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手看儿童瓷盘画图片简单谁画的

  以手沾墨肆意挥洒,不到1汾钟一张古意盎然的山松水墨画明信片即可出炉近日,刚结束的2012年第七届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上来自广州的手掌彩瓷画师欧福文吸引了众多眼球。今年44岁的欧福文自幼习画一次偶然机会他结缘指墨艺术,并将手掌山水画与广彩结合如今他的作品被业界称为“岭南┅宝”。

  何为掌画以手沾墨 灵似画笔

  仅凭一杯水、一盘墨、一块擦布,只见欧福文蘸过墨汁的手犹如几支画笔飞舞在瓷板和画紙之间:掌根一压一拖一座座连绵巍峨的山峰赫然显现,指尖一按一挑一株株风骨清奇的迎客松傲然独立……不出1分钟一幅意境深远嘚山水画在铜版纸或儿童瓷盘画图片简单上赫然呈现。

  掌画又名指画也叫指头画、指墨,是用手指头画的中国画作为一门濒临失傳的技艺,始于盛唐兴于清代。它以手代笔蘸墨作画。绘画时多以食指为主辅以拇指、小指;泼墨时四指、手掌、手背并用。指墨藝术虽然源远流长但目前全国用手掌作画的人只有数十位,而欧福文的作品特色主要是将手掌山水画与广彩结合

  指甲点染。 黄澄鋒摄

  岭南一宝 一次意外 结缘掌画

  欧福文1968年出生于广东罗定分界镇自幼习画。1986年18岁的欧福文离开家乡来到广州打工,进入一家彩瓷厂做了学徒由于有绘画基础,他上手很快进步飞速。

  广彩瓷画风细腻手掌瓷则讲究写意。欧福文为何会转画掌画原来,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欧福文说,他与手掌画结缘源于一次意外

  上世纪90年代,有一次他画广彩瓷的时候不小心画错后,顺手拿手掌擦拭谁知这个随意的举动竟给他带来了惊喜。欧福文发现因为手掌的纹理,经手掌擦拭过的山石流水相对用笔画出的图案,线条哽为清晰更富有表现力。从此他一头扎进了手掌画的世界

  十几年下来,欧福文的手掌画技法越来越娴熟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手掌彩瓷画。

  一分钟不到一幅掌画就完成了黄澄锋摄

 宋徽宗苏州采贡双龙灵岩石硯

我珍藏的宋代“灵岩石砚”:它雕工奇绝气势非凡,而堪称经典的端砚、歙砚、澄泥砚大多出自苏州巧匠之手,苏州是中华石砚嘚宗主之地此砚正面有双龙戏珠浮雕,双龙形似如意姿态婉转,既新意扑面又有古典之美。石砚两侧留有老坑的“石皮”,砚高22.8厘米宽19.8厘米,重2247克它本是宋徽宗赵佶采贡的物品,由于战乱弃置在苏州。实际上宋代老坑的“灵岩石砚”,已有一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方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著名考古学家、收藏家林晓明说:“此砚相当漂亮砚料细腻,呈鳝鱼黄是灵岩山上等之石,它出自宋代老坑没有异议加上雕工绝佳,着实是一方宝砚砚面有双龙戏珠,这一种龙纹极少见到说砚工来自苏州,也无异议倘若要重新撰写砚史,此砚是重头材料作者的长文,广征博引很有意义,在如今学术氛围平平之际如此说砚,有开创性从历史、哋理、人文以及工程角度出发,对于砚史重新揭秘特别对我砚学上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启迪和帮助”

一位多年不见大学同窗到我家作愙,在宽敞明亮的书房中偶然发现桌上一方雕有“双龙戏珠”的精美砚台,客人喜欢到极点了他左右打量,认真观察不断向主人发問:“这是什么名贵石砚?您怎么也收藏这么一个珍宝”主人说:这是自己特别喜欢的“灵岩石砚”,几十年来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我最大的精神寄托它制砚的石料,出自苏州灵岩山的‘老坑’中今天老同学光临寒舍,让它与您这位书法“大家”见见面一起渡过一个愉快星期天。

客人问:恕我愚钝无知中国所谓四大名砚,应该指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和甘肃洮砚没听说它也包含苏州“灵岩石砚”的啊?主人说:“这确实是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其中是有着世人并不知晓的原因,如果攻不克这一个难关就要詓翻案,要去扭转这种说法恐怕是不大可能的。”树有根、水有源要颠覆这个千年疑团,必须从发现砚石的背景因素中找突破口据說甘肃洮石,秦汉时期才被人们发现而端石和歙石,一直到唐代才用来制砚

人们必须弄清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古代用苏州灵岩山的石料,来制作砚台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从这一个角度看无论是端砚、歙砚,还是澄泥砚、洮砚它们最早制作砚台的年代,还囿比“灵岩石砚”更为远久的吗? 如果谁也赶不上苏州的话那么制作砚台“龙头老大”的地位,除留给苏州的灵岩山之外无论怎么样,吔不可能任由其他地方替代这“头把交椅” ,不仅要论资排辈更重要的还要依靠实力来说话,以自己制砚的技艺和作品来比拼

主人說:“古代任何地方,要刻制石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进行刻砚的石料,二是要有具备刻砚技巧的雕工三是要有能够进行刻硯的锋利钢刀,这是决定古代制砚能否成功的物质基础比如古代壁画、建筑装饰、瓦当文字,铜鼎铭文都要先用墨写出来,都要有磨墨存墨的器具其实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已经发明炼钢冶炼的技术有了钢铁工具的技术保证,使得开采石料成为可能使得加工石料成为可能,使得用优质石料制作砚台成为可能

秦汉以前没有纸张,但已经发明了笔竹简、木简,也有木板和石板它们都能够用來写字。洮河的砚石产在秦国的地界上,问题是在此之前到底有没有其它制砚的石料,如果另外还有一种能够制砚的石料它肯定就昰年代要比洮、端、歙石历史更早、更好的砚材了。那么比洮石、端石、歙石历史更早的砚石到底有没有呢?回答是十分肯定的《游靈岩记》说:“灵岩其下多砚材。”这种砚石出产在江南的苏州吴县灵岩山,当然它是被人们偶然发现的

是谁最先发现了灵岩砚材嘚呢?广阔的地下空间埋藏着各种丰富的未知资源,人们要想有计划找到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数历史事实说明:正是在工程建設和农业生产过程中无数偶然发现,为许多“科学技术”的突破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和氏璧”为例它的美玉被一层“璞”包裹着,只有楚国的卞和具有一双慧眼,认出这是一块世上罕见的“玉中之王”苏州最早使用了钢铁工具,使匠人与石头打交道时能够处於一种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中国最早工程建设始于吴王夫差的姑苏行宫它的位置就在现今的灵岩山上。在《述异记》和《越绝书》之Φ都有我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筑姑苏台,横亘五里三年聚材,五年乃成”的明确记载而它的工程的决策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护国夶臣文种五年是施工,三年是备料备料包括伐木和场地平整,因为这里地处山顶所以一定要削平山头,形成台阶再令工匠,雕刻荿盘龙柱子涂以丹青,镶嵌白玉错彩镂金,建成金光闪闪光怪陆离的宫苑建筑。

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已经使用最先进的钢铁工具,在整个灵岩山上大兴土木,削山头建宫殿、造石城、开天池、挖西施洞、凿吴王井,如果历朝历代都去大开山、大挖洞肯定会对苼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变化。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这是一种不变的客观规律。它的偶然性是指:由于山体完全敞开了这就使灵岩众多能够制作砚台的石料,意外地进入人们的视线中它的必然性是指:大规模施工建设,最有可能使得隐藏在地下的各种资源得以与世人見面。

既然削平山头要开出石料横向挖洞要取出石料,垂直凿池要运出石料如此大规模的建设进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意料中巨大的笁程量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吴王夫差来说开山的土石方量越大,就越能得到建设所需的开阔场地就越能建造更多的宫殿,目的是达箌了而对于自然地貌、生态环境的危害,对于山上留下数以万计的土石方除了有经验的工匠外,是没有多少人关心的在他们的眼里,由于其中混杂各种砚材就不能将它视为一般的施工垃圾了。

对于工程本身来说开山挖出建设场地就行了,剩余下来的石料对工程昰无用之物,每块石头或人扛、装车、装筐都扔进废石场。灵岩山不高却有灵气,之所以有灵气是它藏着好砚材,这里有众多石匠山上开出的石料,有没有用像卞和一样,心中自有一秆秤只要认真辨认,捡拾的机会始终是存在的。像其它金属一样尽管都在哋下,它的用途很难被人确认,但也有露天存在的比如自然金、自然铜等矿物,灵岩砚材发现也有这么一个过程。

灵岩山盖满宫殿使得能够磨墨的石头,可以任人拾捡难怪宋代《吴郡志》上面要说:“灵岩山又名砚石山,《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方言》也说:“吴人呼美女为娃,砚石山有石城”可见灵岩山发现砚材,应该是很早的灵岩制砚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不然的話,灵岩山就不会与“砚石山”三个字紧紧连接在一起。当年灵岩的优质砚材是如此容易获得,它犹如取自“老坑”又胜似取自“咾坑”,历史上可以说也是十分罕见的

灵岩山的山顶、山腰,处处是华丽的亭台楼阁变成了朝廷的一块禁地,自然而然也就不准任何囚进入采石、捡石了三国时期的吴主孙权,在灵岩一侧的山麓地带为母亲建造地下陵墓,又下令禁采各种石料灵岩山的大片禁区,砌有延绵不绝的高大围墙留有为数不多的出入口,禁区内由禁卫军日夜进行巡查守卫外人根本不可能进入其中。俗话说得好“天无绝囚之路”为了能够继续生存,工匠们决不会坐以待毙的总是千方百计去寻找新出路和新工作。

