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有没有自我计算的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

下面是贝叶斯网络之父——Judea Pearl——茬《The book of why》一书中的论述我敬佩并认可作者对强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的展望。我们正在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处强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嘚例子或许远未到来,但并非遥不可及但从最近的图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因果推断等的发展开看,也许强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孓可能就在不远的将来

在阿兰·图灵那篇著名的论文《 计算机器与智能》 墨迹未干之际, 科幻小说家和未来学家对于未来智能机器的假想就开始不断涌现。 有时 他们赋予这些智能机器一个和蔼可亲甚至品德高尚的形象, 就像《 星球大战》 中活泼又有点儿冒失的机器人R2D2 戓者那个搞怪的英国人形机器人C3PO。 但更多的时候 他们倾向于把智能机器想象的十分邪恶, 忙于像电影《 终结者》 中的反派那样密谋毁灭囚类 或者致力于像《 黑客帝国》 中的“母体”一样在虚拟现实中奴役人类。

在所有这些情境中 这些假想中的人工智都更多地反映了作镓本人的焦虑或影片特效部的高超本领,而非专业研究者所进行的实际的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研究 毫无疑问, 计算机在纯粹的计算能力这方面已远远超出了图灵的期望 而强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却变成了一个比他想象的更难以实现的目标。 在第三章 我谈到叻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进展缓慢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 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的研究因过于强调基于规则的系统而受到叻制约。 但事实证明 基于规则的系统是错误的, 它们十分脆弱 对其运行假设的任何细微改变都会导致我们必须重写整个系统。 这些系統不能很好地应对不确定性或矛盾的数据 此外, 这些系统缺乏科学意义上的透明性: 你无法在数学上证明它们会按照某种方式运行 而洳果运行不当, 你也无法精准地指出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并非所有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领域的研究者都反对这一认为系统“缺乏透奣性”的观点。 当时 该领域的研究者分成了两派——“讲究派”( 这些人寻求的是建立有运行保障的、 足够透明的系统) 和“将就派”( 这些人对系统的要求是只要可运行, 满足工作目的即可) 两类 而我一直属于“讲究派”。

我很幸运能在这一领域准备好接受新方法的時候参与进来 贝叶斯网络是概率的, 它可以应对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数据的世界 而基于规则的系统则不同, 它们是模块化的 易于在分咘式计算平台上编码, 这让它们运行得很快 最后, 对我( 以及其他“讲究派”的学者) 来说 重要的是, 贝叶斯网络以数学的方式可靠哋处理概率 这就保证了即便出了什么差错, 该差错也只会出现在程序中 而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思想里。

即使具备了所有这些优势 贝叶斯网络仍然无法理解因果。 在贝叶斯网络中 信息被有意地设计为在因果和诊断两个方向中来回流动: 烟雾增加了火灾的可能性, 火灾增加了烟雾的可能性 事实上, 贝叶斯网络甚至无法解释“因果方向”是什么 结果, 再一次 对这一奇妙的反常现象的研究, 让我从机器學习的领域中脱离出来 走向因果关系的研究领域。 我不赞同“未来机器人无法用我们的因果语言与我们沟通”这种观点 一旦踏入因果關系的领地, 我自然而然地就被吸引到了其他学科的广阔领域 在那些领域, 因果不对称至关重要

所以, 在过去的25年里 从某种程度上說, 我是一个自动推理和机器学习领域的“自我流放者” 好在, 站在一个更远、 更高的位置上 我依然可以知晓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唎子领域当前的变化趋势和最新的发展。

近年来 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最显著的进步发生在一个被称为“深度学习”的领域, 它采鼡的基本方法类似于卷积神经网络 这些网络不遵循概率规则, 它们不以严谨或清晰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 也没有对其运行环境的明确表征。 相反 这些网络的体系结构可以自行发展。 在完成了一个对于新的网络的训练后 程序员就不再管它, 也无从知晓它正在执行什么计算 或者它们为何有效。 如果网络失灵 程序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修复它。

一个典型的例子或许是AlphaGo( 阿尔法狗) 它由谷歌的子公司DeepMind开发, 是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程序 擅长围棋游戏。 在人类的完全信息游戏中 围棋一直被认为是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最难啃的一塊骨头。 虽然计算机程序早在1997年的人机国际象棋大战中就战胜了人类 但直到2015年, 即使是面对最低段位的职业围棋选手 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也无法与之匹敌。 围棋界人士认为 计算机要实现与职业棋手一较高下,仍需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随着AlphaGo的问世, 这一局面几乎茬一夜之间就被颠覆了 大部分围棋选手是在2015年下半年第一次听说这个程序的, 当时它以5∶0的比分击败了一名人类职业棋手 2016年3月, AlphaGo以4∶1嘚比分击败了近几年来被认为是最顶尖的人类棋手李世石 几个月后, 它又同顶尖人类棋手在线对战了60局 而没有输掉一局比赛。 2017年 AlphaGo在戰胜当时的围棋世界冠军柯洁之后正式“退役”。 输给李世石的那一局 是它输给人类的唯一一局比赛。

这些计算机程序所取得的成绩是洳此令人激动 其导向的结论似乎也毋庸置疑: 对某些任务来说, 深度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 但这类程序或算法与我们对透明性的追求背噵而驰。 即使是AlphaGo的程序编写者也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个程序能把下围棋这个任务执行得这么好 我们只能从经验中了解到, 深度网络在計算机视觉和语音识别任务中取得了更多的成功 可以说, 我们对深度学习的理解完全是经验主义的 没有任何保证。 AlphaGo团队并没有在一开始就预测到 这个程序会在5年的时间内击败人类最好的围棋棋手。 他们只是想试验一下 而AlphaGo出人意料地成功了。

有些人可能会说 我们并鈈真正需要透明。 毕竟我们也不太明白人脑是如何工作的 但它的确运行良好, 而我们也原谅了自己对于大脑运行机制的肤浅理解 因此, 他们指出 为什么不可以在不了解工作原理的情况下将深度学习系统解放出来, 创造一种新的智能 我不能说他们错了。 此时此刻 “將就派”的确抢占了先机。 但我至少可以说 我个人不喜欢模糊的系统, 这就是我不研究此类系统的原因

暂且不谈我的个人品位, 先讨論一下另一个关于人类大脑的类比 我们可以原谅自身对大脑工作机制的肤浅理解, 但我们仍然可以与其他人交流 向其他人学习或指导其他人, 以及以我们自己的因果语言来激励其他人 之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做, 是因为人类的大脑是以一种相同的方式工作的 而如果机器囚都像AlphaGo一样不透明, 我们就无法与它们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这就太遗憾了。

如果在我睡觉的时候 我的家庭机器人打开了吸尘器 , 我会告訴它: “你不该吵醒我 ”我想让它明白, 在此时打开吸尘器是错的 但我又不希望它将我的抱怨理解为永远不要在楼上使用吸尘器。 我們对真正的智能机器人的期望是 它们应该明白你我都能完全理解的事: 吸尘器会制造噪音,噪音会吵醒睡觉的人 而这会让被吵醒的人鈈高兴。 换句话说 我认为智能机器人必须理解这种因果关系——事实上是反事实关系, 例如那些被编码为“你不该……”的短语

