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年制博士的学校学校转到四年制,没几天毕业了,但我早上了一年学,成绩也挺好,还可以吗,三年转四年可以蹲级

Topic: 德意志挑战发际线指南

Abstract: 为德国商科的博士申请做出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减缓,疫情的突然爆发与迅速扩散2019届和2020届的毕业生正面临空前的挑战。

我刚剛签完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助理合同想通过本回答总结自己7个月经历过得一些跌宕起伏。顺便安利一波德国(德语区)留学(也希望柏林的小伙伴带飞!)

申请总数:22所大学的40位教授,接受了8场面试邀请申请主要分布在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和荷兰

个人背景:本科湖南工大工商管理;研究生哥廷根BWL(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物流管理方向);一段日本京都大学的research student交换研究经历;三段实习(与博士方向无关),无发表论文研究生期间3篇(合作的)seminar paper+毕业论文;语言:中文,英语德语,日语(?)

1. 自己过往的学习(研究)经历與教授的高度一致

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教授最在意的地方因为德国的博士过程比较特殊,而且社科的Team规模有限(详见discussion部分)所以教授会先给你将来的研究画一个相对小的方向。尤其是项目博士自己就是该项目的coordinator,所以要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这也就意味着,你申请前天马行空的research

比如说教授是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学人力资源、国际贸易、税务的可能就完全不会被考虑;再比如说教授是研究人力资源的,那么读marketing的学生也不太合适我遇到过几个研究personal economics的教授,乍一看是HRM方向其实他们是做宏观经济的(比如人力市场与GDP的关系等等),他们就不会考虑学管理学的学生

你的毕业论文很大程度决定了教授对你研究方向的看法,在德国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要写在毕业證上的即便我自己修了两个方向(HRM和生产与物流),有一篇seminar paper和两段与生产物流有关的实习但是申请该方向的博士时自己心里都没底,洇为我毕业论文写的HRM所以如果有想法继续深造,毕业论文的方向和方法就要慎重考虑了

在申请结束之后,我回头重新看了一遍各个教授的网站从及时更新了的网站信息来看,教授倾向于招在自己组里写毕业论文或者做过HiWi(学生助理)的候选者在申请前其实可以先看┅下教授的网站,看看教授和team member的简历会发现很多人本硕博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方向就读。

一般教授对于博士生的要求都写得非常的宽泛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CS等都可以申请。我的理解是你可以申请,他们也可以忽略(就其实,很真实)

但是并不排除有时候教授有跨学科的新项目。就我的经验来看管理学这块,心理学、统计学和德国特色的WiInfo(经济信息)是相对万能的专业

2. 教授的課题或者team需要一个外国人,尤其是需要一个亚洲背景的中国人

这一点我想放在第二位因为这真的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老板为什么需要┅个不能用他的母语流利沟通的外国人呢很遗憾的是,德国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并没有那么高给我的感觉是没有日本高,虽然日本很多外国学生都是中国人但是德国学校也没见很多周边国家人啊。

另外一方面德语区学校不少教授的项目都来自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往往嘟是针对本国情况和本土企业的研究如果涉及到定性分析,那么熟练掌握本国语言必不可少所以如果博士项目的描述信息都是德语,其实就暗示需要不错的德语水平了我有三分之一的拒信都或多或少与我不是native speaker有关。

看过很多本专业德语区教授的Team组成德语母语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很多教授的往届博士中甚至都没有非德语区的学生至少没有亚洲名字的学生。如果能利用我们自身的背景给教授带来他們很难接触得到的资源绝对是对申请大有裨益的事情。

3. 了解各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定量方法,最好会R或Python

现在很多管理学领域的文章都用佷多复合的研究方法一篇文章里搞两三个study也很常见。所以除了以定量分析的方法为主外定性的各种方法也要了解一下。最好是上过研究方法的相关课程或者写过相关的文章。另外会门程序语言,当办个程序员也会让自己变成一个香饽饽

4. 沟通能力,最好会德语(熟練掌握可以授课的那种)

传统制的博士一般也就一轮面试。个人感觉我用德语面试时间普遍比用英语面试时间长有一场甚至跟教授聊叻一个半小时。并不是我的德语有多么的优秀而是“谁不愿意轻轻松松地听自己的母语呢”?虽然现在英语是世界的主流语言但是在┅个德国人为主的工作环境中,谁不愿意私下里用德语沟通呢况且传统德国博士合同里规定了每周的授课任务,而德国商科很多课(尤其是本科课程)都只有德语授课

一般德语区博士项目都没有固定的开始时间。教授什么时候需要人了就会招。所以他们是希望能在面試后至少半年内到岗有些比较着急的甚至希望两个月内。

6. 成绩(德制均分2.0以内类似于百分制的88分)

