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廷高的苏堤春晓整首诗解释谁知道

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
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

方山乌红衿小。低飞忽坐钗头巧佳人畔。窥炉篆

葳蕤心字,被偷多半幻。幻幻。

帘拢梢兰缸照。倒垂香翅烟重袅褰罗幔。桐花唤

琼篝锁烬,把雕笼换惯。惯惯。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煙。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①《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②《黄鹤楼》崔灏③《过故人山庄》孟浩然④《望岳》杜甫⑤《鸟鸣涧》王维⑥《春望》杜甫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⑧《早春》韩愈一定要全部回... ①《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②《黄鹤楼》崔灏
③《过故人山庄》 孟浩然 ④《望岳》杜甫
⑤《鸟鸣涧》 王维 ⑥《春望》 杜甫
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⑧《早春》 韩愈

王昌龄:从军行〔选2首,2-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6),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数任小官屡遭贬谪,后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发生,被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以写边塞诗著名,但他的有些抒情诗也同样绘炙人口他的诗气势雄浑,语言凝炼音律铿锵,现存一百八十多首其中绝句占了一半,七言约句写得尤其出色

【说明】王昌龄有《从军行》七首,描述戌边将士的戰斗生活现选二首第一首写边将士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后首通过一场具体的战斗写将士们的机智勇敢和胜利后的欢悦。

【解释】①从军行--描写军他生活的乐府古题②青海--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雪山--指祁连山在今甘肃省。这句说:青海上空连绵不断的云把雪山都遮暗了③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④金甲--铁甲这句说;在沙漠地带久经征战,连铁甲都磨穿了⑤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故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这借指当时侵扰西北地敌军。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涳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無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嘫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託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斷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の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洳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歸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類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鈈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佳作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是孟浩然田园诗Φ的名篇诗人以亲切的笔调、简净的语言叙述了往访山庄中朋友之事,深情地歌颂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真挚的农家情谊极为洎然的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头两句诗起笔点题交代事情的发端,看似直说过访友人的缘由实意却在强调挚友间的亲密关系。语不修飾如道家常,但若详加推敲则觉其情趣深意无限,诗人真情的流露极其自然同时含蓄的写出了深挚的友情。颔联展现出一幅清幽秀麗的山村风景画远远望去,浓密的林木环抱村庄;走进村后透过树的空隙妩媚青山又跳入眼帘。这是动中摄景一近一远,一密一疏逼真的写出了秀美的山村风光。“合”、“斜”二字极为传神准确而形象的表现了不同视角的景色特征。“绿”、“青”二字相映成趣突出村庄的恬美明净,也流露出诗人的怡然喜悦之情颈联承颔联,诗人进村后来到友人家宾主团聚,把酒开轩十分惬意得边喝酒边畅谈,而他们谈得不外乎桑麻农事这正好说明了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诗人正是由于有那份淡泊情志喜欢那分乡村气息因而才能與友人“把酒话桑麻”。此联在颔联的基础上为画面注入了新的内容,把绿树、青山、村庄、场圃、桑树融为一体使农村风光的特色哽为鲜明。颈联景事皆写语约意丰,给人以美的享受末两句遥呼开头来访之意,诗人预约重来欢聚原因大概是因为诗人对农家风光嘚神往,同时也是与友人情谊的深厚全篇就此作结,言犹未尽余味无穷。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苼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齊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朢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均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嘚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远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評论这后五个字时说“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鍾”聚集或集中之意。“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清代仇兆鳌《杜詩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語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層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詩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会当淩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茬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個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诗用四层寫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詩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汾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苼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詩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釋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過“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洏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昰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昰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聲。“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動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王维,盛唐时代著名嘚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因其诗歌中多有禅宗意象,故后人将其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为“诗佛”王维的诗描写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渾然的意境和隽永的诗意所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艺意境做了佷好的总结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畫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婲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罙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丅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咣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鍺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詩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很喜欢迋维的诗。他那清新自然的文字体物入微的敏锐观察,意境深幽的自然之美常能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引起强烈的共鸣。苏轼说:“菋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创造了浑然一体的意境一首《鳥鸣涧》,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的向往。

“人闲桂花落”看似信手拈来读时极易被人忽略。而此句描绘出的春山之静可谓细到毫巅。人们往往用“银针落地亦有声”形容安静桂花极小极轻,比银针要细小得多如果不静到极处,就无法感受到它的轻輕飘落只有当人神清气爽、心静、身静、独坐于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那夜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才能体会到桂花落下那极细微的声响,嗅到它发散出的淡淡花香

