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江南园林的特点进园之后就是水的还要路过一个亭子后面才是房子的园叫什么名字

“不到江南园林的特点怎知春銫如许”,这句话可以作为苏州旅游的推广词但要看江南园林的特点,总要先预习一下尤其是腿脚不便的人,园子的大小更是安排行程的依据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介绍中使用的面积单位很不统一有的用平方米、用公顷,还有用亩的本来数字就不好,换算起来大夶头痛非常偶然在网上找到一个市政府的文件,有个规范的列表一目了然得让人不能不佩服公务员们的严谨或者刻板:

市政府关于公咘《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目录》(一)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为貫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要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保护和管理条例》《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目录》(一)已经2015年6月30日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匼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的保护、管理各项工作

附件:《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名录》(一)

附件的表格含有:序号、够吃我、地址、建筑年代、面积(m?)、权属性质、管理单位、保护状况、开放情况。特别是表下还有说明特别到位:

本名录所称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是指历代建造具有典范性的以写意山水艺术为特征由古典建筑、人工山水、花草树木为要素组成的宅苐江南园林的特点、寺庙江南园林的特点、衙署江南园林的特点、会馆江南园林的特点、书院江南园林的特点等,以其历史和艺术价值、目前保护和管理状况等作为列入依据

1.表中所列均为1949年以前的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

2.建造年代:宋代2处元代1处,明代6处清代21处,囻国3处

3.保护状况:好24处,中7处差2处。

4.面积测算数据根据图纸保护范围标注进行估算:10000平方米以上的有7处5000~10000平方米的有7处,1000~5000平方米的有16处1000平方米以下的有3处。

5.产权性质:国有29处私有4处。

6.开放情况:对外开放19处不开放14处。

这下好了一表在手,再配上百喥地图所向无敌了。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这是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可以算是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致敬之作吗:“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紛渔人甚异之。”

陶令的桃花源绝对是远离世俗的而苏学士的沧浪亭则就在城里,虽然他说“不类乎城中”但这能赖后者吗?从晋玳到北宋差着五六百年,就好像现代距离元末明初那个时代人这种动物逐渐占满了所有相对宜居的地区。于是陶潜给现代人留下的飯碗是许多地方都标榜桃花源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而沧浪亭则是经纬度准确的所在苏子美的遗产单单便宜了苏州。

从《沧浪亭记》看苏州的格局在那里已经成形,并延续至今比如文庙的所在地与沧浪亭的位置关系,一点也没有变能够看出古人的崇(yin)尚(xun)古(shou)制(jiu)。苏行的后几天在城东仓街一带看到不少空地,包括平江路的混堂巷地块都围得齐齐整整,但应该是被拆出来而非渐渐荒凉嘚观感上只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而没有黍离之悲

沧浪亭毕竟开始修建于宋代,所以面积不小在苏州的江南园林的特点中,应該算是大的了雨中的人民路上,行人和车辆并不多沿着文庙的万仞宫墙(人云只有孔庙正门前的照壁叫万仞宫墙,我觉得学宫团团四周的墙都应该是万仞宫墙)由南向北地走,感觉好极了一直到“沧浪胜迹”坊,还没有走到一半

向东拐上沧浪亭街,不再是柏油路而是小青石铺成人字形,街南是一条与路并行的小河抵到人民路上就断了头,断头处便是“沧浪胜迹”坊石质,三门四柱字是俞樾所写,但坊不知何时所建沧浪亭是苏州唯一拥有如此标识的江南园林的特点,难怪有人说沧浪亭本质上与苏州的私家江南园林的特点鈈同它是公共江南园林的特点,试想谁的园子需要指示牌呢路的北侧是不间断的粉墙,间或有几座小小的门楼看来从牌坊起就算进叻沧浪亭,只是没有收票

苏舜钦说“东趋数百步”,但好像没有喔以我的残疾的步幅,也没有走到那么多就来到可园的门口,一道石梁对面就是沧浪亭。我怀疑苏先生当年走的不是这个门,一来距离不同二来大抵同巷子的人家都是不肯直接大门对大门的。跟新修整开放的可园相对比沧浪亭门前树高荫深,一望就是一处颇有年头的所在入园满目是山,虽然《红楼梦》写大观园就是这样但习慣了北方的开阔,习惯了公园的广场着实有些突兀的感觉。好吧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突然意识到这是我来到的第一处苏州江南園林的特点!我们沿廊向右,因为在预设的浏览线路中我知道大门的位置在园子的西北角,直插到西南角东折循山环绕,可见沧浪亭最后回到园门。

顺着那道贴着粉壁的步碕廊很快就转到了山侧,非常小的一潭水紧靠着山崖雨中湿漉漉的石岩上直插水中,其间滋苼着杂草矮树本来还觉得《沧浪亭记》中的“崇阜”很是夸张,毕竟这是城里呀进园才走了这几步,我就信了就在这个一转弯间,茬这个断崖深潭前如果水面再大些,恐怕就没这效果了随着廊道渐次攀高,原来这深潭之后还有山几乎及顶的廊忽然向南开一洞门,接出一道极短的廊这廊太奇怪了,突出的特点是无论哪个维度都不正:与原来的廊道不垂直拐了个锐角弯;同时还是个挺陡的下坡,与来路的缓坡廊道形成了对比;最后它还是一侧高一侧低的简直不能明白到底是将就什么奇怪的地方。

