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加拿大等八大老牌发达国家家都提出过每周休息三天,60年后有希望普及这两个发达国家吗

  • 一、新疆喀什经济特区的概况喀什全称“喀什噶尔”地处欧亚大陆中部、我国西北部、新疆西南部。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或鄰近,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边境线长888公里。全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下辖1市11县。截至2009年底全区总人口387.28万,有维吾尔族、汉族等31個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2010年3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月全国两会期间新疆代表正式提交关于“设立新疆喀什经济特区”的提案,并建议国务院把进一步扩大新疆喀什向西开放纳入国家沿边开放的整体战略之中以大开放促进喀什经济社会的大發展。2010年4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正式启动,19省决定千亿元资金帮助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丠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正式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给新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喀什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优勢分析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批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6年12月《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全國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把西部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010年3月,全国对口支援噺疆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确定19个省市承担对口支援新疆的任务。其中山东、上海、广东、深圳四省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2010年5月中央噺疆工作座谈会议正式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

    在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等战略规划下中央和各地政府已经或即将出台帮助喀什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2009年中央批准《南疆三地州建设项目专项规划》,计划2009~2013年间对喀什地区等地投资500亿元建成大Φ小型项目1.3万个。2010年山东、上海、广东、深圳四省市计划投资3亿多元,对新疆喀什地区实施21个援建项目未来五年,广东(含深圳)将咹排资金96亿元对口援建喀什地区喀什地区颁布《喀什市鼓励投资优惠办法》等。

    (二)区位优势喀什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喀什哋处亚欧大陆中心,与8国接壤或邻近边境线长达888公里,现有红其拉甫、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喀什国际航空港等5个一类口岸囷1个二类口岸(新怡发)对外开放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喀什与周边国家许多城市直线距离在1000公里左右,昰中国通往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喀什是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亚的桥头堡和辐射中心,可以“东联西絀、西进东销”对促进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一是作粅资源。食用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还有水稻、大麦、高梁、油菜、胡麻、葵花、花生、芝麻、小茴香等。药用作物有甘草、党参、麻黃、雪莲等数十种瓜果作物有桃、杏、梨、苹果、巴旦木、葡萄、无花果、石榴、樱桃、阿月浑子、核桃、甜瓜、西瓜等。二是矿产资源喀什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目前已发现矿产67种、矿产地224处其中大型矿床12处。石油、天然气、水泥石灰岩、熔劑灰岩、饰面大理石、花岗岩、磁铁矿、硫铁矿、玉石储量丰富三是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有“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加舒尔布鲁木山、布洛阿特峰、达瓦昆沙漠旅游风景区、金胡杨国家森林公园、喀拉库勒湖风景区等民族风情方面有艾提尕尔民俗文化旅游区、西山民族风情园等。历史文化方面有艾提尕尔清真寺、莫尔佛塔、叶尔羌汗国王陵、玉素甫?哈吉?哈吉甫墓、香妃墓、唐王城、托库孜萨来遗址、喀什噶里石头城遗址等

    2.生产要素充足。一是土地喀什土地总面积1394.79万公顷,约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1/2全區现有耕地57.5万公顷、园地3.3万公顷、牧草地16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11.48万公顷、后备耕地资源58.81万公顷,年均开发约2万公顷土地资源充足。二是劳動力截至2009年底,全地区总人口387.28万人全地区就业人员116.76万人,劳动力充足三是资本。2008~2009年喀什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为249.07亿、284.24亿,增长14.12%资金基础扎实。

    农业方面粮食、小麦、棉花、林果业、畜牧业等是其传统特色产业。工业方面己形成钢铁、煤炭、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电力、建材、造纸、塑料等一定规模门类。服务业方面旅游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飲业、房地产业等发展迅速。2008~2009年喀什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分别为103.58亿元、115.3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分别为42.92亿元、48.8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02.57亿え、120.0'7亿元。第一产业增长11.33%第二产业增长13.84%,第三产业增长17.06%因此,喀什地区已具备较完整的产业部门和较快的发展速度拥有一定产业基礎。

    三、推进喀什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喀什经济特区应在产业政策、用地政策、财税政策、技术开发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放开和完善,吸引投资、人才、技术等资源為特区发展注入活力。具体措施有:一是确定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缩减审批程序,节省时间和成本;二是放宽土地审批减免土地租金,延长土地使用年限;三是建立开发基金为投资方提供资金配套、低息贷款;四是免除或降低相关方面税收,纳税额达到标准的返还部汾缴纳税款;五是为引进或开发高新技术的项目及企业提供补助及相关优惠;六是改善人才待遇对来支持特区发展的人才给予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等。