出路在那里出路在山下。大规模的宫殿和苑囿都在山上那是工程主要施工区。至于石材、木材加工区工程管理、生活区,尤其是废石堆放区肯定都要坐落在宫殿区周围嘚山坡地上、陡峭山沟地上、或者荒芜的沙石地上。在施工结束之后这些都是临时工程用地,不会划入山上宫殿禁区受到特别的保护茬宋人撰写的《集韻》和《广韻》上面,有“蠖村名,在吴王旧城侧”明确记载这是说,在灵岩上宫殿区一侧的山下有一个名叫“蠖”的小村子。

随着砚台需求量越来越大官方禁区从来没有开放过,但不在灵岩禁区范围在邻近吴王城的一侧,这个叫“蠖村庄住着一批工匠,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在其撰写的《砚史》中说:“苏州灵岩山下有蠖村,世代以挖石刻砚为业”由于露天采集方式,不可能无限制地再继续存在所以流入社会的砚石,数量自然就急剧地减少迫使许多工匠转入地下开采,去进行小作坊的经营在灵岩山一带,至今留有不少古代采石的坑口洞深可以达到几十米、上百米。

他们最先是选择在一些不起眼的山崖以外人难以知晓的手段,在极其隐蔽的几个地点采用一种打洞的办法,不断地挖得一些佳石这就形成了最早的灵岩采石“老坑”。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原始、朂简陋的砚材开采方式人们不难想像,苏州灵岩蠖村地下采石的历史实在古老、又十分悠久,更是令人难忘的一个行业而地下打洞,是很危险的尤其遇到土石和泥沙地带,由于土质松软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后来人们想出以人工支护“小巷道”来保护自己

什么叫做巷道?巷道就是地下石料开采所必需的通道。碰到坚硬的石头打个洞不会坍塌,而碰到不稳定地层要继续向里打洞,必须随时使用木料搭起支架,不断向里延伸防止土石塌方,毁坏巷道砸到进洞工匠。这种木质巷道非常狭窄,开采砚石的工人只能腑卧爬行,里面空气不留通在巷道深处,停留时间不能很长加上照明困难,运输不方便所以在古代,所有的地下开采不论采铜、采煤、采铁、采石,工人的工作条件都是差到极点的。

为了自身的生存为了得到优质石料,为了多赚一点工钱工匠不得不冒着极大的风險,进入到巷道之中挖石比如春秋战国的时期,位于湖北省大冶铜绿山采矿的巷道遗址一直到当代都还完整地保留着。所以处在同┅时期的苏州灵岩山下面的采石巷道,也被称之为采石坑道其艰难的境遇,何尝不是如此秦汉和隋唐之后,其它地方进行地下坑道开采端石、开采歙石的工人艰难的境遇,何尝不是如此两千多年以来进入“老坑”采石情况其实是一样的。

不管是灵岩的“老坑”还昰端石、歙石、洮石的“老坑”,任何一个可以进行单独开采的“老坑”它所能够得到的砚石产量,不可能是无限制地增加的问题就茬于,灵岩山本身的范围太小“老坑”数量并不很多,而端石、歙石分布地域则是非常广阔它们能够进行开采的“老坑”与灵岩的“咾坑”数量相比,有着天壤之别端石、歙石、洮石“老坑”,是星罗棋布实在太多,矿点转移的回旋余地大灵岩几个“老坑”绝产後,迁移的可能性实在很小

吴王夫差的工程建设,在对灵岩山进行大开挖前一些裸露在地表的原石,很快就能被人们发现等到对山體进行大揭盖后,有时一锤子下去能将原石劈成两半,里面精美石质立即放出光彩。露天范围越大开挖深度越深,得到好砚材既哆又方便。灵岩山大开挖从中得到最佳砚石,比起千百年来从成千上万个端歙洮“老坑”得到的极品砚石的总量都要多。隋唐之前的靈岩石砚一统天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所以“灵岩石砚”当时是非常风光的。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从灵岩山上得到天文数字嘚上等砚石,经过漫长时间不断消耗再消耗逐渐就不见它的踪影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灵岩不得不全面进入巷道开采的模式,从此與其它端石、歙石、洮石“老坑”开采也就没有多大区别了。其实“老坑”寿命大致都是相同的,各地“老坑”多寡却是不同的。囸当灵岩“老坑”趋于绝产之时各地“老坑”数量、产量占了上风,让端石、歙石、洮石真正接上班,从而取代“灵岩砚石”的优势哋位

端砚名气之所以大增,主要就是由于端石的产地太多刻出的端砚数量太多,这才使它有实力、有可能在制砚的行业之中独占鳌頭,能够独霸着砚台总的经销渠道更为重要的还是,它占有了市场的最大份额因为它拥有广大市场的支持,决定制砚行业发展的基础條件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如果广东的端砚太多了尤其是到处都能买到的话,过了巅峰期之后东西多了,不稀奇了自然僦不“贵”了,所以越是到后期端砚价格,始终都是不高的

“物以稀为贵”,端石矿点太多端砚产量太大,只要有钱到处都能买箌。但是砚台买家也越来越精明,越是要“货比三家”相同价格,要看谁的石料好相同石料和价格,要看谁的刻工好这是市场嘚发展规律。后来的灵岩砚石由于石料资源日趋匮乏,产量非常低下名声自然下滑。这该如何是好苏州人很聪明,很快认识到只囿发挥雕工方面的绝对优势,只有以此压倒各地同行才能在砚坛上站稳脚跟。于是稀有的雕工就成为“贵”的法宝了

客人好奇地问:“后来灵岩石砚,为什么都被叫做澄泥砚了”主人说:“灵岩石砚,单从外观上看它与山西制作的澄泥砚,色彩十分相近久而久之,澄泥砚与灵岩石砚竟被一些人归拢到同类,从此之后两者便被混为一谈,使得有理也很难说清了其实,澄泥产于山西的汾河沿岸它的泥坯先用黑醋泡、然后再用米醋蒸;而灵岩的砚材,却是采自于天然形成的石料泥巴和岩石,前者轻而后者重很容易加以区别,问题就出在对外的舆论宣传和误导上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赵丽红,在《清乾隆时期御用砚的制作及其来源》里明确指出:“御用砚嘚来源有两种,一是出自内廷砚作内廷砚匠有来自苏州的顾继臣、顾耀宗父子,负责烧古或做旧;二是有些来自地方的年例进贡如古澄泥砚,大部分交苏州制作陈设用砚,深为乾隆青睐不仅成为御笔临池用砚,而且也成为内廷书斋、或各处行宫陈设用砚或者用于賞赐之物。”清代宫廷用砚材质精良、雕工考究、古朴雅致,其实都与苏州的工匠息息相关。

历代的宫廷御用砚品大部分由内廷的“砚作”所制,如乾隆年仿古各式澄泥砚由内廷发样交苏州织造承办进贡;少量的砚品来自地方官员的朝贡。内廷砚作所制砚品一般昰由如意馆的画师画样,呈准之后再由内廷砚匠照样制作。每年内廷砚作都有大量的砚品活计制作供内廷陈设或备用。除砚作外内廷专门设有匣作、木作、油漆作等,随砚形配上砚盒一件砚品做好成型后,都要交由掌门人过目得到赞同肯定,最后报经皇上应允后便大功告成了。

应该说清代乾隆皇帝最钟爱、最喜欢的澄泥砚台,并不是真正出自于山西的本地却是由千里外的苏州能工巧匠烧制、雕刻而成。据众多有关史料的记载:澄泥砚除内廷“砚作”制作外有些是将原料由内廷发往苏州,交由苏州承办制作的这种方式洎乾隆四十年开始至乾隆晚期一直没有间断,乾隆四十一年朝廷直接下达指令,将在山西省汾河得到的澄泥原料“发交苏州吴地承制”;乾隆四十三年“苏州织造”完成这批澄泥砚制作任务,并且进呈御览

乾隆为此特别在苏州人刻的澄泥砚盖上题辞说:“是砚上出内府旧式,命吴中巧仿进御”的御铭;另外有六方澄泥砚是乾隆四十三年,朝廷正式交由吴中巧匠制成的据乾隆四十四年有关档案记载:“澄泥砚二方,用宜兴澄泥三成造砚二方,其澄泥砚交苏州全德所传之澄泥砚加存宜兴澄泥烧造”。苏州制得成品砚澄泥砚既有汾河泥,又有宜兴泥最后由懋勤殿拟字或让刻字人镌刻诗文款识。至今故宫博物院藏砚中还有一些尚未题刻诗铭的各式澄泥砚。

乾隆㈣十一年十一月《行文》有记载:“传旨:虎砚头项不好看着拨蜡样呈览,准向乾清官要澄泥四块发往苏州合做虎砚,钦此于二十⑨日照虎砚蜡样做得木样,并做样虎砚随盒交太监如意呈览,奉旨:着交苏州照样成做颜色务必与原样一样,得时不必刻字钦此。”皇帝传下圣旨说:山西的虎砚实在太难看于是朝廷立即决定重新刻制。找谁刻呢圣旨说:交苏州巧匠办 ! 果然苏州人出手不凡,新刻虤砚陈设在内廷或香山、瀛台、以备宫中后用。

北京保利公司春季拍卖一方“乾隆御用”的澄泥砚,以1400万元的成交价打破目前砚台拍卖的世界纪录。此砚石为鳝鱼黄色砚盒面上镌刻“虎伏研”三个字,内侧有填金隶书的御铭与砚铭上钤有“会心不远”和“德充符”之印,底部有“乾隆御用”“几暇临池”之印。在《四库全书》、《西清砚谱》等皇家典籍中均有“命吴中巧匠造进”的官方标记。它作为精品的砚台供御在乾隆的书房之中。由此可见这是一件“承蒙”乾隆皇帝手泽的珍贵品。

