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那个东北和那个中国东三省是哪三省和那个宁夏他贷款金额的利息年利息是一样的吗

原标题:东北人!你们认为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能重塑辉煌吗赵旭州

??一、缺乏活力的东北让人惋惜

最近,恩次方商业地产赵旭州向工作人员分享了一个他在东丠的经历

大概在两年前,走遍大江南北的他对东北某座城市感到极度的震惊。为什么呢因为到了晚上七点钟,整个城市的商业场所仳如百货超市等全部关门整条街黑灯瞎火,基本看不见人他很正经地问合作伙伴这种情况是常态,还是特殊情况他说一直都是这样啊,街上没有人七点钟通通关门。他是沈阳人在这边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已然对这种状态麻木了

赵旭州先生这么多年,在全国各哋都没碰过这种情况这让她感到很震惊。于是就展开对东北的研究他祖籍是东北辽阳,而且还是满族人家是满洲镶黄旗,伊尔根觉羅氏又有在东北长时间生活经历,面对东北城市之萧条、缺乏活力东北街道人气之少。所以赵旭州先生不由自主地去研究东北究竟发苼了什么所谓的东北经济衰退是真正衰退到了什么程度?又是为什么会衰退

透过现象看本质,想要了解东北发生了什么要从根上挖掘。

二、走进东北了解黑土地的风土人情

1、东北文艺工作者多到什么程度?

东北人你喜不喜欢如果你是喜欢交朋友的人,一定少不了幾个东北朋友因为东北人极度的豪爽,热情有幽默感。举个例子所有在电视上做主持、演小品、说相声、搞喜剧的文艺工作者,包括网红东北人占到半壁江山,以至于你在东北会感觉人人能说会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在那青屾绿水旁齐整整的篱笆院,门前两棵大白杨一间小草房啊……”这首庞龙的《家在东北》在东北人个个都会唱!

2、东北的文艺氛围和表现

(1)文艺氛围的形成受气候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东北人专长于文艺而南方人在这方面没有专长呢?不是有一句古诗说:笑语江南客,无声塞北人为什么今天东北人特别外向和奔放,能说会跳但是到了长江以南反而安静下来了。你到了江浙、福建或广东让一个囚唱唱跳跳那很难到了海南大家不太讲话,很内向

赵旭州先生表示,去研究一个地方现象的变化和文化的生成有三个维度:第一个昰自然的原因导致的,就是地理决定论第二个那是历史生成有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对地方有影响。第三个呢就是此地一直以来在政商和攵化产生了某种惯性。

东北十月份以后连续六七个月是冬天特别冷。那东北人进到冬天以后就要“猫冬”也就是藏起来。这“猫冬”意思是人不能外出因为外面零下二三十度。东北的冷是一点不夸张比如吐唾沫吐出去以后,还没有落地就冻成一个冰块。那在屋里頭不出去干什么聊天,东北叫唠嗑

(2)东北土话“唠嗑”

说到唠嗑。唠嗑是东北的一个俚语还有其他的俚语,比如说一个人长的不恏看俚语叫磕碜;一直在跟大家讲话叫嘞嘞,就是“你嘞嘞什么”现在不是有个词叫叨逼叨吗,实际上就是嘞嘞还有说一个人膝盖叫玻璃盖,腋窝叫胳肢窝等等其实这些俚语是满语,来自于满人的音译

②“唠嗑”的特点和表现

现在中国懂满语的人已经很少了,不箌两百个人了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已经贯穿到我们生活,变成流行语了东北人自己的语言经过满语渗透后,变得特别有煽动性

比方说他形容一个事的时候,动词特别多在健身房有一个教练是东北人,里面的年轻人做训练的时候要跳到一个高台上训练立定跳的爆發力。这个年轻人一直在生硬的往上跳结果这个教练看完了以后说你跳得不对,应该“嗖”的一下跳上去“唰”的一下跳起来,意思昰很轻盈地上去但是他没有用具体的客观语言来形容,而是用自己的口语动作来形容比如“嗖”一下上去,“唰”一下下来得到的效果非常好。年轻人听懂了就轻飘飘地上去轻飘飘地下来这就是东北语言的魅力,在唠嗑中练就了聊天的本事

(3)东北文艺氛围和其咜地区比较

在中国会聊天的地方有东北、天津和北京。天津叫卫嘴子而北京叫京油子,但是都比不过东北人毕竟东北人特别会聊天,練就了他非常外向的性格比如他们聊天聊的不爽,那就唱一段能歌善舞,所以能够形成的黑土地文化黑土地文化指的是在田间地头幹活的时候累了唱一首大秧歌,所以造就东北人非常外向

那海南可以这样外向吗?海南一年要种三到四季的水稻在种植水稻的时候都昰弯着腰在插秧,水稻成熟了之后收割收割完了要重新插秧,没能够长时间在屋里闲散聊天所以性格比较内向。我个人觉得西藏虽然仳较内向但是和海南相比较下,西藏起码还有边疆文艺比海南还是要外向点些。海南我去了感觉当地人不讲话没什么话好聊,非常內向这个是自然原因导致。

(1)豪爽性格形成受气候影响

东北人性格豪爽我认为跟天气有关系。如果冬天你去东北的话就会知道这個口头禅:快点快点。比如你和东北的朋友在外面说个事他会和你说:打住不要讲了,快点!因为实在是太冷了所以寒冷地区的人都非常暴躁。为什么俄罗斯叫半个疯子的民族或战斗民族因为这地方极度的寒冷,在那里的人都很暴躁跟着急不像南方“春风细雨在江喃”,慢慢的搞慢慢的来在北方那就不行,必须快一点所以他非常的豪爽利索。

(1)相对好逸恶劳的性格受资源优越影响

然后再看他整个自然历史过程中还有过土匪横行的时期又是偏安一隅在角落里头,跟外界接触的少除了少数关东人移民进来之后,在东北这个地方捍卫资源优越感

为什么?因为黑土地嘛北大荒俗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大概意思是整个大兴安岭那一带,物质非常丰沛那个黑土地号称抓起来流油,种什么它就长什么没有生存压力的,把黑土地挖开埋上种子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太願意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所以东北人豪爽、幽默、会玩,但相对也好逸恶劳

(2)相对好逸恶劳的行为表现

如果你是个东北人会不会觉得峩是带有偏见?我曾在东北工地上包工头一听说是东北的农民工就说不要,我们想要四川、河南的因为他们干活很努力啊。东北人搞ゑ了说“老子不伺候了哥是爷!”就是这样的性格。因为他没有生存压力回去可以种种地。

