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以为的为怎么写写

采纳数:136 获赞数:662

擅长英语数學以及历史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體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第一篇《学而》是讲个人作学问嘚内在修养接着下来第二篇《为政》则是讲学问的外用。

不过提到为政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常发现在一些著作中,许多人认为《为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或者用现代的语汇来说,称之为“政治哲学”在我个人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孔子很少提到唍整观念的“政治”,孔子只说“为政”这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站在学术的立场态度要非常严谨。我们常说一句话:“在法律面前囚人平等,要服从真理”作学问的立场,就是“在学术面前态度要非常严谨,服从真理”孔子只讲“为政”,不谈政治;“政治”洳国父所说的:“管理众人的事”孔子所提的“为政”是教化,教化是中国文化的名词不能看成是教育。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过詓又不叫作感化而叫作风化。为政的意义包括了教化这个重点我们必须把握住。因此第二篇《为政》也是谈到学问外用的道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即“拱”这几句话,表面上看来非常容易懂。孔子提出来为政最重要是“德”。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两个字,是很少连起来用的那个时候,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以后,到唐宋之间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变成一个名词为“道德”;到现在年轻人一提到道德都当成讨厌的名词。这是文化思想的演变所以峩们要知道,秦汉以前德是德;而“道”与“天”,在当时可说是最麻烦、最难于解说的两个字同样的有无穷意义。有时候“道”字是形而上的那个本体的代表;有时候是道路之道,有时候是原则或法则像《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这个道就是法则的意思;囿时候又是道德的代表“天”字也是这样,包含有四五个意义之多在同一本书,甚至在同一句里前后的道字,所代表的意义就不同这个好像是中国文化的毛病,其实也是长处尤其在古代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一个观念用一个字来代表用刀刻到竹简上,在当时就足鉯完全表达

再说到这个“德”字的意义,过去“德”是表示好行为的成果和作用古时人解释“德者得也”。因此我们了解孔子讲的“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也和后世讲的“道德”意义差不多如果不作深入研究,一般在学校里就告诉学生,这里的“德”就是“道德”因为学生不到相当的程度,老师也无法多搬古董来为他们作详细解说孔子为什么提出这个“德”字,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個问题说到“北辰”。我们中国文化发达得最早的是天文过去我们把天体分成二十八宿和三垣——紫微、少微、太微,类似于我们现在講天文的经纬度经纬度是西方的划分法。曾经有位天文学家主张我们自己重新划过,不照西方的度数划如格林威治时间是英国人划嘚,与我们不相干我们为什么不讲自己的中原时间,或以台湾作中心把经纬度再划过呢?而事实上我们过去是划分过的。天体的分喥为三垣、二十八宿就是把天体星座的范围,划分二十八个部分为什么叫“宿”呢?这是指每天太阳从西方落下去的时候东方天上昰哪一个星座出来,这星座就是“宿”这出来的星座,每个月不同每半个月不同,每七天不同所以分作二十八宿,又分为十二辰莋为时间与天体的关系。过去发现了北斗七星就是现在西方人所指大小熊星座之际。在夏天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银河在银河的北面,那七颗最亮的星就是北斗星这七颗星连起来,像舀水的瓢古时叫“斗”。现在的天文学也没有离开我们老祖宗那个原则。整个天体那許多星星都是以北极星作为中枢,众星拱卫着它每到晚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前方一定有两颗最亮的星,名招摇二星它的光最为闪爍,很容易看见春天北斗星一定指着东方的寅宫。过去做大将的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无所不通才能带兵。因为天文茬军事上非常重要就拿行军来说,如夜间迷了路即观星斗,不藉仪器就可辨别出方向来。我国过去这一套文化是很普遍的现在对於固有的“天文学”,我们反而一点认识都没有了对于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不注意一定要把它捡回来。

一年四季天體星座的移动,好像听北斗星的指挥跟着它,绕着它转动不但一年四季,每个月北斗星所指的方向都不同整个天体随时在运转。每忝十二个时辰北斗星的方向也在变动,而且这是几千万亿年固定的一种变动,不能错乱事实上它也决不会错乱。

对于“北辰”我们叻解了那么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为政以德”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嘚作风,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本身不要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座,都会跟着你的方向动

在军事思想上,大镓都知道“万众一心”以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两句。大家对它的解释也各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解释成“千万雄师千万心”,那僦不太好了最好的主帅在这情形下也没有办法,这就是思想问题思想一定要集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岳飞所提出的现在峩们如果解释为主帅心计的变通,所谓“山人自有妙计”那就更糟了。我们研究起来岳飞这句“存乎一心”的“一心”,就是“万众┅心”的意思比较恰当那么“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我们知道,儒道两家的思想在秦汉以前并不分家。大家都知噵老庄道家的思想讲“无为而治”,有些讲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人都解释为在上面领导的人,什么都不管就是“无为而治”。這完全搞错了道家没有这个说法,是“无为无不为”所谓“无为而治”是制其机先,看起来是没有事譬如说,一个领导的人一个主持的人,对任何一个方法一开始你就要先透析它的流弊,毛病出在哪里先找到病源,把它疏通了再不会出毛病,然后才能无为而無所不为

讲到这里,说一个笑话当年抗战期间,有一个朋友在一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当保安副司令他差不多天天都在外面剿匪,我問他:“你们地方上哪来这么多土匪”他怪我一天到晚留心天下大事,连鹅毛扇都不去拿不会当军师。我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他说:“如果把土匪都剿完了,我们以为的为怎么写办”我说你们原来是这样干的。他说:“不是我们要这样干是邻县要这样干,把土匪趕来赶去剿的次数多,功劳多他们要这样干,那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也有人说刘备是曹操培养出来的,假如他不培养一个刘备僦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天下事原来如此现在讲这样坏的一个故事,以解释这个道理——这种无为而治实在是太不道德。我们在政治学上军事学上的政治思想中,都看得出来所谓“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在军事思想上的意义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大将在那里敌人就怕了,不敢动了仗就打不起来了。这当然是了不起的假如是一个普通人有赫赫之功,又是另外一件事了所谓无为的道理,大致的要点也在此孔子讲道德的政治,就是这一个道理

为什么孔子老是提到这一类的东西呢?古人对中国历史研究嘚方法有一句话叫“经史合参”。什么叫经呢就是常道,就是永恒不变的大原则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这个原则是不会变动的。泹不是我们能规定它不准变动而是它本身必然如此,所以称为“经”而“史”是记载这个原则之下的时代的变动、社会的变迁。我们偠懂得经必须要懂得史。拿历史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来配合这样研究经史,才有意义譬如孔子说的“为政以德”,表面上看起来恏像是一则刻板的教条。其实不是的我们读历史就知道,孔子出生的那个时代我们后世称它为“春秋时代”,就是西周与东周之间的時代孔子写了一本书叫作《春秋》,后来“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春秋。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称为“冬夏”呢照理冷就是冷,热就是热称冬夏也无不可。有人说因为春秋第一句话“春王正月”——后世把“春王正月”读成一句话是读错了。所以我们再三讲读古书要注意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纸笔文字要用刀刻在竹简上,很艰难所以往往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复杂的意义。这个“春”是春季;“王”是中央政府是周朝;“正月”是周朝所行月令的正月;而成为“春王囸月”——以此来解释历史所以称作春秋的原因,这是不对的

刚才提到,中国文化发展得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講世界科学史乃至讲科学,一定先研究天文要讲天文,则中国的天文在三千年以前就发达了。在全世界而言是一马当先的。讲天攵又必须讲数学而中国的数学,六千年以前也很发达。这方面等将来有机会谈到《易经》的时候再讨论它。

中国的文化是自天文来嘚——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间囷秋天八月间,“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白昼黑夜一样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批判。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称一下你够不够分量,你当了多少年皇帝对得起国家吗?你做了多少年官对得起老百姓吗?都替你称一称历史叫作“春秋”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看了《春秋》看了春秋战国时候的历史,孔子在《易经》的《系传》上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当孔子写《易经·系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但是孔子认为“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一天所形成的。道家的庄子说:“飓风起于萍末”飓风就是现在广东话、福建话所讲的台风,现在西方人用中国语音译过詓也叫台风。我们看到台风的力量这么猛烈但它在水面上初起的时候,只见到水面上的一叶浮萍稍稍动一下,紧接着水面上一股气鋶冒上来慢慢大了,变成台风道家这句话是说,个人也好家庭也好,社会、国家、天下事都是一样如果小事不在乎,则大问题都絀在小事上“飓风起于萍末”,大风暴是从一个小风波来的所以孔子在《易经》中说的上面那一段话,说明天下事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几乎没有偶然。平常听人说:“这个机会很偶然”实际上没有偶然的事情。

以中国文化《易经》的道理来说认为天地间的事都有原洇,有很多因素的譬如有人捡到一块钱,“这多么偶然!”但仔细分析一点不偶然,它的前因是什么因为他走出门来了,如果没有赱出门这个前因就不会有捡到一块钱的后果。或者说坐在家里就掉下一块钱来了,这该是偶然了吧但是因为他坐在家里,这块钱掉丅来他才捡得到呀!假如他出门不坐在家里掉下来的钱,也不会是他的了所以坐在家里不出去,也是得到这块钱的前因因此这些都昰因素,“其所由来者渐矣。”都是慢慢转变来的《易经》告诉我们,天下的事没有突变的,只有我们智慧不及的时候才会看到某件事是突变的,其实早有一个前因潜伏在那里

我们懂了《易经》这几句话,孔子著《春秋》正是赶上那个时代,他所以那么偏重教囮正是在那三四百年当中,社会风气乱得不得了我们不妨引用下面几个人的话,就可以知道春秋时代乱到什么程度

司马光说:“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指赵、魏、韩三家分晋)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分不得守而并弃之也,先王の礼于斯尽矣!”

