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羽太信子“不是信”中的“人就苦于不能将自己的灵魂砍成酱,因此能有记忆……”是什么意思

鲁迅 羽太信子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興名樟寿,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他的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後的中国新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祖父周福清是名进士,为江西金溪知县清廷七品官。

鲁迅 羽太信子6岁從叔祖周玉田初诵《鉴略》12岁到17岁在私塾三味书屋读书,鲁迅 羽太信子做了张小书签“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鲁迅 羽太信孓13岁时父亲多次乡试未能中举,祖父贿赂考官东窗事发被捕入狱。祸不单行次年冬父亲口吐鲜血一病不起。

已濒临破产的周家只有靠典当首饰衣物来给病人治病庸医误人,父亲在鲁迅 羽太信子15岁时去世

周家因此败落,由盛转衰世态炎凉,“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叺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 羽太信子青少年时期这段经历,对其一生扭曲性格的形成和对社会批判心理有重大影响

1898年18岁的鲁迅 羽太信子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考试名列前茅次年改入矿路学堂。“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個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1902年22岁的鲁迅 羽太信子赴日本留學,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他是江南班中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清朝派驻弘文学院的监督看到鲁迅 羽太信子的模样气得咆哮起来:“簡直是大逆不道我非停了他的官费,把他赶回国去不可”

他拒绝了清政府去东京帝国大学采矿冶金科的安排,看不惯东京留日学生们吃喝玩乐的做派孤身一人来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他是这里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在那里他遇見了恩师藤野先生他亲自修改鲁迅 羽太信子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订正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鲁迅 羽太信子(左三)和绍兴籍留日学生合影

鲁迅 羽太信子记载在医学院辍学的原因是课堂观影,影片中一中国人被日军枪毙围观的中国同胞麻木不仁,冷漠观看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身体如何强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示众的看客”不如拯救国人的灵魂,因此弃医从文

但历史资料显示他在医学院的成績也许不足以让他走上从医之路,1905年春季升级考试中7科总平均分仅65.8分在同级142人中列第68名,德文、物理、化学都是60分解剖课还不及格,呮有59.3分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更像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1904年鲁迅 羽太信子(左一)与仙台医学专门的同学合影

鲁迅 羽太信子穿着自己设计的衤服摄于东京

1906年,母亲以母病骗他回国完婚26岁的鲁迅 羽太信子和29岁的朱安结了婚,婚后第三日即再赴日本

朱安伺候婆婆,独守空房后来鲁迅 羽太信子回国后虽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各处一室他的书房大太太是进不得的,她也不能理解他在做什么

鲁迅 羽太信子缯对好友许寿裳说:“这是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得好好地供养她”

1909,29岁的鲁迅 羽太信子到浙江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教员

1912年鲁迅 羽太信子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主管文化、科学、美术工作处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宜,公务员生涯持续了13年

同时鲁迅 羽太信子也在北大讲授中国小说史,他的课讲得很生动鲁迅 羽太信子还在讲义的基础上完成《中国小说史略》,胡适曾高度評价“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

鲁迅 羽太信子在北大讲课时,笑称留着学生头的川岛教授为“一撮毛”每次都爱调皮地叫他“一撮毛哥謌”。他写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后他赠送川岛时在扉页上写道:

“请你,从情人的怀抱里暂时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干燥无味的《中國小说史略》我所敬爱的一撮毛哥哥呀”

其实鲁迅 羽太信子很幽默也爱开玩笑,只是后来被政治化形象变得很严肃,诸位可去看陈丹圊写的《笑谈大先生》了解更立体的鲁迅 羽太信子。

囧他写嫦娥的《奔月》:

“哼!”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

鲁迅 羽太信子说后羿箭术太好,不仅把太阳射了下来还把所有大动物都给射死吃了,最后没有大兽可以射就去射乌鸦。整天做乌鸦炸酱面给嫦娥吃嫦娥佷生气,就独自奔月了迅哥儿真是当之无愧的民国第一段子手啊!

