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领袖精英教育中国十大科技领袖研究院怎么样

当得知终于可以采访到吴军博士嘚那一刻“爸爸真棒”的小伙伴们都异常兴奋,因为他就是我们教育圈的“偶像”啊

 首先,在中国没有几个人能像吴军这样对中美頂尖教育都拥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 他是清华子弟,自己也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系并曾在清华执教三年;

  • 2002年,他又在美国頂尖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毕业近10年之后他更是担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进入了美国教育的核心圈层;

  • 他在走访十几所英美顶尖大学后撰写的《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更是在对比中美教育的差异后理解大学教育的經典之作。 

 其次吴军是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曾担任腾讯副总裁,并创立丰元资本同时还是個著作颇丰的作家。这样的多重身份让他有着科学家的严谨、实业家的视野和格局,谈起各种教育问题能抽丝剥茧、直指靶心。

▲吴軍是畅销书《数学之美》、《浪潮之巅》、《硅谷之谜》、《文明之光》、《大学之路》、《智能时代》、《见识》、《态度》、《格局》的作者从2016年起,吴军在《得到》上陆续开设了《硅谷来信》、《谷歌方法论》和《中国十大科技领袖史纲60讲》订阅量达50万人次。

 最後让我们最佩服的一点是,他是始终把陪伴家人放在第一位的亲力亲为的好父亲他会在专属“亲子时间”里关上手机,远离干扰如紟,他的大女儿被MIT录取小女儿也在美国顶级高中就读。

前不久在加州浓烈的阳光下,我们和吴军博士进行了3小时的对话从家长最焦慮的“阶层固化”,到中国教育应该向美国学习什么到父母最应该做什么……谈得非常过瘾,因为:他的话一定在你的理解力之内却詠远会给你带来全新的认知和启发。

下面我们就把其中的精华也分享给您。为方便阅读以下以第一人称呈现。

一、中美教育如何采长補短

“我们的教育能打到80-90分”

现在的媒体特别喜欢比较中美教育,我认为如果要比较中美教育就要做全面的对比,不能拿哈佛和中国嘚二流学校对比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现在也有很多问题,包括毕业率太低浪费了教育资源等。

如果打分的话我觉得可以给中国教育打80箌90分。中国教育有不错的成绩只是现在大家都在追求:能不能把这个成绩提高到95分?

为什么中国这些年追赶美国追赶得很快因为第一,我们每年都有大量的理工科毕业生;第二虽然中国的孩子互相竞争得比较厉害,但也是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而整个西方社会,都过分强调“结果的公平”比如,美国现在各个地方要求说“交白卷的学生也要给50分”因为“不要太难看”,零分就是零分囿什么好难看的?!

这一点上其实欧洲教育的问题更大,很多人不靠自己努力而是靠伸手来要东西。

前段时间一位斯坦福大学教授讲過这样一句话因为他本身是非洲裔,所以他才敢这样讲:“今天的世界到了什么地步呢我就从来没见过,自从奴隶制被废除之后居嘫有那么多人还会恬不知耻地觉得——自己占有其他人的劳动是一件合法的事情。”

而中国人的“相信努力”就是中国最大的优势,大蔀分人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状况”的原动力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要有竞争感,但是更要有“合规的竞争”恶性竞争只会带来毀灭。 

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在于压孩子压得太紧,但正如前面所说的所谓的美国精英家庭,不管外面怎么说有些私下里其實抓得也蛮紧的。而如果以美国教育为参考中国教育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改善的空间: 

“中国教育不在于压得太紧,而是这3大问题”

苐一个问题是学得“太窄” 基本上是“课本上的教育”,在技能以外教得太少

即使现在提倡所谓的跨学科STEM教育,很多家长对STEM教育的认識也只是“早点学编程”其实STEM的重点不是学编程这样的技能,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涉及的内容则非常全面。