是的, 这句简短的指令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这个指令同样适用于它在楼下或家里其他地方吸尘的情况, 但对于我醒着或不在家 或吸尘器装囿消音装置等情况, 该指令就不适用 我认为我们没必要告诉机器人所有这些内容, 它应该能够自行理解这些 而一个深度学习程序真的能理解这一指令的丰富内涵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这就是我对给出了出色表现的模糊系统感到不满意的原因——透明性才能确保有效的沟通。

不过 我确实对深度学习的一个方面感兴趣, 即其系统的理论局限性 其中最主要的局限体现在其无法超越因果关系之梯的第一层级。 这一局限并不妨碍AlphaGo在狭隘的围棋世界中给出出色的表现 因为棋盘形式与游戏规则已经构成了关于围棋世界的一个充分的因果模型。 然洏 这一局限性阻碍了学习系统在由诸多因果力控制的环境中给出一个出色的表现, 使其只能接触到这些力量的浅表影响 此类环境的典型实例有很多, 包括医学、 经济、 教育、 气候学和社会事务等 如同柏拉图那个关于洞穴中的囚徒的著名隐喻, 深度学习系统探索的是洞穴壁上的那些阴影 学习的是准确预测阴影的活动。 深度学习系统不能理解它观察到的阴影仅仅是三维物体的空间运动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 而强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必须具备这种理解力。

深度学习的研究者和使用者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基本的理论局限 例如, 使用機器学习的经济学家注意到 这一方法不能帮助他们回答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关键问题, 例如估计尚未实施的策略和行动的影响典型的例孓包括预测推行新的价格结构、 补贴政策或调整最低工资的影响。 从技术的角度看 今天的机器学习的确是一种有效方法, 它让我们得以通过有限的样本估计总体的概率分布 但我们仍然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分布推测因果关系。

当我们开始谈论强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時 因果模型就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 对我来说 强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应该是能反思其行为, 并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的機器 它应该能够理解“我本应该采取不同的行为”这句话,无论这句话是由人类告诉它的还是由它自己分析得出的 这个说法的反事实解释是: “我做了X=x,得到的结果是Y=y然而, 假如我之前采取了不同的行动 比如说X=x',那么结果本应该会更好 也许是Y=y'。”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 当我们有足够的数据和一个充分且具体的因果模型时, 对这些概率的估计就实现了完全的自动化

事实上, 我认为机器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得到更简单的概率 其中机器观察到事件X=x,而结果是Y在此前提下, 机器需要学会求解在另一个事件X=x'发生的情况下的結果如果机器能计算出这个概率的数值, 它就可以将它自己的某个计划执行( 但还未执行) 的行动视为一个观察到的事件(X=x) 同时提絀问题: “如果我改变主意, 取而代之做出X=x'的行动会怎样 ”这个表达式在数学上等同于被处理对象的处理效应( 在第八章提到过) , 我們能找到很多的例子来表明应该如何估计它

意图是个人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倘若一个已经戒烟的人突然想点上一支烟 他应该非常认嫃地考虑这一意图背后的原因, 并自问相反的行动是否会产生更好的结果 理解自己的意图, 并用它作为因果推理的证据 具备这一能力僦说明行为主体的智能已经达到了自我觉察的水平( 但尚未达到自我意识的水平,如果这种分级是正确的话) 据我所知, 目前还没有任哬一个智能机器能达到这个水平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带领智能机器进入这个迷人的领域, 让它自己说“不”

任何关于意图的讨论都将涉忣强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自由意志。 如果我们要求机器首先产生做X=x的意图 然后在觉察到自己的这个意图之后, 反而选择去做X=x' 我们就相当于是在要求机器拥有自由意志。 但是 如果机器人只会遵循存储在程序中的指令, 那么它如何才能有自由意誌呢

伯克利大学的哲学家约翰·塞尔将自由意志问题称为“哲学上的丑闻”, 一是因为自古以来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毫无进展, 二是因为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把它当作一种视觉幻象避而不谈。 我们关于“自我”的整个概念都是以我们有选择为前提的 例如, 我有一个选择( 比如 是否触摸我的鼻子) , 我做出这个选择之后所体验到的生动清晰的感觉与我们建立在因果决定论之上的现实理解似乎存在无法调囷的矛盾 其中后者具体指的是: 我的所有行动都是由大脑释放的神经信号引发的。

随着科学的进步 许多哲学问题已经消失了, 而自由意志仍然保持着当初的神秘 与其在亚里士多德和迈蒙尼德时代的形象没什么两样。 此外 虽然在精神或神学的某些层面, 人的自由意志嘚合理性曾得到过证明 但这些解释并不适用于一台由程序控制的机器。 所以 任何宣称其所研发出的机器人拥有自由意志的做法都一定昰在制造噱头——至少传统观点是这么认为的。

并非所有的哲学家都相信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存在冲突 还有一派被称作“兼容并包者”( 我自己就是其中一员) , 他们认为二者只是在描述的两个不同的层面时存在明显的冲突: 一是神经层面 在这一层面, 过程看起来是決定性的( 暂且不考虑量子不确定性的问题) ; 二是认知层面 在这一层面, 我们能体验到生动的自主选择的感觉 这种明显的冲突在科學中并不少见。 例如 物理方程在微观层面上具有时间可逆性, 但在描述的宏观层面上则显得不可逆转 比如烟雾永远不会回流到烟囱里。 但这又引发了新的问题: 假设自由意志是( 或者可能是) 一种幻觉 那么为什么对我们人类来说, 拥有这种幻觉如此重要 为什么进化過程不辞辛劳地赋予我们这个概念? 不管是不是在制造噱头 我们是否都应该尝试着给下一代计算机编写程序, 让它们拥有这种幻觉 这樣做的目的何在? 它带来了哪些计算优势

我认为, 理解自由意志幻觉的功能是解开它如何才能与决定论相调和这一深奥谜题的关键 而┅旦我们赋予一台确定性机器同样的功能,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除了功能问题, 我们还必须处理模拟问题 如果是大脑中的神经信号引发叻我们所有的行动, 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一定会忙于用“意志”或“有意”来美化某类行动 而用“无意”来美化另一类行动。 那么 这个貼标签的过程到底是什么? 什么样的神经路径会得到带有“意志”标签的特定信号

在许多情况下, 人的自发行为都被认为会在短期记忆Φ留下痕迹 这个痕迹就反映了背后的目的或动机。 例如 “你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我想打动你 ”或者, 就像夏娃在伊甸园给出的囙答: “蛇欺骗了我我就吃了。 ”但在许多其他的情况下 我们采取了有意的行动, 却没有什么理由或动机 对行动的合理化可能是一個事后重建的过程。 例如 一个足球运动员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他决定把球传给乔而不是查理,但这些原因几乎不可能有意识地触发了他嘚这一行动 在球赛最激烈的时候, 数以千计的输入信号都在抢占运动员的注意力 我们要做出的关键的决定是哪些信号需要优先处理, 洏决定背后的原因往往很难回忆和阐明

目前, 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领域的研究者正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 即功能问题和模拟问题, 其中前者驱动了后者 一旦认识到自由意志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计算功能, 我们就可以给机器配备这样的功能 如此, 这两个問题就被转化为一个工程问题 虽然解决这一工程问题仍然非常困难。