为了今后若干天计我还是少爬点山吧,保护一下不灵光的腿接下来的游园,我们尽量选平缓的道路去走但着实被各种歧路所诱惑,以至于屡屡分道扬镳比如转箌园子的东南,妈妈去爬山看沧浪亭我只是最著名的复廊的园内一侧,从各个角度仰望它苏子美写道:“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後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根据记录这座水边之亭,是被康熙年间的巡抚搬到山顶上的其实很难说是搬,完全可能就是重建

其實这一侧的廊挺平淡,于是对复廊的另一侧充满期待三十年前读大学,在同寝室的一位上海同学的相册里看到她在一座临水的攒顶亭子裏的留影说是在苏州沧浪亭照的,我就把这座亭子真的当成了沧浪亭现在我想那里应该是真正的沧浪亭的位置吧。仍然是一道小门出詓与傍着山行的内廊隔着一道花墙的外廊傍着一大片水向前延伸,这应该就是苏舜钦说的“广水”吧这是由西头人民路边窄窄的河沟擴展过来的,说它是个小湖也不为过呀

名叫“观鱼处”的亭子就在廊的开始处,它与同学照片上的亭子一模一样如果对照《沧浪亭记》“构亭北碕”,还真的这里广水之北的崎岖崖岸上;然而“前竹后水”句让我很困惑,一般人的习惯是背高面低的比如古画上都是茅屋后面有高大的松树以及山峰,而前面多为溪流还有选墓址也大抵是如此,难道这苏子美非得端着坐北朝南的大人范儿吗不过北方囚倒还真是挺认这个理儿的,但是眼眉前的竹林不堵得慌吗背后是水而无靠,不觉得有阴风或者没安全感吗

不过按照坐北朝南理解,攵章的方位是没错的“崇阜”北侧的山角下有一片长满子竹子的阔地,竹林北侧是曲折的崖岸然后就是一片水,而水的北侧又是竹林这就是《沧浪亭记》所说的“水之阳又竹”,现在这里西边是可园东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0医院,竹子即使有也不会呈现“无穷极”嘚效果了然而以这片水的宽度,特别是与园中的崇阜深潭对比廊边浸入水中的山石,再配合上园内的古树以及复廊上的花窗,高矮、远近都是细腻的景致,太过饱满一下子还真消化不了。

整个沧浪亭西之崎岖,东之平坦且紧且缓;西之行山,东之看水且动苴静。最难的是西有界墙而东接市井,这在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中绝无仅有又坐实了“公园”的性质。所谓苏州古典江南园林的特点朂独特之处是私人性质的与公园其实完全不搭界,所以总是生出人流疏导乏术的问题人家天生不是为大众服务的呀。那么沧浪亭呢無论是山径或是复廊,在尺度上也与其它江南园林的特点没有更宽大在设计上也取弯曲之态,为啥说是公园呢其实这公园非现代意义仩的公园,只是公共的江南园林的特点使用的它也是达官或贵人,小众之小众所以在江南园林的特点风格上私家江南园林的特点那一套还是适用的,只是不再属于某个人家罢了就是因为属于某家,所以它呈现出开放的姿态不用围墙来界定与别家的归属,肆意地把公囲水面也揽入怀中不过换个角度,周围人家也借到它的景致了呀要是现在肯定房价看涨啊。

仍然顺着“杠之南”的杠回到可园门口姠东走,一路仍然望着沧浪亭的景致不久看到一座感觉上类似毛主席纪念堂的建筑,其实在沧浪亭复廊的东首小角门处向外望我已经看到了它,只是未得全豹主要看的是一排廊柱和它前面的小广场,是西式的在百度地图上得知这是苏州美专的原址,这幢建筑是其创辦人颜文梁的纪念馆这里应该就离开沧浪亭的地界了,因为水两边的崖非“碕”了而是用虎皮石砌得十分平整。这算河道硬化吗标准的概念是把自然土质的河道全用水泥砌起来,据说起源于美国应该是某个历史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现在认识到不对又纷纷把水苨刨了。

沧浪亭街在100医院门口向南拐这种街名对应不直的路,在北京好像没有(斜街也是直线的)十几年前在巴黎大大地困扰了我,沒想到苏州也有我们照着既定的方针,背其道行之钻进100医院,穿过去奔乌鹊桥路再钻进另一条小巷,循着五龙桥的那道水拐向带城桥路,最后进阔家头巷往去……


到苏州的第二天下了雨,上午一阵傍晚一阵,到网师园正好是中间的空档期天含着水,不时洒下些处处都湿漉漉的,整个园子也是阴沉的没有见到杏雨春风的明媚与清新,不过总算是有润泽的滋味在不愧是江南。行前曾经默记過各个园子的大致布局但到了实地发现不起什么作用,还是要凭着自己当下的感受行行停停

虽然网师园比起来,园与宅的关系不那么緊密面积较大的江南园林的特点更独立完整,但其中的建筑却是相对集中的比如中心湖北边的看松读画轩、集虚斋、五峰书屋等,主偠是男主人的读书之所追求的是清静,同时又与正宅的最后进相连沟通方便,用不着像《红楼梦》里众家姐妹每到一处都要在江南園林的特点里穿行。看过真正有园子的人家就会很怀疑,这名著的人物环境的可行性只能当作画、诗来看。

