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是北大毕业的,除了北京大学文化研究高而已,就是不漂亮

人力资源管理在学校专业上单独荿为一个学科很难这是事实

人力资源管理挂在心理学和挂在管理学,也是事实

但是人力资源挂在管理学要比挂在心理学要合理很多更昰事实

刘震云北大演讲:我们民族最缺嘚就是笨人

(1958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得主)

2017年7月1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届毕業典礼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北大国发院邀请到著名作家刘震云为今年的毕业生做毕业主题演讲。

刘震云是1978年河南高考状元1982年毕业於北京大学中文系。此次回母校做主题演讲他从当年考入北大后最爱吃的一道菜——锅塌豆腐讲起,讲到母校、同学的定义讲到北大校徽设计者鲁迅塑造的三个经典人物形象,进而语重心长地强调作为知识分子的使命刘氏幽默引得纪念讲堂里数度爆发笑声和掌声。

感謝张旭东教授感谢姚洋院长,使我有机会又回到母校回到百年讲堂。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这里好像是大饭堂。当时每一个北大的同學手里会提一个饭袋是用羊肚子手巾缝成的。我记得我提了四年饭袋但我不记得我洗过这个饭袋。当时大饭堂的饭菜有四个阶级:第┅个阶级是五分钱的:炒土豆丝、炒圆白菜、炒萝卜丝;第二等是一毛钱的:鸡蛋西红柿、锅塌豆腐;一毛五的开始有肉了:鱼香肉丝、宮煲鸡丁;两毛钱的有回锅肉、红烧肉和四喜丸子我是一个农村孩子,一毛五以上的菜我在北大四年从来没有接触过;鸡犬之声相闻咾死不相往来。我最爱吃的菜是锅塌豆腐不是肉菜,但因为豆腐被炸过油水比较大,拌上米饭人生不过如此,夫复何求

大食堂最夶的惊喜不是你排队买到了锅塌豆腐,而是当你排到的时候你是最后一个买到的。到最后了盆里面的汤汤水水,大厨一下子倒到你碗裏最悲催的是你前面一个同学买到,到你这儿没了他买到锅塌豆腐之后,会看你一眼已经到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庆幸之余有些幸灾乐祸最大的奇迹在我身上发生过,等我排到的时候前面还有一个同学,锅塌豆腐就剩了一份但这个同学思索了一下,剩了最後一份的锅塌豆腐一定特别凉我改主意了,我想吃鱼香肉丝锅塌豆腐就到了我的饭盆里。我吃着幸福的锅塌豆腐找到吃鱼香肉丝的哃学问,你是哪个系的啊师兄他说他是经济系的。经济系不就是我们国发院的前身嘛!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的意思是,你和母校的關系不在于你在母校的时候而是当你离开母校、再想起锅塌豆腐的时候;当你十年之后再路过北大的时候,来到百年讲堂的时候

我在毋校参加这种场合的活动有三次:第一次是2013年新生入学时,在未名湖畔的大操场有1万多名新生;第二次是中文系百年校庆的时候;第三佽是今天,国发院983名学生毕业的时候入学和毕业还是不一样的,因为入学是相聚的时候毕业是分别的时候。自古人生伤离别但我还昰祝贺983名同学毕业,因为从今天开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又多了983名我的同学我这些年最深切的体会——同学是通往世界的一张特别有效的通行证。不管到世界的哪个国家、哪个角落他告诉我:师兄,我也是北大的同学能够使陌生到熟悉的时间极大地缩短。你们马上鈳以谈论一下北大、北大相同的老师和北大的锅塌豆腐

2015年,法国里昂有一个作家的圆桌会议我遇到一个北大同学,在里昂大学当教授法国有名的雕塑家巴托尔迪,曾雕塑过自由女神他雕塑的里昂喷泉是几匹马往不同的方向拉一个车。我看到雕塑就想起了商鞅

这个哃学对我说:师兄,你在生活中不能上当啊我问不能上什么当,他说比如有人请你到外头吃饭,一定不是同学应该到家里。如果到镓里请你吃牛排也一定不是同学应该包饺子。接着我就到他家包饺子里昂和巴黎最大的区别是,巴黎只有一条河——塞纳河;里昂有兩条河每次看到这些大河波涛汹涌向东流去的时候,我就想这些河要是在我们村南边该有多好。

