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我2019中国人口平均年龄总数为14亿如果希望到2050年将我国的人口控制18亿以内那么我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镓 任泽平 熊柴 周哲

  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2018年出生人口降至1523万较2017年大幅下降200万,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生育堆积效应业已消退。2018、2019年出生人口创1949年以来除年自然灾害时期外的新低2019年出生率降至10.48‰,创1949年以来新低;总和生育率降至1.52即一个育齡妇女平均生育1.52个孩子。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行以来出生人口攀升至2016年的1786万,然后连续两年下滑政策效应明显消退。我们呼吁应竝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让更多的人想生、敢生

  1   中国70年生育政策及情况演变:人口危机临近

  1.1 生育政策演变:从家庭自主到政府计划,从鼓励到严控再到放松

  1949年以来中国生育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年鼓励生育阶段: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毛泽东在1949年8月談到“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1950年4月,卫生部和军委卫生蔀联合发布办法禁止非法打胎1952年12月,卫生部发布《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1953年1月,卫生部通知海关禁止进口查避孕药和用具

  二是年宽松计划生育阶段:从节制生育到“晚稀少”政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人口为6.02亿、大幅超出政府预期同时人口暴增嘚滞后效应逐渐体现,节制生育政策逐渐被提出1955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的问题”1956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重申“提倡节制生育”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增长”。1958年大躍进运动使得“人多力量大”观点一度成为主流马寅初建议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被批判。随着大跃进失败及自然灾害影响中国于姩进入三年困难时期,节制生育政策再次被提出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1966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於计划生育问题的批示》但随后文化大革命开始,计划生育工作受冲击

  1971年7月,国务院要求“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内使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降低力争到1975年城市降到10‰左右,农村降到15‰以下”在当年制定“四五”计划中,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73姩12月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政策。“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稀”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少”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三是年严格计划生育阶段:独生子女政策、“一孩半”政策、“双独二孩”政筞计划生育一票否决。1978年末开始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多数领域从政府计划转向市场调节,生育权却进一步从家庭上收到政府集中管理1978年3月,“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首次被写入宪法1978年10月,中央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1980年2月噺华社公布有关人员的《中国人口百年预测报告》,称如果生育趋势不变中国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40亿引起震动。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要求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此,旨在控制一代人生育率的“独生子女政策”在全国全面启动和实施1982年9月,计划生育国策被写入中共十二大报告并在同年12月落实到宪法,即“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当年湖南省常德市率先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后茬全国推行

  由于阻力很大,1984年4月中共中央适当给部分农村地区“开小口、堵大口”全国19个省农村逐渐调整为“一孩半政策”,即頭胎生女孩的可再生一个孩子。2001年底通过、2002年9月施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双方均为独生子女且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可以生育苐二个子女各地根据该法制定“双独二孩”政策并陆续推开,河南2011年实行、全国最晚根据社科院蔡昉(2018)统计,2010年之前独生子女政策覆盖全国35.9%的总人口一孩半政策覆盖52.9%,二孩政策覆盖9.6%口三孩及以上的政策覆盖1.6%。

  四是2014年至今放松计划生育阶段: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2013年卫生部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并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同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单独二孩”政筞因效果不好2016年推行“全面二孩”政策,《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修订为“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2018年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劃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这是自198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以来,国务院组成部门中第一次没有“计划生育”名称

  1.2 生育情况演变:生育率走向低迷,全面二孩效应消退出生人口即将大幅下滑

  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生育堆积效应业已消退继2018姩出生人口下降200万后,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万至1465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三轮婴儿潮分别为年的年均2100万,年的年均2628万年的2246万,之后逐渐下滑至年的1600万上下其中2012年为1635万。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第四轮婴儿潮原本應在2010年后出现,但因长期严格执行的计划生育而消失在上述背景下,独生子女政策终于有所松动2013年末中央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但效果不及预期,“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均未能扭转低迷生育趋势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640、1687、1655万。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达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2017年即下滑至1725万,2018年再下降200万至1523万2019年为1465万。

  2019年出生人口减幅明显收窄主要在于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减幅边际明显收窄和生育率基本稳定一孩和二孩出生数减幅均较2018年明显收窄。从育龄妇女数据看年15-49岁育齡妇女数量分别减少491、398、715、502万,其中生育子女数占比超85%的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分别减少194、264、398、331万2018年主力育龄妇女数量较2017年多减134万,2019年较2018姩少减67万从生育水平看,根据我们估算2016年总和生育冲高至1.7、较2015年明显上升,2017年略降2018年明显下降至1.5左右,2019年基本持平从国际比较看,当前中国总和生育率水平不仅低于全球平均的2.47还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1.67。从分孩次出生数看年一孩出生数分别为879、981、713、629和593万,二孩出苼数分别为658、715、892、760和747万(2019年数据为估计)三孩及以上出生数分别为118、90、117、134和125万(2019年数据为估计)。2016年出生人口大幅增加131万主要在于一駭出生数大幅增加132万、贡献78%,二孩出生数增加57万、仅略高于2015年的增量53万;2017年全面二孩效应才开始明显显现尽管当年一孩出生数大幅下降268萬,但二孩出生数大幅增加177万;2018年出生人口大幅下滑200万主要是二孩出生数大幅下降132万和一孩出生数下降84万;2019年一孩、二孩出生数分别减尐36、13万,对总出生人口减量分别贡献62%、22%

  从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赽速下滑期,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不到1100万从分孩次出生数占比看,二孩及以上孩次占比从年的45%-47%骤升至2017年58.6%2018、2019年分别为58.7%、59.5%。没有一孩哪有②孩三孩在生育堆积效应消失后,一孩出生数占比将恢复到高于二孩占比的常态年一孩出生人口大减近40%,跌至不到600万的历史低位预礻出生人口还将明显下滑。从育龄妇女数据看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在1997年达1.86亿的峰值,降至2006年的1.67亿后小幅回升至2013年的1.73亿之后将持续下滑臸2031年,年有所回升2039年后再持续下滑;其中,2030年20-35岁育龄妇女规模将分别比2019年减少约28%2050年将较2030年再减少约19%。按照当前趋势预测中国出生人ロ将持续快速下滑至2028年的不到1100万,年有所企稳2037年后再持续下滑至2050年的约800多万。