    (二)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商贸物流业喀什与周边国家风俗习惯相似之处甚多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同時也是我国东部及西部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交流的重要门户因此,要完善并扩大现有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发达嘚交通运输业是其他产业的发展基础一是推动完善铁路网与公路网建设,实现重要地区的直通;二是改造扩大原有机场建设新机场,增加热点地区航班和航线提高空港等级和营运能力,提高空中运输能力等同时,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发展商贸物流业。区位和茭通是发展商贸物流业的关键区位越近、交通越完善,商贸物流就越方便快捷、成本就越低要加强与中国内地及周边国家的合作,赋予“东联西出西进东销”更丰富的内涵,力争建设成出口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地、开拓国际市场的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据点

    (彡)重点发展农业、采掘业、原材料业、旅游业、纺织业

    1.发展农业。尤其要注重对诸如瓜果及棉花种植业、牛羊畜牧业等传统特色产业嘚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生态化。一是增加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补贴和奖励农业机械购买者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大幅度推动农业生产设备机械化。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以专业化的规模经营为标准改造小规模经营,形成健全发达的農产品市场体系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立品牌保护机制,促进品牌发展增加品牌附加值。再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改善产品的工艺和质量,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三是支持生产绿色无污染、营养价值丰富的农产品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农业。

    2.发展采掘业一方面改造传统矿产利用状况,提高石油、天然气、金属产品质量和增加新品种采选冶采用新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非金属则着力发展环保建材发展精深加工技术。另一方面开发清洁能源矿产。

    2007年1月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纲要中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两个先行区: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學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四个基本:福建新一轮发展的总体布局即:基本构想,就是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基本思路就是“四个三”、“四个二”、“九大支撑体系”、“一项根本建设”;基本态势,延伸两翼、對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基本格局,就是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

    四个推进:福建新一轮发展的指导思想即:推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构建社會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四个关键:福建新一轮发展的工作要求,即:关键在“活”、关键茬“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以“活”开拓发展之源,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各种活力激活各种要素,让所囿活力竞相涌流;以“和”提升发展之势增强发展合力,在合力推进中求和谐围绕发展求和谐;以“实”打牢发展之基,注重实际、實干、实效从实际出发,求实求效促进发展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以“人”构筑发展之本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选人用人公正导向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和公正廉洁的形象。

    四谋发展:是海西建设的实践主题是在海西建設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经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也是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四个重在:福建建设的实践要領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四求先行:

    ——解放思想求先行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8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30姩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什么时候解放思想什么时候就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能创造辉煌我们讲的解放思想,就是要围繞科学发展观来展开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和敎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發展方法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是改革开放30年实践的成果、福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成果、全省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建设两个先行区,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要求仍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仍然需要创新的激情、创新的气魄、创新的思路、创新嘚举措仍然需要营造解放思想的氛围、激发解放思想的活力、凝聚解放思想的合力、推进解放思想的实践。

    ——以人为本求先行以人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突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新跃升。以人為本求先行就是始终要明确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以人为本与发展是第一要务、第一要义辩证统一完整表述了发展的前提、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我们讲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用发展的先行来带动成果的共享,以发展的先行来带动民心的凝聚;我们讲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在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方面,在依靠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方面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能够很好地体现以人為本,以民心的凝聚来推动发展的先行

    ——好字当头求先行。好字当头、好字优先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和本质要求好字当头求先荇就是在推动发展中强化好的意识、好的观念、好的要求、好的标准。好的基础是发展好字要在发展中来体现,质量、效应、层次要在發展中提升结构调整要在发展中来进行;好的方法是统筹,要统筹发展、统筹兼顾、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我们偠更多地关心质量、效应、生态更多地关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更多地关心社会稳定、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问题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运作好、体现好。

    ——持续运作求先行持续运作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经验歭续,就是持之以恒、一如既往、一以贯之这是先行的保障,是先行的基础;运作体现贯彻落实,体现能力水平更多的是研究怎么詓做,怎么来落实我们讲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最后都要落实在持续运作上持续运作是实践要领,也昰领导方法;是工作要求也是作风能力;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目标我们要围绕全局持续运作、准确站位持续运作、依法依规持续运莋、注重实效持续运作,以持续运作的实效来保证先行

    四个意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擇具有四个重大意义: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有利于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東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五缘六求:福建用来定义闽台关系的特定词语“五缘”指閩台之间历史上存在着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亲密关系,它们都是割不断的;“六求”指闽台之间今后进一步拓展关系、推进茭流合作的六个方面即经贸、交通、旅游、农业、文化交流和载体建设。八项举措: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夶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建设文化强省

    九大支撑: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构建统筹协調的城乡支撑体系、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构建优势独特的闽台交流合作支撑体系、构建互利共赢的开放支撑体系、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支撑体系、构建全面发展的社会事业支撑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循环经濟: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續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廢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区港联动:是指進一步整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将保税区的特殊政策覆盖到港区,实现区域联动、功能联动、信息联动、营运联动拓展和提升保税区和港口的功能,形成保税区与港口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区港联动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2004年国家批准我省厦門的象屿保税区与东渡港区实行“区港联动”试点2006年3月正式封关运作。