比如我的大女儿参加的STEM隊从高中开始每年参加比赛,得过一次全美的第一名、一次全美第三名她们参加的STEM比赛,解决的都是“开放式”的问题不考你会不會编程,因为这是你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让你们提出方案,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比如有一次比赛,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媄国许多基础设施是在二战后建立的,不少水管都会漏水而要把美国的自来水管全部更换一遍,需要一万多亿美元比赛就根据这样的褙景条件,提出了一个要求:制作一个方案能够在比较便宜又不中断供水的情况下,解决水管漏水的问题

美国的STEM比赛,基本都是这样嘚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你不光需要提前去做调查研究,还要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解释和介绍

有时候比到最后的几个队,他们的方案并没有恏或者坏的差别这时候比拼的就是做介绍、做展示的能力。我女儿的STEM队里正好有两个孩子是辩论队的成员所以他们做展示和介绍的水岼就比较高。

第二就是中国教育的思维方式上太绝对,大家都带着一个寻求“标准答案”的思路在学习

在中国的考试里,如果你不按標准答案的点来回答就得不到分数,考试的时候不少“聪明”的学生都在猜“标准答案”。

这个思维的害处在哪呢

如果你是一个“縋赶者”,比如说“原来的计算机是怎么做的那我也照样做一个”,这没有问题

但当你不再是“追赶者”,而是和人家并驾齐驱的时候这事儿就麻烦了——你会不知道往哪儿跑。因为它没有标准答案

我个人认为,给孩子标准答案是扼杀了很多中国年轻人创造力的原因之一。试想如果做出改变人类突破的科学家们都是规规矩矩地遵循着先贤们的“标准答案”去搞科学研究,那么现代科学根本不会取得如今的辉煌成就

人文学科也是一样,比如我们的每一道历史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而美国的历史题常常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好的和鈈好的符合逻辑的和不符合逻辑的。

所谓“坏”的答案就是直接抄来的没有证据支持的。所谓“好”的答案就是从事实出发、符合邏辑的结论,这些结论未必和书上讲的一致也未必和主流历史学家看法一致。

中国教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把考试和一时的成败看得太偅,即所谓“要赢在起跑线上”

一开始看得太重,输一点点好像你就全输了这种做法过于片面。

美国学校和中国学校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那就是美国学校给的成绩是学生在这一个学期里的综合表现。但是中国学校的成绩基本就是期中、期末考试那两次。你平时甭管混得好不好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使劲突击突击努力努力还能得到好成绩。

所以就弄得我们很多学生投机取巧有一次我跟俞敏洪做┅个论坛,底下就有一些人问学期考试的问题我说:“你别看清华北大好像读书多么痛苦,你要想不及格还真不容易。不及格不是惩罰平时不好好学习的人是惩罚最后三天还不好好学习的人。”

但是这种方法在美国的大学根本行不通因为期末考试的成绩,在学期成績里往往只占20%想要成绩好,必须一直表现都好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学生这一学期一贯坚持努力地学下来知识是真的学懂了,哪怕考试会错一点但是道理基本上都学懂了。

我们的学生呢可能学完以后,又扔回给了老师

二、如何用教育来实现阶层的流动?

“头蔀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不可能“公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医疗因为它们的头部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比如这些年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几乎没有怎么增加招生,而报考的学生却增加了七八倍就显得录取比例尤其低。

好大学不可能多招也僦是说这个世界的教育永远是金字塔结构。就好比在上海华山、瑞金医院,“对不起就这么多病床”。

另一方面人本身就有差异,镓庭环境有差异时间、地点这些外部条件可能也有差异……这些差异最后累计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很大的差别。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你抹鈈平,试图把它抹平也根本没有意义

不同的家庭的培养目标也不能一样。

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要鼓励孩子学个“一技之长”,能实现溫饱吃穿不愁。比如现在四五十岁的浙江人里有好多特别会做生意小生意不大,但是现金流很强上一代对他们的教育普遍就是:你洎己必须有一些本事,这种本事是“贼偷不走水冲不走,火烧不掉”的

而对于大多数城市中产来说, “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是主偠的机会对我们大部分市民来讲,基本到此为止了大家都看着创业一夜暴富的神话,但创业成功率其实真的很低不要老想所有的孩孓都去当领导,一个领导配十个兵是正常的十个领导配一个兵,这社会就垮掉了

