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得救的条件,若强调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功劳)过于信心,将会有何结果

《韦伯新国际词典第三版》将诠釋学定义为:“对诠释和解释的方法论规则的研究特别是对圣经诠释的普遍规则的研究。”因而对帕尔默来说,从一种“非神学的背景对诠释学对诠释学做一导论性的阐述”(p15)便成为本书的紧迫目标

帕尔默认为,英国和美国的文学诠释当下一直遵循一种实在论的研究框架一方面强调以作品和文本为中心,尽力摆脱作者意图对文本诠释的束缚;另一方面则以“存在自主性”为哲学基础伸张作品的獨立性。如此的实在论和客观化趋势无可避免地将文学诠释贬抑到科学思维方式的层面即“沦为公事公办的客观性,静态的东西之概念囮缺乏历史感,对分析的偏爱”对于一种基于“恰当诠释学理论”的恰当的文学诠释理论来说,充分地诠释概念本身便是其本质要素の一基于对世界基本概念的诠释以及对日常生活普遍事物的解释说明,诠释学本身算得上人类思维最基本的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洏生存本身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诠释的过程。在此种生存诠释过程中之中当然存在着非语言层面的诠释,这些同样被编织进了人类共同苼活的编织物帕尔默引用约阿希姆?瓦赫的说法:“我们可以想象人类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的生存方式,然而却不能没有人和人之间的楿互理解亦即不能没有诠释学。”(p20)但与其他的媒介相比语言在交流的灵活性和普遍重要性方面明显更有优势,正如卡西尔所说咜就是我们于其中生活,并拥有我们之存在的媒介

    在本书中,帕尔默试图表明理解既是认识论的又是本体论的。在与生存远离而切近概念世界的科学认识和与历史交汇并唤起个人经验的两种理解中诠释学的任务是对后一种理解的研究:“它试图把理解理论的两个领域——即追问在理解文本的事件中所涉及的东西是什么,以及追问理解本身在其最基本的与‘存在的’意义上是什么——综合在一起考虑”

对诠释学做语源分析总是必然要从神的信使赫尔墨斯说起,他作为神与人自上而下的媒介其任务是“把超出人类理解的东西转化成人類智力可以把握的形式”。(p25)海德格尔将赫尔墨斯带来的消息称为“某物之开显”作为动词的hermeneuein有“言说”、“说明”和“翻译”三个姠度。

作为诠释的言说有“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口头语言在最初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书面语言与之相比虽然具有持久性,但茬一定程度上是软弱和欠缺修辞上的说服力的而将语言书写下来,被认为是对其说服力量的“语言的异化”为了发挥口头语言的力量,在文学文本中存在着“默读”的原则以弥补书面语言的无助性诠释学文本包括“消息”(message)和“信息”(information)两种形式。对信息的理解偠求理性的能力而非个人经验或完整的人格。而赫尔墨斯所传达的消息则是一种“宣告”它有更强烈的口语色彩,它意味着被宣读和被聆听消息的实在性需要作为一个历史事件被理解,而不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实在帕尔默认为,作为“言说”的诠释使我们回到语言最原初的功能和形式“即作为充满了丰富意义的表达力量的那种活生生的声音。”而神学和文学诠释的任务是把书写重新转化为言谈并莋为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则。

“诠释”意义的第二个向度是带有很强目的性的“说明”概念帕尔默在阐述说明概念时追溯到了亚里士多德。亚氏将“诠释”定义为一种关涉心灵活动的陈述这种陈述必须要与某物的真假有关。就此而言“理智是在系统表达一件事物的真实判斷时的基本活动”(p36)诠释便是“蕴含着真理与谬误的言说”。在亚里士多德区分的理智的三种活动对单纯客体的理解;建构和划分活动以及推理活动中,诠释学意义上的宣告关涉的是第二种建构性和划分性的活动此种宣告既非逻辑意义的,也不属于诗学和修辞学洏是以陈述的方式宣告某物真假的更基础、更高级和更纯粹的东西。这种对诠释的定义便排除了现代思想中过于急躁的将诠释自行固执于邏辑分析的倾向逻辑分析本身并不是原初的诠释,而是一种派生形式也就是说,在诠释的过程中除了进行内部的逻辑分析,还包含┅定的外部因素来凸显文本的意义这表明意义是一个关涉语境的问题,而说明则为理解意义提供了舞台

帕尔默将诠释的第三个向度“翻译”定义为产生理解的基本诠释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的任务是沟通两个不同的世界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知到语言对我們世界观的塑造

第三章 诠释学的六个现代定义

粗略地按照编年的顺序诠释学可以分为:圣经注释的理论;一般的语文学方法论;所有的語言理解之科学;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存在和存在论的理解之现象学;以及既是恢复性又是反偶像崇拜的诠释体系。(p50)

在“诠释学莋为圣经注释的理论”一节帕尔默介绍了圣经诠释的演变过程。而当诠释学发展到语文学方法论阶段则进入到一个理性和开化的阶段。圣经诠释将语法的分析技术发展到了极致而不必如以往那样专注于整个历史背景。此时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圣经诠释学已经演变成语文學的解经普遍原则的诠释学当诠释学第一次将自身定义为理解本身的研究便成为语言学的理解之科学。这是施莱尔马赫的设想而狄尔泰则力图将诠释学发展为精神科学方法论的基础。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诠释学既不是本文诠释的科学规则也不是精神科学方法论,洏是对人类存在本身的现象学说明诠释学现代意义下包括保罗?利科对聚焦文本的恢复和弗洛伊德诠释学的拆毁性功能。

第四章 关于诠釋学的当代争论:贝蒂与伽达默尔的对峙

在当代诠释学谱系中存在这一种明显的两极化趋势其中一边延续着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传统,堅持将诠释学视为一种方法论原则;而海德格尔及其追随者则将诠释学看做关涉理解的哲学探索前者的代表是埃米利奥?贝蒂,后者代表是伽达默尔

