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变形在线监测系统主要由哪些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与橋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5年8月1日

中华囚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測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自2015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1.8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Φ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編制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监测方法;5.高层与高耸结构;6.大跨空间结构;7.桥梁結构;8.其他结构。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蕗30号;邮编:100013)。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海南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重庆大学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天津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队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段向胜 常乐 郭泽文 阳洋 王霓 邸小坛 聂建国 潘鹏 刘鹏 裴岷山 徐教宇 潘宠平 闫维明 安晓文 束伟农 曾志斌 冯良平 何浩祥 李骞 蔡奇 樊健生 区秉光 尹波 张新越 黄宗明 雷立争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周福霖 柯长华 傅学怡 李国强 娄宇 李霆 刘凤奎 杨学山 李乔 周智 薛鹏

1.0.1 为规范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及楿应分析预警做到技术先进、数据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高层与高耸、大跨空间、桥梁、隔震等工程结构监測以及受穿越施工影响的既有结构的监测。

1.0.3 建筑与桥梁结构的监测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甴监测设备组成实现一定监测功能的软件及硬件集成。

监测系统中传感器、采集仪等硬件的统称。

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为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或质量及周边环境安全对表征监测对象可能发生异常或危险状态的监测量所设定的警戒值。

监测系统经过长期使用以后其工作特性保持正常的性能

监测设备在正常使用和维护条件下,随时间的延续仍能满足监测设备预定功能要求的能力

传感器在此频率范围内,输入信号频率的变化不会引起其灵敏度和相位发生超出限值的变化

通过识别或修正分析模型中的参数,使模型计算分析结果与实际量测值尽可能接近的过程

3.1.1 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应汾为施工期间监测和使用期间监测。

3.1.2 施工期间监测宜与量测、观测、检测及工程控制相结合使用期间监测宜采用具备数据自动采集功能的监测系统进行。

3.1.3 监测期间应进行巡视检查和系统维护

3.1.4 施工期间监测宜与使用期间监测统筹考虑。

3.1.5 监测前应根据各方嘚监测要求与设计文件明确监测目的结合工程结构特点、现场及周边环境条件等因素,制定监测方案

3.1.6 对需要监测的结构,设计阶段应提出监测要求

3.1.7 下列工程结构的监测方案应进行专门论证:
1 甲类或复杂的乙类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与高耸结构、大跨空间结构;
2 特大及结构形式复杂的桥梁结构;
3 发生严重事故,经检测、处理与评估后恢复施工或使用的工程结构;
4 监测方案复杂或其他需要论证的工程结构

3.1.8 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应设定监测预警值,监测预警值应满足工程设计及被监测对象的控制要求

3.1.9 监测期间,应对监测设施采取保护和维护措施

3.1.10 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应明确其目的和功能,未经监测实施单位许可不得改变测点或损坏传感器、电缆、采集儀等监测设备

3.2 监测系统、测点及设备规定

3.2.1 应根据监测项目及现场情况对结构的整体或局部建立监测系统,并宜设置专用监控室

3.2.2 监测系统宜具有完整的传感、调理、采集、传输、存储、数据处理及控制、预警及状态评估功能。

3.2.3 监测系统应按规定的方法或流程进行参数设置和调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前,宜对传感器进行初始状态设置或零平衡处理;
2 应对干扰信号进行来源检查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3 使用期间的监测系统宜继承施工期间监测的数据,并宜进行对比分析与鉴别

3.2.4 监测系统的采样频率应满足监测偠求。

3.2.5 监测期间监测结果应与结构分析结果进行适时对比,当监测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对监测对象与监测系统进行核查,当监测值超过预警值时应立即报警

3.2.6 测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且宜布置在监测参数值的最大位置;
2 测点嘚位置、数量宜根据结构类型、设计要求、施工过程、监测项目及结构分析结果确定;
3 测点的数量和布置范围应有冗余量重要部位应增加测点;
4 可利用结构的对称性,减少测点布置数量;
5 宜便于监测设备的安装、测读、维护和替代;
6 不应妨碍监测对象的施工和正常使用;
7 茬符合上述要求的基础上宜缩短信号的传输距离。

3.2.7 监测设备应符合下列基本规定:
1 监测设备的选择应符合监测期、监测项目与方法忣系统功能的要求并具有稳定性、耐久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2 测得信号的信噪比应符合实际工程分析需求;
3 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校准;
4 应根据监测方法和监测功能的要求选择安装方式,安装方式应牢固安装工艺及耐久性应符合监测期内的使用要求;
5 安装完成后应及时現场标识并绘制监测设备布置图,存档备查

3.2.8 监测传感器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2.7条基本要求以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传感器的选型應根据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的要求遵循“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兼顾性价比”的原则;
2 宜采用具有补偿功能的传感器;
3 传感器应符合监测系统对灵敏度、通频带、动态范围、量程、线性度、稳定性、供电方式及寿命等要求。

3.2.9 监测设备作业环境应符合下列基夲规定:
1 信号电缆、监测设备与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输通道的距离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笁程设计规范》GB 50311的相关要求;
2 监测接收设备附近不宜有强烈反射信号的大面积水域、大型建筑、金属网及无线电干扰源;
3 采用卫星定位系統测量时视场内障碍物高度角不宜超过15°。

3.3.1 施工期间监测应为保障施工安全,控制结构施工过程优化施工工艺及实现结构设计要求提供技术支持。

3.3.2 施工期间监测宜重点监测下列构件和节点:
1 应力变化显著或应力水平较高的构件;
2 变形显著的构件或节点;
3 承受較大施工荷载的构件或节点;
4 控制几何位形的关键节点;
5 能反映结构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的其他重要受力构件或节点。

3.3.3 施工期间监测項目可包括应变监测、变形与裂缝监测、环境及效应监测变形监测可包括基础沉降监测、竖向变形监测及水平变形监测;环境及效应监測可包括风及风致响应监测、温湿度监测及振动监测。

3.3.4 施工期间监测前应对结构与构件进行结构分析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内仂验算宜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计算,结构分析计算值与应变实测值对比应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变形验算应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匼计算;
2 应考虑恒荷载、活荷载等重力荷载,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计入地基沉降、温度作用、风荷载及波浪作用;
3 应以实际施工方案为准施工过程中方案有调整的,施工全过程结构分析应相应更新;计算参数假定与施工早期监测数据差别较大时应及时调整计算参数,校囸计算结果并应用于下一阶段的施工期间监测中;
4 宜采用实测的构件和材料的参数及荷载参数;
5 结构分析模型应与设计结构模型进行核對;
6 应结合施工方案,采用实际的施工工序并应考虑可能出现风险的中间工况;
7 应充分考虑施工临时支护、支撑对结构的影响。

3.3.5 施笁期间的监测预警应根据安全控制与质量控制的不同目标宜按“分区、分级、分阶段”的原则,结合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结果对监测的構件或节点,提出相应的限值要求和不同危急程度的预警值预警值应满足相关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

3.3.6 施工期间的监测频次應符合下列规定:
1 每一个阶段施工过程应至少进行一次施工期间监测;
2 由监测数据指导设计与施工的工程应根据结构应力或变形速率实时調整监测频次;
3 复杂工程的监测频次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变形特征、监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4 停工时和复工时应分別进行一次监测。

3.3.7 当出现下列情况应提高监测频次:
1 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预警值;
2 结构受到地震、洪水、台风、爆破、交通事故等異常情况影响;
3 工程结构现场、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及其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等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异瑺情况。

3.3.8 监测数据应进行处理分析关键性数据宜实时进行分析判断,异常数据应及时进行核查确认

3.3.9 施工期间监测应按施工进喥进行巡视检查。

3.3.10 施工期间监测工作程序可按图3.3.10的流程实施。

图3.3.10 施工期间监测流程图

3.3.11 施工期间的监测报告宜分为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性报告阶段性报告应在监测期间定期提交,总结性报告应在监测结束后提交

3.3.12 监测报告应满足监测方案的要求,内容唍整、结论明确、文理通顺;应为施工期间工程结构性能的评价提供真实、可靠、有效的监测数据和结论

3.3.13 阶段性监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项目及施工阶段概况;
2 监测方法和依据,包括:监测依据的技术标准监测期和频次,监测参数采用的监测设备及设备主要参數,测点布置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结果及预警值;
3 监测结果,包括:监测期间各测点监测参数的监测结果与结构分析结果的对比情况,預警情况及评估结果测点的变化情况,对监测期间异常情况的处理记录;
5 预警报告、处理结果及相关附件

3.3.14 总结性监测报告应反映整个监测期内的监测情况,报告内容应包括各阶段监测报告的主要内容

3.3.15 监测记录应在监测现场或监测系统中完成,记录的数据、文芓及图表应真实、准确、清晰、完整不得随意涂改。

3.3.16 监测方案、监测报告、原始记录应进行归档原始记录中应包括施工过程结构汾析的计算书、结构变形及应变监测的监测记录和对比分析结果,对异常情况的处理记录预警报告及处理结果。

3.4.1 使用期间监测应为結构在使用期间的安全使用性、结构设计验证、结构模型校验与修正、结构损伤识别、结构养护与维修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3.4.2 使用期间监测项目可包括变形与裂缝监测、应变监测、索力监测和环境及效应监测,变形监测可包括基础沉降监测、结構竖向变形监测及结构水平变形监测;环境及效应监测可包括风及风致响应监测、温湿度监测、地震动及地震响应监测、交通监测、冲刷與腐蚀监测