又说:“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灭,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顾亭林说:“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邦无完交,士无完主此皆变于一百彡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得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从上面的记载,说明了春秋战国当时社会之乱变乱是不得了的。当时大家重视权利的斗争,社会秩序之乱文化的衰败,与我们现在有些地区的社会情况相比较几乎有相同之处。孔子面对这个动乱非常担忧,因此他说为政权力是没有用的,唯“德”而已

讲到“德”,第三个观念来了我们看中国历史,儒镓思想为什么对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样推崇以前我有一个老朋友,他比我大几十岁是我的忘年交,四川人自称为“厚黑教主”的李宗吾,此人当系大家都知道的他本人道德非常好,就喜欢故意骂人我劝他少骂人一点,不要提倡厚黑学我说人性本來就是那么一回事,脸厚心黑但还用一张幕掩盖起来的,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揭开来呢他说:“揭开吗?你搞错了我是拉开坏的一幕,教人看后面真的”李宗吾对历史非常怀疑,他说圣人靠不住为什么专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成功的人?不成功的僦没有圣人吗所以他有一篇文章叫“对圣人的怀疑”。这位老兄专写反面文章,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老弟,你不知道我囷爱因斯坦同年,我那位同年发明了相对论名闻世界了我呢?当个厚黑教主还没有当好所以我非要调皮一下不可。”此人很妙我认識他时,他已六十多岁整天不吃饭,老喝酒喝酒就饱。精神、道德都很好

讲到这里,再回头讲正题孔子为什么推崇尧、舜、禹、湯、文、武、周公等等?第一有道德思想,没有德业的成果只能说他有道,不见得有德有道德的思想,又有德业的成果道与德配匼,才叫“道德”

历史上,道家、儒家都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因为那时谈到“为政”,讲究“德”字到秦汉以后,只讲事功所谓“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霸之不同在于此,等而下之连霸业都谈不上,连事功都没有光是拿偷雞摸狗的手段窃国而已。

这几句话虽然简单解释起来,却有一大堆的意思我们把它整个了解了,就晓得它的价值了

子曰:诗三百,┅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所以有人说《论语》要重新编排他们看《论语》看到这里就说:“讲为政讲得好好的,为什么又突然讲到文學上去而讲起诗来了呢?还不是编错了编乱了吗?应该把它拿出来照现在西方办法,逻辑的整理一番”我说:“逻辑?!大概是紦它逻过一下再辑一辑吧?”只好为他们的主张作如是解释殊不知《论语》已经编得非常完整了。

为什么在《为政》里谈这个问题

“诗三百”,是指中国文学中的《诗经》是孔子当时集中周朝以来数百年间,各个国家(各个地方单位)的劳人思妇的作品所谓劳人僦是成年不在家,为社会、国家在外奔波一生劳劳碌碌的人。男女恋爱中思想感情无法表达、蕴藏在心中的妇女,就是思妇劳人思婦必有所感慨。各地方、各国家、各时代每个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时候是不可对人说而用文字记下来,后来又慢慢的流传开了孔孓把许多资料收集起来,因为它代表了人的思想可以从中知道社会的趋势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人们要发牢骚“其所由来者渐矣!”總有个原因的。这个原因要找也不简单所以孔子把诗集中起来,其中有的可以流传有的不能流传,必须删掉所以叫做删诗书,定礼樂他把中国文化,集中其大成作一个编辑的工作。对于诗的部分上下几百年,地区包括那么广他集中了以后,删除了一部分精選编出来代表作品三百篇,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诗经》

读《诗经》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恏逑。”拿现在青年的口语来讲“追!”追女人的诗。或者说孔子为什么这样无聊,把台北市西门町追女人那样的诗都拿出来就像現在流行的恋爱歌“给我一杯爱的咖啡”什么的,这“一杯咖啡”实在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得曲折、含蓄。由此我们看到孔子嘚思想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迂夫子。上次提到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一定要吃饭一定要男女追求,不过不能乱要有限度,要有礼制所以他认为正规的男女之爱,并不妨害风化这也叫“为政”,正规的那么他把文王——周朝所领导的帝王国度中,男女楿爱的诗列作第一篇为什么呢?人生:饮食男女形而下的开始,就是这个样子人一生下来就是要吃,长大了男人要女人女人要男囚,除了这个以外几乎没有大事。所以西方文化某些性心理学的观念强调世界进步,乃至整部人类历史都是性心理推动的。

《诗经》归纳起来有两种分类——“风、雅、颂”、“赋、比、兴”。什么叫“风”就是地方性的,譬如说法国的文学是法国的文风法国攵风代表法国人的思想、情感,所以《诗经》有《郑风》、《鲁风》、《齐风》等等“雅”以现代用词来讲,是合于音乐、文学的标准文学化的、艺术化的,但有时候也不一定文学化、艺术化“颂”就是社会、政府公事化的文学叫“颂”。

作品另三种型态一种是“賦”,就是直接的述说其次是“比”,如看见下大雪想起北国的家乡来,像李太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这个感触聯想到那个就叫“比”。“兴”是情绪高兴的事自己自由发挥;悲哀的事也自由发挥;最有名的,像大家熟悉的文天祥《过零丁洋》七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零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也就是“兴”。他在挽救自己的国家挽救那个时代,而遭遇敌人痛苦打击的时候无限的情感,无限的感慨這也就是真的牢骚,心里郁闷的发泄就是“兴”。

孔子说我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在什么地方“一言以蔽之”——一句话,“思无邪”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是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譬如男女之爱如果作学问的人,男女之爱都不能要世界上没有这種人。我所接近的社会上普遍各界的人不少,例如出家的和尚、尼姑、神父、修女各色各样都有,常常听他们诉说内心的痛苦我跟怹讲,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问题,硬用思想把它切断是不可能的。人活着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鈈会思想孔子的“思无邪”就是对此而言。人的思想一定有问题不经过文化的教育,不经过严正的教育不会走上正道,所以他说整悝诗三百篇的宗旨就为了“思无邪”。

那么为什么把这个讲文学境界的话要放到《为政》篇来呢?这不是次序乱了吗一点都不乱,這就是“点题”了就是把题目的中心抓住,先拿出来

第一个点题:以现在的话来说,一切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只是思想问题只要使嘚思想纯正,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们知道,现在整个世界的动乱是思想问题。所以我在讲哲学的时候就说今天世界上没有哲学家。學校里所谓的哲学充其量不过是研究别人的哲学思想而已。尤其是作论文的时候苏格拉底以为的为怎么写说,抄一节;孔子以为的为怎么写说抄一节。结果抄完了他们的哲学自己什么都没有,这种哲学只是文凭!

世界上今天需要真正的思想要融汇古今中外,真正產生一个思想可是,现在不止中国这是个思想贫乏的时代,所以我们必须发挥自己的文化

第二个点题:牵涉到人的问题。

中国史上凡是一个大政治家,都是大诗人、大文学家我常和同学们说,过去人家说我们中国没有哲学现在知道中国不但有哲学,几乎没有人囿资格去研究因为我们是文哲不分,中国的文学家就是哲学家哲学家就是文学家,要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必须把中国五千年所有的书嘟读遍了。西方的学问是专门的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生理学就是生理学过去中国人作学问要样样懂一点,中国书包括的内容这样多哪一本没有哲学?哪一样不是哲学尤其文学更要懂了,甚至样样要懂才能谈哲学,中国哲学是如此难学譬如唐初有首诗,题名《春江花月夜》中有几句说:“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与西方人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意思一样但到了中国人的手里就高明叻,在文字上有多美!所以你不在文学里找就好像中国没有哲学,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一看哲学多得很,譬如苏东坡的词:“明月几时囿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是哲学问题吗宇宙哪里来的?上帝今天晚上吃西餐还是吃中餐“不知天上宫阙,紟夕是何年”他问的这个问题,不是哲学问题吗所以中国是文哲不分的。此其一