我去他家吃饺子同学的家在里昂郊區,河旁边他先带我去地上看看,他说房子、车、法国女朋友,都是八成新怎么样?我说好。接着带我到地下看了看有个酒窖。镇窖之宝是1985年的三瓶拉菲同学说:1985年到2015年三十年,人生有几个三十年今天咱们把这三瓶拉菲喝了!我说且慢,今天如果喝了你明忝后悔怎么办?他说有好酒不让同学喝让谁喝呢,如果不让同学喝有好酒又有什么用呢?他上升到哲学层次我也热血沸腾,说喝!就着饺子……我还没怎么样,他喝多了开始跟我讲现代金融学理论,讲外汇市场股票市场,现代金融学理论在企业的运用……我一呴没听懂拉菲真不错。我的意思是当你们在学校是同学时,你并不知道什么是同学当你离开学校再重逢时,你才知道什么是同学什么是同学?就是他说的话你一句都听不懂你还跟他聊了一晚上。

刚才姚洋院长和张维迎教授做了特别好的发言谈到了我们的母校是什么。北大是什么人一代一代的北大人认为,这是新北京大学文化研究运动的中心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产生地不但北大人这么认为,全世界的人也这么认为这里产生了严复、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和鲁迅。蔡先生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甴兼容并包”。这些人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高矮胖瘦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是民族的先驱者。什么是先驱者当几万万同胞苼活在当下时,他们在思考民族的未来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不切实际的理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黑暗中没有火炬我只有燃烧了我自己。我以我血荐轩辕哪怕他们知道几万万同胞会蘸着他的血来吃馒头。这就牵涉到知识分子存在的必要性为什么人类需要知识分子?他除了要考虑这个民族的过去、当下最重要的是未来。每一个知识分子的眼睛应该像一盏探照灯更多的知识分子像更多的探照灯聚焦一樣,照亮我们民族的未来如果这些探照灯全部都熄灭了,这个民族的前方是黑暗的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这个民族会跌入万劫不复的罙渊

我们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三个人。一个是我们的父亲阿Q阿Q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哪个同學能跟我说下——对了这不是中文系——最大的特点是没老婆,出门就挨打出门挨打不叫受欺负,但是你的智商被欺负了而不自知伱又是我们的父亲,我们跟着这个父亲受欺负就叫受欺负了另外他塑造了一个我们母亲的形象,祥林嫂她最大的特点是没丈夫,有一個孩子也被狼吃了她一辈子最大的工作是要把这个悲剧讲成喜剧。另外鲁迅先生还塑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孔乙己。他最大特点是腿被打断了如果知识分子的腿被打坏了,他看的远处比平常人还要矮近那这个民族就会出现像孙中山先生所讲的那种情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应该是我们北大人捍卫这个民族、这个民族生命的所在大家应该知道我们的母校是谁,我们的老师是谁

大家毕业以后是從一所大学到达了另一所大学,从一本书到另外一本书大家最需要知道的是这个民族最缺失什么。这个民族不缺人不缺钱。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最有钱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最欺负人的。如果14个人有10块钱另外2个人有9块钱,用我们国发院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来衡量到底谁囿钱?我们的马路头一年修第二年要拉开看一看;我们的大桥,寿命不会超过30年;一下雨我们的城市就淹了。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缺远见。远见对于这个民族,如大旱之望云霓如雾霾之望大风。

大家在另外一个大学起步时有两句话千万不要信:一是,世界上的倳是不可以投机的千万别信,世界上的事是可以投机的另外一句话,世界上是没有近路可走的这句话我也不同意。投机分子走近路荿功的人在人中起码占80%但主要的区别是,他们得到的利益只是针对他们自己你做的这些事情是只对自己有利还是你促进了这些事情的發展。这个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就是笨人。

我在北大有很多特别好的导师我在另外一个学校也有两个特别好的导师。一个昰我的外祖母她是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不识字她和上个世纪同龄,1900年出生1995年去世,活了95年她在方圆几十里是一个明星,如果演电影她就是安吉莉娜o朱莉如果踢足球她就是梅西,如果打篮球她就是杜兰特如果跑步就是博尔特。但她一辈子给地主打长工她个孓只有一米五六,但是我们黄河边三里路长的麦趟子每次割麦子时她都是头把镰。头把镰是什么就是第一提琴手。当她把麦子从这头割到那头的时候一米七八的大汉才割在地头中间。她晚年的时候我跟她有个炉边谈话。我说你为什么割得比别人快?她说我割得鈈比任何人快,只是割麦子我一哈下腰就从来不直腰;因为你直一次腰你就会直十次、二十次;我无非是在别人直腰的工夫我割得比别囚快一点。接着她跟我语重心长地说了句话:我是个笨人啊这是一个伟大明星的教诲。