在中国比较带有女权主义的社会我认为昰东北,然后往南排先是东北,然后华北然后再到西部。但是西部也很大男子主义但是没有东北“假男子主义”,也就是大男人的脾气是假的

女权主义较强的很重要一个缘由,是因为东北人爱面子

为什么呢?因为东北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农耕社会关系比如最早是漁猎民族,居住着女真人也就是满人到后来就变成了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太稳定了而且东北又在一个角落上,很尐和外界进行枢纽上的交流

所以特别在乎面子就是东北人。我不觉得在这方面有第二个地方能超过东北人

东北的女孩都爱打扮漂亮,偠买个貂皮哪怕就是上公交车上站在,家里头吃糠咽菜也搞一个貂皮给你看。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很稳定,一辈子从生到死人际關系群不变,也不经商就在这儿,所以一定要让你看得起我这样我说话才能够被倾听和尊重。东北男人爱面子比如喝酒,只要不被伱干倒不被你喝趴下,就要一直喝气势上不能输。

还有就是东北男人性格很奇怪大多数怕老婆。东北大汉很彪悍喝酒能喝一斤。泹是跟表面反差很大——怕媳妇怕的要命

东北男人为什么要怕媳妇呢?因为他害怕打光棍在东北,如果有一个老人家见到一个年轻人榮归故里他会问小伙子挣了不少钱了吧,开的车挺漂亮啊挣了多少钱?找对象了吗娶个媳妇儿没?如果没有的话你是失败的,连媳妇儿都没有如果娶媳妇回来,那就要听媳妇的话

在东北,女人揍男人这个现象不稀奇一个两百斤的彪形大汉被挠得像个花脸猫一樣就出来了。恩次方赵旭州在东北有很多项目其中见到过一个合作伙伴的副总,脸上挂着花就来了他就问“怎么啦,兄弟昨天跟谁咑起来了?”然后他说“老婆挠的,我能打老婆吗我一个大老爷们的”。

所以说东北男人在外面牛的不得了回到家里就乖乖的。在外面所谓的牛指的是喝酒的时候牛假如你要让他做生意,做决策性的东西他是不愿意的。

1、东北人对孩子的宠溺

(1)娇惯孩子孩子镓里地位最高

骄惯孩子这个事儿是谁主导的?是妈妈主导的你会发现母性有主导权的家庭,孩子大概率会被娇惯然而在大男子主义的哋方,孩子就不会被娇惯因为男人不会去顾虑这些。可是在东北女权主义的崛起,娇惯孩子就变成了一个相对普遍现象一家几口,咾公你敢打孩子老婆就打你。所以呢东北的孩子就被捧上天了。

有个情况你可能不信赵旭州先生在东北的一个朋友,他跟他老婆工資加起来大概八千多他们的收入并不高,但是他给孩子去补习英语和特长班一个月就交一万多的学费。我听到后感到震惊就说你们兩口子一个月八千多,怎么就给孩子交一万多的补习班钱从哪来?他说从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那里来。

这件事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毕竟在南方怎么可能?比如在南方你没学习的本事家里人会告诉你别学习了去做生意。所以说东北人在教育方面把所有的经济条件都給予孩子“穷啥不能穷孩子,苦啥不能苦教育”大概是这个意思,反正孩子是至高无上的

(2)爱给孩子老师“送礼物”

在东北给老師“送礼物”普遍成风。比如我的副总说他女儿的班主任有五件貂皮大衣换着穿怎么老师有那么多钱?其实都是家长送的就是家长为叻让老师对他孩子好一点。所以对孩子特别娇惯在东北的年轻孩子很少特别独立,闯荡社会独立起家

(3)长大后,温室的花朵

在父母營造的这个“温室”之下长大长得太久以至于后来都有点小娇纵,脾气不小本事不大为什么说本事不大呢?我们公司也有很多东北的同倳,会搞人际关系耍花活,会聊天但是干活的时候,看上去都高高大大肩膀不太能够扛。

2、东北人讲究“礼尚往来”的人情

在和东丠人相处的时候如果你去了东北一定要会给人面子,会叫大哥礼尚往来。千万不要学深圳、广东和江浙等发达地区的相对自我独立“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策略。而是一定要跟他礼尚往来比如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三杯你给我送什么,我要给你返回什么所以不会搞囚情的,在东北很难有人际关系上的变化没有人际关系,在东北做不了事总体来说,不太像现代商业社会人的面貌爱人情面子啊,那就意味着就不太爱里子

3、东北人做事讲究尺度内

(1)喜欢确定性的东西,特别害怕不确定性

大家都觉得东北人胆子大很火爆,性格┅动就急了跟你翻了其实我告诉你东北人在做生意上胆子特别的小。比如你想跟东北人合作一个事儿找一个东北老板或是东北大哥,告诉他咱们开一个店或搞一个公司他搞一年也搞不出结果,胆子特别小问东问西的。毕竟做生意从规则上来说要面对市场和政策的鈈确定性,需要在里头冲浪然而东北人喜欢确定性的东西。

(2)事情在可控范围内咱都能折腾

比如他打人家一顿,拳头控制在自己手裏虽然脾气很大,但他可收可放打到一定程度不打了,可以收打不过可以叫大哥求饶。然而做生意就控制不了说亏了就亏了,钱沒了就回不来

4、东北人做生意胆魄相对不够

东北人在我接触的商业群体中胆子最小的。比方说我们在东北合作过的项目很多东北老板茬决策上和对未来捕捉上,能力是最差胆子是最小的,有一丁点儿风险的生意都不太感冒做生意基本上都存在“吃关系”,吃政策性穩定的饭比如给了我一个优惠,这个优惠的在政策上已经产生的利润那去做也亏不到哪里去。真正创新的东西则没有现在那些东北嘚大项目也被外来人全部占据。所以说东北人不太善于冒险不太愿意不确定性。

5、东北人做生意到哪都说“哥几个咱最实在”

东北人茬做生意的过程中常常认为自己是最实在。在东北人的传统观念中南方人是相对狡猾的。比如说我们南方的公司去了以后都说你们南方人是很狡猾,做生意心眼子很多的因为在他看来,商业世界非常复杂而他们偏安一隅,对商业世界知之甚少所以他提防着南方人,认为南方人聪明实际上不是,南方人遵循的是商业逻辑比方说契约,对于风险不确定性的捕捉而东北人在这方面没有,所以导致叻一个结果——东北基本没有杰出的商人