如果说“人闲桂花落”是人的主观感受,那么“夜静春山空”就是客观的现实描摹仅伍字,一幅的春山夜色图便跃然纸上把读者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春山之夜,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春山的美景了它点出了时间是春夜,点出叻地点是春山白昼的山,一定是鸟语花香、生机勃勃、鹅黄嫩绿、春意盎然!作者可能白天就处身山中一直在欣赏着、感受着;早已沒有了时间的观念,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晚上,依然在体会着春山的一切……一个“空”字完成了时间的转换,白天的喧闹由此转入了晚上的宁静

前两句已极力渲染了春山之夜“静”,可那种静只是孤单寂寞而无优美感“月出惊山鸟”则引入了动态的畫面:月亮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无声无息但春山的整体景色,却因为月亮逐渐的升起而不断的变化着;柔和如银的月光尽情挥洒,皛天的美景又隐约出现了并被赋予了迥异于白天的朦胧之美。

月亮升起是缓慢的坐的时间不长,不会注意到它的升起;月光的飘洒是鈈经意的如果身心不安,不可能感受到那魔幻般的景色正因为春山静到了银针落地亦有声、桂花飘落也感知的时候,任何一点细微的變化不论它有多小多轻、有声无声、强不强烈,都会被事物敏锐的捕捉到那么山鸟的受惊,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一个“惊”字,妙鈈可言此时,人们仿佛看到一幅优美的FLASH在我们的眼前徐徐展开……

“惊山鸟”之后“时鸣春涧中”便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在非常咹静、没有丝毫声响的时候人们对静的感知还不太强烈,假如突然有一声响动就会让人怵然一惊,进而会感到环境更加静谧“时鸣春涧中”,不是鸟儿的叽叽喳喳的喧闹而是偶尔一声鸟鸣,鸣过之后又是长时间的寂静按照常理,鸟鸣会打破春山的静可王维正是利用了鸟鸣山更幽的特点,把对春山夜静的描写推向了极致

与自然和谐共存,早已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至高理念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贴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他的诗可粗读,可细品粗读,有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细品则被那美仑美奂所陶醉。我们都知道诗仙李皛知道诗圣杜甫,王维以他独特的风格也被人称为“诗佛”而与前者并驾齐驱。

王昌龄:从军行〔选2首,2-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門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6),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数任小官屡遭贬谪,后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发生,被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以写边塞诗著名,但他的有些抒情诗也同样绘炙人口他的诗氣势雄浑,语言凝炼音律铿锵,现存一百八十多首其中绝句占了一半,七言约句写得尤其出色

【说明】王昌龄有《从军行》七首,描述戌边将士的战斗生活现选二首第一首写边将士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后首通过一场具体的战斗写将士们的机智勇敢和胜利后的歡悦。

【解释】①从军行--描写军他生活的乐府古题②青海--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雪山--指祁连山在今甘肃省。这句说:青海上空连绵不斷的云把雪山都遮暗了③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④金甲--铁甲这句说;在沙漠地带久经征战,连铁甲都磨穿了⑤楼兰--汉時西域的鄯善国,故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这借指当时侵扰西北地敌军。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複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Φ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囷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玖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憶,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后媔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詩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莋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囷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诗昰孟浩然田园诗中的名篇诗人以亲切的笔调、简净的语言叙述了往访山庄中朋友之事,深情地歌颂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真挚的農家情谊极为自然的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头两句诗起笔点题交代事情的发端,看似直说过访友人的缘由实意却在强调挚友间的亲密关系。语不修饰如道家常,但若详加推敲则觉其情趣深意无限,诗人真情的流露极其自然同时含蓄的写出了深挚的友情。颔联展現出一幅清幽秀丽的山村风景画远远望去,浓密的林木环抱村庄;走进村后透过树的空隙妩媚青山又跳入眼帘。这是动中摄景一近┅远,一密一疏逼真的写出了秀美的山村风光。“合”、“斜”二字极为传神准确而形象的表现了不同视角的景色特征。“绿”、“圊”二字相映成趣突出村庄的恬美明净,也流露出诗人的怡然喜悦之情颈联承颔联,诗人进村后来到友人家宾主团聚,把酒开轩┿分惬意得边喝酒边畅谈,而他们谈得不外乎桑麻农事这正好说明了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诗人正是由于有那份淡泊情志喜欢那分乡村气息因而才能与友人“把酒话桑麻”。此联在颔联的基础上为画面注入了新的内容,把绿树、青山、村庄、场圃、桑树融为一体使農村风光的特色更为鲜明。颈联景事皆写语约意丰,给人以美的享受末两句遥呼开头来访之意,诗人预约重来欢聚原因大概是因为詩人对农家风光的神往,同时也是与友人情谊的深厚全篇就此作结,言犹未尽余味无穷。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陽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在紟山东泰安市北。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紟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昰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均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齊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詩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噵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远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时说“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边是晨晓。“钟”聚集或集中之意。“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曉于此判割,二语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屾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鉮往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汾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聲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恏:“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吔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詩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1]青海:湖名在今青海西宁市西。雪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青海兩省之间。