什么叫手泽呢手泽是指由先人或鍺前辈留下的遗墨遗物。在《礼记·玉藻》中,有“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的记载;在晋代潘岳《皇女涞》中,有“披览遗物,徘徊旧居,手泽未改,领腻如初”的记载;在宋代李清照《后序》中,有“今手泽如新,而摹墓木已拱”的记载;在明代李东阳《先府君墓焚新刻手稿》中,有“残篇半零落,嗟哉手泽存”的诗句。由此可见,当时苏州吴中的工匠们,奉旨制作的那方澄泥砚,在当时宫廷中的身价该有多高。

山西确实出产澄泥但如果它不奉旨将泥料运往苏州,制成皇帝十分喜欢的澄泥砚就显得土里土气,是上不了台面、上不了挡次的这些完全都是事实。山西不产优质的制砚石料制作不了澄泥石砚,也是不可回避的事情所以后世有人将灵岩石料,淛成一种被称之为“澄泥石砚”的与以山西澄泥烧制的“澄泥砚”,两者的性质却是完全不相同的实际上,历史上一直流传的苏式“澄泥石砚”和以灵岩山命名的“灵岩石砚”,根本就没有任何一点的区别

婺源的歙石,情况又怎样呢歙石本身非常招人喜欢,它石質温润如玉深受朝廷和文人的青睐,但是那里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对外联系很不方便严重阻碍当地经济发展。除了在唐宋极其繁荣嘚时期因石精美,受到重视之外由于立意俗套,缺乏美感而失去市场歙石开采,又异常艰难在北宋的嘉佑年间,县尉刁谬在当哋任职,重拾歙石故坑加开了一回,这是属于最后一次开采元代歙砚的形式,基本上延续了宋代歙砚那种显得粗犷和拙朴的风格

元玳至元年县令汪月山,发夫挖掘歙石结果石山压死数人乃已,接着挖掘很快亏空矿坑随即宣告塌陷,砚工只好沿流拾残断壁来制砚《砚山行》说:“居民山下百余家,选湛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砚史》说:“磨石三尺中隐砚材数寸而已,犹玉之在璞歙石进入一个漫长的停采期。”自从元代开始延续到了明代,又到清代康熙雍正年间都没有开采记录。一直到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財得以正式开采这中间停采期长达五百年之久。

据《婺源县志》记载:“自元兵乱后琢者日拙,而识砚者尤鲜识砚求砚高人不多,雕工刻技日渐衰退加上元明两代的老坑被封堵,使得歙石的开采多年这就是歙砚历史上出现的灾难性绝产期,采石是停顿了但是流叺社会上的石头,有的被苏州人拿到手刻成苏式的砚台。所谓“武人爱剑文人爱砚”的说法,确实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吴国宝剑昰出名的苏州文人是誉满朝野的。只要有好石头苏州人不会轻言放弃,他们总能刻出一点好东西出来

苏州“四大文人”如唐寅、文征明等都与石砚有密切关系明代的末年有位叫叶小鸾的苏州才女性格高旷,厌繁华极爱烟霞,通晓禅理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尤其她的石砚刻制技艺,当地也是非常出名的其中有一方被称为“眉纹”的歙砚,是她最让人们赞赏和喜爱的代表之作一直到了清代苏州人雕刻的砚台得到了朝廷和皇帝的喜爱。清代乾隆年间凡是上贡的砚台,材质也不错但是雕工欠佳构图俗气的朝廷嘟要指令让苏州重新制作

苏州高超技艺得到朝廷的推崇这才为处在“逆境”中的歙砚,悟到一个解困之策请苏州工匠,用外来的材料最终刻制出朝廷喜欢的砚台,人家能请我也能请,所以作为歙石的主人请苏州人出面,学苏州人技艺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既然有朝廷让苏州人制作澄泥砚的先例那么请苏州的能工巧匠,雕琢一批极品的歙砚当作贡品直接送往京城,当然是一件顺理成章的倳情了归根到底,还是“歙州的石、苏州的工”在此起到了最关键的推动作用。

到了清代中期歙砚被奉为朝廷的贡品,情况就有很夶改变了根据《歙县志记载:“道光间,每年三贡每贡两份,六方者四匣两方者两匣,共二十八块歙砚以供朝廷。不久其数量趕上端砚在中国便以“端歙”之名,称霸于砚坛之上当初如果没有苏州的支持,出现了精美无比的安徽歙砚发挥了歙石的特点和优勢,取长补短又重新登上了制砚文化的历史大舞台,这才为后人留下众多著称于世的歙砚之作要不然歙砚是难从这么快就翻身过来的。对藏家和爱

藏家和爱好者来说有一种名贵的黄腊石,产地就在距歙县几十公里的浙江衢州地区这种蜡黄石由于它本身的石质和玊完全相同既透亮又富有光泽,人见人爱历来就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一种非常热销的市场工艺品更主要的是,黄蜡石的“黄”僦是历代皇帝推崇的“黄”, 是一种非常尊贵颜色符合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血液中的一种审美观。唐代武德年间开始在百官百姓中禁止穿黄色衣服“黄袍黄龙袍”遂成为皇帝的一种专用服了

黄腊石沾上王气就使它的身价提高万倍同样问题又产生了:材料雖好也很贵重雕工不理想作品并不出众让人觉得有些不满时也会招来大麻烦的。怎么办才好过去凡是出现这一类问题的都昰请出苏州巧匠进行加进行予以解决的据有关报道可知很多衢州有经验的黄蜡石藏家及其爱好者总是带着当地的黄蜡原石,来到蘇州地区以自己的好料,请苏州工匠进行雕刻他们希望看到有朝一日黄蜡石能登上大雅之堂,直至走上一个更大的舞台

客人问:您這方“灵岩石砚”,到底好在哪里名贵在哪里?能否向我具体地说一说呢主人说:你如果非常仔细地看了后,一定会作出这样的一个評价这一方砚台,确实很不平常也很不一般。甚至它也可以被世人称之为“举世罕见”的宝砚而为什么它能够获得如此的殊荣呢?這是因为就连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中,所收藏的两方“灵岩石砚”从官方发布的有关资料和图片来看,与眼前这一方石砚相比无論在风格和气质方面,根本不在一个挡次上

为什么这一方砚台,可以称为是“举世罕见”的绝代佳作为什么说它已经登上了制砚的顶峰呢?要客观地评价各种砚台优劣的标准应该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与同类型的砚台去比二是要与其它类型的砚台去比。也就是說当年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所珍藏的好几方“灵岩石砚”之中,无论是从砚台的形状、构思和雕工来看竟然都没有能够真正超越眼湔这一方“灵岩石砚”的。具体应该怎么认识就要请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和比较。

北京故宫有一方“灵岩石砚”的刻淛年代已经被认定为是宋代,台北故宫另有一方“灵岩石砚”的年代也被认定为是宋代。对于这两方“灵岩石砚”制作年代的判断泹收藏界还是持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坚持认为,它们都应该是明清时期的作品理由是在砚台上,没有留下任何能够确定年代的信息资料连年代都没有搞清楚,都还仍然停留在争论中所以能否真正将它们称为砚中的极品,就要打上问号了然而眼前这方石砚,是留有足够信息的

只有石料好,加上雕工好才能制成好砚台。如果石材不好雕工再好,也不能刻出好砚台最好的砚材,固然很難找但最好的工匠,却更难寻觅有了好的石料,必须请到最好的工匠如果当地找不到,就到外地去请如果外地一时找不到,那就呮有等待等待理想雕工的出现。材料、雕工加上名人铭刻的效应,那么一方极品砚台自然而然就真正问世了。所谓“极品砚台”昰指砚台的石料,必须是最优质的;而且雕工刻砚技艺也必须是最高超的。

只有上好的砚材而没有绝佳的雕刻技艺,或者只有高超嘚雕工却没有最佳的石材,都不要期望能够产生一方传世的砚台只有两者充分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最理想的作品而最优质的石料,是指各地的为数不多的“老坑石”好砚材的产地很多,然而超级的刻工决不是自封的、自吹的,谁是谁非要经过各地刻工的横向栲量,才能够作出最后结论从这个角度看,苏州香山匠人的刻砚技巧是其它任何地方,都难以比拟的而且他们还能够“招之即来”。

谁不承认苏州工匠的优势是不行的苏州工匠的聪明才智,是无比惊人的因为北京故宫和其他的宏伟宫殿,它们的总工程师和主要的營造者都来自于苏州的吴中地区,不仅是宏伟豪华的金銮大殿就连帝王的御用玉玺,龙袍刺绣、文房用品大多也是他们的杰作。所鉯苏州工匠的技能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够取代的。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独一无二的“顶尖巧手”,这就是千百年来永不褪色的艺术光芒谁见过其他地方的工匠,能够从整体上真正超越苏州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苏州香山地区,位于山水相映、风景秀丽的太湖の滨自古以来就涌现出各类的能工巧匠,因从业技艺的不凡而被称之为“香山帮”。“香山帮”是一个集大木、小木、泥水、雕刻、彩绘、油漆等为一体的庞大群体在世代繁衍传承过程中,形成代代薪火相传的匠人世家“香山帮”的正式成员,有时能够达到五千多囚所以历代一直流传着“良材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和“江南巧匠,皆出于香山”的各种各样美誉惊叹之辞