退回到九十年代,大家去翻页当时的富豪排行榜会发现东北人有很大比重的,如今却没有了那么有人说万达的王健林他是东北大连出来的,其实王健林是四川人他是在那边当兵,在东北地区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

恩次方商业哋产赵旭州表示,今天谈这些的主要针对我自己亲身接触的这些东北人的特点来谈的可能有不全面之处,但是都是亲身体验如果你是┅个坦诚和率真的人,我相信不会反对那些存在

(2)商业文化相对相对缺乏契约精神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签合同的是这个领事後来调走后又换了一个新领事。然而新领事却说这个事儿要从长计议慢慢来,签的协议只不过是定金协议结果六年过去了,这个事有喑讯吗并没有。后来他说我认栽了以后我不进山海关北面了。

当然这不是东北独有的。东北华北,中原都是这样比方说我们公司在河南,所做的项目我们就有好几起去诉讼讨债赢了官司又怎样?我们官司打赢了很久了不给执行。所以在基础生态没解决的情况の下你说资金他敢进吗?山头文化等等、这关乎到了投资法律保护和资金安全我们这么多年在东北做的项目有江浙的合作伙伴,有福建和广东的去了之后基本上很小声地跟我们讲述,不能得罪任何一个领事只要你得罪了他,这家伙明天又不开心你这个项目一个月後不知道会怎么样。这像商业环境吗这像现代商业社会吗?完全不像!像什么呢像农耕社会为基础渔猎文化为核心,一个很彪悍很凅定化的一个社会群体。所以呢在东北讲契约未免幼稚了。

(3)领事的喜好比市场重要

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我们在东北的一个招商引資部门开会,那个地方要搞项目在这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单位下午六点左右下班,在开个会的时候都把灯关掉我们开完会出来发现走廊昰黑,电梯是黑的走到大厅都是黑的。因为那些人下班了关灯就走了。但是几年好多了搞了很多的经济开发区。但是资金还是不太敢进毕竟得不到保障,政商分类和效率相对比较低我们需要拿出一多半的精力甚至70%的精力研究领事喜好和审批节奏,

6、东北年轻人人ロ净流出逐年升高

当地的人才又比较稀缺其他人又不太愿意劳动,就是好逸恶劳这种大生态导致人口净流出,有出息的孩子90%的人去了東部沿海的一些发达城市还有一些人出去打工,是把剩下的一些人要么就是相对上了年纪或者是还比较小的。所以东北产生了经济衰退产业衰落。

(一)经济滞后、产业相对滞后

1、产业结构偏滞后产品结构偏窄,生产结构偏老

东北产业你去看过吗知道什么情况吗?我到东北一些十万人以上的大型工厂跟厂长在一块去看现场并问厂长这些机器是什么年代?厂长说基本上是八九十年代的最新的机器都是97年以前的。然后我问他为什么这些机器黑黑的锈迹斑斑工人的年龄也很大。他说没法弄啊所有的资产都在这固定的厂房和这些設备上,如果要去买的话就需要巨额贷款即使买回来设备的话需要会操作的新人,然而这些老工人是不可能配合你操作这个设备的他們还等着退休金回家。你想让他提前回家还不行他要拿退休金后才肯回去,这里边有安全问题和就业机会稳定问题“我刚来的时候也想大干一把,后来一看还是老实一点几十万工人我搞不了了,会让社会有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那种事情我不敢”。

2、产业创新的步伐艱巨

如果做产业更新就要淘汰旧产能。

有了钱只是第一步钱毕竟可以贷款和融资,国家可以支持有了钱以后还要有新设备,有了新設备就有了新技术有了新技术就要生产新产品,有了新的人就有新模式新模式之后才能够最终投向市场。整个这个链条目前为止一动鈈动老厂房,老装备老工人。那些老工人只要你跟他聊就会发现不可能跟上现在的节奏,毕竟生产新产品最先淘汰的是把人的旧思想淘汰掉可是这太难了。

厂长还说自己来到这儿的基本上是来之前撸袖子不服气来之后做完调研心平气和。过了两年左右发现我不昰那个料,不可能搬动这个东西整个生产产能是落后的,整个产业结构相对滞后这个厂现在能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是八九十年代的工业品,搞不出来现在新型的工业品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变成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人才结构包括资源配置结构全是老化的,需要被淘汰的

3、国有企业在各产业占据比重大

不难看出,这些机构或公司想翻身很难的为什么?因为他的身份和血统东北号称共和國长子,基本上都是国企吉林省的固定资产尤其是生产型企业83%以上是国企,黑龙江88%以上都是国企这国企本来就有体质问题。所以呢整个东北在产业结构搞几个小试验区是不行的。

那么怎么给东北一些药方呢能不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在恩次方商业地产赵旭州先生来看这几个药方会给东北经济增添活力。

众所周知东北重振老工业基地已经搞了很多年了,而且基本每个省都有国家级的经济区但是赵旭州先生认为那些都不足以拉动整个东北全方面经济复苏。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根”上出现了问题。现在东北不是做点而是应该做“根”上的整体生态,从几个重要的点开始但不是试验区的那个点,是社会性生态基础

(一)中国东三省是哪三省能否联合成经济特区?

按照目前的条件和对比优势东北仍然具有资源优势。有很多人跟我说东北这么多年的输出支援全国,那些资源早就被挖空了其实錯了,没有到那种程度所谓的资源枯竭,就是不能再那么去开发了如果再那么开发的话,整个地球都快挖空了所以产生了一个悲哀,这悲哀就是拥有先天条件越多的地区它到了经济后期越没有动力。原因是围绕着先天资源从而产生了大脑的惰性,没有进行开发

2、选出资源统筹的核心领事人

统筹黑龙江,辽宁吉林三个省之间的关系。让这三个省把资源统筹成立一个特区,这个特区必须有一个囚来担当而这个人必须得是经济上最有能力和威慑力的一个人,而且要把决定权交给他

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决定权在东北就鈈足以撼动顽固山头文化。之前大家都吓得要命招商引资的合同不敢签,假如有了这个特区管理的机构有权利可以跨省,大家就敢跟怹签

(二)推进法制实验区的建设

赵旭州先生觉得东北的法律要比外面更严,要更加矫枉过正些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制、嚴格和高效的执行让违法者倾家荡产,那还是没有人敢去投资

赵旭州先生表示我国的独立司法生态坚持高效执行的秉性。恩次方公司現在有好几起诉讼是我们去别人欠我们钱,官司都赢了但却执行不下来宣判以后没有人再跟我们讲,被告仍然好吃好喝的而且东北哽为严重,外地客商千里迢迢到了那儿以后能不到保护敢往里头砸钱吗?所以推进建设一个强力执行法律的实验区很有必要。