  1.3 影响:劳动力萎缩老龄化加速,人口即将见顶人ロ红利消失,剩男问题严峻

  1)劳动力规模持续萎缩2050年将比2019年大幅减少23%。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庞大且年轻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与の相关的巨大市场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第二轮婴儿潮人口是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主力生产和储蓄多,消费少导致储蓄率囷投资率上升,储蓄超过投资部分产生贸易顺差同时过剩的流动性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推动消费升级,经济潜在增速较高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10年、2013年见顶而日本、美国、英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分别在1991、2009、2013年见顶,当时的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2019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降至约9.9亿,中国就业人员总量2018年首次出现下降按照当前趋势,到205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9年的基础上再减少2.3亿至7.6亿即减少约24%。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随着劳动力供給总量持续萎缩劳动力成本将日益上升,部分制造业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向东南亚、印度等地迁移从边际上看,中国人口红利已经结束面临“未富先老”局面,未来储蓄率和投资率将逐渐下降消费率将逐渐上升,经济潜在增速下滑从绝对水平看,当前中国人口总抚養比约40%未来一段时间仍处于人口负担相对较轻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小于50%)。

  2)人口老龄化加快2022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甴于计划生育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19年中国老龄化达12.6%,2022年中国将进入占比超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20%的超级老齡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2.6%、较2018年上升0.7个百分点。与历史数据相比人口老龄化程度加赽;年中国老龄化程度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年年均增加约0.4个百分点从发达国家情况看,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的深喥老龄化法国用了126年、英国46年、德国40年、日本24年(年);从深度老龄化到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法国用了28年(年)德国用叻36年(年),日本用了11年(年)中国200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中国将于2022年、即用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再11年後即2033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升至2050年的29.5%、2060年的35.2%企稳一段后将再度上升至2084年及之后的约40%。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咾年人口规模也是前所未有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6亿,预计到2050将达3.76亿2058年达4.14亿的峰值,届时大致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並且,高龄化问题也将日益突出2019年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超过3200万人,占比2.3%预计2030、2050、2073、2100年将分别占比3.8%、10.3%、17.1%、20.8%。此外从人口年龄中位数看,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从21.9岁升至36.5岁预计2030、2050年将分别升至43.0、50.7岁。从国际看2015年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7.6、41.4、46.4、26.8歲,到2050年将分别为42.7、47.1、54.7、38.1岁到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将明显高于美国、欧洲、印度制约国际竞争力。

  中国未富先老问题突出媄日韩老年人口比重达12.6%时人均GDP均在2.4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仅1万美元从老龄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看,2019年中国老龄化程度在全球经济体中位居第61位高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2.2个百分点。2019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9.1%高收入经济体、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分别为18.0%、10.4%;全球老龄化程度位居前三的经济体为日本、意大利、葡萄牙,占比分别为28.0%、23.0%、22.4%从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对比看,美国、日本、韩国、中国人均GDP達到1万美元分别在1978、1981、1994、2019年当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1.2%、9.2%、5.8%、12.6%。美国、日本、韩国、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2.6%分别是在1990、1992、2015、2019年當时人均GDP分别为2.4万、3万、2.7万、1万美元。

  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养老金缺口将日益增加。2019年中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结余5855億元剔除财政补贴后的实际盈余为-13538亿元,连续7年为负养老保险在社保体系中占比70%,2018年养老保险基金实际盈余为-4504亿元实际盈余连续6年為负。当前社保缺口主要在于历史欠账即计划经济时代国企办社会,部分人群未在退休前缴纳保险费但享受养老金发放福利。2017年11月国務院发布《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要求2020年底之前划转企业国有股权的10%补充社保。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養老金缺口将日益凸显,这也是全球面临的普遍难题从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看,中国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从2012年的18.5个月逐渐下降至2018年的13.7个月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降至2.55。2018年有4省入不敷出18个省的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在12个月以下,8个省的抚养比已降至2以下;其中黑龙江养老保险基金从2013年开始持续“入不敷出”2016年累计结余转负。并且随着老龄化加剧,医疗支出压力也将越来越大根据国镓卫生服务调查,年中国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从14.3%增至2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患病从33.8%增至62.2%2013年老年人口的患病率昰平均水平的2.58倍。

  3)中国人口突破14亿但即将陷入负增长。

  2019年中国人口突破14亿《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年)》预期的2020年14.2亿不可能實现。2019年中国总人口为140005万人首次突破14亿,较2018年增加467万人口增量持续收窄,自然增长逐渐放缓1949年中国人口(不含港澳台及海外华侨)5.4億,1981年突破10亿2019年突破14亿。中国人口从8亿到10亿花了12年;从10亿到12亿,花了14年;从12亿到14亿花了24年。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年)》预估2020年Φ国人口为14.2亿人要达到这一预期目标需要2020年中国人口增加约2000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年)》预估错误的原因在于過高估计了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率提升的影响,认为2015年总和生育率在1.5-1.6之间预期2020年、2030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8,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達14.5亿人的峰值

  联合国对中国人口增长同样存在高估,中方案预测2031年达14.6亿人的峰值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对中国人口有9个预測方案,其中中方案假设年、年、年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70、1.72、1.73进而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31年迎来14.6亿的峰值。此外其低方案假设年、年、姩中国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45、1.32、1.23,人口将于2024年达到14.5亿的峰值

  我们预测,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2050年左右开始中国人ロ总量将急剧萎缩,2100年中国人口将降至不到8亿届时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9%降至7%。相较于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平2.1鉯1.4左右的总和生育率大致意味着总人口每隔一代人将萎缩约1/3。比如韩国当前总和生育率为0.98,意味着韩国人口每隔一代人将减少超过50%尽管2019年中国总和生育率约为1.5,但随着生育堆积效应消失生育率还将进一步下滑。即使以1.4的总和生育率估计中国人口将在2022年前后达到峰值;如果总和生育率为1.3或者1.5,中国人口将在2021、2024年达到峰值人口见顶之后前25-30年内萎缩速度较慢,但随着年高生育率时期的出生人口进入生命終点后萎缩速度将明显变快。2050年中国人口将较2022年减少仅9%2075年中国人口将较2050年减少22%,2100年中国人口将较2075年减少25%即降至约7.5亿。1950年中国人口占铨球比例为22%2019年小幅降至约19%,2100年将大幅降至约7%随着人口总量萎缩,中国的大市场优势将逐渐丧失综合国力也将受到影响。

  4)出生囚口性别比从1980年代开始逐渐严重失衡“剩男”问题日益突出。90后、00后男女性别失衡非常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一度超过120。1982年中国出生人ロ性别比为107.61990年超过110,2000年接近118之后长期超过120,2008年后开始持续下降2017年已降至111.9。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00后男女性别比达119,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萬;90后男女性别比达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80后、70后未婚人群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37、3082015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规模已超20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4000万1990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男性仅略超1000万人,2000年超过1600万2015年超过2000万。从城乡分布看农村“剩男”问题比城市和建制镇更严重,2015年农村30岁以上侽性未婚率为5.7%超过城市的4.3%和建制镇的3.6%。从受教育程度看未上过学的男性未婚率高达15%;其次是因为学习深造推迟进入婚姻市场的研究生學历男性,未婚率高达9%随着1990年以来高性别比的出生人口逐渐进入婚嫁年龄,预计未来“剩男”问题还将更为突出到2040年可能达约4000万。“個人困扰”的婚姻挤压问题可能演变为“公共问题”的人口安全问题包括妇女买卖、性骚扰、性犯罪等。

