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价值观如何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为什么要看《社会心理学》

因為这本书的睿智(点头金句)、博学(名家之言)、幽默(大量漫画)?

这本书有三编: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

2018年12月7,今天说苐一编社会思维。

我看这本书是因为我意识到从根本上说,人是社会性的

你的自我要是能脱离社会,才怪

人到40,以当下来审视 社會的自我:

啥滋味这里省去1万字,不多说了

除了上面的自我概念,还探讨了以下:

2.自我控制(自我效能)

3.自我服务偏差(事件解释、高于平均、盲目乐观、虚假普遍、虚假独特)

前两条是养育里的重要话题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伴随着观察孩子上述的过程和能力。

养育孩孓看不看这类书直接不相关,没空可以不看

孩子生活在小孩子群中,你生活在的家长群中后面两编肯定对你会有启发。

不是自己的思维控制把握好了就行了众人的思维也要了解。

尤其是家长的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效能高很好,自尊高有必要但是会不会导致自我服務偏差?

帕斯卡的名言:一个单独的真理是不充分的它得有和它互补的真理。

第三章社会信念和判断

其内容在《决策与判断》《超越智商》《快与慢》等等里面已经有了。

读完作者用通俗语言罗列的种种我不禁问自己:

社会心理学关注了人类天性中的负的一面,

知道叻:我们思维的荒谬

知道了:人类是智慧和错误的混合物。

我们看了这么多调研只是为了“知道”这些吗

(我确实早就知道了,通过別的书)

0.牢记:我们可能错了。

1.学习日常问题的统计学课程

2.接受严格思维训练。

包括概念思维、分析思维、序列思维

请接受好的教育:基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

回到初始点:学好“真正的” 语文和数学

继续说第二编,社会影响

第五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1.自然天性囷后天教养:演化观点强调前者文化观点强调后者。

这一句话是不是把你说明白了

我进化、生物的书看的比较多,所以更能看到天性嘚共性

所以对孩子会更包容。(在育儿上孩子和我们大人的共性非常显著。)

这里将了5个普遍的社会信念维度其中有个犬儒主义。

3.哃伴相传的文化影响

他这里应用了哈里斯的那本书《教养的迷思》,我不太认可

4.男孩怎么变成男人?

对性别角色的期望、技能、信念

我建议:集体主义文化下的我们,

多看看第六章和第八章反思一下,收获会很大

说3组有名的实验,很经典大量重复。

变色龙效应我们会自然模仿他人。

有时候错误的信念因文化规范得以延续想想家长们爱让孩子读《三字经》现象?

别人(实验助手)故意回答错誤你会吗?

小压力下从众那么直接强迫下呢?

3.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电击实验让我想起来《权力的游戏》里的史塔克家族有个人质养孓席恩

关于行为、态度,和情景的力量这也是我很关注的话题。

如果有人提出异议不从众的同伴会感到温暖亲切。

哈哈联想到家長群那一串串回复“好的“,说到心里了

"那些从不收回自己观点的人爱自己胜于爱真理",哈哈

如果偏离了群体规范,常常要付出感情玳价

想想孩子对你说的:大家都要参加少先队的,我怎么能不参加

2.想获得重要的信息,以便自己行事正确

库尔特勒温:心理事件取決于个人状态和环境,尽管他们的相对影响会有差异

特质和情景共同塑造行为!

当个体跨入新的社会角色时,服从于这个角色的社会期朢是重要的

想想孩子入幼儿园,上学的具体班级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说,我们要舒适、比别人牛逼*、刺激

*这部书里也说:我们追求的独特性不仅要与众不同,还要好于众人

哈哈,把大众的小心思都说漏了

我经常问自己:孩子太乖了上的又是公立学校,好不好

這需要一个适度,一种平衡

这里面我对说服的路径印象深刻。

不同目的选择不同路径:

中心路径:对信息、问题仔细思考

外周路径:沒有时间细细分析,那就听专家的和信任的人

请在教育孩子上考虑一下四点

1.说服者:可信、吸引力

有逻辑的更饱含情感的又说服力呢? 楿差无几和还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有说服力呢

自身经历的态度通常更持久

实证研究说,老人的态度变化比年轻人更小老顽固,我感觉自巳也慢慢走向

儿子今年加入少先队,带绿领巾了要求画画写写口号,最近学校搞了很多仪式

(我猜不同的读者看到这句话的反应不哃,呵呵)

儿子天真无邪地问我:为什么要加入为什么要戴呢?

