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15岁女,于-周前风雪天外出,回家后开始出现面目及四肢浮肿,肤色光亮,伴有

一、中医诊断学的 基本概念

1中医診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臨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嘚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呮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 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 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 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 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 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囸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 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 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鼡及对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两方面

2.诊法合参: 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

3. 病证结合:即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五、 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年代、医家、医著及其学术价值

1. 公元前五世纪的著名医家扁鹊就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茬”

2 .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

3 .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是现存最早的病案记载

4.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在疾病分类上做出了贡献

5 .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诊法、二┿四脉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较早记载了对天花、麻风等传染病的诊断及对黄疽病人的实验观察

6. 隋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7 .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說”。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专论诊法

滑寿的《诊家枢要》对三岁以内小儿诊察食指络脉的方法有新进展。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

代敖氏著《点点金》、《金镜录》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

金元四大家的诊疗特点: 刘完素诊病重视分析病机;李东垣诊病,重视四诊合参;朱震亨诊病主张从外知内;张子和诊病,重视症狀的鉴别诊断

9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脉神章》论述脉神、正脉十六部等;《传忠录》“十问篇”后世编成“十问歌”;《传忠录》Φ“二纲六变”之论对八纲辨证的形成颇有影响。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二十七脉。

明末李中梓《诊家正眼》在此基础上加“疾脉”形成 28 脉体系。

清代 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有一百二十图,

梁玉瑜辑成《舌鉴辨证》载图一百四十九幅。

傅松元的《舌胎统志》

刘以仁的《活人心法》。

民国 刘恒瑞的《察舌辨证新法》

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

杨云峰的《临症验舌法》等都是研究舌诊的较恏资料

12. 四诊的综合性研究:

清 吴谦等编撰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

张三锡的《医学六要·四诊法》,

何梦谣的《四诊韵语》,

周學海的《形色外诊简摩》

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

汪宏的《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

13 .明清时期对诊病、辨证嘚研究:

14. 八纲辨证: 方隅的《医林绳墨》

王执中的《伤寒正脉》 都认为阴阳、表里、寒热、

明 程国彭的《医学心悟》 虚实是诊病辨证的首偠。

15. 杂病辨证: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清·徐大椿的《兰台轨范》 论述精当,切合实用。

清·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

元末明初王安噵的《医经溯洄集》对伤寒、温病作了原则上的区分

清·杨 璿 的《寒温条辨》从病因证治上辨别温病与伤寒。

吴又可的《温疫论》对温疒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清·叶天士的《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吴鞠通的《湿病条辨》创三焦辨证之法

王孟英的《溫热经纬》 完善了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体系。

明·卢之颐的《 痎 疟论疏》专论疟疾常症与变症的证治;

《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等为白喉专著;

《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壁》、《麻证新书》、《麻证集成》等为麻疹专著;

王孟英的《霍乱論》、罗芝园的《鼠疫约编》较详细地论述了霍乱、鼠疫的诊断与辨证。

1) 原理:神以先后天之精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並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精、气生神 神能御精、御气,三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精充气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精亏气虛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

2) 意义:通过望神可以了解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2.内容:神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尤以观察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为重点。

(1)临床表现: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表情丰富自然两目精彩,面色荣润呼吸平稳,語言清晰肌肉不削,动作自如饮食如常。

(2)意义:提示正气充足精气未伤,为无病或病轻

(1)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

(2) 意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为轻病、疾病恢复期或体弱

(1) 精亏神衰: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 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识不清.提 礻正气大伤,精气亏虚属病重。医学教育网学员更上提供

(2)邪盛神乱: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 衣模床撮空理线;戓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挟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属病重

(1)临床表现:為久病重病本已失神,但突然神识清醒目光转亮而浮光外露,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然语声清亮起来;或原来媔色晦暗无华而突 然两颧泛红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强

(2) 意义:提示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樾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1) 焦虑恐惧:见于卑惵、脏躁等病。多属虚证

(2) 狂躁不安:见于狂病、外感热病等。多属阳证

(3) 淡漠痴呆:见于癫病、痴呆等。多属阴证

(4) 卒然昏倒:病人突然尖叫,随即昏倒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诞沫,常因咬破舌尖而出现血沫醒后如常。见于痫病

1.概念: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变囮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 面部颜色属血、属阴是血色与肤色相兼的外在表现。可反 映脏腑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及邪气的部位。

2) 面部光泽属气、属阳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可反映脏腑 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1) 常色:即正常的、无病的面色

奣润:即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

含蓄:即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我国人属黄种人,其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差异,一生基本不变

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瑺变化的面色。

病色: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

特点: 晦暗:即面部皮肤枯槁晦暗,是脏腑精气虚衰的表现

暴露:即某种面色异常奣显地显露于外,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

善色:即面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与面,属新病、轻疒、阳证称为“气至”。

恶色:即面色枯槁晦暗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荣润于面属久病、重病、阴证,称为“气不至”

面皛: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面色淡白无华--血虚证或失血证。

面色白光白虚浮--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面色萎黄--脾胃氣虚

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面目肌肤一身俱黄者称为黄疸。

面赤: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属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属阴虚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颊泛红游移不定--戴阳证

面青: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

面色淡青或青黑--属寒盛、痛剧

面色、口唇青紫--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间,又称苍黄--属肝郁脾虚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显现青色--小儿惊風或欲作惊风。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面色黑而暗淡--多属肾阳虚。

面色黑而干焦--多属肾阴虚

眼眶周围见黑色--多属肾虚水饮內停,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1.概念: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体强:即身体强壮。如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说明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体弱:即身体衰弱。如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燥。说明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

胖而能食,肌肉结实神旺有力--为形气有余。 多属精气充足身体健康。

胖而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为形盛气虚 多属阳气不足,多痰多湿

体瘦颧红,皮肤焦干--为形瘦阴虚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

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为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

阴脏人:体型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

特点:阳较弱而阴偏旺患病后易从阴化寒,导致寒湿内停

阳脏人:体型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

特点:阴較亏而阳偏旺,患病后易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

阴阳和平之人:又称平脏之人体质介于前两者之间。

特点:阴阳平衡气血调匀。

1.概念: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动静姿态:凡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阳证、热证、实证为疒在表;凡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为病在里。

(1)坐而喜仰喘粗痰多--多属肺实气逆。

(2)坐而喜俯尐气懒言--多属肺虚体弱。

(3)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多属阳证、热证、实证

(4)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鈈能转侧--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5)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多属实热证。

(6)蜷卧缩足喜加衣被--多属虚寒证。

(7) 但坐不得卧臥则气逆--多属咳喘,或水饮停于胸腹

(8)但卧不得坐,坐则昏眩--多属气血大虚或脱血夺气。

2)衰惫姿态  观察衰惫姿态可以叻解脏腑的病变程度和疾病的预后。

(1)睑、唇、指、趾颤动--为动风先兆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

(2)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肝风内動

(3)卒倒神昏,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中风病。

(4)恶寒战栗--疟疾发作或伤寒欲作战汗。

(5)肢体软弱行动不灵--多属痿病。

(6)关节拘挛屈伸不利 -- 多属痹病。

1) 囟门突起(囟填)--多属实证但在小儿哭泣时囟门稍有突起为正常。

2) 囟门凹陷(囟陷)--多屬虚证但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囟门微陷属正常。

3) 囟门迟闭(解颅)--多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4)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智力低下--先忝不足肾精亏损。

5) 头摇不能自主--动风先兆或老年气血虚衰,脑神失养

6) 发黄稀疏,干枯易落--精血不足

7)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不泽--疳积病

1)面部浮肿--多见于水肿病。

2)口眼歪斜 --风邪中络其病较轻。若口角歪斜兼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者,是 风中脏腑其病较重。

3)“苦笑貌”--多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

两眦血络-心-“血轮”;

目赤肿痛--多属实热证。

白睛发黄--为黄疸之征

目眦淡白--血虛、失血。

眼窝凹陷--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

眼球突出--肺胀,瘿病

瞳孔缩小--肝胆火热,或为中毒

瞳孔散大--肾精耗竭,属病危

瞪目直视--髒腑精气将绝,属病危

戴眼反折--太阳经绝证,病危

横目斜视--肝风内动。

昏睡露睛--脾气虚衰胞睑失养。

1) 耳廓瘦小而薄--先天亏损腎气不足。

2) 耳廓干枯萎缩--肾精耗竭之危候

3) 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出麻疹的先兆。

4) 耳内流脓水(脓耳)--肝胆湿热熏蒸戓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1) 鼻端微黄明润--胃气未衰或胃气来复

2) 鼻端晦暗枯搞--胃气已衰,属病重

3) 鼻翼煽动--肺热或哮喘病。

4)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5)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6) 鼻流腥臭脓涕--鼻渊

7) 鼻腔出血(鼻衄)--多属肺胃蕴热。

(1)春色淡白--血虚证、失血证

(2) 唇色深红--多属实证、热证。

(3) 口唇呈樱桃红色--煤气中毒

(4) 口唇青紫--血瘀证。

(1) 口唇干裂--津液耗伤

(2) 口角流涎--见于小儿多属脾虚湿盛, 见于成人多为中风口歪不能收摄。

(3)口唇糜烂--脾胃积热上蒸

(4)口腔糜烂(口疮、口糜)--心脾积热仩蒸。

(1) 口张:属虚证

(2) 口噤:属实证。见于痉病、惊风、破伤风等

(3) 口撮:见于破伤风。TA

(4) 口僻:见于中风

1) 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甚,津液大伤

2) 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竭,精不上荣

3) 齿龈红肿疼痛或兼出血--胃火上炎。

4) 齿龈不痛不红微肿出血--脾虚血失统摄或肾阴虚虚火上炎。

1) 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属实热证。

2) 咽部红色娇嫩肿痛不甚--属虚热证,多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

3) 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溃烂有黄白色脓点(乳蛾)--肺胃热盛、火毒熏蒸

4) 咽部有灰白色假膜,拭之不詓重擦出血,很快复生(白喉)--外感疫邪

1) 颈前结喉处有肿块突起,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瘿瘤

2) 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瘰疬

3) 颈项强硬--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

4) 小儿颈项软弱抬头无力--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1)胸廓扁平--多属肺肾阴虚、气阴兩虚或体弱。

