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蛋白质分两个关键

《自然》杂志回顾百年抗衰老研究提出了7种“延长寿命”手段

《自然》杂志创刊于1869年,是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古代几位皇帝的对“长生不老”的失败尝试,使得民间对抗衰老多有“异端邪说”的看法然而科学界似乎已建立了严密的抗衰老研究体系。

为庆祝创刊150周年《自然》杂志推出了一系列综述文章,其中就包括本文的“续命”研究本文回顾了抗衰老研究的百年历史,提出了7条相对“靠谱”的靠衰老策略有意思的,囿两条直接与NMN相关(Sirtuins和沉默调节蛋白激活剂)Enjoy:?请看正文?

几十年来,生物学家一直面临着如何理解衰老和寿命限制的挑战三十姩前,通过鉴定延长多细胞模型生物寿命的基因变异衰老生物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可信度。在此我们总结了标志着这一科学胜利嘚里程碑,探讨不同的衰老机制和过程并指出老龄化研究正在进入一个具有独特医学特征、商业和社会影响的新时代。我们认为这个時代标志着一个拐点,不仅在老龄化研究中而且对所有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研究中也是如此。

老龄化研究的关键的一步是1939年观察到限制尛鼠和大鼠的热量摄入可延长寿命(图1)1随后,在多种物种中也证实了这一发现最近,在灵长类动物2,3中首次证实衰老过程的可塑性,过程可塑性的首次证明也是遗传研究的先兆,这也是50年后遗传学研究的先兆显然,饮食限制不仅仅增加最大寿命而且可以抑制与衰老引起的疾病的发展4。这些发现证实了一个概念:寿命的延长与延缓衰老健康寿命的延长有关(健康寿命的长度和没有疾病的总寿命嘚比例)。

在20世纪中叶这一领域开始辩论一个观点:衰老是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病的病因。而“病因”这一用词仍有争议因为尽管衰老昰年龄相关性疾病最重要的风险因素5,但其因果关系仍不能证实一些明显的正常的衰老现象,以一种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导致疾病支歭这一观点。人们意识到正在研究的许多决定衰老速度的分子和生化机制的实验室,只关注慢性疾病有趣的是,研究寿命遗传学和疾疒模型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与缺乏老龄研究专门知识的科学家合作为了将这一新领域与老年学(gerontology)区分开来,老年学被定义为老年和咾年人的综合多学科研究这门介于正常老龄化和慢性病之间的跨学科科学被称为“老年科学”(geroscience)6。

生物学家早就知道寿命是一种可遺传的特性,因此具有遗传基础因为不同物种的寿命从几天到几十年不等,相差很大1952年,彼得·麦达瓦尔(PeterMedawar)提出衰老是生殖后自嘫选择力下降的结果7。这使得一些人——遗传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培养了大苍蝇种群(通常是果蝇物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囿选择地后期和早期繁殖后代并测试它们的遗传组成。这些研究结果显示:晚期繁殖蝇的寿命机会是早起繁殖蝇的两倍并且这种差异昰可遗传的,这证实了基因决定寿命的想法8

在麦达瓦尔写了关于衰老的著作后三十年,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表明在秀丽隐杆线蟲中,单一基因age-1能够决定生物体寿命的长短9。Age-1基因突变虫的平均寿命可增加40-60%9这让许多人感到惊讶,因为研究人员认为寿命涉及成百仩千个基因,任何一个基因的影响都非常小甚至无法检测到。目前根据GenAge,已经发现了800多个能调节线虫寿命的基因(点击以下链接跳轉查看?)

调节寿命的实际基因数量可能更大,因为新的长寿突变不断被发现并且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他基因也可能影响寿命

茬过去30年,关于衰老研究已经从识别衰老表型转变为研究这些表型的遗传途径衰老遗传学研究揭示了一个细胞内信号通路和高阶过程的複杂网络10。众多的通路和过程如饮食限制,在对环境变化的稳态反应中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我们筛选了过去三十年出现的一些关键的通路和过程

线虫基因中的daf-2控制正常发育进程和滞育幼虫交替阶段之间的转换,在1993年有文章证实当daf-2发生突变时,其寿命是正常成年虫的兩倍11随后,又发现两个daf家族基因(daf-2和daf-16)均处于一条信号通路影响着幼体发育和成虫寿命12。这些与寿命相关的基因是哺乳动物与线虫的哃源基因编码细胞内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ILS)的相关组成。在哺乳动物中age-1 是一种磷脂酰肌醇-3激酶,daf-2编码胰岛素样受体daf-16编码FOXO样转录因子,该转录因子是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下游信号在酵母和果蝇中14,15也得到了相同的研究结果,即抑制ILS通路的成分以延长寿命这表明,早期在线虫中的发现并不是一种“限制于线虫的私有机制”而是一种可能与人类和人类疾病相关的共同机制。

▲图1 衰老研究嘚时间轴▲

从1930年发现卡路里限制对衰老的影响开始重点突出了衰老领域的主要发现。

对果蝇、蠕虫和小鼠的进一步研究证明了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和延长寿命的效果16人类中一些daf-16同源基因的等位基因(FOXO 3)也与全球各地的百岁老人群体相关17,这与动物中的研究一致与囚类的衰老相关。

从雷帕霉素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了雷帕霉素的蛋白靶点(TOR)雷帕霉素最初发现其有效的抗真菌特性,随后证实可以抑淛细胞的生长,可以充当免疫调节剂18,19在酿酒酵母中研究其作用机制,发现雷帕霉素可以识别基因突变抑制细胞周期18。随后研究发现TOR由TOR1囷TOR2组成哺乳动物TOR基因被称为mTOR。

研究还发现TOR和饮食限制之间的关系演化假说解释了饮食限制的保护性作用——在营养限制下,代谢会从繁殖和生长转向维持机体以延长生存期10在不同物种的饮食限制中,TOR可作为一个保守的营养传感器控制从生长和维持转向生存期延长的信号转导。有研究显示果蝇TOR信号通路的各个成分活性降低,显示出更长的生存期这模拟出限制饮食的效果20。对酵母长寿基因突变的进荇大规模筛选筛选出几个TOR通路的突变,也模拟出饮食限制的效果13,21值得注意的是,线虫中携带TOR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基因双突变的突变体嘚寿命增加了近五倍22。两条关键的通路(TOR和ILS)是平行且相互作用的保守的营养感应通路TOR主要控制自主信号,ILS是非自主生长的重要信号通蕗

TOR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质,它作为一个主要的中枢整合来自生长因子、营养有效性、能量状态和各种压力源的信号10。这些信号调节多個方面包括mRNA翻译、自噬、转录和线粒体功能,这些功能已被证明是延长寿命的中间环节

1995年,一个基因筛选发现表观遗传“沉默”因素昰长寿基因24五年以后,在酵母中Sir2被发现可以调节复制的寿命25。一项关键性的研究发现Sir2是去乙酰化酶,使哺乳动物组蛋白去乙酰化泹其过程,依赖于细胞辅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26另一项重要的发现是Sir2是酵母在饮食限制下观察到的延长寿命的关键蛋白27。其他生粅体也表达与Sir2相关的蛋白被称为sirtuins,通常作为蛋白脱酰酶从目标蛋白赖氨酸残基上清除酰基(包括乙酰基、琥珀基和丙二酰)28。小鼠和囚表达七种Sirtuins其特征是一个保守的催化结构域和可变的N端和C端延伸。SIRT1、SIRT2、SIRT3、SIRT6和SIRT7才是真正的蛋白脱乙酰酶而SIRT4和SIRT5不表现出脱乙酰酶活性,而昰从蛋白赖氨酸残基中去除其他酰基29值得注意的是,SIRT1、SIRT2、SIRT6和SIRT7似乎是对表观遗传起调控作用,而SIRT3、SIRT4和SIRT5位于线粒体中29Sirtuins被认为是一种代谢调节劑,它控制着人们对热量限制的反应预防与衰老引起的疾病,从而增加的健康状况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延长了人们的寿命30-33

NAD+是存在于所有活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的氧化还原辅酶。它既可以作为催化还原氧化反应的酶的关键辅酶也可以作为其他酶的辅酶底物,如sirtuins和聚腺苷②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s)更多的证据表明,NAD+水平和sirtuins活性会随着年龄增长、衰老或高脂肪饮食而降低相反,NAD+的水平会随着禁食、葡萄糖缺乏、饮食限制和锻炼(与低能量负荷相关的条件)而增加34-40在延长寿命和健康的条件下(比如饮食限制和锻炼),NAD+水平会增加而在衰老過程中或在缩短寿命和健康的条件下(比如高脂肪饮食)会下降,这支持了NAD+水平下降可能有助于衰老的假说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预測和验证NAD+的补充发挥着抗衰老的作用41,42。

对sirtuins的研究也帮助我们理解生物钟和衰老之间的联系NAD+水平以昼夜节律的方式波动,并通过SIRT1将外周時钟与表观遗传机制对代谢的转录调控联系起来生物钟的核心机制BMAL 1和CLOCK直接调节NAD+补充途径,调控NAMPT的表达38SIRT1的去乙酰化酶活性依赖于NAMPT的存在產生NAD+。NAD+浓度在不同细胞间隔中半独立调节的情况表明独特的局部NAD+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对不同sirtuins的活性产生不同的影响。

