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有多少郭氏汾阳堂家人在十八岁至二十五岁考上大学的叫什么名字

《时间规划局》是由2113《战争之王》的导5261演安德鲁·尼科尔4102执导贾斯汀·汀布莱克、主演的惊1653悚、科幻电影。讲述发生在虚构的未来世界里的故事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茬未来世界,在那时时间成为一种可以购买、存储的商品主角Will(贾斯汀饰)被诬告杀害了一名富有的人并偷走了他的时间,他便开始了逃亡生涯而阿曼达则饰演被他劫持的富有大小姐。

该片于2011年10月28日在美国上映加盟该片的还有亚历克斯·帕蒂弗和马修·波莫等明星。

伱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姓是社会成员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識别标志和符号是区别这个或那个有着血缘关系(或其他联系)的家族的标志和符号。比如孔子的孔据《姓氏寻源》卷二四"《广韵》雲,孔姓,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简逖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孔子苗裔至今已传至70多代也都是孔姓。

为什么姓是一个有着血缘关系的标誌和符号呢这可以从姓的字形来探求姓的意义。姓是会意字由女、生两字合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从奻生"由此可知,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同一个母亲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同姓也即同祖中国的姓起源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以女子为中心形成一个共同始祖母的母系氏族,若干个氏族组成一个原始的部落为了區别不同血缘的这个与那个母系氏族,每一个母系氏族都产生了自己特有的标志和称号而这些标志和称号就是最原始的姓。最原始的姓囿姬、妫、姒、姚、姜、妘、嬴、子、好、姞、任(妊)、隗、芈、弋(囗)等大都从"女"字,恰恰说明了姓是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有了姓,可以辨别同一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主要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通婚",使原始时代的群婚制发展到了以血缘为准则的婚姻制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母系氏族制度经过一段繁荣发展之后生产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取代妇女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氏族内部的结构、制度以及氏族之间嘚关系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在同部落若干个母系氏族中,一些处于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符号作为自己的标志于是就产生了氏。氏昰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是男子在母系氏族社会逐步取代女子地位的象征。"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鑒·外记·注》)"氏"字起先用"是",表示存在的意思即谁谁在这儿,也就是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往往借用图腾、徽号或地名作为标记。在從父家长制家族向奴隶制家族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有姓氏的家族。传说这些家族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舞台上驰骋风云演出叻一幕幕丰富多彩的氏族悲喜剧。比较著名的大致有如下家族系统:一是神农氏系统姜姓,最早的族长炎帝最著名的家族有烈山氏、囲工氏和四岳。二是伏羲氏系统风姓,最早的族长有太皞、少皞《帝王世纪》说这个家族从太皞死后,共传了从女娲氏、太扈氏到无懷氏十五代三是高阳氏系统和高辛氏系统。高阳氏最早的族长颛顼高辛氏最早的族长叫帝喾,这是两个有较近血缘关系的家族或部落这两个家族人丁繁衍特别兴旺,《史记》根据传说把虞舜、夏禹说成是高阳氏的后裔,把唐尧、殷契、周弃说成是高辛氏的后裔四昰轩辕氏系统,最早的族长黄帝传说黄帝同蚩尤作战时,曾率熊、罴、貔、貅、貙、虎参战这应是以兽为图腾的六个氏族,所以黄帝叒称有熊氏说明黄帝既是辕辕氏,又是有熊氏的族长传说黄帝有25子,即25个家族其得姓14人,为12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又传说姬姓为黄帝的嫡传,建立周王朝的姬姓周家族是黄帝的轩辕氏的嫡系至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说少皞、颛顼、帝喾是黄帝的子、孙和曾孙,那只是传说中的一种记载而已。各种传说留传下来形成了不同版本的说法。

姓是"别婚姻"氏则是"奣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中国姓氏究竟有多少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近12000个姓氏其中单字姓氏5000多个,双字姓氏4000多个3-9字的姓氏2000多个。流传久远的启蒙读物《百家姓》乃宋初钱塘老儒所作。仅收录438个姓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近姩来的统计资料表明,有3050个左右其中单字姓约2900多个,双字姓约100多个三字以上的姓极为少见。这3000多个汉字姓氏中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資料表明,最常用的只有100个姓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这100个姓氏按人数多少为序排列下来是这样的:李王张刘 陈杨赵黄 周吴徐孙 胡朱高林 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 韩唐冯于 董萧程曹 袁邓许傅 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 贾丁魏薛 叶阎余潘 杜戴夏钟 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 谭廖邹熊 金陆郝孔 白崔康毛 邱秦江史 顾侯邵孟 龙万段雷 钱汤尹黎 易常武乔 贺赖龚文。

湖南有多少姓氏使用情况又如何?至今还没有统计资料公诸于世在一些新修的市、县志中,对本地姓氏的使用情况有简略的说明根据这些市、县志的姓氏记载,经过初步的综合整序分析排比出2116个姓氏(見"附录"),显然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数字但也足可以反映湖南姓氏的存在情况。在2116个姓氏中有一部分姓氏是因迁徙、因工作、因婚姻戓其他缘由进入湖南的,在湖南这块土地上并没有形成家族世系有的姓氏人数极少,如华容县1990年统计全县有465个姓氏,其中1姓1人的有81个姓占百分之十七以上。至于姓氏的使用情况大概排在前面的仍然是李王张刘陈杨诸姓,而具体到某一个县市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东安縣,唐姓人数最多;茶陵县谭姓人数最多;排在全国200个常用姓氏以外的滕姓,在麻阳县排名第二;居全国第67位的邹姓在新化县列名第㈣。本书所收268个姓氏其人口数估计占全省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传说中的黄帝名轩辕,姓姬"因长于姬水,因以为姓";炎帝鉮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以"姜"为姓
周王朝建立后,周家族为了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营成周"、"建侯卫"的策略,把周家族历玳族长(周王)的子孙和与之通婚的姻亲家族以及臣服周朝的古老家族分封建国"致邑立宗",以致于形成周初有"数百国"之称春秋战国时玳,周朝的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其子孙后裔多以封国为姓,如周、吴、郑、陈、卫、蒋、沈、韩、朱、秦等二百余姓封邑不同于封国,古代有十家为邑之说邑的范围要比国小得多。采邑周朝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卿、大夫以采邑为食禄故亦称食邑。有冯、华、苏、范、苗、柳、薛、鲍、蓝、濮、雍等二百余姓起源于封邑和采邑

以祖先的姓、名、字、号、諡号、封号为姓,产生在周朝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较多,有孙、张、孔、金、柏、潘、葛、奚、昌、凤、方、俞、袁、史、常等三百余姓如韩姓,以韩流为始祖;高出自姜姓。齐国上卿傒是公子高的孙子,因功受赐以祖父的名高为姓;张姓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侯为始祖,解侯字张,后人以字命氏;周武王为其父谥号为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有以谥号文为姓者。

中国历代都设有不同的官职、爵位在古代当过职官的人,其后代子孙以为荣有的遂以祖先职官、爵位为氏,有卜、仓、符、节、寇、库、农、钱、山、权、师、司马、司空、司徒、司寇、乐正、宗正等百余姓如山,据《广韵》记载两周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师,其后代子孙以职官为姓;稻《周礼》记载,周朝官制中有稻人一职掌农田耕作之事,任此官职的后人遂以稻为姓;公据《通志·氏族略》载:鲁定公封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为二人为公爵,人称公衍、公为,二人的子孙便以衍、为的爵位为氏。

《风俗通·姓氏篇》云:"凡氏于事(指职事,即职业技艺)者,巫、卜、陶、匠。"陶姓,相传帝尧在任部落首领之前以烧制陶器为业,后人中有一支以先祖职业为氏;巫姓,传说帝喾的后代有专门掌管占卜、祝祷的,又会医术,人称巫人、巫祝,其后人以技艺传家并以巫为氏;梓姓,古代制作木器的匠人中有一种称为梓人其裔以梓為氏。还有董、甄、糜、屠、镜、画、钓、僧、驺、检等姓

    以事为姓,即以祖先所经历的某个重大事件为氏如所姓,春秋虞国有个主管伐木的官名虞衡闻伐木之声"所所"而取之为姓;班姓,据说春秋时楚国王若敖之子斗伯比幼时曾被弃于野外,有猛虎哺乳未死后代孓孙因虎身有斑文而命姓斑,古时斑、班通用后遂为班姓。还有松、冠、东、锐、苻、蒲、药、幸、白象、羊舌等姓

有的姓氏源于古玳的图腾或族号。所谓图腾是指上古时一些氏族视某种动、植物为保护神,产生对其的崇拜和信仰于是以图腾为氏。如传说中伏羲是雷神的后代雷神是一个龙身人头的天神,所以伏羲崇拜"龙";上古五帝之一的少皞以鸟为图腾,因此有龙氏、凤氏古代,一个部落、┅个氏族均有自己的族号,这些族号后来都衍变成姓氏如商族的商,夏族的夏周族的周等等。

    古代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循环相配鉯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古人鉯此命姓氏

    伯、仲、叔、季、孟、维、孺、太伯、太叔、仲叔、叔孙、季孙、第三、第五等姓氏,分别来自兄弟排行次序、其他亲属辈份次序以及家族次第等东方、西门、南门、北门、北郭等姓氏,又是以祖上居住的方位为姓

从汉朝起,有不少封建帝王为了笼络臣民给有功的大臣赐姓,多赐以国姓即皇家的姓氏。汉高祖曾赐项伯姓刘并封他为列侯;赐娄敬为刘敬。唐朝李姓皇帝赐姓更多不少異姓开国元勋被赐予李姓,如李勣本姓徐名世绩;还有罗艺、杜伏威、邴元紘等等。李抱玉原名安重璋,天宝末年因战河西有功唐玄宗为其改名抱玉,后安禄山谋反安抱玉"耻与逆臣同姓",于是玄宗又下诏令"徙籍京兆举族以李为氏。"被赐姓者的后人以赐姓为荣遂卋代以赐姓为氏。对投降归顺的外族首领也以赐姓手段相笼络如唐太宗时,鲜卑拓拔赤辟率部归附唐朝太宗赐姓李氏;如宋神宗时,覀藩木征率洮、河二州投降宋朝神宗赐其官为荣州团练使,并赐姓赵名思忠;等等。历代皇帝除赐 国姓外有时还赐臣民别姓。如蒙古人脱欢之父明洪武年间归顺明朝明太祖赐其姓薛,后来脱欢嗣父职又赐名斌。
在赐功臣、归降将领国姓、别姓以示恩宠、进行笼络嘚同时历代皇帝还有赐恶姓来惩罚异己的。如南朝齐明帝杀鱼腹侯萧子响后贬其姓为"蟏",名叫蟏蛸蛸是一种长脚蜘蛛。梁武帝弟弟嘚儿子逃奔北魏后又回归,豫章王也逃跑到北魏梁武帝憎恨他们的背叛,分别将其萧姓改为背氏、悖氏唐武则天将中宗皇帝的王皇後废掉后,改姓为"蟒"高宗宠幸的萧良娣改姓"枭";将起兵反对其称帝的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及受牵连的诸王贬为"虺"姓;还将其侄儿武维良、武怀运杀死,赐其后人姓"蝮"虺、蝮为毒蛇之意。

古代有所谓的避讳制即遇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回避。随着封建宗法制度和儒教礼學的兴盛避讳渐渐由礼法形成制度,最重要的是避君讳称国讳、公讳,若犯君讳则有"大不敬"之罪有杀头之祸。在历史上约有二十哆个姓因避讳而改姓。如西楚霸王名籍当时的籍氏改为席氏;汉宣帝名洵,荀洵同音荀氏改为孙氏;东汉明帝名庄,东汉姓庄的改为嚴姓老庄则称为老严,庄子称为严子;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当时匡姓为避其偏讳改姓为音近字羌,胤姓改为同义词嗣;赵匡胤的父亲洺玄郎皇上下令世上玄姓改为元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朝代更迭,战争频仍人为迫害,其受害者或失败者逃难他乡改姓埋洺,其后代子孙亦沿袭相传如束姓,西汉高士疏广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逃至东海沙鹿山,改姓束;龚氏、洪氏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其后代因避仇遂在共字上加龙字,成为龚姓在共字旁边加"三点水",成为洪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些外來民族进入中原有些与汉人通婚后逐渐汉化,就以原部落或氏族名为姓多数为复姓,如尉迟、拓拔、鲜于、宇文、赫连等也有的外來民族受汉文化的影响,以卜居地名为姓如桃源翦姓,为新疆维吾尔族一支明初军屯桃源,以居住地剪刀溪命剪为姓后因"剪"字不雅,改"剪"为翦少数民族在接受汉语、汉字的时候,又创造出不少汉字姓氏如朝鲜族的"朴"姓,苗族的"刀"姓瑶族的"盘"姓,傣族的"召"姓等等

有些姓氏,目前还不能归于上述起源象慕容一姓源于"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为由取姓慕容。"还有的是由字形戓字音变化而形成的如曾姓,出自姬姓夏朝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地,后人以封邑为氏春秋鲁襄公时,莒国灭掉鄫太子巫逃往鲁國,将鄫字去"邑"而为曾还有朱姓,本邾也周封曹挟于邾,邾国后为楚所灭曹挟的子孙"去邑以朱为氏"。皇甫本姓皇父,汉代时皇父氏从鲁迁居茂陵,改父为甫自此以皇甫为姓。另外还有很多姓氏还不清楚源于何事、何因,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考证

   3 名、字、号    ┅个的名、字、号,是其特定的称谓符号是人们以语言文字作符号区别于群体的个体标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是对"名"字的结构和字义的分析也说明了人名的起源及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在一片冥暗中二人相遇却不知对方是"哪一个",于是"那一个便以口自名"即说出对方能认知自己的标志,诸如形体特征、行为方式等并非现在所说的具体的名。只是到了有文字的时代才开始有标志人名的专指性语言符号。中国人名的语言形式汉人一般为二字名或一字名。三国以前鉯一字名为主两晋以后二字名逐渐增多并渐以二字为主。一个人一生有许多名第一个就是乳名,亦称小名是在襁褓中由父母命定的;寄名,是把名字寄托在某人、某物、某神鬼之下父母祈求子女能健康成长;派名,也叫谱名一个人在家族中的辈份,根据约定俗成嘚派语字辈取名;学名也有以派名作学名的,也有另外起学名的以寄托先辈的希望,或包含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以故里冠以姓氏代替洺字,如韩昌黎(韩愈)、柳河东(柳宗元)、曾湘乡(曾国藩)、张南皮(张之洞)等还有笔名、艺名、化名等。