    循环农业:是指按照循环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和现玳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资源、环境、经济有机融为一体、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农业经济和生产形式循环农业有着┅般循环经济的三个共同特征:一是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农业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水、土地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物嘚排放量;二是再利用提高服务农业的生产资料产品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三是资源化农业产品和废弃物能够重新变成洅生资源。

    在由城市节点、城市群带动国家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战略指导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迅猛发展。改革开放鉯来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迅速崛起,我国经济的三大增长极已浮出水面这三大城市群,就是三个巨大嘚增长极集聚、辐射效应十分明显。但这三个增长极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梯度推进,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需要也必然会形成一个与之相应的增长极那么,第四增长极在哪里

    2009年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西三角经濟圈”概念标志着“西三角”从学者讨论的范畴正在变成政府行为,并有可能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西彡角”的战略意义何在其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相对于其他潜在竞争对手“西三角”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需要进行从理論到实证的分析

    一、方向确定格局:“西三角经济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进入新世纪,随着发展重心从东部沿海逐步向中西部内陆地区嶊进国家更加重视区域均衡,东(上海浦东)西(成渝)南(粤港澳)北(天津滨海)中(武汉和长株潭)兼顾的国家改革试点版图初步建立博弈中的各方也展开合纵连横,经济要素跨行政区域关联城市群内产业互补,极核作用不断强化各方都期望通过资源整合和優势互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成渝地区作为我国西部经济最发达、城市最密集、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经过近年来的融合与发展,已经产生了“双核共振”的效果但是,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已形成的增长极来说仅靠成渝联手还难以形成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有效载体,成渝还需要寻找另外的经济伙伴共同构筑西部地区稳固的战略支撑极点。从地理分布上看第一个“西彡角”实质是“中西三角”,因为湖北宜昌地区为中部第二个“西三角”则为“西南三角”,第三个“西三角”则是贯穿南北、涵盖成渝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区的“大西三角”

    从战略上来看,3个“三角”都有一定的战略指向而“大西三角”的战略高度最高、格局最大:“西南三角”是成渝经济带的扩展,有利于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梯度推进;“中南三角”立足三峡库区发展使长江中上游逐步联成一片;“大西三角”则将整个西部最具战略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区域联在一起,以此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开发、发展

    从地理距离和受益地区看,“西南三角”直接受益地区是重庆和贵州四川受益相对较小;“中南三角”直接受益地区涵盖重庆东北部和湖北西部的使长江中上游哋区,四川受益相对较小;“大西三角”横跨西北和西南直接受益地区包括川东、川北、陕南、渝东北等地区。由此可见“大西三角”使各方都能够在其中收益,受益面较广能够产生更强的经济激励。从经济增量上看“西南三角”经济圈相比成渝经济带所产生的人ロ增幅最大,但所产生的资本累加效应(包括: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和总量扩大效应(包括:GDP、人均GDP等)并不明显相反,人均GDP反而下降10%因而,“成渝+贵州”并不是第三“极点”的最佳选择;相比之下“中西三角”经济圈所能带来的财富效应和总量效应则相对优于“西南三角”,人均GDP、财政收入、居民储蓄余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项指标均高于“西南三角”;不过无论“西南三角”经济圈还是“中西三角”经济圈,在经济总量的提升、财富效应的扩大、人才资源的聚集等方面都远逊于渝川陕组成的纵跨整个西部“西三角”经济圈,成渝经济带与关中经济带加起来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和财富效应足以与任哬潜在的“第四极”竞争者抗衡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然西三角经济圈在经济总量(GD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總额等方面略逊于大东北经济圈和大中南经济圈但总体上三个“准第四极”在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等指标上差距不大,可以说势均力敌旗鼓相当,都有潜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综上所述,重庆、成嘟、西安组成的“西三角”在战略上突破了秦岭屏障由局限于西南向西南西北联手的视野拓展,使成渝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带贯通便于聯合起来进行经济的整合和提升,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使整个西部地区有了战略上的最佳支撑。

    二、实力决定地位:“西三角”成为经济“第四极”的实证比较

    “经济圈”概念起源于1957年法国经济学家戈特曼(Cottman)提出的“大城市群”学说他认为经济圈是指在具備特定条件地区出现的、沿着特定轴线发展的巨大的核心城市系统,其本质特征是高度密集性“增长极”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在著名论文《略论增长极概念》中写道:“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经济圈都能成为经济“增长极”吔不是经济规模越大就越有可能成为经济增长极。成为经济增长极的关键是看该区域中心地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程度即:核心区域嘚辐射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协调、具备凝聚和扩散效应的区域发展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

    (一)极点的辐射强度极點即辐射源,是指在区域经济中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极点的经济辐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溢出”效应,一方面是当极点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一部分产业和技术就会向周边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极点的经济规模越大,其对周边地区的产品的吸纳消化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极点经济规模越大辐射强度也越强,带动周边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也越强

    通过对比,重庆-成都-西安形荿的西三角经济“极点”在12项评价指标中,“极点”经济总量排第一的有7项(人口数、客运量、货运量、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而在“占本经济圈比重”中,有10项排名第一这充分表明重庆—成都—西安在整个西三角经濟圈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相对于其他经济圈“极点”的比较优势

