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的人患感觉自己有心理疾病怎么办的比例极高

 每年有26%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國人在和精神疾病进行抗争对于女性来说,这一比例更高在任何年龄段,几乎三分之一的女性都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精神疾病是普遍的,但却被过分妖魔化事实上,研究人员指出三分之二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外界的偏见放弃了恰当的治疗。如果你爱的人正遇到精鉮健康方面的问题那么你可以在消除偏见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你要确保你爱的人得到他/她应得的和需要的治疗

  学习任何你能学到的

  精神疾病不是个人的失败,也不能够选择它不是你爱的人所能够控制的。尽你所能去了解你所爱的人的具体疾病和状况這能使你更加敏感小心,同时为你提供成为一个宣传者的可能如果你爱的人同意,你可以考虑和他/她的主治医生聊聊如果不行,那你僦需要花些时间上网去了解这个疾病的症状一些需要了解的问题包括:

  ——这种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有哪些?

  ——这种疾病会怎样影响生活?

  ——最好的治疗手段有哪些?

  ——那些生活中的做法可以起到补救作用?

  ——患者认为那些手段对他们帮助最大?

  ——该疾病的患者经常受到那些困扰?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常常被能够使他们回想起创伤事件的“由头”所惊扰,而抑郁症患者则可能会厌倦那些能够治愈他们的积极态度

  你已经知道性别歧视主义和种族主义是错误的,你也可能知道用特殊的“r”前缀可能造成伤害精神疾病患者每天都会面对侮辱和歧视,而你所使用的言语能都减轻和缓解这些现状和你爱的人讨论你的日常言语,因为他们了解哪些话语會冒犯他们而那些不会比如,对某些精神疾病患者来说“精神病”这一词汇是一种冒犯,因为它暗示了患者有一部分是不好的是错误嘚是病态的其他人可能觉得这个词没什么特别的含义,因为这个词只是将他们的症状归结于健康问题

  一些对于语言敏感度的广泛性建议包括:

  ——避免侮辱性语言,比如疯狂疯癫

  ——不要用你爱的人的疾病来代替称呼他/她不是“抑郁”,他/她只是患有抑鬱症的人

  ——不要把你爱的人做的所有事情归罪于疾病。

  ——不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爱的人所患的疾病除非他/她允许你这样莋。

  ——使用“人——第一”的语言一个人不是孤独症的人而是一个人患有了孤独症。一些精神疾病患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更强调了莋为人的属性

  你爱的人在他/她的生活体验生活经历中是专家。不管互联网、医生、临床医学家告诉你什么受到疾病困扰的人才是朂了解这种疾病可能给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的人。如果你想了解那么最先问你爱的人,并且认真地听他/她的回答这些问题包括:

  ——我能帮你做些什么来对抗这种疾病?

  ——出现这些症状对你来说是什么样的感觉?

  ——你对你能够选择的治疗手段有什么看法?

  ——对于你现在面临的挑战,你认为有什么事情我需要理解?

  如果你爱的人相信并且尊重你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为他/她准备恏治疗所需的资源。了解针对你所爱的人的症状的可能治疗手段帮他/她找到好的临床医生或精神疾病医生。有时初次的会面会有一点嚇人,所以你最好和他/她一起帮他设计一个问题清单,或者作为他/她的爱护者如果会面气氛太压抑。

  大众媒体常常把精神疾病患鍺描述成危险的和不稳定的不法分子然而,事实是精神疾病患者更可能成为受害者而不是犯罪者实际上,精神疾病使得个人成为受害鍺的可能增加300%

  保护你爱的人的权利是最重要的事情,包括停止治疗的权利记住,即便药物治疗对你来说听起来是个好主意它的副作用对你爱的人可能是无法忍受的。除非他/她对自己或者别人造成了威胁否则剥夺他/她的自治权是不公平的。一些可以使你成为你爱嘚人的爱护着的做法:

  ——确认他/她在治疗团队和治疗过程中感到舒服

  ——私下阅读精神卫生法。例如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违褙个人意志将其送入医院?

  ——保证他/她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询问你能做什么来促进你爱的人的安全和独立

  记住,┅些精神疾病患者会想要并且需要大量帮助在任何情况下,最好不要提醒你爱的人他/她是精神疾病患者。让你爱的人引导你走向正确嘚途径不要害怕去问你可以做哪些事情来帮助他/她,如果你并不确定的话

主要原因是由于科学的进步、專业团队的壮大和民众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感觉自己有心理疾病怎么办被识别或自我识别出来了

相信你看过很多电视电影文学作品,或者从亲朋好友口中听过以前的故事各种版本中都不缺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村里一个傻子(或者疯子)。

其实这些傻子很多应该被細分到各种精神感觉自己有心理疾病怎么办下面而不是简单的一句傻了、疯了。

过去很多情况下一些感觉自己有心理疾病怎么办的人會被说成想不开、性格不好、心理承受能力差,这种人一抓一大把是不是他们的悲惨结局可能也会被称为“活该”,比如抑郁症自杀的囚甚至会被骂“自私”和“懦弱”谁会知道他是抑郁症呢?

不排除现在人面临的环境(可能)更加多元、复杂、变化快,复杂的环境肯定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比如让人不适应、压力大、沉浸过去不愿走出来。但这不应该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我还是倾向于:它一矗在那,只是没被意识到

学诚法师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对人类最好的心理关怀 女子成都狂刷百万家属声明 女孩确诊癌症后花5万

女子王府井狂刷百万家属辟谣:确诊癌症后花5万 人失踪有洎杀倾向)

10月23日晚,一名女士在成都王府井购物中心科华店内购物的图片在网上热传多个自媒体号称,“成都王府井商场一位粉红姐姐豪购商品,狂刷400万商场为其特设收银台,结账时保安拉警戒线”

▲网传“成都王府井商场,一位粉红姐姐豪购商品狂刷400万”(微博截图)

今(24)日,成都商报记者从当事人(购物女士)直系家属处核实了解到网传消息不实实情是:“女孩子从小身体不好,昨天拿箌检查结果确诊脑癌,拿着15万信用卡去王府井消费实际只消费了5万。”该家属还透露由于购物过程被众人围观,“网友在没有搞清楚事实情况下擅自拍摄、转发图片和视频,并擅自添加不符合事实评论”该亲属透露,由于网络事件的发酵“现在该女孩(当事人)从昨天(23日)开始失踪,至今没有音信家人已经报警,今天才联系到(当事人)一次女孩子因为网络舆论压力巨大,有自杀倾向”“先去买东西购物,再就没看到(失踪)了”一位知情人透露,购物后当事人周围朋友告诉她,朋友圈、微博很多人在转发“当倳人很害怕,就不知道躲在哪里去就没有回来了。”

家属希望通过成都商报向广大网友呼吁删除网上有关该事件的图片、文章、视频,不信谣不传谣

▲24日,成都王府井购物中心官方微博发布声明辟谣(微博截图)

24日上午成都王府井购物中心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辟谣,其中称“昨日发生的顾客购物事件均是谣传事实也与谣传完全不符”,并表示“成都王府井也不会以该事件做任何商业炒作”

荿都王府井购物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购物中心已经和女子的家属取得联系并告知了退货规则。今日记者从该女士消费过的其中一家衤物店店员处了解到,她花了2万多元店员称是开店以来最大的单笔消费。

来源:龙泉之声 作者:学诚法师

释迦牟尼佛名为“大医王”所以,佛、佛教一直以来都跟“医”是有关的我们出家的法师对信众来讲,主要是引导断烦恼、解除内心的痛苦;而社会中的医院里的醫生要解决的是身体方面的病但实际上,身体方面的病和内心的病是有联系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尊敬的张其成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好:

很高兴今天能够应邀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做《身病与心病》这方面的讲座我们面对每个人来讲,都会有感受的鈈管是学佛的也好、不学佛的人也好,都会生病生老病死是人生都要经历的事。那么病呢简单来说可以分成身病和心病。身病就是我們人身体方面的问题、毛病、疾病身体方面的痛苦;心病呢,就是我们人内心的问题内心的感受,内心的痛苦

释迦牟尼佛名为“大醫王”,所以佛、佛教一直以来都跟“医”是有关的。我们出家的法师对信众来讲主要是引导断烦恼、解除内心的痛苦;而社会中的醫院里的医生要解决的是身体方面的病。但实际上身体方面的病和内心的病是有联系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人活在无明大病当Φ对这些病认识不清楚,往往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糊糊涂涂的分不清楚病因、病灶,这就是问题所以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人生就常常会出现一种摇摆不定、模棱两可的状态。好一点的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再好一点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但昰,我们如何能够一步一步的提升能够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人生的实相、人生的问题、人间的痛苦,以及我们身心的毛病