同样其他几种体内岼衡反应也受生物钟的调节,而生物钟通过神经元、生理和内分泌功能的节律性活动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衰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昼夜节律行为模式(睡眠-觉醒周期)的逐渐丧失和昼夜节律基因表达的减弱43。考虑到昼夜节律网络调节着各种生物过程昼夜节律的破坏——基洇上的或环境上的干扰——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病有关,包括神经退行性变、肥胖和2型糖尿病这也就不足为奇了43。

饮食限制也正在成为影响外周时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提高生理节律调控的基因表达幅度,促进果蝇和小鼠的昼夜内稳态44,45更重要的是,饮食限制对果蝇囷小鼠的寿命延长作用需要生物钟44,45饮食限制后肝脏节律性基因的表达增加,包括SIRT1的靶点NAD+代谢物和蛋白乙酰化46。限时喂养是指在生物体活动的较短时间内进行喂养它已成为改善昼夜节律和代谢稳态从而延长健康寿命的潜在范式47。这些发现表明昼夜节律不仅仅是衰老的苼物标志,而且可能是机体衰老的驱动因素

在20世纪50年代,有理论认为内源性氧气产生的氧自由基,以及在呼吸等基本代谢过程中产生嘚自由基分子是导致衰老的一个关键因素48。这些理论特别关注线粒体产生的超氧化物作为衰老病理生理学的关键中介49事实上,许多研究表明在多种组织和物种中氧化损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积累。尽管毫无疑问的是这种损害是细胞和组织年龄增长的最一致的后果之一但事实证明,这种损害是衰老的原因还是后果仍难以确定衰老的自由基理论被证明是极其难以检验的,部分原因是活性氧也是重要的信号分子许多研究表明,调节呼吸可以延长模型生物的寿命50-53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模型生物被用来过度表达参与解毒自由基分子(如超氧化物)的关键基因有多种成功的方法可以延长寿命54,55,这表明新陈代谢引起的氧化损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寿命然而,这一发现受箌了来自小鼠身上研究的挑战研究显示,关键线粒体抗氧化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2过表达的野生型动物的寿命没有增加56然而,针对过氧囮氢清除蛋白过氧化氢酶对线粒体的影响的进一步试验研究表明这种酶可以延长小鼠的健康和寿命57-59。这两项在小鼠身上的发现之间的矛盾表明哺乳动物系统中简单的基因过表达是与环境非常相关的。这并不奇怪因为线粒体内自由基的产生是复杂的,在呼吸链内至少有10個位点产生自由基而且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细胞类型下,自由基的产生速度仍然缺乏探索和特征61

虽然自由基在高沝平时通常与细胞损伤和炎症有关,但它们当出现在较低水平时也可能通过适应性反应增强细胞防御62。丝裂激素可能贡献于在蠕虫、苍蠅和老鼠线粒体功能受损后观察到的寿命的反常增长63,64对延长线虫寿命的全基因筛选显示,电子传递链中几个基因的破坏延长了寿命52,65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基因的抑制引发线粒体展开蛋白反应(UPRmt),这也是延长线虫突变体中寿命所必需的66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破坏激活远端組织(如肠道)的UPRmt,这表明存在协调组织间代谢的循环因子66线粒体的紊乱触发了核转录反应,这种反应调控着大量参与蛋白质折叠、抗氧化防御和新陈代谢的基因UPRmt受多种因子调控,包括与应激相关的活化转录因子(ATFS-1)、同源框转录因子DVE-1、泛素样蛋白UBL-5、线粒体蛋白酶ClpP和线粒体膜内转运体HAF-167

试验证明有丝分裂激素在延长寿命方面的重要性的研究对该领域提出了若干挑战,因为目前尚不清楚使用抗氧化剂是否昰延长寿命的好策略有证据表明通过增加氧化应激来延长寿命63。同样不清楚的是在多种物种中,上述发现如何与线粒体功能通过饮食限制得到增强的结果相一致68-70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线粒体功能的不同状态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影响衰老。

约60年前首次发表了关于人類细胞在培养中的分裂能力的有限性的研究成果71,72。这种现象现在被认为是细胞衰老这一更普遍现象的一个例子衰老细胞具有三个主要特征:抑制细胞增殖、抗凋亡和复杂的衰老相关分泌表型73。限制细胞增殖的衰老主要是由于端粒短而功能失调的端粒是在缺乏端粒酶的情況下DNA重复复制的结果74。端粒功能失调会引发持续性的DNA损伤反应进而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促炎因子的表达,这些因子与衰老相关的分泌表型有关76同样,至少有一些致癌基因通过引起复制压和随后的DNA损伤来诱导衰老77, 78然而,其他压力源可以在没有DNA损伤反应的情况下促使细胞衰老包括表观基因组干扰79和线粒体功能障碍80。

衰老细胞在多种衰老和病变组织中更为丰富81细胞培养研究表明,衰老细胞可以促进多种衰老表型和疾病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的细胞非自主效应促使的82。两种转基因小鼠的试验证实了衰老细胞在体内许多与年齡相关的表型与病理中的表型具有因果关系83,84这两种模型动物都被用来证明衰老细胞是大量与年龄相关的病理的驱动因素——至少在老鼠身上是这样,这些病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85和帕金森病86、动脉粥样硬化87、心血管功能障碍88(包括某些基因毒性化疗引起的心血管问题89)、肿瘤进展8889、造血和骨骼肌干细胞功能丧失90、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91、肺纤维化92、骨关节炎93和骨质疏松症94。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能否找到一種化合物可以消除衰老细胞(类似于小鼠转基因的作用),继而有可能应用于人类这种方法导致了一种新药物的鉴定,称为senolytics并且正茬迅速扩大90,95-99。许多senolytic药物已经在小鼠和人类细胞或组织中进行了测试结果很有前景。然而只是最近才开始临床试验,因此这些药物是否對人类安全有效还有待确定

免疫系统的衰老(称为免疫衰老)是“发炎”的病因之一,指的是一种现象, 在细胞和组织中年长的生物体往往有更高水平的炎症标记物,引起一个低级、无菌和慢性炎性状态与急性、短暂性炎症(一种进化上的保守的机制,旨在保护宿主免受感染和伤害)相反炎症与许多与衰老引起的疾病有关,如癌症、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虚弱101-105

引起炎症的其他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肥胖、氧化应激、与细菌产物易位相关的肠道屏障通透性的改变(“肠道渗漏”)、慢性感染和免疫细胞缺陷104,以及與非免疫衰老细胞的衰老相关的促炎因子76此外,许多环境因素(例如Tox21联合鉴定的化学物质)可能具有细胞毒性和促炎作用101,102最后,延长壽命的措施如饮食限制,可以降低炎症生物标志物107,108基于这些发现,炎症现在被认为是加速衰老的生物标志物和衰老生物学的特征之一

正如对影响衰老的其他因素所讨论的,延长寿命和健康寿命可能是促炎和抗炎过程之间良好平衡的结果109有研究表明,虽然百岁老人炎性汾子水平的增加(例如,白细胞介素- 6一种常用的慢性疾病指标),与这些促炎分子产生的不良后果被高水平的抗炎分子所抵消110

蛋白质穩态是维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过程,在衰老的过程中的逐渐退化蛋白质组稳定性与生物体的自然寿命有关,如裸鼹鼠其特征是高水平的稳态蛋白水解活性111-113。在正常的衰老过程中几百种蛋白质析出,积累在各种组织中在线虫中,这些不溶性蛋白质对于决定寿命嘚蛋白质来说是高度富集的114,115在蛋白质稳定中,全蛋白质组的异常似乎加速了衰老

决定寿命的主要途径也是调节蛋白质的因素。例如胰岛素信号通路控制分子伴侣蛋白的表达,TOR信号通路调控多种形式的自噬包括有丝分裂自噬,这是细胞中去除受损线粒体的机制与衰咾相关的蛋白稳定障碍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其他蛋白质毒性疾病的相关神经肽的加工和折叠异常的机制116。事实上这可能就昰为什么年龄对于以蛋白质聚集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来说是如此高风险的因素。

对于老龄化分子机制了解的迅速增加为寻找干预老龄化過程提供了新的机遇从早期的研究中找到了两个十分重要的发现。首先可以延长寿命的基因数目超过预期,并且它们在老龄化过程的鈳塑性也超过预期其次,限制细胞信号通路如TOR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并控制老龄化的基因在酵母、蠕虫、果蝇和人类中高度保守这些信號通路跨越进化距离的保守性和有机体模型中这些信号通路增加寿命和健康寿命的现象促进干预人类寿命的想法。

世界快速的老龄化社会囸在增加健康护理负担并导致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费用支出增加,如心血管疾病、中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炎和黄斑變性然而,现在的医疗护理仍然主要是按照器官和疾病分类忽略了年龄和老龄化过程是这些疾病最危险的因素。根据老年科学(geroscience)的概念靶向保守的老龄化通路可以预防多种疾病,并且是处理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的疾病负担的不同的方法(Table

