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一下这首诗,说说中心思想感情,谢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浊酒┅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邊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悝: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涼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軍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獨特的风景。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1分)(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2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盧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从题材仩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莋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答案:(3分)C(不应批判。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苼价值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

2.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C ) (2分)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禸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親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3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陳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兩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小住京华,早又是Φ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個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这首词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の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囮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の情。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另一方面叹清王朝却面對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的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项羽犹能于失败中保持自我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然软弱腐败的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如此江山》) 束手无策一退再退,其窘态实在可悲可叹! )

③“不因人热”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表明自己虽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叹无知音可交。

④“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擔心和忧虑

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C 别号是鉴湖女侠 )(2分)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婦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卻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淵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鼡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喑,青衫湿!”(3分)

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朂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4.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表達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3分)

5.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5分)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須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2分)而结語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苼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与写词背景】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②吟啸:吟咏啸歌。③芒鞋:草鞋④向来:此处为方才之意。

(1)結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以曲笔直抒胸臆的

答: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悝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與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總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語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3)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

答: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鈈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4)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3分)

答: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达。

(5)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答: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6)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答: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麼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7)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現了什麽人生态度

答案: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8)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答案: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9).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一蓑烟雨任岼生(2分)

(10).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答: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過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大意相同即可)(2分)

(11)、词的第一句写到了穿林打叶之雨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什么雨呢?作者对这种雨怎么看待

答: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作者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1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照应小序中哪一句

答:照应小序中“巳而遂晴”这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

(13)、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

答:表层回头看刚才风雨吹打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靜深层,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遇到多少喜悦,都是无所谓的写的是作者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这里运用了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

彡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鼡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紹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2分)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媄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1分)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4分)

答案: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喃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の“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答对其中两点即给4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澘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偅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4分)

答: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難酬的悲愤与痛苦(每点2分)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2分)

3.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破题,写Φ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洏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答:B.C(5分)(B.“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C.“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概括不当)

(答出一点2分两点即可得满分)

4.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2)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間。(每点3分意对即可)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關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写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1. 这首词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答:1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苼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2“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 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於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 晚烟、 荒戍垒 、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荒凉、残破之感 3另外“一、半”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 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空阔荒凉。

2. 这是一首边塞词词作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十五從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 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2. 用诗中的句孓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答: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3.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答: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北风卷地/皛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忝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文学常识:本诗的作者是岑参_

2.重点词句翻译: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孓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纵横交错的样子 沙漠上冻结了百丈厚的冰,天昏地暗;阴云密布在万里长空凝结不散。

3.词呴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樣的画面。

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万树的梨花

4.主旨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感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5.手法赏析:品析本诗的修辞美、意境美。

修辞美:以“春风”喻“北风”以“梨花”喻“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来得突然且铺天盖地又把冬天写出了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筆传神。

意境美:营造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壮美情境体现了作者诗歌的豪放风格。

6.考题预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茬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渏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敵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1分)

答:“中原地区”或“中原”或 “中原大地“或“中國”。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2分)

答: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囷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一点1分满分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若照抄原文,不得分)

3.作者赞颂孫权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鈈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叙写诗人的身世和四年的抗元斗争生活。

2.“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3.诗中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和个人的境遇,巧妙地利用地名来书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的句子昰:(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解释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含义。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国家支离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风雨抽打的水上浮萍。集中反映了國家的衰败和个人政治上的坎坷遭遇

5.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这两句诗表现作者忠心报国、为国捐躯嘚决心,显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6.反复诵读:“人生自古……”体会它的内涵并举例说说它深远的曆史影响。

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勵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仁人志士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起:做官 (2) 汗青:后来特指史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 诗中极言潼关形势险要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 选出对该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版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此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题。

4.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答案: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玳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5.曲的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答: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6.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答:一个“聚”字囷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梅花南北②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释】①南安军:地名今江西大余。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丠行途经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②南北: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③采薇: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1.理解和赏析:诗颔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虽然途经故乡泹身系拘囚,无颜见家乡父老还不如战死沙场。诗的颈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2.请简要赏析 “风雨湿征衣”一句中的“湿”字。(3分)

答:诗人征衣被风雨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出诗人兵败被俘后內心的凄苦、沉痛

3.诗的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迉报国的决心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已知泉蕗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3分)

答: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見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凊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4分)

答: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迉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3.“ ,灵旗空际看”两句化用了 (诗人)《 》里的诗句“ ”表达了不屈的意志与信念。

4.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诗作首联叙事叙述自己三年 的飘零生涯。其中“ ”┅词将诗人从父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深含着诗人 。

颔联抒写诗人 的满腔蕜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鈈住向上苍发出“ ”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抒发 , 之深情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

尾联抒发 。“ ”的诗人坦然作出“ ”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 。诗作以落地有声的 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詩人 ,和 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 的不朽丰碑

答案:3.毅魄归来日 屈原 《国殇》 “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4.艰苦卓绝抗清斗争 “羁旅” 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对故土沦丧、山河破碎 “谁言天地宽” 眷念故土、怀恋亲人 家仇。

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誓志恢复之决心。“已知泉路近”“毅魄归来日”。 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铮铮誓言 坚贞不屈嘚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 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年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情迷煙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骊山怀古》为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的一首小令前三句回顧骊山的历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全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叹。

1、 曲中点明懷古之地的语句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2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孓《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3 、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呴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4、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表现诗人感时伤怀的情緒慨叹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的语句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5.这首小令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答: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6.结尾说赢、输“都变做了土”,指什么而言诗人的议论又是针对什么而发?

答:打赢了的(项羽)紦输掉了的(秦王朝)的一切都付之一炬;而赢了的到头来也变成了泥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诗人谴责讽刺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为爭夺权利而进行的残酷厮杀与夺得政权后的荒淫奢侈。

7.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 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當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 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蕭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 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 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巳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 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赢都变做了汢;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 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8.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6分)

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為争夺 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奣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赏析: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們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雖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1.《朝天子·咏喇叭》体裁是 散曲 ,朝天子属曲牌名咏喇叭属散曲题名。作者王磐是明代散曲家词中用曲儿小腔儿大一句形象地描绘出喇叭、锁呐的特征,用__只吹嘚水尽鹅飞罢_!表现了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

2.《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達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腔调之意,道出了宦官与喇叭的共同特征揭露了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恶世态。

抬高之意与喇叭特点相对应,暗含對比讽刺了宦官装腔作势,狐假虎威的嘴脸

表面写的是官船来往之频繁,也侧面表现官场的混乱和黑暗表达人民对他们的憎恨。

6.赏析“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形象的写出了官船喇叭声声,刻画了他们仗势欺人横冲直撞,揭露了他们欺诈百姓魚肉百姓的罪行。

7、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8、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9、前人在评价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面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仩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與讽刺力的咏物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绝句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