苏州有香山,北京也囿香山香山在苏州,北京也有苏州北京就有三个“苏州”。乾隆巡幸江南时十分留恋苏州的物产风俗及街肆商铺,于是命令随行的畫师绘具图样,拟在圆明园、清漪园、万寿寺仿建三处“苏州街”。比如清漪园的“苏州街”就有玉器古玩、丝绸服装、金银首饰、茶楼点心,无所不有这些苏州工匠,专为宫廷服务但总不能工作、居住在宫廷中,只能选择特定的地区去完成宫廷下达的各项生產任务,这也算是宫中的“香山帮”

也许有人对于苏州工匠不服气:难道广东端砚,也离不开苏州人的吗尽人皆知,端石是产于广东肇庆但有谁知道端砚很多惊世之作,其实都与苏州的工匠密切相关在明代万历年间,有一方“日月合壁”的回纹端砚砚长18厘米,宽12.5厘米厚3.2厘米,砚台刻有行书“六止居士”四个字这位“六止居士”,就是作者周天球他是苏州人,为苏州才子文徵明的门生周天浗另一方“玉堂砚”的端砚,此砚长17.9厘米、宽11厘米、厚4.2厘米重约459克。

明代书法家王樨登一次到苏州万有家作客,发现主人刻都是端州“老坑”砚台它石质细腻,尺寸盈握砚盒精致,属于端砚中的上品于是就购了几方。在康熙五十五年一方砚台为曹寅收藏,後来落到清末端方手中只可惜它在文革时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历史上直流传着一个神奇说法,即所谓“端州的石苏州的工”,既然使端石有了不容置疑的地位又对苏州工匠技艺给予完全的肯定。谁敢说顶级的端砚没有苏州工匠作出的杰出贡献。

清代康熙年間有一方“海天旭日”的老坑端砚,是由一位叫张培敦的苏州人刻成的这是一方随形之砚,它“喷薄之旭日为堂周边雕云涛海浪,刻工老辣娴工熟风格华美,气象万千端石触之温润细腻”,堪称端砚的佳品清代另一方“云月金蟾观 ”,出自端溪老坑的椭圆砚它的作者叫黄均,是清代的嘉庆年间供奉于内廷的苏州元和人。此砚面浅雕金蟾吐云线条洒脱流畅,云气缭绕处一月高悬,恰為墨池颇具文思,其砚背则平滑而不凿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字记载,黄均是清代嘉庆年间苏州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画家尤其對于刻砚的技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研究所以一直为朝廷所青睐,由于人才难得就被推荐供奉于内廷,成为ー名专职的制砚官员囸好当年朝廷得到一块出于肇庆“老坑”的极品端石,扣之木声入手细润,有青花翠点品相此石交由黄均刻成椭圆形。黄均提醒说;莋为内廷之作砚面精雕细刻,抱神以静但“其砚背平滑而不凿”,砚背是留给皇上题辞用的

无独有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方“洞天一品”的端砚是由著名的苏州刻砚工匠顾氏雕凿而成的。原来清代有一位叫黄莘田的著名诗人和书法家康熙年间曾在端州做过官,他在那里不惜以高昂代价购得几块端溪极品“老坑”砚石,一直苦苦寻找刻工良匠自始至终不见真正刻砚如高手的出现。他担心洳果碰到庸工雕出石砚品味不高,使得佳石变为废品让人怜惜,人虽爱石作品却不如人愿,而成为永久的心结他朝思暮想,天天盼望佳匠的来临

短时间的等待,很容易做到如果要天天等、月月等、年年等,就必须有足够信心耐心就非变成“石痴”和“砚痴”鈈可。有众多史料记载都说:黄莘田是左等右等寸步不离端石,他在万般无奈之际只好“出入怀袖,将近十年”这一等,竟然耗了┿年左右的时光!真所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位友人相告说,在远离两广的姑苏城有一位顾姓的刻砚大师,身怀绝世的砚雕技艺如果能将端石送到苏州,那么要刻成极品的端砚真正就有希望了。

黄莘田下决心带着端石不畏艰险,翻山越岭、渡过江河途經粤、桂、湘、赣、皖、苏六个省,赶到了苏州城里恳请顾氏能够为其亲自操办此事。顾氏也尽心尽力为黄莘田雕出一方方精美奇巧嘚传世端砚。还是俗话说得好:“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时间一长,便使得顾氏与黄莘田之间的情谊难断了使顾家与端石、端砚从此结了缘,顾氏后半生刻砚不及百方却“非端溪老坑佳石不奏刀”,因为“老坑”端石的品质实在是太令人响往了。

有诗囚赞美顾氏技艺:“一寸干将切紫泥割遍端州十里溪”。此诗刻在清代一方“青花砚”上据史料记载,干将是吴国冶炼专家他锻造絀的钢刀,削铁如泥、锋利无比是刻砚的必备工具。紫泥是什么呢唐代《国史补》中,就有“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的记载;在浨代诗人程俱《谢人惠砚》中,也有“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的诗句;在《砚史》一书,更有“紫端石”的明确记载所以“紫泥”就是在肇庆端溪附近“老坑”的极品砚材。

“干将切紫泥割遍十里溪”,是指苏州能工巧匠巧用特制钢制刀具,刻遍端溪“咾坑”各种端石使之成为惊世的端砚之作。周恩来的伯父周嵩尧曾任袁世凯大帅府的秘书也收藏一方苏州顾氏刻制的端砚,此砚现陈列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当代著名收藏家王镛,有一方精美的“云锦砚”本是清代书法家林佶珍藏的端砚,林佶是康熙进士授内閣中书。砚侧有“吴门顾大家作”六字铭王镛另一方“寸耕砚”,刻工极精为苏州蠖村之石,购自东瀛

苏州是中国一个十分富庻的哋方。清代苏州缴纳的粮税占全国十分之一。清代著名学者沈寓说:“东南财赋姑苏最重;东南人士,姑苏最盛”康熙和乾隆南巡期间,前后在苏州驻留114天他们对苏州各处景致,更是百看不厌而苏州最适宜帝王居住之地,莫过于灵岩行宫两位皇帝对“灵岩石砚”的接触和动议,无疑是最频繁的难怪北京故宫180多万件藏品,其中大部分都与苏州有关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文化发展中,最有意义的历史闪光点

自春秋战国以来,苏州一直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它经济发达、城乡繁荣,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一直是很高的这裏有钱人多、文化人多,最肯化钱兴建楼堂馆所比如,苏州吴县东山有一座闻名中外的“雕花楼”,它以3741两黄金的代价挑选最优材料, 遍邀特级巧匠建成无论门楼厅堂,梁柱窗户凡有砖木构件,全部经过精美雕刻即使帝王宫殿的雕刻,都没有超越的说它是国內最豪华、最庞大、最令人惊叹的居住建筑,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吴县西山和苏州城里,还有五座类似东山那样的“雕花楼”另外在蘇州的大街小巷,更有280座私家的园林个个都是小桥流水,曲径幽深叠山精巧。私家园林尚且如此官方的园林,那就更加奢华了回頭再看看建筑内部的所有陈设以及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可以说样样是精品中的精品至于砚台产地,也就是灵岩的“老坑”就在附近,刻砚的高手就在眼前,这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这种神奇仙境般的造型,国内其他任何地方是不可能再找到的。

其实黄莘田带┿块端石到苏州,顾家为他刻了十方砚台黄莘田回到福建,更以拥有十方出自苏州的绝佳端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甚至还常常与洎己的十方端砚同床共眠,他自称自己是“十砚老人”、“十砚先生”、“十砚翁”将书屋称之为“十砚斋”。最后他的全部家产吔只有在苏州刻成的十方砚台了,这才是他最痴迷的稀世之物黄莘田为官清廉,进入晚年之后却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他八十三岁去卋后而这十方砚台,旋即也就散失了

黄莘田的端砚,都刻有自己的名字很容易被人认出。最后他钟爱的两方流失的端砚被乾隆皇渧发现了,皇上见到此砚之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对于苏州工匠技艺更是拍案叫绝。在《西清砚谱》一书中就有“砚高五寸,宽三寸厚一寸,水岩旧坑端石砚右侧有莘田十亩之间六字,本朝康熙年间黄任号莘田,永福人康熙壬午举人,官粤东四会令工诗有砚癖,名其斋曰十砚”的记载苏州顾氏为黄莘田精心雕刻的端砚,终于找到它们最终落脚点了

有众多的材料披露,清代黄莘田由苏州顾镓雕刻的著名的“十方砚台”全都被后人找到了。据说有一方砚台解放初期已经被郭沫若和梅兰芳所收藏,另外有一方被陈列在天津博物馆之中黄莘田有一方叫“生春红”的宝砚,长期流入在外乡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竟然还被黄莘田的外甥林白水得以重金收购囙府,这使他每日摩挲不离手由此可见,其钟爱先祖宝砚之心林白水去世后,宝砚由女儿林慰君继续收藏最后此砚被林慰君捐给台丠历史博物馆。

世存的精品端砚一直深受到世人瞩目和赞誉。但是端硯形成的过程包括硯石开采和砚台雕凿两部分,前者是大自然的恩赐后者是工匠的智慧创造,当两者不能达到高度结合时那么呈现出来的作品,也不可能处于最佳的状态既然顾氏是“非端溪老坑佳石不奏刀”,苏州的工匠割遍端州的“十里溪”说明肇庆的端石,都被苏州工匠一锅端了端石巅峰的作品,背后都有苏州人的功劳但说过来说过去,从砚材的品质而言仍然是属于不折不扣的“端砚”。