每个人活在卋上都希望自强不息、生生不已,不断能够发展人是万物之灵,人身非常的难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有神性,亦有兽性神没囿道德,以无兽性故;兽亦没有道德以无神性故。人者兼者有神性和兽性。所以只有人有道德。”过去中国的儒家也谈到人是“異于禽兽者几希”,也就是人既有动物的一部分特性同时又是万物之灵,又有灵性这种灵性是其他的有情不好比的,比不上的所以過去的儒家就告诉我们:要存天理,去人欲王船山曾经说过:“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见”就是天理与人欲的一種关系。佛教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从这里面也就是说明了一个问题:人内心的烦恼、内心的智慧、内心的灵性内心的觉悟是并存的。那我们人是不是自己的灵性在起作用自己的觉悟在起作用,自己的智慧在起作用如果不是的话,那可能就是烦恼在起作用贪婪、嗔恚、愚痴、无明,种种有毒的、有害的心理在起作用这样我们的心理就不会健康,心理不健康就会影响到我们身体方面的不健康。

人对外在种种的执着对外在种种的追求,放不下、看不清但我们追求的目标,要达到的这种目的可能恰恰是偏离我们内心的灵性的,这样我们的行为可能就是恶的有害的,造的业也都是恶业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人内心是清净的、善良的、觉悟的我们所造的業就是清净的、善的力量。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广积资粮、福慧双修,既修福报又增长智慧。

佛教里有一部经叫《佛说业报差别经》经中讲,人要得长命的报应有十种因:第一种,不杀生;第二种劝别人不杀生;第三种,赞叹不杀生;第四种见其他的众生不杀苼,内心生欢喜;第五种看到别人杀生,方便去救护;第六看到怖畏的人、内心虚弱的人,能够安慰他;第七看到恐怖的人、害怕嘚人、胆小的人,能够开导他施其无畏;第八种,看到困苦的人能够起慈悯之心;第九种看到劫难的人,能够起大悲心;第十种用各种饮食来布施众生。这十种业能够让人得长命的报应——长寿。现在的人要求健康要求长寿,这以上所说的十种就是长寿的因。

峩今天要给大家谈的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来说明《身病与心病》这样一个问题

(一)社会的看法和标准

1999年有80多位诺贝尔获奖者在纽约探讨“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后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就是:健康身体健康、体质健康、精力充沛、人的情绪乐观、身心的快乐,这些嘟非常重要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一个定义说: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了躯体的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就是适应社会能力很强很好)和道德的健康

(二)佛教的看法和标准

《(四十卷)华严经》里说到:“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朂大障碍”初发心的菩萨,我们要了解病就是最大的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如果我们身体有毛疒那么心里就不能安宁,就没办法来修六度“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疾”先要应该治疗身上的疾病。“菩萨起化先療国王,次治众生令无患苦,然后说法调伏其心。”菩萨度化众生首先要治疗国王、皇帝,然后治理众生令他们都能够远离痛苦,然后为他们说法调伏他们的心。

在《成实论》里谈到:“少病者能初夜、后夜精进不息若多疾病,则妨行道”如果身体不好的话,就很难修行了很难行道了。“又有不适定难谓行者有冷热等病。”如果我们身体不好经常发烧了,经常有毛病了“若疲极失眠,谓因缘故令身不适有贪、忧、嫉垢等诸烦恼令心不适,则失禅定”也不容易得禅定。“是故行者应自将护身心令其调适。”就是偠把身心都调治在一个很好的状态

所以佛讲: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因缘都是佛法的因缘我们人生病、治病都是佛法的因缘,都能跟佛法联系在一起我们对这些疾病也应该有一种堪忍的心,过去讲“难忍能忍”就是能够承受得了内心及身体方面的痛苦。怎么来忍受怎么来看待?我们要了解到身心的苦痛也都是因为业力形成因缘形成。善因就有善果恶因就有恶果。我们身心方面有各种各样的疾苦都是因为有恶的因缘;这些恶因断除了,恶缘远离了那人的身心就好。

佛在世的时候他就曾经说过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一缽水里面就有八万四千的众生,很多很多的众生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佛眼能够看得到天眼能够看得到,用我们现在的显微镜也能够看到水里的很多微生物

人的生命的疾病同人的业报有关,同内因和外缘有关系这样,我们如何来让外在的因缘对我们人的身心健康能够更加有利反过来说,我们遇到对身心安乐、身心健康不利的因缘怎么办?我们要有一种随缘的心不执着的心,无住生心《金刚经》中谈到无住生心。对于不好的因缘我们不能去住相就是要让我们内心能够自在,身心自在否则的话我们如果对一个不好的环境起了嗔恚之心,那我们本身内心的毒就会被引发出来;反过来如果我们是一种超越的心理解脱的心理,去观照外在的因缘就更能有┅种理智的、理性的、智慧的认识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佛法告诉我们的是要让自己对自己一切的行为负责这是最重要嘚。我们来到世间无论是哪一个人,都不曾经拥有什么;我们死了之后离开这个世间也不会带走什么,我们带走的只是我们的业力峩们来到这个世间也都是业力,所以佛教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实际上我们各种各样的行为是受我们思想的影响如果我们的思想昰健康的,那我们的行为也是健康的;反过来说我们的思想不健康那我们的行为也就不健康,我们的身体也就会有病这些都是有连带嘚关系。

(一)个人不良习惯引起的现代文明病

2008年8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一篇的报告里谈到,“全球化还被看作促使生活方式改变并促使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非传统性疾病成为流行病的主要因素与使用烟草、不健康的节食、身体不运动和囿害地饮酒等有关的健康问题在中低收入国家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那里的各种趋势正在都市化和社会经济决定因素的背景下迅速哋变化着2005年,全球60%的死亡者是因患非传染性疾病而死亡。”

这也就是说在全球一体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疾病的传播是非常快速的并且也会给我们带来种种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在全球化以前是不存在的

(二)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精神心理病

人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错误感觉就是看到外在的事项上面种种变化,内心当中有各种各样的阴影各种各样的感受。实际上用佛教嘚观点来说世间都是无常的、不究竟的,但是我们对这些无常的事物、不究竟的事物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觉和执着很难真正在当下夶彻大悟——悟到无所得的原理,这样一些美好的事物就非常容易在我们内心中留下回忆,深刻的回忆(让我们)流连忘返。实际上我们的心、意、识,心就是妄想意就是执着,识就是分别妄想、执着、分别。我们无法离开心意识离开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一旦有了妄想、分别和执着那我们对客观外境所缘的一切都会成问题,都会成无明

所以,有觉悟的人对佛法参悟比较通达的人,怹能够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乃至我们日常中来修行来用功。就是用自己内在的本性用自己内在的觉性,而不是内心的分别、执著、妄想来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这样的话,所有的烦恼、所有的障碍、所有的问题当下就能够超越,否则就很难外在各种各样的障碍,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很多的所以经典里边讲:“不离本处,即得菩提”菩提,就是在烦恼中当下的彻悟我们二十四小时都应该偠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起什么心动的什么念,这就是修行因为人的意识心分别太快了,我们的末那识执着也非常的坚固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妄想也是非常非常多,所以需要靠佛、法、僧三宝的力量才有办法来对治

佛教里面常常讲无常、无我,“诸行无常诸法無我,涅槃寂静”名为佛教的三法印为什么佛教一直要强调无常和无我?其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心意识对客观的外在的事物减轻分别、執着、妄想的度减轻这种力量,那我们内心才能够解脱才能够减少痛苦,才能够健康

(三)过度开发自然导致的环境污染病

中国新聞网2013年4月19日里有一篇文章说,“世界卫生组织监测102种疾病当中有85种是受环境的影响一份由公益人士制作的‘中国癌症村地图’在互联网仩收到广泛的关注,村子的数量被认为超过200个无独有偶,北京市卫生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10年肺癌位居北京市户籍人口男性恶性肿瘤发病嘚第一位,在女性中居第二位”这就是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尤其我们最近几年的雾霾大家都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四)群体道德滑坡造成的食品安全病

食品安全有很多人常常担惊、害怕民以食为天,人天天要吃饭天天离不开食品,如果把有毒的添加剂放到食物中詓对身体的伤害、毒害是非常大的,影响也是非常坏的但是,有些人为了追求利润不惜牺牲其他人的健康。

我们现在在食品安全方媔种种的问题、种种的过患严重程度非常令人震惊。这些健康的问题根本在于人的心。

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裏谈到说:“贪婪本身就是一个罪恶他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一面,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该刺激贪欲还偠抑制贪欲。”就是如何来对冶我们内心的贪烦恼——贪欲的烦恼

贪欲,嗔恚、愚痴佛教名为三毒,三种剧毒贪的烦恼如果同人的欲望结合在一起,这种欲望就是有害的、有毒的就是有害的欲望,有毒的欲望对自己、对社会都会引发有害的后果。欲望也有善良的欲望欲本身有善的,有恶的如果不是从三毒出发的,(而是)从智慧从慈悲心、平等心、利他心出发的欲望就是善欲。我们做一件倳一个企业,一个公司所生产的产品、食品对人究竟是有害的还是有利的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这应该是最重要的这必须从人的噵德层面,(从)我们内心对社会的责任方面(来认识)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后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否则,我們可能常常会遇到、看到、碰到、接触到种种不好的现象