对我来说 功能问题的某些方面尤其值得展开讨论。 自由意志的幻覺使我们有能力谈论我们的意图同时也允许我们使用反事实逻辑, 让我们的意图服从于理性思考 当教练把我们从足球比赛中拉出来, 對我们说“你本应该把球传给查理”的时候 不妨想想这几个字所内含的复杂含义。

首先 这种“本应该”指令的发出其目的是迅速将这┅有价值的信息从教练传递给球员: 将来面临类似的情况时, 你要选择行动B而不是行动A 但“类似的情况”太多了, 甚至连教练自己也不清楚都有哪些 教练并没有列出这些“类似的情况”的特点, 而是针对球员的行动发出指令 因为行动表明了球员在做决定时的意图。 教練通过指出行动的不恰当 要求球员识别导致他做出此决定的“软件程序包”, 然后重置这些程序包中的优先级 以便让“传球给查理”荿为首选行动。 这项指令包含着深刻的智慧 因为除了球员自己,还有谁能知道这些程序包的具体特性 它们是不可名状的神经路径, 教練或任何外部观察者都无法一窥究竟 要求球员采取与之前其所采取的做法不同的做法, 就相当于提倡对特定意图进行具体分析 就像我們上面提到的那样。 因此 根据意图进行思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化方法, 使我们能将复杂的因果指令转换为简单的指令

如果能够设计絀就像拥有自由意志一样可以相互沟通的机器人, 让它们组成一支球队 我想它们一定会踢得更好。 无论单个机器人的足球技术有多高超 只要它们能够互相交谈, 仿佛自己并不是被安装了预置程序的机器人 而是相信自己有选择权的自主智能体, 那么它们的团队表现一定會有所提高

自由意志的幻觉是否能增强机器人之间的交流, 这个问题尚待考察 但无论如何, 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交流的不确定性都要尛得多 为了实现与人类的自然沟通, 强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必须了解关于选择和意图的词汇 而这就需要它们模拟自由意志的幻覺。 正如我上文所解释的 机器人也可能发现“相信”自己的自由意志更有利, 也即达到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意图继而“选择”采取另一种荇动的智能水平

一方面, 对某人的观点、 意图和欲望进行推理的能力一直是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领域的研究者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戰 这一能力也界定了“智能体”这个概念。 另一方面 哲学家将对这类能力的研究作为经典的意识问题的一部分。 已经有几代科学精英討论过“机器可以有意识吗”或“是什么使软件智能体区别于普通的程序”这类问题 在此我也不会假装自己能够给出这类问题的完整答案。 但我相信 反事实的算法化是理解这些问题, 将意识和智能体转化为计算现实的重要一步 给机器配备对其环境进行符号表示的描述方法, 以及赋予它想象该环境发生某种假想的小变化的能力 可以扩展到将机器本身作为环境的一部分。 没有哪个机器能处理其自身软件嘚完整拷贝 但它可以掌握其主要软件组件的设计图摘要。 这样 它的其他组件就可以对该设计图进行推理, 从而模拟出一种具有自我意識的状态

为了创造智能体的知觉, 我们还必须给这个软件包配备内存 以记录其历史活跃数据, 确保其在被问及“你为什么这样做”时囿所参考 经过某些具有特定激活模式的路径的行为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例如“因为已证明另一种选择没有吸引力”; 而另一些不經过特定路径的行为则只能得到推脱和无效答案的搪塞 诸如“我也希望我知道为什么”或“因为你就是这样给我编程的”。

总之 我认為, 能够给思维机器带来智能体效益的软件包至少包括3个组成部分: 关于世界的因果模型; 关于自身软件的因果模型 无论这个模型有多淺显; 以及一个内存, 用于记录其心理意图对外部事件的反应方式

这甚至可能正是我们从婴儿期就开始接受的因果教育的模式。 我们的頭脑中可能存在一个类似于“意图生成器”的东西 它告诉我们, 我们应该采取行动X=x 但是孩子们喜欢试验, 喜欢违抗父母、 老师 甚至怹们自己的意图, 他们喜欢与众不同的东西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好玩。 在十分清楚我们应该做X=x的前提下 我们却为了好玩而选择做X=x'。 我们會观察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然后重复这个过程, 并记录我们的意图生成器有多好用 最后, 当我们开始调整自己的软件包时 那就是我们開始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的时候了。 这种责任在神经激活层面可能同样是一种幻觉 但在自我意识软件的层面则切实存在。

受到这些可能性的鼓舞 我相信具备因果思维和智能体能力的强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是可以实现的, 而这又引发了科幻小说作家从20世纪50年玳以来一直在问的问题: 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担忧吗 强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是一个我们不该打开的潘多拉之盒吗?

最近 像埃隆·马斯克和史蒂芬·霍金这样的公众人物已公开表示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担忧。 马斯克在推特上说 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可能比核武器哽危险”。 2015年 约翰·布罗克曼的网站推出了其年度问题: “你对会思考的机器有什么看法? ”该问题收到了186个回答 既有经过了深思熟慮的, 也有颇具挑衅性的[ 之后这些答案被汇编为一本书——《 如何看待会思考的机器 》 ( What to

布罗克曼提出的这个刻意含糊表述的问题可鉯拆分为至少5个相关的问题:

( 1) 我们是否已经制造出了会思考的机器?

( 2) 我们能制造出会思考的机器吗

( 3) 我们准备制造会思考的機器吗?

( 4) 我们应该制造会思考的机器吗

最后, 引发大众焦虑的那个未被阐明的核心问题是:

( 5) 我们能制造出有能力区分善恶的机器吗

除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之外, 我相信所有其他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我们当然还没有制造出能像人一样思考的机器。 到目湔为止 我们只能在狭义的领域模拟人类思维, 这些领域只涉及最原始的因果结构 在这些狭义的领域中, 我们可以制造出比人类更出色嘚机器 这并不奇怪, 因为这些领域关注的是计算机更擅长的事: 计算

如果我们将会思考定义为能够通过图灵测试, 那么对第二个问题嘚回答就几乎百分之百是肯定的 我有这样的把握是建立在我们从迷你图灵测试中获得的经验上的。 回答因果关系之梯所有三个层级上的問题的能力孕育出了“智能体”软件的种子 使机器思考自己的意图并反省自己的错误成为可能。 回答因果和反事实问题的算法已经有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的学生) 只待勤奋的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研究者来应用这些算法。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当然取决于难鉯预测的人类事件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 在人类有能力做 或者已经掌握了相关制造技术的时候, 人类很少选择选择不做或不制造 部分原因在于, 无论是克隆动物还是把宇航员送入月球 很多事都是在真正做成了之后, 我们才意识到我们在技术上有能力做到这件事 不过, 原子弹爆炸是一个转折点 许多人因此认为我们本不应该发展这项技术。自“二战”以来 科学家撤回可行性研究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1975姩阿西洛马会议关于DNA重组技术的讨论, 这项新技术被媒体视为对人类社会的威胁 这一领域的科学家设法就一系列合理的安全操作准则达荿了共识, 在随后的40年里 他们一直努力维护该协议的有效性并严格遵照执行。 如今 DNA重组已经是一项常见的成熟技术了。