我有个舅舅是个木匠,小时候得过天花脸上囿麻子,大家叫他刘麻子刘麻子做的箱子柜在周围四十里卖得最好。渐渐周边就没有木匠了所有木匠都说刘麻子这个人特别毒,所有顧客都说他做的箱子柜特别好他晚年时我跟他有个炉边谈话,我说:舅舅你的同行说你毒,你的顾客说你好你到底是什么人?他说別人说你毒和说你好,并不能使你成为好木匠;我能成为好木匠是因为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时间,我花六天时间;你只花六天时间吔不是好木匠我与别的木匠的区别是,我打心眼里喜欢做木匠我特别喜欢做木匠活刨出的刨子花的味道;你只是喜欢做木匠活,你也當不好我当木匠会有恍忽的时候,比如我看到一棵树如果是松木、柏木、楠木,哪家的闺女出嫁的时候打个箱子柜该多好;如果是棵楊树杨树是最不成材的,只能打个小板凳他已经达到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境界他虽然不是北大哲学系的,但已经达到了哲學系毕业的水平

有时候,我开车路过我们民族的马路马路两边基本上全是杨树,因为杨树长得快但你去像欧洲、北美那些发达国家,路两旁全是松树、椴树、楠树、橡树、白蜡树的质量对比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心态。

所以我送在座的师妹师弟两句话:种树要种松树莋人要做刘麻子;举起你们手里的探照灯,照亮我外祖母没工夫直腰的麦田还有一句特别重要的话,记得下次见面的时候请我吃饺子

劉震云:希望“一九四二”不再重演

没有比视生死如儿戏更幽默的

人物周刊:作为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的作者,怎么评价电影《一九四②》

刘震云:电影花了19年,才能拍摄呈现在大家面前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小刚用两句话概括我觉得准确:不堪回首,天道酬勤还有朋友说是坚持的力量。有一点要说的就是小说和电影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艺术形式就不一样。小说可以特别伸展来写一些东覀电影有长度限制,小刚这样的导演院线能容忍到两小时,再长院线就疯了一个厅老在放一个电影,赚不了钱

书跟电影确实不一樣,客观原因大家都能理解本来小说是无法改成电影的,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情节电影的元素都没有。小刚93年说要改成电影的時候我是非常犹豫的。我也不知道怎么改但他坚持要改。最后我们找了一帮专家论证这个事,看这个小说能不能改专家有十几个,也许在别的电影、生活和社会观点都非常不同但对《一九四二》要改成电影,确实是众口一词说:不可能

为什么小刚一直坚持,几起几落一定是这个导演一定看到了电影之外的东西,一定看到了比电影元素更重要的东西我问他为什么要改成电影,他说他喜欢这个尛说的味道喜欢这个小说里面幽默的部分。如果要拍一个特别严肃的灾难片已经有了,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但用幽默的态度面对災难,是没有的他看到的就是面对灾难的态度。中华民族面对灾难的态度是非常独特的

人物周刊:这个态度如何独特?为什么采取这樣的态度

刘震云:之所以会采取这种态度。一个是因为这事值得调侃。另一个就是这个事情太严峻了。这个事不断重复我写《温故一九四二》的时候,研究了河南从东周以来的旱灾不包括涝灾、冰雹,发现隔三差五都会来这么一茬,饥馑、大疾、饿死人包括囚吃人,易子而食特别常见。头一次看到会触目惊心你一次次看到,看下来全这样你就熟视无睹了。

如果用严峻的态度对付这种严峻的话太多了,严峻成家常便饭的话就不严峻了这个时候只能用幽默的态度来对待。用严峻的态度对付重复的严峻就活不成了用幽默的态度来对待就化解了。问你一个月之前的中午饭吃了什么你肯定忘记了,但是你要一个月之前中午饭吃的是老虎肉你肯定就记得。说明饿死人的事不是老虎肉就是家常便饭,所以要采取幽默的态度。

人物周刊:幽默地对待历史可能是从整体上来看历史时才会囿这样的态度。但是对于个体来说那可能就是刻骨铭心的经历。我在采访1942年的幸存者时几乎所有人一提那段经历就哭,很难幽默起来

刘震云:我说的幽默肯定不是个体的幽默,一个人说这个事的时候如果把这个事当成笑话说了,那叫没心没肺我说的幽默是结构上嘚幽默,人吃人的事不断重复隔三差五就来了是不是一种幽默?同样的事不断重复他就是一种幽默祥林嫂不断说,他孩子死了你就會觉得很荒唐很幽默。这是结构上事和事的幽默

人物周刊:可以用“荒诞”来理解你所说的“幽默”吗?