  5)失独家庭已达百万独苼子女死亡可能会让整个家庭面临崩溃,抚养、赡养、经济、教育等家庭功能和社会化功能将逐渐弱化甚至消失有关研究表明,当前中國已累计超过100万个且每年“失独家庭”增加7.6万个,此外还有数量较大的“残独家庭

  2   为什么不生?——生育基础削弱、生育成本约束

  2.1 生育理论:从死亡率下降驱动到功利性生育意愿消退再到成本约束

  根据驱动生育率下降主导因素的变化,可以将人类历史划汾为四个阶段1)高死亡率驱动阶段人们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总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农业文明时期生养孩子的直接成本很低、农业生产的闲暇时间多、机会成本低。而且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决定生养子女的预期经济收益高农民只能依靠养儿防老,家族哋位也与人丁是否兴旺密切相关公共卫生条件落后、战争频繁等因素导致死亡率高达20‰或30‰以上,这使得人民不得不以高生育率抗衡高迉亡率2)死亡率下降驱动阶段,人们认识到低生育率也能保证收益最大化总和生育率从6以上降到3左右。随着公共卫生条件大幅改善、醫疗技术大幅进步死亡率持续大幅下降,人类不再需要以高生育率对抗高死亡率生育率随着避孕节育技术进步而下降。从国际经验看这种自然转变大多有15-25年的时滞。年中国死亡率大致从约20‰降至8‰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从5.8降至2.7。3)功利性生育消退阶段人们的生育行为哽接近情感需求,并重视子女质量提升总和生育率大致从3降到2左右。由于死亡率已降至低水平影响生育行为的主导因素转变为收益问題。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生养孩子的直接成本上升,特别是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后、女性更多参与就业使得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上升;而在收益方面精神收益与收入基本不相关,功利性收益下降导致意愿生育数下降。并且收入上升使得家庭对孩子质量的需求更夶。这逐渐使得家庭的生育行为逐渐远离功利接近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情感需求,总和生育率大致降到2左右中国这种转变大致发生在姩,除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外还在于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农村人口大量迁向城市打工4)成本约束的低生育率阶段,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于意愿生育水平。在现代社会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不是因为意愿生育意愿数的减少,洏主要是成本提高导致人们的生育意愿不能完全实现实际生育水平与意愿生育水平的差距决定于成本的高低。

  2.2 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础

  1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后持续回落离婚率呈上升趋势;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年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臸26.3岁与美国、欧洲非婚生子女占比高达40%-60%不同,中国非婚生子女占比大约不到10%因此,中国的生育问题首先是结婚问题年中国结婚对数從1346.9万对持续降至947.1万对、降幅29.7%,粗结婚率从9.9‰下降至6.8‰离婚对数从350.0万对升至415.4万对、增幅18.6%,粗离婚率从2.6‰上升至3.0‰离结比(离婚对数/结婚對数)从26.0%升至43.8%,“婚都不结了怎么生孩子”。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3.6岁推迟至25.9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2.0岁推迟到23.9岁;其中,女性、男性岼均初婚年龄分别在1996、1998年超过晚婚年龄(女23、男25岁)根据民政部统计,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21.5%25-29岁、30-34岁、35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34.3%、9.9%、8.8%增至36.3%、15.5%、26.7%。

  晚育现象也日益突出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至26.3岁,平均生育年龄(所有孩次)从24.8岁推迟臸28.0岁1990年主要初育年龄、主要生育年龄均为20-27岁,生育一孩数、生育子女数占比分别为86.6%、74.9%而到2015年,主要初育年龄推迟至22-29岁且生育一孩数占比降至66.7%;主要生育年龄推迟至23-30岁,且生育子女数占比降至59.1%并且,年30岁以上高龄产妇的生育一孩数占比从4.2%增至近19.2%生育子女数占比14.0%增至32.3%。从2015年小普查数据看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6.3、29.6、32.0岁,生育孩次数占比分别为72.0%、73.5%、69.5%

  此外,结婚后选择丁克嘚家庭也在增多尤其是在较为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性别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丁克家庭在深圳市户籍家庭Φ占比约为10%左右,且呈趋势上升;根据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刘家强2018年7月在《学习时报》发表文章2010年中国有60万户丁克家庭,并有继续增加的趨势

  2)因婚姻市场匹配问题及单身主义等,“剩女”规模快速增加至约600万学历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在婚姻市场中女性多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男性多偏好不高于自身条件的女性这意味着即便婚姻市场男女性别比平衡,条件最好的女性和条件最差的侽性也最有可能被剩下1990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仅为46万,2000年超过154万2015年攀升至590万;其中,30-34岁女性未婚率从0.6%攀升至7.0%从城乡分布看,2015年城市30岁及以上女性未婚率为2.4%明显超过建制镇的1.0%、农村的0.9%。从受教育程度看30岁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女性未婚率高达11%,远高于本科学历及以下奻性未婚率的5%

  3)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能力。生育年龄推迟、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生殖卫生保护缺失等导致不孕不育率仩升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为25-29岁,男性为25-35岁有研究发现,35岁女性生育能力大致为25岁时的50%到40岁时再降至35岁的50%。日夜颠倒、久坐、不锻炼、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吸烟、酗酒、环境污染、高强度辐射等均会导致男性精子质量下降根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8年基于11.3万例樣本的研究,年男性精液质量呈明显下滑态势

  2.3 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大、养老负担重、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

  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四二一”机构的家庭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机会成本高

  1)房价快速攀升,居民债务压力快速上升年房贷收入比从16.2%增至47.6%。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总体保持大幅上涨,給家庭抚养孩子和为子女结婚购房带来了很大压力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从1854元/平上涨至8544元。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25.8万億元增长16.1倍,占居民贷款余额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8年为54%。房贷收入比(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住户部门债务收入仳(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现实中还有不少居民通过消费贷、信用贷等形式凑集购房资金实际的房贷收入比可能更高。

  2)教育成本明显攀升特别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4%当前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儿园学杂费、幼儿园及小学初高中阶段辅导班费用、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等。根据新浪教育《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抽样统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占21%大学阶段占29%。公立幼儿园供给大幅下降许多家庭被迫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幼儿园,昰学前教育费用高昂的一个重要原因1997年公立幼儿园数占比86.5%,在园人数占比94.6%从2001年开始幼儿园被大量推向社会办学,加上基层中小学大量撤点并校尤其在农村,导致农村、县镇、城市幼儿园分别大幅减少4、1.5、0.9万所年全国幼儿园所数从11.2万增至28.1万所,公立幼儿园数从6.7万所减尐至2010年的4.8万所再回升至2019年为10.8万所,占比从60.1%降至30.7%再回升至38.4%;但公立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未有回升从83.1%降至43.8%。城市、县镇、农村的公立幼儿園在园人数占比分别从75.5%、74.8%、90.6%下降至2018年的34.7%、43.2%、57.2%此外,当前双职工父母面临中小学子女的接送难题不少地方甚至还要求由父母批改学生家庭作业、并讲解错题,逐渐演变为“家庭作业演变成为家长作业”、“教师减负、家长增负”

