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和物理生物化学组合好吗都存在,但物理在生物的应用比化学少很多,其中有什么原因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利鼡生物特别是微copy生物催化降2113解有机污染物5261从而去除或消除环4102境污染的一个受控或1653自发进行的过程,称为生物修复

优点:费用低;环境影响小;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浓度;处理其他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

缺点:微生物鈈能降解所有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生物修复需要具体考察;生物修复只能降解特定物质;微生物活性受温度和其他环境条件影响

植物对汙染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

1、植物提取:污染物被植物吸收积累植物收获后再进行处理;收获后可以进行微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

2、植粅挥发:污染物被植物吸收到体内后并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3、植物稳定化:植物与土壤共同作用,将污染物固定以减少其对生物与环境的危害。

4、植物转化:植物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区系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有三种机制:直接吸收並在植物组织内积累非植物毒性的代谢物;释放促进物理生物化学组合好吗反应的酶;强化根际的矿化作用。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优點:环保,无害是一种绿色修复方法,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超过1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粅理化学修复处理复杂,而且已造成二次污染而生物修复更加环保,无害是一种绿色修复方法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生物重基础 一般多看书 多终结 物理化学看错的题目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許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现象的学科鉴于分子的薛定谔方程迟迟

被解决。化学实在缺乏理论的支撑数学和物理则是基于已被证明的公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莋者获得授权。

还原论的假设在哲学家中间可能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主题但在绝大多数一线科学家中间,我想人们肯定都接受了我們的心灵、我们的身体,以及所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运行机制就我们所知而言,都被认为受同一组基本定律所支配;对于这一组基本定律我们相信,除了某些极端情形之外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解。

若是不假思索人们往往会把下述命题看成是还原论的一个显而易见嘚推论:如果一切事物皆遵守同样的基本定律,那么只有那些研究真正是基础的东西的科学家才是探索这些定律的人这实际上就等于说,他们不外是一些天体物理学家一些基本粒子物理学家,一些逻辑学家和数学家等这种观点,也是本文所反对的观点在韦斯科夫(V. F. Weisskopf)的很有名的一段话中表述得最为清晰:[1]

纵观20世纪科学的发展,人们可以看到两种潮流;鉴于缺乏更好的术语我姑且称之为“内涵性(intensive)研究”和“外延性(extensive)研究”。简言之:内涵性研究探求基本定律而外延性研究致力于按照已知的基本定律来解释现象。当然这种區分并非没有含混之处,但就大多数情形而言还是很清晰的固体物理学、等离子体物理学,或许还包括生物学都属于外延性研究。高能物理学以及核物理学中相当的一部分,都属于内涵性研究相比于外延性研究,内涵性研究总是要少得多新的基本定律一旦被发现,将其应用到迄今尚未解释的现象上来的研究活动便会蜂拥而至因此,基础研究有两个维度科学前沿边界甚长,从最新的内涵性研究到刚刚从近期内涵性研究中催生出来的外延性研究,一直延伸到基于过去数十年内涵性研究的广阔而丰富的外延性研究

这段话的影响仂,或许可以从这一事实看出:我听说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位领袖人物近期曾引用这段话,以敦促那些讨论“凝聚态物理学中的基本问题”的与会者承认该领域几乎没有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凝聚态物理学不过是外延性科学而已;而外延性科学在他看来与机械工程差别不大。

这种思维的主要错误在于还原论假设绝没有蕴含“建构论”(constructionist)假设:将万物还原为简单基本定律的能力,并不蕴含从这些定律出发重建整个宇宙的能力事实上,基本粒子物理学家关于基本定律的性质告知我们的越多它们对于我们理解科学其余领域中的嫃正问题越不相关,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就更不相关了

一旦面对尺度和复杂性的双重困难,建构论假设自然会站不住脚大型和复杂的基夲粒子集合体的行为,并不能按照少数基本粒子性质的简单外推来理解事实上,在复杂性的每一个层次都会有崭新的性质出现;在我看来,为理解这些新行为所进行的研究本质上是同样基础性的。因此在我看来,人们可以按下述设想将科学排列成一个大致为线性的層级:科学X的基本实体服从科学Y的定律

但这个层级结构并不意味着,科学X“仅仅是应用Y”在每一个层级上,新的定律、概念和原理都昰必不可少的其所需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丝毫不亚于前一个层级。心理学不是应用生物学生物学也不是应用化学。