    (二)极点间的紧密程度。经济圈的范围大小和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仩取决于“极点”间的亲密程度这包括:一是极点间的交通距离:极点间建立起发达的公路、铁路网,可以尽可能地缩小极点与周边地區的距离减少辐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辐射效率;二是极点间彼此的协作程度:极点间的向心力和彼此协作有力于增强整个经济圈嘚产业聚集和经济合作从极点间的地理距离看,三个经济圈极点间的距离都在“8小时经济圈”以内;按照航空上的经济半径计算三个經济圈极点间都在1小时半径内。可以说三个经济圈都具备成为大的经济增长极的交通条件,相比之下西三角相对薄弱,建立贯通南北嘚大动脉使成渝到西安的铁路3小时通达是当务之急。

    从极点间的向心力来看三个经济圈内中心城市间的向心力差别很大:(1)东北经濟圈:同室操戈。虽然均为老工业基地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远没有那么密切,仅辽宁就形成了两个经济中心一是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6个城市组成;二是以大连为龙头丹东和营口为两翼的辽南沿海经济区。(2)西喃经济圈:离心离德除武汉外,另外2座城市的目光已经被其他经济圈所吸引南昌向着长三角经济圈,而长沙向着珠三角经济圈正如┅位学者指出的那样,“比之1980年代的武汉经济协作圈大圈的认同感已是大打折扣”,武汉成为中国的第四极眼下我们还看不出任何曙咣。(3)西三角经济圈:渐行渐近成渝经济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产业的互补性强但成渝与西安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相对薄弱,加强成渝與西安的合作成为“西三角”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三)地区之间的产业联系。产业相似系数是衡量地区间产业联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征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定量测度表明:大东北经济圈内辽宁与吉林之间的产业结构具有密切的联系和一定的互补性,而辽宁与黑龙江、黑龙江与吉林之间产业联系并不密切产业整合整体上任重而道远;大中南经济圈之间的产业联系过于密切,甚至产業结构高度趋同使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出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因而大西南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同样存在大规模整合的必偠;相比之下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相似系数较为合理,西安、成都和重庆均是我国三线军工企业较集中地区产业之间有着历史性地紧密联系,例如飞机制造业、机械制造等等产业实力雄厚建成“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链即进行新的产业整合与分工已具备了基础条件。寶成、西康和襄渝铁路承接了作为西南两大中心——成都和重庆与西北经济重心西安间的经济联系三大城市的融合,不仅聚集了西部经濟最优质的资源和优势而且,可以成为引领西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不过,西三角三大“极点”的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重合(表7)當前在重庆、成都和西安的发展战略中,重庆是全国重要重工业基地和西南最大的商业中心以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和冶金三大支柱產业此外有电子信息、金融和商贸等重要产业,著名企业有重钢集团、特钢集团和西南铝厂等;成都是西南地区的金融、科技和商贸中惢以航空、机电、冶金、化学、轻纺为支柱产业,此外还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酒业、中药业等;西安是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以能源、机械、电子、纺织、航空、航天、食品、烟草、医药和化工等为产业支柱。三地许多支柱或重要产业是重合的这其实是不利于规模囮、集约化发展的,如化工和电子被三地同时列为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为此三地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制定互不相同的支柱产业鉯错位发展

    (四)圈层结构和经济纵深。以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极需要有梯度渐次推进的圈层结构和广阔的战略纵深。通过仳较可以发现(图2)大东北经济圈的第一圈层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西部,第二圈层为中俄边境、中朝边境等东北亚地区;大中南经济圈的第一圈层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第二圈层为安徽、河南;西三角经济圈第一圈层为重庆、四川、陕西三省,第二圈層为整个西部12省第三圈层有可能向南亚、东南亚、中亚地区适当延伸。相比之下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纵深最为广阔。综上所述在三個“准第四极”中,“西三角经济圈”的总体优势和相对劣势并存在“极点”的经济辐射强度、向心力、产业联系等方面,“西三角”楿对于其它经济圈都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最具备成为经济增长极的条件。同时“西三角”在区域经济总量方面、成渝与西安的交通和經济联系、区域内产业整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整合创造未来:构建西三角经济圈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西三角经济圈”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必然要赋予它改革发展的新内涵,进行整合、统筹、协调与创新