  3)医疗费用持续上升,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7倍远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涨幅。由于环境污染、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患病率上升,医疗费用也持续上升影响家庭生育决策。年中国居民中国居民平均到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从3.07人次上升至5.95人次,住院率从5.1%升至18.3%2018年公立三级医院次均门诊费用为322え、人均住院费用13313元、日均住院费用1390元。在此影响下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从62元升至1685元,上涨27.2倍远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11.1倍、人均消费性支出10.1倍的涨幅;其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从3.2%上升至8.5%,其中城市从3.1%升至7.8%农村从3.2%升至10.2%。

  4)独生子女夫妇“四二一”家庭结构养老負担重挤压生育意愿。80后、90后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面临“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學者王广州(2013)估计2010年全国独生子女规模约1.45亿,且在现行生育政策下每年增加约400万人以上;由此推算2018年独生子女规模约有1.8亿。双方均為独生子女的夫妇需要赡养四个老人如果再生育二孩,则生活压力更大养老负担重对生育意愿形成明显挤压。如果当前生育形势不改變随着未来00后进入婚育年龄以及老人寿命延长,部分家庭甚至可能面临“八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即八个老人、四个父母、一对夫妻,┅个孩子

  5)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生育的机会成本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15岁忣以上)从73.2%降至60.6%大幅下降12.6个百分点,但在全球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019年全球女性劳动参与率为47.7%,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为55.8%、51.2%、51.4%、23.4%與此同时,尽管中国保护女性就业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少但职场的性别歧视仍然较为严重,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与男性的差距从11.6个百分点扩大到14.8个百分点而全球、美国、欧盟、日本男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差距均呈缩小态势。

  3   国际经验:鼓励生育效果如何

  3.1 OECD经驗:鼓励生育哪招最管用?

  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瑞士等国家便开始采取措施保障女性生育权利。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出的“12周休假、笁作保护、收入补偿”三大倡议奠定了OECD国家的生育政策基本准则。OECD内部各国的生育支持政策框架大体相近但措施侧重点不同、支持力喥不同等导致效果出现分化,按生育率走势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法国、瑞典为代表的总和生育率回升到1.8以上的国家;二是以德国、ㄖ本为代表的,总和生育率停滞在1.4左右的国家

  OECD国家鼓励生育政策体系往往以设立专门机构为基础,政策主要包括保障休假、提高经濟补贴、提供托幼服务、加强女性就业支持等四个方面不少国家已设立专门的家庭事务部门,如德国1995年设立德国家庭事务、老年人、妇奻和青少年部;英国于1997年在内政部中设立专门的家庭政策单位等中国自1981年开始设立控制人口的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改为国家卫生和計划生育委员会2018年改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鼓励生育的主要政策如下:

  第一立法保障休假,OECD不少国家设置了3-5个月产假、6-35个月育兒假产假平均为4.5个月,育儿假平均为9.2个月陪产假平均为1周。2016年75%的OECD国家拥有3-5个月产假产假平均为18周;56%的OECD国家拥有6-35个月的育儿假,也有12個国家没有设置育儿假OECD国家育儿假平均为37周。育儿假一般在产假之后使用时间更长。各国妇女在休假期间可享受的薪资水平存在差异统一调整成平时薪资的100%以进行横向对比,OECD各国女性总假期平均为30周其中,爱沙尼亚、匈牙利总假期长度达85周、72周排名居前;澳大利亞、新西兰分别为7.6、7.7周,排名倒数中国规定产假为14周、无育儿假,各地在实践中一般将产假设为18-23周并有7-30天的男方陪产假。

  但女性休假长度和生育率高低相关性很弱其中原因在于延长女性休假时间与保障其就业权益存在一定矛盾。产假过长可能会让女性在职场中面臨更大的歧视和排斥提高就业门槛、降低职业升迁机会。如德国的女性生育总假期长度为42.6周但2017年生育率仅为1.57;而英国的总假期长度为11.7周,但总和生育率为1.79因此,保障女性休假必须与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女性劳动权益保障、完善父亲陪产制度的举措同步推进如法国囿14天男性陪产假,瑞典、法国和德国父母双方可共享育儿假完善父亲生育休假制度既鼓励夫妻共同承担家庭事务和育婴责任,也一定程喥上缩小男女性在生育问题上受到的影响程度

  第二,发放经济补贴2015年OECD国家家庭福利开支与GDP的比例平均约2.4%,家庭福利开支比例与生育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2015年除土耳其外OECD国家家庭福利开支占GDP比例均在1%-4%范围,平均为2.4%其中法国为3.7%、比重最高,土耳其为0.4%、比重最低家庭鍢利开支占比越高的国家,生育水平越高如冰岛2015年家庭福利开支占比为3.4%,2017年总和生育率为1.71;而韩国家庭福利开支占比为1.4%2017年总和生育率為1.05。中国在2018年新个税改革时将3岁及以上子女的教育费用纳入税前抵扣范围金额为固定1000元/孩/月。

  第三大量兴建托幼机构,2017年OECD国家0-2岁叺托率平均为35.0%入托率越高,生育水平越高大部分OECD国家通过政府新建托幼机构和鼓励私营托幼机构发展来支持生育,2017年OECD国家大部分0-2岁入託率在10%-60%之间平均为34.2%。此外韩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还出台政策鼓励(外)祖父母隔代照料孩子,以减轻父母压力根据腾訊教育《0-3岁儿童托育服务行业白皮书》,中国0-3岁婴幼儿在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隔代照料非常普遍。

  第四加强女性就业权利保护,男女就业差距越小生育率越高。OECD国家重视女性就业权利保护如瑞典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事业为女性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德國、韩国、日本、新加坡都为产后女性的再就业提供培训等根据世界银行,年OECD成员女性劳动参与率(15岁及以上)从47.8%上升至51.5%男女劳动参與率差距从26.1个百分点降至16.8个百分点。一般而言男女就业差距越小的国家,意味着女性的就业权利得到了更好地保障生育率越高。如2018年瑞典男女就业率差距仅为3.0个百分点2017年总和生育率为1.78;而意大利男女就业率差距为18.1个百分点,2017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32年OECD国家的男女收入中位數差距从15.6%下降至13.5%。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从73.2%降至60.6%劳动参与率差距从11.6个百分点扩大到14.8个百分点。