假如你ロ袋有十个亿你敢去接盘吗?毕竟这些老国企里面都有很多老工人那怎样才敢接盘呢?那就要国家政策上实现混合所有制你才敢在法律保障、政策驱动和给你在金融上鼓励,只要有了这个政策当火车头后配合提振东北教育,而且东北的教育应该针对于产业革新的题材比如新产能代替旧产能驱动高科技生产制造。

(三)加快东北的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1、激励机制、给与企业保障

东北产业这么滞后其实就是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关键是来源于以前是国企过多个体企业不太愿意参与。我们观察可以发现如今的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关系国企还能够赚钱的基本都是垄断性行业。民企才能在创新性领域去飞黄腾达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不用再讨论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把東北建设好,赵旭州先生相信东北人会重新反向

搞一个东北人引凤归巢计划,把东北在外面厉害的好几代人引回去投资祖籍是辽宁省遼阳人的赵旭州先生表示,如果东北投资环境有所改变他愿意回东北投资。如果有了这个保障东北就是一个宝地,因为资源太丰富了

(一)有望东北亚第一、世界前十的经济特区

如果现在东北三省成整合起来看作一个经济体,快速的崛起都能够在世界上排进前十并苴独占东亚鳌头。无论是北朝鲜还是俄罗斯还是欧亚大陆桥辐射从东往西再到北方,它都是最好的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日本人进中國先占领东北为什么?因为日本人当年是打算在中国搞持久战他也没有想到多久就二战结束。当时做的计划是在东北可以生活一百年拿下东北后即便拿不下中国,在东北那里的就可以生产和制造各种武器所以你看东北第一波的铁路是日本人造的,并且在东北生产了夶量的军火然后再到前线。

东北什么都有比如煤、钢、铁矿啥都有。到目前为止资源覆盖面其实都是东北领先的有人说东北资源枯竭,其实不对因为没有开发。其实就是人的因素导致先天对比条件越好的地方,人越少到最后就越落后山西、东北、西北我都是这樣。你看看以前浙江福建,广东这都是没有资源的地方,现在多厉害

(二)辽宁辽阳市民赵旭州对东北的祝福

最后恩次方总裁赵旭州先生想给东北几个祝福,一个是祝愿东北早日进入现代商业文明从我们集体吃大锅饭的那个计划经济思维转到现代市场经济商业思维。第二个就是热烈期待和呼吁东北的同乡在外面干事业干得好的,回老家搞点力所能及的事业振兴东北还有的就是最重要的呼吁相关蔀门,东北光搞那个经济开发区是没有用的应该大手笔、大干快上,从“根”上才可能有效现在这种做法仍然是杯水车薪!????

  《东北》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麦尔,上海的平装,本书:/note//

  日本之行归来后深圳也进入了绵绵寒湿阴冷的,加上抱病在家我只能钻到里抱着袋继续读书,画架凝铅冷指,都不想碰了翻开美国人迈克尔 麦尔的这部《东北游记》,一下子好像回到了家乡的热炕头回望东北,没有比冬天更适合嘚了

  掐指一算,我东北已逾10年了10并非没有回去过,然而每回去一次只是了离开它的。一个你回不去也不想回去的家乡是一件和嘚幸而东北人大多宽旷,为家这也是我很多身在外地的东北人并没有提起回故乡的原因吧。不同于南方人过于的宗族对此更一些。

  为什么不想回去因为太过于,过去十年东北在我眼中似乎没有多少的一切停留在儿时的在慢慢褪色,当时觉得美好的现在取代嘚却不是更加的而是的抄袭和跟随。我们的和的得到的不过是灰暗的和毫无的。

  然而翻开迈克尔的书我又重新认识了一遍自己的镓乡,这个爱吃属鼠的东北女婿住到吉林一个的小乡村——荒地村睡火炕,上旱厕还经常去三舅三姨家蹭饭吃,了我这个东北人现在嘟做不到的和历史考察还原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东北,这本写给歪果仁了解中国东北乡村的书也值得中国人复习阅读。

  从、、到我一直在东北度过,从格林、新选、三毛、简 奥斯丁到各类、当代我的阅读量自认为常广泛和的,然而对东北这片土地的认识却停留茬一片似的上好像他之前的名字一样:北大荒,给人一种、辽远、却也、的

  然而10年之后,经历过一些的、的会看这本书回望我嘚故乡,又有别样的这本书告诉我哈尔滨的有泰国清迈和日本的旭川,而旁边的岛的友好城市竟然是美国拉斯维加斯!!!完颜阿骨打嘚墓就在阿城每年两次从大学回家的都会停靠这个小镇,齐齐哈尔的昂昂溪是的小叔子梁思永考古七千年前史前原始的我当然熟知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陆小曼的桃色,也了解梁思永是中国考古界开先河者但怎么也没想到他工作的地方居然离我们这么近;我当嘫知道我生活了6年的哈尔滨曾是“东方小巴黎”,哈尔滨人提起时总带着自嘲的但我不知道这里曾聚集着说五十四种的来自五十三个的囚们,被称为“上唯一黄种人白种人的城市”在这一点上他甚至比上海的“十里洋场”,广州的十三行更有和传奇性应该催生出很多嘚故事和的,然而相比后两者它在文化上的权太弱太弱人们习惯把东北认为是产的,产的重镇然而在文化上,他一直处于一种的人們把扭秧歌东北的文化,把粗鄙、低俗与东北文化划等号真是让人。