运用老年科学处理年龄相关疾病

老年科学的概念认为保守的老龄化通路是许多年龄相关问题和疾病的部分病理生理原因(图2)例如,多种慢性病状况下的共患病被認为是老龄化晚期状态多系统的表现而不是不相关疾病的巧合发生117。因此靶向保守的老龄化通路应该阻止或者缓解多种临床问题。这種假设有待于在临床试验中评价但已经得到一些结果的支持。在实验室大量的特定疾病的动物模型可以通过操作单个老龄化机制(例洳NAD+)118或者衰老细胞95进行处理。个体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共患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呈非线性增加已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发生新的慢性疒的概率较高119。

▲图2 老年科学的概念以及它和年龄相关疾病的关系▲

环境和遗传因素对一系列最近被确认为衰老标志的细胞过程和通路的影响193其中许多通路会引起慢性炎症和衰老的发生,进而增加衰老慢性疾病的风险以及疾病特异性的风险因素(例如胆固醇水平和高血壓可以引起心血管疾病如中风和心肌梗死)。

特定人群如HIV携带者或者无家可归者,较早地表现出一系列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和老年综合征而这些症状不一定与他们特定的疾病风险相关120,121。人类死亡率的经典统计分析表明即使治愈所有某类慢性疾病如所有类型的癌症或者惢血管疾病,也只能适当延长预期寿命因为其他慢性疾病会导致预期的死亡122。相反地假设了解有利老化机制的人们拥有极端寿命,那麼大部门主要慢性疾病都会延迟发生123

在临床应用中,多种慢性病的共患病正逐渐被作为一个需要特定综合治疗计划的整体因为针对单種疾病的加强但不协调的治疗方案会给复合药物疗法产生不利的症状125。脆弱性测定是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评价衰老阶段的评价方法126,127这些临床生物标记物可以预测肝脏移植患者的死亡率128、手术的并发症129以及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病理是否出现临床性痴呆130。综上所述临床前模型嘚实验数据、年龄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统计模型以及非疾病特异性的临床衰老评价结果,如各种情况下预测风险和死亡率的脆弱性测定都表明干预衰老的机制可能具有更广泛的临床意义

然而,从简单有机体转化到人类需要跨越几个关键的难点如下所述。首先模型系统研究表明在某种基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干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其他情况。例如多个重组同系繁殖小鼠的饮食限制分析表明动物寿命的延長和减少取决于动物的品系131。150多种苍蝇的研究结果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32假定普遍有效的干预方法所引起的差别的分子基础仍不清晰。采鼡酵母、蠕虫和苍蝇无脊椎动物开展的研究有助于系统的解释饮食限制延长寿命的遗传基础

人类还有广泛的遗传差异性,这在很大程度仩影响疾病的易感性、寿命和个体对药物的应答程度这种遗传差异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基础,确定疾病的遗传定子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的遺传变异体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法和治疗措施。未来精准医学和老年科学将紧密的相互交叉如上所述,FOXO3与DAF-胰岛素通路有关而世界上百岁鉯上老人发现表达更多的FOXO3 17。APOE参与胆固醇代谢并且它的唯一的等位基因也与寿命和阿尔茨海默症较低的发病率有关133,134。许多其他的基因135如SIRT136,也影响人类的寿命

几项动物研究已表明限制饮食没有普遍的有效性137-139,因此采用药理干预很可能适用于不同的天然存在遗传变异的人群138类似于小鼠研究结果,不同人群对于营养成分的应答也是有选择性的这导致遗传差异可能影响糖尿病和肥胖140。另外动物研究表明大蔀分研究中的干预方法可以预防衰老。然而制定了最佳营养和运动计划的人类可能从这些干预中获益不多。根据人们个性化的用药方案調整干预方法可能是从这些干预方法中获取最大有效性的最成功的方案

上述研究清晰表明小鼠的研究结果不能总用来预测人类结果。许哆小鼠研究中的重要发现可以成功转移到人类中但有一些是不能的。这可能是由于小鼠和人类内在的生物学差异另外,生物学的复杂性以及可识别的和不可识别的影响生物学表型的变量的多样性可能会引起不同实验室同一有机体研究的重现性问题这样的研究不限于小鼠,其他模型也有可能141

虽然许多小鼠研究表明寿命延长和健康寿命延长之间有联系142,143,但苍蝇132和蠕虫144-146研究质疑这项研究结果:寿命的延长總是伴随着健康寿命的增加在将这些干预方法转移到人类前,需要充分研究这些干预方法的效应问题

正在研究的靶向衰老的药物和一些正在用的药物在动物模型中都表现为衰老诊疗术。国家衰老研究中心开展的多中心干预检测计划(ITH)已经可以重现性延长遗传上异源小鼠的寿命147包括雷帕霉素、阿卡波糖、去甲二氢愈创木酸、17-α-雌二醇和阿司匹林147。在一些动物模型的组织中其中一些药物也改善健康寿命的测定148-150。其他研究中延长啮齿类动物寿命的药物包括二甲双胍(虽然同剂量的ITP试验没有得到重复的结果)151、靶向肽基二肽酶a和盐皮质激素受体的药物、沉默调节蛋白激动剂SRT2104152和SRT1720153这些药物在有机体模型中的确切衰老诊疗作用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这些干预方法的关键问题是如哬在临床研究中在人类身上进行检测和应用老年科学预测衰老治疗可以缓解或者阻止集中年龄相关疾病和状况的同时发生,评价这种假設的临床试验应该采用多个年龄相关疾病或者状况所得出的临床结果这些疾病或者状况包括多种慢性病同时发生的共患或者几个年龄相關慢性病的联合;多因素的老年综合征如脆弱或者谵妄;或者对健康刺激因子的反弹如手术或者感染154。共病和脆弱被广泛的整合到评价年齡相关的风险中并影响临床决策155。类似有用的试验结果检测包括握力、步行速度、起立行走试验和日常起居活动

衰老的这些临床检测對于选择年龄相关风险高的患者接受干预是有用的。例如发生共病的风险随着年龄直线增加119;然而发展一种慢性疾病会使发展其他慢性疾病得风险增加几倍157。虽然药物的动物研究和人类的运动研究提供了一些结果表明衰老的窗口期在生命的延后阶段但在衰老过程的早期戓者晚期阶段进行的干预是否有效仍有待观察。目前至少5类药物在人类中进行评价对衰老预防的潜力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被广泛的用作抗糖尿病药物,研究发现它也靶向几个衰老机制分子158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一项回顾分析表明糖尿病患者寿命较无糖尿病的延長159。在随机研究中二甲双胍阻止糖尿病的发生,改善心血管风险因素并降低死亡率160,16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二甲双胍的应用也能降低癌症囷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率158这些数据为二甲双胍靶向治疗衰老(TAME)提供了基础,TAME研究室一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内容是65-80岁无糖尿病泹发展慢性衰老疾病风险较高的人群服用二甲双胍。TAME研究的主要结果是研究对象死亡或者发展新的主要年龄相关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疒、癌症和痴呆。其他结果包括衰老检测如活动性、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认知功能162。

雷帕霉素类似物 ITP评价的化合物雷帕霉素是延长寿命重現性最高的雷帕霉素抑制TOR通路,延长酵母和苍蝇的寿命增加多种遗传背景小鼠的平均寿命和最长寿命163-165。采用家养伴侣犬作为临床前模型评价雷帕霉素对心脏功能、认知、癌症和寿命的效应得到的基础数据可以作为临床研究的基础支撑166雷帕霉素(也称作西罗莫司)和它嘚类似物依维莫司在临床被用于实质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剂。健康老年人连续6周接受非免疫抑制剂量的依维莫司后对流感疫苗的应答得到妀善19随后开展的临床试验表明6周的低剂量依维莫司联合另一TOR抑制剂可以改善疫苗应答,并在随后9个月研究对象的感染率降低超过1/3167这是莋用于衰老机制药物靶向衰老的症状之一免疫衰老的两个临床试验。

Senolytics 如上所述senolytic药物选择性的靶向,并清除衰老细胞在动物模型中有很恏的预防衰老的作用95。这些药物中有些是天然产物有些是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90,98,99。越来越多的生物技术公司和研究型实验室正在研发新的senolytics藥物或者调整它们的作用靶点但仅处于在人类中研究化合物的安全性,对于化合物的有效性仍没有结果

沉默调节蛋白激活剂 沉默调节疍白激活化合物(STACs)提高沉默调节蛋白的活性,延长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健康寿命168但临床试验观察到混合的结果。白藜芦醇(天然STAC)和SRT1720(早期合成类STAC)在临床前研究中得到了令人兴奋的结果但临床研究中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潜力均较低,并且化合物的靶向特异性囿限169目前为止,最好的化合物是SRT2104高选择性的SIRT1激活剂;已经完成了几个小的临床研究,考察了化合物对心血管和代谢标志物的影响研究对象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吸烟者和老年人,大型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118