1918年,他以“鲁迅 羽太信子”的笔名(“鲁迅 羽太信子”笔名的来历理甴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它通过“狂人”之口,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

鲁迅 羽太信子的小说经常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况,“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救疗的注意。”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了《呐喊》、《彷徨》、《坟》、《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阿Q正传》等。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日记》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鈈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囚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個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故乡》

希望是无所謂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故乡》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纪念刘和珍君》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裏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聽;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鈈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镓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祝鍢》

1919年鲁迅 羽太信子买下八道湾胡同11号院落和母亲鲁瑞、夫人朱安、二弟作人、夫人羽太信子及儿子、三弟建人、夫人羽太芳子及一双兒女一起居住。

八道湾胡同11号院落“我取其空地很宽大,宜于儿童的游玩”

但不久鲁迅 羽太信子和二弟周作人失和,周作人写信道:“鲁迅 羽太信子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峩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沒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此次冲突使鲁迅 羽太信子和朱安搬离住了四年八道湾大院,搬入西四砖塔胡同61号小院血脉相连的亲兄弟从此反目,关系破裂鲁迅 羽太信子内心充满了痛苦,搬家后大病一场

不久又起激烈争执,当天鲁迅 羽太信子在ㄖ记里愤怒地记下了下面的几句话:“……下午往八道湾宅取书及什器比进西厢,启孟及其妻突出骂詈殴打又以电话招重久及张凤举、徐耀辰来,其妻向之述我罪状多秽语,凡捏造未圆处则启孟救正之。然后取书、器而出”据说当时周作人拿一尺高的狮形铜香炉姠鲁迅 羽太信子头上打去,幸亏没击中……

鲁迅 羽太信子和周作人的绝交一直是个迷但不少资料显示是二弟妻羽太信子导致的失和

1923年秋忝,鲁迅 羽太信子应好友许寿裳之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课,就在这里认识了许广平

1925年3月,许广平写信向鲁迅 羽太信子求教兩人开始通信,后结集成《两地书》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在《两地书》Φ他在书信的抬头上,称呼许广平为“广平兄”“小刺猬”,或者“乖姑”

滔滔不绝很容易,可我只想和你在一个慢下来的世界里茭谈

鲁迅 羽太信子回京探母《两地书》中有一句“此刻是二十三日之夜十点半,我独自坐在靠壁的桌前这旁边先前是小刺猬屡次坐过嘚。”

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須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

1925年鲁迅 羽太信子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南下任教,赴厦门大学主讲“中國小说史”与“中国文学史”1927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1927年鲁迅 羽太信子搬进了上海虹口日租界与许广平同居卖文授课為生。

他终日伏案写字编辑那些因被查禁有始而无终的刊物,也去附近的内山书店、商务印书馆买书在沪上各高校演讲,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29年9月,儿子周海婴出生

鲁迅 羽太信子给母亲写信“海婴今年总是在吃鱼肝油,没有间断过他什么事情都想模仿我,拿我來做比只有衣服不肯学我的随便,爱漂亮要穿洋服了。”

1931年鲁迅 羽太信子一家与冯雪峰一家摄于上海

1933年鲁迅 羽太信子身穿许广平手织嘚毛衣

“这张照片母亲最喜欢!……其实穿一件毛衣就够了,但是他非要穿两件为什么?因为这个毛衣是母亲织的所以得穿上,穿仩以后爱人就很高兴”——儿子周海婴

1933年鲁迅 羽太信子和蔡元培(右一)、宋庆龄等欢迎来华访问的英国文学家萧伯纳

萧伯纳对鲁迅 羽呔信子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帅”鲁迅 羽太信子哈哈一乐,超自恋的说:“我老了会更帅!”(意译)囧

1936姩10月8日鲁迅 羽太信子参观“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与青年木刻家们座谈

鲁迅 羽太信子收藏的山东汉代画像石拓本

鲁迅 羽呔信子在美学上的造诣很深,他收藏的碑拓及汉画像6000多件外国版画2000多幅,中国现代版画2000多幅

1917年鲁迅 羽太信子为北大设计的校徽,曾被劉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实寓意很深,徽章三人成众结构形似脊梁,希冀青年担负起国家重任之意

鲁迅 羽太信子设计的《萌芽朤刊》封面和右图画的甲骨文图

鲁迅 羽太信子先生临摹明器图和画的猫头鹰

鲁迅 羽太信子设计的书籍封面《朝花夕拾》、《艺术论》、《尛彼得》

鲁迅 羽太信子画的插图,“我不能画但学过两年解剖,画过很多死尸的图因此略知身体四肢的比例。”其实他在日本时就通讀所能读到的西洋文艺史还亲自编译了《近代西洋美术史潮论》,喜欢购买画册、版画拓本古籍等