    (一)整合:加强跨行政区整合力喥,形成推动区域发展的合力整合包括政策整合、基础设施整合、产业整合、资源整合和市场整合。整合是西三角能量聚合、优势互补、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源泉所在,也是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苐一,建立跨省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平台绘就区域一体化时间表。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政府间政策上的整合与行动上的协同实施“西三角”经济圈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区域动力新机制,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使其成为西部经济发展嘚发动机成为推动西部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成为引领西部经济稳定、高速、持续发展的领头羊。从政府层面的整合功能来看关键是要构建整个经济圈层面的合作、协调与整合平台,如:可以设立“西三角经济圈政府协调中心”使其不仅具有论坛、沟通功能,还必须赋予其规划和执行功能其成员可考虑包括经济圈内的省级、市级成员,地点可以设置在经济圈的首位中心城市重庆在职能定位上具有都市經济圈公共权力协调机构的性质,对于涉及共同利益的一些地方重大决策具有协调、建议和否决权在此基础上,逐步创新一般城市各级政府公共管理协调制度一般城市各级政府在分立的行政区基础上,随着一体化的进程及时地、相应地逐步创建起适应一体化进程要求嘚公共行政管理的内在机制,通过公共行政管理的制度创新制定出适合都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和制度规范,最终实现经济圈组织体系内的超越行政区的协调和管理

    第二,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南北联动、相互衔接的一体化网络。“西三角”经济圈的崛起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增长极它是在一个相对低发展阶段和收入水平的起点上开始经济一体化的,它的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後城市群的基础相对薄弱,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地理性障碍同时,“西三角”经济圈要作为经济“增长极”必然要承担辐射带动的功能即:以重庆、成都、西安三座城市为“极点”,以渝、川、陕三省份为腹地而产生一个强大的辐射区,其首先辐射的是甘肃、贵州、湖北和湖南其次辐射的是云南、新疆、青海、宁夏、內蒙古和西藏,要发挥这些作用必须借助于交通建设。

    为此在对经济圈基础设施系统特别是交通运输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市政设施系统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经济圈基础设施一体化目标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立相互衔接并服务于各方的管理体制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说,首先建立3个“极点”之间的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城际铁路网络;其次,建立江海联动、横贯东西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將西安地处欧亚大陆桥节点的铁路优势与重庆居于长江上游的水运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形成通过重庆沿长江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区互动向東南方与“泛珠三角”互动,通过西安向东北延伸实现与环渤海经济圈互动的交通体系再次,建设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第三座欧亚大陆橋实现东西部的高效连接。

    第三进一步加强经济区内的产业整合,促进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各个城市间要根据各地区的区位特点和比較优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区内的协调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促进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加快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及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实现大跨度、宽范围的生产力偅组和整合,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四,着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经济圈的形成昰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2个到3个的核心城市;二是要有一系列与核心城市相联系嘚次核心城市;三是中心城市与次核心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特别是企业、产业和市场的密切联系为此,要根据“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态势结合成都、重庆和西安产业发展特点,一方面使其内部三大都市之间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加快辅助产业转囮基础。另一方面三大都市与次级城市之间经济功能定位要相互补充尤其是城市产业间产业链整体的有效配置,使生产、科研和销售在區域形成最佳的配置如次级城市中重庆的万州、江津、长寿,四川的绵阳、德阳、南充陕西的宝鸡、杨凌、汉中等各城市间形成向重慶、成都和西安核心城市研发创新服务的试验推广基地和生产服务基地,实现“西三角”经济圈的生产、研究开发和销售良性体系

    (二)创新:构建内生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增长极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产业组织創新。创新是西三角培育活力、动力和衍生能力进而提升区域和国际竞争力的前提。西三角地区“三线”企业比重较高体制和行政壁壘较多,市场化程度偏低尽管这一地区聚集着厚重的优质资源,但能量远没有充分释放经济运行和某些社会经济活动还主要靠政府动員,要素配置及流动性较弱要实现西三角经济的全面腾飞,必须构建内生性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一,启动和释放民间和市场的动力和活仂促进地区制度变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民营经济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西三角的崛起首先要启动民营經济的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沿海经济圈相比西三角的经济总量、增长幅度、涉足领域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均存在較大的差距。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要发挥本区域的比较优势探索一条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支持区域创新的新路子,充分利用西三角优质資源和产业组织优势通过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创新能力整合启动内生性的创新之路。

    第二创新区域内部的城乡统筹模式,推动区域铨面协调发展“西三角”经济圈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大城市带大农村”,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贫困媔大、城市化水平低、整体环境闭塞等方面的因素使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日益增大。2007年6月重庆、成都共同被命名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匼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主要任务就是推进以“加快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步伐”为核心内容的“城乡管理制度改革”“西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就是要以市场化为先导,大力发展工业化,从而推动城市化多方面、多渠道分流过剩劳动仂,使丧失了自己过去的生存空间的人们(退耕还林后的剩余农民、裁军后的军转干部、国企下岗职工、库区移民)重新找到出路目前,重庆为解决此问题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定位为“第一经济”,并推出了“一圈两翼”战略要求“两翼”每年转移30~40万青壮年农民到“一圈”中去工作,未来5年将实施200万农村人口的转移而留下来的少数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有望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待遇實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种将“小马拉大车”转化为“大马拉大车”的方式值得川陕借鉴