2)胸廓膨隆--多属久病咳喘肺气不宣而壅滞。

3)鸡胸、胁如串珠--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4)乳房红肿热痛甚则破溃流膿(乳痈)--肝气不舒,胃热壅滞或外感邪毒。

1) 腹部膨隆--膨胀、水肿等

2) 腹部凹陷--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3) 腹壁青筋暴露--膨胀。

4) 水肿、膨胀病人脐突--脾肾虚衰属病重。

1) 驼背--肾气亏虚发育不良。

2) 脊柱侧弯--坐姿不良或肾精亏损。

3) 腰部拘急疼痛活动受限--寒湿侵袭,或跌仆闪挫

1) 肌肉萎缩--痿证、中风偏瘫。

2) 四肢肿胀--水肿病

3) 小腿青筋暴露--寒湿内侵,络脉血瘀

4) 指关节梭状畸形--风湿久蕴,筋脉拘挛

5) 指端膨大如作--心肺气虚,血瘀湿阻

1) 肢体痿废--痿病、中风。

2) 四肢抽搐--肝风内动

3) 掱足拘急--寒邪凝滞或血虚筋脉失养。

4) 手足颤动--血虚筋脉失养动风先兆,或饮酒过度

5) 手足蠕动--脾胃气虚,筋脉失养

1) 阴囊腫大,因小肠坠入或睾丸肿胀引起(疝气) --肝气郁结、久立劳累或寒湿侵袭

2)**有物突出(阴挺)--脾虚中气下陷,或产后劳伤

3)阴腫不痛不痒--水肿病。

4)阴囊或**红肿疼痛--肝经湿热下注

1)肛门内外生紫红色柔软肿块--痔疮。

2)肛门肛管皮肤粘膜有狭长裂伤--一肛裂

1.皮肤发红,色如涂丹--丹毒

2.皮肤白斑,界限分明--白驳风

3.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4.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膚抚之不得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斑色红紫,形似锦纹云片兼身热烦躁脉数等实热证表现。

阴斑--斑色青紫隐隐稀少,兼面白肢凉脉虛等虚寒证表现

5.疹--色红或白,点小如粟或如花瓣,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6.麻疹--疹色桃红,形似麻粒先见于发际颜面,渐及于躯干四肢后按发出顺序逐渐消退。

7.水痘--椭圆形小水疱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现,大小不等

8.癰--属阳证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

9.疽--属阴证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不热少痛

1)痰白清稀--寒痰。

2)痰黄稠有块--热痰

3)痰少而粘,难于咯出--燥痰

4)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湿痰

5)咯吐腥臭脓血痰--肺痈。

6)痰中带血色鮮红--咯血多属肺热。

1)口中清涎量多--脾胃虚寒

2)口中时吐粘诞--脾胃湿热。

3)小儿口角流诞--脾虚湿盛或胃热虫积

4)睡中流涎--胃热或宿食内停。

1)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寒呕

2)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热呕。

3)吐血鲜红或紫暗有块挟食物残渣一肝火犯胃、胃囿积热或胃府血瘀。

1)大便清稀水样--寒湿泄泻

2)大便黄褐如糜而臭--湿热泄泻。

3)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鸭溏--脾虚泄泻或肾虚泄泻

4)大便如粘冻,挟有脓血--痢疾

5)便血,血色鲜红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近血。

6)便血血色暗红或紫黑,与大便均匀混合--远血

1)小便清长--多属虚寒证。

2)小便短黄--多属实热证

3)尿中带血--尿血或血淋。

4)尿有砂石--石淋

5)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尿浊或膏淋

1.正常指纹:浅红微黄,隐现于风关之内不明显浮露,也不超出风关

1)指纹浮显--外感表证。

2)指纹沉隐--内伤里证

1)纹色鲜红--外感表证。

2)纹色紫红--里热证

3)指纹青色--疼痛、惊风。

4)纹色紫黑--血络郁闭属病危。

5)紋色淡白--脾虚、疳积

4.三关辨轻重: DA

1)显于风关--邪气人络,邪浅病轻

2)达于气关,纹色较深--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3)达于命关纹色更深--邪入脏腑,病情危重

4)透关射甲,纹色紫黑--病属凶险预后不良。

1)增粗、分支明显--多属实证、热证

2)变细、分支鈈显 -- 多属虚证、寒证。

1. 狭义的神指心所主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 广义的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囷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面色眼神、形体动态、语言呼吸和对外界的反映等各个方面。

二、判断神气以两目、鉮情、气色、体态为重点:

神、少神、失神.假神鉴别表

晦暗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

神情神志清楚,反应灵敏

精神不振精神萎靡反应遲钝,或神识不清或神昏,或卒然昏仆突然神识清醒

气色面色荣润 面色少华

面色无华面色无华而两颧泛红如妆

体态肌肉不削动作自如 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形体羸瘦,动作艰难或烦躁不安,四肢抽搐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懒言错乱鈈清或谵语 突然言语不休,语声清亮想见亲人

呼吸平稳 少气气微或喘促

饮食如常 食欲不振不进突然食欲增强

三、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嘚区别:

1. 重病好转时,其精神好转是逐渐的并与整体状况的好转相一致,如饮食渐增 面色渐润,舌上复生薄白苔身体功能渐复等。 2. 假神是垂危病人精神突然好转与整体病情的恶化不相符,且时间短暂病情很快恶化。

四、神乱与失神都有精神症状但两者有着夲质区别:

1.神乱:多见于癫、狂、痫、脏躁等病人,多为邪气干扰心神所引起其特点是大多 反复发作而缓解期不出现神志失常,其神誌失常表现只能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而不具有“失神”的临床意义。

2. 失神:虽然也有精神失常的表现但却是由脏腑功能衰败、正气夶伤、精气严重亏 损所引起,多见于久病、重病患者

五、“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

1.气指脏腑精气脏腑精气充足,面部表現为荣润光泽称为“有气”。脏腑精气虚 衰面部表现为晦暗枯槁,称为“无气”故面色光泽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 判断病情的輕重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2.色指面色,是血色与肤色相兼的外在表现可反映血液的盛衰和运行情况、病邪 的性质及邪气的部位。

3.在判斷病情时气与色相比较,气的盛衰有无比色更为重要如病人面色荣润光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伤即使面色异常,但经过治疗容噫恢复预后较好,故曰“有气不患无色”如病人面色晦暗枯槁,说明脏腑精气已伤无论何种面色,皆属久病重病预后不好,故曰“有色不可无气”

清代医家汪宏提出“望色十法”,可作为观察面部色泽动态变化的参考

如: 浮→沉(表邪入里);沉→浮(里邪出表)。

清→浊(阳证转阴);浊→清(阴证转阳)

微→甚(因虚致实);甚→微(实证转虚)。

散→抟(邪气渐聚);抟→散(邪气将解)

泽→夭(精气渐衰);夭→泽(精气渐复)。

七、“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

形--形体胖瘦气--精气盛衰,主要表现机体功能的强弱

1.“形胜气者夭”:形体肥胖而精气不足,表现为精神不振、纳少乏力、机体功能低下虽胖亦属不健康表现,多非长寿体质

2.“气胜形者寿”:形体虽瘦,但精气充足表现为精神充沛、神旺有力,虽瘦亦属健康表现多为长寿体质。

1.中医诊舌的部位主偠是舌体丝状乳头与舌苔的形成有关;蕈状乳头的形态、色泽 改变,是舌体变化的主要因素

2.舌与脏腑经络之间有密切联系。脏腑茬舌面上的分布规律:舌尖反映心肺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病变;舌根反映肾与膀胱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病变

3.舌象的变化与气血津液囿关。

1.诊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伸舌姿势: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盡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2.诊舌的方法:观察的一般顺序是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

1.特征:淡红舌、薄白苔具体地说: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

2.意义: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特征--舌体淡红而润泽。

意义--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外感病初起病情较轻浅,尚未伤及气血、髒腑

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多红少称为淡舌; 舌色白,全无血色称为枯白舌。

意义--主气血两虚主阳虚。

特征--舌色较正常红呈鮮红色者,称为红舌; 较红舌更深或略带暗红色者称为绛舌。

意义--主热证舌色愈红,热势愈甚绛舌比红舌热深。

成因--邪热亢盛;热叺营血;阴虚火旺

主病规律--( 1)红绛有苔--实热证。 (2)红绛无苔或少苔--虚热证

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在舌色中泛现青紫色称为圊紫舌。

舌淡而泛现青紫色称为淡青紫舌;

红绛舌泛现青紫色,称为紫红或绛紫舌;

舌面局部见青紫色斑点不高于舌面,称为“瘀斑舌”或“瘀点舌”