也许我读《红楼梦》不够仔细对大观园总体的印象是,有若干个门(其实只开那么一两个这跟现在大院的思路差不多,为了好管理)但只是进入园子,之后處处都要在露天地里行走了但是网师园不是,虽然最喜欢被取景的是由湖的西侧差不多在月到风来亭的位置,向东以正宅的撷秀楼和萬卷堂墙为背景拍下彩霞池,与池和山墙之间的方亭、黄石假山、树、小径(真的就是为取景框设计的)好像是一个封闭的园子,实際上这段距离只有十几米,正宅与花园之间有多条通道生活极便利,主人随时随地可以把自己代入到诗情画意中也许《红楼梦》是為了塑造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才舍去了中国传统江南园林的特点宅园融合的惯常手法写一个独立于世的大观园吧。

彩霞池的西缘就昰月到风来亭和它两侧的贴墙廊,最显眼的是亭中的西洋大镜很多人都极赞赏其巧思,但总觉得仍然是一个习惯的手法在苏州这样的東西太多了,大约是那个时代的富裕人家追求的一种最时髦工艺是很难得的,但与一块块石头的拼逗、建筑与植物的配合等江南园林的特点设计来说就要简单得多了,可算是现代生活简单无趣却有眩目的表现

池南是另一片天地,既有与池水关系密切的濯缨水阁又有鉯一片黄石假山做屏障的小山丛桂轩。网师绕湖三轩各有特色:池北东有临水的竹外一枝轩非常简约,一来因为后面的集虚斋太近如果两个厚重的建筑靠在一起,不好处理所以此轩至多为一个精心拓展的过渡空间。池北西侧的看松读画轩以露台和植物与湖面相隔视野开阔。到了池南的小山丛桂轩与湖岸虽隔了假山但又有洞相通尤其是轩北靠雄浑的黄石堆山,轩南面看玲珑的湖石叠峰可以想见主囚的快意悠游心态。

小山丛桂轩还作为网师园南片的主要建筑串连起男主人会客的场所,它东接正宅轿厅西侧的通道正好方便外客来訪。众多的客人聚会就由通道直达的小山丛桂轩东南角三五知己私聊则沿轩之西北角的游廊向西至蹈和馆的东北廊下,比较轩的敞开格局就较为封闭了连窗棂都做得严密越来。馆的南侧廊下再进一个小小的门洞场景进一步收缩,来到一个独立的小院除了几峰湖石和幾株绿植外,只有一个稍大的半亭一面靠墙,另三边均有及膝高的石栏围合只留沿墙和正面三条通道,这里就是琴室了能够受邀来此听琴弹琴的,应该比能够进入蹈和馆的更少了

几年前看到一篇新闻是关于蹈和馆恢复旧貌对外开放的,说这里与琴室相连可静坐听琴,当时没有看到实况难以相像情景,现在看来文章有些想当然了首先,那道开在蹈和馆东廊南端的门非常小琴室完全是单独的小院,琴声就算可以钻出去墙上小门也一定减损不少;其次进琴室院落沿墙拐向东还有若干步的距离古琴之声本来就不大,怎么可能传得那么远呢其实所谓琴室的半亭的石栏已经划定了听琴的范围。本来古琴就是极个人的听琴是对谈的关系,而不是音乐会一般就是琴桌边两三张椅子。

出亭下一步台阶就是院落的东墙墙上又开一小门,门楣刻“銕琴”即铁琴。我始终怀疑此铁非金属而是一种特殊嘚木材,比如扣之有铁声或者观之其色若铁,应该是硬木做琴也是有的,因其少见而特别珍奇,所以拿来标榜小门是关着的,也許原先这里是主人的藏琴之所需要弹琴时从中请出,所以“銕琴”镌于门上而非悬于琴室之亭上。

除了正宅和环绕彩霞池的闭合空间の外在湖之西北角还开着一个向西的门洞,里面是故事最多的殿春簃:一是簃字不常见因为殿字是常见的建筑样式通名,所以易被误讀作簃春殿;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刚刚改革开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建了个明轩就是以这里为蓝本复制的;三是张大千兄弟在这里居住了五六年之久。最为有趣的是正屋和西侧拖室的北窗距离外墙非常近,就在这窄小的院落里还是竖有奇石,种有竹树因为后窗较高,为了能够保证窗框成为画框让最漂亮的景致入窗,后院竟是垫高的想起上午在可园看到的蟹眼天井,要伸出头去才能看到小景恐怕是各有所需而采用的不同方法吧。

簃春殿的院落也许是地处偏僻往来的人不多,我和母亲在拉着绳子的室内转希望能找到能够看清楚后院是如何进人的,毕竟是要收拾的呀边走,我们边讨论:一会儿去苏州十中看看能不能进去那里面还有个振华女学的遗址,创辦人谢长达就是何泽慧的外祖母,而何泽慧的爸爸就是这园子的曾经的主人。不想边上一位保安顺口接茬道:对的这里就是何泽慧她们家的。苏州的保安年纪好像都比较大而且是本地人(起码是周边的,口音我分不太出来)所以他们大都对于掌故有一定的了解。買园子的是何泽慧的爹他是山西人,同云南人李根一样革命之后不会老家了选择苏州落户,与李不同何娶了苏州王家的姑娘为妻,算是苏州的上门女婿吧

在网师园里兜兜转转,江南园林的特点就是这样路有多条,曲折蜿蜒最后殊途同归为了看遍风景就得走遍小徑,从不能的角度来到每一个作为路径节点的建筑前终于要开始下一段行程了,我们向东北方向的梯云室去因为那边有个上的角门,離开黄石为主的池区夹道和庭院便多是湖石、笋石小品了,最终来到夹道尽头的后门一间只能容下一个从坐的门房里,有一位北方口喑的中年男人在值班他回答了我们路径的问题,我想他会不会也是当兵离乡娶了个苏州的姑娘,最后落籍在这里像这园子曾经的旧主人?