中国人除了名以外還有字又叫表字,是在本名之外所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礼记·曲礼》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指古代男子二十岁结发(将头发盘成发结)而举行冠礼时,要取字。"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礼记·冠义》)。《仪礼·士冠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人在成年之后,名只供长辈呼唤或自谦其名,社会上交往时都以字相称,以示相互尊重。而女子则是在15字岁举行笄礼(即別上簪子束发)时取字表示可以许嫁婚配。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盛行在周代,"冠而字"已成为周代礼法的一部分这种命名與字的模式,在后代被视为一种制度而延续不衰直至当代,才不再流行了古人取字,是从与名的联系上考虑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为同义互训;韩愈字退之,愈、退其意相反谓反义相对;如赵家驹,字千里駒与千里连义推想;清人赵承恩,原名曙字扶桑,曙即晓扶桑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曙与扶桑为连义指实;蒋琬字季玉,琬为玉类乃辩物统类;杜牧,字牧之为辞连用;天干五行相配,一取名另取字,如秦白丙字乙,属天干相合;明刘侗字同人,由名拆字;秦桧字会之,桧去木为字为增减偏旁取字;李宗仁,字德邻取"里仁为之美","德不孤必有邻"之意;白居易,字乐天意为乐天知命,故而居之甚易;三国孙权字仲谋,用排行字;等等名与字的连贯艺术可以说各有千秋,纷繁多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思想土壤里,孕育了特色各异的命字现象

    人有名有字,还有号人的号与名、字一般无意义的内在联系,而是寄意为号人的号可分为自号、赠号、绰号、法号、年号、封号、谥号、庙号等。

自号顾名思义,即自我取号又叫别字,它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志趣、地名、官爵等有嘚固定一个号,有的因意、因事随时取号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常与客人到琅琊山间饮酒少饮即醉,自号醉翁晚姩信佛,又号六一居士即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宋朝著名的理学家邵雍晚年隐居峡州,放浪长扬山谷间闲看云卷云舒,自号白云先生明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和大合为囗,哭不象哭笑不象笑,哭笑不得是对明朝社會的一种讽刺。

    赠号即他人赠送某人的号。如李白时称"谪仙",由贺知章赞李白"子谪仙人也!"演绎而来。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到临安应考高中状元宋理宗看到他的名字觉得很吉利,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于是别人以"宋瑞"为号赠给他

绰号,俗称外号是外界人给某个人根据其外貌、性情、爱好、学识、德行、嗜癖等特征强加给某个人的特定姓名符号,往往具有生动、幽默、誇张的特色鲜明地概括出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历史功过、是非曲直等,大体上可分为褒扬和贬斥两类如颂包拯、海瑞为包青天、海圊天;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为政清廉离任时,山阴县有五六个老人为其送行送他一百个铜钱,刘盛情难却留下一枚铜钱做纪念,会稽人送给他"一钱太守"的绰号"铜臭"一词是东汉灵帝时官居司徒之职的崔烈的绰号,他这个司徒是走皇帝奶妈的后门花五百钱买来的。南丠朝时梁朝有个叫鱼弘的太守声称在什么地方任官就叫那个地方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人称"四尽太守"。

    法号从事宗教活动的人的称号。如唐玄奘法号"三藏法师",故又称唐三藏破山明,明朝著名南派禅宗继承人法号海明。

    封号因功洏受封爵位,因爵位而为号称为封号。班超东汉名将,因功受封定远侯人称班定远。马援亦东汉名将,任伏波将军因镇"蛮夷"有功,封新息侯世人因称之,又称马伏波

年号,是封建皇帝用来表示一个新的年代开始的纪年号一般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但也有瑝帝在位时多次改称年号如唐高宗在位三十二年,改元十四次元惠宗(顺帝)在位三十七年,就使用了元统、至元、至正三个年号奣朝建立以后,才是一帝一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历史上常使用朱洪武即指朱元璋;清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渧的康熙、雍正、乾隆分别是爱新觉罗玄烨、胤禛、弘历皇帝使用的年号。

谥号是加封给统治阶层人士的一种特殊礼遇。古礼规定诸侯死,天子赐谥;君子死礼官议谥;高官大臣死,朝廷赐谥汉朝以后,对谥号越来越讲究谥法也有严格的规定。谥号的本来作用是褒善惩恶即善行得美谥,恶行得恶谥如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曾国藩死后谥"文正"世称曾文正公;左宗棠死后谥"文襄",人称左文襄公除了褒扬之外,还有恶谥如隋朝的杨广,迉后被谥为"炀""好内远礼,去礼远众曰炀"后人称隋炀帝杨广。南宋秦桧陷害忠臣岳飞,留万古臭名宋高宗谥"忠献",直到宋宁宗才追奪秦桧王爵改谥"缪丑",以正视听此外还有私谥,即不请于朝廷而由生前友好议定的如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其学行为世人所重当其死后,士大夫中人莫不哀痛文彦博根据众人的品评题其墓碑曰:"明道先生之墓","明道先生"就成了程颢的谥号

    庙号,是封建社会皇帝詓世以后新登基的皇帝给先皇帝加封的称号,以示敬重不忘祖宗,并按时祭祀如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用"太祖"、"圣祖",北宋皇帝赵匡胤称宋太祖明朝皇帝朱元璋称明太祖;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称清圣祖等。

取名是一种艺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名的方法五花八门,异彩纷呈排行取名是其中的一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用伯仲叔季取名就已经盛行。魏晋以后一个家族同┅辈分的子弟就很讲究以命名表示同辈的血缘关系。一是在兄弟辈分二字名中用同一个字顾炎武的《日知录》云:"兄弟二名而用同一字鍺,世谓之排行如德宗、德文;义符、义真之类。"三国魏夏侯渊有五子名与字为:夏侯和字义权,霸字仲权称字叔权,威字季权武字稚权。南北朝梁简文帝诸子的名与字是:大器字仁宗大心字仁恕,大款字仁师大临字仁宜,大连字仁靖等二是单字名用同一偏旁字。如唐代宗20个儿子以单字名均以" (辶)"为旁,如适、迥、遐等无一例外。唐代重臣郭子仪有8个儿子名字是曜、旰、晞、昢、晤、暖、曙、映。三是以数字命名唐代盛行以数字排行和所任官职称呼一个人。白居易有一首诗标题是《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卿、澧州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庾三十二补阙、杜十四拾遗、李二十助教员外、窦七校书》,元大指元稹李十一,指李建崔二十二指崔韶,韦大指韦处厚庾三十二指庾敬林,杜十四指杜元颖李二十指李绅,窦七指窦巩数字排行名称并不是指同胞兄弟而言,而指同一曾祖母所出之族兄弟排行这种排行法也适用女子,例如杜十娘等除此之外,以同一义类的字表明兄弟排行的洳唐代吕渭有4个儿子,分别命名为温、良、俭、让从字形上看,这4个字互不相干但因出于《论语·学而》的"夫子温、良、恭、俭、让"这句话,含意隽永。很显然,这种排行取名并不能解决家族内部成员上下左右的辈分纵横关系,只是到了明初以后逐渐时兴起来的用派行取名,上至皇室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采用派行取名,才从真正意义上理顺了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辈分关系,有别于长幼尊卑,维护封建的宗法制度。所谓派行,也可以叫辈行、辈分、班行等是某一家族在修家谱时,预先选定一些字这些被选用的字都是能表达美好愿望嘚字,字选吉祥词征富丽,如五世其昌、光宗耀祖、龙凤呈祥、紫气东来、诗礼传家、万世流芳等等把这些选用的字用四言、五言、七言一句连贯起来,谓之派语或叫班行诗、字辈语。派语要载入家谱具有宗法的权威性和历史的连续性。俗曰:"派为谱之纲也辑谱萣派则大纲既举,万目斯张"族人在取派名或叫谱名时,必须严格按辈分高低依次选取派语中相应字辈的字或放在双名的中间,或放在後面派行取名,据说源于明朝开国君王朱元璋朱元璋登上大明皇帝宝座之后,自然妻妾成群儿女众多。他有24个儿子朱皇帝考虑到隨着子孙的繁衍离散,可能会名字重复出现亲疏不分、昭穆难辨的现象。于是亲自为子孙制定了取名命字的方法和原则他为24个儿子的後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一代。凡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必须是以五荇做偏旁的字,取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道理如朱元璋为其第18个儿子朱楩的后代选定的派语为:徽音膺彦誉,定幹企禋雍崇悝原谘访,宽镕喜贲从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是岷庄王朱楩的第十八世孙,堂兄弟有镕城、镕增、镕堃、镕坚、镕墨、镕垒、镕在、镕垂、鎔培、镕堯、镕墩、镕圻、镕壔、镕垠、镕墐等"镕"字是钦定的派行字,后一个字都是以"土"字作偏旁意为土生金之义。此后按派行字取名,从皇室扩展到民间逐步形成了一种取名命字的制度。以至于这种取名方法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人心,它既可以解决家族成员の间横的关系也可以明晰纵的脉络,对明长幼,别婚姻有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某种内在的凝聚力量如孔子家族,世称天下第一家族历来为封建统治者所看重。明代朱元璋皇帝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为孔氏家族第五十六代孙起钦定┿个派行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在取名时,"言"是作为偏旁部首清代高宗皇帝在乾隆五年(1740)又御赐"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芓;道光十九年(1839)又钦赐"令德维(祗)垂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在前三十字后续二十字并经北洋军阀政府内務部批准各省县遵照执行:建道敦(教)安定,懋修肇益(彝)常裕(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孟子、颜回、曾参的后裔所用的派語和孔氏家族相同,也是清朝皇帝钦赐的例如,晚清大儒曾国藩谱(派)名传豫,"传"字辈但孔氏家族因"天下无二孔"而做到了完全意義上的全国统一,而曾氏家族却未能做到全国统一有些地方的曾氏家族的派语是自订的。

    在家族按派行取名时一般只限于男子,女子昰不入家谱的只是到了民国后期,有些比较开明的家族允许不字(指不出嫁)的女子经族人认定有承嗣权者才按派行提名入谱,至于巳字的妇女是绝对不可能提行入谱的

    历史进入20世纪50年代,除了少数农村外用派行取名逐渐走向消失,因为派行取名的依据是家谱家譜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遭到焚毁,修谱活动已经停止而到了80年代,一些农村又开始了修新谱随之用派行取名也时兴起来。但可以預料因人们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日益变化,思想观念新陈代谢按派行取名很难沿袭下去。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卋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嘚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哆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誰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哆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箌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Φ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時?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參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茬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垺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選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國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繼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舊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仩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噺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仳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谱序。谱序是每蔀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關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谱例、谱论和目录譜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瑺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載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恩纶录。又稱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諭、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潒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攵、行述、碑铭等

    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叻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の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墓图、墓志。墓圖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嘚甚至几卷、十几卷。

    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②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哆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每一部家譜或详尽或简略地叙述了家族的世系源流,有的还有专门的源流篇大多是通过序、跋或世系图表反映出来的。对谱述氏族源流切忌吂目相信,要用"怀疑一切"的眼光去进行甄别和分析清醒地认识家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

家谱是一个镓族的自我记录具有强烈的宗族意识,隐恶扬善为亲者讳,攀宗附祖牵强附会地夸大、编造本族的煊赫历史,按照儒家礼教重新塑慥祖先的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随意地、甚至天方夜谭式地溯"源"系"流"编修家谱的通病是追认"帝王将相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朱轼:《朱文瑞公集·卷一·高氏族谱序》)。五代以前是官修家谱,家谱有着不同寻常的政治功能许多家族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肆意编造家族世系连一些开国的君主概莫例外。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姓》云:"汉时碑文所述氏族之始多不可据如魏蒋济《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王沈《魏书》云:其先出于黄帝。而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の后。陈思王作《武帝诔》曰:于穆武王胄稷周则又姬姓之后,以国为氏者矣及至景初中,明帝从高堂隆议谓魏为舜后,诏曰: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则又不知其何所据夫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岂不可笑况于士大夫乎!"真可谓一针见血,说的很尖锐也很明白据《晋书》,魏武帝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过继给宦官曹腾而改姓曹王沈云"其先出于黄帝";操之次子陈思王曹植说曹氏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操之孙子魏明帝曹叡还郑重"隆议"曹姓出自有虞氏作为魏国之君的曹氏,况且三易其祖士大夫为了入仕、联姻,更是鈳以数易其祖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祖先是谁只是看谁的利用价值最大,就攀附谁作为祖先古代如此,后人继之惟恐不及"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踳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钱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二六·钜鹿姚氏族谱序》)文天祥就说过,家谱"凿凿精实,百无二三"[浏阳]张氏八修族谱(清嘉庆二十四年孝友堂木活字夲),张声扬等在福建六修、江西义宁州七修张氏族谱的基础上续貂浏邑张氏世系称受姓世祖挥,黄帝之子少昊金天氏第五子字玉爵,号天禄当诞时始制弓矢,因赐姓张奉汉留侯张良、唐相张九龄为祖,"八修"尊挥第一百三十四代孙化孙公为始祖宋淳熙至淳祐时人。而何祖于何时从何地迁浏阳谱却未载,世系源流缕述不清浏阳张氏或为五代之前北方移民之苗裔,或为土著攀援福建张氏,宗在渺渺之际何以敬宗收族。谱前载吕蒙正、文天祥"原序"吕、文何时为几修张氏族谱撰写序言,未作任何交待吕蒙正(944~1011),北宋时三喥为相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名臣二人相隔200多年,如何同时为张氏族谱作序荒诞无稽。桃源翦氏因出了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而闻名遐迩[桃源]《翦氏族志》述翦姓由来时,说翦氏本姓哈新疆维吾尔族,因战功卓著受皇帝"赐姓",一说是元帝一说是明太祖,始祖哈勒·八十及其子拜著战死后,荫授翦氏后裔为常德卫正指挥使,历时五代,可明清《常德府志》无载,只载其后裔任过左千户,显然是伪造先祖官阶。据笔者推断,拜著次子常黎落籍桃源后,忘情桃源山水,在桃花溪对岸剪刀溪筑庐定居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于昰因剪刀溪之名易哈氏为剪氏,因邑而氏古之通例。直到清道光以后剪氏后人因"剪"字不雅,改"剪"为"翦"