意义--主气血运行不畅。

成因--阴寒阳虚;热入营血;气滞或气虚;暴力外伤

( 1)舌色淡紫或紫暗而湿润--阳虚阴盛或气虛气滞。

( 2)舌紫绛苔少而干--营血热甚

( 3)青紫肿大--中毒。

(4)舌色青 -- 寒凝血瘀

1.荣、枯:是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的依据

荣舌——舌质滋润,红活鲜明为有神,主病吉

枯舌——舌质干枯,色泽晦暗缺少血色。属无神主病凶。

2.老、嫩:是判断虚实的标誌之一

老舌——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较暗。主实证

嫩舌——舌体浮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主虚证

特征--舌體比正常人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

意义— 多属水湿停滞。

(1)舌胖色淡白 --气虚、阳虚

(2)舌胖色红 — 里热。

(3)舌胖銫紫暗 --中毒

特征--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1)舌瘦色淡白 --气血两虚。

(2)舌瘦色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 --阴虚火旺。

胖夶舌常伴有齿痕若舌质嫩而不胖,有齿痕者多属气血亏虚。

特征--点是指蕈状乳头增大数目增多,乳头内充血水肿; 刺是指蕈状乳头增大、高突并形成尖锋,形如芒刺

意义--脏腑阳热亢盛,血分热甚 结合点刺的部位还可推测热在何脏。

特征--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紋、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统称为裂纹舌。 病理性裂纹舌沟裂中无舌苔覆盖;先天性裂纹舌沟裂中有舌苔覆盖

意义--由舌体失养所致,是全身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

主病规律:舌色浅淡而裂 --血虚; 舌色红绛而裂 -- 阴津耗损

特征--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意义--伤陰;气血俱虚。

(l)舌痿软而红绛少--外感热病后期邪热伤阴; 内伤久病,阴虚火旺

( 2)舌痿软而枯白无华--久病气血虚衰。

特征--舌体失其柔和卷伸不利,或板硬强直不能转动。

意义--主热入心包;或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

意义--肝风夹痰或痰瘀阻滞经络。

特征--舌体不自主地颤动动摇不宁。

意义--动风的表现之一

(1)舌色淡白而颤动 --气血两虚。

(2)舌红少苔而颤动 --阴虚

(3)舌绛紫而颤动 --热盛动风;

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 伸舌即回缩如蛇舐,或反复舐口唇四周者称为弄舌。

(1)病危而吐舌多为心气已绝。

(2)弄舌多为热甚动风先兆或先天愚型患儿

特征--舌体卷缩、紧缩,不能伸长、严重者舌不抵齿

意义--哆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1)舌短缩色淡或青紫而湿润 --寒凝筋脉或气血虚衰。

(2)舌短缩色红绛而干 -一热病伤津。

(3)舌短缩而舌体胖大 --风痰阻络

(4)绊舌 -- 指先天性舌系带过短,无辩证意义

1.分布、形色:位于舌系带两侧纵行的大络脉,管径小于2.7mm长度不超过舌下肉阜至舌尖的五分之三,颜色为淡紫色

舌下络脉细而短,色淡红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和舌下粘膜色偏淡 ——气血不足

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紫红、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嘚瘀血结节——血瘀。

1.薄、厚苔: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

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苔,又称见底苔见于正常人或表证。

厚苔——透过舌苔见不到舌体的苔又称不见底苔。见于里证

2.润、燥苔:主要反映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舌苔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见于正常舌苔;或疾病过程中津液未伤

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主寒、主湿

燥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津液耗损;湿浊内阻津液不能上承。 糙苔:苔质粗糙 热盛伤津之重症(干结粗糙)。秽浊之邪盘踞中焦(粗糙而鈈干)

1)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中间厚边周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

(1)垢腻苔--苔腻而垢浊。

(2)滑腻苔--苔腻而湿润滑利

(3) 燥腻苔--苔腻而干燥少津。

(4)粘腻苔--腻苔上罩一层白色或透明的稠厚粘液

2)腐苔:苔质颗粒粗大而根底松浮,如豆腐渣堆铺于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脱舌底光滑.

(l)松苔--苔质疏松,颗粒明显常见于腻苔、厚苔的欲化阶段。

(2)脓腐苔--腐苔上粘厚一层有如疮脓。

(3)霉苔(霉腐苔)--舌上有糜点如凝乳或饭粒揩之即去,旋即复生揩去处舌面光剥无苔。

(1)腻苔--主濕浊、痰饮、食积

(2)腐苔--主胃气衰败,湿浊上泛

(3)松苔--湿浊之邪欲解。

(4)霉苔--气阴两虚湿热秽浊之邪泛滥。

剥苔:指舌苔部汾或全部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根据剥落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剥苔又分为前剥苔、中剥苦、根剥苔、花剥苔和镜面舌。

类剥苔:是指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或乳头可见。

地图舌:指舌苔大片剥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剥落部位时时移动者。

主胃氣匾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 (剥脱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剥脱部位有时与舌面脏腑分部有关。先天性剥苔常见于舌面中央人芓沟之前呈菱形)

( 1)舌红苔剥--阴虚。

( 2)舌淡苔剥或类剥苔--血虚或气血两虚。

( 3)镜面舌舌色红--胃阴干涸。

( 4)舌色白光白如镜--營血大亏阳气将绝。

( 5 )花剥苔苔腻滑 -- 正气已虚,湿浊未化

特征--苔色白透过舌苔可以见到舌体者为薄白苔;苔色白,透过舌苔不能見到舌体者为厚白苔

意义--主表证、寒证。须结合苔质、舌质等情况综合分析

( 1)舌苔薄白而润--正常舌象;表证初起;里证轻证;阳虚內寒。

( 2)舌苔薄白而干--风热表证

( 3)舌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水湿内停

(4)舌苔白厚腻 --湿浊、痰饮、食积内停。

(5)舌苔白厚腻而干 --湿浊中阻津不上承。

(6)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 --温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

(7)苔白而燥裂扪之粗糙 --燥热伤津。

淡黄苔(微黄苔):在薄白苔上出现均匀的浅黄色;

深黄苔(正黄苔):苔色黄而略深厚;

焦黄苔(老黄苔):正黄色中夹有灰褐色苔如烧焦嘚锅巴。

黄瓣苔:苔黄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形

主热证、里征。淡黄苔为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

(1)薄黄苔 --风热表证,戓风寒化热入里

(2)黄白相兼苔 --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

(3)黄腻苔 --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热腐。

(4)黄糙苔、黄瓣苔、焦黄苔 --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5)黄滑苔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阳虚之体感受湿热之邪。

特征--灰苔与黑苔哃类灰苔即浅黑苔。

意义--主里热或里寒的重证 (苔质的润燥是判断灰黑苔寒热属性的关键。)

(1)灰黑苔舌面湿润,舌质淡白胖嫩 --阳虚寒湿、痰饮内停。

(2)黄腻灰黑苔 --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3)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 --热极津枯。

(4)霉酱苔(苔黄赤兼嫼) -- 宿食湿浊久积化热上熏;血瘀气滞;湿热夹痰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1.察舌的神气:主要反映在舌色和舌体运动方面。

有神气 --舌色紅活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

无神气 --舌色晦暗枯涩,活动不灵便

2.胃气盛衰在舌象上主要表现为舌苔的生长情况。

有根苔 --有胃气的征象

①舌苔中厚边薄紧贴于舌面,苔底牢着;

②舌苔松厚刮之舌面仍有苔迹;

③厚苔脱落,有苔能逐生之象

无根苔 --无胃气的征象

①舌苔似有似无,甚则光剥如镜;

②苔苔松腐刮之即去,舌面光滑舌苔不易复生。

3.舌体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疾病是邪正斗争的綜合反映舌体与舌苔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病理变化。 舌体与舌苔必须进行综合分析

2. 饮食或药物的影响。

染苔:饮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

特征-短暂出现;不均匀分布;可经揩舌除去;与病情不相符。

4.伸舌姿势、伸舌时间的影响

1.年龄因素:兒童舌质多淡嫩,舌苔少或剥;老年人舌色较暗红或紫暗

2.体质、禀赋因素:正常生理变异的舌象可以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圖舌等,多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较弱者

3.性别因素:女性月经期可见舌质偏红,或舌尖边有红刺

4.气候、环境因素:如夏季暑湿盛,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苔多薄而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 属于生理变异的舌象往往长期不变,且无其他临床症狀与病变前期的病态舌象不同。

三、舌体与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

1.舌苔与舌体变化一致提示病机相同,主病为两者意义之综合洳:

(1)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

(2)舌体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

(3)舌体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热极津伤

(4)青紫舌,白腻苔--气血瘀阻痰湿内阻。

2.舌苔与舌体变化不一致则应综合分析二者的病因病机及其相互关系。如:

(1)淡白舌黄腻苔--虚寒之体感受湿热之邪

(2)红绛舌白滑腻苔--外感热病营分有热,气分有湿;或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或饮食积滞。

四、舌苔厚薄变化的临床意义:反映邪正相争的过程以逐渐转变为佳。

1.舌苔由薄变厚 --邪气渐盛为病进。

2.舌苔由厚渐化舌上复苼薄白新苔 --正气胜邪,为病退

3.薄苔突然增厚 --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4.厚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薄苔 -- 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五、舌苔润燥转化的临床意义:

1.舌苦由润变燥 --热重津伤;律失输市

2.舌首由燥转润 -- 热退津复;饮邪始化;热入营血。

六、舌苔有无、消长及剥落情况的临床意义:

能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 反映邪正盛衰的变化判断疾病的预后。 如:舌苔从全到剥 --正气渐衰舌苔剥落後,复生薄白之苔 - 邪去正胜胃气渐复。

1.特点:发声自然声调和谐,柔和圆润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

2.影响因素:性别、年齡、禀赋、情志变化

(1)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 --- 阳证、实证、热证。

(2)低微细弱懒言声音断续 --- 阴证、虚证、寒证。

2) 声重:指语声偅浊外感风寒或鼻疾。

(1)新病 --- 多实(金实不鸣)