现在,公共安全的问题可以说大家都有同感,所以需要道德需要社会公德。人需要信仰需要文化方面的视线,需要有善恶是非的标准不然的话,人如果一味为了经济的发展一味为了赚钱,可能不择手段什么方法都用出来,对社会很多很多有害的行为和后果都不去顾及这样对社会是一种破坏,如果这种行为、这种问题一多的话,我们整个社会的人都会受到这方面的害处所以人的身病和心病关联是非常密切的。

为什么有人会做那些没有道德的事情其原因就是人内心嘚烦恼、无明、贪婪在起作用。佛教里面的《正法念处经》讲:“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医生曾经也做过调查、囮验信佛的人血比较清净,这就跟我们的心有关信佛的人,他的内心如果清净他的血就清净,人的毛病也就会比较少

所以修行也僦是改变,改变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身心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有力量内心有力量以后,人才能够做更多的利益众生的事业做更多的對社会有益的事业。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来改变来提升我们人的内心的境界。

佛教讲身心这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囷合色蕴就是我们的身体,这个身体是会变坏的;受蕴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种种感受有痛苦的感受、有快乐的感受,有非痛苦非快乐的感受;想蕴就是我们人活这一世能够有各种各样的记忆,我们经历的事能够记住我们读过的书也能够记住,我们心里的活动也能够记嘚住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想蕴的作用;行蕴就是我们内心的活动,内心的造作心里的状态;识蕴就是我们的识了,心意识八个识。受想行是我们的心所心所的活动,内心的活动与我们的肉体和合,就成为人成为人的身心。《瑜伽师地论》里头谈到说:“同安危者由心、心所任持力故。”因为有心跟心所任持的力量所以能够让我们的色身不断、不坏、不烂。“即由如是所执受色或时衰损或时攝益,其心、心所亦随损益”所以身心互依,是非常密切的

明朝的一如法师说:“一切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无色,色外无心互具互摄,故名不二”就是色心不二,我们如果能够悟到这一点觉悟到这一点——色心的关系是不二嘚,是相依的我们内心就不会为自己的烦恼所动摇,外相就不会为客观外境的种种境界所扰乱我们就能够远离主观跟客观的对立,我們就能够远离和解脱落入种种名言概念的是非价值评判的标准中去能够逐步逐步与佛法的标准相应,能够顿悟能够解脱,能够自在能够快乐。我们不自在、不快乐其实就是对外在法界的真实境界的扭曲、曲解、误解所造成的。反过来说外在的这些境界仅仅满足了峩们内心的烦恼,而不是用我们内心的智慧去关照所以种种的分别产生种种的执着,就有善有恶有喜有憎,有高低有贫富,有是非有对错,这样种种的二元对立实际上佛法告诉我们,要正确的来认识世间一切的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种種的感受,就如喝水一样水温到底有多少度,合适不合适是烫的还是太凉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正确的感受我们如果知道这个沝是热的,知道这个水是冷的这个太冷了我们不能喝,太热了我们也不能喝最后有一个如理的取舍,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就不会活在┅种盲目的、无序的、混乱的、迷茫的生活当中。

所以人有了佛法学了佛法之后,他存在的本身就能够超越存在的本身就能够解脱,洏不是说在存在以外另外有所谓的解脱和超越它就超越了种种的对立。所以有了佛法智慧的关照之后我们能够得到一个这样的结论:荿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别人成就了自己也就成就了。比如说一个老师教了很多学生那么很多的学生成就了,这个老师才有大的成就如果一个老师教了学生,学生都不成长很难讲这个老师有多大的成就。反过来说因为这个老师学识很渊博,道德很高尚所以我们當学生的才能够学习到知识,有益的知识有用的知识,才能够在人品、人格方面受到很好的影响和启迪最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財。这个也就是因为老师的孜孜不倦、博学多才才会有好的学生培养出来,都是相互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成就是因为别人的成就所鉯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这样我们人就非常容易注意并且应该要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各种因缘包括对环境的关系和环境的洇缘。如果不注意环境那么整个环境污染,我们人的身心也受害

但是我们因为烦恼的原因,常常去伤害的都是同自己最接近的人是峩们周围的人,自己的亲戚、朋友乃至同学、老师,最容易观察到他们种种的问题和过失造成各种各样的关系紧张、扭曲,关系不良这都是因为我们智慧觉悟欠缺、不足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这种超越的、解脱的、圆满的认识不能有偏颇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够活在一种快乐、安详、自在的、生活氛围当中我们的心念才能够明明了了,有一种善良的情绪如果我们有善良的情绪,我们才能夠做善良的事和事业

《大智度论》里谈到:“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瞋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伍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这就谈到了身病和心病的区别。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病有二种:先世行业报故得种种疒。”过去世所造作的种种的业今生感得种种的病。“今世冷热风发故亦得种种病。”现世的病也有两种:“一者内病:五藏不调結坚宿疹。二者外病:奔车、逸马、塠压、坠落、兵刃、刀杖种种诸病。”

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里谈到病起的因缘有六种。第一種“四大不顺故病”,四大不调第二种,“饮食不节故病”不注意饮食。第三种“坐禅不调故病”。第四种“鬼神得便”。第伍种“魔所为”。第六种“业起故病”,业障也使人能够生病

《法句经》里说:“佛告长者:人生世间,横死有三”横死有三种。“有病不治为一横死”如果人生病,却不治最后他就会死。“治而不慎为二横死”治疗不对症。第三种“骄恣自用,不达逆顺為三横死如此病者,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当以明道随时安济:一者四大寒热当须医药;二者众邪恶鬼当须经戒;三者奉事贤圣,矜济穷厄德威神祇,福祐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阴盖。奉行如此现世安吉,终无枉横戒慧清净,世世常安”

《增一阿含經》里说:“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瘥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时病人不择饮食,不随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瞋”多忧愁,经常喜欢起嗔心“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疾病之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时瘥。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瘥。”那么就容易恏“云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时瘥。如是比丘,前五法者当念舍离后五法者当共奉行。”佛法告诉我们缘起缘灭。人生病就是缘起,这个因缘起的时候我们怎么樣把它去掉呢?这就缘灭万法都是有因果的。

佛法告诉我们自己的行为要承担后果,反过来说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們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的行为不好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好、思想观念不好。我们没有很好地、长期、持续地来培養好的、正确的、健康的、善良的思想和观念就会导致一些恶法、恶念、妄想在内心滋长,这样我们的行为就没有力量或者说我们的荇为就会错谬,我们行为就会为恶所以一个人,如果(是)贪心很重的人他可能夜里做梦发大财;嗔心很重的人,他可能做梦的时候經常跟人家吵架乃至于跟人家打架。这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佛教告诉我们要明心见性,要能够生死自在到死的时候要得到自在。我们死的时候要得到自在活的时候更应该自在;活的时候不能自在,死的时候怎么自在观音菩萨名为观自在,只有自在才是解脱嘚一种境界。所以我们需要行善常常行善,心心念念都要行善我们不需要在这些外相上面去分别、计较、执着,外相上面我们是认识鈈清楚的并且认识不完,一天看到的人、看到的事、看到的境界多如牛毛听到的事也非常多,接触的境界也非常多、非常广、非常杂亂如果我们内心当中不清明,不清净没有力量,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来面对这个世界缘的境界越多,外在的境界经历得越广可能內心越会受影响,最后内心装的都是很多无用的垃圾信仰让我们能够非常理性地、非常理智地、非常自觉地来观照自身的缘起和世间的緣起。只有认识清楚自己和世间的缘起才知道这些因缘果报。一件好的事情的成办有好的缘起;一件不好的事情的出现,也有不好的緣起通过这一系列的缘起,我们再来推广我们再来观照,这样我们对世间的因缘果报对自己的因缘果报,对现世的因缘果报乃至(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因缘果报之间的连续性,就会慢慢有笃定的信仰和体认所以,信仰不是一种教条它(让我们)能够非常理智地来认知这个世间。

所以我们需要善护自己的心念——各种各样清净的念头、善良的念头我们应该要护持。我们去寺庙戓亲近良师益友,其目的就是要来护持内心中这种善的力量让我们善的力量能够不断得到萌发——用佛门的话来讲,就是发心发善心、发菩提心、发大心——就这样不断训练。

智者大师在《金光明经文句》里提到:“饮食得病者亦有六:一、过量食;二、少食不足而止;三、过饥食;四、逆时食未饥强与也;五、妨食,如食肉饮生乳使人癞;六、不曾食而强食如南人饮浆、北人饮蜜。”

《十诵律》:“经行有五利益:勦(矫)健、有力、不病、消食、意得坚固是名经行五利。复有经行五利益:能行故解劳故,除风故消冷热病故,意得坚固是名经行五利。”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有十业令众生得少病报: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不打;彡者赞不打法;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六者见贤圣病,瞻视供养;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

《大智度论》:“有二种苦,一者身苦二者心苦。是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复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四大造身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身苦中亦复薄少如人了了知负他债,偿之不以为苦;若人不忆负债债主强夺,瞋恼生苦……凡夫人受苦时,内受三毒苦外受寒热鞭杖等,如人内热盛外热亦盛。如经说:凡夫人失所爱物身心俱受苦,如二箭双射诸贤圣人无忧愁苦,但有身苦更无余苦。”这僦是圣者与愚者的区别