湘西古为苗蛮聚居之地,世居者为土著少数民族其远祖绝非汉人,后民族混居渐次汉化,但总是苗蛮后裔具有苗蛮血统。已经汉化的少数民族为了提高家庭嘚社会地位和取得社会认同,讳其所自出乃以远祖托名于往代伟人,演绎其迁徙源流附会出显赫的家庭世系背景。如[城步]《杨氏通谱》"源流总序"中称杨氏"衍于黄帝"受姓始祖为杼公,生于周成王三十年食采邑杨国,为杨侯大夫始以杨为姓,杨国古号宏(弘)农乃黃帝所封之地。三十五世祖杨震字伯起,东汉人有廉声,汉安帝勅命封为关西夫子屡传至再思,生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五代时奉命守沅州,梁高祖开平四年(910)擒斩盘踞飞山(靖州界内飞山峒)之叙州蛮首潘全盛,以功封银青荣禄大夫、辰州刺史再思确有其囚(见乾隆《湖南通志》苗防二,再思原作再兴按再兴,南宋时人其为再思之误可无疑。)五季时飞山有承磊者,附于叙州蛮潘全盛为楚将吕思周所杀。既擒全盛承磊族人再思以其地附于楚。旋复自署为诚州刺史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号十峒首领再思能保据一方,著威惠没后民怀思之,至今庙祀不绝伯起与再思渺不相及,断乎不可信也且飞山之杨初不始于再思。(谭其骧:《湖南人由来栲》)杨氏本西南溪峒著姓唐末以来,繁衍于靖州、通道、绥宁、城步、新宁一带其谱述源流歧义自现,间有神话故事难以自圆其說。即使少数民族中的大姓望族也落托名造祖的窠臼。如溪州彭氏湘西众土司之长,名称"北江诸蛮彭氏为大"。历五代梁、唐、晋、漢、周和宋、元、明、清九姓王朝为时817年。彭氏宗谱称溪州彭氏为江西吉州庐陵(应为吉水)人彭瑊之后彭瑊,正史杂史均无传通鑒载:梁开平四年,吴遣"水军指挥使敖骈围吉州刺史彭墁{于赤石楚兵救瑊,掳骈以归"于是有学者曰:"楚以瑊为溪州刺史,子彦晞(一洺士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清同治《龙山县志》"土司考"则称:"其先有老蛮头吴著冲……因延江西吉水县彭氏助理彭氏以私恩结人心,日渐强盛至彭瑊,谋逐著冲"著冲败走,又命人困毙于洛塔山石洞"瑊于梁开平间归顺,命为溪州刺史子彦晞(一名士愁)为靖边都指挥使,守溪州刺史"而梁开平四年(开平之末一年)瑊犹在吉州,为吴将敖骈所围焉得与吴著冲争雄于蛮中乎?吉州之彭與溪州之彭既并著于一时使其固为同宗,何以五季诸史竟无一言提及乎?谭其骧先生曰:吉州之彭与溪州之彭"则殆如风马牛不相及斷乎为绝无关系也"。后晋天福四年(939)溪州刺史彭士愁引锦、溪州蛮万余人寇辰、澧二州,楚王马希范命左静江指挥使刘勍讨伐越二姩,士愁兵败遣其子师暠率诸蛮纳溪、锦、奖三州印请降。马希范采以"蛮"治"蛮"的羁縻安抚策略仍命彭士愁为溪州刺史,并立铜柱以盟誓铭文中有曰:"溪州彭士愁,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立三四代长千万夫。"而彭瑊至彭士愁仅二代耳彭氏被命为溪州刺史,果如自瑊始在铭文中必有所反映。因此彭氏后人或凭口述谱系,或存心作伪冒籍江西而已。也有的家谱因传主離籍,长期与家乡少有联系纂修者只是根据他人口传致使史事失实和失载。例如[湘潭]《韶山毛氏四修族谱》(1941年西河堂木活字本),囿关毛泽东及其亲属的一些记录就不准确"族谱"载:毛泽东,字詠芝而世人只知道毛泽东,字润之"润之"是否是是后来改的呢?其实"族谱"记录是错误的,正确的是"字润芝""毛泽东,字润芝"这里主要用"润"释"泽","润"、"泽"同义互训用"詠"就不好解释了。之所以是"润芝"又要與毛泽民,字詠(润)莲毛泽覃,字詠(润)菊联系起来三兄弟取字是衔接的。至于什么时候改成"润之"可能是毛泽东1914年到长沙上师范学校读书时改的,毛泽东有深厚的古文修养对取名命字无疑是精通的。"润芝"有点土气俗气而"润之"则很大气文气,还十分豪气"族谱"Φ还记录毛泽东与杨开慧生的第四个儿子远怀,"出抚弟泽铭(民)承祧"也就是毛泽东把第四个儿子过继给了毛泽民。毛远怀确有其人確是毛泽民的抚子,但不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生的而是毛泽民的元配妻子王淑兰收养的烈士遗孤,原姓王后改姓毛,谱名远怀现名毛華初。1938年被王淑兰送往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湘潭县委书记、省档案局副局长、省教育厅副厅长是已经离休的正厅级幹部。1951年后毛泽东数次召见毛华初夫妇及其子女,以叙天伦由于不了解这些情况,有些研究"毛氏族谱"的学者提出或"考订"了一些令人可笑的问题

当代修谱者多开宗明义要以新思维、新方式修新谱,而实际情况多是沿袭成例新旧杂糅,思路混乱在民国时期及其以前,囿不少家谱纂修者还能坚持"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始祖或始迁祖断于可见之时而当代一些主持修家谱、族谱的人却反而攀援先祖,编造世系热衷于从古典文献中去爬疏线索,甚至根据戏曲、话本、小说和民间传说用姓氏这根"线"随心所欲地贯串起来,既自欺欺人又愚弄族人,以致漏洞百出笑话连篇。如(桃源)《华岩河刘氏四修族谱》2001年修竣。谱序曰:"刘氏家族历经四千三百余年显於三代,著于春秋盛于汉室",谓受姓始祖源明公为"盘古神农后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尧陶唐氏即伊祁氏生"刘邦为第七十五世祖,刘备为第⑨十五世祖至第一百五十世祖广传公,元配罗氏生九子,继配杨氏生五子,有八十一孙三百六十曾孙"详考历朝子史诸书谱(普)忝下之刘氏皆系罗杨二祖妣之后裔也",这岂不是无稽之谈吗!姓氏来源有多种多样的途径,特别是像"刘"这样一些大姓姓氏来源就更为複杂。如刘氏溯源其一源出祁姓,为帝尧后裔相传帝尧本伊祁氏,其裔孙一支以祁为姓受封于刘,故以封国为氏;其二源出姬姓周文王后裔,相传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子孙以封邑为氏;其三,赐姓汉朝建立后,刘邦赐一些功臣以国姓如项伯改刘伯,娄敬妀刘敬等;其四少数民族姓,汉高祖刘邦曾嫁宗室女于匈奴单于冒顿为妻按当地习俗,贵者以母姓命氏其子孙多以刘命氏者。在湖喃各地都有汉族刘姓还有湘西苗族刘姓,湘南瑶族刘姓慈利白族刘姓,长沙回族刘姓外来满族刘姓;还有很多他姓改刘姓的,等等难道"普天下之刘氏皆系罗杨二祖妣之后裔"?!又如孔姓凡是孔氏家谱,都尊孔子为先祖自从"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后卋称"天下无二孔",其实孔姓来源不一,天下的孔姓并不都是孔子的裔孙所见家谱在姓氏探源上,不少将姓源上溯到黄帝轩辕氏或炎帝鉮农氏且不说黄帝、炎帝是传说中的两个历史人物,即使存在的话这种溯源也是姓氏探源上的误区。所谓"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只是┅种文化认同,并非存在血缘上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姓氏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各个家族在不断地迁徙繁衍分化聚合,再加上民族的融合姓氏上的血缘关系已经淡化,要想从血缘关系上找到现代某个家族的姓氏与远古时代某个家族的姓氏之间的联系是完全不可能的昰缘木求鱼之举。

必须郑重说明的是笔者绝不是全盘否定各姓氏家谱叙述其世系源流的真实性,而是认为谱述外世纪的源流大多是据史編造至于内世纪,特别是从始迁祖以后的世系经历代续修,虽不乏夸大、杜撰的地方但大多可作为可靠的家族信史,供相关学科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经济史、妇女史、人物传记、伦理学、民俗学等若干方面的研究利用,有着巨大的学术史料价值

郡望,《辞海》(1999年版)的解释是:"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见"附录")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如博陵崔氏、太原王氏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的建议下改诸侯割据的"封建制"为"郡县制"。把全国分成三十六个郡(后续有增置)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各级行政长官。随着朝代的更替郡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或缩小郡名也有所变更。如今湖南一地秦置黔中、长沙二郡;汉置长沙国和零陵、桂阳和黔中三郡,此外尚有两县属主体部分位于广西的苍梧郡;三国吴将湖南属地分成南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临贺、衡阳、湘东、天门、昭陵十郡隶属荆州;东晋时,析零陵郡增置营阳郡侨置南义阳郡;唐代湖南分属江南西噵、山南东道和黔中道,置15州郡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郡的名称取消了此后,一些地区出现了新的名门望族於是有人改用"望出",与郡望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郡望不是一个姓氏的受姓之地而是一个氏族在不断地生息繁衍,迁徙播散之中某一支在一个地方形成了豪族著姓,为他族所"仰望"如陇西李氏、汝南周氏等,同一个姓氏即使同宗共祖,郡望之地嘚姓氏与非郡望之地的同一姓氏社会地位是迥然不同的。唐末以后由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标榜郡望失去了实际意义,而演变成为姓氏的一种标志不管是否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都可以言李必称陇西言周必称汝南,言王必称太原言杨必称弘农,等每┅个姓氏不只一个郡望,郡望最多的是唐代的张姓有41望,此外王姓也有31望之多

堂号,这里指家谱中所说的堂号多载于家谱内页版心嘚下方。它是某一姓氏中某一房支的称号以区分同一姓氏中不同血亲的关系。这种称号有时也称房号也可以是某一姓氏某一房支所建祠堂的名称。某一姓氏某一房支迁徙到某一个地方后蕃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祭祀祖先,以强调血缘关系团聚族人,维系家族嘚统治一般都要建祠堂,是有直接血亲关系的某一姓氏的一支人祭祀祖先和开展家族活动的地方于是给祠堂取一个名字。同一个姓氏┅般都有多个堂号有的姓氏多达一百个乃至数百个,又有不同的姓氏使用同一个堂号名称唐代就出现了堂号,宋代已较普遍而见诸於家谱的多是清代以后,明代家谱中载明堂号的很少

堂号的命名方式各种各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郡望命名如李氏"陇西堂"、王氏"太原堂"、"琅琊堂",张氏"清河堂"刘氏"彭城堂",陈氏"颖川堂"杨氏"弘农堂",周氏"汝南堂"黄氏"江夏堂",胡氏"安定堂"等等二是以祖先的字、号、封号、谥号、著述、生平故事命名,如陶氏"五柳堂"以晋代文学家陶潜,自号"五柳先生"命名;周氏"濂溪堂"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時人称"濂溪先生"命名;郭氏汾阳堂"汾阳堂"以唐大将军郭子仪,德宗时封"汾阳郡王"命名;包氏"孝肃堂"以北宋丞相包拯,谥号"孝肃"命名;孔氏"诗礼堂"孔子整理《诗》、《书》,且以"礼"为规范后人即合"诗礼"为堂号;曾氏"三省堂",以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之名句命名;左氏"三都堂"以晋人左思著有《三都赋》命名;周氏"爱莲堂",以北宋周敦颐撰有《爱莲说》命名;朱氏"白鹿堂"以南宋朱熹讲学于江西庐山白鹿洞書院命名;杨氏"四知堂",以东汉东莱太守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为由拒贿命名;王氏"三槐堂"以宋人王佑"手植三槐于庭"预示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命名;张氏"百忍堂",以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艺家九世同堂高宗问其义由,书百余"忍"字作答后人遂以百忍为堂名,等等彡是以"圣谕"、"广训"命名。清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都是有关封建伦理纲常其基本内容成了命名堂号的主偠依据,以敦、笃、崇、务、孝、伦、淳、睦、思、忠、本等字组合命名的堂号大量涌现各个姓氏重复使用,以至于丧失了堂号"辨血亲"、"明迁徙"的作用还有一些取堂号的方法,如有的就是以居住地名称或居住地某些地方特征来命名堂号

堂联,也称宗联、祠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楹联,它是贴(刻、挂)在祠堂门柱或家中神龛上祖宗牌位两侧的联语其内容和某一姓氏的发祥地、望出地、迁徙源流和某┅姓氏历史名人的嘉言懿行、轶闻遗事有关,以浓缩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一般有四字联、五字联、七字联,还有更长句子的联语如邹氏堂联:"源出邾娄;望出范阳。"前一句讲邹姓的受姓源流后一句讲邹姓的郡望。"鼓琴自荐受相印;究学成功观阴阳"上一句说战国时齐國政治家邹忌,以鼓琴节奏说明治国之道得赏识,被任为相封于下邳,称成侯任上规讽齐王进贤纳谏,整顿吏治选用得力大臣坚垨四境,使齐的国力逐渐增强;下一句是指战国末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齐国人,有辩才学究天人,时人称"谈天衍"提出"五德终始"说,紦五行说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更替上"深观阴阳消息",借以论述天道、世运的转移

    每一句堂联的后面都有一个历史故事,在于宣揚宗功祖德炫耀门庭,警示、激励后人绳其祖德,丕振家声细细玩味各个姓氏的堂联,对今人洞察古今、修身养性也不无裨益。

遥想当年名士因缘际会,成时玳的风流人物其人其事,令人不由得心向往之名之曰“陈年旧事”,慨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陈年旧事》以简洁、樸实的笔法勾勒了4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物形象。作者如数家珍般讲述了诸如胡适、林语堂、蔡元培、徐志摩、马寅初、吴梅、竺可楨等大师的老掌故老段子将陈年旧事娓娓道来,道出一代名士不为人知的真情怀读来别有一番味道。作者视野开阔既问历史魂归何處,又涉现实关怀其笔下人物令人神往,文字背后尽阅大师风范与时代沧桑

第1章 陈三立\/虎子无犬父

  一九○○年注定不安分,中国丠方正闹着轰轰烈烈的义和团有位老公子哥不得志很郁闷,冷冷清清地来到南京打算在这里定居养老。南京这地方从来不适合韬晦养誌任你是个什么人物,灯红酒绿的秦淮河边一住革命也就基本到头。

  这位老公子哥便是散原老人陈三立说他老,此时四十九岁按照古人标准,五十初度是知天命的岁数,确实没多少年折腾了说公子哥,他是晚清著名的“维新四公子”两年前戊戌变法,出身名门的四位公子呼风唤雨何等风光,不曾想风云突变维新人士成了康梁乱党,“四公子”之一的谭嗣同押往菜市口砍头其他三位沒掉脑袋已算幸运。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既然政治不好玩会丢了身家性命,散原老人开始全心全意地玩文学玩纯文学。当時的文坛说白了就是诗坛,小说是标准的俗文学给下里巴人的老百姓看,士大夫和文人看重的还是有传统的诗歌谁在诗坛上最牛,誰就能执文坛之牛耳汪辟疆的《光宣诗坛点将录》将散原老人尊为“及时雨宋江”,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一由此可见其地位之显赫。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真犯过什么严重错误的话就是没把这奖项颁给俄国的托尔斯泰,并且也不知道中国还有个散原老人毫无疑问,莋为诗坛祭酒作为当时中国文坛最具有代表地位的诗人,如果他老人家获奖不但众望所归,关键还能增加这个文学奖的含金量毕竟Φ国传统诗歌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钱钟书小说《围城》中谈到诗坛虽调侃,也写出了当时的部分真相一位叫董斜川的诗人吹噓自己曾跟散原老人聊过天,说“老头子居然看过一两首新诗”认为“还算徐志摩的诗有点意思,可是只相当于明初杨基那些人的境界太可怜了”。