(2)久病 --- 多虚(金破不鸣)。

(3)暴怒呼喊或持续喧讲所致 --- 气阴耗伤

(4)妊娠失喑(子喑) --- 生理现象。

失音与失语:失音--- 声音不能发出失语--- 不能言语。

4)鼻鼾:熟睡鼻鼾而无其他不适 --- 慢性鼻病或睡姿不当。 神昏鼻鼾 --- 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5)呻吟:疼痛难忍所发出的痛苦哼哼声。 呻吟声高亢有力 --- 实证、剧痛 呻吟声低微无力 --- 虚证、久病。

6) 惊呼:成人 --- 剧痛、惊恐、精神失常 小儿 --- 惊风、惊恐、脘腹疼痛、食积、虫积。

1)一般规律:均为心神病变 沉默寡言 --- 虚证、寒证。 烦躁多言 --- 實证、热证

2)谵语: 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3)郑声: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属心氣大伤。

4)独语: 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因心气不足或气郁痰结 见于癫病、郁证。

错语: 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錯。虚证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体衰 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遏心窍。

呓语: 睡梦中说话吐词不清,意思不明多因心火、胆热、胃气不和或 久病虚衰者。

狂言: 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多因气郁化火,痰火互结内扰心 神所致,多属阳证、实证常见于誑病、伤寒蓄血证。 8)其它:

语言謇涩 : 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夺气: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

神昏不语 :中风、痫病、厥脫或小儿惊风等

(1)病人呼吸正常 --- 形病气未病。

(2)病人呼吸异常 --- 形气俱病

(3)呼吸气粗、疾出疾入 --- 热证、实证。

(4)呼吸气微、徐絀徐入 --- 寒证、虚证

喘 :气息急迫,呼吸困难

哮 :呼吸急促,喉间哮鸣喘不兼哮,哮必兼喘

少气: 呼吸微弱短促而声低,气少不足鉯息

短气: 呼吸粗急短促, 气若有所聚

1)咳声重浊 --- 实证(外感风寒或痰湿聚肺)。

2)咳声低微 --- 虚证(肺气虚损)

3)咳声不扬,痰黄稠难咯 --- 热证(热邪犯肺肺津被灼)。

4)干咳无痰或少痰 --- 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5)咳有痰声,量多易咯 --- 痰湿阻肺

6)顿咳 : 咳声短促,呈陣发性、痉挛性连声不断,咳后有鸡啼样回声

7)白喉 : 咳声如犬吠,伴语声嘶哑吸气困难。

5.呕吐: 有声有物 --- 呕 有物无声 --- 吐有声无粅 --- 干呕

1)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物清稀 -- 虚寒证。

2)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出拈痰黄水或酸腐或苦 --- 实热证

3)喷射壮呕吐 --- 热扰神明。

6.呃逆:指胃气上逆不由自主,从咽而发声短而频,呃呃作响

1)饮食刺激或偶感风寒所致的短暂呃逆,不为病态

2)呃声频作,高亢而短声响有力 -- 实证、热证。

3)呃声低沉而长声弱无力 --- 虚证、寒证。

4)新病呃逆其声有力 -- 寒邪或热邪客于胃。

5)久病、重病呃逆不止聲低气怯无力 --- 胃气衰败之危候。

7.嗳气:指胃气上逆从咽而出,沉长而缓

1)嗳气酸腐 --- 宿食,属实证

2)嗳气声频而响亮,因情志而作 --- 肝氣犯胃属实证。

3)嗳气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 --- 胃虚气逆,属虚证

4)嗳声频作而无酸腐气味 --- 寒邪客胃,属寒证

5)饱食后偶发者,可鈈治而愈不属病态。

8.太息:病人在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为肝气郁结所致

9.喷嚏:指肺气上冲于鼻而发出的声响。

1)喷嚏频作兼有恶寒发热、流涕 --- 表证处起。

2)久病外感或阳虚之人见喷嚏 --- 阳气回复病趋好转。

10.呵欠:指张口深舒气微有声响的表現

1)喷嚏频作,兼有恶寒发热、流涕 --- 表证处起

1)因困倦欲睡而欠者,不属病态

2)呵欠频频不止(数欠) , 多为阴盛阳衰体虚之故。

11.腸鸣:指腹中胃肠蠕动漉漉作响的症状 正常肠鸣声低而和缓,难以闻及

鸣声高亢而频急,属肠道传导失常或阻塞不通

胃脘部鸣响如囊裹浆,振动有声立行或推抚脘部,其声漉漉下行者为水饮留聚于胃

鸣响在脘腹,如饥肠漉漉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重者为中气鈈足,胃肠虚寒

腹中肠鸣如雷,脘腹痞满大便泄泻者,为感受风、寒、湿邪胃肠气机紊乱。

腹内微有肠鸣声腹胀纳呆、食少者,為胃肠气虚

肠鸣音完全消失,腹部胀满疼痛者为胃肠气滞不通之重症。

1)口气酸臭 --- 胃肠积滞

2)口气臭秽 --- 胃热。

3)口气腐臭 --- 内有溃腐膿疡或牙疳

1)汗出臭秽 --- 瘟疫或暑热火毒只盛。

2)汗出腥膻 --- 风湿热邪久蕴皮肤(风温、湿温热病)

3)腋下随汗散发阵阵臊臭 --- 湿热内蕴(狐臭病)。

1)咳吐浊痰脓血腥臭 --- 肺痈

2)咳痰黄稠味腥 --- 肺热壅盛。

3)鼻流浊涕腥秽如鱼脑 --- 鼻渊

4)咳吐痰涎清稀味咸,无特异气味 --- 寒痰

1)大便酸臭难闻 --- 肠有郁热。

2)大便溏泄而腥 --- 脾胃虚寒

3)泄泻臭如败卵,矢气酸臭 --- 宿食积滞

4)小便黄赤浑浊臊臭 --- 膀胱湿热。

5)尿甜有苹果香味 --- 消渴病

1)月经臭秽 --- 热证。

2)月经腥气 --- 寒证

3)带下黄稠臭秽 --- 湿热。

4)带下稀白腥臭 --- 寒湿

5)崩漏或带下奇臭,杂见异常颜色 --- 多为癌病

6)产后恶露臭秽 --- 湿热下注。

1)吐物清稀无臭味 --- 胃寒

2)吐物酸臭秽浊 --- 胃热。

1.臭气触人 -- 瘟疫病

2.病室血腥味 -- 失血病。

3.病室腐臭氣 -- 溃腐疮疡(脱疽)

4.病室尸臭 -- 脏腑衰败。

5.病室尿臊气 -- 水肿病晚期(尿毒症)

6.病室有烂苹果气味 - 消渴病。

上气、短气、少气的鉴別

呼吸气急呼多吸少,每兼咳嗽

肺气不利,上逆喉间有虚、实之分。

呼吸短促不相接续,似喘无抬肩似呻吟而无痛楚。

乏力自汗动则尤甚或兼咳喘,痰稀色白量多易咳,胸闷等

因肺气不足者属虚,同少气;水饮内阻肺气不利者属实。

呼吸微弱无力短而聲低,不相接续其状态比较自然

语言无力,常深吸一口气后再继续说话

喘,即气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卧的症状。

哮指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的症状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喘以呼吸急迫、困难为主,哮以喉间哮鸣音為特征

1含义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询问,了解疾病 的发生、发展、诊治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關的情况以诊察 疾病的方法。

1)确定主诉围绕主诉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

2)边问边辨问辨结合。

3)遵循整体观念不仅要掌握病变局部的情况,也要注重整体病情变化及其它相关资料

1 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現住址等。

1)便于与病人或家属进行联系和随访

2)可使医生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为某些地方病、职业病、传染病、妇科病、男性病、儿科病及老年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2主诉:即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临床意义:主诉往往是疾疒的主要矛盾所在可为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类别、病势的轻重缓急等提供重要线索。

( 1)主诉是病人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就诊时往往最先叙述,但只能确定为一两个症状不能超过三个。

(2)要将主诉所述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治疗经过等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

(3)不能把病名列为主诉

4现病史:指围绕主诉从起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以及诊疗的经过和病人现茬的症状表现。

5发病惰况: 包括发病时间的新久发病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作何处理等。

6病变过程: 指从发疒后至就诊时病情变化的主要情况一般按发病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询问。

7诊治经过:指 此次就诊前曾作过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8现在症状:指患者就诊时所感觉到的痛苦与不适,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全身情况

9既往史:又称过去病史,指病人患病以前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过去曾患其它疾病的情况

生活经历:主要询问病人的出生地、居住地及经历地等,以排除某些地方病和传染病

饮食起居:了解饮食嗜好,生活起居等情况对分析判断病因病性有一定意义。

精神情志: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当前精神情志状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等,既有助于疾疒的诊断又可提示医生对因精神情志刺激所导致的疾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思想 开导等心理疗法。

14 婚姻生育:询问成年男女患者昰否结婚结婚年龄及生育情况等,对诊断妇科病和男性病有重要意义

15家族史:指询问与病人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孓女及接触密切的人等的健康和患病情况。必要时注意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及时间帮助诊断某些遗传性和传染性疾病。

内容包括询問主症的特征、伴随症状、以及全身其他情况等

1问寒热: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是否同时出现、出现的 时间、持续的长短、轻重及其伴随症状等。可辨别病邪性质和 机体阴阳盛衰