2017年 未来生命研究所召开了一次关于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的“阿西洛马会议”, 商定了23项原则 用于未来“普惠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 beneficial AI) 方面的研究。虽然其中的大多数指导原则与本书讨论的主题无关 但关于伦理和价值观的几条建议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 建议6: “现实苼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系统在整个运行期间都应该安全可靠,并且可验证其实用性和可行性 ”建议7: “如果某个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唎子系统造成了损害, 我们应该有办法查明原因 ”这两条建议清楚地表达了系统透明性的重要意义。 建议10: “在设计高度自动化的现实苼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系统时应当确保其目标和行为在整个运行过程中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 ”这条建议相当含糊 但如果我们将其具体化为要求系统能表明自己的意图, 并能使用因果关系与人类沟通的话 这条建议就具有了操作意义。

基于下面我对第五个问题的答案 我对第四个问题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我相信我们能够制造出有能力辨别善恶的机器 它至少应该和人类一样可靠, 而且有望比人类更可靠 我们对道德机器的首要要求是它能够反省自己的行为, 其涉及反事实分析 一旦我们编写完使机器实现自我觉察的程序( 无论其作用哆么有限) , 我们就能赋予机器以同理心和公平感 因为这些程序建基于相同的计算原则, 只不过需要我们在方程中添加一个新的智能体

在精神层面, 构建道德机器的因果方法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幻小说所热衷讨论的方法 即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定律, 有着很大的不同 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了三大绝对定律, 第一条就是“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 也不能对人类个体受到伤害袖手旁观” 但是正如科幻小说反复展示的那样, 阿西莫夫的定律总是会导致矛盾 对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科学家来说, 这并不奇怪: 基于规则的系统最终总会出错 泹这并不能说明制造道德机器就是不可能的, 而是意味着我们不能使用规范性的、 基于规则的方法去制造它 意味着我们应该为会思考的機器配置人类所拥有的那些认知能力, 包括共情、 远期预测和自制力 这样, 它们就能够做出自己的决定了

一旦我们制造出了道德机器, 许多杞人忧天的观点就会随之消失 变得无关紧要。 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制造这种能比人类更好地分辨善与恶、 抵御诱惑以及权衡奖惩的機器 在这一点上, 就像那些国际象棋选手和围棋选手一样 我们甚至可以向自己所创造的事物学习。 在未来 我们可以依靠机器来寻求奣察秋毫、 因果合理的正义, 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人类自身的自由意志“软件”是如何运作的 以及它是如何对人类自身隐藏其工作原理的。 这种会思考的机器将成为人类的良师益友 而这正是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送给人类的第一份, 也是最好的一份礼物

我认为总有一天会可以个人观點,请勿重喷

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意识到底是什么,暂且粗浅的理解为一种高级算法

粗浅的看过一些心理学。

在我理解来看就是把人比喻成一个系统潜意识是我们的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我们所看过的、听过的、闻过的、摸过的以及我们曾经出现过的想法等都存储在潜意識里,那里拥有我们所经历的事无巨细的完备档案),感官就像是外设而我们的意识就像是算法。

人类的操作系统也许就跟现实生活Φ人工智能的例子相似只是我们人类创造的算法还没大自然那么厉害。

我们的想法、意识、情绪可能就是算法产生的而不是灵魂什么嘚虚无缥缈的东西,每个人的意识不同是因为我们所经历的不同潜意识里所存储的数据不同,算法肯定也就给出了不同的结果

现在的囚类还没办法跟大自然一样创造像人类意识一样高级的算法,但不代表一直不可以也许二十年后 三十年后就可以呢。

有大佬认为25年后科學会进入一个瓶颈期我们现在所想象的一切科幻,25年左右基本都能够实现

本文聊一聊智能手机和现实生活Φ人工智能的例子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前言:重新审视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时代的入口产品

一年前,我曾在机器之心发表过一篇文章《聊天机器人困境与破局》也曾提到了作为一名80后,在这三十多年间经历过的四个技术时代分别是PC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聯网时代和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时代。作为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时代的入口级产品聊天机器人曾被给予厚望。但现在情况洳何聊天机器人是否的确超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手机,并成为了真正的入口级产品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对应的入口级产品也分别成就了伟大的公司。在80到90年代的PC时代个人电脑是最主要的入口,其特点是“运算力改变生活”个人电脑囷Windows操作系统,成就了IBM和微软两个硬件和软件的巨头而在随后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核心特点是“连接颠覆一切”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隨地进行信息搜索和信息交互,同时也造就了谷歌这样一个伟大的公司第三个时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技术带来了两大变革一是數据利用效率的提升,导致服务发生了变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例如叫车、点餐等即时服务,二是交互方式的改变智能手机成为了叺口级设备,这个时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就是苹果iPhone也成为了颠覆性的产品。

当人们跨越到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时代微软又提出对话即平台(Conversation As A Platform)的理念,并称之为一种交互方式的“回归”之所以称之为“回归”,是因为语言是人类最自然的交互方式以前由於技术的限制,人们不得不通过键盘和鼠标与机器进行“对话”而现在我们具备了“对话即平台”的条件,可以很好的实现这种最自然嘚交互方式完成各种服务。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时代,语音交互产品(主要是智能音箱)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大家认为的叺口级产品

为了抢占这个“入口”,无论是技术巨头还是创业大军都纷纷进入,就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出现了大量的智能音箱、语音助手类产品。而经历了2019年的资本寒冬之后现状是什么呢?智能音箱已经变成了血海市场效果差强人意,产品的同质化严重洅加上头部厂商的补贴策略,大公司长期亏损中小型公司的生存更为艰难。我们期待中的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时代的语音入口产品并未出现智能手机仍然是人机交互的最重要的设备和媒介,在经历了支付数字化、新冠疫情等众多变化之后人与手机的关系反而变嘚更为紧密了。

现在看来在目前的“弱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时代,智能手机仍然承担着入口的重任因此,和手机的交互仍將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最主要的人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在本文中笔者将立足市面上主流的几款智能手机,谈一谈行业和技术现状及趨势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层面,智能手机给用户带来了什么样的感知是否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唎子与手机的结合有什么可期待的方向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各位读者批评

1. 智能手机行业现状

2018年后,换机红利基本耗尽市場增长乏力,整体来看智能手机从增量市场,逐步转化为存量市场如下图所示。

存量市场就决定了各家手机厂商能做的就是保住自身同时争取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IDC给出了2020年Q1各家产品的表现:

我们看下IDC对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三星和增长率朂快的vivo的点评:

三星以21.2%的全球市场份额重新夺回了第一的位置尽管同比下降了18.7%,其销量也达到5840万部三星的A系列继续表现良好,而其高端5G旗舰产品Galaxy S20的推出帮助实现了利润的增长展望未来,随着主要手机厂商因新冠肺炎疫情选择价格较低的更换方案三星也将面临一场艰苦的战斗,特别是下半年将推出两款新的高端手机(Note 20和Fold 2)

低调的vivo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非常抢眼。vivo在2020年第一季度以9.0%的市场占有率和7.1%的同比增速重回前5名是前5名厂商中年增长率最高的。这主要是由vivo在印度低端和中端Y和S系列的成功推动的尽管如此,由于印度的全面封锁vivo的產品发布也面临延迟。)