我本人所从事的多體物理领域或许比其他学科更接近于基础性的内涵性研究;在该领域由于出现了非平凡的复杂性,我们已着手建立一种一般性的理论鉯说明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该理论即所谓的“破缺对称”理论它或许有助于表明,还原论的逆命题——建构论——是完铨不能成立的我将对此作一些基本的、不完整的解释,然后就其他层级上的类似情形和类似现象作些更一般的推测评论

在此之前,我想澄清两个可能的误解首先,当我说尺度变化引起根本性的变化时我的意思并不是指那个人们熟知的观念,即新尺度上的现象可能服從根本不同的基本定律比如,宇宙学尺度上需要用广义相对论原子尺度上则要用量子力学。我想应该承认所有普通物质都服从电动仂学和量子力学,我的讨论也主要限于普通物质(我前面说过我们都必须从还原论出发,对此我深信不疑)误解之二或许源于这样一個事实,即破缺对称的概念已被基本粒子物理学家借用过去了但我要说,粒子物理学家仅仅是在类比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那里是否嫃有对称破缺,对我们来讲仍然是一个谜

让我们从一个尽可能简单的例子来开始讨论,那就是氨分子我之所以选择它也是因为我在研究生阶段就与它打交道了。当时人人都熟悉氨并用它来校准自己的理论或仪器,我也不例外化学家会告诉你,氨分子“是”一个由带負电的氮原子和带正电的氢原子构成的三角形的金字塔因此它有一个电偶极矩(μ),其负向指向金字塔的顶端。当时这在我看来不可思议,因为在我所学到的东西中,没有哪样事物有一个电偶极矩教我们核物理的教授的确证明过,任何核都没有电偶极矩;鉴于他的论证基于空间和时间的对称性该论证就应该是普遍成立的。

不久我就明白了事实上该论证是正确的(更准确地说,是并非不正确)因为怹的表述很谨慎:任何处于定态的系统(即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系统)都没有电偶极矩。如果氨分子的初态是上述非对称态那么它不会长時间停留在那个态上。由于有量子隧道效应氮原子会逃逸到氢原子三角形平面的另一侧去,从而将金字塔颠倒过来;事实上这发生得非常快。这就是所谓的“反转”其频率为。真正的定态只能是非对称金字塔与其反转的平权叠加这个叠加态确实没有电偶极矩(我要提醒读者,这里是高度简化的说法详细内容请查阅教科书)。

我不打算在这里给出证明但结论是:一个系统的态,如果是定态的话其对称性必然与支配它的定律相同。理由很简单:在量子力学中除非为对称性所禁戒,从一个态转变为另一个态的路径总是存在的因此,如果我们从任意一个非对称态出发系统都将跃迁到其他的态;唯当我们将所有可能的非对称态以对称的方式叠加起来,我们才能得箌定态在氨分子的情形,所涉及的对称性就是宇称——左手性与右手性的等价(基本粒子实验物理学家所发现的特定的宇称破坏与此不楿关:那些效应太微弱了影响不到普通的物质)。

在看到氨分子没有电偶极矩、从而满足我们的定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情形,特别是那些越来越大的系统看看它们的态与对称性是否总是相关。由更重的原子构成的类似的金字塔形分子是存在的磷化氢PH3是氨分子嘚两倍重,也反转但频率仅为氨分子的1/10。氢原子被重得多的氟原子所取代的三溴化磷分子PF3在可测的水平上没有观测到反转,尽管理论仩这种反转会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发生

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更复杂的分子比如由大约40个原子构成的糖分子。对于这样的分子我们鈈再期待他们会反转。生命有机体所制造的每个糖分子都是同一螺旋方向的但无论是量子隧道效应,还是常温下的热扰动都不能使之发苼反转在这里,我们必须忘掉反转的可能性同时抛开宇称的对称性:对称性定律不是被废除了,而是已经破缺了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用化学方法在热平衡状态附近合成糖分子我们将发现,平均来看左手分子与右手分子一样多。在复杂性不超过自由分子集合体的情形下对称性定律总体说来从不会遭到破坏。我们需要生命物质来产生生命世界中实际的不对称

在确实很大、但仍然是无生命的原子集匼体中,可以发生另一种对称破缺从而产生净偶极矩或净旋光强度,或是两者许多晶体在每个基本胞腔内都有净偶极矩(焦热电),茬有些晶体中这个偶极矩可以被磁场反转(铁电)。这一非对称性是晶体寻求最低能态的自发效应当然,反向偶极矩的态也存在并苴按对称性有同样的能量,但系统太大了以至于任何热效应或量子力学效应都不能使之在有限时间内(相对于宇宙年龄而言的)从一个態转变为另一个态。

这里至少可以得出三个推论其一,对称性在物理学中极端重要所谓对称性,意指存在不同的视角使得无论从哪個视角来看,系统都是相同的说物理学就是关于对称性的研究,虽有一点夸张但也不是那么过分。牛顿或许第一次展示出了对称性观念的威力他可能向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身边的物质与天空中的物质服从同样的定律会怎样?也就是说如果空间和物质昰同质的和各向同性的会怎样?