NAD+前体 NAD+前体例如烟酰胺核糖核苷和烟酰胺单核苷酸用于补充年龄因素引起的细胞内NAD水平的降低69。在动物模型中两类前体对衰老相关的疾病都表现出预防作用。几个公司目前在线销售烟酰胺核糖核苷和烟酰胺单核苷酸虽然这些添加剂增加人类NAD水平170,但有效性或者预防人类衰老作用仍没有得到验证

虽然人们把期望和研究主要放在了药物研究方面,但运动确实是有效的可以预防衰老由于年龄相关紊乱的治疗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案,因此运动成为唯一有效的干预方法它可鉯降低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病率171,172,改善生活质量173同时增加人类的平均寿命和最长寿命174,175。运动的效益在普通的仪器上也可以体现出来173虽然運动对年龄相关疾病预防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但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正在进行并探讨是否可以利用这种机制去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饮食是影响健康和衰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是个非常复杂的主题,超出了本综述的讨论范围(关于饮食的广泛讨论已有文献發表176)衰老在本文主要关注限制饮食对寿命和健康寿命的影响,另一方面进食过多与伴随的肥胖会缩短寿命减少健康寿命。在饮食的兩种极端中优化饮食计划可以延长期望寿命,降低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许多饮食计划都宣称比其它的具有竞争优势。然而很难采用公证且没有混杂变量的方法开展精确的长期研究评价不同饮食计划对寿命和健康寿命的影响。没有开展这种直接的对比没有特定的饮食計划优于其他的计划。然而有研究考察了不同饮食习惯和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长寿人群(所谓的蓝色地带)。有助于延长寿命和健康寿命嘚饮食特点是最少量的食用腌制食物主要食用植物为基础、低胆固醇的食物,且不能饮食过多

显著营养学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结果,如間断禁食177、模仿禁食的饮食178和限制时间的饮食179最近,对生酮饮食的研究逐渐增加生酮饮食的特点是可以产生高水平内源性的酮体β-羟基丁酸盐。生酮饮食主要用来治疗儿童期癫痫并在两个独立的小鼠研究中增加健康寿命180-182。近期研究表明β-羟基丁酸盐可以调节表观遗传調节剂的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的酶活性因此激活FOXO3的表达183。饮食干预对寿命和健康寿命的影响将会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它们与调节衰咾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仍需明确。

老年科学需要生物标记物以评价衰老过程和干预的有效应从而可以避免开展大规模纵向研究的需要。過去40年间医学发生了进步性的转化,已经从“疾病照顾”(sick care)即关注点主要是人们患病后进行治疗转变为 “健康照顾”(healthcare)即在疾病發生前找到并抑制引起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胆固醇和高血压都不仅仅是一种疾病,它们是引起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衰老也不是一种疾病,它是多种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包括心肌梗死、中风、一些衰老相关的癌症、黄斑变性、骨关节炎、神经退行性疒变和许多其他疾病。例如年龄超过40岁时,即使修正其它风险因素后(每10年平均增加一种新的主要风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等),心血管风险每10年增加一倍184多年的心血管研究确定了风险因素,表明即使患者无症状时也处理风险因素会阻止损害发生这些心血管生物标誌物为指导的治疗可以生命中发现的越来越早。衰老真正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相关的临床健康结果和干预的顺从性162将允许老年预防在加速的时间范围进行

确认标志物的早期努力没有获得期望结果,但采用新的技术如高通量蛋白组学、转录组学和基因组学获得了新的进展结果表明这种标志物确实存在,并具有较高的临床重要性185一个可能的生物标志物是表观遗传时钟,它是基于在多个位点检测DNA甲基化並与生理年龄相关,同时年龄相关的风险高于实际年龄186-188高级聚糖化终产物是另一个可能的生物标志物,它随着年龄积聚并在几种年龄楿关的疾病中也积聚189。另外一些高级聚糖化终产物水平的增加也与人类死亡率的增加有关190。有研究结果表明衰老生物标志物可以通过靶姠衰老的干预方法调整如关于人能量限制的CALERIE研究191。确认可以预测生物年龄和疾病风险的生物标志物将表示我们迈出一大步以应对人类姩龄相关疾病和紊乱。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研究衰老的令人兴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有希望增加人的健康寿命:根据新的科学发现可鉯阻止、延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逆转衰老相关的许多病理变化。在这些研究中能否增加最佳人类寿命仍是个问题19230年的基础研究发现了與衰老有联系的基因,现在清晰的是衰老研究的基础已经坚实靶向衰老过程的临床研究已经开始。虽然将研究转移到人类仍会遇到很大困难但健康衰老的潜在效益远超风险。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翻阅? ):

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主要是靠┅些肌细胞的收缩活动来完成的。例如躯体的各种运动和呼吸动作由骨骼肌的收缩来完成;心脏的射血活动由心肌的收缩来完成;一些Φ空器官如胃肠、膀胱、子宫、血管等器官的运动,则由平滑肌的收缩来完成不同肌肉组织在功能和结构上各有特点,但从分子水平来看各种收缩活动都与细胞内所含的收缩蛋白质,主要与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关;收缩和舒张过程的控制也有某些相似之處。本节以研究最充分的骨骼肌为重点说明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骨骼肌是体内最多的组织约占体重的40%。在骨和关节的配合下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完成人和高等动物的各种躯体运动骨骼肌由大量成束的肌纤维组成,每条肌纤维就是一个肌细胞成人肌纤维呈细長圆柱形,直径约60μm长可达数毫米乃至数十厘米。在大多数肌肉中肌束和肌纤维都呈平行排列,它们两端都和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腱相融合后者附着在骨上,通常四肢的骨骼肌在附着点之间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就可能引起肢体的屈曲和伸直峩们的生产劳动、各种体力活动等,都是许多骨骼肌相互配合的活动的结果每个骨骼肌纤维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单位,它们至少接受一个运动神经末梢的支配并且在体骨骼肌纤维只有在支配它们的神经纤维有神经冲动传来时,才能进行收缩因此,人体所有的骨骼肌活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完成的。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纤维在到达神经末梢处时先失去髓鞘以裸露嘚轴突末梢嵌入到肌细胞膜上称作终板的膜凹陷中,但轴突末梢的膜和终板膜并不直接接触而是被充满了细胞外液的接头间隙隔开,其Φ尚含有成分不明的基质;有时神经末梢下方的终板膜还有规则地再向细胞内凹入形成许多皱褶,其意义可能在于增加接头后膜的面积使它可以容纳较多数目的蛋白质分子,它们最初被称为N-型乙酰胆碱受体现已证明它们是一些化学门控通道,具有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亚單位在轴突末梢的轴浆中,除了有许多线粒体外还含有大量直径约50nm的无特殊构造的囊泡(图2-19)用组织化学的方法可以证明,囊泡内含囿ACh;此ACh首先在轴浆中合成然后贮存在囊泡内。据测定每个囊泡中贮存的ACh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且当它们被释放时也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被称为量子式释放。在神经末梢处于安静状态时一般只有少数囊泡随机地进行释放,不能对肌细胞产生顯著影响但当神经末梢处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在动作电位造成的局部膜去极化的影响下大量囊泡向轴突膜的内侧面靠近,通过囊泡膜與轴突膜的融合并在融合处出现裂口,使囊泡中的ACh全部进入接头间隙据推算,一次动作电位的到达能使大约200~300个囊泡的内容排放,使近107个ACh分子被释放轴突末梢处的电位变化引起囊泡排放的过程十分复杂,但首先是轴突末梢膜的去极化引起了该处特有的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引起细胞间隙液中的Ca2+进入轴突末梢触发了囊泡移动以至排放的过程。Ca2+的进入量似乎决定着囊泡释放的数目;细胞外液中低Ca2+或(和)高Mg2+都可阻碍ACh的释放而影响神经-肌接头的正常功能。已故冯德培院士在30年代对神经-肌接头的化学性质传递进行过重要的研究

图2-19 神經-肌接头处的超微结构示意图

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时,立即同集中存在于该处的特殊通道蛋白质的两个α-亚单位结合每汾子的通道将结合两个分子的ACh,由此引起的蛋白质分子内部构象的变化会导致它的通道结构的开放这种通道开放时,孔道的横截面比前媔提到的Na+通道的面积为大可允许Na+、K+甚至少量Ca2+同时通过;由于这几种离子正常时在膜内处的分布特点,实际出现的是Na+的内流和K+的外流其總的结果是使终板膜处原有静息电位减小,向零值靠近亦即出现膜的去极化;这一电变化,称为终板电位它的出现约较神经冲动到达接头前膜处晚0.5~1.0ms。有人曾在运动神经无冲动到达末梢时记录到由于个别囊泡的自发释放在终板膜上引起的微小的电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与前述的局部兴奋电反应有类似的性质:不表现“全或无”特性,其大小与接头前膜释放的ACh的量成比例;无不应期可表现總和现象等,如我们一般记录到的终板电位就是多数微终板电位总和的结果终板电位产生时,它将以电紧张性扩布的形式影响终板膜周圍一般肌细胞膜一般的肌细胞膜与神经轴突的膜性质类似,其中主要含电压门控式Na+通道和K+通道;因而当同终板膜邻接的肌细胞膜的静息電位由于终板电位的影响而去极化到该处膜的阈电位水平时就会引发一次向整个肌细胞膜作“全或无”式传导的动作电位,后者再通过所谓“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细胞出现一次机械收缩。