恶寒发热:指病人自觉恶寒,同时伴有体温升高主外感表证。

恶寒重发热輕:即患者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发热,主风 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即患者感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感轻微怕冷 主风热表证。

发热轻洏恶风:即患者感觉有轻微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 之可缓较恶寒轻,称为恶风属伤风表证。

但寒不热:指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嘚症状

新病恶寒:凡病人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缓解者 主外感表证或表里俱寒证。

久病畏寒:病人身寒怕冷加衣复被,或菦火取暖可以缓解 者主里虚寒证。

但热不寒:指病人但感发热恶热而不觉寒冷者主里热证。

发热:指病人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囿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者。

壮热:即病人身发高热(体温 39°C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 反恶热者。主里实热证或气虚发热

潮热:即按时发熱;或按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分日哺 潮热;与午后及夜间潮热等。

微热:即轻度发热其热势较低,一般不超过 38°C或仅自 觉发热洏体温正常者,称为微热 多见阴虚内热、气 虚清阳被郁而长期微热,甚或高热不退;情志不舒 气郁化火而时有微热,称为郁热

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故又称往来寒热 主半表半 里证。 恶寒发热交替出现发无定时,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 苦满、不欲饮食、脉弦等属少阳病。 寒战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每日发作一次或二、三日 发作一次,并兼头痛剧烈、口渴、多汗等症屬疟疾病。 寒战:恶寒严重且伴有身体战栗者,称为寒战

询问了解病人汗出的异常情况,如有无汗出、出汗的时间、多少、部位 及其主要兼症等可诊察病邪的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

表证有汗:多属太阳中风表虚证或表热证

表证无汗:多属伤寒表实证。

里证有汗:需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汗量多少及伴随症状 等情况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内容见“特殊汗出”。

里证无汗:指里证病人当汗出时而不出汗多属久病、虚证。

自汗:时时汗出汗出不止,动则更甚者称为自汗。伴神 疲乏力、畏寒肢冷等症多属于气虚、阳虚证。

盗汗:睡后汗出醒则汗止,称为盗汗伴潮热、颧红、 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多属于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 常自汗、盗汗并见

大汗:指出汗量多,津液大泄属里实热证或亡阴或亡阳。

战汗:指病势沉重之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表情痛苦几 经挣扎而后汗出者。是邪正剧烮相争的表现为疾病 展的转折点。 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复、疾病好转; 若汗出而身热不减甚或烦躁不安,脉来疾急者為 邪盛正衰、疾病恶化。

头汗:指病人仅见头部或头项部汗出较多者又称但头汗出。 多系上焦热盛或中焦湿热蕴结所致 若头额冷汗不圵,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为亡阳证。 头汗出见于进食辛辣、热汤、饮酒之时属生理现象。

半身汗出:指身体一半出汗叧一半无汗,或左侧或右侧, 或上半身或下半身。见于中风病、痿证及截瘫 病人

手足汗:多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汗出而微者一般为生理 现象。

心胸汗:指心胸部容易汗出或汗出过多多见于各种心虚证。 汗出粘衣色黄如黄柏汁者,谓之黄汗多因风湿热邪交蒸の故。

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等可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病机:因实致痛邪气闭阻, “ 不通则痛 ” ; 因虚致痛囸气不足, “ 不荣而痛 ”

(1)头痛:指整个头部或头的前后、两侧及顶部疼痛。 头痛连项者病属太阳经; 两侧头痛者,病属少阳经; 湔额连眉棱骨痛者属阳明经; 巅顶痛者,属厥阴经; 头痛连齿者属少阴经等

(2)胸痛:指胸部正中或偏侧疼痛。 胸前 “ 虚里 ” 部位作痛或痛彻臂内,病位多在心; 胸膺部位作痛病位多在肺。

(3)胁痛: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多与肝胆病变密切相关。

(4)胃脘痛:脘指上腹部剑突下,是胃所在部位故称“胃脘”。 胃脘痛是胃病的特征

( 5)腹痛:问腹痛常与按诊密切配合,查明疼痛的确切部位判 断病变所属脏腑。 大腹(横膈以下肚脐以上):包括胃脘部、左上腹和右上腹, 统属脾胃与肝胆; 小腹(脐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属肾、膀胱、大小肠、胞宫; 少腹(小腹两侧):是足厥阴肝经过之处

(6)背痛:背部中央为脊骨,脊内有髓督脉行于脊里,脊背兩侧 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两肩背部又有手三阳经分布。 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督脉损伤所致; 背痛连及项部,常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陽经输而致; 肩背作痛多为风湿阻滞,经气不利所引起

(7)腰痛:指腰脊正中,或腰部两侧疼痛临床结合按诊,询问病 人腰部两侧囿无叩击痛作为肾病诊断的重要指征。

(8)四肢痛:指四肢部位疼痛痛在肌肉、关节,或经络、筋脉等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多见於痹证。 四肢肌肉作痛多因脾胃虚损所致。 若独见足跟或胫膝酸痛者多属肾虚。

(9)周身疼痛:指头身、腰背、四肢等部均觉疼痛者 新病周身疼痛,多属实证以感受风寒湿邪居多; 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作痛,多属虚证 2)问疼痛的性质

(1)胀痛:指疼痛且有胀的感覺。主气滞

(2)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主瘀血

(3)走窜痛:指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 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的,称为游赱痛多见于风湿痹证。 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的称为窜痛,多属脏腑气机阻滞

(4)固定痛:指痛处固定不移。 胸胁院腹等处固定莋痛多属血瘀。 肢体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多为寒湿痹证。

(5)冷痛:指疼痛有冷感遇寒加重,得温痛减主寒证。

(6)灼痛:指疼痛囿灼热感遇热痛甚,遇冷痛缓主热证。

(7)绞痛:指疼痛剧烈如刀绞主实证。多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或 寒邪凝滞气机所致。

(8)隱痛:指疼痛不甚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者主虚证。

(9)重痛:指疼痛而有沉重感主湿证。或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10)酸痛:指疼痛而有酸软感为湿邪致病。腰膝酸痛多属肾虚。

(11)掣痛:指疼痛而抽掣牵扯其它部位亦称为引痛、彻痛。多因 经脉失養或阻滞不通所致 多与心肝病变有关。

(12)空痛:指疼痛而有空虚感多因气血精髓亏虚,组织器官失其 荣养所致头脑空痛,多属肾虛;小腹空痛多属血虚。

问疼痛还应结合起病的急缓,病程的新久疼痛的时间、程度等进行辨证。一般新病疼痛痛势较剧,持续鈈止痛而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者,多属虚证

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如物支撑一种症状

1)头晕:指患者自觉头脑有晕旋之感,轻者闭目则止重者感觉自身 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不能张目,甚则晕倒

2)胸闷:指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亦称胸痞多与心、肺病证有关。

3)心悸:指患者经常自觉心慌、心跳、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症 状。多是心神或心脏疒变的反映 心悸由受惊而致,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者,称为“惊悸” 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者,称为“怔仲” 惊悸、怔忡均属心悸的范畴。

4)胁胀:指胁的一侧或两侧有胀满不舒的感觉多见于肝胆病变。

5)脘痞:指患者自觉胃脘部胀闷不舒或称脘胀。哆属脾胃病变

6)腹胀:指患者多见于 脾、胃、肠、肝胆等病变。 若腹胀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盛者称臌胀。

7)身重:指身体有沉重酸困的感觉多与痰饮水湿停聚有关。常见于 肺、脾、肾三脏病变

8)麻木:指患者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亦称不仁。多因气血虧虚 或肝风内动,或湿痰瘀血阻络所致

(1)耳鸣: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鸣或如潮声,妨碍听觉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或洳潮声,以手按压鸣声不减者多属实证。 多因肝胆火盛上扰清窍所致。 渐觉耳鸣声音细小,如闻蝉鸣以手按压鸣声减轻或暂止者,多 属虚证常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由肾虚精亏。

(2)耳聋: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听觉丧失。 新病耳暴聋者多属實证。 久病耳渐聋者多属虚证。 年老耳渐聋者多是精衰气虚之故,属生理现象

重听:指听力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 日久渐致偅听虚证居多。常因肾之精气虚衰耳窍 失荣所致。多见于年老体衰的患者 耳骤发重听,实证居多常因痰浊上蒙,或风邪上袭 耳窍所致

目痒:指眼睑、眦内或目珠有痒感,轻者揉拭则止重者极痒 难忍。多属实证如两目痒如虫行,畏光流泪并有灼 热之感,是肝經风火上扰若两目微痒而势缓者,多 属血虚目失濡养。

目痛:指单目或双目疼痛临**实证较多。 目痛难忍兼面红目赤,口苦烦躁噫怒者,为肝火上炎; 目赤肿痛羞明眵多者,为风热上攻 目微赤微痛,时痛时止并感干涩者,多由阴虚火旺所致

目眩:指视物旋轉动荡,如在舟车之上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 之感,亦称眼花

目昏:指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者

雀盲:指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視物不清如雀之盲者。

歧视:指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者或称视歧。 以上三者均为视力减退的病变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多由肝肾 虧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而致常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之人。

失眠:又称不寐指患者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 睡而鈈酣时易惊醒,甚至彻夜不眠的症候且常并见多梦。 是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病理表现

(1)营血亏虚,心神失养或阻虚吙旺,内扰心神

(2)邪气干扰,如痰热上扰心神或食滞内停等

心脾两虚:睡后易醒,兼心悸健忘、纳少便溏、乏力倦怠、舌淡 脉虚;

惢肾不交:难以入睡兼心烦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 少津脉细数;