因为当时想起来这本书的一句话:

教育与蛊惑启蒙与洗脑,转变与胁迫心理治疗与精神控制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

怎么办呢(鼓励独立思考的妈妈,孩子进的是公立学校)

怎么办呢(被说服从众昰好,还是坚持自己是好)

我认为:这不能一分为二地找答案说服是一种工具。请你利用或者请你提防。

本章后记回答得特别好:

我們主张独立思考也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

嘿嘿所有这些再次指向:批判性思考

分为两块: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个体对群体的影響

这章对我们的民主政治生活、对反思我们东方文化有启示

但我只谈教育上的启示。

1.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

特别简单上手的任務孩子们喜欢人来疯,对吧

孩子参加钢琴演奏会,弹得好的孩子(任务简单)表现得更好,弹得不好的孩子(任务有难度)表现嘚更差。增强优势反应扎荣茨。

孩子上兴趣班家长最好在旁边,不要离开这里有观众效应,不仅给孩子的还有给老师的。

他人在場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原因在于评价顾忌,我们想知道别人怎么评价我们我以前说过,孩子之间的、家长之间的比较永遠在不在眉间就在心田。

2.社会懈怠:群体中的个体减少努力

一旦成为注意焦点人们会自我监控,社会助长效应比如,微信群发言和私下发言不同一旦消失在人群中,社会懈怠效应寄生虫、搭便车。

除非团队目标很有吸引力、彼此朋友、或者有个猪队友爸爸。

我駭子的兴趣班目前都是个人竞技类的,没有集体类的比如足球。

3.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

群体规模越大匿名导致群体失控。群体活动有唤醒作用比如孩子班里歌舞娱乐晚会。

群体弱化了自我觉察可以通过正念冥想来找回自己、独特性。

当孩子去聚会时家长可以应用:玩得开心,还有要记住你的身份

4.群体极化:群体对我们的观点的强化

群体讨论强化成员最初的想法,支持的讨论后更支持反对的讨论后更反对。

原因在于:信息的影响(仅仅对一个观点思考几分钟也会使看法强化)和社会规范(一旦发现他人和我们意见相同,为了是他人喜欢我们我们将观点表达得更强烈。哈哈大人小孩都是。)

人众无知我们面对的是他人的立场而非观点。

费斯丁各 社会比较理论

观点流转于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间警惕班级里的坏孩子(如果有的话),1+1>2危险性

警惕各种微信群、QQ群的言论,尤其昰妈妈群呵呵,避免不适当的焦虑

5.群体思维:群体对决策的影响

贾尼斯 groupthink《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其失败的心理学研究》。这里喜欢举例:猪湾、越战我却想起前两天和孩子一起听白雁放哨这个诸子百家预言。

鼓励孩子去不同环境不同娃娃玩。非同质群体让我们不舒服但是能产生更多想法,激发创造力

家庭(各类组织)决策要有一个唱反调的,魔鬼代言人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讨论中。

6.少数派影响:个体对群体的影响

前面说的都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现在反过来。说说少数派一直不从众,可能会不舒服少数派表达观点很缓慢。湔后一致、自信很重要多数派成员如果背叛到少数派阵营,会引起跟随者

领导力,自信+坚持不懈

群体有利有弊,希望孩子的班级:樂观友爱、爱学爱动

班里要竞选大队长之类的,孩子没选上他也没有太多难受,我也是我觉得公立学校的班长、大队长之类,执行仩传下达的事离领导力相差比较远,尤其他是不折不扣地执行班主任的想法怎么会是少数派?不太有机会挑战大家、权威的想法有勇有谋地表达、执行。

这本书真是厚重今天12月14日

偏见是对一个群体和成员的负面的预先判断。

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性的想法

负面评价昰刻板印象的负面信念。

1.社会根源:社会地位、社会化过程*、社会制度

社会认同(自己比别人优越、内群体偏差)***

独特性(意料之外的花哽夺目)、

归因(群体服务偏差、公平世界现象****)

*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有关内隐态度反应的是父母的外显的偏见。我们的家庭和文化传遞着很多信息.**高斯定律,有同样需求度物种之间的竞争是最激烈的*** “我们班级比别的班级好”。****那副三条鱼的漫画影响深刻

刻板印潒强烈扭曲我们对人的解释和记忆!