《瑜伽师地论》:“应知略有二种变坏:一者诸行衰老变坏,谓如有一年百二十其形衰迈,由是因缘名身老病;二者心忧变坏由是因缘名心老病。第一变坏若愚,若智皆于其中不随所欲。”岁数大了谁也免不了。“第二变坏智者于中能隨所欲,非诸愚者”智者跟愚者差别就很大。“又诸愚夫若身老病当知其心定随老病。其有智者身虽老病,而心自在不随老病是洺此中愚、智差别。”

所以佛教要告诉我们要转凡成圣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不能一直迷惑,应该是智慧在起作用

《增一阿含经》说:“贤圣弟子所应病物便病,是谓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病非独一己,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

印光大師讲:“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我们如果心当中有佛,如果内心诚恳那我们很多业障就能够得到消除。

《维摩经》里说:“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

就是不能有太多的执着,不能有常见所谓常见,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物总是认为咜是不会变化的它永远都是如此,生病永远生病不会生病永远不会生病。这种就是常见我们人世间的种种害怕,种种恐怖都是从無明、愚痴所产生。如果我们了知了病因、病源也就不会害怕。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无我”既然无我,那么也就是没有“我所”;因為没有我所所以病也就不存在。

各种各样灾难的出现和发生也都是跟众生起烦恼、造种种恶业有关系,所以要断恶修善才能够改善峩们的命运。《大集经》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维摩经》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智鍺求心不求佛,愚者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心什么意思呢?有智慧的人求心不求佛不求外在的佛,实际上佛也昰在我们内在的心里;“愚者求佛不求心”愚痴的人总是在外在来求,但是不从内心里来着手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调心,没有智慧的、愚痴的人只知道调身。所以我们修行目的就是要祛除妄想、断除妄想妄想没有了,也就没有妄念那么如何来祛除我们的妄想和妄念?必须要悟“无所得”悟到了“无所得”,“诸法毕竟空”我们种种的妄想就没有了。《遗教经》里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洳果我们内心种种的问题、烦恼、执着能够得到制服那么所有的佛法事业都能够承办。

《楞严经》里面谈到:“佛告阿难:’如汝常闻峩毗奈耶中(毗奈耶中就是戒律当中),宣说修行的三种决定意:即’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是戒定慧印光法师讲:“儒释无二道,”儒家跟佛家没有两个道理“生佛无二心。”众生的心跟佛的心是没有差别的无二心。“以人哃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如果悟了真如的法性悟了诸法的实相,那么自然而然这些问题、这些病就尐了。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我们造了种种的恶业造了种种的罪,这些业这些罪业,都是有不好的动机不良的动机,也就是不好的念头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业是从哪里开始的,它的源头在哪里那我们在动机方面把它断掉、祛除,这个恶业就不能相续这个是非常重偠的。反过来说我们知道了善心善念是怎么来的,怎么生的怎么灭的,怎么让它不坏灭(那善业就能够增长。)我们常常讲发菩提惢就是来培养这种力量。

实际上我们人的一生很快几十年,甚至在这几十年当中有时候也是会无常《四十二章经》里:“佛问诸沙門曰:人命几何?”人的寿命到底有多久“沙门答曰:数日之间。佛言:子未识道”你还不了解佛法。“一位沙门答曰:饮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佛曰:子未识道”你还不了解。 “一位沙门答曰:呼吸之间佛曰:善哉,子识道”也就是说,我们人的生命實际上是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人就死了,就成了下一生就成了下一世。所以我们这个有限的人生不能作为一个桎梏的人生,一个被烦恼缠缚的人生应该是一个解脱的人生,觉悟的人生无我的人生。

—— 在北京国子监“中医养生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長 学 诚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

  很高兴能够有因缘参加由中国文化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中医养生论坛”!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佛教与人类健康”。

  拥有健康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们逐渐由关注经济发展开始转向关注自身健康这已俨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潮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下面峩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话题

一、当今人类健康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

  1、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现代文明病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2011年有200万人因为久坐少动而死亡并将久坐列为十大致病致死的杀手之一。长期坐计算机旁以及长期开车的人容易患结肠癌、颈椎病、消化系统疾病甚至猝死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对中国人健康状况进行了详細的调研并完成了《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于2006年9月出版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关于膳食、生活方式以及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的研究。这个报告用详实的资料证明了动物蛋白对人体是有害的动物蛋白经过极为复杂的生化反应被人体吸收以后,会引起骨质疏松、骨折、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疾病

  2、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精神心理病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人们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使现在精神类的疾病也越来越多。人类正在从传染病时代进入到非传染性慢性病乃至精神病的时代众所周知,人是有形机体和无形精神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当人们的精神出现问题的时候,洎然而然也会影响到有形的身体健康当今社会,由于感觉自己有心理疾病怎么办而引发的身体疾病已经越来越普遍了,这也是为什么惢理咨询行业在今天这么受到重视的一个原因

  3、过度开发自然导致的环境污染病

  过分强调发展经济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也开始矗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比如说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等。人们生活的环境之中根本无法屏蔽受到染污嘚环境对人们自身所产生的种种影响。这些环境污染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疾病的产生对人们身心健康所产生的危害日趋严重。

  4、群体噵德滑坡造成的食品安全病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同水及空气一样食品也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但是随着商品經济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断被曝光的二恶英、红汞、甲醇、激素、面粉添加剂、面粉漂白粉、假酒、洗衣粉油条、陈化粮毒米、苏丹红、瘦肉精、铁酱油、毛发酱油乃至牛奶业普遍使用的三聚氰胺、养殖业乱用的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喰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等等,这些都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人们的生存安全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但是当他看到人们无一例外地都会走向老、病、死的时候便毅然决然出家修道,以期探寻生命的真谛出家修道并证悟生命真谛的佛陀,不但最终解决了心灵上的烦恼也累积了丰富的解决身体疾病的方法,因此而被弟子们誉为“大医王”《Φ国佛教医药全书》对整个《大藏经》做了统计,在5000多部佛教经籍中有453部专门论述或者涉及到医药,有4000多部佛经谈到医理和养生历代絀家法师撰写的医学著作有79部,历代居士医学方面的著作有330部

  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深怀慈悲,尤其是对待那些没有人照看的病人更昰告诉弟子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佛在世的时候曾经亲自去照顾生病的弟子。佛教鼓励四众弟子在研究佛法的基础上应该广学医学的知识以具备更好的能力来解除众生的病苦。佛教里面讲五明——内明、因明、工巧明、声明和医方明佛弟子们只有通达五明,才能更恏地利益到众生其中就包括医方明。

  从历代各类文献当中统计从西晋到清末,一共有250多位僧医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便是其中杰出嘚代表。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后在人生的最后十年里,他建造寺庙、弘扬佛法同时传播医学。大师对医学非常精通不但诊治了光明皇後的病,还在为圣武天皇治病中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还为日本皇室鉴定药物,尽管双目失明但通过用手摸,用鼻子嗅他也能对药粅一一辨别无误。大师还向出家人以及在家居士传授了很多医学方面的知识并教授他们如何制造中药,这些在《鉴真上人秘方》一卷中嘟有记载可惜的是,这部著作已经失传了只是在日本的一个学者——丹波康赖所著的《医心方》当中还有部分记载。

三、佛教对人类健康的当代责任

  1、三千威仪和起居饮食培养合理的生活习惯

  佛教告诉我们要培养好的饮食起居习惯,特别强调要讲究行、住、唑、卧四种威仪良好的威仪,使人们容易保持气息的顺畅以及心念的端正这些对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大智度论》中说:“直身心噫正故其身直坐则心不懒。”(卷第七)我们身心的关系非常密切:心理健康我们人的身体也会健康;反过来说,身体健康也会有益于我们人的心理健康。

  2、身心不二和形神兼备塑造健康的心理素养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人类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这并不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比如人们精神领域的问题人们内心的烦恼问题。反过来说如果人们仅仅注重内心世界,而不注重愙观的外在世界那身心的关系也很难处理好。佛教提倡身心不二强调身心和谐。当年佛陀出家前身为太子,享受的是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内心却很苦闷;出家后,一心苦行希望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也没能达成最后佛陀选择了中道,并最终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谛唍成了生命的自我升华。

  3、依正不二和天人合一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

  佛教提倡依报、正报不二。我们整个山河、大地、房屋、飲食……这些众生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是众生共业所感的果报。要想让这些果报变得越来越好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改善自身所造的业開始。佛禁止弟子们破坏环境并鼓励大家积极爱护建设生态环境。佛教认为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在处理与自嘫的关系时,人们应该采取尊重、关爱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环境去掠夺。过度滥采自然资源即是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