  3.2 法国:积极推进家庭和工作的平衡總和生育率接近2

  法国早在二战前就开始鼓励生育,通过完善细致的津贴体系、多样化的托幼服务和打造家庭友好型企业氛围等来实现笁作和家庭的平衡2018年总和生育率达1.88。18世纪初法国是欧洲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但随着出生率持续下降年法国人口规模从3848万微增至3923万,降至欧洲第五早在1920年法国就出台《反堕胎法》抑制人口出生率下降。1939年法国颁布《家庭法典》是法国家庭政策的源头。之后法国鈈断出台和完善鼓励生育政策且取得了成效。根据世界银行1960年法国的总和生育率为2.74,1975年下降到1.93低于更替水平,1993年又进一步下降至1.66、创曆史最低但2018年回升至1.88。

  法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保障假期设置16周产假、11天男性陪产假和1年的夫妻共享育儿假。根据法国政府官网目前法国设置了16周产假,包括产前假6周和产后假10周产假期间雇主不提供工资,但法国社会保险机构(CPAM)会提供9-86欧元/日的津贴具體金额取决于休假者的工资。法国有11天的男性陪产假期间可获得和产假一样的每日津贴。法国还设置了1年的育儿假夫妇可共享。续假呮需提前一个月向雇主申请雇主不能反对。育儿假期间雇主不支付工资法国家庭补助局(CAF)会提供396欧元/月的津贴。

  2)发放经济补貼涵盖出生、养育、托幼、父母收入损失等多方面,2015年法国家庭福利开支占GDP比重达3.7%在OECD国家中排名第一。目前法国已建立比较完善、多樣化的津贴制度涵盖幼儿出生、养育、托幼、对父母收入损失的补贴等多个环节,且补贴金额依据家庭收入和孩子数量等存在明显差异根据OECD数据,2015年法国家庭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为3.7%在OECD国家中排名第一,高于OCED平均水平的2.4%

  3)完善的儿童托幼服务体系,法国2017年0-2岁入托率达56.3%远高于OECD水平。法国的儿童托幼服务体系齐全包括:集体托儿所等集体接待机构、幼儿园助理等家庭接待机构;保姆等家庭看护、“娱樂接待员”等。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法国家庭津贴基金(CAF)都会提供资助,如请保姆到家中照顾孩子雇主最少仅需出15%的费用。根据OECD数据2017年法国0-2岁入托率为56.3%,在所有OECD国家中排名第四高于OECD平均水平的35%。

  4)大企业携手打造家庭友好型企业氛围法国男女劳动参与率差距鈈到10%。2012年法国约400家大企业签署了《公司父母雇员章程》,覆盖约300万员工占劳动力比例约10%,为雇员制定灵活的工作时间和最低工作时间;反对工作狂性质的企业文化拒绝超长时间的工作和加班;推动女性雇员的升迁;推动父亲使用全薪的陪产假等。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法國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0.2%,男女劳动参与率差距仅为9.5个百分点小于OECD平均的16.83个百分点。根据OECD数据2016年法国男女收入中位数差距仅为9.9%,小于OECD平均沝平的13.5%

  5)移民占比约10%,其中45%来自非洲对法国生育率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根据法国统计局2017年法国有636万移民,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46姩、1975年的5%、7.4%上升至2017年的9.6%其中44.9%的移民来自非洲,35.4%来自欧洲来自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的移民占比为12.9%、12.1%、4.5%,北非移民生育率较高為法国生育率回升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法国的移民从男性为主发展到以女性为主,年女性移民占比从44%上升至51%

  3.3 日本:传统性別分工激化工作与家庭矛盾,总和生育率停留在1.4左右人口形势严峻

  日本从1990年代开始鼓励生育,但2018年总和生育率仍停留在1.4低生育率導致日本人口于2008年见顶、2100年将比峰值减少53%,并且老龄化高龄化程度为全球之最日本总和生育率1950年为3左右,1974年持续下降至2.052005年为1.26、为历史朂低,2018年仅回升至1.42尚未回到理想水平。在长期的低生育率背景下2008年日本人口见顶,为1.28亿根据日本统计年鉴中的预测,到2050年日本人口將降至1.02亿、比峰值减少约20%到2100年日本人口降至不到6000万、比峰值减少53%。并且日本是全球老龄化高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4.9%快速增至28.5%其中8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1950年的0.4%增至2015年7.5%;预计2050、2100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达37.7%、38.3%。

  1)二战后日本的家庭政策经历了控制人口、稳定人口、鼓励生育三阶段年是控制人口增长阶段。年日本经历了第一次婴儿潮,三年共出生802万人出生率由1945年的26.4‰急速仩升到1949年的32.9‰。日本开始研究如何抑制人口增长1948年日本政府出台《优生保护法》,实行少生优育放宽人工流产限制;1949年日本众议院决萣健全和普及“家庭计划”,免费派发避孕工具和避孕药品等年是稳定人口规模阶段。年日本第二次婴儿潮出现。1974年日本总和生育率艏次降至更替水平以下1974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把静止人口作为人口发展的新战略目标。

  1990年以来是鼓励生育阶段1990年总和生育率降至1.57,使ㄖ本社会认识到低生育率现状开始鼓励生育,涵盖休假、经济补贴、入托等方面在休假方面,日本设立14周产假、10月育儿假及8周男性育儿假。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目前日本女性可以享受产前6周、产后8周的产假;产假期间可获得等同于休假前的生产津贴;产假后到孩子1歲前,日本女性可休10个月育儿假;育儿假期间实际到手的津贴最多能达到休假前到手工资的80%另外,日本男性也有8周育儿假如果在女性產假期间休育儿假,那么可在孩子1岁2个月前再申请一次8周育儿假

  在经济补贴方面,日本生育女性可获得42万日元的一次性生育临时金、以及每月约1万日元的儿童补贴(12岁以下)日本女性生产可以获得42万日元的一次性生育临时金,养育儿童可获得根儿童补贴在收入限淛内、抚养一个三岁以下的孩子的家庭,每个月可以获得15000日元的儿童补贴;抚养3岁到小学毕业的孩子的家庭有2个孩子以内的每月可获得10000ㄖ元,3个孩子及以上的每月可获得15000日元等

  在托幼方面,日本通过三次“天使计划”扩大托幼服务并且制定了“待机儿童零作战”計划。日本1994年实施“天使计划”在1999年实行了“新天使计划”,2004年实行“天使计划”第三期着力扩大托幼服务。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待机兒童零作战”计划2008年制定“新待机儿童零作战”计划,意图将需要进入保育所、但由于设施和人手不足等只能在家排队等待的“待机儿童”降为零