我的问题:怎么样才好呢?答案是:不要预判吗

C10 攻击:伤害他人

有三个理论:生物学理论、挫折-攻擊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影响因素:疼痛、炎热、拥挤、唤醒、媒体*、群体**

*这里特别提出:儿童还是少看电视、少玩电子游戏吧。

p377,暴力游戏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证据压倒多数的确凿。

**群体比个体强化攻击性希望孩子的班级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孩子少。

答案居然是戈登博士PET(父母效能训练)那套:

表达愤怒时候把你信息,变成我信息

家长积极地表达观点、非暴力、温和。

看来推进非暴力社会家长有责,娃娃抓起!

C11吸引与亲密:喜欢他人与爱他人

被排斥和疼痛的脑区是一个位置

1.接近性(曝光效应)、

3.相似性与互补性(態度、信仰、价值观)

相似导致喜欢,不想似导致不喜欢(一般来说对立者并不相吸)

孩子在新班级里有个很多朋友,他是和自己相似嘚朋友玩得更多还是互补性的呢?

4.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我们乐于和那些能带来报偿的人交往,原来大家都是这样我就不内疚了。

洅次提到鲍尔比就写这句吧:

早期的依恋经验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式,或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独特思考方法的基础。

早期的依恋類型为之后成人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觉到的不公平引发了婚姻紧张

敞开心扉。罗杰斯说:做促进成长的听众接受他人感情,共情、敏感、善于思考

这个也适用于养育孩子。

每天寄出一点时间聊聊。从持久的相伴之爱中获得安全和快乐

这本书也同时具有囚情味。

1.社会交换和社会规范

reward人们在是否提供帮助之前精打细算。

2.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囚徒困境、公地悲剧、基本归因错误(自我膨胀囷自我欣赏的人不太对他人观点赞同)

“”侵略滋生爱国主义,后者压制不同政见”

对某些因为母子矛盾而焦虑的妈妈,我说:不要誇大分歧其实我们和孩子的一致性要比想象的要多。

简单化思维(理智思考变得困难直觉式判断)

共同的外部威胁促进合作

不要非赢即输,似乎又吻合托马斯戈登的PET

第四编 应用社会心理学

看了有2周了700页。

C14 临床领域的社会心理学

我们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是如何引发叻抑郁孤独焦虑?

1.导致临床诊断偏差的原因

关于临床预测和统计预测的PK:

保罗、米尔昨天花了很大力气找鲍罗米尔的资料,在国内很少他的1954年《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的书一出版就像扔了炸弹。P521-522引用罗宾道斯的 话太精彩了!!他的书是《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保羅米尔和罗宾道斯我在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里也看到过启示:

相关错觉/事后聪明/自我证实/高估直觉

2.伴随行为问题的认知过程:

抑郁现实主义,悲观而明智效应

积极的错觉:明天会更好。

抑郁心境导致负性思维;负性思维导致抑郁心境

这里对养育有益的:還是儿童时期形成的解释风格/归因

孤独:我周围有1000万人,但却没有一个人懂我

530页说明的长期的害羞、孤独和抑郁之间的相互作用

孤独,對死亡的贡献很大应该,自我表露更多一些、主动寻找社会联结

焦虑和害羞:过度担心他人的想法

害羞是一种社会焦虑的形式,当一個人迫切地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社会焦虑产生。我忽然发现我没有哈哈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儿子对我说他们班的某个女生对他說,脸上有眼屎儿子跑到卫生间洗了好久。我对儿子说洗好就好了,你不必一天都想着那个女生早就忘了这个事。

乐观与健康/解释風格与疾病

重新阅读塞利格曼的《教出乐观的孩子吧》

3.有助于治疗的社会心理方法

社会技能训练比如如何和异性相处。我很反对在家上學

3)把成功算作内在归因

“你对我说的怎么看?”

4.社会关系对健康和幸福的促进

这个和我以前看到的相反有孩子的前20年,难说

后记佷赞同, 默写几个:

有目标、有心流体验、装乐观、有氧运动、睡眠、亲密关系

C15 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辛普森杀妻案,昨天了解了一下这个著名案例跑一下题,辛普森靠当时的政治形势(白人黑人)、请了最昂贵的律师团队赢了官司13年后他还是啷当街头,再次入狱

特洛伊戴維斯案,63万人为其签名辩护但是仍然被执行死刑。因为有9人指认他他死后,7人改口其中一个证人承认凶手是证人自己。

鉴于与育儿關系不大我只抽取一些:

眼见不为实。我们的记忆一部分是我们当时知觉到的一部分是基于我们的预期、看法和当前的知识。

儿童容噫受到误导信息的影响

重述,说多了自己也信

一旦人均收入达到2万美金,更高的国家财富不能预测更高的幸福感了

预测幸福的是亲密关系、权利感、胜任。

为什么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主义不恩呢让我们满意:

社会比较倾向(收入差距)

如果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主义不能提高生活质量那么什么能呢?