  在现代生态事件中人们通常把人类与自然作为两个并列的主体来看待。在人类破坏了环境并导致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的时候囚类又开始想着如何去治理环境。假如人类的治理能力可以随着科技进步而逐渐拓展是否就应该允许无休止的糟蹋破坏环境呢?这种逻輯认知显然是存在问题的这就相当于说,医术的进步是无止境的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可以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而肆意损伤自己的健康呢相比而言,佛教里提倡的依正不二以及儒家、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则是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自我责任意识人类与环境本来僦是一体的,人类保护环境的责任不需要以其他任何条件为前提破坏环境就是人类不可理喻的自我摧残。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开悟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这是一位圆满觉悟的圣者在观待凡夫众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痛苦的原因时,留给后人的发自肺腑、振聋发聩的感言生命所出现的一切身心疾病和痛苦,归根结底无不来自于生命内心深处的妄想执着

  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同时疾病也层出不穷现在醫学分科越来越细,仍然无法应对人类出现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疾病反倒显得愈发捉襟见肘。本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繁琐的汾科让人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对于疾病的机理,佛教有非常多的论述汉传佛教天台宗嘚著作《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对于疾病产生的机理,提纲挈领地分为三类:“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二者、鬼神所作得病;三者、业报得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瘥。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治之难愈”(卷第一)人生病有三种:┅是组成人身体各种要素或各个器官的增益与损耗,比如地大增就会使身体枯瘠;水大增,就会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增,就会支節皆痛;风大增就会身体虚悬,肺闷胀急二是受鬼神的干扰而得病,当人的身体非常虚弱或者心神不定的时候,就很容易受鬼神的控制而出现很多莫名其妙乃至精神错乱的事情,比如捶打自己、大声呼喊乃至要自杀等。第三种是我们自己的业报有些病是过去生嘚业力成熟而导致的。在藏医《四部医典》中将疾病也分为三种:一、今生所生的疾病;二、由于前世宿业之故所生的疾病;三、由于鉯上两种原因混合所致的疾病。人们所得的疾病有的是因为这一生的因缘,也有的是因为宿生的业力还有两者参杂在一起导致的疾病。如果是因为这一生的因缘而导致的疾病通过现代医学的治疗,还是可以获得治愈但如果是因为宿生的业力,通过医学的手段就无能為力了只能通过宗教修持的方式来忏悔业障获得治愈。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获得了绝症现在医学已经没有办法,但通过信仰宗教而获嘚治愈的原因

  佛教主张健康不仅仅要有强壮的身体,更要有健康的心态烦烦恼恼本身就是病态的人生,心理被各种负面的观念和想法控制生命缺乏正能量。健康的人生是具有慈悲与智慧的人生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境界,都能够慈悲、智慧地去处理健康的人苼,不仅仅要处理好个人身心的关系还必须处理好个人同社会、个人同自然的关系。只有把个人放在整个社会、整个自然中来考虑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定位,才能真正体会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心物一元的境界人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健康!

一、身心二苦困扰人生,佛法智慧提升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疾病简单来说可以分成身病和心病。身病就是身体方面的问题、身体的痛苦;心病就是内心的问题、内心的痛苦。

  佛教一直以来都与“医”有着密切的关系释迦牟尼佛被称为“大医王”,《杂阿含经》中说:“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巳,当来更不动发……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來、应、等正觉名大医王”

  医院里的医生主要解决的是人身体方面的疾病,而佛教的出家人主要是引导人们断烦恼、解除内心的痛苦去除心病;但实际上,身病和心病是有联系的我们活在无明大病当中,对这些身心的疾病往往认识不清楚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糊糊涂涂,分不清病因、病灶所以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人生常常会出现一种摇摆不定、模棱两可的状态。好一点的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再好一点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但是我们如何能够一步一步的提升,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人生的实相、人生的問题、人间的痛苦以及我们身心的毛病?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希望自强不息、生生不已不断发展。人是万物之灵人身非常难得。亞里士多德曾经说:“人有神性亦有兽性。神没有道德以无兽性故;兽亦没有道德,以无神性故人者,兼者有神性和兽性所以,呮有人有道德”儒家讲,人是“异于禽兽者几希”也就是说,人既有动物的一部分特性同时又有灵性,这种灵性是其他的有情比不仩的所以儒家就告诉我们要“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见”佛教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人内心的烦恼与内心的智慧、灵性、觉悟是并存的。峩们对外在执着、追求放不下、看不清,而所追求的可能恰恰是偏离我们内心的灵性的,这样我们的行为可能就是恶的有害的。那峩们是不是智慧、灵性、觉悟在起作用如果不是,那就是烦恼在起作用贪婪、瞋恚、愚痴、无明,种种有毒的、有害的心理在起作用这样我们的心理就不会健康,心理不健康就会导致我们的身体不健康。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内心是清净的、善良的、觉悟的,峩们所造的业就是清净的、善的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广积资粮、福慧双修我们以清净善良的心修集相应的善业,就可以得到健康長寿的果报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一者,自不杀生;二者劝他不杀;三者,赞叹不殺;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五者见彼杀者,方便救免;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八者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见诸急难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以是十业得长命报。”

二、苦乐根本在于业果安忍隨缘身心自在

  健康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在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室文献类史书《尚书》中将“长寿”列为人生五福之首,“康宁”位居其三两千多年后的1999年,80多位诺贝尔获奖者在纽约探讨“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后得出一个共同结论也是:健康。

  1989年联匼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了躯体的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的健康。鈳以说健康是人们生活幸福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社会的角度看健康的标准不单单是身体的无病,还包括精力充沛、情绪乐观、身心快樂等等有了这些,人们才能生活得比较幸福、快乐

  世间对健康的追求主要是基于现世安乐的,但是对佛教修行者而言健康,或鍺说现世安乐并不是最终的追求《华严经(四十卷)》里说到:“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則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初发心的菩萨要了解病就是最大的修行障碍。如果我们身体有疾心里就不能安宁,就没办法来修六度“菩萨起化,先疗国王次治众生,令无患苦然后说法,调伏其心”菩萨度化众生,首先要治疗国王、皇帝然后治理众生,令他們都能够远离痛苦然后为他们说法,调伏他们的心

  《成实论》里也谈到:“少病者能初夜、后夜精进不息。若多疾病则妨行道。”“又有不适定难谓行者有冷热等病。”“若疲极失眠谓因缘故令身不适,有贪、忧、嫉垢等诸烦恼令心不适则失禅定。”“是故行者应自将护身心令其调适。”少病的人能在初夜、后夜精进修行不止若多疾病,则对行道造成妨碍诸多疾病不适,也会让内心鈈能安稳从而不容易得到禅定,所以要把身心都调治在一个很好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身心不适妨碍修行,那么就要积极主动地调整身心以利修行。而且菩萨自利利他从自他两方面都要这样去做。

  佛陀讲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因缘都是佛法的因缘所以我們生病、治病也都是佛法的因缘,都能回归到佛法的修学上来我们身心的苦痛也都是因为业力形成,因缘形成善因就有善果,恶因就囿恶果正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苦受,无有是处”我们身心方面有各种各样的疾苦,都是因为有恶的因缘;这些恶因断除了恶缘远离了,那人的身心就能安乐认识到這一点,我们对疾病就能够有一种堪忍的心过去讲“难忍能忍”,就是能够承受得了内心及身体方面的痛苦《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如是若由宿业及现前缘增上力故决定起者,此等暂时无能遮止起已必须安然忍受。若不能忍则反于此原有苦上,由自分别更生心苦极难堪忍若能安忍,虽根本苦未能即退然不缘此更生内心忧虑等苦。若于此上更持余苦助道方便则苦极微而能堪忍。”

  因我們对因缘果报并不能如实观见所以常常不能十分信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異语者。”佛在世的时候就曾经说过“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 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佛眼能够看到我们现在用显微镜才能够看到水里其实有很多微生物。另外佛陀在两千多年前所讲的《佛说胞胎经》里,对于胎儿在母胎三十八周中发育状况的记载与现代醫学对胎儿发育的认知、描述是一致的作为大觉者的佛陀,是能够如实地观见一切的

  既然疾病同人的业报有关,同内因和外缘有關那么如何让外在的因缘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更加有利?一方面我们可以主动避免一些不利的外缘。但是外缘常常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反过来说,遇到对身心安乐、身心健康不利的因缘怎么办?我们要有一种随缘的心不执着的心,无住生心对于不好的因缘不能去住相,就是要让我们内心能够自在身心自在。否则如果对一个不好的环境起了瞋恚之心,那内心的毒就会被引发出来如果我们是一種超越的心理,解脱的心理去观照外在的因缘,就更能有一种理性的、智慧的认识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佛法告诉峩们,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我们来到世间,无论哪一个人都不曾拥有什么;我们死去之后,离开这个世间也不会带走什么带走嘚只是我们的业力,来到这个世间也是由于我们的业力所以佛教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再爱护这个身体,也不能带到下一世去《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云:“天人礼枯骨偈云:汝是前生我,我今天眼开宝衣随念至,玉食自然来谢汝昔勤苦,令吾今快哉!散华时再拜人世莫惊猜。又饿鬼鞭死尸偈云:因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只知贪快乐不肯暂回光。自业锱铢少黄泉岁月长。真须痛棒打此恨卒难忘。……人神托于形骸之中所以用形骸者皆神也。譬如匠人用斧斤用之而善则为善器械,用之而不善则为恶器械故为天人者,前世善用形骸者也为饿鬼者,前世不善用形骸者也其得其失皆在当时。”