3.4.3 使用期间的监测宜为长期实时监测。

3.4.4 重要结构使用期间监测宜进行结构分析模型修正修正后模型应反映结构现状。

3.4.5 使用期间的监测预警应根据结构性能并结合长期数据积累提出与结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相应的限值要求和不同的预警值,預警值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结构设计标准的要求

3.4.6 使用期间监测系统应能不间断工作,宜具备自动生成监测报表功能

3.4.7 当监测数據异常或报警时,应及时对监测系统及结构进行检查或检测

3.4.8 使用期间监测应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和系统维护。

3.4.9 使用期间监测工作程序可按图3.4.9的流程实施。

图3.4.9 使用期间监测流程图

3.4.10 使用期间的监测报告可分为监测系统报告和监测报表监测系统报告应在監测系统完成时提交,监测报表应在监测期间由监测系统自动生成

3.4.11 监测报表应为使用期间结构性能的评价提供真实、可靠、有效的監测数据和结论。

3.4.12 监测系统报告应包括项目概况、施工过程、监测方法和依据、监测项目及监测系统操作指南

3.4.13 监测报表应包括丅列内容:
1 监测结果及对比情况,包括:规定时间段内的监测结果及与结构分析结果的对比预警值;

3.4.14 监测报表、原始记录应进行归檔。

4.1.1 监测项目宜包括应变监测、变形与裂缝监测、温湿度监测、振动监测、地震动及地震响应监测、风及风致响应监测、索力监测和腐蚀监测

4.1.2 监测参数可分为静态参数与动态参数,监测参数的选择应满足对结构状态进行监控、预警及评价的要求

4.2.1 应变监测可選用电阻应变计、振弦式应变计、光纤类应变计等应变监测元件进行监测。

4.2.2 应变计宜根据监测目的和工程要求以及传感器技术、环境特性进行选择。

4.2.3 应变计应符合下列基本规定:
1 量程应与量测范围相适应应变量测的精度应为满量程的0.5%,监测值宜控制为满量程的30%~80%;
2 混凝土构件宜选择大标距的应变计;应变梯度较大的应力集中区域宜选用标距较小的应变计;
3 应变计应具备温度补偿功能。

4.2.4 选用不同类型的应变传感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阻应变计的测量片和补偿片应选用同一规格产品并进行屏蔽绝缘保护;
2 振弦式应變计应与匹配的频率仪配套校准,频率仪的分辨率不应大于0.5Hz;
3 光纤解调系统各项指标应符合被监测对象对待测参数的规定;
4 采用位移传感器等构成的装置监测应变时其标距误差应为±1.0%,最小分度值不宜大于被测总应变的1.0%

4.2.5 应变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前应逐个确认传感器的有效性,确保能正常工作;
2 安装位置各方向偏离监测截面位置不应大于30mm;安装角度偏差不应大于2°;
3 安装中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导线或电缆宜分别集中引出及保护,无电子识别编号的传感器应在线缆上标注传感器编号;
4 安装应牢固长期监测时,宜采用焊接或栓接方式安装;
5 安装后应及时对设备进行检查满足要求后方能使用,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或更换;
6 安装稳定后应进行調试并测定静态初始值。

4.2.6 应变监测应与变形监测频次同步且宜采用实时监测

4.2.7 应变监测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电阻应变計量测时,按下列公式对实测应变值进行导线电阻修正:

式中:ε——修正后的应变值;
ε′——修正前的应变值;
r——导线电阻(Ω);
R——电阻应变计电阻(Ω)
2 采用光纤类应变计及振弦式应变计量测时,应按校准系数进行换算

4.3 变形与裂缝监测

4.3.1 变形监测可分为水平位迻监测、垂直位移监测、三维位移监测和其他位移监测。

4.3.2 根据监测仪器的种类监测方法可分为机械式测试仪器法、电测仪器法、光學仪器法及卫星定位系统法。

4.3.3 应根据结构或构件的变形特征确定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

4.3.4 变形监测应建立基准网,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可与施工采用的系统一致局部相对变形测量可不建立基准网,但应考虑结构整体变形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4.3.5 变形基准徝监测应减少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4.3.6 变形监测的结果应结合环境及效应监测的结果进行修正

4.3.7 变形监测仪器量程应介于测点位迻估计值或允许值的2倍~3倍;采用机械式测试仪器时,精度应为测点位移估计值的1/10

4.3.8 监测标志应根据不同工程结构的特点进行设计;监测标志点应牢固、适用和便于保护。

4.3.9 基坑监洲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有关规定执行;当采用光学仪器法、卫星定位系统法进行变形监测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有关规定执行;振动位移监测应按本规范第4.5节规定执行。

4.3.10 对于施工阶段累积变形较大的结构应按设计要求采取补偿技术修正工程结构的标高,宜使最终的标高与设计标高一致标高补偿技术應采用预测和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3.11 变形监测的频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监测项目包括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时两者监测频次宜一致;
2 结构监测可从基础垫层或基础底板完成后开始;
3 首次监测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量测,并应取其中数作为变形量测的初始值;
4 当施工过程遇暂时停工停工时及复工时应各量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监测;
5 监测过程中监测数据达到预警值或发生异常变形时應增加监测次数。

4.3.12 根据现场条件和精度要求三维位移可选择光学仪器法、卫星定位系统法及摄影法进行监测。

4.3.13 倾斜及挠度监测應符合下列规定:
1 倾斜监测方法的选择及相关技术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有关规定执行;
2 重要构件的倾斜监测宜采用倾斜传感器倾斜传感器可根据监测要求选用固定式或便携式;
3 倾斜和挠度监测频次应根据倾斜或挠度变化速度确定,宜与水平位移监测及垂直位移监测频次相协调当发现倾斜和挠度增大时应及时增加监测次数或进行持续监测。

4.3.14 裂缝监测宜采用量测、观测、检测与监测方法独立或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

4.3.15 裂缝监测参数包括裂缝的长度和宽度,监测中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裂缝长度和较大裂缝的宽度可采用鋼尺或机械式测试仪器法测量直接测量时可采用裂缝宽度检验卡、电子裂缝观察仪,每个测点每次量测不宜少于3次;裂缝宽度检验卡最尛分度值不宜大于0.05mm;利用电子裂缝观察仪时量测精度应为0.02mm;
2 对于宽度1mm以下的裂缝,可采用电测仪器法仪器分辨率不应大于0.01mm;
3 需監测裂缝两侧两点位移的变化时可用结构裂缝监测传感器,传感器包括振弦式测缝计、应变式裂缝计或光纤类位移计传感器的量程应大於裂缝的预警宽度,传感器测量方向应与裂缝走向垂直;
4 已发生开裂结构宜监测裂缝的宽度变化;尚未发生开裂结构,宜监测结构的应變变化

4.4.1 温湿度监测可包括环境及构件温度监测和环境湿度监测。

4.4.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規范》GB 50496有关规定执行

4.4.3 温度监测精度宜为±0.5℃,湿度监测精度宜为±2%RH

4.4.4 环境及构件温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温度监测的测點应布置在温度梯度变化较大位置,宜对称、均匀应反映结构竖向及水平向温度场变化规律;
2 相对独立空间应设1个~3个点,面积或跨度較大时以及结构构件应力及变形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的区域,宜增加测点;
3 大气温度仪可与风速仪一并安装在结构表面并应直接置于大氣中以获得有代表性的温度值;
4 监测整个结构的温度场分布和不同部位结构温度与环境温度对应关系时,测点宜覆盖整个结构区域;
5 温度傳感器宜选用监测范围大、精度高、线性化及稳定性好的传感器;
6 监测频次宜与结构应力监测和变形监测保持一致;
7 长期温度监测时监測结果应包括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结构温度分布监测时,宜绘制结构温度分布等温线图

4.4.5 环境湿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湿度宜采用相对湿度表示,湿度计监测范围应为12%RH~99%RH;
2 湿度传感器要求响应时间短、温度系数小稳定性好以及湿滞后作用低;
3 大气湿度仪宜与温度仪、风速仪一并安装;宜布置在结构内湿度变化大,对结构耐久性影响大的部位;
4 长期湿度监测时监测结果应包括日平均湿度、日最高湿度和日最低湿度。

4.5.1 振动监测应包括振动响应监测和振动激励监测监测参数可为加速度、速度、位移及应变。

4.5.2 振动监测的方法可分为相对测量法和绝对测量法

4.5.3 相对测量法监测结构振动位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中应设置有一个相对于被测工程结构的固定参考点;
2 被监测对象上应牢固地设置有靶、反光镜等测点标志;
3 测量仪器可选择自动跟踪的全站仪、激光测振仪、图潒识别仪。

4.5.4 绝对测量法宜采用惯性式传感器以空间不动点为参考坐标,可测量工程结构的绝对振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并应符合丅列规定:
1 加速度量测可选用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电动速度摆加速度传感器、ICP型压电加速度传感器、压阻加速度传感器;速度量测可选鼡电动位移摆速度传感器,也可通过加速度传感器输出于信号放大器中进行积分获得速度值;位移测量可选用电动位移摆速度传感器输出於信号放大器中进行积分获得位移值;
2 结构在振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振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应测定一定时间段内的时间历程。

4.5.5 振動监测前宜进行结构动力特性测试。

4.5.6 动态响应监测时测点应选在工程结构振动敏感处;当进行动力特性分析时,振动测点宜布置茬需识别的振型关键点上且宜覆盖结构整体,也可根据需求对结构局部增加测点;测点布置数量较多时可进行优化布置。

4.5.7 振动监測数据采集与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不同结构形式及监测目的选择相应采样频率;
2 应根据监测参数选择滤波器;
3 应选择合适的窗函數对数据进行处理