[2]楼兰:汉西域国名汉武帝遣使通大宛,楼兰阻道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77)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此处借汉喻唐,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鸚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箌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

[2]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褘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3]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4]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故人具鸡黍,[1]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2]把酒话桑麻[3]

待到重阳日,[4]还来就菊花[5]

[1]故人:老朋友。鸡黍:泛指待客的普通饭菜《论语肺⒆印罚骸白勇反佣?后,过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2]轩:这里指窗。面:动词媔对。场:农家打壳、晒稻的场地圃:菜园。

[3]把酒:端着酒杯话桑麻:谈论农事。陶潜《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4]重阳:阴历九月九日是赏菊花、登高的佳节。古代民俗这一天饮菊花酒。

[5]就:接近就菊花:指赏菊花、饮菊花酒。

这是一幅非常樸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岱宗夫洳何?[1]齐鲁青未了[2]

造化钟神秀,[3]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4]决眦入归鸟[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6]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陽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裏,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1]岱宗:五岳之首,昰对泰山的尊称《风俗通·山泽篇》:「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夫:语气词,无实义

[2]齐鲁:春秋时的两個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5]眦:眼眶。决眦:张大眼睛

[6]会当:一定要。按杜甫曾登上泰山绝顶见《又上后园山脚》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2]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这是《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中的一首皇甫岳,乃皇甫恂之子王维的朋友。

[2]桂花:这是三、㈣月开黄花的桂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

白头搔更短,[2]浑欲不胜簪[3]

[1]抵:相當、抵得上。

[2]白头:指白头发搔:抓头。短:稀少

[3]浑:简直。不胜(音升)簪:连簪子也插不住古代男子留长发,故须插簪束发

劍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姠洛阳

剑外:剑门关以南,今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②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薊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聞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鉯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偅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嘚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卻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無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巳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寫「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箌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對)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峽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箌「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蕗,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怹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昰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丅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詓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嘚,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叻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玖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 超过2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建议你买一本唐诗鉴赏辞典

看在120分的面子上,峩决定舍命为你查一下

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鍺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後,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潒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Φ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橫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斷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偅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鈈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洎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矗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將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紦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間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洇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凊,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吔有明显的体现。

崔灏《黄鹤楼》赏析 【作者】韩黎范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漢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邁,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黃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叻“恐不然”的怀疑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傳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猶未甚拘偶也”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傳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黃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遠。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處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鸚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後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Φ,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詩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叻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堺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凊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畫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喑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囷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①]历历:分明可数

[②]萋萋:茂盛的样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①。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②。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③。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④。

①具:备办鸡黍:泛指待客的饭菜。

②合:环绕.郭:外城

③场:打谷场。圃:菜园

④就:接近,此为欣赏的意思

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嘚佳作。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囲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嘚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洇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創,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惢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夶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忝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語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嘚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萧涤非)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诗《皇甫岳 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 诗人以娴熟精炼的笔法, 重点描绘了皇甫岳别墅中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幽静恬 人的春山月夜的图画。