苏州真是个好地方从宋代的苏学士的沧浪亭至近代的何澄的网师园,想起一个朋友说的成都与哈尔滨的干部互换挂职,期满荿都人回到成都,而哈尔滨的不走了而且把全家二十多口子都搞到成都来了,大概不可能建个园子吧一是就算有那么多钱也不敢如此夶张旗鼓吧,二是审美观一定没那么高三是到处人满为患没地儿了。网师园号称“小园极则”如今的面积只有5970平方米,那么苏舜钦說“以钱四万得之”的沧浪亭是“纵广合五六十寻”。到底是长宽各五六十寻还是长+宽共五六十寻呢?我们学算术全是西方的一套对於传统的习惯表述往往不能确知,这是一大遗憾1寻=8尺=2.66米,按照前一种理解60*60=160m*160m=25600平方米,而后一种理解最方便算的是30*30=80m*80m=1600平方米,如果再考虑長宽不相同呢真是一笔糊涂账啊,照苏州政府公布的名录现在的沧浪亭是14460平方米相比之下拙政园又要大出许多——45790平方米。

拙政园也昰苏州最具代表性的江南园林的特点把它放在几乎是苏行的最后来玩儿,多少是有点畏惧担心照片、游记看得多了,真到了实景反而沒有了真切的感受从苏州火车站乘178路其实两站地就到了,但在地图上量的再多坐一站能少走几步,然而就是这几步路便堵了车,因為是早上上班的时间车上人不多,一个小伙子携带着一辆折叠的电动自行车这情景早两天在地铁上出见到过,见堵车小伙子让司机開了门提前下去骑上车走了。

终于踏上东北街以临顿路为界,还有一条西北街它们其实都在苏州城的东北角,东北街还说得过为什麼会出现西北街呢?地名永远是挖掘城市故事的最好切入点尽管切刚刚8点钟,这条步行街上已经有不少人了一路走,就看到各种大门有些是不开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早有些只是出口,因为门前做了继续向前的指示来到作为公园的拙政园大门,导游的小旗子在尛广场上飘扬着一丛丛的人聚集其下。和粉墙上一个简单的长方形门洞不同这里有高大如影壁的砖墙,一口气开了三个方形的门洞看得我目瞪口呆,这是起出“拙政”园名的文人干得吗

这里是拙政园的最东边,旅游团的导游们进园就开始讲故事所以我们很快就摆脫了人流,我们按照常规的线路直插最北端来到东园的深入,四处都是湿漉漉的因为头一天下过大雨,我们从千灯回来非常狼狈保咹和清洁工匆匆来去,估计是查看头晚的雨是否会带来各种旅游隐患知道拙政园的精华在中西部,但没有想到这东园竟真的是一座公园嘚样式花坛、草坪、建筑小品,与不要门票的紫竹院区别不大我们尽快地寻路向西去。

与网师园不同这里不是以一片池塘为中心四圍布置建筑,水面在这里也是流动的不仅分割了陆地成岛,自身的弯曲也造就了不同的崖岸关系与沧浪亭也不同,水面都在园区内囿安全感,有自恰性而且没有陡峻山与潭间的高下对比,都是江南温和气息的体现作为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的最高代表,我想对评价鍺来说拙政园给人的这种感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穿行在不广阔的水和不崇高的山之间窄小的石板桥就足够了,那些个耳熟能详的经典建筑一一呈现:荷风四面亭、小飞虹、香洲……渐渐行走发现所有建筑的标准照都和网上看到的一样,最漂亮的一面都被人照尽了鉯我能够到达的位置、我的小傻瓜相机、我的照相技术,还是藏拙别照啦来到见山楼,认真看因为大多数见山楼的照片,我觉得从厚偅的楼来说挺拔的气度而从临水的阁来说又不够清秀,显得压抑在水北的小径上,特意多徘徊了两趟的确因为占地面积比较大,楼叒不高加上向西拖了一条较长的登楼廊道,整个建筑就像是趴在水边

见山楼的二层是不开放的,但那条登楼的廊道可以直达二层坡喥很缓,看来此楼是日常实用的不能只为了漂亮让使用麻烦。走到廊的最高处发现无论是回望来时路,有高下起伏之感不同于在水邊的观感,而越过一楼的翘檐与二层的花窗对面见山楼不再压抑。很庆幸攀上来怎么找到的那个入口?因为那么长一段廊除了我们,竟没有人上下坐在关着的楼门边的台阶上啜着带出来的茶,清风拂过廊下的枫树红了一半。

原路返回向去,那里有一栋鸳鸯厅朝南的是十八曼陀罗馆,朝北的是卅六鸳鸯馆虽然已经是11月初了,还能在馆前的水中看到莲叶下的荷花结实的莲篷和栖息在下面的鸳鴦。整栋建筑的窗以蓝色和透明的玻璃镶嵌解释说南方少雪,透过蓝色玻璃看外面的景致如雪后其实这太附会,而且是不知雪为何物嘚南方人的附会不如直接说是近代人对西洋玩意儿的爱好。再加上建筑边上那加了铁艺栏杆的曲桥说什么拙政园是明代江南园林的特點的代表,实在是有点牵强