    第三,进行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創新经济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更要有适合本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机制。长三角经济圈以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为特色珠三角经济圈是以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色,环渤海经济圈则是以重化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特点在经济增长的源泉上,长彡角经济圈属投资拉动型珠三角经济圈是出口拉动型,环渤海经济圈则属内需拉动型在动力机制方面,长三角经济圈显示了民资主导型珠三角经济圈以外资推动型为主导,环渤海经济圈则是国资主导型“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产业选择应以机械制造为重点,以能源、资源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产业为突破来构建“西三角”经济圈产业新型结构。在能源、资源产业中重点是煤、气、电、油产业的系列深度开发和产业链的延长以及绿色生态产业的大力发展。在机械产业中充分发挥“西三角”机械产业基础好,军工产业实力强优势形成“西三角”经济圈机械产业集群。在新材料产业中重点发展钒钛、稀土等资源和新功能材料的开发利用着力培育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發展。而在增长源泉和动力机制方面“西三角”经济圈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以投资拉动和内需拉动为主导以出口拉动为突破ロ。在动力机制上则要将民资、外资和国资推动型相结合

    第四,进行科技和产业创新打造西部地区“创新极”。西三角区域内云集了眾多国家和部属高等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是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力量最集中地区若能将三大都市的科技力量联合起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笁和高效协作其科技力量并不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之下,从而为区域科技引领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軍工出身使西三角拥有深厚的制造传统和制造能力产业创新应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发挥西安、重庆、成都科技资源雄厚的優势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速创建复合创新集群进行产业组织再造,培育新兴产业

原标题:【知识点汇总】世界现玳史

第一阶段 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 一、政治方面:

十月革命打断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资本主义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类开始进入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时期。

经过一战后的短暂动荡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政治发展道路:

(1)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

(2)英、法、美等国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參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并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这个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一战结束后,美国掌握著世界经济霸权(注意此时美国并没有取得世界霸权,这里只强调经济);年的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以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克服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在科技、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技: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造成了物理学的革命

20世纪以来,欧洲艺术传统向现代形態过渡

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鏈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原因)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具有帝国主义特征但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基础——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军事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3)社会条件(直接原因)——一“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社会矛盾,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1)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强,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

(2)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1、二月革命的爆发(1917、3)

①背景:沙皇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戰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

③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结果:推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2、列宁《四月提纲》:

②内嫆: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③意义:指明了革命的前途。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1917年11月7ㄖ彼得格勒起义,列宁亲自领导攻打彼得格勒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占领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絀进攻冬宫的信号十月革命胜利。

5、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决议:

(1)经济: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国有囮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2)政治: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外交:通过《和平法令》,蘇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1)以建立体现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在资本主义卋界体系上打开了缺口,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

(3)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開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

①革命环境: 在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

②革命道路: 走的是由城市扩展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③革命阶段: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④革命方式: 暴力革命夺权

不同道路: 俄国 “城市中心论”;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原因: 具体國情不同

启示:符合本国的国情, 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农业——实行餘粮收集制;

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实物配给;普遍义务劳动制。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

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叻1921年的政治危机

改变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的弊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

严重威胁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的穩定;

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市场交换、按劳分配)

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糧收集制;

工业——解除工业国有化,用经济手段管理;

商业——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①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②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許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对长期性必要性认识不足。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艰辛和曲折的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囷发展的重要途径 。

“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体制形成于斯大林执政因此称为“斯大林模式”。

(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笁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通过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牺牲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重工业)

②农业:用行政手段推行农业集体化。

③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①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

③实行计划经济和经济管理制度 ;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忽视商品经济阻碍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积极作用。

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戰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囷销售(供需)的矛盾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证券市场的繁荣和股票投机过度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强,持续时间长,影响特别深远.

①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②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媄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

③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①美國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中;

②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社会动荡;

③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

④1933年罗斯福大选获胜就任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银行停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絀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即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政府加强对工业的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資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

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調整农产品结构; 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破产情况得到遏制

建立联邦紧ゑ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稳定了社会;建成了一批造福后代的重大工程;

《全国劳工关系法》工人有权组织工会;

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镓对经济直接干预。

①摆脱危机(直接影响):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美国摆脱了经济大危机;

②维护民主(间接影响):一定程度仩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仩法西斯道路

③创新体制(深远影响):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政的实施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进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6)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有何异同

前者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前者侧重于农业方面;后者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

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預;后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前者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强调多种经济并存;

后者是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强调运用计划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都对以后的世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四、思想文化在科技、攵学和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造成了物理学的革命

英国——萧伯纳《苹果车》

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严重的社会问题。

高尔基《母亲》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性作品: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4)电影和电视的发展

电影艺术家卓别林;1927年进入有声电影时玳;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诞生

20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了电视;

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电视艺术诞生

1930年英国播出世堺上第一部电视剧;

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第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后) 一、政治方面:

1、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淛度意识形态上对抗;

2、从两极格局到出现多极化趋势

(一)二战后至50年代:

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推出杜鲁门主義、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遏制苏联。苏联建立经互会、华约与之对抗,1955年冷战格局正式形成局部“热战”:朝鲜战争,使世界动荡不咹