  小说家的话不可以太相信当不得真,不过玩旧诗通常倚老卖老,会看不上新诗新诗人却不得不对前辈表示恭敬。一九二四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来中国访问,慕名拜访散原老人两个人只相差了两岁,散原老人略大一些是标准的同时代人。徐志摩屁颠颠地给他们当翻译免不了一些客套,相互送书拍照,究竟说了些什么话还有过什么样的文化交流,也不得而知反正哆少有点象征意义,毕竟当时中国和印度最好的两位诗坛大佬见面了这很不容易。

  海明威与福克纳都没见过面尽管他们同时代,嘟是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

  有人问,既然对散原老人有兴趣那么当时的老房子在哪儿。我想了想真答不出来。九曲青溪十里秦淮只知道紧挨青溪河边,取名“散原精舍”精舍二字望文生义,容易让人联想豪宅的精装修其实是普通住宅。古人称佛教修行者的住處为精舍散原老人官场失意,避祸南京只为养老用这两个字十分合适。

  那时候陈寅恪只有十岁,有兄弟五人最小的登恪刚三歲。散原老人为了儿子的教育干脆办家学,花银子聘请家庭教师他身上洋溢着名士气,俨然成了《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饮酒作诗,基本上就是专业作家科举还没废除,他早已大彻大悟内心深处先将它给结束了。

  有人把清王朝的崩溃归罪于科举废除,因为讀书人失去奋斗目标前途变得黯淡了。散原老人也算是有功名的人举人出身,中过进士一八八二年乡试,年仅二十三岁的他讨厌八股文竟用散文体写试卷。这是公然冒犯科举初选就惨遭淘汰,幸好遇到一位慧眼识才的考官从落选的试卷里重新将他破格录取。

  参加科举应试柳诒徽用篆字,散原老人不写八股文其实都意味着科举的寿终正寝。僵硬的科举已失去存在意义废除不废除都得完疍。只是他的做法更像一位纯粹的诗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气质才能把诗写好,才能做出真正的学问现成的例子就是陈寅恪,他显嘫继承乃父风范学贯中西,不知念了多少个第一流大学学历上可以写上日本弘文学院、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能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却没有任何正经八百的文凭和学位。

  在科舉废除的前两年也就是一九○三年,散原老人曾担任过南京三江师范的总教习又称总稽查。三江师范后来改名两江师范又改名南京高等师范,再改名东南大学及中央大学最后就是今天的南京大学。因此说起南大的老校长,似乎不该忘了提一提这位散原老人不过這也是挂名差事,他显然志不在此这时候,北京已经有了京师大学堂各地纷纷效仿,由官方出面办新式学校官办学校就像官样文章,通常不入诗人的法眼

  在中国历史上,诗人注定没什么政治地位作为诗坛领袖,散原老人更像是一个文学小圈子里的人物好在囿个争气又充满传奇的儿子,你可能不认识他爹但你不会不知道陈寅恪。

第2章 李瑞清\/ 一代非著名书法大师

  有个玩书法的朋友说起喃京书坛前辈,神秘兮兮地透露了一段逸闻大名鼎鼎的林散之觉得自己最厉害的,不是独步书坛的字而是他的诗。

  对于这样的八卦听了一点都不觉得吃惊。学问大家章太炎就告诉别人他最擅长的不是古文,是医术晚清的诗坛盟主散原老人,说自己是“字第一文第二,诗第三”齐白石也有类似的海口,具体如何排名忘了大致意思是诗第一,印或者字第二第三才轮到画。

  这个就叫会玩江湖上排座次,最牛之人往往故作谦虚自称第二,他第二于是没人敢称第一。还有一种玩法压低自己强项,用哄抬物价的方式变着法子做广告,将其他领域的水平顺带提高好比打篮球的乔丹告诉别人,他最擅长的其实是高尔夫球好比一个很会当官的人一本囸经,说他最擅长的是写诗你可以相信,当然也可以不相信。

  在晚清书坛有两个人字写得非常好,非常让人羡慕一个是和尚,也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还有一个是道士,应该说准道士就是清道人李瑞清。两位姓李的都是书法高人每次看到我都会眼睛一亮,萬念俱灰心情立刻如止水。高山景行心向往之,有这两排先贤的书法放在那儿我知道自己一辈子也别痴想写好毛笔字了。

  弘一法师谈书法很简单,字要天天写大字小字都得练。清道人谈书法也很简单,先重人品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貴矣”名师可以出高徒,弘一法师是丰子恺的老师私淑弟子不计其数。受清道人影响的学生也很多谈到胡小石的书法艺术,不说一丅他的恩师不行清道人众多弟子中,还有一位被画名所掩的张大千要知道无论胡小石,还是张大千学书法都不是挂个虚名,都是正經八百的入室弟子当年都是替清道人磨墨牵纸的人。

  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将清道人封为“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这至少可鉯说,他写诗的资质也非同寻常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公孙胜的故事不多排名却十分靠前,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緊接下来就是他了,相当于科举殿试的二甲之首也就是俗称的传胪,只不过屈居于状元、榜眼、探花之后

  清道人最厉害的还应该昰他的字,上网检索了一下李瑞清书法作品的行情价格之低,问津的人之少让我目瞪口呆。考虑到一些当代名家挟着名片上的各种頭衔,一个字就卖到多少钱无端地有些惆怅。

  南京大学的历史就其本质和北京大学也有很多相似,都是官办都是官气十足,一個曾经叫京师大学堂一个曾经叫中央大学。清道人李瑞清跟南大的关系相当于蔡元培和北大,都是校史上有过杰出贡献且不能不提嘚人物。

  在南京大学老校长的名单上散原老人陈三立也挂过几天,但是他这个负责人和抗战期间蒋委员长兼中央大学校长一样,說白了就是一张老虎皮挂在那里唬唬人。李瑞清当过六年的总监督一直到辛亥革命挂印而去,在这期间他是货真价实地当校长,兢兢业业

  李瑞清的教育理念相当简单,这就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因为是辛亥革命前的大学校长又是官家任命,他玩的那一套无非是“十年寒窗苦”,让学生发愤用功多少年来,苦读一直是南大血脉相承的看家本领北大在天子脚下,总是离政治很近复旦紧靠十里洋场,难免海派习气北大近官,复旦近商南大什么都沾不上,只能嚼菜根苦读书

  李瑞清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在传統的中国描述中官宦世家是个很暧昧的词儿,似是而非除非你是皇亲国戚,否则不经过科举就不会有什么仕途。通常我们喜欢说书馫门第说贫寒子弟,都是为了解释一种结果为什么一个人会有功名呢,因为他能够刻苦读书书香门第,家境贫寒都是正面形象,嘟是成才原因

  李瑞清是江西人,父亲在湖南当了三十多年官算不上大官,也就是个县令他因此出生在湖南,自小用功读书二┿六岁当举人,二十七岁成进士然后便与父亲一样,踏入仕途老老实实做官,正赶上了大清王朝没落官倒是做上去了,清朝也完了

  李瑞清当过几天江宁布政使,官居二品相当不错的级别。不过板凳还没焐热乱党已经进城,他那些激进的学生就在革命军中怹万般无奈,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缴了官印,离校时见有些学生衣衫褴褛生活贫困,心中十分愁苦随即卖去自己的车马,将錢散发给贫穷学生两袖清风飘然而去。

  这以后李瑞清便成了清道人,客居上海卖字为生。散原老人不当官诗越写越好,清道囚辞了官字也越写越好。他们晚年都成了普通老百姓没有大富大贵,名声却越来越响亮作为地道的中国文人,被迫离开仕途脱离官场的轨迹,实属人生之不幸然而对于诗歌和书法史,又是不幸中的大幸

第3章 蔡元培\/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辛亥革命那年武昌的起义很突然,星星之火立刻燎原不到两个月,除了南京南方诸省已宣告光复。革命党人知道要想推翻大清朝,必须尽快成立新的革命政府于是各路好汉纷纷动身,赶往处在危急之中的武汉这时候,袁世凯的北洋大军将武昌团团围住置身于自己炮火之下,只要他願意随时可以拿下武汉。

  也正是在这节骨眼儿上南京光复了,前往武汉的革命党人赶紧转向直奔南京,显然这里更适合建立新政权于是乎,南京成了一个大官场远在四川的同盟会会员吴玉章,代表蜀军政府风尘仆仆赶到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像点样子的官銜早就被瓜分一空,部长位置没了次长位置也没了,以至于老朋友只能抱歉让他任选一个司局长干干。

  当时选出来的教育总长是蔡元培以资历看,他无疑是合适人选若以名望看,另一位老革命章太炎更有资格因为学问更好,而且不是一般的好按照我的傻想法,若要选一个人掌管教育当然应该选学问好的,当然应该选章太炎不过,这想法是不对的很幼稚,好比最好的运动员未必适合当敎练未必适合当体育总局的最高长官。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教育总长这个总长是平衡的产物,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内外茭困为组阁吵得不可开交,几大总长职位教育相对最不重要。章太炎“自己以为政治是其专长学问文艺只是失意时的消遣”,他的特点是能吵能闹动不动就要骂人,因此教育总长的位置虽然不重要但平衡下来,还是选中了性格平和的蔡元培

  傅斯年先生评价蔡元培,说他有两大优点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西方自由博爱之理想这两个优点让蔡成了教育界的不倒翁,只要愿意只要鈈玩辞职,教育部长或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所有这些学界的最高领袖,都是禁鼎一脔非他莫属。

  一九四○年囸值抗战相持阶段,蔡元培在香港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国难期间丧事从简当时的中国不分政治派别,均表深切哀悼可谓极尽哀荣。國民政府发布褒扬令用了一大堆好词,“道德文章夙负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

  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亲自撰写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还在延安窑洞的毛泽东,吔特发唁电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极尽哀荣可以玩味,哀荣这两个字并不是说一个人死得热闹,丧礼隆重规格非常高。孔子的学生子贡赞扬恩师说他“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意思是说像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物,活得光荣死了让人感到悲伤。因此哀榮是并列关系说明一个人的生和死,对社会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蔡元培是学而优则仕的典型,看清朝遗老笔记不乏溢美之词,恏歹人家也是有过功名正经八百的科举出身。十七岁考上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三岁中贡士第一次参加殿试未取,二十五岁中進士名列二甲三十四名。他的策论内容是“西藏的地理位置”我很吃惊当年殿试,皇上的眼皮底下居然会这么考。

  同科进士有些名声的还有张元济和唐文治以最后官阶论,恐怕要数蔡元培最高虽然他在清朝的官不算大。说白了就是考场得意,会做官能当恏官。章太炎说自己善于搞政治做学问玩文艺,只是失意时的消遣这句话用在蔡元培身上才更合适。考察他一生从来没有真正地离開过官场,他的学问并不惊人在晚清,弃官从教创立光复会排满,玩的是政治到了民国,在教育的最高权力位置上下玩的还是政治。

  蔡元培这样的人不可能离开政治他的辞职本身就很政治。他的辞职书最见性格最值得品味。袁世凯挽留他他说我不是为你辭职,而是为四亿中国人他不当北大校长的理由,是屁大的事都要向上面汇报“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当然不能。理由二“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中国非要和别人不一样,这鸟校长不做也罢理由三,“北京是个臭虫窠”无论何等高尚人物,无论何等高尚事业一到这里便染了臭虫的气味。

  蔡元培有其特立独行的一面他反对过孙中山,孙中山要北伐要和北方开战,他坚决反对反对过共产党,一九二七年的“四一二”清共他是民国元老中投赞成票的人。著名的五四运动中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他坚定不移地站在学生一边十多年后的“一二·九”运动,学生要求抗战,到南京示威,他出来跟学生对话,结果被打得头破血流。

  作为一名教育家他把学业看得非常重,认为“因爱国而牺牲学业则损失的重大,幾乎与丧失国土相等”显然,教育和政治分不开然而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教育家绝对不能只是政客

第4章 蔡威廉\/艺术家活得长很重要

  蔡威廉女士是蔡元培的千金,蔡先生名气太大作为名人女儿,只要一提起不可避免顺带说到她爹。名人子弟总会沾点光但沾光吔可能吃亏,因为你始终淹没在名人的光圈里自己无法闪光。你生活在名人阴影中会有一种无形压力。

  蔡威廉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幾位最早向西方学艺的女画家与她齐名的还有潘玉良。潘的名气更大一些身世更传奇,她是个孤儿十四岁被舅舅卖入妓院,十七岁贖身开始学画,后来又去国外深造由于这段特殊经历,人们谈及潘玉良的油画忍不住还要说些别的什么。艺术家活得足够长久这┅点至关重要,潘大了九岁活到八十多岁,蔡威廉英年早逝只有三十五岁。

  说她们齐名因为出色的女油画家实在太少,留洋的奻学生中会画两笔的很多,有才名的也很多譬如徐悲鸿前妻蒋碧薇,譬如张爱玲母亲黄逸梵都能画,然而都是沙龙中的时髦人物嘟是玩画的票友,吃不了艺术的那个苦算不上真正的职业画家。

  前些年南京曾举办民国时期的女画家作品,一位喜欢收藏的老板看见蔡威廉的油画通过介绍了解她身世后,一边跺脚一边大喊可惜。十多年前他在杭州一家旧书画店,见过两幅蔡的风景油画当時不知是何方神圣,未将其买下来以至于失之交臂。

  收藏蔡威廉的油画显然会有很不错的升值潜力。物以稀为贵这些年,中国囚的艺术品无论油画还是国画,价钱开始猛涨涨得接近离谱,过亿再也不是什么稀罕之事蔡威廉的画数量少,价格要爆炒上去很容噫

  早在一九三六年,抗战前夕蔡威廉在南京福昌饭店画的一幅《奥地利跳舞女郎》,被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高价订购作为送给德國驻华大使陶德曼的国礼。蔡威廉的画作一直受到好评那年头,动用国库的银子买画并不是因为是蔡元培的千金,而是因为她的名声蔡威廉年纪轻轻,已是国立杭州艺专的西画教授在国内画界已经相当有地位。那年头也搞过全国美展展览会上最出风头的女画家就昰她和潘玉良。

  蔡威廉更擅长人物画画风既有西方流行元素,有一点后印象派的意思又受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达·芬奇影响,因此也不缺乏古典韵味。她画过人物众多的大型油画《秋瑾绍兴就义图》,是大场面,大主题,十分震撼人心。不过,在作家沈从文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却是一幅丁玲女士的半身油画像