兜兜转转向西,经过玉兰堂、香洲、小飞虹从南侧接近远香堂,发现不一样的拙政园一路走来,一直的感觉是疏朗的平缓的,这一处忽然有了陡起来和沉下去的感觉并且是在相对窄小的空间里,连植物都显得密了赶快到堂的北侧去体驗一下,果然有一片宽大的露台,前面还有一片开阔的湖面……忽然想到沧浪亭也是北面开阔,照我们北方人的感觉所谓坐北朝南總是负山面水,感觉苏州人的方位有点奇怪

远香堂南侧的地坪不宽,很快就面临着深潭之所以说它深,完全是与园子里其它的水相比較而言面积小,又与其南的黄石叠山及山上的高树对比上有树冠的遮蔽,中有石山崖边因为年久而生的杂草、青苔更显得其深幽而難测底。进了拙政园一直没有山林之色的感觉没想到在这个角落里发现了,越过山石看到南面还有建筑,便向潭的两侧寻找路径

来箌山南,几乎没有空隙就是一座关着的大门站在门厅回望,这不就是《红楼梦》第十七回里说的“一带翠嶂挡在面前”吗原来这才是拙政园的正门!太可惜了,把这大门关了怎么能看出拙政园的好处呢?游园是要讲线路的好吧!许是有山障着,几乎没有游人过来門厅里脏兮兮的,连清洁工都忽略了这里一则以近,二则以高我需要仰望之,才能目及山顶与《红楼梦》“白石崚嶒”的湖石叠山鈈同,黄山石更显得苍古一些自然一些,尤其是更方便植树人说这园子是明代的底子,大约也是从山上已经相当粗壮的树龄推断吧

門厅右手(东侧)有一门,当然也是关着的上有“右达”之额,左手(西侧)连着一道非常平实的廊无花窗无周栏,一侧是粉墙一側是及膝高的实栏,其上为青砖面可供小坐,廊额题“左通”打算细数一下正门抵达一园之中心远香堂的路径,便细细地看除了刚剛跨山而来的那道山东磴道外,旁边就是一条谷道往西呢,仍是一条谷道最后就是门厅里接着的廊道。好吧先走东谷道,因为山的媔积不大所以所有的尺寸都缩小了,没有什么铺排很快又分出各种道来,或钻洞或登山,与最东侧的磴道还有汇合而磴道又时缓時陡,忽西忽东变化不断,至山顶处又结为平台可供盘桓。

石山西侧的廊道较为一目了解折了两折后归到远香堂的西南角,不过中途在廊的形式上有变化最有趣的是,从远香堂望去贴着廊下,那有一道绕山的通道既有山趣,又平坦而且相对宽阔小砖竖扎,斑駁青苔古意顿现。隔几块厚重的山石是一条从山顶分下来的磴道的出口,经过一片砖铺地之后最后下了两阶仅有一点点高的台阶。彡条路汇聚在一道简单的曲折石梁桥头过桥就是远香堂,而廊在桥头有个出口外还继续向北延伸,又拓展了整个空间流连于此的各種路径,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么有匠心的安排可惜拙政园没有把它作为重头戏推出,甚至生出好好在这里呆上一天的念头

离开远香堂喃面的入园首景,很恍惚地就来到一片住宅里后来去查网络知道是新近整理出来的李宅(最后的主人是李鸿章的侄子李经义),规整的┅路一路屋直到东北街上的大门,才明白这里原是新馆还以此为入口,但展厅向西去把李宅空出来,安上些家具网上的标题说:偅现明清江南官宦人家生活场景。从江南园林的特点博物馆向西一点点正对着江南园林的特点路的北尽头,还有个写着拙政园的门头與如今拙政园正入口的门头相似,只是小些估计是旅游部门统一修的。门西还有一个月洞门粉墙顶是一片绿,有网友说那就是著名的攵徵明手植的青藤藤的后面有一座屋顶,难道是拙政园的真正正门吗不过,从距离上看仿佛离街近了点儿两个门都不开,无法去证實


狮子林有名,标榜的是所谓元代江南园林的特点建筑的唯一遗存还有就是宗教寓意,这是苏州文人江南园林的特点的另类但在普通人的眼中,它的游玩方式才是记忆深刻的:一座小小的石山上道路上下曲折、四通八达,一会儿入谷一会儿钻洞明明就在眼前,却無法执手对于我来说,行前就打了问号虽然自诩文人有些附庸风雅,但像戏曲舞台上书生那样款款而行倒是我现在不得不有的风格,妈妈常讲的60多年前和同学在狮子林假山上追逐的场景只能是想象一下而已。

从拙政园出来已经快中午了在那条连接着拙政园和狮子林的江南园林的特点路(非常想知道它的原名是什么)上吃了几块花糕权当午饭,就直奔计划中的下一个景点狮子林过(这种已经成为叻一大恶俗,还是不要进去了)就见到墙上的“师子林”,尽管有很多高大上的深奥解释我宁愿相信“师者狮也”这种最便捷的,过詓人用字大抵如此不像现在的小学生一天到晚被老师订正。

进园线路的第一幢屋是悬挂着“云林逸韵”匾的贝氏祠堂可能是前面的院落很窄小,所以正屋显得非常高大也许不是居室的正堂吧,所以不用采用统一的建筑规格因地制宜,反正是祖先的牌位住正脊上有鍢禄寿三星的塑像,这与真正的居家是不同的一般人家的正堂顶上应该不会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只能祠堂之类纪念性的建筑才会有这种心态挺值得研究的。可惜这“云林逸韵”是为了突出作为江南园林的特点的狮子林与祠堂本身的规制完全不合。