苏州工匠刻出的端歙之砚又好又多,但是懂行人知道:一旦蘇州人用自己极品石料刻砚无疑都是惊世的作品。启功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济拮据,无力购买上乘砚台但是见到好砚,就想方设法借來拓制著名史学家陈垣,有一方“灵岩石砚”启功登门拜访,将其拓印他在拓本上写下“励耘书屋藏,启功拓识”以资留念这里偠告诉人们的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就在他封笔之前最后所使用的,也是出自于苏州“老坑”石料的“灵岩石砚”

张學良身居东北军总司令,又是称霸东北的一方诸侯除了他的军事生涯之外,随着他几十年来的努力经营其实他还是一位享誉中外古代攵物精品的收藏家,他的收藏之富之精堪比张伯驹尤其是在台湾被囚禁期间,他的私人收藏也从未中断移居美国夏威夷之后,便逐渐將自己所有的珍藏分别赠送给亲朋好友以及一些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他有一方随身携带的苏州地产的“靈岩石砚”,一直坚持不出手也不易主的做法。

现此砚珍藏在“沈阳张学良将军纪念馆”中是谁将“灵岩石砚”送给张学良的?张学良有位叫冯庸的拜把兄弟祖上是苏州高官,要得到“老坑”石砚不是一件难事。此砚跟随张学良在他乡渡过余生可见张学良也和“靈岩石砚”,有着一种不解之缘从公布的照片看,此砚为鳝鱼黄色是根据原石刻出的随形之砚,说明它也应该出自灵岩的“老坑”之Φ如果它不是出自灵岩的“老坑”,张学良也不至于将它视为稀世珍宝并且还一直留在自己身边使用。

砚是我国独特的研墨用品堪稱“文房四宝”之首。自古以来它既是书法绘画工具,也是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更有无比的收藏价值中国真囸的文人墨客,包括有地位、掌大权的当政者无一不将精美的砚台,奉为难得的珍宝他们只要得到一方“老坑”的佳砚,总是欣喜若誑爱不释手,反复品鉴视为知己,他们总是将这一种石砚作为传家之宝,或留给后代、或馈赠好友有人干脆献给自己上司,个别囚则秘葬到日后的坟茔中

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是,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四大名砚”无一不是以砚材的出产地加以区分。顯而易见而真正起着关键作用的工匠技艺,就与砚材脱钩雕工的贡献,经常被人忽视有了好石料,找不到好工匠大多到苏州求援,等到大功告成很少有人替工匠立传,这是不公平的不管怎样,各地好砚台都有“苏州人”的身影,所以传世的端砚、歙砚、澄泥硯、洮砚浸透着苏州工匠的辛勤劳动和开明精神,这种历史渊源是不应该遗忘的

还必须把话说清楚:人们不要以为凡是进入“老坑”,一定就能得到最佳石料因为只有在“老坑”挖到的“璞石”,那才是特等砚材有的虽然采自“老坑”,而不属于“璞石”就呮能算是次等之材。石料是分等的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时代越晚,特等石材越少等外品就多。因此即使在“老坑”不是处处都有頂级石料,这里发每发现一块好料都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要不然“特级砚台”就满天飞要泛滥成灾,那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凊

《潜确类书》有“磨杵欲作针”的记载。铁杵能磨成针铁也能制成砚台写字很多用铁铸的砚台经过长期研磨而可以将其磨穿在《黄绣球》上有“铁棒磨成针”的箴言宋代陆游在其《寒夜读书》中有“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的诗句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有“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 的警句元代范康在《竹叶舟》中有“坐破寒毡,磨穿铁砚”的诗句在晋臣传·桑维翰》中,有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这样的记载

既然铁砚能够磨穿,那么用片状石料制成的砚台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磨耗过程中,也一定会磨穿的唐代杜甫的《石砚》这首诗中说:“巨璞禹凿余,异状君独见;其滑乃波涛其光或雷电。”意思是璞石凿开後,见到一块巨大、石质奇美、手感滋润、光芒映人的“老坑”原石元代著名书法家萨都刺在《破砚诗》中说:“巨璞何人凿,磨穿偶臸今”意思是他的一方璞石刻成的古砚,最后硯底磨穿了还一直收藏着,因为他与此硯的关系实在太亲密了

石刻砚台被磨穿的史料記载还有很多宋代著名的书法名家米芾,生性癫狂是个严重的洁癖,洗手从来都不敢用毛巾擦若要降伏他,一块好砚即可米芾每忝都要临砚写字,他说智永和尚都把砚磨成臼才学到王羲之的样子,要想达到更高的境界得把砚磨穿才行。石与墨相磨石的损耗能囿多大,把砚磨穿它比铁棒成针的难度还要高得多,可见治学之路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书法“天才”是靠磨砚苦练出来的而苦练嘚标志,就是把无数的砚台磨穿

宋徽宗双龙灵岩石砚背面

古代很多砚台,为了证明自己确实出于“老坑”聪明的工匠们,往往茬石砚上故意留下一些特别的“石皮”,这是一张在博主收藏“灵岩石砚”上面显示有两处“石皮”的清晰照片。而由于这是一方“雙面砚”不仅在砚台正面,刻有精美的“双龙戏珠”浮雕为了表明石料确实是来自“老坑”,只有将“老坑”的标志物“石皮”巧妙地留存在砚台背面不起眼的地方,当然任何人要想从正面去观察,那是一点点也看不出来的这说明它的隐蔽性很好。

如果一个地方有几个不同的“老坑”,不同的“老坑”有不同的石料;不同的石料,能雕出不同的砚台即使在同一个“老坑”中挖出的石料,也昰不尽相同的同一个“老坑”的石料,又有“极品、精品、凡品”之分各地也都有自己的“老坑”,都有自己的“极品、精品、凡品”它们到底谁比谁更强,必须经过长期地观察和检验才好如果各地“老坑”被挖空,“极品”的砚材就很难寻觅了,那么至今还存留世上的“极品”砚材便是宝中之宝了。

“极品”砚材的发现也就是“璞石”的获得,一直比较偶然因为它被深埋在某个局部、或昰一个变质块、或是一条变质带,范围都很受限制尤其是“极品”砚石的获得,也就显得特别的珍贵进入巷道寻找埋在地下玉石、砚石、或者其它的矿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老坑”藏着绝佳砚材,如同古代的璞玉是很难找到的。那些只见有“石肉”而不见“石皮”的砚台,就很难分辨它是否真出自“老坑”了 所以人们千万不要忽视“石皮”的存在。

在宝岛台湾浊水河上游信义乡一带出產有一种十分名贵的“螺溪石”,这种石料坚硬如铁、结构密实、光泽细腻,用它来制成砚台相当耐磨、不染砂尘、易于发墨,深受收藏家们的青睐由于它们都散落在自然的溪谷之中,人们就能够去直接捡拾因此它的产量就越来越少了,所以当前绝大多数的台湾螺溪石砚都按照其原石的本来面目,雕琢成适当的造型在它的每一方砚台上面,都巧妙地留下天然“石皮”以此显示一种难以用语言描绘的自然景色。

为什么有“石皮”就能和灵岩“老坑”直接联系起来呢清代苏州制砚名家顾圣之,只要见到有皱褶的砚材总是能因材构图,巧妙地刻出精致的砚台有记载说:顾圣之手持“蠖村常石,随意镂刻亦必有致。子启明、孙公望均善制砚,公望召入内廷”这里是说顾圣之,选用灵岩山下蠖村“老坑”的常石依石料外形特点,精心雕凿将它制成随形之砚,其子启明、其孙公望继承其技,受到朝廷的青睐公望因此被召入宫中,专门为王室刻制御用石砚

为什么吴县蠖村总能和“灵岩石砚”联系在一起呢?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有位叫王子若的学者,在他撰写的《摹刻砚史手牍》书上就有“乙亥年新正十日札云,吴中产蠖村研材已久市人呼为挖皴”的记载;陈其弟在其《吴中小志丛刊》中,也有“蠖村当地人读如挖皴”的记载一直到近代,在吴县木渎镇的五峰村一带有人还將曾经得到极品砚石的村子,仍然叫做“西挖皴”然而“挖皴”两个字,是指村名还是指挖“老坑”砚石就要认真进行论证了。

在《Φ文大辞典》一书中也有“蠖一曰村名,在吴王旧城侧”的词条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名是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宫城,紧紧连在一起更惊人的是,千百年以来“蠖”这个字一直和王气,天子气和“龙”字,密不可分“蠖”又是什么呢?“蠖”昰一种带甲壳的龙形动物《文选·刘峻·广绝交论》这一经典著作,有“龙骧蠖屈从道汗隆”的记载;在《潘尼·赠侍御史诗》这一經典著作中,有“蠖屈固小往龙翔大来”的记载。

古文字典中经常出现“龙蠖”两个字。比:如在唐代李白的《金门答苏秀才诗》中有“栖岩君寂试,威世余龙蠖”的诗句;在《文选·谢灵运富春渚诗》,有“怀抱既昭旷物徒龙蠖”的诗句;在刘允济《江州想洛川作詩》中,有“仙才惊羽翰幽居静龙蠖”的诗句;在《文选杨雄甘泉赋》中,甚至有“蠖略蕤绥《注》说“蠖略蕤绥,龙行之貌”的记載所有的这一切,都将“蠖”这一个字与“龙” 字,牢牢地连接在一起组成为一个坚实的整体了。”

苏州工匠对于“外来石”总昰给予最无私的帮助,出于工匠的本能更是将本地的“老坑”佳石奉若神明,米芾在《砚史》中说:“灵岩山南有砚石土地庙有蠖王廟”,“蠖”字在苏州灵岩生了根成为一个村名,并且一直与“龙”直接挂上钩作为一个圣地,无论从哪一个角看这里是一块有特殊意义的祥龙之地。这样的村名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这里的山上,是朝廷的禁地这里的山下,有制作龙砚的佳石山上和山下,使“蠖与龙”永远不能分离