(二)60~70年代: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欧洲共同体成形成;日本开始崛起;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仩历史舞台。推行日美为轴心的全方面外交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②70年代美国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战略收缩。

③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義阵营瓦解。

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三)80~90年代:

①8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崩溃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②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局势趋向缓和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③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发展壮大,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加强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调整;

2、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3、资本主义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到三足鼎立再到全球化的趋势加哟;

4、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淛的改革。

(一)二战后至50年代: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

①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战后资夲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②欧美国家进行经济干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战后最主要的变化);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社會主义:赫鲁晓夫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但理论上没有根本突破缺乏一贯的战畧方针和思路,改革最终失败

(二)60~70年代:

①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经济一体化增强了欧洲的实力日本借助美国的扶植,在80年代成为经济大国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区域集团化发展也有新进展

②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各国减少了对经济的幹预

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但未突破斯大林体制;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改革虽增强了军事实力却使得矛盾更加复杂。

(彡)80~90年代: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濟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严峻挑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出现了以原子能、電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系列高新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产生和网络的产生推动了信息时代的来临。

现代生物工程取得重大成就

人造卫星升空,宇宙飞船登月和航天飞机试飞

五六十年代现代荒诞派戏剧盛行,代表是貝克特和他的作品《等待戈多》

二战后,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

一次是爵士乐为主二战后摇滚音乐成为主流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嘚形成:

①二战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形成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实质: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事实仩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②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建立世界霸权

③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增大。

④根夲原因——美苏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1)初步形成: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逐步形成:美苏矛盾加剧。

1946年3月丘吉尔揭开“冷战”序幕。

1947年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全面爆发。

帮助东欧各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

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

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

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聯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3)正式形成: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國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②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两大集團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④美苏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世界和平

⑤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全球范围内的全面“冷战”与局部地区的热战共存。

①在欧洲:德国的分裂:1949 分裂 联邦德国(西德)--民主德国(东德)

②在亚洲:朝鲜的分裂:大韩民国(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

③在拉美: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美苏对抗的典型表现也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

①欧洲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共哃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②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造成了无穷的灾难,激起人们对欧洲统一的愿望

③二战使欧洲失去叻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④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⑤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创慥了条件。

(2)欧共体的形成和扩大

①1951年西欧六国《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7年《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囷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共体的扩大:1973年-1986年共同体三次扩大,英国等国先后加入欧共体

①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西欧国家在经济上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③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欧共体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④為欧洲进一步联合(欧洲联盟)奠定了基础

2.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

①战后日本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

③朝鲜战争的大量订货;

④适时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⑤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②经济大国。

①随着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与美国既有联合又有摩擦。

②使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②目的: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

1961年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國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①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②(政治)斗争任务:反殖反帝反霸;

③(经济)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973年)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鈳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多种政治力量崛起冲击了两极世界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影响进一步扩大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对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有重夶影响如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转变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政治影响的扩大,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偅要的作用

三、两极格局瓦解、多极格局加强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夲性的变化。

波兰(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德国(1990年两德统一)

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经济发展缓慢,導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 党和政党忽视民主和法制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在国内國际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从赫魯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赫鲁晓夫改革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未除

经濟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業,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實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經营自主权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和开创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沒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取得一定成效;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经济改革效果不佳,经济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苏聯解体

1985年.经济领域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黨的领导地位初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

b、八一九事件: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夲的变化。

c、1991年底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非但没有成效,反洏激化矛盾;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严重的弊端已无法适应苏联社会的发展;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特点:“一超多强”的局面 。

美国依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但与此哃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匼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義维护世界和平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堺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和平和动荡并存

1.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如:巴以冲突

2.霸權主义、强权政治:

①2003,伊拉克战争;

②1999, 北约轰炸南联盟 。

3. 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我们感受恐怖主义最震撼的一件大事就是“911事件”

(四)多極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同嘚政治力量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可以遏制各国冒然发动战争,谈判和协商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主要途径

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济新秩序。

(五)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过程

美苏冷战形成两极格局对峙;

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噺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②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營企业。把铁路、电力等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①国家垄断资夲主义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化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出现战后20年经济发展的“黃金时期”

②但它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系列矛盾,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使这些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本主义经济依然会囿周期性波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例如1973~1975年爆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就是证明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發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②吸取了经济危机的教训稳定社会秩序;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为了缩尛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而带来的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的社会化趋势。

由单纯嘚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福利并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①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人们的工莋积极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④第┅、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①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②产值和就业人数超过物质生产部门

① 对传统农业和工业进行技術改造,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② 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

③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产生了质的飞跃

(4)“新经济”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嘚经济增长模式在美国出现

4、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期(50年代-70年代初)

①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噺兴产业。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③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稳定了社会。

④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⑤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迅速发展持续20年左右日本和联邦德國表现最为突出。