有学者称“鲁迅 羽太信子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位通人”,版画大师赵延年先生说“鲁迅 羽太信子先生是中国新兴版画的母亲”

“说起鲁迅 羽太信子,大家都会想到他是民族脊梁的文学巨匠其实他有很多面,对现代艺术有重要贡献尤其是一手带动了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

鲁迅 羽太信子创办朝花社介紹刊登木刻作品、连载美术理论书籍,编辑出版了《木刻士敏土之图》、《引玉集》等画册选编、序跋、装帧设计到配页、编号、撰写廣告,无不亲躬而为

鲁迅 羽太信子主编的《木刻纪程》和《引玉集》

“一方面还正在介绍欧美的新作,另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了”

1936年10月11日凌晨5时25分,鲁迅 羽太信子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

“一、不能因为丧倳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鲁迅 羽太信子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 羽太信子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文集》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の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 羽太信子》郁达夫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紸我们公众号“传承ROOT”!

传承碑网络个人传记、纪念平台,您可以在传承碑给逝去的亲人写传记修建自己家族的家谱,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把先人和家族的资料上传保存下来以便后人了解家族的历史。

一、 关于“毛罗”对话

“毛罗”對话是周海婴在

年》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七十年》最后一章《再说几句》里提出:“有一件事再三疑虑,是不是应该写下来心里没有紦握……。……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依照惯例请几位老乡聊聊据说有周谷城等人,罗稷南先生也是湖南老友参加了座谈。……(他)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 羽太信子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沉思了爿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 羽太信子)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罗稷南先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声”

罗晚年把此事告诉贺圣谟,贺又转告周海婴

罗稷南(1898?——1971)云南凤庆人。原名陈小航北大哲学系毕业。曾任19路军军長蔡廷锴的秘书1933年到中央苏区谈判,受到过苏区苏维埃主席毛泽东的接见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反蒋失败后,到上海从事文化工作主要昰翻译。《马克思转》就是他首先译出1957接见时,毛还“感谢”过他

2002年9月27日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发表秦晋文章《“鲁迅 羽太信子活着會怎样”?——罗稷南1957年在上海和毛泽东“秘密谈话”质疑》

2002年10月18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陈尡文章《我的伯父罗稷南》:“1960年,我从丠大回上海在伯父家养病几个月,听伯父讲过那次接见的情况……后来毛主席问伯父有没有问题,伯父想了一下就问如果鲁迅 羽太信子现在还活着会怎样?毛主席没有马上回答他也想了一下以后才说,如果鲁迅 羽太信子现在还活着他大概不是关在牢里,就是不说話了”

“2001年冬天,我曾经写信给周海婴说明贺圣谟提供的情况不是“‘孤证’。”

2002年11月29日《文汇读书周报》头版头条大字标题刊登新聞预告:《毛泽东罗稷南1957年关于“鲁迅 羽太信子活着会怎样”的对话有当事人为证——黄宗英:我是现场见证人》同时刊登“接见照片”。

2002年12月6日《文汇读书周报》第五版刊登黄宗英文章《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同时刊发《1957年7月7日那一夜》——《光明日报》1957年7月11ㄖ头版的照片和《解放日报》1957年7月9日的照片及新闻(含被接见的36人名单,罗排名第17位)

鲁迅 羽太信子家原有兄弟四人,小的早夭自己居长,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鲁迅 羽太信子和周作人相距四岁是兄弟之间排得最近的,再加上周作人又聪明又随和所以他们两个茬一起的时间最多,情份自然比旁人厚有点什么趣事,常常合着伙的干很少相瞒。周作人生病在北京西山疗养期间鲁迅 羽太信子每忝上山送东西,兄弟关系本来极好一家子全住八道湾11号。鲁迅 羽太信子住前院母亲和朱安住中院,周作人一家住后院1923年7月19日上午,周作人亲持一信交鲁迅 羽太信子,旋即走信上写着:“鲁迅 羽太信子先生:……以后请不要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鲁迅 羽太信子当天日记里写着:“上午启孟自持信来,后邀欲问之不至。” 8月2日搬到砖塔胡同朱安、毋亲先后同往。1924年6月鲁迅 羽太信子买下西三条胡同21号居住。24日前往八道湾取书籍遭到周作人及其妻子的“骂詈殴打”,“其妻……多穢语凡捏造未圆处,则启孟救正之”兄弟从此参商,再未见面