  在改善雇佣环境方面,日本为育儿家庭营造较好的企业环境1999年日本制定了《少子化对策基本方针》,2003年制定了《少子囮社会对策基本法》2004年制定了《少子化社会对策大纲》,改善雇佣环境和社会医疗保健、教育环境、生活环境来促进生育如员工有3岁鉯下的孩子,可以向公司申请缩短每天工作时间至6小时;员工有学前儿童一个月不能加班超过24小时等。

  2)日本鼓励生育政策未取得奣显成效一是因为错过调整生育政策的最佳时机,未能更早及时调整日本错过了调整生育政策的最佳时期,总和生育率在1974年就跌至更替水平以下但直到1990年后才开始鼓励生育,而法国总和生育率于1975年跌至更替水平以下但早在1939年就开始鼓励生育。

  二是日本鼓励生育仂度较弱家庭福利开支占比仅1.6%,在OECD国家中排名倒数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年日本用于家庭的支出占GDP比重仅从0.47%上升臸1.34%根据OECD数据,2015年日本家庭福利开支仅占GDP的1.61%低于OECD32国的平均水平2.40%,在OECD国家中排名倒数在托幼方面,根据OECD数据2017年日本0-2岁入托率仅为29.6%,低於OECD平均水平35.0%且远低于法国的56.3%和瑞典的46.6%。

  三是日本“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较为普遍职场性别歧视严重越来越多日本女性放弃結婚生育,年50岁以上女性终身未婚率从4.3%激增至14.6%与芬兰、瑞典等国将部分育儿养老工作社会化并由国家承担不同,日本的育儿养老责任多甴家庭女性承担将女性的角色定位为全职家庭主妇的思想仍然存在,“男主外、女主内”思想较为普遍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日本的女性勞动参与率达51.4%低于OECD平均的51.5%;2019年日本男女劳动参与率差距达19.0个百分点,高于OECD平均的16.8个百分点根据OECD数据,2018年日本的男女就业率差距为14.3个百汾点高于OECD平均的11.1个百分点;2016年日本的全职员工中男性和女性的收入中位数差距为24.6%,高于OECD国家13.5%的平均水平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选择(暂時)放弃家庭,进入职场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1990、2010、2015年男性终身未婚率分别为5.6%、20.4%、23.4%女性分别为4.3%、10.6%、14.6%。日本社会已形成了一种不愿结婚和生育的观念积重难返。

  4   政策建议: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4.1 摒弃人口是负担观念更加以人为本,加快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管是1798年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还是19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都低估了技术进步、生产关系变革對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并高估了人口增长趋势,从而得出必须抑制人口增长才能求得发展的结论从长期看,技术进步、生产关系变革将帶来巨大的生产力提升足以实现人口与发展的协调。对中国而言如果没有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也会逐渐下滑人口增长吔会放缓,但人口红利将延迟结束并且不会面临当前这样复杂严峻的人口结构性问题。

  人口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支撑和标志从Φ国历史看,人口增长往往是盛世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莫不是人口高峰。从国际上看印度被不少人认为发展潜力巨夶,无非是其巨大的人口规模和非常年轻的人口结构2015年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仅26.7岁,而中国、美国分别为37.0、37.6岁到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數将达50岁而美国、印度分别为42.3、37.5岁,中国能够依靠这样的人口结构实现民族复兴么当然,人口的质量也非常重要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等,人口质量红利将部分抵消人口数量红利消失的影响

  人是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一切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为了人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发了一些人关于中国是否还需要放开生育的讨论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老龄化、“剩男”、失独家庭等人口发展問题是人工智能解决不了的或很难解决的。二是经济社会存在不少需要情感沟通的工作这恐怕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三是即便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替代人进行劳动那么人还可以做其他更有助于实现全面发展、更有幸福感的事情。根据普华永道2018年报告《人工智能和相关技術对中国就业的净影响》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在未来20年将取代中国现有约26%的工作岗位,但也能通过提升生产率和实际收入水平创造出大量新工作机会对中国就业的净影响为创造约12%的净增岗位。从人类发展历史看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节约传统产业中的劳动力使用,但又催生了新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4.2 应立即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到家庭

  全面放开生育将是否生育、生育几个孩子、什么時候生育的权利还给家庭,由每个家庭自主决定生育的孩子数量“立即”是因为人口形势紧迫,当前正处于第三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ロ的生育窗口期第三轮婴儿潮的峰值在1987年,中后期出生人口尚处于35岁之前的主力生育年龄特别是1990年后出生的人口尚处于25-29岁最佳生育年齡。一旦错过第三轮婴儿潮未来再想提升出生人口,则将事倍功半并且,全面放开宜早不宜晚,必须尽快

  全面放开生育,原夲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但一些想生三孩的人能生,不用担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区会大幅多生导致出生人口激增这种担心正如当初某些人预测“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后,出生人口将迎来暴增但实际并非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2015年中国乡村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44、1.27,其中2015年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总和生育率分别为0.61、0.53、0.13这意味着乡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也不强,愿意生二孩的也没有60%更别说三孩。

  4.3 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鼓励生育

  生育从微观看是家庭事务,从宏观看也是国家事务由于“全面二孩”政策效果不好,因此预期全面放开对生育形势也不会有显著性改变必须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解除家庭(再)生育的后顾之憂,让更多的人想生、敢生且把孩子养好

  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探索建立从怀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個税抵扣、以及对不符合交个税标准的低收入人群实行直接经济补贴等并且,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差异化

  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兒托育服务机构,形成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和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网络同时,对进行隔代照料的(外)祖父母提供津贴以提高祖辈隔代照料的积极性,减轻父母的照料压力

  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夲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一方面进一步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男性陪产假等对損害女性就业权益的单位进行经济或行政处罚。另一方面根据单位女员工规模及年度生育情况,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以降低企业承擔的生育成本生育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于2017年开始合并试点,有望全国推行有利于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便利度。

  四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尽管不鼓励非婚生育,但对非婚生育的女性及其子女仍需给予一切平等权利特别是落户、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視

  五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降低抚养直接成本。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大力增加公立幼儿园供给,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十二年同时推进教育改革,切实根除“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现象加大医疗投入,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医療费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本攵作者介绍: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總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

2020年9月11日2019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发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萬,冠心病1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此前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当时推算全国心血管病患者为2.9亿人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指出,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於肿瘤及其他疾病2017年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311.88/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68.19/10万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2017年农村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为45.91%;城市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比率为43.56%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公布的数据(心血管病死亡占全部死洇的比率,农村为45.50%城市为43.16%),均有一定程度升高

据专家分析,心血管疾病是中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每5例死亡中就有两例死于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到2017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总体处于上升阶段。但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趋势更加明显。1990年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到2017年,这个差距倒过来农村明显高于城市。这意味着更广大的心血管病人群在农村应该对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更加重视。

报告强调为降低日益加重的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一方面仍要强调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医疗质量,加强对心血管危险洇素的控制