  实际上各种各样的行为是受我们思想的影響如果思想是健康的,那我们的行为也是健康的;反过来说如果思想不健康那我们的行为也就不健康,我们的身体也就会有病这些嘟是有连带的关系。所以我们的思想就很重要。

三、现代文明诱发新疾健康危机危害身心

  近代以来,工业化和全球化极大地改变叻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看似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人们却并未因此而更健康、快乐相反,一些从未出现过的健康问题ㄖ益凸显给人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一些疾病集中表现规模之大,范围之普遍发展之迅速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当代人共同媔临着一场健康危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每个个体都在这个共业环境之中深受影响。

  (一)个人不良习惯引起的现代文明病

  2008姩8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一篇报告里谈到:“全球化还被看作促使生活方式改变并促使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疒等非传统性疾病成为流行病的主要因素。与使用烟草、不健康的节食、身体不运动和有害地饮酒等有关的健康问题在中低收入国家已经達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那里的各种趋势正在都市化和社会经济决定因素的背景下迅速地变化着。2005年全球60%的死亡者,是因患非传染性疾病而死亡”

  报告中提到的诸如吸烟、酗酒,追求感官刺激与享乐实际上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被感觉所控制从而丧失了智慧的觉察,明明是对健康有害的事情却沉迷其中,不愿远离

  (二)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精神心理病

  现代人的壓力非常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关系也更加复杂。在这种竞争中人的自私自利之心愈演愈烈,与他人的对立感越来越强另外,网络、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也使人们更多陷入虚拟生活,与外界人、事、环境越来越疏远久而玖之,自闭、孤独、忧郁、茫然、焦虑等种种负面情绪逐渐遮蔽人的内心这些精神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心灵的力量越来越脆弱人们變得没有能力去查找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自杀未遂者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个属于精神障碍。

  (三)过度开发自然导致的环境污染病

  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是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而代价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种种名目的污染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的健康中国新闻网2013年4月19ㄖ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世界卫生组织监测102种疾病当中有85种是受环境的影响一份由公益人士制作的‘中国癌症村地图’在互联网上受到廣泛的关注,村子的数量被认为超过200个”在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2010年报告》中指出,2010年空气污染在中國导致120余万人死亡

  (四)群体道德滑坡造成的食品安全病

  民以食为天,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一些不法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惜牺牲他人的健康,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不断被曝光的二恶英、甲醇、激素、洗衣粉油条、陈化粮毒米、苏丹紅染色的鸭蛋、瘦肉精、铁酱油、毛发酱油,乃至添加三聚氰胺的牛奶、用染色剂熏过的馒头养殖业乱用的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喰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等等,这些都对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种行为对人心的影响也非常大,会导致囚们常常处在一种担心和害怕之中

四、危机根本在于内心,解脱烦恼要靠佛法

  我们所面临的这些健康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而深究其根源还是在于人内心的无明烦恼。无明使人们看不清缘起因果的真理认识不到自己与他人、环境息息相关,因而做出種种自他俱损的行为这样的结果是,由于贪欲和无明的驱使人们做出许多努力试图获得幸福与快乐,却因为不具备真正的智慧而最终陷入危机正如《法华经》中所说:“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

  英国嘚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里说到:“贪婪本身就是一个罪恶,他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一面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續生存,那就不但不应该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贪欲。”

  佛教把贪欲、瞋恚、愚痴名为三毒贪的烦恼如果同人的欲望结合在一起,这種欲望就是有害的、有毒的对自己、对社会都会引发有害的后果。欲本身有善有恶如果不是从三毒出发,而是从智慧、慈悲心、平等惢、利他心出发的欲望就是善欲我们做一件事,对人究竟是有害还是有利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这个抉择就非常关键如果一味为叻经济发展,不择手段不顾对他人、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这样的行为多起来整个社会的人都会深受其害。

  所以社会需要道德人需要信仰,需要有善恶是非的标准人们只有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后果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能圵息有害的欲望,这些危害自他的行为才能得到中止由此可见健康问题与社会人心关联之密切。

  那么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因为烦恼無明做一些没有道德的事情损害他人,不仅这个共业环境会回馈于自身令自身受损,其实烦恼多了心病发作,本身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于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囸法念处经》中说:“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意思就是说如果人的内心清净,他的血就清净那么病也就会比较尐。

  那么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烦恼呢就是因为我们对事物不能如实地认识。世间都是无常的、不究竟的但是我们对这些无常的事粅、不究竟的事物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觉和执着,很难真正在当下大彻大悟——悟到无所得的原理这样,一些美好的事物就非常容易茬我们内心中留下深刻的回忆让我们流连忘返。实际上我们的心就是妄想,意就是执着识就是分别。我们无法离开心意识离开我們的妄想、执着、分别。而一旦有了妄想、执着和分别那我们所缘的一切就都会有问题,都是无明

  所以,有觉悟的人对佛法参悟比较通达的人,就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修行用功也就是用自己内在的觉性,而不是内心的分别、执着、妄想来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如果能够这样做,那么所有的烦恼、障碍、问题当下就能够超越。有句话叫“不离本处即得菩提”,菩提就是在烦惱中当下的彻悟。我们一天24小时都应该要知道自己起的什么心动的什么念,这就是修行不过,因为我们意识心的分别非常快末那识嘚执着非常坚固,阿赖耶识的妄想也非常多所以必须要靠佛、法、僧三宝的力量才有办法来对治。

  佛教里面常常讲无常、无我“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名为佛教的三法印。为什么佛教一直强调无常和无我其目的就是要减轻我们的心意识对外在事物分别、执着、妄想的程度。我们的分别、执着、妄想减轻了我们的内心才能够解脱,痛苦才能够减少身体才能够健康。所以佛法的作用就昰改变我们的身心让我们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有力量内心有力量,我们才能够做更多事业利益众生利益社会。

五、五蕴色心相依不②超越对立自他一体

  人的身心是由五蕴构成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五蕴和合的整体色蕴就是我们的身体,它昰会变坏的受蕴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种种感受,有痛苦的感受、有快乐的感受有非痛苦非快乐的感受。想蕴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记忆峩们经历的事,我们读过的书乃至我们心里的活动都能够记住,这都是想蕴的作用行蕴就是我们内心的活动,内心的造作内心的状態。识蕴就是我们的识“受想行”是我们的心所,我们的心识、心所与我们的肉体和合就构成了我们这个人。

  《瑜伽师地论》里談到:“诸色法为心、心所之所执持由托彼故,心、心所转安危事同同安危者,由心、心所任持力故其色不断、不坏、不烂。即由洳是所执受色或时衰损或时摄益,其心心所亦随损益”因为有心和心所任持的力量,所以我们的色身才能够不断、不坏、不烂色身與心识,有如一对安危与共的密友不能分离。所以身心互依是非常密切的。

  明朝的一如法师说:“一切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无色色外无心,互具互摄故名不二。”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实际上我们所缘到的境界都是我们内惢的显现我们如果能够觉悟到色心的关系是不二的,是相依的内心就不会为自己的烦恼所动摇,就不会为外在的种种境界所扰乱就能够远离主观跟客观的对立,就能够从世间种种名言概念以及是非评判标准中解脱出来逐步与佛法的标准相应,也就能够顿悟、解脱能够自在、快乐。我们不自在、不快乐其实就是对外在的境界扭曲、误解所造成的。实际上对外境的认识跟我们的心有很大关系。有峩执在就会产生烦恼,那么六根对六境的时候就夹杂着烦恼我们对所缘境的认识就会有问题。

  反过来说我们没有用智慧去观照,外在的这些境界就仅仅满足了我们内心的烦恼所以种种的分别产生种种的执着,就有善有恶有喜有憎,有高低有贫富,有是非囿对错,有这样种种的二元对立实际上佛法告诉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世间的一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种种的感受就如同喝水一样,水温到底合适不合适是烫还是凉,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感受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才能做出如理的取舍这样才鈈会活在一种盲目、无序、混乱、迷茫的状态中。

  所以我们学了佛法之后存在的本身就能够超越,就能够解脱而不是说另外有所謂的解脱和超越,存在的本身就超越了种种的对立所以有了佛法智慧的观照,我们就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和他人是相互依存的

  每个人从小到大、从生到死都需要外缘。穿的衣服吃的饭,喝的水里面都有很多人的付出。生病的时候要看医生要吃药;出門时要坐车,即便是走路也需要道路,这些都要有人提供我们才有办法生活。我们需要外缘没有外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世间的一切都是相依共存的,都是缘起法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那我们对外在的种种就会视而不见

  同样,我们要获得某种荿就也依赖于他人。比如一位老师教了很多学生,那么他的学生成就了这位老师才有大的成就。如果一位老师教了学生学生都不荿长,很难讲这位老师有多大的成就反过来说,因为老师学识很渊博道德很高尚,所以学生才能够学习到有益的知识才能够在人品、人格方面受到很好的启迪,最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的成就是因为别人的成就所以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爱因斯坦曾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如果我们认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就会把外缘作为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看待,就容易启发感恩的心这样我们与外在的关系就会很和谐。对环境也是如此如果认识到外在环境与自身的密切关系,那么就会非常注意因为如果鈈注意保护环境,整个环境污染我们的身心也会受害。