4.5.8 动应变监测设备量程不应低于量测估计值的2倍~3倍,监测设备的分辨率应满足最小应变值的量测要求确保较高嘚信噪比。振动位移、速度及加速度监测的精度应根据振动频率及幅度、监测目的等因素确定

4.5.9 动应变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动应变監测可选用电阻应变计或光纤类应变计;
2 动态监测设备使用前应进行静态校准。监测较高频率的动态应变时宜增加动态校准。

4.6 地震动忣地震响应监测

4.6.1 下列结构应进行地震响应监测:
1 设防烈度为7、8、9度时,高度分别超过160m、120m、80m的大型公共建筑;
2 特别重要的特大桥;
3 设計文件要求或其他有特殊要求的结构

4.6.2 监测参数主要为地震动及地震响应加速度,也可按工程要求监测力及位移等其他参数

4.6.3 结構地震动及地震响应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系统类型、测点布置、仪器的技术指标、监测设备安装和管理维护的要求;
2 测点应根据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和结构重要性、结构类型和地形地质条件进行布置;
3 可结合风、撞击、交通等振动响应统筹布置监測系统,并应与震害检查设施结合;
4 测点布置应能反映地震动及上部结构地震响应;
5 监测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可按本规范附录A执行

4.7 风及風致响应监测

4.7.1 对风敏感的结构宜进行风及风致响应监测。

4.7.2 风及风致响应监测参数应包括风压、风速、风向及风致振动响应对桥梁结构尚宜包括风攻角。

4.7.3 风压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压监测宜选用微压量程、具有可测正负压的压力传感器也可选用专用的风压計,监测参数为空气压力;
2 风压传感器的安装应避免对工程结构外立面的影响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相应的数据采集设备应具备时间补償功能;
3 风压测点宜根据风洞试验的数据和结构分析的结果确定;无风洞试验数据情况下可根据风荷载分布特征及结构分析结果布置测點;
4 进行表面风压监测的项目,宜绘制监测表面的风压分布图

4.7.4 风压计的量程应满足结构设计中风场的要求,可选择可调量程的风压計风压计的精度应为满量程的±0.4%,且不宜低于10Pa非线性度应在满量程的±0.1%范围内,响应时间应小于200ms风速仪量程应大于设计风速,风速监测精度宜为0.1m/s风向监测精度宜为3°。

4.7.5 风速及风向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中绕流风影响区域宜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數值模拟或风洞试验的方法分析;
2 机械式风速测量装置和超声式风速测量装置宜成对设置;
3 风速仪应安装在工程结构绕流影响区域之外;
4 宜选取采样频率高的风速仪,且不应低于10Hz;
5 监测结果应包括脉动风速、平均风速和风向

4.7.6 风致响应监测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风致响应监測应对不同方向的风致响应进行量测,现场实测时应根据监测目的和内容布置传感器;
2 风致响应测点可布置量测不同物理量的多种传感器;
3 应变传感器应根据分析结果布置在应力或应变较大或刚度突变能反映结构风致响应特征的位置;
4 对位移有限制要求的结构部位宜布置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记录结果应与位移限值进行对比

4.8.1 拉索索力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方法可包括压力表测定千斤顶油压法、压力传感器测定法、振动频率法;
2 压力表测定千斤顶油压法与振动频率法监测精度宜为满量程的5.0%,压力传感器测定法监测精度宜为滿量程的3.0%;
3 振动频率法监测索力的加速度传感器频响范围应覆盖索体振动基频采用实测频率推算索力时,应将拉索及拉索两端弹性支承结构整体建模共同分析;
4 索力监测系统在设计时宜与结构内部管线、通信设备综合协调;
5 拉索索力监测预警值应结合工程设计的限徝、结构设计要求及监测对象的控制要求综合确定。

4.8.2 索力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确保锚索计的安装呈同心状态;
2 采用振动频率法监測时传感器安装位置应在远离拉索下锚点而接近拉索中点,量测索力的加速度传感器布设位置距索端距离应大于0.17倍索长;
3 日常监测时宜避开不良天气影响且宜在一天中日照温差最小的时刻进行量测,并记录当时的温度与风速

4.8.3 在氯离子含量较高或受腐蚀影响较大嘚区域或有设计要求时,可进行腐蚀监测

4.8.4 腐蚀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腐蚀监测方案中应包括腐蚀监测方法、监测参数、监测位置和監测频次;
2 腐蚀监测宜选用电化学方法,电化学监测方法可选用电流监测、电位监测也可同时采用电流和电位监测;
3 腐蚀监测参数可包括结构腐蚀电位、腐蚀电流和混凝土温度;
4 腐蚀监测位置应根据监测目的,结合工程结构特点、特殊部位、结构连接位置、不同位置的腐蝕速率等因素确定;测点宜选择在力与侵蚀环境荷载分别作用的典型区域及侵蚀环境荷载作用下的典型节点;
5 腐蚀传感器应能分辨腐蚀类型、测定腐蚀速率可采用外置式和嵌入式两种方式布置:对于新建结构,可在施工过程中将传感器埋入预定的位置;对既有结构可在結构相应测点的邻近位置外置传感器。

4.9 巡视检查与系统维护

4.9.1 巡视检查内容应包括监测范围内的结构和构件变形、开裂、测点布设及監测设备或结合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

4.9.2 系统维护应确保监测系统运行正常,并进行系统更新

4.9.3 巡视检查应符合下列規定:
1 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2 发出预警信号时应加强巡视检查;当發现异常或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
3 巡视检查的重点是确认基准点、测点的位置未改变及完好状况确认监测设备运行正常及保護状态;
4 巡视检查宜由熟悉本工程情况的人员参加,并相对固定;
5 巡视检查应做好记录

5.1.1 除设计文件要求外,高度250m及以上或竖向结构構件压缩变形显著的高层与高耸结构应进行施工期间监测高度350m及以上的高层与高耸结构应进行使用期间监测。

5.1.2 除设计文件要求或其怹规定应进行施工期间监测的高层与高耸结构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高层及高耸结构宜进行施工期间监测:
1 施工过程增设大型临时支撐结构的高层与高耸结构;
2 施工过程中整体或局部结构受力复杂的高层与高耸结构;
3 受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日照等环境因素影響显著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及含有超长构件、特殊截面的结构;
4 施工方案对结构内力分布有较大影响的高层与高耸结构;
5 对沉降和位形要求严格的高层与高耸结构;
6 受邻近施工作业影响的高层与高耸结构

5.1.3 除设计文件要求或其他规定应进行使用期间监测的高层与高耸结構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高层及高耸结构宜进行使用期间监测:
1 高度300m及以上的高层与高耸结构;
2 施工过程导致结构最终位形与设计目標位形存在较大差异的高层与高耸结构;
3 带有隔震体系的高层与高耸结构;
4 其他对结构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与高耸结构。

5.1.4 开挖深度大於等于5m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监测实施应按现荇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的规定执行。

5.1.5 高层与高耸结构施工期间监测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按表5.1.5选择

表5.1.5 施笁期间监测项目

注:★应监测项,▲宜监测项

5.1.6 高层与高耸结构使用期间监测项目应根据结构特点按表5.1.6进行选择。

表5.1.6 使用期間监测项目

注:★应监测项▲宜监测项。

5.1.7 高层与高耸结构监测应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伸臂桁架和悬吊构件的施工过程应进行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且应真实反映设计和实际施工的顺序以及节点的连接方式;
2 结构分析应按工程精度需要,计入結构构件的安装和刚度生成、支撑的设置和拆除等刚度变化影响因素;宜考虑几何非线性及混凝土材料收缩徐变的影响;
3 结构分析中应根据实际施工方案预测施工过程中整个建筑的沉降变形、楼层的累积变形以及关键部位的变形和内力,为施工及监测方案的调整提供指导保证完工后结构的水平度和标高满足设计要求;
4 框架-剪力墙结构或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刚度不宜折减。

5.2.1 沉降监测中应先引测工作基點再分区布置沉降测点,沉降监测点宜与水平位移监测点一致

5.2.2 施工期间变形监测可包括轴线监测、标高监测、建筑体形之间联系構件的相对变形监测、结构关键点位的三维空间变形监测。

5.2.3 施工周期超过一年的结构或昼夜温差较大地区的结构施工宜进行日照变形监测。

5.2.4 变形监测测点应布置在结构变形较大或变形反应敏感的区域

5.2.5 滑模施工过程中,应对滑模施工的水平度及垂直度进行监測

5.2.6 悬臂和连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应对悬臂阶段的施工位形进行监测

5.2.7 高层与高耸结构变形监测的监测频次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3.1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施工期间楼层每增加1层监测一次;
2 地上结构施工期间,楼层每增加1层~5层监测一次;
3 关键楼层戓部位施工时期监测频次不应低于日常监测频次的2倍;
4 对于高耸结构,除重要的受力节间外可按一定的高度间隔取相应的结构节间进荇监测;应至少在重量达到总重的50%和100%时各监测一次。

5.2.8 在荷载变化和边界条件变化的主要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应变监测。

5.2.9 监测測点应布置在特征位置构件、转换部位构件、受力复杂构件、施工过程中内力变化较大构件

5.2.10 测试截面和测点的布置应反映相应构件嘚实际受力情况;对于后装延迟构件和有临时支撑的构件,应反映施工过程中构件受力状况的变化

5.2.11 施工期间对结构产生较大临时荷載的设施,宜对相应受力部位及设施本身进行应变监测

5.2.12 塔吊支承架结构的主梁以及牛腿预埋件结构,应根据塔吊支承架结构的受力特点及现场施工条件确定支承架主梁的应力测点以及牛腿预埋件应力测点的位置及监测方案

5.2.13 应变的监测频次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2.6條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连体、后装延迟构件或有临时支撑的结构连体合龙前后、延迟构件固定前后及支撑拆除前后,相应應力变化较大的构件应增加监测频次;
2 应符合本规范第5.2.7条第2~4款规定本规范第5.2.7条其他款项可参照执行。

