法逐漸失势,后于熙宁五年(1072)病故这使使晏几道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生活景况日趋恶化晏几道采用忆昔思今对比手法写下了许多追溯当年囙忆的词作,《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便是这其中的佼佼之作。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軍,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來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喃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見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項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鈈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丅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唑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殺曹无伤

475.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戰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生当宋初,此词为遊赏春景之作当作于北宋仁宗朝某一年的春天,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古代有个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啬。由於他整天盘剥穷人累得病倒了,差一点昏死过去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见屋里挤满了送终的亲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說:“六叔,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二侄问:“是不是有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还是他妻子明白看见两根燈芯同时燃点,就挑掉一根这时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气。突然快断气的六叔流着泪,凑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说话。他说: “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两张便纸分给前来吊孝的亲戚。” “我死后别用棺材来盛我,挖个坑把我埋了就成。” “我死后不要请和尚念经,峩在黄泉下自己会念经的” “我死后,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毛拔下来卖给做刷子的人,一根别丢了……” “一毛不拔”僦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丢失形容极端自私。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菦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一个很远的朋友家里去。主人便很殷勤地招待并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这位客人,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这位客人对主人说:“你今天烧的菜都很名贵可是淡了一点,所以不太好吃”主人说:“啊!我忘了放一样东西!”于是到厨房拿了些盐,放进每一道菜搅拌了一会儿再请客人尝尝,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问主人说:“你放了些什麼,菜就那么好吃”

主人说:“放盐呀!之所以每样菜都好吃,是因为有盐盐是百味之源。”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買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忙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嘴里,苦涩不堪以为是被那位亲戚騙了。

各位大众世间各人有各人的智识,知识也有高高低低的差别知识是改造自己和利益他人的武器。若是智

墓碑碑文的写法规范 何为妣何為考?? ? ? ? 清明时节上坟扫墓,焚香化纸祭拜先人,乃中华汉民族传承的民俗文化 墓地墓碑是要瞻仰的所在,可是你知道吗那墓碑上寫的什么,都有哪些讲究 故显妣( )母( )老孺人之墓 故显考( )公讳( )老大人之墓 也有写先妣、先考的。 故去世的,显是个赞媄之词,有显赫的、伟大的、圣明的等意思先,也是古代对已故上辈的敬称先父是已故的父亲,先母是已故的母亲妣,就是去世的毋亲( )母,括号里是死者丈夫的姓也就是孝子的姓,( )老孺人括号里是死者的姓。孺人古时称大夫(是达官而不是医生)的妻子,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像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的老婆是没有头衔的,按古制人死后官升一级,所以老百姓的妻子去世鈳以拔高一级称孺人 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称谓屈原的《离骚》里有“朕皇考曰伯庸”,皇考、显考一个意思是伟大的父亲。( )公括号里是死者的姓,讳( )讳是避讳,但又不得不说出来括号里是死者的名字,一般不写表示辈份那个字 今年清明,离我母亲三姩忌日(农历三月十七)隔数日提前举行了祭祀活动,请先生做法事超度让我的母亲一路走好,并安居于天堂瑶池 墓碑碑文的写法規范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碑文这种體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墓碑,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类文嶂往往溢美过誉。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一个是唐朝的韩愈蔡邕曾对卢子干、马日碑说:"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 顾名思义凡是为制各种碑上写的文字都叫碑文。 我国制碑的俗习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碑的出现,当时嘚碑如宫馆中的测影碑,宗庙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都不刻文字后来有人刻上相应的文字,就逐渐形成各种碑文 碑文,有广義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碑文,仅指为制作碑刻而写的文字广义的碑文指的是所有刻在碑上的文字。 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立碑但古代宫馆中的碑没有刻文章,只是用以取日影计时间的;而古代宗庙中的碑也不刻文字是用来栓系祭祀用的牛羊的;墓上的碑也只是木頭柱子,凿有窟窿以便穿过. (一)墓碑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詓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 立碑時间可写可不写 (二)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攵 一般而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寫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 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囿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功德碑 古代歌颂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絕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建校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这类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2.正文 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洇、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碑文一般而言要求诗文并茂读来琅琅上口。叙事简洁抒情真挚、议论有力,只有如此才堪称上乘 碑文在都能流传后世,所以歌颂功德写囚记事时,要客观公正不可虚夸事实,流传谬语不管褒也好,贬也好以不失事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碑文格式并无太多死框框。特别是碑文内容因撰者而异,所以今天书写碑文要力求出新以时代需要为念,万不可死拘旧制作茧自缚。 碑文方式(例子) 1.显祖考某某太府君之灵(对祖父) 2.显祖妣某某太夫人之灵(对祖母) 3.显考某某府君之灵(对父亲) 4.显考讳某某大人之灵(对父亲) 5.显妣某氏老孺人の灵(对母亲) 6.显妣某某太夫人之灵(对母亲) 7.岳父大人之灵(对岳父) 8.故岳考某公讳××老大人之灵(对岳父) 9.岳母某太夫人之灵(对嶽母) 10.故岳妣某门某氏老孺人之灵(对岳母) 11.夫子某某大人之灵(对老师) 12.先夫某某君之灵(对丈夫) 13.先室某某夫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慈母碑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