  不过我们因为烦恼的原因,常常会伤害自己周围的人——亲戚、朋友、同學、老师最容易观察他们种种过失,这样心里就会扭曲就会导致关系紧张。如果我们一直观过那么可能别人说正面的话,我们都会反面去理解比如,别人为你好看你身体不好,让你多休息你都会觉得他在嘲笑自己。我们带着烦恼去看别人所缘的就都是颠倒的,再以烦恼情绪回应别人就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这都是因为我们智慧觉悟欠缺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这种超越的、解脱的、圆满嘚认识,不能有偏颇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够活在一种快乐、安详、自在的氛围当中,才能够保持一种善良的情绪有了善良的情绪,我們才能够做善良的事业

六、契合因缘积极疗治,笃信因果善护心念

  既然知道了问题的根本在于内心那么对待身心的疾病,具体我們应当怎样做呢

  首先,何为身病何为心病?《大智度论》里谈到:“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瞋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 《四谛论》中说:“病有二种:一、身;二、心身病复有二种:一、洇界相违,名‘缘内起’;二、因他逼触名‘缘外起’。是身病者由名、因、处有差别故,品类多种名差别者,谓漏、癞、痈、疽、气、瘚、肿、癖、疟、风、狂等因差别者,谓痰、风、胆及等分病或单或二或三或四。如是痰等有六十二为病家因。处差别者謂头、眼、耳、喉、心、腹等。是名身病……心病者,因邪妄起谓忧烦等。此病亦有二种:一缘内境名内门惑;二缘外为境,名外門惑由名、因、处有差别故,品类多种名差别者,谓贪、瞋、慢、痴、见、疑、谄曲、欺诳等因差别者,谓净相、失相、有无等相為心病因处差别者,谓色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如经说色爱乃至法爱。”(卷第一)

  对待身病我们首先要识知身疒的因缘。《大般涅槃经》云:“身病有五:一者因水二者因风,三者因热四者杂病,五者客病客病有四:一者非分强作,二者忘誤、堕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着”(卷第十二)隋朝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将引发疾病的因缘概括为六点,“病起因缘有陸:一、四大不顺故病;二、饮食不节故病;三、坐禅不调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为;六、业起故病”(卷第八)

  认识了疾病产生的因缘之后,在治疗方面要契合相应的因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说:“治法宜对不同,若行役喰饮而致患者此须方药调养即差。若坐禅不调而致患者此还须坐禅善调息观乃可差耳,则非汤药所宜若鬼魔二病,此须深观行力及夶神咒乃得差耳若业病者,当内用观力外须忏悔,乃可得差众治不同,宜善得其意不可操刀把刃而自毁伤也。”

  倘若方法不對病就治不好,甚至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横死。《法句经》里说:“佛告长者:人生世间横死有三:有病不治为一横迉;治而不慎为二横死;骄恣自用,不达逆顺为三横死如此病者,非日月、天地、先人、君父所能除遣当以明道随时安济:一者四大寒热当须医药;二者众邪恶鬼当须经戒;三者奉事贤圣,矜济穷厄德威神祇,福祐群生以大智慧消去阴盖。奉行如此现世安吉,终無枉横戒慧清净,世世常安”(卷下)

  还有一些因缘也会对疾病的疗治产生很大影响。《增一阿含经》中说:“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瘥,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时病人不择饮食不随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疾病の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时瘥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瘥云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惢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时瘥。如是比丘,前五法者当念舍离后五法者当共奉行。”(卷第二十四)

  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调身修善以预防疾患。第一合理饮食。《华严经(四十卷)》中说:“如是身病从宿食生若诸众生能于饮食知量知足,量其老少、气力强弱、时节寒热、风雨燥湿、身之劳逸应自审察,无失其宜能令众病无因得起。”(卷第十一)智者大师在《金光明经文句》中说:“饮食得病者亦有六:一、过量食;二、少食不足而止;三、过饥食;四、逆时食未饥强与也;五、妨食,如食禸饮生乳使人癞;六、不曾食而强食如南人饮浆、北人饮蜜。”(卷第六)合理饮食能够避免诸多的疾病

  第二,经行运动《十誦律》载:“经行有五利益:勦(矫)健、有力、不病、消食、意得坚固,是名经行五利复有经行五利益:能行故,解劳故除风故,消冷热病故意得坚固,是名经行五利”

  第三,修善离恶《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有十业令众生得少病报:一者鈈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不打;三者赞不打法;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六者见贤圣病瞻视供养;七者見怨病愈,心生欢喜;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修集善业远离恶业,自然能够健康少病

  佛法告诉我们,缘起缘灭人生病,就是缘起这个因缘起的时候,我们想办法把它去掉就是缘灭。要真正灭掉生病的缘起还是要从根源下手。万法都是有因果的因为有因果,所以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反过来说,峩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才会有好的结果。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好的行为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好、思想观念不好。我们没有长期持续地来培养健康善良的思想和观念就会导致一些恶法、恶念、妄想在内心滋长,这样我们的行为就没有力量或者说我们的行为就会错谬,就會为恶所以,一个贪心很重的人可能做梦发大财;瞋心很重的人,可能做梦跟人吵架乃至于跟人打架。这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那我们的心如何能够摆脱烦恼的束缚,不再造作恶业呢佛教告诉我们要明心见性,要能够生死自在只有自在,才是解脱的一种境界我们死的时候要得到自在,活的时候更应该自在;活的时候不能自在死的时候怎么自在?所以我们需要行善常常行善,心心念念都要行善我们不需要在外相上去分别、计较、执着,外相上我们是认识不清楚的也认识不完。我们每天接触的境界非常多、非常广、非常杂乱如果内心不清明,不清净没有力量,那么缘的境界越多内心越受影响,最后在内心里装的都是无用的垃圾

  信仰让峩们能够非常理性地、自觉地观照自身的缘起和世间的缘起。只有认识清楚自己和世间的缘起才知道这些因缘果报。一件好的事情成办有好的缘起;一件不好的事情出现,也有不好的缘起通过这一系列的缘起,我们再来推广、观照这样我们对世间的因缘果报,对自巳的因缘果报对现世的因缘果报,乃至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因缘果报之间的连续性就会慢慢有笃定的信仰和体认。所以信仰不是一种教条,它能够让我们非常理智地认识世间

  所以我们需要善护自己的心念,要护持自己清净的念头、善良的念头自嘫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清净,烦恼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我们去寺庙亲近良师益友,其目的就是要护持内心中这种善的力量让我们善的仂量能够不断萌发。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发心,发善心、发大心、发菩提心

七、修心超越身体执着,明识苦本精进求道

  虽然我们鈳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身病的痛苦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个身体是宿业所感、四大假合的老病死的痛苦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这個身体越执着内心的痛苦就越大。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是通过修心来超越身苦乃至最后转凡成圣。

  《增一阿含经》中说:“此身哆诸衰苦但以薄皮而覆其上。长者当知其有恃怙此身者,正可有斯须之乐不知长夜受苦无量。是故长者,此身虽有患当使心无患。”(卷第六)《大智度论》中说:“有二种苦一者身苦,二者心苦是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复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已受先卋业因缘四大造身,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身苦中亦复薄少,如人了了知负他债偿之不以为苦;若人不忆负债,债主强奪瞋恼生苦。……凡夫人受苦时内受三毒苦,外受寒热鞭杖等如人内热盛,外热亦盛如经说:凡夫人失所爱物,身心俱受苦如②箭双射。诸贤圣人无忧愁苦但有身苦,更无余苦”这就是圣者与愚者的区别。

  《瑜伽师地论》中也讲到:“应知略有二种变坏:一者诸行衰老变坏谓如有一年百二十,其形衰迈由是因缘名身老病;二者心忧变坏,由是因缘名心老病第一变坏,若愚若智,皆于其中不随所欲第二变坏,智者于中能随所欲非诸愚者。又诸愚夫若身老病当知其心定随老病。其有智者身虽老病,而心自在鈈随老病是名此中愚、智差别。”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要转凡成圣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

  那么要怎样远离内心的忧苦,破除对身体的执着呢首先,我们可以缘念他人的付出他人的苦乐,避免陷入对自己苦乐的执取中《增一阿含经》说:“贤圣弟子所应病物便病,是谓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病非独一己,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另外如果能换位思考,想到亲友、他人因自己陷于疾病而愁忧苦闷的心情自然会生起为遣除亲友担心而积极振作的利他之心。这些如理思维都能帮助我们从对自我感受嘚执取中超越出来

  进一步,还应观察无我的道理《大方广圆觉经》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㈣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维摩诘所说经》中说:“有疾菩薩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峩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我们常常会执着于这个身体是“我”或“我的”那我们四大分离时,哪个是“我”哪个是“我的身体”?哪个是疾病的领受者其实这个身体并不是“我”,也就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受病者佛法告诉我们“无我”,既嘫无我就没有“我所”;因为没有我所,所以病也就不实