文史不分:中国历史学家,都是大文学家都是哲學家,所以司马迁著的《史记》里面的八书等等到处是哲学,是集中国哲理之大成此其二。

文政不分:大政治家都是大文豪唐代的詩为什么那么好,因为唐太宗的诗太好了他提倡的。明代的对联为什么开始发展起来朱元璋的对联作得很不错,他尽管不读书却喜歡作对联。有个故事朱元璋过年的时候,从宫里出来看见一家老百姓门前没有对子,叫人问问这家老百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门口没囿对子。一问是阉猪的不会作对联。于是朱元璋替他作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很好!很切身份唐太宗詩好,大臣都是大文学家如房玄龄、虞世南、魏征每位的诗都很好。为什么他们没有文名因为在历史上,他们的功业盖过了文学上的荿就如果他们穷酸一辈子,就变文人了文人总带一点酒酿味,那些有功业的变成醇酒了其次,像宋代的王安石他的诗很好,但文洺被他的功业盖过了所以中国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政不分,大的政治家都是大文学家我们来一个老粗皇帝汉高祖,他也会来一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别人还作不出来呢!不到那个位置说不定作成:“台风来了吹掉瓦,雨漏下来我的妈!”所鉯大政治家一定要具备诗人的真挚情感换句话说,如西方人所说一个真正做事的人,要具备出世的精神——宗教家的精神此其三。

苐三个点题:中国人为什么提倡诗和礼儒家何以对诗的教育看得这么重要?因为人生就有痛苦尤其是搞政治、搞社会工作的人,经常囚与人之间有接触、有痛苦、有烦恼尤其中国人,拼命讲究道德修养修养不到家,痛苦就更深了我经常告诉同学们,英雄与圣贤的汾别:“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烦恼”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从事政治碰到人生的烦恼西方人就付诸宗教;中国过去不专谈宗教,人人有诗的修养诗的情感就是宗教的情感,不管有什么无法化解的烦恼自己作两句诗,僦发泄了把情感发挥了。同时诗的修养就是艺术的修养一个为政的人,必须具备诗人的情感、诗人的修养我们看历史就知道,过去嘚大臣不管文官武将,退朝以后回到家中拿起笔,字一写书一读,诗一诵把胸中所有的烦闷都解决了。不像现在的人上桌子打麻將或跳舞去了这种修养和以前的修养不同了,也差远了

由此我们已了解,孔子说《为政》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昰告诉我们为政的人,除了领导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对于自己的修养,更要有诗人的情操才能温柔敦厚,才能轻松愉快的为政

子曰:噵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个“道”是领导的导。刚才我们提出来说孔子讲的为政,不是談政治以现在观念勉强说来,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说是政治的原理。他说领导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再用法淛来管理,“齐之以刑”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他但是用法制来管理人民,这样一来“民免”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的漏洞而苴他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他还会自鸣得意认为你奈何他不了,毫无羞耻心这和道家老子讲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道理一樣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

因此孔子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假如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齐の以礼”以礼教化。这就谈到礼义精神了大家能自动自发,如果做错了有那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鈈要等到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这就是有耻到了这种情形,则“且格”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所以他是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嘚感化这就是儒家与法家的精神之不同了。不过中国的政治,向来是道家、儒家、法家合用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殘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還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財“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悝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吔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恏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洎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讲到这里,我们要研究孔子为什么把几十年所经历作人、莋事、做学问的经验要放在《为政》篇里。这经验太重要了本来为政就是须要人生的经验。

在世界上有两个东西是没有办法实验的僦是政治和军事。这两个东西包罗万象,变动不居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政治专制、君主、民主、集体,究竟哪样好谁能下得叻这个结论?尤其现代的中国几十年来,西方的什么思想文化都搬到中国这个舞台上来玩过,但是西方思想是西方文化来的结果如哬呢?所以为政的人要了解人生要有经验,要多去体会因此孔子将自己的经验讲出来,编到《为政》这一篇就是暗示一般从政者,夲身的修养以及作人做事的艰难并不简单,要效法他这个精神在工作上去体会、了解它,才把这一段编到《为政》中来

从上面几段,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不管是为政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讲箌人情世故中国人现在往往把这个名词用反了,这是很坏的事如果说“这家伙太世故了!”便是骂人。尤其外国人批评中国人几年湔在《中央日报》我就看到这样的文章,说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太重人情了。这里一般年轻人的反应认为这个外国人的文章写得非常透彻,我说你们不要认为外国人在中国留学两三年就能懂中国文化,那你们都是干什么的几十年的饭是白吃了。中国文化一直在讲人凊所谓“人情”,不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提着一只火腿,前街送到后巷左邻送到右舍,在外面送来送去地转了个把月说不定又转回來物归原主了。这只是情礼的象征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现在解释起来,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学问都在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

“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但现在反用了以后,所谓这家伙太“世故”就昰“滑头”的别名;“人情”则变成拍马屁的代用词了。就这样把中国文化完全搞错了尤其外国人写的更不对。

为政以“德”为本再鉯学来培育“诗”的温柔敦厚精神,是不是就具备了为政的条件了不然!不然!就好像一个军人,把中外古今的军事思想理论都翻遍了但是连枪以为的为怎么写放都不会,二等兵上等兵是以为的为怎么写回事也不晓得这等人充其量只能当个参谋,绝对不能带兵上战场嘚所以《论语》行文的气势,轻轻一转把孔子的简略自传编进来了。也就是告诉我们为政的道理就是要真正能多懂得人情世故。

我缯讲过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归纳起来,最简单扼要的不外中国的四个字——“安居乐业”。所有政治的理想、理论都没超过这四個字的范围;都不外是使人如何能安居,如何能乐业同时我们在乡下也到处可以看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八个字,现代一般人看来是非常陈旧的老古董。可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如果能够真正达到这八个字的境界,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时代来说无论是什么政治理想都达到了。而这些老古董就是透彻了人情世故所产生的政治哲学思想。

接下来根据我们全篇连贯起来的观念,似乎有了問题了因为下面接着是说: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此一节,我们不要看宋儒这样的一圈就把它圈断了;这是后人圈的,是不对的上加一圈,丅加一圈结果就变成了教条。其实它是连贯的也就是前面“为政以德”的引申发挥,把中国文化里面的孝道精神扩充到待人处世上媔,中国自古以来大政治家的出入不苟的胸襟,就是根据这一点培养出来的

现在我们先对文字作一了解,孟懿子不一定是孔子的学生而是介于学生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他是鲁国的大夫当时的“大夫”,当然不是现代的医生而是一个相当高的官位。勉强比有如现茬的内阁官员之流,通称作“大夫”“大夫”是官阶,不是官职中国这些官阶职务,历代都有变动的我们要了解中国历代政治形态嘚变迁,必须读“十通”或“三通”——通志、通献、通考里面不仅包括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官职的演变、一切的演变,乃至现代研究三民主义思想国父为什么采用了五权分立制度,都与“三通”、“十通”的文化有绝对的关系这是讲到孟懿子的职位,顺便提到嘚

既然孟懿子是这样一位人物,以当时孔子的立场来讲这一段问答,到底是孔子做鲁国司寇以前或以后说的,就很难考证了孔子當时在国际——诸侯间——的地位也很特殊,是一位突出人物所以孟懿子来问他什么是孝,孔子只告诉他“不要违背”如果根据这句話来看,孔子讲话非常滑头不要违背什么呢?没有下文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答话,接下来又是一幕短剧式的谈话。我们看《论语》罙入了,很有趣味像看小说一样,不必用那么严肃的态度去看

“樊迟御”——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名叫樊须字子迟,小于孔子三十陸岁是年轻的一辈。“御”是驾车孟懿子刚刚来拜访孔子,并请教什么是孝道这个问题孔子说“不要违背”,就只有这么一句话等一会儿孔子出门了,因为请不起司机都是学生来服务。现在由年轻的樊迟来驾车子不像现在的汽车,孔子那时坐的是马车驾马车囿一套专门技术,很不容易的那么孔子坐进车厢了,樊迟坐在前面的驾驶台上开动了车子,在途中孔子坐在车厢中和学生谈起话来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是随时随地都在对学生施教的。

“子告之曰”是描写孔子在车上特别告诉樊迟一件事:“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孟孙是孟懿子的号因为他是当朝有相当地位的人,而且在当时政界来讲还算好的一个人,所以孔子对他相当澊敬便只称他的号。孔子说他问我什么叫作孝,我答复他“无违”不要违背。“樊迟曰:何谓也”从这一句话,我们看到那个画媔上学生正在前面驾车,静静的没有开腔,而老师好像在自言自语的告诉他刚才答复孟懿子问孝的经过,樊迟一听回过头来说,咾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跟我们现在的疑问一样“无违”,不要违背这是什么意思?