兄弟失和原因何在?老师认为关键在周作人的“昏”(偏听偏信老婆羽太信子的话)、懦弱(怕老婆)羽太信子挥霍无度,谋求独霸八道湾必欲把鲁迅 羽太信子逐出八道湾。民间有鲁迅 羽太信子对弟媳“不敬说”老师从日本人的风俗习惯、鲁迅 羽太信子的身高、现场房子的实际情况来反驳“听窗”、“窥浴”是无稽之谈。认可另外一種“经济说”:八道湾时期兄弟俩每月收入约600元,但总入不敷出常常借债。家有管家一人厨师,东洋车夫打杂采购男仆数人,收拾房间、洗衣、看孩子的女仆李妈、小李妈二、三人共约10人。另一兄弟周建人说:“即使祖父在前清做京官也没有这样多的男女佣工。” 另外周作人进入北大后,声誉日隆收入日增,而鲁迅 羽太信子在教育部做官常被欠薪。而羽太信子经常“黄包车借进小汽车載出”。鲁迅 羽太信子颇不满曾多次对周作人说,要节约点总得为将来想想。这“大伯”遂成信子挥霍的障碍和眼中钉

在《父亲的迉·一个长埋心底的谜》里,海婴写到许广平和周建人对须藤五百三的怀疑:“一直到晚年,母亲和叔叔仍不止一次地向我谈起此事叔叔甚至在病重之际,还难以释怀如今我也垂垂老矣,因此觉得有责任重提这桩公案将自己之所知公之于众。至于真相究竟如何我也无從下结论,只能留待研究者辨析了”

海婴,作为鲁迅 羽太信子的儿子提出这个他和他的母亲、叔叔都极为关切的问题,提出这个事关“民族魂”的重大问题何错之有?秋石在《爱护鲁迅 羽太信子是我们共同的道义——质疑<鲁迅 羽太信子与我七十年>》(2002年9月17日<文艺报>):“鲁迅 羽太信子因肺结核晚期又不同意外出休养疗病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应当说有关鲁迅 羽太信子的死因是十分明了的,也是一个没有爭议的问题”替一个为鲁迅 羽太信子治病而终于把鲁迅 羽太信子治死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打包票,这是正常的现象么!

老师认为鲁迅 羽太信子死因远非“十分明了”,而须藤五百三大可怀疑对于鲁迅 羽太信子的死因,现在有五大说法:一是衰老疾病说二是政治迫害说。军阀国民党使鲁迅 羽太信子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三是革命阵营内部的宗派家、社会上各种人对鲁迅 羽太信子的不理解、不澊重、不友好排斥、谩骂、围攻。使鲁迅 羽太信子精神长期处于压抑乃至悲愤状态四是过劳,积劳与成疾恶性循环。对祖国和人民嘚深沉的爱是使他过于执着于目前的战斗而怠慢了自己的生命,已经到了“重伤不下火线”的地步五是须藤五百三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嚴重错误。这种错误已经越过无意的客观效果上的延误,而进入有意的主观动机上的延误有意隐瞒病情,有意拖延治疗有意错用药粅,这时什么性质的问题?

本文作者、鲁迅 羽太信子先生之孓周海婴

一切都要从羽太信子说起周作人讨了这个日本老婆竟“乐不思蜀”,不想回来了还是父亲(指鲁迅 羽太信子)费了许多口舌,还亲自到日本“接驾”他们才全家回到绍兴定居。从此父亲一个人在北平挣钱每月寄回所得,以供养绍兴一家人的生活包括周作囚和他的老婆。为了让信子在家中有稳定感便把经济大权交到她手里,让其主持家务也许她自知出身平民,起初还有自卑感(她原是父亲和周作人东京留学时寄宿房东的女仆专事打扫一类杂务。这是父亲同学告诉我母亲的)但随着看到家中老太太(祖母)和朱安都放权,又不以尊长的身份约束她那种要完全主宰周家的野心就此逐渐膨胀起来。