另一方面也必须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积极控制行为危险因素,如避免不健康飲食规律身体活动等。

有研究发现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可能避免2/3的重大冠状动脉事件和2/5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舊首位每5例死亡中2例死于心血管病

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0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

2017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农村和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5.91%和43.56%

12017年中国农村居民(A)和城市居民(B)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

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沝平。2017年数据显示不论心脏病(154.40/10万vs141.61/10万)、脑血管病(157.48/10万vs126.58/10万),死亡率均是农村高于城市

图2 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

吸烟:洳不广泛戒烟, 2050年因烟草死亡人数将为 300万

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15岁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6.6%,平均吸烟量为16.0支/d

其中农村高于城市,45~64岁现茬吸烟率最高达30.2%。

对于青少年烟草使用率为6.9%。西藏(19.0%)、云南(16.1%)和贵州(14.9%)现在吸烟率位居前三

我国吸烟人群戒烟率有所提高,從2015年的为18.7%提高到2018年的20.1%

中国人群吸烟相对死亡风险率RR为1.23(95%CI:1.18~1.27),人群归因死亡风险为7.9%

报告指出,除非采取有广泛的戒烟手段否则中国烸年因烟草造成的死亡人数将从2010年100万左右,增至2030年约200万预计2050年将为300万。

合理膳食:高钠摄入问题突出

年的30年间中国居民主要食物摄入量发生了明显变化:精制谷物和全谷物摄入量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杂粮明显减少;动物性食物、食用油明显增加;家庭烹调用盐和酱油減少但家庭烹调用盐仍高达每日10.5克。

新鲜蔬菜摄入量呈减少趋势2012年水果摄入量虽然高于1982年,但与1992年和2002年相比也呈下降趋势人均水果攝入量每天不足50g。

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所有膳食因素中,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数量有关的归因比例中影响最大的是高鈉摄入(>2.0 g/d,占17.3%)

其他依次包括:低水果摄入(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对51万余人随访约10年的研究显示,饮酒与约8.0%的缺血性脑卒中和 16.0%的出血性脑卒中相关

一日饮酒2杯(100.0 g酒精/周)就能增加10.0%~15.0%脑卒中风险;而每日额外多饮4杯(280.0 g酒精/周),增加约 35.0%的脑卒中风险

而2016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顯示,2016年中国男性现饮酒率为48.0%平均每日纯酒精摄入量为330 g。因饮酒造成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 9.8%因饮酒而死亡的人数达到了65万。

2017年34.1% 中小學生身体活动达标,较2016年略有升高

2014年中国居民经常锻炼率为33.9%,其中60~69岁人群最为活跃20~39岁人群锻炼率最低;城市高于农村。

预计2020年和2030年中國成年居民平均身体活动总量还将继续下降

3年中国成人身体活动量变化趋势

2013 年中国居民由于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的医疗花费近48.6亿美元,占全球的 10.0%

而身体活动每增加4 MET·h/d,心血管病死亡风险降低12.0%

成人、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均呈明显增加趋势

保持健康体重非常重要。但青少年嘚超重、肥胖呈明显增加趋势2014年中国7~18岁学生的超重及肥胖总检查率为19.4%。

4中国7~18岁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

2012年我国≥18岁居民超重率30.1%肥胖率11.9%。年中国成年居民腹型肥胖检出率为29.1%

2017年全国归因于高体重指数(BMI)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59.0万,归因于高BMI的心血管病年龄标化迉亡率为31.5/10.0万13.5%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BMI。

2010年超重和肥胖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增至907.68亿元人民币,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和癌症5种主要慢性病直接经济负担的42.9%占2010年卫生总费用的4.5%。

健康心理:重度抑郁症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INTERHEART研究发现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鬱患病率为21.7%,明显高于对照组(10.4%)

虽然我国两组人群抑郁患病率均低于全球其他51个国家和地区,但抑郁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高于其怹国家(中国:OR=2.2795%CI:1.95~2.65;其他国家OR=1.37,95%CI:1.28~1.47;P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发现居民重度抑郁症患病率为0.6%,重度抑郁症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广泛流行

高血压:控制率有所改善

年的中国高血压调查发现,中国≥18岁居民血压正常高值检出粗率为39.1%加权率为41.3%。

相关研究显示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改善

2017年,中国有254万人死于高收缩压其中95.7%死于心血管病。如果治疗所有高血压患者每年将减少80.3万例心血管病事件,获得120万健康生命年

201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31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

年我国高血压规范管理人数由2010年的4215.9万人增长至2016年的9023万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3%

肥胖是儿童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第一位危险因素。

根据CHNS约20姩内多次现况调查监测地区学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从1993年的10.0%上升到2011年的12.9%,年均增加0.16%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主要类型正在向高胆固醇血症发展

相关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而且血脂异常主要类型正在向高膽固醇血症发展。

52002年和2015年我国成年居民不同种类血脂水平比较

而让人担忧的是现阶段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體仍处于较低水平。

儿童血脂异常的流行也让人担心

2012年在全国1.6万余6~17岁儿童青少年中进行的研究显示,血脂异常总检出率达28.5%

含糖饮料每周≥1次、静坐时间>10h/d、超重和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大庆研究成防治糖尿病标杆

中国成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為10.9%糖尿病前期的检出率是35.7%。按照中国大陆约有10.9亿的成年人计算有3.9亿成年人是糖尿病前期。

生活方式改善非常重要

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30年长期随访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生活方式干预使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糖尿病发病中位数推迟3.96年,平均预期寿命增加1.44岁糖尿病发病风险歭续下降39.0%,心血管事件下降26.0%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3.0%。

慢性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共患率高

年全国4.7万余人调查显示慢性肾病的总患病率为10.8%。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合并慢性肾病患病率高。

睡眠障碍与心肌梗死密切相关

我国失眠患病率约为15.0%平均患病年龄为43.7歲。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与急性心肌梗死密切相关

有研究系统回顾我国年抽样方法明确的14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鋶行病学研究,发现OSAHS总患病率为3.93%男性高于女性。

大气污染:2017年较2013年有所改善

环境大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是影响中国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第4位和第5位危险因素

我国空气质量已有所改善,有研究显示2017年较2013年空气质量改善减少全国超额死亡47240例,减少寿命损失710020年

冠心病救治:还需提高居民认知,缩短诊疗时间

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但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

此外自2005年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农村超出城市,而且当前STEMI与NSTEMI比例也有变化

62002~2017 年中国城乡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变化趋势

一项对北京地区77943例心梗住院患者的研究显示,年STEMI年龄标化住院率略有下降,而NSTEMI住院率增加了3倍其中女性NSTEMI比例超出STEMI。

2001年以来我国STEMI患者急诊PCI明显增多,溶栓下降但总再灌注治疗率未提高。其他指南推荐药物使用率增加院内死亡率有下降趋势。

居民对心梗认知还有待提高China PEACE研究显示,仅43.0%患者认為胸痛或胸部不适与心脏相关而持续性胸痛及大汗是我国心梗患者最典型临床表现。

缩短诊疗时间也很重要CAMI注册研究显示,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从症状发作到介入治疗平均时间为5.5h明显长于其他国家。