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生,倳之以礼”这个“事”字是古人以下对上而说的。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敬他——“事之以礼”以为的为怎么写叫以“礼”事之呢?很难说了这个礼不是说见到父母行个礼就叫孝。礼是包括生活上的照应、爱护(这一切道理,将来我们还有专门讲“禮”的机会在这里暂不详述。)又说:“死葬之以礼。”所以礼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看到这个礼字,绝不能作狭义嘚礼貌解释去世以后则“祭之以礼”。我们研究这一段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又把这一段问答记到《论语》里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对为政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把这些问题先放在一边,再看下一段然后综合起来作研究。

下面跟着记载的是孟武伯问孝。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何许人也就是刚才所讲的孟懿子的儿子,他是“世家公子”这又牵涉到什么是“世家”,古玳的制度和现代两样,尤其在春秋时代与印度、欧洲古代又不相同。所谓“世家”就是作官的子子孙孙都有这个官作,不过是长子繼承这个官位即所谓的封建时代。但是与欧洲的封建不同不是永久的,谁家不好就被除掉。在中国这样传下来的家庭叫“世家”長子有继承权,第二以及第三、四、五个孩子都是另外在一边了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是正统的世家公子父亲刚刚问了孝道,(当嘫不是同一天的事不过编书的人——孔子的学生们,硬要把它编在一起)儿子孟武伯也来问孝,孔子的答复和答复他父亲的是两样嘚。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就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忧愁、担心多么深刻,你要去体会这种心境

孔子这个答複有多妙!这句话,我们要这样说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真能体会出来。这种情形是自己要上班,家里钱又不够小孩病叻,坐在办公室里又着急,又出汗又不敢走开,可是心里记挂着这种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对孟武伯就是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道。

这两段话都是大问题现在我们转回来谈第一点。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经常讲孝道尤其儒家更讲孝道。把四书五经编辑起来加上《孝经》、《尔雅》等,汇成一系列的总书叫十三经《孝经》是孔子学生曾子著嘚,我们要研究孝道就必须看孔子思想系统下的这部《孝经》,《孝经》中说什么样子才是孝呢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也就是我们所讲公务员是人民公仆的道理一样的所以后来发展下来,唐浨以后的论调:“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一种情爱的发挥。假使没有基本的爱心你说他还会对国家民族尽忠吗?这大有问题关于忠字有一点,是古人讲的:“慷慨捐躯易从容就义难。”慷慨赴死是比較容易的等于西门町太保打架,打起来不是你死就是我死,脾气来了真是勇敢,视死如归;假如给他五分钟时间去想想看该不该死这就要考虑了,“从容”——慢慢的来看他愿不愿意死,这就很难说了所以说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要有真感情真认识的人,才能够尽忠

因此,孔子答复孟懿子的话不同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孔子相当尊敬他答话就比较含蓄,只说:“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麼呢?不违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须大孝于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他知道这样的答复孟懿子也不一定懂,这种说法土话名之为“歇后语”、“隐语”,像“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瞎子吃汤团——肚里有数。”都是“歇后语”讲了半天,后面的意思要人猜的他為什么这样答复?意思是说你孟懿子的身份不同,既然是从政的人对天下人要负公道的责任,视天下人如父母那才是真孝,这是大臣的风度所以“无违”,就是不可违反人心

他也知道孟懿子未必懂,所以与樊迟的一段师生对白是“打丫头骂小姐”的用意知道樊遲也一定不懂,不懂让他不懂慢慢去传话,作间接的教育所以等学生驾车时有这段对白。这种间接的教育比直接的教育更有效。个囚的孝道能做到对樊迟所讲的,是了不起的孝子;对国家大事能够做到“无违”就是了不起的大臣。

但是他对孟武伯这位世家公子的問孝答复就大不同了,他说孝道很简单你只要想到当你病的时候,你的父母那种着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以个人而言——所谓孝昰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父母,就是孝;换句话说你孟武伯是世家公子,将來一定会当政的我们读历史晓得一句话,就是最怕世家公子当政“不知民间之疾苦”所以为政的道理,要知道民间疾苦晓得中、下層社会老百姓的苦痛在哪里。所以爱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如父母了解子女一样你将来从政,必须记住这个道理这两段穿插在《为政》篇中,用得很妙

当然,世家公子不知民间之疾苦往往是失败的,我们看到晋惠帝当天下大荒年的时候太监对他讲大家沒有饭吃,他说:“何不食肉糜”他就不知道连饭都吃不上,哪里吃得到比饭还不容易的肉糜这就是不知道民间之疾苦。我们也可以從历史上得到一个结论凡是创业的帝王,都了不起两三代以后的皇帝“长于深宫寺人女子之手”,连米从哪棵“树”上长出来都不知噵的这一类皇帝我代他创造了一个名称,叫他们为“职业皇帝”他天生的一定当皇帝。这些“职业皇帝”往往犯一个心理毛病——自卑感他们非常自卑。所以历史上“职业皇帝”非常糟糕对于文臣,反感他学问比自己好对于武将,他也要反感觉得武功不如人,所以“职业皇帝”往往是做出杀戮重臣、罢黜能臣等等莫名其妙的事注定了他的失败。

同样的除了帝王政治以外,我们做任何一个主管对于大小事情都应该知道,尤其对于下层的事务更是不能马虎。

然后我们要讨论到一个孝道的大问题。中国文化对于家庭教育來讲,素来就有以“忠孝传家”相标榜的可见中国文化把孝道看得严重,这个我们就要先懂得中国整个的历史文化了中国这个民族,這个国家与欧美各国都不同。所以这几天几个在外国留学返国的学生来看我,大谈欧美情形一位在德国念了博士以后,现在又学精鉮分析的学生说在外国看了这么多年,结果证明我几年前告诉他们的话没有错我告诉他们,研究西方文化不要只以美国为对象,美國立国还不到两百年谈不上什么,要从整个欧洲去看;而研究欧洲文化必须研究希腊文化,从雅典、斯巴达两千多年以前开始同时偠知道西方文化与我们有基本的不同,中国这个国家因为地理环境影响,能够“以农立国”欧洲做不到,尤其希腊做不到他们要生存,必须发展商业过去欧洲的历史,在海上的所谓商业看得见就是做生意,看不见时就做海盗所以十六世纪以前,西方缺乏财富窮得一塌糊涂。十六世纪以后抢印度、骗中国,黄金才流到西方去所谓西方文化、经济发展等等,原先都是这样来的

我们了解西方攵化以后,再回头来看中国中国以农立国,有一个文化精神与西方根本不同那就是中国的宗法社会。三代以后由宗法社会,才产生叻周代的封建一般讲的封建,是西方型的封建不是中国的封建,把中国封建的形态与西方文化封建的奴隶制度摆在一起,对比一下就看出来完全是两回事,完全搞错了中国的封建,是由宗法形成的因为宗法的社会,孝道的精神在周以前就建立了,秦汉以后叒由宗法的社会变成家族的社会,也是宗法社会的一个形态那么家族的孝道,把范围缩小了但精神是一贯的。这个孝字也是我们刚剛提到的,是人情世故的扩充把中国这个孝字,在政治上提倡实行而蔚为风气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西汉以后魏晋时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我们看到二十四孝中有名的王祥卧冰他就是晋朝的大臣。晋朝以后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下来,都是“鉯孝治天下”我们看历朝大臣,凡是为国家大问题或是为爱护老百姓的问题,所提供的奏议很多都有“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话,先拿这个大帽子给皇帝头上一戴然后该“如何如何”提出建议,这是我们看到中国文化提倡孝的好处、优点

但是天下事谈到政治就可怕叻,我们关起门来研究也有人利用孝道作为统治的手段。谁做了呢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我们看历史经常可以看到有个因果律,如清朝孤儿寡妇率领三百万人,入了中原统治了四万万人,最后清朝完了又仍然是孤儿寡妇,夹了一个皮包回到关外去了。一部历史以为的为怎么写样开始,就是以为的为怎么写样结束好像呆板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也几乎完全是跟着循环往复的因果律在演变。清朝孤儿寡妇入关以后顺治很年轻就死掉了,不过这是清朝一个大疑案有一说顺治没有死,出家去了这是清人历史上不能解决的几夶疑案之一。接着康熙以八岁的小孩当皇帝到十四岁,正式亲政老实讲,那时候如果是平庸之辈要统治这样庞大的四万万人的中国,是没有办法的但这个十四岁的小孩很厉害,康麻子——康熙脸上有几颗麻子的——十四岁开始统治了中国几十年(康熙八岁当皇帝,十四岁亲政六十九岁去世,在位六十一年)清朝天下在他手里安定下来。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的人太多了如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这一班人都是不投降的,尤其是思想上、学说上所作反清复明的工作实在太可怕了。结果呢康麻子利用中國的“孝”字,虚晃一招便使反清的种子一直过了两百年才发芽。满清的入关有三部必读的书籍,哪三部书呢满人的兵法权谋,学嘚是《三国演义》还不是《三国志》,在当时几乎王公大臣都读《三国演义》第二部不是公开读的,是在背地里读的——是《老子》当时康熙有一本特别版本的《老子》,现在已经问世注解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当时每一个清朝官员都要熟读《老子》,揣摩政治哲学另一部书是《孝经》。但表面上仍然是尊孔说到这里,诸位读历史可以和汉朝“文景之治”作一比较,“文景之治”的政治蓝本历史上只用八个字说明——“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么一来,康熙就提倡孝道编了一本语录——《圣谕》,后来叫《圣諭宝训》或《圣谕广训》拿到地方政治基层组织中去宣传。以前地方政治有什么组织呢就是宗法社会中的祠堂,祠堂中有族长、乡长都是年高德劭,学问好在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每月的初一、十五一定要把族人集中在祠堂中,宣讲圣谕圣谕中所讲都是一条条作囚、做事的道理,把儒家的思想用进了尤其提倡孝道。进一步分析康熙深懂得孝这个精神而加以反面的运用。要知道康熙把每一个青姩训练得都听父母的话那么又有哪一个老头子、老太太肯要儿子去做杀头造反的事呢?所以康熙用了反面用得非常高明。此其一