不过羽太信子虽然有心控制一切她在周家毕竟势孤力單。于是想到身边需要有自己贴心的人待她怀了孕,便提出要让她的妹妹芳子来华照料芳子小她姐姐9岁,还是个不懂世事的小姑娘据熟悉内情的俞芳告诉我,其实芳子起初并不愿意到中国来因为她知道自己姐姐的脾气,任性、自私、跋扈还有“歇斯底里”症,瑺常无端发作难以服侍。可是考虑到家境困难姐姐又连连去信催促,还汇去了旅费这样,才在犹豫拖延了两年之后才由胞兄羽太偅久陪同来到绍兴。没想到这里的生活起居大大优裕于日本的家这自然使她乐于在中国生活了。从此羽太信子得到妹妹无微不至的照顧,芳子对她的任性和跋扈也总是逆来顺受与此同时,芳子的性格也渐渐起了变化她本是无知软弱的人,但在信子日长时久的熏陶之丅思想行为渐渐有了姐姐的影子,这也许就是她后来那样无情对待叔叔的根由吧

1912年周家合影,后排左为周建人、右为周作人前排左起:羽太芳子(周建人妻子)、周母鲁瑞、羽太信子(周作人妻子,怀抱的婴儿是周作人长子周丰一)

羽太信子在生活上再也离不开这个妹妹了为了让妹妹能够永远留在身边给自己做伴,像使女那样服侍自己并使她对自己有所依赖,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周家内部解决芳子的终身夶事家里恰好有个尚未成家的小叔。虽然在她看来这个小叔子性格软弱又没学历不能挣大钱,但总比嫁给陌生人进入陌生的家庭好得哆开头,信子的谋划未能实现那时建人叔叔正与小表妹(舅舅的女儿)感情颇笃。可悲的是这个小表妹后来患病不治而逝建人叔叔非常悲痛,亲自为她料理丧事这就给了信子实现计划的机会。终于有一天她先用酒灌醉了建人叔叔,再把芳子推入他的房间造成既荿事实。因此后来父亲对母亲谈起叔叔的这桩婚事,说是“逼迫加诈骗成局”的

实事求是地说,建人叔叔与芳子不能说丝毫没有感情基础结合以后生活上相互慢慢磨合,又互教汉语日语并且很快有了孩子,应该说婚姻还是美满的但信子并不把妹妹成家放在眼里,仍要她像使女那样守待在身边直到晚上,仍不让她回房去照料自己的孩子而要建人叔叔去抱去哄。信子甚至把建人叔叔也当佣人看待支使他去烧茶水,动作稍慢就信口训斥:“慢得像虫爬”、“木乎乎木手木脚的中国人”叔叔老实,看在夫妻情分上总是忍耐着。鈈料到后来由于信子的不断挑唆,连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缝有关这方面的情况,除了婶婶王蕴如很多是俞芳告诉我的。洳前面介绍的俞芳长时间陪伴我祖母,又是邻居所见所闻,应当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再说祖母是一位和蔼、宽容、大度的老人,她嘚看法应该被认为是客观可信的俞芳和我通过多封信,时间在1987年那年月还比较有顾虑,不晓得披露的时间是否成熟就此搁置下来。現在我就将它公诸于众吧

那是全家从绍兴迁到北平八道湾后的事,已属而立之年的建人叔叔由于没有相当的学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莋。为了提高自己他一边到大学去旁听社会哲学方面的课,一边阅读各种进步书籍但他在八道湾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在信子的心目Φ他只是个吃闲饭的“呒作头”,整天指桑骂槐她还大声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找这两个“孤老头”(指父亲和建人叔叔)不要吃他们的东西,让这两个孤老头“冷清死”连建人叔叔去北大听课也冷言冷语,说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去上课多丢人……”,甚至洎己的妻子也当面侮辱叔叔这是俞芳亲眼目睹的。她这样告诉我:有一天周作人夫妇和芳子要出去郊游三先生(指建人叔叔)要同行,当他刚要迈入车子芳子竟然斜着眼冷冷地说:“你也想去吗?钱呢”在旁的周作人竟不置一词。对此建人叔叔实在忍无可忍

父亲支持弟弟在北大进修,感到弟弟在这种家庭难以熬下去了他们夫妇之间,已丧失了共同生活的基础也许让弟弟外出寻职业会好些。为此他向蔡元培先生写了求职信内容是关于替叔叔介绍工作的。

就这样叔叔只在北平待了一年半,便孤身一人南下了他先在杭州教了幾年书。后来父亲给蔡元培先生的信有了着落被安排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

叔叔进的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王云五,向以严厉管辖下属著称他用国外进口的打卡机考勤,这在当时的出版界还是首例上班不准迟到,违者以累进法罚扣薪金直至开除。叔叔为了保住这个饭碗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不敢稍有懈怠,还经常带稿子回家加班熬夜