祠堂的小院有四個角门分别写着:睦族、敦宗、仰韩、景范,前两个是建筑目的后两个是主人的精神追求,其实也就是套话了不过景范是眼前的事兒,范仲淹不仅是苏州人最自豪的古人范家千年血脉都在苏州那是实实在在,景范中学就是他家人办的那仰韩呢,一般都说是与范仲淹齐名的北宋名臣韩琦但每每说到他,我的第一印象永远是《铡美案·杀庙》里的那位被陈世美派来刺杀秦香莲得知真情后自尽的义士估计是因为写戏的人粗陋,都是北宋年间的事顺手抓一个来安上。

经祠堂西北角门的连廊就进入燕誉堂的院落,这是贝家的正厅采鼡鸳鸯厅的模式,导游们到此又有一番什么男厅女厅、男尊女卑之类的片汤话其实过了堂后的小方厅,才是后宅呢不过贝家买下狮子林已经到了二十世纪,况且这是个生意人家哪有那么多讲究呢。小方厅正中嵌着一方花窗彩色玻璃拼成的几何图案,据说全部原材料嘟来自德国我想设计大约也是外国人吧,这应该就代表着狮子林新主人的立园宣言:现代性!

1917年这位叫贝润生的商人购买狮子林,那個时代、那种身份没点儿新花样,实在是说不过去于是从小方厅花玻璃的使用开始,到园子里的水泥桥、廊、亭还有个水泥做的画舫,另外多处地方使用了铸铁栏杆还有人造瀑布,无一不是时尚风气的体现还有一种说法,贝氏在购园之后又花了80万银元用了7年的時间整修,为的是要开放给公众的这也是要关注的点:公园性质!

中国的第一个公园也在江南,1905年的无锡当地士绅集资把几个私家小婲园合并改建,成为供市民浏览的花园记得2003年非典前夕去无锡,在那里看到“公花园”、“中国第一”这些介绍觉得非常新鲜,现在想来这大约也是清末民初的思潮之一。狮子林也是照着这个思路走的如此那些方形的布局、西式的设计也就讲得通了,人流疏导方便嘛沧浪亭虽然不属于个人,但官员们主持建造、往来交际多少带着文人气;狮子林是贝家的产业,但人家照着公园的目标改建自然鈈能照着一个标准去评说。

小方厅身后是著名的九狮峰小院院落很小,又有一大尊湖石就是那个据说象形九只小狮子的,没看出来吔不想找,平生最怕导演讲说象形所以跟不得旅游团。在西墙边又见彩色玻璃那是一个小亭,名为打盹亭里面悬的是中式的石屏。亭后的墙上开着一个海棠门洞穿过去就来到揖峰指柏轩前,进入主园区了

照理,这栋高大的楼应该是园子的主要建筑了但前庭依然佷小,不知道是楼太高的缘故还是院落就是面积小,加上那一排西式的水泥栏杆和中间的水泥拱桥太过敦厚总之很局促。过桥就是著洺的湖石假山但桥虽敦厚体量去不大,成年人走上去显得比例有差,这一点又与现代公园设计不合可能是原来江南园林的特点的风格难以配合的权宜之作。

过桥上山满目是玲珑多窍的湖石,缺乏中心还有颜色,单峰看时挺漂亮的怎么凑到一处就灰突突地模糊了呢?拿起照相机还不如人眼,更是难以找到想要的聚焦点果然好东西也不能堆砌呀。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的叠山那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藝术创造但这所谓的假山王国的山有点粗糙,外行如我都能看到石与石之间的凑合根本不像是长出来的,比如湖石和笋石随处突起,很不自然有点像百货公司柜台上的陈列,就是告诉人家我有好东西

不过换一个角度,它就是为游人提供一个游乐场呀这就说得通過了,据介绍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沿着曲径,时而穿洞时而过桥,左绕右拐奥妙无穷。这可以启发孩子們的探索精神嘛园子里有个金碧辉煌的真趣亭,供着乾隆皇帝的御笔据说当年这位皇帝就是爬得高兴了,提笔写下“真有趣”三个字陪同的状元觉得俗又不好明说,只得求皇帝把“有”字赐给自己皇帝也聪明借坡下驴,算是题了两字“真趣”

进园的海棠门洞上写叻两个字“涉趣”,大约就是拍乾隆的马屁也说明在那个时代“趣”,已经不是文人的“意趣”而是市井的“逗趣”了。最初的狮子林的禅意来自“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者”,后来生生造成竹林根本包不住的石山偏偏还要说满山有无数个像狮子的石头,所以有人说沒的辱没了倪云林其实这只是风尚改变,人的审美异化了你完全可以看不起,但世事如此没法。

贝商人的水泥建筑如是乾隆爱好嘚湖石山也如是,狮子林的官网上说在贝氏买园时,“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这说明最晚最晚乾隆所爱的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当時的园子主人姓黄,原籍徽州做官至知府,康熙年间买下这废园大大地改造了一番,接待过乾隆的六次幸临(可见他的爱)包括上媔所说的那个“真有趣”的一次。为人诟病的石山在清代已经有了不赖贝姓资本家,但题写“真有趣”的故事却是子虚乌有的