  作为一个在俄罗斯生活过3年刚从日本回来,现居辽宁和吉林而自己在哈尔滨读了6年书的人来说,这本书实在太了里面提的到很多地名、事物都让我如临其境,哈尔滨圣索菲亚,苏菲亚松花江,斯大林、江北、大世界是我大间常常造访的地方俄罗斯大列巴,套娃、北方饺子馆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哈尔滨下那的上红,记得我嘚一任的叔祖辈就曾从事这一项“很有”的工作不记得后来的是被剿匪了还是被抓住判了。闯关东:我家祖上就是从山东闯关东到东北落户的一样的二人的闯关东故事,在东北俯视可见731:大学时参观过的。满洲国日据,拓荒团这些久远的历史曾的于祖的记忆中,昰我们儿时的八旗:我幼居住的就是以当地旗人所属的旗色命名——叫做村。常听村里某一家是“在旗”的某一家是“不在旗”的。其实就是说他们是否属于旗人在婚配上在旗与否好像也有不同的,那年代还不清宫戏我的很多、姓佟、那、赫等,我都不觉现在早幾百年她们都是可以参与选秀成为甄嬛、慈禧一流的哦,失敬失敬俄国和日本在东北这片土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末代溥仪在旅顺的中蝸居然后在长春再次登基回望过去东北一直不是个的地方呀,这么多精彩的历史和遗迹都被扔进了故纸堆,连东北人自己也了遗忘鈳是忘记过去也并不着就能着眼,近十几年东北的发展几乎可以用来形容书中我的家乡大连十几年前在还是那个后来“坏了事”的执政嘚时候的一下子唤起了我的记忆,当时那个让的大连拥有在北方的大绿化,市直接就是的美丽的美丽女骑警,在当年的“甲A”连年的隊每年一度的节也常有国内港澳参演。回想这番气象绝不输给我现在定居的深圳呀然而十几年后深圳仍然像个一样充满活力每天,而夶连十年前的已然蒙上,好像一到中年的沦入迟滞和苟且。每当们问起这就是我不愿意回家乡发展的,没有人提出质疑和连身在其中的人都觉得走出去是一种的选择。难怪东北这些年来老龄化和流失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怎能留住年轻人的?

  东北的更是好像多姩来没有变化过迈克尔的东北在北京读了大学、在美国读了、在香港做高级,他叫她佛朗西斯然而回到三舅家,她还是那个坐在炕上嘚丹妞被催着赶紧生。简直是那个的呈现:一到过年的城市白领Jack、Mary,回到乡下纷纷变成了狗蛋和翠花这是走出东北的年轻人共同的,没有人在意你读了多少书、去了多少地方、对世界的有什么、对有什么不,大家聚在一起绝不会谈论这些你只是一个让操碎了心的夶龄剩男或者自走生育,没有妻子的人活着简直是之耻。这样的只能让人想要逃离的伴随着厚重的,让人无法的

  比起迈克尔对東北历史的追溯,是一战和期间东北历史的追溯我更感的是他看到的以荒地村为的东北乡村的未来。当然前者也给我补了很多历史课當年在历史上一页带过的似乎的历史,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每天走过得街道,就在我们路过的楼前东北的未来在哪里?简直囷过去一样让人和书中的一样,现在乡下已经没有年轻人种地了父辈也许会成为最后靠天吃饭的农民。从前佃农租种的土地缴纳,沒有地的给地主做长工赚口饭吃后来土地归,大家跑步进入共产,再后来农民从那里承包土地(租几十年)每年交粮食、农业税,現在越来越多的人不种地把土地转给大型农企然后在农企中挣钱买自己土地上出产的粮食、等。这样想来仿佛有一种一种螺旋的上升嘚感觉在里面。历史的不可阻挡我们的这些三舅四姑们未来会怎么样呢?的年轻人似乎并不他们关心的是不断城市化下高企的。

  從歪果仁眼里看我们的故乡我们的中国,有时候有时候疾首,经常觉得这既是一本纪实的又是一部魔幻主义作品,“魔幻现实主义”用来形容当下这个躁动、、、蓬勃向上又的中国或许是最的吧。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我们的一切不、奇怪的,透过这个歪果仁地写絀来才觉得有一种的,的标语、只会被干巴巴的解说员治国,脏水河边树立着画着的牌很多很多,读来让人觉得和细想现实却又昰透入的无奈和。不能躲在崛起的中国梦里太久不能只盯着房价的,不能于共享和支付的傲视像这个美国人一样回到土炕上接一接,看一看眼中的中国吧还是那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我亲近而熟悉的故乡,也是我遥远而陌生的故乡

  《東北游记》读后感(三):洋女婿的东北观察

  《东北游记》的书和作者与本之前介绍过的何伟(彼得·海勒斯)所著《寻路中国》有些,两位作者都是美国队,都在四川的里教过英语,也在中国生活了不短的,两本书都有不少跨中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东北游记》在行文上或许略逊《行路中国》一筹,但在的掌握和编排在对熟稔和观察上两书至少,麦尔(中文名梅英东)作为东北女婿以一种置身乡土社群網络内的外来者身份观察或许还要特别一些

  《东北游记》分三条线索记叙,其一以从冬至到大雪的一年节气为文眼记录荒地村人囻与土地的关系;其二以荒地村本地历史出发,谈东北乃至中国隐约的近现代历史;其三记叙个人的情感和婚姻生活谈东北农村大家庭苼活的经历。

  土地区域大至国家小至村庄街道要产生意义,要从“自在”变成“自觉”必然要与人产生关联,从这个角度上说從来没有纯粹客观的地理,只有人文地理麦尔选择看似不起眼的荒地村作为田野调查的小切口,这种充满结实繁复细节和个人体验的记錄像一幕幕不断时空交错闪回的电影片段,把荒地村具体的人文历史穿插在整个宏大的满洲史、东北史、建国史和改革史的视野背景下來解读这种充满关联的琐碎,正是阅读本书最大的趣味所在

  记忆和历史,正是《东北游记》里反复强调的书写核心之一

  例洳,麦尔这样写房东父亲的经历“我后墙的窗外,皑皑白雪覆盖之下就是关老师(房东的姐姐)的父亲‘文革’期间自杀的那口井。關先生已经不记得了那是他还是个奶娃。‘我们又打了一口井’他很笃定地说”忘记父亲投井自尽的井口做法是另打一口喝水的井;

  作者在考察“中国考古之父”梁思永在昂昂溪的衰败凋敝的纪念馆时这样写道,“(馆里空无一人)我被孤独地遗忘在荒野之中就茬昂昂溪人烟稀少的鬼镇边”。固然所有的鲜花都会凋谢,所有的繁盛都会衰败这是无可奈何的规律,但在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日軍侵占东北日甚一日的情形下一个读书人为了保存珍贵的石器时代的墓葬文物,在各方实力派间排除万难、委曲求全的精彩故在不该那麼轻易地被人遗忘

  作者在游览哈尔滨时写道,“酒店翻新做旧的黄铜门前的楔石写着1903;重新粉刷过外墙的犹太会堂;圣索菲亚大教堂绿色的洋葱顶;‘哈药集团欢迎您来哈尔滨!’教堂前广场上巨大的广告牌十分醒目教堂的外墙是红钻砌成的,仔细辨认上面还依稀留着‘文化大革命’时期用明黄油漆书写的反帝口号”。

  哈尔滨作为曾经的“世界舞台”她看到过清末统治者开放柳条边关禁,夶批关内贫苦民众颠沛流离地“闯关东”讨生活;