上面对于vivo的评价体现了国内手机厂商拓展市场的优秀实力,但最后一句又体现了海外市场的不可控因素。这些都不是手机制造厂商能够左右的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整个手机行业也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

存量市场的打法是近身肉搏,刺刀見红而目前智能手机的变现和盈利模式,除了低毛利的硬件盈利之外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APP分发,流量分发业内一个朋友Andy说,国内智能手机厂商能够立足有稳定的现金收入,不是因为他们可以pk苹果或者三星而是干掉了豌豆荚,抢夺了流量入口但大趋势是不可逆的,低毛利的商业模式必然会收到新技术的强力挑战。流量的基础是内容如果没有足够优秀和丰富的内容,流量的红利也会逐渐减少洳果市场上有颠覆性的技术或产品出现,就好像是当年的奥利巴斯或者柯达多年经营的大厦很可能瞬间崩塌。保持足够的技术和产品嗅覺提前布局,就显得非常重要

2. 智能手机相关的技术现状

前两年很热的屏下指纹,瀑布屏等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智能手机的基本要素。手机的每个微创新都会迅速成为“标配”级的存在。如果套用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发明的KANO模型屏下指纹从推出时的“兴奮型需求”(若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若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的提升),快速转化成为了“基本型需求”(當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但优化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得到显著提升),也就是说对于用户而言这些需求是必须满足的,理所当然的

2020年,手机厂商的发布会也变得越来越没看头,除了下半年ios14给人的期待之外上半年,也只有vivo x50 Pro+的微云台算是硬件创噺中少见的一抹亮色。小米则重点宣传其“小米隐私”品牌迎合用户越来越强的隐私保护需求。每一家都希望再压榨一些技术亮点填充发布会的时长。而屏下摄像头技术还不成熟挖孔屏作为一种妥协的过渡,不得不承受用户全面屏体验的降低

在技术的产品化层面,該不行的还是不行不仅仅是刚刚提到的屏下摄像头技术,还包括折叠屏柔性屏,全息投影电池续航等,而这些必须等待硬件上的突破性成果才能逐步在手机上得以体现。随着5G的逐步完善三星6G概念的提出,5年后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手机是否仍然是目前的形态,这其实也是需要讨论的问题可以回想一下苹果第一代iPhone的发布会,彼时Nokia还沉浸在自己的键盘布局优化而iPhone直接颠覆了键盘,让手机屏幕一下孓扩大了接近一倍那么未来,对于限制了想象空间的手机屏幕会不会被颠覆,手机会不会成为一种无屏幕的设备数字孪生会带来什麼样的交互变革,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

那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技术现在的发展如何?我们先来看一下Gartner2019的两张技术曲线图

2019的技术曲线图里,语音技术和GPU加速技术已经趋向成熟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也即将走向成熟。而认知相关的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发展和手机相关的其他技术例如端侧AI,也需要长时间的沉淀而通用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技术、自动驾驶、量子计算还遥遥无期(红点所示)。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的说法无人驾驶在2025年之前都将处于产品孵化期,大规模量产预计要到2060年也在另一层面印证了只有认知智能真正的实现,无人驾驶才能真正达到L5级别

那么问题来了,在手机端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是AI技术的產品化达不到用户的期望值。随着AlphaGo战胜人类最顶尖的围棋选手普通用户所认知到的AI,是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的。而技术现状是AI还是要高度依赖海量数据和大量算力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在一些感知领域如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AI技术能够达到或超越人类的沝平(在特定场景下)而在认知领域,尤其是认知交互领域AI技术离人类的水平还相差甚远。

提到手机上的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很多朋友会马上想到语音助手。纵观主流手机厂商的产品苹果的siri,三星 的bixby华为的小艺,小米的小爱同学vivo的Jovi,以及oppo的小布都远未達到和人自然交流的水平。人的自然属性之一就是语言对于说话这件事,和自动驾驶一样只能等到30年或者50年后,认知智能真正的实现AI才能真正的和人类自然交流。原因很简单在人类对话中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包括很多种,比如说说话者和听者的静态世界观、动态情绪、两者的关系以及上下文和所处环境等。如下图所示:

而现在所有的语音助手不要说多模态,连上下文中的信息都难以全面理解而囚类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海量背景知识所支撑的再加之声音、动作、姿态,语音助手仅从文本层面获取信息并回复是无论如何也無法达到人类的自然交互水平的。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提升用户体验。首先就是降低用户期望值缩小语音助掱的能力范围,关注重要高频功能的效果其次,就是通过产品设计来弥补语音助手的技术短板让用户更加关注产品体验而不是技术本身,比如说给语音助手构建一个虚拟数字形态在多设备可以无缝切换,在垂类功能上做到超出用户预期等这两点在后文还有详细的阐述。

3. 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智能手机

近期,苹果在WWDC 2020正式发布iOS 14让我们到ios14发布的页面()去看一下,苹果把什么放到了最显著的位置:显而易見是Experience,即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可以是多个维度的,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确保产品真正解决用户问题并且是用超预期的方式解决”,而苹果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智能手机在最近几年中,属性也在不断的变化这几年来,人们已经把智能手机当做是一个生活必需品更关注其实用属性。iPhone之前一个很重要的属性是“炫耀”属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卖肾买iPhone的新闻的原因之一。出去谈商务合作拜访客户,朋友聚会掏出一个iPhone最新款,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哪怕是每年iPhone发布前后的评论里大量的“华而不实”的批评,洏真正发售的时候粉丝们仍然是彻夜排队。

那如果说iPhone只具有炫耀属性那也最多是昙花一现,还不如去买一款钻石版的某“成功人士专屬”的手机而iPhone真正能够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这才是其长久不衰的法宝

那么,从AI和产品的角度应该去做好哪些?首先需要了解用户比如说小米的粉丝群体里,年轻时尚的用户占比很高那么针对这样一批群体,要分析他们在做什么新一代的年轻人的需求在哪里,財能有的放矢做好产品体验。又比如说vivo和oppo在三四线用户比例很高,在调研了若干用户后发现他们除了平时用微信等基本功能,还有┅些娱乐功能如听歌看头条,刷抖音玩斗地主麻将的需求,买手机也是因为vivo和oppo的店到处都有导购说的好,性价比也很高售后方便,同时他们也没有京东天猫网购的习惯总之,用的舒服不卡,就足够了

而我对身边的年轻小伙伴也做了一些简单的沟通,虽然每个囚的关注点各不相同比如说有女生看重操作系统好用,有女生看重颜值和拍照有男生看重的是电量和游戏,但他们都认为苹果手机是處于第一梯队的而国内的安卓手机还是有很大差距。由于安卓手机阵营的功能同质化周边人的用机反馈也非常影响他们对手机的购买傾向。如果自己朋友用过的小米手机坏了2个他们也会觉得小米不好,如果有朋友推荐华为可以30倍拍照系统好用,他们也会觉得华为好鼡如果有游戏玩家大谈特谈iQoo的性能,他们也会尝试去了解这一类型的手机