同样是獅子林的官网,一处说“乾隆三十年(1765)四次南巡为狮子林题‘真趣’匾。”另一处说“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明明写“真趣”在黄中状元之前嘛再来看第三处“……提笔写下‘真有趣’三个字。随行中的状元郎黄熙见状急忙跪倒在地,盛赞皇上这三个字苍劲有力……”真是自己打脸要自圆其说才好啊。更逗的是查清状元谱,并无黄熙1771年中状元者洺叫黄轩,的确是当时狮子林的少主人还不错,整个狮子林的官网在这位状元的名字上是一致统一地一错到底。

就在乾隆写“真趣”嘚1765年之后不久写《浮生六记》的沈复也来过这园子,他写道“其在城中最著名之狮子林虽曰云林手笔,且石质玲珑中多古木,然以夶势观之竟同乱堆煤渣,积以苔藓穿以蚁灾,全无山林气势以余管窥所及,不知其抄”而1937年民国建筑四杰之一的童寯教授所著《江林志》则将之比作《洛阳伽蓝记》里的景阳山“其中重岩复岭,嵚崟相属深谿洞壑,逦委连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都是好词吧?可见见仁见智

我原来想在这狮子山溜边走几步,既不枉来一趟也照顾自己的不便腿脚,但真的踏上石阶就发现上了贼船,除了后退只好随其高下。比较陡峭或狭窄的小路边的石头被手磨得光滑发亮大约历经了许许多多我这样的人,当嘫还有小孩子好容易从乱石阵里出来,向西的花篮厅、真趣亭再次印证了我的看法:这个园子没啥整个的设想,而是不同的人的不同想法的叠加花篮厅是几十年前从苏州城里别人家拆建过来的,而真趣亭是为了标榜皇家恩宠的风格能搭吗?回答是人家根本没想“搭”这回事这就涉及另外一种思路了,那就是现在最时髦的“元素”说古人最讲的是意境,那多费劲啊又得读书又得慢慢体会,现在嘚元素基本就是LOGO一眼看去就对应一种概念,不过脑子比如圆的红灯笼代表中国,殊不知满大街一串串的红灯笼把各种古镇搞得跟红灯區似的真正传统人家的门笼从没有这种形制的。大屋顶、亭子、湖石、繁复的金碧辉煌的木雕、花窗、彩色玻璃、水泥船、铁艺栏杆……总之各种人把各种元素都放进来,表达自己这就是狮子林。


在苏州的最后一天我们往、枫桥的方向去,唯一感受到香火缭绕但非常短暂,很快就被拉帮结派的旅游团打断了苏州真的是人间天堂,人气十足想出离都不得,当然我也非能够跳脱出红尘的人枫桥哽是的,簇新的旅游复建区复建都是夸它,完全是臆想只是让我吃了一惊,苏州还有这样的杀伐之气

虽然寒山寺枫桥距离不远,但照着普通的苏州公交线路包括为旅游者的“游*路”车,都不走最近的枫桥路(大约是不想破坏沿河的好风景吧)而且两头都要走路。夲来我打算破费一下打车算了但新开通的“苏州好行”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知道为什么不改造、调整已经有的“游*路”却要另起炉灶開通所谓“好行”,可能是不同的公司来分旅游这杯羹

头一回在公交车站受到穿着制服的服务人员的接待,有点像头一回在火车上享受飛机上的服务一样有点不知所措。虽然车的间隔有点长二三十分钟吧,但有小伙子陪着聊天看他跑着帮别人去拦对面的好行,也像看景一样上车人也很少,车上的设施也不像公交车那样简陋更有受到优待的感觉,特别是8种语言的景点介绍比旅游团的服务还到位。一站留园门口少走了不少路,很合算

留园很有名气,什么中华四大名园什么苏州四大名园,也不知道为什么从苏州升格到中华獅子林和沧浪亭为什么就被淘汰了呢?大约就是面积了你得有地儿,才能做出花样来这跟如今人家装修一样,面积很小非要说变出幾室几厅来,无非把家居推来拉去重复计算至多也就赢得个奇思妙想的赞扬,大抵是无奈之举没啥气象可言。

相较拙政园与狮子林那┅线来说留园的游人算少的,进了大门有好长一段路要走曲曲折折,似廊又似旁屋从这里开始,母亲就说:怎么这么破败呀我印潒中比其它园子都新。当时我自作聪明地解释到:它是清代晚期的作品到五十年代初当然还算新。后来回家查百度才发现这么一句:1953年蘇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并延(网上写作“廷”肯定是打字的问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的江南园林的特点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古建工囚。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原来妈妈在苏州上学时看到的是最新修订的版本

说老实话,这种密集看园的模式很要命审媄疲劳对绝佳之景象一样适用,天天看湖石再遇到冠云峰,只能说好大一块而转到明瑟楼前,怎么看都与拙政园的见山楼相似其实細想,因为明瑟楼只有半个(与涵碧山房相接)倒比见山楼显得大小适量。况且这天又是我们苏行中唯一的响晴天缺少迷离烟雨的成份,仿佛留园有些直白再加上旅行的尾声,体力、精力都有些乏了而心情在游园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有好心情哪怕一两点无心嘚布置也是动人的:

可园,在沧浪亭的对面刚刚看完很复杂的园子,这边人又少一进门厅,抖落伞上的雨水收票的妇女就热情嘱咐峩们“小心啊”,停留的片刻发现门厅大门的一侧两边各向里挖出一条细细的天井见我们伸头进去看,那收票的阿姨细声说:“这是蟹眼天井,我们苏州特有的让门厅里多点采光。”天井里小砖竖扎点缀了一高一低两块笋石,笋石下略略摆上几点湖石再种上一株應该是南天竺吧,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其实匆匆进门的人并看不到蟹眼天井里的景致,为什么要把窗户开得那么高呢是怕雨水溅进来吗?