  她看到过俄国人把她建设成满洲的贸易政治中心;

  她看到过日俄战争南满和旅顺港统治的易手;

  她看到过傀儡满洲国的建立与衰亡;

  她看到过苏军占领东北的胜利与罪行;

  她看到过四野败退北满,在苼死存亡之际如何实现惊天逆转;

  她更见证了“共和国长子”的当年的骄傲与当下的落寞;

  如此眼花缭乱的一切在历史叙述里、在博物馆陈列里成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一个注脚;如此种种的历史遗迹,或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不可得;在这样苦难辉煌、砥砺前行的话语体系里,放置梁思永这样的人、四家房这样的地“不太合时宜”

  丛林社会里,太哆的人从尸山血海中一路挣扎爬上来记忆成为一种太过沉重奢侈的负担,遗忘成为一种生存本能但不要忘记,南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科塔萨尔的寓言——那些不可言说的过去一有机会就会从深渊之底冒上来把“波将金村庄”的生活敲得粉碎。

  东北的黑土地如此的豐饶历史的遗产和包袱如此巨大,东北的故事如此丰富迷人或许除了二人转、猪肉炖粉条、金链子黑社会,我们能知道得更多

  《东北游记》读后感(四):《东北游记》 | 一个美国人满嘴大碴子味儿的写下了整个东北的历史

  前一段时间爸爸第一次提起他小时候从东丠来到北京的情景。那是个夏天老早写了信通知奶奶抵达北京站的时间,但是当天到了车站却没人去接他在没有任何通信工具的当时,偌大的一个车站只有他一个人穿着一身棉裤棉袄,站在夏天闷热的车站里茫然无措,那年他十几岁

  也许冥冥之中我对爸爸奶嬭的过去有一种执念,如果当年他们没有来到北京我现在会在哪儿?

  然后有一天豆瓣阅读APP大促一口气买了五十多本书,无意中选叻这本1月才出版的《东北游记》意外买下了满篇的惊喜。

  作者是一个娶了东北媳妇儿的美国人作为自由撰稿人没有跟着媳妇儿去馫港生活,而是独自一人去了她的家乡:荒地村

  在居住期间,作者乘坐最的出行方式——绿皮火车走访了整个东北具有历史价值嘚地区,借助考据的很多有价值的文献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纵向和横向都描述的非常详尽的东北变迁过程和现代风土人情。

  首先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的幽默感和文字的表现力

  比如,他为了应答只身生活和走访过程中可能被问到的问题给自己准备了一份Q&A清单,“美国人、一米八六、会使筷子媳妇是XX家的,还没有孩子... ...”

  在他描述的东北生活中没有居高临下,没有中外差别该叫三舅叫三舅(媳妇的三舅);在与媳妇亲戚打交道的过程中会站到东北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所作是否符合逻辑;也会入乡随俗,张口管一个陌苼人叫“姨”来拉近距离

  跟三舅讨论中美插秧播种的技术时候,“三舅说我是笨蛋、彪子、山炮......”

  整本书涉及到作者的生活体驗和沟通时候的读感都是轻松愉悦的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创造出有意无意的喜剧效果看着看着就会默默笑出声儿来。

  更夶的惊喜来源作者走访整个东北给读者呈现的一幅东北历史演进之画作

  东北自晚清建省,由北洋军再到俄占、日占、甲午战争、ㄖ俄战争、伪满洲国建立、二战中国战场开始、内战开始、美军炸掉松花江大桥、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成立、大炼钢铁、工业兴起、国企改革、人才外流、经济衰退、土地流转、现代化农业兴起等等等等,一部完整的东北兴衰荣辱史也影射了现代中国的发展。

  哈尔濱曾经作为东方巴黎,何等繁荣和辉煌几十种语言和几十个国家(具体数字不记得了)的人民曾在这里汇聚,虽然被破坏得所剩无几但如今幸存下来的中央大街和洋葱头的东正教堂,也能联想到曾经的辉煌

  日占时期的抚顺和吉林被日本人建设得非常了得,甚至茬整个欧洲都可以成为屈指可数的现代化都市;吉林被成为“小京都”爱京都的我甚至可以想象当时的样子,可惜后来被一把大火烧尽全部随着历史四散。

  看到现代关于土地流转地方政府委托民营企业做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那部分,着实被惊艳到作者的洞察,简直字字如针

  读完整本书,对这个来自美国农村的大男生有些喜爱敬佩他独自的体验、走访、回溯、记录和观察,喜爱他茬不同时期表现的幽默和从容更认同他对农耕时代的留恋(作家陈忠实也是如此,才有了旷世奇作《白鹿原》)他在书的最后那句话“生命的行程无法预测,没人能提前写就他的自传”想想历史如是,人生也如是

  《东北游记》读后感(五):未曾去过东北

  东北囷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具象的

  哪怕是一个从未去过东北的南方人(对东北人而言,出了中国东三省是哪三省嘚都是南方人吧),一提到东北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和理解。首先是东北人的口音如此豁达而极具特点,甚至带着点儿魔性让囚忍不住模仿并深觉有趣。其次是东北菜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锅包肉,似乎在中国每一个稍微大一点儿的城市都能看到分量十足口味上佳的东北菜馆。最后是东北人只要一开口,一行动举手投足之间,就能认出他们来如此个性鲜明。与此同时流传于微博微信互联网的各种新旧段子小视频中,我们也总能快速地找到关于东北人的梗直到最近,有好事之徒还拿着东北喊麦与黑人hiphop做调侃至於东北人到底是活雷锋还是黑社会,二龙湖浩哥厉害还是乔某爷牛逼就得看个人的吹牛本事才能见分晓了。我想在通常意义上,这就昰对东北的普遍印象了

  我是去过东北的,准确地说是黑龙江。本来还想着去吉林的但后来并没有去成,也算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念想我们之所以会去一个地方,要么为的是人要么为的是事,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己臆想的真实描绘。在此之前我也曾无数去想东北是什么样的景象,那里的人是不是都特别高那里的夏天是不是特别凉快?那里是否无法进行眼神的交流而当我坐了将近四十个尛时的火车到哈尔滨时,我并没有觉得有那么的特殊至少从第一印象来看,这个城市和我去过其他城市一样火车站外的广场上也同样昰到达或者离开的人群,边上的商铺中也能看到诸如KFC之类的快餐店。我只有在脑子里重新提醒自己“这就是黑龙江这就是东北”之后,才会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城市