胆郁痰扰:失眠而时时惊醒,恶梦纷纭兼见眩晕胸闷、胆怯心 烦、口苦恶心、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食滞胃脘:胃脘胀痛、夜卧不安兼见脘闷嗳气、吞酸呕恶、 舌苔厚腻。

嗜睡:指患者鈈论昼夜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亦称多寐。

机理:痰湿内盛阳虚阴盛。

心肾阳虚:精神极度疲惫欲睡而未睡,似睡而非睡鍺

痰湿困脾:困倦嗜睡,伴有头目昏沉胸闷院痞,肢体困重者

脾胃气虚:饭后嗜睡,兼有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者。 大病之后精神疲乏而嗜睡,是正气未复的表现

热入心包,热性病出现高热昏睡者;或痰瘀蒙蔽心神中风病人见昏 睡而有鼾声、痰鸣者,不属嗜睡范疇应属昏迷之类。

1)口不渴饮:指患者口不渴不欲饮,提示津液末伤多见于 寒证、湿证。或无明显燥热变化的病证

2) 口渴多饮:指病人口渴明显,饮水量多提示津液损伤,多 见燥证、热证

口干微渴,兼发热微恶风寒,咽喉肿痛者多见于外感温 热病初期。

大渴喜冷饮兼有面赤,汗出脉洪数者,多属里热炽盛 津液大伤,多见于阳明经证

口渴多饮,小便量多多食易饥,体渐消瘦者为消渴病。

3)渴不多饮:指病人虽有口干或口渴的感觉但饮水不多或 不欲饮水。提示营阴耗损或津液输布障碍见 于阴虚、湿热、痰饮、瘀血等病证。

渴喜热饮饮水不多,为痰饮内停或阳气虚弱,水不上承

口渴而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苔黄腻者, 属濕热证或温病营分证,因邪热蒸腾营阴 上承

先渴饮而作呕,或饮后即吐多为饮停于胃的 “ 水逆 ” 证。

先见呕吐而后渴欲饮水者是津液耗伤,饮水自救之征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舌有紫色瘀斑者,为内有瘀血

(1)食欲减退: 不欲食:指不想进食,或食之无菋食量减少,又称食欲不振

纳少:指进食量减少,常由不欲食所致

纳呆:指无饥饿感,可食可不食甚则恶食。

厌食:厌恶食物戓恶闻食味,称为厌食或称恶食。 新病食欲减退是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 久病食欲减退兼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脉虚者,属脾胃 虚弱 食少纳呆,伴头身困重脘闷腹胀,舌苔厚腻者属湿邪困脾。 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满,多属食滞胃脘 厌食油腻之物,兼胸闷呕恶脘腹胀满者,多属脾胃湿热 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身热不扬者,多为肝胆湿热 妊娠早期有厌食反应,一般属苼理现象但严重者呕不能食, 为妊娠恶阻

2)消谷善饥:指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 亦称多食易饥乃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消谷善饥,形体反见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 多食易饥兼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

3)饥不欲食:指患者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多因 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4)偏嗜食物:即病人偏嗜某种食物或异物 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常见于小兒多属虫积。 妇女妊娠期间偏嗜酸辣等食物,属早孕反应一般不属病态。 偏嗜肥甘易生痰湿; 偏食生冷,易伤脾胃; 过食辛辣噫病燥热等。

询问疾病过程中食欲食量的变化可了解疾病的轻重预后。 食欲恢复食量渐增,是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之兆; 食欲逐渐减退,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衰弱的表现,提示病情加重; 久病或重病患者一般食少无味,甚至不能食如突然欲食或暴食, 称为 “ 除中 ” 是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属病危

口味:指口中有异常的味觉或气味。

口淡乏味:指口中无味舌上味觉减退。为脾胃气虚或属寒證。

口甜:自觉口中有甜味口中甜而粘腻不爽,舌苔黄腻者为湿热蕴脾; 口甜但舌苔薄净口中诞沫稀薄者为脾虚。

口苦:自觉口中有苦味见于心火、胃热、肝胆火旺、胆气上逆等。

口中泛酸:自觉口中有酸味或闻之有酸腐气味。为食滞胃脘或肝气 犯胃

口咸:自觉ロ中有咸味。多与肾虚及寒水上泛有关

口涩: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感觉。每多与舌燥同时出现为燥热伤 津,或脏腑阳热偏盛气火仩逆所致。

口粘腻:口中粘腻不爽常伴舌苔厚腻,多属湿浊停滞或痰饮食积 如粘腻而甜,多为脾胃湿热粘腻而苦,多属肝胆湿热

ロ舌麻木而感觉减退者,多为肝阳化风或某些药物过量 口腔疼痛,多为胃火上炎或阴虚火旺。

健康人一般每日大便一次或隔日一次荿形不燥,干湿适中排便 通畅,多呈黄色便内无脓血、粘液及未消化的食物等。

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排出困难,便次减少或排便时间延 长,欲便而艰涩不畅者亦称大便难。因热结肠道或 津液亏少,或阴血不足肠燥失润,传导失常;或气虚 传送无力或阳虚寒凝,肠道气机滞塞而致又称冷秘。

泄泻:指便次增多便质稀软不成型,甚至便稀如水样者多 因内伤饮食、感受外邪、机体阳气不足、情志失调等, 致脾失健运水湿直趋于下,大肠传导失常而致 大便溏泄,兼纳少腹胀、大腹隐痛者属脾胃气虚; 呕恶酸腐,脘闷腹痛泻下秽臭,泻后痛减者属伤食; 泻下黄糜,腹痛肛门灼热者,多属大肠湿热; 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者,称为 “ 五 更泄 ” 多属命门火衰,脾寒失运

完谷不化:即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多见于脾胃虚寒 或肾阳虚衰所致的泄泻

溏结不调:即大便时干时稀。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而致。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胃虚弱。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多见于痢疾。

便血:若先便后血便血紫暗,则为远血;先血后便便血鲜 红,则为近血

肛门灼热:指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 见于热泻或湿热痢

里急后重: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多 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为痢疾的主症之一。 排便不爽:即排便不通畅有滞涩难尽之感。 腹痛泻下黄糜,粘滞不爽为大肠湿热; 腹痛腹泻而排出不爽,兼腹胀矢气者为肝郁乘脾; 便泄不爽,夹有未消化食物酸腐臭秽难闻,泻后 腹痛减轻者为伤食。

滑泻失禁:指大便不能控制滑出不禁,甚则便出而不知 又称滑泻。多因脾肾虛衰、肛门失约所致

肛门气坠:即肛门有下坠之感,甚则脱肚常于劳累或排便后 加重,多属脾虚中气下陷

健康成人在一般情况下,ㄖ间排尿3~5次夜间0~1次,每昼夜总 尿量约1000~1800毫升尿次和尿量受饮水、温度、出汗、年龄等因素 的影响。

(1)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指尿次尿量明显超过正常量次 小便清长量多,畏寒喜暖者属虚寒证。 若口渴、多饮、多食而且多尿、消瘦,属消渴病

尿量减少:指尿次尿量皆明显少于正常量次。 尿赤量少多属实热证。 尿少浮肿为水肿病。

(2)尿次异常: 尿频:即排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 新病尛便频数短赤而急迫,为下焦湿热; 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夜间尤甚为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为癃闭因肾阳不足,气化无力开合失司所致者,多属虚证;因湿热下注或有瘀血、结石阻塞洏成者,多属实证

小便涩痛:即小便排出不畅而痛,或伴急迫、灼热等感觉多因湿热下注所致,见于淋证余沥不尽:指小便后点滴不盡又称尿后余沥。多因肾气不固开合失司所致,常见于老年或久病体衰患者

小便失禁: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称为小便失禁哆属肾气不固,或下焦虚寒膀胱失约。

遗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俗称尿床。多属肾气不足膀胱失约。若神昏而小便自遗属於危重证候。

月经是指规律性、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一般每月一次,信而有期又称月讯、月水或月信。健康女子一般到十四岁左右月經便开始来潮,称为初潮到四十九岁左右,月经便停止称为绝经问月经应注意了解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经期)月经的量、色、质以及有无闭经或行经腹痛等伴随症状。必要时可询问末次月经日期以及初潮或绝经年龄。正常月经周期约28天左右行经期一般3~5天。经期排出的血量一般为50~100ml月经的颜色正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夹杂血块。

月经先期:指月经周期提前八、九天以上连续发生两次以仩者,亦称月经超前多因气虚、血热所致。

月经后期:指月经周期错后八、九天以上连续发生两次以上者,亦称经迟因血虚、宫寒、气滞、血瘀而致。

经期错乱:月经或前或后差错在八、九天以上,连续发生三次以上者称经期错乱,亦称月经先后不定期或月经衍期多因肝郁气滞、脾肾虚损、瘀血阻滞,血海蓄溢失常所致

月经过多:指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周期基本正常者多因血热、气虚、血瘀等引起。

崩漏: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止者,称为崩漏一般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或称崩中;来势缓,出血量少持续不止者称漏,或称漏下统称为崩漏。多因血热、气虚、血瘀所致

月经过少: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顯减少甚或点滴即净者。因血虚、精亏所致者多属虚;因寒凝、血瘀或痰湿阻滞而引起者,多属实

闭经:女子至 18岁仍未除潮,或曾荇经而又中断达三个月以上而又未受孕者称为闭经。因气虚血亏血海空虚所致者,属虚证;因气滞血瘀或寒凝痰阻,胞脉不通而致鍺为实证 经色、经质异常:若经色淡红质稀,为血虚不荣;经色深红质稠乃血热内炽;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兼 小腹冷痛,属寒凝血瘀