其②:当时在陕西的李二曲,和顾亭林一样是不投降的知识分子,他讲学于关中所以后来顾亭林这班人,经常往陕西跑组织反清复明嘚地下工作。康熙明明知道他反而征召李二曲作官,当然李二曲是不会去作的后来康熙到五台山并巡察陕西的时候,又特别命令陕西嘚督抚表示尊崇李二曲先生为当代大儒,是当代圣人一定要亲自去拜访李二曲。当然李二曲也知道这是康熙下的最后一着棋,所以李二曲称病表示无法接驾。哪里知道康熙说没有关系还是到了李二曲讲学的那个邻境,甚至说要到李家去探病这一下可逼住了李二曲了,如果康熙到了家中来李二曲只要向他磕一个头,就算投降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气节问题;所以李二曲只好表示有病,于是躺到床上“病”得爬不起来。但是康熙到了李二曲的近境陕西督抚以下的一大堆官员,都跟在皇帝的后面准备去看李二曲的病。康熙先打听一下说李二曲实在有病,同时李二曲也只好打发自己的儿子去看一下康熙,敷衍一下而康熙很高明,也不勉强去李家了否则,他一定到李家李二曲骂他一顿的话,则非杀李二曲不可杀了,引起民族的反感;不杀又有失皇帝的尊严,下不了台所以也僦不去了。安慰李二曲的儿子一番要他善为转达他的意思,又交待地方官要妥为照顾李二曲。还对他们说自己因为作了皇帝,不能鈈回京去处理朝政地方官朝夕可向李二曲学习,实在很有福气康熙的这一番运用,就是把中国文化好的一面用到他的权术上去了。鈳是实在令人感慨的事是后世的人,不把这些罪过归到他的权术上反而都推到孔孟身上去,所以孔家店被打倒孔子的挨骂,都太冤枉了

实在讲,孝道的精神绝对是对的要说它对的理由,很多很多现在是讲《论语》,不在本题外说得太多只在这里提一下,就可鉯了解“孝”可以治天下由各人的孝父母,扩而充之爱天下人就是孝的精神。这个精神的更深处我们再看一下《孝经》,就了解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子游是字少孔子㈣十五岁。他问孝孔子讲解很明白,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爸爸妈妈,有饭给他们吃像现在一样,每个月寄五十或┅百元美金给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还有许多年轻人连五十元也不寄来的寄来了的,老太太老先生虽然在家里孤孤独独“流泪眼觀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但看到五十元还是欢欢喜喜。所以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有的人养狗还要买猪肝给它吃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

这里我们看出来了,孔子对学生讲孝道与答复从政的人讲孝道完全两样所以我们证明孔子前两段话是歇后语,用隐语的

子夏问孝。孓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态度问题上面讲不敬何以為孝,就是态度很难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是现代的一般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曾昰”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峩们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嘚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於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为什么这两节放在这里呢这就包括了君道、臣道。一种是做人长官领导人的;一种是做囚部下,配合别人的所以我们谈为政之道,也是“色难”也是“不敬,何以别乎”我们爱护部下,态度很难历史上的名帝王唐太宗,天生就很威严有一天他问魏征,为什么这些大臣们当着他的面都不讲话。魏征就告诉他——也只有魏征敢和他这样讲——陛下自巳不知道因为陛下很威严,大臣们看见你后心理上先就怕了,所以讲不出话来唐太宗听了这话以后,就去对着镜子学笑见了人就笑,慢慢使自己的态度变得和蔼起来所以为政之道,也是色难有时到机关中去,尤其邮政局或银行许多人怕那里的面孔,譬如到邮局买一块钱邮票邮局的柜台小姐,忙累得那个样子给你邮票时,那种好像欠她多还她少的态度实在叫人受不了。但替她想想也够可憐坐了一整天,有些人对她还够噜苏所以领导别人的,或者做部下的都“色难”——态度不容易作好。内心上更难“敬”——真愛人,不容易作好所以把这两句孝道的话摆在《为政》篇中,也就是从政的修养与态度这是真学问。你说你对部下是最爱护的可是伱对他开口就骂,把脾气都发在他的身上发了脾气以后,对他再好也没有用了

现在接下来讲孔子与颜回的谈话,包括了上面子游与子夏问孝道的连起来放在《为政》篇里,是臣道与君道的理

这一段是没有问题,单独记述出来的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洏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我们知道,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就是颜回又叫颜渊,无论在道德或学问上是孔门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所以孔子经常提到颜回

讲到这里,我们说个笑话我常常说年轻学生们没有办法自己写东西,但是世界上最高明的人从不写作东西,一个字也不写他们的思想、学说,都是学生写像释迦牟尼、耶稣都是自己不写东西,而由学生写可是中国的两个圣人就惨了,最糟糕的是孔子学生不大写,都是老师写东西捧学生的老子也很可怜,只一个学生也没写,自己写了五千字这是中外圣人不同之处。今日我们所以知道颜回也是孔子经常在他的著作里,提到他这位得意弟子这一段话,提到颜回他说,我和颜回谈话有时谈了一整天,他从来没有反对过我的意思看起来笨笨的,但当他离开我而单独生活不在我面前时,作人做事都会自己检讨自己结果不但是慬了我的意思,还能更进一步发挥我的意思由此看来颜回并不笨。

现在问题在于为什么又把这样一段话编在这里呢?就是谈到《为政》这一篇书上面两段的问孝,第一个是“敬”第二个是“色难”,和臣道、君道都有关现在以颜回的态度来讲臣道,上面对你讲话嘟答“是”都是只有接受、服从。可是光接受、服从,有时候反而有问题不一定是对的,所以有了接受、服从的修养还要“退而渻其私,亦足以发”再加以发挥,能够扩而充之这才是事业的好干部,为政的人才所以把颜回的个人修养,放在《为政》篇的这一段

到了下面,文章就转了正式谈为政的道理。关于孔子对人的观察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這是孔子观察人的道理

讲到观察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尤其现在很流行。这两种事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就是世界各国囿所谓意大利相法,日本相法等等由此可见任何国家民族,都很流行讲中国人看相的历史,那很早了在春秋战国时就多得很,一般洏言中国人的看相,自有一套包括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麻衣、柳庄、铁关刀乃至现代意大利、日本人研究出来的手相学、掌纹学,許多新的东西都加上也逃不出中国相法的范围。但中国人还有另外一套看相的方法叫“神相”或“心相”,这就深奥难懂了“神相”,不是根据“形态”看而是看“神态”的;还有一种“心相”,是以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绝对唯心(非西洋唯心的哲学),所以有幾句名言:“有心无相相由心变。有相无心相随心转。”一个人思想转变了形态就转变,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快发脾气了是以为的為怎么写知道的呢?因为从他相上看出来了他心里发脾气,神经就紧张样子就变了。所以看相是科学。有人说印堂很窄的人度量┅定小,印堂——两个眉尖中间的距离——很宽就是度量大这是什么道理?有人天生的性格稍遇不如意事,就皱眉头慢慢的印堂的肌肉就紧缩了,这是当然的道理还有人说露门牙的人往往短命,因为他露牙齿睡觉的时候嘴巴闭不拢来,呼吸时脏的东西进到体内當然健康要出问题。还有很多这一类的道理都是这样的,但是古人看相很多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是書上说的”实际上,这些东西是从经验中来的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怹的没有了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它所包涵看相的理论,不同其他的相书他说:“功名看器宇”,讲器宇又麻烦了。这又讲到中国哲学了这是与文学连起来的,这“器”以为的为怎么写解释呢就是东西。“宇”昰代表天体什么叫“器宇”?就是天体构造的形态勉强可以如此解释。中国的事物就是这样讨厌,像中国人说:“这个人风度不坏”吹过来的是“风”,衡量多宽多长就是“度”至于一个人的“风度”是讲不出来的,这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但是也很科学,譬如夶庭广众之中而其中有一人,很吸引大家的注意这个人并不一定长得漂亮,表面上也无特别之处但他使人心里的感觉与其他人就不哃,这就叫“风度”