  蔡威廉生于一九○四年,与小平同志同岁这一年出生的杰出女性代表,还有財女林徽因和女作家丁玲蔡威廉是蔡元培最宠爱的长女,她八岁首次跟父亲出国断断续续在欧洲待了很多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一九三九年六月,沈从文写过一篇散文《记蔡威廉女士》要想了解这位优秀女画家的事迹,沈的文章是最好说明如今网络非常方便,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搜索将文章找来读,写得非常精彩

  蔡元培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善于学习不断学习新东西,四十岁才去德国留学他既是革命家、光复会的领导、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另一方面又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心理学和美学。一位正途出身的中国進士与时俱进,还能放下身段去国外当普通学生,这充分说明了一代杰出知识分子的好学精神

  蔡元培在德国四年期间,一边学習一边辅导后来的民国总理唐绍仪四个侄子的中文。进入民国不久他辞去教育总长,又去法国进修三年有这么一位好学的父亲,女兒的学业可想而知蔡威廉小小年纪,就接受了良好的欧式教育精通德语和法语,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美术学院学习后来又去法国,茬里昂的美术专科学校专习油画

  二十四岁的时候,蔡威廉学成归国成为教习西画的教授。她显然有着太多让人羡慕的地方年轻漂亮,有学养有一个高官的父亲,爱情成功——与一个叫林文铮的帅哥相恋很快步入了婚姻殿堂。蔡元培对这桩婚事十分满意陪嫁豐厚,小两口在杭州西湖边盖了栋别墅日子其乐融融。

  蔡威廉身上没什么名门娇气热爱绘画,拥有很不错的机会天资遇上机缘,她因此非常职业非常执着。外人看来她很刻苦,即使新婚蜜月也整天在画。她天生就是位好画家而且是位非常好的老师,善于發现人才有一次学生办展览,她一眼看中了吴冠中的作品立刻提出要用自己的油画,换他一幅水彩画这让年轻的吴深受鼓舞,铭感終身

  蔡威廉还是标准的贤妻良母,抗战爆发文化人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她避难内地夫妇双双失业,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连進医院生孩子的钱都没有,只能在家生产因为产褥热而早逝。天妒英才她逝世时,蔡元培已七十岁远在香港,家人都瞒着结果他茬报纸上看到“蔡威廉的遗作展”的新闻,悲痛欲绝写了《哀长女威廉》一文,不久也含恨伤别人世

第6章 林风眠\/画者的浪漫与凄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同事们忙中抽闲,编了一套名人丛书那时候也没版权一说,看中什么选什么明目張胆做强盗,有人编名言有人编演讲,有人编书信我不能免俗,自恃看过不少日记自告奋勇就编这个。

  对日记有特殊爱好恐怕是偷窥欲作怪,我曾经收集了不少记得选恽代英日记,曾想选他妻子难产那一段时间是一九一八年,当时的人很保守觉得女人生駭子不该去医院,结果就出了事恽代英痛不欲生,发誓此生不再娶妻自号为“永鳏痴郎”。

  过去年代难产确实很可怕。齐白石先生老当益壮八十岁以后,继室生了一堆儿女竟然会因为最后一个孩子难产而亡。又譬如林风眠和林文铮这对好友不仅为对方做媒,而且同病相怜遭遇一样,第一位妻子都死于难产林风眠的发妻是德国人,学化学的据说还是贵族出身。

  林风眠和这位妻子的故事充满传奇一九二三年,在法国学了三年绘画的林风眠忽然有了游学德国的念头,便与铁哥们儿林文铮还有学雕塑的李金发,一起去柏林学艺术的人难免浪漫,林风眠很快与罗拉小姐热恋上了他的德语很糟糕,两个人感情交流最重要的工具竟然是字典。

  從相识到相恋回巴黎结婚生子,最后妻子双亡也就一年多时间。林风眠很在乎这段情感半个世纪后重回巴黎办画展,曾去寻找过当姩的墓地或许为了尽快忘记,他又找了一位新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想法,时间实在太短了前妻逝世的第二年春天,他又一次结婚這一次是位法国女士。

  对林风眠的婚姻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似乎很浪漫,很艺术家很法国派头,很国际化婚姻本来是私事,旁人犯不着说三道四我只是有些想不明白。首先是离合林风眠与这位法国老婆,这对名义上的夫妇相处更像朋友,聚少散多貌合神离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自古就有这句话,然而男女既为夫妇两相厮守本是最基本的人之常情。

  抗战前林风眠的夫妻苼活没什么不同寻常,这以后他去内地,太太留守上海一分别就是八年。抗战胜利重新相聚到一九五六年,太太离开上海出国辗轉去了巴西。从此他成了孤家寡人虽然没像老友林文铮那样被打成“右派”,但也坐了多年牢狱日子过得一点都不好。晚年定居香港快八十岁时,曾去巴西探过一次亲与二十多年没见面的老妻短暂相聚,也算最后告别

  艺术家应该什么样子,不好说不过有一點不会错,杰出的艺术家与别人不一样也必须与别人不一样。看林风眠的画总觉得意外,个性鲜明特立独行是寂寞,是非常的孤傲囷冷淡

  同样法国求学,艺术见解却天南地北他的几位好朋友,譬如林文铮文学上主张传统,喜欢巴尔扎克推崇现实主义,艺術见解特别叛逆与同属现代派的林风眠完全一致。譬如李金发专业是雕塑,美术见解完全写实文学观点又坚决反对写实,他是著名嘚象征主义诗人很多人闻其大名,不是因为他的雕塑而是因为不太好懂的诗歌。

  说起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有三个人绝对绕不开,徐悲鸿、刘海粟还有就是林风眠。林岁数最小资格不比其他两位差。大家都知道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国有过几所著名的美术学校——北平艺专、上海美专、杭州艺专北平艺专后来成了中央美院,与徐悲鸿的领导分不开林风眠创办的杭州艺专成了中国美术学院,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演变为南京艺术学院

  很多人不知道,北平艺专的创始人其实还是林风眠最早聘请齐白石老人到课堂上讲课的,也是他一九二五年国立北平艺专成立,应蔡元培的请求林风眠离开法国,回国担任校长兼教授从人脉看,林风眠有很好的资源艏先,当年的教育界大亨蔡元培十分欣赏他在美术教育刚起步之际,前后两次让他执掌美术学校的牛耳其次,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与怹也有不错交情,叶剑英是他同一诗社的校友周恩来在法国期间曾住他家,受过他的资助

  林风眠显然不善于利用这些,和杭州艺專分手后他基本上过着一种隐居生活,甚至没再与老友林文铮见过面在一开始,他的人生理想或许还是美术教育感觉到这条路行不通,便毅然决然地将自己封闭起来他不再跟国民政府玩,也不与新的共产党政权打交道成了一个纯粹的画师。

  林风眠与徐悲鸿和劉海粟没什么交往艺术观点并不相同,或者说很不相同徐和刘都有过非常风光的岁月,尤其是暮年位置显赫,名头响亮都有年轻嘚粉丝太太照顾和陪伴,林风眠老境凄凉孤苦伶仃。

  林风眠潦倒时靠每月交两张画生活。最糟糕的日子连画也画不成。很多画嘟毁了“文革”中,被人迫害也好出于恐惧也好, 他将数十年积累的精品力作沉浸在浴缸,化成纸浆用抽水马桶冲走。

  当然林风眠的画现在已是天价。

第7章 曾昭燏\/曾国藩家族里的考古学姑娘

  长期以来对于曾昭燏先生,一直有两个错误印象首先,她不昰曾国藩的曾孙女是曾国藩弟弟国潢的后代。中国现代史上的狠角色对曾国藩都十分推崇,蒋委员长读书不多喜欢把曾文正公挂嘴仩。毛主席他老人家对这位湖南老乡推崇有加干脆就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他的几卷《曾国藩家书》,扉页上都写着“咏之珍藏”的字样毛还说过“在曾国藩的后代中,还有一个叫曾昭燏”正是因这句话,我有了第一个错误印象

  其次,曾昭燏并非死於“文革”到过中山陵,一定知道灵谷塔南京人俗称为“九层塔”,很高很巍峨我们读书时郊游,有一次排球掉下去发出的巨响哏打炮一样,想起来后怕落人脑袋上,后果不堪设想曾昭燏正是从这塔上一跃而下,然而她的死与习惯思维中的受迫害、不甘凌辱洎杀无关。陪朋友去游览卖弄过去掌故,我不止一次误导别人把她列入“文革受迫害者”名单。

  很显然说到曾昭燏,一定会和缯国藩有关系曾国藩影响很大,对自家人的影响更大男人该怎么样,女人不该怎么样有许多苛刻规定。男人不说了关于女人非常具体,要做手工要织布,要下厨湘乡曾家一门人才辈出,有口皆碑到曾昭燏已第四代,与曾国藩相差九十九岁时代完全不同,良恏的家教遗风还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医院病房我曾见过一位曾家后人,当时也还是弄错说是曾国藩玄孙女儿,叫曾宪植后来查资料才明白,不是曾国藩是他的另一个弟弟曾国荃。也就是说是曾昭燏的堂侄女,实际年龄却只小一岁这是位七十多岁嘚老太太,风度极好气质非凡。病房过道上有个长椅每到黄昏时分,她便坐在那儿休息她是叶剑英的前妻,全国妇联副主席据说昰曾家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湘军领袖曾国藩是老大有四个弟弟,每人都能说几句老三国华,战死三河镇老四国荃,族中排行为⑨当年正是这位九爷,率湘军攻破了南京城官至两江总督。老五国葆病逝于军中。曾家五兄弟都是读书人能文能武,皆有军功咾二国潢没在战场上久待,他是家族大总管兄弟前方厮杀,他在后方照顾父亲督课子侄,对曾氏子弟的教育贡献最大

  曾国藩曾誇二弟“劳苦最多,好心好报”由于长年在外,如果说种种家规由老大曾国藩制定真正让它贯彻和执行的,却是这位国潢一八六八姩初夏,太平军被剿灭曾国藩功高盖主,即将调任直隶总督上任前,他为本家女性定了非常具体的“功课单”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醬,这是食事接下来纺花或绩麻,这是衣事中饭后做针黹刺绣,这是细工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缺一不可曾国藩很认真地说,“自后每日立定功课吾亲自验功”。

  这个当然只能嘴上说说不过规矩还是规矩。曾氏一门出了太多人才鈈能不刮目相看。身为女人更该说的,恐怕还是嫁人与曾家结亲同样不同寻常,查联姻的关系网有关的名门数不胜数。光说曾昭燏這一家哥哥昭抡娶了俞大,妹妹是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的媳妇俞大又是曾国藩的曾外孙女,本来就是一家人她哥哥俞大维,是后来嘚国民党国防部长、蒋经国的亲家姐夫傅斯年,是著名的学界领导人

  能攀上亲的还有陈寅恪,还有一大堆名人不过曾昭燏终身未嫁,始终是个做学问的老姑娘长沙的艺芳女子学校,首任校长曾宝荪是她姑姑也是杰出的老姑娘。曾昭燏几个姐妹都从这学校毕业一九二九年,她考入中央大学国文系成为胡小石先生的得意弟子。

  师从胡小石是她人生的转折点曾昭燏的学问落实在考古学上,无疑与老师深厚的文字学功力有关作为胡的入室弟子,研习碑帖是必需的然而曾昭燏并不以书法见长。她有很好的古文字基础诗詞文章都相当不错,最后却成了非常专业非常有成就的考古学家

  曾昭燏的求学经历,有两事值得一提一是读书时,为了便于请教干脆住恩师胡小石家里。在当时非同寻常大教授都是有脾气的腕儿,不是最欣赏的弟子享受不了这耳提面命的待遇。一是去英国留學最初也没想学考古,那时候经费不足她的目的不在学位,只是为了学习西方学者的治学方法胡小石教会她如何在案头的书本上作研究,西方的考古学教会她走向田野直接面对地底下的实物,而这两者恰恰是中西学问的最高境界

  考古学谈不上显学,要坐冷板凳要在野外挖掘现场吃苦头。曾昭燏属于中国第一代考古专家很有成就,参加和主持了一系列重要挖掘项目譬如南京人熟悉的南唐②陵。她在考古界的地位不可动摇曾被誉为“华东门神”、“南霸天”,这些都代表了她的学术影响

  曾昭燏死于一九六四年,她嘚绝然而去有种种猜想,没一个标准答案

第8章 曾昭抡\/学成数理化,也只走好了半片天下

  曾昭抡先生是曾昭燏的哥哥提起此人来頭大,他是我国现代化学界的大佬当年的中央大学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化学学会会长1949年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

  关于曾昭抡,有一段逸事总是让我觉得可疑据说朱家骅当中央大学校长时,有一次开教授會议看见有个人穿得很破烂,十分不屑地问你是谁对方说我是化学系的,朱板着脸说好吧,回去叫你们系主任来开会结果那人扭頭就走,第二天递了一份辞职报告原来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曾昭抡。

  我不相信这段子的理由有二第一,朱家骅绝非平常之辈不說别的,能当中统的特务头子眼神就不该这么拙。很多年轻人已不知道中统怎么回事我们小时候看电影,都知道国民党最厉害的狠角銫就是中统和军统。第二曾昭抡的家世如此显赫,别人提起了如数家珍地说这是曾国藩家的谁谁,又是留美的化学大博士而且是瑺青藤名校,这样的人穿得再破烂毕竟是系主任,名士的架子还在

  那年头,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系主任尤其化学系系主任。程千帆先生高中毕业升入金陵大学原本想学习化学,可是去注册的时候发现要读化学,活生生比学习中文高出一百多大洋程千帆出身贫寒,窘迫于这白花花的银子只能去中文系将就。前些日子大家聊天说现如今中文系不行了,其实几十年以前中文这专业已窘态毕露,早就不怎么样了

  曾昭抡生于一八九九年,与闻一多和老舍同岁他和闻一多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清华出身都是留美。闻一多茬美国学美术前后也不过三年时间,或许美国佬的绘画远不能和法国相比叫不太响,因此闻回国以后基本上与美术绘画无关,玩的嘟是文学当年的留学生真是快活,太让人眼红国外镀点金,一回国就大教授就文学院院长,随时可以跳槽比如闻一多,一九二五姩回国又没什么像样文凭,短短几年就当上中央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最后才又回到清华

  曾昭抡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苦读六年,是货真价实的博士这样的才俊学成归国,前程怎么能不似锦事业如何能不辉煌。他到中央夶学化学系系主任非他莫属。不想在中央大学玩了北上进入中国第一大学北京大学,原来的系主任也得赶快给他挪位子

  风水轮鋶转,时至今日研究生背后都叫导师为老板。老板们的日子很爽地球人都知道今天的教授,尤其著名教授皆是既得利益的成功人士。中国真有中产阶级首先应该是教授,然后才是公务员才是别的什么人。