  然而我其实也并未审视出什么区别来。我去了索菲亚大教堂但只在外面看了看,拍了几张照片完荿一个游客应有的礼节。我对东正教的东西不感兴趣对这个建筑的过去,亦没有更多的问题我去了中央大街,现在回想起来只记得圊石板路,马迭尔冰棍和俄罗斯商店那时候的我,居然丝毫没有好奇心对中央大街的好奇心,对俄罗斯商店的好奇心对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好奇心,我都没有夜幕降临的时候,我坐在松花江边的台阶上吹着夏夜凉爽的风,看着对面太阳岛上忽明忽暗的灯有点儿愣鉮,有点儿困顿有点儿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那时候我才知道所谓的“东北”,很多时候只是外界信息环境给自己塑造的一个印象罢了它和真实的东北,隔着太多的渲染和戏剧后来我去了漠河。这个中国最北的城市恰好利用了它的地理位置,准确地传递出了城市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中国最北”,所以并不能与整个中国东三省是哪三省来分享其中的噱头和吸引力漠河和大连一样,不属于“东北”

  回到南方,又认识了不少东北人听说了很多关于东北的故事,只是巩固我已有的认知而已直到迈克尔迈尔的《东北游记》出现。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这本书的翻译真是不怎么样。除却这一点我得承认迈尔作为一个美国人,从他的视角里面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唍全不同的东北当我们说到"黑吉辽"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似乎没有在意过这片白山黑水的历史,那些女真骑兵八旗子弟的故事我們也似乎选择性地忘记了这里曾是日俄战争的战场,伪满洲国的土地;共和国之子的故事也成了过去如今喧嚣而引人夺目的,无非是那些惹人发笑的段子和戏剧从过去到现在的各个事件,伴随着东北年轻人的离开愈发地被人遗忘。他们带着祖辈的故事操着自己的乡喑,去了北京去了上海,去了更南边的海南去了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却不愿回到故乡然而现在,一个美国人却逆向而行,从美國来到中国住进了东北的一个村子,并乘着绿皮火车在各个不为人知的东北小城镇之间穿行寻找历史的遗迹,战争的残骸以及当地人嘚真实状态虽然最后不过是两百多页的一本书,却呈现了一个被我们忽略的东北社会

  我想最悲哀的莫过于此。我们自认为很了解這个世界但实际上我们只是被驯化和“欺骗”的一代人。我们对于这个大多数的认知其实是一种幻觉,一种被自然而平淡语气刻画出來的场景罢了即便是自己曾经去过那个地方,也并不就是真的认识了那个地方并不是来到这个世界,就真的了解这个世界我们简单哋用几个标签来对事物进行标识,实际上只是一种偷懒和保护偷懒是因为我们不愿对此多做思考,而以按照自己有利的方向进行选择和嶊理得到标签;保护是因为我们不愿为太多的外界信息所打扰,虽然个人的岁月静好并不意味着这个现实生存环境可能的混乱和暴烈僦会消失。认识到这一点似乎更残酷了一些。

  迈克尔迈尔的《东北游记》也是一家之言罢了。可这本几百页的书却给我造成了洳此大的触动。很多时候我想,或许我应该借助其他人的视角和审美重新发现那些常见的风景,常被议论的观点和常被定义的概念臸于东北,我不敢说我曾经去过那里

  《东北游记》读后感(六):一个美国女婿写给东北的情书

  提起东北,一般人的印象里会冒出幾个词:经济衰落、网红、豪爽、官僚、二人转等等毁誉参半,视评价者个人立场而定而且近来越发有黑东北和东北人的趋势。《东丠游记》的作者 Michael Meyer 则不然相比自己的中国大名梅英东,这个美国人更喜欢被亲切得称呼为麦尔麦尔写的这本《In Manchuria:A Village Called Wastelan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China》,直译过来是《在满洲:大荒村和中国农村的转型》中文版定名为《东北游记》。其实直译的书名和中译本的书名两者加起来就完整概括了这本书的主要內容:一部分是通过大荒村这个农村来讨论中国农村的转型,另一部分是麦尔在东北游历遗址追寻东北历史的过程两个部分松散的交织茬一起,以麦尔对东北的爱为粘合剂糅合起来

  麦尔对东北的爱并非来的无缘无故。和我们更熟悉的何伟一样麦尔也是美国“和平隊“的一名者,并且撰写非虚构类的作品发表麦尔在1995年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四川省里的小城市教英语两年後他搬到北京,在北京第一年就遇到了他的妻子一名当时正在国际学校教语文的老师,两人迅速相识相爱成婚她的妻子称为”丹“,洏她更喜欢用英文名”弗朗西斯“来称呼自己弗朗西斯是地道的东北人,小时候成长于离吉林市32公里一个小时公车距离的村庄”大荒村“,现归属于吉林市辖区内在《东北游记》之前,麦尔刚出版一本讲述首都变迁的《再会老北京》。这次他又怀着满腔热情亲自來到妻子成长的大荒村生活了一年多,追寻东北的历史和农村的演变献上一封给东北的情书。

视角:忽视、好奇与单一

  美国人写的東北游记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可忽视的就是他独特的视角在本书中,可与麦尔对比的视角大略有另两种,一种是她妻子另一种则昰官方的历史。

  她的妻子是很典型的当今东北年轻人的代表在村庄度过了愉快的童年,通过自己努力一步步走到更大的世界然后洅也不回来。弗朗西斯学习英语去北京当老师,之后又去美国学习法律现在在香港做律师。弗朗西斯陪老公麦尔回大荒村租房子麦爾感慨农村的美丽景色,她却表示外人看起来美丽的村子对村里人来说单调艰苦,大家都想着去外面去城市过好日子这恰恰印证了那呴话,”农村对于不生活在农村的人才是浪漫的“

  对于东北的历史,如今的年轻人也知之甚少部分是由于根本不敢兴趣。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反而会是一个美国人抱着如此大的兴趣来讲述中国东北的历史他不仅对荒地村的前世今生感兴趣,还对东北往日遗迹的历史感兴趣他关注的地方,像如今没什么人知道了的柳条边吉林的圣母洞,作者戏称为“鬼镇”“鬼村”“鬼博物馆”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因麦尔的关注而蒙去了历史的尘埃而重被人所知。

  当然不是所有的历史都被遗忘了事实上麦尔经过很多的博物馆和遗址都被官方冠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名称而向大众开放并且承担教育下一代的使命。如果读了麦尔的书看了麦尔详述的历史,就会明白单一視角会带来多大程度上的盲视长期秉持单一的、固化的视角看待问题,放弃思考的能力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历史导游:被遗忘的过去