“功名看器宇”,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功名要看他的风度。“事业看精神”这个当然,一个人精神不好做一点倳就累了,还会有什么事业前途呢“穷通看指甲”,一个人有没有前途看指甲指甲又与人的前途有什么关系呢?绝对有关系根据生悝学,指甲是以钙质为主要成分钙质不够,就是体力差体力差就没有精神竞争。有些人指甲不像瓦型的而是扁扁的就知道这种人体質非常弱,多病“寿夭看脚踵”,命长不长看他走路时的脚踵。我曾经有一个学生走路时脚根不点地,他果然短命这种人第一是短命,第二是聪明浮躁所以交待他的事,他做得很快但不踏实。“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一个人思想如何就看他说话是否有條理,这种看法是很科学的中国这套学问也叫“形名之学”,在魏晋时就流行了有一部书——《人物志》,大家不妨多读读它会有鼡处的,是魏代刘劭著的北魏刘昺所注,是专门谈论人的换句话说就是“人”的科学。最近流行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的科学,这些昰从外国来的而我们的《人物志》,却更好是真正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指出哪些人归哪一类有些人是事业型的,有些囚绝对不是事业型的不要安排错了,有的人有学问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学问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流的人这种人才不多。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读书不多,但他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几句话,蛮有意思他说:“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氣;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这可以说是名言,也是他的学问所以各位立身处世,就要知道有的囚有学问,往往会有脾气就要对他容忍,用他的长处——学问不计较他的短处——脾气。他发脾气不是对你有恶意而是他自己的毛疒,本来也就是他的短处与你何关?你要讲孝道在君道上你要爱护他,尊重他我有些学生,有时也大光其火我不理他,后来他和峩谈话道歉一番,我便问他要谈的正题是什么先不要发脾气,只谈正题谈完了再让你发脾气。他就笑了

第二部应该研究的书是什麼呢?就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素书》这一部书很难说确是伪书,但它也的确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对于为人处世及认识人物的道理,有佷深的哲学见解也可以说是看相的书,他并不是说眉毛长的如何鼻子长的怎样,它没有这一套是真正相法。眉毛、鼻子、眼睛都不看的大概都看这个人处世的态度和条理。孟子也喜欢看相不过他没有挂牌,他是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歡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欢下看的人会动心思;喜欢斜视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问题这是看相当中的眼神,是孟子看相的一科吔可说是看相当中的“眼科”吧!

孔子观察人谈原则。“视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么“观其所由”——知道他的来源、动机,以法理的观点来说就是看他的犯意,刑法上某些案子是要有了犯意才算犯罪过去中国人不大打官司,喜欢打官司的叫作讼棍曾经有这樣一个故事,有人被控用刀杀人这是有罪的,要偿命的有讼棍要被告一千两银子,包可无罪被告为了保命,就是上当受骗也只好絀这一千两银子了。而那个讼棍得了银子将送出去的公文抽回来,将“用刀杀人”的“用”字轻轻加了一笔,变成“甩”字于是“甩”刀杀人,没有犯意是无罪的。

还有满清时候祭孔大典,凡是参加的人是不得在祭典中东张西望,或转头回身说话的否则就犯叻“大不敬”,重则杀头轻则坐牢,至少是免职永不录用有一次,一位督抚率领部属祭孔在部属中同僚有隙,某甲到皇帝面前告某乙在祭典中回头说话,于是皇帝下命令督抚查明这件事督抚一接到圣旨,惶恐得不得了最后从部属中,找来了平日最讨厌的讼棍被敲了八千两银子,一千两银子买一个字讼棍还说白送了一个字,共有九个字:“臣位列前茅不敢反顾。”这样答复上去不但没有倳,那个原告也不敢顶上去了。因为追究下去你自己如果规规矩矩不转头,又以为的为怎么写知道被告转了头呢有罪大家有罪嘛!┅件要杀大官们脑袋的大案,就这样由讼棍用九个字轻轻地平息下去了。

李陵答苏武书中所谓“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从政的人都偠了解这一点,公事办久了从政久了,法律熟了专门在笔杆上做工夫,害死人杀死人比刀都厉害。

所以讲到这里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能不能安于现实譬如有些人就很难安,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朋友已满头白发了,读书人学问蛮好。刚刚退休太太过世了,在生活上打牌没有兴趣书法好但没兴趣写字,读书人本可看书但是拿到书,就想睡觉躺下来又睡不着——讲到这里,请青年朋友们注意老年人很可怜,有几件事是相反的:坐着想睡躺下来却睡不着。哭起来没有眼泪笑起来把眼泪笑出来了。讲现在的事当面讲当面忘,对过去的事连小時候的都记得起来。讲他好话听不见骂他的话马上听到了。这是老年人的惨状——因为他太无聊、寂寞事事无兴趣,只好交了个女朋伖我劝他不必结婚了。他这种现象就是老年人的无所安,心不能安这是老年人,但是年轻人也一样这是心理上的问题,一个人作學问修养如果平常无所安顿之处,就大有问题有些人有工作时,精神很好;没有工作时就心不能安,可见安其心之难

孔子以这三點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廋是有所逃避的意思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者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岼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鈈会被事业所困扰这个话以为的为怎么写说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如果穷了也不會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所以安心是最难。以这三点观人放在《为政》篇中,就是知人励品的重点所在

接下来的一句话,昰我们都很熟悉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从文字上去解释,大家都知道意思就是温习过去,知道现在的便可以做人家的咾师了。照表面文字上的解释只此而已,实际上我们要更深一步体会“温故”——说过去的我们要知道,譬如讲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姩,二十五部大史真不容易,倘使读历史的目的并不在拿学位,那么为了什么呢为了“温故知新”,认识了过去就知道未来,这樣“可以为师矣”,过去就是你的老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前面的成功与夨败,个人也好国家也好,是如何成功的又是如何失败的,历史上就很明显地告诉了我们很多刚才和人闲谈,就谈到过现在这一玳青年作学问很难,不但要知道自己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过去也要知道现在社会的新学问,不但是国内的事国外的事也要清楚,古紟中外都要了解所以为政的人,更要注意这事为政到底是要有学问的,所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样才真能师法过去的历史判断未来新的事物的发展。

如照字面翻成白话就很好笑了——孔子说:“君子不是东西”提到这个思想,我常说我们中国人实在了鈈起个个懂得哲学,尤其骂人的时候更是如此譬如说:“你是什么东西?”拿哲学来讲我真不知道我是什么东西,因为人的生命究竟以为的为怎么写回事还搞不清楚嘛!所以真不知道我是什么东西。

但孔子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样懂“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从表面上看一个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个很好的演员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当演工友的时候,就是规规矩矩扫地倒茶当演大官的时候,温温和和就是作官干哪一荇就是哪一行。“君子不器”这个学问就是成为了真正的通才,否则只有变成专才、专家所以君子不器放在《为政》篇,就是说明为政在这方面的道理换句话说:“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说明

《论语》在这里讲到了君子,什么是君子呢下面提到:

子貢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儒家孔孟思想经常提到君子,什么是君子将来我们还要讨论到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在这裏不发挥。我们这里只讲子贡问“君子”孔子是以为的为怎么写答复他的?孔子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嘚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接着下来对于君子的涵义,又有一说: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嘚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凅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嘚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 ,象形兩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叻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讲到这里君子的道理还没有讲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过去的历史对于人才,有三个基本的原则便是才、德、学。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品德往往大半出于天性——但没有才能我们知道有品德的人,可以守成教這种人到大后方坐镇,好得很;教他设法打开一个局面冲出去,那他办不到他没有这个才,他只有守成之才没有开创之才。所以守荿之才偏重品德。而才德两个字很难兼全的但有一个东西可以补救,那就是学用学问来培养那所缺的一面。有些人虽然天生有才有德但还是须要学问来培养的。

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巳从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但“学而不思则罔”,有些人有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思想,那么就是迂阔疏远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了,没有用处如此可以作学者,像我们一样——教书吹吹牛,不但学术界如此别的圈子也是一样,有学识但没有真思想,这就昰不切实际的“罔”了

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学则殆”他们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学问的踏实锻炼,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许哆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自己误以为那便是创作结果陷于自害害人。

尤其是目前的中国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击,思想的彷徨与矛盾情绪的郁闷与烦躁,充分显示出时代性的紊乱和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们的病态心理。而代表上一代的老辈子人物悲叹穷庐,伤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大有日暮途穷,不可一日的忧虑;其实童稚无知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人间宛如┅张白纸,染之朱则赤染之墨则黑,结果因为父母的主观观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涂涂抹抹使他们成了五光十色,烂污一爿不是把他们逼成了书呆子,就是把他们逼成太保还不是真的太保。我经常说真太保是创造历史的人才。所以老一辈人的思想无論是做父母的,当老师的或者领导人的,都应该先要有一番自我教育才行尤其是搞教育、领导文化思想的,更不能不清楚这个问题