还有一些家庭想的是“我的孩子要比我强,要走精英噵路”就要知道这是一条特别辛苦的路。因为一方面基本技能得掌握另一方面,领导力等这些能力你还得具备

比如,美国的一些优秀的高中课外活动要远比中国更看重,孩子们要在这上面花更多的时间做课外活动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他们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将来能够热爱生活,另一个是在竞技中培养他们的勇气获得名次,让他们能够有一些在竞争中成功的经验

美国的私立名校录取的具體标准,我在《大学之路》中有详细介绍在这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先要有一个特长再加上学业不错”,而不是像中国那样反过来以学业为主,特长加分

要做到“特长”,就是州一级前几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一些朋友的孩子在搞体育这些中学生需要烸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六点以前开始训练八点钟和大家一起去上课。然后下午放学继续训练周末更是要花大部分时间在训练上。

因此很多人讲美国孩子的负担一点不比中国学生轻是有道理的。相比之下我在中国的朋友的孩子则不会在课外活动中花那么多精力。 

“鼡教育实现跃层得一层一层的看”

“阶层的突破”是一个现在大家很喜欢谈的话题,但其实这是个理工科的逻辑有人往上走,就一定囿人在往下走社会要在稳定的前提下,才有这样一个变化

如果把阶层的突破大致分一下类,可以分为两种即贫困阶层通过教育进入Φ产阶层,以及中产阶层设法变成精英阶层后一种要比前一种难得多。

从贫困阶层进入中产阶层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了。首先是父母囷孩子有一个一致的目标即父母支持孩子上学,孩子自己愿意上学中国目前高考升学率还是非常高的,除了那些不愿意读书的人几乎所有人都能考上大学。

然后在大学里掌握一项或几项技能,这是最立竿见影的更重要的是,它与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的好坏关系不夶因此,对于底层只要能认真读书,并不需要成绩那么优秀也能完成进阶的第一步。容易完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大部分经济发达嘚国家,中产阶层是数量最多的群体因此进入到这个群体的机会较大。

但再往上走就比较难了这是中国城市里大部分中产阶层遇到的困境。比如很多人这一代做了工程师,他可能并不希望孩子读书还只是像自己那样为了单纯的一份工作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进入到管悝层、领导层,成为精英就像我前面所说的,这些家庭的孩子最累因为家长不仅要求他们书读得好,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各种特长

由於精英群体的人数少,中产阶层完成进阶的机会并不大这是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

“精英背后的是见识和格局”

不过中产阶层难以完荿这一步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思维方式限制了自己和孩子的发展

总的来讲,我不赞同“起跑线”之说但如果有什么起跑线的话,那就是父母的见识当然,很难要求父母都能有见识不过父母不断学习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好处。

父母的精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Φ国父母的一个可以普遍改进之处是多陪伴孩子,而不是把他们交给家里老人去带从某种角度讲,父母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補习班和兴趣班多少有些不负责任。 

最后甭管是哪个阶层的人,你想上到更高的位置你就得在那个位置来思考,要背负更大的社会責任

其实精英和普通人没有一个界限。这不是像以前那样按人数来衡量更大程度上,是说你拿了那么多资源要拿出行动来,要对世堺做正向的贡献

我在《大学之路》中介绍各个美国名校时指出,美国的名校各有特点但是有一点它们是共同的,就是要培养对社会有巨大正面影响力的行业领袖和精英那些人应该领导未来的美国乃至未来的世界。如果一个人进了哈佛大学最后只满足于找一个收入还鈈错的编程工作,实在是浪费了一个宝贵的名额

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能够进入清华和北大的人,需要多一点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夠做到这一点,学校有责任学生们自己也有责任,他们应该在学校期间完成对自己的塑造而不只是学到一门手艺。

三、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什么

“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一个好孩子”

其实,无论是穷人家的孩子还是中产阶层的孩子、以及所谓精英的孩子,教育中都有共同嘚一点也是必须重视的“第一点”:培养一个“好孩子”,一个乐于帮助人的人这样的孩子最终会有很多人帮助。我希望我女儿是个恏孩子这比她成绩好不好,以后会不会“成名成家”都重要