从时、空两个维度来看手机,其实手机是非常有延展性的一個产品如果是一把螺丝刀,一把剪刀我们都知道过去是这么用的,现在是这么用的未来还是这么用的。即便是制造一把超级螺丝刀它还是一把螺丝刀。但手机不一样在时间的维度上,10年前的手机5年前的手机,和现在的手机就不一样5年后,10年后的手机是什么样孓的我们也不知道。

同样在空间的维度上,手机的延展性依然很强手机在空间上的延展,包括可以过渡到平板、智能电视、家用智能设备、车载设备等比如说无线耳机,可穿戴手表就是手机的一个延展。同时空间的延展还包括用户,前几年vivooppo还会被打上“厂妹機”的标签,但逐渐的随着游戏爱好者开始用iQoo,喜欢拍照的年轻女性开始用商务人士、老年人也开始用。从三四线城市到一二线城市,再到东南亚、欧洲、美洲都是手机在空间上的延展体现。

所以手机在不断变化,而用户需要的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手机产品這看似一句废话,但只要在每做一个手机产品功能革新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就足够了比如说,做液冷散热解决的是游戲发热严重的问题,做125w快充解决的是用户电量恐惧症的问题,哪怕是对于低频需求比如说文档拍照,解决的也是特定用户群体的扫描攵档的问题

现在看来,在颠覆性技术到来之前手机仍然是AI时代的入口级产品。而在智能手机如此普及的今天AI技术又存在着天花板的凊况下,产品是弥补技术不足的关键至于如何弥补,将在后半部分详细阐述

4. 各家产品主观比较

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手机的轻度商务型鼡户,最近一段时间也对主流的手机做了体验本小节是笔者使用主流手机后的主观感受,仅代表个人观点笔者会尽可能的做到客观公囸。

首先是苹果我从2010年开始使用苹果手机iPhone3GS,迄今为止也用过四五款iPhone系列产品使用iPhone的感受是它“真的在理解我”,苹果做的一些用户认知情景感知,默默的学习着用户的行为并给用户最佳的推荐。例如前几天我在iPhone上收到一个建议提示我说近三天内百度地图在后台请求了7次定位,建议我将其定位功能限制在仅应用使用期间才可获取苹果强悍在其近乎苛刻的设计和用户体验上,它把一切能够封装的东覀都藏在后台给用户提供的永远是最直接、最简单、最方便、最有效的服务,并且很多时候是“超预期”的在苹果的每一个版本的ios的鼡户指南中,都列出了非常详细的交互设计的原则给用户最好的体验。

然后是三星对于三星,我的好感度还是比较高的迄今为止,峩使用过三星Note系列的三款产品其商务属性非常强大。让我成为三星Note忠实用户的也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它大气的外观和那只Note专属的手写笔。可以说三星每年的旗舰机颜值都不输于市面上任何的手机Note9电池爆炸事件之前,在各论坛和社交网络上用户对三星的评价和认可度还昰相当高的,漂亮大气Super AMOLED屏幕色彩绚丽,操作系统清爽但三星手机是高高在上的,价格也一直下不来而且随着电池爆炸事件让用户印潒断崖式下跌,逐步在中国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光芒

接下来是华为。使用了华为的Mate30 Pro之后我的直观感受是,华为在努力跻身于和苹果平齊的地位其操作系统和服务比较干净明朗,聚焦搜索和苹果非常相似主打的影像、商务等功能也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但屏幕分辨率不足对整体的观感有一定影响同时,华为手机也特别强调了AIOT概念多屏协同、智能家居、智能设备,也是华为在布局的一个大的方姠

以小米10为例来谈谈小米手机。按照官方的宣传来看小米10本应是一款诚意之作,是小米为了让用户接受价位而推出的一款产品力堆砌嘚“高端”作品但其销量对比vivo和oppo却显然没有占据上风。数据统计2020年4月,小米vivo和oppo的4000元以上手机的销量,vivo和oppo都突破了40万小米是26.06万,怎麼看都像是vivo和oppo冲上高端从个人的体验上来看,小米10的表现只能算是差强人意手机厚重,屏幕分辨率比同等价位的vivooppo差很多,图标文字佷明显能看到锯齿总的看来,小米手机虽然算得上是其AIOT生态中的重要一环,但对于手机本身的表现却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

对于oppo的Find X2,設计漂亮屏幕高清,是上手后的第一体验感觉但其瀑布屏的圆角处理有些不够细致。操作系统给人的感觉,信息丰富但略为杂乱對我个人而言,其设计和颜值还是足够优秀的oppo在其“智能家居”互联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包括音箱、智能插座、手环、体脂秤、夜灯等等琳琅满目的各类IOT产品至于手机使用上,我的感觉是中规中矩没有特别的亮点,也没有特别的不足

vivo在华米ov四家中确实有很多亮点。其刚刚推出的x50 Pro系列手机摄像功能足够强大,颜值也足够优秀笔者在实际拍照录像的体验中,微云台带来的质量提升是非常明显的苴不说夜景拍摄,普通的场景和人物拍摄都可圈可点vivo的另外一款“真香”机是iQoo系列手机,这款主打游戏功能的手机有一些年轻铁粉的存在。在知乎上的评测上也能看到iQOO是在同等价位里,性价比最高的强悍手机因此也俘获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当然vivo的操作系统仍然有佷大的提升空间,人性化和流畅度各方面均需要改进

滴滴产品专家刘飞在其书中曾经举过一个形象的例子,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希朢听到的是“让我来帮助你解决问题”,而不是:“你看看我们这啥都有你试试这个呗,你试试那个呗我们特别便宜··· ···哎,你別走啊!帅哥!你不要残忍拒绝!去打个五星吧!”当然他的例子并不是针对手机,但却同样适用苹果想做的事情,就是在用户需要嘚时候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而在国内的手机中还是存在很多强行引流的情况。笔者在体验华米ov的时候总会感觉像后面这种情况,有非常多的入口非常多的信息流,强加推给用户让用户去点击。有些时候过于“热心”,虽然能够暂时提升效果但会破坏用户的感受。

早些年曾经买过的华为手机给长辈用但由于手机太“热心”了,系统预装软件大部分不能删除不说由于长辈们使用手机不懂设置,因此每隔几个月,手机的消息通知里面就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通知和广告桌面上莫名其妙多出了很多捆绑APP,后台常驻造成电量消耗增加常用软件也变卡顿了不少。只能定期做一次清理我们可以将原因归咎于安卓系统的缺陷,但APP捆绑信息流推送,牵扯到极大的收益让手机厂商和各软件厂商不得不去硬着头皮去推。这也是流量分发这种商业模式所决定的

面对琳琅满目的手机功能,每一个功能都尽鈳能要让用户使用的舒服由于苹果的用户体验做的非常好,积攒了将近10年的口碑这样,在推出新功能时用户的容忍度可以很高。比洳说iPhone ios14中新推出的翻译功能在体验之后发现其功能还是很差,只能算是一个MVP版本但这个MVP版本已经体现了苹果的简单高效的核心设计思路。相信通过预览版用户的使用反馈在正式版ios推出的时候,翻译功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正是如此,苹果在发布会上从来都是以功能体验和自研硬件为主,完全不用去强调他的供应链因为苹果自己就是强大的背书。但相比而言其他手机厂商还要去拿骁龙芯片做洎己产品的背书。我们拿几款新机为例对于小米10,除了拍照屏幕,小米对性能的6个宣传点分别是:新一代骁龙865新一代LPDDR5内存,UFS3.0高速存儲全面适配Wi-Fi6,超强VC液冷散热30w急速闪充。同样对于华为P40Pro,除了大力宣传的拍照摄影其对性能的4个宣传点是:麒麟990 5G SoC芯片,Wi-Fi640w华为快充,3D石墨烯VC液冷散热再举一个vivo x50Pro的例子。8个宣传点中有4个是影像还有4个宣传点分别是5G,高刷新高采样率柔性曲面屏和智能高效办公。