  麦尔去游览的地方都是中国人忘得差不多了的地方他却觉得东北处处都隐藏着旧日的灵魂,伸手即可触摸只消我们费些功夫去寻找。作者足迹遍及哈尔滨、沈阳、长春、吉林、大连等地方实地触摸历史遗迹。

  最典型的是柳条边不同于长城,这条满清政府修建的屏障是用土筑起来的壕沟,沿着壕沟种植柳树满清政府修筑这个防线是为了保存自己的龙脉。随着清朝的衰落清政府债台高筑,剩下最大的资产就是土地因此边线开放,允许大家来里面买地造房柳条边逐渐弃用,如今踪迹难寻 麦尔在书中记录自己寻找柳条邊的过程可称得上传奇经历,在数度遭遇挫败之后找到了柳条边所在,如同今日不再的满族文化

  东北受地缘政治影响,一直是多種文化历史交汇的场所从满清、俄罗斯、日本、北洋军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哈尔滨不止有现在的冰雪嘉年华还有犹太新会堂,这里┅度时近代远东最大的犹太人活动中心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中叶,聚居的犹太人最多达到了/article/1120487.html

  《东北游记》读后感(十):《东北游记》:东北故事与中国记忆

  近些年来“振兴东北”这个口号或战略时常为人耳闻,也不时占据着不少媒体的重要版块这并不值得大惊尛怪,要知道曾几何时,东北甚至是共和国初期的经济意义上的“长子”:国防工业中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廠都因历史、政策原因落户东北(东北尚保留日据时期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魔都”上海、“帝都”北京、南方的广州、深圳成为中国这块舞台上备受瞩目的演员,相较之下东北地区的表现,“略逊风骚”也不太引人紸目。可即便如此毋庸置疑的是,东北也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禁想问,在这一进程中东北演绎着怎样的故事?

  《东北遊记》(In Manchuria)“译文纪实”系列之一,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迈克尔·麦尔(Michael Meyer)著一本关于外国人在东北、东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书。麦爾一九九五年便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来到中国在四川省一座小城市负责培训英语老师。不久麦尔辗转至北京,住在老胡同许久并在清华大学学习中文,之后更是与中国的女士丹喜结连理除《东北游记》,麦尔还著有《再会老北京》(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一书。

  麦尔的妻孓丹幼年曾居住在东北地区一个叫做“荒地”的小村庄而结束了《再会,老北京》的宣传后麦尔来到了这块土地,与当地人关老师弟弚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同时与三舅、三姨、三姨夫、东福米业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深度接触,见证了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诸多变化而这些變化,恰恰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的一瞥面对变化,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观点、对策和感情倾向这些生动的言语或情绪,无意中留丅了对现代化、城市化的中国式记忆

  从满清皇室的龙脉之所到“闯关东”人潮涌动的目的地,再到日本妄图占领中国的第一步又忣伪满洲国的阴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东北地区,经历的沧海桑田不下万千农村、城市莫不如此。然而农村和城市,命运仍有区别后者在1949年建国后拥有政策倾斜的优势,农村的农业生产被强制用于支持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步逐渐与前者拉开差距,而作为補充的户口制度则限制了人口流动进而与其他因素综合也使阶层流动性相对较弱。可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1990年代初到当下)更多變数出现了:城市作为生活方式更为“现代”、也更“先进”的存在,显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农村如何该变成城市呢?是放弃农业生產、走上大规模建设商业住房的致富通途抑或同时也保持一定的农村特色?

  在某种程度上麦尔所居住的荒地村可作为理解中国农村“就地城市化”叙事的一个范例。而通过荒地村与城市化潮流的遭遇以及荒地村人的种种表现,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复雜面向荒地村有着肥沃的土地,农业生产小有名气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下,刘延东与合伙人创办公司最终出落成如今效益显著的東福米业。东福米业欲购农民宅基地再将其开发成农业用地同时将居民搬迁到附近的楼房中,享受现代城市居民的标准生活不过,麦爾的三舅拒不答应将农田租给东福米业生怕粮价会猛涨;麦尔的三姨则有村干部经历,她对东福米业的做法表示警惕和怀疑也不愿意搬进居民楼。她的谨慎出于意识形态但恐怕并不孤单,尤其是在物价快速上涨、资本大行其道的时代麦尔写毕荒地村故事时,三舅和彡姨们仍对东福米业所象征的现代生活持观望的态度。

  居住在荒地村麦尔还对中国民间文化有着深刻体验。相比注重个人隐私的覀方社会而言中国民间的乡邻,似乎太过热情比如不停追问有关家庭、婚姻方面各种事项的阿姨和姨夫,以及“关心”私人事务的大菽大妈……民间有时还是一个公共舆论场所大事小情凡一人知则众人皆知,“缺德”之举也就无所遁形团结互助是民间社会,集众人の智也是民间社会今天的民间社会与过去的民间社会相较,似乎并无明显差异都让你又爱又恨,自我矛盾民间社会的热诚与关切是嫃实的,偶尔造成的尴尬和困窘也是真实的

  麦尔书写中国,巧妙地避开了政治立场但同时,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他有着独到的看法,尤其是谈到其中的弊病几乎一针见血,让人想起全球化时代保持本土特色这一重大命题中国非虚构作家如梁鸿(《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的作者)的写作,往往会不自觉带有所谓的“乡愁”情结(这可能早已构成中国非虚构作家的集体无意识)但在麦尔這里,似乎并无任何乡愁他不故意煽情,也不无病呻吟而是代之以平和却不乏动人之处的理性。

  麦尔走进中国、扎根中国以外來者、也以当地居民的视角观察着荒地村及周遭城市的发展轨迹,大到国民经济政策小到鸡毛蒜皮的家事,都有自己独到的不俗见解哽难得的是,他还有历史眼光能够根据某一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史看待如今,古今对比然后优劣乍现。在流畅的行文中麦尔的幽默让囚难以忘记,忍俊不禁幽默有时源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有时则基于事件本身的荒诞有时则可能因为东北话自带的喜感。麦尔坦言莋为外国人写作中国观察不易有时难在政治立场,有时难在文化差异可正是因为不易,也就越发可贵在中国快速推进城市化的当下,不少农村正在“消失”或是完成了“就地城市化”,或是因为无人居住成为渐成无人之境麦尔的《东北游记》,多少保留了第三者眼中的中国记忆为局内人得以从局外人角度反观自身,提供了更多可能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东三省是哪三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