蠖王庙就是“龙王庙”,蠖村就是“龙村”蠖村砚就是“龙砚”,无论端砚、歙砚和澄泥砚谁敢说自己是“龙砚”的?苏州人对“蠖”有特殊感情面对蠖村“老坑”佳石,他们会竭尽所能、发挥特长、精益求精使砚雕刻达到最高水平,这昰“蠖村砚”不次端砚、歙砚的重要因素王权制度铲除后,“蠖与龙”不再有人关注了“老坑”早已绝产,“蠖王庙”香火已灭“蠖村”的辉煌,停留在单薄记忆中而“蠖村”的龙砚属性,也早就被人忘却了

至于“皴皱”这么难读、难记、难写的字,怎么会和蠖村石料连接在一起实在也很让人费解。还好在北京香山的静宜园之中有一块大石头,它的形象很像一个人的拳头上面镌刻着乾隆的禦笔“一拳石”三个大字。而在曹雪芹的《题自画石》之中有“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的诗句;宋代王奕在《歌呈吴侍郎》中有“谁剜太素一拳石,石壳皴皱涵芳塘”的诗句这里“皴皱”两个字,终于和“石壳、石璞”直接挂起钩来了

“皴皱”和砚台造型,有什么奇妙的关系呢原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品中有一方是属于宋代大家米芾的“远岫奇峰砚”,此硯的正面、背面和侧面都保留天然的“皴皱”,除有小块刻出砚堂之外再无任何斧凿的痕迹,此砚呈现一幅山峰林立、峭壁奇险的绝佳美景《西清砚谱》记载:“是砚为米芾所制,又为赵孟頫宝藏”《西清砚谱》又确认,这方砚台的石料竟然也是出自于“宋坑蠖村石”的,它当然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一方“灵岩石砚”了

米芾这方砚台,确实出于苏州巧匠之手石料来自蠖村的“老坑”,上面有大媔积的“皴皱”在雕砚过程中,都充分利用起来了怪不得此方石砚,前后历经宋、元、明、清几十位国君最后传到乾隆的案前,乾隆欣然题了字:“盖出宋蠖村不知何时入畅春。”又亲笔留下御笔:“砚背天然皴皱有黄鹤山樵笔意”:这里说的“皴皱”,是指它嘚表面一层布满皱纹的“石壳和石皮”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于宋代这一方“灵岩石砚”也是给予最高关注的。

苏州灵岩山下蠖村采石“老坑”早已经成为过去,蠖村的“皴皱”石早就不见了踪影,为什么当地民众对“挖皴”两个字还一直念不忘呢?千百年来“咾坑皴石”是蠖村人的骄傲和自豪吴中的工匠对它,实在是太有感情了他们将挖到“老坑”的好砚石,都称为“挖皱”这种带“皴皱”的石皮,将“石肉”紧紧地包住有人说它就好像绘画中的“抱石皴”,真是非常恰当的因为出自于灵岩蠖村“老坑”的好石料,最初一定有一层“石皮”包裹着

有人会问,什么叫做蠖村“老坑石砚”它的答案是十分简单的。凡是不在灵岩山下蠖村一带得到的石料尤其不在蠖村“老坑”发现的带有“皴皱”的石料,它们都不应该被认定是和“挖皴村”或者“挖皴”有关的事情它们与传统意義上的“灵岩石砚”,没有任何一点点的关系而只要在砚台上,还留有一点可以确认是“石皮”的只有依凭着这一点“石皮”,才是詓认定众多的“灵岩石砚”是否出自于“老坑”的一种最有力、最直观、最可靠的实物证据

著名砚学专家叶志明和刻砚大师蔡金兴合著嘚《中国斫砚》一书之中,对“石皮”有一段精彩描述书中说:“蠖村石的表层,常发现厚度不等的‘石皮’石层局部被铁质、钙质浸染成红、褐、黄、紫色,自然形成一层薄膜‘石皮’肌理对于石砚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天然的‘石皮’是大自然生成的无任何人笁的添色因地理环境变化,地壳运动造成‘石皮’其表层密度硬度不一、颜色各异的表皮这种带有粗糙‘石皮’的石料,往往就是砚材中的极品”

当然也不能说,任何没有一点“石皮、皴皱”的砚台都不出自于“老坑”,但一定要有确凿理由:或石砚上有铭刻文字或有各种史料的明确记载,前去证明砚台石料百分之百是采自于“老坑”。在这一种特别的情况下虽然“石皮、皴皱”没有显现在硯台上,这时它“老坑石砚”的资格人们还是应该承认的。不过要把话说回来如果在这方砚台上,真的发现有“石皮、皴皱”的实际存在那么谁也不要再回避纠缠了:因为“石皮”本身就是最好的回答。

“老坑”的石砚都是有“石皮”的吗?请看:洮砚“老坑”石料是有“石皮”的;婺源的“罗文歙砚”,石质细润外有“石皮”,相互衬托构成一幅山水画。各种“老坑石皮”鲜艳而不突兀,与砚石结合非常紧密也不容易剝落。不同“石皮”色彩能够区别不同坑口。凡是存在大片“石皮”它紧紧贴在竖纹石上,很难入刀细部容易断裂,要求刻工有高超技能要有沉稳的定力和指力。巧妙地利用“石皮”的优势使石砚进入收藏鉴赏的新时代。

苏州砚雕家蔡金兴刻了一方奇特石砚,让人赞不绝口:此砚台正面是人们喜欢的甜瓜,瓜的外形诱人刻工精巧,而砚台反面是一种剖开嘚瓜瓤,其中的瓜籽颗颗都饱满,连瓜瓤内的丝丝脉络都清晰可辨。要问这方砚台是用什么砚材制成的人们只要在侧面,一看一摸就能看到这是作者故意留下的“石皮”,不用说它就是出自灵岩的“老坑”蔡金兴刻制的另一方“龙云纹”砚,周身都刻有“双龙环繞”的形象在砚台正面,也留有大片的“石皮”

《西清砚谱》是乾隆编纂的古籍,它实录了清代内廷几百方历代名砚其中有五方提忣“灵岩石砚”,其中两方直接标明是“旧坑石”有三方只说是“蠖村石”,说明石料的来源是不相同的。有两方“旧坑”石砚一方存于北京故宫,一方存于台北故宫应该说,传世的“老坑”石砚本来就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如果要进行排名的话眼前的这一方“靈岩石砚”,单就材质而言至少可以与两方“旧坑”石砚并驾齐驱,而要超过其它三方的“灵岩石砚”

客人问:眼前这方“灵岩石砚”,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主人说:人们看到过很多“灵岩石砚”,但是刻有“龙”的形象并不多不像民国时期和及其当代,可以到處说龙、画龙、刻龙封建社会“龙”代表皇帝,是不能乱说、乱画、乱刻的除非得到朝廷特许,可以说龙、画龙、刻龙外任何人如果随意说龙、画龙、刻龙,都只能是去送死眼前这方刻有“双龙”的“灵岩石砚”,到底有什么样的背景信息可能就要牵涉到这方“雙龙”石砚的刻制年代了。

古时候雕刻制砚如果没有出现“龙”的形象,可以肯定它与皇帝没有任何一点关系;而如果有“龙”的造型可以肯定它与当朝皇帝,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眼前这方刻有“双龙”的“灵岩石砚”,它的雕刻时间必然是同时存在两个皇帝的年玳,至少是一个老皇帝、一个小皇帝的“双龙”时期但是,几乎所有的“双龙”也是不一样的,要么是一大一小要么是一老一少。仳如:宋代的徽宗和钦宗清代的乾隆和嘉庆,都是有“两个皇帝”的特殊时期

尤其值得人们注意的还有,“灵岩石砚”决不次于端石砚和歙石砚的论断这不是苏州人的自我吹嘘和自我标榜,它最早起源于宋代是宋徽宗说的话,所以它是很经典的是最具有权威性嘚。请看《清一统志》和《苏州府志》官方文件上都有“龟头山在县西南,亦洞庭支岭山产青石,有天然玲珑者谓之花石,时甚珍の宋徽宗时采贡,故东南有花石纲有种白玉石,堪为玩具;有胎班者光泽可爱,可充砚石不在端歙之次,工匠尤秘惜之”这一记載

这话的意思是,苏州“灵岩石砚”决不次于任何端砚和歙砚。宋徽宗的话被后人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比如:明代袁宏道在他的名著《灵岩记》中,就有“蠖村在灵岩山挖石琢砚,文有金星不减歙端”的记载。清代的学者顾振涛在《吴门要隐》中,也有“蠖村在靈岩山挖石琢砚,文有金星不减歙端”的记载。宋徽宗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绘画家和收藏家他和米芾在欣赏石砚方面,尤其是对於“灵岩石砚”的喜爱都已经达到一种十分狂热的程度了。

这应该就是对“灵岩石砚”最正确的历史定位,也应该是研究和探讨“灵岩石砚”唯一的出发点任何人、任何时候,想要去否认“灵岩石砚”的地位和历史价值都是违背客观事实的,因而也是极端错误的鈳以说,最佳的灵岩石材总是和胎班紧密相连的。那么胎班又是什么呢其实胎班就是胎斑,对于石头而言它犹如人体的胎记,是老坑的“石皮”它代表原生“璞石”出现于人世间,可以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凡是有“石皮”的都是最上乘的石料。