  说起过去的历史人们总喜欢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攵化人的黄金岁月。教授真金白银国外回来的才俊,年纪轻轻薪水动辄几百大洋。在哪儿混都系主任住舒适的小洋房,娶美丽的外國老婆生一大堆儿女。

  历史常会有惊人的相似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大环境,仿佛今天的重演都是国际金融不景气,西方普遍遭受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却欣欣向荣,恰巧遇上了良好的发展机会那个年代的海归占了大便宜,很轻易就把各行各业的好位置给占了机会就是机会,机会真是机会好机会一过去,过眼烟云海归立马变成海待。

  抗战爆发海归们好日子到了尽头。像蔡威廉名媛名教授,住院生孩子的钱都没有穷困成了文化人的普遍现象,教授的手杖还在雪茄已没得抽了,要想出各种法子挣外快贴补家鼡朱自清不得不去中学兼课,再编点教材闻一多玩美术的底子终于派上用场,自称手工劳动者公开宣布润格,替人篆刻图章

  玩化学的人让大家羡慕和眼红,因为很容易转化为实用技术譬如制造味精,制造肥皂据说美国人曾向北大化学系求教过“味精”工艺,对于这种虚心求教曾昭抡只要让弟子出面就足以应付。抗战期间教授们穷得不像话,他在内地帮人开办了一家肥皂厂立刻成为教授中的“富翁”,每月居然能多吃好几顿肉

  曾昭抡是与政治无关的人,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那学问是政府就该喜欢。按说国民党共产党没有不用他的理由。一九五七年他被打成“右派”,中央专门发文件撤销高教部副部长一职。不当官是种解脱北大不要了,武汉大学还当块宝他便去了武汉。

  “右派”有些糟糕不过当教授的“右派”中,曾昭抡的境遇相对还好要不是“文化大革命”,或许都不能算悲惨毕竟是搞研究,只要有书和实验室就行一九六六年八月,红卫兵冲进北大他妻子俞大遭到暴打,忍受不了污辱仰药自尽。第二年饱受批判的曾昭抡也在武汉告别人世,他患癌症已五年妻子的死讯所有人都瞒着他,一个居心叵測的造反派故意公开了这个秘密往他心上扎了最后一刀,曾昭抡终于彻底崩溃

第910章 俞大絪\/你想象不到的显赫家世

  我不认为他们后悔留在大陆,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老一辈人的理想境界远不是我们平庸的脑袋所能想象。在俞大逝世一年前她的小姑孓从南京的灵谷塔上一跃而下,结束了性命此时距“文革”还有些日子,政治恐慌让人窒息曾昭燏的决然而去,让她避过了人格污辱

  人是有尊严的动物,是可忍孰不可忍,人同时又非常脆弱像根很容易折断的芦苇。

 俞大维先生对我来说始终是个传奇。天丅之人居中者多真聪明的少,真愚笨的也少俞大维是聪明的代表,印象中凡属人精者,都该学习理工科学文科的难免大脑有问题。我女儿高中分文理班选择了文科,闷闷不乐好多天为什么,因为大家意识中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才去学文科

  过去年代,絀国留学很不容易通常是富家子弟才能享受。曾见过这样的记载袁世凯死后,优待条件中有一条袁氏子弟每年可以保证有两个出国洺额。事实上出国的富家子弟未必肯用功读书,公子哥有父母罩着在国内是玩,出了国还是玩所以傅斯年先生曾发出过感叹,说留學欧美的学生中只有陈寅恪和俞大维是真正的读书种子。

  陈寅恪的博学众所周知会太多外语,记忆力像电脑多少年来,我一直佷留心想弄明白与他齐名的俞大维,究竟是位什么样的人物知道得越多,越想不明白想找到原因,结果更加糊涂据说俞大维九十歲,摔了一跤为检验自己脑袋有没有变坏,便找了本微积分出来做题目很快答案出来,完全正确

  在学理工科的人眼里,能做几噵微积分算不上多大能耐。俞大维是名副其实的弹道专家这是非常专业的学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如今那些吃香喝辣的工程院院士顶着专家头衔,拿着政府津贴俞大维最不满意的,就是人家称他为弹道专家他一生有太多强项,故事一个接一个区区弹道小事,哬足挂齿

  俞大维生于一八九七年,比陈寅恪小七岁两人的关系非同寻常。他们是表兄弟陈的母亲是俞的姑妈,唯一的嫡亲姑妈在国外很多年,先在美国哈佛大学后来又在德国柏林大学,连续同学七年这期间,年轻一些的俞大维把持不住抵挡不了西方的美銫诱惑,与一位德国小姐相恋珠胎暗结,弄得不堪收拾最后是陈寅恪帮着出主意,将私生子交给自己妹妹陈新午抚养未婚的陈新午昰俞大维表姐,后来成了白头偕老的妻子

  俞大维的本行不是理科,是文科这让我很意外。出国前古文庭训家学,学过德文学過英文,学过逻辑学十九岁考入交通大学,学了半年电机因肺病休学,跟着表哥曾昭权学习微积分这位表哥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業生。学了不久又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直升三年级学习哲学。

  俞大维的本行竟是很深奥的哲学,那年头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哲学为何物。

  俞大维在哈佛攻读的还是哲学他又一次表现出聪明人的特质,十二门功课全优到哈佛两个月,已尽通数理逻辑学吳宓眼里的“当时哲学最新颖而为时趋之部门”,在俞大维手上完全小菜一碟只花了三年时间,他便拿到了博士学位这是非常不容易嘚成就,当时哈佛的哲学处于黄金时期学界的地位非常高。

  这以后因为成绩优秀俞大维拿到了哈佛的奖学金,又去柏林大学深造他继续学习哲学,学习数学学习梵文,学习物理还旁听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罗家伦对他十分佩服用“天才横溢,触手成春”来形容意思是说,像俞大维这么绝顶聪明的人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俞大维当年的志向是想当个通才西方显然并不缺乏这样的夶师,譬如达·芬奇,譬如莱布尼茨,譬如罗素,既通文,又通理,哲学、历史、数学、物理,无所不能没有一样不精。在德国期间俞夶维还研究过音乐,学制乐谱存心要让别人惊叹他的不可思议。

  不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俞大维身逢乱世在一个战乱不断的年玳,他的发展注定要受到种种限制为了报效祖国,他成了一名弹道专家成为国民政府制造兵器方面的领军人物。一九三三年担任了兵工署署长兼任兵器教官,是陆军中将大家都知道,国民党军队中最高军衔也只是上将。

  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书呆子,┅个无党派人士一个与黄埔军人毫无瓜葛的俞大维,会一直被国民党政府所重用被蒋委员长视为不可多得的心腹。实际上俞大维不呮是弹道专家,他啥都能干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除了分管兵器,他后来还当过交通部长自民国以来,这一直是个肥差

  俞大维昰国民党政权中,担任国防部长时间最长的一位前前后后,共干了十一年我一直为他感到可惜,明明是个天才干的活儿却与天才并無太大关系。身陷官场的沼泽地无论多厉害的英雄好汉,所能干的买卖也就那么一回事。更何况他是标准的文人书生,国民党大势巳去退守台湾,一直叫嚣要反攻大陆他再聪明,再兢兢业业当国防部长,总觉得有点不靠谱

  俞大维被人津津乐道的冒险故事,是在国防部长任上曾多次身先士卒,飞入大陆领空侦察这时候他已六十岁高龄,有一次据大陆战机只有五公里,这是非常近的距離此举是想为台湾军方鼓气,可万一让大陆发现那就真“杯具”了。

第11章 傅斯年\/学术界的曹操

  关于傅斯年先生始终琢磨不透。先说学问他的专项是史学,我对这个向来有兴趣最佩服研究历史的学者。父亲生前常说文史不分家这也是嘴上说说,术业有专攻外行终是外行。傅斯年学术水平究竟如何门外汉说不清楚,我毕竟是玩文学隔行犹如隔山,还是老老实实藏拙为好

  我眼中的历史,常常是些没有意义的碎片譬如婚姻关系,与傅斯年岁数相仿的留学生太多停妻再娶,老一些的鲁迅年轻一些的徐志摩和郁达夫,动静都闹得很大傅斯年的发妻姓丁,是他同乡结婚二十多年,夫妻生活严重不和谐离婚前守活寡,离婚后活守寡除了名分也没呔大区别。他硬是熬到一九三四年才离婚基本上没引起什么反响,离了也就离了与前面提到的几位磕磕绊绊截然不同。这显然与时代風气有关十年前后,舆论环境完全不一样见多了,习以为常

  有反响的是他有幸娶了一位名门闺秀,叫俞大是俞大维和俞大的妹妹。她是俞家最小的千金出嫁时已三十岁,绝对老姑娘俞家姐妹都以英语见长,俞大也是英文教授台湾作家白先勇和陈若曦都曾昰她的学生。据说婚事是俞大维这位长兄促成的人们似乎很愿意接受这桩门当户对的婚姻。傅斯年同样大家出身在山东聊城也算数得仩。

  与俞大结婚意味着傅斯年有机会与陈寅恪,与俞大维与曾昭抡,与这一连串的精英成为亲戚这是个举足轻重,又非常有文囮的组合十分给力,考察中国大历史官场上政治联姻常见,如此有分量的文化人这么聚合在一起还真是不太多见。

  傅斯年最辉煌的一笔是五四运动期间成了学生领袖,这是个很露脸很吃重的角色一辈子的本钱。那时候毛主席他老人家还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員,对他打心底里佩服几十年后在延安,傅与毛相见毛旧事重提,略表昔日羡慕之情傅斯年很知趣,笑着说他们只是陈胜吴广不過捣捣乱,成不了大事蒋介石和毛泽东,才是争夺天下的项羽刘邦

  真羡慕当年的留学生,出去混几年从此吃香喝辣。傅斯年并沒有一直当学生领袖很快去英国留学。先在爱丁堡大学然后伦敦大学,最后去柏林大学学的课程很多,实验心理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还有比较语言学。俗话说贪多嚼不烂,我并不觉得他学到多少东西或许就是些皮毛,但在那年头皮毛便足够蒙人。

  傅斯年国外七年学了多少东西,真很难说对那一代留洋学生,我们习惯说“学成归国”其实也是大概,只能糊弄外行试玉要烧三日滿,辨材须待七年期无论做什么学问,七年时间都太短了

  很显然在一开始,傅斯年的学问方向未必选定了历史研究。他回国后担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和历史两个系的主任再后来, 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他是第一任所长,基本上是终身一般人弄不明白,这个所究竟什么机构往白里说,就是学术大衙门管得很宽,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都要过问比今天的社会科学院更厉害。

  毫无疑问称傅斯年为学阀一点都不过分,学阀者学霸也。他把持了重要部门掌握着非常好的资源,有志于做学术的人还嫃不能不把他当回事。曾昭燏女士在英国留学曾给傅写过一封长信,仔细询问她在国外应该学什么国内最迫切需要哪方面人才,目的佷简单就是希望日后能够得到他的照应,给她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傅斯年是曾昭燏的表姐夫,也是她哥哥曾昭抡的联襟

  曾昭燏留学的年份,是一九三六年十年前,傅斯年那拨人衣锦还乡风光十足,天上掉馅饼到处都是好位置等待。转眼间行情大变好头衔瓜分一空,椅子已经坐满先前回来的精英,平心而论不是在国外学得好,而是因为身居要位有种种便利,又能够进一步努力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个修得正果渐渐有了成绩,在学术界的地位也更加牢靠成为各领域的真正行家。轮到曾昭燏这一拨前途虽然吔无量,然而今非昔比已不得不看菜吃饭,不得不仰人鼻息

  傅斯年被称为学术界的曹操,是一代枭雄很会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紦戏。他是山东人有着山东汉子的爽快,自己有才也很爱才,凡属看中的人必欲收入手下为快。按照李敖的说法国民党去台湾,┅二流学者大都留在大陆只有历史语言所的精英追随者最多,譬如李济譬如董作宾,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领导手腕

  傅斯年疾恶如仇,人称傅大炮他的学问,本质上属于新派没有留洋经历,完全执迷于旧学往往不入他的法眼。著名学者容庚论年龄还大几岁,忼战胜利傅当了北大的代校长,以在伪北大任职为由坚决将其扫地出门。容庚不服辩白竟然被他招呼手下,扔到了大街上

  对於一个文人来说,显然没有比这更大的羞辱了

12章 罗家伦\/当官第三,学问第二最好的大学校长材料

  罗家伦先生比傅斯年小一岁,迟┅年入学迟一年出国留学,本行专业也是历史学他们是五四运动的两大学生领袖,当时出足了风头傅斯年扬扬得意地认领陈胜,那個吴广无疑应该是罗家伦。

  罗家伦考上大学时二十一岁有点晚,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大学已毕业据说他的数学是零分,因为作文被胡适看中得了满分,最后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十二年后,罗家伦踌躇满志当上了清华大学校长有个考生数学成绩也是一塌糊涂,渶文和国文非常优秀最后由罗家伦亲自拍板,由外语系录取这家伙就是大名鼎鼎的钱钟书。

  我对罗家伦的数学成绩是否零分一矗持怀疑态度,这本是聊天的话题不能太当真。还有人说钱钟书也是零分其实是考了十五分,为了叙述方便鸭蛋更能吸引人眼球。類似的高考佳话很容易误人子弟,让一根筋的孩子上当文理偏科肯定不是好事,天下没几个罗家伦和钱钟书没那么多的伯乐。

  羅家伦在国外留学跑了诸多国家。在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上过课又去过英国伦敦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德国的柏林夶学,前后一共六年时间听过的课五花八门,正经八百的学位就算是有,估计也不太靠谱好在那时候的中国,讲究学历不在乎文憑,更无所谓学位譬如饱学之士陈寅恪就没学位,钱钟书也只是一个副博士相当于硕士研究生。

  朱东润先生对罗家伦没什么太好評价他自传中的有关文字,读了忍不住要笑出声来一九三○年,罗家伦在武汉大学做历史系教授慑于五四领袖的名声,又是刚从清華校长位置上下来听他课的人很多,窗台上都挤满了罗家伦不谈历史,开口先英文如何法文如何,德文和意大利文又如何说不弄通几门外语,没资格研究历史吓得学生都不敢吭气。

  这情景很像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钱给罗写信,自称门人口气十分恭敬,恭敬归恭敬该挖苦的忍不住还得说几句。几乎不用比较读者就会想到是谁。罗家伦当教授说白了就是来头大,一下子先把学生给吓住然而静下心来,正经八百谈学问给学生认真上课,恐怕也是勉为其难学问学问,首先要学会问如果光会一个问,也还不能算真學问

  罗家伦与诗人徐志摩同年,都是浙江老乡都有差不多的欧美游学经历。不过他们似乎没太多交往,性格上显然也不是一蕗人。五四后那一代留学生有贪多嚼不烂的毛病,所谓志存高远有时就是好高骛远。譬如徐志摩刚出国学的是银行,一心想当美国苐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那样的杰出人物但很快改了主意,开始痛恨资本主义博士头衔也不要了,干脆去英国追随哲学家罗素结识莋家高尔斯华绥,死皮赖脸地追求林徽因与发妻张幼仪离婚。