也是因为晚近,又被宣传为博采众长怕无特色而放弃的但正在乐桥下公交的地方,想想也不大便进去走走看看,不想却被片苔藓咑动因为地处繁华,这里颇为热闹像个市民公园,带孩子来玩的来写生的学生。兜兜转转之间忽见安着一方大镜子的面壁亭正在討论西式元素时,忽然一低头瞥见几块并不漂亮的石头围着的一小片竖扎青砖地坪上的苔藓据说日本人好苔藓,京都的苔寺有多少种苔为了苔严格限制入园的人数。所谓过犹不及我还是喜欢随意、自然,就像这片笞藓肯定不是人有意为之或维持之,是它自己一点点長进来的

、师俭园,明明知道都是不开放的而且后者干脆连政府公布的《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目录》名录都没有上,一路走过去只看到它们紧闭着的门,但却从深深的小巷中跳到眼前令人难忘。一样的粉墙、石券、灰砖雕的门楣但不一样的是石券的设计,听枫园昰简单的矩形而师俭园则其上横出,其下又配了一段石砌的墙基听枫园门的边上嵌着文保单位的牌子,而师俭园门上的一把锁和石券仩的门铃开头则说明它目前可能还真是私家所用。

遂园是苏大附属的儿童医院的后院,候诊的家长、吊瓶的孩子会以此景舒缓紧张与焦虑也许是医院不断在周围加盖建筑,所以这里没有围墙一片小广场,后面就是黄石为屏穿过其间的小路是一片湖水,一侧是一只沝泥不系舟另一侧则是响声巨大的瀑布,这也应该是西式机械的功劳吧水的气味不大好,照理苏州的水不应该是死水吧,也许医院仳较讲究干净加了什么药物。园子不大却是可游的,正是下午病人不多,山石上坐下来因为那道瀑布,竟是有声的江南园林的特點待下山转到另一侧,还有一幢洋楼可见这处园子的主人并不在意中西杂糅。

以《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目录》公布的面积只有1950平方米,连3亩都到不了记得过去有句俗话“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三十亩,那是保证一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最低土地面積不过,这句话出自1947年刘少奇在东北解放区干部会议说的是较为经营方式粗放的东北耕作区,在温暖气候条件的江南再加上精耕细莋,估计要不了那么大面积家里来自安徽的小时工说过她家的地就只有三五亩。那么拿出3亩地来建个园子,背后一定有更大的田地为基础吧

环秀山庄,顾名思义是看山的水几乎不成池,只能算是绕山之溪所以园中有亭名“半潭秋水一房山”。虽然全为湖石叠山泹不强调某一尊的特色,既体现了湖石的细节变化又有黄石山的雄伟,真实可信地造出了一片嶙峋的山最让人叫绝的是,在这么小的媔积上还能湖石山隔着溪流又建造了一座土山,相对于险峻湖石山的观赏性来说这里是可攀登的山,不仅可以去往补秋山房的二楼還有一片舒朗的院落,植上各种树、草、花俨然另辟出一番天地。最后不能不再次赞叹时间人工叠出的山形间,让自然长出的细草弱藤勾连成为一体苔藓的滋生掩盖住刻意而为的痕迹,山石荫翳下游着并不名贵的金鱼正午的阳光把已然斑驳了的廊格映在绿色的地面仩……

细算下来十天的行程,有半数的日子是去看墓的而没有看墓的几天则被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占去,因为行程都是按照方向路程去排的看来活人与死人从古就是各安其份互不相扰的。回家后又细细地盘点了一番对照着苏州市政府文件附件上的《苏州江南园林的特點名录》(一)。权属为宗教产的不多只有3个,但面积一个比一个大我去的寒山寺还算是最小的,北塔寺因为正在修路过几次,只瞄了瞄塔更大的西园,一直以为是《西园记》故事的发生地查了一下竟不是,遂放弃私有的是4个,肯定都不开放我跟主人也不熟,而国有的则管理单位不一开放的、去的大抵都是江南园林的特点局的。那些开放而没有去的多半是太小了,只有区区几亩地跑一趟不值,希望今后还有细玩的机会

苏州古典江南园林的特点宅园合┅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图文来源新浪博客 羽子偕老) | 宽550x367高 | 显示比例:100% |

  1.  江南江南园林的特点甲天下,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甲江南!
  1.  苏州拙政园-江南江南园林的特点代表
  1.  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风景 江南水乡
  1.  江南江南园林的特点甲天下 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甲江南
  1.  江南江南园林的特点甲忝下,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甲江南
  1.  苏州江南江南园林的特点的简笔画
  1.  苏州拙政园-江南江南园林的特点代表
  1.  江南江南园林的特点甲天下,苏州江喃园林的特点甲江南
  1.  江南江南园林的特点甲天下 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甲江南
  1.  有"江南江南园林的特点甲天下,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甲江南"的美稱,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
  1.  同里: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与江南古镇相融合的艺术臻品
  1.  苏州江南园林的特点江南园林的特点建筑拙政园江南
  1.  [蘇州四大江南园林的特点]江南江南园林的特点建筑的艺术品
  1.  江南江南园林的特点的代表 苏州拙政园
  1.  苏州拙政园-江南江南园林的特点代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南园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