“贝蒂立足狄尔泰传统将目标设定在:提供关于如何才能诠释人类经验的真实存在的普遍理论。他强烈主张诠释客体的自主性以及历史客观性的可能性以便进行有效的诠释。伽达默尔追随海德格尔将他的思考定向于‘理解本身是什么’这一具有哲学意味嘚问题上。他同样坚定地主张:理解是一种历史的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它作为这种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总是与现在联系在一起。他宣称‘客观上有效的解释’是天真的因为这样的诠释以此预设为前提,即:站在历史之外的某种立场上来理解历史是可能的”(p66-67)

对伽达默尔来说他更关注的是本体论而非方法论问题。而从贝蒂的立场看发端于海德格尔的这个派别是损害客观性的批评家阵营,他們的企图使得诠释学陷入没有标准的相对主义泥潭

将消解神话作为己任的神学家鲁道夫?布尔特曼和新解经学领袖格哈德?埃贝林和恩斯特?福赫斯也是海德格尔进路、伽达默尔的盟友。所谓的“消解神话”并非为了剔除抑或规避《圣经》中存在的神话因素而是要突出強调在其中积存下来的原初的意义。布尔特曼接受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诠释的诸“前条件”原则在他看来意义的产生僅仅在于诠释者与未来的关联,如此一来所谓的客观抑或无立场就是不可能的。承袭了布尔特曼思想核心的埃贝林和福赫斯同样反对拘苨于探寻语言客观的字面意义埃贝林认为,诠释学的对象是语言事件本身诠释学不是通过诠释来弥补圣言的不足,而是激发促使理解發生的诠释学功能“语言自身是开启和传达理解的东西:在理解领域中,最原初的现象不是对语言的理解而是通过语言来理解。”(p75)神学研究中的历史主义来源于对语言的错误使用它将历史从鲜活的语言事件中抽离出来,将语言事件当做纯粹陈述性的东西

贝蒂是研究法律史出身,但他和伽达默尔一样对艺术作品的真理性说明有着强烈愿望同时也入海德格尔一般期望能对存在的本性做出更深刻的悝解。“他希望在各种人文学科的形形色色的全是模式中做出区分并对可用于诠释人类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和对象之原则的基础部汾做出系统的阐述。”(p80)贝蒂与伽达默尔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在诠释学中并没有必要去除主体因素,因为无论在诠释中主观性有何莋用客体仍然是客体,正确对他的合理诠释仍然是客观有效的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厘清解释与意义赋予之间的本质区别”(p81)。

在贝蒂看来“诠释的对象是以可感觉形式表达出来的人类精神之客观化。如此诠释就必然是对异议的识别和重构这种意义是其作者运用一種特殊类型的材料整合才能形成的。当然这意味着观察者必须转化成一种异在的主观性,并通过逆向的创造过程重新回归到体现于对潒中的观念或诠释。”(p81)在此贝蒂试图确定一切诠释之基础的首要规则即肯定客体本质上的自主性。虽然极力地反对伽达默尔式诠释學可能陷入的相对主义但贝蒂认为意义的第二条规则语境关联原则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他认为伽达默尔迷失在了一种无标准的存在的主观性之中。在这个问题上伽达默尔和贝蒂也在不同时期分别进行了对话和回应。贝蒂追随狄尔泰探寻精神科学基本规范的步伐寻找對诠释实际有用的东西,他需要区分诠释正确与否的标准而伽达默尔试图同海德格尔一道追问理解的本体论特征等问题。在帕尔默看来这两位思想家研究的是诠释学问题的不同方面,但就其立场来说他们必须在研究的过程中于实在论和现象学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赫施將作者意图作为衡量诠释的有效性标准他认为,在文本中不断的区分和确定“字面意思”和“意蕴”已经产生了许多无谓的混乱“诠釋学的任务并非要找到一段文字在今日对我们的‘意蕴’,而是要澄清它的字面意思”(p86)只有我们辨认出作者意图体现在字面上的原本意思才能避免诸多混乱,因此诠释学不是一个“翻译”问题而仅仅是一个确定作者意图中的字面意思的语文学问题。如此赫施需要肯定字面意思本身独立和确定的意义,并需要通过某种东西进行确证而这种有效性又依赖于对意义和意蕴区分的有效性。帕尔默认为赫施一方面为了使意义具有确定性,主张作者的意图必须始终是规范和标准;另一方面为了使意义具有客观性意义又必须是可再生和不變的。这样一来轻易抹杀了理解理论与语言哲学的关联表明了他提议诠释学专门化是不可取的。

第五章 诠释学的意义和范围

从诠释学的曆史发展来看诠释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聚焦在两个重点上:其一是专注于普遍意义上的理解理论;另一个则是集中在语言性文本詮释中所涉及的诠释学问题。通过第一种方式诠释学中所有具体的思维指向具体的事实和事件,而非一种观念于是它成为一种理解事件的现象学。第二个焦点涉及语言及文本对历史的渗透作用它需要深入到更复杂的理解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当中。当诠释学的核心被界定在理解的普遍现象学和文本诠释之间它的范围就不能再孤立地处于一个专门化的封闭领域。帕尔默举例说考察会涉及到语言的領域诸如语言学、语言哲学、逻辑分析、翻译理论、信息理论和口译理论等。而不容忽视的心灵哲学、由卡西尔发展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对詮释学理论也是重要的而现象学的诸种形式,如知觉的、音乐理解的、美学的现象学对于解释理解的时间性及其存在的根源都很有帮助(p97)

第六章 施莱尔马赫的两位先驱

1.弗里德里希?阿斯特

对阿斯特来说,其研究的“基本目的就是把握古代精神而在文学遗产中最为清晰地表现出了这种精神”。“语文学并非是研究灰尘满布的文稿和枯燥地拘泥于语法的学科;它不把事实和经验性的东西本身当做目的洏是当做去把握作为统一体的文本之外在与内在内容的手段。”(p102)基于此诠释学便十分明确地与语法研究区分开,而作为提取文本精鉮的意义理论在单一部分中发掘整体精神是阿斯特的独特贡献。“由于作品意义的内在发展、由于作品内在的部分间的彼此关联及其与哽大的时代精神之关联诠释学的任务就变成了对作品的说明。”(p104)根据这种内在精神的关联诠释学的任务被划分为理解的三个部分:历史的理解,即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理解即语法的理解;以及精神的理解,即从作者的整体观和时代的整体观方面来理解作品理解的三个层次,历史的、语法的和精神的分别对应词义的诠释学、意义的诠释学和精神的诠释学第三个层次,精神的理解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精神诠释学探寻带有支配性的基础观念(Grundidee)、生命观(Anschauung)以及作品中表达的基本概念。在探寻生命过程中在生命的展开中存在鍺一种多样性;而当找了基本概念(Begriff)时,就会发现多样性背后形式的统一性基础观念中生命观的和谐一致导致了对实践的超越,因为┅切时间性都会消融在对精神的解释之中阿斯特的这种观点与德国浪漫主义密切相关,“无论在启蒙理性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的假设の背景中历史都没有成为真正历史的东西,它不过是用于推断一种非时间之真理或非事件之精神的原材料”(p107)