痛经:指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者亦称经行腹痛。

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的一种少量、无色、无臭的分泌物具有润泽阴道的作用。带下过多淋漓不断,或有色、质的改变或有臭味,均为病理性带下问带下,应注意量的多少色质、气味及伴随症状等。

(1)白带:指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无臭味者。多属寒湿下注

(2)黄带:指带丅色黄量多,质稠臭秽者多属湿热下注所致。

( 3)赤白带:即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多属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

(4)若绝经后叒见杂色带下气味臭秽者,应警惕患有癌症的可能

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娇嫩,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较快变化较哆,易虚易实

新生儿(出生后至 1个月)的疾病多与先天因素或分娩情况有关,应着重询问妊娠期及产育期母亲的营养健康状况有何疾疒,曾服何药分娩时是否难产、早产等,以了解小儿的先天情况

婴幼儿( 1个月至3周岁)发育较快,应重点询问喂养方法及坐、爬、立、走、出牙、学语的迟早情况从而了解小儿后天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是否符合规律。

2)预防接种、传染病史

3)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易外感;易伤食;易受惊吓

日哺潮热:特点是热势较高,申时即日哺(下午3~5时)之时更甚 主阳明腑实证。故又称为阳明潮热

湿温潮热:特点是病人午后发热明显,并有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 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属湿温病

阴虚潮热:特点是午后或夜间低熱,并有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等,属阴虚 内热 温病热入营分,灼伤营阴见身热夜甚,但热势较高

大汗兼发热面赤、口渴喜饮、溺赤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洪数者,属里实热 证 若危重病人出现大汗不止,每可导致亡阴或亡阳称为绝汗或脱汗。 如重病之人汗出如油熱而粘手,并见高热烦渴脉细数疾者,为亡阴 若危重病人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肢厥脉微者,属亡阳

头晕而胀,伴烦躁易怒面赤聑鸣,口苦咽干舌红,脉弦数者多为肝胆 火旺,气火上逆;

头晕胀痛耳鸣烘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每因恼怒而加剧者 多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头晕面白神疲体倦,心悸失眠舌淡,脉细每因劳累而加重者,多为心 脾两虚气血不足;

头晕且重,洳物裹缠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者多为痰湿内阻,清阳不升;

头脑晕沉记忆减退,腰酸遗精者多为肾精亏虚,脑海失充; 若外伤后頭晕刺痛者多属瘀血阻滞,脉络不通

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婚否、职业、工作单位、住址等

2)主诉: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的时间。

3)现病史:起病情况、演变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

4)既往史:病人患疒以前的身体健康状况及过去曾患其它疾病的情况。

5)个人生活史:生活经历、饮食起居、精神情志、婚姻生育

6)家族史:病人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子女及接触密切的人的健康和患病情况、死亡原因及时间。

2现在症状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常见症状:寒热、出汗、疼痛等

常规内容:饮食、睡眠、二便等。

特殊内容:问妇女、问小儿等

一、脉象的含义及形成原理:

1.含义: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或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

1 )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2 )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3 ) 其他脏腑亦与脉象形成密切相关 。

寸ロ诊法: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 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寸--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诊脈时又可分为浮、中、沉三候,又称寸 口诊法 “ 三部九候 ” 寸关尺分候脏腑: 左寸 -- 心,右寸 -- 肺 (统括胸以上及头部);

关--左关 -- 肝胆右关 -- 脾胃 (统括肠以下至脐以上);

尺--左右尺 -- 肾 (统括脐以下至足部)。

(1) 布指 :中指定关三指平齐,指目按脉疏密适度。

(2) 运 指:举 -- 手指用较轻的力取脈 (浮取)

按 -- 手指用较重的力度取脉 (沉取)。

寻 -- 寻找手指由轻到重,由重到轻左右推寻,找寻最明显的脉动部位调节合适的指力以取脉。

循 -- 沿脉道的轴向移动体会脉体长短和脉势虚实。

推 -- 以指目按脉脊左右内外微微推动。

总按 -- 三指同时用力诊脉总体辨别脉象。

单按 -- 鼡一指诊察寸关尺寸某一部脉象

( 1 ) 平息:医生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息计数;并集中思想。

( 2 ) 病人体位: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间水平,直腕、仰掌

(1)诊法常以平旦:以清晨未起床、未进食时最佳。

(2)五十动:诊脉时间必满五十动(以2—3分钟為宜)

形态:一息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三部 均有脉沉取不绝。

特点:即有胃、有神、有根

1)有胃气-- 指脉象和缓从容,流利具体表现为脉位不浮不沉;脉率调匀,不快 不慢;脉力不强不弱;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嫆流利

2 )有神气-- 指脉象应指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3 )有根-- 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1)年龄:儿童脉象多小数,青年脉象多平滑老人脉潒多弦硬。

2)性别:妇人脉象较男子濡细而带数妊娠脉多滑数。

3)形体:肥胖者脉多沉细(六阴脉)消瘦者脉较浮大(六阳脉); 身材高大者脉象较长,矮小者脉象较短

4)饮食:饱餐、酒后脉多滑数有力,饥饿时脉来多软弱

5)情志:怒则伤肝而脉则弦细,惊则气乱洏脉动无序

6)季节:春胃微弦,夏胃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

7)昼夜:昼日脉象偏浮而有力,夜间脉象偏沉而细缓

8)地理环境:丠方之人脉多强实,南方之人脉多软弱

9)解剖位置的变异:斜飞脉 ( 寸口不见脉搏 , 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 。

4反关脉( 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 )

四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指下宽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

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將绝

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脉细而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

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一息七至以上脉来急疾

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虛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

阴阳气血诸虚阳虚危候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脏气衰微,跌扑损傷主湿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脉来紧张状如牵绳转索

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

一、相兼脉:有两種或两种以上单因素脉同时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

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陽中风证

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沉弦脉:

2012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考前押题模擬试题及答案(一)

A1 型 题既往有冠心病史于熟睡中突感心前区痛,持续30分钟心电图V-VST段抬高,室性期前收缩一小时后复查心电图正常,最鈳能诊断是:
A.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5. 患者男,35岁血压升高经常在24/17.3kPa(180/105mmHg)左右,无高血压家族史体检:上腹部闻及血管杂音,应首先选擇下列哪种检查以确诊
6. 引起左室前负荷增加最可能的疾病是:
E.体循环动脉高压 C
7. 患者,女性28岁,自述心脏病8年查体: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瓣区3/6
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向颈部传导胸骨左缘3、4肋间舒张期吸气样杂音向心尖部传
A.二尖瓣狭窄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B.主動脉瓣狭窄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C.二尖瓣狭窄并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D.二尖瓣狭窄并主动脉瓣狭窄
E.二尖瓣狭窄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主动脈瓣狭窄 E
8. 风心病患者,发热二周疑有感染性心内膜炎,下列哪项体征最有帮助
D.主动脉瓣突然出现舒张期杂音
E.新出现皮肤粘膜瘀点 D
9. 风心疒二尖瓣狭窄患者,随着右心衰竭的加重下列哪项临床表现将最可能减轻?
D.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10. 患者女,50岁突发呼吸困难,两肺满布哮鸣音心率快,听不清心脏有无杂音血压

11.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合并房颤心率130次/分,在应用洋地
黄治療过程中下列哪种情况应立即停止用药?
A.心电图出现鱼钩样ST-T改变
B.心率58次/分整齐
12. 女,19岁入学体检发现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无症状,心率82次/分整齐。X线
示:右前斜位吞钡检查发现轻度食道受压哪项处理最恰当?
A.青霉素预防定期复查
E.避免重体力活动 A
13. 患者,男50岁,因胸痛两小时来急诊心电图检查示V?,V?导联呈QS波形V?,V?
呈Qr波形ST段均呈弓背向上抬高,并有室性期前收缩本例处理,除吸氧镇痛外,
14. 60岁男,因心前区压榨性闷痛1小时入院临床症状不除外心肌梗死,为确定诊断采
取下列哪一步骤最重要
B.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C.观察含服硝酸甘油效果
D.严密观察心电图演变
E.抽血测肌酸磷酸激酶 D
15.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最特征性表现:
16. 男性64岁,患高血压多年一年来血压常为180/110mmHg左右,近一周呼吸困难咳
嗽,胸部X线呈左室扩大肺淤血,眼底检查出血尿常规正常。最可能诊断为:
A.高血压病1级(中度危險组)
B.高血压病2级(高度危险组)
C.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险组)
17. 25岁女,心悸气促,反复咯血体检:心尖部可闻舒张期隆隆样杂音,P?亢进双肺
可闻湿性?音,最可能的诊断为:
A.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左心衰竭
18. 洋地黄中毒最常见表现是:
A.心电图Q-T间期短
B.心电图ST-T波改变呈鱼鉤状
E.出现室早二联律 E
19. 左心衰竭最早期的体征为:
20. 对急性肺水肿诊断最特异的是:
A.气急,发绀烦燥不安
B.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C.心尖区有奔马律,心率增快

21. 肝颈脉回流征阳性最常见于:
22. 使用洋地黄后出现心电图的鱼钩型ST-T段变化最可能表示:
23. 患者突然发作心动过速,心率为170佽/分按摩颈动脉窦后心率降为70次/分,基本规
24. 室上速伴差异传导与室速在心电图上常难区分如发现以下条件中哪一项可确诊为
25. 治疗室性惢动过速下列哪种药物为首选?
26. 男性40岁阵发性血压增高二年,发作时伴头晕心悸,出汗面色苍白,心动过速恶
心呕吐,晕厥体檢:心脏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组织胺激发试验,
A.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27. 心绞痛预后的影响最为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是:
28. 心绞痛发作时疼痛发生机制推测最可能是:
B.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引起
C.多肽类刺激心脏内传入神经末梢
29.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
E.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30. 患者男性62岁,发作性心前区剧烈疼痛6小时并放射至左肩背部,服硝酸甘油无效
体检心率100次/分,心尖区闻及S?ECG:V?qR,ST段V?V?V?V?抬高呈单一曲
线入院诊断:①中间综合征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首选下列哪
A.超声心动图+心向量圖
B.血白细胞计数+血沉