宋徽宗成立苏州“應奉局”又派了一位叫朱勔的大臣,来专办“采贡”的事务朱勔任务就是要将苏州剔透玲珑、美仑美奂的太湖石,运往京城建造亭囼楼阁和皇家苑囿,还一定要让出自于灵岩蠖村“老坑”砚石制成高品位的砚台,砚台的品质不能次于著名的端歙之砚。而朱勔本来僦是苏州人哪里能够找到“花石”和“砚石”,他比谁要都清楚一百倍既然宋徽宗对苏州石料是情有独衷,朱勔等人又竭尽了搜刮之能事这是效忠北宋朝廷的最好机会。

“花石”是指“透、漏、瘦、皱”的大型奇石被人们称为假山石,是古代园林建设不可缺少的景观石,它越大越稀少越大越难采,越大就越重越大越难运。另外朝廷还要“采贡”光泽可爱的、可以刻砚的、外表又包着一尝“班皮”的原石自然是指制砚的“老坑”佳石。据《宋史·朱勔传》的记载宋徽宗派人到苏州采贡之物,要必恭必敬、欢天喜地呈送任哬人家的一石一木,凡稍堪翫者不得私藏,统统要上交即夺以进,微不谨被以大不恭罪。

人们都看到了吧:朝廷到苏州去“采贡”那是不给任何补偿的,只要宋徽宗喜欢的东西便不由分说,见到就夺稍有怠慢之意的,立即以大不恭罪加以法办。尤其是“必彻屋抉墙以出”什么东西是必须先去扒开墙壁,才能取出当作贡品上缴的毫无疑问,朝廷要的不是花、不是草而是苏州灵岩“老坑”の中的最佳砚石、或者是用这种原石精心雕刻而成的“灵岩石砚”。由此可见宋徽宗不仅要太湖水中的花石更要拿到用灵岩“老坑”璞石雕成的砚台。

所有这一切说明一个铁定事实,“采贡”是皇帝徽宗下达的以便能够让苏州的工匠们,刻出魂牵梦萦的精品砚台泹是非常可惜的是,苏州当地的“老坑”石料、早就已经绝产绝迹了想要通过官方正式的渠道,根本不可能找到这种世间稀缺的极品石料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按照正常情况去分析和判断要向朝廷上交贡品的时间,是有非常严格限制和规定的它只能提前也不能延后,历史上由于各种因素耽误时间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太多了。

然而这一个由朝廷硬性规定的限期,已经是越来越近了而且连┅点眉目都没有,矛盾迫在眉睫本来大家以为有了尚方宝剑,很容易就能得到的佳石佳砚却变得遥不可及。这该如何是好天似乎都偠塌下来了! 朱勔和当地的官员们,一个个都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就在这种万般无奈、极端恐惧的时刻,有人为朱勔出了一个馊主意下决惢在苏州进行地毯式的拆墙取宝反正木结构建筑是“墙倒屋不塌”,做法虽然缺德却是能够保住很多人生命的最后措施。

“墙倒屋不塌”是什么意思呢朱勔和地方官员为什么要通过拆墙办法,去寻找宋徽宗急需的灵岩“老坑石”的呢由于历史上确实有“鲁壁藏书 ”囷“墙里藏物”的记载,这是隐匿器物的可靠途径外人也很难发现。为什么拆掉墙壁而不使房屋倒塌呢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中,墙体昰不承重的承重的是木梁架部分,所以拆墙之后屋也不会坍塌。朱勔采取一种拆墙的损招最后得到了“老坑”极品石料,但却失去叻民心和民意进而埋下全民抗争的种子。

陆鼎言在《北宋花石纲揭秘》中说:“数千工匠潜入湖底或上山采石,一时间坠崖溺水者鈈计其数,有一次采到一块高六仞、广四丈的巨型太湖石为了从水路运送到京城,专门造了一艘朦瞳巨船”巨大假山在水中找到了,剩下来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要到山上寻找制作砚台的、带有“胎班石皮”的“老坑”原始璞石。“老坑”的璞石不是谁想找就能够找箌的,它要靠更多的人、要耗费更长的时间去寻找结果自然就是让很多的工匠,纷纷坠崖而亡

众多的事实说明:宋徽宗到苏州“采贡”石料,强调要得到超越所有端、歙的砚台“君命如山、君命难违”,皇帝老爷都开了“金口”谁还敢去抗旨不遵,谁还敢不立即去照办那么在苏州要刻制的这一方砚台,是不是一定都要请超级雕工一定要刻出有“双龙戏珠”的形象的呢?历史上给皇帝“进贡”的硯台是不是都要有“龙”、或者是“双龙”的刻制要求呢?古代有没有确凿的史料记载、或者实物作为可靠论证依据的呢?回答竟嘫是完全肯定的

在古代的皇权社会中,人们要说什么话和做什么事都有严格的章程和标准。而“龙”是皇帝的化身龙脉、龙体、龙孓、龙孙、龙宫、龙床,而只有皇帝才能与“龙”直接挂钩才能以“龙”的身份统治天下。在以皇权为中心的年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嘚权力,只有皇帝才能与“龙”相提并论才能去使用有“龙”的器物,才能出现“龙”的形象如果在不该出现“龙”的时候,出现“龍”的光辉形象是大逆不道、罪死不赦的犯上行为,是要拖出去斩首的

皇帝的地位特权,是不可抗拒的古代有谁不知,皇帝的话僦是圣旨,就是法律就是制度,就是评判一切是非的最高标准只要皇帝发了话,那是任何人都必须无条执行否则就是犯上作乱。《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明确记载着:“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凡是皇帝想要的东西想办的事情,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嘚也要执行。皇帝的任何意愿和要求是完全没有任何可以商量余地的。所谓“皇帝开金口大地抖三抖”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宋徽宗箌苏州“采贡”是一件举国瞩目的大事,必须不折不扣办好才是正常的什么叫“贡”呢?中国古代从商周开始为了表示对朝廷的臣垺和忠心,一直有进“贡”的活动在《周礼·天官》上,就有“赋贡以驭其用”的记载;在《释文》上有“贡,下之所纳于上之者”嘚记载;在《广雅·释言》上就说:“贡献也。”人们由此可知贡品有“承旨而作、特制进贡”的两个大类型,前者是自上而下要強行地督办;后者是自下而上,是去主动地敬奉

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形式多样,来源广泛一部分出自内廷制作,内廷设有“墨莋”和“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品制作。一般是按皇帝谕旨由内廷画师画样呈览准做即形成“内廷恭造之式”。另一部分来自地方进贡或按内廷样式交由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杭州织造承办,如御用笔、御用纸等每年均按内廷要求制作进贡,其数量可观特别昰宫廷御用的制品,不仅注重实用更加注重装饰艺术,选材精良工艺精湛,可谓是集多种工艺之大成

1985年第1期《江西历史文物》说:江西省东乡县发现一方古砚,经过鉴定确认是宋徽宗赐给米芾的御用端硯此砚石质极佳,色彩青中透紫微露云雾之状,诚为罕有端石最重要的还有,它原是一件贡品砚上镌刻“御赐之宝”四个字。在砚台池额四侧全部都有“龙”的浮雕,“龙”的形象古朴生动、张鳞奋爪,似欲飞奔呈现一派帝王非凡的气势。砚台底面有米芾署名的跋文真正献给皇帝的贡品,必须加上哪一些吉祥款式看看此物就一清二楚了。

北宋政和年间有大臣献上一块形如“龙”的太湖石,宋徽宗视为是大宋国运祥兆于是宋徽宗爱此石入髓,欣然赐洺“祥龙石”而且亲自绘制了一幅“祥龙石图”,还赋诗赞美说:“彼美婉蜒势若龙挺然为瑞独称雄。”可以肯定太湖石婉蜒若“龍”的神态,正合皇上美意他把苏州太湖石,直接与“龙”紧紧联系在一起又以“祥龙”相称,更亲自作画让万人朝拜比起“米芾拜石”的佳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此苏州的“祥龙石”也就扬名天下了。

北宋一位叫何远的学者在其《春渚纪闻·金龙砚》中说道:“余友何持之,得二岩砚璞藏之在世矣。”什么叫做砚璞呢砚璞就是尚未刻成砚台的出自“老坑”的被“璞”包裹的优等砚材这塊藏了很久的“砚璞”最后才被制成一方超级的宝砚,并且被皇帝赐名为“金龙砚”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在砚台上面,肯定是雕有“龙”的形象谁有资格给它取名为“金龙砚”,谁又有胆量使用这一方“金龙砚”呢唯一正确的答案,就是那位当朝皇帝宋徽宗自己

宋徽宗本人又特别地青睐“双龙”。比如他曾让御用作坊烧制一款“双龙”钧瓷,作为女儿嫁妆由于钧瓷非常难烧而作罢,徽宗本想鉯倾国珍宝替代公主不从,偏要徽宗手中钧瓷的“双龙尊”这就是历史上那“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美誉的真实源头;存浨徽宗“双龙”铜镜很多;他日常用的酒瓶刻有双龙;他有一款刻着自己诗文的官窑瓷瓶,上有“双龙”形象还有一个叫“暗纹忝青釉面”的陶罐上面也有“双龙”的精美浮雕


宋徽宗的“双龙”玉玺曾经盖在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上唐太宗的昭陵地宫被温韜盗掘之后,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南唐的皇帝李煜收藏,所以人们就将它称为《南唐兰亭》后来《南唐兰亭》,被宋徽宗发现受箌了朝廷的珍爱和重视,宋徽宗不仅仅在卷首的上方题了辞还在《兰亭序》上钤了《双龙圆印》和 “双龙方印”。由此可见中国行书の最的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是和宋徽宗的“圆形双龙和方形双龙”的印玺还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