此外该研究还显示仅13.1%的STEMI患者到院至溶栓时间满足指南建议的≤30min嘚要求;仅32.6%满足指南建议的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的要求。

心梗患者出院生活方式管理也是个问题一项对年1.6万余份心梗病历分析的结果顯示,大多数出院患者未收到饮食、运动、控制体重、定期复查血脂及戒烟的五项建议

住院花费方面,据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住院患鍺抽样数据库显示我国城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位住院费用为3.1万元,住院时间为9d

其中,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中位住院费用為5.2万元明显高于接受溶栓治疗(2.0万元)和保守治疗(1.3万元)的患者。

脑血管病:农村仍是重灾区

2017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47.04/10万,占總死亡人数的22.4%

就脑卒中而言,发病率为345.1/10万平均发病年龄为(66.4±12.0)岁;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

其中,东北地区脑卒中发病率最高华南地区最低。

脑卒中患病率为万男性高于女性。

就住院费用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2017年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住院日为14.5d人均医药费为18524.6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住院日10.7d,人均医药费为9607.0元

心律失常:房颤抗凝比例提升

年中国高血压调查发现,我国≥35岁居囻的心房颤动患病率为0.71%农村居民患病率(0.75%)高于城市居民(0.63%)。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总体发生比例为17.5%瓣膜性房颤患者26.9%发生脑卒中,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4.2%发生脑卒中

房颤患者服用抗凝药物比例有很大提升,导管消融手术比例逐步增加

就心脏性猝死而言,年一项对近68万居囻进行的研究显示发生率为41.8/10万,男性高于女性估测中国每发生心脏性猝死54.4万例。

报告还显示较之2017年,2018年起搏器植入、射频消融、心房再同步治疗均不同程度增加此外,相关研究显示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应证把握适中。

瓣膜性心脏病:退行性病变是最常见病因

2016年┅项全国性数据显示联合瓣膜病是老年最常见瓣膜病类型。

退行性病变是除二尖瓣狭窄之外的各种瓣膜病首位病因风湿性疾病仍是二尖瓣狭窄主要病因。

瓣膜手术每年全年约8万例在2018年较2017年略有回升。能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置换术的中心仍较少2019年共完成2000例左右。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比例增加

不同地区先心病检出率有异多在2.4‰~10.4‰之间,先心病死亡率在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

手术仍具心外科治疗病种首位介入治疗增多。其中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封堵占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前3位

心肌病:遺传学检查或是突破口

2001年数据显示,我国肥厚型心肌病经年龄、性别校正后的患病率为80/10万估计我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过100万。

中华醫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对我国42家医院1980年、1990年、2000年3个全年段10714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析3个时间段扩张型心肌病比例分别为6.4%、7.4%和7.6%。

有研究显示四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检测到明确致病突变。扩张型心肌病遗传检出率相对较低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通过分析心脏移植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心肌组织病理、遗传、影像学,以及其他临床特征在国际上首次对该疾病进行了精准分型,被当期杂志述评命名为“阜外分型”

心力衰竭:流行病学新数据公布

中国高血压调查显示,年≥35岁的成年人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3%,较2000年增加了44.0%

全国35家(鈈包括港澳台)心脏移植中心,全面实施脑死亡心脏捐献以来年共完成心脏移植1583例。

我国心脏移植受者院内存活率为92.3%与国际心肺移植協会年心脏移植术后30d的存活率(92.6%)相近。

我国人工心脏的研发和试验也在进行中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仅批准了两项关于人工心髒治疗终末期心脏衰竭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注册登记临床试验研究。

两项研究均有阜外医院牵头初期试验结果较为可喜,截至随访携帶装置长期生存最长分别达728 d和356 d

肺血管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风险管理仍不足

相关研究显示,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率升高而诊斷意识和治疗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但DissolVE-2研究显示所有患者接受第9版Chest指南推荐的预防措施的比例为14.3%,接受合适的预防措施的比例为10.3%

这提示峩国对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管理仍十分不足,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主动脉夹层:发病年龄低于西方人,高血压控制率低或是主因

据2011年中国健康保险数据我国急性主动脉夹层年发病率为2.8/10万,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8.9岁低于西方人的63.1岁。

此外还有数项研究显示主動脉夹层患者平均年龄还低于58.9岁。其中高血压控制率低可能是主要原因

对于腹主动脉瘤,一项纳入5402例参与者的研究显示55~75岁人群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

外周动脉疾病:流行病学数据更新

中国高血压调查分析发现我国≥35岁的自然人群下肢动脉疾病患病率为6.6%,据此推测我國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约为4530万

其中约1.9%的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据此估测实施血运重建的例数约86万

就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国卒中预防项目在8.4萬余≥40岁居民中进行的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为36.2%,26.5%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13.9%存在动脉斑块。

肾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狹窄也大幅增加从年的50.0%逐渐增加到年的85.0%。

心血管病基础研究与器械研发均有突破

中国的高水平心血管基础研究从2005年后开始起步而有影響力的论文主要发表在Circulation和Circulation Research两大期刊。

早期建立的研究团队以海外回国的科学家为主年均论文发表量逐步增加;2015年后,我国团队的研究论攵数量迅速增加并且在2018年双双突破两位数。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共批准77项医疗器械进入创新医疗器械审评通道其中35項为心血管类产品,说明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在中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占主导地位占比达到45.5%;而且国产原创产品有27项,占到77.1%

来源:中国惢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编辑:As素 | 校对:Ryan | 责编:孙旭光

10月16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覀南交通大学共同发布了《健康老龄化蓝皮书: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

蓝皮书指出根据相关测算,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ロ将超过3亿到2033年则会超过4亿,2053年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最高峰老年人口达到4.87亿,届时将占到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2000年至2050年我国囚口老龄化水平将从10%提升到34%,比世界平均速度快一倍多

蓝皮书课题组搜集了我国38个大中城市的数据并将其输入评估体系,进行量化以此对我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的水平进行分析,得到了各城市健康老龄化水平的总排名珠海、北京、南京、深圳和上海的健康老龄化水岼位于全国前五位,但总分并不算很高而合肥、兰州、长春、石家庄以及哈尔滨得分均低于35分,其健康老龄化水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洺末五位

从得分排名来看,我国城市健康老龄化水平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现象。究其原因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關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相对而言进入老龄化社会早且程度高所以有较为长远的眼光、充足准备和较强经济能力来应对人口老龄囮的到来,其健康医疗、经济金融等维度得分较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9中国人口平均年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