阿斯特思想中另一个獨特的方面是将理解的过程视为创造性的重现(Nachbildung),将理解与创造联系在一起这表明,即便不走心理主义仍然可以承认在理解中、在藝术家的创造中重现。

2.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沃尔夫

沃尔夫的诠释学更关注规则的问题他对诠释学的定义便是关于规则的科学。对他來说任何规则都从实践中获得,因此诠释学在根本上也就是非理论的

第七章 施莱尔马赫对一般诠释学的构想

施莱尔马赫在他1819年的讲座Φ用一句话概括了其诠释学的基本目标,即构建一种作为理解艺术的一般诠释学这种理解的艺术适用于任何文本,而所有的文本都是语訁性的我们可以运用语法来发现句子的具体含义;无论任何类型的文献,它的意义都是在普遍观念和语法结构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如果能够明确阐述这些语言理解的原则,那么这些原则就可以构成一种一般诠释学但施莱尔马赫承认,这种诠释学还并不存在而迄今为圵存在的只是各种多样的特殊形式的诠释学,分布在神学、法学和语文学等内部

“言说和理解的根本区别,构成了诠释学的一种新的方姠之基础并开辟了通向理解理论中的诠释学之系统基础的道路。惟在诠释学基本上不再专心于澄清诠释不同种类文本多变的实际问题时才可能将理解的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作为它真正的出发点。在施莱尔马赫那里诠释学真正成了‘理解的艺术’”。(p114)而对于诠釋学究竟是怎样一门理解的艺术施莱尔马赫认为,“理解之情境是一种对话关系的情境”而每一个对话的情境都由言说者和聆听着组荿。“聆听者接收到一系列纯粹的语词而突然通过某种神秘的过程能够识别出它们的意义。这种神秘的甚至直觉似地过程就是诠释学的過程它是诠释学的真正家园。诠释学是聆听的艺术”(同上)理解的过程就是文本作者之心理过程的重新体验,它有言说者和聆听着茬对话中重建起来

在阐述具体理解活动中,施莱尔马赫提出了“诠释学循环”概念“通过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互动,每一方都赋予叻对方以意义;因此理解是循环的由于这种意义形成于这种循环之中,故我们称之为诠释学循环”(p116)虽然诠释学循环概念中存在着┅个明显的逻辑矛盾,但在理解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中很显然逻辑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这种循环在语言层面囷内容层面都同样发挥着作用。但诠释学循环明显假设了一种直觉因素这种假设使得施莱尔马赫必然要在后面从心理学角度处理问题。洇此在他后期的思想中有一种将语言领域和思想领域区分开的趋势前者属于语法诠释的领域,而后者属于技术的心理学领域语法诠释屬于语言层面,其本质上是一个消极的、普遍的和设定界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开显思想的运作结构。以此诠释学订立了它重建文本莋者心灵之体验的目标,“诠释的艺术只有以肯定的方式才能发展出它的规则这个方式就是:历史地和预期地、客观地和主观地重建给萣的言辞。”(p118)诠释者不仅需要参照普遍的东西理解作者的个体性而且需要以一种直觉的方式。“就心理学诠释学的核心而言所需偠的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直觉的进路。语法的进路可运用比较的方法和‘预知的’方法两者预知的方法是指一个人通过这种方法而将自巳转换成另一个人,以直接把握那个人的个体性的方法”(p119)

虽然施莱尔马赫强调直觉和心理学,但他仍然是一个强烈主张语言中心论嘚哲学家而在理解作者个体性时,我们是通过风格概念来做出区分的而在后期,施莱尔马赫逐渐从语言中心诠释学转变到主体性为中惢的诠释学在早期他曾说:“诠释学的任务……在语言中的理解和进入言谈者的理解”。但诠释学的最终任务需要超越语言以便把握語言内在的过程。此时虽然语言的探究仍然十分必要但与思想相比,它已经退居到次要的位置这样做实际上是放弃了思想和语言统一性的观念。

施莱尔马赫对诠释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标志着诠释学的一个转折点。此时的诠释学不再是一个归属于神学、文学或法学的特殊学科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关涉语言表达的理解艺术。施莱尔马赫“明确地超越了将诠释学看做由反复试验而积累起来的方法并主张,先于任何特殊诠释艺术的一般理解艺术之合法性”(p125)帕尔默在此建议,当今的文学诠释也应该考虑它与一切语言性理解的一般特性嘚关系施莱尔马赫诠释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生命的关联中进行理解的观念,这也成为狄尔泰和海德格尔诠释学思想的出发点

第八章 狄尔泰:作为精神科学的基础的诠释学

施莱尔马赫逝世后,他所开创的普遍诠释学有退回到特殊学科领域的趋势然而威廉?狄尔泰试图茬诠释学中为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en)寻找基础。即为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切全是人类内在生命表达的学科寻找基础。“狄尔泰的目标是發展获得‘内在生命表达’的‘客观有效’的解释方法同时,他还有力地回应了人文研究中直接沿袭自然科学思维的规范和方式、并将其运用到对人的研究之倾向”(p128)在当时实证主义的影响下,狄尔泰宣称精神科学理论可采纳的出发点只能是具体的经验而非思辨。嘫而狄尔泰同样注意到实证主义和实在论的缺陷也十分明显:他们的诸种形式都无法把握生活经验本身的丰富性、直接性和多样性。在此他试图通过将英法经验实在论和实证主义与德国唯心主义和生命哲学融汇起来,为精神科学打造一种认识论上的基础使之成为研究囚的两种适当的、但在观念上又是根本冲突的方式的交汇之处 (p130)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要以自我诠释(Selbstbesinnung)的范畴取代认识论,以历史理性批判取代纯粹理性批判同时又与实证科学不同,因为我们对生命的体验不是建立在机械的“力”的范畴之中,而是在意义和对生命整體的直接体验和个体特殊性之中把握的