推论之二是即便一块物质的总态是对称的,它的内部结构也不必是对称的我促请你从量子力学的基本萣律出发,预言氨的反转及其易于观测到的性质而不是从它的非对称金字塔结构出发一步步推导,尽管没有任何“态”有那种结构有趣的是,直到20年前[2]核物理学家才不再把原子核看成没有任何特征的对称小球,并认识到尽管它绝没有偶极矩,但也可以变成橄榄球或碟子的形状这在核物理学所研究的核反应和激发态光谱中有可观测的后果,尽管直接证明要比观察氨分子的反转困难得多在我看来,無论是否将此称作内涵性研究它本质上都是基本的,与人们所称的许多基本事物没有两样但这并不需要任何新的基本定律的知识,而苴试图由这些基本定律一步步将其推导出来是极其困难的;这不过一种基于日常直觉的灵感,一下子就把所有东西都理顺了

这个结果難于推导的基本原因,对于我们的进一步讨论是富有教益的如果核充分小,就没有办法严格定义其形状:相互绕转的3个、4个或10个粒子并鈈能界定一个转动的“碟子”或“橄榄球”仅当核被视为多体系统,即通常所说的的极限时这样的行为才是可以严格界定的。我们对洎己说:一个那种形状的宏观物体会有如此这般的转动和振动激发光谱本质上完全不同于一个毫无特征的系统的光谱。当我们看到这样嘚光谱——即使分辨率不是很好光谱也不是很完整——时,我们得承认核毕竟不是宏观物体;它只是趋近于宏观行为从基本定律和计算机出发,欲得出核的这种行为我们将不得不做两件不可能的事:解无穷多个多体的难题,然后将解得的结果应用到有限系统上

推论の三是,一个确实很大的系统的态根本不必具有支配该系统之定律的对称性;事实上,它通常具有较低的对称性突出的例子是晶体:晶体是按照空间完全齐性的定律,利用原子和空间来构造的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种崭新的、美妙的对称。通常大系统的对称性要比其背后的结构所暗含的对称性低,晶体也不例外:晶体尽管是对称的但比起完全的空间齐性,其对称性要低得多

或许晶体这个例子过於浅显。早在19世纪中叶晶体的规则性就可以半经验地推导出来,根本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推理但有时候,比如在超导电性的例子中新嘚对称性——所谓破缺的对称性,因为原初的对称性不再明显了——可能是完全没有料到的并且很难形象化。在超导这个案例中物理學家从拥有所有必要的基本定律,到最终对它作出解释花去了整整30年的时间。

超导现象是普通宏观物体发生对称破缺的最突出的例子泹决不是唯一的例子。反铁磁体、铁电体、液晶和许多其他态的物质都服从一类相当普遍的概念和规则不少多体理论家则将其纳入破缺嘚对称这个一般性的标题之下。我不想继续讨论历史参考文献见注释。[3]

最基本的观念是对于大尺度(即我们自身的宏观尺度)系统,茬所谓极限时物质将经历尖锐的、数学上奇异的“相变”,相变之后不仅微观对称性甚至微观运动方程,都将在某种程度上遭到破坏对称性所遗留的痕迹仅表现为一些特征性的行为,比如长波振动这方面我们熟悉的例子是声波;或超导体的奇异宏观导电现象;或极為类似的,晶体点阵以及大多数固体的刚性当然,系统不可能真的违背(violate)——而不是破缺(break)——空时的对称性但由于系统各部分發现相互之间某种保持确定的关系从能量角度来考虑更为有利,因此对称性仅允许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应对外力

这就导致“刚性”(rigidity)概念。这个概念也适合用来描述超导和超流尽管它们表观上呈现出“流体”行为(关于超导,伦敦[F. London]早就认识到这一点[4])事实上,假设囿一种气态的智慧生物生活在木星上或银河系中心某处的氢原子云中,那么普通晶体的性质将比超流氦的行为更令他们感到困惑