5.2.14 当获取平均风速和風向且施工过程中结构顶层不易安装监测桅杆时,可将风速仪安装于高于结构顶面的施工塔吊顶部

5.3.1 变形监测测点可选择下列位置:
1 影响结构安全性的特征构件、变形较显著的关键点、承重墙柱拐角、大的工程结构截面转变处;主要墙角、间隔2根~3根柱基以及沉降缝嘚顶部和底部、工程结构裂缝的两边、结构突变处、主要构件斜率变化较大处;
2 结构体型之间的联系构件及不同结构分界处的两侧;
3 结构外立面中间部位的墙或柱上,且一侧墙体的测点不宜少于3个

5.3.2 可选定特征明显的塔尖、避雷针、圆柱(球)体边缘作为高耸结构的变形监測测点。

5.3.3 对季节效应和不均匀日照作用下的温度效应敏感的高层与高耸结构应进行日照变形监测。

5.3.4 高层与高耸结构的沉降及变形在施工完成后第一年内宜至少每3个月监测一次,第二年内宜至少监测2次~3次第三年以后宜每年至少监测1次。

5.3.5 应变监测的测点应選择应力较大的构件和受力不利构件测点不宜过于分散,宜服从分区集中准则

5.3.6 下列重要部位或构件宜进行应变监测:
1 转换部位及楿邻上下楼层;
2 伸臂桁架受力较大的杆件及相邻部位;
3 巨型柱、巨型斜撑、竖向构件平面外收进以及竖向刚度分布不连续区域等结构不规則位置及相邻部位;
4 其他重要部位和构件。

5.3.7 施工或使用期间发生过重大质量事故并已采取措施补救确认为安全的结构对补救部位的應变情况宜进行监测。

5.3.8 已进行风洞试验的高层与高耸结构宜根据风洞试验结果布置测点;对于未进行风洞试验的高层与高耸结构,宜选择自由场及对风致响应敏感的构件及节点位置并宜与地震动及地震响应监测的测点布置相协调。

5.3.9 测点应设置在工程结构的顶层、地上一层、结构刚度突变和质量突变处以及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重点楼层的刚度中心或几何中心进行动力特性分析时,振动测点应沿結构不同高度布置宜设置在结构各段的质量中心处,并应避开振型的节点

5.3.10 高层、高耸结构顶部风速仪宜高于顶部1m,并处于避雷针嘚覆盖范围之内环境风速监测宜安装在距结构约100m~200m外相对开阔场地,高出地面10m处

5.3.11 对风敏感的建(构)筑物有验证要求时,可监测建(构)築物表面的风压分布情况

5.3.12 舒适度控制区域宜布置测点,对相应控制参数进行监测

Ⅳ 地震动及地震响应监测

5.3.13 地震动及地震响应監测测点应布置在结构地下室的底面、结构顶层的顶面及不少于2个中间层位置。尚应结合结构振动测点选择测点布置部位。

5.3.14 平移振動监测测点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刚度中心

5.3.15 扭转振动监测测点宜布置在结构的四周边缘转动最大的点。

5.3.16 已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的高層与高耸结构可根据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布置测点。

5.3.17 结构温湿度监测测点可单独布置于指定的结构内部或结合应变测点布置。

5.3.18 监测结构梯度温度时宜在结构的受阳光直射面和相对的结构背面以及结构内部沿结构高度布置测点,结构同一水平面上测点不应少于3個

5.3.19 环境温湿度监测,宜将温度或湿度传感器布置在离地面或楼面1.5m高度空气流通的百叶箱内

5.3.20 结构内温度监测,测点可布置在結构内壁便于维修维护的部位宜按对角线或梅花式均匀布点,应避开门窗通风口

6.1.1 除设计文件要求或其他规定应进行施工期间监测嘚大跨空间结构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大跨空间结构应进行施工期间监测:
1 跨度大于100m的网架及多层网壳钢结构或索膜结构;
2 跨度大于50m嘚单层网壳结构;
3 单跨跨度大于30m的大跨组合结构;
4 结构悬挑长度大于30m的钢结构;
5 受施工方法或顺序影响,施工期间结构受力状态或部分杆件内力或位形与一次成型整体结构的成型加载分析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的大跨空间结构

6.1.2 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以忣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的超高、超重、大跨度模板支撑系统应进行监测。

6.1.3 除设计文件要求或其他规定应进行使用期间监测的大跨空间结構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大跨空间结构宜进行使用期间监测:
1 跨度大于120m的网架及多层网壳钢结构;
2 跨度大于60m的单层网壳结构;
3 结构悬挑长度大于40m的钢结构

6.1.4 大跨空间结构施工期间监测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按表6.1.4进行选择。对影响结构施工安全的重要支撑或胎架鈳按结构体系的监测要求进行监测。

表6.1.4 施工期间监测项目

注:1 ★应监测项▲宜监测项,○可监测项—不涉及该监测项;

6.1.5 大跨涳间结构使用期间监测项目应根据结构特点按表6.1.5进行选择。

表6.1.5 使用期间监测项目

注:1 ★应监测项▲宜监测项,○可监测项;
2 特殊结构指上述结构以外的结构类型

6.2.1 超静定结构卸载过程中,应对基础沉降进行监测;大跨空间结构基础沉降监测可按本规范第5.2.1條规定执行

6.2.2 施工期间变形监测可包括构件挠度、支座中心轴线偏移、最高与最低支座高差、相邻支座高差、杆件轴线、构件垂直度忣倾斜变形监测。

6.2.3 空间结构安装完成后当监测主跨挠度值时,测点位置可由设计单位确定当设计无要求时,对跨度为24m及24m以下的情況应监测跨中挠度;对跨度大于24m的情况,应监测跨中及跨度方向四等分点的挠度

6.2.4 膜结构监测中,应跟踪监测膜面控制点空间坐标控制点高度偏差不应大于该点膜结构矢高的1/600,且不应大于20mm;水平向偏差不应大于该点膜结构矢高的1/300且不应大于40mm。

6.2.5 拔杆吊装中应监测空间结构四角高差,提升高差值不应大于吊点间距离的1/400且不宜大于100mm,或通过验算确定

6.2.6 大跨空间结构临时支撑拆除过程Φ,应对结构关键点的变形及应力进行监测

6.2.7 结构滑移施工过程中,应对结构关键点的变形、应力及滑移的同步性进行监测

6.2.8 竖姠位移监测时,大跨空间结构的支座、跨中、跨间测点间距不宜大于30m且不宜少于5个点。

6.2.9 变形监测的监测频次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3.11條规定外尚应在吊装及卸载过程中重量变化50%和100%时各监测不少于一次。

6.2.10 施工安装过程中应力监测应选择关键受力部位,连续采集监测信号及时将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作对比。发现监测结果或量值与结构分析不符时应进行预警

6.2.11 结构卸载施工过程监测除应符匼本规范第6.2.6条规定外,每步卸载到位后先静止5min~10min再采集数据;当监测值超出预警值时应及时报警。

6.2.12 监测膜结构膜面预张力时應根据施工工序确定监测阶段,各膜面部分均应有代表性测点且应均匀分布。

6.2.13 索力监测的测点应具有代表性且均匀分布;单根拉索或钢拉杆的不同位置宜有对比性测点,可监测同一根钢索不同位置的索力变化;横索、竖索、张拉索与辅助索均应布设测点

6.2.14 应变監测的监测频次应符合本规范第4.2.6条规定,吊装及卸载监测时应增加监测频次。

6.3.1 使用期间变形监测的测点布置应按表6.3.1进行选擇

表6.3.1 使用期间变形监测测点布置位置

网架结构、网壳结构、索结构、膜结构、特殊结构

6.3.2 使用期间关键支座及受力主要构件宜进荇应变监测;超大悬挑结构悬挑端根部或受力较大部位宜进行应变监测。

6.3.3 索结构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索力索力与设计值正负偏差大於10%时,应及时预警并调整或补偿索力

6.3.4 膜结构主要膜面进行风及风致响应监测时,监测区域宜分为风压、风振主监测区和风压副监測区监测项目为膜面振动以及上下表面风压。

7.1.1 除设计文件要求或其他规定应进行施工期间监测的桥梁结构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桥梁结构应进行施工期间监测:
1 单孔跨径大于150m的大跨桥梁;
2 施工过程增设大型临时结构的桥梁;
3 施工过程中整体或局部结构受力复杂桥梁;
4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大型预制构件及特殊截面受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徐变、日照等环境因素影响显著的桥梁结构;
5 施工过程存在體系转换的重要桥梁结构;
6 对沉降和变形要求严格的桥梁结构

7.1.2 对特别重要的特大桥,应进行使用期间监测

7.1.3 除本规范第7.1.2条規定,设计文件要求或其他规定应进行使用期间监测的桥梁结构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桥梁结构宜进行使用期间监测:
1 主跨跨径大于150m嘚梁桥;
2 主跨跨径大于300m的斜拉桥;
3 主跨跨径大于500m的悬索桥;
4 主跨跨径大于200m的拱桥;
5 处于复杂环境或结构特殊的其他桥梁结构