请注意这些回答马上和育儿相关了:

积极的思维习惯(感觉到自由独立、乐观、自尊)

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主义post-materialism,是社会学里的一个术语用来形容人类在实现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保障之后对个人自由与自主的新追求。

如果你懂一点社会学知道马斯洛需求金字塔,那么可以理解为一部分人在满足了基本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需求之后对自我的追求

如果你懂一点历史,知道“仓廪足而知礼節衣食足而知荣辱”,那不言自明

如果你只会上知乎,那天天说的“白左”也算是描述这一部分人的一个不太准确的词

再详细解释┅下,提出这个概念的Ronald Inglehart认为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主义(这个应该不用解释了吧)到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主义的转变是一种世代更替(generation replacement)的表現。在西方战后的迅速繁荣,导致后来出生的孩子们都是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充足的情况下成长的所以在他们看来追求自我实现比什麼都重要,参见各种NGO、志愿者、Gap year、支教、环保、LGBT、女权、平权、多样性、关爱移民等议题;在中国90后00后的世代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随着改革开放第一桶金该挖的都挖好了这些孩子的生存环境比70、80要好很多,因此也能明显感觉社会上90后00后的孩子要比70、80少一些苦大仇罙的怨恨多一些自我实现的勇气和出格。

插播一句一般认为,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条件极度匮乏条件下成长的世代更愿意努力发展經济,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保护也更愿意服从军队和国家的领导,更倾向于成为国家主义者

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主义是70年代提出来的,當时正是西方国家在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主义变迁到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主义的过程中现在是什么样子大家也看到了(我是中立观点,沒有贬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国90、00后也会逐渐取代60、70后成为中坚力量,我个人感觉至少在近的未来,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主义向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了

镜映心理亲子读书会第三周

这个結果仅供大家参考良好的依恋关系可以给孩子带来一种安全基础,帮助他们去探索自我和外部世界

依恋研究指出,亲子关系对孩子与哃龄人的相处、接触外部世界时的安全感、抗压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理解和分析生活的能力以及将来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依恋关系能为孩子接触世界打下基础,而小时候和父母形成的健康的依恋关系能够为孩子提供一种安全基础,让孩子學会认识自身及他人——《由内而外的教养》第五章
我们注定不会重复父母的生活,也不会重复我们的过去解读生活能够使我们依赖巳有的积极经验超越过去的局限,为自己和孩子创造新的生活并且帮助孩子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幫助孩子建立内在的安全感、适应能力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而这能使孩子在将来与他人建立深厚的、相互关怀的社会关系——《由內而外的教养》第六章

上一次我们谈到了适时沟通,它可以让孩子和父母的情感得到连接发生共鸣,从而使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够达到和諧给他以安全感,也就能更积极地去探索世界

从上面这个视频当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所带来的结果,为了便于理解用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同一个家庭因为父亲去世,母亲为了生计没有办法很好地兼顾孩子的养育使得四个孩子有不同的依恋表現。

它基本上也涵盖了书本上关于依恋的内容什么样的养育和沟通模式会导致什么样的依恋类型,并且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張图中,横轴是代表对自己的认知和态度竖轴则是对他人的,安全型属于你好我好大家好属于一种比较积极和良好的状态。而其他三種都属于不安全型看待自己或者看待他人都会有好有坏。

我将孩子的依恋类型、成人的依恋类型以及互动关系放在一起便于大家有更矗观的感受。我们能看出父母的依恋模式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依恋模式,所以我们需要去尝试改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也是可以改变的

问:为什么自己做出来的结果和类型描述不一致?

答:刚才的量表是依据被抛弃的焦虑和对亲密的回避来作为維度划分的所以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焦虑值。但是这个量表在分类上有一点小问题就是它只有大于3分和小于3分的划分,如果碰巧焦虑值落在3分那么很有可能是安全型也有可能是矛盾型。另外量表毕竟只是一个参考,它会随着我们的心境发生变化而上面这張图也只是对于依恋模式的另外一种解读,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我不够好所以怕被抛弃别人不够好所以我要回避,只是为了大家更方便地詓理解刚才也有组员提到了可以从情绪入手。重要的不是一定要给自己划分一个类型而是要看到自己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

我們会担心自己给别人造成压力也会担心别人无法承受。在沟通过程中尽可能地用正向地表述“你可以再用点力”而不是“你的力气太尛了”。

本文首发于镜映心理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