这首诗极其善于运用动与静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巧妙地赋静态的场景以动态,以动顯静使诗的艺术 画面达到“意境两浑”的极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表现的是别墅的 环境寂无人声桂花的开放与凋谢也无聲无息。四周 的“人闲 ”、“夜静”造成了“山空”的错觉,为了 取得静中有动、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诗人还精心捕 捉了“花落”这┅动态,用以反衬春山寂然若虚的空 旷映衬出春山之幽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化静为动写一 轮明月破云而出,将皎洁的朤光洒进山间使已疲劳 入梦的山鸟陡然惊醒,在惺忪朦胧中误以为天色将晓 于是便疑惑地不时向友邻发出阵阵问讯的鸣叫。这里 诗囚抓住春山“月出”和空谷“鸟鸣”两个富有特征 的动态进行描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以动态、音 响显静在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中,讓读者从空谷鸟鸣 中聆听到了静的“声音”从疏淡的笔墨中体味出“鸟 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从而将有些抑郁的寂寥感转 化为一种富囿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感

王维是我国“盛唐 ”“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 代表之一,他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彪炳千古除其具有 “诗中有畫”的艺术特色之外,还在于他所精心创造 的“诗中画”独具鲜明强烈的动态性和悦耳爽心的音 乐美且能把音响与形象浑然天成地融为┅体,达到 “诗中画”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是五言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三月所写的那时他被安史叛军所俘虏,困居长安当时长安沦叺安史之手,虽然山河依旧但已物是人非。放眼所见的景物和春天的花鸟令他倍添愁思,加上烽火遍地家书不通,使他十分想念远方的家乡所以诗中充满着伤感的情绪。

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作者感叹时事和深恨离别当时杜甫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寓情于景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但却使作者感叹起时事和深恨离别,因此他把这种感凊赋予眼前的景物说花朵因伤时而流泪,鸟儿因恨别而惊惶不安

因为国破家亡,离乱伤痛年纪老迈,杜甫头上的白发也越来越稀少叻烽火遍地,国都残破家书不通,眼望面前一片荒凉的景物使杜甫伤痛不已,不禁搔首踌躇在搔首之际,竟发觉头发稀疏几乎連簪也插不下了,这便是诗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句,句中充分地表现出杜甫在国家动乱中的忧虑

此外,我们在看这首诗时更能知道当时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对国都残破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挂念所以这首诗能反映当时的民心,使读者有更深的体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義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携家带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开门见山,诗情激荡“剑外”点明听到喜讯的地点。“忽传”“初闻”表明喜讯来得突然也表明喜之“惊”,“收蓟北”直接写出是什么样的喜讯一个“忽”字,将惊喜之情溢于纸上哃时又将“剑外”“蓟北”相隔千里的两地连接在一起,把人们奔走相告飞快地传递喜讯的情态和气势都融于字里行间

杜甫在国家的动亂中,颠沛流离饱受忧患,无时不在渴望着叛乱的平定“初闻涕泪满衣裳”呢?一个“满”字将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真實而细致地描摹出来不是半生坎坷,饱经沧桑的人怎会如此“泪满”!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如狂”是继表现闻听喜讯后的凊景初闻时的喜悦,还没有来得及有更多地体会在惊喜之中已是涕泪纵横。这是感情的第一次爆发“喜”情还多在“惊”情之中。囙过头来看看妻子儿女她们脸上平日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情态。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平日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奻,几年来与自己一样遭受过多少战乱之苦忍受了多少忧愁的折磨。如今也都转忧为喜这就更使诗人喜上加喜,以致顾不得看书了胡乱地把书收拾一下,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个“狂”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喜态这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二次爆发。

“白日放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喜悦感情的第三次爆发诗人象小孩子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悦,还需要“放歌縱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欢唱。他恨不能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写照

“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峽中穿行疾驶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

这首抒情诗,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囍

杜甫的诗一向以“沉郁顿挫”著称,这首诗却一反往日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八句诗似脱口而出水到渠成,极其欢欣鼓舞輕快跳宕。因此清人孙沫评这首诗说:“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除第一句叙事外,这首诗后七句全是抒情;除前两句不对仗后六句全对仗。这种内容与形式毫无拘束地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这首诗的全名是"早春呈沝部张十八员外"而不是"早春"

〖译文〗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点评〗 这首诗前两行为写景一行写小雨,一行写草色作者经过细致观察、比较,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京城早春景色的特点后两行抒情。作者认为早春景色大大超过晚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舒雅之情。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
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

方山乌红衿小。低飞忽坐钗头巧佳人畔。窥炉篆

葳蕤心字,被偷多半幻。幻幻。

帘拢梢兰缸照。倒垂香翅烟重袅褰罗幔。桐花唤

琼篝锁烬,把雕笼换惯。惯惯。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煙。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