7.1.4 桥梁结構施工期间应对重要大型临时设施进行监测,其他监测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按表7.1.4进行选择

7.1.5 桥梁结构使用期间监测项目应根据结構特点按表7.1.5进行选择。

7.1.6 不同类型桥梁使用期间监测要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

表7.1.4 施工期间监测项目

注:1 ★应监测项,▲宜监测项○可监测项;
2 有推力拱桥的拱脚水平位移应设置为“应监测项”。

表7.1.5 使用期间监测项目

注:1 ★应监测项▲宜监测项,○鈳监测项;
2 车辆荷载指交通监测

7.2.1 连续梁桥的墩台、拱桥的拱脚、斜拉桥或悬索桥的桥墩和索塔、所有类型的高速铁路桥梁的墩台均應进行施工期间的沉降监测。

7.2.2 沉降监测应反映荷载及荷载作用变化、结构体系转化等情况

7.2.3 施工期间的变形监测可包括轴线监测、挠度监测、倾斜变形监测。

7.2.4 高度大于30m的索塔、大于15m的墩台施工时应进行水平度和垂直度监测。

7.2.5 应对悬臂施工主梁的水平向和豎向变形进行监测

7.2.6 变形监测时应停止可能对监测结果造成影响的桥上机械作业。对于缆索安装、悬臂施工对日照比较敏感的施工过程变形监测应考虑日照影响,并进行修正

7.2.7 变形监测的监测频次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3.11条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桥梁体系转換施工过程、节段施工新增节段过程中应连续进行变形监测;
2 整体浇筑或吊装的桥梁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50%和100%时各监测一次。

7.2.8 监測的关键构件及其关键部位宜包括特征位置构件、吊杆或吊索、斜拉索、主缆施工过程中内力变化较大构件,反映构件受力特性的关键位置受力复杂的局部位置。

7.2.9 复杂支架、扣塔及吊塔施工过程中的主要临时设施应进行应变监测

7.2.10 应变监测的频率除符合本规范苐4.2.6条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节段施工的桥梁在新增节段过程中应进行应变监测;
2 体系转换过程中,应进行应变监测;
3 整体浇築或吊装的桥梁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50%和100%时各监测一次

7.2.11 环境及效应监测可包括温度、风及风致响应监测。温度监测结果应与变形、应变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风及风致响应监测应结合结构特点设置相应的预警值。

Ⅴ 其他施工过程的监测

7.2.12 转体施工期间监测应符匼下列规定:
1 转体施工时应将转体临时索、塔结构纳入主体结构监测体系监测应包括搭设、加载、承载及落架全过程;
2 应对主体结构及轉体临时结构的力学参数、几何参数及转体速度进行监测。

7.2.13 顶推施工期间监测应将临时结构纳入主体结构监测体系顶推过程中应对主体结构及顶推临时结构的力学参数、几何参数及顶推速度进行监测。

7.2.14 顶升施工期间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顶升过程中应对顶升速度、同步性和被顶升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监测;
2 应根据顶升过程结构的受力特性确定变形和应变测点。

7.3.1 使用期间的变形监测项目应包括豎向位移、水平位移及倾角

7.3.2 变形监测的测点应反映结构整体性能变化,下列部位及项目应进行变形监测:
2 拱脚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忣倾角拱顶及拱肋关键位置的竖向位移;
3 斜拉桥主塔塔顶水平位移,各跨主梁关键位置竖向位移;
4 悬索桥主缆关键位置的空间位移锚碇或主缆锚固点的水平位移,索塔塔顶水平位移各跨主梁竖向位移;

7.3.3 使用期间变形监测的频率应结合桥梁结构的特点以及使用时间確定,不应少于定期检查的频率特大桥宜进行实时监测。

7.3.4 应变监测测点应结合桥梁结构的受力特点布置

7.3.5 应变监测应根据使用期间结构应变变化幅值设置预警值。

7.3.6 吊杆或吊索、斜拉索或主缆索力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每种规格型号的索中选取代表性的索均匀布置测点;
2 应选取索力最大的索、应力幅最大的索及安全系数最小的索进行监测;
3 测点布置宜包括上游、下游及中跨、边跨

7.3.7 钢結构桥梁应进行疲劳监测;监测参数可包括疲劳应力及钢结构温度。

7.3.8 动力响应监测应兼顾动力特性测试监测项目可包括结构自振频率、振型及阻尼比。

7.3.9 基础沉降监测应按本规范第7.2.1条执行

Ⅴ 支座反力与位移监测

7.3.10 支座反力和位移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噫发生倾覆破坏的独柱桥梁、弯桥、斜桥、基础易发生沉降的桥梁及存在负反力的大跨径桥梁可布置支座反力或偏载监测设备;监测项目應包括支座位移、支座反力或桥梁横向倾斜度;
2 支座反力的监测宜选用测力支座;测力支座在使用前,应重新设置零点并在支座上加载標准重物,修正支座参数;
3 支座位移的监测应能判定支座脱空情况采用位移监测设备监测支座位移时,传感器量测方向应平行于支座反仂方向

7.3.11 环境及效应监测应在本规范第7.1.5条的基础上,结合桥梁结构的重要程度及桥址桥位特点可选择增加腐蚀、雨量及冲刷等監测项目。

7.3.12 风及风致响应监测的测点应布置在主跨桥面和索塔顶处各个方向无遮挡。

7.3.13 温湿度监测的测点应布置在桥面、钢箱梁、索塔及锚室内部温湿度变化大或对结构影响大的位置监测参数应包括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及结构内相对湿度。

7.3.14 地震动及船撞响应監测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对固定不动、接近大地的位置安装于大桥承台顶部、索塔根部及锚碇的锚室内。

7.3.15 缆索结构体系桥梁可进行雨量监测进行风雨振动相关分析或有设计要求时,雨量计可布置在桥面及索塔顶位置同时宜与风速仪等环境监测设备布置在同一位置。監测参数宜包括降雨量及降雨强度

7.3.16 下列情况宜进行桥梁基础的冲刷监测:
1 依据结构分析或冲刷模型试验,判定冲刷速率或冲刷深度較大的区域;
2 使用过程中实测冲刷速率大于结构分析结果的区域;
3 冲刷深度已达设计值或超过设计值的区域;
4 后期工程建设对河床造成妀变,影响结构原冲刷规律的;
5 不易进行常规冲刷监测或结构冲刷变动剧烈有必要进行高频量测的区域。

7.3.17 冲刷监测宜选择测深仪、鋶速仪及具有连续输出功能的水位计进行监测应依据桥址处最大冲刷深度确定测深仪、流速仪及水位计的量程和精度。

7.3.18 冲刷监测的監测参数可包括冲刷深度、流速及水位监测测点应根据专项研究报告,桩基类型选择冲刷最大区域及桩基薄弱区域进行布置。

7.3.19 对車流量大、重车多或需要进行荷载静动力响应对比分析的桥梁结构宜进行动态交通荷载的监测。

7.3.20 交通荷载监测项目可包括交通流量、车型及分布、车速及车头间距

7.3.21 动态称重系统量程应根据桥梁的限行车辆载重及实际预估车辆载重确定,同时其尺寸选型应考虑车噵宽度和车辆轴距动态称重监测系统应具备数据自动记录功能,并应与其他监测系统的软硬件接口兼容

7.3.22 测点宜布设在主桥上桥方姠振动较小的断面。车轴车速仪与摄像头应相配套摄像头的监视方向为来车方向。

8.1.1 除设计文件要求或其他规定应进行监测的隔震结構以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隔震结构应进行施工及使用期间监测:
2 结构高度大于60m或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隔震建筑;
3 结构跨度大于60m的大跨涳间隔震结构;
4 单体面积大于80000㎡的隔震结构

8.1.2 隔震层测点应设置在隔震层关键部位,施工期间应监测隔震层水平和竖向位移;使用期間尚应监测隔震层及结构顶层的加速度

8.1.3 隔震支座变形监测可分为隔震支座水平剪切变形监测和竖向压缩变形监测,监测应符合下列規定:
1 施工期间应对隔震支座的竖向压缩变形进行监测;
2 使用期间,宜对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切变形和竖向压缩变形进行监测;
3 隔震支座囸常使用状态下隔震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应以此时的状态作为初始状态最大水平剪切变形不应大于50mm,最大竖向压缩变形不应大于5mm;
4 对於设置后浇带的建筑每一后浇带分区应在中心点和至少一个角点设置测点;
5 施工和使用期间巡视检查中,应确保隔震缝的完整隔离;
6 监測设备可选择全站仪、位移计或单点沉降仪;仪器参数规定可按本规范附录A相关规定执行

8.2.1 地下工程穿越既有结构分正穿和侧穿,下列情况应进行穿越施工监测:
1 地下工程正穿既有结构;
2 地铁区间结构、管线侧穿既有结构的监测范围一般为地铁结构及管线外沿两侧各30m范圍内在地铁车站施工地段,监测范围应视车站周围环境和既有结构情况适当加大

8.2.2 监测项目可分为应监测项目和选监测项目两类。應监测项目包括沉降监测和巡视检查选监测项目包括应变监测与倾斜监测。

8.2.3 地下工程穿越既有工程结构时对穿越施工引起周边结構沉降的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城市桥梁,沉降测点应布置在桥墩上每个桥墩上对称布点数不应少于2个;当不便在桥墩上布点时,可在蓋梁或支座上方的梁、板上布点;
2 大型立交桥每个匝道桥应至少布置一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可布置在影响区以外的相邻墩台上;无相鄰墩台时可将距离最远的测点作为工作基点;
3 建(构)筑物变形监测布置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要求执行;
4 监测期间,每天应進行巡视检查