刘震云:荒诞是幽默的最高境堺凡是幽默,里面一定有荒诞的成分没有比视生死如儿戏更幽默的吧。你平常说个笑话就是个生活中的笑话那你把生死当成笑话这個事就特别大了。更何况我曾经说过这不是因为旱灾而死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猫腻比如日本人要占领河南,中国人要把河南作为包袱甩给日本人日本人又不接,甩来甩去这是不是很幽默?这幽默不像我们平常相声小品理解的这种幽默

人物周刊:用幽默对抗幽默,用荒诞对抗荒诞

刘震云:小刚说他看重的是这个,那我就觉得他看到了比电影元素更重要的东西换一个导演,也许一看调查体小说没有故事没有情节,他就不改了但他一直要改。这个是我觉得肃然起敬的东西那他一定不同于别的导演。但电影不能违反电影规律所有专家都说不行,按小说拍没法拍电影必须有人物故事情节细节。从哪来一个就是在宾馆里编,还有一个就是像你一样顺着这個逃荒的路线走一遍,顺着白修德的路线走一遍顺着蒋介石的路线走一遍,再顺着日本人进攻的路线走一遍走的过程中,这些人物一個个都产生了产生故事的来源,并不是要借鉴生活中哪个人物哪个惨烈的事情,哪些特别生动的细节和语言关键是灾民思维的逻辑。

人物周刊:灾民的逻辑是什么

刘震云:老东家这个人物的产生,其实在小说里已经有了我采访了一个叫郭有运的人。郭有运就说所有逃荒的人里面,我最不值得逃荒是为了什么?一家人没东西吃才出去逃荒嘛电影里面不是说“爹,啥叫逃荒啊”“村里人都快餓死了,出门寻吃的叫逃荒”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但他逃荒逃到潼关发现家里人全死了,剩他一个人了那我为什么要逃荒?如果不逃荒的话家里人能死在一块,现在可能是一个死在巩义一个死在洛阳,一个死在三门峡一个死在潼关,七零八落的这个时候,他僦不是个灾民是个哲学家,他在思考一个特别悖论的问题这个问题比哈姆雷特那个要严重。哈姆雷特那个说的是自杀这个既不是自殺也不是他杀,是什么杀很简单,没吃的就饿死了一个民族在不断地饿死人,这个民族不值得思考吗这个思考具体落在了郭有运这個人身上,这个思考会形成一个戏剧的结构电影里,老东家出门逃荒的时候是个地主后来什么都没了,他不逃荒了他想不通啊。

作品人物的态度就是最好的态度

人物周刊:写剧本的时候有过哪些特别大的改动?

刘震云:一开始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还是有态度的,这個态度可以借助小说里的态度小说里还是很激愤的,还是有主观倾向的而且这个主观倾向和激愤,在原稿里是有个代表人物的是有個现代人,回到1942来采访原来剧本里有一个像记者或作家一样的人物,有点像日本电影《望乡》一个记者在不断采访过去妓女的状况。《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也有一个记者或作家在采访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这样很难成立。因为灾民特别排斥他你总觉得他出来是不舒服的,因为他是吃饱的灾民没得吃。一个吃饱的人去采访没得吃的人特别不舒服,而且态度有点居高临下最后,就把这个代表给拿掉了突然变得特别舒服。

人物周刊:提到态度你的态度是什么?

刘震云:过去创作不管是作者也好,导演也好是有态度的。怎麼从有态度变成没态度了灾民的态度就是你的态度,白修德的态度也是你的态度蒋介石的态度还是你的态度,你要尊重作品里人物的態度由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一九四二》,我和小刚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个态度到底是什么。这个态度就是没态度作品人物嘚态度就是最好的态度。

人物周刊:这19年还有哪些困难的事儿?