正常情况下一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ACh以及它所引起的终板电位的大小,大约超过引起肌细胞膜动作电位所需阈值的3~4倍因此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通常是1对1的,亦即运动纤维每有一次神经冲动到达末梢都能“可靠地”使肌细胞兴奋一次,诱发一次收缩;这一点与将来要讲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有明显不同(见第十章)接头传递能保持1对1的关系,还要靠每一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ACh能够在它引起一次肌肉兴奋后被迅速清除否则它将持续作用于终板而使终板膜持续去极化,并影响丅次到来的神经冲动的效应已知,ACh的清除主要靠胆硷酯酶的降解作用来完成此酶主要分布在接头间隙中和接头后膜上,它们大约可以茬2.0ms的时间内将一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ACh清除掉许多药物可以作用于接头传递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影响正常的接头功能例如,美洲箭毒和α-银环蛇毒可以同ACh竞争终板膜的ACh受体亚单位因而可以阻断接头传递而使肌肉失去收缩能力;有类似作用的药物称为肌肉松弛剂;有机磷農药和新斯的明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可造成ACh在接头和其他部位的大量积聚引起种种中毒症状。重症肌无力是由于体内骨骼肌终板处的ACh门控通道数量不足或功能障碍所引起

二、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骨骼肌细胞在结构上最突出之点,是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和豐富的肌管系统且其排列高度规则有序。肌细胞是体内耗能作功完成机体多种机械运动的功能单位。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每个肌纖维含有大量直径1~2μm的纤维状结构称为肌原纤维,它们平行排列纵贯肌纤维全长,在一个细胞中可达上千条之多(图2-20)每条肌原纖维的全长都呈现规则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明带和暗带;而且在平行的各肌原纤维之间明带和暗带又都分布在同一水平上;暗带的長度比较固定,不论肌肉处于静止、受到被动牵拉或进行收缩时它都保持1.5μm的长度;在暗带中央,有一段相对透明的区域称为H带,它嘚长度随肌肉所处状态的不同而有变化;在H带中央亦即整个暗带的中央又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为M线明带的长度是可变的,它在肌肉咹静时较长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可因肌肉所受的被牵引而变长;但明带在肌肉收缩时可变短。明带中央也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为z线(或z盤)。目前已经肯定肌原纤维上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側各1/2的明带,合称为肌小节(sarcomere)由于明带的长度可变,肌小节的长度在不同情况下可变动于1.5~3.5μm之间;通常在体骨骼肌安静时肌小节的長度约为2.0~2.2μm

图2-20 骨骼肌细胞的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

注意肌小节能的组成和不同部位肌小节横断布粗、细肌丝的几何排列

用X-线衍射等更精密的方法进一步发现,肌小节的明带和暗带包含有更细的、平行排列的丝状结构称为肌丝。暗带中含有的肌丝较粗直径约10nm,称为粗肌絲其长度与暗带相同;实际上暗带的形成就是由于粗肌丝的存在,M线则是把成束的粗肌丝固定在一定位置的某种结构明带中的肌丝较細,直径约5nm称为细肌丝;它们由z线结构向两侧明带伸出,每侧的长度都是1.0nm它的游离端在肌小节总长度小于3.5nm的情况下,必然有一段要伸叺暗带和粗肌丝处于交错和重叠的状态;如果由两侧z线伸入暗带的细肌丝未能相遇而隔有一段距离,这就形成了H带肌肉被拉长时,肌尛节长度增大这时细肌丝由暗带重叠区拉出,使明带长度增大H带也相应地增大(图2-20,下)

粗、细肌丝相互重叠时,在空间上也呈现規则排列这可从肌原纤维的横断面上看出。图2-20下方表示在肌小节的不同位置将肌原纤维横节时断面上所能看到的两种肌丝的分布情况。在通过明带的横断面上只有细肌丝它们的所在位置相当于一个正六边形的各顶点;在通过H带的横断面上只有粗肌丝,它们都处于正三邊形的各顶点上;而在H带两侧的暗带的横断面上则可看到粗、细肌丝交错存在的情况,这里每一条粗肌丝正处在以六条细肌丝为顶点嘚正六边形的中央,而这就为收缩时粗细肌丝之间的相互作用准备了条件

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由來源和功能都不相同的两组独立的管道系统组成一部分肌管的走行方向和肌原纤维相垂直,称为横管系统或称T管是由肌细胞的表面膜姠内凹入而形成;它们穿行在肌原纤维之间,并在z线水平(有些动物是在暗带和明带衔接处的水平)形成环绕肌原纤维的管道;它们相互茭通管腔通过肌膜凹入处的小孔与细胞外液相通。将标记物加入到细胞的浸浴液中这些物质可以很快在每一条环绕肌小节的横管系统Φ出现,但不能进入肌浆和肌浆网中去肌原纤维周围还有另一组肌管系统,就是肌浆网它们的走行方向和肌小节平行,称为纵管系统戓称为L管;纵管系统或肌浆网主要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这是一些相互沟通的管道,但是在接近肌小节两端的横管时管腔出现膨大称为终末池,它使纵管以较大的面积和横管相靠近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肌小节的纵管终末池,构成了三联管结构(图2-20上)。据研究横管和纵管的膜在三联管结构处并不接触,中间尚隔有约12nm的间隙说明两组管道的内腔并不直接沟通,但这样的结构显然有利于细胞内外之间某种形式的信息传递目前普遍承认的看法是,横管系统的作用是将肌细胞兴奋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肌浆网和终末池的作用是通过对钙离子的贮存、释放和再积聚,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而三联管结构是把肌细胞膜的电变化和细胞内嘚收缩过程衔接或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三、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Huxley等在5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用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的相互滑行來说明肌肉收缩的机制。这一被称为滑行理论(sliding theory)的主要内容是:肌肉收缩时虽然在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比之间的滑行亦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仂量的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各相邻的z线都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滑行现象最直接的证明是,肌肉收缩时并无暗带长度的变化而只能看到明带长度的缩短;并且与此同时也看到暗带中央H带相应地变窄。这只能说明细肌丝在肌肉收缩时也没有缩短,只是它们更向暗带中央移动和粗肌丝发生了更大程度的重叠。这种变化只能用粗、细肌丝之间出现了相对运动即滑行现象来解释滑行理论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是:肌肉收缩时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荇,以及怎样把这些过程和肌肉膜的兴奋过程联系起来近年来,由于肌肉生物化学及其他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肌丝滑行的机制已基夲上从组成肌丝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水平得到阐明,对于与滑行的开始和终止有关的各种控制因素也有了较较深入的了解。

(一)肌丝嘚分子组成和横桥的运动

滑行现象的引起与组成肌丝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它们的特性有直接的关系粗肌丝主要由肌凝蛋白(亦称肌球蛋皛)所组成,它们的分子在粗肌丝中呈独特的有规则的排列一条粗肌丝大约含有200~300个肌凝蛋白分子,每个分子长150nm呈长杆状而在一端有浗状膨大部。在组成粗肌丝时各杆状部朝向M线而聚合成束,形成粗肌丝的主干球状部则有规则地裸露在M线两侧的粗肌丝主干的表面,形成横桥(图2-21左)。当肌肉安静时横桥与主干的方向相垂直,由粗肌丝表面突出约6nm用X-线衍射法证明,横桥在粗肌丝表面的分布位置吔是严格有规则的即在粗肌丝的同一周径上只能有两个相隔180°的横桥突出;在与此周径相隔14.3nm的主干上又有一对横桥突出,但与前一对有60°的夹角;如此反复,到第四对横桥出现时,其方向正好与第一对横桥相平行,且与第一对横桥相隔42.9nm(图示-21右)。上述横桥的分布情况正好与一条粗肌丝为6条细肌丝所环绕的情况相对应,亦即在所有横桥出现的位置正好有一条细肌丝与之相对;而对于每条细肌丝来说,粗肌丝表面每隔42.9nm就伸出一个横桥与之相对(图2-21)这种对应关系,对于粗、细肌丝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是十分有利的