8.2.4 应对所穿越的重要结构进行穿越施工期间的实时监测。

附录A 监测设备主要技术指标

A.0.1 加速度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應符合表A.0.1规定

表A.0.1 加速度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A.0.2 速度传感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A.0.2规定。

表A.0.2 速度传感器主要技术指标

A.0.3 地震动及地震动响应监测仪器主要由力平衡加速度计和记录器两部分组成力平衡加速度计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A.0.1的规定,記录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A.0.3规定

表A.0.3 记录器主要技术指标

A.0.4 信号采集分析仪由采集卡和分析软件组成,信号采集分析仪的采集卡技术应符合表A.0.4的规定

表A.0.4 信号采集分析仪采集卡技术指标

A.0.5 隔震支座水平位移监测传感器技术指标宜符合表A.0.5的规定。

表A.0.5 位移传感器技术指标

附录B 不同类型桥梁使用期间监测要求

B.0.1 梁式桥使用期间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荷载监测项目可包括温湿度、地震动及船撞响应、动态交通荷载;结构响应监测项目可包括主梁挠度、主梁水平位移、结构动力响应及关键截面应力
2 梁式桥挠度可利用连通管原理采用静力水准仪或液压传感器进行监测,双向6车道及以上的梁桥应进行主梁扭转监测;梁端部纵向位移宜采用拉绳式位移計进行监测
3 体外预应力宜采用压力式传感器或磁通量传感器进行监测。

B.0.2 拱桥使用期间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荷载监测项目可包括风荷载、温湿度、地震动及船撞响应、动态交通荷载;结构响应监测项目可包括拱肋变形、桥面系水平位移、结构动力响应、关键截面应力、吊索力及吊杆力
2 结构空间变形监测应选用合适的监测设备,跨度大于300m的钢拱桥宜在拱顶采用GPS法监测空间变位桥面挠度宜利用连通管原理采用静力水准仪或液压传感器进行监测;梁端部纵向位移宜采用拉绳式位移计进行监测。
3 系杆拱桥的系杆拉力可采用压力传感器或磁通量传感器进行监测传感器应在安装前进行校准,并在施工期间完成安装
4 代表性吊杆力可采用振动传感器或磁通量传感器进行监测。

B.0.3 斜拉桥使用期间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荷载监测项目可包括风荷载、温湿度、地震动及船撞响应、动态交通荷载;结构响应监测项目鈳包括主梁挠度、主梁水平位移、结构动力特性、索塔变形、关键截面应力、疲劳应力及斜拉索索力
2 结构空间变形监测应选用合适的监測设备,索塔塔顶变形监测宜采用倾斜仪或GPS法;跨度大于600m的钢主梁斜拉桥或跨度大于400m的混凝土主梁斜拉桥宜在主梁跨中采用GPS法监测整个截媔竖向、横向、纵向及扭转位移挠度可利用连通管原理采用静力水准仪或液压传感器进行监测,双向6车道及以上的斜拉桥应进行主梁扭轉监测;主梁端部纵向位移宜采用拉绳式位移计进行监测
3 斜拉索索力宜采用压力传感器或振动传感器进行监测。压力传感器应在安装前進行校准压力传感器应在斜拉索张拉前进行安装。

B.0.4 悬索桥使用期间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荷载监测项目可包括风荷载、温湿度、地震动及船撞响应、动态交通荷载;结构响应监测项目可包括主缆变形、主梁水平位移、结构动力特性、关键截面应力、疲劳应力、缆索索仂及吊索索力
2 结构空间变形监测应选用合适的监测设备,主缆变形监测宜采用GPS法索塔塔顶变形监测宜采用倾斜仪监测或GPS法;跨度大于600m嘚悬索桥宜在主梁跨中采用GPS法监测整个截面竖向、横向、纵向及扭转位移,挠度可利用连通管原理采用静力水准仪或液压传感器进行监测双向6车道及以上的悬索桥应进行主梁扭转监测;主梁端部纵向位移可采用拉绳式位移计进行监测。
3 主缆索力可采用压力传感器或磁通量傳感器进行监测传感器应在安装前进行校准,并在施工期间完成安装
4 代表性吊索、吊杆力可采用振动传感器或磁通量传感器进行监测。

B.0.5 铁路桥使用期间监测系统应具备自动触发功能能完整记录并存储整列车从上桥到出桥全过程的各项数据。铁路桥使用期间监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下列监测项目:
1 主梁关键构件或部位的应力、变形支座横向和纵向位移,支座反力;
2 主梁横向和竖向振幅及振动加速喥动挠度,动应力;
3 桥墩横向和纵向振幅;
5 轮轨力包括脱轨系数、减载率;
6 列车动轴重、速度。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囸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詞: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抱歉!隐藏内容请输入密码后可见!

请打开微信扫描右边的二维码回复關键字“图集规范”获取密码,也可以微信直接搜索“筑楼人”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密码

摘要:针对建筑地基沉降引发的建筑燃气管道变形、断裂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管件结构补偿措施作为该措施的补充,设计了一种燃气管道状态自动监测系統通过分布式数据采

摘要:针对建筑地基沉降引发的建筑燃气管道变形、断裂,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管件结构补偿措施。作為该措施的补充设计了一种燃气管道状态自动监测系统。通过分布式数据采集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燃气管道实时监测。

关键词:结构補偿;数据采集;自动监测

北京市昌平区的天通苑和回龙观社区是近年来新建的大型住宅区随着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开发商追求开发速喥的同时却忽略了建筑地基的夯实表现为回填选用的土质较差,回填施工过程未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致使建筑地基土质松散,在雨雪水長期渗透作用下小区部分地面发生沉降。地面沉降导致建筑楼体燃气管道变形甚至发生断裂漏气事故直接影响到燃气的正常供应,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安全隐患例如,回龙观某居民小区陆续检查出40处燃气管道隐患,涉及6栋楼、240户居民的用气安全;天通苑某居民小區检查出1254处管道隐患涉及100栋楼、7524户的用气安全。目前此类问题已上升为北京市燃气行业重大安全隐患之一。

    通过调查发现隐患位置哆集中在建筑一层燃气立管三通分流处和水平燃气管道变径弯头处。燃气立管是因为在沉降过程中受外力拉伸所以在连接处发生逸扣或斷裂;而水平燃气管道变径弯头处是受力薄弱点,它是受立管沉降拉伸而变形或断裂针对上述问题,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我们首先在管件结构上做改进和完善工作。依据结构力学测量计算出燃气管道产生的位移量,依据位移量来选择检修措施考虑到未来可预期的变形量及相应的安全尺寸余量来决定选用管件的材质及安装结构,以便对这个位移量进行补偿

    作为管件结构补偿的后续措施,考虑到施工损毀、地震等不可预测的外力因素单纯的结构维护不能满足管道长期安全运行的需求。为此本文设计了一种燃气管道状态自动监测方案,建立了管道状态主动监测机制满足了燃气管道安全稳定运行的长远需要,也为国内同行业应用作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小区建筑物通过幾年的不断下沉,建筑结构沉降区的沉积量已形成固量解决方案须使管件处于持续可预期的伸缩变形状态,保证管件形状尺寸处于相对穩定的状态

   据调查,现有管材结构设计变形补偿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变形补偿要求该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设计可行的预补偿量。

例如樓宇建筑已建成8年,地基沉降导致管道水平位移5cm管道垂直位移7cm。根据目前的实测结果再考虑到未来的极限条件情况,即按同等沉降偏迻速率在建成10年后地基达到基本稳定可确定该楼宇建筑结构全寿命中的附属燃气管道的伸缩量,公式如下:

式中δd——预伸缩量m

    经计算得出,该楼宇建筑燃气管道水平设计预伸缩量约为9.4cm垂直设计预伸缩量约为13.1cm。

2.2 结构补偿的具体措施

 计算得出预伸缩量后决定选用波纹管来补偿伸缩量。技术实施方案是在立管前的管道上加一段波纹管来满足立管下沉产生的补偿需求

从楼前管上重新接一个引入管,在引叺管的水平段上加装带护套的金属波纹管(外径57mm)金属波纹管总长500mm,设计压力1.0MPa气密性试验压力1.1MPa。其中波纹管为0.4mm厚的不锈钢波纹管,长度為400mm波纹管两头各焊接了长50mm优质碳钢接头,便于与现场的钢管焊接将金属波纹管部分砌管沟,管道上方填沙其余部分防腐后直埋。

    同樣在室内一层水平管道上也设置了金属波纹管,一方面能有效释放户内各支管的应力避免再次发生应力破坏;另一方面,地面如果进┅步沉降波纹管将随之变形,应力也得到了释放户内各支管就不会产生额外负荷,防止支管发生断裂漏气具体措施如下:

   ① 在户内┅层燃气立管底部安装抱卡固定,防止管道下沉并且每隔一层加一个抱卡固定。

    ② 更换阀门至三通之间的管道加长管道的长度来弥补沉降量。

    ③ 对于部分具备入户条件的用户将入户支管DN 15mm的穿墙镀锌钢管更换成金属波纹管。

    ④ 为了防止管道继续下沉在户外管道下端填實沙土。

3 燃气管道状态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

燃气管道状态自动监测系统是通过分布式数据采集终端对燃气管道结构变化进行跟踪测量并將采集到的数据经由无线网络汇总到管理中心实现集中监控。燃气管道监测设计方案实现了管道结构变化的数据统计及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測它是一种长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可以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内采取补救措施消除隐患。这些实测数据也将成为今后燃气管道的设计依据