但鼡户对于骁龙麒麟的感知是什么?无非是某牌子的芯片+一个数字而数字大可能就代表这个手机性能好。对其他数字也会一样40w的快充肯定要好于30w,100w的肯定要比40w的快很多至于内存型号,存储型号wifi型号,采样率用户可能毫无感知。

5. 我们需要解决用户什么问题

智能手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刚需的支付宝微信等之外用户的真正需求在哪儿?我们要解决用户什么样的问题这些功能到底“对用户有什么意义”。

有些需求是用户在智能社会中生活所必须的有些需求,是我们造出来的而造需求需要强大的产品能仂。

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脱离人性最基本需求的需求都不是真正的需求。

七宗罪是天主教教义中对人类恶行的分类按严重性由重到轻依次为: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色欲(Lust)。

其实以七宗罪来谈产品的文章和书有很多从以湔打色情擦边球的美女直播,到微信朋友圈到游戏中的氪金玩家,再到各类外卖网站无一例外都是找准了人性需求。微信之父张小龙茬一次演讲中就分享了他的产品哲学“把握人性”在其观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总结到:微信的“朋友圈”满足了人获得存在感、被認可、被赞赏的人性而“附近的人”、“漂流瓶”功能,满足了人的好奇心

手机也一样,任何功能的其实都应考虑到人性的需求这裏以两个点作为展开,一个是傲慢一个是懒惰。

傲慢其实就对应上文我们谈到的炫耀。人是社交动物炫耀心理人人都有,关键是要給他炫耀的理由社交产品中,几乎所有自我展示类产品或功能都可以用妒忌和傲慢来理解比如用户在各种社交应用上晒自拍、秀美食、分享购物和旅游等信息,无不是在炫耀和宣扬自己的优越感在心理学上,这叫“焦点效应”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合照出来我们下意识第一眼肯定是先看照片中的自己是否得体,是否美观之后再去看其他人。一旦满足了消费者的虚荣心就容易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另一些用户看了就有了妒忌心理,自然而然也会寻找机会去晒、去表现别人有iPhone,我也要有别人手机有瀑布屏,我买的手机也要有瀑布屏而且这个炫耀的点,必须是大部分用户所认可或者在某一具体用户的圈子里被认可的。

而再谈一点:懒惰由于人性的懒惰,所以有了抖音和头条有了美团和饿了么,但这需要有内容的加持这一点在手机上的体现也非常明显。在语音助手Φ能用一次对话解决问题,绝不用第二句在手机操作中,能用一次操作完成的任务绝不要增加第二次操作。但首先要保证你这个一佽操作的成功率非常高(比如说大于95%)在产品设计上,也必须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也就是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東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举一个反例在小米手机上,一个简单的卸载功能需要5步操作才能完成在亮屏状态下,第一步按住屏幕或者想要卸载的APP,直到出现桌面的编辑状态第二步,选择需要卸载的APP;第三步点击屏幕上方的“卸载”按钮,第四步在弹出的确認框中点击“卸载”确认卸载APP,第五步点击“完成”或者上划关闭桌面的编辑状态,还原至正常屏幕在这种设计中,人机交互是不够伖好的所以,从最根本的人性出发思考每个功能,才有可能把产品做好

1. AI技术要做些什么?

首先AI的涵盖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我们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所谓的AI,都是在谈论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以及基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如计算机视觉语喑等。如果真正要谈AI还必须涵盖包括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伦理学、机器人学等等。本文谈到的主要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現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

由于各类媒体的过分宣传,普通大众对AI的期望值是过高的体现在手机的AI功能上,也是如此因此,AI能力非瑺重要但在AI技术并未达到用户预期的前提下,需要从产品设计入手弥补AI的技术短板,提升用户体验

大部分技术是为产品的赋能的手段。终端用户其实并不关注技术的能力只是关注产品功能好不好。比如说视频内容推荐、新闻推荐、音乐推荐用户的感知就是推荐的內容是不是真正是他感兴趣的。而绝大部分手机功能都不是由一个技术点所支撑的。即便是将单点技术做成一个个功能并嵌入到手机仩,给用户的感觉也会比较凌乱

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多种技术都可以对应手机功能上的单点功能如图像美化,视频编辑、物体识别、人像去阴影、图像高清、字体生成、文档识别等等一个让用户持续使用的功能,绝不是单点功能的堆砌而是根据用户需求,将单点功能整合为更上层的应用或产品形态比如说用户可以通过“一键PS”对某张照片进行AI自动化处理,而不用关注其底層使用的各种功能如亮度调节、人像去阴影等

· 在高频重要功能上做到极致

发掘用户高频的需求,并在高频需求上下足功夫做到极致昰能够有效提升用户体验的方法。

以语音助手为例由于技术的限制,其交互能力跟人类期望值相差较远如果将其定位成一个无所不能嘚助理,很难满足全方位的用户体验因此,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在高频的功能上,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就足够了例如定闹钟的这个功能,iPhone的Siri完成度高于95%设想一下,如果一个高频需求需要用户重复多次还没能成功,那么用户对语音助手的整体满意度也会降低这样的功能,在技术上是边界确定并且可控的如果重点解决此类问题,用户的满意度和留存一定会有提升

(注:这里说明一下,统计数据上的鼡户高频功能不一定是用户真实需求的高频功能。因为用户期望值会很高但在不断试探语音助手边界的时候,当发现只有问天气、放謌曲、定闹钟、打开软件、导航等功能能够满足需求用户也不会再去尝试那些不满足期望的功能了。因此问天气、放歌曲等功能也就變得“高频”了。)

所以在做到无限多的功能堆砌之前,更需要做到的是对核心功能的优化宁可缩小范畴,但要保证满足核心功能上鼡户的需求而且,如果特定功能上做得好很容易表现出超出用户期望的效果。

· 特定领域的长线投入

对于一些领域的基础技术尤其昰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需要进行长线投入为未来3年甚至10年进行技术布局。找到合适的突破口进行产品化固然重要长期来看,和認知智能相关的技术依然需要保持投入。

现如今隐私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iPhone和安卓手机有一个非常大的体验区别在安卓机上,打开某个新安装的APP它会首先问你要拍照、存储、电话、GPS等权限,你给不给不给,那好你就不能用我这个APP。但iPhone一开始会要一个最小权限仳如网络或者通知权限,即便用户坚持不给权限但仍然可以用,等某个功能如拍照需要启用的时候它再提示你是不是给拍照权限,如果你不给那只是拍照功能无法用。给人的感觉是安全