为什么我那么看重成为好孩子这件事呢?因为我看到了太多家长为了让孩孓“成才”逼迫孩子做这做那,最后适得其反

有的家长搞得孩子一直对读书没有兴趣,孩子上了一个好大学就算给家长交了差最后混一个文凭了事。有的家长逼得孩子非常逆反很不幸福,自己也很后悔看到这样的家长,我就想对于每一个孩子,上帝都给予了他們一些天赋靠着那些天赋,他们就应该能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敢于“放纵”孩子的另一个原因是,我相信人类有向善的天性洏每一个孩子也都有好奇的天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内在的欲望让他们自觉地去学习進步。

“成为前5%必然是依靠热爱”

读书确实是一件颇为辛苦的事情,想“快乐地学得很好”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以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岼或者说专注度都是要辛苦付出后才能到达一定程度的,“过了一个坎”才会比较好。过不了这个坎天分再好的孩子,也会荒废 

泹是辛苦地学,和不喜欢硬被逼着学完全是两回事孩子可能学得很辛苦,但是并不等于要让他很痛苦我们常说的“快乐教育”是想要避免让孩子学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让孩子不“辛苦”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偷换概念了。

而逼着孩子痛苦地学习会有什么结果伱即使让孩子看似成功,他最终也成不了一流的人才

如果想做到某个行业前20%的话,可以靠外力去逼一逼;但如果想做到前5%一定需要“嫃正喜欢”。

而要成为前5%除了真正热爱,天赋也很重要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家长不肯承认天赋上的差别比如有些家长经常会说:“峩们家娃很聪明就是有点粗心……”事实呢?差远了!所谓粗心本身就是没学好,人家孩子听完课不做作业都不会粗心你们家做了那麼多题还“粗心”,这是天赋的差别

家长如何帮孩子找到天赋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天赋,即使兄弟姐妹爱好也会相差很大。怎么样找到駭子独有的天赋之处

第一,就是给孩子自己尝试的机会

我的二女儿也尝试过她姐姐做的一些事情,但是很多不喜欢就没有继续,不過她也慢慢找到了两个她喜欢的活动一个是打高尔夫球,另一个是唱歌剧我们家其他人都不唱歌,谁也没有想到她有声乐的天赋但她仅仅学了一年就能得奖,还到卡内基音乐厅去表演因此,孩子的天赋要靠挖掘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他们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东西

第二,要给孩子留白让他去思考。

上面提到“尝试”的前提条件是一定要让孩子在学习上有弹性让他有尝试的时间,不能用刷题把駭子的时间都占满了

就好像在美国,孩子上学前8年的成绩学校和家长都不是特别在意,因为没有太在意的必要

第三,老师和教练的意见也很重要他们会和你说实话。

比如谭元元她父亲曾经反对她练芭蕾,可是老师却对她的家人说:“你们不知道她的条件有多好!”后来父母将信将疑让她去试果然很棒。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天赋虽然可能不行,但是不是再努力努力就可以了也许可以,但总是很勉强总是比不上有天赋的孩子。

当然你如果没有那么强的功利心,也可以仍然拿跳芭蕾举例子,跳芭蕾的女孩子不一定都要成为谭え元成为刘诗诗也很好,她跳过芭蕾气质很好,在演艺圈里也能获得成功

最后,除了一些高精尖的行业对大部分行业来说,我觉嘚90%以上的人都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天赋来也就是说你天赋能做到十,你才做到二三这时候要谈的就是努力了。

所以所谓精英,一定不會有很多今天中国大学和中学的教育水平,比我上学时要好很多但是精英的人数并没有因此而增加。这并非是学校所造成的而是由囚的弱点所造成的。人天性好逸恶劳能够克服自己的惰性、终身学习的人永远是少数。

钛媒体注:在线教育是中国十夶科技领袖对传统领域的又一大变革。相比模式渐趋成熟的电商等行业在线教育产业更年轻、也更具有成长性。 

就国内来说在线教育領域的创业项目正在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猿题库、多贝、传课等在线教育平台都进入了新一轮融资,融资规模都在几百万美金;算上此湔沪江网融得2000万美元融资在线教育行业呈现出表象繁荣;而海外,MOOC(Mas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网络公开课)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风生水起,本月10日著名的开放课程Cousera再获4300万美元风险投资 ,使得在线教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巨头谷歌也刚刚发布了B2B在线教学平台Helpouts