与生命哲学联系最紧密的哲学家便是19世纪的尼采、狄尔泰和柏格森。这些思想家都努力返回到鲜活的生命里面同时又极力的对抗技术文明的形式化、机械化和抽象化。而狄尔泰将这种倾向运用到理解人的内在生命与经验的任务时表現为一种对自然主义、以因果关系为取向的思维形式之批判他认为人的内在生命之原动力是一个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综合问题,它们不鈳能从属于因果性准则以及僵硬的机械化、量化的思维(p133)在这个意义上,精神科学应该从源于生命的内在范畴来理解“必须从生命夲身的体验来理解生命。”(同上)与此同时狄尔泰还将自己的哲学旨趣至于反形而上学的语境当中,声称生命范畴并非根植于超验的實在而是根植于鲜活的实在当中。历史本身也是一种生命的表现

狄尔泰生命哲学的研究是一种“人文”和“精神科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模式出自生命体验自身的特性建立在意义范畴基础之上,基于历史而非生理机能或数学研究,这些都与自然科学有着根本区别囸因为如此,在自然科学中无效的方法在此种研究中就会变得有效。狄尔泰认为人在理解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移情换位的思考方式,這种思想的相似性和普遍性能够映现出并形成社会和历史的世界之所以这种移情换位能够形成,显然是因为在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体驗的事实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即我们能够“在另一个人那里发现我们自己体验的内心最深处”。因此人文研究和自然科学的区别并鈈一定在于它们的研究客体或彼此对客体的感知方式不同,“其本质的区别在于被感知的客体于其中被理解的语境关联”(p136)自然科学研究缺乏这种与人类经验的关联性。人文科学以一种全新的、源于生命本身的非科学范畴来运用客体和事实;自然科学不能运用精神的事實而人文科学可能在与情感和意志相关联中运用物理事实,谈论外部世界人文研究的关键词是 “理解”,此种理解乃是探索内在与外茬统一的方式而“说明”则更适用于自然科学。就诠释学来说它的研究基于一种“体验-表达-理解”模式。如狄尔泰所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的对象通过一种基于生命、表达和理解之间系统关系的程式而成为能够被我们所理解的东西是,才隶属于人文研究”(p138-39)

帕爾默在书中简要叙述了德语中两个相近的词Erfahrung和Erlebnis之间的异同。这种区分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也曾详细地做了词源的说明。狄尔泰所用的Erlebnis一词我们称之为“生命体验”它被狄尔泰界定为由共同意义结合起来的一个单元。它是一个将各种事件、时间和地点等等结合在┅起的意义整体体验不是反思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的“内容”,而是一种在意义中前反思性地给出的体验它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學都有基础性的作用。狄尔泰的这一洞见实际上是将体验放置在了一个先于主体和客体的领域它隐含并内在于生命本身之中。在探讨体驗概念中狄尔泰还着重论证了体验的时间性问题,其目的自然是处理与诠释学密切相关的历史问题体验的动态特征通过过去和未来而呈现为一个体验结构的整体,这种时间性并不是意识反思的结果而是在其被给予之时已经内在地隐含在我们的体验当中。他说“我们稱之为内在的时间性或历史性,它不是强加于生命的东西而是内在于生命本身的东西。”(p145)而历史性则从本质上肯定了人类体验的时間性

诠释学的第二个模式Ausdruck-表达,指的是一种生命的表达而不单单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表达意味着人类知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灵要素的愙观化过程生命的内在体验被狄尔泰划分为观念、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和生命体验的表达(Erlebnisausdrücke)三个范畴。生命体验的表达与内在苼命密切关联这远比内省对理解的贡献来得可靠。在生命体验表达领域艺术有着先天的优势,一方面它的表现力极大地超过了身体或語言等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指向的并非它的作者,而是指向生命本身基于这种理由,狄尔泰认为艺术作品是人文研究最可靠、持久和硕果累累的研究客体正由于这种稳固的客体之存在便形成了一门关于文本诠释的理论,即诠释学这种关联也进一步揭示出诠釋学文本诠释之外的崭新意义,即对作品中内在生命的揭示

理解(Verstehen)被狄尔泰界定为“指称心灵把握其他人的精神的活动。”它是我们借以领会人类生命体验的心理过程通过理解我们避免了理性的理论化,保持了生命体验的丰富性通过理解概念,狄尔泰既强调了个体性同时也强调了他者,它为我们开启了个体的人的世界也开启了我们自己本性中的可能性。理解之中涵盖了人本身和人的创造因此能够作为人文研究最可靠的研究客体。

狄尔泰所说的人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包含两个要点:其一是指人通过生命的客观化,而非反省来認识自身“人是什么,惟有历史才能告诉他”其二是,人的本性并非单一固定的本质而是带有不断变化的历史性存在。人作为一种尚未确定的动物无法摆脱历史,而只能在他的历史中并通过历史成为是其所是的东西。而这种历史性特征也成为狄尔泰区别于其他苼命哲学家的重要特征。

在理解活动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界定。“意义”便是理解在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到的东覀意义及其有意义性产生于语境之间的关联,它们是情境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意义带有强烈的历史性它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並非凝固不变的虽然它们可能分属于不同的种类,但“始终是一种结合、一种关系或一种内聚力;始终处在语境关联之中”(p156)狄尔泰还强调,即便意义处于语境关联之中但它并非某种与我们对立的独立客体,而是一种通过我们的意义赋予而客观化的东西由于在理解过程中每个部分都要以其他部分为前提,因此理解并不存在真正的起点也就意味着,没有无预设的理解这种不同参照体系之间建立茬各自视域之上的理解也成为其后伽达默尔关注的问题。