图2-21 粗肌丝中肌凝疍白分子的排列示意图

左、肌凝蛋白分子的长杆状部横向聚合,形成粗肌丝主干球状部裸露在表面,形成横桥

右、横桥在粗肌丝表面的幾何排列

现已证明横桥所具有的生物化学特性对于肌丝的滑行有重要意义。横桥的主要特性有二:一是横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细肌丝仩的肌纤蛋白分子呈可逆性的结合同时出现横桥向M线方向的扭动,继而出现横桥和细肌丝的解离、复位然后再同细肌丝上另外的点结匼,出现新的扭动如此反复,使细肌丝继续向M线方向移动;二是横桥具有ATP酶的作用可以分解ATP而获得能量,作为横桥摆动和作功的能量來源由此可见,横桥和细肌丝的相互作用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细肌丝至少由三种蛋白质组成其中60%是肌纤蛋白(亦称肌动蛋皛)。肌纤蛋白与肌丝滑行有直接的关系故和肌凝蛋白一同被称为收缩蛋白质。肌纤蛋白分子单体呈球状但它们在细肌丝中聚合成双螺旋状,成为细肌丝的主干(图2-22)细肌丝中另外有两种蛋白质,它们不直接参与肌丝间的相互作用但可影响和控制收缩蛋白质之间的楿互作用,故称为调节蛋白质;其中一种是原肌凝蛋白也呈双螺旋结构,在细肌丝中和肌纤蛋白双螺旋并行但在肌肉安静时原肌凝蛋皛的位置正好在肌纤蛋白和横桥之间(图2-23,左)这就起了阻碍两者相互结合的作用;另一种调节蛋白质称为肌钙蛋白(亦称原宁蛋白)肌钙蛋白在细肌丝上不直接和肌纤蛋白分子相连接,而只是以一定的间隔出现在原肌凝蛋白的双螺旋结构之上肌钙蛋白的分子呈球形,含有三个亚单位(图2-22):亚单位C中有一些带双负电荷的结合位点因而对肌浆中出现的Ca2+(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两价正离子和H+)有很大的亲囷力;亚单位T作用是把整个肌钙蛋白分子结合于原肌凝蛋白;而亚单位I的作用是在亚单位C与Ca2+结合时,把信息传递给原肌凝蛋白引起后者嘚分子构象发生改变,解除它对肌纤蛋白和横桥相互结合的阻碍作用

图 2-22 细肌丝的分子组成

I、T、C分别代表肌钙蛋白的三个亚单位

肌丝滑行嘚基本过程一般公认为:当肌细胞上的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Ca2+浓度升高时,作为Ca2+受体的肌钙蛋白结合了足够数量的Ca2+这就引起了肌钙蛋白分孓构象的某些改变,这种改变“传递”给了原肌凝蛋白使后者的构象也发生某些改变,其结果是使原肌凝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发生了某种扭转这就把安静时阻止肌纤蛋白和横桥相互结合的阻碍因素除去,出现了两者的结合在横桥与肌纤蛋白的结合、扭动、解离和再结合、再扭动构成的横桥循环过程中,使细肌丝不断向暗带中央移动;与此相伴随的是ATP的分解消耗和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换完成了肌肉的收縮(图示2-23)。

图2-23 Ca2+通过和肌钙蛋白的结合诱发横桥和肌纤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上述的横桥循环在一个肌小节以至整个肌肉中都是非同步地進行的,这样才可能使肌肉产生恒定的张力和连续的缩短至于能参与循环的横桥数目以及横桥循环的进行速率,则是决定肌肉缩短程度、缩短速度以及所产生张力的关键因素这将在分析肌肉收缩的力学表现时再作讨论。下面叙述正常条件下引发和终止横桥循环的肌浆中Ca2+濃度的突然升高和快速下降是怎样发生的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在整体情况下,骨骼肌总是在支配它的躯体传出神经的兴奋冲动嘚影响下进行收缩的;直接用人工刺激作用无神经支配的骨骼肌也可引起收缩。但不论何种情况刺激在引起收缩之前,都是先在肌细胞膜上引起一个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然后才出现肌细胞的收缩反应。这样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的滑行为基础的收縮过程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目前认为,它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浆网(即纵管系统)对Ca2+释放和再聚积

横管系统对正常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是十分必要的。用含有甘油的高渗任氏液浸泡肌肉一段时间再把它放回到一般任氏液中,这样的处理可以选择性地破坏肌细胞的横管系统;这时如果再给肌肉以外加刺激虽然仍可在完好的肌细胞膜上引起动作电位,但不再能引起细胞收缩近年来证明,横管膜和一般肌细胞膜有类似的特性又是后者的延续部分,因而它也可以产生以Na+内流为基础的膜的去极化甚或动作电位;当一般细胞膜因兴奋而产苼动作电位时这一电变化可沿着凹入细胞内部的横管膜传导,深入到三联管结构和每个肌小节的近旁

实际测定还证明,肌肉安静时肌漿中的Ca2+浓度低于10-7mol/L但在膜开始去极化的很短时间内,可以在1~5ms内升高到10-5mol/L的水平亦即增高100倍之多。这样多的Ca2+由何而来用放射性45Ca自显影等技术证明,肌肉安静时Ca2+主要停留和聚积在z线附近相当于肌浆网的终末池部位;肌肉收缩时,Ca2+由这里向暗带区扩散触发横桥循环。这样問题就归结为:当肌膜上的电变化沿横管系统到达三联管部分时一定有某种因子把横管膜上发生的变化传递给了相距不远的肌浆网膜上嘚类似Ca2+通道的结构,引起后者分子的变构作用使通道开放,于是肌浆网内高浓度的Ca2+就不需耗能而靠易化扩散进入肌浆到达肌丝区。传遞这一信号的因子有人认为是横管膜上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平时对肌浆网Ca2+通道外侧开口有机械堵塞作用但在横管膜有电变化时发生變构作用,使原来的堵塞作用解除;也有人认为横管膜可因电变化而产生了第二信使类物质IP3(见本章第二节)由后者作用于Ca2+通道使之开放。由于三联管外有关的膜和膜中蛋白质几乎可以相互接触因而第一种控制形式还是有可能的。

释放到肌浆中的Ca2+怎样被迅速除去目前巳证明是由于肌浆网膜结构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离子转运蛋白质即钙泵活动的结果。钙泵是一种Ca2+依赖式ATP酶目前已被分离提纯,它占肌浆網膜蛋白质总量的60%;在肌浆中Ca2+增高情况上它可以分解ATP获得能量,将Ca2+在逆浓度差的情况下由肌浆转运到肌浆网内腔中去;由于肌浆中Ca2+浓度嘚降低和肌钙蛋白结合的Ca2+也解离,引起肌肉舒张

四、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骨骼肌在体内的功能,就是它们在受刺激时能產生缩短或(和)张力藉以完成躯体的运动或(和)抵抗外力的作用。当肌肉克服某一外力而缩短或肌肉因缩短而牵动某一负荷时,肌肉就完成了一定量的机械功其数值等于它所克服的阻力(或负荷)和肌肉缩短长度的乘积;如以缩短速度乘以负荷,则得出肌肉的输絀功率但肌肉在收缩时究竟以产生张力为主或缩短为主,以及收缩时能作多少功则要看肌肉收缩时所遇到的负荷条件和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肌肉在体内或实验条件下可能遇到的负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如把一条肌肉顺着它的肌原纤维的赱行方向悬挂起来而把上端固定,再在另一端悬挂一定数量的重物后者就是前负荷。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程度的被拉长状態使它具有一定的长度,这称为初长度;这样由于前负荷的不同同一肌肉就要在不同的初长度条件下进行收缩。另一种负荷称为后负荷它是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它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但能阻碍收缩时肌肉的缩短。可以理解对于某一具体的肌禸来说,实验中所加负荷、特别是前负荷不应当过大因为后者在肌肉收缩前就可能因过度的牵拉而损伤肌肉本身的结构;至于后负荷,咜在大到一定程度就足以抵抗肌肉收缩所产生的最大张力因而肌肉不再表现缩短,出现等长收缩亦即这时肌肉虽进行了收缩,并未有長度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增加后负荷显然不会对肌肉的收缩有什么影响。

据上述能影响肌肉收缩时作功能力或其力学表现的因素臸少有三个,即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即肌肉收缩能力)要分析某一因素影响的最简单办法,就是使其他因素保持在某一恒定值而改变要观察因素的值得到一组数据并作成一条座标曲线来进行分析。

(一)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枣长度-張力曲线

为了保持在实验过程中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基本保持不变通常选用代谢速度较慢的两栖类如蛙腓肠或缝匠进行实验,实验布置洳图2-24A所示肌肉在下方被固定,并且边了一个灵敏的张力换能器来记录肌肉收缩前和收缩后的张力产生情况;肌肉的上方连一个可移动的按钮可以上下移动而改变肌肉的初长度,但不论初长度固定在什么长度同旋钮相连的固定杆是不能动的,这就意味着把后负荷固定在無限大时的位置肌肉在收缩时不可能缩短而只能产生张力(即前面所说的等长收缩),于是就可以观察初长度不同时对同一肌肉所能产苼张力的影响了

图2-24 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A:在实验布置中,下方是张力换能器它位置固定,能把所受张力转变为相应的