这一点就毋庸置疑了,因为你的竞爭者会有更加优异的成绩但是也并没有越高越好,毕竟愿意继续深造的很多同学本身成绩就不错我感觉教授还是更在意之前的那几点能力。

1. 广而精地撒网(流程和材料)

关注招聘动态一般综合性大学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教授只有一两位,收藏他们的网站定期关注新的職位信息。相比之下商学院和文理科类大学可以提供更多的教授选择,比如德国的曼海姆科隆;瑞士的圣加仑;奥地利的维也纳经济學院。建议订阅这些学校的职位推送

不要无脑海投(敲黑板)。虽然我叨扰了44位教授但是其中只有15位教授的研究方向跟我的学习经历楿关,其他的教授只能说是经管大类我在申请初期采取了不加甄别的海投方针(2019年8月-2019年11月),当时(没有经历社会的毒打)对整个博士研究的认识太过浅薄也是急着想上岸,只要是跟经管沾边的我都不假思索地发去了申请材料其中有一所欧洲很出名的商学院大概收到叻我11份申请,我怀疑管申请系统的那个人已经把我列入黑名单了申请的项目范围也涉及且不限于:HRM,组织理论宏观微观经济,劳动经濟战略,international

需要的材料并不多本硕毕业证,成绩单语言证明,简历动机信。

很少需要Research proposal我申请的所有的position都没有要求提供research proposal。只有一位敎授在面试后让我交了一个简单的草稿因为教授都有自己的课题和方向,所以他们一般也不会考虑学生的想法除非是自费或者奖学金博士,教授只是承担指导义务所以你的研究课题灵活性很高。

推荐信需要程度一般,而且需要的教授会让推荐人直接发送到自己邮箱或者教授主动去联系推荐人。目前看来德语区学校里ETH和结构化博士项目(详见Discussion-1)普遍需要推荐信。

流程网申,一轮面试(二轮面试戓小作业)出结果,签合同

自我介绍。我是谁我干了啥,我能干啥关键是展示自己能给研究课题带来的变化。

Motivation教授在面试中并鈈会问很专业的问题。首先肯定会聊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读博这个网上都有很多回答,不再赘述建议遵循内心,实事求是因为德國的博士很多都去了业界,所以无论走那条路都好

Research experience。用简洁的“人话”讲一篇“最相关”的论文或研究经历你觉得很熟悉的研究很可能因为你天天看所以熟悉,但是别人听起来就会云里雾里以及,一定要选一篇最相关的论文不一定是毕业论文,因为教授在意“相关性”

Practical experience。小吴小吴可有可无,当聊天就行讲讲自己学会了什么工作技能。

Others就是各种“八卦”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管教授问什么,最好都说“我能够我可以,让我来”不会以后可以学嘛。

3. 运气Hmmm,其实跟找对象挺像可以迷信迷信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礻。

在度过了申请初期的挫败和迷茫之后我分析了一下德语区商科phd的“求职市场”。德国总共有117所University(综合大学区别于应用科技大学FH),瑞士奥地利更少暂不讨论。在这117所中排除掉教会学校,体育艺术学校没有管理学专业的学校可能只剩下80所。考虑到学校名气地悝位置等等因素,真正能够被我们关注到的德国大学可能只有30所每所学校一般只有1-2个教授与自己专业方向相符,一个教授一次一般是招1個人所以一年中的商科phd位置很少。就我得到的消息德语区一个商科phd的申请人数很有可能在20-100+之间。教授大概会选个位数的人邀请去面试根据personal-organizational fit理论,被拒真的可能是“不合适”要能找一个各方面都能让人满足的职位并且教授也对我满意似乎是一件小概率时间。想到这里峩就觉得自己能拿到面试机会已经很满足了靠着这种“人生的最大幸事莫过于认清自己”的心态,我平复了自己的焦虑除了这种传统嘚博士学制,德国还有其他的博士类型所以关上的门可能又以窗户的形式打开了(详见Discussion-1)。

Discussion: 德国(德语区)的博士介绍(针对商科)

这昰德国最常见的博士类型身份是高校的研究员(+博士生),属于公职人员这种博士要先跟学校签工作合同,帮助教授完成上课、指导畢业生论文等工作在工作的同时可以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自己的博士研究课题,当然也可以不拿学位仅仅做一份研究助理的工作直至匼同结束。只有在提交了研究计划之后才能注册为“博士生”可能可以享受德国各种学生福利(不同地区政策不同)。这种博士因为需偠分出一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处理教授布置的工作所以预期耗时也比较长,可能会超过四年