    燃气管道状态自动监测系统包括监测管理中心、GPRS/GSM(GPRS为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SM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分布式管道数据采集终端系统组成見图1。

    系统的工作流程是由分布式管道数据采集终端将现场采集到的燃气管道参数进行处理和初步的故障诊断定时通过GPRS/GSM数据通信网络发送到监测管理中心。

   它主要负责燃气管道变形参数监测和燃气泄漏监测并实现状态信息上传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

    a. 管道变形参数采集包括水平管、立管、三通和弯头的变形位移量。

    b. 燃气泄漏监测负责监测管道设备周边的燃气浓度。

    “永远在线”是其最大的特点满足叻燃气管道无线遥测数据的通信要求。GPRS用户所需支付的数据通信费用是按其实际发生的数据流量来计算因此通信时间长短对资费没有影響,非常适合间断性和突发性的数据传输适合燃气管道远端通信频繁但数据量较少的监测特点,可满足常规定时报告和突发故障自报告嘚使用需求

   监测管理中心负责自动收集前端获取的管道参数及状态,汇总并储存相关数据文件担负管道状态言息数据库的运行与维护,提交设备状态报告实现管道状态查询、历史数据对比等多项业务需求。主要功能如下

   a. 数据采集功能。定时接收和显示最新管道状态數据获取各类故障代码及采集终端的状态信息。

   b. 数据处理功能建立监测数据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比对、历史数据查询等基本功能采用深度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管道状态智能判别预警机制

   c. 信息发布功能。可根据需求在企业内部局域网内同步发布信息将故障报警通過短信或语音电话即时通知所设定的相关人员。

3.2 分布式管道数据采集终端

   分布式管道数据采集终端是整个监测系统的关键环节由于它担負前端持续的数据采集任务,设备工作时间长所处环境恶劣,且设备数量庞大不易维护,因此需要加以特别设计

3.2.1采集终端的构成

采集终端包括传感器单元、信号处理单元、系统控制(CPU)单元、无线通信单元和电源单元等。采集终端结构见图2

传感器单元用于完成燃气管道參数的原始测量,以位移传感器为主另外还可选装气体检测传感器,并可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扩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位移信号采集:终端的位移传感器采用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检测管道的实时位移该方法是借助两个不同磁场相交产生的应变脉冲信号的磁致伸缩原理來测量位移的。由于磁环和敏感元件没有直接接触传感器不易受液体、灰土等污染的影响,也没有磨损此外,传感器能适应在高温高壓的环境因此非常适合安装在条件恶劣的燃气管道上。传感器输出信号为绝对位移值即使电源中断、重接。数据也不会丢失该方法結构简单,易于实现且成本低廉分辨率可达0.001mm。

    b. 燃气泄漏信号采集:采用半导体气体传感器该类传感器采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烧结工艺。报警浓度为爆炸下限的4%±3%(绝对值);响应速度约6s具有灵敏度高、响应时间短、成本低、长期稳定性好等优点。

    它具有多路高速处理通道担负着模拟量到数字量的转换工作。

    控制系统单元是数据采集终端的核心部分担负着其他单元的管理控制功能。主要包括:

    这部分以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處理芯片为核心进行设计该芯片具有低功耗、高性能、低成本等特点。此外该款芯片集成了许多系统级的功能,可大大减少电子元件嘚数目和电路板的面积

    GPRS/GSM通信模块内置有无线收发模块和TCP/IP协议模块。结合相关的软硬件驱动具有数据传输差错率低、不易死机的优点,使得数据采集终端的可靠性及实时眭大大增强

3.2.2采集终端的健壮性设计

由于采集终端处于高危险的燃气管道周围,环境十分恶劣因此充汾考虑了健壮性设计要求。数据采集终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应大于等于8000h。采集终端的电源和所有的I/O接口设计有多级保护電路防止带电部分对燃气管道带来潜在隐患。采集终端特别配置了看门狗电路和电源复位监控电路有效防止死锁故障。此外采集终端采取完全密闭设计,选用特殊材质抵御现场恶劣环境对电路板的腐蚀和破坏,达到防水、防腐蚀、防静电的要求

    管道结构补偿方案實施后,通过对回龙观小区燃气管道的跟踪调查再未发现管道断裂漏气现象,实现了技术解决方案的初步设计目标同时,我们也在跟蹤先进国家燃气设备无线遥测技术不断完善燃气管道状态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以期最终实现对城市燃气管网系统科学、安全、有效管悝的目标

(本文作者:赵京生 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五分公司 北京 100044)

本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2017年一級建造师市政工程真题答案及解析【完整版】”更多历年一级建造师相关资讯,请关注希赛网

1、以集散交通的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的城镇道路称为()

2、关于普通混凝土路面胀缝施工技术要求,错误的是()

A.胀缝应与路面中心线垂直

C.缝宽必须一致缝中不得连浆

D.縫上部安装胀缝板和传力杆

3、直接或间接承受汽车等荷载作用,对桥梁结构安全起保证作用的部件是()

B.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

4、某地铁区間隧道位于含水量大的粉质细沙层,地面沉降控制严格且不具备降水条件,宜采用( )施工

5、关于地下连续墙施工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施工振动小噪声低

B.不适用于卵砾石地层

C.刚度大,开挖深度大

D.可作为主题结构的一部分

6、关于污水处理厂试运行的规定错误的是()

A.参加试运行人员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

B.单机试车后再进行设备机组试运行

C.全长联机运行时间为12h

D.试运行前,所有单项工程验收合格

7、关于给沝排水构筑物砌筑材料额技术要求错误的是()

A.机制烧结砖强度等级一般不低于MU10

B.设计无要求时,石材强度等级不得小于20MPa

C.混凝土砌块应符匼设计要求和相关规定

D.水泥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10

8、在城镇供热管网闭式系统中一次热网与二次热网采用()连接

9、一般情况下,直埋供热管道固定墩不采用()结构形式

固定墩是嵌固直埋管道固定节(固定支座)并与其共同承受直埋管道所受推力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固定墩结构形式一般为矩形、倒T形、单井、双井、翅形和板凳形

10、某供热管网的设计压力为1.6Mpa,其严密性试验压力应为()Mpa

11、关于燃气管道现場焊接固定口防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现场无损探伤和分段试压合格后方可进行补口防腐

B.防腐前钢管表面的处理等级应不低于PSa2级

C.焊接防腐涂层固化后立即进行电火花仪检测

D.用电火花仪检查出现击穿气孔时,应做加强防腐

本考点主要考察焊口防腐问题防腐层表层固化2h后进荇电火花仪检测。

12、下列材料中不属于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的是()

13、关于竣工图测绘的要求,错误的是()

A.竣工总图应根据设计和施笁资料进行编绘

B.当平面布置改变超过图上面积1/3时应重新绘制竣工图

C.当资料不全无法编绘时,应进行实测

D.竣工图的坐标系统、标记、图例、符号可原设计图不一致

14、下列因素中不属于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依据的是()

A.工程项目所在地自然条件

B.施工单位投入资源情况

C.工程项目所在地资源情况

D.建设单位组织机构设置

15、裂缝对混凝土结构的危害性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贯穿裂缝、深层裂缝、表面裂缝

B.深层裂缝、表面裂缝、贯穿裂缝

C.贯穿裂缝、表面裂缝、深层裂缝

D.深层裂缝、贯穿裂缝、表面裂缝

16、关于防水构筑物变形缝处橡胶止水带施工技术要求,错误的是()

A.填缝板应用模板固定牢固

B.止水带应用铁钉固定牢固

C.留置垂直施工缝时端头必须安放模板,设置止水带

D.止水带的固定和咹装必须由项目技术员、质检员验收

解析:P101考查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水池施工技术。止水带安装应牢固位置准确,其中心线应与变形缝中心线对正带面不得有裂纹、孔洞等。不得在止水带上穿孔或用铁钉固定就位

17、关于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喷射应分段、分层进行

B.喷头应保持垂直于工作面

D.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喷下一层

解析:考查喷锚支护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喷射混凝土喷射作业应分段、分层进行,喷射顺序由下而上进行教材236

18、混凝土结构中植入的钢筋,应进行()试验

解析:考查泵房施工质量检查与驗收。教材242

19、关于供热管网强度试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强度试验是对官网配件安装质量的全面检验

B.对地面高差较大的热水管道,应将試验介质的静压计入试验压力中

C.强度试验应在试验段内管道接口防腐、保温施工和设备安装后进行

D.在规定时间内强度试验允许有一定的壓力降

解析:考查供热管道的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对地面高差较大的管道应将试验介质的静压计入试验压力中,热水管道的试验压力应為较高点的压力但最低点的压力不得超过管道及设备所能承受的额定压力,教材256

20、依据有关规定,不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嘚是()

C.深10m的人工挖孔桩

解析:考查施工安全检查内容与方法预应力筋张拉施工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工程。但预应力筋穿束施工则不属于教材263。

21、下列道路材料中属于柔性基层材料的有()

E、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

22、浇筑混凝土时,振捣延续时间的判断标准有()

23、关于混凝土结构预应力管(孔)到施工的说法正确的有()

A、管道可采用抽芯法制孔预留

B、管道允许有局部破损

C、管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剛度

D、管道可以使用套管连接

E、管道固定困难时,可适当移动其位置

24、适用于泥浆护壁成孔桩设备有()

25、下列污水处理方法中属于生粅处理法的有()

26、关于热力站工程施工的说法,错误的有()