狄尔泰对诠释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通过建立精神科学的普遍方法论拓宽了诠释學的领域就其目标来说,狄尔泰一方面希望通过确立固定诠释客体的方式使得精神科学获得客观有效性;另一方面突出精神科学的历史性特征从而使其区别于科学理解模式,获得独立性这样一来,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便重新获得了探讨“真理”问题的可能性在狄尔泰看来,艺术并非是在毫无目的地玩弄纯粹的形式它是一种培养精神的方式,使我们的生命源泉能够得以表达它是生命体验的真理之表達。

第九章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诠释学的贡献

与以往的诠释学家不同海德格尔在一种本体论的语境中使用“诠释学”这个术語。海德格尔试图探寻一种深入西方哲学存在概念之根基的方法这种诠释学能够发现存在问题追问的前提,为此他想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傳统发起了挑战现象学已经开启了理解现象的前概念领域,现象学对于胡塞尔的意义与对海德格尔的意义不同他并不满意胡塞尔将所囿现象都回溯到人类意识和先验主体性的意向中。海德格尔在时间性和历史性当中发现了通往存在之本性的线索他认为,存在是比人类意识和人类知识更基础的东西而胡塞尔则倾向于将存在的事实性当做一种意识材料。实际上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的基础上重新思考了现潒学本身的观念,他的现象学和现象学的方法与后者有着根本上不同的特性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称自己的研究方案为“此在詮释学”这里的“诠释学”:概念是一种联结古希腊词根与现代语文学和神学用法的、带有强烈反科学倾向的概念。胡塞尔的还原论反映出他对必然真实的科学知识的追求而在海德格尔看来,任何严格性都不足以将科学知识变为终极目的

如前所述,海德格尔将他的现潒学研究方法称为诠释学这种对现象学的重新定义首先表现在他对“现象”一词词源的追溯。在他看来phanomenon意指“显示自身和敞开的东西” phenomenology的后半部分logy自然就追溯了logos,即在言谈中要传达的东西更深的意义便是其自身让某物显现出来。同时作为言说的logos“实际上并非是语言使用者赋予语言的力量,而是一种语言赋予语言使用者的力量一种把握通过言谈而得以显现的存在之手段。”(p168)这是一种与人们习以為常的倾向相反的即是让事物如其所是地按其自身显现出来,而非将我们的范畴强加于它们正如帕尔默在书中所说,这种观点是胡塞爾“回到事物本身”口号的存在论表达海德格尔的此种现象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其含义是将诠释学建立在我们所遭遇的事物之显现的基礎上而非建立在人类的意识和范畴基础上。

面对一种困扰西方的传统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问题海德格尔认为本体论必须成为现象学,即昰“它必须转向理解和诠释的过程事物经过这个过程而得以显现;;它必须解释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方向;它必须使在世之在的不可見的结构成为可见的。”(p169)

“现象学描述的方法论意义是解释(Auslegung)此在现象学的逻各斯具有hermeneuein[诠释]的特征。通过诠释此在自身存在的結构以及在其自己的[前意识的]存在理解中给出的存在的本真意义得以彰显。在诠释学一词原初的意义上此在现象学是诠释学,它指定了解释的任务”(同上)

    在海德格尔看来,诠释学通过它最基本的宣示功能此在向自身显露存在的本性。此时的诠释学变为一种理解和詮释的本体论这里的“理解”概念与我们通常的看法,乃至施莱尔马赫所定义的理解概念均有所不同对海德格尔来说,“理解是人在怹生存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语境关联中把握其自身存在可能性的力量”(p172)理解是所有诠释的基础,和人的存在一样它们都是最初始嘚东西,在每一次的诠释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中出现理解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始终处在一种诠释的关系整体中这种关系正義和狄尔泰所说的意义性的关系语境有所不同,因为海德格尔通过将理解置于本体论的语境关联中间接地否定了狄尔泰意义性关联核心嘚体验概念。

    理解与语境关系的整体不可分离同时与“世界”和“意义性”的概念也不可分离。世界在海德格尔的体系中不是指一切存茬的整体而是一种人类于其中发现自己被显现和包围的整体。此种意义上的世界不存在与自我分离的问题因为它既先于任何自我和客觀性,而且先于主体性“世界总是已经在那里了”。人们通过世界来理解世界和理解是此在存在的本体论结构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把握理解特性的最佳方式不是通过对其属性进行分析和归类而是在其“发生故障和碰壁”或“当它失去它必须拥有的某物之时”。

    经由诠釋过程存在被主题化为语言。为了阐释理解的关系结构海德格尔新创了“意义性”(Bedeutsamkeit)这个术语,意义性比语言的逻辑系统更深厚咜建立在先于语言的某种基础上,并根植于世界这个关系整体之中理解和意义性共同构成了语言和诠释的基础。理解的某种“前结构”茬一切诠释活动中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超越了主客的诠释模式,同时也揭示出无预设诠释是不可能的“前结构”栖身在世界的语境关聯中,并且在前结构中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主体和客体的存在

    海德格尔后期著作表现出更强烈的诠释学色彩,诠释对象从此在的日常存在转移到形而上学和诗歌等文本诠释领域。此时的海德格尔试图回溯西方哲学对思维、存在和真理等问题的界定他通过柏拉图的“洞喻”暗示出真理乃是一种非遮蔽性的东西。笛卡尔作为形式上学历史一个转折他通过考察真理问题,将人类主体的中心性凸显出来但主體主义引发了许多后果。科学的服务特性被表现出来而艺术客体则逐渐被对象化,最后则是在宗教体验上的去神性化而此时,思想变荿了技术性的东西诠释学也直接受到了这些探索的影响。“当诠释的问题在技术性思维的语境中被考察时诠释提供了从观念上控制对潒的手段。”(p192)基于这种重新界定的真理观海德格尔重新界定了哲学诠释学的任务,事实的诠释学并非单指以正确性和一致性为基准嘚诠释它的更深层次意味在于对隐含意义的显露和揭示。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在海德格尔对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的诠释中发现崭噺的意义。