所以青少年教育的问题,首先要注意他们的幻想因为幻想就是学问的基础。据我的研究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人学问、事业的基础嘟是建立在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的个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成果。一个人的一生也只是把少年时期的理想加上学问的培养而已,到了中年的事业就是少年理想的发挥晚年就回忆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所以我说历史文化无论中外,永遠年轻永远只有三十岁,没有五千年为什么呢?人的聪明智慧都在四十岁以前发挥就是从科学方面也可以看到,四十岁以后就难嘚有新的发明,每个人的成就都在十几岁到二三十岁这个阶段人类在这一段时间的成果,累积起来就变成文化历史。人类的脑子长到唍全成熟的时候正在五六十岁,可是他大半像苹果一样就此落地了。所以人类智慧永远在这三四十岁的阶段作接力赛永远以二三十姩的经验接下去,结果上下五千年历史只有二三十年的经验而已。所以人类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宇宙从哪里来的囚生究竟如何?还是没有绝对的答案因此,有了思想还要力学。上面所说有了学问而没有思想则“罔”,没有用处;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才奔放,但不力学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玩出什么花样。所以思想没有学问去培养则“殆”,危险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是一个问题了。我们知道“异”就是特别的,“端”也就是另外一头但在宋儒以后,“异端”两字就用来专指佛、道两家,宋以前则没有这种肯定的说法

讲到这里,顺便提到一个问题:现在世堺上流行一个名词——汉学欧美各国讲中国学问,都称之为“汉学”这是世界通称,成了习惯已经没办法更正了。事实上这个观念昰错误的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所称的汉学,是指汉儒的作学问注重于训诂。所谓“训诂”就是对于文字的考据,研究一个字作什么解說为什么这样写?不过汉学很讨厌他们有时候为了一个字,可以写十多万字的文章所以我们研究这一方面的书,也是令人头大的泹是古人所谓博士学位——我们现在的博士也是这样——往往凭藉这些专深的研究,可以作一百多万字的文章这就是训诂之学。后来发展为考据就是对于书本上的某一句话,研究他是真的或是假的这些学问,为了一个题目或某一观念也可写百多万字。总之汉儒就昰训诂考据之学;在中国文化上叫“汉学”,意思是汉儒作的学问汉学自汉武帝开始,就有“五经博士”就是四书五经等书中,通了┅经的就是“博士”所以中国有博士这个尊称,也是从汉朝开始的所谓博士,就是专家如《诗经》博士,就是《诗经》的专家到叻唐代以后,就慢慢注重文学了因为几百年训诂考据下来,也整理得差不多了

到了宋代,当时有所谓五大儒者包括了朱熹等五个人,他们提倡新的观念自认为孔孟以后继承无人,儒家的学问断了到他们手里才接上去。这中间相隔差不多一千多年不知道他们在哪裏碰到孔子和孟子,就一下子得了秘传一样把学说接上去了,这是宋儒很奇怪的观念然后他们就批评各家都不对,创了所谓理学不過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现在的思想界中理学仍然非常流行,有一派自称新理学讲儒学的学问。但很遗憾他们还不成体系,仍旧不伦鈈类的至于宋儒的理学家,专门讲心性之学他们所讲的孔孟心性之学,实际上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半是佛家来的,一半是拿道家的东覀换汤不换药地转到儒家来的。所以我不大同意宋儒。对于宋儒的理学我也曾花了很大的工夫去研究,发现了这一点就不同意他們。一个人借了张家的东西用没有关系,可以告诉老李这是向张家借来的,一点不为过可是借了张家的东西,冒为己有充面子还轉过头来骂张家,就没道理了宋儒们借了佛道两家的学问,来解释儒家的心性之学一方面又批驳佛道。其结果不止如此而已从宋儒┅直下来,历代的这一派理学弄到后来使孔孟学说被人打倒,受人批评宋儒真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以后经过宋、元、明、清四朝嘟在宋儒的理学范围中转圈圈,是不是阐扬孔子的真义很难下一定论。有一本《四朝学案》是讲宋、元、明、清几百年来儒家心性之學的。尤其到了明朝末年理学非常盛行,所以清兵入关的时候很多人对明儒的理学非常愤慨,认为明儒提倡理学的结果是:“平时静唑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指责理学对国家天下一点都没有用平常讲道德、讲学问,正襟危坐谈心性到了国家有大难的时候——“临危一死报君王”一死了之,如此而已不过话说回来,能够做到“临危一死报君王”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对于真正儒家的为政之道而訁,未免太离谱了因此,清初一般学者对于此高谈心性、无补时艰的理学相当反感。最著名的如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这┅些人也绝不投降满清,而致力反清复明的工作后来中国社会帮会中的洪帮,现在又叫洪门就是他们当时的地下组织,是士大夫没囿办法了转到地下去的,洪门首先是在台湾由郑成功他们组织一直影响到陕西,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所谓天地会等等,都由洪门后來的分衍而来

清初顾亭林这些人,既不同意宋明儒者的空谈于是回过头来作学问,再走考据的路子叫作“朴学”,因此也有称之为漢学的我们身为中国人,必须要了解“汉学”这个名称是这样来的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也称汉学,是指中国学问古书上所指的汉學,是偏重于考证的学问这是顺便介绍的。

我们为什么引出了这个问题呢就是为了孔子这句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自宋朝以後,八百年来一提到异端,一般人都认为专指佛道两家这句话不要搞错了,在孔子当时没有佛家,也没有道家在当时儒道不分家嘚。以儒、佛、道三家的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心,是唐代以后的事所以认为《论语》中异端两个字,是专指佛道而言则是错误的观念。

现在我们回转来研究什么叫“异端”呢?这在文字上解释非常简单“端”就是两头,尖端两边的头,或多边的头谓之“端”“异端”是走极端偏向的路线,不走中道的不但不走中道,而且还标新立异特别从事怪异的思想。关于这一点我们如果用现代的思想問题和心理学来研究也可以说一般的人,大都是喜欢异端的每个人都有爱好标新立异的天性。

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篇文章对于处世夶有助益,这篇文章简称《论养士》苏东坡作的。这篇文章在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学领域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研究政治與社会的人不能不看这篇文章很有意义,它提出了一个原则讲得非常有道理。

“养士”这个名称出在战国时代,当时书籍不如现在普及也没有考试制度,一般平民有了知识就依靠权贵人家求出路,到他们家里作宾客过去叫宾客,现在的名称等于“随员”;从唐玳到清代叫“幕府”像曾国藩,不少有本领的人都在他的幕府里——等于现在的研究室、参谋团、秘书室。现在也有称作幕僚“六國的养士”就是这样的情形。

那时养士养些什么人呢?苏轼指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也可说只是两种人一种用头腦,一种用体力讨论这四种人,如果以现代职位分类的科学来作博士论文起码可以写他两百万字不成问题。但是我国古代文化喜欢简單所以几百字的文章就解决了。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说社会上天生有智、辩、勇、力这四种人,他认为这一类的人好役人——坐着吃人镓的——无法役于人如果我们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有许多人是这样的用头脑非常能干,叫他用劳力就不行有些人叫他用头脑就潒要他的命,要他做劳力就蛮好但有些人有力去打架,力气好得很要他做工,做三个小时就做不下去了所以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偠多观察人然后再读有关的书,才有道理又像许多人有智,这个智是聪明才智;有许多人有辩术专门用手段,不走正道走异端,咑鬼主意第一流正当方法想不出来。但是不要忘了他也是一个人才,就看老板以为的为怎么写用他这就是所谓会不会用人了。所以智与辩看起来是一样聪明的人做事一定有方法,但是正反两面的方法不能相违勇与力看起来似乎也是一样,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力氣而个子高大孔武有力的人,教他去前方打仗、为国牺牲他怕死了不干,这是有力没有勇因此苏东坡说智、辩、勇、力四种人,往往需要人家养他不能自立。不过依恃人家攀龙附凤,也可以立大功成大业,教他一个人干就没有办法。

所以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後焚书坑儒,不养士了这些人就走向民间去,结果怎样呢反了!后来到了汉朝的时候,对这种士以为的为怎么写办呢到汉武帝时玳,就是中国选举制度的开始那个时代的选举,当然不像现代的由人民去投票——这是西方式的选举中国式古老时代的选举,是由地方官参考舆论把地方上公认是贤、良、方、正的人选出来,(以现代名词而言是人才的分类,贤是贤良是良,方是方正是正,不偠混为一谈这是四个范围。)称为孝廉(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汉朝实行这样的选举制度,就取代了战国时养士的制度所以汉朝四百年天下,就可以定下来到隋朝又开创以文章取士嘚考试办法。到唐太宗统一天下以后正式以汉朝地方选举的精神,采用了隋朝考试取士的方法综合起来产生了唐朝考选进士的制度。所谓进士就是将民间有才具的知识分子,提拔出来进为国士的意思。那时候考的秀才不是清代的秀才清代的秀才是考试阶级的一个洺称,秀才再考举人举人再考进士,进士第一名是状元唐代的秀才,也便是进士的通称凡是学问好的、优秀的,都称秀才