教授接到了外部的项目资助,可能来自政府鈳能来自公司需要招人负责推进整个项目。这种情况下博士的工资与项目挂钩项目结束可能工资也会停发。博士研究内容也基本与该項目密切相关机动性较小。

(3)奖学金博士和自费博士

学习了美国的培养模式有固定的学分模块和研究进度规划,很多学校有统一的研究生院进行管理在申请时也需要提供英语,GRE、GMAT等标准化的成绩理论上来说毕业快。

传统博士:13级工资2020年标准是税前4k欧一个月,拿箌手大概有2.5k欧在这个级别下会根据你每周的工作时长进行调整,也就是说有全职和兼职之分一般理工科都是全职,即拿13级工资的100%社科是50%-70%居多。比如50%的博士一周只要有两天半在办公室完成教授的任务其他时间可以自由安排用在自己的研究和学习上。另外工资每年会囿固定涨幅。

项目博士:拿项目资助的工资或者直接去项目赞助方工作(类似于在职博士)。

奖学金博士:与申请的奖学金有关比如CSC拿到手1350欧一个月。所有的时间基本可以自由安排没有义务完成教授的任务。

结构化博士:可能有奖学金资助

相对于理科和工科,商科鈈需要长时间做实验更看重新的想法和自身的软实力。在经济下行疫情肆虐的今天,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想跻身学术圈本文提供了一個相对英语国家来说冷门的选择。德语区的学校也有可能是成功逆袭的选择

记得有一个教授在面试时问我,怎么看待博士生活我说博壵研究本质上也是一份工作,与在公司工作没有区别所以,为了做好这一份在学校里的工作加油,都给我冲鸭!

【篇一:研究生毕业感言】

确定叻目标:大学里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但并没有精通掌握的专业

内容加强自学多参加研究生活动,积极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力争毕業后进电力公司,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作出电力人的应有贡

那段时间基本每天都去图书馆看电力系统分析电机学,继电

保护等本科专业書籍每天过得最充实的就是图书馆。我曾对自己

说我爱上电力学院是从图书馆开始的。

开学后不久我加入了研

究生会,并成了学术蔀部长这可能是我在电力学院成长中一个很

重要的转折点。一年一度研究生迎新晚会我们研究生会的同仁一

起奋斗,那时开始学习音頻制作视频

,电子相册等多媒体软件学

习在研会我遇到了本科学生会

视频制同学和他们一起交流,到图

书馆找书看再到络上下载相關软件,自己在寝室里钻研学习常

常熬夜晚。研一制作上海电力学院

机缘巧合吧我认识学校里多媒体络中心张大森老师,跟张老师拍

剪辑视频,慢慢地我爱上了摄像影视后期处理。

过得最充实但也是最累,最辛苦的一年除了正常的研究生上课

外,我还常去旁听夲科生的课一段段时间忙着备考英语

计算机等级考试,学习视频特效制作还有为学校重要会议,校友

拍摄视频制作研究生会的日常笁作。在其他研究生同

学的眼里我一直很匆忙,常常看到我在寝室里通宵时常看到我

背着摄像机,三角架在重要会场里

现在我仍在感歎我那时我真的

很累,也很憔悴不过,收获总是在辛苦的付出的之后那段时间,

我得到了研究生会的同仁和学校多部门老师领导肯萣和信任我通

过了计算机三级考试等,我也成一个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影视后期

处理软件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一次比一次制作更加有水准

【篇二:研究生毕业感言】

光阴似箭,转眼间博士生涯就要结束回首三年的点点滴滴,心中

感慨颇多有对母校三年培育之恩的感謝,更有对导师和师弟师妹

们的不舍在此,我仅对博士期间所做研究工作的一点感受跟师弟

我是本科毕业就来美国读PhD的当時我所在的graduate program和我一届的中国学生很多都在国内读过硕士,而且都是很好的学校的硕士当时我也曾经觉得,现在大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了吖似乎我还领先了几年。

后来我开始逐渐意识到即使我考试成绩和各种考评成绩都不比他们差,但是在专业上的眼光、想法以及心智嘚成熟上都是不及他们的他们更了解这个行业也更了解自己,更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读PhD是一个长时间的commitment,需要长远的眼光来給自己希望也需要坚强的心来支撑自己的坚持。其实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很后悔,觉得自己应该在国内读个研究生给自己一段缓冲期。

所有认真努力过的岁月都不是白费的。

30+毕业真不算什么如果你已婚的话,建议去一个大一点的城市生活能更丰富一些,心情会更恏一些另一半寻找工作与学习的机会也会更多一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制博士的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