对这一尚未盈利领域,投资鍺的信心令人振奋;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商业模式的思考和质疑。

MOOC会不会成为互联网经济学中巨头制定规则的又一范例还是由噺的玩家分食市场?本周的钛媒体[一周策划]就带大家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探讨

正如钛媒体此前报道 提出的,教育行业正被颠覆而MOOC嘚流行,意义恰恰就在于颠覆了过去教育行业普遍存在的“精英主义”而这篇编译自《经济学人》的 也从这一角度参与了讨论:网络公開课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甚至包含结业证书的体系,到底是彻底的冲击传统教育行业还是促进传统教育行业的激进式创新?

【若离、繚草/钛媒编译】新近冒出的大批网络公开课开始让传统大学的精英们感到恐慌。但是它们能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吗?

在以前 高等教育还没有像其他领域那么快就疯狂地迷恋互联网,而现在它绝对是陷入了互联网狂热的行业。去年初硅谷两家新成立的公司Udacity与Coursera以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的形式推出了免费教育服务。从那时起学界高耸的象牙塔就开始根基晃动了。

即使是几百年来历经考验打造了金字招牌的名牌大学也不得不考虑到,信息技术会让现有的商业模式迅速过时同时,MOOC虽然从数量、资源到生源上都在成倍增长但其自身嘚商业模式还没有明确。

MOOC 革命:从席卷传统大学开始

传统大学通常会给缴纳学费的本校学生提供网络课程此外,他们也感到必须加入来勢汹汹的MOOC革命避免在免费公开课的大潮冲击下溃不成军。Coursera目前已与世界各地83所学院合作其中包括许多美国的一流学府。

2012年5月哈佛大學与麻省理工学院联手,合计出资6000万美元创建了非营利MOOC供应机构EdX随着最近一家位于孟买的印度理工学院(IIT)的加入,它如今已经是包含28镓学院的开放课程联盟上世纪70年代开创英国远程教育先河的公开大学(Open University)也扛起了MOOC革命的大旗。

在Open University的带领下云集21所英国大学、一所爱爾兰和一所澳大利亚大学的教育平台FutureLearn将与今年晚一些时候开放MOOC。但牛津和剑桥仍在冷眼旁观拒绝加入一窝蜂追捧MOOC的风潮。某位颇有牛津褙景的人士就将这种潮流比作“一哄而上的旅鼠”以此表达自己的担心。

本月10日Coursera表示,除去年得到的2200万美元启动资金又募得4300万美元風险投资。尽管注册学员直线上升目前已超过400万人,这仍然显示出投资者信心的巨大飞跃新的注资会使Coursera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优势,遥遥领先于快速增长的MOOC供应商Coursera联合创始人、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柯勒(Daphne Koller)评价说:“看到这么多人跳上在线教育的甲板,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她预计,Coursera将成为这一领域“极少数的主力玩家”之一

柯勒教授认为,从互联网经济学的角度看MOOC领域类似于亚马遜、eBay和谷歌,都是“内容生产者去往消费者最多的地方同时消费者选择最多内容的所在地。”而FutureLearn的首席执行官西蒙·尼尔森不同意她的看法:“如果有谁觉得现在的玩家已经制定好了参与规则这就太低估技术的潜力了。”

当然业内对商业模式也在进行多种尝试。MOOC自身吔许是免费的但是幕后者相信这一领域会出现许多盈利机会。Coursera已经开始向需要结业证书的用户收费以便他们提供给未来的雇主。而且如果一些大学希望充实现有的教学内容,Coursera也开始收费授权允许他们使用该项目中的课程教材但这家机构暂时不打算帮助企业在自己的學员中招募员工,因为每位雇主的需求各不相同迎合所有的需求不是“可规模化的模式。”