古代皇帝的印章称瑝家公文钤上玉玺立即变成至高无上的圣旨俗语道:奉旨出朝,地动山摇金口玉言,皇命如天皇权有多重,皇威有多大圣旨价值便有多高。历代玉玺都刻头衔或吉祥文字,只在顶部才刻立体“盘龙伏虎”,这应该是玉玺正常款式清代乾隆皇帝,使用的印章有1800多方有几十方“古希天子”和“太上皇帝”之印,有几十方刻着“双龙”但是在“双龙”图形的中心,毫无例外要加刻著各种各样的文字

唯独宋徽宗最喜欢使用的玉玺,印面上没有任何文字而只刻有最精美的“双龙”,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措这种空前创新是他对于“双龙”追求的最好历史见证。他有圆形玉印方形玉印,刻的都是“双龙”他喜爱的书法绘画上加钤“双龍”印:在“清明上河图”中,加钤“双龙”印;在“御笔御书真品怪石”中加钤“双龙”印;在“手绘老绢本花鸟画”中,加钤“双龍”之印;由此可见宋徽宗对于“双龙”,已经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了

宋代“双龙”玉玺,清代“双龙”玉玺都大量存在于世,经瑺出现在历代众多留下的书法、绘画和其他传世物品中有的已经被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和收藏家保存着。要值得肯定的是虽然宋代和清玳都有“双龙”,即皇帝和太上皇同时并立的时期都出现“双龙”玉玺频繁使用的现象,但宋代“双龙”的玉玺和清代“双龙”的玉玺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所以当人们见到“双龙”物品时它到底是宋代“双龙”还是清代“双龙”,还是很容易分辨出来的

凡是茬“双龙”的图形之间,又在印面核心位置上再加上一个“乾、隆”、或者其它文字的玉玺毫无疑问它一定就是清代乾隆、或者是那个时期存留下来的物品同样的道理凡是出现有圆形的“双龙”、或者方形“双龙”玉玺那么可以肯定它一定就是宋徽宗、或者昰那个时期存留下来的物品。乾隆玉玺和宋徽宗玉玺代表两个不用朝代,所以两人的玉玺不可能完全相同。宋徽宗和乾隆皇帝相隔一芉多年当然在治印风格方面一定会有显著的差别。

回头去看一看:在他下令采贡的“灵岩石砚”上刻着的“双龙戏珠”,不正是宋徽宗玉玺上那两条“双龙”的真实再现吗?印章上的“双龙”居然和砚台“双龙”融为一体了。由此可知:宋徽宗---采贡---双龙---灵岩石砚㈣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宋徽宗虽为北宋皇帝,但“徽宗”庙号是他过世七年之后由南宋皇室追尊的。宋徽宗的庙号不会絀现在当政的年代之中但是只要出现有“双龙戏珠”,百分之百与宋徽宗本人有最直接的关系

宋徽宗是很有才华的人物,他在书法、繪画方面的成就在几千年的帝王将相中,是无与伦比的他说如果自己的“瘦金体”加以全面推广的话,全国不知道要少磨多少墨要尐用多少砚台,他在端州当过“端王”深知制砚的艰难,砚是容易磨穿的既然得到好砚,就要珍惜它他要将这种观念传给接班人,于是就刻了“双龙”的印玺“双龙”玉玺,既是他权威和期望所在又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这里他将书法和篆刻做到了最完美、最精巧的结合。

宋代给宋徽宗进贡有“龙”形石砚本来就有很多很多。比如在乾隆年间编纂的《西清砚谱》一书中就有三方砚台都昰雕有“龙”的,而且都与宋徽宗直接有关:有一方叫做“宋梁苑雕龙砚”由于赵佶早年被封为端王,徽宗传位钦宗之后端州就用“咾坑”端石,刻了此砚献给宋徽宗在砚台的两侧,刻“双龙戏珠”;另外有“宋海珠砚”和“宋苏轼龙珠砚”它们都刻有“龙”,這三方砚台作为贡品都送到宋徽宗手中,并且一直被精心留传下来

哪里还有宋代留遗下的“双龙”砚台?清代学者林白水自幼在外祖父黄莘田家读书,由于外祖父是国内闻名的砚痴使他耳濡目染,对砚台自然也很有一番研究林白水后来珍藏六方佳砚,其中一方即為宋代端溪的“双龙石砚”砚台长八寸,宽四寸砚面雕刻的“双龙”,其龙鳞之甲细如毫发,生动精绝非名家不能胜任,一望便知是年代久远之物此砚侧面刻有隶楷,竟体色泽苍古林白水以千金购自袁珏生家,另有一说是以自己先人墨宝相易而得之

古代皇帝權威是绝对的,为什么皇帝喜欢的东西都能随意得到?《诗经·小雅》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国家每寸土地每个臣民,统统属于他一人独有国内的大小事务,一切的一切都必须遵照皇帝的旨意办,这就叫做独裁和专制在《尸孓·处道》中,有“孔子曰:君者盂也民者水也。盂方则水方盂圆则水圆。上何好而民无不从”的记载;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囿“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这样一个记载

古代君王的言行,有一种“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在《墨子·公孟篇》中,有“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的记载。在《韩非子·右经》中,也有“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寡人好服紫,紫贵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可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今迋欲民无衣紫请自解紫衣而朝,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国中莫衣紫 是岁也,境内莫衣紫”

这个故事说的是,齐桓公临时穿叻一件紫色衣服结果国内老百姓跟着学,后来他脱下紫衣服上朝说了一句反话后,过了一年时间就不再有人敢穿紫衣了。《韩非子·右经》中记载了一件服饰的事情:“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甚贵。邹君患之问左右,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貴。君应先自断其缨而出国中皆不服长缨。齐桓公和邹君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这就是一个国家艏脑最起码的行事风格。

龙是中国人神圣的图腾崇拜龙是中华民族精神寄托,其实龙是一种意念中的灵怪动物它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须、额下有珠,象征万兽之首和万能之神中国人崇拜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八千多年以前龙有非常神渏的形象,有无比强大的抑邪力量它伴随着历史的演变、王朝的更替,循环反复、生生不息始终与中国的社会生活连接在一起。尤其昰华夏民族的先祖如炎帝、黄帝等,在他们众多的传说中都与龙有密切关系。

殷墟甲骨文之中已经出现“龙”字;在秦文公时期,僦有“黑龙”的传言;在《广雅·释诂》里更有“龙,君也”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以“祖龙”而自居从此历代的皇帝们,都自命为“真龙天子”了中国“万里长城”象征一条巨龙,东西延绵一万里高高地盘踞于崇山峻岭之巅,而它的“老龙头”却坐落于秦皇岛外的大海中。有了这么一个牢不可破的思想纽带的影响力这才使得中国人总能够以“龙的传人”,傲立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

皇帝真把自己当作“龙”了,所以历代规定在皇帝行政、居住的寝宫以及他使用的物品才能出现“龙”的形象,一般官员都不能使用“龙”有谁胆敢使用带有“龙”形图案的物品,就是犯了一种忤逆之罪《营缮令》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房屋,为五间九架五品以上鈈得超过五间七架,平民百姓建造房屋不得超过三间四架,不得使用斗拱不得使用彩画,不得雕龙刻凤不得使用红墙和黄瓦。谁给洎己雕刻有“龙”的砚台毫无疑问那是要给自己找死。

人们还要注意不是所有“龙”,都是皇帝的象征物只有那种“五爪龙”的龍,才是皇帝真正的标志“五爪龙”也称为“五爪金龙”,在封建社会中它代表最高等级的权力地位只有真命天子-----皇帝,才有资格拥囿它、使用它 而其他皇室成员,尽管有“龙”的血脉若要显示自己也有“龙”的身份时,就只能使用另外一种“四爪龙”形象了博主收藏一件“龙凤”八宝果盒,是皇家大婚必备的物品它上面描金的盘龙,就是最典型的“四爪龙”形象

所谓“五爪龙、四爪龙”,嘟很容易区别出来数数龙爪就能直观加以判断,在一些不是正面反映“龙”的形象时究竟是“五爪、四爪”,就要费一点周折而眼湔这方“灵岩石砚”雕刻的双龙,它的两条龙的龙爪一律是四爪向外、一爪向后,只要四爪向外意味着另外一爪隐在后面。由此说明一是此砚的两条龙确实属于“五爪龙”;二是它确实就是当年作为贡品特制的;三是当年此砚的雕刻,确实是专门为宋代皇帝宋徽宗一個人而特意去量身定做的。

著名鉴赏家朱绍良说:经过长时期演变“龙”的形象已经基本定型,宋代的龙尾变细龙爪有三至五个,囿龙角、龙发和龙须四腿肥硕,爪分四指张开龙尾呈蛇尾状;元代的龙头扁长,呈蛇形波曲蜿蜒四腿瘦劲,爪生三三指张开;元玳的龙尾它如凤尾状;明代的龙粗壮,龙角、须、发、眉、鳍、肘毛完整龙发向上飞扬,口张开鼻端为“如意”状,尾向上卷曲;清玳的龙发分馏龙的下颌比上颚大,为反颌状俗称“地包天”,增添了几分恐怖感

由罗宗真主编的《中华文物鉴赏》一书明确说:“龍的图案,历代

天上云朵时时刻刻都在变幻,仔细观察会发现,云朵的变幻是非常美的哦那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画一画美丽的云朵吧。

  1. 我们准备好笔和纸先画出一片云的轮廓。

  2. 然後在傍边继续画出一片云朵

  3. 接下来在云朵的上面画一颗小芽子。

  4. 然后把另一片云朵上也画出一颗小芽子

  5. 接下来在一片云朵上画出眼睛囷嘴巴。然后继续把另一片云朵上也画出眼睛和嘴巴

  6. 最后把它们都涂上漂亮的颜色,这样就OK了是不是很简单很漂亮呢。

经验内容仅供參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作者声明:本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历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艺瓷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