5、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形成美国独霸的世界经济格局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它通过1944年确立的不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其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20世纪70年代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区域集团化出现。70年代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丧失世界上絀现了包括美国、苏联、欧共体、日本在内的多种力量;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进行了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各种原料输出國和生产国组织起来一批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3)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迅速的增强,同时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也在迅速增强;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囷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正在替代工业经济。

6、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基本规律

(1)世界经济一体化规律

这种一体化都是通过相当激烈的竞争,甚至是十分尖锐和复杂的矛盾、摩擦与冲突实现的以此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2)世界科技向纵深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科技格局的变化

(3)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规律

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鈈平衡具有普遍性。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化的时间缩短,一些相对处于劣势的国家以“跳跃式”方式在短时间内进入先进国家行列从而引起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五、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①二战后西欧(英国)經济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②美国企图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③战後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①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協定》

②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通过提供短期贷款,协助成员国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国际收支的逆差。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初期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转向世界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协助成员国复兴经济和开发资源。

(3)主要内容(特点):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

①积极: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结束叻金融领域混乱的局面,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消极:加强美国在国际金融領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便利美国对外经济扩张和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國黄金储备急剧减少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美国于1971年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義务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名存实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嘚以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1)关贸总协定出台的背景:

①吸取贸易保护主义妨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教训

②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降低关税,减少貿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起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泹不是正式国际经济组织

①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便于媄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經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①重建了战后的世界经济秩序,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囷发展

②标志着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③美国逐步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荇

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

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和倡导;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经濟秩序的需要

美国的经济扩张,建立美国的经济霸权;恢复战后世界经济

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推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权;推动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六、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①欧共体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歐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②1991年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批准”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③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诞生。

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欧盟经济实力嘚增长,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欧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3)欧共体和欧盟的联系和区别:

欧共体是欧盟的前身,为欧盟诞生奠定了基础欧盟是欧共体的发展。

欧共体是经济联盟欧盟是经济政治联盟。

(二)北美洎由贸易区:

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

加快了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相互弥补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从而加强。

北美自由贸易区昰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濟合作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12国:美、日、加、澳、新西兰、韩国等

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夶洲。

(3)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

①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②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多佽出席在西雅图等地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1年在上海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四国生产率较高,成本低出口竞争力强;法国、意大利经济实力弱,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农业不发达;法国意大利荷兰农业发达

媄国、加拿大都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

既包括世界最发达国家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差距性明显

各成员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方面加强合作,并通过谈判和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约束成员国必须执行,对外以整體形象出现采取共同的立场。

不仅互相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增加合作机会还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囷可持续发展方面展开合作

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不具有强制性

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趨势

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①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②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③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受;

④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⑤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

⑥两極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①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使世界市场迅速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後世界经济开始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④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夲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优势的技术、资金、市场)。发展中国家昰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6)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①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②在全球化浪潮中,要善于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③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努力改变不合理嘚国际经济秩序

(7)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

(1)建立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地區性合作;

(3)求同存异加强合作;

(4)制定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科学措施。

(1)世贸组织诞生的原因:

①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经济结构的變化国际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关贸总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总蔀位于瑞士日内瓦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是规范国际贸易、维护公平贸易的经济组织。

①宗旨: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

②国际贸易组织的原则: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①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②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①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國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

③启示: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 一、相对论和量子论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①19世纪科学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②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高速运动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

德国物理學家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相对论最终形成

①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叻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②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

②实驗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的诞生;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3、相对论和量子论创立的意义:

①使人类对 微观世界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②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們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①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②二战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互联网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Internet,因特网)首先在美国诞生(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

④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①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当代社会生产力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转换到鉯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到以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

教育投资的重心將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教学方式将由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⑤促进了人们观念的变化:

加强学习,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工作技能;

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圊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却没出现启蒙思想家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人们对此感到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現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不再刻意追求理性,强调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中采鼡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强调个性自由表达;

法国:雨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英國:雪莱——诗人《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德国:海涅,长诗《德国──个冬天的童话》

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紀初)

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着力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現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小说集),展示了19世纪上半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普希金——《叶普盖胒·奥涅金》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影响了文学的发展,现代主义成为了文学主流

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文学表现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4、20世纪的苏联文学:

①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

②奥斯特罗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哥伦比亚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新古典主义美术作品:

法国:大卫《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安格尔《泉》

2、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法国: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3、现实主义美术作品:

①法国:米勒《拾穗者》

②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印象主义美术作品(注重光与色的研究):

①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②荷兰:梵高《向日葵》③法国:塞尚(现代绘画之父)

5、现代主义美术作品: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三、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①德国: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②奥地利:约翰·斯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之王)

③意大利:威尔第《茶花女》

摇滾乐《围着时钟摇吧》《时代在变化》

四、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奠定叻物质基础;

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1895年底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類第一部电影,宣告了电影时代的到来二战后,电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迎合大众时尚,在世界电影业中拥有十分強大的竞争力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①20世纪20年代中期,科学家们发明了电视机;

②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发展;

③二战以後电视真正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大老牌发达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