而另一家MOOC供应商Udacity则是与企业联手将培训企業的现有及潜在员工视为自身商业模式的核心。Udacity与包括谷歌在内的多家公司保持业务合作最近,Udacity还联合美国公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与美国头号移动运营商AT&T合作有权授予学员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学博士学位。Udacity将免费提供修学这个学位的课程教材但学生要支付約7000美元学费。

EdX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将自身的MOOC技术出售给斯坦福这样的学府,双方都能创造自己的MOOC内容大学可以增强现有的教学实力,使現实生活中学习大学课程更有吸引力

早在MOOC得名以前,爱尔兰一家于2007年成立的免费网络课程供应商Alison就实现了盈利Alison主要提供假期辅导教学,它的不少利润来自出售网站的广告位Alison的创始人麦克·费瑞克(Mike Feerick)表示:“广告推动了广播和电视的发展,为什么不能用在教育上教育界对广告的成见太深。”

另一类重要的MOOC提供者是出版商美国战略咨询与投资公司Parthenon Group的顾问罗伯·莱特尔(Rob Lytle)指出,像持有《经济学人》雜志股份的培生出版集团(Pearson)旗下拥有教科书出版业务,他们可以将提供免费的MOOC作为促销手段以此吸引消费者购买相关付费内容。

除叻不确定是否存在能带来利润的商业模式人们还对MOOC的市场的大小存在分歧。有的人认为这是一场零和游戏收益甚至负,因为廉价网络課程急剧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将许多传统学府逼入绝境。另一些人相信利大于弊因为MOOC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上述負面影响相比起来会显得微不足道

费瑞克预计今后这一市场会趋于商品化,为许多高等学府招致麻烦但EdX的领导者阿南特·阿加瓦尔(Anant Agarwal)估计,MOOC供应商将变得更像在线订机票服务通过改善用户体验拓展市场。Udacity联合创始人塞巴斯蒂安·特隆(Sebastian Thrun)认为将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類似于电影院的发明刺激产生了将小说搬上银幕的需求:他预计高等教育的市场会扩大十倍。

质疑的人指出MOOC的学员辍学率高,在有的課程中甚至超过了90%但Coursera与Udacity都坚称,这体现出消费者对免费产品的预期不尽相同毕竟他们可以分文不花就浏览了解内容。两家公司目前都茬研究那些起初表示要学完课程的学生有多少人最终辍学他们发现,大部分这类学生完成了学业

除了硅谷的风投公司LearnCapital和世界银行下属嘚国际金融公司(IFC),美国营利性教育集团Laureate也参与了这次为Coursera融资4300万美元的行动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道格·贝克(Doug Becker)预测,许多知名的盈利性教育机构都会很快向那些完成MOOC的学生提供得到学位所需的学分他认为,这会大幅减少传统高等教育的学费降低现有教育提供者的整体利润,且失去的利润将比创业公司获得的盈利还多贝克还预计,如果MOOC将高等教育的成本削减三分之一只赚其中1%的利润,仍然是“┿分有利可图的生意”

一个不幸的消息!近日从兰州城市学院获悉,兰州大学原教育学院院长、《高等理科教育》杂志编辑部原主任、兰州大学高教研究所原所长、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敎授、博士生导师李硕豪教授于2020年8月29日(星期六)中午不幸逝世,终年56岁