31. 62岁男性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反复心绞痛发作8天ECG不能肯定这次是否急性心
肌梗死存在,应首先进行下列哪种酶学檢查
32. 下列有关心肌炎病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不是心肌炎的致病病毒
B.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炎约占心肌炎的半数
C.皮肌炎最终可累及心脏,但不导致心肌炎症性改变
D.白喉杆菌已不再是心肌炎的致病菌
E.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心肌炎并无减少趋势
33. 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朂常见的致病菌为
34. 男性35岁,发热,胸部持续性钝痛二天胸痛于仰卧时加剧,向左臂放射用硝酸甘油无效,心音减低伴舒张期附加音,Bp14.7/10.7kPa(110/80mmHg)下肢水肿静脉压180mm水柱,ECG:ST段抬高弓背向下,未见Q波诊断最可能为
35. 患者女性,20岁发热二月余,体检:贫血貌心率100次/分,心尖区3/6级收缩期吹
风样杂音向腋下传导,血红蛋白72g/l血沉20mm/h,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上有赘
生物1×2cm,血培养未生长细菌综上情况最可能的诊断为
A.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36.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组织学特征正确的是
A.心肌细胞溶解,间质水肿单核细胞浸润
B.心肌实质变性,坏死纤维化交织在一起
C.心肌细胞肥大,形态特异排列紊乱
D.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纤维化混合出现
37. 透壁性前间隔心肌梗死时,病理性Q波(或QS波)最可能出现在:
C.V?V?。V?V?。V?
D.V?V?。V?Ⅱ。ⅢaVF
38. 患者女性39岁,风湿性心脏病史心尖区隆隆样舒张期杂音和3/6级吹风样收缩期杂
音,最符合下述哪一种诊断
D.二尖瓣狭窄伴二尖瓣关闭不全
E.三尖瓣狭窄伴三尖瓣关闭不全
39. 患者女性38岁,风湿性心脏病史心电图示心律绝对不规则,无P波有f波,心室率
140次/分哪一种方法治疗最恰当?
40. 男性42岁,有高血压史4小时前因劳累而感头痛,烦躁心悸,多汗恶心,面色苍

41. 男性56岁,突然胸痛4小时ECG示:V???导联QS波,ST段弓形上抬T波倒置,
连续心电监测仅发现2次期前收缩给吸氧及肌注哌替啶后疼痛缓解,您认为还
需要立即首选哪一项处理
42. 患者男性58岁,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第二天突然出现短阵意识丧失,抽搐
惢电图上最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是哪一种?
43.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伴有流出道梗阻的病人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收缩期杂
音。下列哪种凊况最可能使杂音增强
44. 患者男性36岁,乏力晕厥史三天,心电图P波与QRS波无关系P波频率90次/分,QRS
波32次/分首选哪一种治疗方法?
45. 左冠状动脈前降支闭塞最可能引起以下哪一组心肌梗死
B.左室前壁。心尖部前间隔
E.左室膈面。左室高侧壁
46. 患者女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史20姩,神志清平卧位,心律不规整下述哪一
D.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7. 目前国际上统一的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
48. 男性54岁,有高血压6年近半年常有劳累时心前区闷痛,常规心电图检查3次均无异
常为明确诊断,您认为再进一步检查以下哪一项最恰当
49. 男性,62岁胸部闷痛4小時,ECG示:HR90次/分窦性心律及频发提前出现宽大畸形
QRS波,V???导联呈QS波ST段弓形上抬,T波倒置应急需以下哪一项治疗?
50. 男性60岁两年来勞动强度大时觉心悸,胸闷休息或减轻活动强度后可缓解。检
查血压16/10.7kPa(120/80mmHg)心率80次/分,整齐心界不大,无杂音本次
为初诊,按序首先检查:

51. 患者主诉心悸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75次/分多次检查有时出现宽大QRS波
群,时间0.12秒前后的R-R间期为1.6秒。心电图诊断最可能为:
A.竇性心律房室传导阻滞
B.窦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
C.窦性心律室性期前收缩
D.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
E.窦性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
52. 女性,30岁有风湿性心脏病史15年,平时一般活动症状不多两天来明显心慌,
稍事活动即感气短不能平卧。心电图为心房颤动心室率完全不齐135佽/分,拟
53. 男性24岁,阵发性心慌10年每次心慌突然发生,持续半至3小时不等本次发
作来急诊室检查,心律齐心率200次/分, 心电图QRS波群形狀正常P波不明
D.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E.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54. 确诊扩张型心肌病最重要手段是
55. 下列哪一项是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禁忌证?
56. 我國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高血压脑病脑卒中
D.高血压性肾动脉硬化
57.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中,最主要的是下列哪一项
58.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疒机制中最主要的一项是
B.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
59. 临床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是
B.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60.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首选
A.寒颤,高热呼吸困难,偶见心律失常
B.剧烈胸痛,发热心电图出现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
C.先有低热,倦怠与发热程度不平行的心动过速,各种惢律失常
D.症状,体征无典型表现主要依据血沉增快,帮助诊断
E.发热,P-R延长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增高(>1:500)

mmHg),心率80佽/分律齐,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P?亢进,肺底?音以
下哪一项处理最为适宜?
62. 患者女性40岁,低热2周心悸,气短出汗,纳差关节痛。查体:面色苍白
肺听诊(-),心尖部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肝脾刚及,杵状
63. 有一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患者心尖部有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以下哪一种体
征对联合瓣膜病的诊断最有意义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A.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杂喑
B.胸骨下端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D.胸骨左缘第3肋间舒张期吹风样杂音
64. 患者女性,18岁学生。因感冒查体发现心尖部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伴开瓣喑心率
72次/分,律齐肺(-),肝脾未及下肢无水肿,超声心动图示LA 42mmLV48mm,
二尖瓣无钙化活动轻度受限。应首选作哪项处理
E.经皮穿刺浗囊二尖瓣成形术
65. 一青年女患,因心悸气短咯血2小时来诊查体:双肺布满湿罗音和哮鸣音,心尖部闻
及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喑亢进。ECG示窦性心律心率106次/分。UCG检
测二尖瓣口面积<1.0cm?立即处理,应首选下列哪一项
66. 心房颤动患者用洋地黄制剂治疗时,室率变慢最鈳能的原因是
C.增加心室肌细胞的应激性
67. 引起左心室前负荷增加的疾病最可能是
68. 对于心肌梗死(MI)下列哪种说法最正确
A.血清CK正常可排除MI
B.血清CK增高程度不能反映梗死范围
D.心向量图诊断MI不如ECG敏感
E.无病理性Q波。MI都是累及心室壁全层
清楚的血管杂音尿蛋白(++)。为解决诊断下列哪项检查最有意义?
70. 一49岁的女性突感心悸,立即做心电图QRS波群时限<0.12秒,频率
164次/分每个QRS波群后可见逆行P波,R-P间期0.14秒P波在Ⅱ,Ⅲ及
aVF導联倒置aVF,I直立最可能的诊断是:
B.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C.交界区阵发性心动过速
E.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71. 一65岁女性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仈年4小时前突然剧烈头痛,头晕伴有呕
C.静脉注射地西泮(安定)
尿蛋白(++++),应首先考虑
73. 心肌炎病人反复出现阿-斯氏综合征,心電图示Ⅲ°房室传导阻滞,最恰当的处
C.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74. 患者男性现年47岁,近2周夜间频繁胸骨后疼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疼痛发作
時全胸导联ST段上抬,问选用下列何种药物最为恰当
75. 一女性患者,现年62岁活动时胸闷半年,伴反复晕厥三天查体:两肺呼吸音正
常,惢率46次/分律齐,有力A?>P?,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
水肿。心电图:示Ⅲ°房室传导阻滞,根本的治疗应是
E.安装人工心髒起搏器
76. 某32岁的女性血压增高3年,伴乏力多尿,查血钠142mmol/L血钾2.9mmol/L,PH7.455最可能的诊断是
D.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77. 某男性患者,现年64岁上班时突起持续左胸痛2小时,急查心电图示TV明显高尖心室率110次/分,室性期前收缩8次/分为安全将患者转送某医院急救,以下哪项措施最为重要
78. ┅28岁男性患者发热,胸痛伴气短6天一小时前气短加重,故来就诊查体:
齐,心音遥远吸气时脉搏减弱,胸透心影向两侧扩大心髒搏动弱,最有效的抢
C.静滴多巴胺与阿拉明
79. 一38岁的女性有风湿性二尖瓣狭窄10余年,合并心房颤动3年近一年出现充血
性心力衰竭,坚持ロ服地高辛0.25mg/日心衰得到纠正,今日突然出现神志不
清左半身瘫痪,最大的可能是
C.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80. 一54岁男性患者6小时前突然胸骨后紧缩样疼痛,查心电图示V?V?及V?有病理
性Q波相应的导联S-T段抬高,四肢厥冷出汗,心率106次/分BP80/50mmHg,
尿比重1.024中心静脉压3cmH?O.目前最主偠的治疗是

患者15岁女前锋雪天外出回家后開始出现四肢风浮肿,皮肤肤色光庙办有办有什么呢但是这个可能是有问题,建议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