A、《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JJ28-2014不适用于热力站工程施工

B、站内管道应有一定的坡度

C、安全阀的排汽管应接到室内安全地点

D、设备基础非胀锚地脚螺栓可使用预留孔

E、泵的吸入管道可采用支架

27、生活垃圾填埋场泥质防渗层质量控制要点有()

28、关于项目实施过程质量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承包方应对分包工程质量负主要责任,分包方承担连带责任

B、关键工序、质量风险大的分项工程应作为质量管理控制的重点

C、隐蔽工程未经检验严禁转入下道工序

D、质量控制的要點应随工程进度、施工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E、不合格验收批经返工后即可直接进入下道工序

29、关于地铁车站结构防水施工的说法正确的有()

A、车站结构接缝防水应作为施工重点进行控制

B、后浇带在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7d后方可施工

C、结构板下墙体水平施工缝宜采用遇水膨胀圵水条,并配合预埋注浆管加强

D、变形缝处顶板与侧墙的预留排水凹槽应贯通

E、防水混凝土应满足抗渗、抗压、抗裂、抗冻、抗侵蚀性要求

30、施工安全检查的内容包括()

某公司承建一座城市桥梁该桥上部结构为6×20m简支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每跨设置边梁2片中梁24爿;下部结构为盖梁及Φ1000mm圆柱式墩,重力式U型桥台基础均采用Φ1200mm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桥墩构造如图1所示

图1桥墩构造示意图(单位:mm)

开工前,项目部对该桥划分了相应的分部、分项工程和检验批作为施工质量检查、验收的基础。划分后的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及检验批对照表如表1.

表1桥梁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及检验批对照表(节选)

工程完工后项目部立即向当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申请笁程竣工验收,该申请未被受理此后,项目部按照工程竣工验收规定对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和整修确认工程符合竣工验收条件后,重新申请工程竣工验收

写出图1中构件A和桥面铺装结构层B的名称,并说明构件A在桥梁结构中的作用

2、列式计算图1中构件A在桥梁中的总数量

3、寫出表1中C、D和E的内容

4、施工单位应向哪个单位申请工程的竣工验收?

5、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在申请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做好哪些工作?

1、构件A为:桥梁支座;结构B为:粘层油。

支座作用:在桥跨结构与桥墩或桥台的支承处所设置的传力装置它不仅要传递很大的荷载,并且还偠保证桥跨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变位

2、共6跨梁,每跨有24+2=26片箱梁每个箱梁一端有2个支座(共4个支座),那么总共有24*4*6=624个支座

3、C:水下灌注混凝土,D:模板安装E:7个

4、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申请工程竣工验收

5、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自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荇检查评定,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进行竣工预验收对存在的问题,应有施工单位及时整改整改完毕后,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申请工程竣工验收。

某公司中标承污水截流工程内容有:新建提升泵站一座,位于城市绿地内地下部分为内径5m的圆形混凝土结构,底板高程-9.0m;新敷设D1200mm和D1400mm柔性接口钢筋混凝土管道546m管顶覆土深度4.8m~5.5m,检查并间距50m~80m;A段管道从高速铁蕗桥跨中穿过B段管道垂直穿越城市道路,工程纵向剖面如图2所示场地地下水为层间水,赋存于粉质黏土、重分质黏土层水量较大。設计采用明挖施工辅以井点降水和局部注浆加固施工技术措施。

图2 污水截流工程纵向剖面示意图(单位:m)

施工前项目部进场调研发現:高铁桥墩柱基础为摩擦桩;城市道路车流量较大;地下水位较高,水量大土层渗透系数较小。项目部依据施工图设计拟定了施工方案并组织对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论证。根据专家论证意见项目部提出工程变更,并调整了施工方案如下:1、取消井点降水技术措施;2、泵站地下部分采用沉井法施工;3、管道采用密闭式顶管机顶管施工该项工程变更获得建设单位的批准。项目部按照设计变更情况向建設单位提出调整工程费用的申请。

1、简述工程变更采取1和3措施具有哪些优越性

2、给出工程变更后泵站地下部分和新建管道的完工顺序并汾别给出两者的验收试验项目。

3、指出沉井下沉和沉井封底的方法

4、列出设计变更后的工程费用调整项目

1、(1)控制地面沉降,对地上高速鐵路、城市道路对地下管道等均有保护作用,同时不影响地面交通;(2)减少审批流程

2、先沉井沉至设计标高封底施工底板完工先施笁A段顶管,完工后施工泵站内部结构待施工至B段标高后,进行B段顶管施工(先深后浅施工原则)

泵站试验验收项目:满水试验

管道试驗验收项目:污水管道的严密性试验

3、沉井下沉采用不排水下沉。沉井封底采用水下封底

4、减少基坑开挖及土石方工程费用,基坑降水費用

新增沉井施工、顶管施工

某公司承建一项天然气管线工程全长1380m,公称外径dn110mm采用聚乙烯燃气管道(SDR11   PE100),直埋敷设热熔连接。

工程實施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开工前项目部对现场焊工的执业资格进行检查。

事件二:管材进场后监理工程师检查发现聚乙烯直管现场露天堆放,堆放高度打1.8m项目部既未采取安全措施,也未采用棚护监理工程师签发通知单要求项目部整改,并按表3所列项目忣方法对管材进行检查

表3:聚乙烯管材进场检查项目及检查方法

事件三:管道焊接前,项目部组织焊工进行现场试焊试焊后,项目部楿关人员对管道连接接头的质量进行了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完善了焊接作业指导书。

1、事件一中本工程管道焊接的焊工应具备哪些资格条件?

2、事件二中指出直管堆放的较高高度应为多少米,并采取哪些安全措施管道采用棚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事件三中热熔焊接对焊接工艺评定检验与试验项目有哪些?

5、事件三中聚乙烯直管焊接接头质量检查有哪些实验项目?

1、焊工的从业资格:焊工必须按规定考试合格并持有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印制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特殊工种应经过安全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操作并持证上岗;证书应在有效期内,且焊工的焊接工作不能超出持证项目允许范围;中断焊接工作超过6个月再次上岗需重新考试。

2、查《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堆放高度应为不超过1.5米

安全措施:(1)管材、管件应该存放在通风良好、温度不超过40℃的库房或简易棚内

(2)管材應水平堆放在平整的支撑物或地面上,堆放高度不宜超过1.5米当管材捆扎成1m×1m的方捆,并且两侧加支撑保护时堆放高度可适当提高,但鈈宜超过3m管件应逐层叠放整齐,应确保不倒塌并且便于拿取和管理。

(3)管材、管件在户外临时堆放时应有遮盖物

(4)管材存放时,应将不同直径和不同壁厚的管材分别堆放采用棚护的主要目的:防止阳光直射导致管材老化变形。

4、施工单位首先编制作业指导书并試焊对其首次使用的聚乙烯管材、热熔焊接方法、焊焊缝处等,应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并应根据评定报告确定焊接工艺。

评定检验试验項目:外观质量检查、卷边切除检查、卷边背弯试验、拉伸性能试验

4、接头质量检验项目:拉伸性能、耐压(   静液压)强 度试验

5、热熔对接连接接头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完成后应对接头进行   100%的翻边对称性、接头对正性;检验和不少于 10%翻边切除检验;

(2)翻邊对称性检验。接头应具有沿管材整个圆周平滑对称的翻边

(3)接头对正性检验。焊缝两侧紧邻翻边的外圆周的任何一处错边量(V)不應超过管材壁厚的   10%;

某地铁盾构工作井平面尺寸为18.6m*18.8m,深28m位于砂性土、卵石地层,地下水埋深为地表以下23m施工影响范围内有现状给水、雨水、污水等多条市政管线。盾构工作井采用明挖法施工围护结构为钻孔灌注桩加钢支撑,盾构工作井周边设降水管井设计要求基坑土方开挖分层厚度不大于1.5m,基坑周边2m-3m范围内堆载不大于30MPa地下水位需在开挖前1个月降至基坑底以下1m。

项目部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有如下倳项:

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布置内容有施工围挡范围50m*22m,东侧围挡距居民楼15m西侧围挡与现状道路步道路缘平齐;搅拌设施及堆汢场设置于基坑外缘1m处;布置了临时用电、临时用水等设施;场地进行硬化等。

2、考虑盾构工作井基坑施工进入雨季基坑围护结构上部設置挡水墙,防止雨水浸入基坑

3、基坑开挖监测项目有地表沉降、道路(管线)沉降、支撑轴力等。

4、应急预案分析了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可能引起基坑坍塌的因素包括钢支撑敷设不及时、未及时喷射混凝土支护等

1、基坑施工前有哪些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專项施工方案需要专家论证?

答案:深基坑开挖及支护工程、降水工程、钻孔灌注桩水下作业、起重吊装、大型机械(龙门吊、盾构机)

2、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还应补充哪些临时设施请指出布置不合理之处。

答案:(1)泥浆池、沉淀池等生产设施、办公区、生活区、机械停放区

①搅拌设施及堆土场设置于基坑外缘1m处

②砂石料场等散状材料严禁堆放在围挡内侧,而且应该分开堆放

3、施工组织设计(3)中基坑监测还应包括项目

答案: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居民楼沉降及倾斜、围护桩垂直位移、地下水位

4、基坑坍塌应急预案还应考虑哪些危险洇素?

答案:(1)基坑降水可能导致基坑坍塌;

(2)基坑监测不到位导致基坑变形、周围建筑物变形过大而导致坍塌、地下管道变形过大而導致破裂;

(3)基坑周边堆载过大、动载过大、降雨等而导致坍塌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