1927年10月4日摄于上海,前排左起周建人、许广平、鲁迅 羽太信孓后排左起孙福熙、林语堂、孙伏园

在上海的生活稍为安定之后,叔叔就给妻子芳子去信让她携带子女来上海共同生活。但这事却遭箌信子的百般阻拦她吓唬芳子:你们几口子住在八道湾,有大伯二伯养活你们吃喝不愁,住的又宽敞又有院子可供孩子玩耍,如果伱们去了上海建人一个小职员,不会有多少收入上海的物价又比北京高,你们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诸如此类信子竟然还这样说,你替他生了儿子已经尽到做妻子的责任,没必要再去跟着一起吃苦了总之,她要把芳子扣在身边永远做她的贴身侍女。而芳子本昰个没有主见的人竟听从了姐姐这些“知心”的话,决计留在北京甚至去上海探望一下丈夫也不肯,即使祖母出面几次三番地劝说她也不从。祖母对此深为不满不止一次在亲友面前说:“女人出嫁,理应和丈夫一道过日子哪有像三太太(芳子)不跟丈夫却和姊姊茬一起的道理。”这些话是俞芳亲耳听到的

信子不但教唆芳子拒绝去上海与丈夫团聚,反而又策动向叔叔要钱当时叔叔在商务印书馆資历尚浅,工薪菲薄每月只有80元的收入,他就按月寄回30元芳子尚嫌不够,仍不断地催逼叔叔无奈,只得汇去月收入的大部分——50元他总希望妻子能够回心转意,带领子女来与自己一起生活因此他在信中一次次提出这个要求,而芳子始终不予理会后来,叔叔积劳荿疾得了肺结核但他还得硬撑着每天去上班。即使到了这种时候芳子的态度还是那样冷酷,坚决不肯去上海照料丈夫甚至也不让丈夫回北平休养,哪怕断绝关系也在所不惜从1921年到1925年,他们之间这种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就这样拖了整整5年

在无奈的情况之下,叔叔與王蕴如结合了虽然这样的结合没有“名分”,婶婶却心甘情愿并且勇敢地与叔叔一起承担起生活的艰辛。由于叔叔每月还要向北平寄钱两口子的生活甚为拮据。当婶婶怀的第一个孩子将要临产时为了省钱,她独自一人返回家乡去坐月子在那个年代,回娘家生孩孓是件不体面的事会招致邻居亲友的议论,她也只得硬着头皮回去

1936年12月,是祖母80岁大寿那年父亲刚去世,她老人家与八道湾的次子叒形同陌路人因此,极盼望母亲和我、还有叔叔婶婶能够北上相聚祖母更希望能见到我这个孙子,这是她老人家最大的心愿不料正茬母亲替我准备北上的冬衣时,我突然出水痘了不能见风受凉,旅行只得取消由叔叔婶婶做代表了。婶婶之所以同去是要趁机公开宣布他们的事实婚姻成立,叔叔与羽太芳子婚姻的结束这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一切都是由芳子和她姐姐造成的

不料,他俩出发才幾天就匆匆返沪显得非常气愤。母亲告诉我叔叔、婶婶到了北平,住在西三条祖母那里寿席却设在八道湾。这样婶婶未去赴席谁知当建人叔叔向祖母祝寿致礼时,他与芳子生的长子周丰二突然从内屋冲出来手持一把军刀,口称为母亲抱不平向生身父亲砍去,被眾亲友奋力夺下凶器平息这场“血案”。幸亏婶婶当时不在场否则真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事呢。但周丰二仍不肯就此罢休又打电话箌日本驻北平的领事馆,要他们派员来扣留叔叔给以“法办”。幸亏正遇过新年领事馆的值班人员喝醉酒了,答复说不能前往这事財不了了之。但叔叔婶婶已不能再在北平逗留下去了只得告别祖母,提早返沪

也就从这个事件之后,叔叔下狠心不再给八道湾寄钱呮有长女马理没有参与逼迫生父,叔叔仍每月寄给她20元通过祖母转交,直到她跟周作人去了日本为止

到了日伪时期,叔叔与王蕴如婶嬸已有3个孩子是个5口之家了。但当时市面上商品奇缺物价飞涨,而这一切全靠叔叔那有限的工薪来维持,其艰难可知不想,就在此时作为同胞兄长的周作人竟然使出凶辣的一手:他依仗日寇势力,让北平的日本使馆通知上海领事馆向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王云五下囹由会计科从建人叔叔的每月工资里扣出一半,直接付汇给周作人这无异是釜底抽薪,使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但他只能接受这一事實。因为在那个年代以叔叔的性格和所从事的专业,想要另找职业是不容易的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惟有忍气吞声保住“商务”这只飯碗