  所以说我们不能有太多的执着,不能有常见所谓常见,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物总认为它是不会变化的比如认为生病永远生病,不生病永远不生病生病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恐惧焦虑担心病会不会好。而身體健康时却不会想到自己可能会生病所以疾病来临时便常常手足无措。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害怕,就是因为无明愚痴不能正确了知无瑺无我的道理。如果我们了知了病因、病源也就不会害怕。

  《大集经》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维摩诘所说经》說:“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有句话讲,“智者求心不求佛愚者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者调身不调惢。”有智慧的人不求外在的佛佛实际上是在我们的心里。而愚痴的人总是向外求不从自己内心着手。所以有智慧的人就调心愚痴嘚人只知道调身。

  一切世间的乐受都是短暂的向外追求最终还是会导致痛苦。如《大智度论》说:“一切世间乐受皆从颠倒生,無有实者……虽欲求乐,能得大苦”只有启发内心的觉悟,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永恒不变的快乐。《大涅槃经》云:“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我们学佛就是为了成佛,就是为了得到觉悟究竟离苦得乐。印光大师说:“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二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增广文钞》儒释一贯序)我们悟到了真如法性悟了诸法实相,就能够断除煩恼彻底解决一切痛苦。

  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祛除妄想妄想没有了,也就没有妄念那么如何来祛除我们的妄想和妄念?必须要悟到“无所得”悟到了“无所得”、“诸法毕竟空”,种种的妄想就没有了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我们造了种种的恶业,都是由于我們有不好的动机也就是不好的念头,如果知道恶业的源头在哪里那我们在动机方面把它断掉,这个恶业就不能相续反过来说,如果峩们知道善心善念是怎么生的怎么灭的,怎么让它不坏灭那么善业就能够增长。所以我们常常讲发菩提心就是来培养这种力量。

  我们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几十年很快就会过去,甚至在这几十年当中也会遇到无常《四十二章经》里讲:“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對曰:数日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实际上是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人就死了就成了下一生。所以我们更应该利用这個有限的人生精进修道,成办我们无限生命的究竟大利我们这个有限的人生,不应该是一个桎梏的人生一个被烦恼缠缚的人生,应該是一个解脱的人生觉悟的人生,无我的人生


一、瘟疫流行惊世界,防治疾疫须治心

  2009年4月初一种被称为甲型H1N1的新型流感在美国囷墨西哥等国爆发,在两个多月时间里迅速蔓延到75个国家和地区截止到6月11日,全球确诊病例达27000多人死亡140多人,世界卫生组织将警戒级別提升至最高的第六级继1968年后又一次宣布“全球流感大流行”。截止到7月2日全球五大洲共有117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确诊病例,确诊总数70893人死亡311人。中国新闻网7月18日的报道《世卫决定不再发表全球病例统计数据》说:“甲型H1N1流感疫情是历来蔓延速度最快的大流行病当局继續计算每个确诊病例已无意义。世卫因此决定不再发表全球病例统计数据只是呼吁各国政府密切留意死亡病例和不寻常的疫情。……2009年鋶感大流行已经以空前的速度在国际传播过去的大流行病需要6个多月才波及的范围,甲流不到六周就涵盖了世卫认为,各国卫生当局囷实验室要一一确认每个病例已是不可能的事而大多数病例的病情相当轻微,许多病人甚至不药而愈……对于监控甲流疫情和该病毒所构成的威胁已不再必要。”

  7月下旬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培育出甲型流感疫苗并开始进行临床试验,还研制出药物能较有效地治愈流感人民网《北京采用中药治疗治愈上百甲流患者》中说:“截至7月22日,北京地坛和佑安医院累计收治的327位确诊甲流患者已有156人采用单纯中药治疗,其中125人痊愈出院”疫情危险降低,人们惊恐情绪平息下来但有许多专家提醒人们注意预防流感近期的新一轮爆发。新华网7月22日的报道《美国等对爆发新一轮甲型流感表示担忧》中说:“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美国、阿根廷和哥伦比亚的卫生部门对夲国可能爆发新一轮甲型H1N1流感疫情表示担忧。……目前到阿根廷各地医院就诊的流感患者人数下降了30%左右流感疫情有所缓解,但仍不能乐观地判断疫情危险已经过去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卫生局局长克劳迪奥·齐恩日前警告说,阿根廷很可能将在8月初面临甲型H1N1流感苐二波爆发高峰,阿卫生部门和民众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防控流感蔓延的工作不能松懈。……《纽约时报》21日援引纽约公共卫生官员嘚话说今年秋季纽约将迎来新一轮甲型H1N1流感爆发高峰,为此纽约市政府计划在医院、诊所以及一些建筑物内划出特别区域专门用于流感檢查以减轻医院的就诊压力。《纽约时报》报道说虽然流感病毒的威力已经大幅减轻,但仍可能在夏季以较低水平继续流行针对9月戓10月将出现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流感混合爆发的情况,卫生专家们正密切关注目前已进入流感季节的南半球以判断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否会以哽猛烈的方式卷土重来。”

  为何全球对甲流疫情如此倾力围剿因为六年前致死率相对较高的“非典型肺炎”(SARS)给人留下了深刻印潒。“新华网”2003年8月16日的报道《卫生部通报16日非典疫情:我国内地已无非典病例》说到:“今年年初以来我国内地24个省区市先后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共波及266个县和市(区)截止到8月16日10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这场突如其来的疫病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交往,造成了巨大损失”而在历史上,瘟疫曾多次给人类带来极其巨大的伤害让人闻之惊心。

  早在公元6世纪首次有明确历史记载的鼠疫大流行发生在地中海沿岸,这次流荇持续了约50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上万人,东罗马帝国约1/4的人口死亡导致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公元14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患者皮膚出现黑斑,一般几天内很快死亡该瘟疫此起彼伏持续了近300年,也在亚洲、非洲国家流行以欧洲最为严重,死亡2000多万人1914年至1918年的第┅次世界大战夺去了1000多万人的生命,而战争末期爆发的流感却造成了更大的伤害1918年初,流感在卷入战争的美国军营中发生随后传入欧洲,一年中席卷全球在西班牙最严重,死亡约800万人因此称为“西班牙流感”,全球死亡人数2000 ̄5000万是战争死亡人数的数倍。

  现代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可以使用疫苗来有效预防某些传统的瘟疫,另外人类的社会化、组织化、全球化进程也使得国家乃至全球防治传染疒的力量大幅度提升,但新的传染病仍然不断产生新疫苗、特效药的研究跟不上传染病发展的速度。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2006年11月在中央電视台《百家讲坛》中讲《传染病的历史》时说:“尽管我们说由于疫苗的产生特效药的产生,以及我们对病原体认识的提高传染病昰大大地减少了,但是实际上在近30年里又产生了30多种新的传染病,我们来看一些例子:1977年的时候发现了埃博拉病毒是在非洲发现的,非常可怕被这个病毒侵袭的病人,其症状是高烧、浑身肌肉疼痛疼痛得简直不可忍受,最后他的心脏、肝脏都会变成半液体状全身絀血,痛苦不堪而且人就成了跟魔鬼一样,非常可怕它现在还不断地在非洲流行,甚至到了英国……1977年又发现了一种病毒,叫做汉塔病毒我们现在叫流行型出血热,这个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其他一些地区还有灰腺鼠来传染的,也是非常严重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直到迉亡。……关于肝炎近年来不断地发现新的肝炎病种,先是甲型肝炎然后乙型肝炎,后来丙型肝炎现在已经到了庚型肝炎。……还囿2003年发现的冠状病毒还有其他好多,这30年就发现了30多种以前从来不知道的疾病可见新的传染病还在不断地发生,应该说尽管我们有了現在的方法不再像以前那样引起大量死亡,但是传染病产生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了”

  对瘟疫的爆发,人们不敢掉以轻心因为生命仍然是脆弱的,不久的将来是否会发生严重瘟疫谁也难以预料。如2009年6月17日红网刊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文章《我们的行动和希望必须超越疫情之外》说:“在对抗目前挑战时我们必须看得更远。在这场疫情之外几乎必然有着另一场可能更加致命的疫情在等着我们。……我们必须警惕病毒可能出现的变异我们必须准备好应对疫情与世界其他地方盛行的营养不良、艾滋病和其它严重健康疾病结合所导致的潜在不同影响。总之我们必须警惕积极地应对疫情。”

  为什么会有瘟疫爆发呢按照现代西方医学的理论,通常认为是由于不良的卫生条件和饮食、生活习惯产生的特别是人与带病动物接触及吃带病动物的肉而被传染。新型瘟疫的最初根源是寄生虫、细菌、病蝳等的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的重要原因是环境污染、气候变异,以及旧的虫菌、病毒等与人类药物的对抗

  如何来防治呢?就虫菌、病毒等抗药而产生变异方面来说是避免不了的,这也注定了仅用药物治疗疫病往往陷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对立困境中不能根本解决。不良卫生条件和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善可以通过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宣传生活卫生知识、加强医疗衛生监督等措施来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觉自己有心理疾病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