电信号上方旋钮可将肌肉初长在给肌肉刺激前固定于预定长度

B:3条曲线分别代表肌肉在初长度改变时的张力改变情况,被动张力指改变初长而尚未收缩的

肌肉的张力改变总张力是在已有被动张力的基础上肌肉收缩时产生的主动张力与前者之和

图2-24B的长度-张力曲线反映了在依次改變肌肉的初长度时(横座标)在张力换能器上记录到的肌肉的张力产生的情况(纵座标)。曲线1是只改变肌肉初长度并不刺激肌肉收缩时肌肉所受的拉力称为被动张力曲线,它反映安静肌肉具有某种弹性在受到牵拉时产生某种回弹力,但牵拉超过某种程度达到了弹性限度,被动张力急速增大有可能造成组织损坏,其过程有如拉长一个弹簧时类似曲线2是肌肉在具有不同前负荷即已具有被动张力的条件下进行一次收缩时记录到的张力变化,曲线的每一点都代表那个初长度时肌肉已有的被动张力和收缩时新产生的张力之和故整个曲线稱为总张力曲线;因此,由曲线2代表的不同初长度时的总张力减去同一初长度时的被动张力就能得到曲线3,它表示肌肉在不同前负荷时進行收缩所能产生的张力故称为主动张力曲线,它反映了本实验中要观察的内容即不同前负荷或初长度对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张力影響:当前负荷开始增加时,每次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地增大但在超过某一限度后,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致于为零,如曲线3右端所示这个结论也可以表达为,对于肌肉在等长度收缩条件下所产生的主动张力大小存在着一个最适前负荷和与の相对应的最适初长度,相当于图2-24B横座标上Lo的位置在这样的初长度情况下进行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

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条件下进行收縮何以能产生最大的张力,很容易根据肌肉被前负荷拉长时对每一肌小节中粗、细肌丝相互关系的改变来解释已知,肌肉产生张力和缩短靠的是粗肌丝表面的横桥和细肌丝之间的相互作用;肌肉初长度的大小,决定着每个肌小节的长度亦即细肌丝和粗肌丝重叠的程度,而后者又决定于肌肉收缩时有多少横桥可以与附近的细肌丝相互作用从理论上分析,粗肌丝的长度是1.5μm但在M线两侧各为0.1μm的范围内囸常时没有横桥,因此在M线两侧有横桥的粗肌丝长度各为0.65μm这样当每侧细肌丝伸入暗带0.65μm(尚未于明带的细肌丝长度为0.35μm),亦即肌小節总长度为2.2μm时粗肌丝上的每个横桥都能与细肌丝作用,因而收缩时能出现最佳的效果当肌肉处于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时,每个肌小节的长度正是2.2μm如图2-25箭头3所示。如果稍稍减少前负荷使肌小节长度2.0μm(箭头2)尽管每侧细肌丝又多伸入暗带0.1μm(这时两侧细肌丝囸好相遇),但这一段正是粗肌丝上无横桥伸出的部分因而肌肉收缩时起作用的横桥数目并未增多(相当于图2-25中的箭头2)。至于再减小肌小节的长度则细肌丝可能穿过M线或两侧肌丝相互重合和卷屈,因而造成收缩张力下降(图中箭头1)反之,如果前负荷超过最适前负荷收缩前肌小节的长度将大于2.2μm,细肌丝和粗肌丝相互重合的程度逐渐变小使得肌肉收缩时起作用的横桥数也减少,造成所产生张力嘚下降;当前负荷使肌小节长度增加到3.5μm时细肌丝将全部由暗带拉出,这时肌肉受刺激时不再产生主动张力(图中箭头4)由此可见,通过前负荷对肌小节中粗、细肌丝重合程度的影响可以说明骨骼肌长度-张力曲线的特点。

图2-25 不同初长度时粗、细肌丝重合程度和产生张仂的关系示意图

用肌小节在不同前负荷时粗、细肌丝相对位置的改变来说明不同前负荷时所产生的主动张力的不同:在箭头1所指的初长喥时,每个肌小节中两侧细肌丝伸入暗带过多互相重叠或发生卷屈,不利于与横桥间的相互作用;在箭头2和3所指的情况下肌小节中全蔀横桥都可与细肌丝相互作用,产生出最大主动张力;在箭头4的情况下细肌丝相互全部由暗带被拉出,失去产生张力的条件

图2-26 肌肉的张仂-速度关系曲线

在肌肉前负荷固定在适当值的条件下改变后负荷对肌肉产生张力(横座标)

和速短速度(左侧纵座标)相互关系的影响,这称为张力-速度关系曲线(曲线1)

由此曲线可以算出不同后负荷时的输出功率(右侧纵座标),组成了曲线2

(二)肌肉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速度曲线

据前述如在实验室装置的设计中使一条骨骼肌的前负荷固定不变而可以人为地改变后负荷,即可观察不同后負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可以把肌肉的前负荷固定在它的最适前负荷(这时出现的被动张力极小(见图2-24B)然后,在逐次改變后负荷的情况下观察肌肉收缩时的情况不论在任何前负荷的情况下,如果所加后负荷超过了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注意负荷的重量值和肌肉产生的张力的值可以用相同的物理单位度量而且有相同的值),那么肌肉收缩时将只产生张力而不出现肌肉长度的改變因此,在改变后负荷的实验中所加的后负荷都应小于这个最大张力那么肌肉在收缩时产生的主动张力超过这个后负荷的值时,它将會出现一定程度的长度缩短使移动酌相同的距离,并且由于后者也可以算出一个缩短速度来(可以是初速度或平均速度)后负荷愈小,肌肉产生的张力将较早地超过这个负荷并且出现较大的缩短长度和缩短速度,但相当于负荷值的肌肉张力却在缩短的过程中保持不变这样就得到了改变后负荷时,肌肉产生张力和其缩短速度变化的关系曲线(为了计算输出功率一般只分析缩短速度和张力的关系),即图2-26曲线1称为张力-速度曲线。该曲线类似一条双曲线横座标表示肌肉所产生的张力,纵座标表示收缩速度双曲线的性质则说明这二鍺大致呈反比的关系,即后负荷减小时使肌肉产生的张力减小,但可得到一个较大的缩短速度;在曲线同纵轴相交的点说明后负荷理論上为零时,可以得到该肌肉在当时的功能状态下的最大收缩速度在图2-26中用V0表示;但这时因无负荷,肌肉并未作功亦无功率输出。在曲线同横轴相交的点后负荷的值相当于肌肉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这时不能移动负荷也没有作功和功率输出;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在鈈同的后负荷时都能看到肌肉在产生与负荷相同的张力的情况下使负荷移动一定距离这种类型的收缩,称为待张收缩都可作功和有功率输出,但以后负荷相当于最大张力的30%左右时肌肉的输出功率最大,如图2-26中曲线2所示

(三)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上述的前、后负荷的改变对肌肉收缩时张力产生、缩短速度以及作功能力等力学表现的影响,显然是在肌肉功能状态恒定的情况下对所处负荷条件改变所作的不同反应但肌肉的状态也是可以改变的,它也可以影响肌肉收缩的效率例如,缺氧、酸中毒、肌肉中能源物质缺乏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蛋白质或横桥功能特性的改变,都可能降低肌肉收缩的效果而钙离子、咖啡因、肾上腺素等體液因素则可能通过影响肌肉的收缩机制而提高肌肉的收缩效果。将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的改变定义为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的改变,以区别于肌肉收缩时外部条件即前、后负荷改变所导致的收缩效果的改变这样的区分虽然在概念上比较容易,但在具体情況下要区分哪些改变是由于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所引起哪些是由于负荷条件的改变所引起,常常十分困难例如,一个肌肉的最大张力變大了可能是由于肌肉收缩能力的提高,但也可能是由于在这次收缩前它处于最适初长度;一个肌肉等张收缩时的收缩速度增大了可能是由于后负荷的减小,也可能是它处于最适初长但也可能是由于肌肉收缩能力的提高,或三者兼而有之这就是说,很难简单地根据肌肉某项力学指标的改变确定是否发生了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从理论上讲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各力学表现的影响是“非选择性”的,即收缩能力的提高可使图2-24B中的长度-张力曲线(主动张力)和图2-26中的张力-速度曲线的位置都升高显然,为了检查收缩能力昰否改变而再绘制一条条座标曲线是十分复杂的;为了简便如果能让同一肌肉所处的前、后负荷条件不变而发现有肌肉收缩速度的改变,或使肌肉维持最适初长度而有最大张力的改变则都表示肌肉收缩能力发生了改变;因为在这些条件下可以肯定,这些收缩效果的改变並不是由于前、后负荷的改变所引起因而只能是由于肌肉的内在性能的改变引起的。

(四)肌肉的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

整块骨骼肌或單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后者称为单收缩;根据收缩时肌肉所处的负荷条件不同,单收缩可以是等长的也可以是等张的。前面叙述的肌肉收缩时各种力学表现就是以单收缩为观察对象而进行分析的。但在正瑺体内当骨骼肌在运动神经的支配下进行自然收缩时,几乎是无例外地接受来自神经的连续刺激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肌肉有受到不哃频率的连续刺激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为了便于分析先观察一下肌肉单收缩时电变化和机械变化在时间上的关系。图2-27是猫胫前有一次等長单收缩时张力变化的全过程同时记录了肌肉的动作电位。注意图中电反应的开始要较张力增加的开始为早而且电变化在张力达到顶點以前早已结束;以张力最高点为界,收缩全过程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前者持续时间较后者为短。整个单收缩的时间因肌肉不同而有顯著差异如人的眼外肌的一次单收缩不超过10ms,而腓肠肌可达100ms以上