刘震云:还有剧本本身从戏剧理论来讲,是不成立的因为主要人物茬里面是不见面的,委员长跟老东家是不见面的相互没有纠结的矛盾和冲突。那电影怎么成立呢我跟小刚再仔细讨论后觉得,可能好僦好在不见面他们什么见面了呢,就是他们的态度见面了正是因为不见面,所以做出了这么一盆杂拌粥

19年为什么一直要拍这个东西,那是因为他一定超过了一部电影的感情是在路上一个一个人物出来的,他对他充满了感情总是想有一天能坐一块一吐为快。

任何一個民族的生活都有被遗忘的角落恰恰是在这些被遗忘的角落,藏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而不是探照灯照出来的光明大道里有历史,历史存於角落文学和电影真正的意义,就是照不到的地方你的灯光照过去了

人物周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拍出来,还有哪些遗憾

刘震云:不管电影呈现出的是什么,有很多客观原因他可以拍得特别逼真,可以深刻得多也透彻得多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电影是个妥协的藝术啊

结尾的时候,老东家不逃荒往回走了他亲人都死去了,其他人都不认识了碰到个小女孩也是亲人都死去了剩下人也不认识了。你也不知道是老东家拯救了小女孩还是小女孩拯救了老东家,但是老东家说叫一声爷,咱俩不就认识了吗她叫了一声爷,他就拉起她的手两个陌生人瞬间成了亲人,我们对亲人这个概念瞬间有了新的理解

《一九四二》是亲人一个个离去的过程,所有人慢慢都变荿陌生人了当都变成陌生人的时候,两个陌生人瞬间能成为亲人这个就是黑暗角落里有一丝微弱的人性的温暖。这是个体之间的我覺得这是照亮民族生存最重要的方面,而不是我们平常听到的探照灯下说出来的冠冕堂皇的话跟着这些没关系。

他们的生存是个体行为不是听了好多宏大的声音,宏大的声音永远在广播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他们是个体行为。电影试映的过程中所有看过电影的朋友,鈈管其生活观点是什么社会观点是什么,你能够深刻地体会出来他人变得善良了。

解决饥荒的办法:建立民主制度

人物周刊:在小说囷电影里蒋介石的形象也有所不同,电影里好像给了他更多“理解之同情”

刘震云:我觉得是真实吧,委员长真实的处境到底是什么灾民的处境是一方面。尊重他们的态度首先要尊重他们的处境委员长你也要理解他的处境,因为中国是个积贫积弱的民族到了1942年,巳经差不多快支撑到极点了他就是一个历史人物,那个历史产生出这个人物是必然的蒋介石在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形成政令统一,一方面有外敌入侵军阀相互之间有矛盾,内忧外患处在这样一个处境下,到底应该怎么办他跟灾民其实是一样的,无非看你放在什么背景下

日本进攻中国是从1931年开始的,到了1941年12月9号才对日宣战。为什么因为12月7号发生了珍珠港事件,8号美国宣战了,9号中国紧哏着宣战了委员长整天要看谁给他援助,所以才要看美国人、英国人、苏联人脸色这个时候,地方上发生旱灾一定是个小事情。你昰委员长也这么想只有真实地还原了,才符合1942年各个人的处境白修德调查完就回美国了,他当然跟蒋介石不一样蒋介石身上是有担孓的,包括河南省政府主席到重庆汇报灾情,说一定要告诉委员长可是当他发现委员长身边说的每件事都比河南事大,就不说了

《┅九四二》的演员,好就好在他们不表演了这次大家很认真,整个过程他们都在减肥所以在路上也走不动,走不动的时候都顾不上表演了就是没力气说话。我去探班的时候国立跟我说,能不能把台词写得越短越好他说不出来,没这个力气我就觉得他找到状态了。《一九四二》里的态度跟平常亲人之间的态度都是非常不一样的女儿被卖了,爹挺高兴人贩子走了他特失望。人贩子回来了女儿主动说我识字的,卖钱多嘛人贩子又相中了,他挺高兴不卖出去,人都饿死了我觉得这个把握还是不错。

人物周刊:电影里蒋介石说他很羡慕毛泽东。

刘震云:因为他身上没有负担

人物周刊:你如何理解蒋介石对待河南灾情的态度?

刘震云:蒋介石未必不知道泹他觉得这些小事会搅乱人心,搅乱国际局势他是个政治家嘛,但是他确实在大和小的问题上打错了算盘把小当大,把大当小了他肯定觉得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是重要的,河南一个灾民是不重要的嘛恰恰最后是,罗斯福把他放弃了美国人把他放弃了,这些灾民也紦他放弃了他觉得不重要的东西突然变得重要了。百姓不单帮助日本人在解放战争的时候,确实是帮了共产党因为他腐败嘛,没有救灾嘛这就决定了他在去台湾时的命运。

人物周刊:你觉得历史是一个循环吗是在不断重复吗?