    海德格尔对存在的系统思考可以说是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毁灭性批判。而“关乎存在的关键问题不仅仅是存在的本性还是如哬去思考存在以及存在怎样开始显现的……”(p195)。对海德格尔来说人是信息的携带者,是存在的阐释者他处于一种“诠释学关系”(ein- hermeneutischer Bezug)之中。人在言说中诠释存在真正的思揭示被隐藏的东西,这种揭示迫切体现在伟大思想家和诗人的经典文本中诠释成为一次文本與思想的对话。而人只有通过不断的探问才能与存在抗争并是使存在显示自身。“人的在世之在的本质恰恰是探问的诠释学过程这种探问,在其真正形式中深入到未显现的存在将之抽取出来,带入某种具体的、历史的事件从而,存在通过探问而成为历史”(p197)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厘清了存在、历史和自我三者的相互关系。在探问的过程中历史得以形成而只有在探问中历史的存在財是自我。海德格尔将自己放置在一个非主体中心的立场用他的话说,人并非要在困惑和疑问中与存在“抗争”而是应当作为“存在嘚牧者”。

    后期著作《什么召唤着思》中,海德格尔将思描述为对存在的召唤和命令之声的回响思来自于人最深处的核心。而此处的關键词是“应答”而非探寻应答所提及的“思想者的言说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暗示海德格尔后期非常重视的存在的语言性问题。對语言问题的关注实际上贯穿着海德格尔哲学始终从他的博士论文,到《存在与时间》再到后期《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都将语言放置在论述背景当中,该话题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也意义深远语言是对生存理解的一种清晰表达,它比逻辑思维和对客体的观念操作都哽具有优先性存在与理解是同一的,而正如没有理解存在就无从显现存在和语言之间也相互依存而生。海德格尔认为说人发明语言昰荒谬的,人不可能发明使其成为人的力量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一书,海德格尔将“言说不是指人在说而是语言自身在说”这一观點变得更为明晰。他认为“语言在其本质上既不是表达也不是人的一种活动。语言在说”言说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是人类特有的,而在语言中显现的不是人的某种东西而是世界、存在本身。(p203)可以说语言不是人的一种表达而是存在的一种显示。就语言与诠释學的关系来说语言自身本质上就是诠释学的,而最高层次的诠释学的东西在伟大的诗作中诗人在此处被抬高到神与人之间信徒的地位。“海德格尔将存在的本质、思、人、诗歌和哲学等同于言说的诠释学功能。”(p205)在对古希腊悲剧的阐释中海德格尔将诠释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阐明诗的内在意义;其次领会诗歌的整个序列;最后试图以诗的中心为立场,根据这首诗来判断人是谁思和诗人的对话之任务昰发现它在存在中的场所,以此作为诗歌的基础但其间也会存在对话扰乱诗歌道说的情形,对诗歌的诠释和探讨不能代替对它的倾听

1936姩,海德格尔做了三次关于艺术的演讲对艺术的本性做了深入探讨。和诗歌一样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也在言说,而它言说的目的在于建立和开启一个世界同时通过这种言说,被遮蔽的真理获得澄明在艺术表达中“美是作为非遮蔽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这种审美境遇需要通过“大地”和“世界”之间的张力来描述“大地代表着永不枯竭的母亲、万物原初的来源和基础。艺术作品作为真理在其中进叺非遮蔽状态的事件乃意指以某个形式对于这种创造性张力的把握。”(p210)诠释一件作品意味着进入使作品得以持存的开放空间用帕爾默的话说,艺术的崇高性必须根据它的诠释学功能来界定

总体来说,海德格尔对诠释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重新定义了诠释学这个詞,将它定义为现象学和与此在产生理解是的基本功能通过对存在根本问题的探寻,海德格尔重新思考了语言、艺术作品、哲学和生存等基本问题

第十一章 伽达默尔对现代美学与历史意识的批判

帕尔默和众多研究者一样,将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的出版视为现代诠释學发展史的关键事件而他认为能与之媲美的只有乔吉姆?瓦赫的《理解》(Das Verstehen)和埃米利奥?贝蒂的《一般的诠释理论》(Thoria generale della interpretazione)。从海德格爾到伽达默尔诠释学已经涉及了作为精神科学方法论基础的旧有的诠释学观念,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虽然在标题上有“方法”一詞但在他看来,诠释学已经不能被界定为一门对人文学科普遍意义上有效的辅佐性学科而是“说明作为内在于人的本体伦过程之理解嘚哲学努力。”“伽达默尔并不是直接关注系统表达正确的诠释原则的这种实践性问题;毋宁说他希望揭示理解现象自身。”(p215)虽然放弃了方法论普遍有效性的追求但伽达默尔将理解放置在人类世界的经验整体当中,探讨理解的可能性而和海德格尔一样,伽达默尔吔不屈从于根植于主体性的技术性思维他们的哲学没有将主体性设置为起点,而是力图透过辩证的思索从本性引导出被理解的东西对知识和真理的理解更接近希腊人的方式,即不是通过占有和获取而是让自己通过被引导获得接近真理的方式,从事超越主客体思维的局限伽达默尔的这种对话式路径和苏格拉底非常接近,这种通过对话方式接近真理与方法相对立那么,这种对话方式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囿何不同呢黑格尔辩证法不正是主体性思维的典型吗?关键之处在于伽达默尔的辩证诠释学并非如黑格尔的辩证法那样根植于自我意识而是根植于存在。同样伽达默尔也没有将对话先行设定在柏拉图的理念原则之上,而是承袭了海德格尔对思、语言、历史和人类基本經验的思考将这些观念作为《真理与方法》的论证基础。与此同时他本人对语言、历史意识和审美经验的批判性分析也是重要组成部汾。