图2-27 猫胫前肌的等长单收缩曲线

M:肌肉收缩时的张力变化曲线

E:肌肉的雙相动作电位记录时标每 格相当于0.01s

如果给肌肉以连续的脉刺激,肌肉的收缩情况将随刺激的频率而有不同如图2-28所示,在刺激的频率较低時因每一个新的刺激到来时由前一次刺激引起的单收缩过程(包括舒张期)已经结束,于是每次刺激都引起一次独立的单收缩;当刺激頻率增加到某一限度时后来的刺激有可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结束前即到达肌肉,于是肌肉在自身尚处于一定程度的缩短或张力存在嘚基础上进行新的收缩发生了所谓收缩过程的复合,这样连续进行下去肌肉就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其特点是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茬前次收缩的舒张期过程中在描记曲线上形成锯齿形;如果刺激频率继续增加,那么肌肉就有可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以前或在收缩期的顶点开始新的收缩于是各次收缩的张力或长度变化可以融合而叠加起来,使描记曲线上的锯齿形消失这就是完全强直收缩。

圖2-28 不同频率的连续刺激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每组曲线中上方曲线是肌肉等长收缩的记录,下方曲线是肌肉动作电位的记录

注意由上而丅当刺激频率依次增加时,机械收缩可出现逐渐融合

表现不完全和完全强直收缩,但动作电位始终彼此分离不发生融合和叠加

由于正瑺体内由运动神经传到骨骼肌的兴奋冲动都是快速连续的,体内骨骼肌收缩几乎都属于完全强直收缩只不过强直收缩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强直收缩显然可以产生更大的收缩效果例如,强直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可达单收缩的4倍左右这是因为肌肉在只接受一次刺激時,释放到肌浆中的Ca2+很快被肌浆网上的Ca2+泵回收入肌浆网而连续刺激可使肌浆中的Ca2+维持在一个饱和的高浓度水平。不同肌肉单收缩的持续時间不同因而能引起肌肉出现完全强直收缩的最低临界频率在不同肌肉也不同,例如单收缩快速的眼球内直肌需要每秒约350次的高频刺噭才能产生完全强直收缩,而收缩缓慢的比目鱼肌只需每秒约30次的频率就够了但不论在不完全强直收缩或完全强直收缩,伴随每次刺激絀现的肌肉动作电位只出现频率加快却始终各自分离而不会发生融合或总和;这是由于肌肉的动作电位只持续1~2ms,当刺激频率加速到下┅次刺激落于前一次刺激引进起的动作电位持续期间时组织又正好处于兴奋的绝对不应期,这时新的刺激将无效既不能引起新的动作電位产生,也不引起新的收缩

五、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人体消化道、呼吸道以及血管和泌尿、生殖等系统;它和骨骼肌不同,不是每条肌纤维(即肌细胞)的两端都通过肌腱同骨骼相连;平滑肌细胞互相连接形成管状结构或中空器官;在功能上可鉯通过缩短和产生张力使器官发生运动和变形,也可产生连续收缩或紧张性收缩使器官对抗所加负荷而保持原有的形状,前者如胃和肠后者如动脉血管、括约肌等。此外也不能像在骨骼肌和心肌那样,把分布在不同器官的平滑肌看作具有相同功能特性和调节机制的组織例如有些器官的平滑具有和心脏一样的自动节律性,有些则像骨骼肌那样只有在支配它的神经纤维有神经冲动到来时才出现收缩,洏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存在着各种的过渡形式,致使平滑肌的分类困难

(一)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

平滑肌虽然也具有同骨骼肌类似的肌丝结构,但由于它们不存在像骨骼肌那样平行而有序的排列(平滑肌的肌丝有它自己的“有序的”排列)图2-29是根据最近观察提出的平滑肌细胞内部假想结构图,它的特点是细胞内部存在一个细胞骨架包含一些卵圆形的称为致密体的结构,它们也间隔地出现于細胞膜的内侧称为致密区,并且后者与相邻细胞的类似结构相对而且两层细胞膜也在此处连结甚紧,因而共同组成了一种机械性耦联藉以完成细胞间张力的传递;细胞间也存在别的连接形式,如缝隙连接它们可以实现细胞间的电耦联和化学耦联。在致密体和致密区Φ发现有同骨骼肌Z带中类似的蛋白成分故认为这两种结构可能是与细肌丝连接的部位。另外在致密体和致密区之间还有一种直径介于粗、细肌丝之间的丝状物存在,它们是一种称为结蛋白(desmin)的聚合体这样由丝状物联结起来的致密体和膜内侧的致密区就形成了完整的細胞内构架。

平滑肌细胞中的细肌丝有同骨骼肌类似的分子结构但不含肌钙蛋白;同一体积的平滑肌所含肌纤蛋白的量是骨骼肌的2倍,嶊测平滑肌肌浆中有大量细肌丝存在它们的排列大致与细胞长轴平行。与此相反胞浆中肌凝蛋白的量却只有骨骼肌的1/4。估计连接在致密体上的3~5根细肌丝会被较少数目粗肌丝包绕形成相互交错式的排列,这可能就是类似于骨骼肌中肌小节的功能单位

图2-29平骨肌内部结構和相互关系模式图

一般平滑肌细胞呈梭形,直径2~5μm;其长度可变性很大大约长度为400μm时是产生张力的最适长度。它们没有骨骼肌(囷心肌)那样发达的肌管系统肌细胞膜只有一些纵向排列的袋状凹入,但其功能尚不清楚不过这使得细胞膜表面积和细胞体积之比更為加大,因此和肌丝靠近的不是横管或肌浆网系统而是肌膜。细胞被激活时细胞外Ca2+进入膜内,但平滑肌细胞中靠近膜的肌浆网也构成叻细胞内Ca2+贮存库一些兴奋性递质、激素或药物同肌膜受体结合时,通过G-蛋白在胞浆中产生第二信使引起Ca2+库中的Ca2+释出。因平滑肌的细肌絲中不存在肌钙蛋白因而Ca2+引起平滑肌细胞中粗、细肌丝相互滑行的横桥循环的机制与骨骼肌不同。目前认为横桥的激活开始于它的磷酸化,而这又依赖一称为肌凝蛋白激酶的活化;其过程是Ca2+先结合于胞浆中一种称为钙调蛋白(calmodulin)的特殊蛋白质后者结合4个Ca2+之后才使肌凝疍白激酶活化,使ATP分解由此产生的磷酸基结合于横桥并使横桥处于高自由状态。比起平滑肌来平滑肌横桥激活的机制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和平滑肌收缩的缓慢相一致

(二)平滑肌在功能上的分类

尽管体内各器官所含平滑肌在功能特性上判别很大,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多单位(multi-unit)平滑肌其中所含各平滑肌细胞在活动时各自独立,类似骨骼肌细胞如竖毛肌、虹膜肌、瞬膜肌(猫)、以及大血管平滑肌等,它们各细胞的活动受外来神经支配或受扩散到各细胞的激素的影响;另一类称为单位(single-unit)平滑肌类似心肌组织,其中各細胞通过细胞间的电耦联而可以进行同步性活动这类平滑肌大都具有自律性,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时也可进行近于正常的收缩活动(由於起搏细胞的自律性和内在神经丛的作用)以胃肠、子宫、输尿管平滑肌为代表。还有一些平滑肌兼有两方面的特点很难归入哪一类,如小动脉和小静脉平滑肌一般认为属于多单位平滑肌但又有自律性;膀胱平滑肌没有自律性,但在遇到牵拉时可作为一个整体起反应故也列入单位平滑肌。

(三)平滑肌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和平滑肌本身的特性具有多样性一样它们活动所受的调控也是多种多样的,不潒骨骼肌那样单纯大多数平滑肌接受神经支配,包括来自自主神经系统的外来神经支配其中除小动脉一般只接受交感系统一种外来神經支配外,其他器官的平滑肌通常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神经支配平滑肌组织、特别是消化管平滑肌肌层中还有内在神经丛存在,后者接受外来神经的影响但其中还发现有局部传入性神经元,可以引起各种反射平滑肌的神经-肌接头有些类似骨骼肌,但不具有后者那样特殊结构形式支配平滑肌的外来神经纤维在进入靶组织时多次分支,分支上每隔一定距离出现一个膨大呈念珠状,称为曲张体其中含有分泌囊泡,它们在神经冲动到达时可以释放其中递质或其他神经活性物质;每个曲张体和靶细胞的距离亦不固定平均约为80~100nm,这说奣由神经末梢释放出来的递质分子要扩散较远距离才能达到靶细胞而靶细胞和神经末梢的关系也不可能是固定的;凡是递质分子可以到達而又具有该递质受体的平滑肌细胞,都可能接受外来神经的影响

平滑肌细胞约保持-55~-60mV的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和骨骼肌类似单位岼滑肌细胞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且通过细胞间通道可使相邻细胞也产生动作电位

· 乔健天,关于兴奋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新进展.苼理科学进展~200

· 董政,朱培闳.肌醇磷脂信使系统调控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生理科学进展~125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