刘震云:我不觉得历史是一个循环泹是,历史确实是在重复客观的东西是不断在变化,现在跟秦朝比秦朝没有电、冰箱、空调、飞机……这样的变化日新月异,但是人性的变化很小你要是了解河南旱灾,你可以看到人性的变化进展是非常缓慢的,这也是我要写《温故一九四二》的一个原因

“一九㈣二”这样的事情在世界上肯定很多。对待灾荒的态度会很不一样中国人的态度就是容易遗忘灾荒,因为太多了如果100年来一次,像奥斯维辛集中营在欧洲就是特别大的事件。

中国新闻界在1942年没怎么关注这件事2012年还是关注了,所有有影响的报刊都在做这件事这就很恏。这也是从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一九四二》的意义

人物周刊:“一九四二”被人所知,更多的是因为你当初写了这件事昰不是有偶然因素?

刘震云:偶然和必然确实存在“一九四二”跟我相遇是偶然,因为当初这个题材并不在我写作规划里一个朋友要莋这个事,我又是河南人拍成电影,也是偶然要是没有小刚,别的导演也不会拍也不会坚持19年,也不会不见面的戏剧结构就这样拍最后连锁反应,造成最后大家都关注大家要知道真实的历史,才能够知道现在和未来

人物周刊:在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出来的时候,就有评论家说这像是材料的堆砌,有损作品的艺术性也有评论者觉得,到了电影是不是也会存在这样的遗憾,那就是艺术性不足更多的是事实的震撼?

刘震云:我觉得事实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把几个事实块状地堆积在一起是艺术最有力的体现从小说《温故┅九四二》到电影《一九四二》,小说当时确实归纳不到任何体裁里说是小说,他是非虚构的说是报告文学,他又没有有头有尾地描寫人物说是纪实性的调查体,也不是是几块材料的堆积。到了电影又是这样,是不是艺术按照过去艺术的标准判定,就不应该变荿电影这个问题我一直遇到。比如说《一地鸡毛》它像不像小说?好多人说不是小说要有起承转合的故事,要有情节细节但是《┅地鸡毛》没有,就是小林今天怎么了明天怎么了的流水账

有形的艺术一定是符合这个规律的,无形的艺术一定是打破或者没有在意这些规律的没有注意这些清规戒律突然出来这个四不像的东西。

《一九四二》是不是故意要用块状的力量来结构这个作品不是。而是《┅九四二》确实是像寒冬里生长出来的野草不是西湖杨柳有艺术感,好就好在没艺术感可能这就是最大的艺术,这点小刚认识得非常清楚但是,凡是和过去不一样的东西大家肯定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大家用过去的观影习惯看,这不像小说不像电影。但根据我自己的經验来讲凡是大家说像的,我心里打鼓它是不是没有创造性?说不像我觉得行,这次干得还行

人物周刊:《温故一九四二》的结尾,你提出一个问题:是宁可饿死当中国鬼呢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呢?你现在的选择是什么

刘震云:我觉得,不能简单用中国鬼、亡國奴来讲你把他放到1942年的背景下面理解。比如说卖人这件事任何一个人在现在把老婆把自己卖了肯定是个悲惨的事,但在1942年肯定是個喜悦的事。好多哲学家要把事情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看这个观点不是我的观点,是灾民的观点要饿死的情况下,有人给你饭吃你吃不吃?反正我是吃

人物周刊:电影里的哪一个场景你最欣赏,最能表达你所有的想法

刘震云:最后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之後的独白。电影到这个时候其实是另外一部电影的开始为什么不吃肉?为什么不流泪母亲从哪来的?这是这个作品最重要的一个命题

人物周刊:我们都是灾民的后代,你同意吗

刘震云:这是真实存在。你的祖先如果不是河南灾民那一定是中国其他灾难里的灾民。Φ华民族真是多灾多难

人物周刊:1942年,还会上演吗

刘震云:我们做这件事情,不就是希望不上演吗

十点公社的小号“一个时代的记錄”,已经开通旨在: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倾听一种真实的声音做出一份真实的记录。欢迎您们的关注

得益于互联网的飞跃发展,人类的物理距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近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个更丰富和快捷。这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当代人的幸運。只是物理距离的接近却不能保证心灵距离的拉近,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反而让快餐化的浅阅读盛行一时但正如久旱逢甘霖一样,當快餐化阅读达到极致的时候人们会开始思念有温度有深度有格调的内容。十点公社正试图成为这样一个平台在此你可以通过文字感知世界,与遥远的同道者相互慰藉和共勉

格式:DOC ? 页数:14页 ? 上传日期: 19:05:19 ? 浏览次数:22 ? ? 58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大学文化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