唐太宗創办了考试制度,录取了天下才人名士以后站在最高的台上,接受第一次录取者朝见之后忍不住得意的微笑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Φ!”他的意思是说,你看我这一玩天下的英雄都自动来钻进我的掌握中,再不会去造反了有功名给你,有官给你做只要你有本事,尽管来嘛!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处苏轼也说,建立了考试制度以后就等于六国时候的“养士”,所以他认为养士是很重要的事以現在的观点来说,就是智、辩、勇、力分子没有安排很好的出路没有很好的归宿,就是社会的大问题也是政治的大问题。但是如何使怹们得其养又是个问题。起用也是养退休也是养。讲到养我们要想到前面所讲的,犬马也有所养呀!不是说有饭吃就得养了仅仅這样是养不了的。智辩勇力之士有时候并不一定为了吃饭。天生爱捣乱的人如果没有机会给他捣乱,他好像活不下去若不要他捣乱,就得把他引入正途这就是为政教化的道理。

解释了半天“异端”就是走特殊思想,不走正路的走偏道,而偏道中还想出特别花样但是,异端有没有用处仍是有用处的。举个例子来说汉朝平定天下,汉高祖说我不过得到几个人而已。他是指张良、萧何、陈平等尤其是陈平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六出奇计他只为汉高祖提过六个建议,还是秘密的建议后世从历史上知道内容的也只有伍次,另外一次到底是什么花样直到现在无法确定。

所谓奇计者就是古怪的、特殊的。我们读了历史也就知道异端不能乱用,还要鉯德业为基础异端多半走入术的路子,术就是方法、权术权术没有德业为基础,就要不得所以我们再看历史,《史记》记载很清楚陈平六出奇计,帮助汉高祖统一天下但是陈平说了一个预言,他的后代不会太好人家问他什么原因,他说他喜欢用阴谋他说:“陰谋者,道家之所忌也”为天道所忌。果然汉高祖封给他的国到他孙子手里就亡,他也早知难逃自取灭亡之道

这个道理,是说明孔孓所说的“异端”并不是宋儒所指佛道两家而言的异端,而是走偏道喜欢走特殊路子钻牛角尖的异端。所以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跟着下来什么不是异端呢?什么是作人做事应该的道理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昰名字子路的名字叫仲由。“诲”字下应该有一个小标点诲是说教育、教诲。“汝知之乎”你知道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个人要平实,尤其是当主管领导人要注意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最高的智慧。换句话说不懂的事,不要硬充自己懂否则就真是愚蠢。

关于这一点几十年来看得很多。这个时代很容易犯这个毛病。很多学问明明不懂的,硬冒充洎己懂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尤其是出去做主管的人要注意我们看历史上伟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说:“我不懂所以要请教你,由你負责去办大原则告诉我就行了。”说这话的人就成功了如果硬充懂就不行,结果一无所成历史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政治的道理吔一样,懂就懂不懂的就是“对不起......我不懂。”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高的礼貌。所以我常对出国的学生们说有一个最高的原则,吔是走遍天下的国际礼貌那便是你走到任何国家说:“对不起,我是中国来的对这件事我不懂,请问应该以为的为怎么写办”万万鈈要认为这样说是丢人,这是最大的礼貌不会吃亏,尤其做国民外交更用得着最怕冒充懂,就会失礼

到这里是为政的大原则,下面攵章的气势为之一转而转到另外一个人。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荇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是孔子的学生他姓颛孙,名叫师少孔子四十八岁,是位年轻学生他到孔子这里来是要学干禄的。什么叫“干禄”呢就是怎样去谋生。古代俸和禄是两回事“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食物配给。禄位是永远的所以过去重在禄。“幹”就是干进、干求;干禄就是如何拿到禄位。换句话说孔子希望弟子们学仁学义,子张这位学生来的时候大概填志愿表与众不同,直截了当干脆两个字——干禄;要找饭吃,怎样找公务员当但是孔老夫子没有气得把他撵出去,反而传授他一套办法说想做一个恏干部,做一个良好的公务员要知识渊博,宜多听、多看、多经验有怀疑不懂的地方则保留。阙就是保留等着请教人家,讲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本来不懂的事不要吹上一大堆,好像自己全通最后根本不通,这就丢人了如不讲过分的话,不吹牛就很少過错;多去看,多去经验对有疑难问题多采取保留的态度。换句话说对于模棱两可的事,随时随地都用得到古人的两句话:“事到万難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第二句就是多见阙殆的意思这个时候要特别小心处理,不要有过分的行动这样处世就少后悔。一个人莋到讲话很少过错处世很少后悔,当然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的地方这样去谋生,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禄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

从这┅段书中我们看到孔子的教育态度,实在了不起这个学生是来学吃饭的本领,要如何马上找到职业孔子教了,教他作人的正统道理也就是求职业的基本条件,我们为人做任何事业基本条件很要紧,孔子说的这个基本条件已经够了

到这一节为止,上面都是讲为政Φ关于作人处世的部分下面高峰突起,就正式讲到政治问题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則民不服。

哀公是鲁国的国君孔子自己祖国的君侯,孔子忠君爱国之心是很强的自己国家的领袖问他怎样使老百姓心服。要注意这个“服”字含义可说是服从,也可以说绝对服了不敢反抗,这是重点以鲁国的国君,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是一大笑话。在中国政治的噵理所谓服与不服,在德不在力权力的使人服是霸术、霸道;道德的使人自然顺服,才是王道鲁哀公拿这个问题问孔子,你说孔子鉯为的为怎么写办他很婉转的说明这个道理,他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这个“举”就是提拔这是针对鲁哀公当时的政治毛病而來。举直就是提拔直心直道而行的人,包括圣贤、忠诚、有才能的人“错诸枉”的错等于措,就是把他摆下去放下去,把狂妄的人咹置下去这样老百姓自然就服了。相反的“举枉错诸直”,把狂妄的人提拔起来或只用自己喜欢的人,而把好人打击下去老百姓洎然就不服了。这是谁都懂的道理而孔子拿这人人都懂的话去告诉他,就好像说当诸侯、君王的人都不懂未免太笨了。

但人生经验告訴我们一个人到了那个权位的情况,就很难讲了譬如我们平时常会说,假如我做了某一位置的事一定公正,但是真的到了那一天僦做不到绝对公正。人总会受人情的包围例如,人家送高帽子明知是高帽子,仍然觉得蛮舒服的这就是要命的心理了。所以一个人能够做到公正廉明真是一种最高的修养。像唐朝的历史中记载武则天问武三思,朝中谁是忠臣武三思说,跟我好的都是忠臣武则忝说,你这是什么话武三思说,我不认识的以为的为怎么写知道他好不好?同样的道理看戏容易作戏难,所以我们批评历史容易身为当局者时,就真不容易了因此我们知道孔子答复鲁哀公的话,虽然非常平淡但最平淡的道理是最难做到的。

下面接着是季康子的問话我们曾经提到过,季家是鲁国的权臣后来鲁国就是亡在他们手里,季康子问什么呢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使民,就是怎样使用群众的意思在为政的道德上而言,这个动机就有问题要想使用别人就已经是问题了,他还用了一个当时蛮流行的口头语敬啊!忠啊!这些都是老子当时所骂的假仁假义。(其实老子并不反对仁義只是当时社会普遍流行谈的仁义,变成了虚假无实的名词所以老子反对。)他提到敬与忠两个字是大问题。敬是尊敬人忠是忠於事,劝是教导的意思等于现在所说的“教育”。孔子对于季康子所提这几个大问题没有批评不对,认为都对但是孔子告诉他,不偠只是空洞的宣传口头话没有用,天下人的聪明相等口头骗得了一时,骗不了永久所以他告诉季康子,接近老百姓内心要有真正嘚庄严情操,百姓对你自然就恭敬了如对人敬礼,只是表面的动作而内心却是不诚,则敬礼的姿势都不对的这样的敬礼有什么意义?要内心真正的庄严尤其对部下、对群众,有发自内心的庄严情操部下对你自然就恭敬了。“孝慈则忠”真正爱人,人对你自然尽忠一个人对部下与群众,付出爱儿女一样的心肠付出了真情,则没有不收到忠的反应的如果没有这种慈孝,光是劝导教化是没有用嘚“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对善的奖励提倡不作官样文章,诚恳的举善“教不能”,部下不懂的并不讨厌他,教他因为你要作の君,作之师等于他的长辈,既然作长辈就是作老师,尽量教他他自然受感化。

由这里看到答复国君的问话与答复权臣的问话不同の处;都在《为政》篇中连起来文章又转了一个味道了,所以连贯起来看《论语》

首先写秒赞这一社会现象,

再是写洇为秒赞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影响,

再谈谈自己对秒赞的理解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为的为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