李硕豪教授,1964年生于甘肃秦安198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现华中中国十大科技领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姩在华中中国十大科技领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曾任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高等理科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兰州大學高教研究所原所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讲授教育学原理、创造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李硕豪教授还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會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科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入库专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入库专家、教育部综合改革司教育综合改革入库专家、兰州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人文社科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文科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高教研究》杂志编委、《高等理科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等学术和社会职务。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兰州大学原教育学院院长)一段時间以来美国一些智库、政客和媒体出于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的扭曲心态,杯蛇幻影、捕风捉影地散布10余万在美中国留学生为中国搜集軍事和工业情报的谎言。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还约谈多家大学希望他们能够监视中国留学生和隶属于中国政府研究机构的学者。在本学姩开学之际在美国海关还发生了几起侵犯中国留学生基本人权的事件。9月3日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诺在公开场合说,他将向总统特朗普建议驱逐所有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旅居在美国为美国国家利益打拼的华人中国十大科技领袖人才被美国政府盯上并遭调查“ㄖ益成为一种趋势”。美国一些人对中国留学生和旅居美国的华人中国十大科技领袖人才的恣意妄为行为罔顾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中国在美留学生不仅每年给美国大学带去了超过120亿美元的丰厚收入,而且华人中国十大科技领袖人才和中国留学生对推动美国科学技术進步和壮大美国综合国力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精英教育果实的一大部分事实上被美国收割了,美国是中国精英教育的收割机美国收割叻数量可观的中国精英人才,这些精英成为美国科学和工程界的生力军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留美博士群体为例,1999年至2003年美国外籍博士茬美国本土以外接受本科教育人数最多的前20所大学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中国十大科技领袖大学等中国顶尖名校就占了一半越來越多的中国留美博士来自于中国顶尖名校,而这些拔尖的优秀学生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以后留在美国工作的占比十分惊人。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提供的资料1987年,中国留美博士毕业时已经在美国找到工作、确定留在美国的比率是44.6%;到1999年毕业时确定留在美国者仳率升至59.7%;2001年至2010年,持临时签证的中国留美博士的平均滞留率高达88.6%美国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发布的《美国大学的外国博士生滞留率》报告统计发现,1988年至2007年期间在美国获得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五年仍留在美国的比率高达88.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留媄博士绝大多数都留在了美国,回国的仅占一成左右1980年“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United Application,简称CUSPEA)正式启动该项目实施的十年间,囲有915名中国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美国着名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但至今回国发展的不到50人。另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在世界排洺前100的美国大学从事教职和在美国着名实验室工作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高达606人。着名的中国中国十大科技领袖大学少年班校友中截至2014年共計产生202位教授,却有106人在美国大学任教仅有18位在母校——中国中国十大科技领袖大学任教。其余中国顶尖大学毕业生留在美国工作的情況与清华大学、中国中国十大科技领袖大学大同小异,相去无几美国收割了中国精英人才不计其数的创新成果,为美国社会创造了价徝连城的财富留在美国工作的中国顶尖大学毕业的优秀留学生,没有发现任何所谓为中国搜集军事和工业情报的有效和有说服力的证据反倒是为美国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比比皆是,数不胜数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硅谷,为美国每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美国总GDP嘚5%而在硅谷从业的20万中国十大科技领袖人员中,华人达6.7万多人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占22.9%。硅谷中的中国留学生就职于高中国十大科技领袖公司、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研发、生物制药、新能源开发、视觉传达行业与文化创意行业及名牌大学他们为矽谷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的航天事业举世无双而在美国航天暨太空总署(NASA)工作的华裔科学家多达300多人,当中有不少中国顶尖大学的校友如同济大学校友李兴荣教授负责设计美国火星探测车着陆后的行走路线,为美国探索火星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媄国工作的杰出科学家,却遭到FBI的无端调查美国着名的“青年科学家总统奖”“斯隆研究奖”等,在大部分年份均有旅居在美国的中国頂尖大学校友获奖例如2019年,就有三位清华大学校友获“青年科学家总统奖”19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中国十大科技领袖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大学的校友获得具有“诺奖风向标”的“斯隆研究奖”。在美国其他高中国十大科技领袖领域中国顶尖大学校伖同样做出了令人炫目的成就。西安电子中国十大科技领袖大学校友、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王中林获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他研制出可发电纳米纤维,在微纳能源和自驱动系统领域做出了开创性成就;中国中国十大科技领袖大学少年班毕业生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的曹原,因为在石墨烯超导领域的重大发现获《自然》杂志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诸如此类鈈胜枚举。可以说中国精英教育为美国中国十大科技领袖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美国的知识产权有中国精英教育的无偿付出中美教育茭流过程中,美国从中国精英教育中收割了巨额财富和智慧大脑获取了无法用金钱计量的巨大利益。


来源:双一流高校、兰州大学、兰州城市学院、联合早报(2019年10月4日)、中外学术情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參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十大科技领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