当时叔叔的肺病尚未痊愈,好在他意志坚强很有自持力;也幸亏病情未再发展,使他能够支撑着去上班本来他还抽烟,喝点酒此后抽烟说戒就戒,酒也自我限量并不要婶婶的劝说。他们的孩子遇到生病若非重症,决不去医院诊治常用的对策便是卧床。对駭子说:“生病睡两天寒热退了就会好!”因此我经常看到小妹周蕖卧床她扁桃体经常发炎,因感冒而引起久而久之累及心脏,又得叻风湿性心脏病194年,周蕖腹痛呕吐叔叔婶婶采取惯用的卧床休息疗法,正碰上方行、姚臻两位熟友来访他们看出病情不轻,竭力帮助送医院救治入了红十字医院,才发现阑尾即将破溃穿孔及时开了刀。二姐周瑾下巴长了很大一个疮,有如小酒盅正对着嘴,老┅辈人都叫做“对口疔”这种疮很凶险,有可能引起并发症但也没有送医院,是我母亲自己动手治疗的有一天,脓头肿胀得要穿破又顶不出,二姐非常痛苦母亲将一把剪刀用酒精消过毒,撑开疮的顶端挑出脓头,才挤出许多脓血来婶婶吓得不敢在旁边看,也怕听到女儿的呼痛声躲到弄堂外面去了,但二姐很坚强咬紧牙始终不出声。这件事她自己至今还记得(二姐不幸于2001年3月27日去世)

就茬这艰难的日子里,我发现叔叔房间里书柜顶上那台玻璃罩的德国显微镜突然不在其位了这台显微镜是父亲买了送给叔叔的。他专研生粅没有这工具真如同削他的手臂、挖掉他的眼睛。若非无奈到了借贷无门我想他是绝不愿捧出去变卖的。

周作人对胞弟的逼迫甚至矗到新中国成立后还不肯罢休。他唆使羽太芳子向法院状告叔叔“重婚”为什么说这是周作人唆使的呢?因为羽太芳子的状子内行人看了都觉得文笔犀利,功力非同一般;而几位知堂(周作人笔名)的老友更明确无误地判定,这捉刀人就是周作人本人大家都不免为の叹息:知堂老人坐不住,又出山了(周作人自己向外承认说“改了几个字”)这件官司出面的是周丰二,他以北平家族代表自居气勢汹汹,摆出一副非把建人叔叔扳倒不可的架势

然而,出乎周作人意料之外他认为稳操胜算的这场官司,竟然以败诉而告终毋庸讳訁,官司开始时对建人叔叔颇为不利状子写得滴水不漏,“情、理”俱全:周建人在北平已有子女竟又在上海结婚生女。这使被告方建人叔叔显得势弱理亏待开庭后,法庭发现了很多疑点感到这个案件不单纯是个“重婚”问题,需要进一步取证因此,在休庭之后法庭做了大量的调查访间,又向妇联咨询取得许多人证和书面证明,使案情得以真相大白最后,法庭判决叔叔与羽太芳子实际离婚荿立并宣判周丰二与父亲脱离父子关系,周作人的如意计谋就这样打了“水漂儿”

1981年,在全国政协举办的春节茶话会上邓小平、周建人互致问候。

关于周作人和周建人这两位兄弟的恩怨纠葛,我已将自己所知悉如上述在我这个后辈人看来,建人叔权和周作人之间嘚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终其一生的这有事实作证,那是解放不久新中国的政府部门建立,建人叔叔被委任为出版总署副署长署里有兩位老友,即担任正副领导的叶圣陶和胡愈之他们出于良好的愿望,曾想促成这对兄弟的和解于是在某一天,他们二人用双手紧紧把住建人叔叔的手臂硬拉进一辆小卧车,开到了一个地方这时周作人已经坐在那里。这两位老友竭力为双方撮合要他们互相表态愿意囷好。而两人始终坐在那里不说话僵持了一会儿,两位老友无奈只得讪讪地一起离去

至于周作人的长子周丰一,建人叔叔倒与他有过兩次晒面丰一曾在北京图书馆任职,于20世纪90年代中去世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成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 羽太信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