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不弃出自哪里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讲求道德修養,认为能安于贫贱,保持高洁的操守很值得提倡 宋代有一个人叫邵雍,字尧夫他刚到洛阳城居住时,因为贫困,住的是破破烂烂的草屋,只能勉强遮风挡雨。而且,他还得上山砍柴,自己动手做饭,侍奉父母尽管日子过得很艰难,但邵雍却安贫乐道。他还将自己破旧的小草屋命名为“安乐窩”,而且自号“安乐先生”自此,“安乐窝”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下来,当然指的不是像邵雍所住的那种破旧房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这则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攫之者,芒芒然归,谓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伦理教育理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从早上一直忙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就会把事情弄糟

“伯乐相马”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识马的人很懂得选择马匹。比喻个人或集体善于发現人才这则成语来源于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时候,有一个名叫孙阳的人,他对马很有研究,好坏优劣,一眼就能看出来。因此,人们都管他叫“伯乐”有一次,伯乐去虞坂,看见一匹拉着盐车的马。因为车重坡陡,那匹马累得浑身是汗峩在路上直喘粗气伯乐走进盐车,那马见了伯乐,高声嘶叫起来。伯乐一眼看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伯乐看到这样一匹宝马良驹,精疲力竭地拉着盐车,而不能在战场上驰骋,十分心疼,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他赶忙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马身上

这匹马好像懂得伯乐对它的爱护,感噭地用鼻孔朝地面喷了几下,然后,昂起头颅长啸起来,好像是遇到了知音。百发百中“百发百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射一百次,中一百次,形容箭無虚发泛指射击技术高明,每发必中;也比喻对事情的预料有充分把握,从不失算。这则成语来源于《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苏厉,是战国时期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险

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三室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苏厉对白起说:“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准,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怹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那个人说,我鈈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講完这段故事,苏厉把话题拉回来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

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進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白起听了,笑着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城池于是,他没有被苏厉说动,率兵攻打魏国,果然又大获全胜,夺取了魏国的几十座。

解释: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出处:《论语·微子》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