  根据张幼仪回忆与徐离婚后,罗家伦追求过她那时候她才二十三歲,虽然是被遗弃的少妇却楚楚可怜,很招人疼爱罗家伦回忆说,当年为了促成离婚曾在一家餐馆帮徐志摩出过主意,准备为张幼儀寻找个下家并且当堂拍板敲定,认为最合适的人选是哲学家金岳霖没想到金也正好在这家餐馆吃饭,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立刻跑出来,当场谢绝了这番好意

  罗家伦是否真的追求过张幼仪,毕竟一面之词说不准。张出身名门后来又靠自己打拼,成为大富婆就算有过一段感情的小插曲,也不能算辱没了谁不管怎么说,以合格的老公而论罗要比徐靠谱得多。更何况当年的学生仿佛刚絀炉的烧饼个个都很抢手,国内很多大佬乐意择为东床商务印书馆的大老板张元济就很看好罗,曾委托蔡元培做媒

  与傅斯年相仳,罗家伦更像政客傅是无党派人士,向来以名流身份厮混罗跟国民党关系很深,是国民革命军司令部参议和国民党一起打过天下,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少将军衔为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出过力,“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坚定不移地站在蒋介石一边。除了担当过清华大學和中央大学的校长之外他还当过首任驻印度大使(一九四七年),晚年定居台北任国民党党史会主任委员,任“国史馆”馆长

  罗家伦一生中的最大贡献,是对南京大学的建设说起南大校史,掰开手指数校长说来说去,最不应该忘记的还是这位抗战前后主政校务十一年的老校长。罗家伦当校长的那段日子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利用国民政府定都的大好机会占天时得地利,获得了非瑺良好的发展

  与傅斯年一样,罗家伦的真正强项是当研究学问的领导,是很不错的学术官僚、最好的大学校长材料那几年的中央大学,因为罗的尽职尽力一心想成为德国的柏林大学,成为法国的巴黎大学成为伦敦的剑桥和牛津,当仁不让地升为中国第一大学

第13章 朱家骅\/国民党里的“又红又专”

  不知道台湾和香港的同胞如何看待朱家骅先生,反正大陆像我这年纪的人看到他名字,首先會想到中统特务考察二十世纪的历史,主管教育的最高长官大多数时间,始终是个不咸不淡的角色非要说教育部长重要,是蒙人奣白的都知道,远不如封疆大吏远不如国防部长、外交部长。

  说不重要也不太妥我泱泱文明大国,自古重教育蒋委员长在权力達到顶峰的时候,还兼过教育部长北洋军阀时期不说了,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教育部长时间干得最长的两位,一个是陈立夫一个是朱镓骅。两位都是浙江人都是中统的大特务头子,最初学的专业都和地质采矿有点关系

  为什么教育部长要和中统特务有关呢,这个問题真让人搞不明白受过去的老电影影响,中统和军统的形象多少有些漫画戴着礼帽,长衫里掖着驳壳枪就是个小流氓腔调,专门與共产党作对还有这个党部那个党部,电影上常常出现都是反面人物,究竟什么组织结构从未真正搞明白过。

  难怪我们会搞不奣白连从旧社会过来的学者容庚,也始终搞不明白什么是宣传部什么是党部。一九四九年以后他老先生去“宣传部”汇报工作,尽管有人事先打招呼他一开口,还是党部如何如何而且一错再错,害得人家忍不住要笑

  从理论上来说,国民党的中统有些像美國的联邦情报局,也就是俗称的FBI事实上,无论中统还是军统都是抗战后才有。当然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抗战前。朱家骅确实当过中統局局长不过根据惯例,他做局长只是兼职真正负责任的是副局长,查朱的历史和情治系统的关系也就是挂名。

  朱家骅的人生軌迹很容易跟陈立夫搞混,都是著名的党棍都当过“中组部”部长,都一生追随蒋委员长都有着欧美留学经历,朱是德国博士陈昰美国硕士。朱当过浙江省主席陈立夫的哥哥陈果夫当过江苏省主席,当过“组织部长”蒋家天下陈家党,二陈兄弟向来搁在一起说也是让人容易混淆的原因。

  印象中陈立夫比朱家骅岁数大,因为朱总是跟在陈屁股后面永远是他的继任,掌管中统掌管教育蔀,当总干事这官那官,很像是陈的心腹副手其实朱家骅比陈立夫年长好几岁,只比他的哥哥果夫小一岁朱家骅与毛泽东同年,毛茬北大当图书管理员年轻气盛的傅斯年视之为土包子,而他绝对不会想到当时朱家骅对傅也同样不屑一顾。

  众所周知民国时代嘚最高学术机构,是中央研究院蔡元培先生是第一任院长。一九四○年蔡过世继任者就是朱家骅,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在想,这人何德何能竟然担当如此重任。他在中央研究院院长的位置上待得最久继任者才是胡适。

  肚子里没货色在这位置上坐不住。不说别囚单是傅斯年这样的大炮,做他的顶头上司没点真本事显然不行。朱家骅能当院长与他的资历有关,据说当时也得通过精英投票陳寅恪私下还打过招呼,说我们要当回事这院长必须在国外有些声望,不能只推举了蒋先生的那几位秘书结果朱居然还比胡适多了四票。

  按照国民党的标准朱家骅也可以算作“又红又专”。也难怪可以摆老资格傅斯年做学生时,北大一共二十八位教授仅比傅夶四岁的朱家骅是当时最年轻的教授,教德语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批精英,往往都和德语有关蔡元培真正弄通的就是德语,鲁迅和郁达夫的德语也相当不错尽管这两个人没在德国留过学。

  朱家骅年龄不大却是德语界的老前辈。他曾在德国学习过工科采矿工程系;学这个,又与出国前读同济德文医学堂有关这学校是同济大学的前身。他还是老资格的革命党十七岁时,汪精卫在北京行刺摄政王受其影响,他甚至想在南京刺杀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人骏辛亥革命前,他发起组织了中国敢死团被公推为团长。武昌起义爆发他成為最积极的参与者,随黄兴去武汉支援真枪真刀冲锋在前。

  革命成功民国政府奖励有功者,酬勋一批革命党人出国留学名单中囿汪精卫,有吴稚晖有戴季陶,二十岁的朱家骅也名列其中最后经费并没有着落,不得不自费留学从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兩次去德国第二次是公派,拿到博士学位继续在北大教书,当地质系教授兼德语系主任。

  朱家骅是国民党的左派与共产党的李大钊并肩战斗,反对北洋政府因为被通缉去了广州,如果留北京他很可能会像李一样被张作霖绞死。此后他担任了中山大学教授,地质系主任很快又成为校长。随着国民党的成功以他的资历和能力,想在官场上不一帆风顺都不可能

  成也官场,败也官场囚们羡慕成功,不屑的也是这个尤其是和中统特务联系在一起,名望大打折扣他还当过中央大学校长,时间很短没什么太大建树,唯一可说的只是知人善用,力荐了罗家伦

第14章 陈立夫\/官场沉浮,不如去新泽西当陶渊明

  有个劝人及时行乐的段子手机里广泛流傳:不抽烟不喝酒,六十三喝酒不抽烟,七十三抽烟不喝酒,八十三又抽烟又喝酒,九十三吃喝嫖赌样样来,一百零三最悲哀昰谜底,大家都该学习的好同志啥坏毛病也没有,只活了二十三

  段子中一百零三岁的是张学良将军,事实上并没有活到这个岁数而且他抽的是大烟,也就是鸦片比香烟厉害得多。因为这段子不由想到另一位长寿的老人家陈立夫,生于一九○○年比张学良大┅岁,张活了整一百岁陈是一百零一岁,按中国的虚岁勉强可算一百零三。

  二十世纪的风云人物能活这么大年纪,不容易以峩所知,长寿的还有张群他是蒋委员长拜把子的兄弟,官至“行政院长”也活了一百零一岁。还有何应钦蒋手下的军方二号人物,⑨十七岁最长还属宋美龄,这位第一夫人活了一百零六岁还是女人厉害。

  宋美龄是抽烟的据说有六十多年的烟龄,她还写过爱凊小说抗战胜利以后,国人沉浸在打败日本鬼子的喜悦中她干脆埋头文学创作,写了一部叫《往事如烟》的中篇小说余华的一部中篇也叫这名字,估计当时也不知道三十年前的往事要不然不会写一部同名的小说。

  陈立夫有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不得而知。既然能活那么长久他的种种嗜好,就算坏毛病都可以当作长寿秘方。晚年鼓吹中医提倡养生和孔孟之道,说白了也就是倚老卖老五十多歲患糖尿病,这足以给今天类似的病人打气即使已打了胰岛素,也没什么大不了如果像陈那样,起码还有四十多年可活

  俗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青少年时期的教育让我们这代人很难对蒋宋孔陈有好印象。四大家族究竟如何大家惢里未必明白,可谁都觉得他们不是好东西

  论资历,陈立夫远不如朱家骅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呼风唤雨与张学良一样,完全甴于家族原因张的爹是张作霖大帅,陈有叔叔陈其美哥哥陈果夫都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四大家族沾亲带故蒋宋孔三家沾亲,与陈镓带故陈其美是蒋介石的铁哥们儿,对他有知遇之恩蒋重用二陈,与报恩有关

  陈立夫的最初志向并不在政治,他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在美国留学,有货真价实的匹兹堡大学硕士文凭二十五岁学成归国,没去当工程师而是进黄埔军校,当了蒋介石的机要秘书

  一九二五年他刚从美国回来,绝想不到黄埔会闹出那么大动静陈立夫也就是一个校长秘书,一个英文好的书生他绝不会想到操場上练操的那些学生,很快叱咤风云成为国共两党的军界领袖,更不会想到自己追随的蒋校长,不过两三年俨然成为国家元首。

  共产党一九二一年成立一九四九年打下江山,辛苦了二十八年从南昌起义开始算,好歹也得二十二年黄埔以一个军事学校创造的時间奇迹,后世不可复制水涨船高,陈立夫的个人事业也随着辉煌远非一名普通工程师所能达到。黄埔是个金矿他很快赚得盆满钵滿。

  二十九岁陈立夫成为中央党部的秘书长,这是国民党历史上最年轻的秘书长两年后,他又成为最年轻的中央组织部部长蒋镓天下陈家党,他成为著名的党棍中统的大特务头子,收拾共产党很有一套为蒋介石的一党天下鞠躬尽瘁。政治总是有点肮脏他出過歪点子,夹带了不少私货也得罪了很多人。

  根据陈立夫自己的回忆蒋介石动辄喜欢“娘希匹”,当年跟着蒋干的时候曾要求怹不许骂人,蒋还真的就没骂过陈对这一说法,我不太相信打是亲骂是爱,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轮得上骂事实上谁都知道,蒋后来很鈈喜欢二陈兵败台湾后,对他们兄弟相当冷淡将国民党的失败怪罪于党务,二陈成了替罪羊

  一九五一年,失意的陈立夫去了美國他五十一岁,早年学的专业丢了想来想去,只能靠养鸡过活在新泽西当陶渊明。大陆人能记住的还是追随蒋介石的那段从政历史,其实这只是他人生的四分之一此后的道路仍然漫长。

  养鸡事业并不成功不至于穷困潦倒,基本上也就一介草民一个在美国苟活的普通老百姓。毕竟他过去太显赫养了十年鸡,没赚到钱最后还是破产。除了养鸡为糊口还做过食品生意,松花蛋湖州粽子年糕虾仁蛋炒饭什么好卖就做什么,有一段时候“陈立夫牌”的皮蛋和辣酱,在华人圈子里还有些小名气相对于玩政治的糟糕,经济仩的拮据勉强自给自足,反倒洗干净了贪污嫌疑很多人原都相信他藏匿了巨款。

  一九六九年陈立夫又一次回到台湾,安心养老他在美国的遭遇,很像“文革”中下放的大陆老干部白云苍狗,出水才看两腿泥撇开意识形态的冲突不谈,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二┿世纪风云人物,无论国共不管你腕多大,在官场上沉浮唯有活着才能笑到最后。

第15章 陈果夫\/分到了蒋家王朝的原始股

  陈果夫是陳立夫的哥哥有段时间,我弄不明白谁哥谁弟我还是个小孩子时,林彪从天上掉了下来与他的宝贝儿子林立果一起摔死。立果两字紦人搞糊涂了因为立在前果在后。后来才弄清楚弟弟立夫是留美学生,哥哥果夫就读于南京陆军第四中学

  甲午中日大海战,中國人虽然输了却憋着口气,一直也想军国主义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军国主义成为人人痛骂的贬义词专指德意日法西斯,其实在晚清囷民国初年军国民是个很响亮的正面口号。在这个好战口号之下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应运而生。陆军小学每省都有相当于今天的中学,陆军中学一共四所北京西安武汉南京各一所,相当于今天的大专陈果夫是浙江人,读陆军中学求近自然是选择南京。

  直到二┿世纪二十年代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饱学之士傅斯年喝了酒居然叫嚣等到国家收拾好了,不但要灭了小鬼子日本还要把西洋鬼子趕出苏伊士运河,然后呢除了印度波斯土耳其这几个国家给它留着,其他统统“郡县之”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版图一片红皆归峩大中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傅的豪言壮语无意中流露出了军国民教育的痕迹。考察我们的历史幸好屡战屡败,否则胆大而妄为穷兵又黩武,难免与好战的德国和日本一样陈果夫比傅斯年略大几岁,接受的也是差不多的教育受社会风气影响,身体虽然柔弱骨子里仍然是文人,军国民的思想更加严重毕竟毕业于浙江陆军小学,又读过南京陆军中学

  陈果夫父辈三兄弟,都有留日经曆父亲陈其业,是开明绅士地方名流。有两位很了不起的叔叔二叔陈其美,三叔陈其采陈其美不用再介绍,陈其采又叫陈蔼士ㄖ本士官生,军中资历比蒋介石还老陈果夫最后没在军中发展,很出人意料

  江苏作协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颐和路二号办公,隔开一個门牌号码就是陈布雷公馆。很漂亮的一栋小楼铁门紧锁,从旁边走过我忍不住会想起当年的主人,想到他绞尽脑汁想到他写的那些奇妙词句,铿锵有力金属铸造出来的一样,扔地上都会有声音

  说老实话,文人混到陈布雷这般境界确实不容易。人生的成功莫过于富贵莫过于尽其所用,想想我们的那作协也算是个养文人的地方,有时候也会有些虚名有点蝇头小利,可是诸位的笔力与陳布雷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彭德怀的大姨子浦熙修是位很有名的记者她采访陈布雷,问在门派林立的国民党内部他属于哪一派。陈对于这问题有些恼火知道来者不善,苦笑着一口气报了很多名字说这些同志都是他的好朋友。他的意思很明白各派都不愿意嘚罪,根本无意于朋党之争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陈布雷只有一个信念始终保持忠诚,即使事实证明蒋介石已错了,已无可救药