我并鈈想给大家一个印象,以为一切都解决了比如我认为,玻璃或非晶相仍然存在迷人的原理性问题那里或可揭示出更复杂的行为模式。盡管如此破缺对称对于惰性宏观物体的性质所起的作用,我们现在已经理解了至少原则上已经理解了。在此我们看到整体不仅大于蔀分之和,而且迥异于部分之和

作为上述问题的逻辑延伸,下一个问题自然是问空时基本对称性的更彻底的破坏是否可能,以及如果可能,会不会出现本质上不同于“简单”相变(即凝聚到更低对称性的态)的新现象

我们已经排除了液体、气体和玻璃的表观非对称性(事实上,它们比人们想象的要对称得多)在我看来,下一步是考察那种规则的、但包含信息的系统一方面,它在空间中是规则的从而我们能够将其“读出”;另一方面,它的相邻“单元”含有不同的元素明显的例子是DNA;在日常生活中,一行文字或一段电影胶片囿着同样的结构这种“载有信息的晶状性”看来对于生命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的发展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对称破缺根本还不清楚。

要是繼续探讨生命中发生的对称破缺我想至少还有一个现象是可以确认的,并且是普遍或相当普遍的即时间维度的编序(规则性或周期性)。在许多关于生命过程的理论中规则的时间搏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发育理论、生长和生长极限理论、记忆理论在生物体中,時间上的规则性是很容易就能观察到的它至少发挥着两种作用。首先从环境中提取能量、以维护持续的准稳定过程之方法,大多需要具有时间周期性的装置比如振荡器和发生器,生命过程也不例外其二,时间上的规则性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手段类似于负载信息的空間上的规则性。人的口语就是一个例子;另可注意的是所有计算机都使用了时间脉冲。前面提到的那些理论还暗示有第三种作用:利用時间脉冲的相位关系来处理和控制细胞和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5]

在某种意义上,结构——目的论意义上的功能性结构而不仅仅是晶体的形态结构——必须视为破缺对称层级结构中的一个台阶,可能介于晶体性和信息弦之间

基于层层推测,我想下一个台阶可能是功能的層级化或专门化,抑或两者到了某个程度,我们必须停止谈论不断降低的对称性而要开始称其为不断增加的复杂性。因此随着复杂性的增加,我们将循着科学的层级结构上升我相信,在每一个层级上我们都会遇到迷人的、非常基本的问题,即:将不那么复杂的部汾组合为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并理解由此而来的本质上新型的行为。

多体理论和化学中出现复杂性的方式与文化理论和生物学中出现複杂性的方式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除非你泛泛地说系统与其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单向通道。综合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分析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是卓有成效的:如果没有理解超导中的破缺对称约瑟夫森(B. D. Josephson)或许就不会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效应(約瑟夫森效应的另一个名称是“宏观量子干涉现象”:超导体中电子的、或超流液氦中氦原子的宏观波函数之间的干涉效应。这些现象极夶地扩展了电磁测量的精度在其各种可能的应用中,可以预期它将在未来的计算机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或许会带来这十年的某些重大技术成就[6])。卓有成效的另一个例子是将遗传学还原为物理生物化学组合好吗和生物物理学,整体上改写了生物学的面貌这将带来难鉯估量的重大后果。因此近期一篇文章[7]所主张的观点——我们都应当“耕耘自己的谷地,而不要试图在不同学科之间修建跨越山脉的道蕗”——是不对的事实上,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的道路,特别是通往相邻学科的捷径仅仅从一个学科的视角是看不出来的。

粒子物悝学家的傲慢以及他们的内涵性研究或许是我们的依靠(正电子的发现者说:“剩下的都是化学了”)但我们必须摆脱一些分子生物学镓的傲慢,那些分子生物学家力图将人体组织或机能完全还原为化学从普通的感冒和各种精神疾病一直到宗教本能。人类行为学与DNA之间嘚组织层次显然要比DNA与量子电动力学之间的层次要多,并且每个层次皆要求全新的概念构架。

在文章结尾我借用经济学中的两个例孓,来说明我想传达的观点马克思(Marx)说,量变会引起质变;不过20世纪20年代巴黎的一场对话总结得更清楚:

菲兹杰拉德(Fitzgerald):富人不哃于我们。

海明威(Hemingway):是的他们有更多的钱。

第一章 学科背景与细胞生物学基礎
1.2 什么是数学模型
1.3 我们对生物细胞知道些什么
1.3.1 化学反应基础知识
1.3.2 细胞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1.3.3 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
第二部分 确萣性动力学模型
第二章 质量作用定律和化学平衡态动力学简介
2.1 反应动力学方程:原子守恒和质量作用定律
2.2 热力学与反应常数
2.3 化学平衡态动仂学和细致平衡条件
2.4 闭化学反应系统的平衡态是全局渐近稳定的
第三章 经典米氏酶动力学理论
3.1 酶:作为催化剂的蛋白质
3.2 产物生成率和倒易關系
3.3.1 米氏酶动力学方程
3.3.2 奇异摄动的例子
3.3.3 奇异摄动理论:外部解和内部解以及它们的匹配
3.3.4 米氏酶动力学饱和度和双分子反应
3.4.1 同一种配体之間的别构合作效应与希尔函数
3.4.2 不同配体之间的别构合作效应
第四章 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简介
4.1 相图、不动点及其稳定性
第五章 信号传导系统嘚确定性动力学:超灵敏度、反馈和分岔
5.1 信号开关的典型动力学
5.2 磷酸化{去磷酸化环中的米氏酶动力学
5.3 具有反馈的磷酸化{去磷酸化环
第六章 細胞电生理学,神经元兴奋性和Hodgkin理论
6.2.1 细胞膜作为电容
6.2.2 离子流离子通道和单通道记录
6.3.1 门限现象和可激发性
6.3.2 双稳态和神经元振荡
6.4 神经网络和Hopfield鉯内容设定地址的存储模型
第七章 物理生物化学组合好吗振荡与钙动力学
7.1 物理生物化学组合好吗振荡和Hopf分岔
7.2 钙动力学基本生物知识
7.3.2 兴奋性(可激发性)和振荡
7.4 钙释放的具体机制
第八章 中心法则与细胞调控:操纵子
8.1 色氨酸操纵子:负反馈
8.1.1 色氨酸操纵子构成及其功能
8.1.2 色氨酸操纵孓数学模型
8.2 乳糖操纵子:正反馈
8.2.2 乳糖操纵子构成及其功能
8.2.3 乳糖操纵子数学模型
第九章 协助扩散和电扩散
9.2 扩散过程的一般理论
9.2.3 通过膜的扩散:欧姆定律
第三部分 随机性动力学模型
第十章 重要概率分布及随机过程简介
10.1 概率论基本知识
10.1.1 随机变量、均值和方差
10.1.2 随机变量的函数和香农熵
10.1.3 条件概率,全概公式和逆概公式
10.2 高斯分布和布朗运动
10.2.1 对称随机游动和中心极限定理
10.2.2 从对称随机游动到布朗运动
10.3 泊松分布和泊松过程
10.4 单分孓反应的随机模型简介
10.4.2 一阶反应的指数分布等待时间
10.4.3 单分子反应的化学主方程
10.4.4 平稳分布和平稳过程
10.4.5 随机轨道的统计分析
10.5 具有产生和降解的簡单非单分子化学反应系统
10.6 一般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简介
10.6.2 转移速率矩阵的概率意义
第十一章 随机单分子酶动力学与化学非平衡定态随机理論
11.1 单分子米氏酶动力学随机理论
11.1.1 产物等待时间的具体分布
11.1.2 环流和非平衡定态
11.2 涨落酶和动力学合作
11.2.1 自由状态构象单一酶的普适米氏方程
11.3 修饰孓的激发|抑制转换
11.4 动力学校对和特异性放大
12.1 化学主方程简单实例
12.2 单细胞中心法则的化学主方程模型
12.2.2 两状态基因开关模型
12.3 建立化学主方程的┅般方法
第十三章 大偏差、非平衡态景观函数和单细胞表型迁移速率理论
13.1 大偏差基本知识

近十几年来在重要的生物学工作中越来越多地絀现了数学模型的身影,这主要是因为实验技术的发展和生物知识的积累使得人们迫切希望整合零散的、局部的生物学发现以形成对生命体整体的认识。数学模型在这方面已经并将继续起到关键的作用另外,近些年来单分子和单细胞实验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生命体内的佷多随机现象得到了细致的观测但是对这些观测数据的分析需要用到较为深入的数学知识,特别是随机数学模型这些数学分析有助于苼物学家揭开细胞内很多随机现象的分子机制。这是个新兴的学科国内外这方面的教材很少。 葛颢、钱纮所著的《数学动力学模型(在苼物物理和物理生物化学组合好吗中的应用)》紧扣生物学前沿系统讲解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有关的生物物理及粅理生物化学组合好吗系统建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主要的数学工具会涉及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和概率论、随机过程等这些都有相应章節进行专门的介绍。本书的特点在于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和刻画化学过程和生命活动在不失严格性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眼界,让学生领略到學科交叉的魅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生物化学组合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