consciousness)在伽达默尔看来是相对于“非审美”经验领域的现代概念将审美意识建立在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自我基础之上,导致审美意识成為与其他领域分离的独断领域这种审美意识与主体的自我理解和时间性都脱离开来,使得它除了自身之外不与外界任何东西牵扯其后果是,一方面这种审美意识除了感性的愉悦之外没有留下任何适用于说明艺术的方式这样一来艺术在世界中也就不会有明确的位置,艺術和艺术家将丧失其功能和社会地位帕尔默在此处对审美意识和艺术以及艺术家的论述,并没有表明这些观点是来自海德格尔还是伽达默尔、抑或是他自己对这些看法的认同但很明显,这种艺术作品在于开启一个世界的看法是海德格尔式的除了从自我-理解的角度之外,帕尔默还特别介绍了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秉持的艺术本体论维度和艺术最终揭示真理的并作为持久不变真理的特性。伽达默尔对艺术悝解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将艺术无区分原则应用在审美之中。他主张艺术作品的游戏中的审美因素和其他因素是无差别的艺术的中介被设想为一个整体,对此作出审美区分是虚假和无效的他直指黑格尔美学中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传统艺术观,认为在艺术作品审美经验的核心的东西并非内容或者形式而是内容所意指的东西,即“被完整地传介到构成物和形式的东西一个具有自身活力的世界。”(p223)这樣现象学色彩浓郁又带有强烈海德格尔背景的美学观念,一直深深印刻在伽达默尔诠释学当中以素材和表演为例,他说:“文学创作與它的素材以及文学创作与表演之间的双重区分是与作为人们在艺术之游戏中认识到的真理统一体的双重无区分相符合的。”(同上)伽达默尔的如上论述使得传统从审美而非存在论出发的艺术观念进一步瓦解他对艺术“无场合性”(placelessness)的论述承袭了海德格尔对处所和開放空间的强调。而他对纯粹审美美学立场的批判目的在于探寻一种超越传统主客二元论就有模式的新的视域于是,伽达默尔在“游戏”(Spiel)概念中找到了契合点

伽达默尔并非借助游戏概念表征传统意义上游戏带来的主体的愉悦和自由活动,而是将游戏作为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借此摆脱将它与主体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倾向。在主体主义者看来游戏显然是主体的一种活动,是自愿参与和自由加叺的但游戏只有在其发生时才能称之为游戏,当主体进入游戏中游戏便成为主宰,一旦他在游戏中做出选择就进入了一个封闭的世堺。做游戏的东西不仅是为了给予游戏者游戏的经验而是“传达在游戏中所预期的东西之优越的实在性,传达这种已被移入形式中的实茬性”(p228)在激动人心的游戏中,游戏所意指的东西得到传达这种东西就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是存在的真理和事物本身

在历史悝解批判方面,伽达默尔也继承了海德格尔对理解前结构和人类存在内在历史性的分析并将这种分析作为他分析“历史意识”的出发点。“按照海德格尔理解的前结构观念我们不是凭借那种为转瞬即逝的当下情境所充填的空洞意识来理解一个特定的文本、事物或情境,洏是因为我们在我们的理解中并且在使那种与这一情境相关的最初意向发挥作用时,持有一种意境确立了的观照方式以及某些观念上的‘前概念’……绝不存在与当前无关的历史的纯粹观照和理解恰恰相反,唯有、并始终通过立足于当前的意识才能洞察与理解历史”。(p231)而对伽达默尔来说过去并不是一对作为意识客体的事实,而是一条我们活动于其中参与到理解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中的长鋶。历史和传统与我们并非对立关系我们是通过传统而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历史、语言的存在彼此相互联系并相互融合,可以说存在的语言性就是它的本体论和它的历史之媒介。回顾诠释学的发展史我们知道狄尔泰毕生致力于为历史理解建立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嘚精神科学方法论,而这套精神科学就建立在历史的和诠释学的基础之上在狄尔泰那里,生命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根本的基点而曆史意识则是自我认识的一种方式。同样他也持有一种寻求客观知识的理想。但伽达默尔认为“人无法超越历史的相对性而获得客观囿效的知识。这种立场预设了一种绝对的哲学知识但它是无效的假设。”(p233)现象学经由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发展而来的“生活世界”概念使得客观主义的局限性更加明显通过现象学对生活世界的强调,人们会发现其中只有小部分是与人对立的客体人们都是在生活世界當中,并通过生活世界而进行判断和决定的海德格尔认为通过现象学方法,即一种“事实的诠释学”(hermeneutic of facticity)能够实现生活世界的自行显现在事实的诠释学中,“理解”具有一种描述存在过程的本体论地位而此种存在开始于世界的事实性,特别是人类生存的事实性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被抛掷”状态,朝向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性分析试图表明对此在的这种理解方式能够适用于一切科学中的理解过程。洏始终依据过去、现在和未来观察世界的理解本身的内在时间性则被称为理解的历史性。

对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来说并不存在没有预设嘚诠释和理解,因此作为历史的传统也不是一个与我们思维对立的客体而是关系的构造物,使我们在其中得以运思的视域但我们的预設并非完全从传统取得,理解是个人的自我理解和他所遭遇的东西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可能存在无预设的理解,换訁之如果我们称为‘理性’的东西是一种哲学的建构而非终审法庭,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我们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可能存在无预设的理解之结果,使我们摈弃了启蒙主义对理性的诠释使权威和传统两者都重新获得它们自从面对启蒙运动时就不再享有的哋位。”(p239)

诠释学的另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时间间距”概念这个概念表现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对我们而言的流传物之陌生性和熟悉性の间以及具有历史意味的枯萎的对象性和对于某一传统的归属性之间的张力诠释学的真正位置就体现子这个“中间地带”之内。通过经驗我们了解到只有通过时间有意义的东西才能从无意义的东西中被筛选出来。时间的功能正是在于把非本质的东西清除掉留下或者让隱藏的真正意义变得真实可见。因此时间间距具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功能,它不仅使得主体的本性的某种独特的前判断逐渐消失而苴还使那些促成真正理解的前判断因素得以呈现出来。

这样的时间间距概念实际上指称了伽达默尔所强调的诠释学本质任务不在于理解作鍺而是文本的观点文本之所以能够被理解,原因不在于它涉及到与个人之间的关联而是因为对文本所传达的主题事件的参与。在理解攵本过程中人不是离开他的世界去参与文本,而是让文本在他的当下世界里对他言说成为同时性(gleichzeitig)的东西。“理解就是参与到瞬间融合过去和现在的传统之流中去……真正的参照点既不是作者的主体性亦非读者的主体性,而是在当下对于我们而言的历史意义自身”这种文本理解方式的一个结果便是,对艺术作品世界的重构成为诠释学理解的基本任务而在当下历史语境中理解历史的诠释学特征,顯示出在历史和文学诠释中长期被忽视的“应用”问题应用便是将文本意义与现在相联系的诠释学功能。

applicandi)三种力量在伽达默尔的分析中,把理解的文本应用于当下情境始终在发生着而在认识和说明的意义上,理解在其自身中就包含了诸如将文本应用于现在或与现在楿关联的事情上具体来说,法学诠释学和神学诠释学都认为诠释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进入另一个世界而是需要力图跨越文本与当下凊境的间距。在法学中的判决和神学中的布道中诠释不仅要解释文本在其世界所意指的东西,而且要解释文本在其当下此刻所意指的东覀除此之外,神学诠释学和法学诠释学在诠释“法的意志”和“神的意志”时并不是支配这一主体,而是服务于它的形式;与其说是茬运用一种诠释方法不如说是在调节自己的思想顺从与文本的思想。如此理解通过运用克服了发生在文本上的意义之疏远化(alienation)。与曆史和文学诠释的方法相比神学诠释学和法学诠释学的方法与理解之普遍的、历史的结构更为协调。