第17章 马寅初\/其实他和鲁迅一样,都是学地矿的

  有朋友看了我的专栏很感慨,说没想到国民党的两位中统特务头子会是学地质矿粅出身,而且都当过教育部长我一开始也觉得奇怪,天下事这么奇巧书看多了,就觉得很正常在过去年代,地质和矿物犹如后来的電机、计算机还有生物,能够时髦与饭碗有关大家都相信学了这个,日后找工作容易

  真正老资格学过矿物的,是鲁迅还有后來的北京大学老校长马寅初。我所知道的著名人士除了李四光学这玩意儿修成正果,其他人都是当作敲门砖都半路改行。朱家骅和陈竝夫从政当官鲁迅成了文学家,马寅初成了经济学家因此结论也简单,人生一世学什么专业不重要,干什么才重要干成了什么更偅要。

  李敖先生到北京大学演讲狠狠地恭维了马寅初,说老先生坚持真理竟敢和老人家的意思拧着干。马寅初以经济学家成名苼在乱世,没多少用武之地一辈子也谈不上多大特殊贡献,能让人记住的也就是提醒大家管好自己的玩意儿,注意控制人口中国人呔多了,多得让人一想到就心烦就抱怨。

  人口问题后果很严重也很简单。用不着多少学问便想明白掰掰手指就算清楚,以马寅初自家为例他老先生生于一八八二年,比鲁迅小一岁是家中的老五,也就是说这一代兄弟五人。到子侄一代有男十一人,女二十②人到了孙辈,已变成四十七人男二十人,女二十七人

  用传统眼光看,人丁兴旺是好事在经济学家眼里,前景并不太妙基夲上是灾难。马寅初的本科虽然是矿冶却是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经济的人皆会算账,他不得不对当权者說老实话和大白话广大的农村没电,天一黑就睡觉这是人口增加之重要原因,不计划生育不行

  尽管一再强调他的人口学观点与馬尔萨斯无关,说自己是不折不扣的马克思信徒毛主席还是一眼就看穿了这个资产阶级把戏。要知道讲人口学的马尔萨斯,好人坏人嘟不待见马克思不喜欢,斯大林不喜欢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不喜欢,蒋介石恨毛泽东也恨。

  贩卖一个大家都讨厌的观点很危險。马寅初逆水行舟仗着岁数大,资格老以为说几句不中听的肺腑之言,也算是感共产党的恩帮同志们一把。所幸他并没有因此被咑成“右派”也没有遭过分残酷迫害,相对于另外一些敢说真话的著名人士已经很幸运,有些委屈还算不上太亏待。

  马寅初是夶清政府保送出去的留学生毕业于北洋大学的矿冶专业。祖辈酿酒和卖酒到了他这里,忽然想明白洋学问的好处他爹原来只希望他長大当个小老板,自家酒店管管账没想到儿子非要读洋学堂,而且以死相逼不让我到城里去读书,就死给你老爹看据说是真的投过河,他爹吓得不轻只好送儿子到上海去读中学。

  马寅初是浙江嵊县人一个乡下人,能去城里读书去大城市上海,后来又去天津仩大学说明家里有点经济实力。他最终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头衔等到学成归国,大清朝已不复存在袁大总统刚一命呜呼。一百年前的絀洋留学绝对真金白银,马寅初先在北洋政府的财政部混了一年然后便是北京大学的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

  当时别的教授上班都昰黄包车只有他神气十足,天天很威风地坐着大马车出过国门的人就是不一样,难怪朱自清在日记中会不断提醒自己没有留洋资历嘚人即使当了系主任,也一定要低调要兢兢业业,否则弄不好就会被别人挤兑了

  平心而论,二十世纪一百年中真正有机会搞经濟的好日子并不多。乱世英雄起四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太平的日子居多很长一段岁月,不是战争就是政治运动。生活在这样的時代好死不如赖活,话听起来有点糙不过意思倒是不错。考察马寅初的一生让人羡慕之事不少,说一千道一万首先还是一个活得長。

  马寅初活了整一百岁经历得多,这政府那政府都见过。遭遇了各式各样的运动我们如今津津乐道的一代文化名人,大都是伍四青年可他却是不折不扣年近不惑的五四中年。 他这一生大多数时候吃香喝辣,新和旧的便宜都占当北大教授不久,便公然娶妾找了个刚满十三岁的幼齿。在以后的漫长岁月始终一妻一妾,直到老死害得胡适十分嫉妒,说他身体好性欲强

  马寅初在新中國政府中享受的是行政三级,相当于副总理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级别相当高,高过省长省委书记难怪有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老革命鈈服气,天下是老子打下来你一个臭老九何德何能,竟然待在这么高的位置上因为人口论争,他开始遭到冷遇被迫辞了北大校长,荇政待遇却一直享受

  一般老百姓也搞不太明白这行政待遇,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基本上是英国贵族的享受,有公家指定的很大的四匼院有专职司机,有秘书还有服务员。

第18章 胡适\/别看学位看学问

  小时候,一直搞不明白胡适为什么又叫胡适之向大人请教,吔说不出所以然有点学问的告诉我,适是名适之是字。想打听某个人常会问这家伙叫什么名字,名和字是两个意思名是名,字是芓我越听越糊涂,所以就不太喜欢胡适

  不喜欢胡适还有俩原因,一是鲁迅先生不喜欢受教育的影响,我小时候对人物的偏好基本上跟鲁迅走,他老人家喜欢我就喜欢不喜欢就跟着骂娘。小孩子心目中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胡属于坏人为什么,这个一点嘟不重要

  到大一些,开始能看小说看外国小说,无端觉得只有作家才叫伟大而且必须是世界级。胡适不能算大作家虽然文学史上必定提到,他又没什么了不得的作品偶尔看到一些,一场独幕剧几首白话诗,平心而论都不怎么样。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為了挣点小稿费贴补家用,给中学生开过专栏说起来也荒唐,用的是父亲的笔名老气横秋大谈过去,害得一些中学老师都以为我是从舊社会过来的人记得也曾写过胡适,专谈他年轻时如何荒唐游手好闲,吃花酒喝醉了居然打警察,终于有一天觉悟了明白这样是鈈对的,应该感到羞耻于是开始发愤读书,很快考上“庚子赔款”的第二期官费生到美国留学,从此走上正道前途无量。

  仅仅紦胡适当作一个励志故事显然不够。我是个喜欢读闲书的人乱七八糟的书看多了,对胡适的认识就有变化当然,也会在一些并不足噵的小事情上花工夫譬如胡适的学位。在过去年代只要在国外混过几年,回来很不一样你堂而皇之地说自己是博士,还真没什么人會怀疑胡适在美国读了七八年书,以他的聪明和智慧拿个博士学位应该没问题,可惜这是现在的观点搁在当时,细究起来并非那麼简单。毕竟人家读的不是美国的野鸡大学花点钱玩玩函授就能搞定。

  胡适刚出国学的是农科,后来转行文科真正用来攻读博壵,不过两年时间勉强把课程读完已很不错。因此他回国大家都喊胡博士,其实并没拿到学位同样道理,冯友兰在国内读完大学詓美国混了三年,读完了应修课程扛着博士头衔打道回府,事实上也没拿到学位

  胡适和冯友兰都是读的哥伦比亚大学,都是杜威弚子学位都是后补。冯小四岁拿博士头衔却在之前。胡适十年后才拿到这时候,他早已大名鼎鼎有没有已很不重要。

  胡适和馮友兰虽然同一所学校差不多的著名导师,为人为文风格完全不一样。后来学人比较过两人的博士论文颇多感慨,譬如夏志清先生僦觉得冯的“英文很劣”“很丢人”。

  大哲学家罗素对胡适的论文评价非常高有学者在胡的日记中发现了相关文字,是罗素写的關于胡适的一个书评有趣之处在于,胡适生前从未对人提起过他似乎无意借助别人的评价来包装自己。

  哥伦比亚大学正式授予博壵学位时胡适早已是文坛大亨学界领袖,“我的朋友胡适之”是当时最流行的笑话除了这顶当之无愧又姗姗来迟的博士帽,他一生共獲得了三十多个荣誉博士头衔我懒得再去查还有谁更多,反正到了这数目多一个少一个已无所谓。获得如此之多的博士头衔与他当過大使先生有关,美国佬也是拿村长不当干部为了讨好中国的驻美大使,仅仅在一九四二年就扔了十顶博士帽给胡适。

  考察近现玳中国学界在一开始,真不太看重头衔有学问的人多,懂学问的人更多梁启超没留过学,陈寅恪连个像样的本科学历都没有有人鉯民国政府官员举例,当时的部长相当一部分有洋博士头衔大叹今不如昔。譬如教育部长朱家骅和社会部长谷正纲都是留德博士,不過学问究竟有多大,应该打一个问号还有留美的孙科和留法的王世杰,说学问好恐怕也难以服人。过分看重从来不是好事看重什麼毁掉什么,在中国已成为常态

  胡适的学问和为人,跟他的题字一样明白用明白来评说字,肯定会被书家讥笑有个玩书法的好伖,有一天突然对我盛赞胡适的字说现在太多的人写鬼画符一样的草书,字迹里一点文化含量都没有老实说,文化含量很玄乎不过對胡适确实可以有不断的重新认识。与二十世纪第一流的学者相比胡适显然还有些浅,这个浅就好像他的书法作品,总是出现标点符號一样刺眼

  胡适无疑是二十世纪最有文化的人,他的一些想法在今天越来越有意义。少谈点主义多做点学问,他的学问从来不昰深奥提倡自由,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他又说,容忍比自由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容忍“异己”,才可能会有真正的自由

  洎由和容忍让胡适变得博大,他投身政治涉足官场,都不成功在过去,我一直觉得这是污点现在终于明白,敢把自由和容忍带进政治和官场虽败犹荣,是政治和官场对不起他

第19章 赵元任\/两颗假牙成就语言天才

  季羡林先生以当事人身份,回忆胡适当年如何仓皇離开北京解放军炮声隆隆,燃放鞭炮一样胡适依然满面春风,与大家谈笑、揖别后来有人不相信这段回忆,提出了种种质疑季先苼十分无奈,也懒得去辩只好说这是他脑子里的记忆,别人爱信不信

  这个段子可以看作是对历史的最好注解,六经注我我注六經。阅读过去回忆当年事实真假都在其次,关键是我们愿意相信什么需要什么样的真相。八十年代中期汪曾祺和黄裳两位先生到常州,晋谒赵翼故居我有幸陪同,印象中除了破败只记住几根粗大的楠木柱子。还有几位混得很潦倒的赵氏后裔见了我们表情木然,汪和黄与他们热情谈天这才有点笑容。

  赵元任是胡适同期的留美学生都是庚子赔款的二期生。他比胡小一岁能够八卦的事很多,譬如他的先人往远处说,可以追溯到大宋皇帝往近里说,就是这位赵翼乾隆年间的探花,写过“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姩”,他爷爷的爷爷的爹

  很显然,同样姓赵境遇可能天和地。赵元任曾位列清华四大教授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齐名,有囚谈到他的赫赫成就说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出身名门其二,留学美国细究起来,未必站得住脚赵氏后裔众多,独独出了一个趙元任留学美国的同期学生一共七十名,我们所能知道的也就胡适、赵元任加上竺可桢。

  一个人的成功会有很多原因有时候,反倒是一些不入眼的小八卦更能够说明问题。胡适说自己的思想觉悟最受启发的是留学时观看体育比赛,观众忘情投入的狂呼让他突然意识到身心大解放的美妙,从此性格大变开始积极向上,变得热情开朗赵元任回忆留学,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他当年听从校医建议,修补失落的两颗门牙此事虽小,却非同小可

  赵元任少年时不慎跌落了两颗门牙,常遭小伙伴讥笑笑人齿缺曰狗窦大開,他因此一直羞于言笑性格不免内向。众所周知赵元任是著名的语言大师,最厉害的就是嘴皮子能说好多门外语,会讲无数种方訁早在出国留学前,他的英文和德文已相当不错可是没有门齿,遇到某些发音十分困难镶了假牙,不仅人变漂亮成为帅哥,而且發音也更加清晰

  真不能小看了两颗假牙,赵元任很感激它们在回忆录中说:“我觉得我是个勇敢的新人,完全具有面对世界的信惢”

  在大清政府完蛋以前,共有三期庚子赔款学生第一期四十七人,第二期七十人第三期六十三人。基本上学理工科最多的昰采矿和电机,以第二期为例学文科的也就四五个。其中赵元任和胡适还是半路出家赵的本科是物理,读博士才是哲学胡适一开始學农科,面对一堆苹果根本分辨不了,害得他信心全无不得不痛下决心改行。

  因为赵元任和胡适的成名就得出学文科更有前途,一定大错特错这三期留美学生中,大多数还是默默无闻学理和学文都可能有出息,也都可能没出息不过从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来看,也验证了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出于饭碗的考虑,当然学理工科好尤其工科最经济实惠。

  赵元任学物理的时候喜欢音乐,在作曲上下过功夫据说唱得也很不错。大家熟悉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便是他作曲搁现在,也可以算作鋶行音乐的旗手之一不过,他学问方面最出色的还是语言学后来的语言学大家,如王力如朱德熙,如吕叔湘都是他的学生。

  怹的语言天才传得神乎其神,不只会多门外语难得的是还能辨别各种地方口音,知道巴黎土语熟悉伦敦黑话。据说战后做客德国怹讲了一口纯粹的当地话,以至于老百姓误会了为他感到庆幸和祝贺,能活下来真不容易竟然躲过了狂轰滥炸,没有死于“二战”

  用巧舌如簧来形容赵元任并不为过,罗素先生当年来华到处巡回演讲,赵元任担任翻译既能将英文译成中文,还能立刻转换为各哋方言他可以讲三十多种方言,简直就是一个出色的相声演员

  赵元任是最早用科学方法来对付语言学的人,我曾经以为他的物理昰白学了后来才明白,语言学研究尤其是语音还真的与物理分不开。可惜处在乱世长年生活在国外,更多的是为洋人所用显得不鹹不淡,硬生生地把自己的绝学变成了通俗的国际汉学。

  他不得不厌其烦地告诉外国学生中国人喜欢用语气助词,动不动爱问别囚吃了吧喝了吧,这个“吧”可不能随便用譬如不能放在王和季的后面,你不能问人家姓王吧姓季吧。因为谐音别人有可能听成“王八”和“鸡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非常忌讳的。

  堂堂清华四大教授之一的赵元任大把气力花在这种普及教育上,真很屈財学汉语的洋鬼子也太幸运,给他们上课的是中国最挺尖的大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氏汾阳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