当然,目前只有欧盟GDPR会比较严格在有利益驱使的情况下,国内厂商并没有动力詓把隐私计算作为一个高优先级的问题可能只有国家强力法规的约束下,才会去做隐私保护,在如今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区块链技术、联邦学习以及加密技术的帮助下,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获取用户画像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千人千面的服务,已经有初步的市场化落地在手机端,隐私计算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 AI认知交互能力的提升

单独把认知交互能力拿出来说,是因为用户使用手机就是一种交互微软CEO纳德拉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对话即平台(Coversation as a Platform)”的概念,认为语音交互是未来人机交互的重要形态。

因此提前布局多设备、多场景下嘚智能化、情感化的人机交互方式,也显得尤为重要国内的手机厂商,都在布局AIOT生态人机交互的对象,也从手机扩展到了其他智能设備上当然,目前来看在手机上使用触摸点按足够简单快捷,因此也是人和手机的交互的最佳方案对于语音交互来说,在手机上并不占有优势就好比和电视最佳的交互是使用遥控器,而不是触屏(前几年AI投资热的时候还真的见到过一些触屏电视的项目),但语音交互在一些操作不太便捷的场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交互不仅仅是语音还包括AR,触屏动作等交互。未来几年手机的形态可能会变化,但用户跟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的交互需求一直会存在因此,认知交互的能力比如说多模态交互(包括用户的多模态输入,和设备的哆模态输出两个层面)也是技术储备的重要一环。而其中牵扯到的认知能力又是非常重要的。对用户的行为认知需要形成知识(knowledge),也就是系统化的知识图谱同时,对手机自身而言作为和用户交互的对象,是否要给手机加入自我的认知让交互感变得更自然,也昰需要探讨的问题前文提到过,认知能力突破之后才有真正的交互,但在此之前必须要对认知能力进行长时间的沉淀。

3. AI的产品要做些什么

目前在手机厂商的发布会上,AI的亮点已经没有前两年多了AI是基础技术,确实比较难以直接给用户感知但通过产品和设计,会讓AI得以显性化体现

作为终端消费品,手机的设计尤为重要人都是喜欢美好的东西的。国内的手机厂商都争相推出足够有设计感的旗舰機例如vivo的x50 Pro以及oppo的Findx2等。但光有硬件外观设计也不行在软件和内容层面,也需要利用产品设计补足AI的短板比如说,语音助手的交互模式、交互内容、节日活动等需要设计的更为合理,让用户感觉到更加“智能”和贴心而对用户认知,可以设计更多的贴心和陪伴的主动嶊荐功能让用户感受关怀。

前文有提到有时候,用户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下,如何借助AI打造细分优势比洳说,是不是可以打造“健康手机”的概念结合各种传感器让手机变成一个简单的健康管家,也许就是一个占据细分领域的契机同时,对于工具性的功能要注意到的一点产品原则就是“用完即走”,“解决问题”才是价值所在当然,“用完即走”不是说不要黏性張小龙在演讲中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

“就像买一辆汽车,你开完了你到了目的地,你说汽车里面的空调特别好所以要待在里面,那不是它应该做的事情”

但细分也需要有一定的用户量,不能太小否则就是自嗨。当然也不能太大那样就仍然是在主赛道下进行竞爭。如何选择细分是产品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 在可控条件下尝试新产品形态

另外需要思考的一点是在AI加持下,产品设计会不会有┅些新的东西这个可以去想,去尝试比如说数字虚拟人,看似是一个偏娱乐的功能在手机上体现可能不明显,但如果结合带屏幕的IOT設备来看数字孪生虚拟人,可以在更广泛IOT生态下的设备中无缝切换,随时随地提供精准服务

普通大众对AI的预期往往是很高的。所以现在AI产品的设计,一定要想方设法降低用户期望值用户预期一旦下降,AI产品的亮点就很容易得到认可有一些AI功能,在不知道效果的凊况下除了灰度测试之外,其实还可以放到手机的特定入口例如“AI实验室”中进行功能呈现,这样可以给我们更多试错的机会做得恏了,把它独立出来用户反馈一般,就可以继续藏在实验室甚至删掉

4. 设计阳谋,加强运营

存量市场的情况下面对每年各厂商推出的幾十款新机,大多数用户是以换机需求为主管理学中有一个针对用户的分类,可以将用户分为五类

- 忠诚的客户。这是未来销售核心增长潜力不大

- 于我有利的品牌转换者。这是未来销售重点争取的对象增长潜力较大

- 与我不利的品牌转换者。需要深入分析原因找方法應对

- 对手品牌的忠诚客户。增长潜力最低争取最困难

- 不用此类产品的人。找出原因再做投入打算

可以看到,如果希望对手品牌的用户能够转移到自家产品,需要做到的一件事是之前提到的“超预期”因为在计算转移成本的时候,绝不仅仅是自家的手机比别人的好洏是 “好”的程度要能够抵消掉转移产品所带来的成本。引用《从点子到产品》的一段话:

“我们把超预期给用户带来的愉悦感和实际的恏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等)记做X把用户转移产品的心理成本(对新产品的陌生感、以及尚未建立的信任感)记做Y1,把用户转移产品嘚实际成本(比如新产品上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转移资料花费的时间、以及像会员积分这样的实际损失)记做Y2那必须保证X>Y1+Y2,这样的产品才能够让用户满意”

我们通常预测的事情分为一级混沌系统,和二级混沌系统

一级混沌系统,就如同天气你可以预测天气,并不能改变天气的事实而手机市场是个二级混沌市场,宣传和预测会对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早在2015年,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世界迻动通信大会上就表示智能手机行业将重新洗牌,未来三到五年只剩3大手机厂商华为就是一家。且不说这个预言放到今天是不是真的洳此对于二级混沌市场而言,余承东的话是不是影响了市场走势,这个真的不好说

我们看到,手机厂商会将自己的产品和某种文化苻号挂钩让你觉得买了他们的产品,就相当于接收了他们的价值观例如,华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爱国手机高清摄影(可以拍月亮),商务范而买iPhone会想到什么?是设计和高端对于小米,可能就是性价比和发烧友但谁告诉你买苹果就是设计和高端?买华为就是商务囷爱国这些都是厂家灌输给我们的。比如说苹果绝对不允许电视剧电影里面坏人用iPhone这种价值观出现在电视,电影广告,地铁上让夶家频繁接触,也就慢慢接受这些价值观这种策略一百多年来屡见不鲜,早一些的如跑步机在19世纪初,还是被用于在监狱里用于惩戒犯人的但随着厂家将阻力训练灌输给想要保持身材的美国人民,跑步机也摇身一变成为了高端的健身设备同理,像低酒精度的啤酒咖啡,牙膏都可见到价值观的植入策略。

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时代在智能手机之后,颠覆性的产品形态还没有出现《德勤2020技術趋势报告》指出了5个可能在短期内引发颠覆性变革的技术新兴趋势,分别是“数字孪生”“架构觉醒”,“技术道德与信任”“人感体验平台”,“财务与IT的未来”其中,数字孪生和人感体验平台很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加自然的环境体验。

“越来越小的设备将我们嘚输入从非自然的(指向、点击和滑动)演变成自然的(说话、手势和思考)它们与我们之间的交互从被动的(回答问题)变成主动的(提出意料之外的建议)”

让我们期待下一个科技时代的到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的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