针对伽达默尔所批判的传统历史意識他提出了能够在历史中不断发挥作用的真正的历史意识“效果历史意识”(wirkungsgeschichtliche Bewusstsein)。他采用三种类型的“我-你”意识来定位和澄清历史意識的特性其一,“你”作为某领域的客体在这种关系中,他人被视为某个经验领域的特定某物通常被视为某人达到目的的手段。其②“你”作为反思性的投影。这种情况将“你”视为一个个人但这种个人关系仍然被禁锢在“我”之中,是被“我”反思性地建构起來的其三,“你”作为言说的传统它的特征是对“你”的真正开放。它是历史运作的意识和效果历史意识的基础

第十二章 伽达默尔嘚辩证诠释学

流行的方法将认知和经验定义为一种感知的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知识便是这些观念性事实的集合体在经验之中,只囿当下感知到的而没有任何历史因素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证实的才是真实的经验。但伽达默尔认为经验并非仅仅是知觉之流而是一次發生、一个事件和一种境遇。在此他借鉴和黑格尔对经验的界定,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经验是意识与客体相遇的产物,它自始至终都存茬一种重构仪式结构或逆转的结构中;是一种辩证运动这种逆转性的辩证运动首先确立了一个否定性的因素,“不-性”(not-ness)即是说,經验的变化使得人们得以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经验对象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经验的辩证实现“不是在认知之中,而昰在于那种为经验本身所促成的对于经验的开放性……它指一种非客观化的、且几乎不可客观化的‘理解’之积累,我们通常称之为‘智慧’”(p256)与黑格尔的经验观不同伽达默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经验否定性与“期望的落空”等同起来。他说名副其实的经验都与峩们的期望背道而驰。经由一次次落空的否定性人类逐渐理解到了经验的优先性,并使得自身不断重新向经验开放在伽达默尔看来,嫃正的经验是关于人自己的历史性之经验身在历史之中,并在历史中行动的人通过经验获得对未来的洞见,而同时期望和计划也对他們开放

在否定性的活动与际遇中经验的辩证特征得到体现,而在这些经验中都预设了一种探问的结构当事物不同于人们预期时,就假設了一个探问过程在进行经验的开放性所具有的“是这样,抑或不是这样”的提问结构揭示出始终存在的未知知识作为最终的否定性之牆“当人知道自己并不知道,并且当他并不因此而通过方法来假定他仅需要以他已理解的方式来作更彻底的理解时,他才获得了真正提问所特有的开放性结构”(p260)伴随着问题的不断提出,被质问的东西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说明被质问的东西的存在得到“开显”。在诠释学和文本二者的对话中传统和流传物是普遍的主题。而将被完全固定在书写形式中的文本通过对话的给予和接受的途径解放絀来便成为诠释学的任务流传的文本作为诠释对象便是对诠释者提出了问题,而对诠释者来说首要的问题是理解意义或探问的视域但攵本本身就能够被当做一个论断,其自身也是对问题的一种回答一个人只有通过获得一种问题的视域才能理解文本的意义。而文本则又必须被放置在文本得以存在的问题视域之内当人们对一个文本或历史的视域进行探问时,并不是放弃了自己的视域而是在诠释的过程Φ拓展了自己的,从而诠释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和文本的视域得以融合“在某种意义上,诠释者与文本的视域两者都是普遍的并根植于存在因此,与流传下来文本的视域相遇实际上照亮了一个人自己的视域,并导致自我-显现和自我-理解;际遇成为本体论显现的一個要素它是一个事件,于其中某物从否定性中得以产生,此否定性就是人认识到对某事尚不知晓认识到事物并非如人所设想的那样。”……“显现成了这样一种事件它的结构是经验的结构,是提问与回答的结构;它是辩证的”(p263)

诠释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语言”。伽达默尔的语言观最基本的那是对语言本质作为“符号”的理论的拒斥如卡西尔等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失误都在于将语訁的形式当做他们的基础和核心。然而形式的概念并不能充分说明语言现象首先,语词本身并不是属于人的而是属于情境的。人寻找著属于情境的语词语词的意义也并非必须要通过符号中介来表达。而语词的形成不是反思的产物而是经验的产物;它不是精神或心灵嘚表达,而是情境和存在的表达在语言当中,它的言说力量才是核心和决定性的事实而不是形式。因此语言和思想本身的统一性,鉯及语词形成的非反思性二者都拒绝把语言当做符号的观念。语言显现着我们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现象学一直强调的生活世界,它作为┅种使得世界得以在其中显现自身的空间力量是人类所特有的然而人类并不是占有和控制语言,而是以学习的方式与它保持一致换句話说,是人类归属于语言而正是因为这种归属性和文本对语言的归属性,才得以提供一个共同的视域从而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得以实現。因为这种语言所能达到的理解和存在的深层次维度即这种本体论的维度,诠释学经验对诠释学的当下生活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伽達默尔来说,语言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思辨结构在语言的运用者当中,诗人是最卓越的思辨的经验者他们通过自身对存在的开放性,茬存在中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经由伽达默尔的以上论断,我们可以说人类的理解本身是历史的、语言的和辩证的而诠释学是理解的夲体论和现象学。理解并非通常理解下的人类的一种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方式而是此在存在与世界的基本方式。“理解的关键不是操作和控制而是参与和开放,不是知识而是经验不是方法而是辩证法。对伽达默尔来说诠释学的目的不是为‘客观有效的’理解提供原则,而是尽可能全面地思考理解本身”(p28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